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名人介绍(共9篇)
中国名人介绍 篇1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约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华夏族,邹(今山东邹县)人。
他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相传他是鲁国姬姓贵族公子庆父的后裔,父名激,母仉(zhǎng)氏。
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代表作《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王顾左右而言他》已编入初中语文教科书中,《寡人之于国也》编入高中语文教科书中。
政治上,孟子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学说上,他推崇孔子,反对杨朱、墨翟。他主张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游历于齐、宋、滕、魏、鲁等诸国,效法孔子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前后历时二十多年。但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而没有得到实行。最后他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即孔子)之意,作《孟子》七篇”。
孟子“善养吾浩然之气“。浩然正气者,谓君子之气也。今世或谓之气功,误亦。浩然正气者,以德充实,无德则虚。古以无形为气,故谓之气。
后世追封孟子为“亚圣公”,尊称为“亚圣”。其弟子及再传弟子将孟子的言行记录成《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共同编写完成。
华佗[1](约公元145年-公元208年),字元化,一名旉,沛国谯县人,东汉末年著名的医学家。
华佗与董奉、张仲景并称为“建安三神医”。少时曾在外游学,行医足迹遍及安徽、河南、山东、江苏等地,钻研医术而不求仕途。他医术全面,尤其擅长外科,精于手术。并精通内、妇、儿、针灸各科。[2-4] 晚年因遭曹操怀疑,下狱被拷问致死。
华佗被后人称为“外科圣手”[5]、“外科鼻祖”。被后人多用神医华佗称呼他,又以“华佗再世”、“元化重生”称誉有杰出医术的医师。华佗曾经替广陵太守陈登治病,当时陈登面色赤红心情烦躁,有下属说华佗在这个地方,后来他就命人去请华佗,为他诊治,华佗先请他准备了十几个脸盆,然后为他诊治结果陈登吐出了几十盆的红头的虫子,为他开了药,说陈登是吃鱼得的这个病,告诉他这个病三年后还会复发,到时候再向他要这种药,这个病就可以根治了,并且临走告诉了华佗家的地址,那年陈登36岁,结果陈登果然三年后旧病复发,并派人依照地址寻找,可是华佗的药童告诉陈登的使者说华佗上山采药还没回来也不知道他什么时候能回来,结果陈登去世的。李时珍是我国明代伟大的医药学家,他的足迹踏遍了江西、江苏、安徽、湖南、广东,有关他和《本草纲目》[1] 的传说不仅在蕲春、黄冈、湖北具有影响力,在全国、全世界都声名远播。他编写的《本草纲目》现在仍然广泛的应用于医学界。
在编写《本草纲目》的过程中,最使李时珍头痛的就是由于药名混杂,往往弄不清药物的形状生长的情况。过去的本草书,虽然作了反复的解释,但是由于有些作者没有深入实际进行调查研究,而是在书本上抄来抄去在“纸上猜度”,所以越解释越糊涂,李时珍穿上草鞋,背起药筐,在徒弟庞宪、儿子建元的伴随下,远涉深山旷野,遍访名医宿儒,搜求民间验方,观察和收集药物标本。他首先在家乡蕲州一带采访。后来,他多次出外采访。除湖广外,还到过江西、江苏、安徽好多地方。均州的太和山也到过。盛产药材的江西庐山和南京的摄山、茅山、牛首山,估计也有他的足迹。李时珍每到一地,就虚心向各式各样的人物请求。其中有采药的,有种田的,捕鱼的,砍柴的,打猎的。热情地帮助他了解各种各样的药物。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1]),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于建兴十二年(234年)在五丈原(今宝鸡岐山境内)逝世。
刘备曾亲自前往隆中拜访,去了三次才见到诸葛亮。诸葛亮遂向他陈说了三分天下之计,分析了曹操不可取,孙权可作援的形势;又详述了荆、益二州的州牧懦弱,有机可乘,而且只有拥有此二州才可争胜天下;更向刘备讲述了攻打中原的战略。这篇论说后世称之为《隆中对》。刘备听后大赞,力邀诸葛亮相助,于是诸葛亮便出山入幕。刘备常常和他议论,关系也日渐亲密。关羽、张飞等大感不悦,刘备向他们解释道:““我有了孔明,就像鱼得到水般,希望诸位不要再说了。””关羽、张飞等便不再抱怨。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1]),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汉族。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2],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以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马超、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了中国北方,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曹操在世时,担任东汉丞相,后为魏王,去世后谥号为武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曹操精兵法,善诗歌,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史称建安风骨,鲁迅评价其为“改造文章的祖师”。同时曹操也擅长书法,尤工章草,唐朝张怀瓘在《书断》中评其为“妙品”。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1] 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夏邑(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2],生于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2] 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政治家。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曾受业于老子,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相传他有弟子三千,其中七十二贤人。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张仲景(约公元150~154年——约公元215~219年),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涅阳县[1](今河南省邓州市穰东镇张寨村)人。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医圣。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它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在方剂学方面,《伤寒杂病论》也做出了巨大贡献,创造了很多剂型,记载了大量有效的方剂。其所确立的六经辨证的治疗原则,受到历代医学家的推崇。这是中国第一部从理论到实践、确立辨证论治法则的医学专著,是中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是后学者研习中医必备的经典著作,广泛受到医学生和临床大夫的重视。
张仲景出生在没落的官僚家庭,其父亲张宗汉是个读书人,在朝廷做官。由于家庭的特殊条件,使他从小有机会接触到许多典籍。他也笃实好学,博览群书,并且酷爱医学。他从史书上看到扁鹊望诊齐桓公的故事,对扁鹊高超的医术非常钦佩。“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从此他对医学发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也为他后来成为一代医学大师奠定了基础。
黄帝(公元前2717年-公元前2599年):古华夏部落联盟首领,中国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1-2]。被尊为中华“人文初祖”。据说他是少典与附宝之子,本姓公孙,后改姬姓,故称姬轩辕。居轩辕之丘,号轩辕氏,建都于有熊[1],亦称有熊氏。也有人称之为“帝鸿氏”。[3]
