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比乌斯带

2024-05-20

莫比乌斯带(共9篇)

莫比乌斯带 篇1

莫比乌斯带周记

我在学校的图书角看到一本书,名字叫《一百个有趣的科学知识》,那里面讲了好多科学知识,可能都不止一百个。我就挑了个简单的看看是不是真的有这回事。

我过去请教爸爸,爸爸说其实这个非常简单,我们写完作业就可以做。等我写完了作业,我们就开始了:

我们首先从报纸上裁下一个纸条,在纸条的一端涂上胶水,把纸条扭一下,再粘成一个特殊的环:

用一支彩笔沿着环的表面画线,我们发现我们在同一面划线,似乎另一面也会画到。原来这个形状叫莫比乌斯带,它其实只有一个面。

用剪刀沿着刚才画的线剪开,我们奇怪地发现,环没有被剪成两个,而是变成了一个更大的扭了两次的.环:

又沿着环的中心再剪了一圈,环倒是变成了两个,但是更奇怪的事发生了,这两个环竟然是套在一起的:

爸爸说,不管再继续剪多少次,环永远是解不开的!而且,还有另一种只有一个面的东西,叫做克莱因瓶,我们在广东科学中心见过。

通过这次实验,我认识了一种永远也不可能分成两部分的环,我以前还以为世界上不存在这种东西呢。

爸爸说,这种奇怪的现象是可以写成数学式子来解释的,是不是很奇怪?不过那要我学了很多知识以后才能理解,看来我要努力地学习这些有趣的知识了。

莫比乌斯带 篇2

一、学情分析

莫比乌斯圈是德国数学家、天文学家莫比乌斯首先发现的, 距今150多年的历史。“莫比乌斯圈”这一主题活动富有吸引力, 非常适合孩子动手操作, 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是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和创新意识的一项实践活动。本活动旨在让学生亲历活动全过程, 在动脑思考、动口交流、动手实践的过程中体验制作、探索、合作的快乐。

二、教学目标

1.发散学生思维, 通过观察、比较, 自己找出莫比乌斯圈的制作方法。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 使学生自己认识、了解莫比乌斯圈的特点。

3.培养自主观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 在观察比较中产生探究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验证莫比乌斯圈的特点。

难点:通过探究, 自己找出制作莫比乌斯圈的方法。

四、教具准备

1.相关PPT

2.莫比乌斯圈模型

3.每位学生6张长方形纸条, 每组若干个莫比乌斯圈

4.固体胶 (胶带纸) 、水彩笔

五、活动过程

(一) 导入

同学们, 老师这里有一个长方形的纸条, 我把纸条的两端粘在一起就形成了一个圈儿, 老师给他起名为徐行圈, 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呢? (因为老师的名字叫徐行;因为老师做的这个圈) 那你们能做出跟老师不一样的圈儿吗? (能) 谁能做出来, 就以谁的名字命名, 好, 开始吧! (老师找几名同学上前面) 你叫什么名字?这个圈就叫**圈……, 你们的想象力真的是很丰富, 做出来的圈造型也很奇特。这位同学手里的这个圈同学们认识吗? (认识, 这是莫比乌斯圈) 那你们对莫比乌斯圈都有哪些了解呢? (假设生:老师, 我知道这个圈是一个叫做莫比乌斯的人发现的……) 同学知道了这么些, 那你们知道莫比乌斯圈是怎么被发现的吗? (如果有知道的, 让学生讲, 教师给与补充, 如果没有知道的就由老师来讲) 下面老师给你们讲个小故事……原来这个圈是这样被发现的, 那莫比乌斯圈有什么独特的地方呢? (学生回答) 究竟是不是呢?今天, 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索这个神奇的莫比乌斯圈。

出示课题:神奇的莫比乌斯圈

(二) 动手制作莫比乌斯圈

那你们想不想尝试着做一个莫比乌斯圈呢? (想) 孩子们, 你们先观察一下看看这个圈你们觉得自己会做吗? (会) 老师给你们每个小组准备了几个莫比乌斯圈及制作莫比乌斯圈的材料。老师希望你们通过小组成员的共同努力认真观察、探索, 寻找出制作莫比乌斯圈的方法, 老师要看哪组想的方法又多又好。开始吧!

