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读书笔记(共11篇)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读书笔记 篇1
一、教育的关键是人
一直以来,在教育环节中到底是以教师为主体,还是以学生为主体,各学派各有各的理论和事实支撑。从当下的教改形势来看,以学生为主体、将课堂还给学生等倾向于以学生为中心的呼声越来越高。但一直以来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人却一直未变。那么,其中涉及到的人物就要“摆正”自己的位置。
教师的位置。
在我看来,教师不该是简单的人类知识和经验的传递者,教师应该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给予学生探究欲望的“催化剂”。打一个比方来说,就好像春节时一个孩子拿到了鞭炮就想办法找火器燃放一样,教师就是点燃学生自己去尝试和体验的引导者和激发者。所以,教师不该将自己的学识复制粘贴给学生(满堂灌),而是想办法将学生带入知识的殿堂欢快的翱翔。再用一个比喻来描述,教师就如一位厨师,其作用就是拿出更多更丰富的菜目给学生,让学生享受饕餮盛宴。
无论是如送鞭炮的激发者还是提供大餐的服务者,教师自身的学识与素养、能力与眼界都必须达到一定高度。美国教师弗兰克・迈考特所著《教书匠》里描述的那个为人诚实、勇于创新、崇山自由的迈考特老师是我所推崇的教师模样。
学生的位置。
学生代表的是一个民族乃至整个世界的未来,自然是教育环节中最受“保护”的一方,继往开来就是他们的使命。学生对于接受教育这件事要有清醒的认识,无论是杜威的实用主义理论、布鲁纳的结构主义理论,还是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其理论的提出都是基于时代发展的需要。因此,学生要明确接受教育是生存需要,也是进化需要。
家长的位置。
无论是基于对人自身发展的需要的认识,还是功利主义的追求,家长在教育过程中扮演的角色不仅仅是将孩子送到学校那样简单,而是应该承担起比学校教育更为重要的.家庭教育的责任。家长不断的优化自身,是促进学生成长不可或缺的因素。所以,在整个教育环节中,家长依然要主动接受终生教育。
当教师、学生、家长能够摆正自己的位置,师生关系、生生关系、亲子关系和家校关系的处理就会变得更为和谐。
二、教育依托在教育的场所
教育的发生必然有一定的情境和场地,自基础教育创立以来,学校就成为教育的主要场所。学校是组成了学生校园生活的全部,而以班级为组织结构的学校,教室又成为教学最主要的场所。此外,家庭和社会则构成教育的辅助场所。
美国雷夫・艾斯奎斯所著《第56号教室的奇迹:让孩子变成爱学习的天使》,让人意识到教室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意义。因此,在重视校园文化建设的同时,也不可忽视教室文化的打造。现在很多学校的教室布置如张贴标语、图片均是统一样式,有的学校为追求一致性,不允许班级有特殊的装饰与改造。可以说学生从读书到毕业,教室永远都是一个模样。当然,如果说外在的装饰不能代表教室文化,那么又有多少学校真正重视班级管理的文化建设呢?没有一个稳定的、鲜活的、可持续的教室文化支撑教室这一教育的重要场所,那么学生不免会因缺乏归属感和安全感而激发不了学习的欲望。
除了教室外,家庭和社会是学校教育的延伸场所和辅助场所。当学生在学校里所学的价值观与家庭和社会想违背,那么学生会疑惑、会迷茫,甚至会放弃学业。因此,家庭、学校、社会三大教育场所在培养学生方面需达成一致。
三、教育的形式宜多样
关于这一层次的分析,有许多教育专家都有过清晰的阐释,笔者囿于能力限制,暂时提不出更为进步的理念。在此,就援引《美国基础教育:观察与研究》一书中关于美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部分,谈谈自己的理解。
美国教育整体给我的感觉就是“与时俱进,兼容并蓄”。在教、学、实践三个环节中,环环相扣,理论跟得上实践,实践服务着发展,发展定位于国际。例如“在家上学”这一领域,由起初既不扶持也不反对,到后来社区出面协同发展,做到“不放弃每一个孩子”,读书笔记。让在家上学的孩子一样去社区学校参与公共事务,给予在家上学的孩子实践的机会,且由当地教育部门出面对在家上学的孩子进行阶段性考核。这一系列的举措,让人艳羡!而反观我们国家,目前在家上学的现象并不是不存在,但是在家上学并没有被先关部门所承认或协助。
四、我所想到的一些教学与管理策略
在阅读王定华和常生龙两位专家的著作后,我结合所在学校、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自身语文教师和班主任的双重角色的反思,记录和制定出以下几种教学与管理策略。
第一,从倾听到表达,杜绝“我不知道”的课堂。
《以学生为中心的翻转教学11法》的作者对教师提出的“两个希望”“一个变化”让我印象深刻。“两个希望”是希望教师在任何时候都不要说出教师所提问题的答案,把回答的权利交给学生;希望教师要求学生有问题时才举手,而不是想回答问题时才举手。“一个变化”指教师不能只让举手的人回答问题,而是随即抽取学生,以保证每个学生都积极准备回答。《教无不胜:卓越教师的49个秘诀》中“杜绝退出”是我在课堂上不够重视的教学技巧。“杜绝退出”的目标就是要把“我不知道”这句话驱逐出课堂,让每一个学生始终保持注意力,无法逃不提问。《教师怎样和学生说话》一书中“学会倾听”部分的案例值得我贯彻:每个人在发表自己的看法之前,必须先复述前面一位同学的讲话内容,知道对方满意为止。这样就会有效的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专注力。若将以上四个策略连接起来使用,让学生从倾听到表达都会有明显的提高。
