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中窥豹说课标

2024-09-19

管中窥豹说课标(精选8篇)

管中窥豹说课标 篇1

过去的小学语文教学受到了社会的普遍责难,语文课程标准就是在全社会对现行语文教学的声讨中颁布的,它总结我国语文教育的历史经验教训,吸收了国外母语教学的新成果,分析了语文教育的现状及时代对语文教育的新要求,重新构建了语文的目标体系。

一、语文课程性质与地位: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新课程将培养目标分成公民意识、价值观念、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突践能力、人文素养和环境意识、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技能和方法、健康的审美情趣等几个卞面。

语文课程担负的任务是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与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二、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内涵十分丰富其特点是综合性和实践性以语文能力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下面具体说说语文素养的核心内容语文能力。语文能力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阅读能力。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的分析不能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要靠学生自己读自己对课文内容的探究来提高。课标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语文课程标准把多读多写提到重要位置,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要求通过朗读、诵读、背诵等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通过整体感知、感悟、积累和熏陶,培养良好的语感,丰富语言的材料,增加文化的底蕴。为加强阅读,语文课程标准还明确规定了背诵篇数和课外阅读量。强调重视朗读,要求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品味、揣摩、感悟、积累,逐步学会欣赏,防止把理解与欣赏变成支离破碎的作品分析和文学知识传授,提倡学生在读书思考的基础上,发表独立见解,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思考,学会读书。同时,课程标准对阅读的速度有了量化指标,并要求学生学会朗读、默读、精读、略读、浏览等。

参与课标制定的华师杨在隋教授在听了某位特级教师天衣无缝热热闹闹的一节语文课之后,说了一句话,你其他的方面很精彩,我不想评价,要是你多给点时间学生读书,那就功德无量了.这就是说,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在自主感受、自主理解、自主鉴赏的过程中提高阅读能力,作文能力。过去的作文教学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作文要求不明确训练具有随意性.

2、重形式、重技法、重写作知识的传授。

3、学生表达方式单一。

4、对学生作文的要求太高,导致学生从小说假,话说大。

5、作文训练的方法呆板。

6、学生作文的内容脱离学生实际

7、作文训练与思维训练脱节。

8、成人化倾向严重。

9、作文是反向育人,练开头学结尾,不是我手写我心。

10、作文恐惧病依然存在。

面对如此种种。课标中明确提出加强写作与生活的联系,重观察、重思考、重真情实感,要求说真话、说实话、说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鼓励想象和幻想,鼓励有创意的表达。小学淡化文体,鼓励不受拘束地表达,少写命题作文,提倡多写观察日记、生活笔记、书信和随感。重在激发学生练笔的兴趣,在具体要求上,不再从中心、条理等方面提过高的要求.

口语交际能力,课标要求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教师要努力选择贴近生活的话题,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教学,不必过多传授口语交际知识。(正是基于这给原因吴老师给我们做了一节口语交际课。)

综合性学习能力。

课标要求注意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突出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除此之外还有识字能力,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等诸多方面。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课标要求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尊重和理解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尤其值得强调的是,突出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鼓励有独到的见解,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这就是所谓语文的人文性。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有被动的接受学习转变为主动的探究学习是这次可改的重点之一。自主合作探究是课标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

自主学习。自主学习就是“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具体地说,它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学习者自己制定学习目标、学习进度,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有情感的投入,学习过程有内在动力的支持,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并作出相应的调适。自主学习,是在老师主导的前提下的自主。教师要启发情境、创造条件、指明方向,有针对性的对某个教学环节、教学内容自主学习。

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就是最常用的一种方式。所谓小组合作学习就是以4—6人为一组,将同一班级的学生按成绩、能力、性格诸方面的差异组建成若干个最优化的合作学习小组。在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诱发各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新知识,这样就能发挥每个学生的优势,有利于组内成员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又便于开展组间竞赛、公平竞争,发挥掘小组群体智慧,从而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小组合作的主要特点是:组内异质,组间同质。,任务分割,结果振合。分配脚色,分享颌导。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条件。

1.必须组建合作小组,培养得力的组长

2..必须帮助学生掌握一些合作学习的基本技能。就是“五会”(1)学会倾听,不随便打断别人的发言,努力掌握别人发言的要点;对别人的发言做出评价;(2)学会质疑,听不懂时,请求对方做进一步的解释;(3)乐于陈述自己的想法,修正他人的观点;(4)勇于接受他人的意见并修正自己的想法;(5)学会组织、主持小组学习,能根据他人的观点,做总结性发言。

3.必须给学生创设有利于合作学习的环境,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4..发扬民主,引进竞争机制,激励合作学习。

探究性学习。所谓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围绕一定的问题文本或材料,在教师的帮肋和支持下,自主寻求答案、信息和理解的活动和过程。它与授受式教学是完全对立的。《标准》在课程“总目标”中提出“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并在“阶段目标”中提出了非常具体的教学目标。比如“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策划并参加校园、社区活动”;“组织讨论、专题演讲”;“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中,尝试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简单问题”;“在老师的指导下组织有趣味的语文活动,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为解决与学习和生活相关的问题,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尝试写简单的研究报告”;“关注热点问题,搜集资料,调查访问”;“能自主组织文学活动(办刊、演出、讨论等)”;“能自主提出学习和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共同讨论,选出研究主题,制定简单的研究计划,从报刊、书籍或其他媒体中获取有关资料,讨论分析问题,独立或合作写出简单的研究报告”等等。探究式学习注重独特感受和个性体验。强调理解感悟与整体把握。

1、读完这篇课文后你最强烈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2这篇课文中你最喜欢什么?为什么?有没有不喜欢的地方?为什么?

3有什么疑问说说你不懂的地方?

4、你认为作者主要表达的是什么思想感情?为什么?你从文中受到了什么启发?

