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材料作文立意指导

2024-09-27

中考材料作文立意指导(通用11篇)

中考材料作文立意指导 篇1

关键词:诗歌类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指导

诗歌 (包括歌词) 是人们内心深处灵魂的吟唱, 是梦幻对现实的超越, 它们总是能激发人们思维的火花, 拨响人们情感的琴弦, 所以, 近几年来, 诗歌类材料备受高考作文命题者的青睐。因为诗歌本是言简意赅, 隐含的意义深, 所以理解起来本来就费劲, 再要从诗歌内提取角度, 选择准确的立意就难上加难。那么, 诗歌类材料作文如何审题立意?个人认为可以先从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入手, 再结合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方法, 两者先后结合, 诗歌类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也就不难了。首先, 回顾诗歌鉴赏的一般步骤:读题目, 捉意象, 析技巧, 抓主旨。第二步, 在读懂诗歌的内容, 抓住诗歌的主旨以后, 再借用一般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法 (关键词句法和由果溯因法等) 来确定立意。以下提供五个方法, 希望能给备考的考生一些帮助:

方法一:读题目。例题示范:《错觉》 (泰戈尔)

河的此岸暗自叹息——

“我相信, 一切欢乐都在对岸。”

河的彼岸一声长叹:

“唉, 也许, 幸福尽在对岸。”

这则小诗的诗题是“错觉”, 所谓错觉就是对客观事物不正确的反应。既然标题是反映“错觉”。那大胆去揣测, 诗歌内容应该是写自然生活中的一些错觉现象。其实, 这首小诗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河的“此岸”与“彼岸”的“叹息”或“长叹”。它们为什么“叹息”“长叹”呢?原来, 一个说:“我相信, 一切欢乐都在对岸。”一个说:“也许, 幸福尽在对岸。”也就是说, 它们都没有看到自己的优势, 都处在自怨自艾之中。 能够读懂诗歌做好了审题, 立意自然就迎刃而解。运用由果溯因法, 为什么“河的此岸和彼岸”会有这样的错觉呢?因为它们可能是缺乏对自我的认知;可能是缺乏自信等等。

方法二:品意象。例题示范:《沙》

世上好像——

只有沙最不值钱

然而, 最宝贵的东西——金,

就在它的里面。

这是一首典型的咏物诗, 题目就告诉我们写的是“沙”。“世上好像——只有沙最不值钱”这是说“沙”在这个世界上随处可见, 最不值钱的东西。“然而, 最宝贵的东西——金, 就在它的里面”是说金子就蕴藏在“沙”里面。

“沙”这意象于是有两个特性:最不值钱和蕴藏最值钱的金子。其实这也就是我们一般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方法, 即抓住了关键词。当然, 咏物诗一定要由物及人, 从最不值钱可以提炼“沙”是最平凡、最普通的东西。然后它蕴藏着金子, 从最宝贵的金子提炼出富贵、伟大。整个小诗内涵就是:普通蕴藏着富贵, 平凡往往孕育着伟大。

方法三:析技巧。

由于诗歌类材料作文一般考查的是咏物诗和哲理诗, 其运用的技巧一般无非就是托物言志, 借物抒情。所以, 在对这类材料作文的解读时一定要懂得化虚为实, 由物及人。如果只从诗歌读诗歌, 从诗歌表象写作, 文章只能浅尝辄止, 立意不高, 深度不够, 发展等级分会很低。例题示范:《蒲公英的遗产》

秋/ 蒲公英老了/ 子女问, 有什么遗产?/母亲默默地/在每个孩子头上/戴上了一把远行的伞

这是一首寓言哲理诗, 话题中心是“遗产”。蒲公英妈妈老了, 不能给子女丰裕的物质, 也没有耀眼的地位仅仅是一把伞。但这把伞是用来远行的, 对蒲公英来说伞是凭借或用以繁衍生息的手段。这是寓意很明确:蒲公英妈妈把“远飞的伞”这生存利器交给了孩子们, 也教给了孩子们自强、自立的生活态度和生存方式。她希望孩子用冒险、开拓、进取、奋发的精神去争取更新更广的生存空间。由物及人, 作为父母的该留给孩子什么样的“遗产”, 做子女的又该继承什么样的遗产?就不言而喻了。文章联系现实写作, 就会有较强的时代感和启迪

方法四:抓主旨。

能够读懂一首诗歌的主旨, 相信审题立意自然轻松到位。如何准确抓住诗歌主旨, 当然, 就是根据前面的几个步骤。顺着诗歌的主要语句, 关键意象这些“藤”, 摸命题者的意图之“瓜”, 分析它们包含了怎样的是非、善恶、褒贬等观念, 并据此来立意, 确定文章主旨。例题示范:《光和影》 (杜运燮)

喜爱并走进阳光的人/ 阴影会更引人注目/ 但他朝阳的一面/总在反射着亮光

害怕并躲避阳光的人/ 阴影会躲过人的眼睛/ 但他本人的整个存在/ 也裹在一片灰黑色之中

这是一首哲理诗, 捕捉意象, 抓住关键词句:喜爱、走进——阳光——阴影引人注目朝阳的反射亮光/ 害怕、躲避——阴影——阴影躲过眼睛本人裹在灰黑中

此处比较明显地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描绘了世上的两种人:喜爱并走进阳光的人和害怕并躲避走进阴影的人。接着化虚为实, 明确“走进阳光”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是一种健康向上的精神状态, 更是一种追求卓越的人生姿态。“躲避阳光”是退缩, 是逃避, 是不思进取, 更是消极心理的集中反映。当然, 理解可以多个角度, 除了上述理解成为乐观积极与悲观逃避的生活态度外, 还可以把阳光理解为“成功”, 自然阴影就是“失败”, 即敢于奋斗拼搏不能害怕失败。还可以把阳光理解为“优点、长处”, 阴影理解为“缺点、不足”, 如“走进阳光”敢于在众目睽睽下展示自我, 不要害怕暴露自己的缺点。

高考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指导 篇2

1.抓关键语句。即抓住能表现作者观点的句子,这样的句子一般设置在材料的开头、结尾,有时也指材料中反复出现的句子。

例如:足球名将贝利初露锋芒时,记者问:“你哪一个球踢得最好?”他回答:“下一个!”而当他在足坛崭露头角,成为世界球王,并踢进一千多个球后,记者又问道:“你哪一个球踢得最好?”他仍然回答:“下一个!”