第二,树立“阅读是为了活着”意识。
土耳其小说家欧汉・帕姆克在其作品《白色城堡》里有这样一段话:“人生犹如单趟车旅,一旦结束,你就不能重来一次了。但是假如你有一卷在握,不管那本书是多么复杂和艰涩,假如你愿意的话,当你读完它时,你可以回到开头处,再读一遍,如此一来就可以对艰涩之处有进一步了解,也会对生命有进一步感悟。”
所以,我要让自己阅读的习惯感染给学生,随时随地的分享阅读的快乐。
具体的实施办法就是开展一一系列的阅读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第一个行动就是打造班级读书角,第二个就是每天抽出一节课的时间给学生自由阅读,第三就是开展“书香月”活动,第四读写结合,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表选平台。
第三,以身示范,师生共写。
我一向注重学生的写作训练,但却在坚持让学生每天写随笔以外就很少有比较系统的写作指导。苏明进老师的《懂你的孩子:唤醒潜能的秘密》一书中的“联络簿的作用”激发我改进了我们随笔随意些的旧模式。苏老师学生的联络簿除了让学生记作业之外,还要求学生每天写两篇短文。第一篇是“每日创意短文写作”。周一记录当天或者上周最快乐的一件事;周二用三个以上的成语创作一个故事;周三是“写信给老苏”;周四是“创意急转弯”,用几个天马行空的词语创作精彩的故事;周五是“新闻新知”,剪一篇报纸新闻并做评论。第二篇是“每日行善日记”。或观察身边的人对自己做了什么好事,用感恩的心情将其描述出来;或写下自己每天帮助别人做了什么好事;或反省自己每天要修正的地方,并提出改进方案。
在仿照苏老师的写作训练外,我会增加我与学生一起写这一环节。让学生看到老师(班主任)和我一起分享生活的点点滴滴,这无形中就增进了师生、同学间的感情,影响整个班风。
第四,班级不是班主任的。
《陶行知教育名著:教师读本》一书中陶行知说:“看学校的标准,不是校舍如何,设备如何,乃是学生的活力丰富不丰富。”这一百年前的教育之声,在今天依然是那样的振聋发聩。我在反思自己身为班主任,何尝不是讲教室把控的严严实实。
因此,我要借鉴书中的管理班级的策略,设置“三权分立”,成立立法委员会、司法委员会和行政委员会。明确各委员会的职责,彼此监督,自我管理。
五、小结
《美国基础教育:观察与研究》一书,为我开眼看见区别于自己熟识的教育的发展与改革,《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一书,则为我的教师信念增加一份力量。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读书笔记 篇2
一、读书是教学的需要
教师的职责就是教书育人, 扪心自问:教书, 没有“书”教什么?不读书怎么教?多少教师任教很多年, 有的到退休都没有多大的改变, 为什么?答案不言而喻, 那就是因他们不读书或者读书少, 因而, 他们只能机械地重复工作, 没有思想, 没有改变。《易经》有句名言:变则通, 通则久。“变”是改变, 是变化, 如何改变?怎么样去变化?那就是读书。学生来自于不同的家庭, 不同的阶层, 有着不同的情感和文化背景, 如何因人而异, 如何人人受益, 那是教师一门必修课, 所以, 教师一定要读书。有人说:读书就是自己已经固有的经验与作者所描述的观点的一种邂逅及一番切磋。教书, 需要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政策保持高度的一直;需要传授前人的经验和教训;需要答疑解惑;需要针对不同年龄段的人进行的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因此, 教师仅仅熟悉教材是不够的, 还要理解和吃透教材, 还要做到举一反三, 更要懂得知识的全方位连接, 你不储存一定的知识和智慧, 怎么能教好书?所以, 一定要读书, 才能教书, 读书是教学的需要, 是教师必备的一门功课。
二、读书是育人的需要
人的思想不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 是无数客观外界的现象通过人的眼、耳、鼻、舌、身这五个官能反映到自己的头脑中来, 这种反应的开始是感性认识。这种感性认识的材料积累多了, 就会产生一个飞跃, 变成了理性认识, 而这种理性认识就是教育所需要的结果。可见, 教师工作是多么的艰辛和重要。你不仅要了解《心理学》、《教育学》, 还要懂得历史, 政治, 生物, 军事, 科学等等很多学科的知识, 因为你要教育的学生, 爱好不同, 兴趣不同, 知识面也不同, 你在了解他之后, 要有针对性地和他交流。只有能和他的知识水准, 爱好喜欢达成一致, 你才能走进他的心灵, 这时你的教育才有更大的效果。所以, 任何知识知识都是你和学生进行交流的基础。有了这个基础, 变有了心灵的交会, 有了心灵的沟通, 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努力的斗志。这样的心灵交汇, 才会有教育成功地机会。
读书是教师育人的需要。当学生不高兴的时候, 教师不但要知道为什么, 还要知道怎么才能让不让他不高兴;当学生不学习时, 教师要知道他为什么不学, 还要有能力让他好好学习;当学生不会学习时, 教师要知道他为什么不会学习, 还要尽心尽力能让他会学习, 而且高高兴兴地去学习。这需要什么?需要知识, 更需要能力。也就是需要教师去读书。思想是从阅读中来的, 从勤于实践中来的。教师没有思想, 不仅导致自身不能发展, 平平庸庸, 缺乏文化底蕴, 而且会耽误孩子的成长, 甚至误导许多本该有出息的孩子。学生一届届毕业了, 我究竟给学生留下了什么?若干年之后, 学生还能从我身上得到什么, 记得起什么, 是深刻的思想, 丰盈的心灵, 还是饱满的智慧?我们都知道教师是改变他人生活质量的职业, 我拿什么来改变学生、影响学生?仅仅是一点浅薄的知识吗?抑或是一点有限的技能?都不是。而是教育思想, 教育理念, 教育方法。教师站在讲台, 自己就是一本书, 这本书, 如果够深邃, 够诱人。那么, 学生每天都会陶醉在这本书里, 身心就会得到濡润, 生命就会潜生暗长。所以, 为了学生, 教师要努力地读书。