(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教材编写引入竞争机制,我们看到的就有人教版、上海版、江苏版、湖北有个洪镇涛版。

三、语文教育的教学评价

过去,语文学习的评价主要集中在听、说、读、写能力及基础知识的掌握,评价注重近期的显性的效果,衡量的指标是刚性的、偏于理性的,评价方法单一,强调定量分析,大多是笔试题、客观题。这就是应试教育。所谓应试教育,不是指一般的合格性考试,而是只选拔性考试,它的存在有其合理的一面。也有许多弊端,有人甚至说他对青少年的危害不亚于文化大革命。此次课程改革,强调要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几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把语文教育长远的隐性的效果放到重要位置考虑。

由于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因而语文评价不能完全采用量化和行为化的手段,评价方式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更应重视定性评价,用传统的书面测验和作业是不够的。但我们又必须应对一次考试定胜负的尴尬。其实我们小学教学应该不需要选拔性考试,因为学生全部升学。毕业考试属于合格性考试。对小学教学的评价应该是考试与考察相结合,可惜现在还做不到这一点。

四、实施新课程教师怎样备课

1、备教材生成的价值。

教师备课中要研究教材要从知识性和人文性两个方面来考虑。知识性包括语文内含的知识和课外延伸的知识。语文内含的知识既字、词、句、段、篇、文体、修辞等。课外延伸的知识既社会的、自然的、伦理的、道德的等。人文性是从大语文观来讲的,既教材中所渗透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念、人生感悟、生命的意义等。即对科学民主平等以及对生命的关爱等价值观的追求。

2、备语文资源的开发。

语文教学要从单一性向综合性发展,教师备课中要注重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因此,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思考课内与课外的联系,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3、备教学过程的构建。

教师备课中要变程序式课堂教学为建构式课堂教学。这样的课堂教学,是在尊重、理解、相信学生的基础上建构的。教师是指导者、组织者、策略者,教师对每个教学环节应有个合理的分析,理解。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

4、备学习方式的选择。

教学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接受式,二是自主式。接受式强调的是结果,自主式强调的是过程。课标主张由结果走向过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了“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教师备课中要设计通过学生自主提问、自主讨论、自主选择、自主创造、自主领悟、自主体验的过程,激发了学生思维,培养了创新精神,开发了学生的潜能。

5、备师生问题的生成。

没有问题课堂教学是没有生命的课堂教学。问题是打开思维的钥匙,是展开合作交流的导索,有问题才有自主、创造、发现、体验。

我们反对教师的串问,但不能否定教师的问。教师的问要问的得法,问到关键,问的有价值。教师要少问,尽量把问题留给学生,鼓励学生大胆的问,可以问的新奇、独特。教师备课中设计的问题要有序进性,体现情境性、启发性、艺术性。

6、备教学活动的开展。

学习活动分为内含的和外显的。内含的如:思维想象、自我对话、师生的情态对话等。外显的如:听、说、读、写、问、画、演、唱。教师备课中要设计好这些活动。

五、新课程的课到底该怎么上。

一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江苏的特级教师宋双金老师在给我们讲课之后说,一堂好课的标准是16个字: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我们学校举行新课标的教学比武,由于找不到适应课标的评分标准。我们教导室制定了一个评分标准,由于时间关系在这里就不讲了,简单的讲一节课是否体现了课标精神,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衡量。

1、在课堂上您真的关注学生了吗?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常常把关注的焦点放在自己身上。例如,在学生分小组活动时,各个小组的学习进程出现了差异,小组的讨论也非常热烈,他们甚至提出很多的问题。这时,老师的第一个想法可能是:听课的人会不会说我的课堂太乱了。而不是想,学生在做什么,他们的学习进行得怎么样了,他们需要什么,我得想办法帮助他们.老师只有把关注的焦点放在学生身上,深入各个小组的讨论,了解他们的认知情况,才能灵活地组织安排下一个活动。

2、知识是你直接“给”的,还是经过了真正的“引导”的?

中国传统的教学方法注重知识的传授,重结果轻过程。“给”永远只能给死的知识,而“导”却能激活活的源泉,关键在于怎么教,怎么去引导。

3、您组织的小组合作学习是有效的吗?

作为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小组合作学习在形式上成为有别于传统教学的一个最明显特征。它有力地挑战了教师“一言堂”的专制,同时也首次在课堂上给了学生自主、合作的机会。讨论不能仅仅停留在形式上。老师一宣布小组讨论,前排学生唰地回头,满教室都是嗡嗡的声音,四人小组里,每个人都在张嘴,谁也听不清谁在说什么。几分钟后,老师一喊“停”,学生立即安静下来,站起来发言的学生一张口就是:“我怎么怎么看。”“我觉得应该如何如何。”学生关注的仍然是“我怎么样”,而不是“我们小组怎么样”。这就是流于形式的讨论,这就是无效的。

4、您的教学环节是否过于饱满?

杨在隋教授说过宁要真实的有缺陷的课,不要天衣无缝完美无缺的虚假的课,教学环节过满,没有学生思考创新的空间,绝对是表演,因而也就是失败的。

附:新沟镇中心小学教学比武评分标准

一、教学目的(10分)

1、教学目标全面、具体、明确、符合新课标要求、符合教材和学生实际。

2、重点和难点的提出与处理得当,抓住了关键。

3、教学目标达成意识强,贯穿教学过程始终。

4、教学目的设计具有拓展性,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二、教学方法(15分)

1、精讲精练,体现思维训练为重点。

2、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教学信息多项交流,反馈及时,矫正奏效。

3、从实际出发,运用现代教学手段

三、学习状态(20分)

1.参与状态。学生全员参与学与学的全过程。

2.交往状态。课堂上有多边、丰富、多样的信息联系,课堂上的人际交往有良好的合作氛围。

3、思维状态。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发表见解,问题与见解有挑战性与独创性。学生在课堂上动口、动手、动脑,兴趣浓厚。

4、教学中学生能接受知识、启迪智慧、生成人格

四、教学状态(20分)

1、面向全体,体现差异,因材施教,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2、传授知识的量和训练能力的度适宜,能以简驾繁。

3、给学生创造机会,让他们主动参与,主动发展。有学生的充分的观察、操作与独立考的活动或机会。鼓励学生质疑,能够培养学生观察、思维、创新、操作、联系实际的能力,体现知识形成过程,结论由学生自悟与发现。

4、教学思路清晰,课堂结构合理,教学密度适中。

5、教学民主,师生平等,课堂气氛融洽和谐,培养创新能力。

6、注重学生动机、兴趣、习惯、信心等非智力因素培养,尊重与信任学生,对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负责;热情与宽容地鼓励学生的好奇心,赞赏学生的独特性与创造性。

五、教学基本功(20分)

1、用普通话教学,语言规范简洁,生动形象。

2、教态亲切、自然、端庄、大方。

3、板书工整、美观、言简意赅,层次清楚。

4、能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或因地制宜的使用自制教具与学具。

5、变和调控课堂能力强。

6、讲解准确、清楚,无知识性、技术性错误。

7、组织教学得力,学生学习行为规范。

8、有教学机智,敏捷快速地捕捉教育过程中各种信息,能够灵活果断地采取恰当有效的策略与措施,推进教学进程。

六、教学效果(15分)

