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吓短信”的心灵震撼

2024-09-11

“恐吓短信”的心灵震撼(精选12篇)

“恐吓短信”的心灵震撼 篇1

“恐吓短信”的心灵震撼

【案例】

六月初的一个晚上,正当我睡意朦胧时,一声清脆的手机短信声传入我的耳中,把我唤醒了。我心中寻思着:这么晚了,有谁会发短信给我呢?出于习惯性动作,我拿来手机,一看,一行触目惊心的语句,强烈地震撼了我的心:“马上让杨XX换座位,否则后果自负。”“后果自负”这是恐吓短信,我强烈地意识到这一点;“杨XX”是我班的一个男生,这很有可能是家长发来的。当时,我真是说不出的气愤,躺在床上辗转反侧,难以入睡,长这么大还从没被人恐吓过,更何况是学生家长。

我静下心来分析了这句恐吓短信背后的故事:白天的时候,杨XX和同桌尹XX因为一些小事发生了口角,尹XX当时哭了。我以为只是学生间的一些小事,不应该大动干戈,所以只是教育他们同桌之间应该和睦相处、团结友爱。似乎这件事已经解决了,没想到晚上居然收到了这样的短信,也许是我白天没有深入了解,并未真正化解他们之间的矛盾。

第二天一早,我走到教室,第一时间找来了杨XX,但并未提及那条“恐吓短信”的事,只是和颜悦色地问他昨天与尹XX之间发生的事,让他谈谈自己的看法,并问他有没有告诉过父母。他义正言辞地说:“没有”。于是,我又问了他父母的手机号码,不过说出来的都与这个号码不一致。联想起平时的他,是一个比较老实、内向的孩子,不会撒谎,难道我搞错了?这时,我想起了另一个主人公“尹XX”,昨天她哭得很伤心,应该心中有很大的委屈,说不定是她很想跟杨XX换座位,才告诉父母的。于是,我叫杨XX叫来了尹XX。

这姑娘到了办公室后一脸的轻松,神态自若。我单独和尹XX聊了一会儿,但是不管我如何旁敲侧击,她还是装着一脸的无辜,这使我陷入了深深的迷茫当中。“难道我又搞错了?事情真相到底如何??”但是,回想谈话细节,她其中的一句话露出了马脚,“我没发过短信。”那时,我并未提及“短信”一词,说明她心中有鬼。但当时,我心中一直认为是家长发的短信,孩子是没有这种意识和胆量的,但现实往往是令人意想不到的。

左右思量后,我并未跟尹XX多说什么,觉得应该跟对方家长好好谈谈,问问他为什么给我发这样的短信。当我把事情讲解清楚后,家长马上一口否认了自己发过这样的短信。这时,我们心中都“咯噔”一下,感觉像一块大石压在了心 1 上,感觉到了事态的严重性:并不是“短信”那么简单的事,而是一个三年级女生的心理问题,这比什么都严重。下午,我利用空闲时间找来了尹XX,耐心地讲解了有关这方面的一些案例,旁敲侧击。她似乎有一些动容,双手微微紧握,眼眶有些湿润了。

当天晚上,同一时间,同一号码,我又收到了一条短信:“老师,短信是我发的,对不起。”那时我的心宽了,不是因为我听到了道歉,而是我感觉到了尹XX已经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有勇气承认自己的错误,这比什么都重要。这是一个思想成熟,心思细腻的女孩,做事不能急着来,也不能硬来。我庆幸我并没有那么做,我保护了她的自尊心,拉近了我们之间的距离,才换来后面的短信。后来,我利用一个很好的机会,(另一桌同学想换座位,)就顺势说:“你们两桌换一下吧。”没想到,尹XX却说:“老师,我想再试着和杨XX坐坐,说不定我们能成为好朋友。”这就是孩子,永远那么天真,但我也感受到了,她正在学着接受别人,与人友善,这不正是我所期待的吗? 【反思】

这则“恐吓短信”带给我的心灵震撼是强烈的,让我久久难以忘怀。我虽然至今都不知道她是从哪里学来的,发短信时她的心里是怎样想的,是否产生过害怕,但是我强烈地意识到这孩子的心理早熟及存在的心理危机,有待我们老师、家长、社会的共同关注。

一、问题之缘起

目前的小学生绝大多数为独生子女,他们在家庭交往的对象多为成人,在这种不协调的交往中,孩子常常是在“以自我为中心”的“顺境”下生活的,因此,学生普遍存在着较任性、固执、依赖性强的特点。当他们进入一个新的集体后,在集体中的位置已改变,但仍然以自我为中心去与人交往,因而在与他人交往中常常是唯我独尊,不能善解人意;遇到困难不能克服,也不想克服,缺乏自信心,从而致使许多小学生往往不能也不会与人正常交往。

二、师爱暖生心

日益突出的小学生心理问题,严重影响了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作为班主任的我们更应担任起引导、教育孩子的责任,使其朝着健康的心理发展。

小学时期,教师是学生崇敬对象,公正的代表,他们希望得到教师的关心、理解与爱,教师应以以热情的态度给予指导帮助,多与学生谈心、交流。无论上课还是课间,我们都应该多给学生一丝微笑,多弯下腰来聆听孩子的心声,少一 2 些冷漠与职责,建立亦师亦友的新型师生关系。

我们每位教师心中都应该有“五爱”;宽容之爱、信任之爱、赏识之爱、尊重之爱、平等之爱。浓浓的师爱是化解学生一切矛盾的良药,我们的爱定能铸就孩子健康的心理。

三、遇事要冷静

“冲动是魔鬼”,遇到任何事情我们都要保持一颗冷静的心,三思而后行。我庆幸,在此事件中经过了一个晚上的冷静,能有充分的时间去思考、分析,避免了第一时间面对短信时的愤怒与冲动。

其实,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让我们大发雷霆的事,可是往往我们并没有保持一颗冷静的心,这样既伤了自己,又毁坏了我们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更重要的一点是,解决不了问题。

因此,我们都应该学会遇事要冷静,缓一缓,深呼吸,必要时离开一下,让自己的心静下来以后再处理,并学会宽容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宽容地对每一个学生的一切。

四、平时多留意

作为一名老师,特别是班主任平时应该多留意、多观察每一位学生,每个学生的品性做到心中有数。只有这样当我们遇到事情时,才能根据不同的学生做到对症下药。

在此次事件中,正是我对两位小主人公的了解,知道他们的为人处世,心理特征,才能进行沟通、谈话,对事件进行分析,不至于处于被动的状态。其实,除了平时的留意,在处理事件时,我们应该特别留意学生的一举一动,包括一个眼神、一个细微的动作。如我在与尹XX谈话时注意到了她“微微紧握拳头、眼眶湿润”等细微的动作表情,从而获得了“她心里的变化、矛盾及内心的斗争”的信息,结合这个孩子的性格特点加以引导,最终处理好了这件事。

五、家校多沟通

家校沟通是开展学校工作的一项重要工作,现在家校沟通的途径也越来越多:家长会、打电话、家访、家校通等等,有效提高了学校老师与学生家长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对共同教育好孩子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案例中,我及时的与学生家长进行了沟通,将事件的经过进行了说明,并有效地交流了各自的看法及处理方法。家长能将孩子在家的表现及时告知老师,在处理事情时起到了很大的帮助。同时能让家长理解、支持学校,并能配合学校 3 教育孩子,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一个案例不仅仅代表一个故事,我们更应深思故事背后所反映出来的问题。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作为一个班主任应以赏识的眼光和心态看待每一个学生和每一个孩子,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多运用教育的智慧,让学生感受到你的信任、尊重、理解、激励、宽容和提醒,才能让每一位学生拥有健康的心理。

“恐吓短信”的心灵震撼 篇2

首先是课堂教学的思考, 在本书的第二章里《学生离场的原因探微》, 就现在的学生不爱学习这一现象, 作者这样分析道:“学生为什么无心于课堂?很重要的原因, 是因为课堂并不是学生的, 或者说学生并没有真正参与课堂。”要让学生喜欢课堂只有两种可能:一是学生能够真切地参与课堂, 学生参与课堂的程度越深, 对课堂的喜欢程度就越大;二是让学生意识到课堂是属于自己的, 学生对课堂的主人翁意识越浓, 学生对课堂的热爱程度就越大。

我们现在的教学不就是这样吗?想我们平时的课堂, 尽管新课程改革以来, 我们口口声声说把课堂还给学生, 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 但在大多数人的课堂上这只是一句空话而已。课堂仍是教师一人唱“独角戏”。当我们埋怨学生不爱学习的时候, 其实我们并没有去研究学生的内心世界, 是因为学生根本没有参与课堂。看完本书后, 我做了一下尝试, 发现当把课堂还给学生的时候, 学生的表现是令人惊喜的。

