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布斯》读后感(共11篇)
《乔布斯》读后感 篇1
乔布斯演讲观后感 乔布斯经典演讲感悟
苹果教父————史蒂夫·乔布斯,这个改变世界的天才,这个身上充满了传奇故事的天才,于20xx年10月5日安详地离开了这个世界。虽然他的离去对这个世界来说可能是一个无法弥补的遗憾,但是这丝毫没有影响他生前为这个世界所创造的一切价值,而他在斯坦福大学所作的演讲正是他对自己传奇般的人生所进行的总结,这一著名演讲让我们深深地被他的精神魅力所吸引,所感染。
之前对于乔布斯的认识,仅仅是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层面上,通过阅读他在斯坦福大学所做的演讲,我对他才有了一个比较深入的了解。在阅读的过程中,让我联想到自己在即将毕业的这一个学期里整个状态和心理变化过程,让我有了很多的感悟,让我对人生有了不一样的认识。
乔布斯讲了三个故事,这三个故事每一个都是很值得去慢慢体味的。他的第一个故事是:关于如何把生命中的点点滴滴串连起来。发生在乔布斯身上的一切巧合,其实不是巧合,而是生命中的点滴串连出来的结果。这个故事让我最近一直在烦恼的问题迎刃而解。由于在大学期间兼修了一门会计双专业,很多人都说我这样很有优势,至少还多了一个选择,但是我内心真实的声音告诉我:我并不想从事会计方面工作,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工作才是我真正想要的。我把我的想法告诉了父母,父母并不支持我,他们说我白白糟蹋了这四年所学的会计知识。父母的反对,让我觉得很困扰,甚至有时连我自己都怀疑自己这样做是对父母的不负责,更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不过乔布斯的第一个故事告诉我,生命中的点点滴滴早晚会被串连在一起的,虽然在前进的过程中我还不能预知过往的一切将给我未来的生活带来什么,但是未来的某一天当我再回头看看之前走过的路时,就会发现当时的一切对于那个时候的我来说有着多么重要的意义。所以,我不再让这个烦恼反复地纠缠自己了,我要坚持我想要的,但是我不放弃过往所赋予我的一切,会计学赋予我对数字的敏感性或许能让我以更快的速度去适应和完成人力资源绩效与薪酬两个板块的工作,并成为这两大板块的专业人士。至于会计学还能给我未来的生活带来的其他影响,现在还不得而知,但乔布斯富有戏剧性的人生故事告诉我们人生是由许多不同时期的片断拼凑而成的。
乔布斯的第二个故事是:关于爱和损失的。这是让我深有感触的一个故事,在没有阅读乔布斯的这篇演讲之前,我的情绪一直处在一个比较低迷的状态,焦虑的情绪包裹着我,这可能就是所谓的就业前的综合症吧。在校期间,各方面表现都还不错,让我一直都有种优越感,开学前期对于找工作我还自信满满,满以为找到一家比较好的公司并不困难,但是后来事实的结果表明要进一家知名企业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顺利。这样结果给我带来了强烈的心理落差,我一直认为那些好的工作岗位应该属于我的,优越感、自信心一下子被打击得所剩无几。与乔布斯在面对被自己亲手创立的苹果公司炒鱿鱼时的豁达胸怀相比,我在深感惭愧的同时也豁然开朗了。乔布斯即使失去自己一直拥有的东西,甚至是被视为全部支柱的东西,都能保持如此淡定和坦然的态度,而我竟然纠结于一些本就不属于我的东西。我明白了那些东西只有自己努力争取才能得到,即使没有争取到也无怨无悔了,至少我尽力了,我相信这个争取的过程会使我成长,在未来的某一天我会感激上天赋予我这么美妙的一段经历。坚持自己所热爱的事业,不要轻易放弃,即使这个过程很艰难,也要正确看待这个过程中的得与失,因为它们只是暂时的,不必为一时的失意而深陷泥潭无法自拔。
乔布斯的第三个故事是:关于死亡的。“记住你即将死去”,看到这句话不禁会让我思考,如果今天是我生命中的最后一天,我最想做什么?我发现我想做的事情好多,而且是很重要的事情。我还没跟爸妈说声我爱他们,我还没跟最好的朋友通宵达旦的聊天,我还没跟很多人说对不起,我还没从事过我一直向往的工作……原来自己还有这么多事情没做,亏欠自己的亲朋好友这么多事情,甚至都不能给自己一个交代。当乔布斯在死亡边缘徘徊的时候,或许对他来说他的人生应该没有什么大的遗憾了,但是他还是觉得时间可能不够,因为他要把未来十年对小孩说的话在几个月里面说完,要把所有的事情搞定,让家人过的轻松。对于这样一个历尽人间沧桑的人物是如此,更何况我这样一个涉世不深的大学生呢?
生命的奇迹把乔布斯从死亡的边缘拉了回来,让他得以重生,在这个过程中所有的事情,包括荣誉、骄傲、难堪、对失败的恐惧,对他来说已经不重要了,在死亡面前这些都不算什么了。乔布斯让我清醒地看到,还有什么比死亡更可怕的吗?答案是没有。放下所有的心里负担,才能更好地朝着既定的目标前进。
乔布斯最后说的那句:“Stay Hungry,Stay Foolish”,提醒我要坚持学习、不断学习,才能加快达到我最想要到的地方的速度,才能做好我最想做的事。我想学习对于任何人的意义都是重大的,我会继续坚持我一直以来勤勉好学的学习态度,终身学习。
乔布斯的精彩演讲,让我明白:我该趁着年轻,拿出所有的勇气,把所有的包袱和负担放下,本来就一无所有,已经失无所失了,还害怕失去什么。学着不断去尝试、去冒险,坚持学习和自己的人生目标,把该完成的、最想做的做到最好,不要给自己的人生留下任何的遗憾。
《乔布斯》读后感 篇2
尽管苹果产品价格居高不下, 且高出竞争对手不少, 但仍独占鳌头。乔布斯的成功体现了用户为本的理念, 称为乔布斯的用户伦理思想。这也是本文研究的问题, 需从企业与消费者的伦理关系谈起。
1 企业—消费者伦理与用户体验影响质量关系图
1.1 企业—消费者伦理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企业伦理已逐步成为决定当代企业兴衰的关键因素, 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成败。消费者对于企业而言, 是其最直接也是最重要最关键的利益相关者。企业与消费者的伦理关系表现为:首先, 消费者是企业利益的直接来源者。企业利润最终是从消费者手中获得, 因此企业在激烈竞争中致胜的关键就是尊重和保障消费者权利。其次, 企业生产的产品最终要满足消费者的真实需要。马克思曾经说过:“消费不仅是使产品成为产品的最后行为, 而是使生产者成为最后生产者的行为。”这句话的意思是产品之所以是产品, 不是物化了的劳动, 而是作为活动者的主体的对象。产品之所以被生产出来, 就是为了满足消费者的各种需要。换言之, 企业的整个活动应以满足消费者和用户需求为中心, 主动使生产的东西与顾客需求相适应。
1.2 用户体验影响质量关系图
用户体验影响质量关系图从用户需求的角度定义了基本型、期望型和兴奋型三个层次需求, 这三种需求即可一一对应为基本因素、绩效因素和激励因素。文中结合当前电子商品产业的发展情况, 将影响因素分为基本质量、期望质量、无差异质量和魅力质量四类。
(1) 基本质量 (Must-be) , 即为用户认为电子产品“必须有”的属性或功能。
(2) 期望质量 (One-dimensional) , 即为用户期望电子产品提供的属性或服务, 但并不是“必须”的产品属性、功能或服务行为。
(3) 无差异质量 (Indifference) , 即为用户觉得可有可无的产品属性或功能。
