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虫害防治注意事项

2024-09-19

病虫害防治注意事项(共8篇)

病虫害防治注意事项 篇1

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与注意事项

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是按照“绿色植保”理念,采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生态调控以及科学用药技术,从而达到有效控制农作物病虫害,确保农作物生产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生态环境安全,促进农业增产增效。生物防治技术

保护农田自然天敌,改善农田生态环境,增加农田生物多样性.维护农田生态平衡,因地制宜选用抗病良种;利用生物多样性控制作物病害;调整播期避开病虫害的发生盛期。保护利用天敌

(1)利用农田丰富的自然天敌资源或人工繁育的天敌控害。如果园“以螨冶螨”技术、应用“生物导弹”(赤眼蜂)控制玉米螟技术等。

(2)应用性诱荆防治害虫。应用性诱剂控制特定害虫,保护其他昆虫,减少化学农药使用。

(3)大力推广生物农药。物理防治技术

利用害虫对光、波的趋性。安装频振式杀虫灯、黑光灯等诱杀害虫。农业防治

清洁田园,秋耕冬灌。降低越冬基数。合理轮作、间作、套种,改善作物的生态条件,减轻作物病害的发生利用。化学防治

播种前做好药剂拌种压低虫口基数,土壤杀毒,生长过程中利用各种农药防治病虫害。

5.1 注意事项

(1)喷施药物宜在气温较低的上午或傍晚进行。

(2)稀释药液浓度应按照使用说明书。浓度过高,会产生药害;浓度过低,效果不佳。还要注意有效期限。

(3)喷洒农药要全面、均匀,叶面、叶背、盆沿、地面都要喷洒到。

(4)如两种药物混合使用,要先看说明书,以免产生化学反应而失去药效或烂苗。

(5)不要长期使用一种农药,应多种农药交替使用,以免产生抗药性,影响防治效果。

(6)农药多含有毒性,使用时注意人身安全。

5.2 多药混施的危害

(1)药剂大浓度防治,将产生药害,树体无法耐受。

(2)盲目药剂混掺,药剂间不可避免地发生化学反应,降低药剂。

(3)多种药剂同时喷施,使害虫产生联合抗药性,本来一种农药就完全能够杀死几种害虫,却不加思索地掺入几种药剂。能赚的钱尚未赚到,不该花的成本却多花了几倍。

病虫害防治注意事项 篇2

1 水稻的主要病虫害类型及防治要点

1.1 稻曲病

稻曲病主要是对水稻的穗部谷粒产生危害, 病毒通过在植物的穗部产生破坏, 以依附越冬的方式在第2年水稻萌发之时产生初侵染。防治此类疾病需要在种植时注意植物之间的间距, 需适当浇肥, 要通过种植抗病毒的植株以达到减少此类病虫害的目的。水稻种植抽穗之前5~10 d可以采用75 m L的20%粉锈宁乳油加水喷水1~2次。

1.2 稻飞虱

稻飞虱这种病虫害主要是由南方的水稻区域传来, 它主要有两种形态:一种是褐飞虱, 另一种是白背飞虱。其中白背飞虱可以在二代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期间得到控制, 因为其与二代稻纵卷叶螟的侵染手段和防治方法相似, 可以通过统一药物一同歼灭。而褐飞虱则相对而言侵害反应更加迅猛, 防治起来更加复杂。这种虫类喜欢群居侵害, 在植株的各个部位啃食。治疗时, 需要多种防治手段共同作用, 在水稻的生长初期要加紧施肥, 由于其主要的侵染时间在水稻种植的中后期, 所以可以通过早期的水肥施用、合理种植等措施已达到强化植株的抗虫害性能来达到后期抵御侵害的目的。另外, 要定期进行观察, 注意各个水稻生长点的水稻生长发育情况, 定期护理, 出去田间杂草, 以防止虫害肆虐。且在虫害发生之际, 提倡用环保的方式进行护理, 如在田间放养鸭子, 以生物防治的手段达到除去稻飞虱虫害的目的。

1.3 三化螟

三化螟的老熟幼虫一般藏匿于水稻的桩内越冬, 第二年春天肆虐, 它喜欢食用嫩绿的植株。一般而言, 越是柔嫩碧绿的植株越是多病虫围绕。要防治这种虫害就要事先选用旱地及抗螟害强的植株进行种植和留种, 选用优良品种有利于植株种植之后的生长。要保证螟害肆虐的高峰期与水稻的生长旺期隔离。再根据具体时期螟害的严重程度确定杀螟硫磷松乳油的施用剂量及次数。

1.4 抓住虫害要点, 科学防治虫害

水稻的病虫害防治是一项十分科学、严谨的工程, 在进行防护工作的过程中, 不能贪图方便快捷而一味用药, 要尽量避免施用农药以危害周围环境, 影响稻田的可持续发展。根据病虫害的类型不同, 具体的对抗方法也不尽相同, 需要根据各方面的因素考量, 找到最符合现状、能取得最大效益的防治方法。要注意对水稻的病虫害防治要尽量在早期进行, 因为早期不仅能少用农药, 增强水稻的抵抗能力, 而且最方便、最经济、最简单、最有效[2]。

2 农药的使用以及注意事项

2.1 不要随意加大用量

农药能够快速、大面积地杀害病虫及杂草, 但有些缺乏专业知识的人喜欢加大农药的用量以达到最大限度地防治病虫害的目的。这种一味用药或加大用药剂量的方法是错误的, 其不仅会对周围的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 还不利于水稻的生长, 甚至还会由于水稻施用农药过度而造成食品安全问题。

2.2 喷药要均匀一致

采用喷药工具防治病虫时要严格按照稻田的长度分段、分桶进行配药, 要标明清楚容器中的喷药刻度, 同时吸药吸水的喷头要注意清洗, 不能堵塞杂物。采用1 k W弥雾机作业的要注意人员的分配, 必须确定人手足够。喷药时一般以南北方向喷药为主, 每桶水喷667~867 m2为宜, 每桶水喷到头时要立即关闭喷头, 以防止重复喷药对水稻植株造成的药物灼伤。

2.3 注意施药的时间

施药时必须避免水稻扬花期的农药喷洒, 以防止影响水稻花粉传播导致败育。而且造成露水太多的时期也不宜喷洒农药, 这样会比较容易降低农药的药物含量而影响效果。有些药物有施用的禁忌以及施药最佳时间点, 如一些含辛硫磷成分的农药见光易分解, 就需要在下午稍晚些时候喷洒, 把握农药的具体化学、生物属性, 才能使其最大限度的发挥作用。

2.4 喷药的部位要明确

不同病虫害的侵染方式不同、对植株的侵染部位也不同, 因此要相应的调整施用农药的方式。防治穗颈瘟、稻纵卷叶螟时, 应保持喷头向上喷洒药物, 让药液缓缓向下到达植株的穗部或者叶片。而防治稻飞虱及水稻纹占病时, 则需要保持喷头尽量喷洒到植株的中下部以确保药物到达水稻的基部。这样才能保证药物适时地达到了具体虫害侵染部位, 使药效达到最佳。

2.5 药剂使用要对路

甲胺磷、1605等国家明确标明禁止使用的药物必须严禁喷洒, 避免对环境、人畜造成损伤造成法律责任事件及食品安全事故。

3 结语

目前, 虽然治疗水稻病虫害的科学任务已经取得了不错的进展, 也找到了一系列的方法来为病虫害防治及水稻的增产做出贡献, 但是在具体的病虫害种类分析以及确切治理上还不够全面, 各方面的研究也还有进步的空间。所以, 当前只能根据现有的研究成果进行综合考量选出更加适宜的病虫害防治措施。在不断的科学研究及试验之后再找出更加完美的方案及方法, 使水稻病虫害防治效果达到更佳的状态、取得更大的进步。在水稻培育人员的不断努力、辛勤劳作之下增大水稻的产量, 减少病虫害对于水稻产量的影响, 解决全国人民的温饱问题[3]。

摘要: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其中水稻是我国三大主要粮食作物之一, 在农业产量中占有的比例非常大。水稻是我国最重要食用的粮食作物之一, 水稻的产量关系全国人民群众的吃饭问题, 关系到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 因此应加强对其病虫害防治的研究, 将病虫害对产量的影响降至最低。

关键词:水稻,病虫害防治,注意事项

参考文献

[1]郭荣, 韩梅, 束放.减少稻田用药的病虫害绿色防控策略与措施[J].中国植保导刊, 2013, 33 (10) :38-41.

[2]赵叶茂, 罗敏, 阳初辉, 等.双峰县水稻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实践措施及建议[J].现代农业科技, 2013 (19) :181-182.

