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增值税改性问题的探讨(精选8篇)
关于增值税改性问题的探讨 篇1
焦 作 大 学
毕 业 设 计(论 文)
作
者
王
学
号
1196
学
院
继续教育学院
专
业
会计电算化
题
目
关于营业税改增值税后若干问题的探讨
指导教师
职
称
二 0一 六 年 四 月
摘要
1994年分税制改革确立了营业税和增值税并行的制度,这是符合当时社会经济条件的。但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推进,曾经发挥重要作用的营业税已经严重不能适应当前经济的发展,急切需要进行改革,而已经发展成熟的增值税恰恰能够将其取代。于是,逐步推行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的步伐,实现我国税制体系与国际标准税制体系接轨,成为新一轮税改的主题。但是,改革必然会产生阵痛,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能否解决这些问题,关系到改革的成功与否。因此,对改革进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对策的研究就显得尤为必要。本文从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的必要性和试点方案这一方面入手,总结了营业税的弊端以及增值税的优点以此来证明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的必要性。同时,对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的试点方案进行了部分解读。最后一部分是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过程中存在问题之解决对策。本文主要是给相关行业在税改中存在的问题提供具体的应对之策。关键词:营业税;改征;增值税;问题;对策
ABSTRACT
The tax reform in 1994 established the system of business tax and value-added tax parallel, this i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social economic conditions.However, with the advancement of our country market economy,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business tax had serious can not adapt to the current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urgent need for reform, and has grown to replace the VAT on the can.Then, gradually promote the pace of change business tax paid VAT, tax system and the international standard tax system in our country, has been the subject of a new round of tax reform.However, reform will inevitably produce pain, will appear all sorts of problems, can solve these problems, related to the success of reform.Therefore, the reform of the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in the process of research is particularly necessary.In this paper, the necessity of the change from the business tax paid VAT and pilot scheme that on the one hand, summarizes the advantages of the disadvantages of the business tax and value-added tax in order to prove the necessity of business tax paid VAT instead.At the same time, the change of business tax paid VAT pilot program to carry on the part of the interpretation.The last part of the business tax is paid VAT instead of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solution.This article mainly giv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related industries in the tax reform specific response.Key Words: Business tax, levy value-added tax, problems, countermeasures
目 录
引 言..............................................................................................................................1
一、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对企业的影响..............................................................................2
(一)“营改增”对企业财务结构的影响................................................................2 1.财务审核影响..............................................................................................2 2.发票影响......................................................................................................2
(二)“营改增”对企业结构的影响........................................................................2 1.“营改增”对企业管理的影响.....................................................................3
二、关于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后存在的问题.....................................................................3
(一)地方可用财力减少问题...................................................................................3
(二)增值税扩围所要差别规范的各类优惠政策......................................................4
(三)增值税扩围涉及到的政府间财政体制重构及解决县乡财政的问题.................4
(四)增值税扩围所涉及到的国地税之间的关系与征管问题...................................5
三、推进“营改增”试点改革的若干对策.......................................................................5
(一)关于地方可用财力减少的问题的对策.............................................................5
(二)关于国地税之间关系与征管问题的对策.........................................................6