(4) 魅力质量 (Attractive) , 即为提供给用户一些完全出乎意料的产品属性或服务行为, 使用户产生惊喜, 提高用户的忠诚度。这四个质量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
以i Phone为例, 外观、功能、质量、品牌和可用性等因素都是决定人们购买产品的重要因素。其中:打电话、发信息等大部分功能是基本质量;外观、品牌和部分功能如屏幕像素密度、CPU频率、RAM容量、ROM容量等是期望质量;而对于其中一小部分功能如良好的多点触控体验等则是关键性的魅力质量。
蹩脚的产品偏离用户需求, 优秀的产品满足用户需求, 伟大产品创造用户需求。用户需求的基本质量和期望质量如果得不到满足, 产品必然是失败的。但若想要用户满意度大大增强, 靠的则是魅力质量。魅力质量有两大特点:其一, 魅力质量源于细节;其二, 魅力质量是短暂的, 一般来说会很快地转化为期望因素。乔布斯以用户为本设计产品, 引领创造用户需求, 而乔布斯对于产品细节的专注和不断的创新则使魅力质量和用户满意度得以保持。
2 乔布斯的QOE至上理念
QOE (Quality of Experience) , 可以直观地理解为用户体验, 即从用户的角度出发来衡量产品的好坏。乔布斯的苹果产品, 已经把用户体验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以用户为中心的产品, 就是是否满足用户直接或间接需要的产品。本文将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具体阐释。
2.1 苹果产品的性能
首先, 用户对产品性能的需求在苹果产品上的体现是其过硬的产品质量和对每个细节的精准把握。乔布斯虽不是个技术天才, 却是个技术标杆。在乔布斯的指导之下, 产品的开发需要通过很多次实体模型与产品原型的修改和完善。在开发过程中, 需要无数多次的开会和自由讨论, 只要乔布斯认为没达到用户的要求, 就得重新来过或者完全放弃。乔布斯说:“我们知道我们目前已经推出了最好的产品, 但还是可以做得更好。”他认为, 虽然并不是所有用户都关注每一个细节, 但从总体来说, 关注很小的细节非常重要, 可以帮助用户发现产品即使不具有某些功能时也可以正常使用, 也可以帮助发现公司能在其他方面开发出新的功能和产品。
其次, 用户体验才是王道。苹果公司在产品设计时就专注于用户的想法和需求, 以及用户如何与产品互动。当设计人员确信其抓住了用户的想法和需求时, 再设法从工程技术上实现。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 用户往往只需要按一个键, 就可以完成其想要实现的功能, 例如i Pod、i Phone、i Pad的操作均极为简单, 以致销售的产品中不附带产品说明书。乔布斯曾说:“在苹果公司, 我们遇到任何事情都会问, 它对用户来讲是不是很方便?它对用户来讲是不是很棒?每个人都在大谈特谈‘噢, 用户至上’, 但其他人都没有像我们这样真正做到这一点。”
2.2 苹果产品的创新
苹果公司作为一个电子消费品企业, 始终坚持不变的是满足用户的体验需求, 不断推出能更好满足用户体验的产品, 因此, 即使在产品非常畅销的时候苹果也依然更新换代。这种“用户为本”的创新文化, 使得苹果几乎每年都有新的产品问世, 苹果推出的几乎每一款产品, 都带给用户最新的体验, 引领着时代的潮流。
2.3 苹果产品的与众不同
早在1997年, 苹果公司陷入危机后, 乔布斯专门创意了“Think Different” (另类思考) 的广告语, 让用户重新认识苹果, 苹果极力宣扬一种理念, 即苹果销售的是梦想, 而不仅仅是产品。这点使得全球的苹果用户感到与众不同, 购买和使用苹果的最新产品用户购买的不是苹果产品本身, 而是产品的象征意义。乔布斯一贯强调, 苹果应该开发出酷毙了 (insanely great) 、用户看一眼就会喜欢上的产品。因此, 1998年6月上市的i Mac拥有半透明的、果冻般圆润的蓝色机身, 迅速成为一种时尚象征。在之后的三年内, 它一共售出了500万台。除了外形设计, 这款利润率达到23%的产品的所有配置都与此前一代苹果电脑如出一辙。
2.4 苹果产品无所不用其极
乔布斯设计产品一个重要理念在于:无所不用其极, 体现最大优势。只要是便于用户使用, 能提高用户满意度的, 都可以为乔布斯所用。苹果产品的很多功能并不是自己发明创造, 而是整合了多家技术。例如:IOS操作系统中的锁屏进入程序、通知系统、PC-Free、浏览器tab等都是参考安卓系统的技术;下拉刷新这项功能是twitter的技术。很多人站出来批评苹果公司抄袭, 指责乔布斯的“拿来主义”, 但笔者认为, 从零开始的设计出的新东西是创造, 而在已有基础上的创造也是一种设计:优秀的技术实现+优秀的用户体现=优秀的产品。
值得强调的是, 乔布斯的产品设计是以用户为中心, 旨在满足用户多元化的需求。苹果产品之所以称之为优秀的产品, 不是盲目利用的技术参数堆砌而成, 而是从用户体验出发, 抓住了人性化的产品设计之道。
2.5 苹果产品“少即是多”
“少即是多”是乔布斯的人生哲学, 也体现在乔布斯的产品设计中。很多产品设计师都认为:产品的价值体现在产品功能上, 功能越多, 价值就越高, 但结果却只能把产品导向与人们生活习惯相反的方向。事实上, 用户的价值不是因为技术的高而多体现的, 而是每一个单项是否真正赢得消费者喜爱, 优秀的产品是让用户看不到技术的存在。苹果公司产品就极力帮助用户减少选择产品功能的数量。
例如索尼很多MP3除了听音乐, 还可以录音、收听电台等, 但ipod为了避免将设备复杂化, 没有激活软件的调频收音机和录音等功能。乔布斯认为少即意味着多, 便于使用才是最重要的, 而不是拥有更多的功能, 使复杂的技术变得让每个人都可以充分理解, 是苹果公司最应该做的事情。在乔布斯眼里, 真正优秀的设计者开发出的产品, 是在不改变用户既有习惯的情况下, 让他们感受到产品设计上的方便与使用乐趣。
3 乔布斯的用户需求引导创造理念
顾客是企业的融资渠道之一, 是企业的直接利益相关者, 没有了顾客, 企业就失去了存在的理由。因此, 企业要真诚地为顾客着想, 即站在顾客的立场研究和设计产品。乔布斯的伟大之处则在于他以用户为中心进行产品设计时, 透过用户简单的需求现象, 寻找用户针对这种需求的行为动机, 以真正达到服务用户的目的。
福特汽车创始人——亨利福特曾说:“如果听用户的, 我们根本造不出汽车来, 用户就是需要一匹快马。”这句名言常常被人们作为引导用户需求的案例引用。乔布斯也有类似的言论:“人们都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直到你展示给他们看。”在他们看来, 只听从用户反馈的需求, 永远无法做出优秀的产品。
很多企业宣称他们以消费者为中心, 他们接近用户, 通过市场调研来询问顾客的需求, 但乔布斯认为, 在科技产业中, 用户群组意见并不适合技术创新使用, 即公司要发现一个新的市场, 并非通过调研得来。与之相反, 市场调研只会看到表面现象, 让新产品的研发误入歧途。正如当年索尼公司在发布随身听这项产品之前, 所有的市场数据均显示这项产品是失败的, 但最终索尼还是推出了随身听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其原因就在于索尼的CEO与乔布斯一样, 站在用户的立场研究和设计产品, 引导并创造用户的需求, 从而发现一个新的市场。