病虫害防治注意事项 篇3

关键词 水稻;病虫害防治;注意事项

中图分类号:S435.11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6.21.014

水稻在生长期间需要控制其水分、温度、肥料等相关因素,由于其生长气候及环境的不同,导致病虫害发生的种类、传播方式及延续状态都不尽相同。但其或多或少地对农业生产及水稻的产量造成了严重损失,不仅关系国家的生命财产安全,还与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有关。因此,需要针对一系列病虫害进行防治,通过分析其病虫害种类,研究对付病虫害的具体方法,进而保障水稻的产量,达到食品安全的目的[1]。就水稻种植期间的病虫害防护以及相关问题进行分析,以保证粮食作物的安全,为国家粮食作物安全提供保障。

1 水稻的主要病虫害类型及防治要点

1.1 稻曲病

稻曲病主要是对水稻的穗部谷粒产生危害,病毒通过在植物的穗部产生破坏,以依附越冬的方式在第2年水稻萌发之时产生初侵染。防治此类疾病需要在种植时注意植物之间的间距,需适当浇肥,要通过种植抗病毒的植株以达到减少此类病虫害的目的。水稻种植抽穗之前5~10 d可以采用75 mL的20%粉锈宁乳油加水喷水1~2次。

1.2 稻飞虱

稻飞虱这种病虫害主要是由南方的水稻区域传来,它主要有两种形态:一种是褐飞虱,另一种是白背飞虱。其中白背飞虱可以在二代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期间得到控制,因为其与二代稻纵卷叶螟的侵染手段和防治方法相似,可以通过统一药物一同歼灭。而褐飞虱则相对而言侵害反应更加迅猛,防治起来更加复杂。这种虫类喜欢群居侵害,在植株的各个部位啃食。治疗时,需要多种防治手段共同作用,在水稻的生长初期要加紧施肥,由于其主要的侵染时间在水稻种植的中后期,所以可以通过早期的水肥施用、合理种植等措施已达到强化植株的抗虫害性能来达到后期抵御侵害的目的。另外,要定期进行观察,注意各个水稻生长点的水稻生长发育情况,定期护理,出去田间杂草,以防止虫害肆虐。且在虫害发生之际,提倡用环保的方式进行护理,如在田间放养鸭子,以生物防治的手段达到除去稻飞虱虫害的目的。

1.3 三化螟

三化螟的老熟幼虫一般藏匿于水稻的桩内越冬,第二年春天肆虐,它喜欢食用嫩绿的植株。一般而言,越是柔嫩碧绿的植株越是多病虫围绕。要防治这种虫害就要事先选用旱地及抗螟害强的植株进行种植和留种,选用优良品种有利于植株种植之后的生长。要保证螟害肆虐的高峰期与水稻的生长旺期隔离。再根据具体时期螟害的严重程度确定杀螟硫磷松乳油的施用剂量及次数。

1.4 抓住虫害要点,科学防治虫害

水稻的病虫害防治是一项十分科学、严谨的工程,在进行防护工作的过程中,不能贪图方便快捷而一味用药,要尽量避免施用农药以危害周围环境,影响稻田的可持续发展。根据病虫害的类型不同,具体的对抗方法也不尽相同,需要根据各方面的因素考量,找到最符合现状、能取得最大效益的防治方法。要注意对水稻的病虫害防治要尽量在早期进行,因为早期不仅能少用农药,增强水稻的抵抗能力,而且最方便、最经济、最简单、最有效[2]。

2 农药的使用以及注意事项

2.1 不要随意加大用量

农药能够快速、大面积地杀害病虫及杂草,但有些缺乏专业知识的人喜欢加大农药的用量以达到最大限度地防治病虫害的目的。这种一味用药或加大用药剂量的方法是错误的,其不仅会对周围的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还不利于水稻的生长,甚至还会由于水稻施用农药过度而造成食品安全问题。

2.2 喷药要均匀一致

采用喷药工具防治病虫时要严格按照稻田的长度分段、分桶进行配药,要标明清楚容器中的喷药刻度,同时吸药吸水的喷头要注意清洗,不能堵塞杂物。采用1 kW弥雾机作业的要注意人员的分配,必须确定人手足够。喷药时一般以南北方向喷药为主,每桶水喷667~867 m2为宜,每桶水喷到头时要立即关闭喷头,以防止重复喷药对水稻植株造成的药物灼伤。

2.3 注意施药的时间

施药时必须避免水稻扬花期的农药喷洒,以防止影响水稻花粉传播导致败育。而且造成露水太多的时期也不宜喷洒农药,这样会比较容易降低农药的药物含量而影响效果。有些药物有施用的禁忌以及施药最佳时间点,如一些含辛硫磷成分的农药见光易分解,就需要在下午稍晚些时候喷洒,把握农药的具体化学、生物属性,才能使其最大限度的发挥作用。

2.4 喷药的部位要明确

不同病虫害的侵染方式不同、对植株的侵染部位也不同,因此要相应的调整施用农药的方式。防治穗颈瘟、稻纵卷叶螟时,应保持喷头向上喷洒药物,让药液缓缓向下到达植株的穗部或者叶片。而防治稻飞虱及水稻纹占病时,则需要保持喷头尽量喷洒到植株的中下部以确保药物到达水稻的基部。这样才能保证药物适时地达到了具体虫害侵染部位,使药效达到最佳。

2.5 药剂使用要对路

甲胺磷、1605等国家明确标明禁止使用的药物必须严禁喷洒,避免对环境、人畜造成损伤造成法律责任事件及食品安全事故。

3 结语

目前,虽然治疗水稻病虫害的科学任务已经取得了不错的进展,也找到了一系列的方法来为病虫害防治及水稻的增产做出贡献,但是在具体的病虫害种类分析以及确切治理上还不够全面,各方面的研究也还有进步的空间。所以,当前只能根据现有的研究成果进行综合考量选出更加适宜的病虫害防治措施。在不断的科学研究及试验之后再找出更加完美的方案及方法,使水稻病虫害防治效果达到更佳的状态、取得更大的进步。在水稻培育人员的不断努力、辛勤劳作之下增大水稻的产量,减少病虫害对于水稻产量的影响,解决全国人民的温饱问题[3]。

参考文献

[1]郭荣,韩梅,束放.减少稻田用药的病虫害绿色防控策略与措施[J].中国植保导刊,2013,33(10):38-41.

[2]赵叶茂,罗敏,阳初辉,等.双峰县水稻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实践措施及建议[J].现代农业科技,2013(19):181-182.

[3]朱秀秀,张政兵,尹丽,等.湖南省水稻病虫害发生特点及趋势分析[J].湖南农业科学,2012(23):74-77.

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 篇4

1.侵染性病害: 由致病生物引起的植物病害叫做侵染性病害,该类病害具有传染性,又称为传染性病害。

2.症状:-植物感病后,外部形态上所表现出的不正常的变化。

3.子实体: 真菌产生孢子的结构。

4.非专性寄生: 病原物既能营寄生生活,又能营腐生生活。5.单循环病害: 只有初侵染没有再侵染的植物病害。

6.致死温度: 又称为钝化温度,把病毒汁液放在不同温度下处理10分钟,在10分钟内使病毒失去侵染力的最低温度。

7.半寄生种子植物: 寄生性种子植物有叶绿素,能够进行正常的光合作用,但缺少根,靠吸盘与植物的导管相连,从寄主上吸收水分和无机盐。

8.系统侵染: 病原物侵入寄主后,其扩展范围较大,可沿着维管束蔓延到整个植株,形成系统症状。

9.病程: 病原物侵入寄主引起发病的过程。

10.病害流行: 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病害在植物群体中大量而严重的发生,对农业生产造成巨大的损失。

11.初侵染:病原物经过越冬或越夏,通过一定的传播途径传到新生长的植株体上,所引起的第一次侵染称为初侵染

12.再侵染:受到初次侵染的植株在同一生长季节内又产生大量的病原繁殖体,经再次传播、侵染、发病,称为再侵染。

13.孤雌生殖:雌虫所产生的卵不经过受精而发育成新个体的现象。14.植物检疫:指一个国家或地方政府颁布法令,设立专门机构,禁止或限制危险性病虫害、杂草人为地传入或传出,或者传入后为限制其继续扩展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

15.生物防治:利用生物及其代谢物质来控制病虫害的方法称为生物防治。

16.性二型:昆虫雌雄两性在形态上明显差异的现象称为性二型或雌雄异性。

17.趋化性:昆虫通过嗅觉器官对于化学物质的刺激而产生的反应行为称为趋化性。

18世代重叠:一年发生多代的昆虫,由于成虫发生期长和产卵期先后不一,同一时期内,在一个地区可同时出现同一种昆虫的不同虫态,造成上下世代间重叠的现象,称为世代重叠。

二、填空题

1.引起植物侵染性病害的病原物有____、____、____、和____。(真菌、病毒和类病毒、原核生物、线虫、寄生性植物)

2.植物病害的病状类型有____、____、____、和 ____。(变色、坏死、腐烂、萎蔫、畸形)

3.郁金香碎色病毒在____越冬,成为次年的初侵染来源,田间的主要传播方式为____。(病鳞茎,蚜虫和汁液传播)

4.植物病毒的核酸主要作用是____,蛋白质衣壳的作用是____(遗传物质,识别和保护)

5.桑寄生和菟丝子一般寄生在植物的_ 茎___部位。6.植物病害的侵染过程一般分为四个阶段,即____、____、____和____。(接触期、侵入期、潜育期、发病期)

7.病原物的被动传播方式有____、____、____ 和____。(气流、雨水或灌溉水、昆虫等介体、人为)

8.植物病害流行的基本因素是____、____ 和____。(大量的致病力强的病原物,大量的感病植物,适宜发病的环境条件)

9.植物检疫对象应具备的条件____、____ 和____。(危险性的病害、局部地区发生的病害、人为传播的病害)

10.海棠锈病是转主寄生病害,它的转主寄主是____。(桧柏等松柏科的植物)

11.按照蛹的形态特征,可分为3种类型 离蛹、被蛹、围蛹。

12.按照刺激物的性质,昆虫的趋性可分为3类 趋光性、趋化性、趋温性。

13.在昆虫纲中,第一大目为 鞘翅目,鳞翅目为第 2 大目。

14.白蚁属 等翅目,蝗虫属 直翅 目,蝉属 同翅目,蜜蜂属 膜翅 目。

15.外界环境对昆虫的影响主要包括4个方面

气候因素、生物因素

、土壤因素

和 人为因素。

16.天敌昆虫包括 捕食性天敌昆虫 和 寄生性天敌昆虫 两大类。

17.常见的农药剂型有 粉剂、可湿性粉剂、乳油、颗粒剂、烟剂 等。

18.杀虫剂按作用类型分为 胃毒剂、触杀剂、内吸剂、熏蒸剂 等。

19.接触、侵入、潜育、发病 四个时期是病害一次发生的全过程,称为侵染程序。

20.园林植物病害的流行需要

寄主植物、病原物、环境条件 三大条件。

21.昆虫的头式可分为3种,即

下口式、前口式、后口式。

22.昆虫的体壁由 表皮层、皮细胞层、底膜 三部分组成。

1.下列哪一项不是非侵染性病害?(D)

