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东卫:阿长与山海经教学实录

2024-07-10

李东卫:阿长与山海经教学实录(精选10篇)

李东卫:阿长与山海经教学实录 篇1

《阿长与<山海经>》教学实录

执教者 李卫东

师:提起鲁迅先生,大家并不陌生,我们在初一上学期学习过他的一篇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文中写到的那位讲述美女蛇传说的故事高手――长妈妈,是对鲁迅童年生活产生过重要影响的人物。鲁迅先生曾经在好几篇文章中提到她,有一篇文章《阿长与<山海经>》,即专门回忆作者儿时与保姆长妈妈相处的情景。鲁迅先生终其一生没有写成一篇专门回忆自己母亲的文章,而对一个普通的保姆却花了不少的笔墨,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阿长与<山海经>》。(教师板书课题)(回忆旧知,创设情境,激发探究。)师:同学们课前已预习了课文,下面想请同学们谈谈你读完本文的“感受”,比如对“阿长”这一人物的印象如何;也可提出你的“疑问”,大至整篇课文的内容、写法,小到一个具体词、句表达,可以提出自己困惑不解的问题,甚至也可以就这篇课文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向鲁迅先生“质疑”。(教师板书“感受”“疑问”)(让学生谈初读文章的感受,立足于“感受” “疑问”两个板块,为下文的教学准确定位,只有是学生真正需要老师解答的问题才有学习的价值,只教学生不会的,应该是有效教学的起点。)学生静静思考片刻后,纷纷举手发言。

生:阿长有许多令人厌烦的规矩,但他又十分关心少年鲁迅。生:阿长的睡相成“大”字,太粗鲁,令人讨厌。生:我想谈谈我的看法。

师:老师最喜欢听到你自己的感受,而不是谈别人的或是老师的感受,你有权发表属于你自己的看法。

生:就阿长谋死少年鲁迅心爱的隐鼠这件事,我的确不喜欢她。

师:我补充说明一下,隐鼠是鼠类的一种,只有拇指那么大,少年鲁迅很喜欢。鲁迅先生在另外一篇散文《狗?猫?鼠》中曾经写道:“我竟偶然得到一个意外的消息:那隐鼠其实并非被猫所害,到时它缘着长妈妈的腿要爬上去,被她一脚踏死了。”

生:阿长很关心少年鲁迅知识的学习,满足少年鲁迅的好奇心理的求知欲望,比如想尽千方百计给作者买来《山海经》。

生:课文倒数第二段有一个词“过继”,我不知道什么意思。

师:同学们对这个词可能比较陌生,一般辞典上也不容易查到,自己无子而以兄弟或他人之子作为自己的儿子就称为“过继”,也叫“过房”。阿长因青年守寡而有一过继的儿子。

生:第19自然段的“陆矶的《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是怎么一回事? 师:陆矶,正如课文注释,是名人。同学们可能对《毛诗草木鸟虫鱼疏》这本书有疑惑,《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春秋时期孔子所整理,孔子之后研究《诗经》有四家,其中有三家都失传,我们现在所读的《诗经》相传是西汉初期的毛亨、毛苌传下来的,所以《毛诗》即指《诗经》,“疏”即“注释”。陆矶这本书就是专门解释《毛诗》中动植物名称的书。生:我讨厌阿长,因为她好说别人坏话。

生:阿长很关爱少年鲁迅,但鲁迅为什么竟然不知其名? 生:为什么用那么多文字写《山海经》?

生:最后一自然段“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的怀里永安她的灵魂!”表达了怎样一种感情?(在这一阶段中,教师只是让给学生谈感受,提问题,个别文字上的问题学生无法解决的,老师及时给予解答,其他的教师一概不发表意见,因为教师此时需要的就是学生初读文本的原初感受,这是阅读教学的起点。)师:听了同学们刚才的发言,我觉得你们的“感受”虽是初步的,但却是十分可贵的,学习语文就需要这种真切的感受和体味。不少同学所提问题也是经过认真思考的,不过,我尤其欣赏这个同学的疑问:“为什么用那么多文字来写《山海经》?”他善于从别人容易忽略的地方提出十分有价值的问题。总起来看,同学们的发言涉及两个大的问题:一是到底怎么样评价阿长这个人?二是写阿长为什么要写《山海经》?老师把这个问题引申一下:题目为什么定为《阿长与<山海经>》,既然主要写“我”与阿长的交往,能否改成《我与阿长》?(教师板书:

一、对阿长的评价;

二、题目能否改成《我与阿长》)(教师根据学生初读课文的感受,归纳确定了本课的学习内容,既然问题来自大多数同学的疑问,那么接下来的探究也就更有价值,学生的探究兴致自然也就更高。)

师:下面我们先来看一下“如何评价阿长”。如果说刚才大家谈的是对阿长这一人物的直觉感受,下面就请同学们全面客观地对阿长这一人物的特点作出评价。既然是客观评价,那么就要从文章中找充分依据,请同学四人为以小组就此问题展开讨论,等一会自由发言,可展开争论。

三分钟后竞相发言。(从“直觉感受”到“全面客观的评价”,把学生的阅读引向纵深,教师要求学生立足文本,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充分重视文本的研读,带领学生走向对文本的深入研读。)

生:我觉得阿长是一个伟大的人。文章中也说道:“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实有伟大的神力”。生:我补充一点,阿长很幽默,比如当她送给少年鲁迅《山海经》时说:“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生“我不同意这个意见,说”三哼经“只能说明阿长不识字记不住书名,而不能说明她幽默。

师:是的,阿长在这里并不是表现出可以而为之的幽默。(在这一环节,教师对学生对阿长的评价进行了点评和必要的引导启发追问,为学生全面客观的评价阿长提供帮助,在学生有疑处适时点拨,在学生无疑处设疑,激发学生的思维。)生:我认为阿长很迷信,比如她正月初一“极其郑重”地让“哥儿”吃福橘。生:我不赞成这种说法。阿长让“哥儿”吃福橘时,“伸、按、摇”等一系列动作恰恰说明阿长对美好生活的盼望。再说,福橘又不是他吃了,而是让给“哥儿”吃,这也说明她的心地善良。

生:阿长没有修养,睡觉成“大”字相让别人没法睡。比如文章中写到:“推她呢,不动,叫她呢,也不闻”就流露出了少年鲁迅对她的不满。

师:能否给阿长做一个全面而客观的评价?(针对前面学生对阿长的零碎评价,教师适时设问,让教学继续走向纵深。)

生:阿长是一个善良而朴实的人,但同时又有许多旧规矩,爱切切察察。生:阿长是一个平凡而伟大的人。

师:通观全文,鲁迅对阿长的根本态度,是讨厌,还是敬佩?为什么?(教师引导学生从鲁迅对阿长的态度变化上认识阿长。因为这是全文的一条情感线索,对理解人物很有意义,所以很有提出来的必要。)

生:敬佩。因为从文章中一些语句也可以看到,少年鲁迅由最初的“不大佩服”到“空前的敬意”再到“敬意消失”再到“新的敬意”,这种最后的敬意再也没有消失。

师:同意这位同学意见的请举手? 学生纷纷举手表示同意。

师:是的,阿长是一个爱切切察察又有许多规矩甚至有点迷信的人,但她善良、仁慈,务实肯干的执着劲,对美好生活充满热切的盼望,即便从那些“小毛病”身上,我们也能感觉到她的率真粗狂,她是一个可亲可近又可信的人,是一个富有“人气”的人。写文贵在“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鲁迅笔下的“阿长”给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师:那么回到第二个大问题:“题目能否改成《我与阿长》,写阿长为什么要写《山海经》?” 学生议论纷纷。

生:不能改题目。因为从阿长为“哥儿”买山海经这件事上最能表现阿长善良仁慈的性格特点。

生:作者也说“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此后我就更其搜集绘图的书”。这证明阿长送的山海经对少年鲁迅产生了重要影响。生:题目也可以改,但不如原题目好。因为从山海经这件事上更能感受到阿长温暖的母爱。

师:既然如此,请同学们想象一下:“哥儿”接到阿长送给的山海经时,他如果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感情,会说些什么?(在文学作品中,作者总是有意无意地用空缺、隐蔽、中断、休止等方式,留下一些空白,留给读者通过想象进入艺术空间的可能。从某种角度说,文本研习的过程就是以填补空白的方式与作者或文本对话的过程。用填补的方法来研习,往往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有效联想的起点,使学生通过合理的想象,呼应文本中已经呈现的人物形象和事件,深化他们对人物、主题的感受和认识。文中只有心理神态描写,没有语言描写,通过学生的想象填补必定会内化学生对人物形象的理解。)生:实在是太好了,您真伟大!生:谢谢您,长妈妈。

生:长妈妈,我不是在做梦吗?

