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声唱法对民族声乐教学的影响分析论文

2024-09-24

美声唱法对民族声乐教学的影响分析论文(通用8篇)

美声唱法对民族声乐教学的影响分析论文 篇1

作为我国声乐教学中两个比较关键的组成部分,民族唱法以及美声唱法对声乐教学水平的提升,对声乐人才的培养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与意义。对于民族唱法而言,其是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具有我国独特的唱法优势,能够做到“以情带声”,获得良好的舞台效果,充分表达出广大人民对精神文化的渴求。而对于美声唱法而言,其主要源自十七世纪的意大利,具有丰富多变的唱法以及优美的音色。其比较重视音色的统一,具有比较专业的发声方法,而且也具有较强的音量可塑性。为了能够更好地提升声乐教学水平,就要在民族声乐教学中有机地融合美声唱法,借鉴美声唱法的优势,进而更好地提升高校民族声乐教学质量,为我国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声乐人才。

一、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的异同点

(一)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的相同点

对于西洋声乐以及民族声乐而言,二者均是由曲调以及语言构成的,所以语言对其具有相当关键的作用。民族声乐比较注重歌曲语言的生动性与形象性,要具有较强的感染力。民族声乐得以良好的发展,是与民族语言的支持具有密切关联的。假若没有民族语言,则民族声乐艺术也无法得到良好的发展,无法发挥其光和热。而对于西洋声乐而言,其音乐的主调即为歌词,声音以及节奏为辅助,在实际演唱的过程中,必须要充分确保字正腔圆,确保其雄厚有力。对于民族唱法而言,其把丹田划分成三个部分,即上、中、下丹田[1]。对于美声唱法而言,其比较注重胸腹式呼吸以及整体混合式共鸣的有机结合。

(二)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的区别

民族唱法的基础即为汉字。汉字主要包括四声,在其具体发音的时候,其是由唇、舌头以及牙齿等多个器官共同配合而成,于是就会使得咬字、吐字比较清晰纯正。而对于美声唱法而言,其基础即为元音的发音。其具有相对简单的形式,在发音时比较注重规律的.连贯性。在民族唱法的具体演唱过程中,其不但比较重视演唱过程的表演,与此同时,还比较注重演唱以及表演的有机结合。对于民族唱法而言,其具有相对比较丰富的表演形式,这样就能通过表演更好地打动观众。然而对于美声唱法而言,其认为在歌唱中进行表演是多余的,是没有必要的。所以在实际演唱中,演唱者是以单一的演唱来打动并且感染观众。在此方面,两种唱法是存在较大区别的。

二、民族声乐教学对美声唱法的融合

(一)演唱技术的融合

当前,在我国一些高校的声乐教学中,在民歌或是艺术歌曲的演唱中都积极地实现了对美声唱法的融合,这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气息运用方面在气息运用方面,在民族声乐教学中,保留了传统民族声乐比较具有特点的技巧。与此同时还积极地融合了西洋美声唱法的呼吸原理。在实际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能够如同“闻花香”般地将气息深吸进来,然后再使用横膈膜将其保持住。并且要利用吸气肌肉群以及呼吸肌肉群彼此间所具有的对抗性作为气息的支点[2]。

在实际演唱时能够使得气息顺畅地流动,然后再持续不断地为声音提供支持。例如,在演唱《思乡》以及《我住长江头》等创作歌曲的时候,可以使用美声唱法中的连音唱法。在通常状况下,其并非是在句子中间行换气的操作,而是要保持声音的线条以及连贯性;在演唱《小白菜》以及《兰花花》等具有民族色彩的歌曲时,演奏者就要使用一些“偷气、换气、取气”的方式。对于我国的传统声乐艺术而言,其比较重视“以气唱情”,往往都会采用小气口的方法来实现对乐句的切断,进而充分地表达出作品中所包含的一些思想情感,例如诉说以及哭泣等。这样可以更好地表现出作品的抑扬顿挫。反之,对于一些爆发以及激烈的情感,会采用大气口的方式进行表达。除此以外,对于《牧笛》这种能够充分地体现出民间风情的新型创作歌曲,在其中运用了美声唱法中的花腔技术。在这些歌曲的演唱过程中也采用了西洋歌剧中演唱华彩乐段的气息方法,实现了对这些技术的有机融合。

2.咬字技术应用方面作为一种声乐艺术,美声唱法主要是基于意大利民族语言得以发展而来的。在采用西洋的美声唱法对中国作品进行演唱时,需要将字音咬清,同时还要保障声音的通畅性,这是存在较大难度的。究其根本原因是由于在意大利语言当中,“母音”以及“子音”之间是存在较远的距离,这和中国汉语的咬字习惯存在着较大的区别。在声乐教学当中,其有效地借鉴并且融合了美声唱法[3]。

在通常状况下,其会比较注重对喉头位置的降低,于是字的着力点就相对较为靠后。在此状况下,就必须要提起软腭,保证后咽壁的树立,于是就能够建立稳固的咽腔。在一般状况下,往往都会是使用意大利语当中的a、e、i、o、u这几个基本的元音来完成声音训练的,并且选择使用混合母音的方式使得纯母音逐渐混合其他母音的色彩,如此操作就会使得母音变得比较圆润。把五个母音最近距离的咬清,能够使得声音比较顺畅地发出来,在此基础上找到共鸣。不仅如此,还要比较注重练习的哼鸣音,要努力发现声音的高位置,如此一来就能够保证声音的统一性,使得演唱变得比较圆润、连贯。在掌握良好的发音方法以后,就能够在技术方面得到更大的自由以及发展空间,如此一来就能够更加轻松地咬清汉字的字音。对于周小燕以及黄友葵等早期的声乐教育家而言,他们都是最早学习西洋唱法的,而且采用美声的唱法对中国作品进行了演唱,其中包括《黄水谣》以及《康定情歌》等,而且这些歌曲也在广大群众中得到了广泛的流传。当前,我国也开始采用美声唱法对中国作品进行演唱,并且在咬清字音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在此状况下,也使得人们改变了对美声唱法咬字不清的这一种错误认识。例如,廖昌永在演唱《母爱》这一歌曲时,采用的是美声唱法,然而在其风格上充分体现出中华民族对亲情的重视与理解,因此歌声比较感人动听,得以广泛流传。