史载黄帝因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黄帝以统一华夏部落与征服东夷、九黎族而统一中华的伟绩载入史册。黄帝在位期间,播百谷草木,大力发展生产,始制衣冠、建舟车、制音律、创医学等。[3-4] 黄帝诞辰相传是农历三月初三,黄帝即位据说是在公元前2698年,即位时20岁,据此推算黄帝出生于公元前2717年。相传黄帝一生下来,就显得异常的神灵。生下没多久,便能说话。到了15岁,已经无所不通了。公元前2697年,20岁的黄帝继承了有熊国君的王位。在黄帝成为氏族首领之后,有熊氏的势力得到迅速发展,并形成一个独立的黄帝部落。黄帝部落在从姬水向东发展的过程中,继承了神农以来的农业生产经验,将原始农业发展到高度繁荣阶段,使本部落迅速发展壮大。因他发明了轩冕,故称之为轩辕。
李白(701年2月8日—762年12月)[1],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汉族。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李白所作词赋,宋人已有传记(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李白的诗雄奇飘逸,艺术成就极高。他讴歌祖国山河与美丽的自然风光,风格雄奇奔放,俊逸清新,富有浪漫主义精神,达到了内容与艺术的完美统一。他被贺知章称为“谪仙人”,其诗大多为描写山水和抒发内心的情感为主。李白的诗具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魅力,这也是他的诗歌中最鲜明的艺术特色。李白的诗富于自我表现的主观抒情色彩十分浓烈,感情的表达具有一种排山倒海、一泻千里的气势。
禹,姓姒,名文命[1](也有禹便是名的说法),字(高)密。史称大禹、帝禹,为夏后氏首领、夏朝开国君王。禹是黄帝的玄孙、相传,禹治理黄河有功,受舜禅让而继承帝位。在诸侯的拥戴下,禹王正式即位,以阳城为都城,一说以平阳为都城(或在安邑或在晋阳)[3],国号夏。并分封丹朱于唐,分封商均于虞。
禹是夏朝的第一位天子,因此后人也称他为夏禹。他是中国古代传说时代与尧、舜齐名的贤圣帝王,他最卓著的功绩,就是历来被传颂的治理滔天洪水,又划定中国版图为九州[4]。后人称他为大禹。
禹总结了其父亲治水失败的教训,改革治水方法以疏导河川治水为主导,利用水向低处流的自然趋势,疏通了九河[16]。治水期间,禹翻山越岭,淌河过川,拿着测量仪器工具,从西向东,一路测度地形的高低,树立标杆,规划水道。他带领治水的民工,走遍各地,根据标杆,逢山开山,遇洼筑堤,以疏通水道,引洪水入海。禹为了治水,费尽脑筋,不怕劳苦,也不敢休息[17] [18] [4]。他亲自率领老百姓风餐露宿,过家门而不入,整天在泥水里疏通河道,把平地的积水导入江河,再引入海洋。经过13年治理,终于取得成功5] 姜子牙(约前1156年—约前1017年),姜姓,吕氏,名尚,一名望,字子牙,或单呼牙,也称吕尚,别号飞熊。商朝末年人。
姜子牙后辅佐了西周王,称“太公望”,俗称太公。西周初年,被周文王封为“太师”(武官名),被尊为“师尚父”[1-2]。姜子牙是齐国的缔造者,周文王倾商,武王克纣的首席谋主、最高军事统帅与西周的开国元勋,齐文化的创始人,亦是中国古代的一位影响久远的杰出的韬略家、军事家与政治家。历代典籍都公认他的历史地位,儒、法、兵、纵横诸家皆追他为本家人物,被尊为“百家宗师”。
姜子牙出世时,家境已经败落了,所以姜子牙年轻的时候干过宰牛卖肉的屠夫,[6]也开过酒店卖过酒,聊补无米之炊。[7] 但姜子牙人穷志不短,无论宰牛也好,还是做生意也好,始终勤奋刻苦地学习天文地理、军事谋略,研究治国安邦之道,期望能有一天为国家施展才华,可是直到70岁还是一无事处,闲居在家。[8-9]
相传姜子牙72岁时垂钓渭水之滨,才遇到求贤若渴的西伯侯姬昌(即后来的周文王)。姬昌认为姜太公是个奇才,请他坐车同归,并拜他为师,从此开始了他兴周灭商的人生道路。此即为“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来源。[10-12]
姜子牙辅佐武王伐纣,牧野之战纣兵大败,纣王登台自焚而死,从此商亡周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自号道人,世称苏仙[1-3]。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宋代重要的文学家,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宋仁宗嘉祐(1056—1063)年间进士。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苏轼于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5](1037年1月8日)出生于眉州眉山,[6] 是初唐大臣苏味道之后。苏轼的祖父是苏序,表字仲先,祖母史氏。苏轼的父亲苏洵,即《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奋”的“苏老泉”。苏洵发奋虽晚,但是很用功。[7] 苏轼其名“轼”原意为车前的扶手,取其默默无闻却扶危救困,不可或缺之意。[8] 苏轼生性放达,为人率真,深得道家风范。好交友,[9] 好美食,[10] 创造许多饮食精品,[11] 好品茗,[12] 亦雅好游山林。[13]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汉族,出身京兆杜氏分支之一的襄阳杜氏,后徙河南巩县。[1-2] 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他的诗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表达了崇高的儒家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因而被誉为“诗史”。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杜甫一生写诗一千五百多首。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1]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2]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3]
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年)正月,白居易出生于新郑的一个“世敦儒业”的中小官僚家庭。白居易出生之后不久,家乡便发生了战争。藩镇李正己割据河南十余州,战火烧得民不聊生。白居易二岁时,任巩县令的祖父卒于长安,紧接他的祖母又病故。白居易的父亲白季庚先由宋州司户参军授徐州彭城县县令(780年),一年后因白季庚与徐州刺史李洧坚守徐州有功,升任徐州别驾,为躲避徐州战乱,他把家居送往宿州符离安居。白居易得以在宿州符离度过了童年时光。[4] 而白居易聪颖过人,读书十分刻苦,读得口都生出了疮,手都磨出了茧,年纪轻轻的,头发全都白了。[5]
中国名人介绍 篇2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习作6”:你知道家乡有哪些“名人”?你了解他们的事迹吗?如果了解不多, 可以做些调查访问工作, 也可以直接拜访一下“名人”, 然后写一篇习作。
拓展思路
写家乡的“名人”, 可以是各行各业的有突出业绩的能手;也可以是道德品质优秀、被广大人民群众热爱拥戴的人;也可以是生活在我们身边的那些“技术标兵”、“种田能手”;还可以是“优秀班主任”或者是优秀同学, 如运动员、小书法家、小画家、故事大王等。
习作提示
1. 做好调查访问, 掌握素材。要写“名人”, 首先要了解“名人”, 了解的方式可以直接拜访, 也可以调查了解“名人”周围的人, 还可以通过报刊、杂志、电视等媒体做一些资料的搜集。直接调查访问要做好准备工作: (1) 确定采访的对象、时间、地点以及各自的分工等。 (2) 将想要了解的情况列好提纲, 这样才会有的放矢。对于比较熟悉的“名人”, 也需要进行更深入的接触, 争取将“名人”的事迹具体清晰地记录下来。尽可能多地掌握素材, 对于重点内容要详细采访。 (3) 调查访问中除了用文字记录外, 还可以通过摄影、摄像、录音等形式进行。
美国教科书这样介绍中国名人 篇3
陶渊明是中国人最喜爱的诗人之一。他生活在东晋至南北朝天下大乱的年代。他早期也希望进入仕途、博取功名。有好几年他投奔于一些将军门下,跟着他们戎马倥偬,但是他很快就对这样的生活非常厌倦。趁着母亲去世的机会,他按照儒家的礼制,辞职回家守孝。重新出山后,他被任命为彭泽县令;但是在这个职位他只呆了82天,据说是因为不愿意讨上司的欢心,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就挂印而去了。在40岁上陶渊明彻底放弃了进取官场之心,住在乡下以农耕自给。此后的22年里,他经受了作为中国农民的所有苦难:一年四季为了果腹而面朝黄土背朝天,饱尝水旱之虞、病痛之灾。但是他不是一般的中国农民,他跟士大夫阶层的人士保持紧密联系,经常在一起诗酒唱和。他的作品里反映了他对这样简单的田园生活很满足,甚至把这种生活美化成为世外桃源。
麦基在同一页中还引用了陶渊明的几首诗,包括“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等脍炙人口的诗句。
最后麦基还给学生留下了几个思考问题,问他们觉得陶渊明是儒家弟子呢,还是道家弟子?
