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Palace Museum第五册

2024-08-03

The Palace Museum第五册(共6篇)

The Palace Museum第五册 篇1

第五册第五单元检测题

一、语言的实际运用、“我们要学习文件”是有歧义的句子,接在它后边能消除歧义的一项是

A.请做好准备 B.请把电视机关上

C .小说不要带来。D、请你告诉小王。

答:.下面各组中,两句话所表达的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

A.①非经批准不能动用流动资金。

②非得经过批准才能动用流动资金。

B.①除非你去请,他才会来。

②除非你去请,他是不会来的。

C.①这样的事,我何尝愿意做?

②这样的事,我何尝不愿意做?

D.①他缺乏经验,难免会出现差错。

②他缺乏经验,难免不出现差错。

答:.指出下列各句句意不明确的地方

(l)这精致的灯笼将作为今天得分最高的嘉宾的礼品赠送给他。

答:

(2)他背着总经理和副总经理把这笔钱分别存人了两家银行。

答:

(3)局长嘱咐几个学校的领导,新学期一定要有新的作风。

答:

二、阅读

(一)(甲文)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忽然间听得一个声音,“温一碗酒。”这声音虽然极低,却很耳熟。看时又全没有人。站起来向外一望,那孔乙己便在柜台下对了门槛坐着。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祆,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见了我又说道:“温一碗酒。”掌柜也伸出头去,一面说“孔乙己么?你还欠十九个钱呢!”孔乙己很颓唐的仰面答道,“这……下回还清罢。这一回是现钱,酒要好。”掌柜仍然同平常一样,笑着对他说,“孔乙己,你又偷了东西了!”但他这回却不十分分辨,单说了一句“不要取笑!”“取笑?要是不偷,怎么会打断腿?”孔乙己低声说道,“跌断,跌,跌……”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此时已经聚集了几个人,便和掌柜都笑了。我温了酒,端出去,放在门槛上。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不一会,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

(乙文)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嚏!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老太太慌了,慌将几口开水灌了过来。他爬将起来,又拍手大笑道:“喧!好!我中了!”笑着,不由分说,就往外飞跑,把报录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端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众人拉他不住,拍着笑着,一直走到集上去了。、这是节选自《孔乙己屿(范进中约中的文段,分别与了孔乙己与范进在封建()制度的毒害下各自不同的命运。

两个文段中都运用了描写方法写人:都写了人物的语言、()和()。不同的是:《孔乙己》还有()和()描写。

在语言描写方面,两段文字各有不同:《孔乙己》写();而《范进中举》只写()。“噫!好了!我中了!”这一句反复出现的作用是()。.两段文字在人物出场的描写上各有不同。甲文段先写人物的(),而后写人物的();乙文段一开头便写人物的();甲方段这样写,或多或少表现出作者对所写人物命运的(),而乙文段则表现了作者对所写人物的()。.两段文字都精心地写了人物的“笑”。《孔乙己》写掌柜的“笑着说”,聚集的人和“掌柜都笑了”,孔乙己在“旁人的说笑声中……慢慢走去了。”《范进中举》写范进“拍了一下,笑了一声”,“爬将起来,又拍手大笑”,“笑着,不由分说……”请分别简要说明这两段文字写“笑”的不同含义和作用。

答:__________

(二)有一次,幼小的我,忽然走到母亲面前,仰着脸问:“妈妈,你到底为什么爱我?”母亲放下针 4 线,用她的面颊抵住我的前额,温柔地,不迟疑地说:“不为什么只因为你是我的女儿!”

小朋友!我不信世界上还有人能说这句话!“不为什么”这四个字,从她口里说出来,何等刚决,何等无回旋!她爱我,不是因为我是“冰心”,或是其他人世间的一切虚伪的称呼和名字!她的爱是不附带任何条件的,唯一的理由,就是我是她的女儿。总之,她的爱,是屏除一切,拂拭一切,层层的麾(同“挥”)开我前后左右所蒙罩的,使我成为“今我”的原素,而直接的来爱我的自身。

天上的星辰,骤雨般落在大海上,嗤嗤繁响。海波如山一般的汹涌,一切楼屋都在地上旋转,天如同一张蓝纸卷了起来。树叶子满空飞舞,鸟儿归巢,走兽躲到它的洞穴。万象纷乱中,只要我能寻找到她,投到她的怀里…天地一切都信她!她对于我的爱,不因为着万物毁灭而更变!

她的爱不仅包围我,而且普遍地包围着一切爱我的人;而且因爱着我,她也爱了天下的儿女,她更爱天下的母亲)。小朋友!告诉你一句小孩子以为是极(),而大人们以为极高深的话,“世界便是这样的建造起来的!”

(选自冰心《寄小读者》通讯十).第一段有两处细节描写,分别表现出“幼小的我”的()和母亲的()。、第一段的“不迟疑”与第二段中的那两句话相呼应?.第二段的“屏”应读作(),意思是:()。、根据文意,第二段中与“拂拭”词义相同的两个词语是()()。“拂拭一切”的目的是()。(用原文的语句回答)、第二段,为什么说母亲爱的是“我的自身”?(用原文语句回答)答:.第三段描写的景物的特点是什么?拥原文的语句概括)答:.文中为什么要插入写景的文字(即第三段)呢?

答:.第四段划线的部分说明母爱有什么特点?

答:、第四段的括号内应填人哪个词语?

答:

(三)郑屠右手拿刀,左手便来要揪鲁达;被这鲁提辖就势按住左手,赶将入去,望小腹上只一脚,腾地踢倒在当街上.鲁达再入一步,踏住胸脯,提起那醋钵儿大小拳头,看着这郑屠道:“洒家始投老种经略相公,做到关西五路廉访使,也不枉了叫做‘镇关西’!你是个卖肉的操发刀屠户,狗一般的人,也叫做‘镇关西’!你如何强骗了金翠莲?”扑的只一拳,正打在鼻子上,打得鲜血迸流,鼻子歪在半边,却便似开了个油酱铺,咸的、酸的、辣的一发都滚出来。 郑屠挣不起来,那把尖刀也丢在一边口里只叫:“打得好!”鲁达骂道:“直娘贼!还敢应口!”提起拳头来就眼眶际眉梢只一拳,打得眼棱缝裂,乌珠迸出,也似开了个彩帛铺,红的、黑的、紫的都绽将出来。

两边看的人惧怕鲁提辖,谁敢向前来劝。

郑屠当不过,讨饶。鲁达喝道:“咄!你是个破落户!若只和俺硬到底,洒家倒饶了你!你如今对俺讨饶,洒倒偏不饶你!”又只一拳,太阳上正着,却似做了一个全场的水陆道场,磬儿、铙儿、钹儿一齐响。鲁达看时,只见郑屠挺在地上,口里只有出的气,没了入的气,动弹不得。

鲁提辖假意道:“你这厮诈死,洒家再打!”只见面皮渐渐的变了。鲁达寻思道:“俺只望痛打这厮一顿,不想三拳真个打死了他。洒家须吃官司,又没人送饭,不如及早撒开。”拔步便走,回头指着郑屠道:“你诈死,洒家和你慢慢理会!”一头骂,一头大踏步去了。.本文段节选自我国著名的古典长篇小说《》,作者___,是___朝人。

17.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三拳分别打在镇关西的什么部位?

答:第一拳打在___。

第二拳打在___。

第三拳打在___。.文中划线的三个比喻句分别描写了郑屠被打后的哪一种感觉?

答:①②③.请找出文段中属于心理描写的语句。

答:心理描写的语句、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鲁提辖“真个打死了”镇关西?写出这些语句来。

答:、最后一段表现了鲁提辖怎样的性格特点?

答:

三、作文、题目:我经历的一次小波折

提示:“波折”当中有教益。不管是教训,还是启示,最好通过对事件的记叙表现出来。①要写确实是自己经历过的;②是一次,不是几次;③是小的,不是重大关头的转折;不是成功的经历,而是波折。“波折”是指事情进行中发生的曲折。审题要审清。然后才知道应该写什么。

答案:

五册五单元

一、l、B。“我们要学习文件”有两种理解:①是理解为“我们要学习的文件。”②是理解为“我们(现在)要学习-------文件了。”

“文件”是一个名词,“与“要”构成动宾结构,作为“要”(索取)的对象。ACD 项接上去都不能消除歧义、只有 B 项接上去歧义才能消除:请关上电视机,我们马上就开始学习文件了。2、C.A 项①中的“非”与“不”构成呼应,表示必须。这句意思是“必须经过批准才能动用流动资金”。②句中“非得”是在肯定的句式的基础上进行强调,所以 A 项两句表意相同。B 项①句中“除非”是该词,表示唯一的条件,相当于“只有”,常与副词“才”呼应,构成一组关联词。②句中的“除非”相当于“除了”,意在肯定,表唯一的。该句意思是“除了你,别人去请,……”所以两句表意相同。D 项①句中“难免出差错”的意思是“出现差错难免”;②匈中“难免不出现差错”是说“不出现差错难免”,两句都是说“出现差错是正常的”。而 C 项中的两句虽然都是反问句,但是,①句是表否定;②句是表肯定,所以答案应为 C.3、(1)“他”指代不清,可指“得分最高的嘉宾”,也可指另外的人。(2)“背着”的宾语不清,可理解为总经理一人,也可理解为总经理和副总经理两人。(3)“几个”修饰不清,可理解为几个“学校”,也可理解为几个“领导”。