A.土壤水分失调

B.温度不适宜

C.营养失调

D.虫咬

2.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植物病状中的坏死类型?(B)A.疮痂

B.腐烂

C.溃疡

D.叶枯

3.下列哪一项是真菌从营养体到繁殖体的一种过渡形式?(B)A.菌

B.子

C.菌核

D.假根

4.真菌产生孢子的结构,无论是无性繁殖还是有性繁殖,结构形式简单或复杂,统称为(A)A.子实体

B.配子囊

C.担子果

D.子囊果 5.若在植物被害部位上出现各种色泽的霉状物,该植物的病原应该是(C)A.细菌

B.病毒

C.真菌

D.线虫

6.以下哪类病原可以通过种子和花粉传播?(A)A.病毒

B.线虫

C.细菌

D.真菌

7.锈菌属于(D)

A.鞭毛菌

B.半知菌

C.子囊菌

D.担子菌

8.以下哪类病原不会引起植物萎蔫性病害?(D)A.细菌

B.真菌

C.线虫

D.支原体

9.蓟马所特有的口器是(C)

A.咀嚼式口器

B.刺吸式口器

C.锉吸式口器

D.虹吸式口器

10.以下哪类昆虫的翅为覆翅?(B)

A.蚜虫

B.蝗虫

C.苍蝇

D.蜜蜂

11.在害虫预测预报上有重要应用价值的昆虫激素是(A)

A.蜕皮激素

B.性外激素

C.报警外激素

D.踪迹外激素

12.以下哪种昆虫其消化道具有滤室这一特化结构?(A)

A.蚜虫

B.蝗虫

C.天牛

D.菜粉蝶

13.以下哪类昆虫其变态类型不属于过渐变态?(B)

A.蓟马

B.蝶

C.粉虱

D.蚧

14.以下哪项不符合天牛的生物学特性?(D)

A.离蛹

B.幼虫无足型

C.全变态

D.孤雌生殖

15.以下哪类蛾的幼虫蛞蝓型?(C)

A.螟蛾

B.毒蛾

C.刺蛾

D.夜蛾

16.以下哪类介壳虫其雌虫体大、肥胖、体节明显、能自由活动?(A)

A.绵蚧

B.粉蚧

C.蜡蚧

D.盾蚧

17.对于植物的细菌性病害,可选用哪种杀菌剂进行防治?(C)A.多菌灵

B.粉锈宁

C.链霉素

D.甲基托布津

18.下列哪种农药的使用方法常用于防治地下害虫?(B)

A.喷雾

B.拌种

C.熏蒸

D.注射法

19.以下哪种农药具有触杀、胃毒及强烈的熏蒸作用?(B)A.敌杀死

B.敌敌畏

C.氧乐果

D.灭幼脲

20.园林植物发病前,可喷施哪种杀菌剂进行保护?(D)A.甲基托布津

B.多菌灵

C.棉隆

D.波尔多液

21.地下害虫是一类较难防治害虫,目前国内外均以(C)为主要手段。

A.植物检疫

B.生物防治

C.化学防治

D.物理防治

22.以下哪种害虫的成虫具多型现象?(D)

A.袋蛾

B.舞毒蛾

C.小地老虎

D.家白蚁 以下哪种病害的病原是丝核菌?(B)

A.仙人掌茎腐病

B.菊花立枯病

C.月季黑斑病

D.水仙大褐斑病

24.以下哪种锈病有转主寄生现象?(A)

A.贴梗海棠锈病

B.月季锈病

C.菊花锈病

D.草坪草锈病

29.以下哪种害虫在福建危害园林植物最严重?(B)

A.美国白蛾

B.小地老虎

C.华北蝼蛄

D.榆紫叶甲

30.兰花炭疽病可采用多种农药进行防治,其中哪种农药可起到预防作用?(A)

A.代森锌

B.克菌丹

C.多菌灵

D.甲基托布津

31.侵染性病害是由什么引起的?

(C)

A 非生物性病原

B 人为损伤

C 生物性病原

D 以上都不对

32.进口以下物品,不需要事先提出申请并办理检疫审批手续的是(C)

A 动物

B 植物种子

C 绢花

D 植物种苗

33.引起花卉病害的原因称为(B)

A 寄主

B 病原

C 真菌

D 细菌

34.以下哪种害虫属于完全变态类型?(C)

A 蝗虫

B 蚜虫

C 蝇

D 叶蝉

35.苗期病害是播种或扦插繁殖幼苗时常见的病害,一般在出苗后哪一阶段内发生最严重?(C)

A 5-10天

B 10-15天

C 10-30天

D 30天以后

36.36.用90%晶体敌百虫防治害虫,用药75%加水90kg喷雾,则稀释倍数为(B)

A 1000倍

B 1200倍

C 1500倍

D 1800倍

37.胃毒剂主要用于防治哪类口器的害虫?(C)

A 刺吸式

B 虹吸式

C 咀嚼式

D 锉吸式

38.波尔多液属于(A)

A 保护剂

B 治疗剂

C 有机杀菌剂

D 植物源杀菌剂

39.盆土消毒属于(D)

A 植物检疫

B 生物防治

C 化学防治

D 园艺防治

40.关于月季白粉病不正确的叙述是(C)

A 为世界性病害,我国各地均有发生

B 感病株叶片呈现白粉病斑

C 高温多湿环境可以预防发病

D 感病严重时引起早落叶、花蕾畸形等

三、判断题(15分,每题1.5分)(1~5: ˇ×ˇˇ×; 6~10:×××ס)

1.病害的三角关系是病原、植物和环境条件之间的相互关系。()

2.一般低等真菌形成有隔菌丝,高等真菌产生无隔菌丝。(X)

3.担子菌是真菌中最高等的一类。()

4.病毒是一种专性寄生物。()

5.根结线虫病用40%克线磷1000倍液均匀地喷洒在受病植株上,即可获得良好的防治效果。(X)

6.植物感染一种病毒的弱株系后,就可保护植物避免同一病毒强株系的侵染的现象称为带毒现象。(X)

7.垂直抗病性的优点是抗性强,抗性不易丧失。(X)

8.杨树溃疡病菌越冬的主要场所为病残体。(X)

9.根结线虫病主要危害地下部,在根系上产生许多的瘤状物,地上部不出现症状。(X)

10.桃缩叶病早春桃芽膨大期和展叶期是病害防治的关键时期。()

四、简答题(20分,每题5分)

1.何谓无性繁殖? 无性孢子有几种?

(1)无性繁殖—不经过性结合,直接由营养体或营养体分化的特殊结构上形成孢子的繁殖方式。

(2)无性孢子有6种:芽孢子、粉孢子、厚垣孢子、游动孢子、孢囊孢子、分生孢子。

2.真菌菌组织有几种?由菌组织组成哪几种营养体的变态?主要作用是什么?(1)疏丝组织和拟薄壁组织。

(2)变态有3种: 菌核—抵抗不良环境;子座—产生繁殖结构和抵抗不良环境;菌索—扩展蔓延和抵抗不良环境。

3.植物病毒有哪些传播方式?如何侵入寄主?

(1)介体传播(动物介体--蚜虫等昆虫,植物介体--菟丝子等)和非介体传播(嫁接、农事操作等)。

(2)微伤口(机械的或昆虫造成的)侵入

4.化学防治园林植物病害的优缺点是什么?(1)优点:见效快、效果显著、使用方法简单。(2分)

(2)缺点: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平衡;污染食品,造成人畜的急慢性中毒;杀伤非靶标生物(天敌等),使病害更严重的发生。(3分)

五、问答题(30分,每题15分)

1.园林植物白粉病的主要症状和防治措施有哪些?

(1)白粉病的症状:一般发病初期首先在发病部位产生白粉状物,后期产生小黑点(有些白粉病不产生);发病叶片开始褪绿,然后坏死。白粉病在有些园林植物上危害嫩叶、花器和嫩梢,造成嫩叶细长、扭曲,嫩梢生长受到抑制,花小畸形;在有些园林植物上危害下部叶片,严重时造成叶片焦枯,甚至脱落。(2分)(2)防治措施:(a)减少越冬病菌:秋冬结合修剪,剪除病弱枝;冬前清扫落叶,并集中处理。(b)加强栽培管理:合理肥水,提高寄主抗病性;注意田间的通风透光;生长季节发现病叶、病梢及时清除

(c)药剂防治:发芽前喷3~4波美度的石硫合剂;发病初期喷洒粉锈宁、多•硫悬浮剂等药剂。2.简述非侵染性病害的主要特点。

(1)病株在田间的分布具有规律性,一般比较均匀,往往是大面积成片发生。(2)症状具有特异性:○1除了高温热灼和药害等个别病原能引起局部病变外,病株常表现全株性发病;○2株间不互相传染;○3病株只表现病状,无病症。

(3)病害发生与环境条件栽培管理措施有关,因此,若用化学方法消除致病因素或采取挽救措施,可使病态植物恢复正常。

3.简述病毒引起病害的特点。

有病状,无病症,多呈花叶、黄化、畸形、坏死等。症状以叶片和幼嫩的枝梢表现最明显。病株常从个别分枝或植株顶端开始,逐渐扩展到植物其他部位。

4.如何正确合理地使用农药? ○1正确选用农药; ○2适时用药; ○3交替使用农药; ○4混合使用农药;