2004年西方汉学大家马克·艾尔文出版了一本挺有意思的书,书名叫做《大象的撤退》,讲的是在中国大地上曾经漫山遍野都是大象,在过去的几千年里却被人挤到西南一角去了。书中号称是采用了环境保护主义的新观点。在艾尔文看来,陶渊明并不是真的愤世嫉俗,而是时不我与;他之所以挂印而去,是因为他在官場激烈的竞争中没有取得先手,“不为五斗米折腰”只是他的说辞而已,因为在那以后他还几次谋求东山再起,只是都没有成功。汉代盛世已与生态环境一样被破坏殆尽,大象离去以后,田园风光也一去不复返了。所以在陶的作品中表达的情趣,其实是对汉代盛世的一种折射型的缅怀,这样的心态骨子里还是儒家思想的基调。
名人介绍 红色:爱国篇 篇4
于方舟
个人简介
出生年1900年卒年 1928年
爱国表现天津五四运动杰出的领导者之一,天津早期党团组织的重要负责人之一
毕业院校直隶省立第一中学(现天津市第三中学)
主要经历
于方舟幼年时读书非常勤奋,考试成绩经常名列前茅。他不但勤学好问,还乐于帮助学习差和家庭困难的同学。有一次,一位同学因缴不上学费,学校让其退学,方舟就用自己的钱替这位同学缴了学费。1900年9月15日,正值八国联军的铁蹄践踏中华之际,于方舟在一普通的农家小院降生了。幼年的他就经常听父辈讲述外国人在天津一带烧杀抢掠的罪行和义和团英勇抗敌的故事。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于方舟作为直隶省第一中学的学生代表被选为参加“天津各界联合会”的学生代表之一。期间,他曾担任学生救国团团长、天津学生联合评议会委员、天津各界联合会学生代表等职,并倡导组织了“新生社”,并创办《新生》杂志。他在狱中以诗言志:“千古做完人,震撼三津。爱国不怕进狱门。”
1920年1月24日,反动警察厅下令查封了天津各界救国联合会和天津学生联合会,还抓捕了各界进步人士及学生。为了抗议这一暴行,天津各界五千多人举行了游行示威,并到直隶省长公署请愿。在革命群众强烈要求下,反动当局才准许派代表交涉。但当周恩来、于方舟、郭隆真等四位代表进去后,却遭到了反动军警的无理逮捕。部分军警还冲出门外,打伤数十人。周恩来、于方舟、郭隆真等被捕后,关在警务处。他们要求到检察厅辩理,遭到了警方的无理拒绝。在周恩来同志倡导下,他们展开了绝食斗争。于方舟写了一首诗:“红日过墙三丈透,监狱门开来走兽,看到绝食眉头皱,面对英雄发抖!标语传单未写够,牢外同学平安。”表现了他斗争的决心和必胜的信念。
1920年1月,因要求释放爱国人士而被捕入狱,与周恩来等一起同敌人进行了半年铁窗斗争。他在狱中以诗言志“千古做完人,震撼三津。爱国不怕进狱门。”出狱后,在李大钊的指导下,组织了天津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五四”运动时期,于方舟领导成立了“新生社”。他化名于绍舜,考入南开大学读书,并组织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于方舟和著名革命家李大钊同志取得了联系。在李大钊的领导下,于方舟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并把马克思主义研究会改组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方舟是社会主义青年团负责人之一。1920年1月29日,为反抗反动政府的倒行,周恩来,于方舟等组织了请愿团,受到当局血腥镇压,于方舟等人被捕。1920年7月中旬天津反动当局在革命舆论的压力下,被迫释放了周恩来、于方舟等同志。1920年7月6日检察厅对被捕学生开庭公审。在法庭上,于方舟与周恩来等据理力争,与反动势力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7月17日检察厅宣布于方舟等人“期满”释放。
出狱后,在李大钊的指导下,组织了天津马克思主义研究会。1922年,他考入南开大学,任天津学生联合会执行部长。1923年经李大钊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24年春,在中共中央和北方区委领导下,主持成立了中共天津地方执行委员会并任书记,是天津党组织的创始人之一。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他代表直隶省出席了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候补执行委员。五卅运动中,领导了天津工人罢工斗争。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于方舟以中共顺直省委组织部长身份领导了冀东第二次玉田暴动。10月底暴动失败,他率部突围,不幸被俘。在狱中,面对敌人的酷刑和死亡威胁,他理直气壮地说:“我信仰共产主义!”。1928年1月14日夜晚,于方舟等4位同志高呼着“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打倒国民党反动派”、“共产党万岁”等口号英勇就义。
解放后,于方舟故乡宁河县政府为其建立衣冠冢。于方舟衣冠冢墓地建在宁河县烈士陵园内。衣冠冢墓高于地面站一米,面积为7.6米*8.7米的方形台基。正面石阶周围为护栏和短墙,均为花岗岩制作。台基中央为墓碑,由刘格平同志书写“于方舟烈士之墓”。正面上端镶有烈士瓷像。背面刻有烈士生平事迹。碑后石棺一具,内放遗物,均为汉白玉制作。塑像建筑地为圆形甬道。中央为烈士半身塑像,汉白玉(花岗岩)制作。像基呈四方型,正面为李瑞环市长题“津门之光”。
南开大学校园内于方舟烈士纪念碑
于方舟烈士故居
幽默名人个性自我介绍 篇5
27岁发奋著书,科学哲学无所懂,故写小说,博大家一笑,没什么了不得。34岁结婚,今已有一男一女,均狡猾可喜。闲时喜养花,不得其法,每每有叶无花,亦不忍弃。书无所不读,全无所获,并不着急。教书做事,均甚认真,往往吃亏,亦不后悔。
如是而已,再活40年也许能有点出息。”这是现代文学大师老舍先生40岁时写的自传,谦逊朴实,幽默风趣,“没什么了不得”传达出来的是先生的眼光远不在自己已有的成就上。
名人风趣幽默的自我介绍 篇6
当代著名作家贾平凹的自传更是别具一格,令人耳目一新:“姓贾,名平凹,无字无号。娘呼‘平娃’,理想于通顺; 我写‘平凹’,正视于崎岖。一字之改,音同形异,两代人心境可见也。生于1952年2月21日。孕胎期娘并未梦星月入怀,生产时亦没有祥云罩屋,幼年外祖 母从不讲什么神话,少年更不得家庭艺术熏陶,祖宗三代平民百姓,论辈哪能显发达贵?原籍陕西丹凤,实为深谷野洼,五谷都长而不丰,山高水长却清秀。离家十 几年,年年返里。因无衣锦还乡之欲,便没无颜见江东父老之愧。先读书,后务农;又读书,再做编辑;苦于心实,不能仕途,拙于言辞,难会经济;提笔涂墨,纯 属滥竽充数。若问出版的那几本小说,皆是速朽玩意儿,那敢在此列出名目呢?如此而已。”