贝利初露锋芒时说“下一个”,表现他不满现状;成为世界球王后说“下一个”就更表现了他勇于进取,奋斗拼搏的精神,抓住此点立意即可。

2.抓因果关系。任何事情都有前因后果,由果溯因,找出事情成功、失败的根源,从而能得出最佳立意。

例如:汉钟离到人间传授法术,指导人们如何“点石成金”。人们蜂拥而来求艺,唯独吕洞宾问道:“点石成金之后,金子还会变成石头吗?”汉钟离道:“会,但那是在3000年以后的事情了。”吕洞宾大惊失色:“如果有人3000年以后本想靠着一块金子来度日,但金子却变回了石头,那岂不是害了人家1这法术万万学不得!”吕洞宾拒绝学“点石成金”的法术——他刚一拒绝,便成了仙。

材料强调吕洞宾拒绝学法术,并且刚一拒绝就成了仙,原因是怕害了人家。由果溯因可得出:心存善念即圣贤,不可见利忘义,要保持高贵的天性等。

3.抓情感倾向。有些材料中的词语具有明显的褒贬色彩,能够鲜明地表现出作者的感情态度,由此思考,往往能得出最佳立意。

例如:当断臂的维纳斯展示在人们面前时,吸引了无数好事之徒趋之若鹜。它们提出种种接上断臂的奇思怪想。维纳斯失去的手臂就如同一个充满诱惑力的圈套。但迄今为止仍未有任何设计能取得普遍的赞赏。

从材料中的“好事之徒”、“趋之若鹜”等充斥厌恶之情的词语可推出作者对接上断臂的做法持否定态度,对其保持自然状态持赞赏态度。据此可立意为:应顺其自然,不能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

4.抓主要对象。有些材料中涉及的人或物不止一个,我们要分清主要对象和次要对象。只有抓住材料中的主要对象进行分析才能得出最佳立意。

例如:美国一个自然保护区内,曾发生过引狼逐鹿的故事。原先人们为了保护鹿而把当地的狼消灭了,于是,鹿没有了天敌,终日无忧无虑地饱食于林中。十几年后,鹿群由四百只发展到四万只。然而鹿的体态笨拙,失去了昔日的灵秀。植物也因鹿的迅速繁殖和践踏而凋零了。鹿由于缺乏充分的食物以及安逸少动所带来的体质衰弱而大批死亡。于是人们再次把狼请进来,鹿又奋力奔跑了,保护区恢复了昔日的勃勃生机。

这则材料涉及四个对象:人、狼、鹿、植物。但主要对象应该是鹿:鹿因为没有狼这样的天敌生活得太安逸、舒适,于是体态笨拙甚至大批死亡;后来又因狼的介入而奋力奔跑,从而恢复了生机。由此可立意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5.抓材料之间的关系,主要有对比、并列和互补三种关系。

例(1):①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②一只蚂蚁来搬米,搬来搬去搬不起:两只蚂蚁来搬米,身体晃来又晃去:三只蚂蚁来搬米,轻轻抬着进洞里。

第一则强调人多心不齐而坏事,第二则指出人多心齐而成事,由此可见两则材料是对比关系。但人的多少不是材料的关键,二者所共有的关键点在于是否心齐。因此,材料的中心是成事根本在于人心要齐、同心同德。

例(2):①一根木头搁在山涧之上,下面深不见底,则敢于走过去甚少,但若横木置于地,则常人皆能步其上而过。②小李第一次演讲,事先也做好了充分准备,但一走上台,看到下面一礼堂黑压压的人,便浑身冒汗,脑子里一片空白,一句话也记不起来了这两则材料应是并列关系,都说明了本来能做好的事结果却失败了。抓住二者失败的共同原因:胆小,缺乏良好的心理素质,由此可得出: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成功的重要因素。

例(3):①但丁的名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②波兰谚语:“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

①强调人做事要有坚定的信念;②强调人要有虚心求教的精神。二者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将两者结合起来考虑可得出观点:既要坚定自己的信念,又要有"常问路"的虚心精神,才能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

总之,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并非高深莫测、毫无头绪,相信同学们在认真阅读仔细思考的基础上,再掌握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一定能审好题,立好意,定能写出精彩文章。

中考作文指导:重在文章立意 篇3

【题目】“你是我最____的人”

“半命题”作文既有命题作文的限制性,又有自拟题目作文的自由性;既能考查学生按要求写作文的能力,又给他们提供充分展示自己写作能力的广阔空间。

正是因为“半命题”作文题目限制性和灵活性兼具的特点,近几年来,一直是中考作文的主要命题题型之一,备受命题老师的青睐。

与中考语文作文一样,今年,合肥市中考语文作文仍为半命题作文,请以“你是我最____的人”为题写篇文章。其中,题目给出了四个备选词,分别为牵挂、感激、欣赏、贴心。希望考生把题目补充完整,选择自己最能驾驭的文体进行写作。

根据要求,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否则会被扣分。题目中,还特别提醒考生不要抄袭或套作,“抄袭是一种不良行为,相信你不会照搬别人的文章,否则会影响你的成绩。”对作文字数的要求,则要求不少于600字。

【解析】要立意高远,避免落入俗套

看到这个作文题目后,不少学生反映,今年中考语文作文并不难写。在平时的模拟考试中,也曾写过往年的作文题。

合肥一语文老师认为,对学生来说,这道作文题,基本都没有审题障碍,都能写得出来。不过,题目容易写,并不意味着容易拿高分。

因为这道半命题作文的考查角度贴近学生生活,叙述“我”的思考和感悟,所以,这就要求学生说真话抒真情。

在注重抒写真情的同时,还要立意高远,不落俗套。因为,这种故事性较强的作文题,会让考生有话说,但是,很多考生选择的故事类型相同,没有创意很难打动阅卷老师。

值得提醒的是,今年,中考语文考纲规定,作文满分是55分,其中“文章表达”占30分,“文章内容”占25分。

中考材料作文立意指导 篇4

有些作文题目,如果按照通常的做法正向审题立意,可能难以入题,或者入题后,容易落入俗套,毫无新意可言。这时如果舍弃正面硬攻,改而反面切入,往往很快就可以找到新的突破口,让阅卷老师在千人一面的作文中眼前一亮。比如高考作文,题引材料的指向是:感情的亲疏影响着人们对事物的认知。这样立意当然比较稳妥,但不易出新出巧。如果从反面切入,从“感情的亲疏不会影响人们对事物的认知”立论,或弘扬“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精神,或赞扬一些坚持原则,不徇私情的领导干部,这样就更有启发意义,更有新意。

需要注意的是,反面切入得出的见解往往不是“常理”,因而不能广泛应用于所有命题。

总之,面对话题作文,即使一时难以把握也不要慌乱,而应当稳住心神,用上述六种方法试一试,往往能立即做出决断,找出立意的切入口。

中考材料作文立意训练 篇5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趴在鱼缸里晒太阳的乌龟对刚被捕捞起来的鲥鱼说:“哎,你马上就要成为盘中佳肴,再也不能像我一样呼吸自由的空气了。”鲥鱼奄奄一息:“虽然我的生命短暂,但我至少领略过江海的辽远;你的生命再长,却从未欣赏过鱼缸外的山色湖光。”乌龟悠闲地踱了几步,笑着:“连生命都没有了,还拿什么去见识外面的世界?”