生:长妈妈,我以后再也不提隐鼠的事了,保证听您的话。

师:同学们的想象都有道理,不过我个人以为“我不是在做梦吗?”这句应答有韵味,但少年鲁迅当时为什么没有说一句话呢?(继而教师又引导学生对鲁迅的“无语”作深入探究。)

生:因为太出乎他的意外了,文中也说到:“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怵起来”。

生:惊喜、敬佩到极点使他激动得说不出话来。

师:是的这里不说话是最好的回答,一切的表情、动作反应都说明“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确,正是从山海经这里,少年鲁迅感受到了人间至诚的爱,感受到朴实而又执着的“伟力”;也正是由阿长买的山海经,使鲁迅生平第一次接触到了中国神话,萌发了文学爱好的种子;也正是由此,鲁迅开始了一生的藏书生涯。这能让鲁迅先生忘记这印制虽然粗糙意义却不同寻常的山海经吗?怎能忘记这个地位低下但却宽厚仁爱的阿长呢?题目起为《阿长与<山海经>》用意也就在这里。(教师的解读对学生的理解进行了补充,因为在这里教师引入了有关鲁迅的 4 一些背景知识,而在这方面学生显然是欠缺的,而这些背景知识,对深入理解人物却又十分必要,因此介绍得很及时。)

师:下面让我们来齐读一下文章的最后一自然段。

师:正如课堂开始有同学提出的,这一段到底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生:对阿长深深的祝福。生:对阿长无尽的敬佩和祈祷。师:“地母”是什么意思? 生:地狱。生:大地母亲。

师:都有些道理,但能否把这“仁厚黑暗的地母”理解为一切爱的精灵和主宰呢?阿长生前没有人知道她的姓名,死后也无从知道,这怎么能知道呢?她的地位是那样的低下,但她的心灵又是那样的真诚!爱的主宰,请你在另一世界抚慰这颗同样充满爱意而又受尽卑屈的心灵吧!这是对保姆长妈妈发自肺腑的祝福,也是对善良和仁爱的热切呼唤!

让我们带着诚挚的感情再来齐读一遍文章的最后一段。(两次朗读层次不断推进,第一次朗读是在对人物形象的把握之上,第二次朗读是在对作者情感的把握之后,两次朗读把学生的情感推向了高潮,也把本课的教学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可以用“意犹未尽”来形容之。)下课。

(总评:本课例分为两大板块,确立教学内容和开展教学。一般的课堂对教学内容的确定肯定在课前,而本课的教学内容却是在学生原初感受的基础上再结合课前的预设提炼问题而成,这一学教学内容是来自课堂,来自学生,这样的教学很有价值,不至于像一般的课堂,学生是被教师课前的预设目标牵着鼻子在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会更高,课堂上甚至出现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争论,但对教师的操作要求却很高。开展教学部分,又分为两个小板块,即

一、对阿长的评价;

二、题目能否改成《我与阿长》,整个课堂思路清晰,板块与板块之间过渡自然流畅,很好地达成了教学目标。)

李东卫:阿长与山海经教学实录 篇2

教学过程:导入,引领学生走进情感。1. 同学们,还记得《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那个讲神秘莫测的美女蛇故事的长妈妈吗 ?长妈妈是鲁迅儿时的保姆,长妈妈知道许多事情,懂得许多道理,对于鲁迅来说,她可是一个有影响的人物。鲁迅的作品中几次提到她,甚至还专门写了这篇《阿长与〈山海经〉》。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感悟作者对长妈妈的深切感情。2. 请同学们读课文,找出文中鲁迅表达内心对阿长情感最直接的句子来。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齐读)

明确:既是对阿长的祝福,又是对阿长的怀念、感激之情的流露。(补充资料)《阿长与〈山海经〉》,以及整部《朝花夕拾》都是表达对滋养过他生命的人和物的深情怀念。

(阙开源《鲁迅回忆性散文中人物建构》)

一、读阿长买《山海经》段落,品味情感

1. 阿长与《山海经》之间有着什么样的故事呢?让我们一起读课文,了解之间的波折?合作朗读19-29小节,请学生说说阿长为我买来《山海经》的曲折故事。

明确:——起因:“我”曾在远房的叔祖那里看到过,后来一直渴慕着绘图的《山海经》。可远房叔祖那儿已无处可寻,买罢,又没有好机会。因此,“我”对《山海经》一直念念不忘。——经过:阿长向“我”问《山海经》的事。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将《山海经》给“我”买来了。——结果:“我”深受感动,对长妈妈发生了新的敬意。

2. 仔细阅读课文中买《山海经》的部分。

1当阿长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时,“我”是怎样想的?这种想法表现了“我”什么心理?明确:“我”想“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更何况她一向似乎并不关心“我”,因此她也不会理解“我”渴慕得到《山海经》的心情。这表明“我”对阿长心存隔膜乃至轻视。

2当阿长买来《山海经》时,“我”有什么反应?明确:我的反应是:“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又惊又喜,感激不尽。

3你怎样理解文中说的阿长“确有伟大的神力”?明确:因为“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补充资料)“别人”……是指家长、老师、学者等等,他们掌握了教育权力,并且负有教育责任,但从来没有想过,儿童应该有一个属于他自己的想象的世界,那里有“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他们根本不懂得,教育的目的就是满足和培育孩子的好奇心。反倒是阿长……就是从心底里爱她的“哥儿”,“我”那副坐立不安、丧魂失魄的样子,她看了心疼,就要想方设法满足“我”的愿望、欲求,而且她想到做到:“我给你买来了!”

3. 原来,正是阿长为“我”买来了渴慕已久的《山海经》,让我对她有了深深的怀念。读第22-26小节,想象阿长买书的种种不易,品味其中的怀念之情。明确:阿长看到“哥儿”日思夜想,很是心疼,不管有多费事,她是一定要买来的。怀念阿长对孩子的真心理解,“我”“全体都震悚起来”是最最真切的情感,感念之情溢于言表。

二、读其他部分,体悟蕴含的情感

1. 说说文章前半部分还写了哪些事情?从中可以看出阿长身上还有哪些特点?明确:愚昧迷信、粗俗、无知、非常向往幸福生活

2. 作者对阿长的感情有怎样的变化 ? 把标志着“我”对长妈妈的情感发展和变化的关键词找出来。明确:“憎恶”“讨厌”——“伟大的神力”“特别的敬意”——“完全消失”

3. 这样一系列的情感和“我”对阿长产生的怀念之情矛盾吗?读读相关细节,体悟蕴含其中的怀念之情。明确:“憎恶”“讨厌”是儿时的心理。在写法上是欲扬先抑,使描写的人物形象给人意外的惊喜和惊叹,更加真实可感。也使文章有层次,形成跌宕。这篇文章是成年后回忆所写,字里行间我们可以感受阿长的“真”——真实、真心、真情、真诚、真爱。这些正是成年的“我”所怀念的。

读细节,体悟其中蕴含的情感:

1阿长的睡相不好,让“我”很是难受。母亲婉言相问,可是“她不开口”,也没改。不开口,是羞于开口。不改,是不能改。阿长出身低下,她的粗俗是情有可原的。——真实

2阿长教的道理,无一不是对“我”的悉心教养,是对“我”的真心爱护。——真心

3阿长讲长毛的故事,听来虽是无知的,但阿长却以为自己很了不起,从她“严肃”的话语中,可以看出这其实跟她讲美女蛇故事的出发点是一样的,是在把自己懂得的知识告诉孩子,因而童年鲁迅和听美女蛇故事一样有了一种神秘感。——真诚

三、再品细节,升华情感

1. 品味“特别的敬意”和“新的敬意”情感的不同。明确:同样的词语,因为有不同的语境,因而表现的情感也不同。“特别的敬意”是幽默的调侃,而“新的敬意”是抒发内心真挚的情感。

2. 读第1、2小节,品味其中作者想表达的情感。明确:阿长的名字是别人的名字,是前一个女工的名字,说明她没有自尊,流露了作者对她的深深的同情。

《阿长与山海经》课堂实录及评点 篇3

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阿长与山海经》(板书课题)。这篇文章回忆的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生1:阿长。

生2:保姆阿长。

师:嗯,保姆阿长。题目写着“阿长与山海经”,其实文中与阿长发生联系的事物还有很多,不只是《山海经》,对不对?

生:是。

师:好,我们来一一梳理。(生七嘴八舌)

一男孩:阿长喜欢切切察察。

师:很好,阿长喜欢切切察察,作者便认为家里的什么事情跟阿长有联系?

男孩:作者家里曾经发生过一些小风波,他认为和阿长的这些切切察察有关系。

师:太棒了!阿长与小风波(板书:阿长与小风波)。似乎家里的小风波都因阿长而起,看起来阿长像个长舌妇。好,还有哪些事物跟阿长有联系呢?

生:阿长的睡姿。

师:能不能也用这种并列短语的形式说?阿长与……?(生说不出。)

师:暂时表达不出来,谁帮他?(将话筒递向后面一女生)美女救英雄!

女孩(笑):阿长与睡姿丑。

师:“睡姿丑”是事物吗?阿长的睡姿直接影响到的是谁?