中国当代著名书法家、原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北京师范大学著名教授启功,在66岁时也曾自撰诙谐生动的小传作为 自己的墓志铭,让人过目难忘:“中学生,副教授。博不精,专不透。名虽扬,实不够。高不成,低不就。瘫趋‘左’,派曾‘右’。面微圆,皮欠厚。妻子亡,并 无后。丧犹新,病照旧。六十六,非不寿。八宝山,渐相凑。计平生,谥曰陋。身与名,一齐臭。”
当代艺术大师、诗书画俱佳的一代“鬼才”黄永玉曾在《我是黄永玉》一文中这样描画自己:“余年过七十,称雄板 犟,撒恶霸腰,双眼茫茫,早就歇手;喊号吹哨,顶书过河,气力既衰,自觉下台。残年已到,板烟酽茶不断,不咳嗽,不失眠数十年。嗜啖多加蒜辣之猪大肠、猪 脚及带板筋之牛肉,洋藿、苦瓜、蕨菜、浏阳豆豉加猪油渣炒青辣子、豆腐干、霉豆豉、水豆豉无一不爱。爱喝酒朋友,爱摆龙门阵,爱本地戏,爱好音乐,好书。 讨厌失礼放肆老少,尤其讨厌油皮涎脸登门求画者,逢此辈必带其到险峻乱木山上乱爬,使其累成孙子,口吐白沫说不成话,直至狼狈逃窜,不见踪影。不喝酒,不 听卡拉OK,不打麻将及各类纸牌。不喜欢向屋内及窗外扔垃圾吐痰。此屋亦不让人拍电影及旅游参观。”瑞典科学家诺贝尔誉满全球后,曾多次拒绝哥哥要他写自传的恳求,最后不得已写下一段非常幽默的介绍:“阿尔弗 雷德·诺贝尔,他那可怜的半条生命,在呱呱落地之时差点断送于一个仁慈的医生之手。主要美德:保护指甲干净,以不累及别人;主要过失:没有家室,脾气坏, 消化力弱;唯一愿望:不要被别人活埋;最大的罪恶:不敬财神;生平主要事迹:无。”
著名爱国将领冯玉祥的墓志铭是生前自己写下的一篇短小自传,全文如下:“我,冯玉祥,平民生,平民活,不讲美,不讲阔,只求为国,奋斗不懈,守诚守拙,此志不移,誓死抗倭,尽心尽力,我写我说,咬紧牙关,我便是我,努力努力,一点不错。”
著名作家老舍曾在40岁时写过一篇自传,很能体现他幽默诙谐的文章风格:“舒舍予,字老舍,现年四十岁,面黄无 须。生于北平。三岁失怙,可谓无父,志学三年,帝王不存,可谓无君。无父无君,特别孝爱老母,布尔乔亚之仁未能一扫空也。幼读三百篇诗,不求甚解。继学师 范,遂奠教书匠之基,及壮,糊口四方,教书为业,甚难发财,每购奖,以得末奖为荣,示甘于寒贱也。二十七岁发愤著书,科学哲学无所成,故写小说,博大家一 笑,没什么了不得。三十四岁结婚,今已有一男一女,均狡猾可喜。闲时喜养花,不得其法,每每有叶无花,亦不忍弃,书无所不读,全无所获并不着急。教书作事 均甚认真,往往吃亏,亦不后悔。如此而已,再活四十年也许能有点出息。”
中国名人介绍 篇7
中国新闻网消息, 《中国百位文化名人传记》丛书工程创作会3月18日在北京举行。据悉, 《中国百位文化名人传记》丛书工程, 是根据中央领导同志的指示精神, 由中国作家协会集中文学界及社会各界的精兵强将组织实施的国家级重大文学创作出版工程。丛书创作与编审委员会要求, 传记丛书每部传记的篇幅掌握在25万字至40万字, 编辑、出版质量必须达到精品图书要求。丛书采取每人一传的体例, 不搞多人合传。全部工程创作完成后, 将根据创作质量, 出版100部以上的全套《传记》。《传记》丛书力图囊括从春秋战国到清末年间出生的、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的文化名人。经多方征求专家意见, 目前已经制定出一个120余人的参考名单, 孔子、屈原、司马迁、陶渊明、李白、杜甫、欧阳修、王安石、苏轼、李清照、辛弃疾、文天祥、关汉卿、罗贯中、汤显祖、王阳明、蒲松龄、曹雪芹、林则徐、严复、康有为、谭嗣同、梁启超、王国维等最具有时代特色的文化名人位列其中, 其代表的文化精神始终在其后的中国文明长河中闪烁光茫, 对中华民族的价值体系、思想道德基础的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名人介绍 篇8
NO.2 李连杰李连杰作为壹基金的创始人,全身心投入壹基金的管理中。壹基金六年成长,是中国公民社会成长的一个缩影。壹基金不断壮大自己并且也在积极培育公众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 “一个平台+三个领域”这是壹基金的新战略,并确定了灾害救助、儿童关怀、公益人才培养三大业务领域。壹基金非常注重灾难救援的准备工作,是为了能在救灾时发挥及时、专业的救援作用。定时定量采购一次性的帐篷、棉被等物资,建立了系统的备灾仓库,确保灾害发生时能满足突然出现的庞大需求。三年时间内,救援联盟从成立之初的30多支民间志愿救援队伍,发展为现在的近300支队伍、近5000名成员的规模,分布于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
NO.3
成龙:“大哥”的慈善火车头效应
早在1988年,成龙就开始以基金会的形式,成就自己及各界好友的慈善事业。在不断吸收和实践国际慈善行业操作经验的基础上,他于2008年注册成立北京成龙慈善基金会,并担任会长。2011年,成龙慈善基金会被民政系统确定为4A级质量认证。多年来,成龙借助自己在海内外的名人效应,亲身参与各类公益活动,并成为国际国内多项公益形象大使,为中国公益慈善事业吸引了可观的公众注意。
2012年度个人捐赠136.4万元、个人间接募集1770.59万元
NO.4
韩红:救援一线的常客
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韩红亲身前往灾区慰问。为了更持久有效地参与救援,韩红组织成立了“韩红爱心行动”。随着“韩红爱心行动”的不断进行,要求捐赠的企业和个人日益增多。2012年5月9日,韩红在北京市民政局注册成立韩红爱心慈善基金会。在韩红带动下,赵薇、苗圃、张越等文艺界明星,林建岳、喻江、程文浩、王伟斌等文化界名人,王启春、刘宏冰、方方、严望佳等企业界代表,纷纷加入韩红爱心慈善基金会并担任理事。2013芦山地震后,韩红爱心慈善基金会收到2000余万元善款,并举行公开的捐款人大会,力保善款公开透明。
2012年度个人捐赠40万元、
个人间接募集829万元
NO.5
濮存昕:艾滋公益感动中国
濮存昕是迄今为止第一个走进艾滋病病房的中国内地演艺界名人,也是以自己名字命名“公益纪念基金”的第一人。早在2002年,“感动中国”就将濮存昕评为感动中国人物,以表彰他为艾滋病患者付出的爱心。十年间,濮存昕全身心投入公益事业,他还以信托方式建立了“濮存昕爱心公益基金”,下设在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主要用于帮助贫困的艾滋病家庭以及贫困地区孩子的教育。
2012年度个人捐赠115万元、个人间接募集2.4万元
NO.5
朱哲琴:让“世界看见”中国文化