1.每组分发一个莫比乌斯圈, 让学生观察。

2.观察后, 通过自己小组的研究, 制作出莫比乌斯圈。

3.小组交流莫比乌斯圈的制作方法。

4.小组展示、汇报。

5.再次体验莫比乌斯圈的制作方法。 (请同学们以最快的速度再做一个莫比乌斯圈, 本组内会的同学可以教不会的)

(三) 小组探索

同学们在自己小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 研究出莫比乌斯圈的制作方法, 老师也看出了咱们班的孩子个个心灵手巧, 而且创新能力很强。现在, 老师手里有一个普通圈和一个莫比乌斯圈, 孩子们看看它们有什么区别呢?你们能说出它们的特点吗?你用什么方法证明呢? (两个圈造型不一样……) 这样, 老师把验证的机会给你们, 你们小组商量下大概需要多长时间? (8分钟, 10分钟, 12分钟……) 老师给你们15分钟, 小组长组织好组员并填好这份表格, OK?开始。

哪组先来说说 (请小组汇报) 对他们组的验证其他小组还有什么疑义吗? (有, 请你说说你的想法) 对于这个小组的汇报你们赞同吗? (说说自己跟别人不一样的地方) 孩子们, 你们说莫比乌斯圈神奇吗? (神奇) 它的神奇之处是什么呢? (一个面、一条边)

(四) 说说莫比乌斯圈在生活中的应用。

孩子们, 就这么一个看似简单的小纸圈竟是如此的神奇, 人们就是利用它的神奇之处把它应用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你们想生活中哪些地方有莫比乌斯圈? (学生回答) 老师也搜集了一些,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看来, 莫比乌斯圈的应用真的是无处不在啊。这是我们知道的, 还有我们不知道的应用, 需要你们去思考去探索, 以便将来有更好的发明为我们所用。可见, 科学发现离我们的生活并不遥远, 一个小小的留心、用心的思考, 就会有更多更好的创意服务于我们的生活。老师知道有个叫张贻婷的小女孩, 年纪跟你们差不多大, 她看见奶奶开门时总找不到门孔, 还经常开锁后忘记取钥匙。一次, 张贻婷在清理她的玩具的时候, 在一个玩具上发现了伸缩扣, 她心里突然冒出了一个念头, 要是能发明一个既能照亮又能让奶奶记得取钥匙的东西该多好啊。后来她就发明了这个多功能方便钥匙扣, 从那以后, 奶奶再也没有把钥匙落在门上。这个小女孩就是通过生活中的小事儿, 有了自己的奇思妙想, 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说到这儿, 老师想问问咱班同学你们有过小发明创造吗? (请同学说说)

(五) 总结

孩子们, 老师记得爱默生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 “细节在于观察, 成功在于积累”我们要用我们的智慧, 去观察、去发现、去创造, 让更多更好的创意服务于我们的生活。

(六) 布置作业

老师留个回家小探究, 在莫比乌斯圈中间画两条或者三条线, 沿线剪开会是什么样呢?你发现了什么?

【教学反思】

本课特点

1.选题源于生活

设计本节课我关注了学生感兴趣的莫比乌斯圈, 经过探讨后, 学生自己探究制作莫比乌斯圈, 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和求知欲。如果学生专门学做各种各样的奇异的纸圈, 而不是渗透这种神奇的道理来源, 未免有上成手工操作课的嫌疑, 我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2.过程注重实践

本节课以活动为主开展不同的形式, 注重学生的亲身经历, 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 让每个学生都可以主动参与活动全过程, 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效果彰显个性

教师给学生提供自己探究的空间和舞台, 学生自由发言, 提出自己的意见和想法, 从想到做, 体现了学生的个性化。

不足之处

1.我选的教材是四年级下册的内容, 但今天上课的是刚上四年级的学生, 这个知识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 所以上起来有些困难, 这是我预先没有想到的。

2.由于本课的容量较大, 在探究环节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 加之又是第一次接触南方的学生, 对课堂的掌控能力做的不够, 这是我作为年轻教师以后要注意的。

【课堂实录】

观看实录视频请登录《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网络版 (http://xuebao.tfedu.net) 。

摘要:综合实践活动课与其它课程相比, 最独特的特征就是具有实践性, 它以开展活动为主要形式, 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 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引入了多种信息, 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等设备, 采取以学生为主体, 研究性学习为主导的学习方式, 让每个学生都可以主动参与活动全过程, 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莫比乌斯带探秘 篇3

一、做足前置学习

前置性学习探讨可以让每个学生带着有准备的头脑进入课堂学习,让学生在思考过程中获得独特感悟和体验,提出有价值的、能引发同伴深入思考的问题。

笔者在教学中让学生进行如下前置学习:阅读教材第54、55页的内容,你知道了什么?像课本中那样分一分、剪一剪、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上课时,笔者发现学生基本上都按课本中的样子将纸环剪开了。将他们剪好的纸环收集起来,再让学生猜一猜:哪个是平均分成两份剪成的,哪个是平均分成三份或者四份、五份剪成的呢?部分学生就分不清了。这时有学生提出:莫比乌斯带到底是什么样子的?神奇在哪里?沿二等分线剪开得出的新圈还是莫比乌斯带吗?沿三等分线剪开得到两个套在一起的圆环,沿四等分线剪开会是三个套在一起的圆环吗?有规律吗?

