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人教版教案

2024-09-25

初中数学人教版教案(共12篇)

初中数学人教版教案 篇1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函数》教案

]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函数的概念,弄清自变量与函数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函数概念的过程,感受函数的模型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观察、交流、分析的思想意识,体会函数的实际应用价值.

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认识函数的概念.

2.难点:对函数中自变量取值范围的确定.

3.关键:从实际出发,由具体到抽象,建立函数的模型.

教学方法

采用“情境──探究”的方法,让学生从具体的情境中提升函数的思想方法.

教学过程

一、回顾交流,聚焦问题

1.变量(P94)中5个思考题.

【教师提问】

同学们通过学习“变量”这一节内容,对常量和变量有了一定的认识,请同学们举出一些现实生活中变化的实例,指出其中的常量与变量.

【学生活动】思考问题,踊跃发言.(先归纳出5个思考题的关系式,再举例)

【教师活动】激发兴趣,鼓励学生联想,2.在地球某地,温度T(℃)与高度d(m)的关系可以挖地用T=10-来表示(如图),请你根据这个关系式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这个关系式中的变量和常量.

(2)填写下表.

高度d/m 0,200,400,600,800,1000

温度T/℃

(3)观察两个变量之间的联系,当其中一个变量取定一个值时,另一个变量就______.

3.课本P7“观察”.

【学生活动】四人小组互动交流,踊跃发言

二、讨论交流,形成概念

【函数定义】

一般地,在一个变化过程中,如果有两个变量x与y,并且对于x的每一个确定的值,y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其对应,那么我们就说x是自变量,y是x的函数.

【教师活动】归纳出函数的定义.强调在上述活动中的关系式是函数关系式.提问学生,两个变量中哪个是自变量呢?哪个是这个自变量的函数?

【学生活动】辨析理解,如:T=10-这个函数关系式中,d是自变量,T是d的函数等.弄清函数定义中的问题。

三、继续探究,感知轻重

课本P8探究题.

【学生活动】使用计算器进行探索活动,回答问题,理解函数概念.(1)y=2x+5,y是x的函数;(2)y=2x+1,y是x的函数.

四、范例点击,提高认知

【例1】一辆汽车的油箱中现有汽油50L,如果不再加油,那么油箱中的油量y(单位:L)随行驶里程x(单位:km)的增加而减少,平均耗油量为0.11L/km.

(1)写出表示y与x的函数关系的式子.

(2)指出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

(3)汽车行驶200km时,油箱中还有多少汽油?

【教师活动】讲例,启发引导学生共同解决上述例1.

五、随堂练习,巩固深化

课本P99练习.

六、课堂总结,发展潜能

1.用数学式子表示函数的方法叫做表达式法(解析式法),它只是函数表示法的一种.

2.求函数的自变量取值范围的方法.

(1)要使函数的表达式有意义;(2)对实际问题中的函数关系,要使实际问题有意义.

3.把所给自变量的值代入函数表达式中,就可以求出相应的函数值.

七、布置作业,专题突破

课本P106习题14.1第1,2,3,4题.

板书设计

14.1.2 函数

1、函数的概念 例:

2、函数中自变量取值范围的确定

初中数学人教版教案 篇2

(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多方面培养学生读图和运用地图的能力, 使学生领会掌握学习方法的重要性, 掌握地图知识和技能, 也是今后建设祖国所应具备的文化素质之一。

(二) 知识和技能

1.初步了解地图上的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等基础知识。

2.学会运用比例尺在图上量算两地间的距离, 以及在地图上辨认方向的方法。

3.用比例尺量算距离, 在地图上识别方向、填绘常用图例和注记。

4.能够使用目的 (如旅游) 确定所选择的地图类型及其比例尺。举例说明1~2种现代高科技地图 (例如, 遥感图像和电子地图等) 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分两课时, 第一课时设计问题小组讨论, 把答案记录下来, 第二课时为小组汇报展示过程。

第一课时:整合这部分教材内容, 打乱前后顺序, 提出问题:

1.教材22页图1.31和图1.32有什么不同?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是什么?

2.量算北京到天津的实际距离, 你能说出你的办法吗?

3.请完成22页活动1题。

4.利用17页图1.24说出温哥华在渥太华的什么方向?16页图1.22说出台东在高雄的什么方向?你能总结在地图上怎样辨别方向吗?

5.18 页图 1.25 说的是一些常用图例, 你能记住它们并解释什么是图例吗?

6.除了刚刚我们利用的这些地图, 你还知道有哪些类型的地图?你知道它们的不同用途吗?你会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合适的地图吗?你的选择原则是什么?

7.现代高科技地图你了解吗?有哪些?知道它们可以用在什么地方吗?结合实例说出一两种它的应用。

8.通过本节课的学习, 请完成 18 页的活动题。

9.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给其他组的学生出几道题。满分20 分。

这里的第1~5题解决的是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要在地图上辨别方向, 判读经纬度, 量算距离;第6题解决的是课程标准中提出根据需要选择常用地图, 查找所需要地理信息, 养成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地图的习惯。第7题则解决的是课程标准中关于学生会列举电子地图, 遥感图像等在生产、生活中应用的实例。第8题是利用教材中的活动对整课内容加以总结和复习;第9题则是让学生在出题的过程中完成复习考查的目的。这部分内容在小学时有接触, 学生完全可以依靠自己把这部分内容学会。

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 一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帮忙的人, 学生在研究、合作交流中体会着成功的快乐。把问题放手给学生, 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的, 让我们共同做一个快乐的“牧者”。

参考文献

初中数学人教版教案 篇3

关键词:新教材问卷调查分析建议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1-8437-(2009)4-0050-01

2004年9月,初中数学课程标准教材开始实施,南通地区使用的是人教版的数学教材,这本教材能否反映课程标准的精神?使用效果如何?带着这些问题。我在当地的若干学校对1800多名学生进行了调查,力求反映学生的真实看法,为新课标、新教材的完善提供一点借鉴。本文主要是根据对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的分析。

1调查的基本情况

1.1问卷的设计

从初中新教材对新课标理念的贯彻及新教材的编写特点出发。设置了20个问题,其中4个为开放性问题,其余16个为选择题。主要包括学生对新教材的看法、信息技术的使用、学习方式、情感态度的变化、对教材的满意程度等方面。

1.2调查的实施

2005年11月初至12月底,对南通一些乡镇的初中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并组织部分学生进行了访谈。本次调查共发出问卷1820份,收回问卷1674份,有效问卷1623份,回收率92.0%,有效率97.0%。

2调查的主要结果与分析

综合问卷调查以及对学生的访谈,得到以下几个方面的结果。

2.1学生对新教材总体上表示认可

新教材是教材编者们集体辛勤劳作的结果。教材编写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学生是最有发言权的。学生对新教材的评价如下:

从上表可以看出,有83.4%的学生表示满意,有16.6%的学生表示“不满意”或者“很不满意”。可见,虽然新教材总体上是得到学生的认可,但还有待各方共同努力,使之在实践中不断的修订完善。

2.2学生对新教材的具体看法

2.2.1学生认为教材重视数学知识的应用

数学应用的巨大发展是20世纪下半叶以来数学发展的显著特征之一,初中数学新课标要求“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调查发现,18.1%的学生认为新教材在讲解相关知识应用方面做得“很好”,63.4%的学生认为“一般”,9.6%的学生认为“差”,8.9%的学生认为“较差”。可见,大部分学生认为教材重视数学知识的应用。

2.2.2习题题量、难度及与教材的配套等方面有待改善

习题是数学教材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新教材在习题设置方面做了不少改进,学生的看法是,关于题量方面:69.7%的学生认为“题量适中”,14.1%的学生认为“太多了”,16.2%的学生认为“太少了”;关于习题难度方面:60.8%的学生认为“难度适中”,19.5%的学生认为“太难了”,19.7%的学生认为“太容易了”。调查发现,许多学生不适应教材中习题的难度,主要表现在:①习题与例题不配套;②教材某些知识内容没有相应的习题来巩固;③部分题目的锵答需要运用信息技术工具,但缺乏相关的设备。

可见,习题的难度还有待调整,基础题、中等题、难题的编排次序还有待探讨,习题的选编既要贴近实际,又应该从多方面设置,让题目不仅与现在的知识有联系,还与过去或将来的知识有联系。

2.2.3多数学生喜欢“阅读与思考”,认为它对数学学习有帮助

数学已成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与思考”能帮助学生了解数学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作用,逐步形成正确的数学观。对新教材中的阅读材料,24.4%的学生表示经常阅读,66.9%的学生偶尔阅读,8.7%的学生从来不阅读,可见,90%以上的学生都会偶尔或经常看“阅读材料”。当问及喜欢“阅读材料”的原因时,在被调查的学生中,认为阅读材料有趣、对数学学习有启发、有助于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拓宽知识面等分别占了45.1%、34.3%、40.7%、68.9%;在数学教材中适当穿插一些阅读材料,往往能引起学生更大的学习兴趣。当然,在什么地方,穿插什么样的材料还有待我们进一步的思考。

2.3学生学习数学的方式有待进一步丰富

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是这次数学课程改革的一个基本理念。除了接受、记忆、模仿、练习等形式外,初中数学课程还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学习数学的方式。调查发现在初中数学学习中,学生最感兴趣的学习方式依次为:听老师讲解(46.2%)、合作交流(19.7%)、搞社会调查(162%)、自主学习教材(17.9%)。可见,“听老师讲解”仍然是学生主要的数学学习方式。同时,我们注意到学生要求自主学习的愿望也是非常强烈的。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社会调查等方式,学生能主动的参与到数学的学习活动中,从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体会数学的思想与方法。

为了给学生形成积极主动、多样的学习方式进一步创造有利条件,初中数学新教材在每一章都设立了“数学活动”,让学生从中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从调查结果来看,对新教材中安排的“数学活动”,12.5%的学生表示“很感兴趣,自己积极主动去完成”,60.1%的学生表示“老师要求才做”,12.0%的学生表示“懒得理,反正不会考它”,其余部分学生表示有时问才做、选择感兴趣的问题来做等等。做过“数学活动”的学生认为,探究活动对自己的数学学习很有帮助,如加深对数学的理解。有助于体验数学研究的过程等。而当问及少做或不做“数学活动”的学生时,他们表示主要原因是没有时间去做、探究活动的结论不明显、老师对探究活动不够重视等。

2.4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仍然是数学教材改革的重要问题

跟以往的教学大纲相比。初中数学课程标准的一个变化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大目标并重。“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数学新教材的学习,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如何?调查表明,有37.8%的学生“一直以来都感兴趣”,28.4%的学生“一直以来都不感兴趣”,19.6%的学生“以前不感兴趣,现在感兴趣”,14.2%的学生“以前感兴趣,现在不感兴趣”。可见,新教材在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方面所起的作用并不明显。虽然教材编者已经努力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各种情境来吸引学生,但离学生的期望还有一段距离。

2.5学生对信息技术工具的使用有待加强

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在对数学课程内容、数学教学、数学学习等方面产生深刻影响。新课标和新教材都提倡尽可能使用各种数学教育技术平台。希望学生能借助信息技术学习有关数学内容,探索、研究一些有意义、有价值的数学问题。调查表明,77.4%的学生认为信息技术在数学学习中“有用”或者“很有用”。而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信息技术工具或软件的使用率还不高,例如图形计算器有88.3%的学生“从来没用过”。主要原因是没有相关的设备或者

不熟悉相关的操作。可见,要实现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3思考与建议

初中数学教材的改革是基础教育改革中一项艰巨的任务,也是一项庞杂的系统工程。针对调查发现的问题,下面对初中数学教材的建设提出几点思考与建议。

3.1调整部分教学内容,力求教材更具体、更富操作性

“内容散,不系统”是学生反映最强烈的问题。调查发现,83.5的学生认为新教材内容比较散,不利于系统学习。因而有必要适当调整部分教学内容。

同时,对现有的部分内容,该充实的还是要充实,让教材内容更具体,学生学习起来更方便。例如,关于信息技术的应用,学生普遍要求教材能对具体操作步骤更细致些,老师不仅对有关软件作演示,还应教会学生操作的方法。又如,某些公式、定理,虽然课程标准中不要求学生掌握,但教材中还是可以以某种恰当的形式给出(如小字的形式,以某个问题启发学生思考,介绍某些参考书让学生自己去查阅等)。学生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理解\记忆会更深刻,从而对数学学习产生更大的兴趣。

3.2加强教材配套资源的开发与建设

“找参考资料难,找一本能与新教材真正配套的参考资料更难”,由于新教材是第一次使用,市面上的资料与新教材配套不够。值得指出的是,作为教材自身配的习题,题目难易程度与教材配套也不尽合理。层次性不够分明,所用知识超越学生的现有水平等。因而,建议教材编者在编写教材时,对有关的习题要做一下,从学生的角度感知习题的难易程度。这样使得习题的选编、难易顺序的编排更科学合理。同时也可开发与教材相配套的资源,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

3.3教学设备应跟上课程改革的步伐

为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新教材不同程度地注意了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内容的整合,教材设有应用信息技术相关的栏目。但从调查的结果看,学生使用信息技术情况离课程标准的要求还有比较大的差距。部分学校设备不足,也有部分学校没有充分利用好学校的现有资源。建议学校的教学设备应跟上课程改革步伐,想办法让学生有机会接触、使用数学中常用的信息技术工具,以利于对数学内容深入理解。

初中数学人教版教案 篇4

(二)(2)》学案(人教版七

年级上)