这节课的任务是复习九年级下册的词语, 受这本书的启发, 我改变了一下方法, 提前宣布:“今晚复习一下字词, 明天我要请一位同学当老师, 为大家听写, 请在我们复习的词语中选出20个你认为重要的和容易出错的词语来默写。”可能对这种方式感到新鲜吧, 尽管下课铃已响, 学生们却一反往日的嘈杂, 安静地记下了作业。

第二天上课前, 我浏览了学生的作业。不错, 都写了, 看来谁也不愿放过这个当老师的机会。上课铃响了, 教室里静静的, 环视四周, 我能感到同学们的眼光里比平时多了一点东西, 我知道, 是——期待。“陈佳伟”, 我指了一名中等偏上的学生, 下面的同学都相互笑了笑, 没叫到自己, 也许是失望, 也许是庆幸, 也许是放松。正要指名另一同学到黑板前默写, 我灵机一动, 何不把这个权利放给学生呢?于是我说:“下面由陈老师指一名同学到前面默写。”听到我这样称呼陈家伟, 同学们笑了起来, 向她投去了羡慕的目光, 陈佳伟更是羞红了脸。她在迟疑着, 不知选谁好, 此时, 我的心悬了起来, 暗暗后悔没提前打好招呼, 如果她叫一名优秀的学生上去写, 别的学生就会照着抄, 就起不到默写的作用了……正在我担心时, “刘树雨”她叫出了这个名字, 我的心倏地放下了, 这名男生是我们班头脑机灵但是写错字特别多的学生, 看来她还是懂得我的心的, 我长长地舒了一口气。看看学生默写的这些字词, 我平时强调的易错的和重点的都包括在内了。写完后, 我干脆权利下放到底, 又让她讲了讲。刘树雨呢, 不出所料, 该错的地方都错了, 正好给别的学生提了个醒。我在教室的后面找了个空位坐下来, 当了一回学生。讲台上的小老师指错、提问、板书、做得很大方, 下面的同学也是一呼百应, 连后面那些平时我讲课时趴着看闲书的同学都直起身子来听讲了, 课堂气氛异常活跃。我心里暗自窃喜:原来把时间交给学生, 效果奇好, 自己还轻松!真是一举两得!讲完后我觉得自己无须多说什么了, 简单做了一个点评, 开始了下一个环节的学习。但我看到学生还有种意犹未尽的感觉。下课后, 我感慨万千:平时我们包办得太多了, 阻碍了学生能力的发展, 也使学生失去了兴趣, 只有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让学生参与, 他才能乐于去学习, 去准备。这个准备的过程就是知识的复习、集纳、分析的过程, 真正的学习就在这里。

其次是对教学反思的思考。第三章《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进退之道》中这样写道:“教师对教学实践的反思, 有两个层次的意义与考虑。一是直接改变与优化自我教学实践。这就是当前最为红火的教学反思。但仅仅做到这点是不够的。因为影响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 远不只是目前呈现出来的问题, 而是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与根源。因此教师反思自我教学实际的第二个层次就是充实自己的教学思想与理论, 优化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师不仅要从表面上对课堂的重组与优化进行反思, 更为核心的, 是要问自己, 为什么我会这样讲话?为什么我会这样组织课堂教学?记得几年前, 叶澜教授曾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难以成为名师, 但如果写三年反思则有可能成为名师。”当时看了这句话后, 我很受鼓舞, 也朝着名师这个梦想努力, 一段时间以来, 写了厚厚的教学反思, 可到现在却感觉自己进步不大, 只是记录了平时的一些零零散散的做法, 真正写文章的时候缺乏理论知识的填充和引导, 达不到一定的高度, 暗恨自己的才疏学浅。今天看到《叩问课堂》的这段话, 我幡然醒悟, 明白了自己以前的局限性, 找到了自己专业发展的“瓶颈”所在, 平日的一些点点滴滴的想法与感悟, 只是一粒粒小小的珠子而已, 而只有教育理论的阅读与学习才能把他们串成美丽的项链。我想, 叶澜教授的话可以这样改写:“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难以成为名师, 但如果写三年反思同时阅读教育专著则有可能成为名师。”

震撼心灵的故事 篇3

1982年,洪战辉(小名洪全会)出生在河南省周口市西华县东夏镇洪庄村。在12岁之前,洪战辉和众多农村的男孩一样,有着一个天真烂漫的童年,父亲、母亲、弟弟、妹妹和他共同组成的家庭,尽管生活很艰苦,但也很幸福。

1994年8月底的一天,生活跟洪战辉开了个天大的玩笑,他的人生之路从此转弯。

那天中午,洪家发生了一件震惊全村的事儿———洪战辉的父亲洪心清突然发疯,不但把家里的东西都砸坏了,还殴打自己的妻子。洪战辉的妈妈看到这种情况,赶紧去叫人帮忙把洪心清送到医院。但是慌忙之中,却把只有1岁的小女儿留在了屋内。等大家赶到时,1岁的妹妹已经被爸爸摔在了地上,送到医院时已经没气了。洪心清得了间歇性精神病,妹妹也永远离去了。

而此时的洪战辉,正上小学五年级,还不满12岁。这年的腊月二十三,疯疯颠颠的洪心清临近中午还没回家吃饭,洪战辉就和妈妈一起去找,在离村5里地的一棵树下,父亲不知从哪儿捡回一个被遗弃的女婴,眼光里透出一种父爱。

无奈之下,天快黑的时候,一家人把孩子抱回了家。洪战辉一抱上小女孩,小女孩就直往他怀里钻,他想起了妹妹。洪战辉给女婴起名叫洪趁趁。

1995年8月20日,吃过午饭后,母亲不停地忙着蒸馒头,直到馒头足以让一家人吃一周之后,她才停了下来。第二天,母亲不见了。她不堪家庭重担和疯丈夫的毒打,选择了逃离。

“娘,你去了哪里?回来吧……”弟兄俩的哭声在暮色中飘了很久。他们不想这样失去母亲,不想失去生活的依靠,洪战辉哭喊着和弟弟四处寻找妈妈,夜已经深了,娘那天没有回家。

似乎一夜之间,13岁的洪战辉便突然长大了。他稚嫩的肩膀开始接过全家生活的重担:抚养幼小的洪趁趁,伺候病情不稳定的父亲,照顾年幼的弟弟,寻找出走的母亲。

此时,洪战辉已到西华县东夏镇中学读初中,学校离家有两三公里。每天上学的时候,怕患病的父亲伤害小妹妹,他就把小趁趁交给自己的大娘照看,放学回到家里,再忙着准备全家人的饭。无奈,洪战辉只得抱着女婴向附近的产妇们讨奶吃。天天讨奶也不是办法,洪战辉开始学着卖鸡蛋、卖冰棍挣钱买奶粉喂养妹妹。

在读初中的3年中,洪战辉无论是在早上、中午还是下午、晚上,都要步行在学校和家之间,及时照顾全家人吃饭。

1997年7月,洪战辉初中毕业,成为东夏镇中学考上河南省重点高中西华一中的3个学生之一。

“我要挣钱读书,我要养家”

“接到录取通知书时,我正收拾行李准备出去打工。”洪战辉对记者说,“我要去挣钱读书,我要养家。”

当时清醒的父亲用家里的一袋小麦口粮换了50元钱,颤抖着递给洪战辉说:“娃儿呀!爸对不起你!考上了学却没钱上……”

16岁的洪战辉怀揣50元钱,只身一人冒着炎炎烈日跑到周口、漯河等地,因为又瘦又小,3天3夜连刷盘子洗碗的活也找不到,只得返回西华县城。此时,洪战辉已身无分文。

洪战辉的执著精神引起了一个中年人的同情。在软磨硬泡了两三天后,那位中年人在自己承建的装雨棚的工地上,给了洪战辉一份传递钉枪的工作。洪战辉拼命地干,一个暑假,他挣了700多元。

这年9月1日,洪战辉终于按时到西华一中报到了。而且通过竞选,他当上了293班的班长。

在学校逐渐安定下来后,洪战辉就在学校附近租了一间房子,从家里把小趁趁接到了身边。他又开始像上初中时一样,每天奔波在学校与住处之间。一早,他要让小妹妹吃早点,再叮嘱她不要外出,然后上学。中午和晚上,他从学校打了饭,带回住处和小趁趁一起吃。

来到县城读书后,一切开支都大了起来,而且高中的学习压力也是初中所无法比的。但是洪战辉知道,如果失去了经济来源,父亲的病情好转、弟弟和妹妹的生活以及自己美好的理想都是空谈,打工挣钱成了洪战辉繁重学业之外最大的任务。

“没办法,我要读书,我要养家,就必须想办法挣钱!”从此,洪战辉在校园里,利用课余时间卖起了圆珠笔芯、书籍资料、英语磁带等,“鞋垫、袜子,只要能挣钱我都卖”,用微薄的收入维持着全家的生活。