1、教学目标达成,教学效果好。

2、信息量适度,学生负担合理,短时高效。

3、学生各尽所能,并学有所得,感到踏实和满足;学生对后续的学习更有信心,感到轻松。

管中窥豹说课标 篇2

语文说课被提出以来, 已成为语文教学过程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新语文课程标准内核的解读和对语文说课的分析, 能进一步完善语文说课, 优化语文教学工作。

一.解读新语文课程标准的内核

新语文课程标准有四个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 “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以上四个方面, 构成了新语文课程标准的内核。

(一) 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语文课程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运用和语感的培养, 还要承担起“体认中华文化、厚植传统精神”的重任。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人文素养、科学素养和语文素养) 。

教师要使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 在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等目标的同时, 逐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积极的人生态度, 爱国主义情感, 高尚的道德情操, 健康的审美情趣等等。

(二) 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1.人文性

语文属于人文科学学科,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 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也是多元的。

2.实践性

新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 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3.生活化

生活中处处都是语文学习的资源, 时时都有学习语文的机会。充分利用这些资源, 在大量实践中接触大量的语文材料, 丰富语言积累, 形成良好的语感, 培养阅读与表达的能力。

4.民族化

语文是母语课程, 从母语教育的规律出发, 应该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语感, 提倡多读多写。重视感悟、熏陶、语感, 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心理活动的过程。

(三)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

新语文课程标准认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 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 树立学生的主人、主角、主体意识非常重要。自主意味着每个学生都是学习的主人, 意味着个人独立学习、主动探究。同时鼓励质疑,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解决疑问。恰到好处地运用讨论、探究等学习手段。

(四) 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新课程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同时确立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级课程管理政策。课程必须与教学相互整合, 教师必须在课程改革中发挥主体性作用。新课程越来越需要教师具有开发本土化、乡土化、校本化课程的能力;教师要培养课程评价的能力, 学会对各种教材进行评鉴, 对课程实施状况进行分析。对学生学习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定。

二.对语文说课的分析

(一) 语文说课的概念

语文说课, 指教师授课前, 在备课的基础上, 以新课程教育理念为指导, 以语文课程标准和教材为基础, 面对同行、专家, 系统而概括地解说自己对具体课程的理解, 阐述自己的教学观点, 表述自己具体执教某课题的教学设想、方法、策略以及组织教学的理论依据等, 然后由大家进行评说的教研活动。

语文说课由解说和评说两部分组成, 重点在解说, 评说则是针对解说而进行的评议、交流和研讨。语文说课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基本理念, 重点研究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方法与策略, 具有全方位提高教师素质的功效, 是一项具有学术和实践双重意义的教研活动。

(二) 语文说课的内容

1.说教材。教材简析 (简要说明本说课的内容来自哪一学科、哪一册书、哪一章节) ;本说课内容在学科知识体系中所处地位和作用;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

2.说教法。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媒体的运用。

3.说学法。学习方法;能力培养 (根据教学内容和采取的教学方法及手段, 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 做到授之于渔) 。

4.说教学程序。新课导入;新知识的学习;检测训练;总结巩固。

5.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时要体现出程序性、概括性、指导性、艺术性。

(三) 语文说课的特点

1.突出教学理念。从内涵看, 教学理念是说课的灵魂。没有教学理念的说课就没有分量。

2.诠释教学思想。从表达形式看, 说课突出地表达了教师在对教学任务和学情的了解和掌握情况下, 对教学过程的组织和策略运用的教学思想方法, 注重的是对教育理论的诠释。

3.体现教学能力。从过程看, 说课促使教师的教学研究从经验型向科研型转化。教学思想的阐发, 能够使教师明确教育教学观, 展现教学设计, 反思教学设计, 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升华教师的教学境界。

4.展现教学境界。教学具有创造性。体现在说课者对于教学准确而独到的见解, 对于教学环节独具一格的安排, 对于教学策略独具匠心的理解和独特的运用技巧。

5.展示演讲才华。从技能上看, 它具有演讲特点。它集中体现在说课者的心口相应的协调和面对同行演说的技巧。好的说课具有说服力和吸引力。

三.在新语文课程标准基础上完善语文说课

(一) 完善语文说课的目的

新语文课程标准基础上的语文说课是符合新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和要求的说课, 通过说出“怎样教”, 说课能让听者了解说课者的教学设想和具体步骤。

到目前为止, 课堂教学仍然是对学生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 仍然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形式。通过完善的说课, 可以促进教师对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和掌握;可以促使教育教学理论与课堂教学实践相结合;可以更好地优化语文课堂教学, 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 完善语文说课的策略

建立在新语文课程标准基础上的语文说课, 在教学策略上出现了以下的转变: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 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 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

在教与学的关系中要依据教育学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关系的理念, 强调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语文说课应该设置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探究性学习的内容, 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 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 引导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建立和形成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三) 完善语文说课的具体措施

1.说“准”教材

(1) 要全面、具体、恰当, 切实把握好一节课的教学要求。

(2) 要根据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找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

2.说明“教”法, 促进思维能力的培养

(1) 恰当的教学方法有助于调动学生认识活动的积极性和发展能力;

(2) 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3) 遵循认识规律, 启发学生思考;

(4) 注意适应面向全体和因材施教的不同需要。

3.说“会学”法, 促进学习能力的培养

教学中, 要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学习习惯的培养。加强思维方法的引导, 让学生逐步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 培养与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

4.说“清”教学程序, 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

说课者设计的每一步教学程序都应蕴含着教育思想、教育原则, 从而保证课堂教学设计的科学性, 以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

结语:可以看出, 比较完善的说课, 是适应新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的, 既有理论根据, 又有教学程序展示的说课。说课后听者进行评议, 指出不足及改进之处, 既达到了相互交流, 共同提高的目的, 也为上好课,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供了可靠的保障。在新语文课程标准基础上完善语文说课, 能够更好的提高教学效率, 进一步优化语文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钟启泉.《现代课程论》.上海教育出版社

[2]王锋.深入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内涵.陕西教育.2002

[3]王存宽.说课--现代教学理论的有效体现.教育探索.2000

管中窥豹说课标 篇3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过程中"说课标、说教材"活动持续不断地进行。本文就此活动对促进中青年教师专业发展谈几点认识。