二、(一)4 .科举;动作和外貌;环境和心理描写;对话;独白;深刻刻画出范进中举后的精神极端兴奋的状态。5、语言,神态;神态;同情;嘲讽。6、《孔乙己》中笑声与孔乙己的不幸遭遇形成强烈的对照,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冷酷与人情的炎凉。《范进中举》中范进白头中举,心酸事和高兴事一起涌上心头而狂喜,传神地写出了科举制度毒害下中举后的丑态。

(二)7.天真幼稚温柔慈爱8.何等刚决何等无回旋9.b ǐ ng ng 除去.10.屏除 , 麾开直接的来爱我的自身11.因为她的爱是不附带任何条件的 , 唯一的理由 , 就是我是她的女儿.12.万象纷乱13.烘托母校的爱是永恒的爱14.无私的博大的15.浅显

The Palace Museum第五册 篇2

一、台湾“艺术与人文”课程设置与教材概况

在台湾, “艺术与人文”课程大多从小学三年级到初中三年级 (3-9) 开设, 共14个学期, 每学期教材一册, 共14册。就中学阶段 (6、7、8) 三个年级的情况看, 7、8年级每册教材各设计4个单元, 9年级在设置三个主要单元后, 提供一个自学单元, 是为“3+1”模式, 这一模式使9年级的教学时间更有弹性。课程的授课时间安排16周, 每周三个课时, 共48课时。剩余4周时间, 用于校本“艺术与人文”课程学习。

从“艺术与人文”教材编写的体例上看, 的确是通过介绍艺术而体现人文。教材以人、自然、社会、文化的互动为主题, 统合了视觉艺术、音乐、表现艺术的诸多学习内容, 特别是对音乐、美术、戏剧之间的关联艺术进行了详细介绍, 在强化人文素养方面进行了有效探索, 为达到“人文”教育的目的, 编者“希望带领学生留意观察生活情境, 以艺术的途径表达自己的感受并且加深对文化的理解与关怀”, 并“重视引导学生主动接近艺术, 培养对艺术的兴趣, 注重引导学生多方搜集资讯, 建立自己的艺术档案, 并扩充学生的美感经验, 提高艺术欣赏的能力”。这就回答了艺术与人文的关系问题, 回答了为什么要进行艺术教育的问题, 那就是, 通过艺术教育, 提升人文修养, 提高生活底蕴, 为激发艺术修养, 塑造具有文明素养的人而施加影响, 施以教育。

二、台湾“艺术与人文”教材例析

以台湾9年级 (中学三上) 第五册“艺术与人文”教材为例, 该教材设置四大板块, 分别如下。

一是名画的飨宴。本章包括三个单元, “名画动起来” (指一幅情景交融的绘画可以成为戏剧创作的来源, 绘画的构图可以影响舞台构图等) 、“悠游名画名曲间” (指作曲家和画家相互影响, 作曲家受到名画的触动, 画家受到名曲的影响藉而创作出名著的故事) 、“名画变装秀” (指艺术家运用新的创意, 使名画呈现出多元化的样貌, 使之在艺术和商业等领域展现新的特殊作用) 。

二是艺蕴深情。通过对古今艺术名作的赏析, 体会爱情的酸甜苦辣, 学习以健康的心态面对爱情。本章包括三个单元, “真情图谱” (介绍艺术家对人世间种种情爱的艺术表达, 并特别介绍了结婚喜帖、祝福卡的设计与礼品的包装) 、“爱情罗盘” (主要介绍反映爱情主题的名曲、著名电影, 并进行习唱、观看) 、“见证爱情的戏剧” (介绍西方带有典范性的爱情主题喜剧与悲剧, 如《仲夏夜之梦》、《罗密欧与朱丽叶》等, 介绍中国传统戏剧中的名篇, 如《梁山伯与祝英台》、《牡丹亭》等) 。

三是人神之间。主要介绍宗教艺术和其中蕴含的不同信仰的精神。本章包括三个单元, “永恒的追寻” (追寻各种艺术形式产生的缘由, 传达艺术源自各种信仰活动与思想表现的艺术观念, 重点介绍主要的宗教艺术形式) 、“倾听心灵的声音” (立足于不同形式和主题的音乐作品的介绍, 传递音乐作品带给欣赏者的不同的心灵启迪) 、“影剧世界中的人与神” (介绍戏剧的起源、演变, 戏剧中反应的人神关系等) 。

四是艺术潜望镜。此为自学单元, 是要求学生以自学的方式, 系统的认识视觉艺术、音乐和表演艺术的本质, 增进欣赏的能力。在视觉艺术方面, 主要强化对绘画等作品的鉴赏方法, 包括欣赏的态度、要点与基本方法。音乐方面, 主要透过对巴赫、韩德尔、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等作品的介绍, 进一步了解巴洛克、古典时期的音乐特色。表演艺术方面, 主要讨论戏剧类型、表现方式和正确的欣赏方式。此单元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欣赏艺术作品时, 不仅仅是看看“热闹”, 而是要看出“门道”, 换言之, 就是教材一贯的编写目的之一, 从而获得相关“人文素养”。

三、台湾“艺术与人文”教材特色分析

纵观台湾康轩文教事业股份有限公司出版的“艺术与人文”课程教材, 其体现了不同于大陆教材编写的鲜明特色, 对我们进行教材编撰和课程教学带来许多有益的启发。

1.对艺术形式进行统合, 涉及面广, 信息量大

教材涉及美术、音乐、社会和文化的多个方面, 编者对其进行了符合逻辑的有机统一, 这个基本逻辑就是各种艺术形式之间的相互联系。这一模式符合艺术形式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转化的客观规律。我们看到, 教材的知识点是统合中的复合型知识, 绘画可以衍生出戏剧, 绘画可以延申到广告作品, 绘画可以产生音乐作品。例如教材中介绍, 1984年美国百老汇首演的二幕音乐剧《星期天与乔治同游公园》, 就取材于印象派画家秀拉的画作《大杰特岛的星期日下午》, 教材介绍了音乐剧如何把原画作构图的形式、景色的搭配、人物的穿着打扮与仪态惟妙惟肖地呈现在舞台上。这些知识涉及古今中外, 涉及多种艺术形式, 对以学生为主体的读者是一个很好的教育和启蒙。

就教材的信息量看, 由于涉及的艺术形式丰富, 毫无疑问, 这套教材的信息量是比较大的, 它跨越古今, 涉及中外, 绘画、戏剧、雕塑、舞蹈、作曲、器乐, 各种艺术流派, 不一而足。例如“名画变装秀”单元的“以古创新多新意”知识点, 涉及梵高 (原文作梵谷) 的油画《向日葵》、活跃于当代欧美艺坛的日本艺术家森村泰昌的油画《仿梵高向日葵》, 涉及公元前130年的《米洛的维纳斯》、达利作为超形式主义大师的《有抽屉的米洛维纳斯》、波提切利的《维纳斯的诞生》和英国绘本画家安东尼·布朗的《威利的画》等, 虽然相关内容仅占三页篇幅, 但大大小小的著名绘画作品呈现了11幅之多, 其所提供的喜闻乐见的信息量是比较丰富的。

2.时时刻刻贯穿人文理念, 重视潜移默化中的 艺术育人

艺术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什么?毫无疑问, 就是培养人文精神, 就是要在对艺术形式有所理解的基础上, 让学生喜欢相关艺术形式, 甚至参与相关艺术的创作, 最终形成对各种艺术形式的理解、把握, 理解基本的艺术作品, 掌握正确的艺术欣赏技巧, 受到艺术作品的熏陶, 成为懂人文、有修养的个体, 也就是受到教益, 成为一个文明的人。

这一特点在“艺术与人文”教材中表现得特别鲜明。例如教材第二单元的“艺蕴深情”一节, 在介绍“真情图谱”知识点时, 开篇呈现:“爱情是最动人心弦的, 从年少懵懵懂懂的初恋, 到相互许下诺言, 成就一段美满的姻缘, 是每个人的期待;然而, 月有阴晴圆缺, 人有悲欢离合, 感情世界的变迁与悲剧, 往往也让人痛不欲生。不论是缠绵悱恻的恋曲或是凄凉悲伤的爱情, 艺术家以其敏锐的心思、高超的技巧, 将人世间种种的情爱, 以各种方式一一呈现在我们眼前。”[1]这样的开篇, 真诚而流畅, 如涓涓细流纸面流淌, 让学生不知不觉中受到引导和教育。编者还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掌握传达感情的设计表现, 教会学生制作个性化的结婚喜帖 (请柬) 、祝福卡, 学会不同礼品的包装, 在强调艺术性的同时, 强调实用性, 必要而有益。又如, 在自学单元“艺术潜望镜”的“艺术鉴赏的要点”一节, 编者结合三幅油画, 进行了细致入微的针对性分析, 教会学生基本知识;到了“鉴赏艺术品的方法”一节, 则结合毕加索《格尔尼卡》画作的细部特征, 进行了代表性分析, 把艺术品鉴赏的描述、分析、诠释、判断四个方法完整地呈献给学生, 使他们受到启发与引导。