2009年1月,朱哲琴受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邀请担任亲善大使,同年,与UNDP共同发起“世界看见”中国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亲善行动,集结当代艺术家、设计师、音乐家、媒体及学者的力量,从民族音乐及民族手工艺两部分开展工作,致力于推动中国多元民族文化走向世界。自成立以来,“世界看见”亲善行动先后深入内蒙古、云南、贵州、西藏、青海等地开展民族音乐和民族手工艺寻访之旅,策划举办了民艺特展、三届民艺论坛、“世界听见·朱哲琴与民族歌乐师”巡回演出等项目,并通过“世界看见·1+5民族文化传承计划”持续培养年轻一代民族文化传承人,以重振民艺风潮,让世界看见中国之美。NO.7姚明姚基金的启动资金来自于2007年“姚明纳什慈善晚宴”所筹集的1400万元善款。姚基金帮助灾区进行校园重建,他希望通过姚基金传递自己的影响力,引导更多的人参与公益事业。姚基金的申办过程便顺利完成后,姚基金正式成为青基会下设的专项慈善公益基金,也是姚明慈善活动的主要平台。孩子们可以通过篮球获得快乐,在玩耍中增加自信,学校也就逐渐丰满起来。“快乐篮球”的概念由此形成,青少年篮球教育也成为姚基金的特色项目。姚明的篮球梦想,以健康和快乐取代了传统篮球赛所崇尚的竞赛精神。
NO.8
杨澜:公益事业的“热带雨林”理想
在杨澜看来,中国的公益慈善事业“就像热带雨林一样”,各种各样需要帮助的人群、形形色色提供公益服务的组织,有如雨林里的乔木、灌木、藤条、花、草,但这些物种的繁荣又受到阳光、土壤和雨水的影响。基于此理念,2005年,杨澜夫妇在香港捐资创办阳光文化基金会,该基金会以传播慈善文化为目的,以机构对机构的模式,开展多种形式的慈善活动。目前,阳光文化基金会已完成多个慈善捐助项目,尤其在改善教育和扶贫帮困等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2012阳光文化基金慈善晚宴募款超过900万元。此外,杨澜还是中华慈善总会慈善大使。
NO.9
崔永元:担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使命
2012年度个人间接募集900万元
有感于国内口述历史的一片空白,崔永元多方奔走呼吁,以一己之力开始了“口述历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收集保护之路。2007年,崔永元和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共同发起成立崔永元公益基金,该基金的长期目标是乡村教师培训和口述历史非物质文化遗产收集保护。截至2011年年底,崔永元公益基金历时十年,收集整理了涉及电影、外交、音乐、留学、战争、知识分子等六大领域,近4000人(人均年龄85岁以上)10万分钟的口述历史影像,500万张老照片,300万分钟纪录影像,以及30万件历史实物。现在,崔永元公益基金口述历史影像记录,已成为中国内容最丰富的口述历史库之一。
nlc202309040107
2012年度
个人间接募集189.5万元。NO.10伊能静伊能静的公益之旅,始于今年1月,工作的暂时停顿。今年4月,静新图书基金成立。基金启动时,伊能静自己捐出了50万元,后来又捐出15万。这个专项基金设在中国扶贫基金会底下,是为中国偏远地区的留守儿童赠送图书。今年内要实现为10万个留守儿童送出经过精心挑选的图书。伊能静的静新图书基金采取赠书模式,在特制的小书包内,装有七本从静新荐书团专家推荐书目中精心挑选的、可以带来不同阅读体验和收获的书。目前,静新的图书已经送到了贵州、四川一些偏远地区的小朋友手中。静新图书基金还通过各种渠道小额募捐,五元、十元的零花钱,也可以转化为启迪偏远地区留守儿童心灵的种子。NO.11姚晨姚晨对难民的关注,始于2010年。她刚加入难民署,就探访了菲律宾马尼拉的难民营。一年后又探访了泰国边境的难民营。过去的三年,她先后走进菲律宾、泰国和埃塞俄比亚的难民营,给饥饿的难民带去食物、关爱与问候。通过在难民署工作,姚晨逐渐使难民问题得到了越来越多国人的关注。姚晨在国内一直低调地参与各类慈善活动,2012年北京“7·21”水灾发生后,她迅速购买了两车水和食物,和同事一起分发给房山灾民。这事他们没有告诉任何人,更没有通知媒体。
NO.12
李冰冰:国际公益组织宠儿
凭借美丽、健康、积极的形象,李冰冰屡屡受到国际公益组织的青睐,担任了世界自然基金会全球大使、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国际亲善大使、WWF“地球一小时”全球推广大使、国际气候组织“百万森林”项目亚太区推广大使等,据不完全统计,国内外由其代言或担任大使的公益类行动超过15项之多。此外,李冰冰还一直致力于环保低碳及公益慈善事业,亲自发起公益活动“LOVE在行动,爱心助长百万森林”和“L.O.V.E—有责任的生活”,同时她也是蓝思·众享气候变化观察团召集人。
2012年度个人捐赠310万元
NO.12
陈坤:以行走传播正能量
2011年,通过自己创立的东申童画公司,陈坤发起心灵建设类公益项目“行走的力量”,旨在号召人们通过最本能的行走安静下来,与自己的内心对话,获取正面的内心能量,并将正能量传播给他人。除“行走的力量”之外,陈坤日常的慈善行动主要聚焦于儿童,他多次以个人捐助的形式帮扶弱势儿童,更于2012年正式出任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CEF)中国大使。
2012年度个人捐赠182.67万元、
个人间接募集11.5万元
NO.14
王凯:爱心装满衣橱
2011年5月,王凯发出一条微博,号召每个主持人在网上拍卖自己淘汰的出镜装,然后把钱捐给民间慈善团体。微博发出后,受到主持人同行的热烈响应和众多网友的赞许。后来,王凯将这一公益活动品牌确定为“爱心衣橱”,资助方向确定为“为贫困地区的孩子制作防风防雨防寒美观的服装,扶持孩子们的艺术教育和审美教育”。2011年6月6日,王凯成立爱心衣橱基金,挂靠在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旗下。目前,参与到爱心衣橱捐衣活动中的明星、主持人已过百位。
2012年度个人间接募集751万元
NO.16
范冰冰:拯救藏区儿童“爱里的心”
2010年,因一个偶然的机会,范冰冰决定帮助西藏阿里的先心病患儿。当年8月,范冰冰与同事亲自奔赴阿里地区,考察当地情况。其后,范冰冰发起“爱里的心”(HEART ALI)西藏阿里地区先天性心脏病儿童救治项目。“爱里的心”慈善救助项目并非基金,而是一次个人自发行为的救助,该项目资金全程由具备政府背景的阿里地区红十字会监管,专款专用,切实把每一分钱都花到了病童身上。截至2012年,“爱里的心”项目已持续三年半,救治先心病患儿128名。
2012年度个人捐赠12万元、
