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阅读同行 和孩子们共同成长

2024-09-19

与阅读同行 和孩子们共同成长(通用9篇)

与阅读同行 和孩子们共同成长 篇1

与阅读同行和孩子们共同成长

在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中有这样一篇文章,作者认为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位朋友,也是一处你随时想去就去的故地。若他独自驾舟旅行,定愿以书为侣。是的,我亦如此,望走遍天下,以书为侣。

还记得在懵懂的儿童时代,我会为白雪公主的纯洁而欢呼;会为丑小鸭人生中的挫折而伤心,会为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悲惨而流泪......一个个童话让我初识了阅读的乐趣。

随着时光的流逝,我一天一天的长大。一本本书更是成了我形影不离的好伙伴。从《史记》中,我体会到了“风潇潇兮易水寒”的悲壮;在《红与黑》中我听到了司汤达对腐朽社会的声讨,在《钢铁是怎样炼 成的》里,我吸取了战胜困难的力量。书是冬日里的阳光,带给我春的温暖;书是沙漠里的绿洲,给予我新的希望。就这样,书陪伴我度过了十二年的寒窗苦读,让我踏进里自己理想的学府。在大学期间,无意间拜读朱永新老师的《新教育之梦》,面前仿佛呈现出一幅理想的教育蓝图,在我的心里播种下了成为教师的种子。而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育的诗篇》使我第一次明白了小学教师的快乐。这更加坚定了我成为一名教师的决心。

大学毕业后,我怀着美好的憧憬步入了校园,实现我的理想成为了一名教师,但是面对孩子们在一日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我不知如何应对,同时面对孩子们期盼的双眼,我深切地感受到“我是老师”的真实含义。这种茫然的感觉让自己很难过,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开始虚心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阅读各种相关书籍,现在我还记得刚工作时看的——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着书中的案例,我也会反问自己:在这样的情景下,我会怎样做呢?尝试着渐渐的,我和孩子们相处的越来越融洽,遇到问题时心里会出现一些应对方法,虽然不能完美地去解决问题,但至少我会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尊重关爱孩子们,这就是我最初阅读的收获,收获的喜悦让我尝到了阅读的甜头。

渐渐地,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对阅读的热情似乎已随着时间流逝,忙碌而繁琐的工作让我身心疲惫记得有一次因为工作上的一点挫折,我的心情变得有点急躁,在课上,严肃地责骂了一位在课上调皮捣蛋的学生,当时,他两眼泛泪,但是什么都没有说。这件事过去不久以后,有一天我看了一本儒勒•列那尔的书,书名叫做《胡萝卜须》。书中男主人公胡萝卜须给他的爸爸写信,提到一件事:在老师生日的那天,班上一致推举胡萝卜须代表全体同学,向老师致贺词。他用了好长时间准备了一篇讲话,郑重地抄在一张纸上,准备上课时,给老师一个惊喜。想不到老师以为他要故意捣乱,在他刚刚展开纸的时候,就气冲冲的站起来,大声斥责:“快给我回到自己座位上去!”这件事,让胡萝卜须觉得很受伤。看到这里时,我不禁深深地反省了自己那天的行为。第二天,我就去找了那个被我责骂过的学生谈话,这才知道,原来,那天他钻到椅子下,只是为了帮前面的同学捡橡皮。听到后我心里很不是滋味,所以我也向他承认了自己也是一时急躁,没问清楚原因就责骂他,并且请他原谅我。他立马就露出笑脸天真的对我说:“老师,没关系!”,那一刻,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教育行业给我带来的幸福与快乐,是任何所得都不能比拟的。所以不仅是对书本的喜爱才去读,才去看,更是因为想要通过书本,不断的充实自我,提升自我,才能更好的做孩子们的榜样!

所以学校组织“淡淡书香,宁静致远”的读书活动,它犹如一丝火光慢慢点亮了我理想的火焰,将我从疲惫中解脱出来,让我坚定前进的方向,再次扬帆起航。与阅读的再次相遇,让我看到了新生活的曙光,朱永新教师还说“教育是一首诗,诗的名字叫热爱,在每个孩子的瞳孔里有一颗母亲的心;教育是一首诗,诗的名字叫未来,在传承文明的长河里,有一条破浪的船。”读着朱教授的话,感觉教育是让人幸福的职业,只要坚持心中有爱,就能乘着破浪的船到达幸福的彼岸。“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绝不能被打败”,我不能被安逸的生活和辛苦的工作打败,我要坚持阅读,自觉学习,勤动笔、常反思,与阅读同行,和孩子们共同成长,一起分享充满诗意和幸福的教育生活!

与阅读同行 和孩子们共同成长 篇2

一、“悄悄话”拉近距离

从刚踏上工作岗位, 我就知道了解学生将是我完成班级管理的首要之路。于是我重在做到“跟紧班”“紧跟班”, 几年来除了特殊情况外, 我都尽量与学生多接触, 想方设法地了解他们, 连一个小机会也不愿意错过。在与孩子们的谈话中我发现, 有些孩子性格非常内向, 不愿意与我说太多的话, 或者说是因为面对面的交谈对他们来说有太大的压力。

