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研究性学习

2024-09-24

初中历史研究性学习(共12篇)

初中历史研究性学习 篇1

初中历史研究性学习小思考

罗江初中 赖扬丽

历史学科本身内容丰富多彩,博大精深,但是长期以来,由于教学观念陈旧,教学内容僵化和教学方式的落后,历史教学并没有体现学科本身的特点,造成了“精彩的历史,枯燥的课堂”的尴尬局面。极大地影响了历史学科培养思辩的综合分析能力的认识功能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塑造完善人格的教育功能的发挥。在以往历史教学中普遍应用的接受性学习方式,早已被大多数学生所厌倦,他们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在老师照本宣科,学生死记硬背的教学过程中被扼杀,对历史知识的需求在枯燥的课堂上得不到满足,他们更愿意通过课外的其它媒体途径,如历史小说、电视、电影等来获得有关历史的信息,历史课面临失去教育主渠道地位的危险,这对于学生系统学习历史知识,形成科学的历史观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历史是古老的学科,但不是陈旧的学科,为了让历史教学焕发生机,真正发挥育人成才的功能,就必须改变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式,改良教学内容。应用研究性学习方式,打破接受性学习方式在历史教学中的一统天下,将成为历史教学改革的转折点,因为研究性学习方式本身的特点和要求,关注的是学习的过程和学生在过程中得到的体验和感悟,故而学生不仅仅获取了知识,而更重要的是掌握了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的方法,并且可以在实践体验中感受学习历史的乐趣。

研究性学习方式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有以下特

点:

1、学生自主性

变教师灌输,学生被动接受为学生自主学习,教师根据

学生学习的需要进行指导。

2、学习问题性

教师不把结论直接教给学生而鼓励学生质疑定论、发现

问题和提出问题,通过自己的研究分析得到结论。过程实践性

3、学生不直接从教师那里得到结论,而且亲自实践研

究过程,在体验中学习到历史研究的方法。

4、教学开放性

为了解决问题,学生的学习就不可能被束缚在有限的课

堂和教材上,教师也必须随之开辟更广阔的教学时空和信息渠道。

研究性学习方式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可以采取

以下几种方式:

1、历史基础性课程,教学中的问题性探究方式:

在基础课教学中,对象是全体学生,教学目标关注的是历史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一般不适宜进行全程的历史课题研究。但是,在教学中可以以问题为线索和手段,注重知识的因果联系和结论得出的过程,培养学生思辩的综合分析的能力和研究性学习的观念。可以实际运用的具体方法有:1)问题诱导。教师用一系列精心设计的问

题构成一个知识探究过程,学生通过解答系列问题,自然经历了一个由分析得出结论,从现象到本质的简单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历史研究观念。2)质疑提问。鼓励学生对教材的定论和教师的观点提出质疑,也鼓励学生突破教材与课堂的局限,提出更有深度和广度的可研究的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激发研究历史的欲望。3)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对一些有一定深度与广度,又缺乏定论的历史问题进行课堂讨论,形成一种既分享合作,又质疑争论的课堂研究气氛。4)研究作业。在布置作业时,教师向学生提供诸如参考书目,相关网站名称等信息,让学生根据兴趣,就教学内容自己发现和提出一些相关问题,并尝试通过各种途径解答这些问题,初步培养历史研究的能力。

2、历史拓展性课程教学中的主题性研究方式:

历史拓展性课程教学的对象是对历史学科或历史学以致用某一领域有强烈兴趣的一部分学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最基本、最有效和最持久的动力,主题性研究就是在此基础上进行的较高层次的研究性学习,该模式的含义是:

(1)确定一个开放性研究主题

研究主题可以由教师根据自身特长和学生情况来确定,也可以由学生在共同兴趣的基础上讨论决定,后者更具学生的自创性。主题必须是开放性的,有选择不同角度和层面的空间。如:诗歌与历史,巴勒斯坦与以色列,世界宗教史话,我的历史观等。

(2)学生选择研究去向和组织形式。

学生可以自由选择1人或2—4人的小组为组织形式,在研究主题下,按自己的兴趣从不同角度和层面选择想要研究的问题,比如在主题“巴勒斯坦等以色列问题”以下,学生提出了:“古代犹太民族的历史”、“欧洲排犹思想的由来与发展”、“犹太复国主义的由来及影响”、“美国在巴以冲突中的作用”、“巴以问题最新进展与预测”等问题。

(3)搜集和处理信息,并形成研究报告。

学生通过各种媒体(图书文献、报刊杂志及互联网等)和各种途径(社会调查,专家访谈等)广泛收集资料,并整理分析得出结论,形成研究报告。

(4)研究成果的交流研讨,完成主题研究。

在课堂上,学生展示各自的研究成果,师生共同研讨总结,形成对研究主题比较全面的认识。

3、学生自选课题研究方式

指由学生根据自身兴趣,自由选择历史的或与历史相关的课题,利用课外的时间进行研究,并完成历史小论文的写作。它的基本过程是:

教师:选题指导——审定研究方案——提供方法指导——指导论文写作——论文评定

学生:根据兴趣自由选题——上报研究方案——实施研究——撰写小论文——论文交流

学生自选课题研究模式在基础性课程和拓展性课程中都可以应用,后者可以加强对学生课题研究的难度和规范性的要求。

初中历史研究性学习 篇2

一、以学生为主体, 培育探究“土壤”

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引入探究性教学法, 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使得他们真正成为了教学活动的中心, 而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与引导者, 是与学生地位平等的“合作”伙伴关系, 扮演着平台的搭建者。在构建探究式的历史课堂模式时, 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的特点、学习能力、知识基础和探究能力, 并结合历史知识的探究恰当地选择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 使探究式学习有营养的“土壤”, 从而将传统的“要学生学习”转变为“学生自愿探究”的学习模式。在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时, 教师可以抓住课堂突破的关键点, 恰当设计一些问题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或者将某个知识点置于生动、有趣的故事中传达给学生, 从而激起学生深层次探究相关知识的热情。灵活的教学形式为学生的自主探究注入了活力, 使学生更好地参与探究。