个人间接募集200万元
NO.15
李静:双重身份下的公益生活
拥有主持人与企业家双重身份的李静,在公益慈善事业上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与特长,积极参与公益慈善。2011年,李静旗下的东方风行公司和红杉资本、中国扶贫基金会,共同发起“一路有你”大型慈善晚会,在短短两个小时内拍出1200多万元善款,被认为是中国顶级慈善盛事之一。此外,四川芦山地震发生后,李静以个人身份向灾区捐赠20万元,由其创始的乐蜂网也向灾区捐赠人民币100万元,专门用于帮助灾区女性心理康复,乐蜂网还专门成立灾区应急小组,于2013年5月启程奔赴灾区,为当地女性提供援助。
2012年度个人间接募集1511.01万元
NO.17
陈伟鸿:搭建慈善与企业的桥梁
2011年,陈伟鸿与清华大学战略经营总裁班和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共同发起成立伟鸿高端教育基金,为企业和慈善事业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鸿基金希望,通过探索从根本意义上改变欠发达企业的经济模式和思想观念,长久造福于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和人民,为促进中国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作出贡献。
2012年度个人间接募集800.13万元
NO.17
黄晓明:将慈善作为习惯
截至2012年,黄晓明十年间累计捐款捐物1010万人民币外加100万新台币。黄晓明将慈善当作事业,更当作习惯,他在谈起自己的公益之路时表示,所有的善举,不管大小,都是一种态度。2012年,由黄晓明发起、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出资100万捐赠的助跑明天·筑梦体育包,在全国13个省市全部发放完毕。1000个体育大礼包让488个乡村学校的89274名小学生感受到了运动的快乐。
2012年度个人捐赠111.7万元、
个人间接募集23.7万元
NO.17
刘德华:低调慈善
nlc202309040107
香港著名艺人刘德华在演艺事业获得巨大成功后,多年来始终如一地经营着他的慈善事业。他曾认养多名残疾孤儿,还在内地捐建希望小学,并成立刘德华慈善基金会,以协调他在世界各地的慈善活动。刘德华慈善基金会成立于1994年,由于作风低调,直至近年来才被媒体曝光,现已帮助过很多贫困儿童以及伤残人士。刘德华没有公开募过善款,由于他曾自组公司拍过20多部电影,电影版费成为刘德华慈善基金会的最大资金来源。每遇灾难发生,刘德华都会奔赴第一线进行慈善义演,同时,刘德华还是多种慈善机构的形象大使,个人捐款达数千万。2012年11月,刘德华以其慈善基金的名义捐出200万元,资助成立生活教育活动计划新办事处暨刘德华生活教育活动中心。
2012年度个人捐赠200万元
NO.17
周笔畅:为爱歌唱
作为首批成名的超级女声之一,周笔畅屡屡为爱放声。从专门组建“中国娇子·中国爱”合唱团,到参加“天声一队”,与草根民星组队为偏远地区孩子实现校车愿望,到参与“梦想合唱团”第二季,带领长沙队为贫困聋儿募集更换人工耳蜗手术经费及术后康复训练费用,再到参加Music Radio音乐之声“我要上学”助学行动北京站爱心路演以及中国青少年基金会举办的“把爱心奉献给孩子”大型慈善晚会,周笔畅始终用歌声表达着自己对社会的爱心。
2012年度个人捐赠20万元、
个人间接募集500余万元
NO.21
张国立&邓婕:爱心回馈家乡
张国立、邓婕夫妇一直热心公益事业。2010年,老家云南的张国立携手云南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发起设立国立爱心基金,国立爱心基金除出资捐建11所希望小学并为学校建立希望书库外,还先后为盈江地震灾区捐助善款、为南京市福利院的先心病患儿及安徽一患儿资助手术费用、为嘉兴贫困学生捐赠希望图书室、参与捐助自闭症学校。同时,夫妇二人还与云南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共同启动云南希望工程“公益100”活动,倡议每个公民每月捐赠100分钟志愿服务时间,或捐赠100元,或捐赠100个公益点子,或感召100个人以100种方式参与公益,以实现“人人公益、快乐公益”慈善理念。
2012年度个人捐赠111万元、
个人间接募集74万元
NO.22
张杰&谢娜:2012嫣然之星
张杰与谢娜婚前婚后都没懈怠自己的公益事业。两人曾为“1200助学活动”倾情演唱主题曲《大手小手》,并携手助学活动,捐款献爱心,帮助失学儿童。早在2007年,张杰就成立了“北斗星空志愿慈善会”,近年来,他坚持资助贫困地区儿童,并不断宣传号召更多人关注贫困地区儿童的教育和健康。谢娜的公益之路也从未停步,她发起的“谢娜爱心助学之旅”秉承“送爱心进校园,让爱一步一步传递”的宗旨,已在多个城市留下爱心。夫妇二人近年还援助过韩红“百人援蒙”计划,并为北京嫣然天使儿童医院捐助病房,因此荣获“2012嫣然之星”。
2012年度个人捐赠201.81万元、个人间接募集1.38万元
NO.23
李宇春:率领粉丝做公益
在众多“玉米”的建议下,2006年,李宇春成立了中国第一个由歌迷捐设和命名的专项基金—“玉米爱心基金”。“玉米爱心基金”从零元起步,开创了国内成立基金会零起步的先河。截至2011年3月,该基金已累计接受全国近4万人次爱心捐款,总额达759.87万元,成功救治了白血病等重大疾病的贫困儿童33名,在安徽、四川、甘肃、河南等省援建博爱卫生站5所、博爱卫生院和博爱新村各1所,并及时拨款50万元援助云南重旱区,拨款100万元援助青海玉树震区。2012年度,玉米爱心基金筹款463194.82元。
2012年度个人间接募集47.7万元
NO.24
吴奇隆:以“黑白能量”关注学子
由于自小有过艰辛的求学经历,助学活动成为吴奇隆心中筹划多年的梦想。在一次与粉丝的爱心互动中,吴奇隆创立了寓意“用爱创造奇迹”的个人品牌“黑白能量”,同时发起黑白能量爱心助学活动。吴奇隆承诺,个人每年捐赠人民币50万元,首阶段5年共250万元,全部用于爱心公益助学事业。除此之外,黑白能量助学活动还与各大公益机构合作,每月定期举办各种公益活动,帮助渴望学习的孩子完成学业,改变命运。
2012年度个人捐赠60万元、个人间接募集35.76万元
NO.24
范玮琪&陈建州:Love Life关爱弱势病童
Love Life是由台湾艺人黑人陈建州和范玮琪夫妇发起的一项关爱弱势病童的公益广告。2010年,他们用5天的时间拍摄了26位艺人,制作成宣传片,每位艺人都是义务演出。在镜头前,这些艺人必须假想自己就是患者,素颜出镜,以表情说话。2012年5月,由陈建州和范玮琪发起的Love Life公益活动发动两岸艺人推出了纪录片《Love Life》。