如陈林, 他是我班成绩不太理想的孩子。刚开学的时候, 我发现他总是在找各种理由不完成作业, 而背古诗更是他的难关。一天他又因为古诗没有背出而犯难, 在与他的谈话中我发现, 他不愿意多说话, 只是低着头, 一副怕挨骂的样子。我拍着他的肩膀说:“其实老师知道, 你在努力, 只是方法上还不是很正确。在背诗的时候可以先理解它的意思, 再根据意思去背诵就比较简单了。今天很晚了, 回家再去根据意思背吧。还有, 如果以后学习上有什么问题可以用写的形式告诉老师, 好吗?”到检查周记的时候, 我无意中发现, 在陈林的周记本最后一页上写着:“悄悄话:老师, 谢谢您的鼓励, 我已经学会了怎么去背古诗了。”看到这些字, 我感到欣慰、快乐。于是我决定让每个孩子都把自己想说而不敢当面跟我说的话都写在周记本的最后, 也把这个空间称作“悄悄话”。于是在之后的周记批改中, 我又多了几分意外的收获。

在“悄悄话”中, 我与学生靠得更近了。慢慢我了解了, 谁是比较关心班集体却不愿意表现得很明显的, 谁是喜欢表现自己个性的, 谁是最会关心同学的, 谁又在学习中有什么困难, 等等。而且我们约定, 谁也不能轻易翻看其他同学的悄悄话, 因为这仅仅是每个同学和我之间的交流。于是大家都把自己的心里话写了出来, 我与每个孩子都有了小秘密。

二、“摘苹果”强化能力训练

“摘苹果”的理论告诉我们:在某些方面, 必须施加一定的压力, 使人接受锻炼, 如此才能促其发展。我班的孩子普遍胆怯懦弱, 而他们又缺乏基本的锻炼, 渐渐形成自我封闭的性格, 在全体同学面前, 甚至连一句完整的话也说不出来, 更谈不上争当班干部。对于这样的学生, 我觉得不能听之任之, 而应积极创设情境, 逐步培养其自信心, 促其性格朝健康的方向发展。如在一次选班干部时, 我曾悄悄地对一位性格内向、很文静的男孩子说:“老师这几天较忙, 对班级管理可能力不从心, 你愿意帮我代管几天吗?”看着我诚恳的目光, 他不太乐意地接受了。之后, 我宣布让他代管几天班级, 在几天中, 我观察他, 发现他能够组织学生早读, 组织学生扫地, 有条不紊地组织班级工作。之后他开始变化了, 并且变化出乎意料:性格开朗活泼了, 似乎变了一个人。他的变化, 更加坚定了我让孩子们“跳起来摘苹果”的信心, 于是我总是寻找各种机会, 从各个方面培养学生的能力, 使他们得到应有的发展。

三、“自信心”传递快乐

在与孩子们的交流中我发现, 大多数孩子不够大胆, 或者说对自己没有什么信心。于是我在每节课上课之前, 都留五分钟时间让孩子们讲一个短小的故事, 称之为“即兴演讲”。为了这个演讲, 大家准备得很积极, 希望通过这一个机会把自己亮出来。

听着孩子们讲的一个个小故事, 有时我也会给他们讲一些短小的故事, 并让孩子们说说听懂了什么。这天当我讲完故事的时候, 孩子们争着举手, 因为刚刚讲了一个“昂起头来很美”的小故事, 是说自信可以让你赢得更多的快乐。“我知道我们不要因为自己身上的小毛病而难过, 只要自信, 把自己的长处展示出来, 我们同样会得到快乐。”婷玲这样说着。我非常高兴, 因为她正是说出了她自己。而这以后, 发现原本总是不敢举手回答问题的她, 也渐渐变得开朗起来, 而且上课总能看到她积极举手。“婷玲变了, 现在变得爱笑, 爱说话了。”她妈妈高兴地对我说。我看到了一个有自信的人的光彩, 自己也在其中学着自信, 在帮助孩子们树立信心的同时, 也在为自己鼓劲, 让自己自信起来, 希望我们可以彼此感染, 从而树立自信。“自信让我变得更加快乐。”这似乎已经是大多数孩子在悄悄话中写到过的话。

四、宽容收获喜悦

马克·吐温曾经说:“只凭一句赞美的话, 我就可以活上两个月。”他深刻地揭示了表扬与赞美的力量。同样, 我们的孩子也是喜欢接受表扬与赞美的。有时, 只要我们用一颗宽容的心去努力转变, 就能把批评换成微笑来加以引导, 从而既保护孩子的自尊, 又让自己在其中得到快乐。

我刚参加工作时, 带一个班, 当了班主任。那时年轻好强, 眼里是容不得一粒沙子的, 和他们之间没有任何的感情色彩, 面对一群叽叽喳喳怪样百出的孩子, 无名之火会“腾”地冒出, 声嘶力竭到嗓音沙哑的时候有, 无可奈何到唉声叹气的时候也有, 总感觉这工作烦人, 可真辛苦。经过了几年和学生的相处, 我总结出了一条真理:宽容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才是快乐工作的一剂良药。

例如:有一天早晨, 我到学校后, 进了教室发现地下一片狼籍, 顿时怒火中烧, 但要看到学生都在全神贯注地读书, 转念一想, 也许是什么原因让他们忘记了打扫卫生, 临时又找了几名学生搞卫生, 那几名没搞卫生的同学也没有推卸责任, 接受了再值日两天的惩罚。此后的几周里, 学生们值日工作都做得非常好, 班里卫生状况良好。

苏霍姆林斯基说:“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比惩罚更强烈。”因此教师在对待学生时要多一份宽容, 少一些批评;多一些微笑, 少一些严厉;多一些理解, 少一些责骂, 给学生多一点自由的空间。学会了宽容, 在面对学生犯错误时, 我的心态平和了, 也少了许多无名火, 学生和老师之间的关系更融洽了, 教育起来就更得心应手了。