这样的观点其实也很容易理解, 用户毕竟不是专家, 他可能对于某个产品的某个功能有自己的需求和期望, 但出于对产品设计细节的不了解, 他们的反馈也许并不是该功能的最好实现方式, 也不足以作为产品下一步怎么走的直接依据。乔布斯说:“对于苹果而言, 成功的关键之一就是生产出真正能够激发消费者兴趣的产品。”这意味着, 乔布斯不仅仅单纯接受用户的各种功能需求、意见反馈, 而应真正从用户的角度出发, 去分析其宣称的“需求”背后, 到底有什么样的动机。这才可谓真正的“引导并创造消费者需求”。
4 乔布斯的基于用户情感设计理念
产品设计当中的趣味性、愉悦度, 这些都是针对用户情感化设计的领域。尽管功能、实用性这些需要很强逻辑性的事物很难和情感产生关联, 但它们是基础, 缺少了情感的作用, 便很难使产品富有美感。就像乔布斯在产品设计过程当中所遇到的各种元素, 如按键、菜单、icon、动态效果等, 将它以诗意的方式组合在一起, 用户就产生了情绪上的波动。直达内心的设计能够影响用户自身的情感, 情感设计的应用将会为产品塑造个性, 从而影响用户的行为。
乔布斯关注用户情感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其手机操作系统i OS的惯性滑动效果, 这样的设计让很多用户感到惊艳, 可以说没有这个设计可能就没有i Phone的诞生, 这也是乔布斯最关注的i Phone专利。这样的设计见微知著, 简单、有力、充满乐趣, 看似微不足道, 但影响巨大, 乃至整个i OS的框架就建立在多点触摸、惯性滑动等类似这样的设计之上, 即便是刚接触的用户, 也能轻易理解这项设计, 同时, 对于用户进行操作时情感影响也很大。而其他手机系统与i OS相比, 生硬的界面则使用户感到索然无味。
在现代科技市场激烈的竞争下, 以用户为本的技术往往会加速新技术的普及, 苹果绝对拥有抗衡竞争对手的科技优势。但是乔布斯并没有注重宣传他的先进技术, 而是把其产品的时尚、独特设计和方便易用的功能作为宣传的重点, 将体验营销的核心确定在情感经济, 用“情感的经济”去取代“理性的经济”, 围绕着产品, 让用户、产品与企业三者之间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5 乔布斯“企业—用户”的局限性
乔布斯以用户为本伦理思想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苹果公司封闭技术链和产业链的模式。早期的苹果公司之所以被称为是封闭的, 源于当时的市场环境以及苹果公司的市场和产品定位。然而现在的苹果依然独立, 这显然偏离了乔布斯用户至上的伦理理念。如今, 在这个信息化的大潮中, 兼容、开放已经成为了时代的一个特色。在这个特色中, 苹果仍然成为了一个特例, 它的封闭的技术和产业链模式与整个互联网的大环境格格不入, 以致让许多用户不解和愤恨。举个典型的例子:i Pad没有SD卡槽。SD卡恐怕是当今最流行的存储卡格式, i Pad不支持, 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利益的驱使, 不允许用户随意扩大内部存储空间。用户若想扩大存储, 只能花大价钱去购买其配置更高的产品, 给用户备份数据带来了不便, 严重损害了用户体验和用户的利益。
也许产业链封闭是因为乔布斯想在每个环节都得到丰厚的利润, 但是对于技术的封闭也许就体现了对于用户的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了。本可以用一个很简单的兼容模式就会让人们对产品的运用更加的方便, 但是乔布斯却为了让用户全部集中在自己的产品世界里, 而抹杀掉了这种便捷与优势。这一点来说, 确实有悖于他用户为本的企业伦理思想。乔布斯没有利用先进的技术千方百计造福人类, 出发点还是去赚取更多的利润。不能否认利润最大化是一个公司的最重要功能之一, 但是作为苹果这样一个世界上名列前茅的公司, 理应在夺取利润之外, 担负起站在这个位置的社会责任来。这也许不能完全将罪责归咎于乔布斯, 毕竟苹果公司是一个根植于资本主义社会的企业, 有着资本主义与生俱来的劣根性。但必须认识到, 乔布斯如果不改变封闭的生态圈, 必将阻碍苹果企业后续发展并减弱其市场竞争力。只有牢固树立“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的商业模式, 秉承“开放共赢、合作发展”的互联网精神, 才能为苹果企业带来源源不竭的竞争力。
6 结语
随着科技产业的逐步发展, 用户开始呈现出多口味、高品质的要求。乔布斯将以用户为本的理念贯穿在产品过程的始终, 将用户体验上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苹果产品独特的魅力也为其赢得了忠诚的用户群体。但事物总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的, 任何事物只有顺应时代潮流, 才能体现出它的价值。封闭的苹果在早期取得成功, 即源于它的封闭顺应了当时的发展潮流。同样的道理, 若苹果公司仍坚持封闭的生态圈, 不能与时俱进, 也终将被淘汰。只有真正从用户利益出发, 以用户需求为导向, 苹果公司才会有更加辉煌的明天。
摘要:乔布斯的苹果移动终端产品风靡全球, 各企业相关模仿产品趋之若鹜。本文以伦理的视角, 阐述了企业—用户的伦理, 描述了产品评价的Kano模型, 试析了乔布斯的QOE至上、用户需求引导创造、基于用户的情感设计等理念, 给出其成功的缘由。同时, 也指出了乔布斯以用户为本伦理思想的局限性, 苹果公司封闭技术链和产业链的模式并未真正满足用户的利益。苹果能否继续独占鳌头, 公众将拭目以待。
关键词:乔布斯移动终端产品,企业伦理,用户体验,产品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张晓明.中国的企业和企业伦理问题[J].哲学研究, 1993 (12) .
[2]魏文川.基于战略导向的企业伦理行为研究[J].企业管理, 2010 (08) .
[3]丁天明.从企业伦理看企业对消费者的社会责任[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18 (02) .
[4]何小平, 曾庆平.从“三鹿事件”谈企业对消费者的社会责任[J].井冈山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 , 2009, 30 (11) .
[5]刘玉红.关于企业伦理道德建设的认识与思考[J].经营管理, 2007 (11) .
[6]Kano N, Seraku N, Takahashi F, et al.Attractive quality and must-be quality[J].The Journal of the Japanese Society for Quality Control, 1894, 14 (2) .
[7]米娜.使命:乔布斯改变世界的人生哲学[M].中国商业出版社, 2012.
《乔布斯》读后感 篇3
乔布斯,曾经是一个令老师头疼的捣蛋鬼、超级’恶作剧专家,一个大学辍学生,
乔布斯,凭借着火热的激情、绝妙的灵感、磐石般坚定的决心,创建了世界知名企业——苹果。
他的身份应该被怎样描述?
麻烦制造者、专横的人、追梦者、设计师、创造者、产业领航人、先驱?
不论他扮演怎样的角色,毫无疑问,乔布斯因为其天才的创造力,包括他的想象力、毅力、激情和勇气都为世人所尊敬、所永记。
你会不会好奇,如此桀骜不驯的乔布斯,他的眼里有好老师吗?