二、做活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可以充分发挥组内成员的集体智慧,在互助合作中实现思维碰撞,从而达成对某一问题的深入认知。

针对上述学生提出的系列问题,笔者引导学生展开小组讨论。各小组在动手操作、讨论交流后,发表了各自的见解。

“普通的纸环有两个面两条边,而莫比乌斯带只有一个面一条边;把纸条平均分成两份、三份、四份等,做成普通的纸环,再沿平分线剪开,得到的还是一个个普通的纸环,而做成莫比乌斯带后再沿着平分线剪开,情况就很复杂了,有大环,有小环,有扭了一遍又一遍的怪纸环,有莫比乌斯带。”这个代表发言的过程,组内其他成员根据他的解说一一展示相应的纸环,配合十分默契。

“我们组还发现普通的纸环沿等分线剪开后是一个个分离开来的普通的纸环,而莫比乌斯带沿等分线剪开后,无论大环小环,怪环,还是莫比乌斯带,它们都环环相扣,无法分离开来。”其他学生看着自己桌面上的成品,自言自语:“真的哦!”

“我发现把莫比乌斯带沿等分线剪开后得到的结果,如果分成偶数份,剪开后得到的就是一个大环,且大环已经不是莫比乌斯带;如果分成奇数份,剪开后就有几个小环,且每个小环还是莫比乌斯带。”这个结论是否正确,此时还是个问号。笔者让学生借助得到的成品来验证这一结论。要求一提出,每个小组都迅速地开始验证。有些组由开始的不服气,慢慢变得叹服。

三、做好课堂延伸

适度的课堂延伸起着巩固新知的积极作用,是师生交流互动的一种方式。它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当学生们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中时,笔者提出问题:把莫比乌斯带平均分成两份、三份和四份,可以证明这个结论成立,如果平均分成五份、十份,甚至更多份,这个结论也成立吗?这时下课铃声响了。学生决定课后分一分、剪一剪来验证结论。笔者还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借助网络搜集莫比乌斯带在生活中的应用,将相关的图片与文字资料打印出来,张贴在教室的墙壁上,供大家分享。如用皮带传送的动力机械的皮带做成莫比乌斯带状,就不会只磨损一面了;还有中国科技馆的“三叶扭结”、过山车、概念鞋、克莱因瓶,还有日本建筑师远藤秀平设计的位于日本兵库县播磨公园内的弹性建筑B、美国建筑大师彼得·埃森曼设计的莱因哈特大楼等等,均将莫比乌斯带的正反两面的同一性和它特有的“回旋”特性应用到极致。这一延伸,不仅让学生更加感受到了莫比乌斯带的神奇之美,而且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理念。

(作者单位:远安县实验小学)

《神奇的莫比乌斯带》教学设计 篇4

人教版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第77页。

教学目标:

1、动手操作将长方形纸条制成一个神奇的莫比乌斯带。

2、引导学生认识莫比乌斯带的特点和奇异性质。

3、培养学生大胆猜想、细心求证的精神。

4、在莫比乌斯带变化中感受数学的无穷魅力,拓展数学视野。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

会制作一个神奇的莫比乌斯带;引导学生发现认识莫比乌斯带的特点和奇异性质。

教学难点:

莫比乌斯带面和边个数的验证。

教学具准备:

长方形纸条若干、剪刀、胶水、水彩笔。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老师给大家讲个故事(课件出示故事情节),你知道他是怎么做到的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变魔术

教师出示一张白纸条,并让学生拿出自己的长方形纸条,问:这张纸条有几条边?几个面?

生:四条边,两个面。

教师拿着纸条,边比划边说:一个正面,一个反面。

师:现在我能变魔术,把它变得只有两条边,两个面。你会吗?

让学生尝试操作,教师展示将纸条变成纸圈。问:是不是两条边,两个面?

生:是。

师:你会吗?

生:会!(学生都尝试做成纸圈)

师:这样大家都会做,老师还能把它变成一条边、一个面。你会吗?

教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都在自主尝试操作。师:非常好,有同学在大胆尝试,太棒了!

教师把纸条放在背后操作,做成莫比乌斯带,然后展示莫比乌斯圈。

师:想想吧,是怎么做的?

2、做纸圈

教师让学生尝试做成纸圈,鼓励同桌互助完成,然后举起作品展示。

师:可以这样做(演示:将长方形纸条一端翻转拧成180°以后再首尾相连),再用胶水粘牢。

让全班同学都完成莫比乌斯圈的制作,教师巡视指导操作,并集体展示。

师:大家看自己的纸圈,想一想,是不是一条边、一个面?怎样检验呢?

学生思考、尝试,猜测结果:用手指沿着纸条的边和面各走了一圈。

师:我们一起动手检验。拿出水彩笔,在纸圈的中间画一条线,看看它是不是一个面。

教师展示,然后让学生也在自己的纸圈上画一条线。

生:真是一个面!