NO.26
马伊琍&文章 夫妻搭档关爱自闭症
自2003年加入中华骨髓库、成为“中华爱心大使”之后,马伊便一直走在公益路上,凭借在环保、低碳方面的成绩,她荣获2009年度“中国国际年度绿色风云人物”。婚后,马伊与丈夫文章携手推动艺术慈善计划,探寻既能帮助自闭症孩子、又能实现个人价值的公益模式。在与李连杰合作电影《海洋天堂》时,文章通过角色大福深刻了解到自闭症患者的精神世界及其现实中的艰难,遂于2010年6月在壹基金现有架构下,专门设立了以影片角色命名的“大福自闭症关爱基金”,所募善款定向支持国内自闭症机构和自闭症家庭,由此成为中国首家由明星发起、针对自闭症的专项基金。
2012年度个人捐赠12.8万元
NO.27
羽泉:公益是“最美”的事
以一首《最美》成名的羽泉,十分热衷于他们心中认为“最美”的事—公益。2012年6月,羽泉参与希望工程的快乐音乐教室项目活动;7月,又跟随国际环保组织绿色和平在北极进行关于“保护环境”的考察活动。其后,在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组织的“致敬东北虎巡护员”项目中,羽泉成员胡海泉前往东北吉林,与志愿者共同组成“爱虎使者”团队,向东北虎栖息地优秀巡护员致敬并表达感谢。同时,羽泉还参与了四川卫视&光线传媒的《公益中国》节目录制,为天使之家做推荐。
2012年度个人捐赠14.6万元
NO.28
海清:亲和的慈善大使
凭借超强的亲和力,海清成为了多个公益类代言大使,更是乐施会首位内地形象代言人—“乐施大使”。从去玉树支援救灾到世博会上倡导低碳环保,从担任乳腺癌救助大使、关爱女性健康,到为贫困儿童捐款捐物,海清以自身的影响力积极地做着善的表率,她还承诺,“我会尽我所能,随时随地全力帮助有困难的人。”
2012年度个人间接募集20万元
NO.28
黄奕:跨越体育与文艺的公益
黄奕与上海市体育发展基金会共同创立的“奕动”体育专项基金,是首个跨越体育界和文艺界的专项基金。“奕动”体育专项基金在成立初始阶段的主要目标是,通过社会各方的支持与协助筹集善款,用于汶川地震灾区体育运动设施的重建,特别是以各种方式支持、援助灾区青少年篮球运动的发展,此后,“奕动”的目标转向深切关注地震灾区青少年对体育运动的需求。黄奕希望,利用自己的号召力和影响力,通过篮球这个形式,向社会传递一种乐观积极、永不言败的生活态度。
2012年度个人间接募集18万元
NO.30
胡军:铁汉的公益柔情
因出演《天龙八部》《赤壁》等多部影视剧,胡军的“硬汉”和“大英雄”形象深入人心,他也将这股英雄豪气带进了公益事业。南方大旱,他是第一个奔赴旱区送水的明星;四川地震,他带着女儿去看望在北京疗伤的灾区儿童;在各种场合下,他倡导低碳生活,保护海洋环境,捐款捐物赈济灾区。2012年,胡军以夫妇二人的名义捐出100万元人民币,为嫣然天使儿童医院建手术室。
2012年度个人捐赠100万元
环境工程学科名人及其工作介绍 篇9
4.1陈俊一(Jeffrey Chen)
毕业于台湾成功大学土木系,1969年取得美国宾州州立大学环境工程博士学位。曾任美国DRAVO工程公司研发部经理,兼任匹兹堡大学博士生导师、美国铝业公司(ALCOA)LANCY环境公司研发部主任。现任水环纯(STS)泛亚销售部技术经理。目前研究重点在“深床生物膜应用于水处理及脱氮的科技”,在此领域内有多项著作专利,现为美国环境工程院院士。
4.2郝吉明(1946.8.25-)
出生于山东省梁山县。1984年毕业于美国辛辛那提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任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院院长。
经过20年的系统研究,在酸雨控制规划方面取得的成果,为确定我国酸雨防治对策起了主导作用。建立了城市机动车污染控制规划方法,促成我国轻型车排放标准与欧洲标准的接轨。针对我国城市大气污染的特点,在大气复合污染的形成及控制策略方面有深入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二项,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一项。代表性箸作有:《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燃煤二氧化硫污染控制技术手册》、《酸沉降临界负荷及其应用》、《城市机动车排放污染控制》等。兼任教育部环境科学与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工程与环境委员会委员。200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4.3陶葆楷
陶葆楷,1906年10月1日出生于江南水乡无锡,给排水工程与环境工程学家、工程教育家,是我国卫生工程、环境工程教育事业的创始人之一。培育的几代科技人才,为发展我国给水排水专业和环境工程事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长期研究实践的总结提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雨量实用计算公式,为改善我国环境工程的落后面貌进行了坚持不懈的努力。
他于1935年编写了我国最早的一本《给水工程学》中文教材,其中收集了我国的人工凿井法、井水提升法和井管保护设施等,在结合中国实际方面前进了一大步。他还编写了《卫生工程名词草案》一书。编写了《下水工程学》、《军事卫生工程》两本教材。参加《给水排水设计规范》的修订工作。他从50年代中期就着手进行暴雨强度分析方法及计算公式的研究,提出了适应于我国条件的暴雨公式,编写了“暴雨强度分析方法”,经国家基本建设委员会批准,被收入设计规范,并自1975年在全国试行。此后,陶葆楷仍不懈地进行辛勤笔耕,他先后独自编写或与他人合编了《给水工程》(1954)、《排水工程》(1954)、《排水工程》(上册)(1965)、《排水管道工程》(1974)、《炼油厂污水处理基本知识》(1975)、《污水生物处理基本原理》(1979)等教科书及学术参考书,以及一大批学术论文。此外,他还担任全国给水排水专业的教材编审委员会副主任并主持日常工作,经他参与讨论、审定的给水排水专业教科书、参考书则更是众多。
1976年以来,陶葆楷提出了在清华大学设立环境工程专业的倡议,得到了有关领导部门的支持和批准,这样,我国第一个环境工程专业就于1977年在清华大学诞生了。至今,我国具有环境工程专业的高等院校已达45所,陶葆楷是我国环境工程教育事业的创始人之一。
4.4顾夏声
(1918年5月6日—)出生于江苏无锡。环境工程学家。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81年加入九三学社。