在山景城的蒙塔·洛马小学,史蒂夫开始了他的学习生涯。虽然那时他已经学会阅读,还会制造东西,但仍然感到上学是一件难事。教四年级提高班的“泰迪”伊莫金·希尔夫人自告奋勇成为了史蒂夫的老师。她肯定已经在心里对这个特别的男孩做了一番思量,并想出了接近他、打动他的办法。
刚开学的几个星期里,她向史蒂夫发出了一个挑战:如果史蒂夫把数学作业本带回家,独立地完成作业,并且做对其中百分之八十的题目,她就会给史蒂夫一只巨大的棒棒糖再加上5美元。史蒂夫接受了这个挑战,成功地达到了老师的要求,得到了大棒棒糖和5美元。史蒂夫说:“她用一个月就摸清了我所有的情况,并且点燃了我对学习的热情。”乔布斯回想起这位老师的时候说:“她送给我制造相机的工具,我造出了自己的镜头,并组装了一架照相机……我觉得,那一年是我这一辈子在学校里最用功的一年。”
有希尔夫人当老师的四年级成为了史蒂夫人生的一个转折点。
这一学年结束的时候,史蒂夫成绩优异,在考试中得到了很高的分数,学校建议这位昔日的捣蛋大王直接升入高中。
史蒂夫很幸运,他的父母没有同意这件事。他们认为让一个11岁的孩子提前进入高中并不是个好主意,他们只同意让他跳一级,也就是跳过五年级。于是,在1966年的秋天,史蒂夫成为了山景城克里滕登中学六年级的学生。
在里德学院和波特兰市,史蒂夫爱好广泛,涉及很多方面。节食、佛教禅宗还有去印度旅行并没有占据他头脑里的全部空间:“(里德学院)校园里的每一张海报、每个抽屉上的标签都是用漂亮的手写体书法写成的。因为我已经退学了,不用去上那些必修课,我就决定去旁听一门书法课,学学这个。”
“calligraphy”(书法)一词来源于希腊语,由“美丽”和“书写”两个词语组成。它是一种艺术形式,指借助笔或刷子之类的工具,手写而成的有独特风格的漂亮文字。
里德学院的书法课始于1949年,创始人是一位思想自由、崇尚哲学的教授——劳埃德·雷诺兹。他自学成才,深受学生欢迎。在他的书法课堂上,雷诺兹经常将优美的书法艺术和像米开朗基罗这样伟大艺术家的作品联系在一起。他也会从书法讲到佛教禅宗的思想。
史蒂夫旁听这门课的时候,雷诺兹已经离开了里德学院。但是,他精心挑选了他的继任者:一位才华横溢,并与他志趣相投的书法老师——罗伯特·帕拉迪诺修士。这位曾经18年没有开口说话的前僧侣成为了史蒂夫的老师。帕拉迪诺是这样描述他的教学风格的:“每次我讲授一种风格的书法时,不光会讲到这种书写的方式,还将涉及到这种艺术产生的时代背景。所有这一切都非常重要。”帕拉迪诺还给自己钟爱的艺术下了这样一个定义:“书法就是一种穿过周围静谧空间的、有形的音乐律动。”
在课堂上,史蒂夫“学到了衬线字体和无衬线字体,怎样调整不同字母组合间的间距,怎样设计出完美的版式。这其中蕴涵的美以及在历史和艺术上的精妙之处是科学无法企及的,着实令人着迷”。
毫无疑问,这位富有灵感的老师,以及他所强调的生命与文字之间的精神纽带,深深影响了史蒂夫。这个造型精美、有形音乐的概念对史蒂夫而言,就是一种打破陈规或者称之为“跳出框架”的思维方式,这种新的思想完全占据了他的头脑。
《乔布斯传》读后感 篇4
李佳琳
说到乔布斯,大家都会想到一个被咬了一口的苹果,这个标志随处可见,满街都是捧着ipad玩“愤怒的小鸟”,手上拿着iphone漫游互联网或视频通话,耳朵里戴着耳机听ipod音乐的年轻人……
或许你会羡慕他的成功和财富,或许你只会看到他的成果,但我们更应该研究一下乔布斯走过的路,他今天的成就,是凭着自己创造的,在这一路,他固执、他不惧怕失败、他坚持自我、他善于吸引和聚焦人才、他富有说服力……他凭着自己独特的思想与汗水,造就了辉煌的他。
死亡,这个词听上去和可怕,又感觉离自己很遥远,而乔布斯呢?不仅不畏惧,还与病魔做斗争,在患病期间仍然做自己的工作,没错他爱他的这份工作,他可以为了自己所爱的付出自己的生命,当他像个疯子一样投入在工作中时,一切对于他来说根本不算什么。
我是多么的羡慕他啊!不仅羡慕他的成就与财富,跟羡慕他能每天与自己所喜欢的东西打交道,甚至献身于自己所热爱的之中去,我也多么希望能像他一样,但我不求能拥有与他一样的辉煌成就,只求像他那样的固执。放弃在哈佛学习,去走一条不寻常的路,虽然那样很累,但也值得。
爸爸妈妈看着在学习中无精打采的我,提不起精神的我,也总会问我:“你到底喜欢什么,你在什么中有兴趣,能坚持下来,在从中又能获得无穷的快乐呢?
是啊!——我到底喜欢什么呢?什么又能够吸引我,让我沉醉之中呢?就像我小学时玩的最好朋友一样,她爱画画,不仅上课画;甚至有时能为了画画一宿不睡,我真的好想为一件事疯狂、痴迷。我对每件事都是三分的热情,我几乎每一样都学过,但真正坚持下来的又有几样呢?
不,我相信总有一天我会为一样东西痴迷的,我只是还在寻找,我不愿意天天活在不情愿与被动中。当我会自觉去做一件事,不管在累都会想做这件事,一天不做这件事就好像缺少了什么一样,做这件事时感到时间如激流一般快时,我就成功了!
《乔布斯传》读后感 篇5
终于看完了这本书,感慨万千。
回想那段峥嵘岁月,我们也曾经想过将mp3和手机结合,也设想过电子书,平板电脑,但是,无数的想法,只是停留在嘴上和讨论中。
然而乔布斯的苹果,把这些想法变成了现实。当一款款精品出现的时候,任何人都会赞叹其精致和完美。
任何其他人,都不可能创造出苹果这么多创新的产品。它们也不可能诞生于常规的市场调查组和产品设计委员会。乔布斯说:贝尔在发明电话之前做过任何市场调研吗?-创造、创新、发明、改变世界,乔布斯使这些成为可能...乔布斯是一贯固执的杰出艺术家,他不希望看到自己创造的东西被二流的程序员给糟蹋了。这一理念造就了伟大的产品,但这并不总是占领市场的最佳战略。失去了乔布斯的苹果,会怎样?其实和乔布斯同一时代,有着无数其他创业者,虽然最终大多被人遗忘,但没有他们的存在,也就不可能有苹果的成功。
如果乔布斯能够多活20年,能够给我们带来多少新的惊喜?
