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拟法庭公诉案例(通用6篇)
模拟法庭公诉案例 篇1
公诉陈词
尊敬的审判长,人民陪审员: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五十三条、第一百六十条、第一百六十五条、第一百六十九条之规定,我受人民检察院的指派,代表本院以国家公诉人的身份出席法庭,支持公诉,并对刑事诉讼实行法律监督,现就本案的事实、证据发表以下公诉意见,请法庭注意:
一、公诉人认为刘文强在本案中的行为构成贪污罪,行贿罪,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罪。
理由如下: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382条规定:贪污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窃取、骗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占有公共财物的行为。
从本罪的主体方面来说,贪污罪的主体为特殊主体,即必须是国家工作人员。被告人刘文强,中共党员,原昆明市某机电科技产业公司经理,市政府公务人员。属于犯罪主体:国家工作人员。
从本罪的主观方面来说,贪污罪的主观方面为故意,且具有非法占有公共财物目的。即明知自己的行为侵犯了职务行为的廉洁型,会发生侵害公共财产的结果,而希望这种结果的发生。本案中,被告人刘文强存在犯罪的动机和直接故意。有两个方面均能证实:
1、根据司法实践,挪用公款后采取虚假发票“平帐”、销毁有关帐目等手段,使所挪用的公款已难以在单位财务帐目上反映出来,且
没有归还行为,应以贪污论处。刘文强采取伪造借据,假借公司之名通过向社会非法集资,虚构事实等方法,骗取公共财物100万元,非法占为已有。案发后,追缴刘文强贪污的赃款人民币48.2万元。
2、贪污罪的主观故意是非法占有公共财物,不准备归。根据相关司法解释,“补充规定”所说的“不退还”,既包括主观上不想还,也包括客观上无力退还。本案人刘文强挪用公款以后由于主观上没有想还款的行为。48.2万元并未主动上交,而是由检察机关追缴回来。客观上还缺乏偿还能力。因此符合贪污罪的主观故意即非法占有公共财物。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389条规定:为谋取不正当利益,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财物的,是行贿罪。
行贿罪在犯罪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即行贿人对于自己行贿行为的目的、性质都十分清楚,但为了谋取私利而仍然为之的故意行为。被告人刘文强在2010年为给其亲属刘志以不正当的手段谋取公务员职位,先后给3名国家工作人员行贿钱、物等,合计人民币3万余元。以构成行贿罪。
2013年6月,被告人指使深圳文强公司会计吴启斌等人,开出深圳文强公司同年六、七月份销售电机产品的虚假发票,并向国家税务机关谎报销售额205万元。严重影响国家税务秩序,情节恶劣。构成虚开增值税发票罪。
二、量刑情节:
1、根据我国《刑法》第三百八十三条规定,个人贪污数额在十万
元以上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可以并处没收财产,情节特别严重的,处死刑,并处没收财产。本案中刘文强 贪污数额巨大,造成企业严重损失,属情节特别严重。
2、根据刑法第390条第1款的规定,犯行贿罪的,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因行贿谋取不正当利益,情节严重的,或者使国家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处5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可以并处没收财产。
3、根据刑法第二百零五条,虚开的税款数额大于五十万元,属于数额巨大,情节特别严重。给国家利益造成特别重大损失的,处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并处没收财产。本案中刘文强虚开发票205万,数额巨大情节特别严重,应处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4、本案中刘文强的犯罪行为构成贪污罪,行贿罪,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罪,符合数罪并罚条例,并有两项罪名达到无期徒刑或者死刑的标准。应当重判。但案发后检察机关追缴回部分损失,以及案发后刘文强认错态度较好,对犯罪事实供认不讳,并供出受贿人员。可适当考虑减轻罪行。
以上事实有证人刘志、吴启斌等人的证词,刘文强的借款单、假账本、启名为王喜芬的存折,存单,税务局提供的虚开增值税发票及所获的赃款等证物证实。公诉机关指控被告人刘文强犯贪污罪的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请合议庭依据本案事实和法律,对被告人刘东依法严惩。
公诉方提问
被告人
1、请问被告人对于所列上述罪行:贪污罪、虚开增值税发票罪、行贿罪是否认罪?
2、请问被告人在国企任总经理期间月薪为多少?
3、请问被告您的妻子是否有医保?
4、您妻子患癌症之后每天所需要的治疗费大概为多少?
5、请问被告为何会采取贪污公司公款的方式来为自己的妻子谋取医疗费?为何不采用一些正当的手段,向银行贷款或者寻求他人的捐助?
6、被告人请问您虚开增值税发票向国家税务局谎报销售额多达200多万元是出于何种目的?
7、您的妻子在身患癌症期间多次劝阻您不要贪污工资的公款来为自己治病,为何您最终还要进行贪污?
8、您为了给自己侄子谋取公务员的职位,向国家国家工作人员行贿3万多元。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国家的工作人员,您知道这样做会对国家带来怎样的负面影响么?
9、您在公司期间,为公司获得多项奖项和荣誉。公司是否有对你有物质或者精神上的嘉奖?
证人吴启斌
1、请问证人在与被告为何关系?
2、对于被告贪污公司100万元的事件是否知晓?是否有物证提供?
3、是否能向检察院为被告这一贪污的犯罪事实作证?
4、对于被告向税务局虚开增值税发票谎报销售额200万元的犯罪行为是否知晓?
证人刘志:
1、请问证人与被告人之间是什么关系?
2、是否承认被告人曾为你有公务员身份而向国家工作人员行贿的事实?
3、您在得知自己的工作是由被告行贿而得来的与被告曾发生多次争吵。能简单说一下么?
自由阐述
法不容情
我们都知道法律是为了维护道德体系,为了维持社会秩序而存在的,在法律的确立过程中将人们的基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贯彻其中,是法律成立之必然。
我们今天讨论的并不是我国当今法律是否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照顾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感情,而是在使用法律之时,是否可以将私人情感作为执行法律的标准和前提,是否可以容许“情”越“法”之上,成为我们判断事物的准则。作为公诉人不否认,的确在某些场合,由于法律条文的文字局限性,在执行过程当中出现了不尽如人意的情况,但是作为绝对处世标准的法律的尊严必须得到绝对优先的维护。我们可以以此为契机做出修改法律条文,使其更加人性化的提议,但是以任何理由不绝对履行法律都是不能容忍的。
法的性质
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以规定当事人权利和义务为内容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法。从法的普遍性来看,法律所提供的行为标准时按照法律规定所有公民一概适用的,不允许有法律之外的特殊,即要求“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法律条文
第三百八十二条(贪污罪)
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窃取、骗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占有公共财物的,是贪污罪。受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委托管理、经营国有财产的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窃取、骗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占有国有财物的,以贪污论。与前两款所列人员勾结,伙同贪污的,以共犯论处。
第三百八十三条(贪污刑罚)
对犯贪污罪的,根据情节轻重,分别依照下列规定处罚;
(一)个人贪污数额在十万元以上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可以并处没收财产;情节特别严重的,处死刑,并处没收财产。
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的具体行为方式 为自已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指合法拥有增值税专用发票的单位和个人,明知他人没有货物购销或者没有提供或接受应税劳务的情况下为其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或者即使有货物购销或者提供或接受了应税劳务但却为自己开具数量或者金额不实的增值税专用发票的行为。
第二百零五条(虚开增值税发票刑罚)
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或者虚开用于骗取出口退税、抵扣税款的其他发票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虚开的税款数额较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虚开的税款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有前款行为骗取国家税款,数额特别巨大,情节特别严重,给国家利益造成特别重大损失的,处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并处没收财产。
第三百八十九条(行贿罪)
为谋取不正当利益,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财物的,是行贿罪。在经济往来中,违反国家规定,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财物,数额较大的,或者违反国家规定的,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各种名义的回扣、手续费的,以行贿论处
第三百九十条(行贿罪刑罚)对犯行贿罪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因行贿谋取不正当利益,情节严重的,或者使国家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无期徒刑,可以并处没收财产。行贿人在被追诉前主动交待行贿行为的,可以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挪用公款罪和贪污罪的界定
1、犯罪的行为方式不同,前者是使用公款,后者是占有财物。
2、犯罪的目的不同。前者只是暂时使用,后者为永久占有。