在与孩子们一起成长的过程中, 我发现自己与孩子们靠近了, 对他们的了解加深了。因为我带着一颗真挚的心来, 与孩子们一起生活, 一起分享成长路上的每一次感动, 不管前面的路有多坎坷, 我都愿意与孩子们一起风雨兼程。

要和孩子共同成长 篇3

我即使一名老师,也是一位母亲。我时刻看到了每个家长对孩子的爱和期望。也时时和家长在沟通。每个孩子从呱呱坠地,到蹒跚学步,孩子就是我们的快乐的源泉。每个家庭,每个父母都希望孩子能够茁壮健康快乐的成长,满腔的希望孩子能够成龙成凤。父母就会对孩子抱以高度的热情,精细的喂养,倾情培养。但是,许多的父母往往由于教育价值观的错误,又缺乏必要的科学的教育方法,往往单单的凭借自己的直觉和上一辈传下来的某些育儿经验对儿童施展教育,可是结果往往是父母千辛万苦的付出,却换来了对儿童发展的损害。

家庭教育是最基础的教育,家长是孩子的第一老师。孩子在家庭这个第一课堂内所获得的素质是他们一生成败的关键。法国作家福楼拜说:“国家的命运与其说是操控在掌权者手中,倒不如说是掌握在父母的手里”,由此可见,父母责任之重大。父母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儿童不是在权威喝令下成长。父母对儿童不仅仅要爱,也要尊重,要珍惜他们的内心感受,帮助儿童把他们内心的东西挖出来,给予于世界。父母对孩子的第一希望应该是让孩子成为一个好人,一个有爱心,有道德的人。如果一个孩子懂得感恩,懂得孝敬,有自信心,有责任心。无论是在学校学习,还是走向社会工作,肯定能获得成功。因此,要是儿童具有优秀的素质,完美的人格,就必须从孩子出生开始就运用最科学,最优质,最合理的教育理念,原则和方法之进行培养。应该遵循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特点和规律来进行教育。

一、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长期以来,人们在制定学前教育目标时,往往特别强调社会要求和学科发展的需要,很少考虑到学前儿童 自身发展的特点,规律和发展需要,结果造成成人按照习惯设计要求儿童,培养儿童,塑造儿童,从根本上背离了儿童自身的合理需要,使其纯真,美好的天性受到压抑,身心得不到良好的发展,蕴藏的巨大潜能遭受抑制和泯灭,实践告诉我们,只有正确认识和自觉遵守孩子的身心发展

二、在互动中与孩子一起成长

现代教育的研究发现,最好的教育是对话性与互动性的教育。而中国传统的教育方式是权威式的。在家庭中许多父母只是习惯于简单地下达指令,不和孩子对话,讨论,交流,强行安排孩子上各种兴趣学习班,有的父母也因工作太忙而无法和孩子一起游玩,电视,网络游戏就成长孩子的玩伴,这种方式对儿童的创造性,人格培养具有严重的负面作用。

要实现教育的对话性与互动性,要求父母尽可能地把自己摆在和孩子平等的位置上,通过提问,探讨方式培养他们的品格和社会能力。因而,孩子一生下来,规律,才能制定出科学的教育方法。父母就要做孩子的朋友,父母甚至可以重新把自己变成孩子,和他们一起成长。

父母虽然未必是教育学家,但是父母和孩子面对面互动,就如同是小型讨论班,这种环境条件下,不是父母单向对孩子传授信息,而是针对孩子的各种要求,随时作出恰当的反映,在互动过程中,父母必须用心地观察,体会,发现孩子的潜能,不要错过发展这些潜能的最佳时期。

三、在尊重中与孩子一起成长

尊重孩子,尊重他们的想法,让他们做自己的主人。从而让他们拥有自信 心、责任感、价值感。在一次家长会上,我给家长们讲了一个故事,一个星期天,妈妈领着5岁的儿子到公园去玩,儿子用“纸飞机”换回德国小朋友的一辆电动“小汽车”,这件事让她大吃一惊。因为那只纸飞机充其量只值5美分,而这辆小汽车至少也要值20多美元。开始她以为儿子说谎,当找到小汽车的主人和德国小孩的妈妈时,这位德**说:“小汽车是属于孩子的,该由孩子做主。”她还说:“你儿子喜欢,小汽车就归他了。过会儿,我会领着孩子上玩具商店,让他知道这辆汽车值多少钱,能买多少个纸飞机,这样他就不会第二次做这样的蠢事了。”我问家长们,如果你是那位德**亲你会怎么做,他们笑了。

我们教育孩子就要尊重孩子的选择,不干预、不阻止,也不单纯批评孩子的做法,而是采取与有效措施,及时对孩子进行循循善诱的教育。我们的教育中正是缺少了对孩子的这种尊重。尊重孩子的选择权,并不能保证孩子的每一次选择都是正确的,他们毕竟是小孩呀!在这个过程中孩子肯定会摔几个跟头,走一段弯路,但孩子的选择能力却在一次次尝试中得以提高。让我们在教育中少一分盲目,多一份理智。

四、把 “快乐”送给孩子。

如今的孩子无疑是幸福的。出生就是帝王般的待遇,吃最精细的食物,穿最精美的衣服,住最舒适的房屋,玩具也是最高级的,受最昂贵的教育。“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几乎就是他们生活的写实,然而,真实状况是:孩子们很幸福但不够快乐。因为他们变成了线牵在父母手中的“木偶人”,不能有自己的愿望,无法自我安排,只能沿着父母规定好的目标,安排,选定好的道路走,很难体验到自由成长的快乐。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在学生面前把一只公鸡和一把米放在桌子上,然后按住公鸡的头强迫它吃米:掰开公鸡的嘴硬往里塞米,可是公鸡知识挣扎,就是不吃,最后把公鸡放到桌子上,自己后退了几步,公鸡却自己吃了起来。陶行知先生借此喻示:如果强迫孩子学习,他是不快乐的,就算勉强学了,也是会食而不化的。鉴于此,父母应该把“快乐”这个最珍贵的礼物赠与儿童。