----去括号

【学习目标】:

1、会用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重点难点】:寻找实际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建立数学模型。

【导学指导】

一、知识链接 解方程:

3(x2)1x(2x1)

二、自主学习

设未知数列方程解应用题:

例2一艘船从甲码头到乙码头顺流行驶,用了2小时;从乙码头返回甲码头逆流行驶,用了2.5小时。已知水流的速度是3千米/时,求船在静水中的平均速度。(教师引导学生寻找相等关系,列出方程。)顺水行速=船速度+水流速度 逆水行速=船速度-水流速度 船速度指水不动(静水中)的速度.一般情况下可以认为这艘船往返的路程相等,由此可填空: 顺流速度________顺流时间________逆流速度 _________逆流时间

解:设船在静水中的平均速度为x千米/时,则顺流行驶的速度为 千米/时,逆流行驶的速度为 千米/时,根据 相等,得方程

去括号,得

移项,得 合并同类项,得 系数化为1,得 答:船在静水中的平均速度为 千米/时。

例3 某车间22名工人生产螺钉和螺母,每人每天平均生产螺钉1200个或螺母2000个,一个螺钉要配两个螺母。为了使每天的产品刚好配套,应该分配多少名工人生产螺钉,多少名工人生产螺母? 解决问题的关键:

1.如果设x名工人生产螺钉,则_______名工人生产螺母;

2.为了使每天的产品刚好配套,应使生产的螺母恰好是螺钉数量的________.解:设分配x名工人生产螺钉,其余(22-x)名工人生产螺母,根据螺母数量与螺钉数量的关系,列方程,得 2×1200x=2000(22-x)去括号,得2400x=44000-2000x 移项及合并同类项,得 4400x=44000 系数化为1,得 x=10 生产螺母的人数为 22-x=12.答:应分配10名工人生产螺钉,12名工人生产螺母。【课堂练习】

1. 一架飞机在两城之间航行,风速为24千米/时,顺风飞行要2小时50分,逆风飞行要3小时,求两城距离。

2. 某水利工地派48人去挖土和运土,如果每人每天平均挖土5方或运土3方,那么应怎样安排人员,正好能使挖出土及时运走? 【要点归纳】

1.本节课你学习了什么? 2.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3.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想进一步探究的问题是什么? 【拓展训练】

1.某某车间每天能生产甲种零件120个,或者乙种零件100个。甲、乙两种零件分别取3个、2个才能配成一套,要在30天内生产最多的成套产品,问怎样安排生产甲、乙两种零

件的天数?

初中数学人教版教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1.学会运用待定系数法和数形结合思想求一次函数解析式; 2.能通过函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使学生在探索、归纳求函数自变量取值范围的过程中,增强数学建模意识。

二、课时安排 1课时

三、教学重点

待定系数法求函数解析式。

四、教学难点

函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五、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过渡】【过渡】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次函数的图象与k和b的关系,并学习了如何简单的画出一次函数的图象,现在,我给大家一个题目,大家画出它的图象吧。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作出一次函数y= x-5的图形。

【过渡】这个图形,大家都是如何画出来的呢?(学生回答)

【过渡】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先将其变式为一次函数的形式,然后根据两点法画出图象就行,相信大家都能准确的画出。那么,我就要问大家一个问题了。如果题目中先给的是图象,我们该如何去求这个函数的解析式呢?反过来已知一个一次函数的图象经过具体的点,你能求出它的解析式

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问题。

(二)讲授新课

【过渡】在正式上课之前,我们先通过几个简单的问题,来检测一下大家预习的情况。课件展示问题。

1、若一次函数y=-x+b的图象经过点(3,2),则一次函数的解析式为(B)A.y=x+1 B.y=-x+5 C.y=-x-5 D.y=-x+1

22、一次函数y=2mx+m-4的图象经过原点,则m的值为(D)A.0 B.2 C.-2 D.2或-2

3、如图,是某复印店复印收费y(元)与复印面数(8开纸)x(面)的函数图象,那么从图象中可看出,复印超过100面的部分,每面收费(A)

A.0.4元 B.0.45 元

D.0.5元 C.约0.47元

【过渡】现在,我们一起来看一下今天要学习的内容。1.待定系数法

【过渡】如何根据图象,或者是图象上的点来求函数解析式,我们直接根据例题来进行讲解。课本例4。

【过渡】通过对题目的解读,我们知道,既然这两个点是图象上的点,那么,这两个点就必然适合一次函数解析式。根据我们之前学过的二元一次方程。我们就可以解出k、b的值。

课件展示解题过程。

【过渡】我们将一次函数的解析式设出,然后将过直线的两点的坐标代入这个解析式中,这样我们就得到了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接下来要做的就是解这个方程组,我们就能够得到一次函数的解析式中的未知数k、b,自然就得到了我们的解析式。

【过渡】像这种我们先设出解析式,然后求解的方法,我们称之为待定系数法:

先设出函数解析式,再根据条件确定解析式中未知的系数,从而具体写出这个式子的方法,叫做待定系数法。

【过渡】对于我们的一次函数来说,我们一般设为y=kx+b即可。那么待定系数法求解的过程谁

能总结一下呢?

(学生回答)

第一步:设,设出函数的一般形式.(称一次函数的通式)第二步:代,代入解析式得出方程或方程组.第三步:求,通过列方程或方程组求出待定系数k,b的值 第四步:写,写出该函数的解析式.【过渡】简单的总结为四个字:设、代、求、写。

【过渡】通过课堂开始我们的问题,以及刚刚的例4,我们发现不管是从函数解析式到图象,还是从图象或点到解析式,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这也体现出数学的基本思想方法:数形结合。

【过渡】在实际问题中,有些问题可能会出现分段问题,如电费的标准等,在这种情况下,函数的图象及解析式就需要按照不同的范围分开考虑,这种函数我们一般称为分段函数。

我们跟着例5的解答来了解一下分段函数的解析式与图象吧。讲解例5.【过渡】从题目中,我们看出,付款金额与种子价格有关,而价格又与购买量有关,因此,我们就需要按照不同的购买量来分析问题。

【过渡】这种按照自变量取值范围的函数为分段函数,它的图象也是由几个组成,但是同样的,我们能从这些图象中得到我们想要的答案。

(三)重难点精讲

1、待定系数法求一次函数解析式一般步骤是:

(1)先设出函数的一般形式,如求一次函数的解析式时,先设y=kx+b;

(2)将自变量x的值及与它对应的函数值y的值代入所设的解析式,得到关于待定系数的方程或方程组;