一、"说课标、说教材"活动是促进中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

1、学习型社会的需要

任何一名教师,如果仅靠曾在学校所学的知识,远远无法满足现代学校教育的需要。迫使我们的教师必须终身学习、继续教育、更新知识,才能适应我国教育改革,才能立足于社会。而"说课标、说教材"活动是我国中学教师终身学习和继续教育的新的形式与载体,青年教师通过这种形式,可以成长为适应新课程要求的新型师资力量。

2、教师可持续发展和专业发展的需要

"说课标、说教材"活动使教师的学习、交流可以经常化和深入化,由被动变为主动。可充分利用本校资源、发挥学校教师的集体智慧,实现教师与教师的合作、教学实践与教学研究的合作,能充分调动教师专业发展的主体作用和主动精神。在"说课标、说教材"活动中教师不仅成为实践者,也成为研究者,即在实践中成长。可见"说课标、说教材"活动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打造研究型教师队伍,青年教师也不例外。

3、学校校进一步发展的迫切需要

教师存在新老更替的问题,不少新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观念都需要与课堂对接,教学能力需要尽快改进和提高。而学校在目前状态下对教师统一进行外出培训资金不足,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资队伍的建设。因而,通过"说课标、说教材"活动,培养、锻炼的教师,使其都能成为合格教师、优秀教师、骨干教师,同时进一步促进了学校发展。

4、新时期加强校本教研的要求

由于知识更新的速度和教育自身的变革日益加快,原有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教育内容、教育对象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课程改革对教师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这一挑战,教师只有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加强校本教研,以提高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和提高每一节课的课堂效益。通过"说课标、说教材"活动,可以提高教研的实效性,提高青年教师的教研能力。

二、"说课标、说教材"活动是促进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校本教研

1、打造品牌意識。校本教研是在学校这一特定环境中生活的全体教师的一种追求,是学校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提高教师素质、提升办学品味的主要途径,是把学校建设成研究型、可持续发展学校的重要手段,它有利于学校深化教育改革。

2、打造研究新型教师队伍。校本教研可充分利用本校资源、发挥学校教师的集体智慧,实现教师与教师的合作、教学实践与教学研究的合作,能充分调动教师专业发展的主体作用和主动精神。校本教研是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师在问题的解决中求得学习的结果,在研究的过程中教师不仅成为实践者,也成为研究者,即在实践中成长。

3、教研文化的核心。校本教研有利于形成刻苦、团结、合作、奉献的精神状态,有利于形成严谨、钻研、创造的工作状态,也有利于形成一种管理和制度。在管理中有了人的活动,制度中有了人的尊严,制度不仅约束人、规范人,还可以引导人、培养人。校本教研是推动学校自身的发展的不竭动力。因此,"说课标、说教材"活动是促进青年教师的校本教研,对教师专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说课标、说教材"活动是促进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原则的体现

1、主体性原则(校本原则)

"说课标、说教材"活动思考教师在校本教研中的主体地位,活动内容密切结合学校和课堂教学实际,体现学校教师发展为本的原则,提高学校和教师的参与热情,使教研活动更具活力与效率。

2、互动性原则

"说课标、说教材"活动贯彻理论学习、实践尝试,专题研究三个结合,提倡讨论交流、观摩评析、互帮互学及共同分享机制,充分体现民主、平等、合作的关系,在互动中学习,在学习中进步。

3、实践性原则

"说课标、说教材"活动立足于解决新课程下的青年教师适应性问题,使青年教师通过校本教研提高专业素养,把重心放在教研活动和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加强了教师的相互交流和学习,提升着教师的专业水平。

4.科学性原则

"说课标、说教材"活动建立在科学操作的基础上,理论支撑、研究方法、研究过程科学,使"说课标、说教材"活动成果可信、可靠,有推广价值。

5.推广性原则

"说课标、说教材"活动经过认真思考,积极探索,形成教师校本教研的一些新观点、新理论,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层面上具有推广价值。

四、"说课标、说教材"活动是促进中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做法

具体方法包括:

1、名师导学法。教研组长、备课组长、骨干教师在学校教研组组织教师学习教育名家新思想、新理念、新信息、新成果。

2、经验成果交流法。组织教育教学和科研能力水平高的教师,与其他青年教师结成教师共同研究、共同发展的伙伴关系,建立相对稳定的、相互定时听课制度和研究制度,实现共同提高的目标。

3、集体备课法。以学校教研组和备课组为单位,每次备课确定一位中心发言人,在中心发言人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选择出相对最佳的方案,最后由集体定案的原则进行重点章节的集体备课展示,加快青年教师专业成长。

4、教学反思法。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前没有预测到或课堂教学中及时调整后的效果进行评价。开展具有批判性的教学反思,从中总结出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以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

5、问题中心法。主要在重点课程、难点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确定一个中心问题,再围绕中心问题设计多个问题进行问题式教学,从而发挥教师专业发展的主体作用和主动精神,有针对性地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进而提高教师的研究意识和科研能力。

6、竞赛活动法。以学校"说课标、说教材"竞赛为载体,定期开展备课组、教研组、学科之间各级竞赛,以提高教师基本技能为目的的普通话、钢笔字、粉笔字比赛,以竞赛提升教师素质,促进校本教研的开展。

五、"说课标、说教材"活动对促进中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借鉴

说课标林雪 篇4

小街基中学

林雪

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让课堂充满生命的绿意 一直是我不懈追求的目标。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更深有体会,只有更好的读懂课程标准和教材,才会让课堂真正的有生命。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我对课标和教材的解读呈现给大家。

说课标 知方向

化学课程标准提出以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的课程理念,通过学习化学让学生在以下三各方面得到发展。

(一)知识与技能

(二)过程与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这三个方面具体包括

激励学生积极探究化学变化的奥秘,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学好化学的自信心。

引导学生学习适应现代生活及未来社会所必需的化学基础知识技能方法和态度,具备适应未来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科学素养。

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生活情境和社会实践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为学生创设体现化学、技术与社会相互联系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初步了解化学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巨大贡献。增强热爱祖国,树立为中华民族复兴和社会进步学习化学的远大志向。说教材 知内容

一、教材编写的构建原则

1.利于学生终身发展,体现时代精神,贴近社会生活。2.内容的逻辑顺序与学习过程的认知顺序结合。3.实行探究式的学习过程和方法。

二、教材的编排特点

1.突出“厚德载学”教材亦是学材 2.激发学习兴趣,改变教学方式 3.生活引进化学,化学面向社会 4.实行探究方法,强化学生实验 5直观解析概念,重视方法指导 6.搭建多种平台,促进师生互动 7.形式生动活泼,版式多样有趣