3、两者的行为方式不同。贪污罪在客观上表现为使用侵吞、盗窃、骗取等方法将公共财物据为己有,由于行为人往往采取销毁、涂改、伪造单据、账目等手段,故在现实生活中难以发现公共财物已经被非法侵吞;而挪用公款罪的行为表现为擅自决定动用本单位公款,虽然有时也采取一些欺骗手段,但一般不采用侵吞、盗窃、骗取手段。在挪用公款案件中,行为人通常会在账面上留下痕迹,甚至会留下借款凭证,没有平账举动,因而通过查账能够发现公款被挪用的事实。
辩护律师辩驳
1、被告在追缴赃款这方面虽然追缴回以部门赃款但是不属于主动上交,因此减刑程度有限。
2、虚开增值税发票罪是一项非常严重的犯罪行为,会给国家、企业、给纳税人造成极大的影响。严重的会影响到国家经济的法杖。
3、被告作为共产党员市政府公务人员,知法犯法更应严惩。
4、被告人虽然曾经为企业做出多次贡献,但是也获得了相应的奖励。并且作为一个员工为企业做出贡献是其本职工作。不能应为这点而减轻被告所犯的任何罪行。我们不能应为曾经救过人而去杀人。
5、被告虽然是为妻子治病而贪污,但这不能作为你贪污的理由。作为国家国作人员,作为共产党员。你首先应该对得起党、对得起国家、对得起人民。被告的行为若不严惩,今后将会有更多的公务人员利用自己的职务便利为家人谋福利。尽管被告是为了救人。但是现在的中国有多少家里看不起病?农村有多少老人身患重病而只有等死?同样是中国公民,他们遇到这种情况能够去哪弄钱?所有人都在靠自己,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家人
去治病。作为党员,你更应该明白不能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损害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6、被告可通过其他各种方式为其妻子治病。例如贷款,借钱,通过媒体寻求社会的帮助。
7、1951年新中国成立初期。刘青山、张子善二人曾先后担任河北省天津地委书记。他们二人是经历过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严峻考验,对革命事业做出过很大贡献的老干部。但利用职权,盗用飞机场建筑款,克扣地方粮、干部家属救济粮、民工供应粮等公款总计达171.6亿多元。折合成现在约人民币171万元。利用职权,盗用飞机场建筑款,克扣地方粮、干部家属救济粮、民工供应粮等公款总计达171.6亿多元。对此,毛泽东主席指出:“正因为他们两人的地位高、功劳大、影响大,所以才要下决心处决他们。只有处决他们,才可能挽救20个、200个、2000个、20000个犯有不同程度错误的干部。”
8、依法治国、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是我国逐步实现社会主义的制度化和法制化。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做主的根本保证。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本案如果不能依法而严惩被告,那么对未来国家的发展必将是重要的打击。
模拟法庭公诉案例 篇2
1 案例教学法简介
案例教学法 (Case Method) , 简言之, 是让法学院学生通过阅读和讨论原始判例, 自己从中找到法学原理的教学方法[2]。1871年, 美国著名法学家和法律教育家兰德尔教授 (Christopher C.Langdell, 1826~1906) 在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首创案例教学法。他积极探索法学教学案例, 主张培养学生具有像律师那样思考的技巧能力, 在教学中不特别强调学生是否了解一个法律规则, 而注重让学生了解为什么要这样做以及法院判决怎样做到这一点。该方法还吸收古希腊苏格拉底的“产婆术”, 就是通过问答揭露对方的矛盾, 使之逐步达到所谓普遍性认识的方法, 也就是帮助他人获得知识的方法。苏格拉底宣称, 他虽无知, 但能帮助他人获得知识, 正像他的母亲是一个产婆, 虽年老不能生育, 但是可以接生一样。因此, 案例教学法又称“苏格拉底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在不同法学课程中的设计不尽相同, 但都包括三个基本环节。一是课前准备。教师根据授课内容搜集大量资料, 精心编写教学案例并在课前尽早发给学生, 使学生有充足时间进行案例信息收集。教师对学生只架设案例和提出问题, 而不提供案例中涉及的法律规则或原则。二是课堂讨论。学生参加课堂讨论是案例教学法的基本特征。教师既要明确规则, 保证课堂讨论有序开展;又要因势利导, 保证课堂讨论的质量。既要注意及时点评, 又要注重事后总结。三是总结考核。不是说明案例始末, 也不是解释法律规则或原则, 而是要学生自己全面概括, 最终以论文或报告形式完成。如果法律工作者像美国法哲学家埃德加·博登海默所说的是“社会医生”[3], 那么案例教学中的法律学生就是“见习医生”, 每个完整的案例教学就是一次门诊或手术, 反复进行, 就能够见多识广、熟能生巧。
在英美判例法系国家, 判例是主要的法律渊源, 通过案例教学法学习案例本身就是直接学习法律和法律原则, 因而案例教学法在英美法系国家的法学教学中占据主导地位, 重在归纳推理。案例教学法于20世纪80年代传入我国, 因为符合人的认识规律和时代的需求, 所以在我国法学教育中逐渐受到师生的欢迎和重视, 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但它始终没有像演绎法的系统讲授教学那样普及, 我们始终没有完整地实施过以归纳法为基础的案例教学法。这就告诉我们, 案例教学法的形成有其历史发展过程, 既同传统古典学术相结合, 又适应新时代在不断改进与完善, 它有长处也有短处, 宜于在法学教学中有选择地应用。
2“模拟法庭”教学模式研究的依据
模拟法庭教学法在其理论构建和实践运用中遵循、契合和创造性地运用了瓦·根舍因的范例教学理论和冲突教学法。
2.1 范例方式教学
瓦·根舍因认为, 范例方式教学就是通过主体与客体、问题解决、学习与系统学习、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实施范例教学, 在选择教学内容时, 必须遵循基本性、基础性和范例性三条原则。在模拟法庭教学中引入范例教学, 通过教师精心选取和安排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案例, 使学生在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前提下, 联系已有的经验, 学会如何在实践中正确地应用这些知识和理论, 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既获得了知识, 也培养了能力, 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
2.2 冲突式教学
其实就是“表演式”模拟法庭向“实战式”的转化。通过模拟法庭中控辩双方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在此基础上展开争论, 在提出自己观点的同时也对对方的观点进行了反驳。学生进行辩论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有利于理论教学的深化, 提高了学生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在教学中碰到疑难知识点时, 可以吸收冲突式教学方法的优点, 将其运用到模拟法庭教学法中。这种冲突可以增强观点的正确性, 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1]。
3 模拟法庭教学的具体步骤
3.1 明确教学目标和要求
模拟法庭的教学目标不仅限于对书本知识的强化和运用, 应该包括认知目标和能力目标两个方面。模拟法庭教学可以检验学生对课堂所学的经济法学理论知识是否真正理解和掌握, 能否运用相关法学原理分析案情、正确理解法律法规, 达到巩固所学知识之目的。同时, 通过亲身亲历参与模拟法庭教学活动, 可以培养和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及法律文书制作能力等。基于此教学目标, 在模拟法庭教学中, 应该对学生提出更详细、更明确的要求, 以提高教学实效[4]。
3.2 案例选取
每一次模拟法庭教学的开展, 案例的选用是第一步, 应当从案例库中尽量选择和学生已经开设或正在开设的实体法或程序法相关的案例, 对于已经选定的案件, 教师还可以根据需要对案情作适当的变动以更适应模拟法庭教学实践的需要, 这样就能保证更多的同学参与其中, 使每一位同学都亲自参与了其中某一个或几个案件, 从而更有利于广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3 模拟法庭分配角色
选定具体的案例之后, 就应该进行分配角色。根据案件具体情况, 指导教师确定模拟法庭的组成人员, 对学生进行分组, 可将学生分为审判组、原告组、被告组、证人鉴定人组及其他诉讼参与人组。但是, 不管学生最终是否担任其中的诉讼角色, 都应当让每一个学生参与到模拟法庭实践教学活动之中, 那些不能出庭担任角色的学生, 也应将他们分配到其中的一个小组, 协助出庭的学生做好庭审准备。
3.4 模拟开庭前准备
对学生进行分组及分配诉讼角色的工作完成后, 学生就应当根据自己担任的角色去准备材料, 这个过程, 学生通过收集、整理资料、分析案情、书写法律文书等工作, 他们的法律实践能力实际上已经得到了初步的锻炼。其他未担任角色的学生也应当根据自己所在的组的需要, 协助担任角色的学生准备材料, 共同完成模拟法庭的开庭审判任务[5]。
3.5 开庭审理
法庭审理的程序要根据案件的不同, 完全按照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和行政诉讼法的相关规定进行。这一阶段要求学生真正进入角色, 各项活动应当严格依照法庭审判程序进行。首先, 模拟法庭教学活动场所的布置要与法院的正式审判庭一样, 各组学生要着相应的服装, 形成严肃、正规的法庭气氛。其次, 开庭审判的各个阶段的工作, 都由学生自己完成, 教师不参与、不干涉, 即使开庭时遇到了问题或遇到了准备阶段没有预料到的情况, 也由学生自己处理, 任何情况下都不要中断开庭程序, 尤其要注重程序的合法性。整个庭审过程, 指导教师都要参与旁听, 做记录, 便于发现问题后不断改进。必要时还可以派一些学生拍照或者录象, 作为资料保存。
4 将模拟审判作为连接经济法教学和司法实践的桥梁
“传统的课堂教学活动没有充分注意到人的生命过程的意义和价值, 忽视了教师和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在课堂教学中的共同活动中的行为特征, 忽视了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行为特征, 忽视了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多种需要和潜在能力, 忽视了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多向、多种形式的互动作用和效能。”[6]在模拟法庭教学中, 学生发挥着主体作用, 在教师的指导下, 直接将学生推向特定的法庭角色, 使他们尽其所能地参与, 同学们必定会认真对待, 他们的积极性能够得到充分的调动。在模拟审判教学中, 教师进行组织、指导、答疑和总结评论, 发挥着主导作用。总之, 模拟审判教学能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地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刘晓霞.“模拟法庭”教学模式研究:基于甘肃政法学院的实践[J].学理论, 2010 (22) .