(3)解方程或方程组,求出待定系数的值,进而写出函数解析式。

注意:求正比例函数,只要一对x,y的值就可以,因为它只有一个待定系数;而求一次函数y=kx+b,则需要两组x,y的值。

(四)归纳小结

1、待定系数法求一次函数解析式。

2、利用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3、理解分段函数的意义。

(五)随堂检测

1、若一次函数y=-x+b的图象经过点(3,2),则一次函数的解析式为(B)A.y=x+1 B.y=-x+5 C.y=-x-5 D.y=-x+1

2、若A(-2,3),B(1,0),C(-1,m)三点在同一直线上,则m的值为多少? 解:设一次函数的解析式为y=kx+b,由于三点在同一直线上,所以 3=-2k+b;0=k+b; 解得:k=-1,b=1 一次函数的解析式为y=-x+1,将(-1,m)代入得:m=2。

3、已知一次函数y=(a-1)x+2(a-1)(a≠1)的图象如图所示,已知3OA=2OB,求一次函数的解析式.解:令x=0得,y=2(a-1),由图象可知a-1>0,所以OA=2(a-1),令y=0得,0=(a-1)x+2(a-1),解得x=-2,所以OB=2,又3OA=2OB,可得6(a-1)=4,解得a=,所以一次函数解析式为:y= x+。

4、为加强公民的节水意识,某城市制定了以下用水收费标准:每户每月用水未超过7立方米时,每立方米收费1.0元并加收0.2元的城市污水处理费;超过7立方米的部分每立方米收费1.5元并加收0.4元的城市污水处理费,设某户每月用水量为x(立方米),应交水费为y(元)。

(1)分别写出用水未超过7立方米和多于7立方米时,y与x间的函数关系式;

(2)如果某单位共有用户50户,某月共交水费541.6元,且每户的用水量均未超过10立方米,求这个月用水未超过7立方米的用户最多可能有多少户?

解:(1)未超出7立方米时:y=x×(1+0.2)=1.2x;

超出7立方米时:y=7×1.2+(x-7)×(1.5+0.4)=1.9x-4.9;(2)当某户用水7立方米时,水费8.4元。

当某户用水10立方米时,水费8.4+5.7=14.1元,比7立方米多5.7元。8.4×50=420元,还差541.6-420=121.6元,121.6÷5.7=21.33。

所以需要22户换成10立方米的,不超过7立方米的最多有28户。x最大可取27。

六、板书设计

一次函数

概念 例题 练习

七、作业布置

1.家庭作业:完成本节课的同步练习;

2.预习作业:预习19.2.3《一次函数与方程、不等式》导学案中的“探究案”

初中生物教案人教版 篇6

第二节植株的生长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观察描述根的生长和枝条发育的过程。

2.初步学会运用测量的方法探究根生长最快的部位。

3.运用调查、访谈等的方法与他人交流,了解无机盐与植物生长的关系。

4.通过植株生长过程的学习向学生渗透事物发展变化的观点。

重点和难点

1.测量数据的方法、数据的分析和处理。

2.根尖临时装片的制作及观察。

教学设计

根靠根尖向前生长

方案一:课外小组的同学展示并描述2种根靠根尖向前生长的演示实验的结果,汇报本组探究根尖生长的实验方案,包括如何选材和画线、观察记录、结果分析等。

方案二:课外小组的同学在实物投影上展示并描述2种根靠根尖向前生长的演示实验的结果,汇报本组探究根尖生长的实验方案,如何选材和画线,观察记录、结果分析等。

方案三:生物课外小组的同学在实物投影上向全班展示切去根尖的幼根不向前生长,而未切去根尖的幼根却伸得很长。

根生长最快的部位:伸长区

方案一:各小组汇报交流测量的结果。讨论:(1)各小组的测量数据出现差异的原因?如何处理?(2)如果探究活动只有你一个人做,只用一株幼苗够不够?为什么?互相交流,解答疑惑。

方案二:各小组以实验报告的形式,汇报交流各组探究的结果,并进行分析讨论,各组之间进行评议。评议内容包括:设计是否合理、装置是否简便易行、步骤是否严谨、记录是否详实、结果分析是否科学等。

根的生长:

(1)分生区:增加细胞的数量。(2)伸长区:增大细胞体积。

方案一:透过培养皿的玻璃,观察餐巾纸下面白色的根及毛茸茸的根毛,根尖顶端-发亮的是根冠,再用显微镜观察根尖的纵切片。

方案二:观察培育的幼根后,动手制作根尖的临时装片,低倍显微镜下观察根尖的4部分。

方案三:观察培育的幼根后,动手制作根尖的临时装片,低倍显微镜观察,记录观察的结果。在此基础上观察根尖永久纵切片。

方案四:观察根尖的结构挂图,区分根尖的4部分细胞的数量和体积的大小。

提出观察的提纲,引导学生实验观察后找出很伸长最快的部位。

枝条是芽发育成的

方案一:观察动态展示芽发育成枝条过程的CAI课件,并进行描述。

方案二:演示抽拉活动教具,使抽象问题具体化并仔细观察,最后概括描述出芽发育成枝条的过程。

方案三:观察教师板画的芽发育成枝条的相对应结构示意图,并进行描述。

方案四:先观察动态展示芽发育成枝条的过程的CAI课件,然后在黑板上将叶芽的各分与发育成枝条的相应部分的图用粉笔连接起来。

提出问题,引导观察和探究。

用彩色粉笔在黑板上画出芽的结构及相应的枝条图。提供叶芽的结构和枝条的图各一幅,组织学生连出相对应部分。

植株的生长需要无机盐:

1.需要量最多的是含氮的、含磷的、含钾的无机盐。

2.缺少无机盐时的症状:

3.合理施肥的意义

方案一:观察甲、乙、丙、丁4瓶中分别培养的菜豆正常叶和缺少氮、磷、钾的叶片,描述现象并诊断病因。

方案二:观察生长正常的叶和缺少氮、磷、钾的叶片的录像,描述现象并诊断病因。

方案三:看书自学,观察教师出示的几株幼苗,进行诊断,鉴别幼苗的病因。

方案四:观察课本插图,进行描述,联系实际分析生活中的现象。

初中数学人教版教案 篇7

一、教材内容详略的处理

新教材主要由大字正文、小字、阅读材料、课堂活动等几部分组成。在这些内容的处理上, 各人的方法不一, 但是绝不能一碗水端平, 否则与使用老教材就没有区别了。在正常情况下, 正文大字是核心, 小字、阅读材料是补充, 课堂活动为巩固 (或者探究性学习的内容) 。所有的教学要围绕正文大字进行。如:欧洲西部的农业, 都知道以畜牧业为主, 那么欧洲的农业发展怎么样?大字没有说明, 但是在P62 (1) “阅读材料”有不错的补充。我在教学时, 请全班学生朗读了这一段文字。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 (喜欢大声阅读文字) , 因而既起到了提神的作用, 又使他们了解了欧洲西部国家发达的农业的表现 (采用的主要模式、结构、市场化、专门化等) , 他们又是如何处理畜牧业和种植业发展的关系的, 与我国在农业上的差异及原因。重点放在畜牧业发达上, 这些作为重要的补充, 学生最感兴趣了, 因而增强了对发达国家农业和对发展中国家农业结构调整的方向的认识。在这里我建议各位教师根据所擅长的内容可以在不同的部分补充“正文”中没有的内容, “课程标准”是总指导, 但也不能处处都补充, 处理成老教材的翻版, 既没有必要, 又没有那么多课时来完成。既要突出重点, 又要使选学内容对学生有用, 使学生感兴趣, 能作为“枯燥正文”的强力调剂, 有利于“重点”的学习。