这个寓言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全面理解材料,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标题,自选文体(诗歌除外)作文;不少于800字;不得套作、抄袭。

【立意指导】

中考材料作文立意指导 篇6

“千古文章立意为高。”王夫之以“统帅”称之。那么, 如何去立意, 如何使文章高远独特, 有深度, 有个性呢?下面谈谈我的一些拙见。

一、顺流而下法

这种立意方法就是顺着材料中暗含的积极的、昂扬的情感或认识, 顺势拓展开来, 表达大众的普遍想法。它符合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规律, 中规中矩, 平稳安全, 因而被大多数学生采用。

比如, 按时间顺序来写。2013年江苏扬州卷“渐入佳境”, “渐入”一词强调的是一个过程。考生只有依据时间顺序, 交代事件的过程, 文章定位才能准确, 立意才正确。

二、反弹琵琶法

“反弹琵琶”就是从反面思考, 另辟蹊径。运用这种立意方法可以打破常规, 提出与一般人不同的观点, 使文章新颖独特。

比如, 2013年山东滨州卷以“生命中不能没有你”为题, 大多数考生会把“你”理解为对自己给予帮助的人。而有一位考生反弹琵琶, 将“你”定位于打击自己, 给自己磨难的对手。正是这个处处让自己为难的“你”, 激起了自己的勇气, 让生命更精彩, 让自己超越了自我。

当然, 这种方法要注意反得合乎情理, 掌握分寸。

三、大题小做法

有时有些作文题目比较宽泛, 属于大众化题目, 此时, 若针对题目全方位泛泛而谈, 就不如用“小题材来表现大主题”, 会使文章更出彩。细化话题, 对生活中的小事深入挖掘, 也会发现大道理, 大智慧。从小的角度立意, 同样能展现对生活的感悟和思索。

比如, 鲁迅的《一件小事》和席慕蓉的散文《贝壳》就是很好的范例。添加适当的修饰语, 缩小话题, 确定立意。

四、小题大做法

所谓的“小题”是指题目比较具体, 涉及的范围较小, 人数较少的题目。对这样的题目, 如果做深入地思考和挖掘, 在事件的意义、道理、问题上下功夫, 力求立意平中见奇, 化腐朽为神奇。这种方法主要是要发散思维, 要放开视野。

比如, 2012年广西南宁卷“我心目中的良师”, 大部分同学将良师锁定在人。其实生活中能给我们有益的指导和启示的事物有很多。一棵花草, 一只小虫, 一处风景, 一种境遇, 认真审视, 总会给予我们有益的启示。还有2012年浙江宁波卷“你是我的一本书”。“书”不仅仅是纸质的书, 更有能给我们知识、智慧和思想的人、事、景、物。一位学生将“你”立意为“四季”, 表现四季对自身的教导和启示, 主题是“敬畏自然”, 就很新颖独到。

又如2013内蒙古呼和浩特卷“那声音在我耳边回响”, 好多学生把“声音”定位在某个人说过的话, 可是也有考生把“声音”定位为自然界的雨声、历史上爱国英雄的登高一呼、开国元勋们的舍生忘死的精神、李清照婉约低回的轻吟……而这些立意无疑会使阅卷老师眼前一亮, 珍爱凝视。

五、横向立意法

事物都不是孤立的、单独的, 而是相互联系的。我们判定人和事物, 从不同的角度, 就会有不同的认识和感受。这种方法就是横向立意法。

比如2012年云南昆明卷“班里那点事”, 只要围绕班里这个范围, 可以将师生、同学、班级、学校之间的所有的事情都写入文章。又比如2013年四川乐山卷“那微笑, 给了我——”有学生补了“智慧”一词, 写了三个场景:面对困难, 那勇敢一笑, 给了我坚强; 面对成绩, 那淡然一笑, 给了我平和;面对父母, 那由衷一笑, 给了我幸福。同样是笑, 不同的场合, 其内涵也不同。

六、纵向延伸法

所谓“纵向延伸”就是通过纵向拓展材料, 拉伸话题, 增加作品的深度和广度。这种方法最多见于时间上的纵观古今, 一线串珠。比如“十六岁, 我多了一分——”, 有一位学生就补了“梦想”, 他按小标题式写了历史上司马迁、周恩来、毛泽东的不同梦想及为理想做出的坚韧不懈的努力, 然后写我多了一分理想, 要为理想去奋斗。就显得大气开阔。

还有由现象到本质, 由结果到原因等也是延伸法的范围。比如2013年山东日照卷“含泪的微笑”, 文章写出了事件的结果, 那么, 为什么会有这种结果, 就需要由果推因, 详细写来。一位考生写“童年的无邪让我幸福含泪微笑”, 通过回忆童年的美好和天真, 表达幸福的感受。

七、化虚为实法

就是要把作文题目转化成具体切实的事件、动作、心态、信念之类的具象, 这样才能有下笔的前提。

比如, 2012年山东日照卷“昂起头来真美”, “昂起头”是一个动作, 但是这个动作却表达的是一种信念、一种自信。考生学会转化, 便能确定符合主旨的立意。

谈中考作文的审题和立意 篇7

一、学会审题——全面、准确、深入地捕捉文题信息,是写好考场作文的首要环节。

(一)、注意文题类型

近几年来的重庆的中考作文题,文题类型一般有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审清题目类型,一是有利于迅速确定题目。命题作文题目是固定的,就不能自作主张,另写文题;半命题作文题目是要进行“完形填空”的,就不能粗心大意,信手填写;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的题目一般是自拟的,就应匠心独运,一展才情。审清题目类型,二是有利于写出符合要求的习作。如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有时都有一段文字材料,但两者对材料的处理是不同的。前者必须紧扣材料,或以材料为“骨架”展开故事,或以材料为基础提炼论点,否则就会下笔千言,离题万里;后者不必紧扣材料,只要所写的内容与材料有关就行。

(二)、注意文题含义

有些文题的含义很丰富,是需要细细琢磨一番的。如2013年重庆中考题“阅读真好”即是。如果认为“阅读”的含义只是局限于读课本、阅读名著,只是浅显的、表面阅读,那这种理解就比较肤浅。如果能寓阅读于生活,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时段写出阅读书籍的收获、感受,以及对生活的初步阅读,从生活中的收获,那么这样的思考就是准确地把握了文题的含义。

(三)、审题的难点是材料作文。要写好材料作文,审题时必须把握下面几个步骤:

1、细读材料,找动情点。

任何一则材料,可供写作的角度都是多方面的,由于个人的生活与阅历的不同,每个人在阅读材料的过程中所受到的触发也是千差万别各不相同的,因此,在阅读材料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必须努力寻找属于自己的动情点,好的题目也会时刻提醒考生这样做。上则作文材料给与考生的提醒是多方面的,只要我们在读题的过程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动情点,构思作文就不会很难了。

2、研读材料,定写作点。

题目中的材料,有的含义明确清晰,一读便知。更多的材料则需要细细揣摩、体味、提炼,才能明确其含义,因为它们或者以比喻的形式表达意义,或者用象征的手法表达意义,还有的把多则材料放在一起,需要考生综合归纳,分析其含义。在分析的过程中我们要找出自己最为熟悉,平常积累材料最多的一点,作为我们的写作点,这样我们差不多可以开始构思全文了

另外,審题还有一个关键的内容,就是要弄清文题对行文的限制。很多文题对时间、空间、数量、人称、内容等提出限制,规定范围,作者必须严格地在规定的范围内作文,只有这样才能不离题,不偏题,做到“随心所欲不逾矩,下笔千言不走题。”

二、学会立意——于细微处见精神

“文以意为主”。作文首先考虑的是立意。立意就是确立中心思想。这是写好文章的关键。凡是有定评的好文章,凡是为人喜读不厌的文章,无一不是在立意上下功夫的。因为,文章的中心思想,就如中枢神经,统领全文,贯穿首尾,制约每段,支配每句,故意在笔先,作文在动笔之前,一定要把表达的意图,说明的问题,论述的道理,首先定好。