3.共鸣应用方面对于我国传统的民间唱法而言,其往往是采用的口腔共鸣技术。其比较重视的是局部共鸣的运用。在当前的声乐教育教学中,也是借鉴了美声唱法对混合共鸣的应用。在此过程中,要求演唱者能够将喉咙打开,能够形成比较稳定的通道,有效地调动全部的共鸣腔体,这样就能够有效地避免在传统民族声乐当中所存在的压、挤以及卡的声音,进而能够有效地提升声音的圆润性。与此同时,其能够结合音高的具体改变对腔体的音色以及大小进行合理的调整。然而,在声音得以改变的状况下,对真假声的实际运用比例进行有效调整,在此基础上就可以使得声音达到头腔、胸腔以及口咽腔的共鸣。于是就实现了对声音色彩的美化,使其能够更加的圆润,具有光泽,可以传得更加遥远。例如,在演唱一些创作歌曲,如《沁园春雪》这首音乐作品的时候,合理地应用混合共鸣的方式,可以有效地体现出中华民族的宏大气魄;在演唱一些感情相对非常细腻的民歌,例如《绣荷包》歌曲时,演唱者要结合作品的实际风格,合理地调整共鸣以及嗓音,要结合曲目的不同风格特点,对共鸣腔体的运用情况进行合理调整,如此才能更好地实现美声唱法以及传统民族唱法的有机融合。

(二)在声乐教研方面对美声唱法的融合

1.我国古代的声乐理论在我国古代创造了许多关于声乐理论的研究作品,例如,张炎的《词源》、沈括的《梦溪笔谈》以及清大椿的《乐府传声》等[4]。这些作品论述了声乐艺术中的一些歌唱技术以及发音的原理,总结了当时声乐艺术的发展情况以及在演演唱时所遵守的艺术标准等。其中更加详细地论述了咬字吐字的技巧以及声腔技术,包括对作品情感的表达等。但是这些著作往往都是一些经验式的总结,缺少对科学原理的详细阐述。然而对于美声的声乐理论而言,其中融入了许多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如生理学、医学以及物理学等。其中对歌唱发声的本质规律进行了科学、系统的分析与研讨,而且也成立了比较科学、合理的歌唱训练体系,这也使得声乐的实践与艺术理论得到了有效融合,从而实现了歌唱艺术以及科学的有机结合。

2.声乐理论研究方面的融合对于我国的声乐理论研究来说,其主要是根据声乐教学系统的开展而形成的。自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我国加剧了对声乐学科及其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截止到目前为止,《音乐研究》以及许多高校的学报上都刊登了一些与声乐相关的论文,其中包括《中国音乐》《音乐探索》与《音乐艺术》等[5]。这样也就有效地扩展了声乐研究的范围,引起人们更加广泛的重视。在,石惟正先生正式组建成立“石惟正声乐理论研究室”,从此以后,石先生以及诸多优秀的音乐学者就开始汇总音乐相关的论文。从19至期间,我国许多学者与机构也加强了对声乐的研究,并且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研究的方向日益广泛化,并且研究课题日益精细化。尽管开展的研究主要是沿承西洋美声学派当中的理论体系,然而其也实现了与我国声乐教学的有机结合,开展了许多新的研究课题,例如,西洋唱法以及我国民族唱法之间的比较分析等。

总之,在我国的音乐教育教学中,民族音乐教学是一个非常关键的组成部分,其对我国民族音乐的传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美声唱法也具有其较多的优势,如果将其合理地融合在民族声乐教学中,就能够取得更好的音乐艺术效果,能够得到更强的舞台感染力,可以形成更加优秀的新唱法,从而有效地实现歌唱的多元化发展,促进声乐人才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浩月.论美声唱法对我国民族声乐教学的影响[J].音乐时空,,(09):115.

[2]杨星.民族声乐教学对美声唱法的借鉴与融合[J].教育科学:全文版,,(25):104-105.

[3]许静哲.论美声唱法对我国民族声乐教学的影响[J].北方音乐,2016,(10):26.

[4]孙加航.论美声唱法对我国民族声乐教学的影响[J].文艺生活旬刊,2016,(01):118.

[5]张刚.民族声乐教学对美声唱法的借鉴与融合[J].戏剧之家,2015,(09):240-241.

美声唱法对民族声乐教学的影响分析论文 篇2

一、民族声乐教育教学现状分析

现在美声艺术和我国的民族文化在声乐教育教学中得到了有效的融合,而且有多种多样的艺术风格不断地呈现了出来,从而不断的完善和发展我国的民族声乐教育教学。民族声乐的教育教学方式现在主要包括三种:首先是在对声乐进行学习的时候将美声作为主体,然后对我国特有的声乐作品予以兼顾演唱;其次是在演唱方法上对美声唱法进行充分借鉴,但是民歌仍然是最为主要的演唱内容;最后就是有效的融合中西方的方法,也就是结合外国作品以及我国民歌的演唱[1]。

二、在演唱技术方面对美声唱法的借鉴和融合

(一)运用气息方面的借鉴和融合

现在在我国的民族声乐教学中经常用到的一个方法就是让学生通过深呼吸的方式对横膈膜进行充分的利用从而使气息得以保持,然后通过对肌肉群之间的对抗将支撑提供给气息,在具体的演唱过程中要使气息具备充分的流动,从而能够做到连贯、匀速、平缓以及持续的支持声音。传统的声乐教学中一般都是通过对小气口的利用进行断句,也就是所谓的“以气唱情”,通过对这种方法的理由能够将喜悦以及诉说等各种情感很好地表达出来。除此之外,一些最近流行的民间歌曲还对花腔艺术进行了充分的运用,而花腔艺术本身就属于美声唱法中的一种表演技术。比如在对《牧笛》这首歌进行演唱的时候就对气息的演唱技巧进行了充分运用,所以在具体的民族声乐教学中要对气息的使用予以特别的重视,利用气息的支持对作品中的各种差异进行充分的调整,从而能够将其更好的演唱出来。因为不同的作品具有不同的格调和情感,因此也需要不同的气息和技艺,这就需要在具体的教学中对气息的具体应用进行更加充分的把握 [2]。

(二)在使用共鸣方面对美声唱法的借鉴

口腔共鸣技术是我国民间唱法中非常常用的一种技术,其对局部共鸣进行了更多的强调。在民族声乐教学中对美声唱法中的混合共鸣技术进行了充分的借鉴。混合共鸣技术要求演唱者要将各种共鸣腔体充分的调动起来,利用腔体大小的变化使声音的圆润度和音色得以改变,并且能够对真假声的运用比例进行有效的调解,从而使声音能够达到头腔、口腔及胸腔。比如在演唱《中国大舞台》及《沁园春·雪》这类歌曲的时候就对混合共鸣进行了积极的使用,从而将气势宏大的效果很好的展示了出来。在《多情的东江水》以及《绣荷包》等包含着细腻感情的民歌进行演唱的时候,也需要以不同作品的不同风格为根据,科学合理地调整共鸣和嗓音。总之,以不同的声乐作品特点为根据对共鸣腔体进行调整,就能够将不同歌曲的不同风格特点很好的表现出来[3]。