《乔布斯传》读后感 篇6
乔布斯传我读过很多遍,最开始的几遍只是当作一名果粉的基本修养,了解这些不同的产品,当我对乔布斯从喜爱变成崇拜后,我就开始研究究竟是什么让他成为了这样的一个天才,我得到了以下几条答案:
1,悲惨的童年。这并不是在表明悲惨的童年一定是好的,而是对他那样的人来说,这是一次绝佳的历练,父母从小就抛弃他让他渴望被爱,同时建立起了独立的性格。养父养母对他的溺爱也间接导致了他日后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
2,对时机的把握。很多人可能认为,苹果是开创者,是电脑图形页面,手机图形页面,mp3等等等等的创造者,但其实,没有任何一项是苹果创造出来的,而这些技术的真正创造者去哪了呢,早就被时间的长河淹没了,第一个进入市场绝大情况下是不会获得成功的,乔布斯的mac操作系统,是在IBM为首的公司的旧电脑市场过于稳定饱和的情况下推出的,因为他明白人们需要新鲜感,mac是一款伟大的产品,但它存在着很多很多的漏洞,这也是为什么后来他的销量直线下滑,但总销售量仍然是那个时代人们不敢想象的
3,对人心的洞察。乔布斯明白人们真正想要什么,比起当时微软的不近人情的产品以及设备,乔布斯凭借着颜色,外形这些因素频频取胜,即使是在今天,国产手机的功能以及处理速度远远大于苹果时,苹果还是因为他的设计占据着市场的一席之地。这里最好的例子可能就在于索尼推出的mp3和苹果推出的ipod。作为同一时代的产品,索尼的广告语是5g的音乐播放器,苹果则是吧一千首歌装进你的口袋里。当然苹果取得了胜利,这是因为乔布斯知道人们想要什么“有人情味儿的机器”。
中国为何没有乔布斯 篇7
据说这是佛经里释迦牟尼说的一个故事, 他告诉我们两个智慧:一是许多人手里都有沉香, 却不知它的珍贵, 反而羡慕别人手中的木炭, 最后竟丢弃了自己的珍宝。二是许多人虽知道希圣希贤是伟大的心愿, 一开始也有成圣成贤的气概, 但看到做凡夫俗子最容易、最不费功夫, 最后他就出卖了自己尊贵的志愿, 沦落成为凡夫俗子了。
我之所以感触颇深, 主要是现实中有太多这样活生生的事例。如果把梦想比作故事中的沉香, 把现实的诱惑比作木炭, 我们会发现现在很多人在重蹈故事里年轻人的覆辙, 很轻易地放弃了自己先前多年努力坚守的信仰或梦想, 将其贱卖换取一些小利, 自己还沾沾自喜。殊不知, 当你放弃自己多年坚守的东西之时, 你已经否定了自己的前半生;你把最初纯洁的梦想丢弃之后, 梦想的奇迹也与你渐行渐远。
“年少轻狂”“激扬文字”, 我相信每一个年轻人最初的时候都在心中深埋着梦想的种子, 渴望风雨洗礼, 某一天长成参天大树。但是随着时光的流逝, 当初那些雄心壮志的年轻人除了增长的年龄之外, 留下的就是磨灭殆尽的曾经的梦想。有人说是世故将人打磨得没有了梦想个性, 有人说是压力将人淹没在世俗的海洋;但我想说的是, 我们不能将这其中的变化一股脑归结于社会风气, 我们应该更多地反思一下自己, 是不是我自己把梦想沉香当作木炭给卖了?
多情总被无情恼
现在可悲的不仅是很多人没有梦想, 而是这些人还对有梦想的人大加鄙视。这大概也是因为传统文化的影响, 历史上我们抵制与众不同, 信奉“炮打出头鸟”;对创新创意也持否定态度, 轻则鄙夷为淫器异巧, 重则认为大逆不道。
屈平赤诚, 哀民生之多艰, 却“信而见疑, 忠而被谤”, 只能将家国梦想沉寂汨罗;陈涉少时, 辍耕垄上被人嘲笑, 他发出“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的叹息。千年已过, 如今情况并无好转, 甚至更加恶劣, 人们对梦想不是一般意义的嘲讽, 有时近乎集体绞杀。皇明曾经历的“媒暴事件”以及这么多年来的绯闻缠身, 让一个为了梦想而倾其所有去探索创新的企业浮沉于八卦媒体的波涛里。很多人指责皇明这也不好, 那也有问题, 实际上皇明已经在绿色能源领域取得了让世人惊叹的成就。对此, 我丝毫高兴不起来, 因为国人的这种心态——自己没有梦想原本就是一件可悲的事情, 更可怜的是这群人还对那些义无反顾的逐梦人指手划脚、百般嘲笑。
在中国哪怕你为梦想付出再大心血、取得再大成就, 总有人会专门盯着你的某次失误或挫折大肆宣扬。“有梦反遭无梦笑”, 我不知道这是一种什么心理, 难道是为了平衡一下自己内心没有梦想的空虚?还是特意夸大追梦的风险, 进而让人接受你的庸碌无为?
外国人对待梦想就大不一样, 他们坚信梦想可以创造奇迹, 坚信有梦想的人是值得敬重的人, 即使他们饱经沧桑, 一贫如洗。当初国际太阳能学会推举我担任副主席时, 我仅仅只是跟他们口头介绍了我的梦想, 因为当时太阳谷的建设有很多还只是在脑海里, 在图纸上, 但就是我这个梦想打动了学会的负责人, 他们说黄鸣有梦想, 尽管有些还只是设想, 但他能想到这些已经远远超出我们, 而这就足够了。我想, 可能正是对梦想的这种不同的认知, 让中国在很多方面落后于西方。
梦想与现实
有这样一种说法, 说中国的企业家最初都是想做乔布斯的, 但慢慢地都变成了史玉柱。《经济观察网》也曾对比乔布斯与史玉柱, 认为二者的不同点之一是创新与投机的不同。乔布斯代表的是“美国式市场经济”的企业家逻辑——创新主义逻辑;而史玉柱代表的是“中国式市场经济”的企业家逻辑:机会主义逻辑。这种思考很具有启发性, 这二者的差异既是中外思维差异的反映, 更是梦想与现实偏好的生动体现。
创新往往缘起于内心某种坚定的梦想, 创新是在试图接近梦想, 因而逐梦者不顾中途的挫折失败;投机则显得更具中国特色, 自己不愿像逐梦者一般不惜以生命来践行事业却又不甘平庸, 于是把技巧类东西学得很精, 虽然也可能风光无限, 但实则对人类文明并没有多大贡献。可悲的是, 目前国人喜欢追捧的正是这种世俗意义上的“成功者”, 公众不管这种成功的背后有多少道义上的污点及原罪, 反而轻蔑嘲笑执著的梦想者不求回报地付出却有可能换来一无所有的“不成功”。
中国为什么没有诞生乔布斯?除了国人没有给梦想及有梦想的人提供必要的生存环境之外, 当然更多的是原本有梦想的人自己的错, 中途易节, 自己不自信、不坚持。试想一下如果我一上来就说今天咱来谈谈梦想、信仰之类的话题, 不知道网上有多少人立马操起板砖, 满目鄙夷——“少给老子来这一套”。在建设中国梦的大潮中, 梦想、信仰却在国人心中变得如此一文不值。因此, 我最大的担忧不在于建设中有多艰难险阻, 而是大家心底或许压根就没有梦想, 甚至对梦想进行排斥。
乔布斯的回信 篇8
最近大家看到,苹果在股票市值方面竟已正式超过微软达到了2200亿美元,这是一个什么概念?要知道当12年前乔布斯重回苹果时,苹果的股价只有区区7.25美元,而微软当时的股价是29美元。12年后的今天,微软的股价跌到25美元,苹果的股价则疯涨至244美元,即使不能说这全是乔布斯的功劳,至少他也是苹果传奇的决定性因素。
在很多人眼中,乔布斯就是神,他的每一次举动、每一个细节都因苹果的超凡业绩而被无限放大,就连给用户回信这么一件小事也被其赋予了不同寻常的意义。
亲自回复客户邮件
世界500强企业,就有500个CEO,在这五百人之中,乔布斯绝对是非常特别的一位,他的特别不只在他亲自上台“秀”新产品的策略,也不只在他不断给人一种“产品都是他的点子”的印象,而是一个很多人忽视的小细节──乔布斯竟会“亲自回复客户Email”。
这当然不是新闻了,很多人都知道这件事了,但是为什么没人去深究这个特立独行的人的另类举动呢,说不定这将取代目前大企业所习惯的消息发布模式呢?
