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教育教学论文

2024-09-16

高中生物教育教学论文(共8篇)

高中生物教育教学论文 篇1

高中生物概念教学专题文集⑴: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

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

概念是生物学理论的基础和精髓,也是思维过程的核心。在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生物》(2003年6月第一版)后附录上就有211个生物概念,其中必修本有154个,选修本有57个。但近年来,人们对生物概念教学的研究却很少,基本上是关于概念教学的体会,如如何识记、辨别、掌握概念等,很少涉及有关理论指导下的概念教学研究,如前概念的剖析与矫正,概念的有效建构等。对生物学概念的本身研究更少,几乎没有涉及概念发展的过程、负载的方法和蕴涵的价值等等。[1] 鉴于此,对生物概念教学进行深入地、系统地探讨、研究,对把握和落实新课程标准精神、推动和促进当前的生物学教学改革,不无裨益。

一、生物学前概念的迁移与矫正

学生在学习任何概念性知识之前,实际上都已经有了前概念。前概念是存在于人们头脑中相对于新知识的已有的认知,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片面的或错误的。前概念的成因,主要是日常生活中的经验及正确或错误认识的积累。我们认识事物的过程,就是这样一个从前概念逐步发展到新概念的过程。无论对哪一门学科知识的学习,也无论是哪一个年龄段的认知,都有这样的特点,尤其生物学科与人类生活实际联系非常紧密,所以前概念非常丰富。奥苏贝尔(D.P.Ausubel)的同化论观点对概念的习得作了精辟论述,认为学习者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结构在新概念的习得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新概念与头脑中前概念间存在某种类属关系时,若指导者能给予有效引导,使学习者能将新概念与头脑中已有概念间的这种类属关系进行正确链接,将有利于学习者将新概念同化到自己头脑的已有概念体系中,从而习得概念。因此,如何利用前概念进行有效的生物学概念教学,值得探讨研究。

正确的前概念是学习生物学科学概念的良好基础和铺垫,它的正迁移作用可成为生物学概念学习的资源和概念学习的新的增长点,可使学生尽快地掌握新知识和知识结构。如学生在学习生物学概念前自己对生活中的一些生命现象和规律已有所了解,如:“向日葵随太阳转”“根的向地性与茎的背地性”,能促进对“生长素”概念的理解;“人感到寒冷时会打哆嗦”“一个球向你飞来时,你会接住或躲开它”,这些都能促进对“激素调节和神经调节”概念的理解;“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猫生九崽,连母十个样”,可促进对“遗传与变异”概念的理解。这些已知正确的前概念,一方面有助于迁移到新概念的习得和有意义的建构,另一方面,有助于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生物科学的兴趣和动机。

片面或错误的前概念会成为生物学概念学习的障碍,这些错误的前概念如果得不到及时矫正,将影响对生物学概念的同化和顺应,使学生形成错误的思维,阻碍生物学科学概念的建构。如学习“植物个体发育”概念前,学生头脑中就有农作物的“春天播种,秋天丰收”的前概念,片面地认为植物的个体发育从种子开始,这就阻碍了学生建构“植物个体发育从受精卵开始”的科学概念;由于绿色植物能吸收二氧化碳、产生氧气,学生自然形成植物呼吸作用吸入二氧化碳、放出氧气的前概念,这个错误的前概念阻碍了“呼吸作用”概念的建构。又如,前些时间媒体上猛然间刮起了“吃基因补基因”的风潮,在社会上形成“吃核酸长核酸”的错误前概念。对于这些片面、错误的前概念,必须给予矫正,否则不能建构科学的概念。例如,针对“吃基因补基因”的前概念,可以通过对核酸的消化、代谢、合成的分析,使新知识与学生的前概念产生冲突,让学生暴露出错误观念,正确看待自己原有的生活经验,把对事物表面现象观察所得到的经验与生物学知识不一致的地方提出来进行反思,找出矛盾所在,经历思想上的冲突和震撼,造成认知结构的不平衡,促成原有知识结构的顺应,用科学的概念代替原有的错误观念,实现错误前概念向科学概念的转变。

二、生物学概念的有效建构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J.Piaget)在其《发生认识论原理》中指出:“认知的结构既不是在客体中预先形成了的,因为这些客体总是被同化到那些超越于客体之上的逻辑框架中去,也不是在必须不断地进行重新组织的主体中预先形成了的。因此,认识的获得必须用一个将结构主义和建构主义紧密地连接起来的理论来说明,也就是说,每一个心理结构都是心理发生的结果,而心理发生就是从一个较初级的结构过渡到一个不那么初级的(或较复杂的)结构。”概念图的运用能较好地促进生物学概念的有意义的建构,如学习“光合作用”的概念时,指导学生利用概念图(如下图)建构光合作用的概念,不仅能拓展科学概念,还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它为学习者提供了一种学习科学语言的形式和建构科学知识的有效手段,有利于对概念知识的整合,有利于把握生物学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能较好地提高学生生物学概念的结构化程度,有助于学生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大量的研究表明:概念图可以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效率,概念图策略更适合于科学课程,且生物学上的显著性要大于化学和物理;它可以促进学习者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可以改变学习者的认知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三、生物学概念发展过程的展示

学习生物学的概念,不仅要学习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等理论知识,也要学习概念的产生、发展的演变过程。科学是一个发展的过程,任何生物学概念都要经历产生、发展的过程。其实学习生物学概念的产生发展的过程,就是学习概念的发展史。

(一)学习概念的发展过程是生物学科教学的需求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标准》)中建议安排的学习概念发展史有两类。一类是必修或选修课本中以课文形式呈现的史料,如学习“细胞”概念时,要求分析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学习“光合作用”概念时,要求说明光合作用及其对它的认识过程;学习“遗传物质”概念时,要求总结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学习“生长素”概念时,要求概述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和作用;学习“基因工程”概念时,要求简述基因工程的诞生过程;等等。另一类是建议学生自行搜集的相关资料,如学习“DNA”概念时,建议学生搜集DNA分子结构模型建立过程的资料;学习“进化”概念时,要求学生搜集生物进化理论发展的资料;学习“免疫”概念时,要求学生搜集有关干细胞研究进展的资料。除此之外,教材有些专题内容还涉及科学家进行探索的经典实验及资料,如孟德尔定律的发现、核酸是遗传物质的实验分析等。