师:像这样没有里面和外面之分,只有一个面的,在数学上叫做单侧曲面(板书:单侧曲面)。

问:那么普通的纸圈有里外之分就叫?

生:双侧曲面。(教师板书:双侧曲面)

3、导课题

师:这样的怪怪的纸圈叫什么呢?有人知道吗?

生:莫比乌斯圈。

(教师导入并板书课题“莫比乌斯圈”)。问: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尝试回答。师:我来告诉大家,德国有一位数学家叫莫比乌斯,于1858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发现了这样一个奇妙的纸圈。所以,人们将它叫莫比乌斯圈。

二、自主探究,细心求证。

1、沿二分之一线剪

教师在莫比乌斯圈上沿着刚才画的那条线剪开,示范剪一段。

师:大家别忙着动剪子,想一想,我们沿着中间这条线剪开纸圈,结果会是怎样呢?

学生猜测,教师鼓励引导。师:我们应该大胆猜想。(板书:大胆猜想)

生1:会变成两个圈。

生2:会变成两个莫比乌斯圈。

生3:会不会变成三个圈。

师:要知道结果,怎么办?

生:剪一剪就知道了。

师:对,我们只要剪一下就能知道结果。

教师组织全班学生动手剪,完成后集体汇报。

生:不是两个圈,它还是连在一起的;……

问:是一个圈还是两个圈?(一个)

师:剪开后的这个圈中间有点扭起来了。我们通常会认为,剪开后会是两个圈,怎么不是呢?为什么呢?

生1:因为莫比乌斯圈有一条边,一个面,剪开以后还是整的,是一个大圈。

生2:因为是粘着的,我觉得剪完还是一个整体。

师:很好的回答!大家都可以猜想,究竟是为什么?你可以继续研究。

教师板书“细心求证”。师:科学的进步,需要细致的验证!大家仔细地观察(教师出示剪成的大圈),它还像刚才一样,只有一个面吗?

生:应该是一个面。

师:这是我们以为的,要知道准确的结果,怎么办?

生:用笔画线。

师:请拿起笔,在纸带中间画线,再看看是一个面还是两个面?

学生回答(1个)后,教师继续提问:两个面是不是都被画上了线?

生:不是,只画了一面,另一面没画。

问:这个纸圈是单侧曲面吗?(不是)

师:对,现在是双侧曲面。我们在想数学问题时,不能想当然,要动手做一做,细心地求证。现在纸圈中间又画了一条线,如果再沿着这条线剪开,结果是怎样呢?

生:还是一个圈;两个圈;……

师:实践出真知!大家剪一剪就知道了。

师生一起动手剪一剪,完成后汇报。生:是两个套着的圈。

师:这次有同学猜对了,真的是两个圈,但是它们是套在一起的。现在,你有什么想法?

生:还能剪;为什么是套在一起的;其它想法。

师:这样的纸圈很奇妙,值得我们去探究。

2、沿三分之一线剪

教师组织学生拿出三等分的长方形纸条,把它再圈成一个莫比乌斯圈。问:能沿着线把这个莫比乌斯圈剪开吗?(能)

沿三分之一线剪

师:如果沿着三等分线把这个莫比乌斯圈剪开的话,需要几次?

生:两次。

师:剪完以后会是什么样子呢?

生:一个圈;两个圈套在一起;三个圈套在一起。

师:这些都是我们的猜测,那结果究竟是怎样的,我们还是剪一剪吧!

教师组织学生动手剪,完成后集体汇报。生:剪一次就可以了。

师:明明是两条线,怎么剪一次就可以了?剪成了几个圈?

生:两个;一个大圈套着一个小圈。

师:两个圈有区别吗?

学生用前面的方法画线验证,得出:小圈是单侧曲面(莫比乌斯圈),大圈是双侧曲面。

3、其它剪法

师:刚才我们将一根普通的纸条拧、粘、剪(板书:拧、粘、剪),感受到莫比乌斯圈的神奇。下面,请发挥你的聪明才智,拿出另一张长方形纸条,自己设计制作。

提示:①刚才我们拧了180°,还可以拧成多少度?②刚才我们沿二分之一、三分之一线剪,能不能沿四分之一、五分之一线剪呢?

要求:完成后要求汇报自己的创意。

组织学生独立尝试操作,教师巡视指导;让学生同桌相互交流、欣赏,说说是怎么做的、怎么翻转、怎么剪开的;最后选择1-2个有代表性的作品上台展示。

说明:把纸条一端旋转180°的奇数倍做的圈是单侧曲面,而旋转180°的偶数倍做成的圈是双侧曲面。

师:真了不起!我们不但动手做,还动脑筋思考,我们探索的规律是否正确,还需要实验求证,并且从理论上去证明。课后,大家可以继续探究。现在来为我们的精彩表演鼓掌吧!