(三)在咬字技术方面对美声唱法的借鉴

将以意大利民族语言为基础的西洋美声唱法应在民族声乐演唱中,往往很难对声音通畅以及咬清字音这两种情况进行有效的协调。我国的民族声乐教学中在对美声唱法进行了借鉴之后出现了偏后的咬字着力点。导致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就是母音和子音在意大利语言中具有比较远的距离,因此其与汉字的咬字习惯比起来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在演唱的过程中必须要提起软腭,并且使后咽壁立起来,这样就能够将一个稳固的咽腔形成。一般来说进行声音的训练中都是对意大利语中的基本元音进行充分的利用,采用纯母音混合的方式使纯母音能够与其他其他母音的色彩混合起来,这样就可以使母音变圆。要咬清意大利语中的基本元音,这对于声音的通畅十分有利,并且可以将共鸣更好地找到,在具体的训练中还要对声音的高位置进行积极的寻求,这样就能够更好地统一声音,保证唱法的圆润性和连贯性[4]。在具备了良好的方法之后,也就具备了技术上的自由和空间,就能够将汉字的字音很轻松地咬清楚。我国的周小燕以及黄友葵等早一批的声乐教育家一开始都是学习西洋唱法的,并且积极地尝试了用美声唱法对中国作品进行演唱,比如他们演唱的《黄水谣》、《梅娘曲》、《长城谣》、《牧羊姑娘》以及《康定情歌》等在群众中实现了广泛的流传,获得了非常大的成功。现在在通过对美声的利用对中国作品进行演唱的技术方面出现了非常明显的进步,人们认为美声唱法咬字不清的观点正在被演唱家们演唱的作品逐渐的矫正过来。比如廖昌永演唱的《母爱》既有深情动人的特点,尽管其采用美声唱法作为演唱方法,然而在演唱风格方面却将中华民族对亲情的感悟和理解是很好的把握住了,因此能够非常深刻的打动人心。杨洪基演唱的《最美不过夕阳红》以及《滚滚长江东逝水》等作品也在群众中得到了十分广泛的流传[5]。

三、在声乐教学科研方面对美声唱法的借鉴和融合

(一)我国的声乐理论分析

在我国古代主要有以下著作研究了声乐理论:比如元朝燕南芝庵的《唱论》对我国戏曲的演唱方法进行了详细的记载。张炎的《词源》则对艺术表现内容、咬字行腔以及音律等进行了记载。明朝魏良辅《曲律》则对我国古代学唱的方法进行了有效的总结,详细地阐述了声乐学习的步骤、学习的内容、演唱的规格以及咬字行腔等,同时还对南北区别以及曲牌情趣等内容进行了记载。清大椿的《乐府传声》则对演唱昆曲的过程中对气息的运用以及声音技巧等进行了记录。在我国古代的声乐理论著作中详细地论述了声乐艺术中的各种发声原理及歌唱技术,而我国传统民间声乐艺术的特征也在这些理论中很好地展示了出来。我国民间声乐艺术的特色就是歌唱中的咬字和吐字,而我国民族声乐的本质在这些论著中得到了不同角度的论述。总之,我国古代声乐艺术、演唱的艺术标准在这些著作中得到了很好的总结,然而其过于对咬字的技巧、情绪情感的表达以及声腔技术等进行强调,而且大多都属于经验式的总结,并不具备对科学原理的阐述[6]。

(二)国外的美声唱法声乐理论

在十七世纪的时候,巴西雷总结了声乐的教学方法,其概括的声乐教学原则和声乐理论有效的奠定了以后声乐研究的基础。西方的近现代科学技术在十九世纪得到十分迅速的发展,这样美声学派的声乐理论就有效地结合了自然科学,从而相继的出现了在教学理论、演唱方法、声学物理及生理学方面对声乐艺术的研究。德国医生曼德尔就立足于生理学将横膈膜呼吸法提了出来,其使得美声学派歌唱发声的基础得到了有效的巩固,这些研究科学地总结了意大利古典美声学派的发声,因此有效地推动了古典声乐学派的创立[7]。在进入现代之后,声乐科学研究由于声音频谱分析、快速摄像机以及X光摄影等各种先进仪器的的出现而变得更加方便,因此出现了大量的关于在演唱不同声区时共鸣腔体的形状和大小、声带的振动状态以及声带的机能状态等的研究。一些著名的声乐教育家在声乐教学和演唱中各自阐明了自己的观点,深入的分析和探讨了面部表情、口腔的位置、舌头的状态、如何起音、音色的变化、共鸣的运用、呼吸的运用和状态等各种问题。这些观点使得整个美声学派的发展受到极大的影响,而且也对我国声乐教学主要教学原则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三)我国声乐理论研究方面对美声唱法的借鉴

随着声乐教学系统地开展,我国的声乐理论研究也逐渐的得到了较大的发展,现在其他学科的研究与声乐这一学科的研究方法交叉在一起,因此得到了更快的发展。现在很多高等院校的学报上都对大量的声乐方面的论文进行了刊登,而且涉及到十分广泛的研究范围。与此同时,还有一些声乐理论研究室积极的汇总音乐方面的论文,我国声乐科研工作在各个方面的研究都具有了越来越精细的课题、越来越广的研究方向[8]。其中最为关键的是西洋美声学派中的理论体系在这些研究中得到了有效的沿承,并且在此基础之上,我国的声乐教学与西洋美声学派进行了有效的结合,对一些新的研究课题进行了开发,比如如何能够通过对西洋美声唱法的利用将中国歌唱好,以及我国民族唱法与西洋唱法之间的比较等。

四、结语

谈美声唱法对民族声乐的影响 篇3

关键词:美声唱法 民族声乐 特点 影响

在意大利语中,美声唱法被译为Bel canto。这个词也可解释成“完美的歌唱”或是“美好的声音”。这种唱法的优势既体现在声音上,同时也体现于歌唱内容、风度以及气质和情感表达上。美声唱法运用的是混合声区的歌唱方法,这是它相比于另一些唱法的基础特点。我国引入美声唱法后,我国的民族声乐也受到很大的影响,同时赢得了很多人的追捧和热爱。通过与民族声乐的合理融合,推动了我国本土声乐艺术的时代性跨越和发展。

一、美声唱法基本特点分析

美声唱法的基本特点包括三个方面,分别是发声、呼吸以及共鸣三个特点。接下来,笔者对这三个特点进行简要的概括和分析,并与民族声乐进行对比论述。

(一)发声

发声是美声唱法中一个较为突出的特点。美声唱法实现了对于真假音的混合使用,这种声型实现了真假音在整个声区的全部覆盖,听者在聆听演唱者的歌唱时,能够感受到声音的自然和连贯性,不会感受到换声点。相比于美声唱法,民族声乐并不能实现这种效果,所以在美声唱法之中寻找科学规律能够有效地对民族声乐中存在的缺陷性进行弥补。