[2]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第5卷[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86:101.
[3]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哲学与法律方法[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9:489.
[4]程亚丽.范例教学理论在经济法学教学中的应用:以模拟法庭教学模式为例[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0 (4) .
[5]景阿峰.构建模拟法庭教学模式的意义与方法[J].科技信息, 2011 (1) .
商法模拟法庭案例六 篇3
实验项目:江苏中原世创公司与盐城红星美凯龙世博家居广场名称权纠纷案例分析
实验目的:运用商法学的基本原理和制度内容,分析我国商事企业名称权及侵权后果有关规定,解决企业名称侵权纠纷中的法律适用问题。
实验要求:
1、试验前要熟练掌握民事诉讼程序;
2、了解案情的法律关系和诉讼事由;
3、掌握商法中企业名称权保护制度的有关内容。试验方法:
1、现场模拟、演绎
2、案例分析
设备条件:微机、网络、模拟法庭、法律法规、中外文献 实验成果:实验报告
[案情简介]
2007年9月11日,《盐城晚报》C32版、《江南时报》20版上刊载了红星美凯龙家居广场于9月15日盛大开业的署名宣传报道,称开业时在广场召开家居现场咨询会,有中原世创等知名家装公司提供家装一条龙服务,并现场获赠小礼品一份。次日,中原世创公司函告红星美凯龙公司,表明其根本没有接到邀请,要求红星美凯龙公司对擅自发布报道的行为在相同的媒体上声明更正、赔礼道歉。9月14日,红星美凯龙公司通过律师发出回函,声称在活动内容登报前和中原世创公司相关人员电话联系,得到了口头同意,不存在擅自之说,并称报道属于新闻性质,报道内容并不损害中原世创公司的利益。但红星美凯龙公司同时表示愿意作更正声明。9月15日,红星美凯龙公司以情况有所变动、该公司拒绝应邀等理由,分别在《盐城晚报》、《江南时报》上发表更正声明,表示中原世创公司不在参与本次活动的知名家装公司之列。为此,9月20日中原世创公司将红星美凯龙公司诉至亭湖法院,称被告的行为侵害了原告的名称权,请求法院判决:
1、被告在《盐城晚报》和《江南时报》显著位置以1/4版的面积向原告赔礼道歉;
2、被告赔偿原告损失费1元。被告红星美凯龙公司辩称,1、原告所诉主体不符。
2、被告在开业筹备过程中,得到了原告的口头同意,不存在擅自之说。
3、刊登的文章不构成对原告名称权的侵害,被告在主观上无恶意,客观上也不构成对原告损害,相反对原告的企业形象起到了宣传和推广作用。
4、被告接到原告律师的信函后及时回复,并采取了补救措施予以更正说明。
模拟法庭公诉案例 篇4
一、庭前准备
书:请当事人、诉讼代理人入庭。
书:请诉讼参加人出示身份证件。
(书:查明当事人、诉讼代理人到庭情况,核对证件的。)
书:请肃静,现在宣布法庭纪律。法庭规则和法庭纪律的具体内容以《法庭规则》的有关规定为准。另外可以特别提示:全体人员应当关闭手机和传呼机的铃响。书:全体起立,请审、审判员入庭。
(待法官坐定后,书记员宣布:请坐下。)
书:报告审,原告XX,原告代理人XX,被告XX,被告代理人XX到庭。
原告(被告)提供的证人XX,XX外候传。庭前准备工作就绪,请开庭。
二、开庭审理
审:(先敲击法槌,然后庄严宣布):……人民法院现在开庭
审:现在核对当事人、诉讼代理人的身份。
(原告向法庭陈述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日、民族、工作单位、职务、住址。委托代理人的姓名、工作单位、职务及代理权限。)
(被告向法庭陈述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日、民族、工作单位、职务、住址。委托代理人的姓名、工作单位、职务及代理权限。)
审:原告对被告出庭人员有无异议?
原:
审:被告对原告出庭人员有无异议?
被:
审:经审查,原、被告出庭人员符合法律规定,可以参与本案庭审活动。
广州市越秀区人民法院现在不公开开庭审理原告XX诉被告XY离婚纠纷一案,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四十条第一款、第一百二十条的规定,本案由审判员担任审判长、审判员、审判员组成合议庭适用普通程序进行审理,书记员担任本案记录。
有关当事人诉讼权利与义务的规定,庭前已以书面形式告知双方当事人。原、被告对诉讼权利、义务是否清楚?
原:
审:原告是否申请回避?
原:
审:被告是否申请回避?
被:
审:庭审活动分为:法庭调查、法庭辩论、当事人最后陈述、法庭调解,调解不成的,法庭将休庭评议后进行宣判。各方当事人应当正确行使诉讼权利,切实履行诉讼义务,遵守法庭规则,服从法庭指挥,确保庭审活动的顺利进行。
三、法庭调查
审:现在进行法庭调查,法庭调查是通过双方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的陈述、举证、质证,查明案件事实,重点是当事人争议的事实以及本合议庭认为应当调查的事实。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64条的规定,当事人对自己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反驳对方的主张也应当提供证据或说明理由。
审:原告或委托代理人陈述诉讼请求及案件的简要事实和理由。
原:
审:原告的委托代理人对案件有无补充?
原告的委托代理人:
审:原告是否收到本院送达的举证通知书?在举证期限内提供了那些证据?
原告:收到。共提供()份证据,具体是:1、2、3、审:被告对原告提出的诉讼请求及案件的简要事实进行答辩。
被:
审:被告是否收到本院送达的举证通知书?在举证期限内提供了那些证据?
被告:收到。共提供()份证据,具体是:
审:根据双方当事人的陈述,以及双方当事人庭前提供证据(交换证据)的情况,本庭归纳该案的争议焦点为:
审:原告,对本庭归纳的争议焦点有无异议及补充?
原:
审:被告,有无异议及补充?
被:
审:双方当事人对本庭归纳的争议焦点均无异议,本庭予以确认。下面请双方当事人围绕本案的争议焦点举证,并指出每份证据的来源及要证明的问题。具体举证顺序为,首先由原告结合第一个焦点举证,由被告质证,然后对下一个焦点举证、质证,依次进行。在举证期限内未提供的证据,本庭不组织质证,对方当事人同意质证的除外。下面首先请原告向法庭出示证据。
(原告举证)
审:被告,对该证据有无异议?
被:
审:原告,对被告所举证据有无异议?
原:
审:原告,对事实部分还有无补充?
原:
审:被告,对事实部分还有无补充?
被:
审:法庭调查结束,下面进行法庭辩论。
四、法庭辩论
审:现在进行法庭辩论,双方围绕本庭归纳的焦点发表对本案性质、法律关系、法律适用、责任承担等方面的意见。
原告发表辩论意见?
原:
审:被告发表辩论意见?
被:
审:原、被告是否有新的辩论意见?
原:
被:
五、当事人最后陈述
审:现在,由当事人陈述最后意见。随即指示原告、被告、第三人依次作最后陈述。原:
被:
六、法庭调解
审: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128条之规定,由本庭主持调解。意调解?
原:不同意
审:被告是否同意调解?
被:
审:(调解不成)法庭调解结束。
七、评议、宣判 〈当庭宣判〉
(由于原、被告不同意调解或双方意见分歧较大,调解未成)。
审:现休庭X分钟,由合议庭进行评议。
书:全体起立,请审判员退庭
书:全体起立,请审判员入庭
审:下面宣判!