三、联系生活,拓展应用。

1、联系生活实例

问:莫比乌斯带的神奇,你在生活中见过吗?

学生回忆,举例说明。

2、常见应用(课件演示)

⑴莫比乌斯爬梯

⑵过山车(跑道采用的就是莫比乌斯原理)

⑶三叶扭结(中国科技馆的标志性物体,由莫比乌斯带演变而成的)

⑷阅读故事(课前导入)

有一个小偷偷了一位老实农民的东西,并被当场捕获,将小偷送到县衙,县官发现小偷正是自己的儿子。于是,在一张纸条的正面写上:小偷应当放掉;而在纸的反面写了:农民应当关押。县官将纸条交给执事官由他去办理。聪明的执事官将纸条扭了个弯,用手指将两端捏在一起。然后向大家宣布:根据县太爷的命令放掉农民,关押小偷。县官听了大怒,责问执事官。执事官将纸条捏在手上给县官看,从“应当”二字读起,确实没错。仔细观看字迹,也没有涂改,县官不知其中奥秘,只好自认倒霉。

教师出示纸条:小偷应当放掉;农民应当关押。然后现场演示将纸条做成莫比乌斯圈。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应该知道执事官是怎么做的。(教师边演示边读“应当放掉农民,应当关押小偷”)

四、课堂回顾,情感升华。

师:这节课快结束了,你有什么收获或遗憾?

生:知道了莫比乌斯带;一条边、一个面;……

师:同学们,大家对莫比乌斯圈可能还有许多疑问,还有很多为什么没解答,我想告诉大家,数学中有一门专门研究莫比乌斯圈的学问,叫做拓扑学(板书:拓扑学)。以后,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继续去学习和研究。

五、板书设计

六、拓展应用

莫比乌斯圈记叙文 篇5

“一条边,一个面。哼!根本就不可能。”小礼堂里不停地传出同学们的争论声。今天,柴老师来给我们上一节“特别”的语文课。

当我们听到柴老师说:“一条边,一个面,我用一张纸完成。”大家都惊呆了!要知道一张纸是有二条边二个面,要像他说的那样,莫非这是一张魔纸?要不,肯定是一张神奇的`纸?……

咦?礼堂里突然哑口无声。只见柴老师动作利索地把纸条围了起来,然后,将纸翻转180度,再用双面胶粘接,神奇的纸条就这样诞生了。此时,同学们都很疑惑,这不像是一条边一个面呀?柴老师让我们在纸的中间点开始画一条线,我们惊奇的发现,线在纸上绕了一圈后又回到了起点。柴老师告诉我们,这样的纸条被称为“莫比乌斯圈”。

接着柴老师发问:我们在中间线剪一刀会会怎样?我们议论纷纷,有的同学还争论不休,应该还是一个圈吧?要不就是两个圈…我想想这也对,那也可能,拿不定注意,心仿佛因为纠结而支离破碎了。最后我还是随大多数人选择了两个圈,我想多数人的选择应该不会有大的差错。但最终的答案是一个大大的“x”。同学们都目瞪口呆了。这个结果使我懂得了一个道理:很多时候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的手中。做任何事要先思后行,不要随大流,更不要盲目决断。

《神奇的莫比乌斯圈》教学反思 篇6

我设计这节活动课的初衷是想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感受数学变幻莫测的无穷魅力。

关于莫比乌斯圈的知识,单纯从操作上来讲,学生肯定会在愉悦、新奇、兴奋的情境中顺利接受的,但是如果专门学做各种各样奇异的纸圈,而不渗透这种神奇的道理来源,未免有上成手工操作课的嫌疑,而这种转换的道理对小学四年级的孩子来说显得有些困难,于是我决定以“动手做数学,做中学数学”的思路来进行设计,让学生在操作中进行研讨,在研讨中进行分析,在分析中进行验证。

课堂上我有意设计几个魔术,刺激学生的大脑神经,让学生在思维火花的碰撞中展开联想,让联想在操作中实际验证,一个魔术一个小浪花,一浪高过一浪,学生兴致盎然,把学生带入神圣的科学殿堂的愿望达到了。我想学生对莫比乌斯圈的应用原理理解的程度不管是深还是浅,相对来说是次要的,让他们感受数学的魅力是关键的,让孩子们经历数学的探索是实在的。

探索莫比乌斯圈 篇7

1. 了解并认识莫比乌斯圈,会制作简单的莫比乌斯圈;

2. 通过动手操作,探究莫比乌斯圈的单面性和奇数性;

3. 通过探索学习,体会莫比乌斯圈的观赏性和实际应用性.