(二)学习生物学概念发展过程有助于理解概念的科学知识

科学是一个发展的过程,任何生物学概念都要经历产生、发展的过程。学习概念发展过程不仅有助于了解概念的演变过程,而且有助于学生深刻地理解和牢固地掌握生物学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从而理解生物学概念的科学本质。如在学习“光合作用”的概念时,让学生学习“光合作用”的发展史: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提出,土壤是构成植物体的原料;1642年赫尔蒙特(J.van Helmont)栽培的柳苗试验,证明柳树营养生长物质不是来源于土壤,而与空气和雨水相关;1771年普利斯特利“绿色植物—烛—小鼠”实验,证明植物光合作用可以更新空气;1864年萨克斯“叶片半遮光—碘蒸气”实验,证明光合作用可能产生淀粉,并需要光;1880年恩吉尔曼“水绵—好氧性细菌”实验,证明光合作用产生O2,叶绿体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场所;上世纪30年代鲁宾和卡门同位素标记实验,证明光合作用产生的O2全部来自H2O。通过概念发展史的学习,学生自然得出光合作用概念的实质,把无机物(CO2和H2O)转变成有机物,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同时也清晰地掌握光合作用的物质变换的过程及场所。

(三)学习生物学概念发展过程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观念

英国的“国家科学课程”中对于引入科学概念的解释为:学生应该理解科学概念随着时间而改变、发展的方式,理解这些概念及其应用是如何受社会、精神和文化背景影响的。由此不难看出,生物学概念的发展史中,不仅记载着生命科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而且蕴涵着科学家的创造思维方式和灵活多样的科学方法,体现科学家尊重事实、服从真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勇于创新、善于合作和无私奉献的科学精神。所以学习生物学概念的发展史,不仅有利于更好地理解、掌握生物学概念,而且有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观念,提高生物学科学素养。

四、生物学概念负载研究方法的渗透

生物学是一门自然科学,也是一门实验科学。在生物学的发展过程中,尤其是实验生物学出现以后,研究手段和方法一直起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有些研究技术和方法的出现,甚至使生物学产生了飞跃性的发展,如显微镜技术和基因工程技术等分别导致了近代和现代生物学的产生。没有研究技术和方法的不断进步,也就没有生物学今天的巨大发展。所以学习生物科学,不仅要学习生物学的概念,还要了解生物学概念所蕴涵的科学技术和研究方法。

(一)渗透传统的生物学研究方法

生物学传统的方法较多,如观察法、调查法、显微镜法、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法、解剖法、实验法等,它们不仅是生物学积累事实材料的基本手段,而且是检验假说和理论的重要途径。如学习“生物体的化学元素”的概念时,渗透“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法”;学习“矿质元素”概念时,渗透“土培法”“沙培法”“水培法”;学习“叶绿素”概念时,渗透“层析法”和“光谱法”;学习“动物激素调节”的概念时,渗透临床观察法和动物实验法(如腺体摘除法、腺体移植法、结扎法、注射法、口服法等);学习“种群”概念时,渗透“标志重捕法”。

(二)渗透模型方法

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把模型和科学事实、概念、原理、理论并列为科学主题的重点,并将构建、修改、分析、评价模型作为高中学生的基本科学探究能力。《标准》依据国际科学教育的发展,将模型和模型方法列入了课程目标。所谓“模型”,是指模拟原型(所要研究的系统的结构形态或运动形态)的形式。它不再包括原型的全部特征,但能描述原型的本质特征。模型方法是以研究模型来揭示原型的形态、特征和本质的方法,是逻辑方法的一种特有形式。如在高中生物课程中经常使用的物质模型有实物模型如生物体结构的模式标本,模拟模型如细胞结构模型、各种组织器官的立体结构模型等;思想模型是物质模型在思维中的引申,根据构建模型的思想方法的不同,又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形象化方法(或称为意象思维方法)构建的具象模型,它是人们在思维中通过对生物原型的简化和纯化而构思出来的。具象模型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特征,如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生物膜液态镶嵌模型等。它能使研究对象直观化,既可以促进研究,又可以简略描述研究成果,使之便于理解和传播。另一类是以理想化方法(或称抽象思维方法)构建的模型,是人们抽象出生物原型某方面的本质属性而构思出来的,例如,呼吸作用过程图解、光合作用过程图解等过程理想模型,食物链和食物网等系统理想模型。[2]《标准》很重视模型和模型方法。例如,“稳态与环境”模块中有两个活动建议:“探究水族箱(或鱼缸)中群落的演替”和“设计并制作生态瓶”,都是运用模型的探究。所以,生物学教学中,要结合生物学概念的教学,不断地渗透模型的方法,这不仅能完善学生对生物学概念的认知结构,而且能提升思维能力。

(三)渗透数学方法

数学方法指运用数学语言表述事物的状态、关系和过程,并加以推导、演算和分析,以形成对问题的解释、判断和预测的方法。目前,数学在生物学、医学等领域正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数学方法在科学教育中的价值更是不言而喻。高中生物课程对数学方法的使用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用数学式来定义抽象的生物学概念。《标准》没有明确要求用数学式定义概念,但“稳态与环境”模块中,列举“种群的特征”这个知识点,如果涉及种群密度,年龄结构和性别结构,出生率和死亡率等,就是用数学式定义的概念。这类定量的概念以数学方法揭示事物的本质及其发展变化规律,为研究工作提供一种简明精确的形式语言,具有重要的科学认识论价值和方法论价值。第二,用数学方法对生命现象的空间关系和数量关系进行描述、分析和计算。如以条形图、曲线图、统计图等来表现某一生命现象的统计数字大小及其变化。第三,用统计方法来研究随机现象的规律性变化。统计方法在生物界广泛存在,学习“遗传定律”时,渗透孟德尔是如何使用描述统计方法对豌豆杂交实验结果进行定量观察和数据分析,依据统计方法从样本到总体的推理,才发现了遗传性状的分离现象和自由组合现象。