他在工程方面的主要成就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主持和指导有机废水厌氧生物处理技术研究,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顾夏声主持的“城乡有机废水厌氧生物处理机理及高效厌氧反应器研究”课题以及他指导的国家“七五”科技攻关项目“高浓度有机废水的厌氧生物处理技术”,对升流式厌氧污泥层(UASB)
反应器的理论与实践,对其微生物学特性及工程应用等进行了系统研究,在国内外首次提出厌氧颗粒污泥的结构模型及形成的“晶核生长”学说,由此找到培养颗粒污泥的优化条件和关键技术,为其后进行的中试和生产性UASB反应器内颗粒污泥的培养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技术依据。在此基础上开发的UASB反应器处理啤酒等废水的新工艺,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这些成果被列入“国家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和“国家环境保护最佳实用技术”。该研究成果已应用于多个污水处理工程,其中北京啤酒厂污水处理系统是我国规模较大的常温UASB生产性装置,已被列为国家环保局示范工程。
2主持“硫酸盐还原作用对厌氧消化的影响与控制”研究项目,使含高硫酸盐有机废水治理技术获重大突破。造纸、味精、脂肪酸、糖蜜等生产废水的有机物浓度高,由于含有大量硫酸盐,严重妨碍厌氧消化技术的应用,成为世界各国废水处理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顾夏声分析研究了“酸化”状态下的微生物生态及控制“酸化”的措施,提出了二相UASB工艺对于处理含硫酸盐废水的发展前景,并提出废水经酸化后,用自养型硫细菌进行生物脱硫,然后进行甲烷发酵和硫回收的新工艺,使该类废水的处理技术获得重大突破。
3参与和指导难降解有机污染物的可生化性和处理工艺研究,提出了经济有效的处理途径。研究了厌氧—缺氧—好氧系统处理焦化废水过程中微生物分布和有机物迁移转化规律,并进行了新型的硝化—反硝化系统的研究,将焦化废水生物处理推向一个新高度。对染料废水中的各种主要化合物进行了较系统深入的好氧和厌氧降解性能及机理的研究,为去除这些物质提供了理论基础,所获得的用生物转盘处理染色废水的研究成果已用于工程设计之中。
4参与氧化塘处理废水的科技攻关,对氧化塘中碳、氮、磷的转移规律进行了深入探讨。在废水生物脱磷方面的研究成果也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顾夏声一贯重视教材建设。他本人或带领年轻教师编写了多本高质量的教材,并且能把新的研究成果纳入教材中,随时做出修改,给学生以最新的知识。如他与李献文等合编的《水处理微生物学基础》曾两次再版,受到师生们的好评。他同时担任建设部高校给水排水及环境工程教材编审委员会主任和国家教委环境工程类专业教材委员会主任委员。在有关部门的领导下,他与其他委员一起,就环境工程专业的学科归属、专业内容、培养目标等问题进行了多次研究讨论,明确了该专业的定位及培养目标,制定了教学计划和各课程的基本要求,编写了教材18种,使环境工程专业有了比较系统、基本成套的试用教材。
4.5钱易
钱易,1936年12月27日生于江苏苏州,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70年代末,钱易在我国环境工程界首先提出工业废水可生化性及其鉴定标准的理论和方法,为工业废水处理方案的 确定提供科学依据,后多次主持和参加城市污水处理与回用、高浓度有机废水的厌氧生物处理、氧化塘技术等国家科技攻关项目;研制和开发出适合我国国情的 高效低耗水处理设备,并使其系列化、产业化。
在“六五”、“七五”及“八五”期间:曾主持“城市废水的处理及回用”、“高浓度有机工业废水的厌氧生物处理技术”、“城市废水稳定塘”及“高浓度有毒工业废水处理技术及设备”等项国家科技攻关课题。
主编或与他人合作编写:
《现代废水处理新技术》(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9 年)、《环境工程手册――水污染防治卷》(中国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6 年)、《城市可持续发展和水污染防治》(中国建筑工程出版社 1997 年)等。
4.6王宝贞
(一)开发了污水处理与利用生态系统和生态塘新技术(二)在国际上首先成功地完成了生物制氢技术中试研究
(三)率先研究开发了饮用水源水除污染新工艺(四)在放射性废水与
重金属废水处理的研究方面成果卓著(五)研究和开发了高效、经济、节能的污水生物处理与回用新技术,开辟了防治污染和节水新途径(六)积极发挥国际水质协会中国理事作用,积极参加或组织国际学术交流活动,为进一步提高我国水污染防治事业在国际上地位做出贡献(七)在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上做出贡献
他的发明专利
1、王宝贞:高效除放射性和重金属净水方法 [专利号:92115144.6]
2、祁佩时、王宝贞:复合式厌氧反应器 [专利号:9307727.7]
3、任南琪、王宝贞:污水生物制氢技术 [专利号:92114474.1]
4、王宝贞、孙哲、李高奇:一种高效净水滤罐 [专利号:95208350.7]
5、王宝贞、吴满山:一种破坏臭氧尾气得热力催化装置 [专利号:2L 962 1116357]
4.7黄国和
在环境系统工程、水污染控制工程、废水生物脱氮除磷及生物膜水净化技术、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堆肥腐熟度生物检测技术(多酶电极),堆肥生物表面活性剂提取技术、环境艺术、建筑防灾景观设计及城市生态规划、土壤重金属污染机理及控制、土壤电动力学、化学淬取、植物修复技术等领域有精深的研究。
4.8 刘鸿亮(1932.6.20-)环境工程专家。出生于辽宁省大连市。195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曾任国际湖泊环境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院长。现任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科技顾问委员会副主任。在水环境研究领域是我国学术带头人。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