(二)呼吸

呼吸在美声唱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歌唱表演者必须经过针对性的教育和训练,才能够更好地掌握美声歌唱技巧。呼吸是美声唱法的原动力,在歌唱中歌唱者必须保证气息的连贯性特点,在歌唱中要运用气息对声门进行冲击,以起到发生连贯的目的。这一点与民族声乐具有相似性,民族声乐同样将呼吸当做原动力,在歌唱时气沉丹田,使用胸腹联合方法调整呼吸。

(三)共鸣

美声唱法通过真假音的混合实现联合共鸣,依照音高低在发声部位产生的共鸣实现分布,通过这种方法创造出的色彩与声音都十分美好优雅。在进行歌剧演唱的时候,美声唱法较多使用后咽腔与鼻咽腔,通过运用高位置和头腔共鸣,使得口腔、头腔以及胸腔之间形成共鸣,保证声区能够灵活流畅的转换。民族声乐则运用口腔共鸣为主要唱法。

二、美声唱法对于民族声乐产生的具体影响

(一)更好地实现民族声乐的弘扬和优化

在我国,美声唱法对于民族声乐的弘扬和优化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随着全球化的世界形势出现,美声唱法与民族声乐有力进一步的交融,民族声乐汲取了美声唱法之中呼吸、发声以及共鸣上具有的有点,在演唱方法上和美声唱法中出现了众多的一致性。解决了民族唱法存在的若干不足,实现歌唱方法的全新突破。随着不断的改进与发展,我国现在的民族声乐在进行演唱时注重于共鸣腔的应用,更加提倡通畅性的发出声音,实现呼吸深度的有效调节,转换后进行高音的演唱。除此之外,民族声乐也保持了自身所具有的特色,比如对旋律进行运腔等等。展示了民族声乐本身的风格特点,让听者感受到浓郁的韵味。使得民族声乐具有活力和生命力。

(二)实现民族声乐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的日益发展,我国的文化也有了较大的突破和进步,音乐文化体现出一派繁荣的景象,但同时也面对着外来文化多种多样的越来越激烈的冲击,我国的音乐文化不得不另辟蹊径,开始朝着更加符合时代的方向发展,逐渐打破原有的格局,更加兼容并包。因此,民族声乐与美声唱法逐渐实现着融合,对我国的歌唱者提供了越来越多的借鉴意义,在词风以及曲风上都有了很大程度的丰富,可以说我国的声乐逐渐实现了多元化方向的发展,并推动了中西文化的相互融合。

(三)对我国声乐教育的直接影响

伴随社会的发展,音乐文化也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被注入新鲜的血液。民族声乐想要在历史发展的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与时代的发展相适应,打破传统局面的局限性,更好地为民族声乐爱好者献上更加完美的音乐作品,更加高雅的听觉享受。在这样的背景下,不少歌唱家开始着手自身唱法的改进,汲取更多的优秀经验,来丰富自身的歌唱,提升艺术素养,创立更加具有特点的演唱风格。演唱风格在发展过程中必须与我国的声乐作品形态相适应,共同实现创新和进步。美声唱法对于我国声乐教育影响深远,同时也影响了音乐创作手法。随着演唱者越来越高质量的演唱水平,作曲者也必须具备更高的作曲水平,实现我国民族声乐朝着更加广阔的空间发展。

三、结语

随着美声唱法进入中国,我国的民族声乐受到了很多影响。不仅实现了民族声乐的弘扬和优化,同时也推动民族声乐朝着更加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推动了中西文化的交流和融合,除此之外,还影响了我国的声乐教育事业。随着时代的发展,民族声乐要想具有更强的生命力,实现长远的发展,就必须顺应时代的潮流,不断添加全新的元素,兼容并包,汲取各国歌唱方法的长处和优点,最终创造出更加完美的音乐作品,更好地为听者打造听觉上的盛宴。

参考文献:

[1]马菲.美声唱法对民族声乐的影响[J].中国成人教育,2011,(04).

[2]刘晶.美声唱法对我国民族声乐的影响[J].大众文艺,2012,(17).

[3]杨婉琴.浅论中国美声唱法的发展及对民族声乐的影响[J].大众文艺,2013,(06).

[4]李爽霞.美声唱法对我国民族声乐的影响[J].艺术教育,2013,(09).

美声唱法对民族声乐教学的影响分析论文 篇4

1、美声唱法:它是国外的声乐艺术,17世纪由意大利歌剧逐渐形成的。它可以在很大的剧场演唱,而且不用电声的麦克,直接穿透乐队来演歌剧。这就要求在唱法上要非常的科学。世界各国都在学美声唱法,而且公认这种唱法非常的科学。三十年代和我国解放后,高等院校的声乐教育主要是美声。(合唱主要运用美声唱法)

2、民族唱法:(一)来源:它是由传统艺术逐渐发展演变过来的。(1)是来源于中国戏曲和曲艺(戏曲有三四百种,以唱、念、坐、打为特点。曲艺又叫说唱,是以说和唱结合的叙述性的形式和特点。(2)是来源于民歌(它分为山歌、小调、号子。直接来自于民间,反映下层劳动人民的生活。)(二)定义:在继承和吸收传统的戏曲、曲艺、民歌这三种唱法,借鉴美声唱法的科学性的基础上而形成的混声唱法,以民族语言为基础,声音更圆润、亲切。

3、通俗唱法:又叫流行音乐、流行唱法,是指通俗歌曲和流行歌曲所运用的表演手段。演唱是主要使用中、低声区,凭借麦克风演唱。

一、唱歌姿势、面部唱相、放松问题(一)姿势:头正,眼睛平视,面部和颈部肌肉放松,下巴内收。挺胸,略向前倾。两肩、双臂、手自然下垂,放松。肩膀向下、向后展开,这样有利于胸部的扩展。背部的脊椎骨始终要有向上、下两端延伸的感觉,即脊椎要立起来,但注意整个后背不要像铁板一样,那样整个脊椎会僵硬,把用力点放在腰椎上,即把力气用在腰椎上。两脚自然分开,或一前一后站稳,脚底 要有向上充实的感觉。整个人处在即积极又放松的状态。

(二)面部唱相:眼睛有神,不要皱眉,脸是打开的,面带微笑,脖子到头顶都是自然兴奋的。双唇自然放松,嘴型是在自己的基础上以自然的微笑状态打开就够了。

(三)放松: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就是说在歌唱状态下放松(简单的说,该放松的放松,不该放松的不要放松。)放松并不等于松懈。(例如:塌胸、驼背、脚站不直等等。)