生:迅哥儿。

生:“我”。

师:她跟“我”在抢什么东西?

生:床位。

师:很好。阿长与床位(板书:阿长与床位)。她霸占了主人的床位!好,继续,还有,阿长与……?

生:阿长与规矩。阿长有很多规矩,除夕的时候一定要说恭喜,然后还得吃福橘。

师:很好。阿长有很多规矩,除夕的时候一定要说恭喜,然后还得吃福橘。那么,我们不如说,阿长与福橘(板书:阿长与福橘)。因为这是一个在作者心目中印象特别深刻的意象。继续!

一男孩:阿长与长毛。(生齐笑)

师(亦笑,且好奇地问):你们为什么笑啊?

一女孩:阿长并没有与长毛真正地接触过,应该是“阿长与长毛的故事”。

师:太棒啦!“阿长与故事”!(板书:阿长与故事)阿长并没有与长毛正面打过交道,她只是在向“我”讲一个关于长毛的故事。之前,阿长也曾经向我讲过很精彩的,又有点恐怖的、很刺激的……什么故事啊?

生(齐):美女蛇。

师:嗯,美女蛇的故事。阿长可会讲故事啦!还有吗?

一男孩:阿长与隐鼠。

师:很好。阿长与隐鼠(板书:阿长与隐鼠)。隐鼠是个什么东西啊?

生(齐):鼹鼠。

师:嗯,书上是这样注释哦,但实际上,很多资料告诉我们说不是,它是一种叫作鼷鼠的小动物,是一种特别小的家鼠。鼹鼠可能还大了一点,鼷鼠可能才是鲁迅所描述的那个小东西。鲁迅说这只小鼠只有拇指那么大,它会爬到饭桌上舔碗沿儿,吃人们吃剩下的菜渣,很可爱的,鲁迅非常喜欢它。那么,阿长与隐鼠又是怎么产生联系的呢?

生(窃窃私语):踩死……

一女生:阿长是谋死隐鼠的真凶。

师:哦,为什么用“真凶”这个词?可见在“真凶”以前,曾经有过什么?

生:鲁迅曾经怀疑过别人。

师:怀疑过谁?

生:大花猫。

师:鲁迅是曾经怀疑过大花猫,这种怀疑是谁对他造成的误导?

生(齐):阿长。

师:对,阿长告诉他,是大花猫把它给吃了,是吧?所以有一阵子鲁迅就很恨猫,他在很多文章中表达了仇猫情绪……

生(杂曰):《狗·猫·鼠》。

师:对!很好,真聪明!你们读过吗?

生(齐):读过!

师:哦,同学们的阅读面很广。后来他发现真凶不是那只猫,而是……

生(齐):阿长!

师:阿长怎么会谋杀了他的隐鼠呢?

一男孩:是因为隐鼠爬到阿长的脚上,然后阿长一不小心把它甩下去踩死了。

师(笑):同学们有没有听到他刚才一会儿读阿长(cháng),一会儿读阿长(zhǎng)?

生(齐笑):有。

师:应该读什么啊?

生(齐):阿长(cháng)!

师:对。那阿长是不是长得很长很高啊?

生(齐):不是。

师:那她为什么被人们叫作“阿长”啊?

生:因为先前的先前,他们那里有一个女工,那是真阿长,后来她回去了,这个阿长过来替补,因为全家人已经叫习惯了,所以就没有去改口了。

师:哦,这样的,也就是说,阿长本来不是她的名字,她只是一个替代那个阿长的人。那么,这是一个连名字都没有的女人。她并非出于本心,弄死了鲁迅的爱物——那只隐鼠,但鲁迅却恨上她了!当然,那是童年时候的鲁迅。我们发现这篇文章当中,有几个鲁迅呢?

一男孩:六个。

师(笑):六个?孙悟空哪?七十二变?

(男孩认真概括了童年鲁迅对阿长的前后变化的不同心情。)

师:好,概括得很详细。他所说的六个鲁迅,原来是指鲁迅在不同阶段对阿长的不同心情和眼光。如果我们将他所说的六个鲁迅再精简一下,几个鲁迅?

生(齐):两个!

师:对,两个。哪两个?(学生顿时议论纷纷)

一女孩:一个是童年的鲁迅,一个是中年的鲁迅。

师:很好,一个是童年鲁迅的眼光和心情,一个是中年鲁迅的眼光和心情。(板书:童年鲁迅 中年鲁迅)那个中年鲁迅的眼光和心情,包容了童年鲁迅的眼光和心情。童年鲁迅的眼光和心情就像一块纯洁无瑕的玉一样,本真而纯朴,镶嵌在其中,而中年鲁迅,成熟以后的他回过头来看曾经的自己和阿长,他的种种理解就像黄金一样闪光。所以这是一个金镶玉式的结构。刚才这位同学说得非常好,童年鲁迅对阿长的情感是一直在变化的,刚才他所说的六种心情,你们老师给你们归纳过,对不对?

生:是的。

师:很好。关于这六种心情的所有事件当中,你觉得哪件事情描写得最为简略呢?笔墨用得最少?

生:谋害隐鼠最少。

师:哦,写阿长谋害隐鼠的文字最为简略。可是我就觉得奇怪了,人们常说,恨的感情往往比爱的感情更为深刻,更为持久。应该来说,这只小隐鼠是鲁迅非常喜爱的,无论阿长是有意还是无意,总之是她踩死了它。当时的鲁迅因而对阿长恨到了什么程度?看看课文是怎么说的?

生:极严重地诘问,当面叫她阿长。

师:还有呢?

生:找机会为隐鼠报仇。

师:想复仇,到这种程度了。为什么这本来应该是童年鲁迅最深刻的情感,他却用了最简练的笔墨轻轻带过呢?既不像写阿长与长毛的故事那样浓墨重彩,也不像写她跟他争床位,春节时逼他说恭喜和吃福橘那样细腻描述呢?

一女生:因为鲁迅并不是真的恨阿长,这篇文章是用了先抑后扬的手法,通过对比,更能突出鲁迅对阿长的怀念与敬意。

师:很好,请坐。她告诉我们:鲁迅写这篇文章不是为了表达恨,而是为了表达怀念与敬意。而前面那些看起来是“抑”的内容,看起来是嘲笑阿长的内容,里面有没有“扬”的意味呢?阿长看起来什么都不懂,规矩又多,又跟“我”争床位,又无知又迷信……看起来是在嘲笑她的那样的语言,里面有没有包含一种“扬”的情感呢?

生:有。

师:好,说一下。

生:他在说那些话的时候,里面有怀着对阿长的敬意。

师:举例子。

生:阿长在跟他讲长毛的故事时,说女人可以防止长毛来攻城,然后作者就感到十分的惊异,于是对她有特别的敬意。

师:这个敬意,你觉得是真的有敬意?还是说当时的“我”有敬意,现在想起来挺可笑的?

生:应该是当时的敬意,然后他现在想起来还是有这样一种味道。

师:什么味道?

生:在怀念她的同时又有些敬佩她。

师:敬佩她能够堵住人家的大炮?(生齐笑)

师:他花大量的笔墨来写阿长讲长毛的故事,其中其实暗含着他对阿长的一种什么赞赏呀?

生:会讲故事。

师:很好,会讲故事!他是多么爱这样一个会讲故事的阿长啊!所以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面……

一男生:就有她讲故事的内容——美女蛇的故事。

师:很好,对于一个孩子来说,阿长的故事就是一个启蒙教育。它能够带给孩子什么呢?

生:能够带给孩子想象的空间。

师:还可以满足孩子的什么啊?

生:求知的欲望。

师:好!还有呢?

生:好奇心!

师:很好!这些东西,都是别的人给不了他的,但阿长能。她会讲很精彩的故事,尽管听起来很荒谬,但是鲁迅现在回忆起来,就觉得阿长很可爱,她给他的童年带来了好多的乐趣和丰富的色彩!好,继续看文章,看看还有哪些地方看起来是嘲笑、是不耐烦、是讨厌,其实内心里充满了对阿长的爱与怀念的?

生:阿长懂许多规矩,“我”对此虽然是很不耐烦的,但是“我”现在想起来还是对她很有敬意。

师(笑):他敬佩她懂的规矩多?然后显得很博学?

生:不是,……(犹豫,不知应该如何表达)

师:好,在这个问题上,你心里好像有想法,但不明晰。对不对?(生点头)好,无法明晰的时候,我们可以进行比较。我们先来看看阿长的规矩吧,除夕的时候一定要“恭喜恭喜”,然后吃一点福橘,我们来看第6段:“她懂得许多规矩……。然而她进来,又将一个福橘放在床头了。”然后,就是阿长郑重的交待,要怎么做怎么做。大家有没有读过鲁迅的《五猖会》啊?

生(齐):读过。

师:哦,那太棒了!《五猖会》里面有个情节你们还记得吗?我们要去赶庙会,大家伙儿起了个大早,一条大船已经在外面等我们了,吃的喝的也全都带好了,正准备出发的时候,父亲要“我”做什么?