高中生像小商贩一样搞校园推销是被人瞧不起的事,甚至引起了一些师生的反感。一次在某班推销的过程中,该班班主任老师毫不留情地将他赶出教室:“你是来读书的还是来当小贩的?你家庭再困难,这些赚钱的事情也该你父母去做,你现在的任务就是好好学习!”洪战辉没有辩解,强忍住泪水,收拾了东西就走。

洪战辉说,只要学校张贴停电通知,他就赶紧跑出去批发蜡烛,然后一个班一个班去零售;他卖的圆珠笔芯油多笔头小,价格又便宜,自己用着感觉不好时还主动包退包换。“其实,做再小的事,挣再少的钱,只要是努力得来的,一分一毫都值得自豪!”洪战辉说。

洪战辉边挣钱边学习和照顾小趁趁,还得定时给父亲送药。这种日子持续了一年多,在洪战辉上高二的时候,父亲的精神病突然又犯了。

父亲住院需要照顾、花钱,为了借钱,洪战辉跑了周围的几个村子,求了几乎所有的亲朋好友,但跑了两天才借来40多元钱。后来,西华县南关的一个油漆店老板邓阿姨知情后,向他伸出了援助之手,把看病所需的2000元钱送到了洪战辉家中。

生活的压力、家庭的现状逼迫洪战辉不得不辍学。高二时,洪战辉挥泪告别了难舍的校园。

回到农村老家后,他收拾农田,照顾父亲,闲暇的时候教妹妹识字,并在农闲的时候做点小生意,挣钱补贴家用,一年挣了六七千元。

到了2000年的时候,小趁趁已经6岁了,父亲的病情也控制了下来。“不读书不学习没有知识是不行的!”洪战辉渴望再次回到校园读书。

刚好,洪战辉在西华一中的老师李永贵和秦鸿礼调到了西华二中。两位老师一直关心着洪战辉,他们让人给洪战辉捎信:希望洪战辉能重回高中学习。由于二中的高中部是新建的,洪战辉成了西华二中的一名高一新生。

洪战辉又把小趁趁带在身边,她也到了上学年龄了,秦老师帮助在附近找了所小学,小趁趁也开始上学了。

“我不能倒下,我要考上大学,改变自己的命运”

新的高中生活又开始了。和以往不同的是,在边挣钱边学习边照顾小趁趁的同时,洪战辉还多了一个工作——辅导小妹妹的学习。

洪战辉告诉记者,读高二时,他在学校附近的一家包子店干活,每月老板支付30元工钱,早上可以免费吃包子,他就多吃,午饭和晚饭就可以省下了。

生活在平淡中继续。2002年10月,父亲的精神病第三次犯了。他把父亲送到了一家精神病医院,可是交不起住院费。而且不久,正上初一且成绩全班第一的弟弟洪锦辉不辞而别,外出打工了。

10月底的一天,扶沟县一家乡镇精神病院被洪战辉的孝心所感动,答应免去住院费只收治疗费。洪战辉赶紧回家取住院用的东西,到家后又连夜骑上自行车赶往医院。家到医院有近50公里路,夜已经很深了,连续奔波3天的洪战辉极度疲惫,骑着骑着,眼睛就睁不开了,结果连人带车栽倒在路旁的沟里……等他醒来时,自行车压在身上,开水瓶的碎片散落一地。

也不知在沟中躺了多久,洪战辉想起了妹妹和父亲。他咬着牙对自己说:“我不能倒下,我倒下了,父亲的病就没人管了,妹妹就没人管了……我一定要考上大学,改变自己的命运!”他终于顽强地站了起来。

洪战辉告诉记者,他看到学生对复习资料的需求量很大,就利用星期天的时间,坐车到郑州批发图书回学校来卖。为了节省成本,从郑州汽车南站到西郊的郑州图书城,他有时步行几个小时,脚都磨出了血。

洪战辉的河南老乡杨宏志和宁丹都告诉记者,在河南省的西华县和临近的太康县、扶沟县,2002年前后的高中生,对洪战辉都有很深的印象,不少人还借钱给他做本钱,他常到学校的班级内推销书籍、笔芯等。他们就是在买资料时和洪战辉成为朋友的。

就是在那段时间里,洪战辉仅卖一本文言文翻译的资料,就卖了5000多册,赚了两万多元。由于洪战辉的情况同学们都了解,再加上他诚信经营,生意很红火,甚至外校的学生也来他这里购买图书。

2003年6月,断断续续读了5年高中的洪战辉,终于迈进了高考考场。

“也许,那时没人理解为何我能断断续续读5年高中而不放弃学业。5年中,停学挣钱一年,5年中我晕倒过16次,但每一次都站了起来!”洪战辉说,“5年中我从没接受过一次捐款,但当我做小生意卖书时,班里的同学几乎把所有的生活费都借给了我!”洪战辉很是自豪和感动。

“我会牢牢记住帮助过我的人,我要帮助更多的人”

高考成绩公布后,洪战辉以490分的成绩被湖南怀化学院录取。可5200元的学费和要照顾妹妹让他很是为难!利用暑假,他打工挣了2000元,决定先到湖南看看,把妹妹托付给了大娘。

大学新生报到当天,他交了1500元学费后,就干起了老本行做了“小商贩”。当他看到许多报到的新生纷纷向家里打电话时,就四处打听,寻找电话卡的销售渠道。他找到一位电话卡销售商那里,把身上仅有的500元全部购买了电话卡,当天晚上就卖了100多张,两三天就赚了六七百元。

为了挣钱,洪战辉可谓想方设法,后来他还逐渐代理了步步高复读机、电子词典和丁家宜化妆品在湖南怀化学院的总经销,他还垄断过学校19栋学生宿舍楼的纯净水供应、电话机的安装等。

2004年春节,洪战辉回到河南老家,看到失学在家的小妹,非常愧疚。“无论如何,不能再让妹妹辍学,我要带着妹妹上大学!”洪战辉暗下决心。

回到怀化后,洪战辉开始为小趁趁联系学校。终于有一天,当他到鹤城区石门小学找校长提出妹妹插读的请求时,校长同意了。

怀化学院经济管理系学生李红娥最先知道了洪战辉想带着妹妹上大学的事情。李红娥对洪战辉说:“我们宿舍还有一张空床,你把小妹带来吧,我帮你照顾她。”

2004年6月底,洪战辉打电话给正在河南工业大学上学的高中同学张永光等人,让他们帮忙把妹妹带到怀化。他要利用暑假挣钱。

6月27日,小趁趁终于在怀化火车站见到了哥哥,她一下子抱住洪战辉的腿,久久不愿松开。

2004年暑假,洪战辉一位宋姓高中女同学从河南来看望他时,一见小趁趁就非常喜欢,亲切地叫她“小不点”。从此,大家都纷纷叫她“小不点”。

暑假过后,“小不点”又重新回到了学校。一早,她背着书包去上学。中午,在校吃中餐。回到学院寝室后,洪战辉还给她补习功课,教她普通话。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小不点”学会了做饭,如果哥哥出去推销东西回不来,她就一个人做饭等哥哥回来吃。路上看到空瓶子,她会捡回来。遇到哥哥从市里进了学生用品回来,她也会帮着搬运。妹妹的懂事让洪战辉很是欣慰。

当社会各界知道洪战辉的情况后,不少人提供财力、物力的帮助,但被他谢绝了:“不接受捐款,是因为我觉得一个人自立、自强才是最重要的。我现在已经具备生存和发展的能力,这个社会上还有很多处于艰难中而又无力挣扎出来的人们,他们才是我们现在需要帮助的。”

怀化学院学生处副处长王荣告诉记者,学校了解到洪战辉的情况后,破例单独给他安排了一间寝室,方便他照顾妹妹。在学院的帮助下,洪战辉还在学院附近的怀化市鹤城区石门小学为妹妹办好了插读手续。

学校的老师也被洪战辉的事迹所感动,一些老师纷纷捐款。有一次老师捐了3190元,当老师把这些钱交给洪战辉时,他不接:“比我困难的同学有的是,更重要的是我现在已经知道了怎么去养活自己了。”洪战辉态度很坚决,无奈之下,学校只好冲抵了洪战辉的部分费用。大概一年后,系里师生又为洪战辉捐了一部分款,但这次洪战辉坚决拒绝了。学生处专门给他每月拨的200元补贴,反复催促他也不去领。

洪战辉对金钱有着自己的原则,他认为,不是用自己双手挣来的钱,决不能花费到自己身上。在大学期间,他曾屡次拒绝别人的捐款和资助。虽然他的生活非常拮据,但从来没有申请过特困补助。

洪战辉的同班同学贺荣华这样评价他说:“别人给他捐助他拒绝,但是他还喜欢帮助别人。”

洪战辉说:“我会牢牢记住每一个帮助过我的人,我要成立一个基金来帮助更多的人。”他强调说,这个基金是责任基金,而不是一般的爱心基金。我想用这种方式帮助那些人,等到那些人成功以后,他们也把自己的一份力量重新注入这个基金。

心灵的震撼 篇4

请以“震撼”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心灵的震撼(议论性散文)

舍己为人,奋不顾身,鞠躬尽瘁……生活中总有着那么一些人、一些事、一些话语让我们的心灵为之震撼,在我们心底引起万丈狂澜!