二、唱歌发声的器官

包括呼吸器官(动力)、发声器官(振动体)、共鸣器官(共鸣器)、吐字器官。

(一)呼吸器官:包括口、鼻、咽、喉、支气管、肺、胸腔及隔肌(横膈膜)。呼吸原理:胸腔有左右两个肺(肺本身没有扩张和吸气的能力),胸腔里有十二对肋骨(上小下大)。横膈膜在第五大片。它把胸腔和腹腔隔开。吸气时,空气由口、鼻,经咽、喉、气管、支气管进入肺部。这时,肋骨扩张,横膈膜下降,整个胸腔向下伸展,容器增大。呼气是,肋间肌肉放松,胸廓容积缩小。

(二)发声器官:发声器官由喉头和声带组成。喉头:位于颈前正中部。上连舌骨,下接气管。

声带:喉头中间有两片对称而有弹性的韧带。气息经过气门,击起振动,声带就闭合挡气,发出声音。声带在不发音的状态下是张开的,在发低音时半张,发高音时闭合。

(三)共鸣器官:包括头腔、胸腔、口腔。

头腔:处于硬鄂以上,包括鼻腔、鼻咽腔、额窦、蝶窦。

胸腔:处于喉头以下,包括气管、胸腔等

口腔:中间部分,包括喉咽腔、口咽腔和口腔等

(四)吐字器官:包括唇、齿、舌、牙、喉、腭(软腭和硬腭)。

三、唱歌的呼吸

日常生活的呼吸是一种自然生理运动,它是下意识进行的,而歌唱的呼吸则是一种在自然呼吸的基础上进行的有控制的呼吸运动,是有意识的,这种呼吸运动要靠后天去培养,必须进行专门的训练,其目的是不仅要获得大量吸入空气的能力,而且要以一种有意识的控制力量呼出气体,从而保证声音的圆润流畅和统一纯美。正确的呼吸方法是最终实现歌唱机能调节的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正确的歌唱方法一定包含着正确的呼吸方法,呼吸是歌唱发生的动力和基础,没有呼吸的歌唱只会是一纸空谈。但对从来没有进行过声乐训练的教师朋友要掌握正确的歌唱呼气存在着困难。怎样感受歌唱的吸气?怎样的吸气是正确的?

唱歌的呼吸

胸腹式呼吸:借鉴美声唱法。即横膈膜和肋骨联合呼吸。吸气时,横膈膜下降,肋骨向周边扩张。气吸入丹田(即肚脐眼下两指)。它合乎生理机能规律,有助于脊椎两柱的扩张,吸气量比较充足,跟歌唱状态能协调一致,得到全身唱的效果。

要求:吸气动作快,外部动作小,动作平稳而轻巧。注意气不要吸得太深、动作太僵,这样声音容易发沉,发闷。)体会睡觉时的吸气。用的是胸腹式呼吸,胸式呼吸肯定失眠。合唱的呼吸:

1、整体性的呼吸——即全体合唱队员同时呼、同时吸、同时换气,数十百人都如一人,是最基本也是最常用的呼吸。

2、声部性的呼吸——即以声部为单位呼、吸、换气,常用在复调作品中。

3、循环性的呼吸——即每个人根据自己的深浅长短作不同时的呼、吸、换气。整体声音延连不断,从而做出各种力度、速度、色彩的技巧变化。

四、微笑(容易获得高位置)

微笑就是笑肌抬起来歌唱(一抬笑肌后,整个歌唱的通道缩短,整个声音往前走,可以获得声音的明亮流畅,更容易获高位置。)注意:(嘴放松,不要与呼吸脱节)(唱完歌后,感觉两狭有点酸、累,那就对了。)

五、唱歌的喉咙状态(开喉吸气)歌唱发声中,打开喉咙和喉头位置的正确与稳定是极为重要的。

(一)喉头位置:将喉头放在向下的吸气位置,或深呼吸的位置上。(卡鲁索曾经说过:打开喉咙只需依靠呼吸的一点力度,而不需要使人察觉到张大着嘴。)

(二)打开喉咙:指口、咽腔的打开。即“半打哈欠”的状态。打哈欠的要领:首先注意鼻、口同时吸气,打开喉咙,气从喉头那下去颌关节向上打开,下颌是松的,挂着的。抬上颌的同时,硬腭和软腭抬起来并保持住。当然,吸气时,鼻腔是打开并保持住的,舌位和嘴唇放松,是积极的从里面带动外面打开。越到高音,喉头更通畅。

六、唱歌的通道

在歌唱训练中,我们经常使用的是“U”通道。即后通道、全通道(用比喻来讲,就是在耳朵后边,裤线的后边)

“U”通道的好处:(1)上下比较通畅。(2)声音容易进入头声。(3)气息跟头声下边容易连成一条线。

金铁霖教授曾经将歌唱的通道比喻成高速公路。引用他的话说:如果路修不直,修不平。则汽车走不顺走不快。反之路不平,又窄又堵塞,好车也开不快,也很难到达目的地。

七、唱歌的共鸣

声带振出的声音叫做基音。基音在共鸣腔内产生的共振作用,称为共鸣。歌唱时的共鸣有以下几种:(一)口腔共鸣:口腔自然地打开,面带微笑,下额自然放下,上腭有上提的感觉。这种共鸣效果明亮、靠前,易于和头腔取得联系,并可减少喉咽部的负担,进而起到保护声带的作用。(点在硬腭前部)

(二)头腔共鸣:在口腔共鸣的基础上,把声波在硬腭的集中反射点稍向后移动一些,软腭也随之上抬,让口、鼻、咽腔之间的通道和空间更宽些,犹如打哈欠或打喷嚏的准备动作,使声波能沿着上腭骨传送到鼻咽腔、鼻腔和头腔各窦处。这种共鸣效果清脆、丰满。但要注意防止气息直接从鼻腔里送出,造成鼻音。(点在硬腭后部,即软腭小舌头上)

(三)胸腔共鸣:咽喉作半打哈欠状态,上胸稍有下榻的感觉,把声波在硬腭上的反射点移动到下牙背上,犹如把声音唱到胸部去一样。这种共鸣效果宽厚、结实。要注意防止声音故意下压,咽喉肌肉紧张,造成喉音。(点在下牙背上)

八、唱歌的气息和位置的问题

(一)声音与气息支点分开,成反向走法。既位置越高,气息越深(点越下)。

(二)声音在前,人在后(人重心在后,腰椎有力,后背不能发僵,肩膀向下向后,利于胸腔打开和人的扩展。)