要知道,大部分的CEO,平时都是躲在总部大楼顶层角落的办公室,外面是一层层的公关部人员,再外层又是好几家公关公司,为他“处理掉”所有必须对外沟通、发布、回复的事情。除非偶尔需要的时候,企业会举办记者招待会,然后CEO就会站出来,念一份早就由公关公司拟好的新闻稿。但,乔布斯才不会这样做!
乔布斯开始“亲自回信”是近一两年的事,而且似乎是“越回越起劲”,今年三到五月更是迎来高峰,尤其在iPad发布的那段时间,乔布斯甚至亲自回复了高达12封的客户来信,其中还包括一位记者的来信。这个频率,不用说是所有CEO中最高的,也是乔布斯个人生涯最高的,显然,不管是对他个人而言还是对苹果公司来说,这种方式都已经被纳入了正式的公关程序!
看到这里你一定会想,骗人,乔布斯所谓的“亲自回信”,一定也是公关公司拟出来的,再怎么看起来很口语化的描述,一定也是事先设计好的,他这样的大忙人怎么可能“亲自”回信?
但,看看乔布斯的回信内容,大家可能就很难相信它是公关拟出来的了。
“乔氏回复”吸引眼球
因为这些信的言语,根本就直率到不可思议。在信中,乔布斯可是霸气十足,一点都不客气,甚至可说是冷冰冰的,言语中透出一股霸气和威严,以及对苹果的坚贞不移。有时候一封客客气气的用户来信,乔布斯却“凶巴巴”地回击,完全颠覆了公关该有的“大事化小、小事化无”的常规作法,甚至让人怀疑他是存心要将事情搞大。其中经典案例之一是有位客户来信抗议iPad延迟了全球上市时间,乔布斯的回信竟然是:“你是白痴吗?我们已经尽力了。我们需要足够多的供货量并将其铺设完毕后,才能确保一场负责任且完美的上市。”
在此之前还有几次更好笑的互动,有人问,如果他有一个非3G版的iPad,插上一个3G版的iPhone,可不可以使用那个iPhone的3G联机?这个客户大概写了五六句,写得非常详细,结果,乔布斯的回信却只有一个字:“No”,连个“抱歉”都没说!
然后,信中再换一行,下面是“Sent from my iPhone”。这句话是现在乔布斯回信的“标志”,常用iPhone和iPad两种玩意的人就知道,这句话是每次使用iPhone或iPad的Email软件就会自动附上的字。换句话说,乔布斯的回信真的就只有一个字:“No”,当这则新闻被Gizmodo刊出来,大家看到虽然有点生气,但看到这种冷冷的回信模式,真的也都笑翻了!
另外,还有一封信是某位苹果用户跑来问乔布斯iPad是否将会支持开放式的电子书,原信也是啰啰唆唆地讲了一大堆,结果,乔布斯的回答还是一个字:“Yes”。
然后,又换一行,下面写的是“Sent from my iPad”。这封信相当出名,之前乔布斯总是“Sent from my iPhone”,而这是第一次出现“Sent from my iPad”,也标志着苹果产品重心的转移。
对于像乔布斯这样的媒体焦点人物来说,其每一个动作、每一处细节都会被媒体无限放大。就好像在一个完全安静的环境中,突然撞了一只大钟,钟声精短,却余音绕梁;由于回信就只有一个字,大家反而会开始分析它背后的“弦外之音”,甚至后面那句自动产生的“Sent from my iPad”是否又有何暗示。
而最近乔布斯和著名的科技博客Gawker的一位写手的对话更是精彩,对方抱怨到,“App Store实在管得太严,什么都不行,有损“数字的自由”(digital freedom),没想到,乔布斯的回答更是直接──“你是说那些偷你机密资料的自由?还是让你电池乱用光光的自由?还是登载色情照片的自由?”
而这位写手,还真的很白痴地以“色情根本不需自由,它是正常的、不应被禁止的”来回答,读者反而觉得,这位写手根本就是在无理取闹!乔布斯好帅、好伟大!
像乔布斯这种回答,一般网友根本就无法抵挡,因为乔布斯巧妙地利用他的“地位”,好像妈妈打小孩一样,“啪”一声打在对方的后脑,很直接,很没礼貌,很叫人发怒,很不专业,但……却竟然有一股奇特的“亲切感”,你这个不乖的小孩,问太多了喔!闭上你的嘴,和我一样,赶快回去乖乖用iPad吧!
于是,网络上每隔一阵子就会有热闹的讨论——乔布斯又回一封信了,读了这些“亲切”的回信,读者几乎可以看到他穿着黑衣的瘦瘦的身子坐在沙发上,手指在iPad上面划过来划过去,快速地打上几句话。当事人只能和乔布斯辩得面红耳赤,而他则好像武林高手,随便几句话就四两拨千金,旁观者们则笑到肚子痛,每一次都精彩万分,而下一次则充满期待。
个性话语推动公众宣传
乔布斯这样的个性回复,完全不同于一般的宣传工作所注重的“计划”二字,普遍通行的观念是,每一场营销活动都需要计划过。现在大家都喜欢搭新闻的便车,但上媒体却是不容易被“计划”的。你可能为了上新闻而花了三个月企划一场看起来很有趣的活动,但三个月后,却发现因为某个环节不对,没人前来报道,白白浪费了这么多“计划”。
对比而言,乔布斯却以“事件”来代替空荡荡的“计划”,他显然认为,“事件”就是他最好发挥的时机,看看他每次通过网友实际的Email来回复一些问题,个个都不是在自己计划之中,而是由网友来信的“事件”促成的,他仅仅需要予以回复,通过响应来传达一些重要讯息,让媒体报道。
这样的宣传手法,不会被人认为是刻意为之,但这一切真的不是“刻意”的吗?
不,以乔布斯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他收到的来信一定比他可以回复的多上几百倍,但是,他肯定只会从这些信件中选择他想回的“适当题目”来回应。而通常这种回复,若对方刚好就是一位科技博客的写手,一定会将此信公开发表,于是,全世界都能看到乔布斯的信,一次个人对个人的“私人交流”,就由此变成了个人对公众的“新闻发布会”或者“产品发布会”。这些言简意赅但却出自企业家之手的个性话语,显然比那些冗长华丽的新闻稿有吸引力得多。想想,只要“事件”够多,苹果可以通过乔布斯的信件省下多少媒体宣传预算和无休止的记者问答啊。
这个时候你肯定又要提出异议了——“那么这种手法,可以用在每一位CEO身上吗?”又不是人人都能成为乔布斯,也就不会有人主动写信给他,问他最近的产品做得怎样?
但其实只要用心一点的话,“事件”也是可以被计划的。人家乔布斯在他还没开始回这么多信之前,也是先从回复一般用户问题开始的,那些客户第一次收到乔布斯的信,半信半疑,还发到网络上去探讨,但此时至少向公众发出了一个信号,那就是大家开始知道“乔布斯可能会就用户的问题而回信”,于是,总有些人抱着试一试的态度进行尝试,于是乔布斯这边也就开始收到越来越多的信,琳琅满目,什么题目都有,这个时候他就可以从容自在地根据公司战略和产品计划来选一个最重要的题目,予以回复,漂亮地完成任务。
《乔布斯传》读后感 篇9
一个失去爸爸妈妈,没有上过学的孤儿,就知道不能当把手[小偷],而有些有爸爸妈妈、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却知法犯法。我真是百思不得其解。雾都孤儿读后感 ―― 书仙子 ―― 书仙子
还有,这本书中的主人公奥力弗竟会甘愿死,也不当把手,这精神真令人感动。
我相信正义总会打败邪恶,果不其然,那些坏人得到了应有的下场。奥力弗得到了幸福。
有反讽意味的语言,鲜明的人物,跌宕起伏的情节,自然而又跨度较大的空间转换,细腻的笔调,每一样我都喜欢。
我们应该向奥力弗学习。
大师就是大师。
乔布斯传英语读后感 篇10
Many people say that Steve Jobs is a shrewd businessman, an IQ superior technology worker. Compared with his remarkable commercial,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but I read Jobs from the book as an artist, just from the love of art and beauty, he create his own products as a work of art, rather than just a cell phone, a computer.
