飘散

2024-06-06

飘散(精选6篇)

飘散 篇1

我漫步在秋季的树荫下。

一片在我面前缓缓飘落的枯叶勾起了我那已经残缺的记忆。

那时应该是秋天吧,我想。为了印证自己的想法,我从裤袋里拿出了备忘本,凉爽的秋风替我翻开了封面。第一页上是字迹工整的一行字:my life begin——20xx年9月1日。没错了。就是在六年级上册,就是在那一天,她闯入了我的人生,并用那羞涩的笑脸,吸引着我的目光,让我不由自主的接近她。

她,拥有着一个美好的名字——夏妮。那一天,我落落大方地走到她面前,伸出我的手,念出了那句改变了我一生的魔咒:“你好,夏妮同学。敝人纪莫。”

夏妮的眼睛与我对视,那是一双怎样的眼睛啊,充斥着对于陌生环境的戒备,以及对我所说的话的疑惑。我立刻就了然了,嬉皮笑脸地说:“不是空虚寂寞那个寂寞哦,而是纪晓岚的纪,莫言的莫。”就这样,一来二去后,我和夏妮渐渐熟识了。我们从同学变成了朋友。

夏妮是怎样的一个女生呢?她扎着马尾辫,眼瞳子黑白分明,带着童真的色彩。白白净净的脸、纤瘦的蛮腰、白嫩的皮肤无时无刻都在吸引着男生们热烈的目光,当然,作为思想成熟的.我,自然不在那行列之中。吸引我的,是她身上那种稚嫩的气息,犹如学校里那棵年迈榕树身上的葱绿树叶,不是那种常人的死气沉沉。

我还记得她第一次朝我微笑。那是二零一三年的春天,我爬上了那棵老态龙钟的榕树,为她摘下了一片榕树叶。她开心地举起那片树叶,对着阳光,细细地观察着叶脉,她那专注的表情,既可爱,又透出一种说不出的稚气。而我就坐在老榕树那粗壮的枝干上,晃悠着两条腿,居高临下地端详着夏妮。那一片携带着夏天的勃勃生机的树叶,成了我们心灵的纽带。

我停下了脚步,思索着这样一个问题——到底是什么时候渐渐地与夏妮变得亲密了呢?是从那一次数学考试之后吗?夏妮曾在一次数学考试中失手,我还清晰地记得她那红红的眼圈,以及黄豆大小的泪雨。我并没有细细地安慰她,而是拉起她,一起坐在老榕树下。我们相互依偎着,她紧紧抱住我的右手,那一方空间的声音只剩下她的啜泣。

或许她也感觉到了,我们之间的关系真的是太过于亲密了,甚至超越了友谊。但是,我们都很有默契地没有阻止,任其发展。再后来……我想到这里,重重地叹了一口气,才延续了思绪。后来,我们要升初中了。因为种种的原因,我们去了两家不同的中学。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我又一次感到了心底在怒吼:我不想与夏妮分开!造化弄人,缘分让我们能够相遇。但是,我的父母为了他们的儿子有更好的前途,把我送进了一家贵族学校,为以后出国深造做准备。而夏妮则凭借优异的成绩进了当地的一家重点中学。

离别的那一天,云淡风轻。我和她仍旧是相聚在老榕树下,我们相对无言。就在沉默中,落叶埋葬了我们的过往。最后是父亲派司机开车来接我回家。走的时候,我没有回头。

唉,又是秋天。我原本轻快的心情已经在回忆中变得沉重。忽然,一阵狂风掠过,惊落一树的枯叶……

飘散千年的香气 篇2

“红袖添香伴读书”,很多人都熟悉这句话,但可能较少有人真正了解它。此语出自清代女诗人席佩兰《长真阁集》中的《寿简斋先生》,诗句为:“绿衣捧砚催题卷,红袖添香伴读书。”这是中国古代读书人心目中的理想境界,是一种很美的意象。倘若我们要作一幅画来实现这意象,有些重要的细节便须落实,譬如:这位红袖佳人是怎么样“添香”?往哪儿添?添什么样的香?换个思路再追问下去,佳人伴才子便罢了,为何还需“添香”?这故事说起来就长了,我们慢慢道来。