(四)渗透系统分析方法

现代生物学的分析性研究已深入到分子、量子水平,但为了揭示生命运动的奥秘,还必须从生命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的联系和相互作用中,从它们和外界环境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中了解整体。这就需要进行系统分析。现代系统分析包括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高中生物学教育一般只能做定性分析,如同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所要求的“学会从系统的角度思考和分析问题”。例如,学习“细胞器”的概念时,要让学生明白每个细胞器都具有一定功能,而且它们的结构与功能一般相互联系,但要完成某个具体功能时,细胞必须是一个完整的结构,否则就不行。又如,生物膜也是一个系统,它包括细胞膜、核膜、液泡膜、线粒体模、叶绿体膜、内质网膜、高尔基膜等,它们的组成成分是一样的,但具体的功能不同,它们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不可分割的统一的整体。又如“生态系统”的概念,是一个宏观的系统,它们的组成及营养结构组成一个典型的系统。

五、生物学概念蕴涵价值的体现

生物课程中的价值观具有丰富的内涵,价值观不仅强调对个人价值的判断,更强调对社会价值、科学价值、人文价值的判断。在生物学概念的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概念所蕴涵的价值因素,并有意识地贯穿于教学过程之中,这样才能使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机地渗透到课程教学内容中去。

(一)实用价值

生物学与人们的衣食住行、卫生保健以及环保密切相关。生物学对人类生活的实用价值是人类发展史上一个古老的话题,但在今天却被赋予新的意义。例如,在学习“细胞的分裂、分化、癌变、衰老”“生殖、发育”等概念时,可以让学生了解目前生物学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克隆技术、生殖技术、器官移植、恶性肿瘤治疗等方面的应用价值;在学习“植物新陈代谢”概念时,可以让学生了解生物学在解决我国目前社会经济发展的一大热点——“三农”问题中的重大作用;学习“发酵”概念时,让学生了解利用酵母菌发酵制造啤酒、果酒、工业酒精,利用乳酸菌发酵制造奶酪和酸牛奶,利用真菌大规模生产青霉素,利用微生物发酵生产药品,如人的干扰素、胰岛素和生长激素等方面的应用价值。

(二)科学人文价值

人们常说,21世纪生命科学将成为带头科学,这一方面指生物科学技术的发展正在极大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经济、技术的发展,另一方面指生物科学的发展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的思想和思维方式。生物学不仅具有科学价值,还具有巨大的人文价值。在生物学概念教学中,渗透人文性和科学性的统一,能拓宽学生的学科视野,使学生的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协调发展,既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又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的思维品质。例如,在学习“酶”的概念时,让学生了解有关酶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及成就,同时,还可以讲解其中一些科学家不畏艰难、不畏权威,勇于攀登的科学精神。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以后从事科学研究的动机,而且能激发学生形成勇往直前的精神。

(三)美育价值

从提高生物学教育的价值这个角度思考,美育是一个几乎未曾开发的处女地。生物学概念教学体现的美育价值,重点在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中国传统的审美方式重在感悟式的直觉思维,而生物学教育作为科学教育的一部分,应以严谨的理性分析为主。生物学中美的存在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生命美,生命世界给人类提供了无限广阔的审美领域,我们可以把它们统称为生命美。在学习“细胞”的概念时,可以让学生感悟各种细胞形态所蕴涵的形态美;在学习“生态系统”的概念时,可以讲生命本身的形式美,如生物体的色彩、线条、形状、声音美及生物界的和谐美。另一种是生物科学美。生物科学中的科学美包括理论美和实验美等,是生命世界本身的美学特征在生命科学中的体现。例如,学习“化学元素”和“细胞”概念时,可以让学生感悟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美和生物界细胞结构生物的统一美;在学习“细胞分裂”概念时,可以让学生感悟细胞分裂的规律美;在学习“DNA”概念时,让学生感悟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对称性体现了结构美。还可以让学生感悟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新奇美,因为这个实验以奇妙的构思,确证了DNA是遗传物质,而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生物学概念是生物课程具体目标中的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力的杂合子。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只是理论上的一种分类,从生物科学素养的形成来说,这三个纬度是同等重要、缺一不可的,从教学实践来看,这三个维度并不是彼此孤立,毫无联系的。相反,它们之间是相互依存,互为基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不可分割的关系。就像《标准》所说,“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它们是一个有机整体”。因此,在生物学概念教学中,不仅要关注剖析前概念,运用概念图建构概念体系,而且要展示生物学概念的产生、发展的演变过程,渗透概念研究过程中所负载的研究方法,体现生物学概念所蕴涵的价值的研究。只有这样,才能较好地落实《标准》的三维目标,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

高中生物教育教学论文 篇2

《生物技术实践》共有6个专题:传统发酵技术的应用、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植物的组织培养、酶的研究与应用、DNA和蛋白质技术和植物有成分的提取。其中每个专题下又分为2-3个课题, 共16个专题。笔者按着课题的可操作性和难易程度, 将其分为学生独立完成实验、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实验和教师演示实验。具体划分为:

教师在实际课堂教学中, 可依据实验的不同类型, 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具体教学建议如下:

学生独立实验

《生物技术》中, 笔者认为有三个实验原理简单, 可操作性强, 材料装置易取, 适合学生独立完成, 可以在实验室进行, 也可以在家中完成。要尽量让学生在做中学, 尽量将实验的设计与学生的生活内容相关, 在学生的理解范围内为其建构新的内容。如:果酒的制作

实验思路: (1) 果酒的制作其实操作非常简单, 需要榨汁机、发酵瓶、灭菌锅, 其实在家中完成用消毒的手可以代替榨汁机, 未开封的矿泉水瓶可以代替发酵瓶 (因矿泉水瓶本身已经灭菌, 发酵时拧松瓶盖就可放气) , 这样可节省大量时间。 (2) 为使实验效果更明显, 可以事先准备好已活化的酵母菌。