三、读书是自我提高的需要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知不如爱;爱又不如以它为乐。教师读书也是这样, 当你为教书而读书, 那是职业的需要。当你爱读书而读书, 那是喜欢读书。当你愿意为教育事业而读书的时候, 教师读书才能德惠学子, 恩泽社会。因此, 教师唯有读书才能立己达人, 惠己惠人, 唯有读书的教师才拥有真正的尊严、高尚、智慧和创造。才能更好地从事教育事业。因为, 读书的教师, 总能淡看身外之物, 专注内心丰富, 注重思想成长, 让每天的课堂像初升的太阳一样鲜亮, 给学生的生命一种力量, 给学生的灵魂一种方向, 让学生生命像禾苗一样茁壮成长。
教育的境界不是靠外部的规范, 而是靠内在的动力。读书能使教师明确职业生命的意义, 能促进教师更好的自主发展。教师, 请好好读书吧。那样, 你会很优秀。有优秀的教师, 我们的学校不可能不发展, 我们的教育质量、国民素质也不可能不提高。
传播知识的使命注定了教师读书的使命。涓涓细流汇成浩瀚的海洋, 于是, 教师要把读书当作一种好习惯来坚持。古籍, 经典, 外文, 杂文, 时尚……请仔细地读, 越读越觉得自己都需要, 越读你会越觉得自己的浅薄。为了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 我们要用心地去读, 用笔去记, 用行动来践行。每一本书, 每一个故事, 每一句话, 甚至各一个警句妙语, 都如友人赠与我的一份美好的礼物, 会让你感激不尽。书籍不仅仅充盈着我的教育生命, 还填补着我们生活的空间。幸福时, 她会锦上添花;忧郁时, 她如温暖的伙伴;困惑时, 她如指路的明灯;急躁时, 她宛若一把扇子, 扇去浮躁的心气。生活常常让我们处于矛盾之中, 当被人误解时, 我不会去争辩, 因为我知道:争辩是最愚蠢的行为。争辩只会弄得两厢尴尬, 破坏了和谐。还有, 读书, 能扔我们很喜欢主动去做自己该做的事情, 当孜孜以求遇到阻碍和困惑时, 我不会停止不前, 而会静下来反思自己, 另辟蹊径。我的鲁莽, 我们的愚笨, 会在读书中消失。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有感 篇3
刚拿到常生龙老师所著的《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一书,封面上一行小字就吸引住了我:“坚持不懈地阅读,就是与最美景致一次次的邂逅”。如他所说:“在这个急速变化的时代,养成阅读的习惯,可以让自己始终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来思考和筹划,可以让自己在教育实践的过程中少走很多弯路,在教育探索的道路上获得更多的成功”。也是通过读了这本书,让我对自己的教育教学有了新的认识。
一、要时刻以身示范
他在书中提到“大德无形,大教无痕”时,反思我过去的一些行为,现在看来的确有些不妥。当孩子们上课不认真听讲时,当他们课下不遵守校规时,当有集体活动不听指挥时,我往往都是对他们大喊大叫,以为这样就可以说服他们、震住他们,但其实效果却不是很明显。班级的小干部们在遇到同学课下有矛盾时,也会对他们大呼小叫的,仔细想想,应该是我的“言传身教”造成的。汉代的班固也说:“教者何谓也?教者,效也,上为之,下效之。”在书中我读到:“于永正在教学过程中,处处以身示范,充分发挥着榜样的影响力,当师生融为一体时,教育真的是一种幸福,教育真的会变得简单、轻松而有效。他还引用了郭振有先生一句话:”教师有没有文化主要不在于教师的职称、职位,而在于教师有没有高尚的师德、丰富的学识、生动的个性、感人的故事在学校里流传……我就要向着这个目标继续努力,做一个让学生喜欢的老师。
二、要注重良好习惯的培养 每天都和孩子们在一起,因为年龄较小,总怕在学校出一些问题,所以时刻盯着他们,终于等他们放学了,又有一大堆作业要批改,所以总觉得时间不够用,更不要说阅读了。可在这本书中却有一段话触动了我:“科学发现不是瞬间完成的,科学家也不是一夜成名的,在取得某项科学成就之前,他们已经做了方方面面的探索和准备,其中,阅读的习惯对他们的成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芬恩小学五年级开始便养成了良好的读书习惯,直到大学毕业,始终坚持每周阅读四五本书。约克在9岁那年,就痴迷天文学,他认为,阅读对他思维的影响远胜于课堂……所以,从现在开始,不再给自己找没时间阅读的理由,为自己积淀一些文化底蕴也是做一名好老师的前提,像闫学老师说的:“当读书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时,就不愁没有阅读的时间。阅读,应像呼吸一样自然”。
三、成长无捷径,读书很重要