首先,让儿童体验自由嬉戏的快乐。活泼开朗,好玩爱动是孩子的天性,父母应允许孩子“疯狂”玩耍。父母要放开手,让孩子想怎么玩就怎么玩,不要时刻监控孩子的一举一动,而要留给孩子独处的时间,给孩子们自娱自乐的自由。据一些研究发现,父母过多安排孩子活动的教育模式,易使儿童养成需要别人领导和不会自己作决定的性格。

其次,让儿童品尝自由想象的快乐,想象的翅膀,淳朴的童心是孩子最可贵的财富,父母应允许孩子思想上的“天马行空”,对于孩子提出的种种“奇谈怪论”不要急于一票否定,更不要让孩子机械接受定型的答案,不能认为剥夺掉孩子对世界的新鲜感。想象是创造的前提,要使儿童具有高度的创造力,就应该从小培养孩子敢想,爱想,的性格和习惯,不要打击孩子想象的积极性,一般来说,民主开放,自主宽松的环境更有利儿童创造想象的激发。

再次,让儿童感受表达自我的快乐,父母应努力培养孩子说话,而不仅仅是培养听讲的孩子,因为孩子要在表达自己思想的过程中,加深多世界以及对自己的认识,过去我们只是教导孩子听哈,顺从,附和,学习知识也是强调死记硬背,缺少平等讨论,结果是压抑人格,扼杀智慧,羞于表达。有的孩子表现内向,交流困难,不善表达,究其原因,父母与孩子交流是的态度是其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父母要做到,无论孩子的表达能力如何,表达内容是否符合成人的意愿,都应无条件的接纳,关注,爱护和鼓励孩子,只有在这样的情形下,孩子才能学会表达善于表达,敢于表达,使他们产生自己的想法,发出自己的声音,最后形成自我。

那么,从现在开始,就和我们的孩子一起成长吧!家长改变一点,孩子就会进步一大截。家长和孩子一起成长,一起来享受成长过程中的那份快乐、那份收获。

让幼儿在数学活动中灵动起来 伊春市政府直属机关幼儿园

刘佳

21世纪是中国崛起的世纪,21世纪的中国社会是一个创新型的社会,而创新型的社会则需要大批的创新型的人才,而创新型的人才培养要从娃娃抓起。

儿童是如何学习数学的?数学概念是怎样获得的?这些问题看似简单,其实不然。儿童数概念的获得并不是一般人认为的几乎是在不经意间就学会了数数,进而学会数的运算。事实上,儿童数概念的形成往往要经历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这正是因为数学知识本身具有的高度的抽象性和相对的复杂性。下面我就学前儿童逻辑思维发展的特点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学前儿童逻辑思维的发展依赖于动作。

学前儿童逻辑思维有很大的局限性,譬如幼儿序列观念的建立——首先要完成长短排序的任务,往往需要建立在多次操作的基础上,甚至需要经过无数次的尝试。这就说明幼儿序列观念是建立在具体事物和动作的基础上。如果脱离了具体的形象动作,问幼儿:“小红的岁数比小明大,小亮的岁数比小红大,他们三个人,谁的岁数最大”这类问题,他们会感到困难。可见,对于较间接的,需要内化于头脑的问题,幼儿就无能为力了。这正是幼儿逻辑思维发展特定所决定的。

二、学前儿童逻辑思维的发展依赖于具体事物。

学前儿童逻辑思维的形成和建立,不仅依赖于动作,同时还依赖于具体的形象。4岁左右的幼儿还不能真正理解类包含的观念。例如,老师指着1盆栽有5朵红花,3朵白花的花盆,问幼儿是花多还是红花多。他们会回答红花多,或者摇摇头不回答,直到老师反复的强调花指的是所有的花,而不是剩下的白花,他们才有可能作出正确的回答。但是,他们并不是靠逻辑的判断来回答的,而是通过一一点数,红花有5朵,花有8朵,在幼儿的头脑中,整体与部分之间并没有形成包含关系,而是并列的两个部分的关系。他们是借助于具体的形象来理解包含关系的,而绝没有抽象的类包含逻辑观念。那么,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遵循以下几点来完成我们的教学教育任务。

三、培养幼儿对数学的兴趣和探究欲

好奇,好问,好动。渴望通过自己的探索来了解世界是孩子的天性,也是孩子学习兴趣的源泉。对于幼儿而言,这个阶段最重要的事不是学习,而是让他们逐渐了解外部世界,逐步学会如何与周围人相处,进而培养良好的习惯和兴趣。通过自由的游戏和玩耍,让他们更多地亲近大自然,和外部世界有更多的交流和接触,获得更丰富的人生体验,这些才是这个阶段孩子成长过程中最宝贵的财富。同样,即使是这个年龄阶段必要的学习,也只有以孩子的学习兴趣为前提,才能让他们在学的过程中专心致志,自发交流,主动参与而且乐此不疲。

对于学前阶段的数学启蒙教育而言,其首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幼儿对数学的兴趣和主动探究的愿望,激发儿童的好奇,好问,猜想和思考,引导他们步入数学的神秘世界。作为教师,应当更多地考虑如何去激发幼儿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愿望;如何利用有效的环境和恰当的情境,方法去调动幼儿的学习兴趣,以促进幼儿对数学问题的思考和主动解决。