意,首先要“立”得正确;不正确的“意”,是歪理。它既站不住脚,又会使人产生反感,甚至会使人反对。同时,还要“立”得新颖。不新颖的“意”,不免平淡无奇,索然无味,人家不喜欢看,甚至使人感到厌恶。当然“正确”和“新颖”是密不可分的。不正确的“意”,再新颖,也还是谬误;不新颖的“意”,再正确,也还是写不出好文章。因此,立意的要求是正确、集中、新颖、深刻。

、立意要正确

立意正确是作文的根本要求。我们常听说某某的文章很有思想性,这主要是取决于作者创作立意的深刻性。一般说来,我们作文的立意都应该是积极、健康的,力求反映生活中的本质内容,要有一定的社会普遍性。也就是说,文章的主题,应该是大家能够认可或是积极倡导的。

(二)、立意要集中

一篇文章,只能有一个中心思想,突出一个主题。就像我们平时说话,不能同时表达两个意思;否则,就会让别人听得糊涂,摸不着头脑。一篇作文,可以写一件事,也可以写几件事;可以写一个人,也可以写几个人,但表达的意思主要是一个,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立意集中,就是要把中心思想突出;越突出,文章就越有感染力。这是文章的基本要求。写文章,赞什么,反对什么,恨什么,爱什么,都应该旗帜鲜明,毫不含糊。当然,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议论文取的是直接的形式,作者直接站出来表明自己的规点、立场和态度;有些记叙文、抒情文则可采取曲笔,运用形容、比喻、象征等手法,写得含蓄些。但任何文章,都要“立主脑,减头绪”,“从头到尾一条线,中心思想贯全篇。”

(三)、立意要深刻

鲁迅先生曾说:“抓住一点,深深开掘。”写文章,要透过观察,直奔本质。从中找出最具有时代精神的,最有普遍意义的东西。如最近发生的、别人不常用的,或自己有切身体会的材料。充分反映新人新事、新思想、新风貌。给读者以新鲜感和时代感。

1、立意深刻,要学会点化。这种点化常用于文末以“卒章显志”,从而将文章的立意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2、立意深刻,要学会暗示。暗示就是言于此而兴于彼,作者往往是“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哪些以物喻人,托物寓意的文章多用此法。有个学生写《心中的小船》,明写加重的小船,暗示的却是可敬的父亲,父亲就是那条小船,承载着一家人的艰辛,承载着一家人的希望。由此可见,成功地运用暗示,往往能使文章一石双鸟,拓宽或加深文章的意蕴。

要想中考作文取得成功,学生大可不必去读大量的写作技巧的书,也不必大批量地赶写各种作文,而应及时地梳理一下自己的生活库存,看看哪些材料,可为哪些作文提供下笔的依据;也可以适当阅读一些优秀作文,看看别人如何运用你也有的材料,写出感人的文章,探寻满分作文的成功奥秘。只要我们在平日的作文训练中多加注意,仔细审题、准确立意,就一定会在中考中写出成功的佳作。

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指导 篇8

一、什么是材料作文:

(一)给材料作文是提供与作文有关的材料,要求考生依据材料所提供的信息,按照提示和要求进行写作的命题方式。

材料作文主要由两部分组成: 1.材料:作文所依据的文字信息。2.指令:作文所遵循的规则要求。

(二)材料的类型:

1.故事型——梗概、片断、寓言„„ 2.论说型——名言警句、哲理、议论文段„„ 3.事例型——名人事例、凡人小事„„ 4.情景型——生活场景、特别的细节„„ 5.图表型——一幅漫画或一个图表„„

(三)材料作文的形式:

(1)文字材料。有的是单给材料,即专为写作而设计的材料;有的是试卷阅读语段。近几年不少省市都要求在完成阅读能力的测试之后,用同一材料构思作文。(2)漫画材料,即看图写文。

(3)此外,材料作文还有扩写、续写、改写、缩写、读后感等。

二、材料作文与话题作文的区别: 1.提供材料的目的不同

材料作文,它要求考生对所给的材料进行“紧缩”,考生作文时不能信马由缰,必须在材料控制范围内写作,而且这种范围是越小越好掌握。

而话题作文相反,要求考生将所给的材料放大,通过阅读思索,从中找出有见地的观点,自定主题阐述真情实感;

2.处理材料的方式不同

写材料作文时,对所给的材料“非用不可”,面对这些材料,考生必须有“求同”意识,要认真分析、提炼,写作时要紧扣材料,行文过程中还要时时照应材料。

话题作文要求张扬考生个性,对所提供的材料可以不理,文章的主题、体裁自定,只要与材料相关就行了;

三、材料作文的审题:

(一)什么是审题?

审题就是领悟题旨,是一种思维取向过程,也是写好作文的第一步。如果是写提供文字材料的作文,那么必须要正确全面地把握文字材料的意思。

(二)怎样审题?

首先要透视文题的字面意义,即显性要求;然后再深入把握其内在的关系,即隐性要求。对显性要求要全面、完整地理解文字材料的内容;对隐性要求要明了文字材料的情感意向,即材料所指的人或事、现象或问题所表现出来的肯定或否定的态度。

例1:据报载,一位中学生设计了一项航天项目实验方案,自以为肯定能得到全国一等奖,结果只得了三等奖,发奖时,他竟不起立领奖;还有一位中学生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完成了一项发明创造的设计,当他得知工厂要投产时,却单独和厂方洽谈,要厂方给他两万元人民币,或送他出国留学。

从所列出的审题结果中,选出最佳的一项:()

A、要有商品意识 B、要不知足

C、要重视精神文明建设 D、要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

例2:根据材料,自拟题目,写一篇800字左右的议论文。

小马要过河,先问牛大伯,问是否可以趟过去。牛大伯说水很浅,能趟过。小马正准备过,忽然松鼠告诉他,水很深,不能过,前天还淹死了它的一个同伴。小马没主意了,回去问妈妈。妈妈叫它自己多想想,试一试。结果小马过去了,水不深也不浅,刚好过膝。

(三)审题误区:

1.误把材料作文的材料,当作话题作文的材料。2.误把材料作文的材料,看作命题作文的提示。

材料作文的材料是命题的有机组成部分,往往很具体,有完整意思,命题从材料中来,作文内容又离不开材料。而命题作文有时附有的提示,一般来说,或说明或阐述,并不含有具体内容。

有时附了二或三则材料,必须抓准材料之间的联系点或对比点,不能只看一则材料而不及其余。有时材料蕴含了比喻义,要求类比阐述,如“‘回声’的启示”所附的小孩和小山的对话,如果就事论事地谈文明礼貌而不去阐述人与自然或人与他人的关系,就在理解上发生了偏差。