(评点:直奔话题,点明主旨)

因为震撼,我们的家园才更加美好;因为震撼,我们的生活才更加富足;因为震撼,我们才能更加快乐地享受着同一片蓝天下的阳光。

虽然生活中的不如意,让我们的心灵常常麻木,冰封在这纸醉金迷的世界里,但那一次次来自心灵深处的震撼,却拨开情感的迷雾,融化心中的冰雪,让我们发现、体验这世界的温暖。

不朽的精神,一代忠魂让我们震撼。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他的人生是如此壮丽,他的心灵是如此忠贞不渝,即使是死亡,也给后人留下了永恒的震撼。那“壮士饥餐胡虏肉,谈笑渴饮匈奴血”的民族情怀,千百年来不是强烈震撼着我们的心灵吗?

无私的奉献,无悔的抉择让我们震撼。

“此去楼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王昭君,一个柔弱女子如何能够做出非凡抉择,担负起民族和睦使者的重任,这需要多么大的勇气,多么宽广的胸怀以及多么深厚的民族情感,这些让我们的心灵久久不能平复,久久为之震撼。

勇者的拼搏,超越梦想的激动让我们震撼。

十二秒九一,刘翔,这个风一样的青年,那历史性的跨越,让百米跨栏不再是东方人的障碍,当意志沿着坚强的肩膀攀升,他代表着一个正在加速的民族。当他身披国旗一跃,站在了世界人民的面前,我们那颗充满了民族自豪感的心灵被深深震撼了。

(评点:以上分为三个分论点,每个分论点开始,都用一个中心句总领下文,接着再选择典型材料进行论述,做到思路清晰,材料充实。)

有了这些,我们的心灵才会远离麻木和冷漠,才会时时被震撼着,时时感受到生活的美丽、社会的温暖。自古以来,那不朽的精神、无私的奉献、勇敢的拼搏从未停止过。古有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有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今有“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时代给予我们的震撼还在继续,直到永远!

震撼——让天空成为鹰的故乡。

震撼——让大海更加辽阔。

震撼——让生活永远美丽。

(最后四段结尾,特别是后三段排比句式的运用,既照应了话题,点明了主旨,又增强了文采。)

总评:

1、这是一篇优秀的考场作文,作者审题准确,立意鲜明,能够紧紧围绕中心,纵横捭阖,广征博引,思路既撒得开,又收得拢。

2、文章善于用生动的词藻、华丽的语言装饰,使得文采斐然,名言名句的引用,丰富了文章的文化内涵。

心灵的震撼 篇5

心灵的震撼

早已记不得这本书是什么时候读的了,《夏洛的网》积满了尘埃,我轻轻抹去灰尘,再一次拿起了这本带给我心灵震撼的书。《夏洛的网》讲述了一只叫夏洛的蜘蛛和一只叫威尔伯的小猪的故事。在朱克曼家的谷仓里,威尔伯和夏洛建立起最真挚的友谊。一个恶讯传来:威尔伯会成为熏肉火腿。看上去弱不经风的夏洛通过在网上织出被人们视为奇迹的文字救了威尔伯一命,而自己却走到了生命的尽头。读了《夏洛的网》,真的会让人泪流满面。夏洛,威尔伯看似两只完全不一样的动物,却编织出了这部关于生命,友情,爱与忠诚的赞歌。夏洛,一只多么渺小的动物呀,常常被人忽视或遗忘。他为了友情,不断地奋斗。他小小脑袋里拥有的智慧是无可比拟的。这样的朋友是不容易碰到的。永远的忠诚,永远为朋友着想,甚至连自己的生命都可以置之度外,这是多么的不容易呀!有人说,蜘蛛死不足惜,不就是一只小小的虫子吗?我觉得,那是他没有读懂这本书,没有读透这本书。夏洛是可敬的,他能为了友情,工作到自己生命的最后一刻,难道他不可敬吗?他能不分日夜地在网上工作,难道他不可敬吗?

他能只为朋友的生命担忧,而不顾虑一下自己的生命,难道这不可敬吗?他能……现在,我们还能够碰到这样的朋友吗?我不敢说没有,但至少是罕见了。我觉得夏洛的所作所为,他的思想与情操,他的智慧与思考,早已超出了一只蜘蛛的范围了,我们面对的不单单只是一只渺小的蜘蛛,还有一个伟大的.灵魂!除了夏洛,我还想写写我们的另外一个主人公——小猪威尔伯。有人说,威尔伯真是太幸运了。要不是遇到了夏洛,他肯定会变成熏肉火腿。我承认这一点,威尔伯是很幸运,遇到了了他一生的挚友——夏洛。但我觉得他还是有很多优点的。首先,他很可爱,一身细软的毛,粉嘟嘟的脸蛋,一看,就惹人喜爱。其次,他是只挺爱交朋友的小猪。虽然刚开始屡战屡败,但最后还是交到了夏洛这个好朋友。最后,也是他最大的一个优点——他是个愿意为友情付出的人。有人说,这本书中总是夏洛为威尔伯干这干那,威尔伯根本就没用。这一点,我是不同意的。首先,书本靠近结尾的部分写到了他为了保护夏洛的卵袋,拿每次让一只叫坦普尔顿的老鼠先吃他的东西做交易,请坦普尔顿拿下夏洛的卵袋的故事。要知道,一只小猪的一生,干的最多的就是吃和睡,威尔伯肯拿这一点做交易,可见他还是很为夏洛着想的。我一直觉得朋友不是单方面的,只有一个人付出,是不够的。的确,这件事并不如夏洛拿自己的生命交换威尔伯的生命那么轰轰烈烈,但我想如果真的非要让威尔伯交出自己的生命换夏洛的生命,他也会愿意的。我衷心地感谢《夏洛的网》的作者e·b·怀特写出了这本带给我心灵的震撼的书。

心灵的震撼作文 篇6

这时一辆三轮车缓慢驶来,闯入了我的视线。车在一个路口处停了,下来一个三十多岁的男人。走路一瘸一拐,他缓慢地走向车后,打开了车厢。只见车厢里摆了两箱酸奶,他在车厢里拿了个小椅子坐在车旁,静静地注视着来来往往的行人。原来他是卖酸奶的。

不一会儿,一位老奶奶领着一个小女孩走了过来。他热情地站了起来,用双手艰难地拿起一杯酸奶,递给小女孩。这时我才发现他的手指和其他人不一样,五个手指伸不直,整个手掌奇怪的扭向一方。老奶奶接过酸奶,扎了半天吸管却没有扎进去。只见中年男子接过酸奶,用不灵活的手指,一下、两下……终于扎开了,他笑眯眯地递给了女孩,目送着小女孩蹦蹦跳跳地离开后,他又安静地等待着下一个顾客的到来。

“恐吓短信”的心灵震撼 篇7

康德 (1724—1804) , 德国资产阶级的学者, 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中影响最大的哲学家。康德生活的时代在德国文学艺术活跃, 在他之前和当时有许多著名的诗人、文学界、艺术家、哲学家, 而康德的哲学却独树一帜, 发人深省。康德的美学是他在和以前的唯理主义美学 (继承莱布尼兹、沃尔夫哲学系统的鲍谟加敦) 和英国经验主义美学 (以布尔克为代表) 的争论中发展和建立起来的, 因此兼具复杂性和矛盾性。我阅读了康德所著的《判断力批判》一书, 总结出以下特点。

一、独特的概念解析

在本书中, 对于概念的划分与解释, 可谓是康德美学的一个非常独特新颖之处。如他第一次在哲学历史里严格地系统地为“审美”划出一独自的领域, 即人类心意里的一个特殊的状态, 即情绪。这情绪表现为认识与意志之间的中介体, 就像判断力在悟性和理性之间。他在审美领域里强调了“主观能动性”。康德一般在情绪后附加上“快乐及不快的”词语, 即愉快及不愉快的情绪, 但这个附加词并不能算做真正的特征。特征是在于这情绪的纯主观性质, 它和那作为客观知觉的感觉有所区别。在这意义里, 康德说:“鉴赏没有一客观的原则。”此外, 这个情绪是和对于快适的单纯享受的感觉及另一方对于善的道德的情绪有根本的差别。

