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题报告步骤(通用8篇)
开题报告步骤 篇1
一、标题的拟定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主要内容包括:⑴ 研究的有关背景(课题的提出): 即根据什么、受什么启发而搞这项研究。⑵ 通过分析本地(校)的教育教学实际,指出为什么要研究该课题,研究的价值,要解决的问题。
三、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的历史和现状(文献综述)。
规范些应该有,如果是小课题可以省略。一般包括:掌握其研究的广度、深度、已取得的成果;寻找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从而确定本课题研究的平台(起点)、研究的特色或突破点。参考总课题报告。
四、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实地调查考察法(通过组织学生到所研究的处所实地调查,从而得出结论的方法)、问卷调查法(根据本课题的情况和自己要了解的内容设置一些问题,以问卷的形式向相关人员调查的方法)、人物采访法(直接向有关人员采访,以掌握第一手材料的方法)、文献法(通过查阅各类资料、图表等,分析、比较得出结论)等等。在课题研究中,应该根据自己课题的实际情况提出相关的课题研究方法,不一定面面俱到,只要实用就行。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
一般来说课题研究的基本步骤不外乎是以下几个方面:准备阶段、查阅资料阶段、实地考察阶段、问卷调查阶段、采访阶段、资料的分析整理阶段、对本课题的总结与反思阶段等。
开题报告步骤 篇2
笔者参加了几次开题论证会,发现教师在撰写开题报告时,存在以下几种误区。
一、课题名称存在误区
很多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发现了一些问题,于是想对问题做进一步的研究,这是申报课题的基础。但是,不少教师申报的课题名称往往表意不清。
例如,一位教师申报的课题名称是“农村中学英语课堂合作学习中主体的缺位及对策研究”。答辩时我们发现,这位教师其实是在研究这种合作学习中的主体是怎样缺位的,因此,这一课题的名称应调整为“农村中学英语课堂合作学习中主体的缺位及矫正对策研究”才更合适。
二、课题核心概念及其界定存在误区
对课题的核心概念界定准确,能够更好地理清研究思路、明确研究方向。但是,不少课题主持人往往忽略了对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或者界定不准确,从而导致在制定研究内容时产生了一定的偏差。
例如,在“农村中学英语课堂合作学习中主体的缺位及矫正对策研究”这一课题中,主持人界定了“主体”“合作学习”“合作学习中主体的缺位”“英语课堂”这几个核心概念,其中,对“合作学习中主体的缺位”这一概念的界定是: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所造成的小组中的某个或某些学习主体事实上并没有听课或没有参与课堂学习活动,合作学习任务只是由部分成员完成的现象。但什么是“主体缺位”呢?主持人却没有明确说明。
笔者查阅了有关资料,发现“缺位”是指职位空缺,而“主体的缺位”则是指应当负责的人或者机构不存在。因此,本课题中的“合作学习中的主体缺位”应当是指在合作学习中,由于负责人没有尽到责任,造成了合作学习的个体没有认真地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去,从而导致合作学习的效率低下。
三、课题研究目标存在误区
在开题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很多教师对课题的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把握不准,导致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相混淆,或是研究目标脱离了研究内容,两者不能融为一体。
如何更清晰地理解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呢?打个比方,这就像教师备课,既要备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也要备这节课的教学内容。其中,研究目标就好比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而研究内容就是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比较宏观,要引领这节课的教学内容;而教学内容则需要进一步细化,既要对知识点进行阐释,也要帮助学生理解、记忆这些知识点。
仍以“农村中学英语课堂合作学习中主体的缺位及矫正对策研究”这一课题为例,主持人制定了这样的研究目标:通过对农村初中英语课堂合作学习科学性的研究,引起农村初中英语教师对合作学习中存在的主体缺位现象的认识并高度重视,从而转变观念,提高教学效益。具体包括:1普及小组合作学习的理论和方法,提高农村初中英语教师运用系统方法组织课堂教学的能力,并尝试构建自己的课堂教学理论;2自觉地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探索并形成若干科学的初中英语合作学习课堂的组织模式;3揭示教学活动的组织过程与学生英语学科素养的形成之间的关系和规律,以丰富对初中课堂教学组织方法的认识;4以系统的方法为指导,分析教学问题和学生的需求,选择教学目标,对目标的达成进行创造性的决策,解决“学什么”“怎么学”和“学得怎么样”等问题。
初看目标,让人感觉“高大上”,但是细看,就会发现不少问题。
一是,通过两三年的研究,一位普通教师真的就能构建起自己的课堂教学理论吗?而且,还要形成英语合作学习课堂的组织模式?显然,目标过于宏大,脱离了一般课题的研究实际。
二是,目标并不能很好地体现课题名称。此课题的名称非常简单,因此,研究者只要抓住“合作学习的主体是怎样缺位的”“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策略即可。
因此,笔者建议将该课题的研究目标改为:“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摸清农村中学英语课堂合作学习中主体缺位的种种现象,分析合作学习中导致主体缺位的种种原因,并提出合作学习中主体缺位的应对策略,进一步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
四、课题研究内容存在误区
1.研究 内 容 基本 上就是课 题 名称 。
例如,在“运用多种途径训练重度智障儿童语言表达能力的实践研究”这个课题中,主持人是这样分解研究内容的:1了解培智学校8名重度智障儿童的语言发展现状;2探索重度智障儿童语言训练的内容和途径;3根据重度智障儿童的个体特点,科学巧妙地设置课程,通过学科渗透,使他们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记忆,并能对已掌握的知识进行迁移运用。
从上述内容不难看出,第一条可以作为研究内容;第二条其实就是课题名称,没有做到对内容的分解;第三条则不是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可以去掉。另外,课题名称中的“运用多种途径”在研究内容中也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并且,本课题是实践研究,但在研究内容中也没有涉及。
经过和课题主持人协商,该课题的研究目标被修订为如下内容:1了解培智学校8名重度智障儿童的语言发展现状,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2根据原因探索重度智障儿童语言表达能力训练的内容研究;3运用多种途径训练重度智障儿童语言表达能力的途径研究;4重度智障儿童语言表达能力的案例研究;5重度智障儿童语言表达能力的评价研究。
其中的途径研究又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进行:1通过个训法,培养重度智障儿童正确发音技能的研究;2通过集体教学法,培养重度智障儿童倾听能力的研究;3通过分组教学法,培养重度智障儿童沟通能力的研究;4通过融合教学法,培养重度智障儿童口语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的研究。
研究内容经过这样的分解后,课题主持人便能按时序、有抓手地开展课题研究了。
2.研究 内容 不 能 紧扣 课 题 名称 。
例如,在“薄弱初中物理课程校本化实施研究”这一课题中,主持人将研究内容分解为“初中物理课程校本化资源开发的研究”和“初中物理教学模式校本化的研究”两大点。
其中,“初中物理课程校本化资源开发的研究”又分为以下四点:1建立和完善物理学科网站,利用网络资源,实现课堂的有效延伸;2开发《趣味物理》《生活与物理》《走进物理学家》等校本化教材,整合、拓展物理学科的知识内容;3建立校外物理教学实践基地,开展小制作、小实验等多样的物理学科活动;4组建太阳能社团、航模社团、电子制作社团等。
而“初中物理教学模式校本化的研究”则分为以下三点:1以“动手做”为核心,构建“体验—建构—应用”三位一体的初中物理“教”的模式的校本化研究;2以“动手做”为核心,构建“自学—互动—展示—评价—反思”的初中物理“学”的模式的校本化研究;3物理课程校本化实施策略的研究。
客观而言,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分解得很详细,放在各个层次的初中学校都能成立。但是,该研究没有紧扣“薄弱初中”这一点,即薄弱初中物理课程的校本化没有体现出来。此课题能够在省规划办立项的主要原因,可能就是课题管理部门想要了解薄弱初中的物理课程校本化是如何实施的,但是,研究内容中却反映不足。
3.研 究 内 容偏离 课 题 名称。