书中提到:“几平所有的名师都在持之以恒地做一件非常普通但又非常重要的事情,那就是读书。大量地、广泛地、坚持不懈地阅读,是教师成长为名师的秘诀”。我不想成为名师,只想脚踏实地的做一名好老师,但要想当一名好老师,前提就是要有文化底蕴。书中还说:“书读得多,不一定底蕴就深厚。但是,不读书、少读书,是一定没有底蕴的”。现在的我们身处信息化社会的洪流之中,对于我们教师来讲,就会遇到很多疑难杂症,这都需要教师来分析与解决。如果我们的知识储备量不够,又如何能解决学生所提出的一个个问题呢?所以,为有读书,才是解决这些问题最为重要的途径之一。季羡林先生曾经说过这样的话:“你们做学问,要达到`三个贯通':第一个是中西贯通,第二个是古今贯通,第三个是文理贯通。你做到了这三个贯通,那么你的文化底蕴就像金字塔的底座那样变得宽厚、坚实”。是呀,我们在教育学生的时候一直在强调成功没有捷径,一定是靠自己的努力得来的。那作为老师的我们,也应明白一个道理,只有多读书,读好书,才能教书育人,才不愧被称之为人民教师。
所为“修行”即:修养德行,而这本书中已经明确告诉我们阅读其实就是“修行”。读书→底蕴→教学,从读书到底蕴的转化,是积淀的过程;从底蕴到教学的转化,是创生的过程,而我们教师的底蕴是靠书堆起来的。通过阅读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了读书的重要性,更让我明白了,读书不仅增长自己的学识,丰富自己的底蕴,更能在教育教学中传情达意,让学生可以更快、更准确的学有所成,学有所用。从现在起,我的既定目标是——将阅读进行到底。
马 然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读后感 篇4
当捧起书一读题目就会感慨,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修行”二字把读书的境界提高了,把读书的目标确定了。读书是必要的,是长期的,是让人思考的。本书的作者常生龙先生就是一个爱读书的人,多读书的人,为此作者根据多年的阅读经验,精选了50余部教育类著作,阐述从中得到的诸多收获,形成了自己的体系――“教学即创造”“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理论即支点”“变革即未来”。这本书带领读者领略阅读之美,汲取教育智慧。
当我读到那些名师为教育事业以身作则,不断创新的时候,便会浮想联翩。例如:我很赞同于永正的《做一名学生喜欢的教师――我的为师之道》。他告诉我们,要想学生喜欢我们诀窍一:自己先变成孩子,在孩子面前不能太像老师。如果太像老师,师生间必有距离。我也是这样做的,但太不像老师,有时又不能确立老师的威严,为此我在想,我应该是哪方面还没做到位吧!诀窍二:遵循教育的规律。小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把字认好,写好,把词语掌握好,把课文读好。是啊!遵循教育的规律,学生学得容易,自然会学得更有信心。诀窍三:要时刻以身示范。于永正老师爱好广泛,并能将音乐、美术、书法、戏剧等知识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去,让学生敬佩和爱戴。这一点,又是多少老师能做到,并运用好呢?所有,我们要多读书,多学艺,让自己更充实,更能干才行。
翻动着一篇篇精彩的文章荟萃,喜欢的内容真的很多很多,但我最想的说的是《第56号教室的文化场》,56号教室的教师:雷夫・艾斯奎斯就是一个令人敬佩的教师。他让每个走进这间教室的学生都能找到这间教室的“魂儿”,即“信任”。能得到老师的信任并能坚持把每一件事都做好的学生不多。但56号教室里的学生们做到了。是的,因为雷夫・艾斯奎斯是个言行一致、善良、仁慈的老师。他创造了适合的班级管理文化。让每个学生都懂得了礼仪和尊重,利用“虚拟”的经济制度,让孩子们懂得了“奖惩规则”和“成功无捷径”的道理。在雷夫・艾斯奎斯的教学活动中,有两项活动特别值得推介。一是阅读,二是远足。阅读,我们能效仿和学习。但远足,对于国内的老师来说,这是一种冒险,并不能如愿以偿。
但希望有那么一天,我们能走向大自然,走向我们向往的地方去看看这个世界。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读书笔记 篇5
当我近来“会约”常生龙所著的《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时,心仪之感油然而生。仅仅看到这个书名,便觉得与众不同——不在文采,而在视角。当我捧起这本书时,委实也读到了这一点好处。念及家中书房里教育教学类书籍虽不及文学作品之多,不过数量也已比较可观了,其中的绝大多数都是分享教育模式、教学理念、实践经验等等,总感觉这类书籍都在尽力诉说“该怎样做”,即便内容上乘,与读者之间(至少是于资质平平的我而言)仍是隔着一点距离;而这本《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则从“要读书”这一本原视角出发,通过作者的工作体会与阅读之间结合而得的思索体悟,使得读者明了自己与书籍之间就应达成一种精神的契合——相信通过用心阅读与吸收书中智慧,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思索,定有心得,亦有一试之愿。诚如作者在自序《让我们都来读书吧》一文中说,“……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惑和难题,其中绝大多数的问题都有解决的办法和途径,并且已经被别人进行了总结,发表在各类著作、报刊或新媒体中。如果我们是一位读者,就可以在其中找到路径或答案,在前人的力挺下站得更高、行得更远。”以此语观之,读书大抵就是与教育相接的那座桥梁了罢。