比如, 在学习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百花齐放推陈出新》一课时, 为了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使学生对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事件产生探究兴趣, 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认知基础, 巧妙将学生熟悉的电视剧片段引入课堂, 并将相关的成语故事以多媒体的动态视频展现出来, 学生被故事所吸引, 教师接着以不一样的视角设计探究问题, 如“春秋战国”时期都有哪些灿烂的文明?哪个知道的哪个故事令人记忆深刻?你对哪个历史故事感受最深?还有哪些历史事件你不了解?课前的导入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而故事又为学生的探究提供了支点。学生对久远的历史事件产生了兴趣, 他们接下来的学习就会倍感有趣, 探究激情会被点燃, 探究效果自然就好。

二、以情感为驱动, 激活探究课堂

初中生正处于情感发展期, 学生的情绪变化比较快, 好的情绪会激发学生主动探究, 而负面情绪则会影响学生的探究热情。不稳定的情绪是初中生的特点, 教师要意识到积极的情绪对探究性学习的积极促进作用, 巧妙抓住学生积极的心理特点设计探究性活动, 从而促使学生高效参与探究, 有效获得知识。特别是历史教材中, 不少内容蕴含着丰富的情感, 它蕴含着人类发展进程的血和泪, 这些素材对激发学生的情感有着重要的作用。在课堂探究时, 教师可借助情感渗透, 为学生营造出积极探究的情绪基础, 从而促进学生主动探究历史知识。

教学实践表明, 以情感为驱动的探究性教学活动, 不仅可提高学生的探究兴趣, 而且还可促使学生更充分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 从而提高探究的广度和深度, 促使学生更好地解读历史、理解历史。

三、以沟通为平台, 提升探究能力

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形式, 它抑制了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 不利于激发学生探究的积极性, 从而导致历史课堂教学成效一直处于较低状态。而合作学习是探究性教学法中的一种主要形式, 它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历史知识进行分析与探讨, 促使学生在获得丰富历史知识的同时, 不断提高自身的探究能力。为充分提高学生探究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可以依据学生学习能力及知识背景等情况, 努力为学生搭建交流与沟通的平台, 促使学生之间的讨论与互动更加频繁, 从而让在合作探究中实现优势互补, 并在讨论中分享历史知识与学习经验, 提升综合素质。

小组合作为探究提升了平台, 教师以问题为探究任务, 小组成员容易找到交流载体, 特别是小组成员之间的互补能为沟通交流注入活力, 如学习能力一般的搜集与教材内容的资料与图片、学习能力较强的整理与筛选资料、学习能力很强的整合资料。可以说, 在集体智慧与力量的作用下, 很多同学都能以独特的视角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 从而对历史有比较深的理解, 特别小组合作中的背景搜集能丰富学生对历史的理解, 提升探究能力。

总之, 探究性学习是学生主动发现知识的一种新型学习模式, 将它应用于历史课程教学不仅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还能促进学生在探究中解读历史、理解历史。在构建探究性学习的历史课堂模式时, 教师要把握好探究性学习的特点, 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探究性素材, 巧妙设计出符合历史学科特点和学生思维实际的探究性学习方案, 从而助力学生高效参与探究学习, 最终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提升探究能力。

参考文献

[1]张艳芬.浅谈初中历史课的探究性学习[J].教育教学论坛, 2010 (04) .

初中历史课堂探究性学习研究 篇3

关键词:初中历史 探究性学习 问题 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9(c)-0218-01

随着新课标理念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要求初中历史课堂在教学过程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初中历史课堂开展探究性学习具有重要的意义。探究性学习要求的是学生要独立自主的学习知识,注重培养探究意识,并用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完成探究活动。在初中历史课堂探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坚持以历史问题和历史任务为出发点,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和独立收集历史资料的能力,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要坚持教师的指导,熟练掌握历史学习技巧,提高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

1 初中历史课堂探究性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1.1 设置呈现虚无化

初中历史课堂在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中出现了活动设置虚无化的问题,这一问题的根源是教师的课前设计的不合理性。由于初中历史教学长期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一味的将历史知识传授给学生而不考虑学生能否接受,教师不需要对课程进行精心设计,甚至会直接取消初中历史课堂探究性学习活动,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只注重知识的灌输,忽略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依然在沿用陈旧的教学模式,导致初中历史课堂探究性学习活动呈现了虚无化的状态。

1.2 活动呈现形式化

初中历史教学改革中提出了初中历史课堂要积极开展探究性学习,这就已经说明传统的历史教学方式已经不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需要用新的模式培养能更好适应社会的栋梁。但在应试教育之下,虽然在历史课堂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但是却是空有形式而没有达到实际效果。教师规定学生在一定时间内走完探究性学习的环节,课下也会展开讨论,但是这些探究性学习活动只是教师预先设计和安排的,探究活动也只是空有形式。

1.3 探究内容呈现简单化

通过初中历史课堂探究性学习活动,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得到提升、学习方法得以改进。但是要避免走入另一个误区,并不是所有的历史知识都要通过探究性学习获得。强调她别扭就行学习的重要意义,是为了提高探究性学习在历史教学中的地位。开展初中历史课堂探究性学习,要设置好探究内容,不然会造成内容的缺失。在实际的历史探究性学习中,出现了探究内容设置简单化的问题,甚至是一些简单的历史概念也被作为研究课题,这样是极不可取的,造成时间的浪费,课堂效率也不高。

1.4 教材呈现边缘化

在初中历史课堂开展探究性学习中,一部分教师为了贯彻历史教学改革理念,实行学案教学。学案教学应用在历史课堂探究性学习中,出现了不少的问题。教师提出的探究性课题主要依据是自己的教案,教科书被抛到了一边。这样的做法虽然使课堂氛围变的活跃,教学环境也比较开放,但是学生却会忽视教材内容,教材逐渐被边缘化,不利于教学效果的呈现。