在康德的《判断力批判》导论里, 提到了自然概念和自由概念这两个词, 作者认为自然概念是使理论认识按照先验原理成为可能, 而自由概念却与此相反, 已经在它的概念里自身带着消极的原理 (只是反命题的) , 而对于意志的规定性, 它建立着扩大意志活动的基本法则, 这法则正是因为这个缘故才唤作实践的。康德认为哲学有理由分为原理完全不同的两个部分, 即理论的, 叫做自然哲学, 实践的, 叫做道德哲学 (因为理性按照自由概念对实践的立法是这样命名的) 。

在导论里, 康德对于判断力的解释为, 在高级认识诸能力的家庭内, 在悟性和理性之间, 仍有一个中间分子, 这就是判断力。鉴赏判断是康德在第一章中提出的概念, 康德认为鉴赏判断不是知识判断, 不是逻辑的, 而是审美的。康德对于幸福的解释是, 关于幸福, 那就是人人相信, 生活里的最大总数的 (就量和持久来说) 快适, 可以称唤为真实的、甚至最高的善。快适, 美, 善, 这三者表示表象对于快感及不快感的三种不同的关系, 在这些关系里我们可以看到其对象或表现都彼此不同。而且表示这三种愉快的各个适当名词也是各不相同的, 快适, 是使人快乐的;美, 不过是使他满意;善, 就是被他珍贵的、赞许的, 这就是说, 他在它里面肯定一种客观价值。康德认为有两种美, 即自由美和附庸美。自由美不以对象的概念为前提。第二种却以这样的一个概念并以按照这概念的对象的完满性为前提。康德认为花是自由的自然美。

在书中, 康德专门有一节论述崇高的语义, 对于崇高是这样界定的:我们所称呼为崇高的, 就是全然伟大的东西。大和一个伟大的东西是完全两个不同的概念。与此相等, 我们单纯地说:某物是大的, 和我们说:它是全然 (绝对地) 伟大的, 这是完全两回事。如果我们 (在上面的限制下) 简单地说某物是大的, 仅是对于这物的表象的一个反省判断, 这表象是主观地适合着我们认识能力在对于大的估量中一定的运用。并且结合这种表象时有一种崇敬, 而对于我们简单称呼为渺小的东西却是一种轻蔑。但是假使我们对某物不仅称为大, 而全部地, 绝对地, 在任何角度 (超越一切比较) 称为大, 这就是崇高。由此得出结论:崇高不存在于自然的事物里, 而只能在我们的观念里寻找。至于在哪些观念里, 就须保留到演绎部分。以上说明可以这样表达:崇高是一切和它较量的东西都是比它小的东西。崇高也可以这样被描述:它是 (自然界的) 一对象, 它的表象规定着心意, 认为自然是不能达到诸观念之表现的。

二、深奥精妙的语言

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所使用的语言, 既富于逻辑性、哲理性和高度的智慧性, 又深奥难懂, 令人费解。但当你读后经过思考和推敲, 却给你启迪和养分, 平复你的浅陋, 灌溉你的贫瘠。如作者在第44节, 关于美的艺术中, 将审美的艺术分为快适的艺术和美的艺术。对于前者, 假使它的目的是快乐, 伴随着诸表象作为单纯的感觉, 对于后者, 假使这快乐伴随着诸表象作为认识的样式。作者认为, 快适的艺术是单纯以享乐为目的。与此相反, 美的艺术是一种意境, 它只对自身具有合目的性, 并且, 虽然没有目的, 仍然促进着心灵诸力的陶冶, 达到社会性的传达作用。在下一节里, 作者又讲到, 不管是自然美还是艺术美, 美的事物就是在那单纯的评判中而令人愉快满意的。所以美的艺术作品里的合目的性, 尽管它也是有意图的, 却须像似无意图的, 这就是说, 美的艺术须被看做自然, 尽管人们知道它是艺术。在此处, 康德用精深的富于哲理性的语言, 准确地描述出了美的艺术的涵义, 使我们脑中一直模糊而不知如何概括表达的语言, 瞬间变得清晰起来。

在第48节, 天才对于鉴赏的关系中, 作者谈到, 评定美的对象作为美的对象要求着鉴赏力, 对于美的艺术自身, 产生美的艺术却要求着天才。这两句话相对于之前一些概念的解释较为简练易懂, 并明白无误地表达出了天才之于鉴赏的关系。在第49节, 关于构成天才的心意诸能力中, 提到了精神一词, 并在首段举例引出精神这一概念, 对于精神的涵义解释为, 精神 (灵魂) 在审美的意义里就是那心意赋予对象以生命的原理。而这原理所凭借来使心灵生动的, 即它为此目的所运用的素材, 把心意诸力合目的地推入跃动之中, 这就是推入那样一种自由活动, 这活动由自身持续着, 并增强着心意诸力。对于精神的抽象解释, 我认为, 康德确实既深刻又具体地说出了它的内涵与意蕴。接下来, 作者又对美的观念加以阐述, 一言以蔽之, 美的观念是想象力附加于一个给予的概念上的表象, 它和诸部分表象的那样丰富的多样性在对它们的自由运用里相结合着, 并且是言语, 作为文学, 和精神结合着。对于美的观念的解释, 十分贴切, 并和精神结合起来, 使之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一体。

三、有待完善的哲学观

康德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德国唯心主义哲学的奠基人, 也是德国唯心主义美学体系的奠基人。康德是从以前的唯理主义美学和英国经验主义美学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又从先验主义美学转到主观主义。《判断力批判》 (1790年第1版, 1793年第2版) 这本书把两系列个别地独立地思考, 由于一个共同的观点 (即“合目的性”的看法) 结合在一起来研究的。即一方面是有机体生命界的问题, 另一方面是美和艺术的问题。但是在《纯粹理性批判》中, 康德尚认为“把对美的批判提升到理性原理之下和把美的法则提升到科学是一个不可能实现的愿望”。但是在他所做的哲学研究进展中, 使他在1787年认为在“趣味”领域里也可以发现先验的原理, 这是他在先认为是不可能的事。

照康德的意见, 在纯粹美感里, 不应渗进任何愿望、任何需要、任何意志活动。审美感是无私心的, 纯是静观的, 他静观的对象不是那对象里的会引起人们的欲求心或意志活动的内容, 而只是它的形象, 它的纯粹的形式。所以图案、花边、亚拉伯花纹正是纯粹美的代表物。康德美学把审美和实践生活完全割裂开来, 必然从审美对象抽调一切内容, 陷入纯形式主义, 把艺术和政治隔离开来, 反对艺术活动中的党派性。它成为现代最发动的形式主义艺术思想的理论源泉。

康德喜欢追求纯粹、纯洁, 结果陷入形式主义主观主义的泥坑, 远离了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和现实生活里的斗争, 梦想着“永久的和平”。有学者认为, 美学至此已空虚到极点, 贫乏到极点。康德认为美是一对象的形式方面所表现的合目的性而不去问他的实际目的, 即他所说的“合目的性而无目的”。所以最纯粹的审美对象是一朵花, 是亚拉伯花纹等, 这充分说明了康德美学中的形式主义。

康德的美学不是从艺术实践和艺术理论中来, 而是从他的批判哲学的体系中来, 作为他的批判哲学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康德本想把“美”从生活的实践中孤立起来研究, 这是形而上学的方法。但现实生活的体验提出了辩证思考的要求。只有唯物辩证法才能全面地、科学地解决美的与艺术的问题。

虽然康德在其哲学观上还不够完善, 自有其矛盾之处, 但他却是第一个替近代资产阶级的哲学建立了一个美学体系的, 而这个美学体系却又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影响, 一直影响到之后的资产阶级的反动美学。因此, 在康德的《判断力批判》中, 还是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思考和探究的地方。

参考文献

不曾遇见的心灵震撼 篇8

林溪湾,以其纯正的西班牙建筑风格崭露头角,引起中部富豪的瞩目,在开发商郑州新兴置业与全球顶级的建筑规划单位加拿大ADS和景观规划单位贝尔高林的鼎力合作下,一经面世即赢得了财富人群的广泛赞许。

4月23日,林溪湾首届百花展暨千万级样板间一开放,就引得中原富豪持续追捧,在百花境地之中,开始邂逅我们不曾遇见的震撼。百花展于溪景深处的中央景观区华丽绽放,于淳美至极的园林中摆放了各种娇艳的花种,更映衬出整个社区景观无比秀美,20余位一袭白衣的百花仙子优雅静立,相映于高贵而优雅的园林之中。

优越的景观配比,是营造高端豪宅的标准考量。林溪湾,依托龙湖镇原生,因势利导,在中原大地首次架构了全坡地峡谷景观,使得社区内拥有灵动的活水水系、层次分明的梯次景观与珍稀乔木、植被等景观元素组合而成。

