萦绕在心头的文字(精选6篇)
萦绕在心头的文字 篇1
萦绕在心头的文字,喜欢就分享
1、在人生的旅途上,引起记忆的东西很多,但值得记忆的东西很少,只有那些真切无瑕、不染纤尘;看似没有得到,而已经拥有;虽已经拥有,又似没有得到的东西,才是最让人珍惜和留恋的。
2、当你在犹豫的时候,这个世界就很大;当你勇敢踏出第一步的时候,这个世界就很小。等到有一天你变成了你喜欢的自己的时候,谁还会质疑你的选择不靠谱呢?你已经变成更好的你了,一定会遇到更好的人的。你是谁,就会遇到谁。
3、真情和假意,只要学着把它看成香槟里飘飞的小气泡,也就不必太认真。伤感过去,会微笑宽容。毕竟,太甜的东西,都不可能是货真价实的。——张小娴
4、你我都知道这个世界充满了不公平,贫穷,现实,无助,但我要你明白,这个世界永远不止这样,我要你看到光明,梦想,努力和希望。没有人能回到过去重新活着,但你我都可以从现在起,决定我们未来的模样。就像慢吞吞的绿皮火车,也许他很慢,但时间总会到达你的那一站。
5、人生总是很累的,你现在不累,以后就会更累。
6、没有过不去的事情,只有过不去的心情。
7、你要告诉自己,请不要因为情绪而做自己会后悔会难过的事。
8、跟爱相比,人生很短。可每天,总听到太多人对爱的挑剔和职责,人人都不能接受爱有瑕疵,那只是因为,他们没能真正尝出爱的真味道。每一份爱的背后,总有些妥协,很多人认为“妥协”很难,很自伤。其实,如果真的是在爱,会觉得:妥协也是一种顺其自然的快乐。
9、生活是一场漫长的旅行,不要浪费时间去等待那些不愿与你携手同行的人。
萦绕在心头的文字 篇2
一、音乐营造导入氛围
教学实践证明, 恰当的课堂气氛能提高学生的情绪, 活跃思维, 开启学生的心扉, 深入学生的心理, 增强学生的感知能力;能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形成立体感知。上课伊始, 教师可通过播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音乐将学生的思维聚拢起来, 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 提高整个智力活动的积极性。在教学《赤壁怀古》的过程中, 首先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歌, 那深沉、浑厚的乐曲将学生带入万马奔腾、惊心动魄的战争气氛之中, 战争的激烈、紧张、惊险, 各战团间斗智斗勇的情形以及主要人物诸葛亮羽扇纶巾、运筹帷幄的鲜活形象历历在目。强劲的旋律带领学生感受雄厚的历史, 学生学习情趣高涨, 精神饱满地期待着新课的开始。当然, 使用音乐辅助课堂教学要符合课文的特点, 符合学生的心理, 营造或宁谧、幽深、肃穆、悲壮;或幽默、轻松、凝重、哀婉;或热烈、冷峻、活泼、欢快的课堂氛围。如《长江三峡》的雄壮, 《我的空中楼阁》的静谧, 《荷塘月色》的宁静, 《祝福》的哀婉, 《孔雀东南飞》的缠绵凄楚气氛等。以音乐导入新课, 音乐运用恰当与否, 是这堂课是否成功的关键。
二、配乐朗诵飞扬文字
音乐艺术是情感艺术。当我们走进课堂, 用智慧和情感营造艺术情境, 使学生的心态从课堂的观众角色向课堂主人公角色逐渐转变, 学生的情感就会和我们产生共鸣, 这正是师生交流过程的最佳切入口。实践中, 配乐朗诵是使用最多的教学手段, 使用得好, 对教学有很大的帮助。如朗诵《故都的秋》, 可配上班德瑞的轻音乐, 朗诵《我的空中楼阁》配上《寂静之音》, 朗诵《钗头凤》, 可配上《渔谯问答》, 音乐的节奏和旋律将同学们拉进乐曲的意境和情感之中, 他们在文学和乐曲交汇的海洋中神游。在优美的音乐声中, 学生读出了语言的美, 读出了节奏的美, 读出了意境的美, 读出了情感的美。
三、寓乐于学领悟主旨
借助音乐形象, 烘托渲染课文内容, 不仅能让学生得到美的享受, 还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课堂中, 放一段音乐, 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 去作一番心灵的游历, 充分感受美的魅力, 对提高课堂效果无疑是大有益处的。音乐这个媒介, 可以使学生快速地进入想象的天空, 给学生充分的享受, 让学生感受文学的艺术魅力。如在学习七年级上册的《木兰诗》这课时, 我特地找来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常香玉的《谁说女子不如男》唱段, 学生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在对文本的理解中, 学生已经在脑海中勾勒出了一位女英雄的轮廓。在观看了唱段之后, 心中的轮廓愈来愈分明, 人物形象更加生动饱满, 女英雄花木兰似乎就在眼前。