例如,在“农村中学英语课堂合作学习中主体的缺位及矫正对策研究”这一课题中,主持人是这样分解研究内容的:1以目标引领的学习策略,培养初中生英语学习的动力;2以多元化评价的学习策略,培养初中生英语学习的自主力;3以分工协作的学习策略,培养初中生英语学习的合作力;4以多角度的学习策略,培养初中生英语学习的创新力;5以学习主体层次化的学习策略,培养初中生英语学习的有效力。
五种策略体现出五个“力”,但是,内容比较“玄虚”,不接“地气”,重点不突出,无可操作性,并且,内容之间的边界不清晰,不能呈现出较强的逻辑结构。我们问主持人:你下一步准备对本课题做哪些工作?在研究中,你怎样体现出动力和创新力呢?……主持人一脸迷茫,不知所措。
经过协商,我们和课题主持人制定了以下的研究内容:1农村中学英语课堂合作学习中主体的缺位的现状研究;2农村中学英语课堂合作学习中主体的缺位的原因研究;3农村中学英语课堂合作学习中主体的缺位的矫正对策研究。
这样,主持人可以通过课堂观察了解现状,并根据现状分析原因,制定相应的对策,问题就好解决了。
开题报告:从蓝图走向实施 篇3
一、什么是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是一种新的应用文体,这种文体是随着现代科学研究活动计划性的增强和科研选题程序化管理的需要应运而生的。开题报告有文本式和表格式两种,后者把需要报告的每一项内容转换成相应的栏目,成为表格式,这样做既便于开题报告按目填写,避免遗漏,又便于开题论证时一目了然,把握要点。
(一)开题报告的定义
开题报告就是当课题经申报批准立项之后,课题负责人在继续深入调查研究和充分掌握资料的基础上为课题研究的具体实施而修订的报请专家论证的课题研究方案,经过专家论证后,课题实施方案更加具体、更加可操作、更加科学。所以,开题报告也被称为课题研究方案或课题论证报告。简言之,开题报告是课题承担者对教育科研课题的一种文字说明材料。
(二)开题报告的特点
1.针对性。开题报告的读者对象是上级主管部门或科研管理部门的管理人员。开题报告要把课题研究的背景、目标、内容、成果形式等写清楚,同时要阐明完成这一研究课题的可行性,这种可行性表现在研究课题所依据的理论是否科学、合理,所采用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是否合适,人员的科研基础是否符合条件。
2.实用性。一项课题的研究内容应该是有价值的,也就是能改进自己的教育或教学实践,同时可以推动他人的教育或教学的发展与变革,或者能填补空白,开拓新的领域。实用性不仅仅表现在实践层面,还应体现在理论建树与创新,这是科研课题的特殊要求决定的。
3.竞争性。开题报告的前身是课题评审书(有的上级主管部门还要求附有可以匿名评审的论证报告),具有很强的竞争性,申报课题是为了立项,不是每项课题申报都能获得上级主管部门批准立项,部分课题立项后还能获得研究经费,错失了申报时限,就失去了立项机会。
(三)开题报告、论证报告与研究方案
如果课题还没有报请上级有关部门评审立项,开题报告就是在课题方向确定之后,课题负责人撰写的报请上级批准的研究方案或是评审书,主要说明这个课题研究的目的,自己有条件进行研究以及准备如何开展研究等问题,也可以说是对课题的整体设计。所以研究方案,就是课题确定之后,研究人员在正式开展研究之前制订的整个课题研究计划,它初步规定了课题研究各方面的具体内容和步骤。
开题会上,专家们主要对课题研究方案即开题报告进行论证,所以开题报告也称为课题论证报告。论证报告对整个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起着关键的作用,尤其是对于教育科研经验较少的人来讲,一个好的论证报告,可以避免无从下手或者进行一段时间后不知道下一步干什么的情况,可以保证整个研究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可以说,课题论证报告水平的高低,是一个课题质量与水平高低的标尺之一。
研究方案主要是写给课题组成员阅读和使用的,它的特点是:研究目的明确,研究思路清晰,研究方法具体可操作。课题研究方案是一项课题研究开题论证会上报告的主要内容,因此也称开题报告。开题报告是一项课题研究的设计蓝图,是开展研究活动的重要依据,是统一课题研究者思想和行动的指导性文件。有了一个好的开题报告,课题研究就有了一个好的开端。
二、为什么要写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是日后课题研究工作的准绳,可以作为课题研究工作展开时的一种暂时性指导,也可以作为课题修正时的重要依据。开题报告对一个科研课题能否顺利进行是非常重要的。作为科学研究,必须重视开题报告的写作。如果不重视开题报告,即使是有名望的研究者,也不免有科研课题告吹的命运。在美国有这样一个实例:美国科学基金会曾同时收到关于同一科研课题的两份开题报告,一份是获得过诺贝尔奖金的西博格写的,另一份是由名不见经传的一位青年研究者写的。经过专家们的认真评议,结果批准了那位无名小卒的申请,把这一课题的研究经费拨给了他。随着科研管理的加强,对开题报告写作方面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
1.通过开题报告,课题研究者可以把自己对课题的认识与理解程度加以整理、概括、表达,使具体的研究目标、内容、步骤、方法、条件等清晰化,从而为下一步课题研究的行动提供科学规划。作为多层次科研工作的第一个写作环节,开题报告非常重要。如果课题一旦被批准,得以正式确立,还可以通过开题报告,对立题后的研究工作发生直接的影响。开题报告是选题阶段的主要文字表现,它实际上成了连接选题过程中备题、开题、审题及立题这四大环节的强有力的纽带。
2.通过开题报告可以直接向上级主管部门陈述自己的规划,以获得资金、设备、人员等方面的支持。同时,教育科研管理部门通过它作为立项依据,以决定是否批准立项。课题一经上级部门批准,开题报告就成了课题任务书,教育科研管理部门通过它实施课题管理,按照其内容和进度,进行检查和监督,它还是科研课题结束时验收和鉴定成果的标准。
三、怎样写开题报告
当课题方向确定之后,课题负责人需要写开题报告,也就是报请上级批准的评审书,主要说明这个课题研究的内容、研究的目的、自己有条件进行研究以及准备如何开展研究等问题,也可以说是对课题的总体设计。开题报告是提高选题质量和水平的重要环节。选题是开题报告的第一步,“题好一半文”。
(一)选题
在工作实践中,我们发现中小学幼儿园开题报告中存在的普遍问题是选题不合适。有的提出的问题太过“平庸”,有的选题范围太大,研究内容太多、太宽泛,提出的问题不切合实际,实践操作起来难度较大。如有一所小学的选题是“小学教育评价体系的研究”,此选题有意义,有创新,研究思路也比较正确,但选题范围太大,研究内容属于教育科研的尖端领域,应该是教育部需要研究的课题,一所小学明显不能承受,无法完成研究任务,因此应重新选题,注重可操作性。选题具体来说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选题要合乎时代要求。要体现先进的教育思想、先进的教育理念。要尊重教育科学发展的规律和原则,当前的选题要能够体现新课程改革的精神,体现教师角色、教育教学方式的转变,体现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综合实践的学习方式的转变,有许多符合时代特征的创新型课题值得我们去选择,去研究。二是选题要具有实践性。中小学教育科研选题,必须建立在教育教学实践的基础上,选题要立足于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产生出来的有代表性的实际问题,要具有可操作性。要体现校本研究的理念,把学校当成教育科研的主阵地,把教室当作研究室,搞好教育科研具体实践。三是选题要有连续性。(1)一所学校前后的主课题要连接。前一个主课题通过几年的研究,取得一定成果结题后,要以此为基础,向深一个层次或更广层次做研究,这样的研究十年、二十年下来,研究领域和对教育实践的推动就更系统、更有效。(2)主课题与子课题要衔接。要紧紧围绕主课题研究目标来设计子课题,同时子课题与子课题之间前后左右要相互联系起来,形成本校教育科研体系。四是选题要有实用性。教育科研课题不能成为花拳绣腿,不能成为应付检查的花架子,要真正体现实用性。一是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要实用,要符合时代精神,具有创新意识,对具体工作有指导价值。二是课题研究的内容要实用,要符合教师教育教学改革之需要,不能成为空泛的不可操作的理论问题。
(二)结构
一个完整的开题报告一般包括课题名称、课题提出的背景、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现状与趋势分析、课题研究的意义与价值、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课题研究的支撑性理论、课题研究目标与内容(或子课题设计)、课题研究过程设计、课题研究方法设计、课题研究预期成果等几个部分。在此,不一一陈述各个部分的写法,就主要的几个部分进行说明。
1.课题名称