漫步于林溪湾景观之中,潺潺溪流伴随着悠扬的钢琴曲,把林溪湾优雅亦奢华的生活情趣表露无疑。当步行于社区53米的观景长桥上,举目俯视全坡地景观的层林风光,溪流连接景观区东部的太阳岛,萨克斯的浪漫曲调穿行其间,百花点缀的盛装景观与珍稀牡丹引得游人驻足品阅。

“我们不仅仅是建筑高端低密度豪宅,更是对高端生活的领悟与细节的执著。”

——新兴置业林溪湾项目负责人吴建强

对于豪门生活是什么内涵,我们首先想到的是那座遥远而浮华比佛利山庄、只可远观而不能近触,或各式各样的宣传标签。而在林溪湾,我们得到的是深入心灵的感受,对豪门生活的极致表现,林溪湾将中部地区对豪门生活的定义再次推到新的高度。

在与林溪湾开发企业郑州新兴置业的负责人的交流中,我们得到更多林溪湾的故事。林溪湾项目于规划之前,先后8次到欧洲考察、体验,经过多方面因素的考虑与论证,确定将西班牙的浪漫与热情和500年的手工精神植入中原,并且选择了最为擅长规划设计西班牙风格建筑的加拿大ADS设计事务所和全球顶级的景观规划公司贝尔高林。

新兴置业大手笔营造30000平方米奢华实景景观,以高端定位和百分百的承诺,呈现出中原最高生活标准和最具收藏价值的厚重原墅。林溪湾从最初的大胆构想,到成型后建筑上“一砖一瓦”的细节构成,倾注了整个团队的心血和梦想。经历长达三年的坚持与执著,将久违的考究精神赋予到建筑和景观的每个细节上,换来今天林溪湾赤金重墅夺目的光彩,并为这座城市里苛求细节完美的层峰人士打造了一处足以传世的豪宅经典。

心灵震撼的句子 篇9

无论生活得多么艰难,最后你总会找到一个让你心甘情愿傻傻相伴的人。

那颗漂流的心,撞上了一块礁石,变得支离破碎。那个缥缈的誓言,已随着一阵清风,悠然不见。日,已暮了。看着你远去的背影,我不禁闭上双眼。那阳光,也已不见。天地,在刹那间,变得昏暗。我睁开了眼,不远处,依然是一片灿烂。

不要总是埋怨别人对你不好。之所以总有人欺负你,其实是因为你好欺负,是你自己的软弱无能送给了别人欺负你的无限可能。有技能,有个性,有爱心,有真诚,有经验,有自信,你才有行走江湖的盔甲,谁也奈何你不得。

生活就是这样,从来不彩排,不回放。

爱我的别放弃,恨我的您继续。爱是一件没有安全感的事情。越爱一个人,就越会担心TA离开,会怀疑,会患得患失,会想更多。。。两个人仅仅是相爱,不一定能走到最后。而两个人一直都在一起,才会有好结果。

当明天变成了今天成为了昨天,最后成为记忆里不再重要的某一天,我们突然发现自己在不知不觉中已被时间推着向前走,这不是静止火车里,与相邻列车交错时,仿佛自己在前进的错觉,而是我们真实的在成长,在这件事里成了另一个自己。

一个人听歌,一个人难过,一个人开心;一个人自言自语,一个人自哼自唱;一个人坐栏杆上看夜景,一个人等待月落晨起。习惯一个人独坐,没有忧伤,没有烦恼,因为没有思念;习惯一个人睡,忘记时间,忘记存在,忘记没有忘记的过去;习惯一个人的世界,因为一个人的世界,只有自己懂。

在我们的爱情里,我一直扮演爱你的角色,分手时别问我为什么分手,问问你自己。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你越想知道自己是不是忘记的时候,你反而记得越清楚,我曾经听人说过,当你不能再拥有的时候,唯一可以做的就是令自己不要忘记。

有些人会一直刻在记忆里的,即使忘记了他的声音,忘记了他的笑容,忘记了他的脸,但是每当想起他时的那种感受,是永远都不会改变的。

爱一个人,就是在漫长的时光里和他一起成长,在人生最后的岁月一同凋零。

人会老,爱情也会。放着大量防腐剂的食物都有着变质的危险。

感情,其实没什么,只是对你奋不顾身而已。

请别把我当傻瓜,有些事不是我不知道,只是我看在眼里,埋在心里。

时光太过匆忙,让来不及反应的人,只留下断断续续的回忆。

如果太在意别人怎么评价你,你永远也不能做真正的自己。

有一种爱,明明是深爱,却表达不完美;有一种爱,明知要放弃,却不甘心就此离开;有一种爱,明知要等待,却傻傻的独自寂寞;有一种爱,明明不联系,却会拼命的想起对方;有一种爱,明知会受伤,却不愿意放手;有一种爱,明知无前路,心却早已收不回来。

不属于自己的东西,紧握在手里,只会弄痛自己。

是你苍白了我的等待,讽刺了我的执着。

如果有一天我们在路上重逢,而我告诉你:“我现在很幸福。”我一定是伪装的如果只能够跟你重逢,而不是共同生活,那怎么会幸福呢?告诉你我很幸福,只是不想让你知道我其实很伤心。

许多人缺少的不是美,而是自信的气质,记住:自信本身就是一种美。有了积极的心态就容易成功。

那些曾经以为念念不忘的事情,就在我们念念不忘的过程里,被我们遗忘了。

时间是世界上一切成就的土壤。时间给空想者痛苦,给创造者幸福。

爱默生曾经说过,当我们真正感到困惑受伤甚至痛苦时,我们会从柔弱中产生力量,唤起不可预知无比威力的愤慨之情。人立命于世,首先要自尊重,遭到歧视,决不低头,在强大的势力面前不卑不亢,这样就会赢得别人的敬重。

有时候,我们不要想太多,顺着自己的心意就好了。生命,是一场孤独的跋涉,一个人走,一个人跑,一个人流浪;一个人哭,一个人笑,一个人坚强。一场磨难,是一场洗礼;一场伤痛,是一场觉醒。走过,累过,哭过,才会成长;痛苦过,悲伤过,寂寞过,才会飞翔。

爱上你的时候,是不懂爱的年纪;当懂得爱了,你却离开了。

有些事,明知道是错的,也要去坚持,因为不甘心;有些人,明知道是爱的,也要去放弃,因为没结局;有时候,明知道没路了,却还在前行,因为习惯了。

出生一张纸,开始一辈子;毕业一张纸,奋斗一辈子;婚姻一张纸,折磨一辈子;做官一张纸,斗争一辈子;金钱一张纸,辛苦一辈子;荣誉一张纸,虚名一辈子;看病一张纸,痛苦一辈子;悼词一张纸,了结一辈子;淡化这些纸,明白一辈子;忘了这些纸,快乐一辈子!

最厉害的病毒,是爱和谎言。

我从不否定过去,也不想用过去牵扯未来。一个人,一条路,人在途中,心随景动;从起点,到尽头,也许快乐,也许孤独,但只需勇敢前行,梦想自会引路,有多远,走多远,把足迹连成生命线。

有时候,心里会莫名难受,却不知道为什么。总是会觉得异常寂寞和孤独。有时候,静静地看着窗外,觉得自己是个很容易被遗忘的人。觉得这个世界真的很假很虚伪。有的时候,就真想这样从这个世界上消失。

时间没有等我,是你忘了带我走,我左手过目不忘的的萤火,右手里是十年一个漫长的打坐。

你会不会每次都那么高兴的找你喜欢的人聊天,是以失望结尾。

如果敌人让你生气,那说明你还没有胜他的把握;如果朋友让你生气,那说明你仍然在意他的友情。

好的爱情是你通过一个人看到整个世界,坏的爱情是你为了一个人舍弃世界。

人,要明白凡事首先靠自己,不要妄想在任何一方面依赖别人。钱,自己赚。爱,自己给自己。快乐,自己发掘。如果有人送钱送爱送快乐给你,这很好;但你仍要继续自己去创建生活。你的人生,是你的。在情绪上,也最好不要被别人过多地影响。

在遇到梦中人之前,上天也许会安排我们先遇到别的人;在我们终于遇见心仪的.人时,便应当心存感激。

适时地放弃不代表人生的不完整,不管怎样,生活还是继续行进。有的时候伤害和失败不见得是一件坏事,它会让你变得更好,孤单和失落亦是如此。每件事到最后你都会使得它变成一件好事,只要你能够走到最后,一切都是辉煌。

这世上其实有许多简单的幸福,而我们总是纠结于那些复杂的快乐。

不管你信不信,花心的人往往最痴情,专一的人往往最绝情。

思念一个人的滋味,就象是喝了一杯冰冷的水,然后一滴一滴凝成热泪。

我是一个凉薄的伶人,放弃是一种睿智,它可以放飞我们的心灵,可以还原我们的本性,使你真实地去享受人生;放弃是一种选择,没有明智的放弃就没有辉煌的选择。进退从容,积极乐观,必然会迎来光辉的未来。