二、课堂活动的处理

之所以把课堂活动单独提出, 因为它是新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可或缺。这里的活动题实际上是课堂研究, 并不要求学生一一去亲身体验, 大多数是模拟体验或者读图分析等。如:欧洲西部“繁荣的旅游业”活动题要求学生模拟一次暑假欧洲旅行, 请你设计好旅游路线, 说出经过的主要国家和城市, 描述可能见到的景点 (可以补充课本中没提到的景点) 。这种活动题难度不大, 学生可以单独完成, 也可以三四个或各组学生合作完成, 思考或讨论几分钟后请各组学生说说自己的设计, 从不同角度比较, 如:路线最合理、景点最全、内容最丰富等。一方面增强对欧洲旅游业的认识, 另一方面增强学生实践的能力。那些真正需要通过亲身体验的活动题, 没有时间都搞, 一学期有一两个就可以了, 不宜太多。如:P108, 活动2“从报刊杂志上收集关于北极的报道、图片, 举办一个有北极地区环境保护与利用的小型展览会”, 通过全班或者全年级学生努力一学期搞两次很不错, 相当于综合实践课, 还可以分别把学生带出去体验参观、旅游等。它是增加学生兴趣的重要途径。我的大学同学中有不少就是因为学习地理能够游山玩水才报考的地理系, 中学学生同样会为此而增强学习地理的兴趣。

三、框架 (体系) 的处理

新教材的体系已经削弱了, 但是还是存在的, “教师用书”的内容提示中都有比较详细的结构说明, 教师做到心中有数, 在教学中就会游刃有余, 但是不要求按部就班把它教授给学生, 许多内容已经弱化, 过多了, 学生似懂非懂, 反而弱化了重点内容, 因而务必在教学中重点突出, 适当地体现框架。如“中东”的教学结构:

如果教师能吃透上面的结构 (体系) , 在教学中就一定会得心应手, 哪里是重点内容, 哪里需要一般学习, 一目了然。无论教材怎么改, 教师都要做到心中有“一本详细帐”。

四、开放性内容的处理

新教材最大的亮点之一是开放性试题的出现和比重的加大, 各个学校学生的层次不同, 应该因材施教, 必要时提供范例作为参考, 强化训练, 重点内容可以通过全班讨论得出结论, 弥补个人能力有限的缺点。如:P11亚洲的“人口增长对土地的压力”, 请你把他们的因果关系填在框图中, 并为亚洲的发展出谋划策。学生个人能力有限, 可以通过全体讨论得出:①控制人口数量, 提高人口素质;②利用科学技术, 提高粮食单位面积的产量;③退耕还林, 保持水土;④植树造林, 防治土地沙漠化;⑤政府适当调控, 政策性迁移居民以保持生态;⑥因地制宜地发展经济……相似内容还有非洲的人口、粮食、环境问题的解决, 以及我国黄土高原地区生态问题的解决, 等等。我在批改试卷的过程中明显感觉到初中阶段的学生在发散性思维上较差, 死记的掌握得很好, 开放性试题只能靠平时的掌握, 生搬硬套一些, 所以在课堂上对于开放试题的讨论学习, 有助于学生打开思维, 培养思考的习惯。答题的答案不具有唯一性, 只有回答的有道理, 就给予肯定, 并鼓励学生更积极地思维, 该需要讨论的不能因为怕花时间或怕费事而省略, 这种多花一节课, 比他们背上好几节课都管用。多让学生参与进来, 联系实际是解决他们缺乏能动性的最好出路。

五、课堂教学问题的设计

新教材只提供了“标准”, 具体内容深浅的实施还是各个教师自己设计, 由于此时的学生已经存在差异了, 在问题的设计上要有讲究, 力求从易到难, 兼顾到各个阶段的学生, 使大多数学生能够“跳一跳就可以够到”, 逐层推进, 使每个人都有收获。如:P70“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加纳进出口资料问题:①图显示加纳主要出口产品有哪些?②靠该类产品赚取外汇, 对国家有利与否?为什么?③加纳主要的进口产品有哪些?④依赖其他国家供应该类产品的弊端是什么?⑤如何改变这种状况?可以说①、③的问题每个学生都可以完成, ②、④的问题需要一点能力了, ⑤的问题要求更高了。这就是考虑到不同层次的学生而设计的, 简单问题可以全班范围内抽查, 要求高点的可以通过举手的同学完成。

六、课堂教学与课堂管理

新教材更注重学生的参与, 中学正常情况下每班有50—60人, 甚至更多, 学生参与了, 课堂秩序还能保持吗?这是对教师课堂管理的严峻挑战。我听了不少的公开课, 多数课堂采用的是4—5人为一小组的形式进行教学, 增加了学生的参与性。由于是公开课, 几乎每一节可都取得了成功。但是在现实的教学中, 没外来教师听课的情况下, 恐怕没一人能保证 (包括淮中) 课堂能够顺利进行, 所以教学中课堂管理尤为重要, 可以说谁在注重学生参与过程中抓住了课堂管理, 谁就是课堂教学的成功者。事实证明我所带的九个班级中, 在教学管理比较好的, 能够做到收放自如的几个班级一直是成绩最好的几个班级。

七、课堂的组织形式

新教材讲求的是实用性、参与性。在教学的组织形式上要能够体现这一点。我在教学中惯用形式:前5分钟请学生演讲 (内容与本周所学地理知识相关) , 同时请学生复习上节课所学习内容, 三、五分钟提问总结上节所学, 重点的阅读材料请同学朗读 (小组为单位、班级为单位等) 、部分不耽误教学时间的内容可以通过相声、小品的形式学习。 (如:美国的移民:将学生分为四组, 每组分别代表、黑人、华人、印第安人和白人, 让扮演不同角色的学生根据课本中的文字描述设置情景, 扮演不同人种在美国的生活状况和内心感受。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 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又使学生对有色人种在美国受到种种歧视和不平等待遇有了深刻的了解。) 我一直使用多媒体教学 (自己课余时间制作, 但生动的画面不多, 还没有达到我的期望值) , 充分发挥其容量大、内容生动的特点。课堂活动安排在适当的地方教学, 有时作为总结, 有时作为内容的铺垫。最后使用部分重点试题作为结束。关于课堂的组织形式可以是多样的, 结合实际是最佳选择, 检验的唯一标准当然就是效果。

