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兴丽赴北京学习心得体会
张兴丽赴北京学习心得体会 篇1
且行且思,彼此成就
赴北京学习心得 渊泉第二小学 张兴丽
之前读到过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国家督学、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袁振国在《教师培训的历史转型》中讲到:现在社会变了、学生变了、家长变了,基于这样的情况,教师不能不变。教师要改变,教师培训的重要性也就空前凸现。高瞻远瞩的瓜州县教育局领导开创了应该是瓜州教育前无古人的一大手笔:2017年1月8日上午九点,全县近两百名中小学教师参加的优秀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北京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小学拉开了五天培训学习的帷幕。在去北京之前,我深知,这次机会很难得,所以我特别珍惜,抓住培训期间的分分秒秒,仔细聆听、作好培训笔记、认真领会,在培训期间不敢有丝毫懈怠,牢记临行前局领导对这次学习的定位“发现之旅,思考之旅,成长之旅”;还有临行前方校长对我们坐前排、认真听、勤思考、多反思的要求。回首培训中经历的点点滴滴,所感所悟太多太多。
一、紧张中体验收获的快乐
北京,作为祖国的心脏,是每个中国人所向往的地方。天安门、长城、故宫、颐和园是我一遍遍通过各种影像资料给孩子们讲的津津乐道、活灵活现宛若身临其境的地方,其实北京我也没去过、我也没见过她的真模样。不曾真正经历过大学生活的我,清华、北大更是一个虚无缥缈的影子而已,这五天里也算是体验或者说满足了一下吧。我真的很感谢学校给我这次机会,教育局的各级领导能给我们教师搭建这么好的一个平台。不虚伪的说是带着我来到了我“梦中的天堂”。
此次的学习,我最大的感觉就是两个字——“紧张”,日程安排紧凑、报告精彩、信息量大,好多东西根本来不及细细咀嚼,马上就进入了下一个板块的学习。好多老师都有同感,笔、本、相机、电脑等都派上用场了,眼睛、耳朵、手、大脑都动员起来了,还是目不暇接、手忙脚乱,每个人都想把能记下的都记下,把能带回去都带回去,以慢慢体会、感悟,和同事共同分享。虽然很忙碌,也很累,但却快乐着。走之前教育局领导、方校长反复叮嘱的关于听课、听讲座、参加学习期间不可把玩手机、缺课、早退等现象真的是无暇出现呀。可以说,这次五天的培训学习,既有观念上的洗礼,也有理论上的提高;既有知识上的积淀,也有教学技艺的长进。无论从听报告到参观学校,还是从所见到所闻,每时每刻,都让我有所收获和感动,我和我曾经的老师还有我过去教过的学生、而今的年轻教师们老中青集聚一堂,我们在碰撞和交流中尽情地体验着成长的快乐、分享着学习的收获。五天的时间虽然短暂,但是必将沉淀下美好而永恒的东西,需要我们慢慢梳理、慢慢品味。
二、、开阔了视野,提高了境界。
现在咱们的教学设备也不逊色,媒体工具非常先进,不能说自己是井底之蛙。但百闻不如一见。这次外出学习,大大开阔了我的眼界,看到了许许多多的新事物,接触了新理念,产生了新想法,触动了新理解,激发了我的新热情,也将激励我们每一位参训者的新做法。
第一站来到了朝阳区教师进修学校。第一感觉:小!和我们宽敞美丽的校园没有什么可比性,在张悦主任《小学校大舞台》的主题讲座中我们了解到这所学校创立于1957年,已有近50年的历史。进修学校已成为全区的教研中心、科研中心、资源中心、培训中心。而我们今天要观摩学习的这所附属小学是挂靠在教师进修学校的是一所年轻而又充满活力的一所具示范性和窗口作用的学校。记得在2006年我们学校第一栋教学楼建成的时候我在我的四一班教室里做了一个名为“美丽的教育”的黑板报,还独辟蹊径,做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名为“我的成长记录”的操行评定表当时受到了学校领导的一致好评。那时候我只是在教育杂志上看见了,觉得不错 所以就用了它,而实际上对此并没有什么深刻的理解和领会,这么多年以来在此方面诚实的说我没有什么继续的挖掘和领悟,这一天张悦主任讲到了他们最美教育,最美教师,最美校园的办学思想,开发了《最美成长路》的校本教研开发,听到这里引起了我思想上的共鸣,也打开了自我反省的闸门:很久以来得过且过、疏于理论学习、懒于深刻思考,狠狠地荒废了自己,失去了曾经的自我,变成了一个只会拉车不会看路的瞎马。