现在闭庭。
书:全体起立,请审判员退庭。
论公诉人出席法庭辩论的规范要求 篇5
检察官的客观公正义务不仅是一项普遍认可的国际准则,而且在中国大陆也具有完备的法律依据,其基本内涵是坚持客观立场,忠实于事实真相,实现司法公正。具体包括:以事实为依据、客观全面收集证据、全面审查和忠于事实真相、客观全面公正地向法庭提供证据、依法保障诉讼参与人诉讼权利、对刑事诉讼进行法律监督等。
指控追诉职能的内涵在中国大陆刑事诉讼法第172条中被明确规定为:“人民检察院认为犯罪嫌疑人的犯罪事实已经查清,证据确实、充分,依法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应当作出起诉决定,按照审判管辖的规定,向人民法院提起公诉。”
客观公正义务和指控追诉职能是辩证统一、有机结合的关系:一方面,客观公正义务是公诉人履职的基本准则,应当贯穿于公诉人履行指控追诉职能的始终;另一方面,正确履行指控追诉职能也是客观公正义务的实现,二者辩证统一、有机结合。
公诉人出席法庭支持公诉,是指控犯罪追诉职能的当然体现,但是如果与实现客观公正义务相脱离,则难以取得良好的出庭效果。实践中容易出现片面追求指控犯罪忽略指控客观公正性,或者在法庭上片面强调罪轻证据甚至放弃积极指控主张的情形,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于未能处理好客观公正义务与指控追诉职能二者关系。
客观公正义务在法庭辩论中具体体现为:有罪的、罪重的、罪轻的证据和事实、法律适用意见均应当在法庭辩论中有所体现;有利于被告人的量刑情节无论法定还是酌定量刑情节均应当表述;注重听取被告人的辩解和辩护人的辩护意见并吸收其合理成分。
如果说公正是法庭辩论的价值追求,那么理性就是法律人在法庭辩论中应当秉持的职业精神,特别是在一些大要案件的出庭公诉中,公诉人秉持公正、理性,坚持客观公正义务与积极指控追诉的有机统一,显得尤为重要。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案件中,客观公正义务与积极指控追诉的关系处理和把握会有所不同,二者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中国大陆刑事诉讼不断发展进步的过程。随着中国大陆刑事诉讼立法的进步,刑事诉讼法进一步完善了庭审方式,充分发挥公诉人、辩护人在法庭审理中的作用。公诉人的客观公正义务得到进一步强调和重视,尤其是对法定从轻情节的审查和在指控时如实表述,成为履行指控犯罪职能时必不可少的一项职责。
一、客观公正义务在法庭辩论中的要求及体现
公诉人出席法庭辩论的客观公正义务要求公诉人在指控犯罪时必须严格遵循法律规范达成指控目标。例如,被害人、诉讼代理人在法庭审理过程中可能对刑事审理部分有独立的主张和观点,有的情形下和检察机关指控内容可能会不同甚至发生冲突,譬如检察机关指控被告人构成故意伤害罪,但被害人、诉讼代理人认为被告人的行为应当构成故意杀人罪,并由此指责检察机关定性错误。在这种情形下公诉人需要秉持客观公正义务,不能为达成指控目标而不择手段,更不能盲目偏向被害人及其诉讼代理人的诉求。
具体而言,公诉人针对被害人、诉讼代理人的不同观点和意见,可以作如下说明:
首先,公诉人尊重被害人、诉讼代理人的合法诉讼权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被害人、诉讼代理人在法庭审理过程中有参加法庭调查和对事实证据发表意见进行辩论的权利。因此,依法保障被害人、诉讼代理人发表观点和意见的诉讼权利,也是检察机关应当履行的职责。
其次,公诉人希望被害人、诉讼代理人也同样尊重检察机关依法履行指控犯罪的职能。决定提起公诉、承担举证责任,都是检察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公诉权的体现,其中也包括依法独立发表不同观点和意见的职权。
最后,无论是检察机关还是被害人、诉讼代理人的意见,都将透过法院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作出最终判断。
需要注意的是,面对被害人、诉讼代理人的指责,公诉人要把握的基本原则是不应当与被害人、诉讼代理人展开辩论,如果双方确实有观点分歧的,应当尽量透过庭前沟通减少误解化解矛盾。同时,公诉人还应当理性地认识到其作为刑事案件的当事人具有独立的、特定的诉讼地位和局限性。
追根溯源,检察机关的公诉权与被害人的起诉权具有深厚渊源。“在原始社会是实行血亲复仇,受害者所属的氏族的成员,共同对加害者所属氏族的成员实行复仇,后来,复仇成为受害者近亲的责任。这种习俗,在进入阶级社会以后,曾长期被保留,不过已带上浓厚的阶级色彩。在这个阶段,人民把被害人的违法行为,看作是对私人权益的侵犯,是属于私人的事情,因此,国家不主动进行追究,而悉听受害者及其亲属自行决定是否起诉。只是到后来,随着阶级斗争的发展以及君主权力的加强,才形成新的观念和制度,即犯罪是对统治秩序的破坏,国家要主动进行追究,于是公诉制度才产生。”因此,公诉权从起源来看部分源自被害人诉权的让渡。
在中国大陆刑事诉讼中,被害人具有相对独立的诉讼地位,享有特定的诉讼权利:被害人在法庭审理过程中有参加法庭调查、法庭辩论的权利,可以申请通知新的证人或专家证人到庭、调取新的物证,申请重新鉴定或者勘验。对公安机关或者检察机关不予追究刑事责任的被告人提起自诉等。由此可见,被害人具有独立于检察机关的诉讼地位和诉讼权利。因此,被害人在法庭上发表与检察机关不相同甚至相反的意见,是其合法行使诉讼权利的具体体现。
公诉人在尊重和保障被害人行使合法权利的同时,既不能因被害人提出异议而放弃立场盲目附和,也不能对被害人的异议视而不见自说自话。公诉人应当有理有据地阐述指控依据和理由,说明检察机关对于争议内容的观点和意见,提交法庭作出最终裁决。
二、指控追诉职能在法庭辩论中的要求及体现
公诉人在法庭辩论中须要实现的首要职能是指控追诉。在审前程序中公诉人的首要职能并非指控追诉犯罪,而是带有“裁判”性质的事实判断及追诉必要性权衡,而在审理程序中公诉人则不复具有“裁判”职责,其首位职责是实现指控追诉的主张,说服裁判机关接纳公诉意见。因此,指控追诉职能要求公诉人在法庭辩论中应当积极履职,不能消极放弃答辩应对。
例如法庭辩论中常见程序性辩护的情形,被告人及其辩护人提出侦查机关违法限制被告人人身自由,此后获取的全部供述均系非法证据应予排除。实践中,侦查机关超期羁押犯罪嫌疑人的情形并不常见,但犯罪嫌疑人在到案以后直至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的这段时间内,有可能存在虽未被采取强制措施而实际上被限制人身自由的情形。犯罪嫌疑人被合法羁押之后的供述是否能够使用则涉及到“重复自白”是否需要排除的情形。在法庭辩论中涉及到侦查机关的活动是否合法等问题时,公诉人应当及时说明履行法律监督职责的结果,既不能大包大揽代人受过,也不能视若不见与己无关。因为案件一旦提起公诉,检察机关即承担着证明指控成立的证明责任,包括对证据合法性的举证义务和说服责任,公诉人的答辩需要达到足以证明取证合法性的程度,才能有效维护指控追诉的主张。在这种情形下公诉人可以作出如下答辩:
“被告人、辩护人所质疑的在看守所以外地点讯问的供述材料,检察机关经审查并未将其作为指控证据使用。但公诉人所出示的庭前供述均系侦查人员在合法羁押场所依法审讯获得,被告人在看守所内自愿作出内容相同的供述,具备证据的合法性,因此不应将其作为非法证据加以排除。
对于侦查活动是否合法的问题,检察机关对侦查机关是否合法行使侦查权已经履行了法律监督职责。此外,对侦查人员侵犯公民诉讼权利的,被告人、辩护人也有权提出控告。对被告人、辩护人今天当庭提出的内容,检察机关将予以高度关注并依法履行法律监督职责。”
在上述答辩中,公诉人须要注意的是对“重复自白”是否具有证据能力并不能一概而论,对此不妨比较一下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作法。在美国刑事诉讼中,对于非法讯问后依法获得的证据也设立了很多不予排除的情形,包括:“污染中断”,即在官方非法取证行为之后,由于被告人的自愿行为而使最初的违法性(污染)被中断,不影响官方随后依法获得的证据可采性;“污染被稀释”,即官方非法取证与派生证据之间的污染关系由于时间等因素而逐渐减弱,以致派生证据已经基本上没有“毒性”时,可以采纳为证据使用。在德国对于证据使用禁止的放射效力问题,学术界并无定论,但其联邦最高法院采取的是权衡理论,即权衡为表、规范保护目的为里。权衡理论导致其判决本质上带有高度的不确定性,难以预测审理结果。德国联邦最高法院就证据使用禁止的放射效力判例中,值得一提的包括1980年、1983年、1987年三起判例,除1980年的违反通讯秘密案认可了证据使用禁止有放射效力外,其余两起判例均否认了这一点。