九、起音和音域

(一)起音的要求:打开喉咙形成的“音管”至起音的动作必须是平滑的进行的。

注意:以开喉吸气为前提,嘴唇放松,以点带面(哼鸣的高位置),一发音就往里吸。

美声唱法对民族声乐教学的影响分析论文 篇5

一、美声、民族、通俗唱法的关系

美声、民族、通俗唱法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这三者实质是相通的,但每种唱法都有各自的特点,这种关系奠定了三者相融合的基础[2]。

美声唱法在中国声乐艺术中占据着重要地位。美声唱法起源于欧洲,并于文艺复兴后逐步成形,也可以称为柔声唱法。它要求歌唱者采用半分力量演唱,在高音部分,无需使用强烈的气息冲击,而是以自然柔和的发声进行演唱。新时代的美声唱法在欧洲的歌剧、清唱剧及音乐会中广泛应用,其最主要的特点为混合声区唱法。

民族唱法是建立在我国传统的民族唱法及审美的基础上,根据汉字的发音吐字,结合美声唱法的特点,不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唱法。其不仅具有传统民族唱法的优点,而且融入了美声唱法的特点。民族唱法包括戏曲、民歌、歌剧等,民族唱法对吐字咬字、形体台风、声韵的处理方面有着较高的要求。民族唱法主要是以真声为主,需要打开胸腔,适度地打开喉咙,喉咽不要求开的太宽,注重喉结的稳定性,通过气息和声带的变化形成细长且灵活的共鸣管。

通俗唱法也称为流行唱法,与美声、民族唱法相比,通俗唱法的形成相对较晚,始于我国20世纪30年代。这种唱法比较接近自然说话,完全使用真声唱,在演唱过程中富有激情与感染力。从专业的角度来看,通俗唱法比较注重气息的运用,在演唱过程中,将气与声不按发声规律组合,有意不让声带完全闭合,让气流通过未完全振动的声带发出,因此发出的声音较为自然,且富有情感。

二、声乐教学中融合美声、民族、通俗唱法的策略

(一)树立创新教学的意识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音乐消费也发生了改变,为了满足人们对声乐艺术的审美,需要采用创新的方式,将各种唱法相互融合,给人们带来不一样的音乐享受[3]。在声乐教学中,教师要树立创新意识,将美声、民族、通俗这三者唱法相融合,使这三者的结合发挥独特韵味,满足当前音乐多元化的需求。

(二)帮助学生了解各唱法间的异同,把握声乐教学的本质规律

演唱需要运用丹田发力,以气进行发声,美声唱法与通俗唱法主要侧重于气息的运用。教师在声乐教学中,要让学生理解不同唱法的特点,把握声乐教学的本质规律。使学生能够掌握不同的唱法,达到不同唱法的相融合。声乐教学中的呼吸、发声、共鸣和语言练习是尤为重要的,教师在教学中要突出重点,让学生能够掌握声乐技巧。

(三)因材施教,构建多种唱法相融的声乐教学观

在声乐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摸索创新教学方法,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声乐这门课程。如果只是采用一种固定的方式进行声乐训练,那么就有悖于声乐教学的客观规律,给教学质量带来不利影响。因此,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将美声、民族、通俗三种唱法有效结合起来。在歌曲中将美声与通俗相结合,能达到独特的效果,使歌曲更加充实、丰满。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的开幕曲《我和你》就运用了这种唱法,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

三、结语

总而言之,时代的不断发展,文化的不断进步,演唱方式也在不断变化。为了满足人们对音乐艺术审美的需求,满足时代发展的需求,在声乐教学中,将美声、民族、通俗三种唱法相融合是一种创新模式。教师首先要树立创新教学的意识,帮助学生了解各唱法间的异同,把握声乐教学的本质规律;因材施教,构建多种唱法相融的声乐教学观,使学生理解不同唱法的规律,掌握不同唱法相融合的方法,从而让融合了美声、民族、通俗三种唱法的声乐艺术茁壮成长,以此促进音乐多样化、开放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雅旭.论声乐教学中美声、民族、通俗唱法的融合[J].长沙大学学报,2011,(3):149-151.

[2]王颖.融合与实践——刍议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背景下的高等音乐院校民族声乐教学[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12,(2):122-126.

美声唱法对民族声乐教学的影响分析论文 篇6

关键词:声乐;美声;传统;民族声乐

一、美声唱法与我国民族声乐的不同之处

(一)在文化背景的影响下,美声唱法与我国民族声乐的区别我国民族声乐的发展来自民间,它起源于人们日常活动时喜欢用唱歌来表达对生活的情感体验。美声的唱法是一种比较特殊的艺术体系,它起源于意大利歌剧,是由基督教音乐和希腊文化发展而来。 因此,美声唱法的形式比较多元化,受歌舞剧的影响,在以咏唱为主,加入朗诵环节的同时,受基督教的限制从而使情感不能完全表达。因此,在文化背景差异很大的环境下,美声唱法的引入弥补了我国民族声乐的不足。

(二)在气息的运用上,美声唱法与我国民族声乐的区别在对气息的运用方面,美声唱法与我国民族声乐都一样重视,然而美声唱法认为呼吸是声音背后的驱动力,所以唱歌的关键在于呼吸的连续性作用,它必须确保在唱歌时吸气必须要深,并且实现真假音转化时的统一。 我国民族声乐则认为发声的主要驱动力是气息,我国自古便有“气沉丹田”之说,所以我国民族声乐的呼吸法主要以腹部式气息调节为主。

(三)在发声方式上,美声唱法与我国民族声乐的区别在发声方式上,美声唱法不同于民族唱法之处就在于,美声唱法是真假音混合唱法。使之听起来,真中有假,假中有真,真假难分。 然而,我国的民族音乐主要通过气息发音,所以很难呈现出真假音混合印的效果。在美声唱法的学习借鉴中,民族唱法既要遵循美声唱法的规律,又要保持自己的民族语言和特色,以弥补自身的缺陷。

(四)在声带共鸣上,美声唱法与我国民族声乐的区别声音真假混合共鸣的唱法是美声唱法与我国民族声乐唱法的不同之处。而真假混合的共鸣可以使发出的声音色彩更加优美动听,尤其在演唱时,鼻咽腔和咽部在美声唱法中用到的多,在唱到高位置时,头腔、口腔、胸腔这三个部位会达到共鸣,使其转换的自然、灵活、统一。而民族唱法主要是按口腔共鸣应用技术进行歌唱,音色集中明亮,头腔相对于美声唱法比较靠前,这是沿袭了传统美声学的观念,民族声乐对这种嗓音色彩比较偏爱。