实验器材:每组未冲洗的赤霞珠葡萄若干 (新疆地区品种优良, 来源广泛) 、烧杯1个、未开封的矿泉水1瓶 (学生自带) , 75%的酒精棉, 活化的酵母菌少量。

学生实验过程:挑选葡萄;冲洗;去梗榨汁 (用75%的酒精消毒双手和烧杯, 直接用手挤压葡萄, 尽量揉烂一点) ;装瓶 (留出1/3的空间不要装满, 便于以后放气) , 并在瓶内滴入几滴活化好的酵母菌;盖好瓶盖并拧紧。

课后任务:学生将自制的发酵瓶保管好, 最好不要放在阳台上暴晒, 每天要观察现象并记录, 如果一旦瓶子胀气了, 要及时轻轻拧送瓶盖放弃并注意闻闻气味, 是否有酒香, 有时一天需要放气2~3次。

二、学生小组实验

《生物技术》中有部分实验虽原理简单, 但个人不易完成, 需要教师适时地对一些操作技能进行指导,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在此期间教师要仔细观察每组学生的实验进展情况如何, 对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适宜的引导, 同时要让学生彼此之间学会合作。随后当实验完成时, 教师要对小组的实验结果给予恰当的评价与总结, 同时还要让小组之间互相评价总结。这些看似程序性的教学模式所隐含的意义非同小可, 学生在动手操作、讨论、提问、合作、评价中学会的不仅仅是知识, 还有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协作能力等综合能力, 而这也是选修Ⅰ课程的教学宗旨。

三、教师演示实验

教师在进行选修教学过程中, 除了要教会学生实验技能以外, 在适当的情境中还应引导学生能够进行科学的推理, 即给学生做示范。在这个推理过程中, 教师与学生应成为合作伙伴, 师生应就某些科学现象构建有意义的问题。教师如果直接地告诉学生答案则不会有长远的价值和作用, 教师与学生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应一起就科学现象的根本原因提出猜想或假设, 再一起收集数据, 设计实验验证假设, 最终师生共同建构理论或模型解释现象。在此过程中, 不仅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 同时也对教师的教学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能够对学生的认知有较为清楚的认识和把握, 也为以后的教学提供了一些借鉴, 对教师的生物教学能力有显著的提高。

教师只有拥有正确的态度 (坚定的信念) 、丰富的视野平台 (知识领域) 、充实的内在营养源 (专业知识) 、必备的硬件设施 (实践知识) 以及灵活的教学策略, 教师才能较为全面地理解选修Ⅰ的内容实质, 才能较好地完成选修Ⅰ的实验教学。

摘要:《生物技术实践》共有6个专题:传统发酵技术的应用、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植物的组织培养、酶的研究与应用、DNA和蛋白质技术和植物有成分的提取。其中每个专题下又分为2-3个课题, 共16个专题。笔者按着课题的可操作性和难易程度, 将其分为学生独立完成实验、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实验和教师演示实验。教师在实际课堂教学中, 可依据实验的不同类型, 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生物技术实践,学生独立实验,学生小组实验,教师演示实验

参考文献

[1]刘浩然.高中生物教师“生物技术实践”教学能力的现状研究.沈阳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38-42

高中生物教育教学论文 篇3

【关键词】高中生物课堂素质教学 生物课堂教学 教学模式对比 问题研究

一、素质化生物课堂教学体系的建立

现代化的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体系的建立最主要的一点就是要突出信息化教学和个性化教学,所谓的信息化教学就是要结合信息化的产品和信息化知识传授的方式来突出高效率的个性化课堂教学体系,具体的实现方式要以信息产品和信息教学数据为主要依托结合学生学习的兴趣构建一个立体化的课堂。素质化课堂教学模式还要突出一个个性化教学方式,就是要结合信息教学的手段来引导学生关注生物知识,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可以制作个性化的教学ppt课件和动画视频短片的制作来完善个性化学習引导机制,根据信息多媒体集中化的个性教学方式的应用来突显视频信息教学的魅力,引导学生关注知识原理,确立高中生物的课堂教学模式。

二、生物课堂素质体系建立

要想充分提升高中生物课堂的教学质量,必须依据学生教学的特点建立素质化的课堂教学体系,满足于学生多元化学习的需要和个性化发展的需要。在素质化课堂教学体系建立的过程中,一方面是根据高中生物教学的特点建立多动协调化的课堂教学模式,一方面是建立特色化的课堂素质教育方式,根据学生课堂的学习的表现能力,选取适当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多元化的引导。同时在素质化课堂教育体系搭建的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现实的学习情况为学生制定可行的学习计划,改变传统的教学思路,打造专业素质化的课堂教学模式,认真做好每一个学生的实际调查,根据学生需求的不同为学生量身打造个性化的辅导方式,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确立每一个学生语文教学体验中的学习目标,全方位的提升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素质。

三、课堂素质教学模式打造

高中生物课堂学习质量提升全面落实于课程教育的素质教育水准,促进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知识视野的扩展。课堂教学模式提升于学生对于知识的全面热爱,在抓紧学生素质教育的同时提升学生对于学科的兴趣。在学生教育的过程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在全面落实于学生的素质教育的同时为学生提供实验性的实践思维,换言之,素质化的课堂教学方式更加注重的是学生的实践,通过学习理论知识将其转化为生产力和实践能力。在当前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具备较高的理论认识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具备较高的实践能力,理论加实践进行科学探究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提升,新阶段当中的生物素质教学方式正是应运而生的一种教学方式,主要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落实学生的实践性知识认知,但是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单纯具备学科本身所倡导的形式是远远不够的,在实践认知的过程中更应该注重教学方式的应用,通关相关式的课程教育方式来提升学生对于实践知识的认识,丰满学生的知识认知结构,促进学生提升自己的实践性思维,素质课堂的教育方式要注重的是学生合作性的学习,通过同学之间彼此的共同动手配合来完成实验,结合于老师的正确指导来得出正确的实验认知结论,共同保障教育方式的质量。其教育方式的普及一方面来源于教育手段的运用,一方面来源于教育理念的提升,通过对不同教育手段的优化组合来汇聚成独特的教学模式,运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来完善课堂教学体系,保障学生课堂学生学习的质量,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型总结思维。