四、材料作文的应试技巧

应重点念好“三字经”: 1.读。

①读文题。要研读文题,明确考试范围,了解写作要求。

②读材料。粗知材料内容,初步理解含义,细细地、全面地理解材料,要一字一句地读,做到心中有底。2.析。

粗读材料之后便要析读材料,这个过程需要认真地咀嚼、品味、联想、提炼。这是拟题立意关键性的一环,可运用如下方法: ①根据中心拟题立意。

主要用于意义明显、中心明确的材料,发现的目标,一是材料的中心句,二是文题中关于中心的提示,三是材料中关于中心的提示。发现了这些内容,就找到据以立意的突破口。例3:现在,报纸在呼吁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不少的家长抱怨孩子做作业时间太长,教育部门再三强调,要关心爱护中小学生的身体。请你就此发表有针对性的看法,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②根据条件拟题立意。

例4:“美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罗丹)结合你周围的人和事,引进这段语录,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可以记叙,也可以议论,文题自拟。③发挥想象拟题立意。

如续写的材料,想象的内容,或是与材料合理衔接的情节,或是与材料合理衔接的论述,想象的过程就是思维的发散,所以要注意发散的合理性。

例5:有一只老虎,看见曾打败过自己的水牛被农人吆喝着耕地,便去问牛为什么怕农人,牛说因为人有“智慧”。老虎向农人要求看看他的“智慧”。农人说把“智慧”忘在家里了,可以去拿,但要先把老虎捆起来,免得他走后老虎把牛吃掉。老虎听从了。农人回村把村民叫来,把老虎装进铁笼,对老虎说,这就是“智慧”。

要求:阅读上面的材料,把它扩写成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以记叙为主,合理想象,适当充实情节,注意运用外貌、语言、心理、环境和细节描写,以简短的议论结尾,题目自拟。

这种题型,发挥想象尤为重要,想象能使文章更生动,中心更突出。④提炼观点拟题立意。

例6:法国科学家居里夫人,新婚时竟拒绝父亲为她多置家具。她的婚室里只有一张木桌,两把椅子。这在一般人看来,是太寒酸了。然而,她有她的“理论”;家具多了,得擦洗、掸刷,她没有这个工夫。原来,她把“工夫”全用在实验室里。她发现了一种新元素“镭”,她一连四五个月不分昼夜,从两千多吨矿石、水和药品中提炼出1克纯“镭”,从此她的“镭的母亲”的荣耀称号传遍了全世界。

需要注意的是,观点只能选用一个,否则中心就变得杂乱了。3.防。

就是防失误。要防止如下六个方面的失误。

①扩写以后的记叙文原貌依旧,手法单调,叙事枯燥,仅仅只是增加了若干字节而已;

②改写后的记叙文与原文意相去甚远,添加的细节违背生活常理; ③议论文在引述材料之后就抛开材料“另起炉灶”;

④因重视材料而漠视了文题中的关键词,写出来的文章偏离了所要表达的中心; ⑤观点提炼不准确,文章立意过偏、过浅; ⑥文体有误,格式有误。

五、怎样确立文体?

第一:要看你提炼的观点适宜用什么文体 第二:要看自己善于写什么样的文体

第三:要考虑是否已占有与该文体相应的足够材料 第四:考虑用该文体写作能否写出新意,避免从众心理

注意:无论哪种文体,格调一定要积极向上,充满阳光活力;切不可消 极低沉,阴暗晦涩。

写给材料作文要注意合理使用所给的材料,不能避开材料,另起炉灶。

★ 若拟写记叙文,则应先对材料内容加以分析,再由此联系与材料相关的人或事,可以以这样的形式开头:“读了以上材料,我想起了这样一件事(或‘勾起了我美好的回忆’)„„”或“在我的生活阅历中,也有这样一个人(或‘曾遇见过这样一个人’)„„”。结尾处,再用恰当的议论将所叙的人或事与材料中的人或事相比较,用画龙之笔点明中心即可。★ 若拟写议论文,对所给材料可以从以下角度使用:

1.从中引发观点,一般来说,所给材料是有意义的,能给人某些启示的,所以往往可以从中得出观点(理解的角度不同,提炼的观点也不同。不管怎样不同,提炼的观点必须与原材料相吻合。),再围绕观点来阐述。由此可得下面的写作思路:开头引述材料→认真分析后,确定论点(即提出中心)→具体论证→结尾照应开头(材料),深化中心。

2.用做文章的论据。对于做论据的材料的使用,需要考生精心剪辑,决定取舍:有时材料过于简单,就需要扩充内容,着重在证明的论点上加以充实;有时对论据材料可完整地抄录引用;有时不宜全文照抄,可用自己的语言对论据作概括引述;有时可以将材料穿插在阐述或评析之中。3.用做联系实际的参照“标志”;

4.用做拟制标题的话题,如“从„„说开去”、“„„给我的启示”、“„„教会了我做人”、“论„„”等。

5.用做照应开头的结论,议论文要做到结构严谨,因此在结论部分有必要用所给材料内容来照应前文(包括开头),使文章首尾呼应。

总之,写给材料作文必须“像捉毒蛇须打它的七寸一样”抓住“要害”即关键。写给材料作文的关键是对材料的“理解”、“角度”的选择,只有命题意图领会了,切入点找好了,或记叙或抒情或议论就不难了,当然运笔最好是在自己有经历、有体验、有感悟的内容方面进行。

材料作文审题立意五步法

1、读材料

2、找角度

3、联现实

4、立论点

5、拟题目

一、读材料

1、单一型(一则材料),可以根据主要人物和中心事件来把握中心。

一个赵国人牵了一匹马到集市上去卖,卖了三天,无人问津。他找到伯乐,要伯乐围着他的马转三圈,然后离开。离开时要三次回头看马。如果伯乐这样做,他付给伯乐一天的工钱。伯乐照着赵国人的话做了,马很快卖掉了,而且马价提高了十倍。批判角度:

1、可以从卖马人的角度立意抨击不择手段害人谋利的行为;

2、也可以从伯乐的角度立意,批评名人为劣质产品作广告的错误行为;

3、还可以从买马者的角度立意,指出盲从的后果。反面立论:(人褒我贬,人批我赞„„)

卖马人角度:推销也要讲技巧。(酒香也怕巷子深)

2、正反对比型,则应从正反两方面进行概括;但中心往往侧重表现在正面材料上,反面材料只起到对比、衬托的作用。

例⑵:“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三个和尚没水吃是因为不团结、不齐心;三个皮匠能顶诸葛亮是因为齐心协力。正反对比,中心明显:只有齐心协力,才能把事情办好。如果只从正面材料入手,把中心理解为“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显然属于盲人摸象。

3、正面列举型,分析这类材料,应找到所列人、事、物的共同点,据此确定中心。蚕食桑,而所吐者丝也,非桑也; 蜂采花,而所酿者蜜也,非花也。

读书如吃饭,善吃者长精神,不善吃者生痰瘤。

——清 袁枚

这里列举的两类事物,共同点都是善吃——吸收、消化、创新;再参考后一句提示,材料的中心应该是“在学习上,只有广泛地获取知识,并体会理解,才能学有所得,有所创新。”

4、反面列举型,例⑷:“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这两个成语的共同点都是从反面揭示“小”与“大”的辩证关系,材料的中心应是:如不注意纠正小毛病,就会铸成大错,造成重大损失。