红袖是怎样添香的

“红袖”们添的香绝非我们今天常见的线香那么简单,倘若叫“红袖插香”也不会有那样的美感。在古代生活中,焚香所用的香大多是依据“香方”,择沉香、青木、苏合、鸡舌、兰、蕙、芷、蒿等原态香药经过炮制、研磨、熏蒸等方法,合成的更为精致的香丸、香饼、香膏等,这个工艺过程便是“合香”。相传是宋人陈敬所著的《陈氏香谱》中有记载说,“杏花香”方炼制成的香丸“如弹子大”,“开元帐中衙香”是“丸如大豆”,“雪中春信”方是“炼蜜和饼如棋子大,或脱花样”。棋子大小的香饼还要脱出花样,的确精致,耐人把玩。

那么佳人的纤纤素手又该怎么样捻着这精致的香丸、香饼来“添香”呢?个中情形也绝非像今天这般借个火把它点燃那么简单,所以亦不至于叫“红袖烧香”。所谓“焚香取味,不在取烟”。严格说来,不是焚香,而是熏香。即:借助炭火之力让香丸、香饼散发香味。明人高濂《遵生八笺》中列举了“焚香七要”,是为:香炉、香盒、炉灰、香炭墼、隔火砂片、灵灰、匙箸。其中最要紧的细节是“香炭墼”和“隔火砂片”。“炭墼”是用炭末捣制成的块状燃料,先把它烧透,放在香炉中,再用特制的细香灰把炭墼掩盖起来,并在香灰中戳些孔眼,以便炭墼可以接触空气而持续燃烧。然后,在香灰上放瓷、云母、银叶、砂片等薄而硬的“隔火片”,“红袖”们的小手便是将那香丸“添”在这隔火片上,借着灰下炭墼的微火熏烤,慢慢将香味散发出来,达到“味幽香馥,可久不散”的效果。

其实,古代中国人用香,最初并不都是用香丸、香饼等“合香”的香品。在先秦两汉时期,人们还不大懂得研究香方来“合香”,主要是直接选用香草、香木片、香木块等,但熏香的道理相似,都是用木炭等燃料熏焚。从考古文物得知,至少在战国时期就已经有了制作精良的熏炉。到魏晋隋唐时,合香才盛行,这时,熏香的风气扩展到社会各个阶层,加上文人士大夫们的推动,使得合香、品香成为相当优雅的生活方式。稍加留意,您会在这个时期的大量诗词文章中见到知识分子们借香咏怀的情思。“红袖添香”这一诱人的场景大概也是这一时期在文人的现实与梦想中成形并深入人心的,而且流传愈久愈迷人。

到宋朝以后,独立燃烧的合香开始流行,比如印香、塔香,不过即使是这样的香品也是要平展在特制的香灰上燃烧,才见品味。这个时期也出现了线香。需要说明的是,您万不可把宋代的线香跟今天的线香等而同之。宋人使用的可燃烧的香品,包括线香,俱是来自依香方用香草、香药精心炮制成的香膏、香泥,是纯天然的自然香芬,与今天化学工业的合成产品岂可同日而语。

那么,我们又该怎样来摹写那千百年前的香炉里漫出的香芬呢?先来大致了解一下含香的香药:兰、蕙、芷、蒿等香草是中原人最早采用的芳香植物,汉代开辟了丝绸之路后,原产自非洲和西域地区的各种香药进入中国,生长于边陲的香药也顺便来到中原。诸如龙脑香、青木香、乳香、降真香这些香药的异域芬芳大不同于中原地区人们常用的香草,它们征服了中国人的心,古代中国人的香氛生活也愈加丰富。今天迷恋时尚生活的人大概在茶座喝茶时都曾品尝过迷迭香的滋味,你可知道这原产于地中海一带的浪漫香草“rosemary”(拉丁名意为“海洋之露”)早在汉代就已经来到中国?千百年前,它已经被中国古代的青春少年、风雅之士装入香囊佩戴在身上,或者作为香方的配料被制成美妙的香品在庭间散出芬芳。有首古乐府歌词这样写道:“行胡从何方?列国持何来?氍毹、、五木香,迷迭、艾纳及都梁。”氍毹等是织毯,五木香等便都是香药。