活动一:

初识莫比乌斯圈

1. 观赏哆啦A梦动画片,认识动画片中提到的扭曲空间胶带实际上就是一个莫比乌斯圈,引出本节课的课题.

2. 展示一系列有关莫比乌斯圈的实物设计,包括建筑设计、首饰设计、公路设计等,让同学们直观感受莫比乌斯圈的观赏性和广泛的应用价值.

3. 介绍莫比乌斯圈的发现历史.

活动二:

制作莫比乌斯圈

1. 请你用手中的纸带和胶水制作一个莫比乌斯圈.

2. 用铅笔从纸带某处中央出发,像哆啦A梦动画片中那样画一圈,体会一下.

3. 沿着我们刚刚画的线,用剪刀将手中的莫比乌斯圈剪开,你有什么发现?

(这里,同学们会发现,纸带没有断开,而是变成了一个更长的莫比乌斯圈. )

4. 用同样的方式再剪一次,你又有什么发现?

(这次,同学们会发现,在刚刚得到的两倍长的莫比乌斯圈的基础上,得到了两个互套的莫比乌斯圈. )

5. 动脑筋想一想,这是为什么呢?

6. 应用拓展:根据上述的发现,你能否做出一大一小互套的两个莫比乌斯圈?

活动三:

莫比乌斯圈的实际应用

1. 传送带延长寿命

运输煤炭的传送带设计成一个莫比乌斯圈,可以变双面为单面,延长它的使用寿命. (课堂上,可以用一条长围巾进行演示,将围巾翻转180°后,两头缝起来,做成简易的传送带,进行模拟演示操作. )

2. “手套异位”问题

在自然界有许多物体也类似于手套那样,它们本身具备完全相像的对称部分,但一个是左手系的,另一个是右手系的,它们之间有着极大的不同. 而神奇的莫比乌斯圈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金蔷薇帕乌斯托夫斯基读后感 篇8

书中作者并不像教科书系统性的说教那样罗列和分析各种写作手法和技巧,而是以自己的经历经验作为案例讲述文学创作中涉及的方方面面。《第一篇短篇小说》和《一部中篇小说的由来》讲述自己小说的生活原型,展示了一个作家如何将生活中积攒的素材加工成文学作品的。关于素材的积累,在《心灵的印痕》中他告诫人们不要一味地做笔记,不要将素材很急忙地就要用作品中去,而是作品需要的时候才安放进去,并且作者自己的一篇小说创作经历来阐述这些想法。在《发生在阿勒斯万公司的一件事》中一个老编辑只是在改动标点符号的情况将一篇之前看起来很烂的文章变成一篇美文。相比遣词造句文章结构,标点符号的问题会很容易被人忽视,得不到足够的重视。作者用自己的所见所闻来提醒想要进行文学创作的人标点符号的重要性。作者用《生命力的发端》和《夜行的驿车》两个篇幅来说明想象力对作家的重要性和影响。

作者热爱森林,热爱大自然,在书中向善于描写大自然的普里什文表达了深深的敬意。在书中,他用闪电来比喻构思。讲到俄罗斯语言的魅力和丰富多彩的内容时,拿描述泉水、雨、花草等等大自然事物的语言做例子,甚至作者想编纂出“既可提供有关我国自然界的知识,也可使人们体会到俄语词汇的丰富和取之不竭”这样的辞典。在《洞察世界的艺术》中,作者用在火车上画家跟他讲述对大自然色彩变化的观察来说明绘画、诗歌、音乐等领域的知识对散文写作的益处。当作者坐在卡车前往战争前线时,在爆炸声下,在车厢里,依然冥想着远方那片自己所爱的森林,神游其中,回忆漫步森林时不断变化的风景。

作为苏联文学界的一份子,作者也关注当时文坛的风气。在《车站餐厅里的老人》中,他提到当时苏联国内小说界不注重细节的问题,并且指出细节的意义是“小事往往会被我们的眼睛忽略掉,却能在众人眼里闪耀出光芒”。在《白夜》中,表示对文学界搞几个人合写一本书这样做法的质疑,作家要一个人自由地在文字间驰骋。他在本书的第二篇《摩崖石刻》中甚至发出了“我们应当把那些仅仅因为美的存在不依他们意志为转移便对美切齿痛恨的伪道学者,逐出我们的国家”的怒吼。

作文教学中的“莫比乌斯圈” 篇9

曾有幸观摩了浙派名师张化万老师的一节作文课。课堂中,张老师向学生展示的正是“莫比乌斯圈”的实验,让我们感受到了他用“不严肃的教学方式来上一节严肃的科学作文课”的魅力。在感受张老师的教学艺术之余,也引发了我的思考: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怎样找到作文教学的“莫比乌斯圈”,把写作技巧和写作内容融合成一体?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小学生写作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对其个性特征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但长期的“应试教育”,从一定方面造成了小学生语文写作能力弱的现象。为了作文能够拿到高分,学生阅读的书籍大部分是优秀作文选。由于脱离生活实际,学生的写作题材匮乏、思维僵化、内容空洞、记叙简单,更谈不上有真情实感,结果导致学生“谈写色变”。