3.给学生充足的思考和领悟空间, 具有强烈的 问题意识

教材对知识的呈现不是填鸭式的被动呈现, 而是以丰富多彩、富于变化的形式展示给学生, 特别是编者在每一个知识点都要提出值得思考的问题, 引导学生的理性思考。例如教材第17页, 编者选用了法国画家勒泽的作品《闲暇》, 提出了如下问题: “他们是一家人吗?彼此的关系如何?时间、地点又是什么?打算到哪里去?脚踏车、花、纸条又透露了哪些讯息?”由一幅画而提出五问, 加深学生的印象, 促进学生思考并解决问题。又如, 教材第136页, 编者选用了台湾艺术家朱铭的雕塑作品《人间系列—绅士》, 笔者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这件作品是以什么媒材及形式完成的?作品中这些绅士们, 穿着正式而体面, 还披上了厚重的外衣, 他们是如何被摆放在一起?也许天气不好, 他们都打着伞, 而他们也没有交集, 彼此之间谈论些什么?整体的气氛感觉如何?在城市中这样的一群人代表什么意义?上班族都会生活面临了哪些问题?除此之外, 还想到了什么?”连发六问, 是提问, 更是对学生层层深入地思考的引导。这种强烈的问题意识, 使得学习知识的过程成为了积极思考的过程, 成为了学生逐步受到感染的过程。

这种强烈的问题意识当然也存在于每一单元最后的“非常有‘艺’思”, 对整个单元提出需要解答的问题, 而这些问题, 大都是需要学生搜集资料, 进行综合思考并动手动笔才能完成。

4.教材编写形式活泼, 多途径呈现知识、引导思 考

台湾“艺术与人文”课程教材除上文提及的图文并茂、内容信息量很大外, 在具体知识的建构与学习引导上, 也有独特之处, 编者设计了不同形式的延伸资料框, 主要形式有:

一是“艺术家专栏”。介绍艺术家的小传及轶事, 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艺术家。例如教材对贝多芬、李叔同 (弘一法师) 的介绍等。二是“威力大补贴”。让学生获得与学习主题相关的资料, 增进对相关学习内容的认识。例如教材对文艺复兴的介绍, 对桃花源故事出处的介绍等。三是“我的艺术档案”。提醒学生记录学习心得和制作作品, 累积自己的艺术档案。四是“通关密语”。主要针对一些新学习的专有名词加以说明, 帮助学生累积对专门语汇的了解与运用能力。例如教材对“戏中戏”、“吴哥窟”、“般若波罗密多”、“杂剧十二科”的介绍等。五是“小叮咛”。随时提醒学生学习过程中需要注意的 要点, 让学生印象深刻, 专心学习。例如关于戏剧排练, 编者的叮咛是, “排练的场地要尽量和演出的场地大小相同, 做好标志, 以便排练。排演过程, 演员可以提供意见, 一旦排定, 就不可私自更改。”六是“动动脑, 想想看”。通过即时的问题提问, 引发学生动脑思考和动手实践, 借而获得更多新发现。例如, 在介绍达涅昂·布维贺的作品《摄影师家中的婚礼》时, 编者提出的“你能试着从《摄影师家中的婚礼》画作中猜猜看, 这些人物和新郎、新娘的关系吗?他们的耳语内容又是什么?”

知识传输的形式活泼多样, 分类清楚, 适合中小学生特点, 易于他们对相关知识的接受理解。

概而言之, 在新课程标准颁布并实施的背景下, 如何完成好音乐、美术、戏剧、书法等相关艺术教育任务, 台湾版“艺术与人文”课程教材给了我们有益的启发, 它所具有的鲜明特点, 如相关课程的开设、教材对各种艺术形式的有机统一的概括性介绍、对艺术知识的人文化关照、对具体问题的科学提出等, 都值得我们借鉴思考, 以促进我们增强中小学生的人文素养, 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摘要:台湾艺术与人文课程从小学三年级到初中三年级开设, 教材通过介绍艺术而体现人文, 具有鲜明的特色。主要是对艺术形式进行统合, 涉及面广, 信息量大;时时刻刻贯穿人文理念, 重视潜移默化中的艺术育人;给学生充足的思考和领悟空间, 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教材编写形式活泼, 多途径呈现知识、引导学生思考。

关键词:台湾,艺术与人文,教材

参考文献

第五册新增诗歌讲与练 篇3

(一)

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这首诗写于李白出蜀远游,向三峡进发的途中。在一个秋高气爽、月色明朗的夜里他怀着“遍谒诸侯,海县清一”的政治抱负和生活理想,扬帆东下,辞亲远游。诗人乘着小船,从清溪驿顺流而下。月影映在江水之中,像一个好朋友一样,陪伴着诗人。但在从清溪到渝州的旅途中,月亮总被两岸的高山挡住,这使踌躇满志的诗人对曾经生活过的山清水秀的蜀地,又思念不已。全诗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

鉴赏这首诗,有两个问题值得注意:

一是“思君不见”的“君”究竟指谁?有人认为是指蜀地的朋友,有人认为是指“峨眉山月”。其实李白常把明月作为理想的化身、自由的世界来描绘,除了《把酒问月》外,还有“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甚至还可以随便寄赠,“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称月为君,是符合李白的性格的,它是作为故乡的象征而出现在诗中,当然其中也包含了故乡的亲人、朋友以及一草一木。

二是这首诗句句有地名,因此这些地名在诗中所起的作用,也值得细心推究。“峨眉山”“平羌江”是具有诗情画意的两个地名,一是巍峨俊秀,一是碧绿可爱,再加上明月相映,那样的美景就自然可爱了,当然它还交待了诗人的游踪。第三句连用两个地名,点明了诗人出发地点和将要达到的目的地,语调显得轻快而急促,表现了诗人爽朗奔放的性格。“下渝州”点明行舟将到的地点,也意味着船行很远了,“思”的情绪也就产生了。五个地名,前两个重在写景,中间两个偏重叙事纪行,最后一个则侧重抒情。

(二)

春夜洛城闻笛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洛城即洛阳,是唐代的东都。“暗飞声”写出了笛音悠远轻细,扣住了“夜”字,显示出此时喧哗了一日的都市中的各种喧嚣至此已经平静下来了,正因夜静,才听到了暗中飘渺而来的笛声,因其飘渺,又不知发自何处,是演奏者情不自禁地只管吹奏,把无限的离愁别绪洒向城中,洒向夜空。“谁”字是写这笛声出处不明,突出一个“闻”字。在这万籁俱寂的春夜里,如丝的笛音散入春风,随风飘进整个洛阳城里无数没有睡着或者睡不着的人的耳朵里。初不经意,待静心一听,原来吹奏的是凄清婉转思乡怀家的《折杨柳》。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故园,即是故乡。诗人为施展才华,追求理想,离家赴远,听到这怀乡之曲,不免情怀波动,与吹笛人以及笛音产生共鸣。诗句妙在没有停留在一己之情怀波动上,而是由己及人,推想“满洛城”中,又有多少人是远离故园、客居他乡的人啊,这不期而遇却送入耳中的《折杨柳》,真的是在“暗中”拨动了许多游子的心弦,使得他们再也无法安眠。“何人不起”,这是一个用否定的语气强化肯定的心态的句子,是说只要是听了这春夜中的玉笛之声,每一个离家的人不能不被它勾起对家的怀念。

中华民族是一个故土难离的民族,李白抓住民族精神的这一特点,牢牢扣住读者的心理,所以,千百年来,这首诗成了游子们经常挂在嘴边心头的诗篇之一,同时,也不断滋养、强化着民族的一种向心力、凝聚力。

【李白诗歌拓展训练】

1.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后面两个问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1)第一句选取了杨花与子规两个意象,有什么作用?

答:

(2)第二联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3)作者为什么要把“愁心”寄与“明月”?

答: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夜郎,第二年春天行至巫山时遇赦,回到江陵。在南游岳阳时,写下了这首诗。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二联两句中,“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月下独酌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1)诗人笔下,月亮不仅是美好事物的象征,也成了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月”的形象有什么特点?

答:

(2)诗人与明月之间亲密欢洽的举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4.阅读下面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夜泊牛渚怀古

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

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

【注】谢将军:东晋谢尚,官镇西将军。镇守牛渚时曾于秋夜泛舟赏月,遇袁宏诵诗,听后大为赞赏,邀袁过船长谈达旦,从此袁宏名声大著。

以前两联为例,谈谈“空”字是怎样把写景和抒情联系在一起的?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复杂情感?

5.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越中览古

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苏台览古

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

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这两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慨?