用音乐渲染情境, 并不局限于播放现成的乐曲、歌曲, 在教学需要时, 教师可以自己清唱, 学生也可以自己表演唱、哼唱, 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如上苏轼的词《水调歌头》就可以用播放唱词或教师清唱的方式进行教学, 让学生的思维在想象的原野上驰骋, 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事实再一次证实:在恰当的时候, 一首能与课文高度匹配的乐曲, 常常能把一些“只能意会, 不能言传”的情感淋漓尽致地传达给学生。
四、以乐曲引导写作, 激发灵感
罗丹说:“艺术就是感情。”音乐, 是一种特殊的情感表达方式。绘画, 是凝固的文学;而音乐, 则是流动的文学。其中的美妙, 我们可以流泻于笔端。不同风格的音乐, 都可以使人们的内心受到不同程度的震动, 只要细心聆听, 插上想象的翅膀, 我们同样可以使文字在音乐中飞翔。在学习《琵琶行》后, 我们发现, 课文中作者对琵琶声的描绘, 可谓绝唱。受此启发, 课后我曾尝试让学生听乐曲作片段文:先播放古筝名曲《十面埋伏》《高山流水》, 让学生听后将感受付诸笔端, 十分钟后让学生上台交流作品, 很多学生都能任思绪驰骋, 写出比较理想的片段来。
俄国著名作家托尔斯泰讲过:“音乐的魔力, 足以使一个人对未能感觉的事有所感觉, 对理解不了的事有所理解, 使不可能的事变为可能。”把音乐因素引入神圣的语文课堂, 让优美的语文课文插上优美的音乐翅膀, 让我们的神思驰骋在文学与音乐的双重殿堂!让语文教学走近音乐, 让音乐走进语文教学, 课堂会是另一番天地, 学生会因此有一个愉快的学习情境, 语文学习会在愉悦的情境中得以升华。让学生在愉悦中学习, 在愉悦中领悟, 在享受中提高, 这是语文教学的极致, 也是我们的探索与追求。音乐, 使语文教学变得“有趣”了、“美”了、“活”了, 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语文教学中, 应该让优美健康的旋律飘进课堂, 让语文教学中多一点音乐飞扬的时刻。
摘要:音乐是通过有组织的、在时间上流动的音响所形成的艺术形象或意境, 表达人们的感情, 反映社会生活的艺术。贝多芬称音乐为“人类精神的火花”, 而语文课也是“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荀子曰:“假舟楫者, 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这句话阐明了“善假于物”的道理。本文针对音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问题, 用音乐营造学习氛围, 配乐朗读课文, 利用音乐深入体会文章主旨, 用音乐激发学生的写作灵感;使语文与音乐完美结合起来, 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促进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使学生在音乐的熏陶下获得丰富的语文知识。
关键词:音乐,语文教学,巧妙结合
参考文献
[1]丁绪萍.浅谈音乐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J].青海教育, 2003, (23) .
[2]刘丽莎.音乐在语文课堂中的审美[J].河南教育, 2005, (4) .
萦绕在心头的温暖 篇3
七点半钟,伴着一声“下课!”,我背上书包,带着自己赚来的稿费,风一般地冲出了辅导班教室,迫不及待地想把稿费给老妈看,让老妈也高兴高兴。
走在小巷中,北风有些凛冽,刺在脸上有些疼。光秃秃的枝丫把路灯的光芒摇得支离破碎,我缩了缩脖子,朝着家的方向奔去。
忽然,拐角处一盏灯光在摇晃,我转过头去,轻轻一瞥,一束光晕柔和地照在我的脸上,暖暖的。暗夜中,一盏散发着古老气息的灯,闪着斑驳的光线,忽明忽暗。
一位老奶奶,披着一件破旧的红色棉袄,身着灰色毛衣,冻得瑟瑟发抖。她坐在板凳上,倚着灯,手里紧握着小推车的把手。她打了个哈欠,嘴里含糊不清地喊着:“卖烤地瓜咯!”