一个课题名称起得是否准确、恰当直接影响课题的形象与质量。一是课题名称要准确。准确就是课题名称要把研究问题是什么,研究的对象、研究方法是什么交待清楚。比如有一个课题名称叫“普通高中教与学品质提升的行动研究”,其研究对象是普通高中,研究问题是教与学品质提升,研究方法是行动研究。二是课题名称要规范。规范就是所用的词语、句型要规范、科学,没有语法与逻辑错误,似是而非的词不能用,口号式、结论式的句型不要用。三是课题名称要简洁。课题名称不能太长,要简明扼要,通俗易懂,能不要的文字就尽量不用,一般不要超过20个字,但要尽可能表明研究对象、研究问题和研究方法。近几年来,出于课题所研究的问题的丰富性以及课题名称表达形式的创新,有些课题名称呈现了一些变式,如“分布式课程领导:一项合作与赋权的学校变革行动研究”课题名称中间使用冒号,“基于课例研究的区域教研范式的建构与实践研究”与“电子专业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行动研究——基于企业研修视角”两个课题名称中“基于XXX”或前置或后置,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2.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同一研究领域”不等于“同一课题”,还包括同一研究领域内的不同课题。“现状”包括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重在对“现状”的分析、提炼和概括,而不是罗列。要聪明地借鉴而不是贬低他人成果,没必要将自己课题和他人课题“对立”起来,也不要“表白”过度。要用“文献综述”的形式进行。综述包括“综”与“述”两个方面。所谓综,就是指作者对占有的大量素材进行归纳整理、综合分析,使文献资料更加精炼、更加明确、更加层次分明、更有逻辑性。所谓述,就是对各家学说、观点进行评述,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文献综述”是对学术观点和理论成果的整理。文献综述是评论性的,因此要带着作者本人批判的眼光来归纳和评论文献,而不仅仅是相关领域学术研究的“堆砌”。评论的主线,要按照问题展开,也就是说,别的研究者是如何看待和解决你提出的问题的,他们的方法和理论是否有缺陷,要是别的研究者已经很完美地解决了你提出的问题,那就没有重复研究的必要了。具体地说,文献综述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瞄准主流。主流文献包括该领域的核心期刊、经典著作、专职部门的研究报告、重要观点和论述等,这是做文献综述的“必修课”。而多数大众媒体上的相关报道或言论,虽然多少有点价值,但经典性不够,可以从简。二是随时整理。要随时对文献进行分类,记录文献信息和藏书地点。做开题报告的时间很长,有的文献看过了当时不一定有用,事后想起来却找不着了,所以随时记录是很有必要的,对于特别重要的文献,不妨做一个读书笔记,摘录其中的重要观点和论述。三是要按照问题来组织文献综述。文献综述就像是在文献的丛林中开辟道路,这条道路本来就是要指向我们所要解决的问题,当然是直线距离最短、最省事,但是一路上风景颇多,迷恋风景的人便往往绕行于迤逦的丛林中,反而“乱花渐欲迷人眼”,“曲径通幽”不知所终。因此,在做文献综述时,头脑时刻要清醒:我要解决什么问题,人家是怎么解决问题的,说的有没有道理,就行了。文献综述切忌把自己看过的文献一篇一篇地总结下来,一定要按照问题分类进行综合性叙述、分析与评论。
3.研究目标与内容
课题研究的目标就是通过研究,要达到什么目标,要解决哪些具体问题,研究的目标是比较具体的,不能笼统地讲,必须清楚地写出来。研究目标要指向课题所想解决的特定问题。研究目标的表达要概括化,体现一定的抽象度,能够整体把握。研究目标一般可从理论性目标、实践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三个维度,分别描述理论研究、实践研究与发展性结果状态。例如课题《基于文化承创的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发展的校本研究》确立的研究目标是“回顾反思学校百年文化的内涵和价值,理性思考学校优质特色发展的维度和路径,确立优质特色发展诉求中文化承创的操作体系,推进我校管理、课程、教学、师生、环境的优质特色发展,以优质强化特色,以个性彰显特色,把学校建设成为一所国内一流的学术性示范高中。”只有目标明确而具体,才能知道工作的具体方向是什么,才能知道研究的重点是什么,思路就不会被各种因素所干扰。确定课题研究目标时,一方面要考虑课题本身的要求,另一方面要考虑课题组实际的工作条件与研究水平。研究目标不宜偏高或偏低。
研究目标指向问题解决,研究内容落实研究目标。课题有了研究目标,就要根据目标来确定这个课题要研究的内容,研究内容要比研究目标更具体、更明确,它是一项课题设计中最重要的部分。研究内容忌面面俱到,忌工作话语,要紧紧围绕课题名称特别是核心概念从各个侧面进行思考和选择,以子课题名称加研究要点的形式表达,以体现研究个性和特色。例如课题《基于文化承创的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发展的校本研究》确立的研究内容(子课题)包括百年文脉回溯及其价值研究、优质特色发展的理解及其实现路径的理性思考、优质特色发展诉求中学校文化建设纲要的研究、主题单元式校园文化景观建设的实践研究、学校文化资源平台建设的研究、“晓庵天文研究”课程基地建设的研究、“自能·探究”教学文化的研究、教师自能发展共同体建设的研究、“自能发展”视域下的高中生社团建设研究等共计9项,每项子课题陈述研究要点,如子课题“‘晓庵天文研究’课程基地建设的研究”的研究要点是: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建设的理性思考、“晓庵天文研究”课程基地的整体设计、基于创设物质情境的“晓庵天文馆”建设、以“晓庵天文研究所”为载体的天文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提炼“晓庵天文研究”的文化特质、评估“晓庵天文研究”课程基地建设对学校优质特色发展的意义。
在工作实践中,我们发现中小学幼儿园在研究内容设计与分解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只有课题而无具体研究内容,二是研究内容与课题不吻合,三是课题很大而研究内容却很少,四是把研究的目的、意义当作研究内容。
开题报告,实际上是对申报的课题进行论证的过程,是研究人员科研知识和能力的“缩影”,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创造性工作,比撰写一篇教育论文复杂得多。只有在系统思维中认真、科学地做好课题研究方案的设计,做好开题报告,才能为接下来的课题研究以及获取教育科研优秀成果打开成功之门。没有科学周密的开题报告,没有对一项课题研究的整体性的精心设计,就没有科研活动的发生,更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学术突破。
(徐炳嵘,吴江市教育科学研究室,215200)
开题报告步骤 篇4
开展和参与课题研究是获得自我持续发展能力的最佳途径。事实证明,通过开展课题研究,边学习边做课题,边研究边实践,逐渐成为研究型的不乏其人。
课题研究是科研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对于课题研究,开题报告(计划或方案)如同建筑师的蓝图。有了好的开题报告,才能使研究工作者有计划、有系统、有组织地开展研究工作,以保证课题研究任务的顺利完成。因此,制定开题报告是课题由设想转化为实际行动的关键步骤。当前许多由于过去从未做过课题研究,现在要申报课题,撰写课题开题报告不知从何人手。为了更加积极而有效地开展课题研究活动,培养、提高撰写课题开题报告的能力和水平,本文针对当前科研的实际,结合从事科研课题研究,从科研课题开题报告的含义、作用、结构等方面来谈应该如何规范撰写开题报告,力求对想开展科研的人提供一点启示。
一、科研课题开题报告的含义与作用
著名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何谓有价值、有创见性的问题?这样的问题从何而来呢?这需要研究者长期实践、细心观察和深思熟虑。当课题或自己提出的问题赢得社会认可后,就要把自己的研究方案设计好,即撰写科研课题开题报告。
科研课题开题报告(研究设计)就是课题研究方案的设计、规划和制定。换言之,就是当课题方向确定之后,课题负责人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撰写的报请上级批准的选题计划。开题报告主要说明这个课题有价值进行研究,自己有条件进行研究以及准备如何开展研究等问题,也可以说是对课题的论证和设计。
撰写科研课题开题报告是提高选题质量和水平的重要环节,是创新新知,不是可有可无的。正如学者文翁说过,“搞好开题报告的主要目的是促使大家理清研究思路,完善研究设计”。制定课题研究计划和安排,是为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提供探索的途径。科研课题开报告,它初步规定了课题研究各方面的具体内容和步骤,对整个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起着关键的作用。对于科研经验较少的人来讲,一个好的方案,可以使他们明确课题研究的方向,避免发生进行一段时间后不知道下一步干什么的情况,保证整个研究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可以说,课题开题报告水平的高低,是一个课题质量与水平的重要反映。没有科学的开题报告(研究设计),就没有科学而有价值的成果。随着教育科研管理工作规范化不断加强,开题论证问题越来越受到教育科研管理部门的重视。
二、撰写科研课题开题报告的基础性工作
写好科研课题开题报告要了解它们的基本结构与写法,但“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重要的还是要做好基础性工作。首先,要了解别人在这一领域研究的基本情况。研究工作最根本的特点就是要有创造性,熟悉了别人在这方面的研究情况,才不会在别人已经研究很多、很成熟的情况下,重复别人走过的路,而是站在别人研究的基础上,从事更高层次、更有价值的东西去研究;其次,要掌握与研究课题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理论基础扎实,研究工作才能有一个坚实的基础,否则,没有理论基础,你就很难深人进去,很难有真正的创造。因此,我们进行科学研究,一定要多方面地收集资料。要加强理论学习,只有这样制定出的报告和方案才能更科学、更完善。
三、科研课题开题报告(研究方案)的结构与写法
撰写开题报告是进行科研课题申请的首要工作。通过开题报告的思考与写作可以帮助我们清楚地了解自己为什么要做这个课题,究竟想做什么,想得到什么,怎么做,能否达到自己的预期目标?若分析后觉得不现实,则可以立即调整自己的方向和目标,使课题目标的达成有可能性,从而避免“大题小作”或“小题大作”。课题开题报告的写法根据课题研究的类别略有不同。但一般地说,科研课题开题报告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题名称
课题名称就是课题的名字。这看起来是个小问题,但实际上很多人写课题名称时,往往写得不准确、不恰当,从而影响整个课题的形象与质量。这就是平常人们所说的“只会生孩子,不会起名字”。那么,如何给课题起名称呢?