这些香药最上乘的莫过“沉香”,在中国人的香谱中,它是“香中阁老”、香之极品。因内含树脂,质地密实,入水能沉,所以得名“沉水香”,古代人也曾将它称为“木蜜”—听其名闻其香。它还有个美好的名字叫“女儿香”。据说在盛产沉香的广东东莞地区,沉香的洗晒由姑娘们负责,她们常将最好的香块偷藏胸中,以换取脂粉—香中极品“女儿香”便由此得名。天然沉香相当稀有。它的形成有很多偶然性,没有哪种香树必定会结香。常常是香树根干处因虫蛀或外伤等原因有真菌侵入寄生,才会引起树体内的一系列变化,使树胶、树脂等成分逐渐沉积,形成“香结”,时间愈长,品质就愈好。而天然香树一般要到十年或数十年以上才有发达的树脂腺,才有可能形成“香结”,“香结”也还要经过漫长的时间才能真正成熟。有的香树寿命长达数百年,倒伏后留存的沉香往往也有数百岁以上的年龄,所以古人称沉香是“集千百年天地之灵气”。这沉香之名贵可想而知。

汇集了中原的、边陲的、域外的香草、香药,古代的中国人就会变着方子炮制香味。《陈氏香谱》中有此一方:“沉香一两、苏合香。右以香投油,封浸百日,之。入蔷薇水更佳。”其中“苏合香”产自土耳其、埃及、印度等地,是最早进入中国的异域香药之一。它是一种香树脂,为半透明状的浓稠膏油。方子的意思是将沉香投放到苏合香油中浸泡,密封一百天,然后将泡过的沉香取出,直接作为香品熏。这是一种比较简单的“合香”,让香油的气息浸入沉香,把两种名贵香药的香芬融合在一起,获得新的香型。而方中最后所说“入蔷薇水更佳”,这“蔷薇水”就是阿拉伯玫瑰香水。将沉香浸泡在香水中,真是典型的“中西合璧”,方中言效果“更佳”,想来会合成一种相当美妙的香型。

阿拉伯香水是在晚唐、五代时期传入中国的,它的神奇花香迅速取代了进口芳香油苏合香的地位,成为中国贵族阶层的奢侈消费品。只不过它太奢侈了,进口数量有限,价格昂贵,想大量使用就不那么方便。于是,古代中国人开始仿制“香水”。不知当时朝廷有没有科技进步奖一类的玩意儿,从古代香谱中我们可以看到,宋人的尝试是大量的,可惜最终结果是令人遗憾的,他们始终没有彻底掌握蒸馏香精油的办法,制不成香水。

不过,中国式的熏香可能更契合士大夫们的审美习惯,他们更喜欢微妙、自然、清淡、绵长隽永的香气,香水那样直截了当、鲜明的味感不太适合中国人吧。制不出香水没关系,一点也不妨碍中国的香文化在它悠久的历史中发展、完善。

闻香不止识女人

美国有部电影叫《闻香识女人》,说的是香水的香;而在古代中国,熏香的气氛更深更广,闻之,也远不止“识女人”。

生在古代中国,不论你是否刻意追求雅致,你的生活似乎都离不开香。先秦时,从士大夫到普通百姓,无论男女,都有随身佩戴香物的风气。“容臭(臭:xiu 气味)”,即香囊,佩于身边,既可美自身,又可敬他人。《离骚》说:“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是说身上披带江离和白芷,又以兰草作佩饰;《礼记》说:“男女未冠笄者,鸡初鸣,咸盥漱,拂髦总角,衿缨皆佩容臭。”是指先秦时少年拜见长辈先要漱口、洗手,整理发髻和衣襟,还要系挂香囊,避免身上的气味冒犯长辈。《诗经》和《楚辞》中也多有对香木香草的歌咏:“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萧”、“艾”都是菊科蒿属植物,是古代较常用的香草)“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这样的生活,听上去岂不很美?

古代人没有现在这么多急功近利的事迫着去做,生活节奏也比较缓慢,有闲情的人就会借助身边美好的香花香草享受一下生活。而且古代许多事都是围绕着一个“礼”字来的—中国人这个“礼”的文化可不简单,“香”也跟它息息相关。燔香祭祀是礼(这是香在中国最早的应用,可以上溯到黄帝时期),亲友相敬是礼,朝堂行止更是礼。你知道吗,嘴里嚼块口香糖在古代也曾是礼。