四、课堂教学体验模式的设立

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体验模式要根据每一个学生学习情况的不同,对全班的学生进行有效的层次划分,针对在课堂学生的实际变现和知识的实际接收能力,做好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计划,做好每一个学生的知识讲解工作和实际学习情况调查,为每一个学生语文知识的实际学习排忧解难。同时根据学生学习的素质水平,打造班级体的课堂体验模式,选择不同的知识讲解方法让学生来进行实际选择,选取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为学生讲解知识,同时要根据每个学生知识接收能力的不同,选择适合于课堂的知识难点解释模式,做好学生的知识讲解工作,结合每一个学生的课堂知识体验,改变教学方式,提升班集体的素质水平。依据于信息技术手段的实现和信息,借助于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技术,打造智慧型语文课堂,用三维图像,知识原理分析图像和电影教学方法提升学生对于语文知识的认识,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结合于学生成长的需要,选择优质的内容进行课堂讲解,增强学生的感性思维能力和实际理解能力,提高学生对于课堂知识认识,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帮助学生个性化成长。

五、课堂实际教学方式研究

单纯的进行课堂实际教学是无法满足学生需要的,结合于现代信息技术主要是注重信息操作模式的教学,在借助于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多元化教学的过程中还要注重学生的课堂教学体验,确立课堂教学宗旨,在满足于学生学习需要的同时,结合于什么样的信息操作模式,确立什么样的课堂主题,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提升学生学习的课堂兴趣。当然,在确立课堂教学主题的时候,要选取适合于学生课堂学习需要的信息感官模式来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促进学生在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模式下,提高自身的知识学习认知,理解课堂知识,了解知识原理,形成科学化思维,提高知识的感官意识。同时,教师在了解课堂教学不足的情况下,提升自身的理论水准,扩展自身的知识视野,满足于知识原理认识需要的前提下,丰富自身的眼界,结合于优质的信息教学资源,打造信息立体化科学课教学课堂。

六、结语

现代高中生物教学方式主要来源于学生课堂学习兴趣的提升和学生自我认知水平的完善,不断地结合于现代教学理念完善高中生物素质课堂教学体验,满足于学生生物知识个性化学习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陈欣.浅析高中生物新课程教学的现状与对策[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08(10)

[2]黄梅,龙武安.三维教学目标的内涵关系与整合实施[J].教学与管理. 2008(13)

高中生物教育教学论文 篇4

学策略》

摘要:新课程下的教学实质上是一种对话过程,学生由于在年龄、心理、知识水平相近,所以在对话中最放松,最能形成真正的交流互动。本文以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为例,介绍了“生生对话”的几种对话策略,为解决生物教学存在的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考角度和改革空间。

关键词:对话理论 生生对话 对话策略

新课程下的教学实质上是一种对话过程,对话理论进入中学生物教学,为解决生物教学存在的问题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考角度和改革空间。学生之间的对话是基于共同的主题而进行的探索交流,他们在年龄、心理、知识水平相近,所以在对话中最放松,最能形成真正的交流互动。本文采用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相结合的方式,着重介绍生物课堂教学中几种“生生”对话型教学策略。

一、“讨论式”对话策略

讨论式对话教学就是围绕本课的内容进行讨论,其外部形式表现为对话的双方相互补充、相互启发,使所讲内容逐步展开,由浅入深,引导学生一步步深入,最后全面掌握整堂课的内容。主要特点是以讨论为主要手段,依据和谐、民主的环境及宽松的氛围,这是一种常用并且相对稳定的形式。这种教学可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对话,以发挥其主体性作用,在讨论过程中学生既可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使智慧的火花不断碰撞,又能活跃思维,借鉴思想,使具有创意的观点启迪更多的学生。

例如,必修3第三章第一节《生长素的发现》一节教学中,当学生了解了单侧光照引起植物向光生长的实验后,学生很可能自己就会产生疑惑,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植物具有向光性呢?问题激起学生的探究心向以及认知上的冲突,教师应充分抓住这一教学契机引导学生思考、开展讨论。在讨论中学生也许会根据先前学过的有关知识作出多种多样甚至是天马行空的假设,虽然这些假设和实际的结论并不符合,但教师一定要充分保护好学生的讨论积极性,因为讨论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学生思维间碰撞的过程,时常会有思维的火花闪现,这种火花可能是一个富有创意的想法,或独到的见解,或创新的思维。学生就是在这样的“链式增长”思考、讨论中打开了思路,迸发出对学习的热情,自主参与到了学习过程中,在讨论中连续而自主地生成对问题的各种解释。

二、“辩论式”对话策略

在讨论式教学过程中,当讨论内容不断扩充膨胀,出现大相径庭甚至对立相峙的观点时,讨论式教学就会被辩论式教学取而代之。这时,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正反两方或者三方进 1 行争辩,各方先系统阐述自己的观点,然后批驳对方的观点,由教师和部分学生组成评判小组。辩论式教学要求教师能虚怀若谷、客观公正地看待学生的观点,在总结时不必强求学生得出一致的结论。通过辩论,学生不仅知道了如何推理、如何识别与利用不同的资料为自己服务,而且知道了如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既提高了语言的运用能力,又扩展了思路,培养其多角度全方位看待问题的习惯,增强了学生对社会问题的敏感性。

例如,选修3专题四第一节《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一节的教学就是辩论式对话典型课例。转基因生物是科学技术领域的一大突破,但它同时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造福人类,也可为人类带来灾难。对于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不管学生持哪种观点,但希望他们能摆事实讲道理,能以理服人,而不能为争论而争论,也不能哗众取宠。在辩论的过程中,有些学生可能会直接运用教材中的观点和例子,但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教材内容的具体分析,适时引导对方辩手从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进行攻辩。在双方辩论的过程中,希望学生能促进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能开拓自身的思维空间,能加强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能体验集体智慧的强大力量。辩论式对话也是系统传授知识的一种形式,而不仅仅是为了展示辩论的能力。因此,这种形式是一种最受欢迎但又不宜滥用的形式,一般只适用于有争议的章节内容。