5、寓言故事型的材料。麻雀说燕子 是怕冷的懦夫 燕子说黄鹂 徒有一身美丽的装束 黄鹂说百灵 声音悦耳动机不纯 百灵说最无原则的 要算那鹦鹉 鹦鹉说喜鹊 生就一副奴颜媚骨 喜鹊说苍鹰好高骛远 苍鹰说麻雀寸光鼠目

根据《鸟的评说》,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联系生活实际,展开议论,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议论文。材料字面上的含义是:大家都揭别人的短处。———七种鸟不能正确地对待别人的优点。对别人的优点,不是采取充分肯定、虚心学习的态度,而是采取污蔑攻击的态度。这种态度,于己于国都是有害的。因此从材料中可提炼的观点、角度不外乎“要看到别人的长处”、“不以一眚掩大德”、“嫉妒心”等有限的几个方面,出此之外就属跑题。要扣材料来展开论述

1.通篇不引材料。有的考生,整篇文章,没有一处是扣材料的,这怎么能算是材料作文呢?这样写,即使 是立论正确的文章,也会判为不及格,立论错误的,就更不用说了。2.开头转抄材料全文或局部,然后,就一直没有再扣材料来写。3.写到文章的最后,才点一下材料,开头和中心部分,完全没有点材料 从《鸟的评说》想到的

【评:作者采用非论点式命题。这种命题方式,常用“从„„谈起”、“从„„想到的”一类扣材料的方式命题。它的好处是快捷稳妥,包容性广,易于统辖文章内容,能节省应试时构思题目的时间。若改用论点式命题,则除了要注意题目能直接反映文章的主旨外,还要注意推敲题目能否统领文章全部内容。如本文改用“ 嫉妒是前进的绊脚石”或“发展要博采众长”为题,则不能统领该文的两层内容,前者管不好第二层,后者管不好第一层。只有以“虚怀若谷,博采众长”为题,才能管领全文两层内容。以论点为题的好处是题目观点鲜明,突出中心】

例子:麻雀讥笑燕子怕冷,燕子就笑黄鹂虚有其表;百灵歌声悦耳动听,却被黄鹂说成动机不纯,鹦鹉会学人说话,却被百灵嘲笑为无原则的家伙„„寓言诗《鸟的评说》,引起我们的深思:嫉妒,而不正视别人的优点,是我们成长发展的大敌,要取得成功,必须虚怀若谷,博采众长。

评:本段仅两句,句(1)点材料引入。方法是简练转述材料内容。材料议论文开篇的弊端常见者有三:其 一,照抄全部材料。其二,根本不触及材料。其三,先空发一段议论,才绕回来引材料。该文开篇,没有这样的败笔。句(2)点出全文中心论点:“要取得成功,必须虚怀若谷,博采众长”。立论准确,观点鲜明。材料作 文开篇段第二句的位置,是文眼位置,该位置的句子,应视为文眼句。应特别注意锤炼好。它是有源之水,有本之木。这“水”和“木”就是材料的内容和立意。它又是全文的统领句,统领全文的论述。仅用两句话,足 以达到开篇咬材料入题。】

二、从“四角度”审题立意

材料作文主要可从四个角度审视:横向、反向、延伸、类比。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现以下面的材料为例:

有个鲁国人,擅长织麻鞋,他的妻子擅长织白绢。他们想到越国去居住,于是有人对他们说:“你们将会贫穷不堪了。”这个鲁国人问他是何道理,那人说:“麻鞋是穿在脚上的,而越人是赤脚走路的,白绢是做帽子的,而越人是披发的,你们夫妻的特长,在越国是无用武之地的,怎么不穷呢?”这一材料,就可以根据上面所讲的四个角度来立意。

1.横向立意:就是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思维顺着原材料所告诉读者的指向去考虑.据此,我们顺着原材料分析就会发现,由于越人赤脚走路不戴帽子,那么鲁人到越国去必然会穷。这就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不能脱离实际。这种立意的好处是能紧扣材料的基本倾向、主要观点,因而不会出现偏题、走题的现象。

2.反向立意:就是把原材料的问题倒过来想想,从相反的角度对原材料提出质疑。

那么,我们对上述材料就会提出疑问,鲁人到越国去一定会穷吗?我们会认为正因为越人赤脚、披发,鞋帽就大有市场,就会得出鲁人未必会穷的结论。这就要求鲁人敢于尝试、敢于冒险、敢于改革。这种立意是一种扩散性思维,能开拓学生的思维能力,写出新意,是寻求新思想,提出新见解,阐发新理论的一种思维角度。

3.延伸立意:就是在原材料已知内容的基础上,对原材料作合理的联想,进行恰当的推理、引伸。我们就会设想:鲁人听了劝告之后,会有什么反响呢?去还是不去呢?去与不去各将产生什么样的结果呢?这就需要每个人作恰当的想象,从而得出“亏本生意做不得”,“无用武之地焉能致富”等观点。这种立意是顺向立意的更深一层的发展,有利于学生想象思维的进一步发挥,使学生能够进行恰当合理的逻辑推论,写出立意新颖、主题深刻的文章来。

4.类比立意:就是通过联想,把材料的已知内容同材料外的其他内容由此及彼地联系起来考虑,找出其中的相似点。

这样,就可把材料内容与当前实际联系起来,进行类比,告诉我们办企业、做生意,要根据当地的生产、消费、风土人情等情况,也要根据需要与可能,那么就要求我们考虑动机与效益,又要扬长避短,才能生财有道。这种立意便于联系实际,提炼深刻、高远的主题,使作品富有浓郁的时代色彩和生活气息。

三、联实际。中考作文虽注重一事一议,也要求考生联系社会现实展开论述,解决实际问题。其目的是增强文章的针对性,避免无的放矢,空发议论。在这方面,也要运用发散性思维方式展开联想,找到与立意角度有对应关系的话题。如个人的品德修养、道德情操、目标理想、意志恒心以及对人对事的思想方法、观点态度;也可以由个人的生活、学习、工作联想到国家、集体的政治生活、经济建设以及社会热点。还可以由现实想到历史,由中国想到外国,由个体想到整体,由正面想到反面,由现象想到本质,由原因想 到结果等等。总之,要根据材料所提供的角度,广开思路,找到立意角度与社会现实的对应点。联想要丰富,思想要清晰。这一步不但是立意所必需的,而且是选材论证所必需的。

四、立论点

1、扣材

2、准确

3、稳妥

4、鲜明

5、简洁

五、拟题目应为本文中应有之意,并作为审题立意的第五个步骤。可以这样说:文章好比人的躯干,中心论点好比人的头部,而题目则是人的眼睛。“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那么题目则是文章的“窗户”了。因此,应该认真对待拟题目。题目比论点更需要准确、鲜明、简洁。好的题目,或准确揭示文章主旨,或点明论述范围,或新颖别致,都能给读者留下良好印象,吸引读者仔细阅读下文。

题目的类型有论点型、范围型、感想型、比喻型、关系型、问题型等。如:《对<鸟的评说>的评说》、《我的评说》(范围型)•;《让我们换一种眼光看问题》、《如此“评说”要不得》、《嫉妒是进步的大敌》、《要正确对待别人》(论点型);《由•<鸟的评说>•想到的》、《读<鸟的评说>有感》(感想型);《我们不能做这样的“鸟”》(比喻型);《评鸟与评人》(关系型);《如此“评说”恰当吗》(问题型)。一篇文章拟什么的样题目好,这没有统一的标准。总的原则是紧扣中心论点及材料的特点来拟定。从应考的实际来说,最好拟成论点型题目,有利于突出文章的中心论点。在中心论点确定的情况下,只需把论点句照搬或缩简短一点即可。如果这样做有困难,那就拟成感想型,既简便又稳妥。