东汉恒帝时,有一位侍中名叫刁存,年纪挺大了,有口臭。一天,汉恒帝赐给刁存一个状如钉子的东西,命他含到嘴里。刁存不知何物,惶恐中只好遵命,入口后又觉味辛刺口,便以为是皇帝赐死的毒药(估计此时他会回想起自己向皇帝汇报工作时皇帝忍无可忍的表情)。他没敢立即咽下,下班后便急忙回家与家人诀别。此时,恰好有同事来访,感觉此事有些奇怪,便让刁存把“毒药”吐出来看看。刁存吐出后,却闻到一股浓郁的香气。朋友察看后,认出这不是什么毒药,而是一枚上等的鸡舌香,是皇上的特别恩赐。虚惊一场,遂成笑谈。“鸡舌香”形如钉子,又名丁子香。这可不是我国北方的丁香,在东汉时可是名贵的进口香药,含之能避口臭,令口气芬芳—这该是今天口香糖的老祖宗。有关这名贵的鸡舌香,还有个出自《三曹集》中《魏武帝文集》的故事。说东汉以后的三国时期,一代枭雄曹操有一次将鸡舌香精心包装起来,并修书一封写道“今奉鸡舌香五斤,以表微意。”即刻遣使者把香送到千里之外的孔明军中。——何意?是讥讽孔明先生口臭吗?曹操也玩这小儿科的把戏?

非也。我们还是从那位刁存说起,也许正是老刁的口臭提醒了众位朝臣,尤其是需近前面对皇帝奏事的官员,最好口含鸡舌香面圣。蔡质(东汉文学家蔡邕之叔)编写的《汉官仪》,便记录了当时一项风雅的宫廷礼仪规定,尚书郎要“含鸡舌香伏奏事”。这说明,口含鸡舌香已经成为一项宫廷礼仪制度,后来便衍变成了在朝为官、面君议政的一种象征。例如唐代刘禹锡在《早春对雪奉澧州元郎中》写道:“新恩共理犬牙地,昨日同含鸡舌香。”当时,刘禹锡刚被贬为郎州司马。诗的大意说,皇帝现在派我们来治理这种蛮荒之地,而昨天我们还曾经一同在朝堂之上共事。唐代诗人和凝也有诗云:“明庭转制浑无事,朝下空馀鸡舌香。”那么曹操向诸葛亮送鸡舌香,就可以理解为一种暗示:我曹操希望能和你诸葛亮一起口含鸡舌香,同朝为官。是向诸葛亮示好,以表招贤纳士之意。可能是这鸡舌香的政治功用太过温柔,所以偏好撰写奇谋秘计的《三国演义》没有采用这故事。

熟悉三国的人不会不知道“荀”,此人乃曹操手下最重要的谋士,被曹操比作辅佐刘邦之张良,为曹操统一北方作出过重大贡献,曾官拜尚书令,人称“荀令”。这位汉魏重臣注重仪容,风度翩翩,有美男子之称。后世还常以“荀令香”或“令君香”来形容大臣的风度神采,乃因为荀先生好熏香。据称他身上香气,百步可闻;所坐之处,香气三日不散(《襄阳记》载“荀令君至人家,坐处三日香”),成为世人的美谈和效仿的对象。不过,香的精神与人的气质要糅合在一起才好,来不得模仿与作态。据说当时有个叫刘季和的人亦有此好,上完厕所也要熏香。惹得朋友批评:人家都说你是俗人,果然不假。他只得分辩:我用香远不及荀,为何要责备我呢?

这位老兄也许真是有点冤,或者该怪他早生了几年。我们在后世的诗词以及香谱中得知,六朝及唐代时,上层社会熏衣、熏被褥已成习俗。不仅女人的衣裙要熏香,士大夫的衣袍也要过这么一道手续。唐朝皇帝每年腊日(腊月初八)都会赏赐大臣美容化妆品,有时也要赏衣香。“衣香”是另一种让衣服生香的办法,就是收存衣服时将特制的香药放在衣服中间,让衣服自然熏沾香气。有点像今天常用的薰衣草。白居易的《早夏晓兴赠梦得》有云:“开箱衣带隔年香”,便是这隔年的衣香芬漫出箱外。由此我们真可以想见当年满朝站立着香喷喷的大臣,这一场面在影视剧中是闻不到的。

的确,不只文臣懂得熏香,还有武将。唐人章孝标的《少年行》道:“平明小猎出中军,异国名香满袖薰。画倒悬鹦鹉嘴,花衫对舞凤凰文。手抬白马嘶春雪,臂竦青入暮云。”这是一名唐代青年军人,一大早外出打猎,衣袍上的异国名香与人儿一起飞出军营,四散播撒。再加上锦袍飞舞、白马矫健,臂上猎鹰英武。真是一代骄子,招人羡爱。这样带着衣香的俊俏军人在唐诗中并不罕见,他们一再出现于花繁柳青的春天郊外,扑人心怀,撩拨少女的芳心。“弱柳好花尽拆,晴陌,陌上少年郎,满身兰麝扑人香。狂摩狂,狂摩狂。”(顾《荷叶杯》)诗人笔下,香芬已成青年男女天然的情谊之媒。