四、发展幼儿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知识本身的逻辑性,抽象性,概括性和应用性的特点,决定了儿童早期的数学学习应以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为主要任务。早期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不在于掌握多少数学知识概念,而在于通过数学学习的过程培养幼儿的逻辑四维的准确,灵活,敏捷,发散等。和一些西方国家的孩子相比,高分低能已经成为在传统教育价值定位下我国学生的一个不容忽视的群体现象,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动手能力以及相应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都不尽如意,而在数学领域中,更有让人悲叹不已的事实:在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中,我国选手可以蝉联几届冠军,可是在数学专业领域中,我们却从未与菲儿兹等数学国际大奖有缘。这种现象和对比足以引起我们的警醒,数学教育的真正价值和主要任务应当体现对思维能力,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足够重视。

五、为幼儿提供和创设促进其数学学习的环境和教材。

作为教师,应当在充分认识环境与材料在儿童数学学习中的重要作用的前提下,积极地为儿童创设环境,提供教材。首先,要为幼儿创设真实而丰富的数学学习环境。真实,体现在环境是与儿童的生活紧密相联的。数学知识本身抽象枯燥,如果单纯以数字,运算等形式呈现给幼儿,则很难吸引孩子的学习兴趣,而与幼儿生活实际中的事物联系起来,则能够引起他们的注意,例如:贴一些用不同形状拼成的卡通人物,动物,植物;每一个台阶标记一个数字;用不同的颜色表示不等长度的栏杆等等。这样,抽象的数学知识就随机地隐藏在幼儿生活中的每一处,浸没于生活中的每一点。

无论是哪一方面的知识或者能力的培养,对与学前儿童来说,都是初浅的,基础的,多侧面的,重在兴趣性,启蒙性,生活性,应用性,让孩子在生活和游戏中体验数学的重要和有趣,并掌握相应的数学知识和概念,为日后的数学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数学,孩子永远的情结

——在数学游戏中培养孩子的能力

伊春市政府直属机关幼儿园

刘佳

幼儿在7岁前脑的发育已经完成了70%以上,幼儿期是大脑发育的关键期,大脑发育的如何与人的智力发展有直接关系。而构成智力的核心因素,是一个人的思维。前苏联教育家加里宁曾经说过,“数学是训练思维的体操”,我国著名的幼教专家林嘉绥也说过“一个人具备了数学头脑就具备了智慧的头脑”,因此幼儿能否学好数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幼儿数学有助于幼儿对生活和周围世界的正确认识 幼儿从呱呱坠地到牙牙学语再到蹒跚学步,生活的环境逐步扩大,从家庭,邻舍,幼儿园,商场公园等等。在每个孩子生活的环境中,每一样的东西都是一定的形状,大小,数量和位置呈现在幼儿面前,如幼儿见到自己母亲的脸是圆的,两只眼镜是大大的,自己的一只小手有五根手指头,粗细,长短各不一样;玩具皮球是圆的,积木盒是长方体的;知道小兔子有两只长长的耳朵,两只红眼镜,三瓣嘴唇,四条腿,还有一条短短的尾巴等等。幼儿在自己生活的环境中,不断感知数量形,类别,次序,空间,时间等数学知识,在认识客观事物,与人交往,解决生活中遇到的有关问题时都不可避免地要和数学打交道。因此,向幼儿进行初步的数学教育,即是儿童生活的需要,有是其认识周围世界的需要。

二、幼儿数学有助于幼儿思维能力及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 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是多途径的,向幼儿进行初步的数学教育是发展幼儿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而有效的途径。许多心理学家和教育家注意到,最基本的数学结构和幼儿的运算思维结构之间有着非常直接,密切的联系。学前儿童数学教育较大程度的满足幼儿思维发展的需要,起着与其他学科不同的特殊作用。

(一)激发幼儿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是通常所指的幼儿愿意动脑思考问题,它是幼儿获得数学知识,形成数学技能,发展思维能力的基本前提。幼儿数学教育为幼儿创设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充分的数学教育内容,丰富,具体,形象的物质材料,生动有趣的活动形式,是幼儿在主动的探索学习过程中,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养成对待智力活动的良好态度和主观愿望。

(二)促进幼儿抽象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的初步发展

幼儿在初步数学概念的获得及进行简单的运算过程中,经过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判断与推理,通过各种活动形式,让幼儿反复多次感受同样数量的多种物体,在取得丰富感性经验的基础上,初步抽象出它们在数量方面的共通特征,会正确点数并说出总数,从而达到初步理解某数实际意义的目的。

(三)幼儿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培养

敏捷性,灵活性是思维在智力品质上的特点,是衡量思维水平的标志之一,敏捷性通常指思维活动的速度,即反应的快与慢;灵活性指思维的灵活程度,从不同方面思考问题,灵活运用知识。

三、幼儿数学有助于培养幼儿的好奇心,探究欲及对学习兴趣 幼儿天生就有好奇心,好奇心驱使他们去注视,观察,摆弄,发现,探索,了解周围事物和环境。它是幼儿学习的内驱力,是幼儿学习获得成功的先决条件。因此,有目的有计划的数学启蒙教育,为幼儿亲自参与各种数学活动并从中得到积极的反馈提供了良好的机会,进而逐渐产生对数学的持久兴趣。

亲子日记:家长和孩子共同成长 篇4

作者:李少聪妈妈

2.8魏祥恒妈妈11月22号 星期三 晴(第七十十五篇)