三、“讲演式”对话策略

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生物教材中穿插了许多调查性、研究性学习活动以及小资料,对于研究成果或调查成果的交流汇报、演讲是教学的内在要求,也是提高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发展语言能力的良好契机,符合学生多元发展的要求。“讲演式”对话是以学生分工专题准备,上台讲演、汇报、展示学习成果为主的活动形式,这种教学方式能将课堂教学的时空加以延伸,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拓宽,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大幅提高,充分体现学生的课堂参与性和自主性,对增进教学效率和学生终身发展都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例如,必修2第五章第三节《人类遗传病》一节的教学之前,教师可指导学生走进日常生活,开展人群中常见遗传病的调查,如红绿色盲、白化病、高度近视等遗传病的发病情况,获取各种遗传病实际的发病人数的比例数据,并搜集各种遗传病的文字、图片等资料信息,将数据、资料进行整理总结,写成小论文进行汇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给与学生一定的时间让学生以演讲的形式汇报自己的调查成果、小论文。从调查到成果汇报的整个过程,学生几乎做到了全程自主学习,这就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参与性,通过实际参与调查培养了学生接触社会、从社会中直接获取数据的能力,增进了学生对相关资料和信息的汲取能力,形成了课题总结与汇报、交流演讲的能力。

四、“角色扮演式”对话策略

例如,必修一第3章第二节《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介绍了多种细胞的结构和功能。这部分对于刚进入高中学习的高一学生来说,知识点多而杂,晦涩难以理解,各种细胞器在结构上相似,在功能上相互联系,学生记忆和理解比较困难。我们可以指导全班学生分别扮演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叶绿体、线粒体、中心体、液泡等细胞器,首先让这些扮演的学生“现身说法”,让他们说说自己的结构特点和功能应用,然后针对这些细胞器的不同属性让他们“排队站圈”,如针对动物细胞哪些细胞器应该在一起,针对蛋白质的合成过程,哪些细胞器应该在一起。让学生在亲身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对这些细胞器有生动、形象的认识,加深了学生对这些细胞器的理解和印象。运用这种角色扮演法不但做到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去体验知识、感知知识、构建新知识,而且还能化抽象为具体,使“死”的知识“活”起来,并生动地呈现在学生的视觉之中。

五、“说错式”对话策略

“说错式”对话策略主要适用于习题课,题海训练一直是困扰中小学教育的一大难题,在生物教学上也是如此,其显著的特征状态之一是重复错误率高得惊人。在以往的教学中,学生的错误大多是被教师“批改”或“提问”出来的,“纠错”也大多是在听讲、模仿甚至抄写中完成的,缺少了个体原始的体验、质疑与反思,难以形成自身的学习策略与思想方法。在不断的探索与实践中,我们通过“说错”对话形成了师生与生生之间新的教学对话关系,通过对话让学生对自己错误的深层理解和改正。

高中生物教育教学论文 篇5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核心素养逐渐成为评价学生的主要标准,因此,核心素养的培养也必将成为教学的主要导向。在高中阶段,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对于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是学生通过生物学习而逐步具备的正确价值观念,以及解决社会生活中相关生物问题、适应社会发展的品格及能力,主要包括生命观念、理性思维、科学探究以及社会责任[1]。自生物学科核心素养提出以来,相关学者对于其内涵的理解、培养策略的探讨研究较多,生物课堂上落实核心素养的相关研究相对较少[2-3]。但在如今普通高中生物课堂中,教师重知识技能的传授、轻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现象仍然广泛存在[4]。作为课改的主要实施者,一线高中生物教师不仅要传授课本知识,了解、学习最新的课程标准,更要将两者相结合,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之上真正落实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及发展。文章对社会责任、生命观念、理性思维及科学探究四维目标进行一一阐述,将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中与各素养相关的知识点进行整理归纳,以便于教师在各章节教学中进行相关素养的渗透,发展学生生物学科核心素养,进而落实生物学课程的育人功能。

一、社会责任素养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渗透

生物学科涉猎广泛,跟生活中的饮食、卫生、环境保护等方面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5]。社会责任素养即在具备一定的生物学知识及相关技能后,能够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生物学问题,主动地参与相关社会问题的解决,主动宣传生命、安全、环保等意识,并将其付诸实践的一种素养。要提高学生社会责任核心素养,高一生物教师需在生物教学中挖掘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中的相关章节作为载体,对珍爱生命、环境保护、生产生活问题解决,以及分析、讨论社会热点议题等进行教育引导(如表1所示)。

二、生命观念素养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渗透

生命观念素养即学生通过自己或他人提供帮助,观察、了解到一定的生命现象及其相互关系、特性等,形成对生命的观点和看法,从而具备对更大范围的相关生命现象进行理解和解释的能力。生命观念素养是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主要包括稳态与平衡观、物质与能量观、结构与功能观及进化与适应观,其在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的渗透情况。

三、理性思维素养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渗透

理性思维指的是在一定的思维方向、充分的思维依据的基础之上对现象问题进行观察、分析、归纳、概括、类比等的一种逻辑推理思维,主要包括归纳与概括思维、模型和建模思维、批判性思维、演绎和推理思维。诺贝尔奖得主劳厄曾说过:“教育是将已学习过的东西都遗忘以后所剩下的东西”。同样,生物教学的最终目的不只是学生获得并且永远牢记生物课本上的知识,更是通过相关生物知识的学习提高学生的理性思维素养。

四、科学探究素养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渗透

科学探究素养是指具备从现实生活中的生物学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与假设、设计并进行实验、得出结论并解决问题的科学素养,此外还包括团队组织、交流合作及创新的能力。为了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素养,高一生物教师可充分利用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中相关实验进行科学探究素养的渗透和培养,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加强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和吸收,更重要的是使学生通过实践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认识到实验、学习及生活中团队协作的重要性,全面提高综合素质、进而促进终身发展。

五、结语

高中生物教学反思 篇6

本学期我担任高二(3)班和(4)班、高一(4)班和(5)班的生物教学工作。周课时14节,教案6个。课程任务重,兼顾的是高中两个年级的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教学要求都不同,需要不断地调整角色和情绪。高一学习的是必修2《遗传与进化》,是必修内容中较难学的内容;周课时只有两个课时,教学时间紧,;加之本学期,学生忙于应对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等六门学考,将课时和学生的时间挤占去很多,要要45 分钟的时间里完成教学任务,还要每节都上新课,一只处于“赶课”的状态之下。高二周课时是4课时,但是学了两本书选修3和选修1,也处于“赶课”的状态之下,选修教学要求与必修的要求也不相同,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主要是了解层次的内容多。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是以实验为主的内容,在教学条件有限的条件之下,创造条件完成了5个实际的操作实验,其它的实验通过视频,PPT让学生了解实验的原理方法。为完成教学内容,确是煞费苦心。