In order to determine the radian of computer case, he and his team members discussed almost a month. A menu bar, the engineers to do 20 times to meet his demands. He wants all windows are rounded rectangles, but in terms of technology at that time, too difficult. So jobs with engineers go three blocks and find out 17 examples of the rounded rectangle. Engineers finally convinced solved this difficult problem. Mr. Jobs also want to use beautiful fonts inApple computer. He recruited designer and lead design dozens of font, spent a lot of time and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funds. So he was Apples board of directors warned repeatedly. A board member and even shouted angrily “font? Cant we have no more important things?” Eventually, of course, Mr. Jobs lead the team to launch the Macintosh.The world is surprised, and no one thought that the computer can be so simple, so rich in beauty. In the book, more of my feeling is quite deep, the pursuit of jobs is not only a product of art, but also the art of life. Because I couldnt find his recognition of furniture, the whole room is only a desk lamp. In life, he thought, everything, every item, should be filled with artistic feeling. Is also for this reason, he would be rather for your own dream adventure, will not follow suit manufacturing products.
Jobs’ life is short, but he has to emit their own light. His life has become a remembered by one piece of art.
We may be unable to change the world like Steve Jobs, but we should like him to pursue the art of life. Life is short, in a short life, we should be in their own way to live out their own style. We should not only learn to listen to the opinions of others, and to understand when should insist on your point of view, and insist on the best as I do, and not easily compromise to reality. You know, life is the choice of countless, in limited life, why not choose something we think is worth? Now that we have come to this world, why not let life become more delicate? Why not let the dream become more splendid?
乔布斯的苹果 篇11
听到乔布斯死讯的那一刻,赵承隽正开车驶入京藏高速。这一意外的消息让他略为踌躇。“我当时下意识地决定从下一个出口出去,然后下车买几个苹果。”他告诉《世界博览》记者。一个小时后,赵承隽出现在北京三里屯的苹果旗舰店前,这时的时间是10月6日中午11点。
一个用蜡烛摆成的苹果logo已经被摆在门前,门外的广场上或坐或立,一小群一小群的人沉默着。赵承隽认出其中有国内最大的苹果开发者社区cocoachina的老总陈昊芝,还有几个和自己相熟的APP开发者。“我把刚买到的苹果啃了一口,和其他几十个被啃过的苹果放在了一块。乔布斯只是把苹果啃了一口,却给我们这些人带来了千千万万台‘苹果’。我们只能这样纪念他。”
作为一家独立APP应用程序开发公司的员工,赵承隽毫不掩饰他对乔布斯的敬仰。“这不光是因为我在靠APP赚钱,更重要的是,苹果的设计理念和乔布斯的经历曾经大大震撼了我的人生观。他让我相信,一个成功的产品,一个品牌,是足以影响受众的人格的。”
被乔布斯的死讯震撼的不仅仅是赵承隽这样的“普通果粉”。10月6日凌晨,苹果公司公布史蒂夫·乔布斯去世的消息,“乔布斯之死”迅速成为了现代史上对某一事件最大规模的网上反应。他的死讯在Twitter上以每秒约1万条微博的速度传播,而此前“最大的微博事件”是碧昂斯在2011年MTV音乐大奖颁奖典礼上宣布怀孕——此事使Twitter每秒产生8868条微博。相比之下,本·拉丹被击毙的消息只招来了每秒5000条微博的传播速度。在中国,截至7日中午,新浪、搜狐、腾讯三大微博中,与“乔布斯去世”相关话题已累计数千万条。
这么多人在谈论乔布斯的什么?他的人格魅力、他的创业传奇、他和商界对手的众多恩怨?当然,无论你谈起什么,只有一样东西与乔布斯息息相关,永不分离,那就是苹果公司以及它轰动全球的产品。
创业
没有人能否认乔布斯是苹果的灵魂。他是一个天才,从8月25日宣布辞职到去世,这样的颂赞之语从没有停歇。在上个世纪,享受到这种盛誉的也只有一个人,那就是约翰·列依。
在发出讣告的24小时之前,苹果计算机公司刚发布了新的智能型手机iPhone 4s,而不是众所期待的iPhone5。媒体和消费者褒贬不一,媒体开始议论起“没有乔布斯的苹果”;24小时之后,乔布斯离世,为他56年的戏剧人生画上了一个简直不能再戏剧性的句号。
乔布斯一生传奇,从1976年创建苹果公司开始。乔布斯执掌苹果公司整整25年,这25年的时间,已经足以让“苹果”这个21世纪最成功的商业品牌深深打下乔布斯个人的烙印。
1955年2月24日,史蒂夫·乔布斯出生在美国旧金山,刚刚出生就被亲生父母遗弃了。幸运的是。好心的乔布斯夫妻收留了他,把他带到了“硅谷”附近抚养长大。他的邻居都是“硅谷”元老——惠普公司的职员。
同比尔·盖茨的第一次成功很大程度要归功于IBM一样,乔布斯的成功要归功于惠普。乔布斯从小就很迷恋电子学。一个惠普的工程师看他如此痴迷,就推荐他参加惠普公司的“发现者俱乐部”。这是个专门为年轻工程师举办的聚会,每星期二晚上在公司的餐厅中举行。就在一次聚会中,乔布斯第一次见到了电脑,他开始对计算机有了一个朦胧的认识。
在一次同学聚会上,乔布斯与日后的创业伙伴史蒂,夫·沃兹尼亚克见面,两人一见如故。绰号“沃兹”的沃兹尼亚克是学校电子俱乐部的会长,对电子也有很大的兴趣。