例作: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高考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指导 篇9

例4:(高考四川卷)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人,只有在自己站起来之后,这个世界才能属于他。

这句话引发了你哪些思考?请自选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①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自选;②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审题指导】抓住材料里“人”“站起来”和“世界” 三个关键词,并着力思考三者的关系,有自己的感受和感悟,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断,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见解。

(1)君子当以自强不息。世界是强者的世界,只有面对挫折、不幸时想方设法改变现状,方可拥有新的生活世界。能够站起来,而且是自立自强,那么,自强不息的成果就是世界属于他。生活中,有许多以自强不息的精神完美演绎人生精彩的典例,可以引入作文,用事例佐证哲思。

(2)灵魂的站立,世界的宠儿。坚定意志、自强精神以及对待困难、挫折、失败、逆境、打击等乐观态度。可思考从生理到心理站起来,去赢得世界。如残疾人 “坐轮椅”,但精神意志能够“站起来”,他也有自己的 “人生世界”。

【立意范例】头能顶苍天,脚能立大地,端正无畏,傲骨凛然。立于这广袤的天地之间,亦能直身而立,从容淡定,这就是人,这就是我们向往成为的人。只有以站立的姿势行走,才能与世界温暖相拥。(四川考生《以站立的姿势与世界相拥》)

我的作文立意指导法 篇10

一、旗帜鲜明

要使作文的立意(即主题)有深度,文章的主题除了应该正确、集中以外,还应该鲜明。鲜明,主要指文章的倾向性,如某种政治思想或审美的倾向。作者对写到文章中去的敌我、是非、美丑等事物或问题,应表示出强烈的爱憎和明确的态度,不能似是而非,含糊笼统。如鲁迅的《纪念刘和珍君》,其中有一段是这样写的:“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谎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没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啊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早沉默中灭亡。”这段文字是作者对反动派残酷镇压学生及御用文人造谣中伤的揭露以及概括后得出的结论,饱含极度愤怒的感情。作者的思想倾向明显,鲁迅在这里是号召人们起来抗争,奋斗求生,唯“暴发”才是出路,别无选择。一般情况下,中学生的年纪比较轻,思想比较单纯,思维不够完善,作为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明辨是非、识别丑美、分清敌我、剖析事理。只有使学生的思想觉悟有所提高,学生的作文立意才能有深度。

二、平中见奇

“文似看山不喜平”,写作文时,不能把一些琐碎的事情记流水账一般把它记录下来,要能平中见奇,也就是要能从平凡的事物中见其不平凡。如杨朔的《荔枝蜜》作者由田间辛勤劳作、无私奉献,酿造蜂蜜的蜜蜂联想到了和蜜蜂有类似之处的酿造生活之蜜的劳动者,从而做到了从平凡之中见到了不平凡的东西,使文章的主题得到了升华。笔者曾修改过这样一篇作文,题目是《妈妈笑了》,小作者在结尾处写到:“妈妈为自己的孩子变得更懂事,学到许多知识而高兴的笑了。”这一句在全文来说可谓是画龙点睛之笔,但我想:孩子在什么环境中,在什么条件下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呢?于是我把那句话改为“妈妈为自己的孩子生在幸福的年代里,拥有优良的现代教育而会心的笑了。”我觉得改后的句子不仅也扣了题目,而且以小见大,深化了主题。

三、由表及里

要做到平中见奇,必然要留心观察社会中的一些现象,包括一些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在用心观察的过程中更要用脑去思考、去联想、去“悟”,即通过事物的表面现象看出事物的内部规律或本质。如我给学生补充的课外资料,即鲁迅的《一件小事》,本来所叙述的的确是一件小事——车夫碰倒了一位老妇人,后来又坚持送老夫人去医院看伤。但作者却能从这件小事中看出深层次的灵魂性的东西,那就是车夫坚持送老妇人去医院看伤,从而发现了车夫高尚的品质,高大的形象。作者写得这篇文章表面上是对一件小事的记叙,其实内里是对一个高尚的灵魂的讴歌。全文止,作者的思维没有止,而读者的思维也没有止,那就是我们应该学习车夫那种高度负责的可贵品质,而不能做肇事后逃避责任的卑鄙小人。这正是全文立意之精深所在。

四、贵有真情

写作贵有真情。因为“文以载道”,学生的作品总是在一定程度上表达着学生的思想感情和对事物的态度。要想使作文的立意有意义、有深度,作者对描写的人、事物一定要有真实情感。只有倾注着作者情感的人、事、物,才能使作者产生深刻的认识和强烈的感受,以至情动于衷,不吐不快。这是他所抒发出来的感情才是真挚动人的,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从而达到感染和带动读者的目的。如朱自清的《背影》,读过的人无不为文中的浓浓的父子情所感动。“感人心者,莫乎于情”,正是由于作者抒发的是真实情感,才使笔下的父子深情跃然纸上。随着作者模糊的视线,读者的眼睛早已湿润了几次,这便是文章立意含情的感召力。

五、态度认真

好的文章,绝不是像两个泼妇骂俏,觉得他们骂得很露骨很开怀便说是好文章,绝不是。真正的有价值的文章是不容许油腔滑调和玩世不恭的。记得在哪本地摊的杂志上看过的一篇小说中说:“我爹蹲在那里如一堆新鲜的牛粪,还在冒着热气……”整篇文章,作者都是用这种玩世不恭的口气。我想这种文章是难登大雅之堂,更别说是流芳百世。

有一位著名作曲曾经说:“真的创造,除了生活体验、创作技巧,最后起作用的恐怕还是灵魂。”音乐创作如此,写文章更是如此。你如何看待人生、看待社会,通过你的视觉、你的思维,用文字折射人生的千姿百态、生活的喜怒哀乐、社会的纷呈万象,这是人生观、世界观的表现。在指导学生作文立意时,尤其应强调这一点。

材料作文审题立意五法 篇11

无论“标题作文”还是“材料作文”,都存在审题立意的问题,而且是第一重要的问题;弄得不好,就会“下笔千言,离题万里”,导致作文得低分甚至零分!