注释

初中数学人教版教案 篇8

请先别急于问我错在哪个地方,我先问你一个问题:你的左脚和右脚一样大吗?你再问问身边的人。我知道你的回答是否定的。最近一段时间里,就“你的左脚和右脚一样大吗?”这个问题,我随机地问过很多人,得到的结果是:随着年龄和知识的增长知道“自己的左右脚不一样大”的人就会越来越多,初中女生多半都知道“自己的左右脚不一样大”,而初中男生则相对少一些。是啊,当我们在鞋店试鞋的时候,服务员经常会让我们把两只鞋都试穿一下,理由就是:人的两只脚大小是不一样的。接下来,再给你出一个比较专业一点的问题:两个大小不同且各自又不对称的图形你能把它们摆成轴对称图形吗?这一个问题其实并不重要,只是笔者的思维习惯罢了。

下面让我指出教材中的错误吧,请您翻开人教版(2013年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的第67页,在标题“13.2 画轴对称图形”下面的第一段,其内容是:

“如图13.2-1,在一张半透明的纸的左边部分,画一只左脚印。把这张纸对折后描图,打开对折的纸,就能得到相应的右脚印。这时,右脚印和左脚印成轴对称,折痕所在直线就是它们的对称轴,并且连接任意一对对应点的线段被对称轴垂直平分。”

我们来整理一下这个动手画轴对称图形的过程:画左脚印 → 对折 → 描图 → 打开 → 得到右脚印。注意,这个右脚印是按照左脚印描图画出来的;在这个描图的过程中,就向学生传达了一个错误的认识:一个人的左脚印与右脚印是相等的;也就是说,一个人的左脚和右脚的大小是一样的。现在应该明白这里的错误:“人的左右脚一样大”。

在人教版(2013年6月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 数学八年级上册129页的右下角最后一自然段是这样写的:

“教科书首先通过在半透明的纸上描图的方法,由左脚印得到了与它对称的右脚印。接下来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画图形,归纳得出轴对称的特点。”

显然这里也认为“人的左右脚一样大”。我们再看一下人教版(2003年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上册第39页,在标题“12.2.1 作轴对称图形”下面的第一段,其内容是:

“如图12.2-1,在一张半透明的纸的左边部分,画一只左脚印,把这张纸对折后描图,打开对折的纸,就能得到相应的右脚印。这时,右脚印和左脚印成轴对称,折痕所在直线就是它们的对称轴,并且连接任意一对对应点的线段被对称轴垂直平分。”

对比一下这两个版本的教材,除了图的编号和一个标点不同外,其余内容完全一致。这说明两个版本的教材都存在同一个错误:“人的左右脚一样大”。

其他版本的教材是不是也存在类似的问题呢?笔者在2001年北师大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下册第218页上也找到了一个类似的例子,其内容是:

尽管这里只给出了一双脚印,显然是想引导学生发现“这一双脚印是轴对称图形”。请注意:这个结论成立的前提是承认“人的左右脚一样大”。当然,也许是编者在前两个轴对称图形之后特意举出一个非轴对称图形的例子。那只能说我的思维跟不上编者了。

另外,在2001年北师大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七年级上册第184页里有一个“读一读”栏目:“‘瞎转圈的道理”,说的是由于绝大多数人的双腿肌肉发育得不相同,步行时左、右腿迈的步子大小不一样,在蒙上眼睛的情况下会走成一個圈。这个“读一读”是让学生知道由于“绝大多数人的双腿肌肉发育的不相同”,所以“人在蒙上眼睛的情况下会走成一个圈”的道理。既然这里已经讲了“绝大多数人的双腿肌肉发育得不相同”,那么学生会不会很容易联想到(或应该引导学生得出)“绝大多数人的左右脚的大小也不相同”呢?在上册教材里讲了这个“‘瞎转圈的道理”,在下册教材里再用脚印来说明轴对称就不应该了吧?

笔者又查看了2003年版的湘教版、苏教版的初中数学教材的相关章节,这些教材都未举“一双脚印成轴对称”这个例子,可能是注意到了“人的两只脚大小是不一样的”这个事实吧。

大班数学教案人教版 篇9

1.感知一个数的两个部分数之间的互换关系。

2.能运用互换的方式省略相关的几组分合式。

活动准备

1.教具:贴绒分合式。

2.学具:每人1组6以内数的分合式(幼儿用书),每人1支笔。

活动过程

1.玩“填数”的游戏,复习6的组成。

教师出示6的贴绒分和式,提问:“这个式子表示什么意思?6可以分成几和几?” 教师出示6的贴绒分和式,并提问:“谁能把这几个式子空缺的数字填出来?”“屈;老师.教,案网出处”(6可以分成1和5,2和4,3和3)

2.学习把重复的省去。

教师:“请小朋友帮6找出3个数字相同的分合式。”

教师将幼儿的答案归在一起,提问:“它们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引导幼儿讨论数字相同的两个分合式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引导幼儿发现两个部分数的位置不同,总数不变。

3.幼儿操作练习。

幼儿每人1组6以内数的分合式,教师提醒幼儿仔细看一看,然后把重复的数字划掉,把留下的重写1遍,再看1个分合式说出2个不同的分合式。

活动建议

1.在日常活动中可多进行数的组成方面的相关游戏,并引导幼儿发现其中的一些规律。

2.活动可以采取分组的形式。

活动评价

1.知道进行数的分合时两个数字之间有一定的互换关系。

2.理解分合式中重复的两组是相同意义的分合式。

活动反思

初中九年级物理教案人教版 篇10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着许多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并可以通过实验等手段解决这些问题。

了解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培养观察、记录、描述和分析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和评价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本课题主要以学生的探究实验为主,因此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比较合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发挥引导、指导和辅助的作用,将学习的主动权留给学生,使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的活动中深刻理解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学生求实的探索精神。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点

1、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2、探究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

三、教学难点

1、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2、探究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1.引导设问:我们的生活处处都离不开化学,化学使我们的生活多姿多彩。那么化学又是以什么为基础建立的呢?