2 初中历史课堂开展探究性学习的方法

2.1 提高学生探究欲望

初中历史课堂开展探究性学习最基本的条件就是需要教师创造一个探究学习的环境,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可以通过再现历史情境、深刻剖析历史事件、提问另辟蹊径等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性学习的兴趣,发挥兴趣在学生学习中的巨大推动力。此外,教师要善于布疑,引导学生打破常规,提高探究欲望,通过历史课堂探究性学习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信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2 搭建对话平台

在历史探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探究问题,为学生提供广阔的自主探究空间,在活动中,注重引导学生积极讨论、猜测、质疑、分析和总结等,形成系统性的学习习惯和历史思维。教师要为学生搭建对话的平台,让学生发挥创造性。对话的形式可以是多样化的,在历史对话中要创设平等的历史学习氛围,将历史活化,并且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实现教学目标。

例如在讲到北洋水师同日本的海战这节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将搜索到的史料用多媒体展示出来,包括旅顺军港如何覆灭等。让学生根据事实的平台来重新了解当年的状况,在痛恨晚清政府腐朽无能的同时产生强烈的爱国情感,激发努力学习,保卫祖国的热情。

2.3 实现思维碰撞

要实现历史课堂的高效化就要采取不同的形式,探究性的历史学习中,不仅要注意课前探究内容的预先设计,还要根据课堂需要及时调整设计,抓住时机并运用时机,组织探究学习,及时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性,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的思维会在历史探究性学习中碰撞出火花,实现历史教学的目标。

2.4 点燃爱国情感

新课程改革突出了精神文明的地位,在历史教材中的渗透明显,让情感走进历史教学也是教学目标的实现。探究性历史学习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活动,教师要社长家好教学情境,将知识目标引向情感目标。在探究性学习中,教师可以穿插和现实有密切联系的历史内容,和与学生的思想有关联的历史内容,在小组合作和探讨下,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爱国热情,为学生的未来发展铺设了阶梯。

3 结语

初中历史的探究性学习让更多的学生主动探索、体验和发现历史知识的宝库,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锻炼和提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不断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同时学生对于学习历史的热情和兴趣都会显著提高,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推进初中历史教学改革的步伐。

参考文献

[1]郝建彬.初中历史探究性学习的实践与反思[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4).

[2]虞洋.从初中历史课堂的导入环节渗透探究性学习[J].考试周刊,2012(65).

[3]管金东.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探究性学习方式的实践[J].硅谷,2009(2).

[4]朱贤希.研究性学习中教师角色定位辨正[C]//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二五阶段性成果集(华中卷).2012.

初中历史研究性学习 篇4

旧店中学 肖永生

一、课题的提出

2011年8月,我确立了“编写歌谣,激发初中生历史学习兴趣”这一校本小课题.即将每课的重点内容都编成顺口易记的歌谣,便于背诵和运用。在欣慰和满意的同时,也不能不让我想起刚刚开展课题研究时所遇到的困难,我的研究历程虽说算不上艰苦,但也足够让我边回味边慨叹了。

调入中学任教历史学科,单位是新的,同事是新的,学生是新的,学科是新的,压力固然很大,当时工作热情也是非常高的,但光有热情是不够的,中学任课不是历史专业毕业,学科知识贫乏,说句实在的,有将近一个月的时间,可以说我不会上历史课。我备课很认真,材料准备也很充分,但上课总感觉一环扣不上一环,各目之间知识联系不上,就像挎着一篮子鸡蛋,鸡蛋是好东西,但是哗啦一下倒在学生面前全碎了,我把课上散了。学生瞪着眼睛听,似乎很认真,但我知道,他们之中有相当一部分同学思想是游离于课堂之外的,这样的课学生是不会喜欢的。当时我很着急,就不断地听课学习,继续深入钻研,渐渐地我懂得了如何抓住一节课的主干,再生枝发叶,让课堂长成一棵枝叶繁茂的大树。但新的问题随之又出现了,不管头一天的课堂气氛多么的热烈,学生多么投入,第二天一提问,总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回答不上来。为什么学生上课很认真,学习效果却不明显呢?经过调查,我找到了答案,学生爱学不爱背,在学生眼中,历史始终是一个充满矛盾性的学科:首先,历史教材中有珍贵的文物古迹,有

优美的故事传说,有壮观的疆场战役,有神秘的人物传奇„„教师再辅之以相应的教学手段,课堂上有论辩争锋、有探究研讨、有有趣的课本剧表演、有精彩的课件展示„„所以学生爱上历史课,但往往一节课下来,学生就由轻松快乐转为头疼愁闷,因为重要历史事件,年代的记忆实在是难以对付,学生死记硬背收效甚微,久而久之,必然会淡化对历史学习的兴趣,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历史教学面临的一个普遍性的难题。

二、他山之石

口头表扬和变花样所激发的兴趣始终是外在兴趣,是不持久的,只有对学习材料本身感兴趣才是内在兴趣,才是持久有效的,这种内在兴趣来自于真实的收获与成功的体验,可是怎样让学生学生轻松获得成功的体验呢?我冥思苦想了很久。一天课间,我无意中听到某位学生吟道:“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不是《诗经》中的名句吗?为什么它历经千百年世事的变迁、多个朝代的更替,如今依然传唱不休呢?除了它所蕴涵的真挚情感、表现出的优美意境,大概就是因为它合辙押韵、琅琅上口,所以让人过目不忘、耳熟能详吧!那历史课为什么就不能采取这样的形式呢?我们为什么偏要让历史知识错综复杂地纠缠在一起,而不将它整理归纳一下,让它整齐地摆放在学生眼前,让学生背历史就像念顺口溜一样,省时省力效率高,而且记忆深刻呢?于是我萌生了编历史歌谣这个想法。

三、课题研究目标

在编写探索过程中,我注意积累点滴体会,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思路,每首歌谣我大体都是基于以下三点考虑编写、修改而形成的。

(一)、钻研教材抓主线,歌谣形散而神聚。

主线是一节课的魂,如果抓不住主线,上课者会感觉像是弹了一曲杂乱无章的音乐,听课者也会感到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所以首先必须抓主线,揪重点,然后在主线上“穿”歌谣、歌谣才会成为一个形神兼备的整体。各句歌谣外在形式仿佛无大关联,但内在线索却十分明晰,做到了“形散而神聚”,学生爱诵易记。