以香为媒的事在现实之中早就有。说西晋权臣贾充有一女名贾午,聪明伶俐,贾充十分喜爱。贾充会客时,贾午常在一侧偷窥。窥了几次不要紧,看上了贾充的幕僚、潇洒俊美的韩寿。于是背着家人与韩寿互通音信,私定终身。贾充家中有御赐的西域奇香,一日贾午偷出一丸送给韩寿佩于身上。谁知这香气一旦染身,多日不散,韩寿身上这奇异的香气,引起旁人惊异,也引起了贾充猜疑。联想到种种可疑之处,贾充便开始调查此事,韩寿也只好以实相告,说出了他与贾午的恋情。故事的结局很圆满,贾充也很欣赏韩寿,遂让两人成婚,成就了一段美满姻缘。“韩寿偷香”从此成了典故。

写到这,我们会感觉到“香”已经渐渐飘出朝堂礼制,很有些个人化的色彩了。这要拜文人相助。魏晋南北朝以后,文人阶层渐趋独立,脱离一味的治政论理,越发关注自身的灵性修行,香的性灵之本便被挖掘出来。

在文人的笔下,香这玩意儿越来越诗意。苏东坡有首《翻香令》后来成为这个词牌的代表作:“金炉犹暖麝煤残,惜香更把宝钗翻;重闻处,余薰在,这一番气味胜从前。背人偷盖小蓬山,更将沈水暗同然;且图得,氤氲久,为情深,嫌怕断头烟。”这位豪放派大词人的婉丽词作也是情思绵长,一个“翻香”,便将惜香、怜香的爱意翻转出来。其实无须情思暗含,早有南朝文人作《雪赋》道:“携佳人兮披重幄,援绮衾兮坐芳褥。燎薰炉兮炳明烛,酌桂酒兮扬清曲。”好一幅雪夜暖帐、佳人熏香的场景。虽不似“红袖添香伴读书”之雅,却也着实罗曼蒂克:男子、佳人与撩人的香氛,足以构成一道浪漫风景。

合香高手苏东坡

从《诗经》、《离骚》到魏晋咏、赋,从唐诗宋词到《西厢记》、《红楼梦》,文人们尽情地描绘了“香”的风雅,并将“弄香”推上文化的殿堂—我想不出还有哪个国家哪个民族有这么多的知识分子这么长久、几乎贯穿历史地关注着香品、香芬。他们把品香上升成了纯粹的审美活动,就像赏书画、玩戏曲一般,从内容到形式都达到艺术的美好境界。

比如那位给后人留下若干传奇佳话、颇具人格魅力的大文豪苏东坡,就是位品香、制香的大师。我们依据散落在史籍中的点滴片段,试着还原出千年前东坡先生品香与制香的情形,从中你会知道当身边有红袖为你添香时,你该怎样品赏它。

话说宋哲宗元五年(1090)春,人日(正月初七)。仍然沉浸在春节欢乐氛围中的杭州,下起了一场飘飘洒洒的小雪。这天,身为龙图阁大学士兼杭州太守的苏轼,早早起了床,用银钗拨开狻猊炉(狮子状的香炉)中即将燃尽的香炭,重新加上一枚香饼。打开房门,他惊喜地发现,目及之处,万物都披上一层淡淡的银装。特别是院中的梅花,在薄薄的银纱下,花姿姣丽,暗香涌动。他在梅花丛中凝神品赏良久,缓步回到书房,在亲手改制的玉琮熏炉中焙好香炭,取出得意门生黄庭坚不久前托人送来的一坛湿香,用竹刀割下一角香膏置于银叶中间,轻放炭火之上。炉盖尚未盖上,一缕馨香便飘然而出,香气透彻肌肤,清润脱俗。他整了一下衣襟,微闭双目坐于炉前,让香气慢慢进入口鼻和汗毛孔窍—这不仅是品香,也是在品香的同时提升自己的思想,滋养自己的心性。