昨天晚上,儿子的数学老师在群里说让根据这两次的考试错题,来写个反思。我告诉了儿子,儿子说他想自己写,而且不想让我参与,我尊重了儿子,但他写完我想看看(好奇心,以后要改改,儿子长大了,要给他点自由的空间。)偷偷的看了一眼,儿子写到:以后要在认真一点,在努力一点,考一百分。我心想儿子有这个想法很好,不过妈妈感觉你已经很棒了,不管你考多少,只要我们在学习的时候是快乐的就好。

今天下午放学,和往常一样,儿子放下书包,就开始给我讲两道数学题,儿子讲完一道,另一道说了一半下面不会了,儿子在那努力的回想,还是没有回忆起来。我说:“你这老师都不会了,怎么给我讲,我也学不会啊?要不咱们留着这道题明天问问老师。上午回来在给妈妈讲吧!”儿子说:“好的,你等着明天问完老师在给你讲,不过我要给你出题考你了。(为了表现出他讲的好,就让他在出两道题昨天讲的题给我。)”我说:“好吧!”不一会我们“下课”了,我去做饭,儿子写作业。

陈富永点评:和孩子一起学习,让孩子体验当老师的成就感和学习的动力,我们收获和孩子相处的幸福,多么幸福的家庭!

与阅读同行 和孩子们共同成长 篇5

8年多前初为人母,我心中的喜悦无法形容。但压力也随之而来:如何让儿子健康、快乐地成长,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我自身是在一种“学习成绩高于一切”的环境中长大的,但成人后进入社会的经历告诉我,“学习成绩不能高于一切”,父母对我的教育方式是不科学的,我对自己小孩的教育不能再重复上一辈的那一套,我需要重新学习。王涛博士的《规矩和爱》这一书,给了我很多启发,我想重点谈谈以下两个方面:

一、情商优于智商的原则。王涛博士在书中列举了卢刚杀人并自杀的事件。这个事件我在学生时代在另一本书中读过,当时对我的震撼非常大,我没想明白卢刚为什么要这样做,嫉妒和恨就能让他做出这么极端的事吗?这个问题这么多年来偶尔我还会思考一下。无独有偶,王涛博士在他的书中详细了讲解了整个事件过程,并分析了卢刚的极端行为与他的成长经历是分不开的。王涛博士也借卢刚事件告诉我们:情商优于智商,这是一条真理。卢刚事件并不是偶然,2013年发生的林森浩事件也需要我们重新思考对小孩的教育。我细心地发现,在诸多类似卢刚事件中,男孩比女孩更容易极端,这也许是男孩天生的内向性格所致。所以男孩更需注重情商的培养。在书中,王涛博士对情商定义为“认识自我、控制情绪、激励自己以及处理人际关系、参与团队合作等相关的个人能力的总称”定义中认识自我是比较抽象的,王涛博士对怎样培养孩子客观积极的自我意识,给出了详细的阐述:“规矩和爱,规矩可以让孩子懂得敬畏,约束自我意识的不客观膨胀。爱能让孩子得到安全,看到自己的价值,因为自己被尊重而懂得尊重他人。但是爱和规矩需要结合。如果只有严厉的规矩而没有爱,孩子的行为也许能够得到暂时的约束,但是内心就容易产生极端的自卑。如果只有爱而没有规矩,孩子就会觉得自己就是上帝。”这段话让我知道了培养孩子自我意识的方向:规矩和爱,但落实到具体的生活中,还需要自己不断地模索、学习和总结。

二、不占有原则。我想先说一个自己亲身经历的一件事,上周六带孩子去上小提琴课,在台阶上遇到了一个母亲在严厉的打骂一个小男孩,从她的片言碎语中我大概知道了打骂的原因是因为小男孩平时在家练琴时敷衍了事,上课时没有通过老师的检查,被老师批评了。这位妈妈觉得自己很没面子,把火气一股脑儿往孩子上洒。小男孩在不停地抽泣,恐惧的眼神让我非常心疼。在读这本书前我也做过类似的事,虽然没有这位母亲这么凶狠,但也是在公共场所。读了王涛博士的不占有原则,我对自己过去的行为很懊悔,以后再也没在公共场所大声斥责小孩。“爱你的孩子,但不能以占有作为条件。和孩子相处,最重要的原则是尊重孩子。要把孩子看做一个完整的灵魂,即一个有自己独立人格的个体。”“孩子不属于你,他们属于他们自己。他们有自己的归属,也会寻找自己灵魂的归属,但这归属一定不是你。”现在我会把孩子当作亲人、同事、朋友一样相处,给予他完全应有的尊重,给予他完全应有的独立。现在我喜欢与他一起分享学校的趣事,也会告诉他我公司的趣事,而不像以前只是关心成绩;家里的家务我会让他参与进来,而不像以前自己全包干,让他像小宠物一样待着。这种相处方式,让感觉到他的进步,学会了关心人,学会了容忍。

与阅读同行 和孩子们共同成长 篇6

有家长留言抱怨学校老师不作为,具体的情况是老师布置了一个让家长和孩子(孩子上小学)一起完成的手工类作业,但是家长自己不会,认为这本该是由老师教给学生的东西,让孩子拿回家和家长一起完成完全就是推卸责任。