(二)、根据内容分形式,珠联璧合效率高。

经过将近一年的小课题研究实验,我觉得编写歌谣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以具体的历史内容为依托,选择最能与之相适应的歌谣类型,让内容决定形式,这样才能更好地突出主题、呈现史实、便于记忆,于是我按照具体的教学内容主要按照以下几种类型编写歌谣的:

1.对比型

这种类型的歌谣适用于易混知识的对比记忆。

2.排比型

《洋务运动的积极意义》

引进了先进技术,积累了工作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开辟了近代化道路。

3.记叙型

历史教材中有很多课文各个子目之间的联系都是比较紧密的,史实介绍也详细具体、前后连贯,这种编排结构的教学内容就可以选用记叙型的方式编写歌谣。当歌谣还原后就像一段小记叙文一样,成了一段详实的历史资料。如:

《马关条约》:

一八九五年四月,李鸿章签马关约,割让辽东、台、澎湖,赔款白银两亿两,允许日本开工厂,增辟通商口岸等。

4.概括归纳型

历史歌谣的编写并不局限于“一课一歌”,因为历史知识是错综复杂的,教材在做具体介绍时也进行了归类,同一时期的相关内容并不一定会在一课全都出现。

5.年代序列型

历史年代的记忆一直是学生历史学习的最大难题,这些错乱排列的数字,易混易忘,所以按年代顺序将历史事件编成歌谣对于学生来说尤为可取。年代序列型歌谣的编写也不局限于一课内容,可以把一个或多个朝代的重要年代及历史事件都综合归纳到一起编成一首或一组歌谣,这对于学生突破年代记忆的难关是很有帮助的。

6.人物专题型

历史人物一直是历史教学的重点内容,我们可以将众多的中华英雄分类汇总,形成一组“中华英雄篇”,如 “帝王篇” “中华谋略家篇”、“中华才子篇”、“中华才女篇”、“民族英雄篇”等,向学生展示一组中华英雄的群像。如:

《洋务代表》

洋务代表有哪些?

中央里面是奕。

地方代表曾国藩,鸿章、宗棠、张之洞。

7.其它型,根据教材内容灵活确定,在此不作赘述。

四、研究步骤

但我也深知,我的小课题需要改进深化的地方还有很多,面临的新问题也有很多。比如如何通过编写历史歌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的情感,思考历史发展规律,用辨证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历史现象的能力,通过学史感悟现实生活的能力,如何发挥历史歌谣对历史学习能力形成的促进作用等等,我将在以后的研究实践中不断探索、积累经验,争取使通过感性认识编写的歌谣散发理性的光芒,另外,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还要注意培养学生自编歌谣的能力,争取经过两年的训练,让学生能够独立或合作编写历史歌谣,并产生探求其它便捷途径的愿望,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使“编写歌谣,激发初中生历史学习兴趣”这一校本小课题的研究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初中历史培训学习心得 篇5

之江中学张德旭

2011年9月16日,我来到四川师范大学,参加了为期三个月培训学习。培训期间,我们除了能接受相关理论知识的文字图片资料外,还可以0距离的接触到一些名师、专家的讲座,观摩优质示范课。也可以通过论坛跟自己同专业的教师学员交流学习,因此受益匪浅。

一、教学理念的更新

自培训以来,相关领域的专家为我们呈现了一场场丰盛的理论盛宴,使我在史学研究动态、课改新理念等方面获得了理论的升华。历史课是充满大智慧的课,不要着眼于历史年代、知识点记忆,而要着眼于历史观的培养。通过历史学习,弘扬培育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形成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培育健全的人格、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树立崇尚科学的精神;坚定求真求实和创新的态度。

二、教育思想的升华

教育是一个充满智慧的行业,它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因此,要以人为本,一切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创造最适宜学生的教育,着眼于学生终身发展。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及学生利益的充分关切:一是尊重,二是爱,三是宽容。培养学生遵循“成人—成才—成功”这样的顺序。明白教育的真谛就是感悟生命的价值与人生的意义。

三、专业素质的提高

通过培训,使我明白怎样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做一个有追求的历史老师:(1)寻找灵魂——做一个有价值观的老师;(2)寻找价值——做一个受学生爱戴的老师;(3)寻找激情——做一个有忧患意识的老师;(4)寻找个性——做一个有骨气的老师;(5)寻找品味——做一个有文化内涵的老师;(6)寻找位置——做一个有世界眼光的老师;(7)寻求智慧——做一个有思想的老师;(8)寻找动力——做一个爱读书的老师。

四、课堂教学的反思

培训期间,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扬州市名师工作室主持人王雄的一堂“参与式教学”的课例成为课堂教学的一个亮点。王老师谈到了小组分工合作能提高同学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并补充了小组分工、合作的多种方法,例如学生分组的角色定位——组长、发言人、评论员、监管员等,分工明确,有的放矢,让学生想做事、有事做,并积极投入到课堂教学中。

成都树德中学高建文老师告诉我们这样一个等式:成长=经验+反思。培训只是一个开始,关键是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如何运用培训中所学的一些理念与理论,不断总结,不断反思,使自己的教学能更上一个新台阶。

初中历史研究性学习 篇6

一、以教材为本,选取相关内容,适时开展研究性学习

新课程虽然强调课程资源的开发性,不以教材为唯一资源,但实际课堂教学中,教材仍然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因此我们要以教材为基础,适度选取相关内容,适时开展研究性学习。高中历史教学要求尊重历史,但不能盲信历史。历史教科书是历代史家编纂而成,具有客观性,不能排除历史的主观性因素。所以,历史学科应该有许多重要问题值得我们探究讨论,这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例如,如果没有研究性学习,就无法判断“如果没有中国的禁烟运动,英国会不会发动鸦片战争?”如果没有对“戊戌变法”的学习研究,就不能判断“如果没有袁世凯的告密,戊戌变法会不会成功?”如果没有对明朝社会经济的研究学习,就不能认识到《大明律》为什么增加了经济立法;如果没有对“辛亥革命”的全面研究,就无法判断出“辛亥革命到底胜利了?还是失败了”……随着研究性学习不断深入,新《高中历史教材》中增加了活动课内容,如“如何了解联合国,评价联合国,并参与联合国的事务”,“你怎样评价辛亥革命”等,这些都是研究性学习的好课题。