那么,教师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首先,要丰富学生的生活经历,充实学生的写作素材库,除了间接地从书上吸取养分外,更应让学生直接地参与社会生活,广泛接触社会。其次,要教给学生写作的方法和技巧,从而使学生将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用优美的文字,尽情地表述出来,让写作内容与写作技巧很自然地融合起来,从而提高和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 唤醒儿童需求,有“事”可写

适应或唤醒儿童写作的需求,那就要写真实的儿童生活。当孩子有表达的欲望时,就让学生“我手写我心”。

2008年,我校举行了“情系青川,爱在岳小”爱心义卖活动,以班级为单位设摊,出售的商品由班内同学自主捐献。整个活动场面热火朝天,孩子们买卖的热情空前高涨。事后,我布置学生写命题作文《别开生面的义卖会》,孩子们写上来的文章生动,富含真情实感。如:我们像生意人一样把义卖的东西整齐地摆放在桌子上……我们组带来的东西可丰富了,有玩具,有学习用品,有工艺品……真像一个琳琅满目的市场。为了“推销”我们的商品,一个高大的男生举着一块牌子,五个醒目的大字“乔岳心连心”与爱心图案相互映衬,十分显眼。要知道这牌子可是我们班的“小书画家”昨夜精心做出来的,但愿它能为义卖活动增添一份力量。听!大家响亮的吆喝声此起彼伏:“看一看,瞧一瞧,走过路过千万别错过!”“我们的东西最便宜,真正的物美价廉。”我们也不甘示弱,高声呐喊:“大家到我们这里来看一看,我们的东西好得很。”高分贝的喊声果然有效,一群高年级的姐姐来到我们的面前,看看这个,摸摸那个,随即就要离开。看她们要走,我们着急起来,我的同学范佳暄说:“姐姐,买一样吧,为灾区同学献一份爱心吧!”……

虽然这些话语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多样的修辞手法,但透出的却是学生的真情实感,是热情高涨的义卖场景。正因为是学生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所以他们写起来才这样形象、逼真。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捕捉写作材料,用自己的语言抒发真情实感,而不要抹杀天真烂漫的、鲜活的儿童语言!

二、 回归日常生活,有“情”可抒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始终认为要想能说会写,必须强调写作生活化,只有把生活中经历的事情内化为自己的东西,才会言之有物,言之有理。日常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以教材为范例,结合阅读教学中所掌握的一些写作方法,仔细观察,敏锐地捕捉生活中的良好素材,使孩子们在文中抒写真情实感,提高写作水平。

(一) 仔细观察,再现景物

三年级的孩子具有一定的观察能力,教师的恰当点拨会开启他们脑海中的智慧之花。天长日久,作文中的语言不再是平淡、苍白,鲜活的词语会跃然纸上,令人感到耳目一新。如在一次参观游玩之后,学生写下了这样一段文字:

带队老师点名后,汽车就载着我们向慈城方向行驶。不一会儿,一座清新古朴的小镇就展现在我们眼前。我们在清道观门口下车,只见这里绿树成荫,依山建筑有七层,有十王殿,各式雕塑不可胜数。……下午,我们乘车到了天工之城。我们开始DIY。在制作哈哈尼的屋子里捏泥塑。这是一座四合院。我了解到,泥塑也叫陶瓷。我们刚坐好,阿姨就让我们捏泥塑。我抓了把绿色的泥巴,做成了大饼形。阿姨说,烤出来后泥塑会变小,变薄,所以我尽量捏大点。捏完了泥塑,我们去画盘子。我在分发下来的两只盘子里画上了迎春花、彩虹。大功告成,我欢快地跑出去,买了个剪纸猪的纪念品,打算送给妈妈。要不是集合的哨声响起,我还意犹未尽呢。

(二) 捕捉素材,新颖动人

语文教师不免有这样的困惑,学生写的文章选材陈旧,布置写人的文章,总会写妈妈雨天给我送伞、爸爸深夜背我上医院、老师带病坚持上课等老套的题材。布置写事的文章,也多会出现上述的题材,而很难将自己的思维拓宽,去写写亲身经历的趣事、意义深远的时事等等。我觉得,引领学生捕捉有意义的写作素材,将生活中发生过的事情,运用学到的写作技巧写成有真情实感的“真”文,这样的作品必然新颖动人,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如:孩子们酷爱上科学课,养蜗牛、养蚕、培植植物之类的事儿成了他们课余最喜欢的活动。于是,我指导学生写《一节趣味盎然的科学课》,有学生这样写道:

