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幽州台歌扩写(通用7篇)
登幽州台歌扩写 篇1
追忆过往的历史,我孤独无助,再也无缘拜会那些求贤若渴的古代贤主;向往未来,我更不可能有生逢旷世明君的机遇。()古代那些明君贤士早已逝去,只留下一些历史的陈迹和佳话供人凭吊追忆,再也见不到他们了。
即使今后再有那样的英豪出现,自己也赶不上和他们见面当今这般碌碌之辈,如同尘芥一样,还值得一提吗。从古至今以至遥远的将来,天地依旧是原来的天地,它们的生命多么悠久。看到天地的广阔无边与永恒不息,就浩叹人生的短暂与渺小。
相比之下,人的一生却是太短暂了!自己的雄心壮志来不及实现,自己的雄才大略来不及施展,就将匆匆地离开人世。想到这里,怎能不忧从中来,潸然泪下呢!
《登幽州台歌》教案 篇2
唐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诗人孤单寂寞、悲哀苦闷的情绪提问:
前代的贤君既不可复见,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时;当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而自己却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
一、背景分析
1.有没有同学对幽州台了解的?(幽州台:又称燕台,史传燕昭王为招揽人才所筑的黄金台)
幽州:郡名,唐属河北道,治蓟,故城在今北京市西南。幽州台:即蓟丘、燕台。因燕昭王置金于台延天下士,又称黄金台。故址在今北京德胜门外。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
2.看最后一句,作者在高处观景,为何会“怆然”呢?
请学生根据大意及注释试着分析古诗中具体表现的作者情感,学生可以根据古诗中的词或字来对应作者的情绪
如:“独”说明了作者的孤单“怆然”表现了作者的悲哀与苦闷
体会语言的表现力,让学生自己思考作者当时的思想感情。
二、通读,划分节奏
三、提问:此诗的后两句为什么会多了一个字?
“之”、“而”在这里表示音节的停顿,是虚字,它们的用处是使此诗的音节舒缓流畅,体现了作者无可奈何、长叹的情景
通过对后两句的理解,让学生根据停顿进行朗读,加深对古诗的印象。
四、作业:诵读
第二课时
一、“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其中的“人”“者”是指什么人?任人唯贤的人。
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情感?
--------不被赏识,无人能理解的孤独和悲愤。
三、这首诗歌,哪两句是直抒胸臆?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四、《登幽州台歌》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作者孤独地站在幽州台上,仰首责问苍天。大地茫茫,空阔寂寥,没有一个知音,内心满怀悲愤。
五、这首诗歌,句式有何特点?这有什么作用?
前两句,每句五字,三个停顿,音节比较短促,传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抑郁不平之气。后两句,各增加了一个虚词,每句六字,四个停顿,音节比较舒徐流畅,表现了诗人无可奈何、曼声长叹的情景。全诗句法长短不齐,音节抑扬变化,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六、探究性学习
《登幽州台歌》是中国唐代诗人陈子昂所作的最为著名的唐诗,体裁属乐府。这是一首吊古伤今的生命悲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中的“古人”和“来者”,都是指像燕昭王和郭隗那样礼贤下士、重用人才的明君和贤臣。这首诗通过抒发诗人登楼远眺,凭今吊古所引起的无限感慨,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中正直,多才而遭遇困厄的知识分子遭受压抑的境遇,表达了他们在理想破灭时孤寂郁闷的心情,具有深刻的典型社会意义。
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人(今四川射洪)。年轻时性格豪爽(少任侠)。二十四岁中进士,以上书论政,为武则天所赞赏,拜麟台正字,转右拾遗。直言敢谏,所陈多切中时弊。
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有《陈伯玉集》传世。
《登幽州台歌》 阅读答案 篇3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登幽州台歌》注释
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现今在北京市。幽州台;即黄金台,又称蓟北楼,故址在今北京市大兴县,是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而建造的。
前:过去。
古人: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圣君。
后:后来
来者:后世那些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
念:想到。
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怆(chuàng)然:悲伤,凄恻的样子。
涕:眼泪。
《登幽州台歌》译文
见不到往昔招贤的英王,看不到后世求才的明君。想到历史上的那些事无限渺远,我深感人生无奈,独自凭吊,我眼泪纵横凄恻悲愁!