1974年,19岁的乔布斯只在大学念了一学期,就因为经济因素而休学,成为雅达利电视游戏机公司的一名职员。从一次尝尽苦头的印度修禅之旅回来后,乔布斯借住在沃兹家的车库里。沃兹已经是惠普公司的职员,两人都梦想着能够拥有一台自己的计算机。可是当时市面上卖的都是IBM的商用机器,体积庞大且极其昂贵,于是,他们准备自己开发。
制造个人电脑需要微处理器,英特尔的8080集成电路芯片是当时个人电脑DIY爱好者的首选,但零售价要270美元,并且还不出售给未注册公司的人。两个人不灰心,仍继续寻找,终于在1975年的旧金山威斯康星计算机产品展销会上买到了摩托罗拉公司出品的6502芯片,功能与8080相差无几,但价格却只要20美元。
带着6502芯片,两个狂喜的年轻人回到乔布斯的车库。万事齐备后,沃兹利用下班时间在惠普办公室组装电脑,仅仅几个星期,1975年6月29日的晚上10点钟,后来被乔布斯命名为“苹果1号”的个人电脑就诞生了。
乔布斯立即估量出这种自制电脑的市场价值。为筹集批量生产的资金,他卖掉了自己的大众牌小汽车,同时劝说沃兹也卖掉了他珍爱的惠普65型计算器。就这样,他们有了奠基伟业的1300美元。
1976年4月1目,愚人节,乔布斯、沃兹签署了一份合同,决定用这1300美元成立一家电脑公司。鉴于过去两人曾出现过分歧,乔布斯引进自己的朋友韦恩(Long Wayne)做了联合创始人。公司名称是乔布斯起的——那就是他最喜欢的水果“苹果”。
很快地,苹果公司开始制作自己的第二款产品“苹果2号”。然而,担当调停人的韦恩突然退出创业团队,沃兹和乔布斯两人头一次对产品的定位发生了重大分歧。沃兹坚持要给电脑加上方便的外用设备插槽。而乔布斯似乎一直就认为这种设计思路有违自己的美学。这种矛盾最终导致沃兹淡出苹果公司的决策圈,并最终离开。
两人的这种矛盾,据乔布斯授权的《史蒂夫-乔布斯传》中文版总审校赵嘉敏分析,源于两位史蒂夫对IT产品核心价值的理念冲突。史蒂夫·沃兹是典型的极客,他的开放精神和乔布斯的封闭理念全无交点。然而到了今天,一手创造了苹果的沃兹也认同“没有乔布斯,就没有苹果”,坦承如果按照自己的想法走下去,苹果不会有今天。“从书中可以看到,包括沃兹在内的很多离开苹果的人,后来都是苹果的死患粉丝,有的甚至在新品上市时去彻夜排队。”
“乔布斯给他的对手和袍泽都带来了巨大的成就感,即使那些受其‘压榨’的人也承认,如果没有乔布斯的无情逼迫,就不会有如此多的灵感和作品,也不会有今天的苹果。”赵嘉敏说。
对手
在众多关于苹果公司的传说中,乔布斯被描绘成一个刚愎自用、态度粗暴的天才。一方面才华横溢,极具人格魅力,注重细节到了几乎病态的地步;另一方面,生意上的利益分毫不让,丝毫不给对手留面子。
这也是苹果公司及其产品给世人留下的印象。一方面,天才般的简约主义和个性的设计让苹果产品充满时尚感;另一方面,苹果公司对下游经销商的盘剥、对供应链、代工工厂的严苛和掠夺也一直让人诟病。
“我一直觉得苹果的产品中集成了乔布斯的性格,那种不世出的天才思想和舍我其谁的气质。”赵承隽说。作为APP开发人员和资深“果粉”,几乎苹果的每
一个产品他都会买两件,从iMac直到iphone4,“我喜欢的就是产品中可以看得到的那种人格魅力。”
“乔布斯一生的奋斗史是由一幕幕与他人的斗争组成的。无论同他交手并被挑落下马的人是否甘心、服气,他们对乔布斯都是有敬佩之情的。”赵嘉敏形容道。
他与前苹果CEO约翰·斯卡利的恩怨如今总被提及。1985年,乔布斯将斯卡利从百事可乐公司挖到苹果公司来当CEO。此时,乔布斯正面临着与IBM个人电脑业务的大战,推出了价格昂贵的Lisa个性电脑(这个型号后来被解读为纪念乔布斯的私生女Lisa)。IBM在1981年也推出了个人电脑(PC)业务。采用了沃兹一度主张的开放体系架构。IBM没有按照惯例自己开发软件系统,而是外包给了一家名叫“微软”的小公司。
乔布斯从未掩饰对IBM的敌视。1984年,乔布斯主导苹果公司最著名的广告《1984》,片中以“老大哥”影射IBM,并安排了一个美女手挥锤子将“垄断黑幕”打碎,强调创新对于推动产业变革的革命性力量。
据说苹果公司董事会里的其他人都非常不喜欢这个广告。一年之后,苹果公司在个人电脑业务上一败涂地,IBM的PC和微软统治了市场。董事会意识到了乔布斯的经营理念与当时多数的管理者并不相同,恰恰在这个时候,乔布斯引入了职业经理人斯卡利。
当斯卡利若干年后回想起这段经历,可能会觉得自己被乔布斯蛊惑了,“在错误的时间转入一个错误的企业”——事实上,除了乔布斯,没有人可以胜任苹果的CEO。
斯卡利擅长的是做一个普通500强的CEO,将利润最大化。苹果却不是一个普通的企业,乔布斯赋予了它特殊的气质和灵魂。要想在苹果公司CEO的位子上取得成功,必须完全了解苹果的文化——由乔布斯一手建立起来的,不受商业模式影响的独立品位和全封闭的平台模式。
1986年4月。乔布斯与董事会的矛盾已经不可收拾,斯卡利代表董事会收回了乔布斯的经营权。在几次争夺经营权未果后,乔布斯愤然辞职,在此后的10年里不再踏入苹果公司大门一步。这段时间里他投资了皮克斯动画公司,真正的精力却用来经营一家叫NeXt的IT公司。
斯卡利和他的继任阿梅里奥试图将苹果开放。他授权了2家企业做兼容机,阿梅里奥增至3家,但兼容机市场仍然面临着微软的垄断。1996年,时任苹果公司CEO的阿梅里奥通过收购NeXT,邀请乔布斯重返苹果。乔布斯回来后,第一步就是抛出1亿美元,关闭开放的兼容机授权;第二步则是解雇了请他回来的阿梅里奥。
现在,苹果终于完全属于同归的乔布斯了,他需要一个封闭王国来满足自己的美学和商业需要。以后发生的事已经众所周知:2001年,第一代iPod诞生,首次打开互联网零售音乐模式。2007年,iPhone问世,苹果率先进军智能手机领域,打开了移动互联网的大门。现在iPhone以不到全球市场5%的份额,攫取了这个市场32%的利润。2010年,iPad诞生,苹果将利用平板电脑打通互联网、通信、电子出版三个不同的领域。在2011年乔布斯去世前,苹果已成为世界上市值最高的企业。
变革
乔布斯在NeXT公司时只集中精力做一件事情——设计。对乔布斯来讲,这意味着一个产品的外观、手感和相应的技术规格。当其他个人电脑制造商追求更快的处理器速度时,乔布斯则追求智能,小巧的设计——更重要的是这个设计必须是封闭的,“一个盒子”能装下,不需要任何外接组件。
一位苹果的前员工记得一次与乔布斯开会时,乔布斯在仔细思考Mini Cooper汽车的吸引力。“他最终认为这种车很酷,就是因为它们小巧玲珑”。
在乔布斯回归苹果之后,在NeXt时延续的这种思路终于开花结果。在这种思路指导下,苹果做出了第一个划时代的产品——音乐播放器iPod,那只是一个小小的机器,却最终造就了提供了一个无限可能的市场——99美分价格的音乐零售超市。
在互联网音乐领域,以索尼为代表的大唱片公司代表刚刚迫使MP3交换网站Napster倒闭。乔布斯用高超的谈判技巧使唱片公司相信,iPod及音乐屯子市场iTunes有利于后者的产品普及和销售。
当他们发现这样其实使音乐销售的主动权从唱片公司转移到设备制造商苹果手中时,为时已晚。如今iTunes是世界上最大的音乐零售商,有着超过2000万注册用户,这些用户下载了超过150亿首歌曲。
这些歌曲通过直销模式,甩开了所有分销商。乔布斯推广了这种模式,在iPhone和iPad的销售中,他重塑了零售店在品牌推广和销售过程中的作用。
《史蒂夫·乔布斯传》的作者艾萨克森认为,乔布斯对完美的狂热以及积极的追求彻底变革了六大行业:个人电脑、动画电影、音乐、电话、平板电脑和数字出版。他不仅制造出革命性的产品,还在自己的第二次努力下成就了一家充满生命力的公司。
这家公司继承了他的基因,集中了一群极富想象力的设计师和大胆创新的工程师。在这里,想象力的跳跃与高超的工程学技术被结合到2,他们开发的不仅是针对目标人群的普通的产品改进,而是消费者还没有意识到自身需求的全新的设备和服务。
【《乔布斯》读后感】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