1、名称要准确、规范
准确就是课题的名称要把课题研究的问题是什么,研究的对象是什么交待清楚,比如“语文指导自主教学模式研究”,这里研究对象就是小学语文教学,研究的问题就是指导自主教学法。有时候还要把研究方法写出来,例如“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验研究”,其研究的对象是小学生,研究的问题是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主要方法是实验法,这就说得很清楚,别人一看就知道这个课题是研究什么。而有些课题名称则起得不是很准确。如,“集中识字,口语突破”这个名称,别人只看题目,就无法看出研究的是什么问题,好象是语文,又象是英语,是中学或是小学,是小学高年级还是小学低年级更没办法看出来。若改为“集中识字,口语突破——小学英语教学模式研究”,这样就一目了然了。总之,课题的名称一定要和研究的内容相一致,要准确地把你研究的对象、问题概括出来。
规范就是所用的词语、句型要规范、科学。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个题目如果是一篇经验性论文,或者是一个研究报告,笔者觉得不错,但作为课题的名称就不是很好,因为课题就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这个问题正在探讨,正开始研究,不能有结论性的口气。
2、名称要简洁,不能太长
不管是论文或者课题,名称都不能太长,要简明扼要,通俗易懂,能不要的文字就尽量不用,一般不要超过20个字。但要尽可能表明三点:研究对象、研究问题和研究方法。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开题报告步骤 篇5
一、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
1、研究现状:
新大纲最引人注目之处是将原大纲“教学内容与要求”中的“听话、说话”改为“口语交际”。这一提法的改变既是社会发展、国内外教育改革大潮催发的结果,也是听说教学改革自身的逻辑延伸。为此学者们分别从不同方面对“口语交际”进行了分析,以下三种观点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1)强调工具与手段。研究者认为提高学生口语能力要通过具体的教学手段来实现,例如演讲、评析、说日记、辩驳、自我介绍、口述见闻、接待客人、求助于人、自由议论、争辩问题等。
(2)强调目的与目标。研究者将口语交际教学的侧重点放在交际上,认为“口语交际”教学的侧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3)坚持目的与工具的统一。研究者认为口语交际除了要具备基本的口头表达能力,还应具备在交往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待人处事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而这一切只有通过双向互动的方式才能实现。缺少双向互动性,就无所谓交际。
2、选题的意义和研究价值
关于口语交际的认识,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以往的语文教学大纲往往偏重于对学生“说”的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语言交际中“听”的重要性,或者将“听”和“说”两个方面截然分开,把他们看作孤立的两个方面来培养。新的《语文课标》(2001年)则认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在具体的口语交际情境中,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的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把听说作为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即“口语交际”能力来培养,符合人际交流的实际以及学生学习语文的基本规律,体现了对“口语交际”理念认识的深化,这对于我们的语文教学是有启发和指导意义的。
口语交际能力的心理分析
口语交际能力是人们理解和运用口头语言的能力。语言是交际的工具,交际的功用体现在表达者和接受者之间的心灵沟通,这条相通的道路,言文一致就畅行无阻,言文不一致则滞塞难通。口语发展到畅行无阻的高度,是长期实践和训练的结果。一个人口语表达和交际能力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这一过程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得到说明:
①、语言的习得与形成是一个信息输入与输出的过程。在语言形成的过程中,大脑的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起着关键的作用。所谓第一信号系统,就是将外界的语言信息接受过来的心理机制,也就是输入语言信息的心理机制。大脑的第一信号系统将输入的具有一定意义的语词符号与相关的神经网络组块建立一定的联系,形成具有表象意义或抽象意义的双重编码,从而成为第二信号系统的组成部分。所谓第二信号系统是将输入的信息经过选择加工,然后内化为个体的思维工具的心理机制,也即输出语言信息的心理机制。外部环境的信息或者说社会交际语言输入个体后,只有在大脑神经网络具有相应的解码结构时,才能被正确的认识和反映。每一个神经网络组块都及时的接受外界信息符号。该信息符号又被感知和加工成初级编码储存,并且将初级编码的信息与整个认知系统联网,形成完整的信息编码输出。这就是第二信号系统所起的作用。所以,社会交际语言就是由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相互配合、相互作用,经过输入输出过程,从而使个体的语言习得和形成的。社会交际语言为个体所习得和形成,这就使口语交际能力有了培养和发展的基础。
②、口语交际中语感形成的心理依据。语感的培养是语文教育的主要任务,也是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核心要求。语感是人们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形成的对语言的感受能力。语感的形成,对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口语交际中的语感,体现为对口头语言信息的敏锐感受能力以及灵活顺畅的运用口语的能力。在口语交际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具有一定的心理依据。
语感是一种心理现象。它既是指一种言语心理行为,也指人的一种心理状态。首先,从动态的角度看,语感作为一种言语心理行为,它的特征是迁移。语感有一种极值效应即以最少的言语触发,获取最大的语言信息。这种极值效应的形成是有一个过程的,这个过程就是迁移。这是一个由此及彼的心理过程。这种迁移是建立在个体的生活经验和丰富的语言积淀的基础上的,是语感形成的重要条件。个体的生活经验和个性化的心理特征,通过迁移,成为语感的重要特征。语感是个体经验的心理迁移。其次,从静态的角度看,作为一种言语心理状态,它的特征是图式。图式是外界事物在人们头脑中形成的心理结构。语感和其它认识过程的显著区别就是它在意义建构的过程中,不单是由感性到理性、由经验到思维的认识过程,还在于它能将这种理性和思维继续升华为一种理智的感性和思维。也就是说,感性既包括感性的成分,也包括理性的成分。语感形成的这种心理过程对于形成正确的语感图式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语感图式是言语形式在言语主体内部形成的一种有序、规则的言语结构。语感图式的这种有序性是由语感形成的心理机制决定的。语感图式是言语在言语主体内部形成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状态。这种语感图式对于言语主体支配和使用语言非常重要。它是人们敏锐的语言感受力形成的重要条件和必要准备,对于提高口语交际能力极为重要。口语交际能力的智力分析
口语交际能力是人类进行社会交往的基本能力,它是社会经验活动在个体心理中的对象化。与人们的心智能力和心智状态紧密相关。所以,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应重视学生智力的开发。智力的内容是包括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联想力、思维力、创造力在内的多种基本能力。在这里,我要特别强调记忆力对于口语交际能力的重要性。由于记忆力对语言信息的输入和保存具有特殊的作用,同时它又是其他能力尤其是作为智力的核心的思维能力的基础,记忆力与学生思维能力有着必然的本质联系。剖析它们之间的关系对于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与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
①、语言和思维的关系看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和发展。语言和思维关系密切,不可分割。一方面,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思想的东西总是要通过语言表现出来。也就是说,一个人有了思想,他必须借助一种媒介或工具将他的思想表达出来才能使人们清楚的了解他的思想和意图,才能使人们更好的理解他,以达到交流的目的,或则就不能实现正常的社会交往。所以,语言是思维的凭借,思维只有通过语言表达出来,才能实现固有的价值和意义。另一方面,思维是语言的内核,语言的东西必定是包含着一定的含义的。也就是说,语言总是负载着一定的信息量的。它是言之有物言之有序的思想材料的体现,是作为一个人的思维状况的体现。语言是思维的直接现实。语言是思维状况的晴雨表:思维周密时,表达就有条理:思维敏捷时,表达就很迅速;思维清晰时,表达就很准确;思维混乱时,表达就会含糊;思维存在障碍时,表达就会有吞吐;思维有了缺陷,表达必定“东一榔头西一棒子”,使人不知所云。可见,思维直接决定着语言的质量和效果。所以,思维能力的培养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形成与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口语交际过程中语言表达的效果往往反映了思维的现实,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与思维能力的开发也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因此,在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思维能力的锤炼与开发。②、从思维力与记忆力的关系看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与发展。思维力与记忆力是智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思维力是人们对大脑中的信息进行“去粗取精”的选择加工的能力以及进行判断、推理以解决问题或进行创造的能力。记忆力是摄入和存储外界信息并保存内部信息的能力。在两者之中,思维力是智力的核心,思维能力的高低往往反映一个人智力的高下,思维力的高低决定一个人记忆力的保持与发挥,体现其智力水平。但是记忆力也是智力的重要方面。而且,在这里要强调的是记忆力对于思维能力的提高、对于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来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记忆力是智力的储存库,是智力发展的基础。智力要得到发展,首先必须以记忆力为基础。记忆力对于作为智力核心的思维力的发展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只有接受并存储进足够多的进行思想的材料,才有可能使我们的思考有现实的依据,而不是凭空而起的瞎想和空想。只有在自己的思想库中存储进大量的记忆材料,才能使我们在思考的过程中旁征博引,对记忆库中的材料产生触发和联想,才能使我们的思考向广处和深处开掘,体现思维的广延性和深刻性。所以,记忆力对于思维力来说,它是思维发展的丰富而厚实的土壤,只有在大脑中记忆和储存了大量的信息和材料,才有可能使我们的思想之花绽放盛开,放出异彩。同样的道理,学生语言思维能力的发展与记忆力的高低也是不无关系的只有在记忆了大量的信息和材料后语言才会言之有物、富有见地,体现思维的特点。