水稻病虫害防治教案 篇5

种子期

1、恶苗病:氰烯菌酯(防效100%)、二硫氰基甲烷、恶霉灵、门神、咪鲜胺、多菌灵、丙环唑、硅唑咪鲜胺。

2、稻瘟病:门神、三环唑、稻瘟灵。

3、白叶枯病:叶枯唑、井冈霉素、石灰水、门神、乙蒜素。水稻病虫害防治秧田期

绵腐、立枯病:敌磺钠、门神、恶霉灵、甲霜灵、甲霜恶霉灵。白叶枯、细条病:络氨铜、叶枯唑、氯溴异氰尿酸、硫酸链霉素。灰飞虱:吡虫啉、吡蚜酮、噻嗪酮、异丙威、啶虫脒。稻蓟马:吡虫啉、高效氯氰菊酯。稻瘿蚊:丁硫克百威。水稻病虫害防治分蘖期

稻瘟病:门神、三环唑、稻瘟灵、硫磺、咪酰胺-三环唑。纹枯病:井冈霉素、三唑酮。螟虫:三唑磷、杀虫单、甲维盐。稻纵卷叶螟:吡·杀单、阿维·毒。稻飞虱:吡虫啉、噻嗪酮、异丙威 胡麻斑病:稻瘟灵、20%氟硅唑咪鲜胺。水稻病虫害防治抽穗期

稻瘟病:三环唑、氟硅唑、硫磺、门神、咪酰胺-三环唑、稻瘟灵、咪鲜胺。纹枯病:井冈霉素、门神、三唑酮、己唑醇、嘧菌酯、恶霜嘧铜菌酯(高科)、烯肟菌胺(爱可)。

螟虫:三唑磷、杀虫单、甲维盐、毒死蜱。稻纵卷叶螟:吡·杀单、阿维·毒。稻飞虱:吡虫啉、噻嗪酮、异丙威、啶虫脒。稻曲病:井冈霉素、门神、三唑酮、烯肟菌胺。白叶枯、细条病:门神、络氨铜、叶枯唑。穗枯病:三环唑、氟硅唑咪鲜胺、三唑酮。稻秆腐病:稻瘟灵、恶霜嘧铜菌酯、咪鲜胺。水稻病虫害防治防治技术

稻黑色菌核秆腐病

水稻成株期茎基部的一种真菌病害,又称水稻茎朽腐或小球菌核病。病原菌是半知菌亚门的小球双曲孢和卷

水稻病虫害防治(6张)喙双曲孢。有性态为子囊菌亚门的小球腔菌。病菌侵害茎基部叶鞘,形成椭圆形或纺缍形黑色斑,后扩大至整个叶鞘,茎秆上也有大块黑斑,后期的茎基部腐烂,植株青枯,茎腔内有大量小球状黑色颗粒状的菌核。成熟后的菌核在病稻草或土壤中越冬,栽秧时附着在秧苗基部,以菌丝从伤口或叶鞘基部侵入寄生。病菌为弱寄生菌,喜高温高湿,故穗期受害比前期重,稻飞虱多的田块病害更重,常造成复合侵染。防治方法应以加强肥水管理为主,结合治虫防病,辅以适时喷药。水稻病虫害防治稻白叶枯病

水稻叶部的一种细菌病害。病原菌是原核生物界的水稻黄单胞稻致病变种。病菌从根、茎、叶部的伤口或水孔侵入稻体,在维管束的导管中繁殖危害。苗期和分蘖期最易受害。秧苗叶片多表现叶枯症状。在感染品种上多出现急性凋萎症状,病斑青灰色水渍状,病叶迅速卷曲凋萎,在抗病品种上产生褐色枯斑。病菌的发育适温26~30℃,在病残体上越冬,稻种亦可带菌,经风雨传播。氮肥过多和低洼积水田发病早而重。台风暴雨后,病害常在感病品种上迅速扩散。防治措施:选栽抗病品种、防止稻田淹水是防病关键,并结合药剂防治。稻矮缩病

稻苗上的一种病毒病害,病原物是植物呼肠孤病毒组的稻矮缩病毒。病毒呈粒体球状。传毒介体有黑尾叶蝉、电光叶蝉和大斑黑尾叶蝉等,循回期14~20天。病害可在虫体内增殖,并经卵传到子代,该病毒寄生范围广,病株矮缩,不及正常高度的1/2,分蘖增多,叶色时暗绿,叶片僵硬,叶鞘上有黄白色与叶脉平行的继续的条点,偶有散生的。分蘖期和苗期受害的病株矮缩,不能抽穗。抽穗后感染的,结实率和千粒重降低。病株根系发育不良,大多老朽。品种间抗病性差异较大。防治传毒介体昆虫是防病的关键。

稻恶苗病

又称白秆病,系水稻地上部的一种真菌病害。病原菌是子囊菌亚门的藤仓赤霉菌。无性态为半知菌亚门的串珠镰孢。从秧苗期至抽穗期均可发病。病株徒长,瘦弱,黄化,通常比健株高3~10厘米,极易识别。病株基部节上常有倒生的气生根,并有粉红霉层。病菌发育适温25℃左右,种子带菌。选用无病种子或播种前用药剂浸种是防治的关键措施。

稻纹枯病

对发病稻田,应掌握孕穗期病株率达30%~4%时施药。药液要喷在稻株中、下部。采用泼浇法,田里应保持3~5厘米浇水层。施用井岗霉素时,最好在雨后晴天进行,或在施药后两小时内不下大雨时进行。亩用5%井岗霉素水剂100~150毫升,或井岗霉素高浓度粉剂25克,任选一种,对水100千克常规喷雾,或对水400千克泼浇。

水稻螟虫

重点要抓好2代2化螟和部分地区的2代3化螟的防治,并以水稻处于孕穗到齐穗以前的稻田为重点。亩用5%杀虫双大粒剂1~1.5千克撒施,也可亩用25%杀虫双水剂150~200毫升,或25%杀虫双水剂100毫升加BT乳剂100毫升,任选一种,兑水60~75千克常规喷雾,或兑水5~7.5千克低量喷雾。

稻飞虱

应掌握小若虫高峰期,每百丛虫量达1500头以上时施药防治。用药时应注意先从田的四周开始,由外向内,实行围歼。喷药要均匀周到,注意把药液喷在稻株中、下部。使用扑虱灵可湿性粉剂20~25克,或25%优乐得可湿性粉剂20~25克,或20%叶蝉散乳油150毫升,任选一种,兑水75~100千克常规喷雾,或兑水5~7.5千克低量喷雾。稻苞虫

以迟中稻田为重点,掌握低龄幼虫盛期,每百丛水稻有虫10~20头时施药。亩用90%晶体敌百虫75~100克,或50%杀螟松乳油100~250毫升,或BT乳剂150~200毫升,任选一种,兑水75~100千克常规喷雾,或兑水5~7.5千克低量喷雾。

稻纵卷叶螟

重点防治主害代。在低龄幼虫期,每百丛水稻有初卷小虫苞15~20个,或穗期每百丛有虫20头时施药。亩用25%杀虫双水剂150~200毫升,或50%杀螟松乳油72毫升,任选一种,兑水60~72千克常规喷雾,或兑水5~7.5千克低量喷雾。施药时间以傍晚为宜。

大力推广穗期使用粉锈宁新技术。在水稻孕穗期,每亩用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50~100克,对水常规喷雾或低量喷雾,可有效地防止杂交稻早衰,还可兼治稻纹枯病、稻曲病、稻粒黑粉病等多种穗期病害。

稻蝽蟓

为害状:用口器刺吸茎杆汁液、谷粒汁液,造成植株枯黄或秕谷,减产甚至失收。主要为害早晚稻早抽穗或迟抽穗的稻田。

药剂防治:在水稻抽穗期进行药剂防治,早晚露水未干时喷药效果最好。每亩可选用:⑴、80%敌敌畏乳油75~100毫升。⑵、40%毒死蜱乳油50~75毫升。⑶、20%三唑磷乳油100毫升。兑水50公斤喷雾。水稻病虫害防治稻瘟病

稻瘟病是水稻上最重要的病害之一,分布广,危害大,常常造成不同程度的减产,还使稻米品质降低。

症状:稻瘟病在水稻全生育期中都可发病,按发生部位和表现的症状可以分为苗瘟、叶瘟、叶节瘟、节瘟、穗颈瘟和谷粒瘟。

苗瘟多由病种子引起,发生在秧苗三叶期前,一般无明显病斑,但秧苗常常变黄褐色枯死。叶瘟发生在稻叶上,又随气候条件和水稻抗病性不同而表现为急性型、慢性型、褐点型和白点型等四种类型。叶节瘟叶耳、叶舌和叶环发病称为叶节瘟。叶耳易感病,初为淡绿色病斑,后向叶环、叶舌发展,呈灰白色至灰褐色,病斑不规则。节瘟多在穗颈下第一、二节发生,初表现褐色或黑褐色小点,后环状扩大至整个节部。穗颈瘟和枝梗瘟发生在穗颈、穗轴和枝梗上,病斑初为水渍状淡褐色小点,以后围绕穗颈发展,病部呈褐色或墨绿色,穗颈发病早的形成白穗,迟的谷粒不饱满。谷粒瘟发生在谷壳和护颖上造成椭圆形褐色斑点,谷粒不饱满,米质变黑。