而台湾地区则要求达到怀疑非法取证行为与后来自白因果关系的程度,即“被告先前受上开不正之方法,精神受压迫所为非任意性之自白,其所受精神上之压迫状态,足证『已延伸至后未受不正之方法』所为之自白时,该后者之自白,仍不具有证据能力,故审理事实之法院,遇有被告对于自白提出非任意性之辩解时,应先于其他事实而为调查,茍未加调查,遽行采为有罪判决所凭证据之一,即有违背证据法则之违法。”
比较研究上述作法,不难看出对于非法取得犯罪嫌疑人供述后,又在合法讯问程序中重复取得相同内容的犯罪嫌疑人供述,并非一律应当予以排除,关键在于其后续供述是否受到前述非法手段的持续干扰和影响。在中国大陆司法实践中,犯罪嫌疑人在送交看守所羁押以后,从空间条件上实现了与审讯人员的物理隔离,基本可以排除其身体受到强制的情形。尤其是在审查逮捕、审查起诉环节由检察人员对其讯问时,由于讯问主体的变化也使得前述精神强制的影响被阻断。因此,犯罪嫌疑人在合法讯问程序中作出相同内容的有罪供述,不应作为非法证据予以排除。
归根结底,公诉人在法庭辩论中应当更加注重客观公正义务与指控追诉职能的有机统一,维护被告人和被害人诉讼权利、保障辩护律师依法履行辩护职责,进一步实现刑事诉讼法尊重和保障人权的要求。
准确全面预测与临场灵活应对紧密结合
公诉人出席法庭如同参加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庭上一分钟,往往需要在庭下做大量充分的准备工作才能精准呈现最佳效果,因此公诉人在法庭辩论中应当做到准确全面预测与临场灵活应对紧密结合。
一、准确全面预测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准确全面预测庭审可能出现的辩论焦点是做好庭前准备的必修功课。要做到准确全面预测庭审辩论焦点,关键在于明确须要预测的内容和采取正确的准备方法。
中国大陆刑事诉讼的法庭审理无论一审程序抑或是二审程序,均是对事实和证据、法律适用问题进行全面审理,可能出现的法庭辩论焦点较为复杂。同时,证人、鉴定人、专家等出庭作证也会增加庭审可能出现的辩论焦点。法律虽然规定公诉人和辩护律师均有调查取证权,但未规定在开庭审理前控辩双方向对方证人进行质询的权利,仅在庭前会议中可以向审判人员提出拟出庭证人名单。由于控辩双方在庭审前缺乏有效了解、接触对方证人的机会,因此增加了在法庭辩论中就出庭证人证实的内容如何应对的难度。
(一)明确需要预测的内容
公诉人出庭前的准备工作包括:进一步熟悉案情,掌握证据情况;深入研究与本案有关的法律政策问题;充实审判中可能涉及的专业知识;拟定讯问被告人、询问证人、鉴定人、有专门知识的人和宣读、出示、播放证据的计划并制定质证方案;对可能出现证据合法性争议的,拟定证明证据合法性的提纲并准备相关材料;拟定公诉意见,准备辩论提纲;须要对出庭证人等的保护向人民法院提出建议或者配合做好工作的,做好相关准备。这里的七项工作要求均体现出准确全面预测法庭辩论的具体要求,通常而言,准确全面预测庭审辩论焦点需要围绕以下内容展开︰
第一,证据的综合运用与分析。关于证据合法性的问题,应当在法庭辩论之前予以解决。进入法庭辩论阶段后,就证据的辩论问题,公诉人应当重点围绕证据的客观性、关联性,尤其是证据综合证明力问题展开。这就要求公诉人在庭前预测时,一方面要分析己方在法庭出示的证据有哪些自相矛盾之处,证据和证据的矛盾中哪些是主要矛盾可能会影响关键事实或情节的认定,哪些是枝节矛盾须要解释说明;另一方面要分析辩方可能在法庭出示哪些辩护证据,这些证据可能会出现的矛盾和薄弱点在何处等。在此基础上,对全案证据进行综合分析,尤其是关键事实和情节有哪些证据怎样予以证明,要从立论和驳论两个角度加以考虑。尤其须要注意的是对专业性较强的科学技术类证据应当做好充分的应对准备,如专家证人就某类特殊事项开展经验性研究所提供的报告等。认定事实的科学化也是刑事诉讼的发展趋势之一,“伴随着过去50年惊人的科学技术进步,新的事实确认方式已经开始在社会各个领域(包括司法领域)挑战传统的事实认定法。越来越多对诉讼程序非常重要的事实现在只能透过高科技手段查明”,“与应用技术手段密切联系的是,对技术性专家意见的依赖也在增加:必须对结构复杂的机器得出的结论进行解释,还要评估该结论的证明价值。”因此,公诉人对于科学技术类证据证明力的答辩准备需要延伸到相关专业领域,广泛了解可能出现的技术性问题。
第二,法律适用的争议点。法律适用问题应当是法律辩论中的争议重点,在适用实体法评价犯罪事实时可能出现的问题包括: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的区别,犯罪型态、共同犯罪的责任地位,违法阻却事由,社会危害性大小,是否构成自首、立功、被害人有无过错等,这些均应当纳入法律适用争议问题予以考量。除了实体法适用的争议问题外,程序法适用的争议问题也应当一并予以考虑。程序法适用的争议包括证据合法性问题,也包括侦查、起诉、审判活动是否合法的问题,例如管辖权争议、是否依法保障辩护权行使、是否依法适用强制措施等。近年来程序性辩护日益为辩方所重视,对此类程序性辩护如果应对不当,容易导致司法机关处于程序违法的被告地位,甚至危及整个指控的成立。
第三,法律之外的争议。法律之外的争议主要是指具体法律适用问题以外的争议内容,包括刑事司法政策的掌握与运用、结合犯罪社会危害进行必要的法制宣传教育等。这里须要注意的是法制宣传教育在法庭辩论阶段的具体运用。首先,公诉人在出席法庭时进行必要的法制宣传教育是由检察机关的法定职能所决定的。中国大陆刑事诉讼法第8条规定:“人民检察院依法对刑事诉讼实行法律监督”;人民检察院组织法第4条规定:“人民检察院透过检察活动,教育公民忠于社会主义祖国,自觉地遵守宪法和法律,积极同违法行为作斗争”;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印发检察机关贯彻刑诉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的通知规定:“公诉人发表总结性意见,应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根据案件具体情况和庭审情况,进行必要的法制宣传教育。”其次,法制宣传教育需要把握尺度分寸,做到适时适度。有的观点认为公诉人在指控犯罪的同时进行法制宣传教育有未经审判定罪之嫌,这其实是对法制宣传教育的误读,因为法制宣传教育是结合案件客观事实针对旁听群众所作出的,而非针对被告人进行批评教育。所以公诉人进行法制宣传教育需要正确区分其与指控犯罪社会危害性的区别,并且掌握好分寸尺度,切忌盲目拔高。要做到“适时”,即根据案件发生的社会背景、法庭审理的现实情景来发表法制宣传教育;要做到“适度”,即根据案件客观事实达到应有的总结力度和深度。
(二)采取正确的准备方法
第一,升华全案证据。人类认识事物须要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过程,运用证据认识案件事实也不能例外。通常在提起公诉以前,公诉人透过审查案件卷宗、复核相关证据、讯问犯罪嫌疑人等工作,对证据进行去伪存真,综合分析得出认定的案件事实,这是第一次认识的过程。案件提起公诉以后,公诉人需要对案件证据有一个再认识的过程。具体而言,就是要再次熟悉案件卷宗材料,了解被告人供述和辩解、证人证言可能出现的变化,尤其是透过庭前会议了解辩护人拟出示的证据、出庭的辩方证人等。在此基础上,提炼出指控犯罪的证据体系有哪几方面的证据,证据与证据之间、证据与事实之间的关联性如何论证,由此自然可以发现证据体系的要害和薄弱环节,然后再有针对性地思考解决方案。需要注意的是,再次熟悉案件卷宗材料需要区别于审查起诉阶段的阅卷,升华全案证据需要对证据和事实了然于胸,洞若观火,而非简单机械的重复劳动。