卯时过后,也就是早上7点多钟,苏东坡慢慢睁开双目,起身走到案前,在一张用古藤特制的“东坡笺”上运墨陈色。顷刻之间,一幅冰肌玉骨的雪中红梅跃然纸上。他将画作悬于壁上欣赏片刻后,便匆匆走向他合香专用的香舍,去完成一件酝酿已久的重要作品—“雪中春信”印香。

“印香”又称“篆香”,一般是用篆字形模具框范、压印而成。东坡先生从年前入冬便开始炮制香药,准备合成这款“雪中春信”,今天这场春雪,仿佛是上天专送的。他命书童送来笔墨,重新调整了香方,又从博古架上取下一个精致锦匣,拿出一只白如羊脂的玉碗。轻轻擦拭后,唤来妻子朝云和侍女嘱咐道:这是当年御赐之物,当应今日之用。你们用它去取来院中999朵梅花芯中之雪。此雪为纯阳至真之物,此碗盛之可使花气不散。取雪之时要摒弃杂念,存感念天地和爱梅之心,用毛笔轻轻扫下,不可伤及梅花,快去快回!

东坡先生取出一只长3尺6寸5分、宽1尺9寸、制作精美的降真木合香盘放于案几中央,让书童从香窖中取出炮制好的种种香药,按配方一一称出,分别放于合香盘四周。这时,妻子朝云与侍女已采集完梅心雪回到书房。玉碗中的雪大部分已经融化,带有花粉的雪水闪着淡而晶莹的光泽,散发出幽幽梅香。苏东坡深吸了一口令人陶醉的梅蕊香气,向妻子和侍女投去赞许的目光。接着,他按顺序把配好的香药在合香盘铺撒一层,用鬃刷弹上一层玉碗中“梅魂雪魄”的花露,再铺一层香药,弹上一层花露待到香药基本润透之后,开始合香。

这是人与香药用灵气交流的过程。看苏轼全神贯注,两只手不停地调和着香药,时疾时缓,有时轻若无物,有时又如力拨千斤;一会儿如太极云手,一会儿又如轻抚瑶琴。令人感到好似一股气息在周围有节奏地运动,又似听到了“梅花三弄”优美的古韵。此时的苏轼不知是在寻觅那梅花的神韵还是在弹奏自己的心音。大约半炷香的时间,室内已充满了迷人的梅香。缓缓地,他收起双手,这时,室内是那样宁静,空气好像也因香味的浓郁而收缩了。

苏轼站起身来,把合好的香粉收入准备好的瓷罐之中,用几层宣纸把瓷罐密封起来,装入蒸锅,用杉木炭蒸了大约一个时辰后,再用一个绣锦的棉罐罩严密罩住它,待它慢慢冷却。

当巳时将尽,也就是快到中午11点的时候,香已冷。苏轼怀抱香罐回到书房,打开瓷罐的封纸,用银香匙取出一匙香粉,在官窑烧制的粉青香盘上用印香模具“银篆盘”制出如缪篆写成的寿字香篆。此时我们只能闻到似有似无的淡淡香气,这便是香气内敛的名香所具有的效果。苏轼点燃了香篆,缥缈的香烟一会儿聚成一线扶摇直上,如玉柱擎天;一会儿又倾泻而下,如蛟龙探海。散开时一会儿似黄山云雾,一会儿又细如游丝。那氤氲的香气,真好似万株梅树同时喷香。苏轼自言道:百日窖藏后其香韵则会更加悠长。

明代文学家屠龙曾就苏轼先生合香和品香的境界作总结道:“和香者,和其性也;品香,品自性也。自性立则命安,性命和则慧生,智慧生则九衢尘里任逍遥。”如此不凡之境界,真是品香品到极致了。

像苏先生这样爱香,在宋代并非个案。我们熟悉的黄庭坚、陆游、范成大都是合香的好手。中国香文化萌发于先秦,经过秦汉、六朝、隋唐的发展,到宋代已至鼎盛。这一时期庞大的文人群体是香文化发展的主导力量,他们爱香、弄香,对整个社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所谓“巷陌飘香”。有史料显示,南宋时期,香药的进出口额竟占到政府财政总额的四分之一。明清时期,香文化继续发展,但再也没有突破宋代的高度。