期盼已久的科学课来临了。徐老师走进实验室,教室里立刻变得雅雀无声。首先,徐老师叫我们选一条组里最大最肥的蚯蚓,以供做实验用,再让材料员上台领一个小盘子,把蚯蚓放进小盘子里,便开始了奇妙的实验之旅。在徐老师的指示下,我们组的成员先每人用手触摸一下蚯蚓的身体,我刚摸着的时候觉得它全身很光滑,到后来觉得有点粗糙,这大概是它身上的环节所致吧!然后,我们用笔尖去触碰蚯蚓,观察它会做出什么反应。嘿嘿,这还真是一条坚强的蚯蚓,无论我怎么戳它,它始终一动不动。接下来,徐老师让我们把观察到的蚯蚓画下来,还叫同学去黑板上画呢!只见我们画出来的蚯蚓千姿百态,有趣极了。我画的这一条,同学们都夸我画得栩栩如生。最后,徐老师让我们在盘子里倒上一些水。我们小心翼翼地操作着,生怕冻着蚯蚓,或是让它受惊。结果发现,蚯蚓并不喜欢在水中生活,因为它慢慢地爬到了盘子的边沿。嗬,原来和水相比较,它更喜欢在潮湿的泥土里吧!

读着这样的片段,这节科学课的场面在我们的眼前历历在目。再如,一学生在《葫芦丝演奏会》中如此描写:

轮到胡慧琳上场了,只见她沉稳地站定,用手按住葫芦丝的小孔,然后就非常投入地吹奏起来,她的身体随着乐曲,左右摇摆,姿态十分优雅,葫芦丝演奏出来的声音,清脆悠扬,我们听得都入了迷。一曲终了,教室里立刻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教师通过校园活动来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在活动后让学生及时写下所见所闻所感,不仅降低了孩子对写作的畏难心理,还使文章更有可读性,长此以往,更会让学生养成逢事必写的良好习惯,可谓一举三得。

三、 因应年龄特征,有“章”可循

写作应遵循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规律。学生生理、心理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不同内容的教学也有各自的规律,应该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那么,教学应怎样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呢?

张化万老师关于“鸡蛋”话题的科学作文教学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一、二年级学生写“鸡蛋长大了”,先把鸡蛋放在醋里泡一天,再放到清水里就变大了……三年级学生写“捏鸡蛋”,把蛋煮熟后剥掉蛋壳……四年级要求保护鸡蛋(煮熟的)三天,体会呵护别人的艰辛,除了写纪实的内容外,还要联系父母对自己的养育进行想象比较,再写下来……五、六年级做做“摔鸡蛋的学问”,做好保护装置,从楼上摔下来而不碎。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增强趣味性,指导学生“言之有序”“精当有效”。

再如,写一年一度举行的运动会盛况的内容时,一年级孩子这样写道:

老师领着我们来到比赛场地。我的伙伴们有的参加了跑步比赛,有的参加了立定跳远,还有的参加了扔实心球比赛,他们可真棒!

三年级的孩子则这样写:

激动人心的跳远比赛马上就要开始了。运动员们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比赛开始了,首先我们可以试跳一次,适应一下自己的感觉。接着,比赛正式开始了,我排在了第二个。因为快要正式跳了,所以有些紧张,心怦怦直跳。但在第一跳中还是发挥了自己的能力,完成了第一跳,可我只跳了两米多一点。在第二跳中,我踩了线,所以没有成绩。在参加跳远比赛的选手第二跳全部跳完的时候,徐老师告诉我说:“有一个三(4)班的同学跳了三米多,你要加油。”听了这个消息后,我心中充满压力,也暗下决心。在第三跳的时候,我终于发挥了自己最好的水平,遗憾的是,我只跳了2.95米,差第二名五厘米。还好,我得了第三名,心里还是很开心,心里想:下次我要更加努力,争取得第一名。

从以上片段不难看出学科特点,一年级孩子写话重在写全面,还无法聚焦到某一个特定镜头,三年级孩子则不然,写出的内容要鲜活生动得多。总之,生活中处处有课题,但学生年龄不同,感悟也不同。因此,需要教师提出合适的要求,进行恰当的写作指导,让孩子有“章”可循。

作文的过程,也是学生成长过程的一次新体验。“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地表达”,尊重儿童自我,改善课堂姿态,让儿童真情流露,写本色作文。通过引导来丰富学生作文内容,通过指导来提高学生作文技巧,通过不断探索,不断教改,让作文内容中的“事”“情”与写作技巧中的“章”能够融为一体,创造出作文教学的“莫比乌斯圈”……

(浙江省奉化市岳林中心小学 315500)

【莫比乌斯带】推荐阅读:

上一篇:给专家的邀请函范文下一篇:读种子课有感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