2..讲述:大家是否还记得《西游记》中太上老君的炼丹炉?我们不要小看这个炼丹炉,其实古代炼丹和炼金的作坊就是今天的化学实验室的前身。

导入新课: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许多的化学成果与创造都是在实验室中反复地实验而得出的,所以说要想学好化学就必须重视化学实验。

板书: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陈述: 既然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今天我们就通过探究一个小实验来体验一下化学的奥秘。

组织学生进行实验研究,讲述:在点燃蜡烛前,请大家开动脑筋,运用各种手段仔细观察蜡烛的组成、形状、颜色、气味、质地、密度等,并做好详细的记录。(提示学生用水作为参照物来研究蜡烛的密度)

(1)蜡烛是石蜡和棉线做的灯芯组成的;一般蜡烛为圆柱形、乳白色、固体;特殊的蜡烛,如生日蜡烛,有多种颜色和形状,但那是添加染料后形成的;蜡烛一般都具有轻微的气味。(2)如果用小刀切下一块蜡烛放入水中,会发现蜡烛浮在水面上,说明蜡烛的密谋比水小。]

1、对学生的回答表示充分的肯定,让学生结合蜡烛的这些性质,点燃蜡烛,观察燃烧着的蜡烛有哪些特点。

(1) 燃烧着的蜡烛有没有声音?形状有没有什么改变?[蜡烛点燃后,可以持续安静地燃烧,不会发出响声音,且蜡烛在燃烧过程中缓慢地变短。]

(2) 蜡烛的火焰有什么特点?[蜡烛的火焰在轻微地闪烁,在火焰的上方有黑烟生成。如果没有风,火焰可以一直保持轻微的闪动。蜡烛的火焰可以分成三层:最里面一层火焰较为暗淡,底部呈淡蓝色,为焰心;第二层火焰较明亮且呈圆锥形,为内焰;围绕在最外面的第三层火焰呈黄色,明亮而不耀眼,为外焰。

(3) 蜡烛靠近火焰的地方在形状、温度、质地上有什么变化?[在靠近火焰的地方,蜡烛是湿热的,而且很软,可以用手任意捏塑,而距离火焰较远部分蜡烛仍是冰冷的,硬的。燃烧着的蜡烛顶部受热溶化形成一个凹槽,溶液化后的液态石蜡储存于凹槽中,浸没着灯芯。]

(4) 把一根火柴梗平在蜡烛的火焰中约一秒钟表,取出火柴梗,火柴梗有什么变化?这说明了什么?[可以看到处于火焰最外层的先变焦,第二层变化次之,最里层变化最小;这说明火焰的温度是从里向外依次升高的,即外焰的温度是最高的,焰芯的温度是最低的。

2、充分肯定学生在实验探究中的表现,继续引导:现在我们再来观察一下蜡烛燃烧后生成了哪些物质。首先将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火焰的上方,观察烧杯壁上有什么现象发生。片刻后取下烧杯,迅速中倒入少量的澄清石灰水,振荡,又有什么现象发生?推测蜡烛燃烧后可能生成了什么物质。

(1)将烧杯罩在火焰上方后,过一会儿,烧杯壁有水雾生成。(2)向烧杯中倒入澄清的石灰水,振荡后,石灰水变浑浊。(3)说明了蜡烛燃烧时有水和二氧化碳生成。

3.指导学生:现在请大家熄灭蜡烛,会发现有一缕白烟从灯芯飘出,立即点燃的火柴去点白烟,看看有什么现象会发生。[火焰会顺着白烟重新将蜡烛点燃]提问:通过探究这个小实验,大家得到了什么启示?有什么感受?[第9页]

总结本课时的教学内容。

练习:

1.某同学对蜡烛(主要成分是石蜡)及其燃烧进行了如下探究。请填写空格。

(1)取一支蜡烛,用小刀切下一小块,把它放人水中,蜡烛浮在水面上。结论:石蜡的密度比水 。

(2)点燃蜡烛,观察到蜡烛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层。把一根火柴梗放在蜡烛的火焰中(如右图)约1s后取出可以看到火柴梗的 处最先碳化。

结论:蜡烛火焰的 层温度最高。

(3)再将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烧杯内壁出现水雾。 取下烧杯,迅速向烧杯内倒人少量澄清的石灰水,振荡,澄清石灰水

初中数学人教版教案 篇11

教材简析

学生在二年级时,主要通过具体操作、观察、猜测等活动和步感受了排列组合的思想的方法。本节课是搭配问题的延续和提升。教材选取学生熟悉的内容,继续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操作等活动,学习排列组合的内容,更加系统和全面,重在引导学生用更简洁、更抽象的方式把思考的过程和结果表达出来,培养学生有序、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这也是新课标提出的要求。

教学内容

初步感受简单事物的组合数

教科书第102页例2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分析,掌握寻找简单事件的组合数并用符号表示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养成有序、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2、让学生经历从众多表示组合的方法中,体验数学方法的多样化和最优化。

3、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有序、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难点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渗透不重复,不遗漏以及符号化思想。

教具准备

课件、图片、答题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她的名字叫小红,星期六是小红的生日,她打算和几个小伙伴到数学乐园里去玩。一大早,妈妈就给她准备了几件衣服,请看(课件出示几件衣服)这些衣服漂亮吗?(漂亮)有几件上装?几件下装?(2件上装,3件下装)。如果一件上装和一件下装搭配在一起是一种穿法的话,你觉得小红一共有几种穿法?(学生说)

【设计意图: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入手,以谈话的方式展开,这样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自然地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这样的导课轻松自然,直奔主题。】

二、主动参与,探究新知

1、探究搭配的方法

师:小红的这五件衣服,到底有多少种不同的穿法呀?请大家两人为一小组,用学具卡片(两件上装、三件下装)摆一摆,看一看到底有几种不同的穿法?摆好后和同桌交流一下,你是怎样搭配的?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了解、指导)

2、汇报展示搭配方法

师把教具卡片贴在黑板上

师:请小组里的代表上讲台把自己的搭配方法介绍给大家,谁愿意?(请三四名学生代表到黑板上操作并口语表达自己的思路),预设:①先固定上装,再用2件上装分别与3件下装搭配,一共有6种搭配方法;②先固定下装,再用三件下装分别与2件上装搭配,一共有6种搭配方法。

师:刚才几个同学展示并表达了自己的搭配过程,结果都是6种不同的搭配方法,那你比较喜欢刚才哪位同学的描述?为什么?(生答)

小结:所以我们在搭配的时候,要按一定的顺序,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板书:有序→不重复、不遗漏)其实呀,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已经再次走进了数学广角,学习数学广角里面的知识搭配(板书:数学广角→搭配)。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动手摆一摆,动嘴说一说,让学生具体形象地感知搭配的方法,初步培养学生“有序、全面”的思维习惯,并训练学生用语言表达数学思维的能力。】

3、寻找简捷的表达方式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用学具卡片摆出了五件衣服的6种搭配方法,如果我们现在没有这些學具,你们能通过什么方法找出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吗?(请同桌交流、讨论一下)

(学生汇报方法)

(学情预设:可以用文字表达,用符号代替,可以连线……)

师:请大家在答题卡上把你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录下来,再列式算一算,有几种搭配方法。

(生记录、计算,师巡视、了解、指导)

请三四名学生上台投影展示说明自己的记录方法

预设1:有序,用文字表达

灰短袖—花裙子 灰短袖—长裤 灰短袖—包裙

蓝长袖—花裙子 蓝长袖—长裤 蓝长袖—包裙

3×2=6种

预设2:有序,用符号表达

① ② A1 A2

B1 B2 B3

3×2=6种 3×2=6种

师:你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生答)