明人周嘉胄曾发感叹说:“香之为用,大矣。”怎么个“大”法?可以这么来理解:说它是芳香的,有椒兰芬芷,沉檀脑麝,衣需香熏,被需香暖;又是审美的,有“焚香伴月”、“红袖添香”;它更是“究心”的,可通灵增慧,养性护心。中国古代读书人一向以道德修行为上,美好的芳香之物可通圣德。从哲人们眼中的修身养性,到文人笔下的万种风情,掀开厚重的历史帷幔,我们可以从那香炉里飘出的缕缕香芬中品出精妙、优雅的古典文化情调。

蒲公英飘散的秋天 篇3

叶子走后,枝条分割了天空,天空从树顶露出。你站在枯枝下仰望天空,天空变成多姿的画布。湛蓝或泼上一抹飞翔着的白色。若有几只大雁飞过,是否可以叫住它们。今年的大雁还是去年的那些吗,异或已经是他们的宝宝了。明年你还会走这条路吗,让我看到你,也让你看到我,我应该会在树枝下等你的。

在你的季节里,夜空很清澈,星星们明亮的炫耀着。我跟他说,你下来,他甚至都没有看我一眼。我就那么的望着他一年又一年。

你知道的,这个季节里,人们一定很忧伤,明明你是要休息的,人们却看到了生命的凋落。我知道明年你还会回来,所以也就并不在意。

你的季节里,风异常的凉爽,打在脸上冰冰的,像闻到了冰棍儿里奶油的香气。所以我也爱上了你,虽然冰冷。只是家人都在屋子里,就并不介意你把风刮的更大些,因为与你的寒风比起,家是那么温暖的地方。我知道这样有点不好,还有那么多人在外面,你且随便听听。

不应让梦想飘散如烟作文 篇4

“现在我要去实现自己的梦想!”阅读完这则材料,于是我惊讶,接着陷入沉思。他,放弃创业,勇于追梦,最后成功。可背后的辛酸无奈又何人能知晓。一个人至少拥有一个梦想,有一个理由去坚强,心若没有栖息的地方,到哪里都是在流浪。尘世繁华皆为过烟云,虽此,也不应让梦想飘散如烟。

梦想,在纯白宣纸上晕染。“海宇钦慕,缣素山积”,你的仰慕者不由赞叹。却不知,年少的你欲求取仕途,但屡试不第。大器晚成,为官后终淡泊名利。你一直为你的所求而坚持,那字里行间的温婉沉静之韵,却透出一种坚挺刚健之气。辞官之后,你以戏墨弄翰自遣,不急不躁。人至老暮,你文徴明,轻搁笔端,坐看云卷云舒。在你追梦的人生里,白了少年头,却又执着、坚韧。

梦想,在蔚蓝晴空中翱翔。你只关心自己飞得高不高,而别人却只关心你飞得累不累。苦心人,天不负。当你看到一艘艘战机于碧海蓝天中肆意飞翔,你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然而,却在一次任务中,悄然离去,留下那一艘艘战机孤独起航。从此,没有一个如此对它们痴狂的人,给予欣赏。颁奖词中,赞美着你,罗阳,你用生命诠释了这个梦想,用智慧托举战鹰完美升空,你为自己与国人的.梦,在辉煌的诗篇中,划下句点。

梦想,在密麻稿纸上谱写。自从他深深地喜欢上了戏剧,便一发不可自拔。他只身前往异地谋生,做着他不喜欢的事,可他向往的仍是那片充满悲与喜的剧场。他的心随着剧场上空飘摇的旗帜起伏着,心想,我一定要让我写的剧本在这里上演!后来,他便躲在后台静静观看演员们的排练。在昏黄的烛光下,廉价的包装纸承载上他珍贵的梦想,在漫漫黑夜中,闪烁光芒。于是他坚持着,辛苦许久写的剧本终于上演,并让他一炮而红。他,是莎士比亚,一个执着追寻自己所想的人。

不可轻易放弃,虽然这比坚持来得容易。可梦想如一粒跌落进狭谷的种子,不往上攀爬,便够不到阳光,从此,深处黑暗。实现梦想的道路尽管曲折坎坷,可柳暗花明,又是一个暖心的春天。梦想需要你去追逐,未来总是会扑朔迷离,像雾霭般,等它烟消云散,迎接你的便是晨曦。梦想并非遥不可及,时间的墙将一切推翻。

也许,在这美好的青春年华里尽力而为,不辜负时光,也可当作一个梦想,当梅花香扑鼻,当牡丹红染铜樽,残阳夕照,满阶花影,一抹霞色在天空流连,等远方升起炊烟,岁月静好,就让张扬的青春追逐梦想。