二、美声唱法对我国民族声乐的影响

(一)弘扬我国民族声乐。近几年来我国民族唱法大胆地借鉴了美声唱法中的精髓与灵魂,在坚持我国民族声乐风格的基础上借鉴了美声唱法在呼吸、发声、共鸣等方面的优势。例如,我国民族声乐通过借鉴美声唱法改善了民族唱法在高音区域演唱的问题,强化了在放松下颚、打开颌骨等方面的训练。这一突破可以被看作是我国民族唱法的全新突破,同时在演唱过程中更加注重胸腔、口腔、头腔共鸣的联合使用等。气息的支持对抗和在高音区的运用都与美声唱法进行了相同的要求。在这种演唱方式下所呈现的声音圆润、明亮,满足中国人的音乐审美,着重强调了歌词语言的咬字与吐音,使得歌唱更加具有生命力。经过美声唱法优化的民歌不单单可以演唱极具民族特色的歌曲,还能够演唱普通创作歌曲以及一些起伏较大的、富有戏剧性的歌剧和难度较高的歌曲。美声唱法优化民族唱法是我国民族声乐发展的需求,同时也是艺术发展的需求。

(二)更有利于突出我国民族声乐的特色和风格。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个家,在这个大家庭里面,每个民族都有自己丰富多彩的民族特色,所以方言母语演唱的民族声乐更能展现出地域差异性的个性特征。如:东北的二人转、凤凰传奇《吉祥如意》中的扎西得嘞、萨顶顶的《万物生》,用汉语、梵语以及藏语的演唱。这些都是具有民族特色和风格的歌曲,被大家熟识和喜爱。民俗和民族交融的美声唱法的发展,解决高音问题,同时也突出了发展的民族音乐。他们的演唱使得民族声乐有了更加丰富的内涵意义,让国家的民族艺术呈现出百花争艳的局面。

(三)受美声唱法的影响,我国民族声乐呈多元化发展趋势。在文化和音乐大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我国的声乐也打破了传统的单一模式,吸收不同风格的音乐元素,不断丰富民族音乐的内涵,探索新的音乐文化,建立了自己的唱歌风格。周杰伦在出道初期,以快歌形成自己的风格而受到大家的热烈追捧,以及现在流行的Rap说唱和B-box节奏口技的演唱方式。这些形式都促进了我国声乐的多元化发展,对于与世界音乐文化的交流融合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总之,美声唱法对于我国民族声乐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与贡献。民族声乐可以反映出民族的语言特色、情感寄托以及审美品格,它不仅为观众带来了视觉上的美感,而且通过音乐还展示了人民的生活情感,引起听众的内心共鸣。美声唱法与我国民族音乐的不断融合,可以更好地促进我国民族艺术的发展,从而形成更加鲜明地民族文化特色,使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因此,我们要积极借鉴参考国外演唱方式,在保持我国演唱方式的基础上不断完善民族声乐,推动民族声乐发展。

参考文献:

[1]裴蓓.西方的美声对民族声乐艺术的影响[J].大众文艺(理论),2009(19):226—227.

[2]庞洁.浅谈美声唱法的传播对我国民族声乐的影响[J].戏剧之家(上旬),2015(05).

美声唱法对民族声乐教学的影响分析论文 篇7

1. 吸收了传统戏曲中的韵律

“韵”自古都是中华民族孜孜不倦的追求, 是一种古老的, 特殊的审美标准。古代文人不仅追求诗词中的“韵”, 对传统戏曲的韵味更是有不限的追求。传统戏曲的韵律不仅体现在举手投足之间, 还表现在唱腔的韵律上, 腔起腔落, 琉璃婉转。韵味在传统戏曲中体现了传统的美学特征, 艺术家对“韵”的处理也是颇具心得, 并成为一种传统保留了下来。对于民族声乐的演唱, 不可不说, 在韵致上对传统戏曲的吸收是颇多的。无论是腔体, 还是咬字, 以及情感的处理, 特有的中国式韵律的痕迹是非常显著的。尤其是近些年, 逐渐丰富的由传统戏曲和民歌改编的现代民歌, 较多的应用了传统的声腔唱法, 在演唱处理时, 追求原汁原味的韵律, 体现了艺术创作对音韵和意境的理想和追求。

2. 对传统戏曲咬字的借鉴

汉字文化是非常复杂的, 尤其是不同的汉字都有不同的音调和意义, 对于内涵深厚的传统戏曲来说, 演唱时的咬字就显的格外重要。也成为了鉴赏戏曲文化的一个特殊标志。传统戏曲的演唱中, 遵循了汉字本身具备的抑扬顿挫的音乐性, 遵循了音律本身的特点, 平平仄仄颇具讲究。现代的民族声乐唱法借鉴了传统戏曲咬字的方法, 形成了不同的风格。在咬字上进行头、腹、尾的黄金分割, 通过咬字的处理来讲诉故事, 渲染气氛, 表达情感, 较好的为民族声乐作品进行服务。民族声乐唱法继承了传统戏曲咬字时自然、清楚的特点, 使音色听起来更加的舒适, 具有穿透力, 提高了艺术性。

3. 结合了传统戏曲的唱法

传统戏曲中的唱法是丰富多样的, 可以说不同流派都有各自的唱法, 真所谓百家争鸣。将传统戏曲的唱法应用到民族声乐演唱中, 其实早已经不是什么新鲜的事。颇具影响力的《白毛女》中喜儿的唱腔, 就是结合河北梆子和当地民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尤其是河北梆子浓郁的地方风味, 以及在行腔咬字时所体现的亲切感, 给喜儿这个角色增添了色彩。可以说这部戏的成功, 与新式民族唱法融合传统戏曲唱法这种形式是分不开的。还有我们熟悉的歌唱家郭兰英老师, 不仅对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发展史上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 她对山西梆子的发展也是功不可没。郭兰英老师是典型的“歌戏综合”, 巧妙的在民族声乐的演唱中融入了戏曲的唱腔, 不仅吸取了梆子戏唱腔的优点, 在咬字处理上特别清晰, 感情处理上又情真意切。现在, 我们的民族声乐作品有很多是改编于传统戏曲, 很多细节处理脱离不了戏曲唱腔, 所以我们应该传承和发扬这种唱法, 将传统戏曲唱腔与民族声乐唱法进行交流和融合, 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使民族声乐唱法更具多样性。