二、选取地方史料研究学习

地方史研究的往往是家乡的一些历史事件、人物及发展变化。通过地方史学习,可以增强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积极情感,所以地方史学习是历史教学的必要补充。我们在教学中可以根据当地历史环境和特点,选择一些有意义的切实可行的课题加以研究学习。比如:改革开放以来本地经济发展概况,谈本地若干年来交通、饮食、服饰、居住等生活习惯的变化;还有地处延边的特点,搜集“吉林省历史”,“吉林省近现代史”,“东北亚金三角———珲春”等书和“珲春防川地图”对珲春防川境内的中俄国境线进行研究,从而了解中俄“北京条约”与珲春防川境内中俄国境线的风风雨雨;还能通过收集每次党代表大会资料研究,认识我们党为什么是崭新、伟大而富有生命力的党;利用各种地方史料,访问先辈以研究在延边地区朝鲜族勇士英勇抗日的斗争情况等。

三、关注时事热点,进行研究性学习

(一)前期准备:创设问题情境,诱发研究动机。

2001年10月10日是辛亥革命90周年纪念,全国各地举行了隆重的纪念活动,电视、报张、网站都做了特别专题介绍。我利用这个时事热点为契机,点燃学生研究激情。

1.组织学生读报、上网,搜集有关辛亥革命的内容和各种纪念活动,引导学生提出疑问:辛亥革命为何受到如此隆重的纪念?(即辛亥革命的意义,这是教学的重点、难点)

2.组织学生观看纪录片《非常大总统一孙中山》。学生在观看过程中认识到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挽救民族危机,经历艰难险阻,推翻清王朝,最终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但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由此向学生提出质疑:

(1)为什么袁世凯能窃取革命果实?

(2)为什么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3)“中华民国”成立了为什么说辛亥革命失败了?

(这些属于教学知识目标,即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的原因,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

3.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假如你是辛亥革命之后的新一代革命领导人,你会从辛亥革命中得到什么启示?应怎样领导?(创新思维培养)

4.大量资料显示了广东是辛亥革命的策源地,广州有许多相关遗址,从而引导学生设计一条缅怀辛亥革命的广州一日游旅游路线。(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

(二)实践体验:选择研究专题,分组研究。

1.学生从上述五个问题中,选择最感兴趣的问题进行分组研究讨论。

2.教师全面指导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搜集、整理资料,得出结论,并把研究成果制作成专题课件。

3.教师把学生的课件串合成一个完整、紧凑的课件,以便课堂教学。

培养初中生学习历史兴趣研究 篇7

关键词:初中生;历史;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激发学生的兴趣就是点燃渴望知识火药的导火索。爱因斯坦也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对学习有着神奇的内驱动作用,能变无效为有效,化低效为高效。尽管国家十分重视素质教育,一些地方的素质教育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由于应试教育根深蒂固的影响,许多初中学生学习带有强烈的功利性:中考考的就学,不考的就不感兴趣了。在许多地区中考不考历史或即使考所占分值也很有限,这就使得学生普遍不重视历史的学习。为了使素质教育落到实处,也为了终生发展,我们必须努力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那么,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激发、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精彩导入,诱发兴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每节课能否都有个好的开头,直接关系到这节课的成败。课堂教学的导入,犹如乐曲中的“引子”,起着酝酿情绪,集中学生活动,渗透主题和带入情境的作用。精心设计的导入,能抓住学生的心弦,促成学生情绪高涨,步入求知的亢奋状态。导入的方式方法灵活多样,如:故事传说导入法、热门话题导入法、设置悬念导入法、诗词歌曲导入法等等。教师可以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好每一节课的开讲导语,用别出心裁、平中有奇的导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

在讲《人类的形成》一课时,我首先找同学讲述了“女娲造人”和“上帝造人”的故事传说,然后设问:“那么人类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呢?真是女娲或者上帝造的吗?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这个问题。”带着这个问题,学生们都积极主动的进入了课堂,诱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了课堂的有效性。

二、语言生动,触发兴趣

语言是最普遍、最直接的教学手段,语言的魅力是一堂课的关键。一位教育家曾说:“教育语言应是导火索、冲击波、兴奋剂,要有启人心智、激人思维之功效”。作为教师,应该加强自身的语言修养,讲课时做到满腔热情,抑扬顿挫,富有激情,具有演说家的风范,能鼓动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本学科。

在讲《中日甲午战争》时,我用生动、激昂的语言讲述黄海海战,学生们听后群情激愤,既被爱国官兵的英雄壮举所感动,又对清政府的腐败切齿痛恨。此时我稍加点拨,同学们的爱国主义激情被熊熊点燃,同时也触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达到了很好的课堂效果。

三、质疑设问,以疑激趣

学贵有疑,有疑才有所思,有思必有所得。古人曾说过:“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习新知识,实际上就是设疑、解疑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设置一些疑问,把它摆在学生的面前,使他们先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后激励他们去寻求“柳暗花明又一村”。当学生找到“又一村”后,就会产生一种成功的快感,这种快感又能引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在《鸦片战争》一课,当讲到鸦片战争结果时,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林则徐没被撤职查办,中国能取得鸦片战争的胜利吗?”让学生去思考、去讨论、去分析,教师加以引导和点拨,最终学生得出结论:“单靠一两个大臣并不能力挽狂澜,其根本原因是腐朽的封建制度无力与新兴的资本主义制度抗争”。由此看出教师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提出对学生具有吸引力和挑战性的问题,能促进学生思考,产生探究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主学习的意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四、情境创设,以情求趣

在教学中创设能激发学生情感,有吸引力的环境,可以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如图片、录音、影视、多媒体等创设、渲染出历史教学具体、形象、生动的环境和氛围,把学生引入课文内容所描述的情境中,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使学生在感情上受到震动,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又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在复习讲八年级历史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巩固》时,我把开国大典、抗美援朝、土地改革等有关图片制成了动画,并配以毛泽东的讲话和中国人民志愿军军歌,学生们听了看了立刻兴致高涨,整节课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五、联系现实,深化兴趣

因为时空的阻隔,许多历史问题学生是很难理解的,时间久了,他们总感到历史教学老是陈年旧帐,尽放马后炮,中看不中用,会产生厌烦情绪。古人云:“六经皆史”,而我们说:“百姓生活皆史”,事实上历史沉淀于现实中,现实里蕴含着历史的传承。因此作为初中历史教师,应及时捕捉历史教学与现实联系的契机,深化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其思维能力的发展,让历史课堂彰显巨大的魅力!