《登幽州台歌》译诗
《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 篇4
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武为人轻率,少谋略。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武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即幽州台,遗址在今北京市),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
二、作者介绍
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现四川)人。唐代诗人。年轻时性格豪爽。二十四岁中进士,以上书论政,为武则天所赞赏。直言敢谏,多切中时弊。三十六七岁时随建安王东征契丹,所提建议不被采纳,反而受到降职处分。三十八岁解职还乡,被县令段简陷害,死于狱中,时年四十一岁。
在文学上,其诗思想充实,语言刚健质朴,对唐代诗歌影响巨大,张九龄、李白、杜甫、元稹、白居易都从中受到启迪。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有《陈伯玉集》传世。
三、朗读诗歌
1.听范读,仿读。
2.指读,指导朗读。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3.全班齐读。
四、翻译诗歌
1.解题:
幽州台即黄金台,又称蓟(jì)北楼,为战国燕昭王所建,故址在今北京市西南的大兴县,当时是战国时候燕国的国都。燕昭王在公元前2执政后,励精图治,广招贤士,为了使原来国势衰败的燕国逐渐强大起来,燕昭王建黄金台,置金于黄金台上,延请天下奇士,很快就招到了乐毅等贤能之人,国家迅速强大,后来乐毅带领大军攻打齐国,攻陷了齐国七十多座城池,使齐国几乎灭亡。燕昭王在建黄金台之前还曾建碣石宫,把梁人邹(zōu)衍(yǎn)延请入内,师礼事之,广筹振兴国家大计,并树立了自己贤明哲睿(ruì)、招贤纳士的良好声誉。
2.试译诗句。
怆然:伤感的样子;
涕:眼泪。
3.交流难点,翻译全诗。
参考:
放眼望去哪有以前贤人的踪影,回头看看也不见一个效仿古贤的今人。
想到那天悠悠而高远、地悠悠而广袤的天地之间,我独自忧伤啊,让人禁不住泪流满面沾湿了衣襟!
五、诗歌赏析
1.诗的前两句是从什么角度写的?其中“古人”指谁?“来者”指谁?
明确:时间角度。古人指古代礼贤下士的明君,来者指当时的礼贤下士的明君。
2.从中可以分析出作者怎样的境遇和情感?
明确:无法施展自己的才华,功业未成的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境遇,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愁苦之情。
3.后两句诗是从什么角度写的?
明确:空间角度(天、地)。
4.诗人见此景为什么怆然而涕下?
明确:空间无限辽远,使诗人联想到自己的境遇,产生孤独,寂寞,悲凉之感。
5.从诗中你看到一个什么样的陈子昂?
参考词句:沉思、为自己不能实现人生价值而怆然涕、有着积极的人生追求、渴望实现自身价值、仰望长天、俯视大地、潸然泪下。
六、主旨归纳
提问: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明确:诗人通过写登临幽州台的所想所感,抒发怀才不遇的愁苦情怀。
七、拓展
陈子昂还曾写过一首诗《燕昭王》,表达了对燕昭王的追思仰慕和自己不能在其麾下建功立业的遗憾:
燕昭王
陈子昂
南登碣石宫,遥望黄金台。
丘陵尽乔木,昭王安在哉?
霸图今已矣,趋马复归来。
八、作业
1.默写《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登幽州台歌》。
登幽州台歌原文、翻译及赏析 篇5
《登幽州台歌》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翻译
向前看不见古之贤君,向后望不见当今明主。
一想到天地无穷无尽,我倍感凄凉独自落泪。
赏析
诗人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他言敢谏,但没有被武则天采纳,屡受击,心情郁郁悲愤。诗歌写登上幽州蓟北楼远望,悲从中来,并以“山河旧,人物不同”来抒发自己“生不逢时的哀叹。语言奔放,富有感染力。
在用辞造语方面,此诗深受《楚辞》特别是其中《远游》篇的影响。《远游》有云:“惟天地之无穷兮,哀人生之长勤。往者余弗及兮,来者吾不闻。”此诗语句即从此化出,然而意境却更苍茫遒劲。
登幽州台歌扩写 篇6
作者: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泪下。
【注解】:
1、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现今北京市。2、悠悠:渺远的样子。3、怆然:悲伤凄凉。4、泪:眼泪。【韵译】:
先代的圣君,我见也没见到,后代的明主,要等到什么时候?