三、教材编排

以社会生活的化学课题为主线构筑学习单元,突出基本概念、理论和常见重要化学物质等核心知识。初中《化学》教材上下两册共九章,依次是《大家都来学化学》、《空气物质的构成》、《氧气》、《水》、《燃料》、《金属》、《溶液》、《酸碱盐》、《现代生活与化学》。

四、课程内容与教材的立体整合

教材的章节框架设计有自身的结构体系,但课程标准中呈现的化学内容主题均融合于各章节之中。教材的具体内容又围绕课程标准规定的核心内容进一步展开。

课程内容包括科学探究、身边的化学、物质构成的奥秘、物质的化学变化、化学与社会发展五个一级主题。

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对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无处不在的自然现象,蕴含着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丰富素材。引导学生认识和探究身边的化学物质,了解化学变化的奥秘,是化学启蒙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本主题的教学,是学生认识学习化学的重要意义。

从微观到宏观、从定性到定量,体现了化学学科发展的趋势。本主题教学结合学生熟悉的现象和已有的经验创设生动直观的情景,从身边的现象和简单的实验入手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理解有关物质构成的微观概念;引导学生运用物质构成的初步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化学现象。物质世界充满了化学变化,人类的生产生活离不开化学变化。化学变化是化学研究的重要任容,它对认识和确定物质的组成、结构等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本主题通过具体、生动的化学变化现象,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逐步形成“物质可以变化”的观点。

化学科学的发展增进了人类对自然的认识,促进了社会的发展。本主题使学生知道自然资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人类要合理的开发和利用资源,树立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保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说建议 知方法

一、教学建议

1.科学设计教学目标,全面发展科学素养 2.精心设计科学探究活动,加强实验教学 3.注意贴近学生的生活,联系社会实际 4.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二、评价建议 1.评价目标的确定 2.评价方式的选择 3.评价标准的制定 4.评价工作的实施

5.评价结果的解释与反馈 从以上的解读中可以看出,要用好根据新课程标准编写的新教材,搞好新课程的教学工作,的确要求教师更新理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思想和方法,其中最主要的就是领会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把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放在首位。

说课标、说教材稿 篇5

说课标、说教材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上午好,我是来自XX学校的刘某某,我今天说课标、说教材的内容是,人教版7-9年级体育与健康。我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述说:

一、新课标的要求;

二、体育与健康教材编写的依据;

三、体育与健康教材的分类;

四、体育与健康教材编写的特点;

五、体育与健康教材的内容;

六、体育与健康教材实施建议。

下面,我们先看新课标的要求,新课标的要求我们要明确四个方面:

一、课程性质;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三、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

四、课程目标。

一、课程性质: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它是对原有的体育课程进行深化改革,突出健康目标的一门课程。

二、课程基本理念:

1、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2、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3、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4、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

三、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

1、根据课程目标与内容划分学习领域。

2、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划分学习水平。

3、根据可操作性和可观察性要求确定具体的学习目标。

4、根据三级课程管理的要求加大课程内容的选择性。

5、根据课程发展性要求建立评价体系。

四、课程目标:(包含两个目标)

1、课程目标:(1)增强体能,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与健康 知识和运动技能;(2)培养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惯;(3)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表现出人际交往的能力与合作精神;(4)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5)发扬体育精神,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

2、学习领域目标:(1)运动参与目标;(2)运动技能目标;(3)身体健康目标;(4)心理健康目标;(5)社会适应目标。

第二个方面是体育与健康教材编写的依据:教材的编写贯彻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精神,依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的要求,认真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育人为宗旨,以学生为主体,重视教学方法,特别是学习方法的改变,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第三个方面是体育与健康教材的分类:(共分两大类)

1、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教科书1-4章);

2、体育运动项目基础技术和锻炼方法(5-14章)

第四个方面是体育与健康教材编写的特点:

1、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2、教会学生如何学习体育,转变学习方式。

3、注重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终身体育意识)

4、根据本校场地、设施、师资等因素可自行开发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教学内容。

5、教师可根据场地、季节等因素自由安排教学计划,也可根据学情自行安排教学时数。

6、学生评价和课上教学加入了情感教育。第五个方面是体育与健康教材的内容:本册教材的教学内容非常丰富,有健康知识、田径、体操、球类、武术、健美操、舞蹈、游泳、野外活动等。

健康知识当中内容非常丰富,有认识和理解体育锻炼对身体形态发展的影响,有认识吸烟、酗酒和吸毒的危害,有了解心理状态对身体健康的影响等等,紧密结合课标目标。

田径教材中有跑、跳、投三大项,每个单项之中有着十分紧密地联系,如跳高项目,在七、八、九年级中都有此项目,但是每个年级有着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

七、八年级为跨越式跳高,虽然姿势相同,但评定的成绩是由低到高不尽相同的。到了九年级为背越式跳高,技术上增加了难度。跑步项目也是一样,按年级距离由少到多,成绩由慢到快。

体操教材也有相同之处,难度按年级以及学生心理和身体素质的提高,动作难度也是由易到难。如支撑跳跃,七年级为支撑分腿腾跃,八年级为支撑屈腿腾跃,九年级是正面助跑侧腾跃。

第六个方面是体育与健康教材实施建议: 我主要分析一下教学建议

一、地方和学校课程实施方案的制订

1、正确认识与把握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体系 课程目标--领域目标--水平目标

2、结合各地实际情况制订地方课程实施方案

3、针对各校实际编制学校课程教学方案

二、教师教学方案的制订

1、根据学习目标的要求来选择和设计教学内容 2.选择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

(1)符合学生身心发展、年龄和性别特征(2)运动形式活泼,能激发学习兴趣(3)具有健身性、知识性和科学性(4)对增强体能、增进健康有较强的实效性(5)简单易行

三、教学方法的改革

1、加强对学生学法的指导

2、加强教法研究,提高教学质量

四、教学案例

在体育活动中培养合作意识和行为

学习目标 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体育活动任务 学习内容 “漏网之鱼”

学习步骤 1.教师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布置“渔网”。(学生共分四组,分别布置四块场地,每块场地的“网眼”要大小不同,难度逐渐增加。)

2.练习方法:每个组挑选一名身体瘦小的学生过网,其他成员分两组站在“渔网”两侧,一侧学生共同将过网学生横向托起,从网眼中将学生运到另一侧,另一侧学生共同协助完成任务。