答:

【参考答案】

1.(1)杨花与子规两个意象的作用是:点明时令,点明主旨,营造基调气氛。杨花象征离别与漂泊,子规啼声悲哀。

(2)第二联把明月人格化,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思念与同情。

(3)因为月照中天,千里可共,作者寄情于月,朋友见月如见人。

2.诗眼分别是“引”和“衔”。高飞的大雁带走了心中的忧愁与苦闷,月出山中,就像是山(或“远山”“君山”)为人们衔来了美好与团圆。

或表述为:“引”字形象地写出了大雁懂得人情,把愁心带走的情境;“衔”字形象地写出了山(或君山)懂得人的心意,把好月送来,与诗人共享欢乐的情境。“引”和“衔”两字形象地写出了诗人遇赦后喜悦(或“欢乐”)的心情。

3.⑴诗人借助丰富想象,赋予月亮浓厚的感情色彩,把它描绘得善解人意、可喜可亲,仿佛成了诗人可以倾诉心声的知音。

⑵诗人与明月之间的亲密欢洽,更加反衬出诗人在人世间的孤独寂寞情怀,从侧面表现了诗人对现实社会的愤懑和厌恶,也表现了诗人遗世独立的高洁人格。

4.第一联写诗人夜宿牛渚,江夜寂寥,天水一空,这种秋江空寂之景很自然地使李白想到谢尚对袁宏的提携。第二联正面写怀古,一个“空”字使作者知音难觅,怀才不遇之情和上联的空寂之景交融在一起。

这首诗既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大志难酬的孤独和寂寞,也表达了自信、旷达、洒脱、豪放之情。

第五册《可能性》 篇4

1通过摸球,装球等活动,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并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来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获得概率的思想。

2 培养初步的判断和推理能力。

3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形成良好的合作学习的态度。

教学重点:感受体验有些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难点:理解,辨析“可能”,“一定”,“不可能”发生的事件

教学过程:

一 联系生活,激趣引入

“今天,智慧爷爷带了个幸运王冠想戴在我们班一位扎两条小辫的女小朋友头上,谁可能会成为这个幸运的小天使呢?她坐在第一大组,猜猜她可能是谁?    (  学生猜测 )师强调可能。

指一男生,可能会是他吗?(不可能),为什么呢?

智慧爷爷悄悄告诉大家,那是穿红衣服的女孩,你能判断出什么结论吗?一定吗?

为什么不猜a a ,bb了?

在智慧爷爷没给我们缩小范围之前,可能是aa ,也可能是bb, 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事情一时是不能确定的,都有他的可能性,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本领“可能性”

二 创设情境  探索新知

小朋友们喜欢玩游戏吗?智慧爷爷带来了三种颜色的球,装在四个口袋里,我们来个比手气游戏,每组派2个同学,一个摸球,一个上黑板记录。哪一组小朋友摸到代表喜气的红球次数最多,哪一组就获胜。

每组推选代表。下面的同学先猜一下,哪组可能获胜呢?(学生猜测)智慧爷爷悄悄告诉大家,第一组一定会胜。李老师不相信,你们相信吗?我们一起来试试。

宣布规则:摸的同学不许看,每人摸5次。开始后,李老师说第一次,你们开始摸,说了第2次才能摸第2次。记录的同学看好你们组小朋友摸到球的颜色,摸一次就在对应颜色旁打钩。(学生摸球)

他们都摸了5次,分别摸出了什么球?哪一组获胜了?

看到这样的结果,你们是不是很惊讶啊,智慧爷爷告诉小朋友,他为什么猜得那么准呢?原来这四个口袋里分别有秘密呢?你能猜出来吗?请大家在小组里商量商量。

谁来大胆猜测一下第一组的口袋里到底有什么秘密?

都是红球。(打开看一下)那么任意摸一个,会是什么情况呢?

一定是红球。如果学生能说出一定,教师表扬。小朋友的这个词用得真好。(师板书一定)。

学生猜测一下2、3、4组口袋里分别有什么秘密?

一一出示可能,不可能。

小结:通过刚才的游戏,我们发现在全是红球的袋内任意摸一个,(“一定”是红球,)在没有红球的袋内任一摸一个,(“不可能”是红球,)在既有红球又有其他颜色的球的袋内任一摸一个,(有“可能”是红球。)

三 找找好朋友

智慧爷爷觉得小朋友们刚才的表现非常棒,决定再和大家做个交朋友的游戏。看,他请来了一些小伙伴和大家来做好朋友。大家看看,都是谁来了?

(出示小黑板,分别贴有米老鼠,唐老鸭、蓝精灵,史诺比,机器猫,小兔,猫)你想和谁教朋友呢?

每个小动物下面都有号码,老师给每组发一个股子,你转到几就能和几号小动物交朋友了?

四人为一组,先小组里猜猜自己可能会转到哪个朋友,轮流自己转转,每人转1次,看看分别转到了谁。

集体交流:你们通过转转发现,除了可能和米老鼠交朋友,还可能和谁交到朋友?还可能呢?

谁交到唐老鸭了?为什么没有人交到呢?(没有7号)所以我们不可能交到。

李老师想和2号的小动物交朋友,你能设计一个股子,不管怎么转,一定是和米老鼠交到朋友?小组商量一下。

四 摸果冻

小朋友们真了不起,智慧爷爷拿来三种口味的果冻招待小朋友和你们的新朋友。

(1) 出示3袋果冻,全是草莓味,桔子味和草莓味,柠檬味和橘子味。

问:“从每袋内任意摸一个果冻,一定是草莓味的吗?

小组商量讨论,集体交流

(2 ) 如果你最想吃柠檬味的果冻,你会到哪个口袋里摸,不愿到哪个口袋摸呢?为什么?

五  小小装配员

智慧爷爷今天为我们带来了许多果冻,在分给大家之前,还想考考小朋友的智慧呢?你们愿意接受智慧爷爷的考验吗?请小朋友当小小装配员。按定单要求装果冻,看哪组合作的又快又好。

订单:1 随意拿一个,一定是草莓味的

2 随意拿一个,可能是草莓味的

3 随意拿一个,不可能是草莓味的

一一出示定单,说说是怎样放的,为什么那样放。

六  说说可能性

我们生活中,有些事是可能发生的,有些事是一定发生的,有些事是不可能发生的。

选择:

1 太阳从东方升起。(一定,不可能,可能)

2 公鸡下蛋。(一定,不可能,可能)

3 明天考试我得100分。(一定,不可能,可能)

生活中的事情很多很多,你能不能利用这三个词来说说生活中的事情。

同桌交流互说,全班交流

生活中的例子很多很多,我们要做个有心人

七;出示转盘,分布均匀,转动指针,会停哪呢?

出示另一转盘,分布不均。(标设奖品)商家为什么这样设计呢?

八 课堂总结

《论语》第五册教案大全 篇5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诵读课文,在朗读和背诵中体会文言文的语感、韵味。

2、能通过老师讲解和课文注释,理解各则的大意。

3、对《论语》中的“孝”的思想的内容有初步了解,体会到孝的重要意义。做一个孝顺的人。

二、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地诵读课文,在朗读和背诵中体会文言文的语感、韵味。

三、教学难点:

对《论语》中的“孝”的思想的内容有初步了解,体会到孝的重要意义。做一个孝顺的人。

四、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

师:我们经常说,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我们有很多的传统美德!谁能为大家列举一些你们所知道的美德? 生自由答。

师:大家都说的非常好,说了很多的美德。说明同学们平时也都拥有这些美德,是吗?老师为你们骄傲!师:(重复学生说过的美德)在所有的美德当中,你们认为什么是最重要的呢?为什么?说说你的理由!生自由答。

师:同学们说的非常好!既然能说出来,就说明同学们身上都有着不同的优点!刚刚也有同学说到了“孝”,我们中国有句俗话,叫“百善孝为先”。(板书:百善孝为先)为什么会这么说呢?谁能帮老师解释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生答。

师:非常好!百善,意思就是所有的美德,百善孝为先,就是说在所有的美德当中,孝是最首先的,也是最重要的。换句话说就是---(出示课题)“孝为根本”。2.解读课题: 神奇汉字—孝。(1)观看视频:“孝”字的演变(2)说一说:你对“孝”字的理解。(生自由答)

师小结:说的非常好,孝这个字就像上面是个老人,下面是个孩子,我们可以理解为老人依靠着孩子,孩子支撑着老人。是不是呢?人的一生当中,开始都是父母照顾子女,慢慢的,随着我们的长大,变成了子女赡养父母。组起来就是个“孝”字。你看,多么形象!

除此以外,对“孝”这一中华传统美德,古人又有哪些其它看法呢?让我们一起听听圣人孔子以及他的弟子们是怎么说的吧!

3、学习新课。

(一)声音先于义理———放声读(课件出示学习内容)。(1)老师范读课文。提醒学生注意读准字音。

(2)生自由读课文。(大声读、小声读,个人读或同桌齐读)(3)指名学生读。评价(正音)。(4)学生齐读。男女生分读。(5)男生女生交叉读,共同评议。

(6)出示划分好节奏的文章,让学生对着练习。

(7)齐读,做到声音响亮,口齿清楚,准确而流利。(鼓励性评价)。

(二)学而不思则罔——读而悟。

(1)同学们对照译注的字词,自己边读边悟,或小组讨论理解原文。(不求深刻,初知大意即可。)

(2)学生读,并尝试谈自己的理解。引导学生提问,借机解释“鲜”、“谏”的意思(正字)。

(三)古文今说洗耳听——明大意。

(1)加深理解文意。把古文和译文对照读一读(正义)。

(2)学生回照自己的理解,看出入在哪儿。(重在体验解读的乐趣)(3)老师指导:

师:第一则是孔子的弟子有子对“孝”的看法。你觉得哪一句最重要?(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你能用另外的句子表达相同的意思吗?(孝为根本/百善孝为先)

第二则是孔子表达了子女面对父母有错进行劝说时,如何体现孝的看法。是什么呢?你觉得还有什么要注意的吗?(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弟子规》)

第三则是面对父母日渐衰老,孝顺的孩子心里的两种情绪。是什么呢?(喜和惧)为什么会又喜又惧?