在2015--2016年中考第一轮复习中,联系现实我们科组设计了:中外历史上的思想解放运动、“一带一路”、中外改革、中国梦专题、《独立宣言》发表240周年等8个热点专题,深化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了中考历史复习的有效性。

兴趣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学生的兴趣爱好万千,历史的激趣方式万千,当单调呆板的历史课堂与学生们的兴趣爱好紧密相联时,更能够激发起学生学习历史、探究历史的欲望,这样的历史课堂,往往是更有效的,更具魅力的!

总之,兴趣是引导学生学习历史、认识历史、热爱历史的灯塔。学生只有有了兴趣才会更好的学习历史,而兴趣的背后是教师对学生积极性、主动性的激发。在教学中,只要教师把握住历史学科的特点,充分利用各方面有利因素,科学地处理教材,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不断创设新颖的历史历史情境,积极培养学生兴趣,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愉悦中自主去实践、去创新,产生学习历史的动力,新课改的精神真正得到体现。才能使我们的历史课教学工作更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闾华军:《如何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J].《考试周刊》.2015年6期

[2]游美云:《浅谈培养学生历史学习兴趣的重要性》[J].《中学教学参考》.2013年2期

初中历史研究性学习 篇8

①联邦制原则:宪法规定了一个强有力的联邦政府(即中央政府),同时让各州保留了较大的自主权。

②分权制衡原则: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互相制约。

③民主原则:总统和议会由民选产生。保证政府代表广泛民意,具有一定的民主性。

2、美国政体为总统制共和制;国家结构形式为联邦制

3、比较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

国培计划初中历史学习总结 篇9

冀州市冀州镇中学彭松旺

我有幸参加了教育部“国培计划中小学骨干教师研修项目”教师培训学习。本人利用课余时间及节假日看完所有培训视频,完成各个模块的规定学时。不但使我提高了认识,而且使我学到了许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从农村教师的个人感受上来说“受益匪浅”是最恰当不过了。目前全方位的新课程改革很多时候让我们无所适从,我们很多时候感到茫然,感到束手无策,而这次培训学习犹如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拨云见日,使我在一次次的感悟中豁然开朗。

现总结如下:

一、通过培训,提高了自己的思想认识。

由于工作在农村中学,对于现在教育发展现状和教师成长方面情况的了解,就像井底之蛙,对所从事的教育教学工作缺乏全面的了解。通过此次培训,本人对目前农村基础教育的现状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也清楚知道了解了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所提出的要求。我们要以更宽广的视野去看待我们从事的教育工作,不断提高认识,不断学习,才能适应教育发展对我们教师的要求。知名学者、专家讲座、培训学员同课异构、初中历史新课程资源交流、在线教师授课与教学改革研讨、教师自主研修、班级沙龙讨论、合作式探究互动等,让参训学员多层面、全方位的得到提升。

二、在此次精心组织、科学管理、合理安排之下,我完成了本次培训,收获颇丰。

(1)专家学者强大的感染力。在在线视频听课中,看到授课专家不是史学泰斗,便是教育教学改革中的领军人物。同时,他们又各具特色,见解独到。

(2)做一个讲真话的历史教师。

归纳所有专家的视频讲座,都会发现这个字眼“真”。作为历史研究或是历史教学,一定要尽可能追求和逼近历史真实。真实是历史教学的生命,中学历史教学必须以现代唯物史观为指导,尽可能地搜集史料,复原史实是历史教师的责任。然而教育有很强的选择性和导向性,应选择主流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并引导孩子看到社会光明的一面。

(3)做一个终生学习的历史教师。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作为一名教师要敢于担当责任,适应改革,不断更新观念,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呵呵人文素养。制定切实可行的专业发展方案,从三方面发展自己:立德、立行、立言。

(4)做一个开放性、研究型的教师。

闭门造车的难成大器的,教师要快速成长,必须开放自己。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三、培训课程设置合理,形式丰富有效。

从课程实施上看,既有聆听的讲座,又有课堂听课评课活动又有学员班级讨论沙龙,形式多样又追求实效。

四、通过培训,教育教学水平有很大提高,体会深刻。

(1)提高教育思想,开阔改革视野。

通过这次培训学习,让我把埋头苦干的头抬了起来,发现教育的需要远见卓识的。每位专家精彩的视频讲座,让我对新课程有了更高的认识。

(2)通过学习理论,不断应用实践。

通过这次培训学习,我学会了变换角度审视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在新理论的引领下,不断反思,调整我的教育观。正是这种换位思考,让我学会了信任学生,并不断地感受到信任带来的惊喜和力量。今后我我努力把学习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动能,使之有效地指导平时的历史教学工作。

(3)加强专业知识学习,做专业型教师。

在培训中,我感受到了一种孜孜以求、学无止境的氛围。在实践过程中敢于迎接挑战,便也敢于创新。可以说,是培训激励了我的意志,启发了我的心智,让我更加执着的扑在初中历史教育教学上。

(4)以课例研究为载体,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五、课例是教师课堂教学“轨迹”的真实反映。

以课例为研究对象开展课例研究,是教师从事教学改革研究的重要方式,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培训过程中每一位专家都付出了艰辛个努力,一次次的课例视频讲座,我们都有极大的收获。一次次的课后交流,我们的思想碰撞出火花,凝结成智慧的结晶。