3.第一次练习:各小组挑选一块本组最有把握通过的“渔网”做尝试练习。

4.第二次练习:选稍有难度的做尝试练习。5.第三次练习:选有难度的渔网(留下一个最困难的)做尝试练习。

6.第四次练习:通过最后一个渔网。

本课设计的思路是让每个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布置场地来获得心理上的准备与适应,并在不断克服运动难度(渔网)的过程中来提高自尊与自信,在过渔网中体现团结协作能力。当某一组完成练习后,要求其他同学给予掌声鼓励。

四、课程评价

(一)学习评价的目的:

1、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与表现,以及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

2、判断学生学习中存在的不足及原因,改进教学。

3、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能力、水平、个性的机会,并鼓励和促进学生的进步与发展。

4、培养与提高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教育的能力。

(二)学习成绩评定建议 :体能--知识与技能--学习态度--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

五、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一)人力资源的开发

注意开发和利用班主任、有体育特长的教师和校医等人力资源。

(二)体育设施资源的开发

1、发挥体育器材的多种功能

2、制作简易器材

3、改造场地器材,提高场地利用价值

4、合理布局学校场地器材

5、合理使用场地器材(三)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

1、现有运动项目的改造

2、新兴运动项目的引用

3、民族、民间传统体育资源的开发

(四)课外和校外体育资源的开发

1、课外体育资源的开发

2、校外体育资源的开发(五)自然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六)体育信息资源的开发

平顶山市第十四中学名师工作室成员主讲

周小可

吴晓光共同参与研讨

说课标说教材 篇6

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是崔家庄东双城联小五年级数学教师董玉杰,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我对小学数学五年级阶段性目标内容标准的理解与把握。同时,我还将结合《三角形的面积》一课,具体说说在教学中是如何把握和落实课标要求的。

第一部分 说课标

五年级是高年级学段的起始年级,和中年级学段相比,无论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还是问题解决等方面都有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为了更好地落实课标精神,准确地进行教学,我将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四个方面,谈谈我对阶段性目标的理解和把握。

一、知识与技能

新课程标准对知识与技能的内容要求如下:(出示:标准内容)

1.体验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认识万以上的数;理解分数、小数、百分数的意义,了解负数;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理解估算的意义;能用方程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能解简单的方程。

2.探索一些图形的形状、大小和位置关系,了解一些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体验简单图形的运动过程,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运动后的图形,了解确定物体位置的一些基本方法;掌握测量、识图和画图的基本方法。

3.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掌握一些简单的数据处理技能;体验随机事件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

4.能借助计算器解决简单的应用问题。对于这部分内容,我是这样理解和把握的:

1、学习知识重情景:让学生在熟悉的、感兴趣的问题情境中,感悟、学习和理解数学知识,注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切勿死记硬背。

2、学习技能重过程: 五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动手能力,教学时老师让学生自己动手探索知识,重在体验学习的过程,而不是只求结果。在《三角形的面积》中要让学生体验将三角形拼成学习过的平行四边形的过程,使学生深入理解三角形面积公式。

二、数学思考

新课程标准共有11项具体要求:(出示:标准内容)

1.初步形成数感和空间观念,感受符号和几何直观的作用。

2.进一步认识到数据中蕴涵着信息,发展数据分析观念;感受随机现象。

3.在观察、实验、猜想、验证等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能力,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比较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与结果。

4.会独立思考,体会一些数学的基本思想。对于这部分内容,我是这样理解和把握的:

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探索并掌握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提醒的面积公式,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初步形成空间观念,感受集合的直观作用。

3、在观察、猜想、验证等活动中,发展推理能力,能够有条理的思考,能够比较清晰的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与结果。

4、会独立思考,体会图形转化的数学思想。

三、问题解决问题解决

1、尝试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运用一些知识加以解决。

2.能探索分析和解决简单问题的有效方法,了解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3.经历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尝试解释自己的思考过程。

4.能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初步判断结果的合理性。对于这部分内容我是这样理解和把握的:

1、尝试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运用一些知识加以解决。

2、经历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尝试解释自己的思考过程。

3、能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初步判断结果的合理性。

四、情感态度

课标要求以下几点(出示:标准内容)

1.愿意了解社会生活中与数学相关的信息,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2.在他人的鼓励和引导下,体验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过程,相信自己能够学好数学。

3.在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认识数学的价值。

4.初步养成乐于思考、勇于质疑、实事求是等良好品质 对于这部分内容,我是这样理解和把握的:

1、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等数学活动,感受数学的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体验公式推导过程的科学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以上就是我对五年级阶段性目标的理解和把握。

第二部分 说教材

我将对冀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二课时《三角形的面积》一课进行详细的剖析,并具体说说在教学中我是如何落实课标要求的。

(出示:教材分析)《三角形的面积》是第六单元“多边形面积的计算”中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特征,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基础上学习的,教材的编排是引导学生动手把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摆成已经学过的图形----平行四边形,来求三角形的面积,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空间观念。教材中以“动手操作-图形转化-总结公式-尝试应用”为基本模式,一方面让学生经历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探索过程,另一方面向学生渗透了转化的数学思想。

根据教材特点及本单元要求,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出示)

1.(1)使学生经历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探索过程,理解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2)能灵活利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经历操作、观察、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通过图形的拼摆,渗透图形转化的数学思考方法,在探索学习活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让学生在探索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难点:(出示)

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经历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探索过程,掌握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的计算公式,能用公式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本节课的难点是理解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中除以2的原因。

理由是:运用“转化”的思想进行面积公式推导,将新知识转化为已学过知识,使学生积累了借助图形转化推导面积公式的经验,深入体会转化思想。所以我把面积公式探索过程作为本节课的重点。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为了突破重难点我在本课的教学采用实验法并配合课件演示。

(1)实验法。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学习新知识,比听教师讲解新知识记忆更加深刻,兴趣更加浓厚。因此,在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过程时,让学生动手操作、讨论,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2)课件演示配合讲解。学生观看课件演示,教师配合讲解,使学生加强理解。《数学课程标准》提倡“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亲身实践”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我打算按以下几个步骤进行探索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

(一)看课件:展示三种形状的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二)摆一摆,拼一拼:(学生用自己准备的三种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给学生充分动手拼图交流不同结果的空间)

(三)交流自已怎么拼,拼成什么图形(引导学生对不同三角形频出的图形加以归纳,使学生了解,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都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注:长方形正方形都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四)课件演示:课件演示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的拼、移过程。提出三个问题:(1)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与三角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2)三角形的面积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3)怎样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小组合作讨论问题(先交流第(1)(2)两个问题使学生了解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就是三角形的一组底和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两个三角形的面积,那么三角形的面积就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二分之一,为总结三角形面积公式“除以2”做准备。)