对高一必修2的教学,教学设计坚持“以学定教”,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实施教学。如估计学生在学习自由组合规律的教学内容时,可能会遇到概率计算的问题;就设想解决该问题的方法。这就必须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深度和难度以合理的尺度,对教材要首先通览教材,鸟瞰全局;其次,精读教材,把握两点(重点和难点);再次,泛读教材,多涉猎。对一些内容进行必要的删减、调换和补充;分析教材中呈现的排列顺序能否直接作为教学顺序。教学目标考虑学生实际接受能力等。如“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结合,“减数分裂”再与“遗传的基本规律”结合,杂交育种与组合规律结合,提问设计、阅读形式,课堂练习复习的反馈策略。精心设计作业。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究式学习的习惯。高二选修3的内容是《现代生物科技专题》,内容前沿。课标要求也低。在该书教学中,我主要是以培养学生自主读书为主和教学方式,即在教与学的交互活动中,要不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习惯,提高他们独立思考、创新思维的能力。如在学习“体内受精和胚胎发育”时,学生先通过看书学习,然后学生自己提问,其它学生回答或同桌相互提问、相互回答的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有意识地培养学生“问”的能力“问”的习惯,督促他们从学习材料中去获取知识的能力。在学生学习新知识过程中,涉及到必修中的内容,经常联系,以克服学生对旧知识的遗忘,并注意与新旧知识建立起联系。如“精子的形成过程”与“减数分裂”相联系,基因工程的基本程序与中心法则,蛋白质工程与基因指导蛋白质形成的过程相联系。充分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去实践,去讲行讨论。如生物技术安全性引发的一系列问题的大讨论。我就把发言权全部给了学生,学生门讨论,学生们争论的尤为热烈,这给学生门一个充展示自己的机会。也是一次能力的训练。每学完一个专题让学生写一篇专题综述。这也培养学生归纳知识,检验生物学知识一个策略。

选修1的内容是《生物技术实践》,本书是一本生物实验教材,共有12个实验,要求至少完成5-7个实验。我校的条件简陋,只能因地制宜的基本完成了4个实验。学习本书时重点放在了实验原理和实验设计上。如学习了专题2“微生物的培养”后,在本专题课题3要求学生认真阅读实验原理,对照课本资料进行实验设计“土壤微生物分离与培养”,然后学生再看相关视频后自己设计出合理的实验方案,再与同组的同学交淡,确立实验方案,然后学生根据他们自己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虽然因为实验条件的限制,学生不能完成自己的实验成果,但是通过动手操作,学生还是能够感知实验的整个流程的。

高中生物图表教学初探 篇7

一、图表的定义及其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作用

本文所指的图表包括图与表两方面内容, 图指形象化的图画;表指表示各种情况的表格, 如统计表 等。图表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 具体表现为:生物图表类型题在各类考试中所占的比例甚高, 而图表在非图表类型题中发挥着启发学生思路的作用。图表类型题能够考查学生对基本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 了解学生归纳、推理、分析、判断能力的高低。苏教版每一册生物教材中都有数量不菲的图表, 而各地高考试卷中图表类型题所占比例高, 图表分析、实验设计题的比例有增加趋势。因此, 教师应努力增强学生的图表分析与绘制水平, 让学生掌握有关的问题解决技巧。

二、高中生物图表的识别

当学生面对一个图表时, 首先需要 对其进行 识别, 看其属于哪种表现类型, 如按照知识内容划分属于生理过程图还是形态结构图, 按照图表形式划分属于表格还是坐标。接下来, 教师应当指导学生对已经确定类型的图表进行具体分析, 比如与生物实验流程有关的图表, 这样的图表表现特点是简单明了, 学生容易根据图表弄清实验过程、实验结果等。教师在与学生一同欣赏这些图表的时候, 应当为学生指出它们的魅力所在, 用以塑造学生思维的敏捷性与逻辑性。又如, 与生物结构有关的图表, 这样的图表在高中生物教材及各类习题中所占比例较大, 由于要研究生物体的功能, 势必要先研究生物体结构, 而图较方便研究结构, 它形象直观的特点更方便学生掌握。对这类图表的使用, 可以先让学生清楚图表的名称, 分析图表具备的结构特点, 再按照图表说出生物结构具有哪些功能, 达到结构认知与功能认知的统一, 以方便学生更好地理解生物功能与结构特点。

三、高中生物图表的绘制

绘制生物图表, 既是学习的过程, 也是放松的过程, 如果学生把握了图表绘制的方法, 那么学习知识的同时也极容易获得满足感与成就感。比如, 产生有性生殖细胞需要依靠减数分裂, 当这部分基础知识学完之后, 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参照教材绘制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图。这样的绘图任务往往能取得超预期的效果。首先, 学生在正式绘制之前会对教材中所给图形进行观察, 积极思考问题:为什么染色体有不同颜色?初次减数分裂时精子子细胞大小一致, 为什么卵细胞会一个大一个小?减数第二次分裂和有丝分裂在过程表现上的共同点是什么?另外, 在绘制图形过程中, 学生更容易记清 教材里给出的文字内容, 了解联会、四分体的内涵, 明白同源染色体的形成条件, 同时也能更清楚各个阶段细胞的数量及名称等, 以上内容为后续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高中生物所涉及的概念众多, 如果单纯依靠死记硬背, 学习效率无法令人满意, 理解之后再进行记忆则效果突出。教师在帮助学生整理概念时, 用构建知识框架图的办法加深理解极有必要。比如, 很多学生不容易分清基因、蛋白质、染色体、DNA等概念间的关系, 教师指导学生绘制彼此间的关系图后 (如下图) , 学生会迅速理解与接受。而在高三阶段, 此图还可以进一步 扩展, 增加非基因片段等知识点。