培训已接近尾声,学习仍将继续。通过这次“国培”远程学习,使我走上了初中历史教改路上的有一个起点,我将迎着教改的春风奔向教改的阳光大道。

初中历史国培班学习总结

通过这次“国培计划”远程培训项目我们认识了新课程实施中历史课程的一些全新理念,了解了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改革的方向,知道了课程理念落实在课堂教学中的基本原则与策略。目前全方位的新课程改革很多时候让我们无所适从,我们很多时候感到茫然,感到束手无策,而这次培训学习犹如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拨云见日,使我在一次次的感悟中豁然开朗。

在学习中,我们的老师表现积极,学习踊跃,认真完成作业、积极参与相关话题的讨论。整个学习过程中,大家能够自觉的参加网络学习,自觉参加评论,自觉上交作业,让我们看到了学员对知识的渴望,通过学习,明确了课改对于教师提出了什么样的素质要求,深刻认识到作为一名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己,充实自己,具有丰富的知识含量,否则就要被时代淘汰。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不断进行教学观念的更新。通过这次网络培训学习,我们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有了根本性改变。都能把这次“国培”中学到的新知识应用到实际教学中来,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

教师深刻的认识到努力学习是当代教师成长和发展的必经之路,认识到教师要勇于探索创新,让教师职业生命充满活力,让我们深刻认识到教师要学会学习,学会利用时间,安排时间,也就是学会“四个不停”不停的实践,不停的阅读,不停的思考,不停的创新,多视角的引领,全时空自主,多行套的互动,学与思,做与学,做与写,做与研的结合,动态角落与静态思考相结合的网络教研活动的方式。

通过培训,教育教学水平有很大提高,使我体会深刻。

1、提高教育思想,开阔改革视野。

通过这次培训学习,让我把埋头苦干的头抬了起来,发现教育需要远见卓识。每位专家精彩的视频讲座,让我对新课程有了更高的认识。

2、通过学习理论,不断应用实践。

通过这次培训学习,我学会了变换角度审视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在新理论的引领下,不断反思,调整我的教育观。正是这种换位思考,让我学会了信任学生,并不断地感受到信任带来的惊喜和力量。今后我要努力把学习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动能,使之有效地指导平时的历史教学工作。

3、加强专业知识学习,做专业型教师。

在培训中,我感受到了一种孜孜以求、学无止境的氛围。在实践过程中敢于迎接挑战,便也敢于创新。可以说,是培训激励了我的意志,启发了我的心智,让我更加执着的扑在初中历史教育教学上。

4、以课例研究为载体,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初中历史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研究 篇10

一、课前查询资料,自主、合作学习

每次在讲新课前,我都给学生布置学习任务,让他们查询与本课有关的一些资料,这些要查询的资料可以是一个历史人物,例如,唐太宗、武则天、岳飞、文天祥等;可以是一个历史成语故事,例如,卧薪尝胆、破釜沉舟、四面楚歌等;可以是一件历史文物,例如,赵州桥、卢沟桥等等;可以是一处历史古迹,例如,长城、故宫等;可以是一个小制作,例如,自己制作雕版印刷品,制作战国时各种不同的货币模型等。学生也可以根据课本内容或查询的知识合作编演历史短剧,例如,三顾茅庐、杯酒释兵权等。

二、创设历史情境,精心导入新课

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精彩的导言犹如戏剧的序幕、说书的开头,能在课堂教学之始,便像磁石般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因此,几分钟的引言切不可轻视。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就要使学生对新课立即产生兴趣。在讲“难忘九一八”一课时,我用满怀悲怆的语调说:“有这样一首歌,老一辈人都会唱,有这样一首歌听了让人永远难忘,这首歌深深铭刻在人们的心里,这首歌是苦难中国的历史见证。”之后播放歌曲《松花江上》这种富有浓郁激情的导入,字字情、声声意,使学生的心随着教师生动的极富感情色彩的语言而激动,在催人泪下的情感中受到熏陶和洗礼。这样导课,坚持扣住学生的心弦,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课堂效果也很好。

三、分组合作,整理所得资料,建构知识体系

新课程改革,提倡学生新知识的获得应该是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获得,自主构建知识体系,而不应是靠教师把知识硬性灌输给学生。按照这个原则,我把学生分成小组,合作整理课前查询的资料,引导学生在整理资料的过程中注意找出历史要素,如,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概念。学生分组互相讨论、交流,踊跃发言,你找一个,我找一个,没找全的其他同学再补充,把学习中需要掌握的知识点都挖掘出来。在学生发言的同时,教师在黑板上记录着。师生共同整理板书,把本课中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进行归类。

四、质疑、设疑、释疑、理解历史

“疑”是思维的开端,“质疑”是人类思维的精华。在课堂教学中,我依据学生好问的心理特点,大胆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引导学生自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逐渐培养学生爱问为什么的科学品质,让学生从敢问到善问,大胆进行设想。在讲“西安事变”一课时,有的学生质疑:“在十年内战中,蒋介石杀害了成千上万的共产党和革命群众,西安事变捉住了蒋介石,中国共产党不仅主张不杀他,反而主张和平解决,释放他,这是为什么呢?”对学生的质疑,我没有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让全班学生进行讨论,展开丰富的联想,待大家各抒己见后,我再把当时复杂的国际形势一一展示出来,说明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及其重大意义。这不仅解决了学生的疑惑,更重要的是能增进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从而使学生进入一种热烈研讨、你争我辩的自主学习氛围,使整个课堂形成一个动态的信息交流网络。这样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同时又让学生在宽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养成质疑会问的习惯,而且也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五、巩固提高,研习迁移

巩固提高关键在练,让学生通过一定量的练习与记忆,巩固已掌握的所学历史基础知识,加深理解所学的重、难点。练、记也有个科学性问题。练,要精、要到位、要举一反三,方式要多样,如,采用小组竞赛练。记,必须防止死记硬背,可采用数字记忆、列表记忆、口诀记忆等。

六、以史为鉴,感悟历史

历史的客观史实可以为我们提供许多可以借鉴的素材,历史是现实的留影,现实是历史的折射。有些人认为学历史没用,其实历史是人类智慧、经验的积淀。所以,只有努力拓展教材内容,并与现实相联系,才能将学生的学习引向一定深度。