从以上两点我们可以看出,口语交际能力与思维力和记忆力的关系是极为密切的。既然口语交际能力与人们运用语言的能力密切相关,语言与思维紧密相连,而思维能力的提高又有赖于记忆力的培养与发展。所以,口语交际能力与记忆力是密不可分的。口语交际能力是记忆力水平的一定显现,记忆力则是口语交际能力发展的必要条件。
另外,从口语交际的角度看,记忆力与语言能力的发展也有着本质的天然的联系。由于语言能力是一种信息输入和信息输出的能力,因此,要使信息的输出更为有效,要使说出的话具有内容,达到正确、简明、得体、流畅的要求,就必须使输入的内容尽量的多。就是说,必须记忆大量的信息材料,这样才能保证口语交际水平的提高。而且,从口语形成的语感条件来看,在语感形成的过程中,摄入的语言信息必须比输出的要远远大得多,这样才能使语感图式形成。从而产生良好的语感,促进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所以,从语感的形成来看,记忆力与口语交际能力也是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的。农村小学生口语交际的现状
目前农村小学生在听、说、读、写诸能力中,最差的要数“说”的能力,有关统计显示,农村的学生在数理化方面比城市学生成绩高,而语言表达、口语交际能力普遍比城市学生弱,农村学生普遍不善于用口语与他人沟通思想、交流情感,如无话可说,有话不敢说,不知道在什么场合用什么样的语言使得体等。
导致我国农村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差的主要因素有:
①、学生见识少。有人用“文化的沙漠”来形容农村文化生活的落后。这话虽然有点过,但也多少道出了一点现实。大多数农村没有图书馆,家里没有图书架,学生课外阅读没有书,除了电视,几乎看不到有什么新鲜的东西。除了学校等一些机关单位,报纸、杂志、书籍等文化传播途径,几乎都不存在„„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造成农村学生的见识少。见识少直接导致了学生获取知识的匮乏,学生表达的原材料的缺乏,使口语交际成了无水之源,无木之本。
②、家庭教育差。农村家长的文化水平有限,普遍缺少现代城市文明生活的经验,缺乏最基本的家庭教育知识,既无经验亦无主动意识对孩子进行素质教育。加上农村家长忙于生计、平时无暇与孩子进行平等的交流与沟通,久而久之,形成“只养不育”的局面。近年来农村打工族数量日益增加,农村家庭中很多是母亲成了留守家长,一个人操持家务已经不易,更谈不上家庭教育了。
③、语言环境恶劣。另外家长也只重视笔试成绩而不在意口头表达能力,在我国大部分农村,除了学校外,农村孩子耳濡目染的都是土话、方言,有的学生日常生活中只习惯用方言来交流,不善于也不习惯于用普通话来表达;甚至有很大一部分的学生胆子小,怕说错话,不愿表达。没有良好的语言环境,是导致农村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普遍薄弱的重要因素之一。
3、课题研究的必要性
①、提高农村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是时代发展的需要。21世纪的社会一个知识经济社会,是一个信息万变的社会,交往活动是21世纪人的最基本、最经常的社会实践活动。人们有强烈交往意识,通过交往,开放自己,大量吸收社会信息,丰富情感体验,接受社会文化和社会规范,使之得以顺利发展。对于农村学生来说,提高自身的口语交际能力,是紧跟时代脉搏的需要。
②、提高农村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在口语交际过程中,个个参与,人人实践,学生在广阔的互动空间里学习语文、识字用字、用词造句、润饰成文、丰富知识、提高认识、增长才干,交际中能培养学生对社会生活的理解和感受,能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个性品质,口语交际综合性课堂教学能打破过去传统教学“说”与“听”不能同步的环节,把过去“轻说”“轻听”,重“写作”的做法一定程度上予以否定,同时更能打破学生“守口如瓶”的僵局,锻炼学生的胆量与勇气。以贴近生活的话题或情境展开口语交际活动,更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以“听”促“说”,以“说”促“写”,相互结合,提高能力,迎合素质教育。
③、提高农村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是促使农村孩子知行统一发展的需要。心理学认为,人的知、行一旦分离,必能导致活动变形。口语交际是训练聆听、表达、合作、收集信息、处理信息能力的综合训练,口语交际课把口语和交际结合,避免了孤立的听话、说话训练,学生通过口语交际的实践,规范了口头语言,培养的是交际能力。这种能力是一种在交往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灵活、机智的听说能力和待人处事能力,不仅表现在说的准确,流利上,更表现为说的状态、形式上,也就是要求在口语交际的时候,要表达自己的思想,体现自己的修养和素质。是对学生道德认知和社会交际能力的综合要求。使农村学生们对语言的认知、语言的运用、语言的交际结合,增强了农村孩子们对语言的知、行统一,有利于提高语文听说教学效率。
二、本课题的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和特色与创新之处
1、研究目标:
构建口语交际课典型课例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和专业化成长。(1)、学生层面上的目标:
①、学说普通话,逐步养成说普通话的习惯; ②、能认真听别人说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 ③、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
④、有表达的自信心,积极参加口语交际,踊跃发表自己的意见。口语交际的特点决定了它必须由多种因素构成,其中主要因素是:良好的语音能力、敏捷的思维能力、快速的语言组合能力、得体的举止谈吐能力、为人处事的能力等等,这些都是口语交际训练的目标。(2)、教师层面上的目标:
通过该课题的研究,我们将透视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经验和教学智慧,透视教学设计、教学操作和教学行为的针对性、合理性和有效性。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使教师从多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3)、教学结构上的目标:
“生活即教育”,生活就是口语交际的内容,口语交际是生活的工具,丰富多彩的生活就是学生交际的舞台,就是学生交际的源泉,教师在课堂中创设情境,教给学生交际的方法,还应利用课外时间,让学生在学校、家庭和社会生活中实践交际的本领。即“在游泳中学会游泳”。
2、本课题主要研究以下几个层面的内容:
(1)、口语交际训练途径多样化的研究。
凡是有人际交往的地方就可以进行口语交际的教学,这是由母语学习的广泛性决定的。“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就是口语交际的内容,口语交际就是生活的工具,这应当成为教师的教学追求。所以口语交际训练的天地是广阔的,途径是多样的。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内课外资源,双线训练,立足课文,创设多种多样的情景,开展丰富多彩的口语交际实践活动。
①、利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口语交际课是口语交际训练的主阵地,而口语交际课的落脚点是语文,大量的训练还应该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进行。所以语文教师课堂上要有训练的意识,融口语交际训练于识字课、阅读课和作文课中。
②、充分利用农村独有的资源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我们生活的母语环境,存在着大量的交际活动,无时、无处不需要口语交际。生活是实施“口语交际训练”的无边课堂。法国思想家卢梭认为,适合儿童的知识首先是儿童在现实事物中寻求的知识和真理,应该让儿童通过活动,积累对周围事物的经验,对儿童来说,“他周围的事物就是一本书”。因此,教师应当从农村孩子的生活环境出发,充分发挥农村自然资源的优势,全方位、多角度地选择活动素材,利用各种场合、采取多种方式、组织有价值的活动,为学生创造交际实践的机会,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可以利用语文活动课和课余活动时间,组织一些模拟社会交际活动,也可在社会交往中进行口语交际的训练。
(2)、口语交际指导方法情境化的研究。
教无定法,正如吕叔湘先生所说,灵活多样的方法中有一个总钥匙,即一个“活”字。《课程标准》提出:“(口语交际)教学活动主要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努力选择贴近生活的话题,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教学,不必过多传授口语交际知识。”因为生动、逼真的情境展现,极富感染力,能够调动学生内在真实的情感体验,激发他们强烈的表达欲望。因而要上活口语交际课,这个“活”的金钥匙就是要有一种交际的情境或氛围。可以这么说,没有具体的情境,学生就不可能承担有实际意义的交际任务,也不可能有双向互动的实践过程。
(3)、口语交际课堂评价多元性的研究。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评价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应重视考察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情意态度。评价必须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让学生承担有实际意义的交际任务,以反映学生真实的口语交际水平。”
口语交际教学的过程是一个无纸化的过程,因而,教师的课堂评价语言显得格外重要。我们提倡口语交际课堂上采用多元性评价。评价视点既有听说还有交往,既要关注语言因素也要关注非语言因素。在语言因素方面,不仅要继承听话说话课的一贯做法,借助评价激活学生语言储备,规范口头用语,还要借助评价,培养学生语言的应变性和得体性。在非语言因素方面,要把交往态度、习惯、方法、沟通能力、处事能力等也置于评价的视野,以全面完成口语交际课教学的任务。
当然,评价并不是教师的专利,因为口语交际课讲究的是师生双方的互动,所以教师应下放评议权,让学生一起参与到我们的评价中,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让学生在自评和互评中,互相欣赏、互相悦纳、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合作能力。
3、本研究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本课题研究的理论假设是:积极构建开放、创新的口语交际课堂,通过对教与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优化学校的教育教学过程,为学生创造具有丰富的口语交际素材、宽松的交际环境和充分的口语表达空间,激发学生的表达愿望,变羞于表达为主动表达,变不善表达为善于表达,乃至能说会道,能言善辩,从而使学生的综合能力达到长足发展,促进学校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化。同时,以本课题为契机,推动学校各学科的大胆改革,为实施素质教育服务。
三、本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
1、研究思路、方法与技术路线