病原:病原是半知菌引起的一种真菌病害。病菌的菌丝内生,从病部气孔或表皮伸出的分生孢子梗,不分枝,有2~8个隔膜,其顶端可陆续产生分生孢子5~6个,多达9~20余个。分生孢子呈梨形,初无隔膜,成熟时常为两个隔膜,密集时呈灰绿色。分生孢子萌发产生芽管,长出侵染丝,侵入寄主组织危害。

发生特点:稻瘟病菌以菌丝和分生孢子在病稻草和病谷上越冬。次年春天当气温回升到20摄氏度左右时,若遇降雨,就会不断地产生分生孢子。孢子借风雨或昆虫传带,引起周围秧田或稻株首先发病,另一途径是播种病谷,引起苗瘟。病稻草和病谷是稻瘟病的初次侵染来源。

稻瘟病的发生和流行,主要受品种抗病性、肥水管理和气候条件的影响,其中品种抗病性的相对稳定性又常受病菌生理小种的变化而发生变异。肥水管理的好坏是影响稻株抗病力的重要因素,气候条件是影响病害发生流行的必要条件。

水稻白叶枯病

它是水稻中、后期的重要病害之一,发病轻重及对水稻影响的大小与发病早迟有关,抽穗前发病对产量影响较大。

症状:白叶枯病主要在叶子上表现症状,有叶缘型和凋萎型。叶缘型常见于分蘖末期至孕穗期发生,病菌多从水孔侵入,病斑从叶尖或叶缘开始发生黄褐或暗绿色短条斑,沿叶脉上、下扩展,病、健交界处有时呈波纹状,以后叶片变为灰白色或黄色而枯死。籼稻病斑为黄褐色,为灰白色。田间湿度大时,病部有淡黄色露珠状的菌脓,干后呈小粒状。凋萎型一般发生在秧苗移栽后一月左右,病叶多在心叶下1~2叶处迅速失水、青卷,最后枯萎,似螟虫危害造成的枯心,其他叶片相继青萎。病株的主蘖和分蘖均可发病直至枯死,引起稻田大量死苗、缺丛。

病原:病原是黄单孢杆菌属的一种,菌体短,杆状,两端钝圆,菌体一端生1~2根线状鞭毛。病菌的生育温度最低10℃,最高40℃,最适温度26~28℃,病菌为好气性细菌。病菌对热较敏感,致死温度为53℃,10分钟(潮湿状态),在干燥有胶质保护状态下,致死温度为57℃,10分钟。病菌的存活期与环境条件关系密切。从各地收集的菌株,在一套鉴别品种上测定,其致病力有强有弱,大致可分为四群菌系。Ⅰ群弱,Ⅱ群为中等,Ⅲ及Ⅳ群较强及强。发生特点:白叶枯病主要在种子和稻草上越冬。初次侵染来源,新病区以病谷种为主,老区以病草为主。带菌稻种播种后,病菌由芽鞘和根部侵入引起发病。拔秧移栽时造成大量伤口,有利于病菌的侵入。另外用病稻草催芽或扎秧把堵水洞,也是病菌侵染的一个途径。灌溉水和暴风雨是病害传播的重要媒介。其发生、流行与气候、肥水管理、品种等都有密切关系。

稻细菌性条斑病

症状:在水稻叶片上,病斑初时为暗绿色水渍状半透明小斑点,以后形成一条条暗绿色至黄褐色条斑,很快在叶脉间伸展。条斑可扩大到宽约1mm,长约10mm以上,其后转为黄褐色。发病严重时,病斑融聚呈不规则的黄褐色至洁白色斑块。病株矮缩,叶片卷曲,烈日下卷叶更明显。

病原:细菌性条斑病菌与白叶枯病菌相似,也是黄单孢杆菌属的一种,但在生理、生化反应方面,二者有一定的差异。

发生特点:细菌性条斑病也白叶枯病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侵染途径主要为气孔,也可由伤口侵入,有时也从机动细胞处侵入。

稻纹枯病

稻纹枯病发生普遍,也是水稻主要病害之一。从苗期到穗期都可发生,尤以分蘖盛期至抽穗期危害最重,主要危害叶鞘,次为叶片和穗部。

症状:病害发生先在叶鞘近水面处产生暗绿色水渍状的小斑点,扩大呈椭圆形,最后呈云纹状,由下向上蔓延至上部叶鞘。病鞘因组织受破坏而使上面的叶片枯黄。在干燥时,病斑中央为灰白色或草绿色,边缘暗褐色。潮湿时,病部长有许多白色蛛丝状菌丝体,逐渐形成白色绒球状菌块,最后变成暗褐色菌块,最后变成暗褐色菌核,菌核容易脱落土中。另外也能产生白色粉状霉层,即病菌的担孢子。纹枯病严重危害时引起植株倒伏或整株丛腐烂而死。

病原:稻纹枯病是受真菌寄生引起。病菌的无性时期产生菌丝和菌核,有性繁殖体是担孢子。菌丝白色,老熟时浅褐色,主枝与分枝成锐角,分枝处溢缩,离分枝不远处有分隔,菌丝能在寄主体内生长,也能在寄主表面结成菌核。发生特点:纹枯病的发生和危害,受菌源数量、水肥管理、种植密度、品种抗病性和气候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水肥管理,长期淹灌深水或氮肥施用前多过迟,使稻株内部纤维素、木质素减少,茎杆变细,组织软弱,不仅有利于病菌入侵,而且也易倒伏,加重病害。纹枯病以菌核在土壤里越冬,也能由菌丝或菌核在病稻草或杂草上越冬。水稻成熟收割时大量菌核落在田中,成为第二年或下季稻的主要初次侵染来源。菌核生活力很强,数量又多,一般发病田块存留在土中每亩达5~10万粒,重病田可高达100万粒以上,春耕插秧后漂浮水面或沉在水底,菌核都能萌发生长菌丝,从气孔做直接穿破表皮侵入稻株危害,在组织内部不断扩展,继续生长菌丝和菌核,进行再次侵染。水稻病虫害防治主要害虫 编辑

水稻病虫害防治三化螟

三化螟只危害水稻,是一种单食性的害虫。

形态特征:成虫前翅呈三角形。雌蛾前翅淡黄色,中央有一个黑点,腹部末端有一束黄褐色绒毛,产卵后脱落。雄蛾前翅淡褐色,翅尖至内缘中央附近有一

农田中常见害虫(4张)斜带,中央有一个黑色点,外缘七个黑点。卵块长椭圆形,中央稍隆起,覆盖黄褐色绒毛,卵块内卵粒,中央三层,边缘一、二层。幼虫 体为乳白色或淡黄绿色。腹足不发达。蛹初为黄白色,后变黄绿色,雄蛹触角长达翅长的7/8,后足伸长达第七或第八腹节。雌蛹触角长达翅长的1/2,后足伸长达第六腹节。

发生特点:成虫口器退化,白天静居在稻丛中,黄昏开始活动,有强烈的趋光扑灯习性,夜间交尾和产卵。在产卵时有选择生长嫩绿茂密的水稻产卵。秧田卵块多产于叶尖,大田卵块多产于稻叶中、上部。雌蛾一生可产卵1~5块,卵粒100~200多粒。

初孵幼虫叫蚁螟,蚁螟破卵壳后,以爬行或吐丝漂移分散,自找适宜的部位蛀入危害。秧苗期蛀入较难,侵入率低。分蘖期极易蛀入,蛀食心叶,形成枯心苗。幼虫一生要转株数次,可以造成3~5根枯心苗,形成枯心塘。圆杆拔节期蚁螟侵入较难,孕穗到破口露穗期为蚁螟侵入最有利时机,也是形成白穗的原因。幼虫转移有负苞转移习性。幼虫老熟的第一、二代在近水面处稻茎内化蛹。越冬幼虫在稻桩结薄茧过冬,4~5月在稻桩内化蛹。水稻病虫害防治纵卷叶螟

危害水稻的纵卷叶螟有两种,稻卷叶螟和显纹纵卷叶螟,四川省稻纵卷叶螟五十年代零星发生,六十年代局部地区间歇发生成灾,到七十年代严重发生,已成为水稻主要害虫之一。发生特点:稻纵卷叶螟晚间活动,有趋光性,向嫩绿茂密的稻株产卵。稻纵卷叶螟产卵分散,一处产一卵,少数一处产2~3粒。显纹纵卷叶螟产卵在稻叶背面,以三五粒排成鱼鳞状,散产的少。有远距离迁区和群集特性。

初孵幼虫先在心叶或嫩叶上取叶肉,随后吐丝,纵卷单叶管状虫苞,一苞一虫,三龄后转移危害,虫龄增大,虫苞扩大,危害越为严重。每头幼虫能食害5~9叶。(显纹卷叶螟的虫苞有1~4头,多达7头。)水稻病虫害防治稻飞虱

稻飞虱以褐色灰飞虱和背飞虱危害最大。稻飞虱一般都躲在稻田中间稻株下部的叶鞘和茎的组织内,刺吸稻茎的汁液,稻苗被害部分出现不规则的长形褐斑,严重时,稻株基部变为黑褐色。由于茎组织被破坏,养分不能上升,稻株逐渐凋萎而枯死,或者倒伏。水稻抽穗后的下部稻茎衰老,稻飞虱转移上部吸嫩穗颈,使稻粒变成空壳或半饱粒,同时灰飞虱能传播水稻病毒病。