小结:同学们,我们在搭配事物的时候,要想做到不重复,不遗漏,一定要有顺序地进行搭配。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对比学生的作业,感受有序思考的好处,深化有序思考的意识。在描述记录的方法中,渗透“符号化”思想。】

三、巩固新知,实践应用

1、早餐的搭配

①操作并列算式

师:小红看到大家这么热心地帮她搭配衣服,她真高兴,她穿上了自己最喜欢的一套衣服,出发前,要填饱肚子呀!瞧,妈妈已经给小红准备好了早餐(课件出示早餐),这些早餐有什么特点?(上面两种是喝的,下面4种是吃的)合理的早餐应该是一种饮料配一种点心,饮料和点心只能各选一种,这些早餐,有多少种不同的吃法呢?请大家在答题卡上用你喜欢的方法进行搭配连线,并列出算式。

(学生在答题上记录,列算式,师巡视、了解、指导)

②展示作业

请两三个同学展示作业并介绍自己的方法。

师:如果再加上一杯果汁,一共有几种搭配?你能直接列算式吗?同桌说一说,指名答,3×4=12(种)

2、照相搭配

①课件出示图片,引出问题

师:同学们,为小红的早餐找出了8种不同的吃法,小红感谢大家,她匆匆地吃了早餐就出发了。和小伙伴汇合后,他们一路蹦蹦跳跳地很快便来到了数学乐园,还没进门,他们便碰见了多久不见的好朋友聪聪、明明。他们4人都想单独和聪聪、明明分别合拍一张照片,一共要拍多少张照片?

②现场表演、操作

老师请4名学生当小红和小伙伴,请2人当聪聪和明明上讲台,再请学生上台操作怎么照相。

③请学生列出算式,2×4=8(张)理解两种方法:一种是2个4张,一种是4个2张。

师:通过照相,我们又巩固了有序思考问题的方法。照完相,小红和小伙伴高兴地进入数学乐园玩去了。

【设计意图:目标达成练习,强化学生有序地思考问题,从而帮助学生掌握有序搭配的方法,进而抽象到直接列式计算。】

四、课堂小结

你在这节课中有什么收获?你学到了什么?(学生谈)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概括表达能力】

师进行全课总结。

五、布置作业

1、课本102页“做一做”第1题;

2、课本105页第6题。

教学反思:

探讨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的研究 篇12

1 物理教材内容的编排次序

1. 1 内容次序调整的依据

教材内容的编排通常都要考虑教学内容的相连性和学生的认知能力。内容次序的调整必须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能力建立联系,所以教材内容之间要有逻辑性,注重教材内容前后的连接性。

1. 2 教材内容次序的调整

物理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初中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基础是了解基本的计量单位和实验所需工具,针对这点,可以在相关章节进行一定的讲解,也能集中解释。

例如,人教版九年级一册中某章节关于基本量的讲解分成四节: ( 1) 质量; ( 2) 密度; ( 3) 宇宙和微观世界; ( 4) 测量物质世界。这些属于比较常用的基本量,关于基本量的讲解放在主要知识内容之前较好,所以,以上几点的基本量编排在九年级一册不如调整到八年级上册。

1. 3 热学知识

热学知识第四章的内容中有讲述到温度计、熔化和凝固等物态的变化,第五章到第十章介绍的是电磁学,第十一章的内容主要是讲解基本的物理量,第十二章到第十五章主要是力学部分,而第十六章的内容才是热学部分,第十六章和第四章的知识内容是具有连贯性的,应该放在一起,能帮助学生对热学知识有一个整体把握,有利于学生的知识迁移。

1. 4 教学顺序调整

本教材分为八年级上下册和九年级全册,关于热学部分和力学部分都被编排在九年级教材中,且力学被分在最后板块。但是力学和热学是磁和电的学习基础。例如,第八章中有介绍到电功率,电功率会设计到热能和机械能的知识概念,但是在这之前的教材板块中,并没有热学和力学的知识。如果在这章节之前能编排热学和力学的概念,学生就能快速的掌握电功率和电能的学习。在实际编排中,八年级的物理教材中没有介绍热和力的概念,学生就很难理解热能和机械能,老师对学生讲解这部分知识内容时会比较吃力,学生也很难接受和吸收新知识。

1. 5 分子动理论知识

在第十一章节中,介绍到物质的微观模型,该理论体系会设计到分子间的作用力和分子间的距离等物理知识,但是在该板块之前并没有介绍到相关内容,分子动理论的知识被安排到第十六章中,所以学生理解起来会有一定难度。

1. 6 实验探究

教材中安排了大量实验,这对学校实验室的设施设备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但是当前不少地区的学校,尤其是农村学校,因为其经费有限,配套设施并不完善,不能满足学生实验探索的要求。所以,编排实验探究环节时尽量少而精。

1. 7 编排顺序

在物理学中,力学是最早研究出来的理论,是后来众多物理学研究的基础条件。本文认为,为了使学习内容间保持连贯性和承接性,在物理教材中,应该将力学和热学编排在电磁学板块的前面。整体顺序按照物理学研究发展史来编排,以遵循科学发展的脉络。

2 加强人文教育内容

2. 1 加强人文教育的理论知识

教育的真正目的是培养人,不需要过多的介绍科学家和技术工人。在教材中注入更多的人文教育,使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结合起来,以促进中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初中生正值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培养中学生的人文精神能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所以,教材在编排时应体现人文主义的观念。

《教室中的危机》中提到: “未来需要的不仅是知识分子,而是真正受过教育的人。”人文教育指的正是提升人性境界、塑造理想的人格和社会价值观。其核心就是培养人文精神,实质是人性教育。因此,在组织教材教学内容时更要强调学生的情感教育,注重学生学习的情感性、自由性和向善性。教材内容上要引导学生人文精神的树立和发展,从而达到让学生向善的情感目的。

2. 2 教材中渗透科学精神

物理学家追求真理的不懈努力和奋斗史,在每一个新理论、大发现中都闪耀着科学精神的光辉。这些都是人文教育最适用的教材。很多的物理学家身上都有值得后人学习的宝贵精神,例如,为科学事业献身的伟大精神、执着追求真理的精神、不畏困难和艰苦的精神等。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时,了解科学家的奋斗史能有效激励他们学习。所以,初中物理教材可以另外再附带一本关于物理学家追求真理的小册子,或者直接在相关章节做出介绍。

例如,在学习浮力这一章节时,可以向学生讲解阿基米德的故事,强调阿基米德发现浮力正是由于他对问题的专注和追求真理的精神。学生在了解这则背景故事后,也都跃跃欲试,想做一下实验。这样通过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教育的熏陶,能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3 结束语

上一篇:七年级作文行走在春风里600字下一篇:项目管理理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