明日已再,岁月不待。

蒲公英飘散的那一刻写物作文 篇5

蒲公英是一种生长在很多地方的野草,它们总在匆匆忙忙中开花结果,再任由种子随着风渐行渐远,从此埋没在草丛中,就是这样一种普普通通的野草,却在这个清明节,给我留下了刻骨铭心的痛。

在老家,有很多蒲公英,田埂上、小路旁、菜地里凡是草木所到之处,都会有很多蒲公英夹杂在其中。盛开的蒲公英十分漂亮,金黄的修长花瓣围在最外层,柠檬黄的椭圆花瓣紧凑地挤在中间,淡黄的.细碎花瓣挤在中心,鲜明的层次感,犹如坠落在地上的烟花一样绚烂,虽说是野花,但也丝毫不影响她的美丽。有些已经结果,轻盈蓬松的白绒球,风一轻吹,便撑伞而去。

看着满地的蒲公英,姨父向我招招手,道:要不要挖一些回去?这种草药用价值挺高的。我想闲着也是闲着,不如找些事情做。于是便欣然答应下来。我们从村口出发,绕着村子走了一大圈。找到蒲公英,拿铲子插入根部周围的泥土,左右晃动,只听咔哒一声,一株完整的蒲公英就到手了。只要我们走过的地方,几乎所有的蒲公英都被歼灭了。不知不觉中,篮子已经满了,还冒起了小尖儿。

姨父让我回家后把蒲公英晒干后泡水喝。我将它们摊放在阳台上,望着自己的劳动成果,有种说不出的高兴。

可是第二天傍晚我去看它们时,却发现了一件我做梦都想不到的,极为不可思议的事,她们竟然全结果了!这怎么可能?!我揉了揉眼睛,再次向她看去。

这是真的!离开了土地,还结果!

这些蒲公英不惜尽自己最后的一点生命,只为能放飞那一个一个鲜活的生命!

那一刻,我的内心犹如受到巨大的冲击,直入我内心的最深处,那一个个洁白的绒球,像一颗颗钻石,在最后一抹灿金的夕阳的照耀下,投在我的眼睛上,那光芒,仿佛一种极大的讽刺,嘲笑着我对生命的淡漠,我没有勇气直视她们,心中的惭愧像决堤的洪水,一点点淹没我的心。

爱在轻轻的转身中飘散 篇6

微靠在藤椅里,望着阳台上枯萎的梔子花一片片落下,却仍有一丝淡淡花香随风袭来。心中涌来的依旧是你,真不知怎样才能让我承认失去你,怎样才能让我承认那温柔亲切的时刻,已不再是我生活的一部分。你的面容,你的身影,却已深深印在心里,怎样也挥除不去。

那时候,心情是一片雪。什么都暂且放在一边,该快乐的时候快乐……暖意荡漾在心间。我们藉着自己的理想努力生活着,互相都珍惜每一个短暂相聚的日子。一起去享受冬季的美丽。在广袤的天空下,偶或有几只鸟嬉逐,偶或有耐寒的花在怒放,我们总是很惊喜,细细品味这世间的美丽,生命的美丽。感情真是奇怪,有些人与你相处了许多年,见面只打个招呼便匆匆而过;而有些人与你相处的时间只是生命的一刹那,却会留下永恒,仿佛相识了几千年,这是一种心灵的默契。

那个时候,我逐渐领会,我只是一个极普通的女孩,很容易从灿烂归于平淡,从浪漫归于朴实;也逐渐学会放松自己,心情就如风吹过林梢,轻轻地洋溢着自己的快乐与满足。

后来,我终于明白了,我与你只是相互照耀的一瞬阳光而已。我知道我必须将你忘怀,尽管你的身影及关于你的一切熟悉的感觉时常在梦里吞噬着我,尽管那段感情在长长的一生中永远挥除不去,一碰就会疼痛,我也会慢慢将你淡忘,让它消逝在过往的风里云里。而我仍是要走过去了,藉着那份坚持与盼望。生命是一所大花园,生命里每段时光都是花,有的正娇艳,而有的已凋谢。

也许在几十年后的某一天,有人问我你怎么样,我会说你很好,只是我需要一份更丰盈、更宽广的友谊。

【飘散】推荐阅读:

上一篇:收费员赞歌下一篇:谢党恩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