生(齐):背书!

师:要“我”背读了才能走,“我”在那里背了好半天,终于背熟了,那些工人就像庆祝“我”的胜利和成功一样把“我”举起来,然后我们一起将船开拔去看庙会了,但鲁迅的心里怎么样?

生:没有一点先前的快乐了。

师:完全没有之前的兴奋和快乐了,而且,关于那场庙会,直到现在,他的记忆清晰如昨的只是什么?

生:父亲让“我”背书。

生:“我”不懂父亲为什么要让“我”背书。

师:非常好,父亲让“我”背书,以及“我”不懂父亲为什么要让“我”背书。太煞风景了!大家都兴高采烈地要去看庙会,也就是像这篇文章的第6段中所说的“最高兴的时节”,脑子里面全是浪漫的幻想:我们要去看庙会啦!就像这里:过年啦!明天就可以用压岁钱去买自己喜欢的小东西啦!结果一个人突然出现,按住你,对你说:你要先干嘛干嘛,然后才能干嘛干嘛。想想这个时候,鲁迅是不是也会觉得阿长像父亲一样很煞风景啊?

生(齐):是。

师:但是为什么他肯原谅阿长,却不肯原谅父亲呢?

一女生:因为阿长的这种行为是一种迷信的行为,这种迷信只能说明阿长生活得很苦,所以希望得到祝福;而父亲的行为是一种古板,不懂孩子的心理。

师(问她的同桌):你有补充吗?

生(同桌):我觉得鲁迅对阿长的生活是感到有点怜悯的,而且阿长去世得很早,她最终也没有得到她想要的生活,阿长之所以这样做,其实是想让自己过得,过得,过得……(生齐笑)

师:阿长这样做只是在表达她对幸福美好生活的一种……

生(同桌):向往。

师:非常好。这两位同学相互补充,给了我们一个很不错的答案。她们说,阿长这个时候的规矩和煞风景的举动,流露出来的是她对于美好生活的一种向往,是一个没有读过书的人对于生活的一种最朴素的愿望,“我”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父亲呢,是一种功利的目的和动机:你要好好读书!将来才能有个好前途。就像贾政对待宝玉一样,对吧?

生(杂曰):他也逼着宝玉读书,考功名。

师:对,这种功利的欲望跟朴素的愿望是有区别的,所以“我”可以原谅阿长在“我”最高兴的时节,那么煞风景地逼我说“恭喜恭喜”然后吃福橘,但是“我”似乎一直不能原谅父亲逼“我”背书的那件事情。好,我们继续看,还有哪些地方的描述是看起来贬抑,实际上包含了褒扬的情感的。就好像如果你是少年鲁迅,结果你的保姆总是跟你争床位,你是不是很烦?除了烦还有没有别的情感?

生:当时是很烦。

师:对,“我”当时的确是很烦,又拿她没办法,所以只能向母亲告状,是吧?

生:是。

师:母亲呢,有没有提醒过阿长?

生:有。

师:怎么提醒的?(生杂读母亲的话)

师:我们找一位女同学读一下好不好?

生:好。

师:好,体会一下,母亲含蓄地提醒长妈妈,又想说明白,又拉不下面子来。(一女孩朗读)

师:好,读得不错。母亲关心儿子的睡眠质量,这个保姆呢,又喜欢跟他挤床位,所以她就含蓄地提醒阿长。阿长听懂了没有啊?

生:没有。

生:懂了。

师:到底是没听懂,还是懂却做不到,于是干脆装不懂啊?

生(笑):做不到,所以装不懂。

师:你觉得她懂了,从什么地方看出来?

生(齐):她不开口。

师:哦,她不开口!其实她心里有数对吧?

生(齐):对!

师:除了她不开口以外,还有什么地方让你看出来她其实听懂了?

生:“我也知道这意思是要她多给我一些空席”。(生重读“也”字)

师:太棒了!他抓住了这个“也”字!“我”也听懂了!一个小孩子都能听懂的话,你说她能不懂吗?她当然听懂了,她也感觉到羞愧,可是她知道自己做不到啊。然后到了晚上,“我”“仍然看见满床摆着一个‘大字,一条臂膊还搁在我的颈子上”。你看,这让人讨厌吧?但是中年鲁迅想起这些来,什么心情?有这样做仆人的吗?但是又觉得这样的仆人未尝不……?

生:这样的仆人真实而亲切。仆人一般都只想讨好主人,但是她就特别真,就像自己的母亲一样给他许多温暖。

师(笑):挤床也是温暖?

生:是家人之间那种温馨的感觉。

师:就是没有主仆之分,是吧?

生:是。

师:很好!我们就看到一个什么样的阿长呢?一个全无主仆概念的阿长!心思非常单纯,很真实的一个阿长。她并不像别的仆人那样,为了讨好主人而处处小心翼翼,当然她也并非故意与主人作对,她只是一个很率真的人。那么现在我们再回过头来看她的“切切察察”的时候,你又如何理解,中年鲁迅又如何理解呢?一个喜欢说话,说闲话,又没有什么心机的人,这样的人,她其实是一种什么样的性格啊?

生:她敢于说真话,即使是自己主人家的事,她也没什么不敢说的,她很真实很单纯。

师:哦,很单纯,心直口快是吧?心里有什么就说什么了,她不会去想会引起什么样的后果,她只是头脑简单,心直口快的一个性情中人而已,倒也未必是故意要挑起什么矛盾,所以她并非存着什么样的恶意而去说三道四的。至于她对我讲的其他各种规矩,什么“晒裤子用的竹竿底下,是万不可钻过去的”,“倘若有人唤你的名字,万不可答应的”,包括后面说小孩子要小心被长毛掳去的,等等,其实都反映了什么呀?

生:这都反映了阿长很关心我,一心为我着想。

师:非常好!其实就是一心关心他,疼爱他,生怕他哪儿不好了。她不懂分辨,也不想去分辨,反正只要听人家说这个东西是不好的,不管真的假的,她都不要鲁迅去碰,这是一个慈母的心怀。当鲁迅写下这些记忆的时候,他心中其实一直怀着一种深厚的什么情感?

生:怀念、敬爱、感激。

师:很好!还有吗?

生:怜悯。

师:很好,从哪儿看出来?

生:课文最后说“仅知道有一个过继的儿子,她大约是青年守寡的孤孀”。

师:很好,直到现在,“我终于不知道她的姓名,她的经历;仅知道有一个过继的儿子,她大约是青年守寡的孤孀”,这些文字里有深刻的怜悯:她不曾拥有自己的名字,不曾拥有自己的生活,她只有一个过继的儿子,她没有生过孩子,她没有做过真正意义的母亲,可是,她比一个母亲更懂得怎样做母亲,比一个母亲更懂得如何去爱孩子。这就是鲁迅在对她的同情之中又深怀敬意的重要原因。在鲁迅的文章当中,很少提到谁?

生(齐):他自己的母亲。

师:对,很少提及,更不要说用一整篇文章专门来纪念母亲。为什么啊?他爱阿长,几乎胜过爱他的母亲,为什么啊?

生:我觉得他的母亲对于他想买《山海经》这件事情不是很在意,对于他生活中的一些事情都管得很严。但是阿长就很在意鲁迅的感受。

师:好,母亲对鲁迅的感受并不是很在意,又管得严。不像阿长这样掏心挖肺地去为他做一切事情。而且我觉得,在鲁迅的经历当中,可能这个,你们不大会去了解他的婚姻,有人了解吗?

一女孩:他有一个包办的婚姻。

师:对,他名正言顺的妻子朱安,是他的母亲给他包办的,他曾经说:“这是母亲给我的一份礼物,我只能把她好好供养起来。至于爱情,是我所不知道的。”出于对母亲的顺命,他接受了。但是等到后来遇见真心相爱的许广平的时候,他一生都没能给她一个名分。这是他永远的痛。他的母亲生了他,却不懂得如何爱他,对于儿子,她给了她想要给的。但是阿长却给了……

生(齐):他想要的!

师:对,她给了鲁迅自己想要的。所以阿长虽然没有做过真正的母亲,但是她是一个比真正的母亲更像母亲的母亲。还有,更重要的是,我们知道“阿长”与“《山海经》”,这两个概念放在一起啊,根本就是一种不和谐。有没有发现?为什么不和谐?

生:她自己没读过书,不识字。

师:对,你看当阿长找到这本书,兴高采烈地来告诉鲁迅的时候,她是怎么说的?

生:三哼经!

师:对,三个字就错了几个字啊?

生(齐):两个!