(四)熟读成诵过目不忘——我乐背。(1)有感情地把课文读一遍。(2)填空式背诵。鼓励评价。

(3)尝试背诵。集体背,小组比赛,个人擂台赛。

(五)引经据典以史为鉴——看典故。观看动画《百里负米》,思考:(1)子路是如何孝顺父母的?

(2)从故事里,我们还明白了什么道理?(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3)试着复述一下这个故事。

六、学有所获

说一说:课文中,你最喜欢的一则论语。或者学完课文,从中学到了什么?(生字词,成语,句子,道理等等)

七、课后作业。

收集并阅读古代24孝故事,以备课上小组讨论;记录生活中一些“孝”的行为。

第2课 无违为孝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诵读课文,在朗读和背诵中体会文言文的语感、韵味。

2、能通过老师讲解和课文注释,理解各则的大意。

3、能正确的理解“孝”的含义。明白孝不仅仅是行为上的,更重要的是内心的尊敬。——孝为行,敬为心。

二、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地诵读课文,在朗读和背诵中体会文言文的语感、韵味。

三、教学难点:

能正确的理解“孝”的含义。明白孝不仅仅是行为上的,更重要的是内心的尊敬。——孝为行,敬为心。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看图谈话(出示“二十四孝”部分图片)

师:古代有一些有名的子女孝顺父母的故事。你知道哪些?他们是如何孝顺父母的? 生自由答。

师:如何做才是真正的孝顺呢?我们来看看孔子是怎么说的?

2、学习新课。

(一)声音先于义理———放声读(课件出示学习内容)。1)老师范读课文。提醒学生注意读准字音。

2)生自由读课文。(大声读、小声读,个人读或同桌齐读)3)指名学生读。评价(正音)。4)学生齐读。男女生分读。5)男生女生交叉读,共同评议。

6)出示划分好节奏的文章,让学生对着练习。

7)齐读,做到声音响亮,口齿清楚,准确而流利。(鼓励性评价)。

(二)学而不思则罔——读而悟。

1)同学们对照译注的字词,自己边读边悟,或小组讨论理解原文。(不求深刻,初知大意即可。)

2)学生读,并尝试谈自己的理解。引导学生提问,借机解释“御”、“馔”等字的意思(正字)。

(三)古文今说洗耳听——明大意。

(1)加深理解文意。把古文和译文对照读一读(正义)。

(2)学生回照自己的理解,看出入在哪儿。(重在体验解读的乐趣)

(3)老师指导。

师:首先有两个人问孔子什么是孝,孔子给出了不同的答案。分别是什么?(无违/ 唯其疾之忧)

接下来,有两个学生,都来问孔子,什么是孝?孔子都没有回答,而是用了两个反问句。这些都是我们平时认为是“孝”的行为,为什么孔子都用反问句回答呢?

(4)师小结:其实孔子要表达的意思是,不管我们平时对父母做些什么,那怕是一些被所有人都认为是“孝”的行为,但如果在内心里不能真正的尊敬我们的父母,那就不能算是“孝”。人们常说:孝敬孝敬。孝敬就是孝是行,敬是心。(板书:孝敬—孝是行,敬是心)只有从内心里真正的尊敬父母,才能在行为上做到孝顺父母。

(四)熟读成诵过目不忘——我乐背。(1)有感情地把课文读一遍。(2)填空式背诵。鼓励评价。

(3)尝试背诵。集体背,小组比赛,个人擂台赛。

(五)引经据典以史为鉴——看典故。观看动画《古代的丧礼》,思考:(1)你还知道哪些丧礼上的礼仪?(2)从故事里,我们还明白了什么道理?

(3)试着复述一下这个故事。

五、“爱的天平”填写游戏 :

1、课堂小节:

师:我们这节课学习了什么是“孝”,真正的“孝”不光是行为上要做到,更重要的是要内心里尊敬自己的父母。作为学生,能好好学习,在生活上少让家长操心,爱护自己,注意自己的健康和安全,这就是我们现在能做到的“孝”。如果每个人都能做到这些,相信我们的父母都会是快乐的!

2、“爱的天平”:

师:老师给大家留道家庭作业,叫爱的天平,请看大屏幕。(多媒体—爱的天平)①要求:以昨天(星期天)为例,把父母为你做的事和你为父母做的事例举出来,看看你的天平是否倾斜得太厉害?从点点滴滴例举中体会父母的爱。

②倡仪:爱的天平如果太倾斜,你做的事情太少,孝心太轻,请加重爱的砝码。

第3课

克己复礼

一.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诵读课文,在朗读和背诵中体会文言文的语感、韵味。2.能通过老师讲解和课文注释,理解各则的大意。3.知道“巧言令色”“克己复礼”两个成语的意思,并能够准确运用。

4、对《论语》中的“仁”学思想的内容有初步了解,并在现实生活中本着仁爱之心,关心、爱护他人。二.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地诵读课文,在朗读和背诵中体会文言文的语感、韵味。三. 教学难点:

对《论语》中的“仁”学思想的内容有初步了解,并在现实生活中本着仁爱之心,关心、爱护他人。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通过前两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该怎样“孝”了。孔子除了告诉我们如何“孝”外,还有一个最重要的思想“仁”。“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体现着孔子对人的理解与尊重。“仁”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三课《克己复礼》

(二)新授

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试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谁愿意读一读,请读一读你最喜欢的一段。(师评价)

3、师带读,读出一字一句的韵律美。

课文理解

1、读了课文,让我们再一起来理解课文。

2、请学生自由读译文,告诉老师,读了译文,你读懂了一些什么?

3、对照译文说一说:什么是巧言令色?

4、孔子认为什么是仁?(克己复礼)

5、“克己复礼”是什么意思?(克制自己,使言行符合礼的规范。)

6、孔子认为,怎样才能做到“克己复礼”呢?你能找到孔子的原话吗?请说一说孔子这一句话的意思。

7、孔子还认为具有四种品德的人接近仁,是哪四种品德?(刚、毅、木、讷)

再读课文

1、全班齐读课文,要求读出音律美、节奏美。

2、小组比赛读。

3、请个别同学表演读,要求读出音律美、节奏美。五.拓展

1、听老师讲故事:《杜甫劝吴郎》。杜甫的仁爱之心体现在哪些地方?

2、你认为你身边的谁是仁爱的人?你是怎么知道的?

第4课 仁以为己任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朗读和背诵中体会文言文的语感、韵味。

2.能结合老师的讲解和课文注释,理解词句意思和课文内容。3.知道“任重道远”“死而后已”两个成语的意思,并能够准确运用。

4.理解“仁”的思想的重要性。培养“仁爱”的精神。学会尊重人,关心人,体贴人,呵护人。

二.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朗读和背诵中体会文言文的语感、韵味。

2.能结合老师的讲解和课文注释,理解词句意思和课文内容。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通过第三课的学习,我们初步了解了儒家的核心思想“仁”。今天我们接着学习,进一步理解孔子的“仁”的思想。

(二)新授

初读课文

1.老师范读课文。提醒学生注意读准字音。

2.生自由读课文。(大声读、小声读,个人读或同桌齐读)3.指名学生读。评价(正音)。4.学生齐读。男女生分读。5.男生女生交叉读,共同评议。

6.出示划分好节奏的文章,让学生对着练习。

7.齐读,做到声音响亮,口齿清楚,准确而流利。(鼓励性评价)。课文理解

1、请学生自由读译文,告诉老师,读了译文,你读懂了一些什么?

2、“礼乐”为六艺之首,但孔子却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这说明了什么?(“仁”是最重要的。)

3、智者和仁者有什么不同?

4、对照译文说一说:什么是任重道远?能造个句子吗? 再读课文

1、全班齐读课文,要求读出音律美、节奏美。

2、小组比赛读。

3、请个别同学(配乐)表演读,要求读出音律美、节奏美。五.拓展

听老师讲故事:《子产惠人》。子产的仁爱之心体现在哪些地方?

第5课 推己及人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朗读和背诵中体会文言文的语感、韵味。

2.能结合老师的讲解和课文注释,理解词句意思和课文内容。3.理解“推己及人”的思想,学会为他人着想,体谅理解别人。

二.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朗读和背诵中体会文言文的语感、韵味。

2.能结合老师的讲解和课文注释,理解词句意思和课文内容。三.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1)背诵第4课,说说第4课都告诉了我们什么?(2)解读课题:“推己及人”。

你还知道哪些与之意思相近的词?