想到宇宙无限渺远,我深感人生短暂,独自凭吊,我涕泪纵横凄恻悲愁!【评析】:
诗人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他直言敢谏,但没有被武则天所采纳,屡受打击,心情郁郁悲愤。
分析秦汉幽州之建置沿革论文 篇7
一、幽州之涵义及其位置
抑考幽州之名,其最早出现于什么时代,笔者认为当有两种可能。其一是尧舜时期。《汉书・地理志上》记载:“尧遭洪水,襄山襄陵,天下分绝,为十二州,使禹治之。”颜师古注曰:“九州之外有并州、幽州、营州,故曰十二。水中可居者曰州。洪水泛大,各就高陆,人之所居,凡十二处。”又《汉书・谷永杜邺传》中也谈及尧遭洪水而天下分绝为十二州之事,孟康注曰:“本九州,洪水隔分,更为十二州”,颜师古注曰:“十二州谓冀、兖、豫、青、徐、荆、扬、雍、梁、幽、并、营也”。比照上述颜师古所注,九州则指冀、兖、豫、青、徐、荆、扬、雍、梁。由上可推知,尧之前为九州,且九州中并无幽州之名,幽州是尧时遭遇洪水而分天下为十二州后出现的一个名字,也就是尧之后十二州中的一个,如果当时不叫“幽州”,那它当时叫什么名字,史料中不见,我们也就无从可考;相反,据多处史料所记的“九州”和“十二州”之名,则多是以上述名称出现而不见它名,由此可以推断:“幽州”之名当最早始于尧时并沿用于后代。另一种可能当始于周朝并有据可考。据《周礼・职方氏》:“职方氏掌天下之图,以掌天下之地,辨其邦国、都鄙、四夷、八蛮、七闽、九貉、五戎、六狄之人民,与其财用九谷、六畜之数要,周知其利害,乃辨九州之国,使同贯利。……东北曰幽州,其山镇曰医无闾,其泽曰养,其川曰河、淄;其浸时,其利鱼、盐,其民一男三女,其畜宜四扰,其谷宜三种。”职方氏是掌管天下土地及帮国民族的官员,周知道他的厉害,于是就划分出九州并与之相通而得其利,其中之一就是定东北名曰“幽州”,幽州之名当始于周朝则由此可证。幽州之所在也见于《周礼・职方氏》:“东北曰幽州,其镇山曰医巫闾。”郑注:“医巫闾在辽东。”贾疏:“医巫闾在辽东,且验知之。汉光武十三年,以辽东属青州,二十四年还属幽州。”《周礼・职方氏》是以方位划分出幽州之地,从郑注贾疏中知即是中国东北部。方位之说实始于《易经》:“天垂象,圣人则之。庖牺氏之王天下,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范晔解释说,“观象于天,谓日月星辰。观法于地,谓水土分州。形成于下,象见于上”,同时又注引《星经》曰:“……辰星主恒山,冀州、幽州、并州。……玉衡者,谓斗九星也。玉衡……第八星主幽州,……”也就是说,幽州之地是由天上的辰星和玉衡的第八星来昭示其方位的。其实,再进一步探究,庖牺画卦事实上是以乾坎艮震巽离坤兑当八方之位,而《周礼》本之,更以八方当九州之位,其中“东北曰幽州”,即幽州在中国东北部,大致则相当于今河北、北京、辽宁等的部分地区。
幽州之地以幽州之名存在了近千年的时间。金毓黻的《东北通史》之《历代东北疆域沿革略表》(部分,附表1)可见幽州地域之历代概况。如下:
由上表可知,虞夏商时期已用幽州之名,即是东北地区一部分;周朝时期也称幽州,即中国东北;春秋战国至秦时东北称辽东辽西,不见幽州之名;两汉又复称幽州,仅代表东北大部分地区;魏晋时东北改称平州,仍覆盖前幽州大部分地区;后魏至唐初东北称营州,仅领有前幽州的辽东辽西等小部,其后东北不称州而称路、府、司等,幽州之名更是不见。但无论幽州的名称如何变化,其地大致在东北之方位则是亘古不变的。
二、秦汉时幽州的范围和所辖之郡的变化
秦代采用郡县制,无州之名,但根据谭其骧的《中国历史地图集》,秦郡中与两汉幽州的辖郡重名的有七个,即广阳郡(西汉广阳国)、代郡、上谷郡、渔阳郡、右北平郡、辽西郡、辽东郡;秦时并无前汉的“渤海郡”之名,渤海郡相当于秦时巨鹿郡之北部及临淄郡之部分;同时也无两汉时的“玄菟郡”、“乐浪郡”之名,且其地也不在秦域之内。
《汉志》记载幽州下辖九郡一国,分别是涿郡、渤海郡、上谷郡、渔阳郡、右北平郡、辽西郡、辽东郡、玄菟郡、乐浪郡以及广阳国。这个时期是幽州历史沿革中辖郡县最多、面积最大、地域最广的时期,东至今朝鲜狼林山东、东朝鲜湾一带,西至今河北省万全县、高阳县一线,南至今河北省无棣县,北至今内蒙古自治区、辽宁铁岭市一线,大致辖境当是今河北省北部、辽宁省西南部、朝鲜南北地区。
王莽时期,幽州四至在谭其骧的《中国历史地图集》(下简称《图集》)中无从查考,但根据史料,由于王莽时期的变革多是变名不变实,且贯彻落实的极少,由此推断应大致同于西汉。至于此时幽州的所辖郡县则可见于谭其骧的《长水粹编・新莽职方考》,一共十郡,无国,即垣翰郡(前涿郡)、迎河郡(前渤海郡)、代郡(厌狄亭)、朔调郡(前上谷郡)、通路郡(前渔阳郡)、北顺郡(前右北平郡)、辽西郡、辽东郡、玄菟郡、乐鲜郡(前乐浪郡)及广有郡(前广阳国),郡名称有大的变化(如上所示)。
《后汉志》记载东汉幽州下辖是十郡一国,分别是涿郡、代郡、上谷郡、渔阳郡、右北平郡、辽西郡、辽东郡、玄菟郡、乐浪郡、广阳郡及辽东属国,较西汉时少了渤海郡而多了一个辽东属国和代郡;另外,西汉时的广阳国改称为广阳郡。此时,虽然幽州所辖郡国数量上无所变化,但从其郡国所辖县的`增减看,其面积较西汉时远远缩小,其辖境北至今河北省万全县及辽宁铁岭市一线,东至今朝鲜国单单大岭一带,南至今河北省保定市南,西至今山西省阳高县西,辖有今河北省东北部、山西省东部、朝鲜国西部等部分地区。(附图3)
三、结语
两汉时幽州辖郡(国)的数量变化基本不大,西汉时十个,王莽时十个,东汉时十一个。笔者根据幽州辖郡的建置及其沿革的特征将其大致分为三类(广阳郡暂无法定论其类属)。
一为腹心郡,五个,分别是上谷郡、渔阳郡、右北平郡、辽西郡以及辽东郡。其特征是:此五郡位于幽州的中心,一直隶属于幽州,且名称及地域范围基本不变,是幽州的中坚地盘和支撑地。
一为缘变郡(非缘边郡也),五个,分别是代郡、涿郡、渤海郡、玄菟郡和乐浪郡。其特征是:均处于幽州的边缘,且自其设置以来,或名变(除去王莽时期),如涿郡;或地域范围变,如涿郡、渤海郡、玄菟郡和乐浪郡;或政权隶属变,如代郡、渤海郡。无论怎样,对幽州来讲,三者都是一直处于变动之中的缘边郡。
一为后置郡(或国),一个,即辽东属国(三国魏之昌黎郡)。其特征是:两汉后期(东汉时期)始置。
【登幽州台歌扩写】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