师:三个就错了两个!“阿长”跟“《山海经》”根本不搭调!她是个完全没有文化的人,她不懂这本书是怎么一回事,她不像“我”前面提到的远房叔祖那么有学问,可是叔祖又有学问又有办法,却不见得肯为“我”弄这本书,“我”提都不敢跟他提,“我”不好意思逼他去寻,他是很疏懒的。一个有学问有能力帮“我”找到这本书的人,没有帮“我”去找。“我”问其他人呢,也都不肯真实地回答“我”,所有人都不肯帮“我”,不肯理会“我”,然而这个完全“不懂”《山海经》的人,帮助了我。所以我们看,阿长和《山海经》,首先是阿长不懂《山海经》(板书:不懂);然后,鲁迅,包括我们也都会觉得,这么一个懂都不懂的人,她是“不可能”弄到《山海经》的(板书:不可能);甚至,她也是“不必”去弄的(板书:不必),为什么呀?

一男孩:因为这不是阿长分内的事,她只需要做自己分内的事就可以了。

师:哦,除此以外还有其他原因吗?

一女孩:鲁迅根本就没有跟阿长提过这回事,他完全没有想到要让阿长帮他找这本书。

师:很好,鲁迅说,“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是阿长自己主动来问的,所以这件事情是她“自找”的麻烦,没想到她真的给他找来了。这个不懂、不必、不可能的人,做了一件……

生:别人有能力也不愿意做,她没能力却将不可能变为了可能的事。

师:非常好,所以在鲁迅的心中,这件事简直是一个奇迹!而做到这件事的人,就几乎是一个什么啊?课文里面怎么说?

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师:我们用一个词来说,鲁迅现在对她简直是敬若……

生(齐):神灵!

师:很好!(板书:敬若神灵)而之前因着那只隐鼠的缘故,他对她是视若……

生(齐):仇敌!

师:对。(板书:视若仇敌)之前视若仇敌的一个人,现在他敬若神灵。就是因为这个人,做了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而这件不可思议的事情,背后的动力,源自什么呢?

生:阿长对鲁迅深深的爱。

师:对,母亲一般的深爱。因为爱,她愿意为他做一切的事情,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类似的故事。我看到阿长,就会想到《巴黎圣母院》里面的那个钟楼怪人(几个男孩在下面说“以前看过”),看过是吧,太好了,他就是一个愿意为爱丝米腊达做一切事情甚至献上生命的人,他很丑,而且什么也不懂,什么也不是,他只是一个被主教捡回来养大后随时听命的奴隶,但是为了保护爱丝米腊达,他开始懂得反抗主教的命令。他什么也不懂,但是他懂得爱;他什么也不是,但是他就是爱。还有,大家有没有看过一部电影《剪刀手爱德华》?(没有)爱德华是科学家研制的一个机器人,但这个作品还没有最后完成,科学家就去世了,所以爱德华有人的思维、情感甚至智商,但双手却如剪刀的模样,一个推销化妆品的女人把他从古堡中带回家里,他不懂怎么穿衣服,怎么用餐,不懂得怎样跟人打交道,后来他爱上了女主人的女儿,为了这个女孩,他什么都愿意做,即使他知道那是违法的事情,也不会拒绝,他说:因为你让我去。在这个现实世界中,他什么也不懂,什么也不是,但是他懂得爱,他愿意为了自己所爱的人付出一切,全凭她差遣。你们读过《追风筝的人》这部阿富汗小说吧?(没有)建议你们看一看。小少爷阿米尔有一个仆人叫哈桑,两人从小情同手足。小说中有一句话特别让人感动:“为你,千千万万遍。”这是哈桑的心声。阿米尔曾经问过哈桑:“如果我让你把这团泥巴吃下去,你愿意吃吗?”哈桑回答说:“如果你这样要求,我会的。”阿长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她会对鲁迅所说的每一个字都当真,她会尽一切力量去帮他寻找他想要的,为你,千千万万遍。只有这样的人,才有可能做到那些有能力的人也做不到的事情。你有没有发现,阿长在鲁迅的生命中,充当了很丰富的角色?她不只是一个保姆。说说看,她还像一个什么样的人?

生:母亲。

生:老师。

师:为什么?

生:因为她教了“我”很多东西,她是“我”的启蒙老师,给“我”讲故事。

师:激发了“我”童年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是吧?

生:是。

生:我觉得是阿长使鲁迅懂得了爱。

师:很好,还有谁可以补充?

生:我感觉她就像是鲁迅的一个死党。在你好的时候,她会陪你一块儿开心,你受委屈了她又会帮你去讨回公道。

师:很好。还有其他角色吗?

生:像姐姐一样,阿长对他的关怀,就像姐姐对弟弟那样。

师:哦,像姐姐一样,他们之间并没有长辈晚辈之间的那种生分,而是很平等很亲切,是吧?好,我相信每一个人的生命当中,都有一个阿长。如果有,请你把他(她)的故事写下来,把你的回忆和纪念写下来。下课!

生:老师再见!

师:同学们再见!

评点

讲故事并不难,比如阿长说长毛;可要讲好故事也不易,比如熊芳芳老师教《阿长与山海经》。

难,是因为文本中讲故事的分明另有其人——确切来说是两位,即情景中的“我”和语境中的作者。按熊老师的解读,“我”讲述阿长的种种表现为彼时的“眼光”,而文本字里行间若隐若现的则是作者此时的“心情”。“眼光”和“心情不仅交织起鲁迅先生这篇散文中情与景的线索,同时也构连着这堂课的脉络走向。

在“眼光”看来似乎是,也不能不被“视若仇敌”的阿长,到了“心情”中,则非但全无怨恨,甚而“奉若神明”一般。这可如何说得过去?但教者以“隐鼠之死”一段作者用笔之简略和意气之收敛,相较于阿长其它事例的或浓墨重彩或描述细腻,自然也便令人释然——眼光之为心情铺垫,情景之为语境预设,困惑之向释然引导,原来也可以这样简单。

见于文字的“是嘲笑,是不耐烦,是讨厌”,可是读出的却是一种“爱与怀念”,这样的绕指柔功夫,不是谁都可以像说说那么容易做成的。熊老师把课上得很温馨,一如鲁迅先生笔下的文字。

故事如何讲,技术乃至艺术当然不无重要,例如由纠正学生对“阿长”一词的读音过渡到她的身世,自然而丝毫不着痕迹;又例如将少年之“我”和中年之作者的不同情感形象地比喻为“金镶玉”式结构……可是故事的难讲之处又终究不只在渲染、造势等等,能否倾注真情或许才是关键所在。

熊老师引用了作者在《五猖会》中“父亲”如何强逼“我”背书的有关描述,以之作为与阿长“规矩”的一种反衬,褒贬迥异,旗帜鲜明;继而,又举出作者早年包办婚姻的不幸而连带数落了其母亲几句,简直置“为尊者讳”的古训于不顾;临到课末仍兴味盎然地说起了科幻电影故事,还有阿富汗的小说,为的还就是印证阿长之对于“我”的那一份情真意挚……

阿长与《山海经》教学反思 篇4

1、学生预习充分。有学案指导,给了学生一个自主的把手,节省大量时间,学生能迅速走进文本。

2、小组合作有实效。预习后由小组组织讨论,不用参考资料,学生思维不受限制,每个学生都成为小组的主人,讨论热烈。

3、展示交流,学生对话增多层次加深,不受标准答案限制。

在对几个关键问题的探讨时,出现了几个小高潮。

1、探讨“阿长问我《山海经》时,我是怎么想的?”学生不仅停留在表在答案,而且能深入思考:A、阿长是一个大字不识的下人,我一直对她有点瞧不起,连《山海经》都说成“三哼经”显然要她书买书是不可能的。B、平时我对她并无好感,特别她谋害我的隐鼠,我简直有点憎恨了,她不可能会为我买书。C、但是因为她也来问这本书,我感受到了她对我的关心,对她的态度有了一点转变,所以告诉了她这回事。

2、探讨“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学生分析得出结论:(1)、这是我小时最为渴望的一本书,(2)、这本书是阿长给我买来的代表着阿长对我的关心和爱护。我正准备转向下一个话题,可洪张良插嘴:“我还有理解,这一句话还可以引起“我”对阿长的回忆,而且这本书还激活了“我”的文学细胞,为我后来走上文学之路奠定了基础。”他一说完引发了全班同学热烈掌声。课堂一向不积极的他思想这么有深度,我很欣慰。

3、朗读最后两段,分析了这两段的感情,学生又冒出一个问题:课文中又是阿长,又是长妈妈,怎么理解?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议论纷纷,有人说:称“阿长”显得亲切;有人说:称“阿长”因为不喜欢她;有人说:这是表示怀念……学生说完后,我给出一个问题:小时你们认为会叫她什么?为什么?买《山海经》之后会叫她什么?为什么?成人后想到她会叫她什么?为什么?学生恍然大悟大悟,对课文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阿长与《山海经》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 围绕中心选取材料;选取材料详略得当。2. 学习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

2.掌握文中出现的陌生字词,达到会读、会写、会用。

3.能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合作解决文章理解上的疑难,培养学生问题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深入领会作者对阿长的感情,建立朴素的阶段意识,热爱劳动人民。教学重点