我以为,这本《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的另一个难得之处,就在于作者的阅读与感悟并非“散射式”的,而是经过精心汇集的“阶梯式”的思考——从第一辑的“教学即创造”,到最后一辑的“变革即未来”,呈现了一种着眼当下,又把目光推及至未来的教育观。我想,自己在为其中一篇篇微言大义的“读后感”打动之余,更是被作者这种阅读的分类分层思索的做法所吸引——与其说这本书的好处在于向我们绍介了一本本好书,分享了作者一次次的感悟,不如说其重要价值体现在引导教育同行们对阅读过的教育著作进行分类整理,也能形成一条清晰的阅读脉络,以助今后在遇到相关问题时,可以较为方便地找到对应书籍而再次得到指导。所以,我便寻着这种做法,对自己之前读过的部分书籍进行了整理,分出“师德素养”、“教学专业化”,以及“教育效能感”这三个版块,虽显粗浅稚嫩,却是对照本书内容与做法而得的一点感悟——这大略可说是我与本书的真诚致敬了罢。
第一,应努力完善师德素养。“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我以为,恪守作为教师的一份本真善良,心怀学生,是成就学生、成就教育的重要基础。这种善良并不单指做一个好人,对于教师而言,这既要化为对自己所从事的教育工作的丰沛热情与精进钻研的精神,努力把“教师”从一种普通的职业定位上升到事业奉献的高度;又要化为对于学生在做人上与学习上的关爱指导,使其真切地感受到如哲学大师冯友兰先生评价蔡元培校长时所说的那种“春风化雨”的人格魅力——这一切说来是容易的,做起来却必定不会如此爽快利落,甚至会有很多难题摆在面前,但是,我们是要往这个方向毫不迟疑地努力的,不能只是个旁观成败的看客。在我读过的许多书里,都印证了这一点:比如由美国中小学一线优秀教师案例汇编而成的《教学不孤独》以及雷夫艾斯奎斯所著的《第56号教室的奇迹:让孩子变成爱学习的天使》中,不难发现西方的教师们同样不遗余力地以“爱”为核心,生发了教育激情及各种教学智慧,引导状况百出的学生们在做人和学习上步入正轨,且使之继续进步;又如于漪老师在自传《岁月如歌》中写到,即使是在群魔乱舞的“文革”时期回想当初自己给患肺结核病的学生买药,给骨折又无钱的学生付医药费,给没钱的近视学生配眼镜等等以至于家境拮据,她依然没有后悔——“这样做图的什么?我从未张扬过,也从未想到要得到什么,只不过人心都是肉做的,看到这些孩子那么困难,我心里难过,故而想方设法帮助。”这虽不是在课堂上授课,但我相信这实实在在给那些受助的学生们上了关爱这一课,在人情淡漠的冰窟里投进了一束温暖的光芒。相信作为教师的我们努力提升了师德素养,使教育有了“爱”,无论是教学还是平日生活,都会带给学生“润物细无声”的感动与激励。
第二,应加强教学专业化的研究。众所周知,除了教育教学的一些共性之外,事实上每一门学科都有其特殊性,故而要进行专业化的研究,才能使教学有鲜明特色,做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比方说,许多学科(尤其是理科),由于教师授课的内容相对而言具有同一性和固定性,所以“教什么”这个问题就不足为惧,重点即是研究“怎么教”了;而语文学科则有其特殊性:即不具有教学具体内容上的同一性和固定性,一切是相对宽泛和模糊的,所以首先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是“教什么”,如果无法确定适合且有用的教学内容,那么即使在“怎么教”上如何如何地大做文章,结果也可能并不乐观——或许你的教学方舟在出发伊始已经偏出了最佳的航道。王荣生博士在《语文教学内容重构》的序言《语文教学的内容与目标的完成》一文中就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这种情况的存在:“对着新标准,苦想教什么;捧着新教材,不知教什么;举着新理念,还教老一套;搬些新方法,自己也搞不懂在教什么。这些现象,在语文新课程的实施中,恐怕大家都有耳闻或者目睹,对此我们应该老实地承认并严肃地面对。”读到这番话语,作为语文教师的我心中有些“诚惶诚恐”,但幸好从这本书中得来了一些专业化的指引,使我大抵能够有针对性地确定教学内容,是为一喜。又如,作为近年来兴起的传统文化特色教育——国学课,也要求语文教师自身进行专业化研究,对于中华书局出版的这套《中华文化基础教材》,要做到“吃深吃透”,才能采撷其中菁华以授予学生,使其不仅做个“知之者”,还能成为“乐之者”甚至“好之者”。
第三,应重视教育效能感的提升。什么是教育效能感?在徐崇文主编的《中小学教师教育研究读本》一书中援引了辛涛发表于第二期《应用心理学》上《论教师的教育效能感》一文中的定义——“教师的教育效能感是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的能力的主观判断”。说得再通俗些,李哗、刘华山发表于第一期《教育研究与实验》上的《教师效能感及其对教学行为的影响》一文中提到,“‘教师效能感’(teacher’s sense of efficacy)是指‘教师相信自己有能力对学生的学习产生积极影响的信念。’目前的研究表明,教师效能感是学生学业成绩提高的一个重要的预测变量。而教师效能感很可能是通过教师的教学行为来影响学生的。”我认为,教学效能感不仅展现了“以情传情”、“以情动人”的感性一面,而且还有理性的一面,即需要教师于教法等种种方面打磨与改进,以求切实有效地引导学生改善学习心理与学习行为。这样看来,之前所提到的“师德素养”、“教学专业化”都可算作“教育效能感”的重要组成部分了。此外,还有一些书中的具体思考与做法,值得细细思量:小到李炳亭、褚清源主编的《问道课堂》中对于“导学案设计与使用”的点拨,细到赵国忠所著的《透视名师课堂管理——名师课堂管理的66个经典细节》中对于各种课堂教学有效性案例的分析,大到多年前李炳亭所著《杜郎口“旋风”》中对于颠覆性的教学模式的展示与评价……这些都直接或间接地指向“教育效能感”的提升问题,为实现教学有效性提供了宝贵的借鉴与建议。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读书笔记 篇6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当我看到这个书名,我便想到了一句话:“要么读书,要么旅行,身体和心灵总有一个要在路上”。在旅途中,我们能够与世间各种美景相遇;在读书时,我们也能够与最美的风景邂逅。这本书的作者是我们河南老乡常生龙老师,他在书中写到:“在阅读的过程中,他逐渐体会到读书的美妙。每当他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难题的时候,总有一本书在那里等着他,给他启迪。”常老师的这句话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让我开始爱上阅读,学会反思。