如此一来, 学生不但清楚了怎样思 考、联想相近 知识点, 而且容易把复杂难懂的知识用形象化的方式表达出来, 记忆知识会更加扎实。至于学生识图能 力、作图能力、用图能力的提升则水到渠成。应当说, 图表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所起到的作用难以用语言完全表述出来, 而图表的绘制训练也可以帮助学生在能力考查时及时获取信息、分析信息、综合运用知识, 更好地完成考查任务。

高中生物教育教学论文 篇8

关键字:生物建模 高中生物 建模运用

【中图分类号】G633.91

高中生物教学方法最常用的是生物建模,便于让学生理解、分析相關知识,生物建模能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思维抽象化,同时使学生了解到在学习生物的时候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做到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生物建模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很强的推动力。不过在教学活动中,有些教师对生物建模的教学方法掌握不当,会影响学生的掌握程度,可能会使学生的学习效率降低。所以要学会正确运用生物建模方法。

1、建模教学

在目前的教学活动中几乎都会运用到建模,模型就是按照科学目的,根据某种假设条件借助事物和其他手段来呈现其原型的方式。模型能够将抽象的认识转换为简单化、形象化和具体化的认识,人们常常采用模型构建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它既属于科学方法也属于思维模式。生物建模分为物理模型、概念模型、数学模型和软件模型,教学中最常用的就是物理模型和概念模型。物理模型主要是使用实物或者图画来反映结构类型,例如DNA双螺旋结构。概念模型指的是用图表文字的方式来对事物进行描述,比如光合作用示意图、细胞分裂图等。用简单的文字和图片来描述实物,简单明了。

2、构建模型的方法

高中生物教学中存在很多的重难点,例如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多肽。首先,学生应当掌握其过程,然后在脑海中建模,了解化学变化的本质。化学变化的本质指的是该物质通过电子转移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化学键。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问题,比如:为什么说C元素是最基本的元素?上述的原理能够适用于羟基、羧基、氨基的结构中吗?N/H/O等院子能够形成多少共价键?上述原理能否在20种氨基酸结构运用?球棍模型能否代表它们吗?上述原理能够适用于二肽结构吗?氨基酸脱水缩合的过程能否使用球棍模型?二肽、三肽和多肽结构能否由任意两个氨基酸组合?首先,第一个问题能让学生了解到C原子核最外层有4个电子,所以能形成4个共价键;第二个问题到第五个问题是在第一个问题的基础上让学生了解到氨基酸的结构合理性,并且让学生能够在脑海中建立模型;第六、七个问题要让学生探究其脱水缩合问题;最后一个问题可以让学生知道要举一反三的解决类似问题。电子转移本质和生物建模能够使学生更加准确的建模,使学生正确理解氨基酸脱水缩合。

3、生物建模的意义

生物建模能够很好的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知识,有助于学生掌握好科学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并且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很大的提高。

(1)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学生普遍喜欢活跃生动的课堂氛围,利用生物建模的方式将知识客观生动的反映到学生面前,不再是枯燥的课本知识,由此来激发学生对生物学习的兴趣。生物建模有很多形式,能够将抽象变为直观,将复杂变为简单。

(2)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生物的能力:高中新课程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转变教学理念,让学生作为教学主体,有利于加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性。生物建模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索、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形成有效思维模式。构建生物模型需要在大脑中有生物的映射,然后通过实物、图表来进行表现。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有利于学生生物建模来解决相应的问题,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合作学习,能够帮助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

(3)有利于学生发展逻辑思维能力:逻辑思维对人的素质能力的提升有很大的作用。逻辑思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表达和分辨能力。在构建生物模型的时候,需要进行数据分类等情况,在此基础上提出新的观点,所以构建生物模型可以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4、采用生物建模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4.1 避免构建生物模型太多,减少学生学习压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大量的运用生物建模,并且要求学生按其模型来进行理解知识,比如学生直接套用模型的情况。这样会导致学生学习更加繁琐吃力,将本来简化了的模型又重新复杂化,给学生造成学习上的压力。所以教师在生物教学中要合理使用生物建模,重难点知识适用于生物建模,浅显移动的知识则不需要运用生物建模。

4.2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生物建模,非传授模型。

教师在生物教学过程中通常会将自己构建的生物模型来教会学生,经常采用满堂灌的方法,不重视学生自己建立的生物模型,这样会导致学生缺乏自己建立模型的能力。建立生物模型要以一定的理论知识为基础,要深入掌握生物课程中的重点知识点, 同时还有具备很强的思维逻辑能力。有时候学生在建立模型的时候会产生一些偏差,可能生物建模和知识点有些不对应,这个时候教师要支持学生,给学生提供帮助,完善学生的生物建模。而不将将自己所构建的生物建模灌输给学生。

4.3 教师在生物建模方面缺乏足够的思考力。

许多教师认为自己教学很多年,有些知识早就熟烂于心,随便就能够构建生物模型和讲解重点知识点。但研究过后,会发现教师的有些模型不具有足够的严谨性和科学性,在生物建模方面缺乏足够的思考。对于一些学习好理解能力强的学生,可能只是简单的讲解,学生就能够很好的接受和理解。但学习不太好的学生就适得其反,因此会降低生物课堂的上课效率和教学效果。

总而言之,生物教师在教学中运用生物建模的时候,应该对其教学方法和方式进行一些改变。同时还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运用生物建模能力,准确有效的掌握好生物知识。

结语: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采用生物建模,教会学生自己学习生物。生物建模有利于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还有利于使学生形成生物体系。运用简单明了又生动又去的生物建模,能够对教师的教学成果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有效的指导教师教学。

参考文献:

[1] 马雪艳. 新课程标准下高中生物教学探讨[J]. 科教文汇(下旬刊) 2010年08期

[2] 徐慧琴,曾丽霞,何桢,张灿,杨雪,熊丽,刘德立. 高中生物教学中的人文教育[J]. 高等函授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年05期

[3] 李振苓. 浅析生物教学课堂中环保理念的渗透[J]. 中国校外教育 2010年17期

[4] 王军龙. 高中生物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J]. 成功(教育) 2010年11期

上一篇:长袜子皮皮读后感500字优秀下一篇:仓储作业与实训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