2、学习新课。

(一)声音先于义理———放声读(课件出示学习内容)。1)老师范读课文。提醒学生注意读准字音。

2)生自由读课文。(大声读、小声读,个人读或同桌齐读)3)指名学生读。评价(正音)。4)学生齐读。男女生分读。5)男生女生交叉读,共同评议。

6)出示划分好节奏的文章,让学生对着练习。

7)齐读,做到声音响亮,口齿清楚,准确而流利。(鼓励性评价)。

(二)学而不思则罔——读而悟。

1)同学们对照译注的字词,自己边读边悟,或小组讨论理解原文。(不求深刻,初知大意即可。)

2)学生读,并尝试谈自己的理解。引导学生提问,借机解释“纲”、“弋”“厩”的意思(正字)。神奇汉字“焚”。

(三)古文今说洗耳听——明大意。

1)加深理解文意。把古文和译文对照读一读(正义)。

2)学生回照自己的理解,看出入在哪儿。(重在体验解读的乐趣)3)老师指导:

①孔子认为实现仁义的方法是什么?你怎么理解“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

② 孔子“弋不射宿,钓而不纲”以及马棚失火不问马,说明了什么?

(四)熟读成诵过目不忘——我乐背。1)有感情地把课文读一遍。2)填空式背诵。鼓励评价。

3)尝试背诵。集体背,小组比赛,个人擂台赛。

(五)引经据典以史为鉴——看典故。自读故事《晏子谏景公》,思考: 1)景公错在哪里?

2)如果你是晏子,你会用文中的哪句话劝谏景公? 3)试着复述一下这个故事。

五、思考联系。

说一说:平常,我们在与父母、老师、同学相处时,要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并且要学会换位思考,多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顾及别人的感受。你是这样做的吗?如果是的话,给大家讲一讲具体的事例。

第6课 不违仁

一.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诵读课文,在朗读和背诵中体会文言文的语感、韵味。2.能通过老师讲解和课文注释,理解各则的大意。3.知道“当仁不让”“求生害人”两个成语的意思,并能够准确运用。

4、对《论语》中的“仁”学思想的内容有进一步了解,并在现实生活中本着仁爱之心,关心、爱护他人。二.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地诵读课文,在朗读和背诵中体会文言文的语感、韵味。三.教学难点:

对《论语》中的“仁”学思想的内容有进一步了解,并在现实生活中本着仁爱之心,关心、爱护他人。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背诵第五课,说说学到了什么?

(二)新授

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试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谁愿意读一读,请读一读你最喜欢的一段。(师评价)

3、师带读,读出一字一句的韵律美。

课文理解

1、读了课文,让我们再一起来理解课文。

2、请学生自由读译文,告诉老师,读了译文,你读懂了一些什么?

3、对照译文说一说:什么是当仁不让?生活中还有哪些事情当仁不让?

4、孔子认为志士仁人会做什么事?不会做什么事?为什么?

5、历史上有哪些杀生成仁的英雄人物?举例说明。(岳飞,文天祥等。)

再读课文

1、全班齐读课文,要求读出音律美、节奏美。

2、小组比赛读。

3、请个别同学表演读,要求读出音律美、节奏美。五.拓展

听老师讲故事:《求生害仁》。说说从故事中你学到了什么?

第7课 忠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朗读和背诵中体会文言文的语感、韵味。

2.能结合老师的讲解和课文注释,理解词句意思和课文内容。3.对课文中关于“忠”的思想论述有初步认识,培养“忠”精神。

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朗读和背诵中体会文言文的语感、韵味。

2.能结合老师的讲解和课文注释,理解词句意思和课文内容。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背诵第6课,说说第6课都告诉了我们什么? 2.解读课题:

师: 什么是“忠”?(忠心、忠诚等)

孔子是怎么看待“忠”的呢?让我们走进今天的课文。

二、学习新课。

(一)声音先于义理———放声读(课件出示学习内容)。1.老师范读课文。提醒学生注意读准字音。

2.生自由读课文。(大声读、小声读,个人读或同桌齐读)3.指名学生读。评价(正音)。4.学生齐读。男女生分读。5.男生女生交叉读,共同评议。

6.出示划分好节奏的文章,让学生对着练习。

7.齐读,做到声音响亮,口齿清楚,准确而流利。(鼓励性评价)。

(二)学而不思则罔——读而悟。

1.同学们对照译注的字词,自己边读边悟,或小组讨论理解原文。(不求深刻,初知大意即可。)

2.学生读,并尝试谈自己的理解。引导学生提问,借机解释“省”、“诲”的意思(正字)。

(三)古文今说洗耳听——明大意。

1.加深理解文意。把古文和译文对照读一读(正义)。

2.学生回照自己的理解,看出入在哪儿。(重在体验解读的乐趣)3.老师指导: 第一则曾子的“一日三省”的名言。“三”是虚指,指多次。表明了曾子的自我反省精神。其中提到为人办事要尽心尽力,即为忠。

第二则是孔子对季康子为政治国的建议:要想百姓尽忠,首先要尊重他们,自身也要做好表率,并多多提拔重用人才。

第三则是孔子对“忠”的另一种看法:毫无顾忌的进行劝告即为忠。如历史上著名的忠臣魏征,敢于直言劝谏君主。

(四)熟读成诵过目不忘——我乐背。1.有感情地把课文读一遍。2.填空式背诵。鼓励评价。

3.尝试背诵。集体背,小组比赛,个人擂台赛。

(六)引经据典以史为鉴——看典故。自读故事《精忠报国》,思考:(1)岳飞是如何表现“忠”的精神?

(2)历史上还有哪些具有“忠”的精神之人?举例说一说。(3)试着复述一下这个故事。

三、思考联系。

说一说:生活中,我们可以在哪些小事上做到“忠”?

四、课后作业。

把本文内容背给家长听,并给家长做老师,讲讲课文和故事的含义。

第8课 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朗读和背诵中体会文言文的语感、韵味。

2.能结合老师的讲解和课文注释,理解词句意思和课文内容。

3.对课文中关于“信”的思想论述有初步认识,培养诚信、守信精神。

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朗读和背诵中体会文言文的语感、韵味。

2.能结合老师的讲解和课文注释,理解词句意思和课文内容。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1.背诵第7课,说说第7课都告诉了我们什么? 2.解读课题:

师: 什么是“信”?(信用、诚信、信任等)

孔子是怎么看待“信”的呢?让我们走进今天的课文。

二、学习新课。

(一)声音先于义理———放声读(课件出示学习内容)。1.老师范读课文。提醒学生注意读准字音。

2.生自由读课文。(大声读、小声读,个人读或同桌齐读)3.指名学生读。评价(正音)。4.学生齐读。男女生分读。5.男生女生交叉读,共同评议。

6.出示划分好节奏的文章,让学生对着练习。

7.齐读,做到声音响亮,口齿清楚,准确而流利。(鼓励性评价)。

(二)学而不思则罔——读而悟。

1.同学们对照译注的字词,自己边读边悟,或小组讨论理解原文。(不求深刻,初知大意即可。)

2.学生读,并尝试谈自己的理解。引导学生提问,借机解释“輗”、“ 軏”“谤”的意思(正字)。

3.简介“古代的车马”。(车马的分类,车辆的构造等)

(三)古文今说洗耳听——明大意。

1.加深理解文意。把古文和译文对照读一读(正义)。

2.学生回照自己的理解,看出入在哪儿。(重在体验解读的乐趣)3.老师指导:

第一则孔子借车马比喻,表明了“信”对人的重要性。(可以请学生模仿用其他比喻说明信的重要)

第二则借古人说明正因为诚信很重要,所以不可轻易许诺。(提示生思考:承诺之前应该如何做?)

第三则是有子对“信”的看法:任何信用和对诺言的遵守要有一个前提—承诺要符合义。(提示生思考:哪些诺言可以不用遵守?)

第四则子夏以君臣相处为例表明信任在人际关系中的重要性—缺乏信任,忠言会变成诽谤。

(四)熟读成诵过目不忘——我乐背。1.有感情地把课文读一遍。2.填空式背诵。鼓励评价。

3.尝试背诵。集体背,小组比赛,个人擂台赛。

(七)引经据典以史为鉴——看典故。自读故事《尾生抱柱》,思考:(1)尾生的诚信是否值得效仿?