翻开这本书的第一辑的第一篇文章《让学生喜欢的诀窍》,就让我爱不释手。做一个让学生喜欢的老师,是很对教师的愿望。书中告诉了我们许多让学生喜欢的诀窍。
诀窍一:做一个童心未泯的老师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母亲牵着6岁的孩子去商场购物。她原以为孩子会开心,没想到孩子在商场里却哭哭啼啼,无休无止。当她蹲下身子的时候发现,孩子看到的都是大人的腿,哪有什么快乐可言?我想,这就是成人思考问题的方式、观察事物的视角、处理事务的方法与孩子有很大的区别。于永正老师也说过:“教了47年的书,最终把自己教成了孩子。”陶行知先生也说:“我们必得会变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于是,我也向两位专家学习。在我们班级里,我在孩子面前表现的就不太像老师。每次班级里进行大扫除,我都会让班长安排学生分工,最后还会询问:“班长,我的任务是什么?”刚开始孩子们以为我只是开玩笑,我说:“不要紧,你认为老师能做什么就尽管安排给我。”从刚开始的让我检查他们大扫除成果到现在让我擦黑板、整理讲座,我都乐此不疲。课间,我也尽量多待在学生身边,和他们说说话,问问最近他们喜欢看的哪本书。课堂上,学生们自觉性更高了,总是积极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作文里我的名字也出现的越来越多了:“万老师是个童心未泯的老师,是一个好奇学生世界,有点孩子气的老师,虽然有时候很严厉,但是我觉得她真是可爱。”
诀窍二:做一个让学生不变笨的老师
有时候想想,作为一名教师,我们目前做的这些真的能让学生变得越来越聪明吗?看完这本书,我得到了答案,如果我们再按照以往的方式来教孩子们,他们真的会越来越笨!在小学阶段,孩子们才刚开始慢慢健全自己的自我意识,但是往往在这个时候,老师们会加以干涉,会对他们说“你必须这样写,这样子你考试才不会丢分”就是在这样子一次次的扼杀中,学生开始失去自我,开始变笨。他们变得不会思考,也不敢思考,只是等着老师给答案。看书之余,回想现实,真的觉得自己应当转变观念,书中说得好“我们应该相信对每一个学生来说,都有一扇成长的门虚掩着,教师的任务就是要想方设法地找到这扇门,然后温柔地将它推开”。
诀窍三:做一个像医生一样的教师
我常常苦恼“学生的成绩为什么不好?”,马上想到的理由就是: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平时学习不刻苦,学习不能专心致志,经常开小差,在游戏、娱乐方面耗时过多,等等。但是,这些只是教师的以为,从这本书中,我学会了去询问孩子,多了解学生的生活状况。后来发现,有的孩子学习不好,是家庭原因造成的,有的是身体原因造成的,有的是老师没有教会学生掌握重要的`技能和方法造成的。我们班的小阳同学就是个典型学生,他的爸爸妈妈前几年在郑州工厂里打工,想方设法让孩子在郑州上学,孩子进了我们学校。可是,前年都市村庄拆迁,工厂倒闭。小阳的爸爸妈妈就都回到了老家,可小阳却还留在这里上学。那孩子怎么办?谁来带?吃喝住宿谁管?――午托部。就这样,每周一早上,他的爸爸把他送来,一周的时间孩子一个人在午托部吃住,每周五下午爸爸再把他接走。就这样,一直持续到现在。两年的时间,我看着这个孩子从原来的活泼乐观变得孤僻忧愁;成绩中等下滑到倒数。我也曾跟家长不止一次地交流,可孩子的父母却一意孤行。一个10岁的孩子在这样的家庭原因,又怎么能感受到被爱和学习的快乐呢?所以,教师应当去真正全面的了解学生。要了解一个学生,应当从家长入手,平时多跟家长沟通,从家长那里获取信息。还有平时要注意观察学生,从学生们的日常小事中了解学生。孩子的学习成绩不好,是有很多原因的,像小阳的这种原因是不可逆的,了解到这个状况,就不会去逼迫孩子做不可能完成的事了。总之,教师要像医生那样,善于从多种渠道收集学生的各类信息,去体谅学生。
《什么是最好的教育》读书笔记 篇7
一、给学生以新鲜感。
习闻常见与保持新鲜是一对矛盾体。若要永久保持学生的兴趣,单靠几种方法是不够用的。如在教单词时,以教水果为例,先一样一样地让学生看过放在桌子上,等全部水果都让学生看过后,把它们罩住,然后让学生一样一样地回忆出来;或者让学生听老师的指令,把听到的东西画在纸上,锻炼学生的听力。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互相探究,设计出形式新颖的活动,让学生感到新鲜有趣。
二、教师应在课堂上保持一贯的激情。
在课堂上,首先而且最应该保持激情的应该是教师自己。有时候,一项原本无甚新意的活动就因为你的激情而带动全班学生的兴趣,一项原本很有新意的活动,就因为老师的心情而影响学生。
三、正确处理好纪律问题。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读书笔记 篇8