学习鲁迅通过人物动作、语言描写来塑造人物的写法,即人物的语言、动作描写。教学难点:

学生对文章主题的领会。教学方法

1.阅读领悟法 2.互动研讨法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课型:新授。方法:自学指导。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在初一时我们学过鲁迅先生的回忆性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文中美女蛇的故事给美丽的百草园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而故事的讲述者长妈妈,在鲁迅先生的作品中几次都提起,可见她是一个对自己很有影响的人物.那么她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今天就走进鲁迅先生为她专门写的《阿长与<山海经>》。

二、检查预习

(一)注音: 掳(lu)去 震悚(song)惶(huang)急 疮(chuang)疤 诘(jie)问 惧惮(dan)霹雳{pi li }

(二)为下列词语中加括号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将序号填在括号内。

1.莫(名)其妙()A 名字 B 说出 C 名誉 D 有名的2.(念)念不忘()A 惦记、常常地想B念头C读D“廿”的大写

3.(疏)懒()A 分散 B 不亲密 C 粗心 D不熟悉

4.烦琐之(至()A 极 B 以至 C 到 D 至于

三、查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

惶急:恐惧着急。

诘问:追问、责问。

惧惮:惧怕。惮,害怕。

渴慕:迫切地羡慕。

霹雳:云和地面之间发出的一种强烈的雷电现象。

烦琐:繁杂琐碎。

疮疤:疮口表面所结的痂。

毫不相干:一点关系也没有。

情有可原:这种情况有可以原谅之处。

深不可测:深度大,难以测量。形容深奥难以理解。

莫名其妙:没有人能说明它的奥妙{道理}。名,说出。

四、品味细节

1.读课文,要求找出作者感情变化的原因。

教师提示:我们知道,“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作者的感情变化是因为发生了一些事情。也就是说,这些事情就是我感情变化的原因。下面请同学们分小组联读课文,用简要的话概括出这些事情。

明确:一共写了七件事。

①常喜欢切切察察

②限制我的行动

③睡觉时挤得我无法翻身

④懂得许多规矩和麻烦的礼节

⑤讲长毛攻城时护城

⑥谋害我的隐鼠 ⑦为我买《山海经》

2、这些事中哪些地方写得最细,最精彩。请找出来,用“.......写得好,它写出了......”的句式进行品析并说话。五.小结

这节课我们理出了事件,认识了人物。六.布置作业

研讨与练习一.二。

第 二 教 时 课型:新授、练习。方法:自学指导。过程:

一、复习导入。

二、整体感知:

文章主要描写的对象是长妈妈,作者几乎是按生活的原样,真实而亲切地再现了自己童年时期与长妈妈相处的情景。请同学们在自读课文的基础上,找出描写长妈妈的事件或细节,并说说这些事件或细节体现了长妈妈什么样的性情。1.长妈妈是一个没有名字的人--长妈妈地位低下

2.长妈妈睡觉时总是“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挤得我没有余地翻身”(长妈妈睡相不好)--长妈妈是一个粗人。3.长妈妈“常喜欢切切察察”--长妈喜欢饶舌多事。4.长妈妈“逼”着我吃福桔--长妈妈有着太多的繁文缛节 5.长妈妈给我讲长毛的故事--长妈妈是无知而又淳朴的。6.长妈妈给我买来《山海经》

--长妈妈是一个真诚,善良,关心孩子,尽可能帮助孩子的好人。

四.想象创新 我们假设阿长现在还健在,她读了鲁迅这篇文章,会对鲁迅说什么?

请同学们紧扣课文内容与人物性格特征,放飞想象的翅膀,赋予人物新的时代特色,代长妈妈说些话。

教师举例:

哥儿啊,我虽无名无姓,但经你一写,现在也成了名人了,可是你说我无名无姓,生得黄胖而矮倒也罢了,怎么连颈上的灸疮疤也写进去了呢?说我规矩多、烦琐、迷信也罢了,那时谁不迷信啊?可是你,怎么连我睡相不好这种私事都写进去了呢?特别是给你讲长毛故事时,讲的将我们掳去后,让我们脱下裤子站在墙头,大炮就放不出来,你也照实写下来了,你不怕人笑话我还怕人笑话呢!1.文章前两段介绍了“长妈妈”称呼的由来,从中可看出“长妈妈”怎样的社会地位?

地位低下,不被人重视

2.作者写了阿长的哪些令“我”讨厌的生活习惯?可看出长妈妈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切切察察的毛病摆成“大”字的睡相 饶舌多事,粗俗、不拘小节

3.长妈妈懂得哪些“我”所不耐烦的规矩?从对这些规矩的描写中可以看出长妈妈什么样的性格特点?(1)元旦道恭喜、吃福橘(2)说人死了必须说“老掉了” …… 真诚和善良

4.我为什么对长妈妈产生了“特别的敬意”?这些描写可以看出长妈妈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长毛”的故事,出乎我的意料,更让我感到长妈妈的伟大神力,从此对于她就有了“特别的敬意”。无知、淳朴

5.最让“我”对她产生敬意的是什么事情? 为“我”买回渴慕已久的《山海经》。

6、当阿长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时,我是怎样想的?表现了“我”什么心理? 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我对从她那里得到《山海经》不抱任何希望,只是说说而已。

7、阿长把《山海经》买回时,“我”有什么反应?体现了怎样的心情? “我似乎遇到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震惊、感动的同时进而对长妈妈产生了新的敬意。

买《山海经》一事写出了长妈妈热爱、关心孩子的美好品质。

附:板书设计

阿长与《山海经》

感知人物 : 烦琐、愚昧、迷信 善良、朴实、真诚

拎出线索 :不大佩服--不耐烦--空前敬意--新的敬意

品味细节 : 竖手指、睡觉姿态、古怪仪式、讲长毛

想象创新 : 紧扣人物性格、联系现实生活

主要事件:

“切切察察”的毛病--饶舌多事 摆成“大”字的睡相--不拘小节 令人厌烦的规矩--麻烦多事 “长毛”的往事--纯朴无知 购买《山海经》--热情助人

五、师生作结

鲁迅先生对阿长的热爱与悼念融在了课文的字里行间。

六、布置作业:

《阿长与山海经》教学反思 篇6

在课后交流时,杨老师一针见血的指出我活动设计的弊病——有效性,如当头棒喝把我从课堂花哨活跃的欣欣然中敲醒,我抛开之前的紧张与兴奋,忽然冷静下来拿出详案来仔细琢磨了琢磨,不禁汗颜:还原买书情景、采访阿长感受,这些环节都很精彩看上去很美,可是它们都是低效的——体会阿长的艰辛其实两三句话点拨学生就能明白,属于杨老师所说的“学生能知道的部分”,而我却花了将近五分钟去设置这样一个情境;鲁迅先生没把阿长买书的情景写出来,而是前铺垫(自己对于书的渴慕激起了阿长的好奇),后暗示、烘托(阿长嘴里的“三哼经”不就告诉我们她买书的艰难么?迅哥儿“震悚的状态”和“新的敬意”不就是对阿长的爱的体会与感激吗?)这是鲁迅先生笔力劲道之处,也是学生“不知道,需要老师引导他们知道”的地方,而我却去做口语对话交际,实在是同目标南辕北辙。有效,是您一直所叮嘱我们所应坚持与做到的教学准则,我相信,只有做到“略去无效环节”,才能突出教学重点。我突然意识到(实在惭愧,应该更早就明白的),活动,包括一切教学设计都是一堂课外在的“形”,而教学目标、学生所得才是一堂课内在的“神”,无论“形”再华美再热闹,它终究是要处于从属地位的,是要为教学本质所服务的,只有以教学目标为基础,以突破重点为目的而进行的设计才是有效的,才能超越花哨而实现真正的精彩,才能称得上“形神兼备”的一堂课,否则只能是南辕北辙、“貌合神离”的失败。

《阿长与山海经》 教学设计 篇7

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新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初中生在能够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会和推敲重要语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2、本课《阿长与山海经》是属于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童年梦痕”重的一篇比较探究课文。

二、学生分析

1、学生98%来自于农村,对农村人物形象有一定的认知能力。

2、语文基础相对于城里孩子来说还是比较差,理解能力不强,逻辑思维能力不够。

3、语文方面应加强阅读感知能力,认知能力。

三、教学目标 A、知识与能力

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对一些词语能够感受到它的幽默感并找出来。

2、通过本课《阿长与山海经》的学习,能够说出阿长怎样一个人,并概括她的优缺点。

3、通过不断朗读能够感受到作者的思想感情。

4、了解作者围绕人物特点选择典型材料的方法。B、过程与方法

1、学生通过查字典、查资料的方法,解决生字词。能够顺畅通读课文。

2、通过朗读,小组讨论学习,进行合作探究。本文作者的思想感情。

3、老师进行评价指导。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了解人物性格特点,明确善恶之人的划分的标准并非取决于外貌美丑以及文化水平的高低,做有价值的人就要做关心他人,爱护他人的人。

2、能够了解选择典型材料写人的叙事方法。

3、了解欲扬先抑的写作方法。

四、教学重点

1、熟读课文并分析人物性格特点。难点:

1、选择典型材料写人记事

2、理解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

五、教学方式

1、教师有感情的范读课文。

2、可以用肢体语言辅助教学,激趣促学。

3、抽查朗读,小组评价。

六、教学用具

电子白板、多媒体课件应用。

教学过程

一、课前探究:学生想一个问题:除了自己的亲人,你身边还有哪些你记忆深刻的人?为什么记忆那么深?