有时候,你要表现自己不好的一面,才能找出谁能接受你最差的你。真正的朋友会接受你的过去,力挺你的现在,鼓舞你的将来。女孩因为爱上一个人而长大,男孩会因为失去一个人而长大。生活中最大的幸福,是坚信有人爱着我们。

我们始终都在练习微笑,终于变成不敢哭的人。

不要因为努力变成别人喜欢的样子,却到头来连自己都忘了真实的自己。

说爱你的人不一定等得起你,但等你的人一定很爱你。

那一天,你为天涯,我为海角,两两相望,不能相依的绝望;那一世,你为明月,我为清泉,形影相错,不能交织的缘错;那一生,你在清水河畔,我在奈何桥旁;你深深的呼唤,我浓浓的情深。三生华发,一生牵挂,我们终究不是童话,与你,只是我倾情一生错过的漫画。

心灵震撼的作文 篇10

记得有一次暑假我去乡下奶奶家玩。到了奶奶家我就看见奶奶正在一间屋子里整理一些叶子。听奶奶说那是桑叶,是养蚕用的。我听了高兴极了,因为我从小到大从没见过蚕,只是在书上看过。我迫不及待的拉奶奶去看那可爱的蚕。

我一进屋子就听见“沙沙”的声音。哦,原来蚕宝宝正在津津有味的吃着那美味可口的“大餐。”

我仔细的观察蚕宝宝的一举一动,我拿了一个桑叶放在一个蚕宝宝的“脸上”。只见蚕宝宝先用两个针头细的触角(鼻子)放在桑叶上嗅了嗅,这才放心大胆的吃了起来。没想到着手指大的小东西胃口可不小,不一会一片桑叶就“命丧蚕口”了。

这时一只蚕宝宝显然是吃饱喝足了,仰了仰头便吐起丝来。一根又细又长的“银丝”从蚕宝宝的嘴里不断的吐出来。“银丝渐渐的落在蚕宝宝的周围,越积越多最终形成一个不大不小的丝团。

这时我迫不及待的问奶奶:“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只蚕死了吗?”奶奶笑着说:“虽然蚕吐了丝做了茧,可它会再变成另一个生命。经理磨难变成美丽的蝴蝶。”

我说:“不要让它受苦了。”说着便要把茧撕破,奶奶马上制止说:“只有让它自己经历破蛹的艰难它才能长大成材,才能活。”

当时我似懂非懂的点点头,现在我长大了再回想起来,我不禁感到一个弱小生命所发出的顽强的生命力。我的心灵被深深震撼了。这样一个弱小的生命却以坚强的毅力打破厚厚的茧。

感官与心灵的双重震撼 篇11

《埃莱克特拉》的大致剧情是:女主角埃莱克特拉的父亲阿伽门农被埃莱克特拉的母亲克吕泰涅斯特拉和她的情夫杀死。埃莱克特拉想要寻找在异乡的弟弟奥瑞斯特为父亲报仇,却得知弟弟已经死于母亲之手。于是埃莱克特拉找到了妹妹克律索忒弥斯,希望她能为父报仇,没想到却遭到了拒绝。经历数次重大打击的埃莱克特拉陷入了绝望。正在这时,她以为已死去的弟弟奥瑞斯特出现了,原来让母亲以为自己已经死去是奥瑞斯特的计谋,他想利用这个机会来为父亲报仇。在埃莱克特拉的帮助下,奥瑞斯特成功杀死了母亲和情夫,完成了复仇的任务。埃莱克特拉陷入了狂喜,开始旋转着跳起舞蹈,在极度兴奋中,体力不支,丢掉了性命。

在欣赏完整部歌剧后,我的内心是非常震撼的。原因之一,是演员表现得令人十分难忘,尤其是担任主角埃莱克特拉的女高音,来自瑞典的伊娃·约翰逊,以尤为扎实的演唱技巧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她用富有张力的声音和状态,为听众们呈现出了一个活脱脱的、复仇心切的埃莱克特拉。她的声音在大部分唱段都可以突破乐队厚厚的织体,清晰地传至整个音乐厅的最后一排;原因之二,是担任“伴奏”的上海交响乐团的出色表现,在指挥大师迪图瓦的带领下,乐团呈现出了兼具力度和幅度的音乐层次。无论是乐队的齐奏,还是各种有些接近“二十世纪风格”的独奏,抑或是要与演唱者呼应、对比从而共同构成剧情的段落,乐团都完成得游刃有余,以至于音乐会后,观众普遍感叹道“上交的表现是今晚最大的惊喜”。当然,歌剧音乐创作上的成功是引起人们感叹的主要原因。《埃莱克特拉》并不属于那种最“平易近人”的歌剧,其中没有太多“动听”的段落,而且采用“一气呵成”的一幕形式,这是对听众耐心的一个考验。但是,理查·施特劳斯就是用这样的形式,打动了在场的所有人,这与他在剧中一些鲜明的、与早期浪漫主义有所不同的写作技法有关,包括以下几点:

一则,音乐与剧情的关联性很强。音乐不仅参与剧情,更推动剧情的发展。首先,在音乐中,作曲家时常用音乐展现出周围的环境,如母亲克吕泰涅斯特拉即将出场时,音乐变得极端诡异、残暴,低音部利用节奏呈现出了极其沉重却咄咄逼人的脚步声,让听众在没有看见人物出现的情况下,就已经能大致感受到人物的性格。其次,音乐技法与剧情内容常保持一致,如妹妹克律索忒弥斯讲故事,说到“她们走到井边……她们又走到井边……”时,乐队明显使用了相同音乐材料模进的手法,来与故事内容相呼应。再次,音乐的氛围直接表现出了剧中人物的心理情况,如妹妹克律索忒弥斯在向埃莱克特拉展望她所憧憬的平凡生活时,音乐突然从阴暗变得无比温暖,但当“幻想”结束后,音乐立刻“一落千丈”,回到了原来压抑的气氛中。这种情况下,作曲家虽没有用唱词或有特征的旋律表现心情,但观众可以感受到从音乐的“整体气氛”中传来的信息。类似的例子在剧中不胜枚举。

二则,歌剧中交响乐团的编制非常庞大。上交此次动用了百余名演奏员,构成了常规演出中罕见的编制。伴奏音量之大在一定程度上给歌者演唱造成了较大的困难,但从另一方面来说,它能使音乐展现出作品所需要的那种效果。歌剧中,体现最多的便是“谋杀”“复仇”等无比尖锐的词语,为了与这样一种剧情基调相吻合,作品势必要求演员在许多段落能用高亢甚至是富有表现主义特点的歌声来演唱。试想,一个普通编制的乐队,即使是全员开足马力,恐怕也难以呈现这种极富张力的声音,因此,采用大编制的乐队,是为了满足剧情需要。当声乐演唱者突破了这一包裹它的乐队织体时,会呈现给听众直达心灵的听觉感受。此外,使用这样的乐队形式,还可以形成极其鲜明的音量对比,“尖声惊叫”“柔声倾诉”和“窃窃私语”照单全收,使作品中的内在戏剧性效果得以突出。

再则,该剧写作中带有一些瓦格纳歌剧的影子。首先,整部歌剧只有一幕,且不间断演出,这与瓦格纳的“乐剧”有一些类似之处,只是“乐剧”通篇充斥着“无终旋律”,往往只有到最后才出现终止。其次,该剧通篇基本以宣叙调构成剧情,这也是瓦格纳歌剧写作中的常态。全剧中最“动听”的一段,当属埃莱克特拉在得知奥瑞斯特真实身份时那一段梦幻般的旋律,可是,它也只能作为一种“近似咏叹调”的唱段,因为它并没有终止,甚至这种愉快的气氛也没有一个体面的结束,而是直接回归“阴沉”的基调之中。看来,这也是作者的刻意为之,避免过于“迷人”的段落完整出现,打破剧情的连贯性。最后,该剧的有些和声处理也与瓦格纳有相似之处,比如使用“游移的”“较自由的”离调来模糊调性,以及终止式的转瞬即逝等。刚才提到的这个“近似咏叹调”的唱段,在和声听觉上与瓦格纳《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的尾声有相近的效果。从这些方面可以看出,理查·施特劳斯在创作这部歌剧时,受到了一些瓦格纳的影响。

该剧除了音乐给人以感官冲击外,其对于人性的刻画也给人的心灵带来强烈冲击。

首先,埃莱克特拉的母亲克吕泰涅斯特拉,象征的是人性中的阴暗面。母爱向来被世人认为是最崇高伟大的感情,然而剧中的“母亲”却颠覆了这个看法。克吕泰涅斯特拉在得知儿子死讯时那串阴冷的大笑让现场的听众不免脊柱发凉,大笑中没有丝毫同情——她的母性已经全然消失。因此,这一形象揭示了人性中最丑恶、阴暗的一面,令人心寒。