4、借鉴了传统戏曲的情感处理

传统戏曲在塑造人物上有很强的艺术性, 通过不同的唱段表现人物各自的特点, 尤其是在情感的处理上细致、入化, 很容易与观众达到情感的共鸣。但是时至今日, 虽然我们的民族声乐唱法在演唱技巧上越来越有经验, 但在情感表达上却缺乏真实的内心体验。现在的民族声乐演唱受西方的美声唱法影响非常严重, 一些具有中国元素的艺术特色被逐渐的忽视。在歌曲的情感处理上, 追求洋式的夸张和造作, 无法体现我们传统音乐时而细腻, 时而豪放, 时而开怀, 时而幽怨的情感体验, 在作品的情感处理上难以与观众进行交流, 丧失了音乐的审美功能。所以, 民族声乐演唱一定要多借鉴传统戏曲中对音乐作品的感情处理, 能够让听众随着音乐所传达的情感, 体验民族声乐艺术所带来的乐趣和享受。

总的来说,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戏曲来说, 其内在的优秀因子体现了数百年来百姓对艺术的审美需求。民族声乐艺术是在民间歌曲和传统戏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更应该注重其浓郁的民族特色。民族声乐与传统戏曲一脉相承, 这两朵充满魅力的姊妹花, 更应该在发展中不断的交融和相互影响, 从而提高自身的艺术品位, 促进民族声乐唱法多样性的发展。■

摘要:我国的戏曲艺术博大精深, 民间歌曲和民间舞蹈给予了传统戏曲无限的滋养。但传统戏曲也给予了我国民族声乐发展极大的回馈。在音乐历史的年轮中, 传统戏曲与民族声乐这对姐妹花, 最终交融, 协作, 促进了民族声乐艺术事业的发展。本文从四个方面对传统戏曲对民族声乐艺术的影响进行了论述, 以期对民族声乐演唱的多样性提供一些有益的观点。

关键词:传统戏曲,民族,声乐,影响

参考文献

[1]徐艳萍.声乐教学中借鉴戏曲演唱方法诸问题刍议[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 2008, 1.

[2]张雪莲.民族歌唱家应注重向戏曲学习[J].中国戏剧, 2008, 1.

[3]李健.浅析戏曲民族声乐艺术的比较渗透问题[J].时代文学 (理论学术版) , 2007, 3.

[4]张雪莲.民族声乐应借助戏曲表演抒发情感[J].艺术教育, 2007, 8.

美声唱法对民族声乐教学的影响分析论文 篇8

关键词:声乐教学,美声唱法,教学思路

美声唱法是混合声区唱法,十七世纪产生于意大利,音域宽广,音色柔美。它是西洋声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声乐教学中的主要内容。近年来,美声唱法在我国声乐教学中备受推崇,也得到了教师和学生的认可和喜爱。教师要认识到美声唱法在声乐教学中的重要性,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要求,对其进行针对性教学,实现声乐人才培养目标。

一、美声唱法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问题。

首先,高校学生在声乐学习中,对美声唱法的具体定义缺乏清晰的认识,无法对美声唱法进行准确把握。他们往往将民族传统唱法和美声唱法混淆,导致声乐教学效果不佳。其次,学习美声唱法的时候,学生没有正确的气息支撑,发音不纯正。同时,唱法训练中也存在诸多不足,在歌唱过程中,没有将喉咙打开,没有在高位置演唱,学生也无法依据实际作品要求、歌唱要求来合理控制气息,故而很难达到理想的演唱效果。

(二)学校和教师问题。

美声唱法在我国起步比较晚,很多音乐院校和综合大学音乐专业师资力量不足,缺乏真正专业的美声唱法教师。加之日常声乐教学中,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观念及美声唱法,教学过程缺乏合理性及规范性。而学校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没有为美声唱法教学提供充足的设备、技术支持,也没有太多专业教师对美声唱法进行研究,使日常教学中存在诸多问题,制约了高校声乐教育发展[1]。

二、美声唱法教学思路

(一)掌握准确的美声唱法呼吸方法。

重视美声唱法基础教学,注重日常训练,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美声唱法呼吸方法。首先,声乐教学中要注重概念教学,引导学生集中精力练习咬字、发声方式及发音技巧等。其次,引导学生对基本美声唱法概念具备明确认知及掌握之后,指导他们在日常学习中加以练习,不断增加他们的乐感,以形成自己的特色。第三,督促学生勤加练习,掌握美声唱法呼吸技巧及方法,引导学生全面了解胸式呼吸法和腹式呼吸法。教师要鼓励学生在美声唱法学习中,采用胸腹联合式呼吸方法,通过胸腔、腹肌和横膈膜对气息进行同步控制,以达到良好的呼吸效果。

(二)注重师资队伍及基础设施建设。

高校要依据声乐教学要求,从知名音乐院校引进专业美声唱法音乐人才,以充实师资队伍。高校也要组织声乐教师外出学习,参与到各类培训中;邀请美声唱法专业人士到学校组织座谈会,与本校教师进行交流,以扩充声乐教师的专业知识,提高他们的声乐教学水平。高校也要结合声乐教学需求,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将基础设施建设工作落实到位。师资队伍及基础设施建设为高校声乐教学提供了外部动力。

(三)创新和优化教学方法。

声乐教学中,美声唱法教师要依据课堂教学要求及学生的日常学习情况,对传统教学方法进行不断创新和优化。首先,美声唱法教师要依据高校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因材施教,针对学生的个体性特征,为其提供差异化教学。其次,注重师生关系构建。美声唱法教师要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模式,采用示范教学方法进行日常授课,以提高学生正确的声乐意识,建立正确的呼吸方式,养成良好的咬字习惯。改革传统美声唱法教学方式,既能够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性,也能够使其在声乐学习中更加积极主动,以对美声唱法进行准确掌握[2]。

(四)应用多媒体教学,创新授课方式。

美声唱法教师要改变传统声乐教学方式,采用新型授课模式,将多媒体技术应用到日常教学中,对声乐教学进行辅助,以保障课堂教学质量。教师可采用“一对一”和“大、小课相结合”的授课方式,其既能够及时帮助学生解决技术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也能够促进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沟通和交流,培养学生的舞台表演能力,激发他们的歌唱兴趣。学校和教师也要结合声乐教学要求及美声唱法特点,对多媒体技术进行应用,采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呈现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音频、视频、文字和图片等,从而更好地对学生的发音和技巧等予以指导。

三、结语

美声唱法属于西方艺术形式,教师在声乐教学中,要将其与中国传统民族唱法相融合,使学生对美声唱法技巧进行全面掌握,实现高校声乐教学目标。日常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求学生加强声乐技巧训练,更要引导他们提高声乐美学理论、文学修养等。让他们真正掌握美声唱法的精髓,提高高校声乐教学质量,为学生提供广阔的音乐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黄品铭.新时期加强和改进美声唱法教学的思路及对策研究[J].才智,2012,(21):198.

上一篇:全新版大学英语第二版作文翻译下一篇:新标日日语教案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