二、导入新课

根据课前探究让学生思考的问题:你最难忘的人是谁?导入课文,板书课题《阿长与山海经》。

三、师生互动部分

教学方式:小组讨论问题,老师巡视辅导,并给与评价。列出小组讨论的问题:

1、找出描写长妈妈的语句,(外貌、动作、语言等描写)并概述她是怎样的一个人?

2、她的优缺点是什么?

3、为什么作者要花费笔墨和时间来追忆这样一个人?

4、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一个人的价值体现在哪里,和相貌、文化水平有关系吗?

6、本文在选材上有什么特点?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

四、课堂总结部分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了鲁迅笔下的长妈妈是一个丑陋、粗俗、愚昧、地位低下但是心地善良,关心爱护小孩的劳动人民形象。她其貌不扬、低俗并且还有很多令人生厌的坏毛病,就这样的一个长妈妈却让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如此深情的怀念她,体现出了一个做人的道理:

为人的价值不在于外貌以及自身地位的高低,重要的是要懂得无论何时都要真心地去关心别人,帮助别人。明白“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的人生哲理。

2、我们学到了写人记事选用典型的材料才会吸引读者。

3、学到了写作中运用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更有感染力。

五、课后作业

阿长与山海经教学设计 篇8

二、整体感知:

文章主要描写的对象是长妈妈,作者几乎是按生活的原样,真实而亲切地再现了自己童年时期与长妈妈相处的情景。请同学们在自读课文的基础上,找出描写长妈妈的事件或细节,并说说这些事件或细节体现了长妈妈什么样的性情。

1、长妈妈是一个没有名字的人

――长妈妈地位低下

2、长妈妈睡觉时总是“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挤得我没有余地翻身”(长妈妈睡相不好)

――长妈妈是一个粗人。

3、长妈妈“常喜欢切切察察”

――长妈喜欢饶舌多事。

4、长妈妈“逼”着我吃福桔

――长妈妈有着太多的繁文缛节

5、长妈妈给我讲长毛的故事

――长妈妈是无知而又淳朴的。

6、长妈妈给我买来《山海经》

――长妈妈是一个真诚,善良,关心孩子,尽可能帮助孩子的好人。

四。想象创新

我们假设阿长现在还健在,她读了鲁迅这篇文章,会对鲁迅说什么?

请同学们紧扣课文内容与人物性格特征,放飞想象的翅膀,赋予人物新的时代特色,代长妈妈说些话。

教师举例:

哥儿啊,我虽无名无姓,但经你一写,现在也成了名人了,可是你说我无名无姓,生得黄胖而矮倒也罢了,怎么连颈上的灸疮疤也写进去了呢?说我规矩多、烦琐、迷信也罢了,那时谁不迷信啊?可是你,怎么连我睡相不好这种私事都写进去了呢?特别是给你讲长毛故事时,讲的将我们掳去后,让我们脱下裤子站在墙头,大炮就放不出来,你也照实写下来了,你不怕人笑话我还怕人笑话呢!

1.文章前两段介绍了“长妈妈”称呼的由来,从中可看出“长妈妈”怎样的社会地位?

地位低下,不被人重视

2.作者写了阿长的哪些令“我”讨厌的生活习惯?可看出长妈妈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切切察察的毛病摆成“大”字的睡相

饶舌多事,粗俗、不拘小节

3.长妈妈懂得哪些“我”所不耐烦的规矩?从对这些规矩的描写中可以看出长妈妈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1)元旦道恭喜、吃福橘

(2)说人死了必须说“老掉了” ……

真诚和善良

4.我为什么对长妈妈产生了“特别的敬意”?这些描写可以看出长妈妈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长毛”的故事,出乎我的意料,更让我感到长妈妈的伟大神力,从此对于她就有了“特别的敬意”。

无知、淳朴

5.最让“我”对她产生敬意的是什么事情?

为“我”买回渴慕已久的《山海经》。

6、当阿长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时,我是怎样想的?表现了“我”什么心理?

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我对从她那里得到《山海经》不抱任何希望,只是说说而已。

7、阿长把《山海经》买回时,“我”有什么反应?体现了怎样的心情?

“我似乎遇到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震惊、感动的同时进而对长妈妈产生了新的敬意。

买《山海经》一事写出了长妈妈热爱、关心孩子的美好品质。

五、师生作结

鲁迅先生对阿长的热爱与悼念融在了课文的字里行间。

六、布置作业:

当堂达标训练(检测)题:检测题

一、选择题。

1、“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对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遇到了很大很响的雷,十分害怕起来。

B、遇到一个霹雳是比喻的说法,表明了我的震惊。

C、遇到了很大很响的雷,全部的人都感到震惊。

D、我似乎遇到霹雳,其实我并没有遇到,表明我很胆小。

2、选出字形不正确的一项( )

A. 保姆 大抵 面如土色 B. 福橘 烦琐 莫明其妙

C. 渴慕 投掷 毫不相干 D. 哀悼 和蔼 深不可测

3、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我大吃一惊之后,也就忽而记得,这就是所谓福橘,元旦辟头的磨难,总算已经受完,可以下床玩耍去了。(开头)

B. 最讨厌的是常喜欢切切察察。(拟声词,形容细碎的说话声音)

C.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大家)

D. 我惧惮她什么呢!(害怕)

4、依次填入下面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一到夏天,睡觉时她又 两脚两手,在床中间 一个“大”字, 得我没有余地翻身,久睡在一角的席子上,又已经 得那么热。

A. 张开 摆开 压 烤 B. 伸开 摆成 挤 烤

C. 张开 摊成 挤 烘 D. 伸开 摊成 压 烘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是( )

A. 每当回忆起向王老师学琴的那段生活,他那严肃的神态,亲切的话语,耐心的指导,总浮现在我的眼前。

B. 他找到了一个补救损失的办法,心情突然渐渐平静下来。

C. 你能不能取得好成绩,取决于你的不懈努力。

D. 他进了考场才发现铅笔盒和草稿纸落在家里了。

6、下列句中说话得体的一项是( )

A. 老师对小明说:“这道理很简单,是人就懂,你怎么不明白?”

B. 谢谢您的合作,欢迎您再来。

C. 昨天是我的16岁诞辰。

D. 老师,你上课讲得太快,我根本没听懂,再给我讲一遍。

板书设计:

感知人物 : 烦琐、愚昧、迷信 善良、朴实、真诚

拎出线索 :不大佩服-不耐烦―空前敬意―新的敬意

品味细节 : 竖手指、睡觉姿态、古怪仪式、讲长毛

想象创新 : 紧扣人物性格、联系现实生活

作业设计:以“我的母亲”为题,仿写课文,写一段话。

教学反思:我选的课文是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这篇文章出自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阿长是鲁迅儿时的保姆,也是本文的主人公,她普通,普通得别人不知道她的名字;她粗俗,粗俗得语言刺耳,动作可鄙;她迷信,迷信得愚妄可笑,麻木不仁。但她又爽朗、热情、乐于助人,有着淳朴、宽厚、善良、仁慈的美德,尤其是目不识丁的她一次看到鲁迅听人介绍《山海经》时的痴迷神态,竟超常人所不能地给鲁迅买了一本《山海经》,此举此情震憾着鲁迅的一生。长妈妈去世30年后,鲁迅写此文以示深沉怀念。为了让学生很好的体会文章,我做了以下几点:

第一,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在合作学习中自己主动去思考。在整节课中,教师点拨、总结的时间在15分钟左右,其余的时间都有学生来参与,所有问题都在学生主动思考、酝酿中解决,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第二, 将问题设计巧妙,使新旧知识发生合理而自然的联系。从学过的《从白草园到三味书屋》中讲美女蛇的长妈妈引导给我买《山海经》的阿长,学生感到自然、轻松。问题的设置:从假如阿长是你的保姆,你讨厌她的哪些方面?紧接着提出从我讨厌她的事例及把《山海经》说成《三哼经》可推测出阿长什么样的学识及地位?最后提出:如此没有文化的一个人,连书也分不清,是如何买到《山海经》的?买到书之后她是怎样的心理?这些问题的设置就给学生一个清晰的思路,形成较完整的知识体系。

第三, 给学生一个主动思考,想象的空间。如在提问中;阿长是一个没有文化的人,她是如何买到《山海经》的?这些问题充分发挥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他们觉得有话说,有意思。