看到这里我相信肯定会有家长会持不同意见,这里我就先表明我的个人观点:不是老师推卸责任,而是家长自己不愿学习,在推卸作为家长的责任。不绕圈,直接说我的观点理由。

现在的教育中很多时候都强调亲子互动,尤其是在孩子还处在低年级的时候,学校布置手工作业而且是让家长和孩子一起完成,出发点肯定是增加亲子互动的机会。手工课虽然不是考试科目,但对于孩子来说也应该是必修课,对于培养和提高孩子的动手能力还是一种比较有效的训练和检测方式。有可能老师并没有预先教授手工制作的具体操作,但让孩子回家和家长一起做更多的也是为了让孩子去探索,小学手工作业的难度相信应该不会太大,从锻炼孩子动手能力的角度出发也很有必要让孩子自己动手,不会的在家问家长也很自然。

我设想如果是把手工作业换成语数外的试卷,如果孩子有不会的题目去问家长,但凡会做的家长大多都不会抱怨,不会做的也多半会想办法求助,怨自己知识不够或者是已经生疏全忘了,总之应该不会抱怨老师失责让家长来做孩子的作业。所以同样是能够提升孩子能力的作业,只不过是换成了手工课,孩子需要家长的帮助,即便家长不会做也是不应该抱怨老师的。

既然不应该把责任推到老师失责身上,那么谁该为之负责呢?我以为是家长的畏难心理。如果家长会做手工,基本上会比较愉快地和孩子一起完成,中间可能会有一些困难,但克服困难完成作品的成就感也是会有的。不会做但又畏难不想去探索去学习,孩子完不成作业就有可能低落,这种情绪传递到家长这,家长转而就会抱怨老师失责。

这里并不是说孩子在和学习有关的问题上遇到不会的家长就都该去学,学会了再教给孩子。我个人就比较反对家长群里一些家长经常把孩子不会的作业题目(以数学居多)拍照发上来,然后让其他家长或老师帮忙解答。具体的学科知识如果家长的只是储备足够,还能在学业上给孩子以指导那当然很好。但是一般到了高中,即便是家长受过良好的高等教育,很多时候因为生疏遗忘能给予孩子具体指导的少之又少。花很多时间去钻研非常生疏而且几乎不会用到的知识点(常用的基本也不至于非常生疏),然后再蹩脚地去教孩子而且教的还往往并不是最佳方法,家长自己学起来慢孩子听起来还费劲,不论是对家长而言还是对孩子而言这显然都不是一件划算的事。因此最好还是让孩子请教会的同学或者老师,实在不行家里有条件的也不反对请家教。

高尔基和孩子们阅读答案 篇7

前苏联著名作家高尔基非常关心、体贴儿童,所以孩子们对他十分爱戴和(依赖 信赖)。

有一回,在一个偏僻城镇上读书的一名小学生,不小心把学校图书馆的一本《童年》弄丢了。他跑了几家书店也没有买着,非常着急。于是,他便冒昧给高尔基写了一封信,希望得到《童年》作者的帮助。高尔基接到信后□随即将自己(珍藏 收藏)多年的一本□童年□寄给了这位小学生□难怪孩子们常说有了困难找高尔基□他一定能帮助你解决□

高尔基对于孩子们虽然非常喜欢,但当发现他们的错误和缺点时,也是从不纵容的。一次,他收到一群四年级学生写给他的信。信中出现了许多不该出现的语法错误,他非常生气,在回信中毫不留情地批评了他们:“四年级的学生啦,写得如此不通,实在可耻,很可耻!”

当然,对孩子们取得的成绩,高尔基总是喜在心里,乐在眉梢,给予适当的鼓励,但从不过分地(夸奖 夸耀)。尤其是对那些较早崭露出智慧(峰 锋)芒的孩子更是如此,以避免他们滋长骄傲的情绪。有一次,高尔基会见一位仅9岁的小诗人,小诗人朗诵了自己的诗作,非常流畅,也很优美。高尔基听了深为惊奇,心里暗暗赞叹,但当面却没有给孩子过多的赞扬,只是轻轻地抚摸着孩子的头,深情地说:“好好学习吧,不要太累了,要记住你还是个孩子呀!”

高尔基就是这样以他全心的爱,关心着孩子们的成长。

(1)在文中括号里圈出使用恰当的字词。

(2)在□里加上合适的标点符号。

(3)“高尔基对于孩子们虽然非常喜欢,但当发现他们的错误和缺点时,也是从不纵容的。”

这句话是________句,在文中起到了__________的作用。

(4)短文通过_______件事说明高尔基关心孩子们的成长,他对孩子们既有__________的爱,又有___________的爱。

(5)“好好学习吧,不要太累了,要记住你还是个孩子呀!”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信赖;珍藏;夸奖;锋

(2), 《 》 。 , 。

(3)过渡;承上启下

(4)3;慈母般;严父般

与阅读同行 和孩子们共同成长 篇8

朱贝加家长 青岛北仲路第一小学

曾经我是一名海员,船一开航好几个月不着家,虽然到过很多地方,看过很多不同的风土人情,但最让我铭记于心的是在无边的大海上对家人的思念,这也使家庭在我心里变的无比重要。女儿的到来是一个大大的惊喜,初为人父的我果断放弃了在海上漂泊,回归家庭,因为我不想错过女儿成长的任何一个瞬间。