第二,拟定出庭预案。在升华全案证据的基础上,公诉人应当拟定出庭预案。根据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第428条的规定,公诉人须要拟定的材料包括︰“讯问被告人、询问证人、鉴定人、有专门知识的人和宣读、出示、播放证据的计划、质证方案、证明证据合法性的提纲、公诉意见、辩论提纲。”具体而言,讯问和询问计划应当着重设计须要发问的关键点,重在提纲而非具体的问题甚至问题的语言表述,公诉人根据庭审情况可以临时调整须要发问的具体问题和表述方法。举证计划则可以按照有利于全面展现案件事实的方式安排证据出示的顺序和分组。质证预案原则上要按照一证一质进行准备,在分组出示证据的情况下可以分组综合质证。公诉意见和辩论提纲则应当对案件事实、证据和法律适用问题存在的争议问题作出预测并进行应答。
第三,收集相关信息资料。出庭公诉效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公诉人事前掌握的信息量有多大、多精确。在信息传媒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拥有更多的信息资源无疑更容易居于优势地位。就出庭公诉而言,需要收集的信息资料包括被告人对起诉书指控内容的意见、庭前的心理情况和身体情况等、辩护人拟在法庭出示的证据和传唤的证人、辩护人拟发表的主要辩护观点、被害人及其诉讼代理人的意见、社会公众及媒体对案件的关注程度、主要舆情观点等。这就要求公诉人在正式开庭审理以前要扩大信息收集渠道,例如和审判人员加强程序性沟通,主动听取辩护人、诉讼代理人的意见,透过网络等信息渠道收集分析研判舆情。
二、临场灵活应对
公诉人在全面准确预测法庭辩论焦点的基础上,须要做到对突发问题和情形进行临场处置、灵活应对。目前实践中法庭辩论应对不得当往往是基于两种情形:一是庭前准备充分有余而灵活不足,遇到突发问题仍然按照既定方案应对,导致法庭辩论缺乏临场性、针对性;二是庭前准备不足而造成难以有效应对法庭辩论突发情况。这两种情形在实践中都须要透过临场灵活应对来加以避免。
临场灵活应对要求公诉人能够快速归纳总结庭审中出现的争议焦点,并及时根据庭审现场情势调整辩论方案,有针对性地进行回应。这就决定了公诉人在法庭审理时不能自说自话、照本宣科,必须全面听取被告人及其辩护人的辩解、辩护意见,并发现其中的问题所在。在组织答辩应对时,特别须要注意的是应当根据庭审现场出现的辩论内容进行回应。临场出现的辩论内容有可能是我们事先预测到的辩论焦点,但其论证方式未必尽如预期,也有可能是我们事先未预测到的争辩内容。但无论是上述哪种情形,公诉人均需要及时调整自己的答辩内容。
通常而言,优秀的法庭答辩须要针对临场内容进行回应,同时要求论证观点的方法简洁有力,有以下几点值得注意:一是要善于总结把握辩论焦点。被告人在法庭上的辩解意见往往较为散乱缺乏严密逻辑体系,但公诉人概括归纳答辩问题要直指要害,即直接针对指控被告人行为构成犯罪的关键事实。有时公诉人的归纳问题看似没有和被告人、辩护人的辩解辩护意见一一对应,但实际上只要抓住问题的总纲,运用概括归纳能力将被告人缺乏逻辑体系的辩解意见提炼成为有效组织答辩的攻防体系,就能把握住法庭辩论的焦点。二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反驳被告人辩解意见时可以采取叙述式语言,而非逻辑推理分析。例如引用被告人所实施的客观行为、客观事例,或者引用相关人员的原话,采取叙述的方式来论证其辩解意见不能成立。这种手法在大要案件中显得尤为可贵,所谓最好的反驳就是用事实进行反驳,事实往往比逻辑在法庭辩论中拥有更为强大的生命力。面对被告人不能成立的辩解,以其客观行为或者其自身语言作为反驳的论据,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是法庭辩论中一种较为有力的应对方式。三是立论驳论有机结合。公诉人在答辩中可以列举被告人的犯罪行为对其辩解进行有力驳斥,还可以从立论角度论证指控犯罪成立的论点。在法庭辩论中,有立论和驳论相互结合,才能构成完满的辩论体系,使得论述的观点更令人信服。
例如,法庭审理时辩护人利用旁听群众的情绪波动因素,在发表辩护意见和观点时使用煽动性语言渲染非理性因素,在法庭审理中形成旁听群众喝彩、哭喊等混乱局面,甚至利用媒体舆论宣传等手段直接或间接对公诉人施加压力,公诉人应对不当将陷入被动局面。公诉人针对此种情况,最好的应对办法是不主动回应,更无须正面回击。维护法庭秩序是审判机关的职责,公诉人如果越俎代庖过于积极主动,反而效果不好。公诉人可以提请法庭警告制止诉讼参与人或者旁听人员违反法庭秩序的行为,必要时可以建议休庭或延期审理。法庭继续审理时,如果有适当的机会,公诉人可以作如下说明:
“今天我们来到法庭,目的只有一个:查明事实真相,查清被告人是否犯罪,犯了什么罪,应当受到什么处罚。
冲动只能宣泄情绪,并不能有助于我们发现真相。为了实现这个目的,我们需要共同维护良好的法庭秩序,而不是将法庭当作嬉笑怒骂的舞台或者展现个人技巧的竞技场。我们都应当尊重法庭的审理活动,遵守法庭秩序。所以,请让我们将目光转回今天庭审的主题。”
法庭审理过程中有时会出现辩护人利用社会公众舆情施加压力的情形,事实上舆情应对无处不在,也在一定程度上考验着公诉人的危机处置能力,公诉人应当对此有清醒的认识。
在刑事司法个案的审理过程中,公诉人可能遭遇各种舆情应对的危机,对此既要谨慎小心处置,又不能过于紧张而导致缩手缩脚影响正常履行职务。对于个别无关大局的挑衅言论,公诉人大可以置之不理,表现大度从容一些。但是对于可能影响司法公信力的攻击性言论,公诉人不能充耳不闻,应当在法庭上有所回应。这种回应需要把握好尺度,点到即止。尤其是在局面较为混乱的情形下,公诉人更有必要将庭审氛围拉回到理性的层面,将公众关注的焦点引导到案件事实和证据上来。
近年来,刑事司法成为舆论关注热点,社会公众对相关个案的关注更借助现代传媒技术呈现出空前盛况。从这些年来社会公众对刑事个案所作的各种评价来看,无论其深度、广度都有了较大的进步,这种社会思维多元化的表现与经济体制多元化的发展是相适应的。事实上,刑事个案之所以能够成为社会公共话题,往往不在于案件本身,而是个案的典型意义和背后蕴藏社会价值引发人们关注。经济体制的多元化决定了思想文化的多元化,法律观念和法律思想作为社会文化中最复杂的内容之一,出现各种分歧与碰撞在所难免,即使是对公正价值的同一追求也有可能导致多种不同的解读。关注刑事司法活动有助于社会公众养成理性思维和法治意识,从而促进法治社会的构建。
全面防御体系与突出重点辩驳相辅相成
法庭辩论过程中,公诉人的首要责任是证明责任,即证明指控犯罪事实成立的义务。为履行证明责任,公诉人须要建立完整的证据体系有效防御来自辩方的质 疑。在全面防御的基础上,针对关键问题突出重点、点面结合,进一步论述指控意见的成立。
一、全面防御体系的构建
法庭辩论阶段的证据体系和法庭调查阶段的证据体系是有所区别的:前者通常由能够证明犯罪构成要件相关事实的证据组成,包括证明犯罪主体事实、犯罪客观方面事实、犯罪主观方面事实和提炼的犯罪客体事实的证据。后者是以完整清晰展现案件事实为目的所排列的证据,可以按照事件发生、发展、结果的自然顺序组证,也可以按照先客观证据后主观证据的顺序组证。
在法庭辩论阶段全面组建证据体系的基本方法是:首先,将全案证据按照犯罪构成要件事实的需要,分别进行归类;其次,在证明各个构成要件事实的证据组中论证证据与证据之间的内在联系;最后对全案证据进行综合分析判断。以李某受贿案为例分析如下:
李某受贿案的证据类型相对较为单一,由书证和言词证据组成。在组建李某案的证据体系时,可以将全案证据按照受贿罪关键事实“利用职务上便利为他人谋利”和“收受他人财物”进行排列组合,得出如下内容:首先,证明李某利用职务上便利为钱某谋利的证据有“中标通知书”及工程款项拨付的相关书证、钱某的证言和李某的供述,一致证实李某利用职务上便利在钱某中标某工程事项上提供了帮助;其次,证明李某收受钱某所送房屋的证据包括购房合同等书证、钱某及其弟弟的证言、李某的供述和辩解。
在对以上证据进行分类罗列的基础上,进一步厘清证据和证据之间的关系,综合分析真伪并得出结论。对于李某利用职务上便利为钱某谋利的事实,被告人李某并无异议。关键在于李某是否收受钱某所送的房屋,就这一事实李某出现了多次辩解,因此指控证据体系的构建可以从立论、驳论两方面入手:
证明李某收受钱某所送房屋的证据分为三个方面:第一是证实钱某购买房屋的证据,包括购房合同等书证,证实钱某购买价值100万余元的房屋一套;第二是证实李某实施收受房屋客观行为的证据,包括钱某证言、钱某弟弟证言,二人均证实两次由钱某弟弟陪同李某夫妇看房选房,最终由李某选定一处房屋,房屋竣工后又陪同李某验收房屋。上述内容也得到了李某本人多次供述印证。第三是证实李某有收受房屋主观故意的证据,包括钱某证言和李某供述,二人均证实钱某提出送房后李某即同意,还商定将房屋登记在钱某名下以逃避查处。李某也明知钱某按照约定实施了购房、付款等行为,在钱某向其交钥匙时还表示让其代为保管。钱某弟弟证言也从侧面印证了上述内容,他证实哥哥是为感谢李某关照才送房屋。
而李某称自己未予收受房屋的两次辩解均不能成立,理由是:(一)李某六次供述均系在合法自愿状态下作出,侦查人员对其未收受房屋辩解的如实记载证明其自愿供述的权利得到了充分保障。在合法讯问过程中,李某到案后二周内四次自愿作出同样供述,且得到证人钱某等人印证,说明其供述客观性较强。(二)李某后两次辩解虚假成分较大,其第一次辩解是“由送改为买”、第二次辩解彻底否认谋利和送房事实,不仅前后不一,而且哪种说法也得不到证人证言的印证,还与证明其谋利的大量书证相矛盾,充分说明其辩解具有虚假性,不应采信。综合李某六次供述过程可以看出其在7个月时间里由供述犯罪事实向虚假陈述逐步变化的过程,符合犯罪人避重就轻的心理规律,其后两次辩解没有收受房屋的内容不属实。
二、如何突出重点答辩
在全面防御的基础上突出重点答辩,强调的是法庭辩论不能如论辩赛攻辩环节式地一问一答。尤其是在大要案件的庭审中,被告人及其辩护人提出的观点意见可能千头万绪,即使是同一种观点,也可能因为立场和论述方式的不同而发生差异。在这种情况下,公诉人如果过于追求面面具到,效果可能适得其反,有效突出重点进行答辩才能取得良好效果。
第一,在全面构建证据体系的基础上把握案件的关键环节。正如一篇文章要有文眼,我们指控犯罪的证据体系无论繁或简,总会有关键环节所在,把握住了关键环节也就决定了法庭论辩能否取得好的效果。案件的关键环节既包括事实和证据的要害点,也包括法律适用的争议点,能否准确找出这些关键环节反映出公诉人对案件本身“吃”得透不透。如果说把握法律适用的争议点更多地仰赖于日常法律适用能力积累的话,把握事实和证据的要害点则需要公诉人在出庭前反覆熟悉提炼证据材料。“不知己,每战必殆”,只有清醒地认识到指控本身的关键所在,面对法庭辩论中出现的各种观点才能做到游刃有余。
第二,归类问题并过滤重点。把握住了案件的关键环节以后,我们可以将法庭辩论中出现的各种观点进行归类,如“针对关键环节A,控辩双方争议的问题分别是1、2、3……”。这样归类的好处是可以帮助自己厘清思维。须要说明的是,我们在法庭上通常需要记录被告人及其辩护人的观点以便归类问题作出应对,这里的记录只需要记下主要观点即可,当然必要时也可以记录某句话的原文,记录的详略视答辩需要而定。在归类问题的同时,我们还应当快速过滤出重要的辩护观点,忽略与案件无关或者影响不大的辩护观点和重复意见,避免作无效答辩。
第三,转换思维攻防并举。控辩双方在法庭辩论中的逻辑体系是不相同的,尤其是辩护人甚至不须要严密地论证己方观点只需要找出指控方的漏洞即可,因此辩护观点未必能够形成严谨体系。而且在有的情况下,辩方一旦形成逻辑体系,控方自陷其中反而难以有效答辩。因此,公诉人在思考应对辩护观点时,须要将思维转换到控方的逻辑体系中去,这样才不至于自乱阵脚。在回应辩护观点时,也不能只破不立、只立不破,攻防并举,才能取得良好的法庭辩论效果。
例如,法庭辩论中被告人与其辩护人的观点互相矛盾,可能包括三种情形:第一种是被告人、辩护人就事实和证据发生观点分歧,且被告人的观点较之辩护人观点对其本人更为不利。公诉人可以答辩如下:
“公诉人注意到被告人辩解意见与其辩护人辩护观点截然相反,被告人作为案件的亲历者,其掌握客观事实的情况是其他人无法替代的。辩护人则是透过对证据进行分析推演还原客观真实,但法律真实与客观真实始终是存在差别的。一般情况下,被告人有可能基于趋利避害本能而作出虚假供述,但是今天其当庭自愿供述不利于自己的内容,这一供述的真实性显然优于辩护人的推定事实。”
第二种情形是被告人、辩护人就事实和证据发生观点分歧,且被告人供述更轻。这也是属于较为常见的一种情形,对此公诉人可以答辩如下:
“被告人基于趋利避害本能而作出虚假供述符合常情常理,相较而言,我们认为辩护人对这一问题的辩护观点更为理性。同时公诉人需要进一步强调的是:第一,我们尊重被告人自愿供述的权利;第二,中国大陆法律确立了两项准则,如果被告人如实供述,可以获得从轻处理。同时,如果没有被告人供述而其他证据确实、充分的,可以认定案件事实。据此,本案符合其他证据确实、充分的情形,指控犯罪事实成立;第三,被告人是否当庭认罪悔罪是其人身危险性是否降低的体现之一,对此也请合议庭在量刑时予以综合考虑。”
第三种情形是被告人、辩护人就法律适用问题发生观点分歧。这种情形处理相对容易,公诉人只需要针对被告人、辩护人就法律适用问题提出的不同辩解意见、辩护观点分别答辩即可。
被告人、辩护人在法庭审理过程中观点可能不同甚至互相矛盾,如被告人自己作无罪辩解而辩护人作罪轻辩护等。被告人、辩护人在法庭上观点不同甚至相互矛盾是由其不同的法律地位所决定的。虽然相对于检察机关而言,被告人、辩护人均为辩方,但二者的区别使其在法庭上完全有可能发表各自不同的观点和意见。
被告人作为刑事诉讼的当事人,案件处理结果与其有直接利害关系,其可能基于自身利益原因而避重就轻。而辩护人的法定职责是根据事实和法律,提出被告人无罪、罪轻或者减轻、免除其刑事责任的材料和意见,维护被告人的诉讼权利和其他合法权益,其权限来源于当事人委托或者司法机关指定,因此其诉讼地位既在一定程度上依附于被告人又相对独立。具体表现在辩护人的职责是依法维护被告人的合法权益,提出无罪、罪轻的辩护意见,但辩护人应当根据法律、事实和证据发表独立的辩护意见,而不是完全依照被告人的意愿开展辩护。
同时,公诉人也有职责维护诉讼参与人的合法诉讼权利并对法庭审理是否合法进行法律监督。但公诉人的客观义务和辩护人的辩护职责是截然不同的,前者源自法律监督机关的定位和属性,后者更多地来自当事人的委托。因此,当辩护人在法庭审理过程中确有损害被告人合法权益的时候,公诉人应当指出并提请法庭注意。
在法庭辩论中,如果被告人、辩护人就法律适用问题观点不一致,公诉人分别答辩即可。但是如果被告人、辩护人是就事实问题发生观点分歧,公诉人则需要根据不同情形区分对待。如同前文所述的两种情形:一是被告人供述重于辩护人意见的。通常而言,这种情况较为少见,但在排除被告人故意作虚假供述如替人“顶罪”等前提下,公诉人可以利用这种有利于指控的局面,阐明被告人自愿合法有罪供述对认定案件事实的证明力较强,因其系案件事实亲历者。而辩护人对案件事实的认定系根据证据分析、判断、演绎得出,与客观事实是有一定差距的。从而提请合议庭对辩护人的辩护意见不予采纳。二是被告人供述轻于辩护人意见的,这是一种常见情况。辩护人在对全案证据进行综合分析后得出更为理性的事实认定结论,符合其法定职责定位,也能够更好地维护被告人的合法权益。因此公诉人只须在答辩时指出被告人供述可能因其自身利害关系而避重就轻,存在虚假供述可能性即可,答辩重点仍然应当放在控方证据体系的论证分析方面。
结语
关于模拟法庭教学方法的思考 篇6
我学院在综合楼建设了专门的模拟法庭实验室, 配备了大量的硬件设施, 高度仿真了我国法庭的现实环境。按照学院《2010级法学专业教学计划》, 法律系在刑法、民法、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行政法和行政诉讼法等十四门课程中运用模拟法庭教学手段;开设学期分布面从第二学期到第七学期, 课时总计48课时, 占总教学计划课时1.9%左右。另外, 学院的法律系在学生社团活动中经常开展模拟法庭作为学生的第二课堂, 以此来宣传法律知识, 锻炼学生应用法律的技能, 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一、模拟法庭DIY的理论依据