(五)归纳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重点讨论问题(3),计算三角形的面积要先用三角形的底和高求出与三角形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再除以2。并写出三角形面积的字母公式)

(设计意图:探索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是本课的重点。着重让学生通过拼摆、分组讨论的方式去学习,清晰地弄清将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后,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多角度来强化“÷2”的理由。同时又渗透了转化的数学思想方

法,这些知识是本节课的关键。引导学生有效地参与,强化操作意识,注重学生的亲身感悟,感悟到科学的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整个教学过程我主要采用实验法,重视学生动手操作合作探究,引导学生有效参与,让学生自主学习,以突破教学中重难点。

管中窥豹说课标 篇7

一、“中国模式”之发展历程

从建国之初百废待兴到如今的蓬勃发展, 中国经历了令世界瞩目的历史蜕变, “中国模式”也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结合威海发展史实, “中国发展模式”的发展历程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集中体现:

1、国家战略转型

中国的发展具有明显的迟发外生型社会特点, 起步晚, 基础差, 因此我国几任领导人分别针对具体国情和国际背景, 制定了不同阶段的国家发展战略, 加速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具体表现为三个阶段:首先, 建国初至改革开放前, 国家把重点放在了重工业和内陆地区。随着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制定, 威海地区兴建了三角轮胎厂, 一毛化工厂等多家工厂, 全民生活水平普遍偏低。第二阶段是改革开放至2002年, 国家实行“先富论”, 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带动其他地区实现共同富裕, 并提出了优先发展东南沿海的战略。这一战略的制定, 对威海的兴起与繁荣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时间, 小渔村换了新面貌。1984年, 国务院批准威海市为对外开放城市。1987年6月, 经国务院批准设为地级市。威海实现了年均GDP18%的连续增长。第三个阶段是2000年至今, 国家提倡“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 实现和谐, 全面的共同富裕。

从上述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 中国不同时期的发展战略在继承中创新, 在创新中发展, 体现出鲜明的时代性与继承性, 对中国社会的变迁起到了至关重要之影响。

2、经济体制转型

中国的经济体制转型走的是一条渐进式平缓式改革路线, 避免了急刹车可能带来的不良后果。我们也可以把它划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改革开放至92年南巡讲话之前的经济改革, 这一阶段的改革不涉及制度层面, 允许双轨经济的存在。第二个阶段是1992-2002, 国家开始了系统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 制度层面的改革开始运行。最后是2002年至今,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时期。

3、经济导向转型

中国从建国初的封闭经济、高度保护市场迅速走向半封闭、半开放经济, 进而成为所有新兴经济体中最开放的市场和经济体。在这个过程中中国采取了一系列贸易自由化政策, 迅速融入世界经济, 如大幅度降低了名义关税税率、大幅度削减非关税贸易壁垒和废除双轨制汇率制度, 实行单一汇率制度等。

在国家改革开放的统一规划中, 作为经济导向转型的典型城市, 威海先后建立了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区两个特区, 并成为继四个试点开放城市之后全国第二批实施对外开放的城市。截止2010年, 威海实现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176.13亿美元, 实际外汇到账外资15.5亿美元, 引进国内资金424亿元。

威海的崛起折射出中国发展的时代性转型, 为我们提供了透视“中国模式”的一扇窗口。

二、“中国模式”之特点概述

所谓“中国模式”, 就是一种中国式的渐进式革命方式, 它以“小步走, 不停步”的方式实现了千年古国的历史蜕变, 具有鲜明的特点。

首先, 是不可复制性。中国地域辽阔、国情复杂, 中国式的发展模式有其特定的历史条件与国情背景。

其次, 是国家强制性。“中国模式”的一大特点是“强政府”, 整个发展过程体现出鲜明的国家强制性。首先, 改革是由中央政府发动和推动的, 政府是改革的主体;其次, 改革目标是由中央政府提出的, 随着改革的推进中央政府提出了不同阶段的目标。

再次, 是效果显著性。中国发展过程中, 各类变量相对中国历史的任何时期都是变化最快的, 相对同期的发展中国家也是变化最快的, 几乎把西方国家150年至250年的历史巨变压缩和集中在50年至100年的时间之内。这本身也给中国社会发展带来巨大的压力。

最后, 是强学习性与实践性。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一个不断学习与实践的过程。制度变迁是一个“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

“中国模式”之成功经验

1、渐进式的改革

中国没有采取苏联东欧东国家激进改革的方法, 而是采用了渐进改革的方式, 这是“中国模式”的一大成功经验。它使得国家有时间和空间来调整自身的问题, 适应社会经济的变化。

2、与时俱进的学习与创新能力

中国的发展是一个巨大的试验场, 既是学习大课堂, 也是实践大课堂。历代领导人与时俱进的学习与创新能力成为我们宝贵的经验。要向历史学习, 向他国学习, 同时在学习中创新, 并寻找与国情相符合、与自身的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发展模式。

3、以国家稳定为依托

1978年以后, 中国出现了建国以来时间最长的政治稳定、社会稳定的政治局面, 逐步重建国家基本制度,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同时, 这一时期也是建国后我国宏观经济最稳定, 经济增长率的波动系数最小的时期, 改革以来良好的社会政治经济环境为中国的迅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根基。

4、改革的分阶段进行

中国的改革基本上分为三大类改革:经济改革、社会改革和政治改革。中国的改革就其本质而言是一场革命。然而就其过程而言是分阶段进行的, 正如我在“中国模式”之发展历程部分中分析的, 每一方面的转型都分不同的阶段, 不同的阶段有各自不同的目标、任务和成果。

齐鲁大地东隅, 小城威海见证着中国的崛起与繁荣, 数十载间, 小城换了新颜。管中窥豹, 透过威海的发展历程我们对“中国模式”窥见一斑。对“中国模式”的探索应是长期性、持续性的, 这对中国、对世界都无疑是一个巨大的福祉。

参考文献

[1]常修泽.中国发展模式论纲.《生产力研究》, NO.1.2008.

[2]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 (相关卷) .中国统计出版社.