金鹏出生在一个偏僻的山村,从小家境贫寒。从他出生起,奶奶就一直病卧在床上,他4岁那年爷爷得了半身不遂。他上高中时,爸爸又得了癌症。他上小学时学费是借的,上高中时妈妈为了筹集学费卖掉了家里惟一值钱的小毛驴。但他不向命运低头,用乐观积极的态度克服一个个生活上的困难。没钱买铅笔,就把同学用短的铅笔头捡起来,用线捆在一跟小棍上继续用。练习本用完了,他就用橡皮把写过的字轻轻擦掉,继续用。上高中时,他是学校唯一不吃菜的学生,每顿饭只买两个馒头,泡点方便面渣,就着咸菜吃。他又是学校唯一没用过肥皂的学生,总是到食堂要一点碱面洗衣服。甚至到阿根廷参加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他还穿着大小颜色很不协调的旧衣服,连老师都吃惊。但他不觉着丢人,他牢记妈妈的话:“腹有诗书气自华。”和金鹏相比我是多么幸福呀!我想吃什么妈妈就给做什么,有时还埋怨饭菜不可口,还经常叫家长给我买零食。我满满一橱衣服,还挑三拣四,嫌这件不新那件太土。对照金鹏我真是惭愧呀!我生在幸福中,却不觉得幸福。
金鹏在学习方面表现出的自觉和刻苦精神更是令我钦佩。上小学前他就学会了四则运算和分数小数。在小学里他又自学了初中的数理化。上了初中,他又学完了高中全部理科课程。上高中后,他把小石子放在嘴里练英语发音,舌头磨擦出血也不放弃。就这样,他凭着顽强的毅力、吃苦耐劳的精神,走进天津一中,走进了中国最高学府——北大,走上了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的最高领奖台。他为自己争了气,为祖国争了光。和金鹏相比,我的学习条件很优越,却缺乏学习的积极性。我家里有复读机,出门有随身听,英语磁带有几十盘,可是我懒得去听它们。放学回家后不是为了交老师布置的作业,我不愿打开课本和作业本。当老师布置得作业多一点时,我就不高兴。爸爸妈妈给我买的课外书很多,我也很少看它们。对照金鹏,我和人家相差太远了。
《小女生职场修行记》读书笔记 篇9
“人生就像一场修炼游戏,也有自己的秘笈和攻略,你了解,或不了解,秘笈就在那里,不增不减;你相信,或不相信,攻略作用依旧,不生不灭。如果你真的掌握它,对你而言,财富。爱情。地位。健康,神马都不是浮云……”这段话应该就是这本书的开场白,也是这本书的总结。
小说写出了我们这群刚入职场人的心声。主人公从一个刚入职场的小丫头后来演变成了公司的副总,并收获了一段美妙的爱情,当然其中也经历了不少的`坎坷。
在他的经历中以及转运秘诀中有一些对我感触很深。首先“不管你想要得到什么,就要先给出什么。”“真诚地做一切事情,时时帮助他人,处处为别人好,
” 就像在工作中你想要成功,那就得尊敬领导,为领导排忧解难,无私的去帮助同事,关心同事,付出自己的诚心。这样在你需要帮助的时候才会有人无私的帮助你,关心你。所以其实很多东西都是对等的。在生活中,想要得到他人的爱,就得去无私的爱他人,多去帮助别人,多做善事。
在职场中,“失败是不会死人的,但失望会。”所以做什么事情都要坚定自己的信念,我们现在还年轻,奋斗的时候,失败了没什么了不起。同时在工作中也多多加油。在每天的工作中用尽自己的全力,今日事今日毕。
小说中还写道,爱情中,要保持纯洁,坚决不要去做第三者,要知道你抢来的东西最终都是要还的。还有千万不要打掉孩子。每个孩子都是和妈妈很有缘分的,要不就是来报恩的,要不就是来讨债的。其实这些也是很有依据的。所以以后在我的爱情中这两点也是不可触犯的。
《最好的告别》读书笔记 篇10
一直以来,中国人都对死亡避而不谈。中国人面对死亡,整个民族观念,都落后于世界大部分国家好多。我们这期读书的目的不是好死,而是好好的活着。在人的一生中,死亡教育是一门必不可少的课程。
正如书中所说,面对死亡,这是一场终将失败的抵抗。既然不可避免,怎样克服心里的恐惧,如何幸福的走好最后一段路,都是每个人需要正视的`问题。
现代医学,对生命长度的提升是一个恩惠,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哪怕去看垂危的病人也一直会说“你会好的你会好的”。过度的技术干预,人在监护室度过最后的时光,身体上插满管子,皮肤上刚缝合的伤口。这是目前中国人的常态,可是,这真的是你想要的吗?生命不仅仅只有长度,活下去的动力是什么?延长生命不只是单纯的活着,人的眼睛里必须有光芒,这才是一个活人应有的样子。
不知死,焉知生。认知死亡是想要活的更好。
用医生特鲁多的墓志铭,送给所有考虑过死亡这个课程的朋友:“ToCureSometimes,ToRelieveOften,ToComfortAlways。”
《做最好的老师》读书笔记 篇11
三店街宋寨小学
黄海燕
“最好”是相对的,因为这是永远没有止境的追求——从这个意义上说,“最好”其实就是“更好”;但是,理直气壮地提出“做最好的自己”,则表明了一种更高的人生和事业的标杆,虽然这个“最好”永远达不到,但一个比一个的“更好”便汇成了一个人一生的“最好”!
所谓的“做最好的自己”,强调的是自己和自己比——昨天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比,不断地超越自己。这里的“自己”不是抽象的人,而是具体的张三李四;而具体的张三李四都是有具体职业的,因此,“做最好的自己”便意味着要尽可能在自己的职业中达到自己力所能及的最好程度。
有人说:“每个人都是一棵树。”的确,我们生活的世界像一片森林,其中有的人是乔木,有的人是灌木;有的人是参天的白杨,有的人是婆娑的杨柳。
你也许不是最美丽的,但你可以最可爱;你也许不是最聪明的,但你可以最勤奋;你也许不会最富有,但你可以最充实;你也许不会最顺利,但你可以最乐观„„因此,你若是工人,就要当技术最出色的工人;你若是营业员,就要当服务质量最佳的营业员;你若是医生,就要当医术最高明的医生;你若是教师,就要当最负责的教师;甚至你哪怕只是一名“个体户”,也要当最受顾客称道的劳动者!你也许不能成名成家,不能名垂青史,但你可以成为同行业中千千万万普通人里最好的那一个!