虽然白天的学习已经很是紧张,但从上午到下午的讲座每一个交流环节,大家都是那么意犹未尽,所以教育局领导积极沟通,又给部分教师赢得了一次近距离与这位在早上张悦主任介绍中若干次提到的北京最年轻的特级教师曲建华校长见面交流的机会。非常有幸我是其中的一个。去之前我们都很忐忑呀,极快的速度结束了晚饭在王校长的带领下速速回房间,按学科分配话题,准备要与曲校长好好探讨一番关于学校管理,学科建设,甚至是语文、数学、英语教学困惑的话题,按照约好的时间我们提前十分钟进场,尴尬的是会场上已经整整齐齐坐满了人,在老师们对面附小的二位主任也已经满面笑容的迎接着每个到会的成员,六点三十分一分不差一个衣着相当简单,面色从容的男生没有任何声响的就进来了。校长进来第一个话题是奇怪学生老师怎么现在都还在教室里、办公室里呢?从校长的简简单单的话语中我们震撼北京的校长口中的自主办学。就像刘晓静说的我们之间的差距不是十年二十年而是感觉我们之间差了几代人的样子。在这五天的时间里,我们也只有在这所学校里经历了、看到了夜晚的学校,领略了这里的紧张与辛苦。校长一支笔,权利之大不是你我可想象。但是每个清晨老师都要避过交通高峰期在七点二十来到学校,晚上的七八点还奋战在灯光下,而人家的校长似乎对此并不知晓,这得是有多大的内驱力在作用呀。我们还在这个学校里听了小学、初中的两节数学课,姑且不说这两节课上学到了多么先进的教学方法,就说这二位老师,听完课出来,陈水华老师说北京老师的面貌还不及我们呢,当时我也是这么想的,可是再到晚上的时候我就没有这样的想法了,早七点到晚七点的这个节奏,也就得雪地靴才hold住。不管是首都北京还是咱们这个在地图上几乎都找不见的小县城,我们面对的教材、执行的标准是一样的,不是这番不用挥鞭自奋蹄的苦干又怎么能让校长的那支笔在你的身上产生最大化的数据呢?
三、提高了教育理论水平,更新了教育教学观念
以往在学校,平时忙于教学工作,很少有机会静下心来读书,也没有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五天的时间,六场的报告,我们的头脑不断地被专家们先进的理念刷新着,我们的思想也不断地被教授们精彩的报告撞击着。让我对传统教育、现代教育及素质教育有了新的认识;对教育教学的理论与方法掌握得更加系统;对开展教研活动的方式更加明确,无形中提升自己教育教学理论水平,为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具体地说:
1)张金成校长的——《万类霜天竞自由 新环境下课堂教学的思考》
这个讲座的原题《万类霜天竞自由 让我们共同走进课堂》,是张校长在西藏讲座时的讲稿,回来后我在网上进行二次回炉。我也更喜欢张校长的第一稿,从高原到教育的高度。从教育“天怒人怨,左右为难”的现状到清醒认识到改革的途径方法最终是教师课堂教学方式的改革。
张校长颇受师生和家长的喜欢和尊敬。这与他对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精准把握有关,与他的思想的深度和厚度有关,与他的幽默谈吐有关,与他迸发的激情和飞扬的才华有关。我还观看了学校师生小合唱《栀子花开》,张校长献舞的精彩片段。这位教育专家在校长岗位上的角色已近乎完美。他是一位即懂教育又懂教学的研究型校长。讲座一开始,张校长运用“大西瓜,小西瓜“,”一起来拍手”等小游戏启发大家思考:什么是好的教育?继而提出了他的观点:教育的最高境界是用教育的理想实现理想的教育,用教育的创新践行未来的教育。讲座中他步履的频率和思维的速度快于常态。他站在未来看今天,畅想24年后我们的学生将面临这样的世界,我们的课堂教学如何创造出不仅有敏锐的观察力、思考力,还要有应变能力、创造能力和获得幸福的能力的未来社会的主人翁呢?我记住了张校长关于教学设计要有五有:有序、有趣、有效、有情、有用的新颖提法。这几天的培训里边,有好几位校长、专家的言语中否定了:“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认为这本身是个有问题的提法,还有我们曾经顶礼膜拜的杜郎口中学,洋思中学的一些做法提法,所以学完了我就更加坚信没有哪种方法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我们只有通过学习,比对、思考、总结出适合自己区域,自己实际的方法那就是根本大法。就像有一次我们教研组评课的时候大家评议我的一节英语公开课,陈凤英老师说,这是我们创造出的二小教学法。我认为这样也不错,我们就应该找出适合我的学校,适合我的学生,受孩子们的喜欢,高质量轻负担个性化的课堂,学生的学习热情的以激发,学习的效率高了,我们教与学彼此之间的幸福感不久油然而生了嘛。2)张景浩校长——《扬起自信的风帆 班主任工作艺术策略浅谈》
“一个小学没毕业的特级教师”张校长自我介绍道。已经63周岁了,语言却依然诙谐幽默,歌声依然高亢雄壮,精神散发着青春的活力。他通过自己的人生及教学经历,借助一个个鲜活的教学案例,告诉我们要扬起学生自信的风帆。做班主任工作“不要吝啬我们的爱”,“爱能创造奇迹”,“两个女人的对话,女人的利器”,“选出来的后进生”,“当老师要当赵本山,把不瘸的忽悠瘸了,把不学的忽悠学了”,“把领导当情人,把后进生当领导,”„„这一句句通俗易懂的话语道出了一个深奥的道理 ———让每一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我清楚的记得张校长讲的“饿死的梭鱼”,什么是饿死的梭鱼呢?我们身边有许许多多的教育有心人,我们学校的图书室里也有不少的关于教育的智慧的书籍,这个耳熟能详的故事不用我在这里重复讲述,但我可以建议大家此时可以闭目回想您第一次听或者看到这则故事时候的反应„„还有张校长讲的《爸爸,别砸我的鱼缸》,一则发人深思的故事,加上老校长声情并茂的讲述,孩子一句撕心裂肺的“别砸我的鱼缸”引来不少参训老师的一片唏嘘之声,其实在我们的教育生活中,这样的例子也不胜枚举,当孩子面对父母的责备,老师的白眼,同学们的嘲笑,使这些原本就极度脆弱的孩子,丧失了那可怜的自信心,久而久之丧失了学习的勇气。但愿我们不是那块讨厌的玻璃,不是那个压制孩子发展的爸爸,但愿我们的每个孩子都不会是那可怜的梭鱼。