当女儿从一个襁褓里的小精灵出落得亭亭玉立,作为父亲这个角色,所担任的不仅仅只是对她的关爱和陪伴,后天的教育和培养让我有点手足无措,尤其在升了小学之后,女儿的变化仿佛像被踩了一脚油门的汽车一样,进步飞速,有时候甚至会偶尔产生意见分歧,她不再是那个只会在父母面前撒娇的小不点儿,开始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朋友圈,有自己的小世界,让身为父亲的我,多多少少有适应不了这么快的转变,但是《父母课堂》正是一个化解矛盾的缓冲带,让我意识到成长不单单是女儿自己的事,作为家长在为人父母这条路上也要不断成长!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但往往父母真的把自己摆到了老师的这个角色,以类似命令的方式告诉孩子这样做不行,那样做不可以的时候,往往会引起孩子的抵触情绪,因为父母坚信自己是对的,这一切都是为孩子好,没有深入的了解孩子的想法。以前我也有这样的想法,但是读了这期《父母课堂》中(2015年11月)《别把传授变成了命令》之后,我感受到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并不是肆意对孩子下任何自己认为对的命令与要求,而是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用实际行动去证明,往往比用言语去声明来的更有说服力,同样,孩子通过自己领悟懂得的,也远比父母的苦口婆心要深刻的多。

家里的家务活大部分都是孩子妈妈干的,我与孩子逐渐变得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啥活都不想干了!看到这一些,我逐渐在下班后帮孩子妈妈刷碗了,打扫厨房了,不知不觉中,孩子也就逐渐参与进来了,收拾家私,拖地刷杯;孩子也意识到,家是我们大家的,家务活要分担,要有责任感,可以把劳动当成一种乐趣,从中得到快乐,给家一份美丽,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这正是《父母课堂》所讲的引领的作用。

正如文章所述,孩子小的时候,对这个世界一无所知,需要教练式的父母,手把手的教,但随着孩子的成长,她需要朋友式的父母,给予她尊重与倾听,在孩子想和父母分享的时候,父母因为工作忙而忽略,时间久了,孩子就不会跟父母沟通了,小小的自尊心受到了伤害,也许是日后要用大大的耐心也弥补不了的。

与阅读同行 和孩子们共同成长 篇9

作为一名班主任和语文老师,我深知阅读对于一年级孩子的重要性,阅读是人生重要的学习能力,对于孩子的行为和人格有着很重要的影响,良好的读书氛围也对我们的班级管理起到很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通过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营造一个充满书香味的班级呢?

一、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兴趣

孩子的最初的阅读兴趣正是在语文课中培养的。一年级的课文大多是声情并茂的文章,富有童趣,适合用表演的形式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在教学《美丽的小路》一课时,我请孩子们戴上小鹿、小兔的头饰来表演课文,我说:“只有你们记住了课文,而且读得有感情才能表演呀!”结果学生几分钟就把课文读好了,还表演了一场精彩的舞台剧。课文结束时,我请孩子们续编“小动物们以后会怎么保护美丽的小路呢”的故事。孩子们的想象力真让我佩服,说得有声有色。为此,我认为只要我们老师想一些策略和方法,孩子们对阅读一定会有很大的兴趣的。有了阅读兴趣对提高阅读能力是很有利的。

二、给学生讲故事,激发阅读兴趣。

一年级孩子爱听故事,特别是一些童话、寓言等更是百听不厌。学生刚进入小学时,他们的识字量比较少,根据这个实际,我经常给孩子们讲故事,有时我会在故事讲到精彩处戛然而止,然后告诉学生回家让爸爸妈妈给你讲讲这本书。比如说《一年级的小豆豆》这本书非常的有趣,这本书就在我们班外面的书架上,我鼓励孩子把书借回家自己借助拼音读一读。这种方法可以说非常有效。我采取灵活多样形式给学生推荐图书,只要我讲过的故事书都会成为班上的“抢手货”,孩子们都会争着亲眼目睹一遍我讲的故事,不知不觉中《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儿歌集》、《古诗词》、《十万个为什么》等课外书就在学生之间传阅开了。同时听故事也是一种阅读,“听读”不但能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量,还能够训练学生“听”的能力,学生爱听故事,渐渐就会形成自己阅读故事的习惯。

三、尽可能为孩子提供轻松自由的阅读环境

阅读是一种求知行为,也是一种享受。从一年级开始,大部分孩子在阅读内容的选择方面已逐渐形成自己的爱好和兴趣。对此,教师应注意观察、了解和引导,不宜过多地干涉。每天大课间、下午的阅读三十分,每周的阅读课我都留给孩子自由阅读的时间。每次我都会让孩子从书架上自由选择数目,自己或者三个小伙伴一起读,逐渐锻炼学生自我选择书目的能力。

四、定期举行一定的阅读活动

一年级的孩子刚上学,识字非常有限,此时教师的引导非常关键。作为老师定时举办和阅读有关的活动同样也是培养孩子阅读意识和兴趣的好方法,背诵儿歌比赛,讲故事比赛„„及时给予孩子肯定和奖励,孩子们在活动中体会到成功的快乐,这些都将化为大家继续阅读的动力,进而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我们班每周的阅读课都会举行讲故事大赛,但是刚开始很多孩子不愿意开口讲。于是,我就想了个招儿,每天的语文课之前的上课三分钟,我请两个学生上来讲故事,讲得好的可以被评为“小小故事大王”、“星级少年”,学生们非常感兴趣,一个个争着抢着上来讲,而且都准备得非常充分,在这样的活动中,不仅复习巩固了拼音,拓展了知识面,还培养了良好的阅读习惯。

五、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离不开家长的配合

此外,一年级的学生单纯、幼稚,模仿能力强,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所以家长本身也要建立良好的阅读习惯,以自己的行动来感染孩子,使孩子喜欢阅读,热爱阅读,这种身教的作用将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阅读的兴趣和能力,使他们的阅读在广度和深度上得到发展。

上一篇:以my family为题的英语作文下一篇:华裔数学家陶哲轩获300万美元“豪华版诺贝尔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