(2)如果你是尾生的朋友,你会用文中的那句话劝告他?(3)试着复述一下这个故事。

三、思考联系。

讲一讲生活中自己或别人的诚信小故事。

四、课后作业。

收集关于守信,诚信的成语或俗语。

第9课 宽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朗读和背诵中体会文言文的语感、韵味。

2.能结合老师的讲解和课文注释,理解词句意思和课文内容。

3.对课文中关于“宽”的思想论述有初步认识,培养宽厚,宽容的品质。

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朗读和背诵中体会文言文的语感、韵味。

2.能结合老师的讲解和课文注释,理解词句意思和课文内容。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背诵第8课,说说第8课都告诉了我们什么? 2.解读课题:

什么是“宽”?(宽容,宽广)

二、学习新课。

(一)声音先于义理———放声读(课件出示学习内容)。1.老师范读课文。提醒学生注意读准字音。

2.生自由读课文。(大声读、小声读,个人读或同桌齐读)3.指名学生读。评价(正音)。4.学生齐读。男女生分读。5.男生女生交叉读,共同评议。6.出示划分好节奏的文章,让学生对着练习。

7.齐读,做到声音响亮,口齿清楚,准确而流利。(鼓励性评价)。

(二)学而不思则罔——读而悟。

1.同学们对照译注的字词,自己边读边悟,或小组讨论理解原文。(不求深刻,初知大意即可。)

2.学生读,并尝试谈自己的理解。引导学生提问,借机解释成语“成人之美”的意思。

(三)古文今说洗耳听——明大意。

1.加深理解文意。把古文和译文对照读一读(正义)。

2.学生回照自己的理解,看出入在哪儿。(重在体验解读的乐趣)3.老师指导:

第一则孔子指出身居高位之人若不懂得宽容则是一件让人不耻的事情,说明为人宽厚的重要。(提示学生思考:不宽厚的人会有什么不好的后果?)

第二则通过伯夷叔齐的故事说明对人宽容,自己的怨恨也会变少。退一步海阔天空,自己也会得到快乐。

第三则通过君子和小人的对比,说明君子愿意成全别人的好事恰好是心胸宽广的表现,小人则自私狭隘。(提示学生思考: 怎么做是成人之美?)

第四则表明对待别人应该更加宽容,对待自己则应严格。体现了宽以待人严以律己的精神。

(四)熟读成诵过目不忘——我乐背。1.有感情地把课文读一遍。2.填空式背诵。鼓励评价。

3.尝试背诵。集体背,小组比赛,个人擂台赛。

(八)引经据典以史为鉴——看典故。观看视频《负荆请罪》,思考:(1)故事中,你学到了什么?(2)试着复述一下这个故事。

三、思考联系。

说一说:生活中,如何做到“宽”?

四、课后作业。

把本文内容背给家长听,并给家长做老师,讲讲课文和故事的含义。

第10课 恕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朗读和背诵中体会文言文的语感、韵味。

2.能结合老师的讲解和课文注释,理解词句意思和课文内容。

3.对课文中关于“恕”的思想论述有初步认识,培养推己及人的情怀,遇事多为他人着想。

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朗读和背诵中体会文言文的语感、韵味。

2.能结合老师的讲解和课文注释,理解词句意思和课文内容。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背诵第9课,说说第9课都告诉了我们什么? 2.解读课题:

分析“恕”的字形:上如下心,“如心”即用自己的心推想别人的心。推己及人,将心比心,从而做到对待一切人和事要予以宽容和体谅。

二、学习新课。

(一)声音先于义理———放声读(课件出示学习内容)。1.老师范读课文。提醒学生注意读准字音。

2.生自由读课文。(大声读、小声读,个人读或同桌齐读)3.指名学生读。评价(正音)。4.学生齐读。男女生分读。5.男生女生交叉读,共同评议。

6.出示划分好节奏的文章,让学生对着练习。

7.齐读,做到声音响亮,口齿清楚,准确而流利。(鼓励性评价)。

(二)学而不思则罔——读而悟。

1.同学们对照译注的字词,自己边读边悟,或小组讨论理解原文。(不求深刻,初知大意即可。)

2.学生读,并尝试谈自己的理解。引导学生提问,借机解释“贯”、“唯”“加”“行”的意思(正字)。

(1)神奇汉字“贯”。

(2)古人对“是,是的”不同表达。

(三)古文今说洗耳听——明大意。

1.加深理解文意。把古文和译文对照读一读(正义)。

2.学生回照自己的理解,看出入在哪儿。(重在体验解读的乐趣)3.老师指导:

第一则曾子将孔子一以贯之的“道”概括为“忠恕二字。“忠”就是尽心尽力为别人办事,“恕”就是将心比心体谅他人。

第二则孔子评价子贡的话,说明孔子认为根本上在于严格要求自己,不要靠比较之后才想到别人。

第三则可以看出孔子更重视“恕”。因为只有以宽容的心体谅别人,自然得到他人的信任,在此基础上,再去帮助他人,“忠”的实现才有人心的基础。

(四)熟读成诵过目不忘——我乐背。1.有感情地把课文读一遍。2.填空式背诵。鼓励评价。

3.尝试背诵。集体背,小组比赛,个人擂台赛。

(九)引经据典以史为鉴——看典故。自读故事《的卢马》,思考:(1)大将军庾亮是一个怎样的人?(2)从他的身上,我们学到了什么?(3)试着复述一下这个故事。

三、思考联系。

说一说:有个同学经常嘲笑你,让你很反感。这一次他考试不及格,很怕你嘲笑,你会怎么做呢?

四、课后作业。

把本文内容背给家长听,并给家长做老师,讲讲课文和故事的含义。

第11课 安贫乐道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和故事,在朗读和背诵中体会文言文的语感、韵味,试着复述故事。

2.能结合老师的讲解和课文注释,理解词句意思和课文内容,积累基本的文言词。3.对君子“安贫乐道”的价值追求有所感悟,最求高尚的精神生活,不计较物质生活的优劣。

教学重难点:

1.能结合老师的讲解和课文注释,理解词句意思和课文内容,积累基本的文言词,并说说读后的感受。

2.对课文中关于“安贫乐道”的价值追求有所感悟,最求高尚的精神生活,不计较物质生活的优劣。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背诵第10课,说说第10课都告诉了我们什么? 2.导入第11课的学习: 神奇汉字“饮”。

二、学习新课。

(一)声音先于义理———放声读(课件出示学习内容)。1.老师范读课文。

2.生自由读课文。(大声读、小声读,个人读或同桌齐读)3.指名学生读。评价(正音)。4.学生齐读。男女生分读。5.男生女生交叉读,共同评议。

6.出示划分好节奏的文章,让学生对着练习。

7.齐读,做到声音响亮,口齿清楚,准确而流利。鼓励性评价。

(二)学而不思则罔——读而悟。

1.认真看看课下注释和课后译文,看自己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2.学生读,并尝试谈自己的理解。

(三)古文今说洗耳听——明大意。老师指导:

第一则记载了子贡与孔子的一段对话。子贡善于经商,是孔门弟子的首富。孔子对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他淡于贫富差别,注重道德修养。

第二则记载了孔子对颜回“安贫乐道”品行的赞扬。说明人应该为了自己的理想而追求,即使生活清苦困顿也自得其乐。

第三则是夫子自道,与第二则意思相近。在孔子看来,粗茶淡饭,敝衣陋居,都不足以影响一个人的快乐。君子自有他的乐处。第四则说明君子不在乎外在条件是否简陋,都能泰然处之。更深一层,孔子认为,君子担当道义,所到之处,皆能受到感化。

(四)熟读成诵过目不忘——我乐背。

1.有感情地把课文读一遍。2.填空式背诵。鼓励评价。

3.尝试背诵。集体背,小组比赛,个人擂台赛。

(五)引经据典以史为鉴——看典故。1.自读故事《原宪安贫》,思考:(1)原宪是一个怎样的人?

(2)你从这个故事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2.试着复述一下这个故事。

三、学习小结。

说说文中印象最深的一句话。

四、布置作业。

把本文内容背给家长听,并给家长做老师,讲讲课文和故事的含义。

第12课 坚贞刚毅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和故事,在朗读和背诵中体会文言文的语感、韵味。

2.能结合老师的讲解和课文注释,理解词句意思和课文内容。

3.准确理解课文关于“坚贞刚毅”的思想主题,培养“坚贞刚毅”的性格。

教学重难点:

能结合老师的讲解和课文注释,理解词句意思并背诵。准确理解课文关于“坚贞刚毅”的思想主题,培养“坚贞刚毅”的性格。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背诵第11课,说说第11课都告诉了我们什么? 2.导入

看“花中四君子”图,说一说它们分别象征了人的哪种品格?

二、学习新课。

(一)声音先于义理———放声读(课件出示学习内容)。1.老师范读课文。

2.生自由读课文。(大声读、小声读,个人读或同桌齐读)3.指名学生读。评价(正音)。4.学生齐读。男女生分读。5.男生女生交叉读,共同评议。

6.齐读,做到声音响亮,口齿清楚,准确而流利。鼓励性评价。

(二)学而不思则罔——读而悟。

1.认真看看课下注释和课后译文,看自己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2.学生读,并尝试谈自己的理解。

(三)古文今说洗耳听——明大意。

1.加深理解文意。把古文和译文对照读一读(正义)。

2.学生回照自己的理解,看出入在哪儿。(重在体验解读的乐趣)老师指导:

第一则表现了曾子弘大刚毅的气概。儒家优“内圣外王”之说。曾子的话,体现了君子坚贞刚毅的一面。

第二则体现了儒家所崇尚的君子应具备刚毅精神。三军虽众,但如果人心不一,统帅也会被杀害;匹夫虽小,但坚守其志,就能成为至强之人。

第三则是孔子从大自然中悟出的道理,即只有在困境中才能看出一个人的品性高低。君子只要有气节,志向坚定,任谁也无法改变。

第四则通过千里马的例子说明一个人获得别人称赞,不仅仅是有才学,更重要在于德行。

(四)熟读成诵过目不忘——我乐背。

1.有感情地把课文读一遍。2.填空式背诵。鼓励评价。

3.尝试背诵。集体背,小组比赛,个人擂台赛。

(五)引经据典以史为鉴——看典故。

1.自读故事《苏武牧羊》,思考:

为什么称赞苏武是一个有气节的君子? 2.试着复述一下这个故事。

三、学习小结。

说说本课印象最深的一句话。

四、布置作业。

1.把本课背给家人听,跟家长谈谈自己的理解。2.写一篇日记,谈谈自己学了这篇课文后的感受。

第13课 君子风范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和故事,在朗读和背诵中体会文言文的语感、韵味。

2.能结合老师的讲解和课文注释,理解词句意思和课文内容。

3.准确理解课文各则的含义,了解儒家有关“君子风范”的丰富内涵。

教学重点:同教学目标1、2、3。教学难点:同教学目标3。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背诵第12课,说说第12课都告诉了我们什么? 2.导入第13课的学习:

看看在这一课里面,孔子和他的学生有哪些君子的风范?