在讲《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一课中,通过岳飞、秦桧两个人物的对比,使学生认识到爱国爱民者流芳百世,祸国殃民者遗臭万年,明白了做人要坚持正义,要有气节。从岳飞身上得到的启示更多,学生纷纷表示,要学习岳飞为国为民的高尚人格,学习岳飞精忠报国、坚持抗金、不惜牺牲生命的高贵品质,同时也认识到要坚持正义立场,做超越古人的现代人。

学习历史可以明理启智、鉴往知来。历史教学应该是最富创造性的一门学科,只有不断创新,才能获得不朽生命。初中历史学科自主学习模式教学有着广泛的可探究空间,作为历史教师,应当不断学习、勇于实践、开拓创新、形成风格,创造性地进行工作,让历史教学充满生命的气息。

参考文献:

尹承诺.初中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探索[D].山东师范大学,2008.

初中历史课堂自主学习模式探析 篇11

一、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以学生为中心, 充分挖掘利用生成资源

“学生提出一个问题, 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课堂上不仅仅是教师提学生答, 还应该鼓励学生向老师提出问题, 师生共同解答。

1. 营造氛围, 鼓励学生敢于提问

在课堂教学中, 创设引发学生主动提问的情境。让学生事先预习, 课堂上由有疑问的学生提问, 让其他学生解答, 鼓励学生自己去探索知识, 获得结论。遇到意见不统一的, 允许发表不同见解, 展开辩论, 鼓励纠正别人的错误。这样课堂气氛会比较活跃, 学生就会在“提问—解答—辩论—得出正确结果”的过程中, 让学生获得自主探索的成就感, 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主动参与的能力。

2. 鼓励学生团结合作, 共同探究, 提倡创新

教学中应该以鲜明的历史形象和强烈的历史情感去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例如教学《红军长征》一课时, 模拟重走长征路。请学生自己画行军路线图, 要考虑沿途会遇到的各种风险, 应该做好哪些精神和物质的准备, 如何发扬当年红军战士的精神。各个小组为了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 主动去寻找有关资料, 积极开展交流, 使他们加深对本课内容的理解, 有利于加强他们的情感交流, 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和观点, 允许学生对教材进行不同的解读, 倡导“创读”;要让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 任何人都有发现新知识的可能。

二、注重学生参与教学的同时, 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

“传授知识, 授之以法”。我们衡量一节历史课的成败与否, 不在于学生掌握了多少历史知识点, 应在于能否通过我们的教学让学生学会学习, 独立思考。

1. 注意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增强学生的学习独立性

学生一旦具备了自学能力, 就能独立地获取新知识, 而良好的阅读能力又是学生提高自学能力的关键。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十分注重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对教材中历史概念较少、适宜学生自学的课文, 放手让学生自己学。初中历史教科书上的楷体字、图画说明、注释及竖排字等历史资料, 很多是用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自学能力的。例如教学世界史《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摇篮》一课时, 笔者让学生通过阅读金字塔、狮身人面像、金字塔的修建等有关图片, 说说对金字塔的认识。通过教材小字的介绍以及汉谟拉比法典石柱图片和“以眼还眼, 以牙还牙”语句的阅读, 谈谈汉谟拉比法典是一部怎样的法典。针对有些学生只会把课本中的图画当成好看的画面来欣赏, 并没有通过看图获得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的现象, 要有目的地指导学生如何进行阅读。

2. 指导学生做好课堂笔记, 提高学生疏理历史知识的能力

记笔记是学生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质量。教学中, 要求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 列出课文提纲, 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 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如《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一课头绪复杂, 学生如果盲目阅读, 会不知所云。为了帮助学生理清线索, 笔者在讲课中要求学生做好如下笔记:苏格兰人民起义 (导火线) —议会召开 (序幕) —内战打响—处死国王, 成立共和国 (高潮) —复辟 (反复) —宫廷政变 (结束) 。通过这种简单明了的笔记方式, 学生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进程有了清楚的认识, 同时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曲折性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学会记笔记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的零散知识系统化, 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

三、面向现实, 注重价值引导

历史是一面镜子, 引导学生用所学历史知识观察现实问题, 力求做到学以致用。让学生用所掌握的历史知识来观察、分析当前社会热点, 做到历史与现实的统一。比如笔者在讲外交政策时, 把清朝闭关政策与唐朝全面开放所造成的不同结果一比较, 学生便明白:只有改革开放, 吸收别人的长处, 才能使祖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从而坚定不移地支持国家的改革开放政策。

再如我国目前正在进行的政治经济改革、台湾问题、中东动荡、霸权主义等等, 笔者在教学中就引导学生用所学的历史知识来分析这些热点问题的来龙去脉, 让学生切身感受历史的实用功能, 这对于帮助学生摆脱所谓的“学习历史无用论”的困惑, 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初中历史学习方法与技巧 篇12

在复习中,必须抓住教材中各知识点的联系,把大量分散的、相对孤立的历史知识纳入完整的学科体系之中,形成科学的知识网络。

1.抓点。如士族制度问题,可抓住四个点:①魏晋时期,在地主阶级中形成士族制度;②东晋南朝时期,士族势力发展;③南朝末年,士族势力渐衰;④唐朝末年,在农民起义打击下,士族被进一步摧垮。这样,对士族问题就有了完整而明确的认识。

2.串线。“线”是有内在联系的历史事件构成的知识线索。如秦朝的皇帝、三公、郡县,两汉王国问题的解决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宋朝的“杯酒释兵权”和元朝的行省制度,明清的废丞相、八股取士、军机处和文字狱,这些都是“点”,由这些点构成了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建立、巩固、加强的发展史。

3.铺面。“面”是历史某一时期或阶段的全部内容构成的知识整体。

总之,只有系统地把握历史知识结构,才能比较轻松地掌握一个时期或阶段的整体内容,进而捕捉历史的阶段性特征,解题时才能撒得开、收得拢。

上一篇:亲子课感受下一篇:标题与摘要翻译0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