其次,妹妹克律索忒弥斯象征的是人性中软弱的一面。她虽然拥有比姐姐更强的“为父报仇”的能力,但她却没有这样做的决心。换言之,她是一个“逆来顺受”的角色,虽然知道杀父仇人就在面前,但只要他们不对自己构成威胁,她也愿意“苟活”下去。在全剧的高潮之前,当克律索忒弥斯得知奥瑞斯特杀死了母亲与情夫之后,兴高采烈,立刻加入了为英雄欢呼的队伍中。由此可见,这是她一直希望的结局,只是她没有勇气去为自己争取,而选择了一再逃避。

最后,关于主角埃莱克特拉,她身上体现了人性中的复杂矛盾,这是最难理解、也是最容易引起争议的角色。她信念坚定,有勇有谋,为了替父亲报仇愿意付出一切代价,这本是积极的一面。但是,她要复仇的对象,却是自己的母亲。虽然她的母亲丧心病狂,杀夫杀子,但当埃莱克特拉得知弟弟在自己的帮助下杀死了母亲,而欢乐地翩翩起舞时,她是否已经变得和她母亲一样“丧失人性”了呢?答案恐怕很复杂。她在剧中的结局是“死在了自己狂喜的舞蹈之下”,作为一个心灵已经被复仇占据的人,死亡对她来说会是遗憾,还是解脱?其中反映出的人性的复杂矛盾,用文字已经很难表述。我认为,对这一角色的性格阐释,仅仅停留在“歌剧欣赏”的层面已经远远不够,还需要深度的挖掘,才能窥探到隐藏于角色外壳之下的实质。

心灵震撼的句子 篇12

一段不被接受的爱情,需要的不是伤心,而是时间,一段可以用来遗忘的时间。一颗被深深伤了的心,需要的不是同情,而是明白。

因为没有,从不担心失去;因为想要,才患得患失。若岁月静好,那就颐养身心;若时光阴暗,那就多些历练。生命中最困惑的,不是没人懂你,而是你不懂自己。没有放弃,怎能拥有;不守寂寞,岂见繁华。

最可怕的不是距离,不是时间,而是人心。很多人受了情伤后,嘴上说原谅,可实际上心里却过不去,甚至几年都走不出来。大家要明白,你去原谅一个曾伤害过你的人,目的不是为了表示你的大度,而是为了能让你自己好过。

主动,是因为在乎。不联系,是因为觉得该你在乎了。

机会留给有心之人,守株待兔会饿死,感情也是一样。

一个人的时光,悠闲无聊。如烟往事渐入脑海,那些深深浅浅的记忆,点点滴滴的过往,如幻片一样清晰呈现。多少人值得珍惜,多少事值得回味,多少风景值得留恋。都驻藏在记忆的深处,注定一辈子无法遗忘。人在旅途,且行且记。

你越想知道自己是不是忘记的时候,你反而记得越清楚,我曾经听人说过,当你不能再拥有的时候,唯一可以做的就是令自己不要忘记。

如果你问我喜欢什么?我会说喜欢看你的眼睛,因为里面有我幸福的微笑!如果你要送我礼物,我要你上衣的第二颗纽扣,因为那是靠你心脏最近的地方!

不能见面的时候,他们互相思念。可是一旦能够见面,一旦再走在一起,他们又会互相折磨。

曾经拥有的,不要忘记。不能得到的,更要珍惜。属于自己的,不要放弃。已经失去的,留作回忆。

一切从零开始,最终还要回归到零。世界上,人生没有固定的模式,谁如果为了某种目的用某种模式来框定自己,他迟早要留下笑柄。永不卸装的演员,始终端着架子的领导,转身之后,人们多蚩之以鼻。

愿你是那只刺猬,我予你柔软的拥抱,你予我鲜血淋漓的爱。

如果你爱我就请告诉我,趁我还在,趁我还爱。

心,既然不能如初,那就让它碎的彻底。

我知道这世上有人在等我,但我不知道我在等谁,为了这个,我每天都非常快乐。

人总是珍惜未得到的,而遗忘了所拥有的。

收拾起心情,继续走吧,错过花,你将收获雨,错过这一个,你才会遇到下一个。

我管着你,你惯着我,这就是我想要的生活。

是因为你错过了,别人才会遇见;因为别人错过了,所以你才有机会拥有。

你不可能要求每个人都读懂你,理解你,那样会显得你是一件廉价品。

人是可以快乐地生活的,只是我们自己选择了复杂,选择了叹息!

感情这东西很难处理的,不能往冰箱里一搁,就以为它可以保存若干时日,不会变质了。

一个人,可能犯错误,但是不能丧失尊严。只有捍卫了自己的尊严,信念才不会缺失,人生的阵地才不会陷落,才能够克服重重困难,获得辉煌的人生。

每一个矜持淡定的现在,都有一个很傻很天真的曾经。

这世上最累的事情,莫过于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心碎了,还得自己动手把它粘起来。

世界上许多困难的事情都是由那些自信心十足的人完成的。如果你有了强大的自信,成功离你就近了。

我一直相信缘分。因为这个世界很大,即使是擦肩而过的陌生人,相遇时也飘散着淡淡的缘,怕只怕,你我的缘份终会散落在滚滚红尘之中。所以,缘来是你,我惜;缘尽你去,我放。曾经在梦境中鲜活的爱情。此时此刻,一切的一切,是否还是那样刻骨铭心吗?原来,心,已在等待中老去。

有没有这样一个人?无论多么想念,却不曾再见面。

伤口就像我一样,是个倔强的孩子,不肯愈合,因为内心是温暖潮湿的地方,适合任何东西生长。

爱是一个笑话笑死了别人笑疼了自己。

爱情最是让人捉摸不定,两个人吵着吵着就好了,两个人好着好着就分了。

在最爱的季节,去一个很遥远的地方,还有另一个相伴流浪的人。

做一个快乐的女子,一定要快乐,不快乐也要制造快乐,笑容不一定能使世界绽放,却可放松紧绷的胸膛,开心,就笑,让大家都感染到,悲伤,就哭,美容,倾诉,然后一切归零,爽朗,对内心卑微的自己笑笑,汲取安慰和力量,信赖,神清气爽,然后可以轻舞飞扬,生活,其实没有什么大不了。

爱情,说到底,那还是一件心疼的事情,如果你一直心疼,就说明你一直在爱,什么时候麻木了冷漠了,那么,爱情过去了,才是爱已凉,也许就到了分手的边缘,没爱了,就留不住了。

生活不是等待暴风雨过去,而是要学会在雨中跳舞。

一个男人,可以不在你身上花钱,但是若连心思都不愿意花,你还期待什么?一个男人,对你不够坚定,请终止你的坚持一个男人,对你漠不关心,请你关上你的心。你可以犯痴,不要犯贱。放弃是一个疼痛的适应过程,相信时间。遇人不淑的时候,切忌,你要善待自己

我们总是,看见的,看不见的;记住的,遗忘了。在生命中,不断地有得到和失落。于是,看不见的,看见了;遗忘的,记住了。然而,看不见的,是不是就等于不存在?记住的,是不是永远不会消失?

那个让你流泪的,是你最爱的人;那个懂你眼泪的,是最爱你的人。那个为你擦干眼泪的,才是最后和你相守的人。

看你躺在我怀里,开心的样子,就是我想要的幸福。

女人,你总是那么害怕离别,却总是假装坚强;女人,你总是那么害怕黑夜,却总是暗自躲藏;女人,你总是那么害怕独处,却总是孤单一人;女人,你总是那么容易付出,明知是痛苦,却还那么执着;女人,你总是那么容易受伤,明知是欺骗,却还自欺欺人;女人,你怎么总是那么傻,让人心疼。

宁愿一个人呆着,也不要跟不合拍的人呆一块。

当明天变成了今天成为了昨天,最后成为记忆里不再重要的某一天,我们突然发现自己在不知不觉中已被时间推着向前走,这不是静止火车里,与相邻列车交错时,仿佛自己在前进的错觉,而是我们真实的在成长,在这件事里成了另一个自己。

年轻的时候会想要谈很多次恋爱,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终于领悟到爱一个人,就算用一辈子的时间,还是会嫌不够。慢慢地去了解这个人,体谅这个人,直到爱上为止,是需要有非常宽大的胸襟才行。

有些人,有些事,该忘就忘了吧,人家从没把你放心里过。你又何必自作多情。

碎了一地的诺言,拼凑不回的昨天。

当你感觉人生没那么如意,当你对自己的表现没那么满意,当你对自己爱的人或自己感到失望,当你觉得自己再也坚持不下去的时候,请记得对自己说:没关系,我们都是这样长大的。

我学会了不再太依赖一个人,因为依赖,所以期望,因为期望,所以失望。

上一篇:十九大的学习内容下一篇:高中命题作文经典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