(1)就现在小学生目前已有的口语交际能力和习惯作调查分析,制定调查实验方案。
(2)对与本课题研究相关文献资料、现在成果的收集、整理、学习。
(3)课题组成员围绕如何培养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开展专题研讨活动。
(4)实施调查实验方案
(5)课题组成员围绕如何培养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开展专题研讨活动。
(6)课题组成员围绕如何培养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开展专题研讨活动。(7)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测试评价(8)如何培养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研究
2、实施步骤
(1)、2011.9—2012.1 ①、就现在小学生目前已有的口语交际能力和习惯作调查分析,制定调查实验方案。
②、对与本课题研究相关文献资料、现在成果的收集、整理、学习。
③、课题组成员围绕如何培养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开展专题研讨活动。
(2)、2012.2—2012.7 ①、实施调查实验方案
②、课题组成员围绕如何培养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开展专题研讨活动。
(3)、2012.8—2012.12 ①、社会、家庭与小学生口语交际培养关系的研究。②、小学生口语交际训练途径多样化的研究。
③、课题组成员围绕如何培养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开展专题研讨活动。
(4)、2013.1—2013.7 ①、课题组成员围绕如何培养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开展专题研讨活动。
②、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测试评价。③、如何培养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研究。
总结阶段:系统整理过程资料,总结研究经验、成果,撰写研究报告、工作报告,汇编成果集。
四、研究组织 成立课题领导小组:
组长: 罗小冬
成员: 徐剑锋
邓诗礼
成立课题研究小组:
组长:刘
敏
成员:肖家明
曾祥娥
黄
静
夏
涛
徐剑锋
邓诗礼
罗小冬
五、成果形式
开题报告步骤 篇6
下面是某校给的表格,可以参考一下(框框不见了)。
××××× 法学院
本科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姓 名 学号 专 业
题 目
一、研究背景、概况及意义
××××××××(小4号宋体,20磅行距)××××××××××××××××××××××××××××××××××××××××××××××××××××××××××××××××××…………。
二、研究主要内容
三、研究步骤、方法及措施
四、研究进度计划
起止时间:(-月-日~20-月-日)
1、初定选题:年-月-日~-月-日
2、文献综述:2019年-月-日~-月-日
3、开题报告:2019年-月-日~-月-日
4、论文大纲:2019年-月-日
4、论文细纲:2019年-月-日~-月-日
5、初稿:2019年-月-日~-月-日
6、二稿:2019年-月-日~-月-日
7、定稿:2019年-月-日~-月-日
8、答辩:2019年-月-日~-月-日
五、参考文献
学生签名: 年 月 日
指导教师意见(对本课题的深度、广度及工作量的意见及开题是否通过):
通过 □ 完善后通过 □ 未通过 □
指导教师签名: 年 月 日
注:开题报告用A4纸打印装订在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后,学生可根据开题报告的长度加页。
开题报告步骤 篇7
(1) 实施藏区“9+3”免费职业教育, 组织藏区学生到内地免费接受中职教育是省委、省政府推进藏区经济发展, 帮助农牧民脱贫致富, 维护藏区、实现藏区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部署。在2009年, 四川省委、省政府、教育厅多次发文要求各职业学校加强学生感恩励志教育, 要求各职业学校要充分运用党和政府、社会各界对“9+3”学生的期望、关爱及英雄模范事迹, 教育广大学生增强感恩意识, 珍惜学习机遇, 牢固树立勤奋学习、报效祖国、立志成才的远大志向。
(2) 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若干意见》、《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 (教职成[2000]1号) 、《中共四川省委办公厅、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立即组织内地中职学校藏区新生开展军训与入学教育的通知》 (川委办发电[2009]37号) 等国家教育教学工作方针与文件精神。
(3) 现在我国的经济飞速发展, 富裕起来的人们思想观念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急功近利、追求享乐、重利忘义等相继蔓延, 严重影响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尤其是“90后”的一代, 感恩意识缺失, 对现有的条件不珍惜, 只顾索取, 把一切都看做是理所当然。许多学生体谅不到父母、教师的辛劳, 普遍缺乏爱心和责任感。不知道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不知道感谢教师的教导之恩;更不知道感谢祖国、社会对自己培育之恩。没有“感恩”, 更不要说付出乃至奉献了。总而言之, 现在学生缺乏感恩意识。由于感恩意识缺乏, 不少学生出现厌学、厌世、逆反、抱怨、浮躁、虚荣、无进取心、无同情心、无责任感等问题。因此, 社会各界对感恩的呼声也就越来越高, 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也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4) 职业教育阶段是人生受教育的非常重要的阶段, 学生可塑性大, 一些不良行为习惯也刚养成, 如果不及时纠正将影响着学生的一生。当前在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身上, 时常表现出感恩情怀的缺失、不知感恩的情形。这让广大民众意识到培养中职学生的感恩意识意义重大, 加强中职学生的感恩教育更是当务之急。作为中职教育机构、教育者必须教育学生学会感恩, 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优良的心理品质。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 应该大力弘扬感恩文化, 教育学生学会感恩, 培养学生的感恩品质, 这成为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一项亟待研究和解决的课题。
(5) 职业学校开展感恩教育是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新世纪道德教育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来看, 要充分发挥感恩教育在学校德育中的优势和作用, 加强感恩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 以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对道德教育的新要求。
(6)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若干意见》中指出, 对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的原则”, 要“从他们的具体实际和生活实际出发, 深入浅出”, “要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
(7) 党和政府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后, 各级各类教育系统纷纷开展了“创建和谐校园”的活动。
(8) 感恩教育现在虽已引起教育工作者的广泛注意, 但现有的研究成果多为感恩教育载体的研究, 如:专题活动、学科渗透、社会实践等, 仍缺乏具体可行的、有普遍意义的研究方案和方法, 相关研究的文章也仅仅是散见于报纸杂志。当前对大学、高中和义务教育阶段的感恩教育的理论研究、探索较多, 实践性经验较少, 特别是“9+3”学生感恩教育的研究尚属空白。
2 课题研究的意义
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式与方法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学生实施的识恩、知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感恩, 能够促进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相互尊重, 有利于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拥有一颗感恩的心, 才会对生活、对人生充满希望, 才会理智地面对人生中的一切挫折和不幸, 才能从容地面对一切思想上的是非, 才能带来他人对自己的尊重与感激。课题研究的意义在于以下几点。
(1) 通过开展具体实在的感恩活动, 逐步培养“9+3”学生的感恩意识。通过研究, 把感恩教育作为“9+3”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切入点和突破点, 找到进行“9+3”学生感恩教育更有效的途径及方法, 从而使其树立起高尚的道德追求, 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感, 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 具有较强的专业技能。并通过恰当的途径把研究成果进行推广, 达到使“9+3”学生都学会感恩的目的。从而使其更加珍惜学习机遇, 勤奋学习, 牢固树立报效祖国、立志成才的远大志向。进而提高学生的思想品质, 牢固的树立扎根藏区并努力工作的思想, 从而促使“9+3”学生形成优良的职业道德。
(2) 通过积极探索“9+3”学生感恩教育的新途径、新手段, 建立新机制、新方法, 拟定以“学感恩、知感恩、会感恩”为主要内容的感恩教育, 让学生学会感恩、懂得感恩和积极感恩。通过对“9+3”学生感恩教育的实践研究, 更有利于“9+3”学生在校养成和增强感恩意识, 知道感恩, 形成感恩行为。
(3) 在对“9+3”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同时, 促成学生感恩行为和习惯的较快养成, 并以此为契机, 促进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规范的养成和健全的人格素养的形成。
(4) 中华民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 知恩图报乃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更是当今社会需要大力提倡的道德行为。中国自古以来被世界称为“礼仪之邦”, 感恩教育源远流长。很多古训用精炼的语言告诉了人们怎样去感恩。很多西方国家设立“感恩节”来提醒人们要知恩图报, 不可忘恩负义。正是根据这种指导思想和鉴于当前的现实, 我们提出对本课题的研究, 就是希望能找到感恩教育的一种新模式, 并把这一成果在全校及社会中推广应用, 营造校园感恩文化, 促进新型的社会主义人际关系的形成。通过一些具体的感恩活动的开展, 培植感恩文化并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3 国内同类课题的研究现状