一位外国诗人写道——
如果你不能成为山顶的一株松/就做一丛小树生长在山谷中/但须是溪边最好的一丛小树/如果你不能成为一棵大树/就做灌木一丛
如果你不能成为一丛灌木,就做一片草绿/让公路上也有几分欢娱/如果你不能成为一只麝香鹿,就做一条鲈鱼/但须做湖里最好的一条鱼
我们不能都做船长,我们得做海员/世上的事情,多得做不完/工作有大的,也有小的/我们该做的工作,就在你手边
如果你不能做一条公路,就做一条小径/如果你不能做太阳,就做一颗星星/不能凭大小来断定你的输赢/不论你做什么都要做最好的一名 做“最好的老师”:踏踏实实地上好每一堂课,仔仔细细批改每一本作业,认认真真对待每一次谈心,开开心心组织每一次活动,我高兴,学生也快乐。做这样的老师,多么有意思!不是没有过挫折,不是没有产生过烦恼,但有一个信念支撑着我:只要我的心和学生的心紧紧地贴在一起,只要我人格的丰碑深深地铸进学生的心灵,我就是无往而不胜!在我看来,一个教师是否“最好”,第一应该看学生的评价,教师因学生而存在,我当然也是因我的学生而存在。
我需要经常不停地提醒自己:时时刻刻汲汲于名利,即使暂时得逞,终将也只会被生活惩罚,这叫“多情总被无情恼”;而“只管攀登不问高”,“埋头耕耘不问收获”,尽可能做好每一天自己能做好的事,哪怕暂时遭遇挫折乃至不幸,最后也必将赢得人生的快乐,这叫“道是无情却有情”!
“做最好的教师!”是一种平和的心态,也是一种激情的行动;是对某种欲望的放弃,也是对某种理想的追求;是平凡的细节,也是辉煌的人生;是“竹杖芒鞋轻胜马”的闲适从容,也是“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荡气回肠。
有一句话说得好,选择一行,爱一行,我也是这样,当我面对那帮学生时,我觉得我应该做最好的老师,至少对得起这帮孩子!尽我心去做我作为一名教师应尽的一切义务和责任。
什么是最好的老师?我在《做最好的老师》这本书中找到了答案,教师应用自己博大的爱去温暖每一位学生。李老师对学生爱的执著也深深打动了我。为什么李老师能成为名师?一个真正的名师。我想重要的是李老师对教育的一份执著,对爱的一种坚持。正如李老师所说“‘爱心与童心’是我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只有爱孩子你才能伏下身去给予他们无微不至地关心、关注他们成长中的每一个生活点滴,你才能为发现他们成长的欢笑与泪水所影射的点点滴滴,才能与他们的心同步,与他们的心一起跳动,才能理解与倾听他们的苦恼和困惑,爱而后育,正是因为有了爱,你的呕心沥血,你的殚精竭虑,才有了意义,才得以升华。李老师是学生的老师,更是学生的朋友,而且是知心的朋友。正因为他知学生们的心,他就赢得了教育引导的主动权,同时也赢得了学生对他的尊重。他把教育事业当成自己的事业,把带给学生一生的幸福当成一生的追求,通过一篇篇文章,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事例,我看到了一位老师对教育事业的不懈追求,更看到了一个为人师者的爱心,耐心,信心。
李老师在序言中说:“每个人都是一棵树。你也许不是最美丽的,但你可以最可爱;你也许不是最聪明的,但你可以最勤奋;你也许不会最富有,但你可以最充实;你也许不会最顺利,但你可以最乐观„„我所谓的‘做最好的自己’,强调的是自己和自己比——昨天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比,不断地超越自己。‘做最好的自己’,便意味着要尽可能在自己的职业中达到自己力所能及的最好程度。”每每读到此,我的内心便会接受一次新的洗礼:是呀,我们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是怎样的度过自己的每一天呢?在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工作中,有没有一天比一天有进步,教学水平有没有一天比一天提高呢?自己有没有尽力做到最好的自己,成为学生心目当中最好的老师呢?
启示一:童心是师爱的源泉
李老师提出教育者是否拥有一颗童心,对教育至关重要。教师的童心意味着怀有儿童般的情感,能够自然地与学生“一同哭泣,一同欢笑”的教师无疑会被学生视为知心朋友,赢得学生的心灵。教师的童心意味着拥有儿童般的兴趣,教师的职业要求我们应该在任何方面都与学生有着共同的兴趣爱好,多一种与学生共同的兴趣爱好,你便多了一条通往学生心灵深处的途径,他们会不知不觉地把老师当作朋友。在与学生嬉笑游戏时,教师越是往掉自己的“尊严”,学生越会对老师油然而生亲切之情——而这正是教育成功的起点。
想当年,自己刚刚踏上工作岗位,那时的我热情满怀,立志做一名学生喜欢的好老师,上课激情飞扬,下课跟着他们一起做游戏。休息天,我会带他们到我家玩,去大明湖公园拍照、划船。在他们生日时,我也不忘送上一张小书签,那时,每个孩子收到礼物是那么开心。当我声音嘶哑的时候,孩子们偷偷地将“金嗓子”放在讲台上。多么纯真的孩子们,我用童心换来了孩子的童心,换来了学生对老师的爱,那一刻,我是那么的幸福。而现在,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已好久没写祝福语给学生,也没再带学生去我家玩,也没„„而学生也早已不稀罕这种小卡片了,他们对于我,更多的则是一份敬重!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读书笔记】推荐阅读: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读后感06-15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读后感2000字12-10
做最好的教师读书心得06-12
《做一个幸福的教师》教师读书笔记11-24
小学教师读书笔记-小学教师读书笔记摘抄07-13
《做最好的自我》读书笔记07-08
做最好的自己读书笔记08-20
教师教育的智慧读书笔记11-09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600字09-27
《教师读书要有五心》读书笔记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