稻飞虱种类很多,危害水稻的主要有褐飞虱,白背飞虱和灰飞虱。(一)、褐飞虱

形态特征:成虫长翅型:雌虫,小盾板中间黄褐色,两边各有半月形黑褐色斑一个。雄的全部黑色。短翅型:雌虫小盾板中间豆浆色,两边各有半月形黑褐色斑一个。雄虫全部黑色。卵:红长0.8毫米,长卵圆稍弯,初产乳白色,渐变灰黄色,在较细一端出现一对黄色的眼点,卵成块,常15~30粒排列,卵痕不显著,卵块产在叶稍内侧,表皮常肿。若虫体近椭圆形,腹部末端浑圆,初龄若虫体淡黄,眼暗赤黑色,腹背3~4节后缘白横带明显。大龄若虫腹背白斑与白横带更明显,体色黄褐或暗褐色。

(二)、白背飞虱

形态特征:成虫长翅形:雌虫的小盾片中央黄白色,两侧暗褐色,雄虫较小,小盾片中央白色,两侧黑色。短翅形:雌虫小盾片几乎成黄白色,两边淡灰色,雄体灰黑(田间不易见到)。卵:长卵圆形略弯,眼点红色,卵块排列松,成单行,卵帽不露出产卵痕外。若虫橄榄形,腹末较尖,幼龄体灰白,以后变灰褐色,落水时后足左右平伸。

发生特点:白背飞虱成虫在水稻茎秆和叶背危害,一般取食部位都比褐飞虱和灰飞虱为高,有趋光性和趋嫩性。产卵都在叶稍肥厚处,也有产在叶片础部中脉内和茎秆中。产卵痕较灰飞几时和褐飞虱为大,成虫和若虫均能危害,但以分蘖盛期至孕穗期抽穗期最为适宜。此时繁殖快,数量大,危害重。灰飞虱在稻田中多产卵于稗草上,其产卵部位,都在稻、麦、稗草的下部叶稍及叶片基部中脉组织中。又能传播稻、麦、玉米等黑条矮缩病,条纹叶枯病,小麦丛矮病,玉米粗矮病。

防治方法:

滴油杀虫。每亩滴废柴油或废机油400~500克,保持田中有浅水层20厘米,人工赶虫,虫落水触油而死亡。治完后更换清水,孕穗期后忌用此法。

撒毒土。每亩用1.5公斤乐果粉、2公斤湿润细土撒施。用药喷施,用40%乐果乳剂0.5公斤加水800~1000公斤喷施。水稻病虫害防治稻蓟马

稻蓟马很小,成虫为黑褐色,有翅,爬行很快。一生分卵、若虫和成虫三个阶段。若虫和成虫相似,淡黄色,很小,无翅、常卷在稻叶的尖端,刺吸稻叶的汁液。被害的稻叶失水卷曲,稻苗落黄,稻叶上有星星点点的白斑,心叶萎缩,远看象火烧一样。扬花时稻蓟马聚.防治方法:由于稻蓟马很小,一般情况下,不易引起人们注意,只是当水稻严重危害而造成大量卷叶时才被发现,因此,要及时检查,把稻蓟马消灭在幼虫期。每亩用40%乐果乳剂1500~2000倍液,秧田和大田施药后,都要保持水层。防治稻蓟马后要补施速效肥,促使秧苗和分蘖恢复生长。水稻病虫害防治稻苞虫

稻苞虫又叫卷叶虫,常常几年发生一次,导致水稻大幅度减产。稻包虫常见的有直纹稻苞虫和隐纹稻苞虫,以直纹稻苞虫最为普遍。有些地区间歇发生,在山区和丘陵区为常发的虫害。发生特点:成虫白天飞行敏捷,每天上午8~11时,下午4~6时最为活跃,食喜苞类、芝麻、黄豆、油菜、棉花等的花蜜。凡是蜜源丰富地区,发生危害严重。每天雌虫平均产卵120粒左右。产卵散产,有稻叶背面近中脉处,一张稻叶上产1~2粒,多有6~7粒。

1~2龄幼虫在叶夹或叶边缘纵卷成单叶小卷,3龄后卷叶增多,常卷叶2~8片,多可达15片左右,4龄以后呈暴食性,占一生所食总量的80%。白天苞内取食。黄昏或阴天苞外危害,一生食稻叶10多片。使植株矮小,穗短粒小成熟迟,无法抽穗,影响开花结实,严重时期稻叶全被吸光。稻苞虫一代危害杂草和早稻,第二代危害中稻及部份早稻,第三代危害迟中稻和一季晚季稻虫口多,危害重。第四代危害晚稻。世代重叠,第二、第三代危害最重。

稻苞虫大发生主要6~7月份雨量多,湿度高,对稻苞虫有利对天敌不利。防治方法:

每亩用2.5%敌百虫粉2公斤喷粉或甲六粉1公斤加细土10公斤撒毒土。用90%晶体敌百虫150克加水80~100公斤喷雾。

.水稻病虫害防治稻纵卷叶螟

幼虫稍大便开始在水稻心叶吐丝,把叶片两边卷成为管状虫苞,虫子躲在苞内取食叶肉和上表皮,抽穗后,至较嫩的叶鞘内危害。严重时,被卷的叶片只剩下透明发白的表皮,全叶枯死。

黄瓜主要病虫害防治 篇6

黄瓜病害分侵染性病害和生理性病害两大类。

凡是由气候影响和管理不当引起的症状均属生理性病害范畴。

在黄瓜生产中,生理性病害则往往难以识别。

对生理性病害菜农则是认不准、分不清、胡乱猜、蒙着治,有的造成了重大损失。

目前,生理性病害具有普遍性和多样性,能占总病害的50%以上。

以下按症状表现具体分析生理性病害的形成原因和预防措施,仅供大家参考。

黄瓜常见的生理性病害有哪些?

黄瓜幼苗异常、黄瓜茎叶异常、黄瓜花果异常、温度异常对黄瓜的危害、药害、肥害和缺素症、营养过剩、流胶病等

黄瓜幼苗异常

1、黄瓜苗“戴帽”

黄瓜苗“戴帽”

症状:

在黄瓜育苗出土时,经常遇到有种皮夹在子叶上而不脱落的情况,俗称“戴帽”。

发病时轻者造成幼苗生长不良而形成弱苗、小苗,重者子叶烂掉,幼苗因饥饿而死亡。

致病原因:

(1)种子质量不好,生活力弱,出土时无力脱壳。

(2)苗床底水不足,种皮干燥变硬,夹住子叶而不易脱落。

(3)种子竖直插入土中,上部接触的土壤面积减少,种子出土过程中吸水不均匀。

(4)幼苗刚出土即撤掉塑料薄膜,种皮在脱落前变干,致使种皮不能顺利脱落。

防治方法:

(1)精选种子,挑选粒大饱满无虫的种子。

(2)播前浇足底墒水,播后用潮湿土覆盖。

(3)育苗床加盖塑料薄膜或草帘进行保温,使种子从发芽到出苗期间保持湿润状态。

(4)幼苗发生“戴帽”时,用喷壶先在幼苗上喷少许清水,在清晨种壳潮湿时人工辅助“摘帽”。

2、黄瓜幼苗子叶畸形

黄瓜幼苗子叶畸形

症状:

幼苗子叶畸形有多种表现形式,有的两片子叶大小不一、不对称,有的子叶展开方向不在同一条线上,有的子叶抱合在一起,有的子叶开裂,有的子叶粘连在一起。

子叶是黄瓜幼苗生长初期的主要光合器官,子叶畸形会对幼苗生长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

例如:粘连在一起的子叶会影响真叶的伸展,减少黄瓜幼苗的光合面积。

另外,子叶的质量是黄瓜种子质量和幼苗质量的标志,子叶畸形,往往说明种子质量差,将来这样的幼苗的产量和瓜的品质往往也较低。

致病原因:

子叶畸形主要是种子质量本身造成的,如种子不成熟,发育不完全,放置时间过长,留种时选择母株不当,母株不够健壮等。

防治方法:

栽培者自行留种时,要选择植株中部大瓜留种,而不要用下部瓜,甚至根瓜留种,因为下部瓜发育时植株幼小,环境条件差,授粉不良,种子质量差,播种前应对种子进行清选或漂洗,剔除瘪籽,残破籽,小籽。

黄瓜茎叶异常

1、黄瓜的生理性萎蔫

黄瓜的生理性萎蔫

症状:

对产量影响较大。

早春栽培的黄瓜从定植到结瓜生长发育一直正常,但有时在中午特别是晴天中午,叶片会出现萎蔫现象,初期只是植株中下部叶片在白天萎蔫,到夜间尚可恢复,到后期整个植株叶片萎蔫且不能恢复,生长势减弱,结瓜能力降低,甚至整株枯死。

致病原因:

主要是由于种植黄瓜的地块低洼,雨后地面长期积水,或长期进行大水漫灌,使土壤含水量过高,土壤缺氧,造成根部呼吸受阻,吸收功能降低所致,植株缺水,而叶片蒸腾量大,植株水分不能满足蒸腾需要,就会发生萎蔫。

土壤干旱,也会出现生理性萎蔫现象,在土壤氧气含量很低的情况下,土壤中的微生物会产生有毒物质,使根系中毒,加重病情。

防治方法:

露地栽培时,要选泽地势高燥,平整,排水良好的地块栽培黄瓜,切忌选择低洼地。

例如:栽培过水稻的地块是不宜栽培黄瓜的,如果确实需要在低洼地种植黄瓜,则一定要采用高畦栽培的方式。

雨后及时排水,严禁大水漫灌,雨后和浇水后要及时中耕松土,提高土壤透气性。

2、黄瓜叶片边枯

黄瓜叶片边枯

症状:

枯边叶又称焦边叶,多发生在植株中部叶片上。

病叶叶缘发生干枯,深达叶内3~5mm。

致病原因:

(1)盐害,因大量施用化肥,土壤盐渍化,土壤盐浓度过高。

失水,在棚室内高温,高湿的情况下,突然放风,致使叶片急速失水量过多。

衰老,植株下部叶片自然衰老。

(2)药害,喷农药时,因药液浓度;偏高或药液偏多,或药液积存在叶缘而造成药害,这类叶的坏死部分多呈白色。

防治方法:

(1)科学施肥,进行配方施肥,多施有机肥,有机肥要充分腐熟后再施用。

追施化肥要适量,均匀,尽量少施硫酸铵等有副成分残留的化肥,以降低土壤溶液浓度。

洗盐,对于土表有白色盐类析出的盐渍化土壤,可在夏季浇大水,连续泡田15~20d,使土壤中的盐分随水分淋溶到深层土壤中。

(2)科学放风,切记放风过急,过大,即使需要大放风,也要逐渐加大放风量。

黄瓜花果异常

1、黄瓜花打顶

黄瓜花打顶

症状:

在早春、秋延后或冬春茬栽培的黄瓜,苗期至结瓜初期常会出现植株顶端不形成心叶而是出现花抱头现象,植株停止生长,影响黄瓜的产量和品质。

致病原因:

花打顶的成因大体有以下四种情况:

(1)定植时定植穴或沟内有机粗肥施用过量,定植后浇水不及时,土壤溶液浓度高,根系吸收困难,导致植株顶端发生花打顶。

(2)棚室地温长期低于10℃,田间持水量又高于25%,使根系生长受到抑制形成沤根而出现花打顶。

(3)是夜间温度偏低,白天叶片进行光合作用而形成的同化物质在夜间转运缓慢,时间长久致使叶片变为深绿色,植株变得矮小出现营养障碍而形成花打顶。

(4)是少量瓜苗在移栽时植株根系受到伤害,养分吸收受抑而出现花打顶。

防治方法:

发生花打顶后,要针对各种成因采取不同的防治方法。

(1)烧根所引起的花打顶,应及时浇水,浇水后及时中耕,保持适宜的土壤水分,不久即可恢复正常。

(2)沤根出现花打顶时要停止浇水,及时中耕,设法提高地温达到10℃以上,等逐渐恢复正常发育后再转为平常管理。

(3)夜温过低时,要设法维持前半夜的室温度在15℃左右,下半夜室温降至10℃左右即可。

(4)采取地膜覆盖,避免中耕伤根。

追肥应采用施加液肥,避免挖坑引起伤根。

2、畸形瓜

(1)黄瓜尖嘴瓜

症状:瓜条未长成商品瓜,瓜的顶端停止生长,形成尖端细瘦。

病因:

(1)温棚内北部光照不足,昼夜温差小,密度过大,透光不良,瓜条膨大时肥水供应不足;

(2)植株长势弱,叶片小,黄叶,生长点受抑,根系受到损伤;

(3)植株生长后期表现衰老,或感病虫危害,或遇连阴天;一个叶节长出多条瓜,长势弱的易出现尖嘴瓜。

防治方法:

(1)加强水肥管理,增施有机肥料,多施骡马粪等热性肥料,提高土壤的供水、供肥能力,防止植株早衰;

(2)合理建造温棚,采用高光效无滴棚膜,增加透光度;

(3)合理密植,保证每个植株有充足的营养和生长空间;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防止植株遭受病虫危害。

(2)黄瓜大肚瓜

症状:瓜条基部和中部生长正常,瓜的顶端肥大。

病因:

瓜条细胞膨大时,温度高,水分大,根系吸收能力强,浇水过量,不均匀。

防治方法:

适时适量浇水,控制温度,避免出现大的温差。

(3)黄瓜细腰瓜(蜂腰瓜)

症状:

瓜条中腰部分细,两端较肥大。

病因:

在温室后排,白天光照弱,夜间温度高,昼夜温差小;钾素供应不足;植株体内硼元素缺乏。

防治方法:

挂反光膜,增强光合作用,增加物质积累;增施微量元素肥料,亩施1公斤硼砂作基肥;亩施硫酸钾15公斤或喷施0.2%的磷酸二氢钾;重施腐熟有机肥料,亩施5000斤以上。

(4)黄瓜曲形瓜

症状:

在植株生长的过程中,瓜条逐渐呈弯曲状态,在最初和最后的果穗发生较多。

病因:

光照不足,营养不良,温度、水分管理不当。

高温、低温、昼夜温差过大或过小易发生。

此外,幼果被架材及茎蔓遮阴或夹长也易形成曲形瓜。

防治方法:

做好温度、湿度、光照及水肥管理,要避免温度过高过低,温差过大过小。

(5)黄瓜苦味瓜

症状:

苦味黄瓜嫩瓜和正常的商品嫩瓜外观一致,但生食时口感涩麻,有苦味,花头和蒂头的苦味重于中间部分的苦味;切成片加调料后,稍有苦味,熟食时与正常黄瓜没明显差别。

黄瓜苦味的原因

黄瓜苦味的发生,是由于瓜肉中积累了过多的苦味素所致。

造成瓜肉中苦味素过多的原因分以下几种:

(1)施磷钾肥过少或施氮肥过多,易形成苦味瓜。

(2)低温弱光照生长条件下,氮素化肥施量过多,结的嫩瓜不仅有苦味,而口感涩麻,因为大棚较低温度条件细胞透过性较低,致使对养分和水分的吸收受到抑制。

(3)大棚内高温持续时间过长,使植株同化能力减弱,损耗增多,黄瓜果实中积累苦瓜素。

(4)湿度。

苦瓜素是在干燥条件下产生的,如大棚中空气湿度较大,而土壤湿度较小,就会使植株发生“生理干旱”。

在这种情况下,大量的苦瓜素会从茎叶转移到果实中,产生苦味。

黄瓜苦味瓜的防治方法

(1)对多年种植黄瓜的棚室,栽植前先对土壤进行养分测定,然后按氮、磷、钾,三元素5∶2∶6的比例配方施肥。

(2)苦味具有遗传性,叶色深绿的苦味瓜多,因此对品种要有所选择。

(3)注意温度管理,当棚温高于30℃时要及时放风,使地温保持在13℃以上。

(4)叶面经常喷洒磷酸二氢钾、绿风95等营养调节剂也以可减少苦味瓜的出现。

(6)黄瓜化瓜

瓜条长到2—5厘米长,停止生长,萎蔫。

黄瓜化瓜的主要原因:

(1)连阴天、光照弱、密度过大、透光不良、光合作用减弱、养分积累不足而化瓜;

(2)水肥不足、肥料配比不合理、植株生长发育所需营养受阻,造成营养不良而化瓜;

(3)瓜条之间争夺营养而造成营养不良产生化瓜;

(4)白天温度高于32℃,夜温高于18℃,光合作用受阻,呼吸消耗骤增,致营养不良;

(5)高温或低温下雌花发育不良。

黄瓜化瓜是多种原因造成的,总的来说是因为小瓜在生长过程中没有得到足够的营养物质,停止发育。

冬暖大棚育苗和生育前期昼夜温差大,形成的雌花多而雄花少,不进行人工授粉,主要为单性结实,单性结实弱的品种就易化瓜。

黄瓜化瓜的主要原因:

病虫害防治注意事项 篇7

所谓病虫害防治, 是指在自然环境中生物及其生物代谢产物的利用下, 对病虫害蔓延进行控制的过程。其主要是在一系列措施的利用下, 如微生物农药、寄生性和捕食性天敌以及害虫性外激素等, 防止北方林业的病虫害不会进一步扩大, 并且在有效防治措施的采取下, 不但能够使北方林木的健康生长获得保证, 而且还能够提高生长林木的整体质量, 实现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以及稳定性。显然, 有效的病虫害防治技术对北方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性。

对于整个森林生态系统而言, 病虫害本就是其中构成的一部分, 若是采取不合理防治方式, 如一味地使用化学和物理等防治措施, 极容易使整个森林的生态环境受到破坏, 甚至失去生态平衡。笔者在调查走访中发现, 目前在北方的林业病虫害治理中最常使用到的也是最重要的一种方式是造林绿化, 其主要是针对现阶段病虫害在林业中所出现的面积采取一定的补救措施, 不断地进行绿化造林的举措, 想要从根本上将病虫害的危害降到最低。

2 北方林业病虫害防治的弊端

2.1 较多的病虫害种类

目前在我国北方的林业发展中笔者发现, 即使已经采取了病虫害防治措施, 却没有将防治效果有效地发挥出来, 反而增大了受灾面积, 显然这对于我国北方的林业发展和经济建设而言带来了严重威胁, 不但造成了资源浪费, 还使经济损失加重。究其原因, 主要是在时代的发展之下全球经济变暖, 使得病虫害的种类在环境的影响下不断发生着基因突变。随着逐渐增多的病虫害种类, 自然会增大病虫害的受灾面积, 这对于防治人员来讲更加地不易预防和控制。

2.2 缺乏技术支持

同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北方林业关于病虫害防治手段方面还有较大的差距存在, 其检测技术主要表现在不准确性和滞后性等方面, 对于新型病虫害应对的措施和检测的技术是十分缺乏的, 因而在大面积病虫害发生时, 难以在短时间内达到迅速治理的效果。

2.3 管理水平的缺失

针对北方地区林业的病虫害防治工作, 需要从基础着手。笔者认为, 现阶段北方林业管理水平较低, 还没有将完整的一套管理模式建立起来, 人们对于病虫害防治的重视程度不够, 在管理上容易懈怠、放松, 具体的工作职责没有详细地划分到位, 对于林场需要执勤的时候却没有一个管理人员在现场, 以致难以尽力尽责地对待检测工作。当管理工作中有漏洞出现时, 势必会有病虫害在林业建设中产生。