中国的感恩教育源远流长, 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一直以来, 我国青少年德育取得了巨大的成绩, 但客观也存在着空洞说教、内容抽象、不贴近青少年生活等问题。全国很多省市的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开始反思和积极创新德育的新思路。
随着社会对感恩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 很多大学、中小学和幼儿园纷纷把感恩作为德育的切入口, 开展感恩教育的研究和实践, 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并涌现出一批优秀单位和先进个人。一些社会机构也自发开展感恩文化的推广, 社会反响强烈。现如今, 国内很多省市、机构和学校在感恩教育研究上作了很多探索, 如:在上海, 学会“感恩”已写入了新版本的上海市《初中生守则》;在黑龙江, 已开始在全省高校中推行包括“感恩”教育内容的“大学生素质教育量化工程”;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国家级重点研究课题“整体构建德育体系”的研究;北京市教育科学“九五”规划重点研究课题有“尊重基础道德教育研究与实践”, 通过“尊重”找到传统道德和现代道德的结合点;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课题“全国青少年感恩教育研究与实践课题”;河北省“十一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高蓬中学独生子女学生感恩教育研究”;常州市局前街小学的“感激教育”;孝丰镇中心小学的“孝文化教育”;江苏淮阴师范附小的“生活教育”;丹阳师范附小的“情育课程”;江苏海门市开展的“农村初中生感恩现状调查与学校实施感恩教育策略研究”;湖州市德清县英溪小学的“孟郊故里学校‘感恩’教育的实践与研究”;建德市一小学开展了“一所山区希望小学开展感恩教育的实践研究”;巨化第一小学开展了“在学校集体活动中让学生学会感恩的策略研究”等, 都在感恩教育研究中作了探索。在把“感恩教育”作为德育的切入点的前提下, 通过少先队活动、学科渗透、教职工参与以及家校互动等多种途径, 以班级生活、集体活动为载体, 引导学生在学会感恩过程中, 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以学校、社区、家庭为三大环境背景, 开设相应的探究活动, 增强学生的感恩意识, 健全学生的人格。借助校园环境建设和校本课程开发等, 让更多的学生、家长投入到感恩的实践活动中来, 使更多学生感恩的心升起, 让学生明白感恩的重要性, 同时要让教师也深深地体会感恩的必要性, 努力地将社会的爱心转化为丰硕的教育教学成果。对学校感恩教育新模式进行有益的探索, 以求通过多种形式的实践提高学生的感恩意识。
在省内, 射洪县职业中学正在开展“感恩教育研究暨孝德文化进校园活动”, 乐至中学曾开展过感恩教育的研究。
以上感恩教育的研究和本课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即通过多种形式的实践提高学生的感恩意识, 使学生学会一定的感恩方式, 养成感恩的习惯。这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理论及实践经验。
综观全国各地学校开展的感恩教育, 存在一些遗憾。
(1) 主要是以开展感恩教育的活动为主, 形式和内容比较雷同。喊口号、走过场的现象也比较普遍, 如何把感恩教育深入地、长久地开展下去, 还没有得到有效研究和论证。
(2) 如何搭建家庭、学校和社会的三位一体的教育平台, 开展全社会感恩教育也是一个亟待研究的课题。
(3) 感恩教育是一种有关心灵、情感和灵魂的教育, 需要培养大量感恩教育种子教师队伍, 但如何培养是过去课题研究中没有引起重视的课题。
(4) 一直以来, 感恩教育主要聚焦于孩子、父母和教师之间的感恩文化研究。但对学校领导和教师之间、家长与教师之间的感恩文化研究却很少有人进行。
(5) 全国开展感恩教育的学校虽然很多, 但缺乏交流平台, 不利于感恩教育的经验总结、成果展示和推广。
(6) 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是我校德育的一个基本目标, 如何通过感恩教育实践, 把感恩教育有机融入学校整体德育体系。
(7) 如何确认感恩教育在德育中的核心价值?如何确立感恩教育在校本德育体系的办学特色化中的价值和作用?如何确立感恩教育在和谐校园建设的价值和作用?这些比较专业的德育课题, 当前还没有系统涉及。
(8) 感恩教育的内化手段研究还是个难点。
(9) 学科教育与感恩教育的整合研究基本上是空白。
经系统地查阅、检索和复习国内外大量的文献, 从21世纪初我国开始出现以开展感恩教育为专题的教育教学研究, 以感恩教育为主题的德育研究正如火如荼、方兴未艾, 在全国范围内较早开展感恩教育的学校主要集中在东部经济发达地区, 如上海、浙江、江苏、福建等。但主要集中在幼儿园、小学、中学和大学, 在中等职业教育的德育领域中施行感恩教育现处于起始阶段, 从省内外研究感恩教育的情况来看, 研究的报道极少;但以中等职业学生“9+3”学生为研究对象, 开展感恩教育, 在“9+3”学生中尚未见有关感恩教育研究的公开报道。所以本课题的研究将弥补这一缺憾。
4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 知恩教育研究。引导“9+3”学生充分认识并感激党和政府、社会的关心和关爱, 感激教师的教诲、父母养育、自然的赐予、同学间的互助等。进而把“感恩”的情感延伸到爱党爱国的崇高境界上, 从为社会多献一份爱心, 为祖国多一份贡献, 延伸到爱班爱校上, 爱教师与广大人民上。
(2) 感恩、施予意识培养和途径研究。引导“9+3”学生做一个知道别人的恩爱并知道感恩的人, 进一步懂得如何去热爱党、祖国和人民, 如何去承担民族未来的责任, 如何去回馈社会、报答父母、敬重教师、敬畏自然。有了感恩之心, 学生自身也会因为这种感恩心理的形成而感到更加愉快、更加健康, 进而激发学生的责任意识, 自立、自尊意识, 形成健全的主体人格。应积极探索、总结感恩、施予途径。
(3) 感恩教育形式的研究和感恩活动的开展。通过感恩故事 (叙事) 、班级感恩活动开展情况 (案例、报告) 、学校感恩活动开展情况 (案例、报告) 、“我所知道的感恩故事” (叙事) 、我是怎样看待感恩的 (论文) 等具体活动的开展, 总结出适合“9+3”学生感恩的方式、方法, 寻找进行感恩教育的创新方法与途径。
(4) 感恩行为的规范和感恩文化的培植研究。积极引导学生以正确的态度和良好的行为对待党和政府、对待社会、对待学习和工作、对待师长、对待父母及亲人、对待自我等。通过以“孝”为先的人伦文化、以“仁爱”为核心的儒学思想、自觉自律意识与奉献精神之间的关系、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宇宙思想研究, 培植感恩文化。
5 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
(1) 开发适合“9+3”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资源, 构建具有“9+3”学生感恩教育的目标。
(2) 初步建立起“9+3”学生感恩教育理论, 形成以感恩教育为主题的德育内容体系。
(3) 研究具有操作性、科学性、实践性的“9+3”感恩教育操作方法。
(4) 通过开展具体感恩教育的实践活动, 逐步培养“9+3”学生的感恩思想与意识;促成学生感恩行为和习惯较快的形成。
(5) 探索对“9+3”学生感恩教育的形式和途径, 最终让学生懂得感恩、学会感恩。
(6) 成功的案例, 形成的经验、教育形式、实际的操作方法和途径具有重要的、广泛的推广价值。
6 课题研究采用的方法
本研究以活动为核心, 主要采取行动研究法, 并辅之文献法、调查法、个案法、经验总结法等。
7 课题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 (2009年10月~2010年3月) :组织课题论证、申报准备阶段。
成立课题组, 进行课题申报;邀请专家、组织课题组成员对课题实施方案进行可行性论证并向上级科研主管部门申报。
第二阶段 (2010年4月~2012年1月) :课题研究、实践阶段。
确定具体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向, 按照研究计划积极组织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课内外社会实践活动, 聘请省、市的科研专家定期对课题运作进行指导, 总结相应研究成果:感恩叙事、典型案例、感恩教育活动课设计方案、开展的相关活动文字、图片与录像等实录、论文等。
第三阶段 (2012年2月~2012年6月) :课题结题阶段。
在第二阶段实验、总结的基础上, 进一步充实课题研究成果、总结经验, 完成课题研究报告, 举办论文集、故事集、案例集、教学设计汇编、感恩活动开展情况实录等研究成果展示, 邀请上级主管部门进行结题验收, 总结推广。
8 课题研究的条件分析
(1) 学校领导高度重视课题研究工作, 对课题研究在人力、财力、物力上都给予了大力支持。
(2) 本课题由赵斌副校长负责领导, 教育研究室负责业务指导, 由学生科、“9+3”管理办公室负责具体实施。赵斌同志曾从事多年学生管理、教学管理, 现任我校副校长, 具体分管学生科、团委工作, 能很好的抓住学生的心理, 在开展感恩教育等德育工作中具有丰富的经验。
(3) 本课题研究人员的研究能力强、水平高, 特别是前3位主研人员都曾参加过多个课题的研究, 具有丰富的研究经验和实际研究能力。邹世凌同志曾主持研究并完成的《中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七年制中西医结合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实践研究》分别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和四川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赵斌同志、贺生同志曾主研完成《目标管理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研究》课题, 该课题获四川省第二届教学成果三等奖, 同时还参与学校其他6个课题的研究。
(4) 本课题由专职教育研究人员、行政管理人员、学生科“9+3”管理办公和班主任4部分人员组成, 使本课题的研究具有严密的组织结构、坚强的领导核心、丰富的理论作为支撑。本课题负责人和主要研究成员具有较丰富的理论知识及学校管理、班级管理、教育教学等方面的实践经验, 有助于本课题的具体实施。
(5) 本课题的研究有四川省卫生学校学生科“9+3”管理办公室这一平台, 每年均招收100多名“9+3”的学生, 利于开展各种感恩教育实践活动。
(6) 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对构建和谐社会、加强感恩教育都非常重视, 全国上下的普遍关注和认同为本课题研究的开展提供了极好的外部环境。
9 课题研究的人员分工
(1) 负责人:赵斌、邹世凌。负责领导、指导、协调整个课题的各项工作, 研究全过程的质量控制等工作。
(2) 主要研究成员。
(1) 贺生:负责课题研究设计, 撰写各种研究报告等工作。协助问卷设计和调查、具体实践活动方案的设计和开展。
(2) 刘薇:负责设计所有调查问卷、预调查和调查, 收集相关资料, 撰写调查报告;协助团队、课外实践活动的开展等工作。
(3) 黄萍:负责设计课外、团队实践活动方案并具体实施相应的活动, 收集相应资料、撰写相应的实践活动报告, 协助调查等工作。
(4) 王建鹏:负责购买、查阅、收集相关资料, 设计课内实践活动方案并具体实施相应的活动, 收集相应资料、撰写相应的实践活动报告, 协助团队、课外实践活动的开展及调查等工作。
(3) 其他研究人员:王莉、刘峰、任振薿、刘琴蓉及“9+3”学生所在班级的班主任, 协助本课题具体实践活动的开展及调查等工作。
1 0 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及提供的形式
(1) 研究报告:包括调查报告、实践报告、个案研究报告等。
(2) 实践方案:包括学校实施感恩教育的各种方案等。
(3) 反应实施感恩教育的光盘、软件、课件以及录音、录像、教具、学具等。