二、学习新课。

(一)熟读课文。1.老师范读课文。

2.生自由读课文。(大声读、小声读,个人读或同桌齐读)3.指名学生读。评价(正音)。4.学生齐读。男女生分读。5.男生女生交叉读,共同评议。

6.出示划分好节奏的文章,让学生对着练习。

7.齐读,做到声音响亮,口齿清楚,准确而流利。鼓励性评价。

(二)理解课文。

1.认真看看课下注释和课后译文,看自己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2.学生读,并尝试谈自己的理解。3.老师指导:

第一则意义非常丰富。人不应该成为某种器具。作为君子,真正的价值体现在他致力于道,也就是对真理的追求。

第二则是说君子应少说多做。

第三则是讲真正的君子应该文质参半。

(三)日积月累,读故事。

1.自读故事《君子固穷》。

2.讨论:你从这个故事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3.试着复述一下这个故事。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1.有感情地把课文读一遍。2.填空式背诵。鼓励评价。3.尝试背诵。全班起立,大声齐背。

三、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把本文内容背给家长听,并给家长做老师,讲讲课文和故事的含义。

第14课 君子与小人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和故事,在朗读和背诵中体会文言文的语感、韵味。

2.能结合老师的讲解和课文注释,理解词句意思和课文内容。

3.准确理解关于“君子与小人”的辨析,立志成为新时代具有君子风范的人。

教学重点:同教学目标1、2、3。教学难点:同教学目标3。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你心目中的君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二、新课学习。

(一)熟读课文。

1.听老师中速范读课文一遍。可自由轻声跟读。2.学生自由读,尽量把句子读通顺。3.学生齐读,正音。4.分小组读。

5.提出要求: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小组合作,把课文读得准确、流利。

展示读:已经读好的同学站起来,大声地、口齿清楚、声音响亮、流利地读。6.齐读,做到声音响亮,口齿清楚,准确而流利。鼓励性评价。

(二)理解课文。

1.请大家对着课下注释和课后译文,理解课文内容。2.小组合作学习,谈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

(三)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1.理解之后,让我们有感情地把课文读一遍。2.填空式背诵。鼓励评价。3.全班齐背诵。

(四)理解故事。

1.自读故事《君子与小人》。

2.说一说:生活中什么样的人可算是君子,什么样的人是小人?我们应该怎么做? 3.试着复述一下这个故事。

四、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把本课背给家人听,跟家长谈谈自己的理解。2.写一篇日记,谈谈自己学了这篇课文后的感受。

第15课 四海之内皆兄弟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和故事,在朗读和背诵中体会文言文的语感、韵味,试着复述故事。

2.能结合老师的讲解和课文注释,理解词句意思和课文内容。

3.理解课文中有关 “交友”方式、目的等思想,形成正确的交友观念。

教学重点:同教学目标1、2、3。教学难点:同教学目标3。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背诵第14课,说说第14课都告诉了我们什么? 2.导入第15课的学习: 诗歌赏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二、学习新课。

(一)熟读课文。1.老师范读课文。

2.生自由读课文。(大声读、小声读,个人读或同桌齐读)3.指名学生读。评价(正音)。4.学生齐读。男女生分读。5.男生女生交叉读,共同评议。

6.出示划分好节奏的文章,让学生对着练习。

7.齐读,做到声音响亮,口齿清楚,准确而流利。鼓励性评价。

(二)理解课文。

1.认真看看课下注释和课后译文,看自己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2.学生读,并尝试谈自己的理解。老师指导:

第一则讲了君子的交友之道。孔子主张交友要立志向上,不结交与自己志趣不相投之人。第二则说明人只要自己行事恭敬,待人有礼,保持一颗仁爱之心,天下人都会敬爱你,何愁没有与你相亲善的朋友兄弟呢!

第三则说明与朋友相交要讲一个“信”字。对朋友的错误,开诚布公予以劝导,但也要把握分寸,适可而止。

第四则是曾子的名言,主张以文章学问为结交朋友的手段,以互相帮助提高为目的。这才是真正的志同道合。

(三)日积月累,理解故事。

1.自读故事《管宁割席》,思考:为什么管宁与华歆断交?

2.讨论:你从这个故事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3.试着复述一下这个故事。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1.有感情地把课文读一遍。2.填空式背诵。鼓励评价。3.尝试背诵。全班起立,大声齐背。

三、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把本文内容背给家长听。和家长交流关于正确交友的问题。

第16课 乐多贤友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和故事,在朗读和背诵中体会文言文的语感、韵味。

2.能结合老师的讲解和课文注释,理解词句意思和课文内容。3.学会正确的交友。会辨别有益的朋友和损友。

教学重难点:

能结合老师的讲解和课文注释,理解词句意思并背诵。学会正确的交友。会辨别有益的朋友和损友。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诗歌赏读《别董大》。(从“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中体会拥有朋友之间的友谊的快乐。)

二、学习新课。

(一)声音先于义理———放声读(课件出示学习内容)。1.老师范读课文。

2.生自由读课文。(大声读、小声读,个人读或同桌齐读)3.指名学生读。评价(正音)。4.学生齐读。男女生分读。5.男生女生交叉读,共同评议。

6.齐读,做到声音响亮,口齿清楚,准确而流利。鼓励性评价。

(二)学而不思则罔——读而悟。

1.认真看看课下注释和课后译文,看自己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2.学生读,并尝试谈自己的理解。

(三)古文今说洗耳听——明大意。

1.加深理解文意。把古文和译文对照读一读(正义)。

2.学生回照自己的理解,看出入在哪儿。(重在体验解读的乐趣)老师指导:

第一则通过师生间的对话,讲述了朋友之间深刻而美好的友谊。

第二则孔子讲述了三种有益的朋友以及三种损友。(提示学生思考为什么前三种是有益的朋友,后三种是损友?进而补充还有哪些表现是益友和损友。)

第三则是孔子分析了朋友间交往的三件有益的事情和三件有害的事情。(提示学生思考其好处和害处有哪些?)

(四)熟读成诵过目不忘——我乐背。

1.有感情地把课文读一遍。2.填空式背诵。鼓励评价。

3.尝试背诵。集体背,小组比赛,个人擂台赛。

(五)引经据典以史为鉴——看典故。

1.观看故事《高山流水》。思考:俞伯牙和钟子期的友谊体现在哪里? 2.试着复述一下这个故事。

三、学习小结。

说一说:学完本课,你学到了什么?

四、布置作业。

第五册第一单元 篇6

《让我们荡起双桨》是一首优美动听的歌,学生朗读时很有感情,在引导学生体会这篇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时,他们觉得幸福生活是爸爸妈妈给的,对党、社会主义的理解,虽然我在课中渗透了一下,但学生的理解还比较浅显。我想没有必要一定要求学生理解到这么深入,现在他们爱父母、爱身边的人、爱生活,就是充满朝气、充满爱的孩子,这样的孩子一定会爱祖国。

《学会查“无字词典”》 这课中,我注意了语言的训练,如:你看,烈日当空,连树上的叶子都晒蔫了,这不就是对“骄阳似火”最好的解释吗?换一句话,但意思不变,可以怎么说。再比如,学生画爸爸对“骄阳似火”和“惊涛拍岸”的句子,喜欢把整句话都画下来,我就组织学生讨论需不需要全画,为什么?从而对学生进行了有效的语言训练。

杜牧的《山行》是一首明丽、充满生气的秋景诗。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所以学习这首诗应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感情,欣赏意境。这同时也是个难点,因为学生对古诗接触不多,在这方面的学习能力不是很好,而且“欣赏意境”的训练在许多老师的教学中也常常被疏忽。另外,有些字词在诗中所代表的意思与如今常用的意思大不一样,如“远上”、“斜”、“生处”等。如何行之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这些难懂字词的意思,并通过词义理解达到理解全句、全篇的意思,也是这首诗教学的重点。

【The Palace Museum第五册】推荐阅读:

上一篇:长城教学设计集合5则范文下一篇:读《老人与海》有感作文1200字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