为了尽可能促进教与学的互动, 让学生亲身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体验当事人的心理感知, 依据情境学习的理论, 学院的模拟法庭教学活动尝试运用了DIY模式。情境学习理论 (Theories of Situational Learning) 是由美国学者让·莱夫 (Jean Lave) 教授和爱丁纳·温格 (Etienne Wenger) 于1990年前后提出的一种学习方式。该理论是继行为主义、认知主义之后西方重要的学习理论。情境学习理论认为, 学习是一种在某一情境中与他人及其他相互作用能力的提高;而迁移是在一种情境中参与一种活动的学习能够影响 (正向或负向) 其在新情境中参与另一种活动的能力。真正的、完整的知识应当是在真实的情境中获得的。在非真实的环境中, 知识的学习完全不同于实践者在生活中对知识的运用。这样导致的结果是, 学习者能够通过考试, 但却可能不能将知识运用到真实的社会生活中。由此, 情境学习理论提倡以二种途径学习知识:其一, 重视一般技能的传授, 使之迁移到多种情境中去;其二, 强调在应用情境中传授知识, 强调知识必须要在一定的背景中学习, 这种背景可以是: (1) 真实的工作环境, 如学生的专业实习; (2) 真实的工作环境的高度模拟替代; (3) 抛锚背景, 即建立在一个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开展教学活动。可见, 情境学习理论告诉世人:你要学习的东西将实际运用到什么情境中, 那么你就应该在什么样的情境中学习这些东西。就好比, 要学习厨艺, 就应当到厨房学习;要学习诉讼, 就应当到法庭学习。情境学习理论改变了传统的“一言堂”教学模式, 强调了学习者应当通过自身的实践来学习知识, 促进了学习者 (包括教师) 对知识的提升。
二、学院模拟法庭开展现状 (以民事诉讼模拟法庭为例)
(一) 组织实施
模拟内容包括案发过程、原告聘请诉讼代理人、原告起诉、法院受理、被告答辩和证据交换环节。这样突破了传统的模拟法庭只模拟庭审环节的状况, 将模拟内容向前延伸, 学生根据案情创作剧本, 学生自编、自导、自演, 将模拟法庭将要审理的案情“再现”。专业教师则负责确定案件类型、指导证据材料的收集方向、案件争点的设计和法律文书的修改工作。其优点在于是:第一, 模拟案例由专业教师指导, 学生设计并全程模拟演示。通过模拟法庭DIY, 学生亲身经历案件, 增加了学生对案情的熟悉程度, 帮助学生理解案件的冲突和矛盾, 增强学生对诉讼流程的角色理解和对诉讼程序的把握。第二,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也可以提升学生的胆量、自信心和团队意识。通过模拟法庭的训练, 学生能够认识到案件的处理, 不是一个就法律谈法律的问题, 而是需要从政治、经济、法律、文化、风俗、伦理和道德等多角度全方位思考的问题。这更符合司法部制定的《法学教育“九五”发展规划和2010年发展设想》的法学人才培养要求。
(二) 主要内容
1、案例的选择。
案例的确定是模拟法庭能否顺利进行的核心问题。案例的确定要具有几个特点: (1) 针对性, 案情的复杂程度要和学生的法学理论和诉讼技巧相适应, 以免学生对案情判断分歧太大, 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 争议性, 主要体现在案情性质要在目前的法学理论上存在一定的分歧或者根据证据规则对案件事实的认定上存在分歧, 案件出现分歧才适合原告、被告相互转换进行攻击——防御, 如果案件性质清楚, 证据确凿, 缺乏可辩性, 这就无法有效开展攻击——防御, 影响教学效果; (3) 生活密切性, 案情如果和学生生活密切, 容易激发学生兴趣, 学生也容易理解案情, 整个流程将更为顺畅, 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4) 新颖性, 模拟法庭如果能够紧跟社会发展的现实, 对一些法律没有明确调整的新生社会关系作为模拟法庭的素材, 也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 提高教学效果。
2、学生分组和角色的分配。
由于模拟法庭的角色有限, 学生最好分组进行, 每个角色的后面都应该有个团队来支撑, 发挥集体的智慧, 合理分工, 积极讨论, 共商对策。目前主要通过教师指定和学生推荐的方式, 确定参演的学生。
3、模拟法庭的预备
前期工作完成后, 由学生根据创作的剧本进行案情“再现”, 整个案情进行摄像并保存。之后, 学生根据分组和角色的分配, 查找资料, 制作法律文书。条件初步具备了, 学生进行彩排。同时, 针对彩排中出现的法律文书、庭审流程等事项, 指导教师负责做好记录, 对存在的问题逐项列出, 以便排练完毕后及时指导学生改正。
4、模拟法庭开庭
彩排顺利后, 应当确定模拟法庭开庭日期。开庭日期应当公布在教学楼、食堂等学校的的公告栏处。模拟法庭的开庭应当欢迎感兴趣的师生旁听, 方便接受广大师生的批评指正, 有利于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提高。同时, 也起到了普法宣传的作用。模拟法庭的庭审过程并不完全由剧本设定, 允许学生自由发挥, 以避免出现模拟法庭的庭审变成“话剧”演出的情形, 这更能锻炼学生的应变能力。
5、教学效果的评价
模拟法庭教学效果的评价分为:对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和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两部分。目前具体的评价依据和指标, 评价结果和教师考核、学生成绩考核的关联性, 这些还缺乏相应的制度建设, 需要抓紧制定。
三、模拟法庭DIY模式的不足及相关建议
(一) 进一步完善模拟法庭的制度建设。
目前, 学院的模拟法庭课程还不是独立课程模式, 该教学手段如何分步实施、教学目的是否具体明确、教学效果如何进行评价等等, 都还没有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这不利于教师对模拟法庭进行质量监控。所以, 系部应当尽快制定模拟法庭的《实训大纲》、《教学效果评价指标》等文件。通过制度化建设, 规范学生的DIY过程, 达到减少操作过程中的随意性, 防止案件的模拟过程出现失控的状况, 影响教学目的的实现。
(二) 进可能提供学生参与模拟法庭的机会。
由于模拟法庭每次开庭涉及到的角色一般在10人左右, 很明显, 这还不能保证每个学生在校期间能体验全部的角色。笔者建议:1、班级开展模拟法庭教学活动中, 以寝室为单位进行组队, 各寝室推出一位代表承担一个角色, 方便学生进行资料搜集和案情讨论, 强化学生的团队意识;2、从锻炼尽可能多的学生能力的目的出发, 整个本科教育期间, 尽可能不让某个同学重复担任模拟法庭的某个特定角色;3、继续鼓励学生社团举行或参加上海地区高校组织的模拟法庭活动, 扩大第二课堂的作用。
(三) 加强模拟法庭参演同学的交流。
由于模拟法庭中每个角色的任务不同, 每个角色得到锻炼的机会也不一样。相对来说, 审判长、检察官和律师的锻炼机会大, 法警的锻炼机会小。锻炼的机会和素质的提升密切相关。因此, 模拟法庭结束后, 每个角色应当撰写《心得体会》, 然后在班级内进行交流。该《心得体会》也应当予以存档, 以备今后的教学需要。
(四) 加强模拟法庭的档案建设。
前期模拟法庭教学过程中仅仅留存了学生演示案情的录影资料和模拟法庭庭审中的数码照片资料以及一些文字资料, 没有系统地对模拟法庭DIY全程进行资料留档。笔者认为要做好案件重现、证据调查、证据交换、司法文书展示、模拟开庭和教师点评等过程的音像资料保存工作, 只有建立在完整资料的基础上, 教师才能更好地点评;学生才能更好地反思;才能有更详细的资料留给后期的模拟法庭教学进行借鉴。
摘要:模拟法庭是法学教育中常见的实践教学手段。通过模拟法庭, 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参与教学的兴趣和自主性, 学生可以在自行设定的高度仿真的情境中学习, 达到熟悉法学理论, 熟悉诉讼程序规定, 提高综合素质的教学目的。本文试就我院模拟法庭DIY (Do It Yourself) 模式的开展提出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法学教育,模拟法庭,实践教学
参考文献
[1]王军武、梁照飞、许如聪、陈权、管小娜:《情境学习理论与实践模式探讨》, 《教育技术导刊》, 2005, (2) :554-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