原来,老奶奶在卖烤地瓜。一缕缕热气,往天上飘着,好似无数条银带,在风的吹拂下,好似绵延的白丝带,又好似龙的长须。那热气渐渐融入空气之中,不一会儿便消失不见了。一个个地瓜外皮深棕,瓜肉金黄,烤得正是火候!地瓜被捂在厚厚的棉被底下,香气从棉被底下飘出。香味是那样浓郁,钻入我的口鼻。哇!真香!
我急忙走上前:“奶奶,我买个烤地瓜!”
“好的。小朋友,咋这么晚才回家?”
“上辅导班了。”
“唉!现在的孩子都这么忙呀!”
老奶奶往自己龟裂的手上哈了哈气,打了个寒战,用她那长满老年斑、满是皱纹的手拿起一个塑料袋,翻开棉被。她的动作显然有些迟缓,但我却沉下心来,耐心等待。她左挑右选,找了两个圆圆的烤地瓜,称好后递给我。热乎乎的烤地瓜温暖着我的手,驱走了我身上的寒气。
“奶奶,再见。”
“再见,慢点跑,别绊倒喽!”她一直站着,看我走出老远。
我朝老奶奶挥了挥手,疾步向家里走去。老妈最爱吃烤地瓜了,如果她知道我用自己赚的稿费给她买烤地瓜吃,一定会非常开心的。
那夜的烤地瓜,那夜的温暖,至今仍萦绕在我的心头……
点金石: 很小的一件小事,作者写来却摇曳生姿。首先,要归功于作者细致的观察,比如那迷离而温暖的灯光、地瓜绵延的热气、老奶奶满是皱纹的手……其次,要归功于作者独特的用字,比如“光秃秃的枝丫把路灯的光芒摇得支离破碎”,一个“摇”字极好;写老奶奶“倚着灯”的“倚”字,也很有味道。当然,这篇作文也不是没有缺点,全篇前半部分写得精彩,后半部分稍微黯淡了些,有些虎头蛇尾之嫌。(吴新星)
刻在心头的记忆作文 篇4
傍晚,我刚从补习班出来,粗而密的雨丝,像钻石般闪耀,迅速以沉重的声音打在地上。我没有带伞,便一路小跑着回家。到了路口,我看见一位年迈的老奶奶,穿着一件单薄的衣服,她那银白色的头发披散在肩上,背已经驼了,手里还拿着一个破旧的小碗。她旁边有一个头顶外套的小女孩,显然老奶奶怕她孙女淋到雨,才把外套脱下来给小女孩罩着。小女孩瘦骨嶙峋,在寒风中瑟瑟发抖,好像风一吹就会倒下来。
老奶奶在过路行人间乞讨,当她走到一个衣着华丽的年轻人身边时,那个年轻人居然狠狠的踢了老奶奶一脚,大声吼道:“你这个臭老太婆,你还想用你那肮脏的手来碰我,你还长不长眼睛啊?我穿的可是名牌,看见没有,好几万呢。你还要不要命啊?”老奶奶重重地摔在了地上,但她强忍着痛站起来跑到小女孩身边,紧紧搂着小女孩,颤抖着说:“先生,您别伤害我孙女儿,我们已经饿了三天三夜了,行行好吧。”可那年轻人却恶狠狠地说:“你们吃不吃关我屁事。”说完便大摇大摆地走了。
看见老奶奶受欺负,我真想冲上去给那个可恶的.年轻人一拳,可我却没有勇气。此时我看见老奶奶那破了洞的小碗分明多了几块硬币,然后陆续增多。老奶奶的脸上挂着慈祥的笑容。小女孩突然“哇”的一声哭了。老奶奶轻轻拍打着她的背,安慰道:“乖,不哭!看,咱有钱吃饭了!乖,不哭!不哭!”老奶奶拉起小女孩,往饭店走去。我看见老奶奶把一大盒盒饭给小女孩,小女孩狼吞虎咽地吃着,而她面前只是一杯白开水。
几分真爱在心头的作文 篇5
几分真爱在心头
“你跳着担,我牵着马,迎来日出送走晚霞……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听着这流畅的旋律,一千多年前我们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酸甜苦辣就在其中,没有成佛之前那些历尽磨难的日日夜夜,就在其中。
是的,我就是当年《西游记》中的行者孙悟空,嫉恶如仇,行为鲁莽,眼睛里揉不得半点沙子,当年西天取经路上,我们师徒四人历尽九九八十一难,才修得正果,每当我身处困境无法脱身时,心中很是怨恨那笑里藏刀的如来。
当年我自封为“齐天大圣”,大闹天宫,是何等的快活,何等的威武!眼看着天庭众神无奈我何,甚至连玉帝老儿都在“吃俺老孙一棒中”抱头鼠窜,我真的是心花怒放!我恨如来当年把我压在五行山下,五百年来我风餐露宿,吃尽苦头。即便到了修得正果封佛之时,我心中依然满怀怨恨——若不是如来,单凭我一身本事,不受八十一难,照样能送师傅上西天成佛修正果!