“管中窥豹,可见一斑” 篇8

艺术设计史论课程是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必修课程。主要的课程内容包括中外艺术设计发展源流、艺术设计教学法、艺术概论、设计美学、设计心理学等。真正的艺术设计创作不是空穴来风,艺术设计史论课程是建立在一定的理论基础上,提高学生的文化底蕴、审美素养的必不可少的课程。

本文对现有高校的艺术设计史论课程教学状况进行了初步分析,并提出了改善的几点设想,结合艺术设计项目式教学模式以及艺术设计史论课程的研究分析报告,总结出艺术设计史论课程的整体问题和艺术设计史论课程的未来发展趋势。

艺术设计与艺术设计史论教学的契合模式

“设计”这一词汇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被用到,诸如“服装设计”、“视觉传达设计”、“工业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等。本文结合许多有关艺术设计著作对设计概念的阐释,将设计的概念试图从设计专业的角度对其进行一番再梳理,使得对设计的概念有更深入的认识。

艺术来源于生活,同时也是生活中的一部分,而艺术设计作为艺术、技术和科学的结合,更是与生活息息相关。随着艺术设计专业的蓬勃发展,全国各大高校基本都开设了艺术设计专业,随着国家对素质教育的加强,艺术设计史论课程越来越受到重视,开设了艺术设计类专业的高等院校也根据自己的学科专业特点,都开设一定数量的艺术设计史论课程,但是还是普遍存在一些问题。结合整体的分析研究数据,总结出艺术设计史论课程的整体问题和艺术设计史论课程的未来发展趋势。

艺术设计史论课程初探

艺术设计史论课程是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理论课程,其中包括了有中外艺术设计的发展历程、艺术设计理论的萌发、分支及其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贡献率等等。艺术设计史论课程自20世纪90年代起陆续在全国的艺术院校和综合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中开设。据不完全统计,全国80%以上的院校开设了艺术设计史论课程,此类课程在开阔设计专业学生的视野,提高其人文素养、树立创新的设计理念,提升设计的品位,形成个人风格等方面意义深远。因其滞后于艺术设计实践,其研究内容和教学方法尚有许多不足的地方,当今国内更是如此。总之,高校艺术设计史论教材田圃中,已由过去的一枝独秀,发展到今天的百花竞放。中国的艺术设计史论研究也将迈进一个较快发展时期。

事物具有两面性,有好的一面,同时也有不足的一面。在艺术设计史论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主要存在几个方面的问题:(1)艺术设计史论课程观念需要更新;(2)教学课程设置不够合理;(3)教学方式方法亟待创新;(4)理论教学与设计实践需要更好的对接。

艺术设计史论课程概况以及发展趋势

1.教材的使用

在艺术设计史论课程刚刚兴起的时候,对于艺术设计史论的教学还处在基本的发展阶段,教材有一枝独秀到目前的百家争鸣。在当时只有尹定邦教授著《设计学概论》,尹定邦教授在书中重点介绍了设计学研究的范围、现状,设计的多重性,设计的类型,设计师的职能,中外设计史的源流,设计批评理论的发展、嬗变与多元化等,特别着重强调了设计理论对设计发展的必要性。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艺术设计史论教材层出不穷。李砚祖教授著的《艺术设计概论》得到众多高校的青睐。该书主要介绍了设计的方法、程序与管理、设计的哲学、设计与文化的关系等,提出“设计是科学技术与艺术的统一结合”的观点。目前,高校设计史论的版本逐渐增多起来,如赵农著的《中国艺术设计史》、李立新著的《中国设计艺术史论》、朱和平著的《中国艺术设计史纲》、王受之著的《世界现代设计史》等,都是比较权威的艺术设计史论教材。

2.加强师资力量

当前,我们一些高校艺术设计史论课程教师师资力量基础相对有些薄弱。很多时候,有一些毕业生毕业后选择出国或者到科研机构,能够进入高校的人员较少。可见,艺术设计史论教师的供不应求和教学质量提高速度慢是现代设计教学中面对的直观问题。

3.创新教学方法

国内艺术设计史论课程尚属于发展初期,规模相对较小,因而在教学方法上还需要加大创新。目前基本上是沿袭美术史的教学方法,即:授课+图片+(参观)+论文+部分闭卷考试=结业。艺术设计史论课程的教学现状与国内迅猛发展的艺术设计教育之间还存在着一些差距。因此,尽快改善艺术设计史论教学的现状已是当今艺术设计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改善艺术设计史论课程教学的设想

1.制定统一的教学规范和教学理念

制定统一的教学规范和方法要求教育部有关部门组织全国已设有艺术设计学专业博士、硕士点的院校的专家编写供全国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用的艺术设计史论方法和规范研究,明确该课的教学目标、内容及各章节的教学目的、基本知识点、教学重点、难点、教学方法、课时要求、课后习题、必读书目、必看图录、参阅书目、参阅图录等指导教学,使各地方高校艺术设计史论课教学有纲可循;教育管理部门检查、评估该专业教学状况有“法”可依,就会对迅速提高全国高校艺术设计史论课程的教学水平有很大的帮助。

2.定期组织艺术设计史论课程骨干教师展开研讨会,提高教学质量

鉴于目前一些高校艺术设计史论课程师资力量不足,教学经验和研究能力整体水平需提高的情况,借鉴在该领域取得显著成就的理论课教师,借鉴成功的经验,结合教学实践,组织任课教师探索和交流教学改革经验,对迅速提高艺术设计史论课教师的人文素养,教学能力会很有帮助。

3. 师资力量的储备

艺术设计史论课程按照“高起点、厚基础、宽口径、善创新、高素质”的人才培养方针,培养具备艺术设计学教学和研究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从事艺术设计理论的研究,高等院校艺术设计理论教学以及有关文博、新闻出版、艺术市场管理、企业形象策划、艺术传播与营销等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

根据专业发展的需求而不断调整和优化教师结构,建成一支知识结构、年龄结构、专业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组建以老教授指导青年教师的传、帮、带团队,帮助鼓励青年教师积极参与我专业各项教学专项建设,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骨干作用,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水平,以骨干教师为核心,以专业方向作为纽带,形成具有良好协作精神的教学团队。

要以艺术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等高学科平台为支撑,争取学校进一步政策倾斜,加大扶持力度,多层次、多渠道培养与引进高层次专业人才,增强梯队实力。取得以“梯队建设”、“成果建设”为标志的专业建设成果。

结语

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不通一艺,莫谈艺”,提醒艺术理论研究不要走向由理论到理论,由概念到概念的“伪理论”窠臼。而应该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走向实践,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是未来设计的发展方向。高校艺术设计史论专业均设有美术和设计等专业基础课、实践课,通过定期举办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作业展,有助于指导学生将所学理论付诸实践,为其今后成为复合型人才奠定基础。

【管中窥豹说课标】推荐阅读:

上一篇:大庆市预拌商品混凝土市场专项整顿工作方案下一篇:给姐姐的一封信参考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