通过这节课,我深深体会到学生的潜力说无限的,他们的想象是丰富的。他们讨厌阿长的地方就是作者儿童心理的正常反映,阿长学识,地位的研讨正是揭示了她为何有这些令人讨厌的原因。

这节课我比较成功的将现代文阅读教学与小组合作学习结合在一起,它没有了上学期的做作、生涩、杂乱、效率低,比较自然流畅,学生的反馈也较好。当然,我的课中还有一些不足,如学生对人物分析往往是局限于某一处,某一方面的性格,所以对人物的形象分析总是零碎的,缺乏全面认识、客观评价的能力;从课堂来看,学生发言的面并不大,我没有及时去调动等等,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逐步解决。总之,我会再接再厉,不断反思、提高,更好地完善自己课堂教学。

注:1、表内字体为五号,宋体,页数在2页之内。

2、表格可根据需要做适当的调整,但需保证一个知识点的完整性和连贯性。

3、备注内容和反思需依据自己的课堂实际如实书写【不要打印】不得随意摘抄。

4教学过程无需过分详细,但一定要体现出教和学的过程,如例题讲解可体现教与学的步骤等。

李东卫:阿长与山海经教学实录 篇9

在讲《阿长与〈山海经〉》时,有一细节引起了我的深思。

……

师:刚才通过阅读分析,我们感受到了阿长身上可敬的品质,她真诚地关爱着孩子,热心地为孩子解决疑难,她的善良和爱心足以掩盖她的卑微、粗俗和愚昧,那么同学们觉得鲁迅对阿长是一种什么感情?

生:十分感激

生:充满敬佩

师引导:同学们,能够被爱感动,能够对自己所得到的爱心心存感激,是一种可贵品质,只有能够感受爱,才能回报爱,付出爱,那么同学们,在我们成长的里程中,你曾经得到过哪些爱和帮助,曾让你深深地感动?

生:思考。

师引导:同学们请想想,你们能够快乐地成长,健康、活泼、聪明,坐在明亮的教室里学习,这都是源于谁的关爱?

一生:我小的时候,非常喜欢一本童话书,在我的请求下,妈妈给我买了,我很高兴,很感激妈妈。

师:回答得好,感受到了母亲的温馨。

生:有一次数学考试,我考得不好,老师没有批评我,而是耐心地帮助我分析错误的原因。我很感激老师对我的爱。

师评点,鼓励。

其他学生做沉思状,发言始终不是很积极。

师:爱,源自于细节。每天放学时我看到不少的父母给自己的孩子送饭,他们骑着自行车,前边挂着饭盒,后边带着小板凳。同学们,当你舒服地坐在小凳子上,吃着父母送来的香喷喷的饭菜,你是否感受到了父母之爱的细心、体贴和无私?让我们用心去感受生活中的爱,懂得珍惜爱、进而付出爱、回报爱。……

李东卫:阿长与山海经教学实录 篇10

【教学构想】

爱,是人类永恒的主题,是生活的的源泉,本单元着眼于爱来选文。在鲁迅的童年生活中,保姆阿长是个很有影响的人物。本文记叙了自己儿时阿长的一些往事,表现了一位纯朴善良的普通劳动妇女形象,是一曲母爱的颂歌。

本文是现代文学作品中的精品。要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抓住文章的重点,分析人物形象,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品味文章的语言。

【教学目标】

1、学习围绕中心选材。

2、分析评价人物形象。

3、体会作者思想情感。

4、品味人物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

分析评价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思想情感。

【教学安排】

按照思路结构──人物形象──情感体味──描写方法这条主线串起本文的教学。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鲁迅先生在他的作品中,几乎没有写到过自己的母亲,但却多次回忆起他的保姆阿长,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我们就曾经读到过。这位连名字也没有的下层劳动妇女,却让鲁迅一生铭记在心,那么,阿长是个什么样的人呢?(板书标题、作者)

二、检查预习

1、学生朗读课文,师生共同正音。

2、学生就疑难词句质疑,教师释疑。学生积累词语

三、整体感知

1、学生初读课文,自由评述对本文的印象。

(学生可以就最感兴趣的或印象最鲜明的情节、语句、段落、人物等泛读。然后即兴发言,学生只要言之有物,有理有据,教师应当及时肯定。)

2、学生默读课文,梳理文章脉络: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重点记叙了哪一件事?

(学情分析:学生大多都能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但可能会很零碎,概括力不强。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他们归并相关段落,抓住关键词句,引导学生归纳概括。)

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阅读、思考、分析、综合、讨论,初步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作者的思想感情,把握文章的主旨。

四、自主研究:

1、当阿长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时,我是怎样想的?表现了我什么心理?

2、阿长把《山海经》买回时,我有什么反应?体现了怎样的心情?

3、你怎样理解文中说的阿长确有伟大的神力?

4、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为什么这么说?

5、写阿长买《山海经》的笔墨并不多,为什么不写她是怎么买到的?为什么此前此后反倒写了不少?

6、为何偏偏是一个目不识丁的保姆为我买书?

学生小组交流,讨论作答。

结合原文,抓住关键词句展开分析。

(学情分析:学生对于前四问大都能准确把握,至于后两问则稍显困难。教师反复启发引导,帮助疏通疑点。)

疑点启发一:试想只写阿长买《山海经》的具体过程,省略此前此后的内容,与原文比较起来效果有何不同?

疑点启发二:我家是书香门第,读书人并不少,那些人都没去买,惟独不识字的阿长为我买来了,这说明了阿长对我的什么情感?

五、拓展迁移

一字不识的阿长到处奔波去买书,艰难可想而知,可能还闹出些笑话。请同学们充分发挥想像力,把作者略去的阿长买书的情节补写出来。

第二课时

一、评价人物

1、试用由 (事件),可见长妈妈 (性格特征)的句式评价阿长这个人物形象。

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学习从事件中归纳概括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学情分析:由于阿长是一个多侧面立体的形象。其人物性格特点比较复杂,学生难以整体把握人物形象。学生的回答可能不尽相同、千奇百怪。对于吃福橘一事,学生可能只单纯从我当时的感受磨难去理解,认为阿长迷信,却不能体会阿长的真诚善良。要注意引导学生正确看待阿长的迷信。)

2、探讨问题:作者为何要写阿长的缺点呢?

方式:学生分组讨论,推选代表发言。

(学情分析:学生可能会模糊地意识到缺陷让人物更真实、更自然,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表述自己的见解,抓住时机让学生领悟人物塑造的技法。)

教师点拨:瑕不掩瑜,有时候,小小的缺憾,往往能使人物形象更真实自然。作者这样写,就使得阿长的形象更真实感人、更丰满润泽、更栩栩如生。同学们在写作时,可以借鉴这个有益的经验。避免将人物简单化、绝对化,应写出人物丰满、鲜明的个性。

二、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试从文中找出表明作者对阿长的情感变化的语句。

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阿长的深切怀念之情。让学生明确:全文线索清晰,结构上决不平铺直叙,是经过精心构思的。作者对阿长的感情是变化的,从不大佩服──不耐烦──空前敬意──新的敬意。这样层层剥笋、欲扬先抑,收到强烈的艺术效果。

三、体味本文中人物描写的方法

鲁迅先生是一位擅长白描的艺术大师。所谓白描,是指用朴素洗练的笔法,寥寥几笔将描写对象的主要特征勾勒出来,是一种比较接近于叙述的描写方法。请同学们找出文中最传神、最生动形象的描写阿长的句子。

方式:学生先找出句子,然后讨论、批注、评点,教师选一二学生典型发言。

教师点拨:用一个大字描写阿长的睡相,是本文中最传神的一处描写。单说伸开两脚两手,读者的印象还不鲜明,一个大字的比喻,就化平淡为生动,极其简练地画出了阿长睡相的难看,阿长粗俗的个性也就跃然纸上了。可见描写只要抓住人物最鲜明的特征,就能很传神地勾勒出人物的个性。

鲁迅的描写之所以特别出色,功夫在于选择、提炼,或者写得最能表现人物特点的外貌,或者写得最能表现人物特点的动作,或者写最能表现人物特点的语言。

四、拓展迁移

在你的童年生活中,有没有象阿长那样关心你、并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普通人?你是怎样看待他们的?选择一个你熟悉的人物,写一两件事,尽可能写得真实、生动、传神。

【教学后记】

本单元选文着眼于一个爱,通过爱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同时培养学生阅读记叙类作品的能力。八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学习记叙文的一定基础,本文写的又是家庭生活方面的内容,极富有生活情趣,很容易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故学生在学习本文时,大多都能表现出浓厚的学习兴趣。但由于作品的时代不同,人物性格中良莠相杂,学生难以准确地把握人物形象,这往往成为教学中难以突破的认识障碍,不过,驾驭得好,这又能成为教学中的一个兴奋点。

上一篇:人、车、路的对话四年级作文下一篇:点醒你的职场励志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