最后更是记住了张校长要永远坐前排的叮嘱。张校长说坐前排是一种自信,是一种资源,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坐前排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能激发我们勇往直前的勇气和永争一流的精神。坐前排的人努力让自己发光,坐前排的人用胜利塑造自己,做前排的人远离平庸„„想坐前排的人不少但真正能够坐到的却不多。许多人不能坐到前排,就是因为他们把坐在前排仅仅当成一种人生理想,而没有采取具体行动。那些最终坐到前排的人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们不但有理想,更重要的是他们知道如何把理想变成行动。
3)刘显洋校长——《让教育充满思想》 沉静的脸庞,平和的眼神,是校长刘显洋给我的第一印象!听完讲座“腹有诗书气自华”是我对这位校长油然而生的一个评价。
回来后我对这位留下深刻印象的刘校长还有他的学校也进行了二次回炉。刘校长说:在教师的专业成长过程中,有许多方法和路径,倡导和推动教师读书,让阅读成为教师的生活习惯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之一。介绍了《学案助力自能阅读》、《六年奠基一生--五一小学奠基教育之路》、《我读小学数学教》、《翡翠城--梦开始的地方》、《小学语文读写教学实践》等 丰富的书单,刘校长还会利用假期的休息时间翻阅老师们的读书笔记并作标注点评。
最近惊艳朋友圈的《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完美收官了,人们记住了参赛的才男才女,当然也记住了这档节目主持人:董卿。没错,她又红了。不过这一次,跟她在春晚的口红相比,人们更喜欢她“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内在美。每一期节目的开场白,董卿必会引用不同的诗句来烘托,现场顿时诗意盎然。第七场,选手王轶隆在现场得知母亲病重,决定回家照看母亲。董卿祝福他的话,让人温暖,甚至让人泪奔:“所谓父女母子一场,终究有一别,就让我们一起怀着倒计时的那种心态,珍惜在一起的日子。这是一个空缺,但更是一个圆满,希望王轶隆的妈妈早日康复。”第八场,百人团中有一位选手告诉董卿,自己的父亲是一位盲人,从小全凭着口口相传的方式教他文学诗词,这一习惯坚持了十几年才有了站在这里的机会。董卿立即说出了阿根廷盲人作家博尔赫斯曾说过的一句话鼓励他:“上天给了我浩瀚的书海,和一双看不见的眼睛,即便如此,我依然暗暗设想,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流水的选手,铁打的董卿。诗词歌赋信手拈来,名著典故脱口而出,现场的董卿一颦一笑,吴侬软语,都能赢得阵阵掌声,成功将这个节目提升了一个层次。看得出来,这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能力,若是没有大量的知识底蕴做支撑,根本不能有现场这样引经据典、娓娓道来的应变能力。
她是一位主持人,我们何尝不是?在孩子们的心里,老师就是知识,老师的存在就意味着知识的存在。现在再来咀嚼、感悟刘显洋校长的语出不惊的教师的发展重要途径是阅读,也就或深或浅、每个人都有了不一而同的新感受,让读书成为我们的一种生活方式,慢慢滋养,慢慢成长。
张金成校长在讲座的结尾用行路者的故事激励老师们回到教育的原点,用满腔的热情去拥抱教育事业,不仅做经师、能师,更做人师。简单的六个字够我学习领会内化未来二十年的教学生涯,我们共同勉励吧!最后我用张景浩校长的一句易于理解的话来结束我的交流:常言说好校长成就一所好学校,换言之那就是好老师成就一群好学生,那就让我们不断学习,且行且思,彼此成就!
【张兴丽赴北京学习心得体会】推荐阅读:
向张莉丽学习心得07-19
学习张莉丽先进事迹心得体会09-16
学习最美女教师张丽丽事迹心得体会08-30
秦丽学习彭世彰心得07-09
张丽丽老师心得体会01-21
赵丽观摩体会01-13
王建丽-TIP培训心得11-11
杜郎口心得梅丽丽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