3 防治措施的合理性探究

3.1 研发和推广新技术

21世纪,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从我国现阶段北方林业的病虫害防治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来看, 由于发展时间较短, 还处于起步阶段, 因而在以往的防治措施和手段方面还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 这就要求人们在充分认识到这一点以后, 需要积极支持和鼓励国内的个人、高校以及企业等对相关的技术问题进行研究探讨和开发, 并在一定程度上给予有力的财政和技术支持。

3.2 生物防治技术的引进

现阶段, 我国北方林业针对于病虫害的防治措施主要是从化学手段和物理手段两方面着手, 但是众所周知, 这样的方式虽然在短时间内能够起到一定的防治效果, 但是时间一长病虫害就会产生抵抗性, 显然该种手段是不能够长期使用的, 并且其对于周边的林业和环境也会造成危害。

笔者在查阅大量资料后认为, 在病虫害天敌的利用下能有效起到对病虫害入侵的防治作用, 该类型的生物防治技术对于现代化的发展具有很大开发和应用潜力。在病虫害天敌的利用下, 不但能够将病虫害减少甚至消除, 而且还能够减少对病虫害天敌的影响力。另外, 在林业生长环境创造的过程中, 需要采取混交林的方式, 尽可能地平衡保持病虫害和天敌昆虫的数量。需要注意的是, 在使用生物手段进行病虫害防治的操作中, 需要有效控制住病虫害天敌的数量, 以防其对林业生长造成二次威胁。

3.3 提升林业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桉树病虫害防治 篇8

【关键词】桉树;病虫害;分析研究

0.引言

任何植物受气象的影响都非常大,桉树也不例外,它会受到温度、光照、肥料以及湿度、雨水等的制约。同样各种虫害及病害都会有它出现的规律,而作为病虫害的发育和出现也与温度、光照、肥料以及湿度、雨水等自然条件密切相连,在温度和湿度都较为适宜的情况下,其病虫害发育较快,同样当自然条件不适宜时,那么病虫的发育就会减慢甚至是死亡。作为桉树病虫害等的防治工作,必须从源头出发,分析发病的原因。再针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本文首先介绍了桉树病虫害以及它的危害情况下,重点分析了桉树病虫害的防治工作。

1.桉树病虫害和危害状况

研究显示,桉树主要有以下几种疾病:桉青枯病,它为一种细菌性病害,主要是破坏植物的输导组织造成植物失水萎蔫死亡。解剖其病株根部,可见木质部黑褐色、水渍状,且有臭味。病根横切面常见有乳白色至淡褐色菌脓溢出。此病是由寄生在土壤中的青枯菌经伤口侵入植物的根而引发的,一般发病高峰期在每年的5~9月。造林前用于种植花生、辣椒、茄子、番茄、烟草等农作物的林地发病重。扦插苗比实生苗严重。桉焦枯病。主要危害植物的叶,造成大量落叶,严重时也会引起植株死亡。该病是一种真菌病害,主要危害幼林,常造成植物的叶片焦枯脱落,影响桉树的生长。每年的6~9月高温多雨季节为发病高峰期。桉叶枯病。又称叶尖枯,主要的危害对象是叶片,在一定程度上说可能会引发桉树叶子的枯萎。幼苗、幼树受害时常全树叶枯,严重时整株枯死。常见的易感病树种有隆缘桉、大叶桉等。白蚁:危害桉树的白蚁主要有黑翅土白蚁、黄翅大白蚁、土垅大白蚁、家白蚁等。它们白天躲在地下蚁巢内,晚上出来活动,主要危害新造林地的苗木和幼树,严重时,一片刚种下的新造林地,一夜之间,70%~80%的苗木被咬断啃吃,破坏力相当大。尺蠖:又称“量步虫”、“躬背虫”,是一种吃叶性害虫。危害桉树的尺蠖种类非常繁多,其中较为普通的是油桐尺蠖,如果发生情况严重,往往可以直接把整片桉树林所有叶子都吃光。

2.桉树病虫害的防治

对桉树的重要病虫害实行综合治理。在掌握病害的生物学特性、危害特点、侵染循环及桉树种类、树龄、生理状况和抗性、立地条件等基础上,对病害进行综合治理。关于防治青枯病,可采取:首先,选育抗病品种或品系,进行有性或无性繁殖;其次,严格进行苗木检疫、杜绝带菌苗出圃;再次,选好苗圃地,在插前做好土壤消毒。严禁采用种植辣椒、番茄、茄子、花生等发生过青枯病的土地作为苗圃地。营养杯也应采用新黄泥和高温腐熟过的肥料作营养基质;另外,不论是苗圃地还是林地,对已染病的植株应尽早消除并烧毁,以免病菌传播。病坑可用生石灰或农用链霉素浇灌翻晒,以杀死宿存在土壤中的细菌,且不要马上补植;最后,加强林地管理,从营林措施上控制病害的发生,如在低洼积水处开沟排水,合理施肥、间种等。

焦枯病的防治则着重采取营林技术措施,严格做好造林苗木检疫,种植不宜过密,低洼积水林地及时排水;发病林地及时清除病枝落叶,并集中烧毁。药剂防治可用1%波尔多液或0.2%高锰酸钾液喷洒。

白蚁的防治:首先可以呋喃丹用水浸泡48小时后,在苗木上山造林时,用呋喃丹浸泡药液淋灌苗根,防止白蚁啃吃;其次可以挖蚁巢灭蚁。随地面蚁路、蚁巢跟踪挖除主蚁巢;再次可以诱杀。用白蚁喜食的桉树皮、甘蔗渣、松木将其诱杀。还可用灯光诱杀有翅成虫;最后可以实施施放白蚁药进行防治。

尺蠖的防治方法:首先可以采用结合冬季抚育,消灭越冬蛹;也可以采用用灯诱杀成虫;外不得已的时候可以用90%敌百虫、30%二溴磷1000-2000倍液喷杀幼虫,或用菊酯粉剂喷杀幼虫。此外,尺蠖的大发生后期,常有病毒的流行,若在调查时发现有病毒大量流行时,可以不用防治。因为病毒的流行是对尺蠖的很好控制。

3.桉树青枯病的防治措施

此病是维管束病害,该病的病菌能够直接破坏桉树的输导组织,引发整棵桉树的死亡。主要是害苗木以及3年生以内的一些年龄不大的树。严重的情况下,该病的死亡率能够达到100%,在广西、广东、海南等地均有分布。主要是以急性型症状和慢性型症状存在。所谓的急性型症状并非很复杂,它主要是因为发病的树或者叶片由于急剧失水而导致萎蔫。茎木质位置会成为黑褐色,在枝干表面或者周边可能会出现褐色或者黑褐色条斑,根部会出现有腐烂的现象,皮层也会脱落,最终直接导致木质部以及髓部坏死,坏死的根部会出现有水浸臭味。将根部茎横切,不久切面就有白色至淡黄褐色细菌溢出。这种类型的病害从发病到整株死亡只需一个星期到三个星期。而慢性型症状就是植株发育不良,较矮小,下部的叶片会便成为紫红色,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其色泽也会逐渐加深,同时有着向上发展的趋势,最终导致桉树的叶片不断凋零。一些枝条以及侧枝自身会出现有不规则的转褐色坏死,严重时整株都会死亡。改类型不管是从哪个方面,尤其是病害从发病至死亡一般最少需要3个月。需要注意的是,它的病源主要是青枯假单胞杆菌。

对于桉树青枯病现阶段主要有以下几种防止方法:方法一,加强检疫,控制病苗的入境,严格禁止病苗进入桉树中。方法二,选育抗病口系:应自繁自育,千万不能只是盲目的引进一些外地的品种。方法三,选择好苗辅地。方法四,加强管理,及时清除一些本身存在隐患的桉树:发现零星病株要及时田连根挖除和烧毁,并用石灰消毒土壤。桉苗虫害:危害桉苗的害虫主要有白蚁、蟋蟀、小地老虎、金龟子和蝼骷等。危害桉苗的白蚁主要有:黑翅土白蚁和黄翅土白蚁两种。小地老虎、金龟子和蝼骷等参阅松苗病虫害。

桉扦插苗腐烂病:使用桉萌条扦插培育的苗木,造林林相整齐,生长迅速,已成为近年发展桉树生产一项重要技术。但由于插条切口处形成的伤口,给习居土壤的病原微生物得以乘虚而入,侵染为害。在高温季节扦插苗发病率高达30~50%,造成很大的损失。目前研究显示该病的防治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首先对其实施扦插前苗床土壤处理,每平方米用30%土菌清水剂3~6毫升兑水喷灌消毒;或50%立枯净可湿性粉剂2~3克稀释3000倍浇灌。同时也可以实施插条消毒,在扦插前用27%高脂膜200倍液+64%杀毒矾600倍液浸渍1分钟。另外,发病期间交替喷淋高脂膜200倍液+杀毒矾600倍液+链霉素400单位;或70%土菌清2000~3000倍液。

4.结语

桉青枯病,它为一种细菌性病害,主要是破坏植物的输导组织造成植物失水萎蔫死亡。桉树的发病原理较为复杂,同时疾病种类也较多。本文选取了一些主要的疾病进行研究,并对桉树病虫害的防止措施进行探讨,提出了一些可行性方案,希望本研究对桉树病虫害的防治工作有着一定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黄咏槐,黄焕华.我国桉树主要病虫害现状及控制策略初探[J].广东林业科技,2009(01).

[2]李贵玉.广西桉树病虫害发生现状及防治策略[J].广西林业科学,2008(04).

上一篇:龙岩中心城市“绿、亮、美”工程建设实施方案(龙政综〔2008〕242号)下一篇:自媒体市场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