下面侧重讲一讲“材料作文”的审题方法。

一、涵泳法。潜下心去,仔细研读材料,全面领会材料的含意。

单个材料找“焦点”。在细读材料,总体把握材料大意的基础上,找出中心句或关键词,再据此确定立意。

多则材料找“交集”。先细读材料,领会每则材料的含意;然后综观每则材料,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再据此立意。

【例题一】(2009年高考浙江卷)

阅读下面的歌词,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材料中的横线为笔者所加,后同)

根据歌词所表达的主旨,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与阅读积累,写一篇文章。可以写自己的经历、感受和见解,可以讲述身边的故事,也可以发表评论。

【审题立意】这则材料的焦点(中心句)是“我的心依着你”“我的情牵着你”“绿叶对根的情意”。要特别注意的是“绿叶”与“根”喻意,否则,就不切合题意了。绿叶对根的情意可以延伸到游子对故土的思念、晚辈对长辈的牵挂等。

【例题二】(2010年高考浙江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传说有的雏鸟长大后,会街食喂养衰老的母鸟,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作“反哺”。

请针对上述现象及所反映的问题,以“角色转换之间”为标题写一篇文章。你可以讲述故事,抒发情感,也可以发表见解。

【审题立意】这道作文题虽然标题已确定,但前面的材料却限制了作文的写作角度。这则材料的中心句是第二段的起句和结句:“人类社会也存在这类似的现象,年轻一代对年长一代的文化影响被称之为‘文化反哺’。”“施教者与受教者之间,角色常常发生转换。”由此可知,“角色转换之间”只能写“施教者与受教者之间”的角色的转换,而且要针对当今社会上“文化反哺”这种现象来作文。需要注意的是,“角色转换之间”与“角色转换”并不等同,既不能专注于“角色”,也不可纠缠于“转换”,重点是“之间”,即角色转换的过程。命题的亮点和写作的“出彩点”落在“之间”,二字。如何理解和把握“之间”,便是审题细粗准偏优劣高低深浅之关键。

【例题三】(2013年高考浙江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注:菲尔丁应是英国作家。为给考生呈现考场真题原貌,未直接修改原文字。特此说明。]

综合上述材料,你有什么所思所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审题立意】首先,要分别理清三句话所传达的意思。其中,丰子恺的话表明,孩子看世界的眼光比较单纯,不像成人那么复杂,他们看到的都是客观真实的世界;英国作家的话表明,当今的年轻人的心灵“提前硬化”,没有朝气与活力,过早成人化;美国作家的话表明,“孩体时代”充满着活力和创造力。综合三句话的意思,找出交集(共同点),不难发现,本次考题若围绕童真、纯真立意,都是合乎题意的;如果围绕“青春”立意,就偏题了。

【例题四】(2015年高考浙江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写一篇文章阐明你的观点。

【审题立意】不难看出,这两则材料的中心句均为各自的末句,关键词均为“作品的格调趣味”“人品”,它们的交集就是“作品与人品”即“文品与人品”。准确的立意应为人品与文品有必然的关系或者无必然的关系。

二、揣摸法。一般来讲,命题者的意图是能够从字里行间揣摸出来的。审题时要注意命题者在材料中流露的情感倾向或态度。

【例题五】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是我们”,地底下的声音回答,“是深深地埋在黑土中的———树根。”

【审题立意】该题若从树根的角度立意,可为“要有奉献精神”;若从树叶角度立意,可为“知恩图报”;若站在二者之间立意,可为“换位思考,相互理解”。哪一种立意最佳呢?再读材料,从“树叶……高谈阔论,极力夸耀自己”,对树根“吵吵嚷嚷,大发脾气”,树根“从地底下发出温和的声音”这些叙述中不难看出,命题者的意图是针对现实生活中“一旦功成名就,就忘乎所以”的现象的,故而第二种立意“最佳”。

三、观照法。命题一般是贴近现实生活的,因而可以用观照现实生活的方法,来审视材料的寓意和指向。

【例题六】(1986年全国高考作文题)

一棵树不能改变气候,只有森林才能改变气候,而形成一片森林又需要一定的条件。如果温度湿度适宜,树木就迅速生长起来,形成茂密的森林。大片森林的出现,会使气候变得更好。

作文题:树木·森林·气候

【审题立意】材料的第二段已明确告诉考生:“从现实生活中选择一个有意义的话题,用上述现象作比喻,发表自己的见解”。

审题时要弄清两个关键点:“上述现象”指的是一种什么样的“自然现象”;“现实生活中”有哪“一个有意义的话题”与之相似。

由第一段可知,“上述现象”指的是一棵棵树形成森林,森林改变气候;而森林的形成需要一定的条件,即适宜的温度湿度等。当年“现实生活中”与之相似的“有意义话题”是“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风气”。“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是邓小平1977年5月提出的口号,到1986年,已作为考核各级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若用“观照法”,就可以迅速而准确地捕捉到这一“现实生活中”“有意义的话题”。当年有不少考生却写成谈“植树造林,保护环境”之类的文章了。

“树木、森林、气候”与“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风气”有什么相似之处呢?

如若这般写来,由自然现象到社会现象,前者略后者详,就既合题意又有高度了。

四、追问法。

反复阅读材料,对“初始立意”进行追问,如果“初始立意”错误或欠妥,可不断否定,完善,直至“最佳”。

【例题七】(1983年高考作文题)

(一)仔细观察下面这幅漫画,写一段说明性文字,向没有看过这幅画的人介绍画面内容,字数在300字以内。不要写成诗歌或抒情散文。

(二)根据上面这幅漫画的内容,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字数在800字以内。不要写成诗歌或抒情散文。

【审题立意】下面是当年几位考生的作文标题,你认为那几种立意最切合漫画的寓意?

前7位考生的立意为“恒心、毅力、坚持”;最后一位考生的立意为“专一”。究竟哪种立意最切合漫画的寓意呢?这就需要用“追问法”了。

这位“挖井人”没有挖出水来,是因为他没有“恒心”,没有“毅力”,没有“坚持”吗?都不是。他挖了五个地方均不见水,还要“换个地方再挖”,看来他是不挖出水来决不罢休。你能说他没有恒心,没有毅力,没有坚持吗?显然不能。他的根本问题是不专一。如果他专注于一个地方,不停地挖下去,挖到海平面以下,还挖不出水来?

用“追问法”可知,后两位考生的立意才是最佳立意。

五、求异法。

千人一面、人云亦云的文章吸引不了读者,自然也就入不了阅卷老师的法眼。因此,在审题立意时,不妨来点标新立异,从与众不同的角度发表自己更有价值的见解。

运用此法,要特别注意的是:要言之有理,与时代主流合拍,有积极意义;不要弄巧成拙。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写一篇文章阐明你的观点。

【审题立意】这个故事流传了几千年,人们总是嘲笑那位南郭先生“滥竽充数”,这“滥竽充数”还成了成语,被解作“指没有真正的才干,而混在行家里面充数,或拿不好的东西混在好的里面充数”。这是站在南郭先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得出的观点。这个观点其实价值并不大,只是给人们一则笑料,告诫人们要有真才实学罢了。

如果跳出众人一贯的思维模式,换个角度,站在齐宣王的角度想问题,就会得出全新的见解。齐宣王作为一国之君,一个假乐师在他面前一番胡吹海侃之后,就被不加考察地编入乐队,而且在他眼皮底下混了那么长时间,至死不觉。这说明什么?对一个假乐师尚且如此草率昏聩,对手下那么多官吏的了解又有多少呢?对官吏了解甚少,又怎么管理这些官吏呢?连官吏都管理不好,又怎么能治理好一个国家呢?这种站在齐宣王的角度所立之意———用人失察,误国误家,较之站在南郭先生的角度所立之意———为人须有真本事,意义要大得多,写出来的文章不仅有新意,而且更有价值。

上一篇:《仿写总分片段》教学设计下一篇:建筑设计组织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