开题报告步骤 篇8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发展史研究》(以下简称《装备史》)是中国教育装备行业协会(原中国教学仪器设备行业协会)主持和策划的专题研究性重大项目。2010年10月,该课题正式上报申请国家教育部研究课题;2011年7月22日,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正式批复《装备史》列入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课题批准号:DCA110188)。
《装备史》立项是我国教育装备战线的一件大事,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装备史》的编撰可以全面总结回顾中国教育技术装备发展历程、地位、规律、作用,填补教育装备理论建设上的一个空白,所以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本次开题会主要研讨课题研究的可行性,重在清思、聚焦和分工。编撰《装备史》是一项重大系统工程,涉及许多重要理论问题,是不断完善教育装备理论体系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
项目内容与组织
核心概念界定
《装备史》研究是教育装备在我国教育事业中发挥历史及关键作用的实证性研究。教育装备是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支持承载和传递知识信息的配备物,是教育资源(自然资源、人力物力资源、人工资源)中的人工资源部分,或者可更加具体地表述为:教育技术装备是指实施和保障教育教学活动所需的仪器、设备、资料、教具、学具、设施以及相关软件的总称。
选题意义及研究价值
2010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颁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到2012年实现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家GDP比例达到4%的目标。按照目前中国GDP的平均增长速率(年增长率为8%)计算,到2012年教育经费中央投入就会达到1.6万亿人民币,加上地方财政和社会力量办学投入,教育投入必将大大增加。
表1列举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30年的相关数据。2000~2010年,全国高校教育装备投入2 000亿元以上,平均每年200亿元以上;中小学教育装备投入1 200亿元,平均每年100亿元以上;职业技术教育装备投入每年100亿元以上,且呈上升趋势。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教育技术装备事业随着中国教育的跨越式发展,从基础薄弱、条件落后的状态转变为体系健全、规模宏大、现代化程度较高的新局面,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条件和保障作用。教育装备的高速发展,对教育技术装备的开发、使用、管理、评价等工作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中国教育技术装备发展史的研究将记述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教育技术装备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 的发展历程,是对过去工作的肯定和总结。该研究可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党和国家对教育事业的关心和重视,可以展现出新中国教育发展的巨大成果,全面反映教育技术装备与近现代教育教学发展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与科学发展规律,同时可为决策者提供对中国教育发展科学决策的参考依据。
作为学科,教育装备学已经形成和发展近10年,并于2010年正式列为教育技术学的研究方向之一。学科建设的基础理论由认识论、方法论和历史观构成,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一个科学的理论,它的逻辑起点与历史起点应该是统一的。所以对中国教育技术装备发展史的研究也是教育装备学科建设的必要内容。
教育技术装备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一般教学工作联系紧密又有区别,是一个涉及多个领域和门类,专业性、技术性特点比较突出的大的范畴和体系。经过长期努力,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党和国家教育改革方针政策的指引下,中国教育技术装备事业已形成一个建设、配置、管理、应用比较完善,基本适应教育教学发展需要的行业体系和产学研相结合的完整格局,极大地促进了中国教育现代化进程。
教育技术装备事业的迅猛发展和进步,既彰显出党和国家对教育技术装备事业的高度重视和巨大投入,反映出各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各级教育机构包括学校领导同志不断转变观念,把教育技术装备事业纳入教育事业的整体格局,统筹规划、科学发展理念的工作过程和结果,同时也折射出整个教育技术装备领域各级领导同志、专业技术人士、众多企业勇于开拓进取,不懈努力,为教育技术装备事业的跨越式发展所作出的重大贡献和科学发展理念。
为促进教育技术装备事业可持续科学发展,全面展现和总结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教育技术装备事业改革与发展的巨大成就、基本经验和发展规律,重温改革开放30年党中央深谋远虑做出的一系列重大教育决策的深刻背景,回顾改革开放30年并由此上溯至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技术装备事业的历史发展轨迹,通过大量卓有成效的包括很多具有开创性的发展教育技术装备的具体工作实践,以国际化的视野和民族复兴的历史视角,全面深入具体地记录教育技术装备发展过程。期望通过这一项目,进一步明晰教育技术装备事业的发展规律和重要地位,为教育技术装备事业的科学发展提供借鉴,为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研究现状述评
我国已成为教育大国,在党的十七大精神的指引下,正在向教育强国的宏伟目标迈进。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教育事业成就有目共睹。教育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具体表现为教育技术装备工作的快速发展。教育技术装备工作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计划经济模式到市场经济模式,从简单教具到高科技装备,机构经过多次调整,到目前已发展成为一个拥有从业人员数十万、年投入数百亿规模的专业化体系,表明中国教育事业成就与教育技术装备工作的发展有着相互促进、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教育技术装备事业的技术进步,投入增加,行业规模扩大和进步,极大地促进了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历史进程。
然而遗憾的是,目前有关中国教育技术装备发展史的研究几乎是个空白。在教育部网站上尚未有完整的教育技术装备工作的信息公开,仅公布了年度资金投入情况的信息。在著名的搜索引擎百度网站上以“中国教育技术装备发展史”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在数千条搜索结果中,没有发现真正意义上符合“中国教育技术装备发展史”的条目,说明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是一个空白。目前,有关“中国教育技术装备发展史”的类似研究工作,仅有中国教育装备行业协会于2006年组织编写的一部《回顾与展望——纪念中国教学仪器设备行业协会成立20周年》。但是这仅是改革开放20年以来的部分历史资料,而且仅限于教学仪器设备行业协会本身的工作,并非真正意义上的“中国教育技术装备发展史”研究。有关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国教育技术装备发展历史的全部情况尚需填补空白。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
1)研究目标:通过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中国教育技术装备发展历史的研究,探索教育技术装备发展与教育发展关系的规律,发现教育技术装备对教育教学的促进作用,为教育技术装备经费的科学投入决策提供理论依据。
2)研究内容:教育装备实践发展变化史;教育装备理论研究史;教育装备体系的构成、沿革和发展史;教育装备管理制度建设史;教育装备与教育均衡发展史;教育现代化背景下的信息化装备史;实践教学体系教育装备建设与配置史;各类功能实验室及各学科教学装备史;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教育装备研发、生产的转变史;教育装备标准化史;西部大开发战略及民族地区教育装备建设史;教育装备国际交流与合作史等。
研究方法
以时间为主线,在全国各省按时间、地点、事件、关键人物、可靠数据调研和记录教育技术装备的配备和使用情况,并根据数据对教育技术装备与教育教学成果进行相关分析;在国家和地方图书馆、政府档案馆对相关文献进行检索,收集信息与数据;对退休和在职的教育技术装备人员进行访谈,记录相关事件;确定变量,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遵循史学研究客观、系统、联系的基本要求,时间大体划分为建国前、建国后至“文革”结束和改革开放33年3个历史阶段,以改革开放以来为重点。
组织形式
采取三级课题组的形式(核心课题组、分课题中心组、子课题项目组)开展研究工作。为了保障项目的顺利开展,将建立专家委员会和专家数据库,将教育装备行业内的专家、学者和长期在一线工作的专业人员吸收进来,发挥各自优势,为研究工作做理论和技术支撑。共15个分课题,在开题会议期间进行分工,由分课题中心组认领任务,组织实施。
项目组构成
核心课题组(一级课题)
课题负责人:李兴植
课题主要参加人:夏国明、王长毅、王兴乔、艾伦、钟元生、张杰、施建国、何智
总顾问:主管过装备工作的部领导
顾问:王富、刘济昌
15个分课题中心组及负责人
分课题一:中国教育装备发展综述(王兴乔)
分课题二:现代教育装备的理论与实践(艾伦)
分课题三:教育装备管理及实践研究(罗一华)
分课题四:改革开放以来,教育装备事业的跨越性发展成就及可持续发展研究(哈达)
分课题五:教育装备管理制度建设与发展(张永昌)
分课题六:教育技术装备建设(施建国)
分课题七:教育装备标准化建设、管理发展研究(陈峥嵘)
分课题八:国家教育发展战略与教育装备建设(陈建平)
分课题九:新时期教育装备研发、生产、配置体系的转变(郭金宝)
分课题十:教育现代化背景下的信息化装备(张杰)
分课题十一:实训/实践基地建设与重点工程/高教部分(李万德)
分课题十二:实训/实践基地建设与重点工程/职教部分(李瀛)
分课题十三:图书馆建设与应用沿革(张晓凌)
分课题十四: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持续加强各类功能实验室/教室建设(杨立湖、何智)
分课题十五:世界教育装备发展的一般情况(王长毅、薛鹏)
分课题与子课题项目组详见课题分工。
课题进度
2011年7月前做各项准备工作,制定详细研究计划;
2011年10月召开开题报告会,进行各分课题分工,贯彻研究计划;
2012年3月底完成《中国教育技术装备发展史研究》各卷的三级目录;
2012年12月完成《中国教育技术装备发展史研究》的30%;
2013年10月《中国教育技术装备发展史研究》统稿;
2013年12月完成研究报告,出版《中国教育技术装备发展史研究》。
完成课题的保障条件
中国教育装备行业协会配套经费支持。
(本文根据中国教育装备行业协会副会长李兴植同志于2011年11月在《中国教育技术装备发展史研究》开题报告会上的发言摘要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