有一天,我偶然发现地上一只茧在苦苦挣扎,联想我的经历,同情之心油然而生,于是我施展法力,把它从茧里放了出来,嘿,是只美丽的大彩蝶,不过很遗憾,它用尽了所有的力气,虽然张开了彩色的羽翼,最终还是没有飞起来。我很纳闷,请教了太上老君后才明白:原来一只茧虫,只有凭自己的力量破茧而出,才能在破茧的过程中锻炼其强壮有力的双翅,真没想到我的好心帮了倒忙。
联想自己当年被压五行山下及西天取经的八十一难,我恍然大悟:也许我们当年真的不具备成佛的条件,正是那八十一难,让我从急躁慢慢变得沉着,从幼稚慢慢变得成熟而坚强,它们是如来佛祖对我们的真爱,是我们“破茧成蝶”的基础和密码。
那般滋味在心头的中考语文作文 篇6
―――题记
雨后的早晨,连空气中也弥漫着甜丝丝的气味,我独自漫步于这羊肠小道上,脚下激起了小小的水花,远处独自绽放的花朵吸引了我的目光。
你瞧,这一簇簇紫得如那天边的彩霞般美丽动人的小花,身上牵连着几滴甘甜的露珠,青翠欲滴,随风摇动,而我更是被它身上遗世独立的孤傲与气节深深地着迷。
谁又说那孤独不是一种美呢?孤独是一种心境,是一种方式,更是一种态度。
相较起柳宗元独自一人时的“悄怆幽邃,凄神寒骨”来讲,张岱“独往湖心亭看雪”的那份痴情则显得珍贵,前者又好似那份“剪不断,理还乱”的愁苦与哀伤,在哀景中孤身一人,似乎难以调解,而后者则追求的是孤独与寂寞之中的安慰与闲适。二者最大的不同则是在于心境,追求孤独的方式。
纵观古今,哪个成大事者不是在孤独中前行,耐得住寂寞。秋瑾在巨大的阻力之下,冲破家庭的牢笼,在世俗的目光之下,独自踏上革命的道路,虽“莽红尘,何处觅知音。”,但“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的气魄便已经足够,守岛战士王断才夫妇三十年如一日地守卫一个荒无人烟的小岛,孤单在他们心中无非只是一种环境,心中却饱含着爱国的热情,耐住了孤独,往来于川藏路上的邮递员在环境恶劣,荒无人烟的路上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虽说身处孤独,心却热烈……。他们或奔波于自己的工作,或坚守于自己的理想,通往彼岸的路也只能只身前往,纵使有千军万马的阻挡,心中坚守自我,学会享受孤独,一切便也就迎刃而解了。
即将奔赴中考考场的我们也一样,通向自己所心仪高中的路上仅有我们自己所做出的努力筑成,这便要求我们孤单前行,学会享受那一份孤独。
那几簇小花此时开得那么耀眼、绚丽,它们已经学会享受孤独,享受自己。
纵使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的景象在眼前,纵使心中愁情难以消愁,但依旧要保持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态度,享受那般孤独的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