(三)关于财政体制改革问题的对策........................................................................7 结束语..............................................................................................................................8 致谢词..............................................................................................................................9 参考文献........................................................................................................................10
引 言
在我国现行税制结构中,增值税和营业税是最为重要的两个流转税税种,增值税覆盖了除建筑业之外的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大部分行业则课征营业税,但随着经济的发展,这种税制显现出其不合理性。当前,我国正处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对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提高国家综合实力具有重要意义。按照建立健全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财税制度要求,推进营业税改征增值税,需要“整体规划、统筹协调、平稳过渡”,既要设计税制改革方案和相关配套改革措施,又要通盘考虑改革的具体事项,还要充分兼顾改革前后税制和征管变迁,实现税制转换的平稳过渡。本文通过对增值税的国内外研究入手提出了“营改增”的必要性及对企业的影响以及税制改革后出现的问题并提出了对策。将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推动服务企业发展,对于服务企业来说,进行全额的营业税征税,税负过重,还有重复征税的情况,通过税制改革加大对第三产业的扶持力度,也为现代服务业发展提供空间。二是降低出口企业成本,提高我国劳务和货物的国际竞争力。在营业税制下,出口不会进行退税,因此增加了出口劳务和货物的成本,不利于出口企业参与国际竞争,采用增值税制后就能有效避免上述问题,增强企业发展能力,从而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协调发展。
一 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对企业的影响
(一)“营改增”对企业财务结构的影响 1.财务审核影响
营业税制度改为增值税制度最直接的影响就是财务审核,由于营业税中并没有销项核算,所以营业税核算相对比较简单,仅需要企业收入或收支差额和税率就可以计算出税金,采税额与进项税额,成本和相关的收入都能如实的入账;对于增值税其计算相比营业税较复杂一些,收入入账的方法也有很大的变化。举个实例说明,企业收入要按一定税率进行扣除销项税额,成本也要抵扣进项税额,销项和进项以一种全新的应交税金方式审核,应交的税金是进项税和销项税之间的差额,所以一旦实行“营改增”,那么一定要对企业的会计审核作出调整。因为增值税在我国分为试点和非试点,所以对于跨试点和非试点的企业将会使得在企业内有两种税收制度,税收的衔接和调整很是麻烦,会加大会计核算的难度,这对该类企业是一个挑战。2.发票影响
税制的改革必然也会引起发票的改革。对增值税发票的改革首先应该区分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对于小规模纳税人,其发票与营业税发票的差别不是很大;对于一般纳税人,应该有两种发票,一种是专用发票,一种是普通发票,针对这两种发票的使用范围,税务部门提供了一个明确的规范。这是由于增值税中存在税收抵扣,两种发票不正规的使用会造成税金上缴不对应,从而使企业面临承担法律责任的不利局面。其次是两种税收制度的发票限额是不一样的,一般的发票限额比较低,一般新认定增值税税额仅有10万元,这对服务行业来说是一个很低的额度,如果去税务部门申请大额度的发票则需要很长的时间,这对服务企业是一个很大的损失。所以采用增值税制度,发票的改革和规范使用是各个企业应该必须重视的一个环节。
二“营改增”对企业结构的影响
据试点内的地区财税部门有关人士介绍,试点内实行“营改增”后实现了从道道征收、全额征收向环环抵扣、增值征税方向转变,有效的解决了重复征税的问题,并促进了产业转型,有利的推动了产业结构的调整。“营改增”在推动企业转型升级上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主要概括有以下三点:一是推动服务外包,形成了主辅分离。二是推动了产业资源重构,提升总部经济。三是推动了设备的更新换代,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因为增值税中的抵扣项,使得试点内的企业对设备的更新换代更加的重视,不仅提高了企业自身的经济效益和内部的工作效率,也直接的带动了制造业的发展。“营改增”减少了轻资产运输业的税负,同时增加了重资产运输业的税负。例如,以交通运输企业为例:A运输企业在某次经营活动中提供运输劳务,获得收入80万元,相关运输成本60万元,以税改前的营业税计算,A企业应缴纳的营业税额为80*3%=2.4万元。税改后,根据2011年11月,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发布的《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方案》,在现行增值税17%和13%两档税率的基础上,增设11%和6%两档低税率,交通运输业适用11%的税率,该企业应交增值税为80*11%-60*11%=2.2万元。“营改增”税改后A企业税负降低。B运输企业在某次经营活动中提供运输劳务,获得收入同样为80万元,相关运输成本为40万元,以税改前的营业税计算,B企业应缴纳营业税额为80*3%=2.4万元。税改后,该企业应缴纳增值税为80*11%-40*11%=4.4万元。营改增税改后B企业税负加重。
由此可以看出,营业税向增值税的改革,对A和B企业产生了不同影响。因此,在“营改增”税制的推行中,应综合考虑纳税地点、适用税种及纳税人资质等因素,处理好费用抵扣、起征点标准、计税方法等事项,促进“营改增”税制的完善。三“营改增”对企业管理的影响
“营改增”后,企业的管理也在提升,为了实现给企业减负,企业加强了管理,在上游和下游都形成了一个环环相扣的产业链条,当企业在管理中效果越好,则抵扣的税额也就越多,提升企业经济效益的同时还给下游的企业增加了抵扣额,各个企业在转型升级上动力得到了有效的加强。总体来说,随着税收制度的改革发展,为了能更好的适应这个税收制度,企业不仅单单只在财务制度上进行改革,还需在经营模式、市场营销、对外服务、对内管理和生产组织方式等多方面的进行改革。如很多企业从商业链的构建开始,对财务管理、合同管理、合作伙伴的选择上等等都有明确的标准和企业机制,使得企业管理水平大幅度上升,再鼓励企业的科技创新,加速企业资产更新,降低税收,最终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二 关于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后存在的问题
(一)地方可用财力减少问题
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所引起的问题中首先需要解决的是地方可用财力减少的问题。在目前的分税制下,营业税是地方第一大税种,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后,中央分享75%地方分享25%,营业税又是地方政府收入,即便税收收入不变,地方政府收入也会减少75%。基于现实,中 央决定试点期间原归属于试点地区的营业税收入改征增值税后收入仍归属于试点地区,暂时搁置了在收入分配上的争议,而优先考虑了增值税制度变革目标,但这并不是长久之计。当试点推向全国,或是要进行增值税立法时,这一分享比例就不得不尘埃落定了,这是增值税扩围将要面临的最大问题。而此时地方将缺乏能提供稳定收入的主体税种,虽然从理论上房产税能担当地方主体税种的角色,但我国房产税尚处于试点阶段,短期内难以在全国范围内普遍推广,而呼声很高的资源税也不足以在全国范围内担任地方税种的龙头。或者按照现行试点的方案,改征增值税后收入仍归属于试点地区,那么理论上也存在地方财力小幅缺口弥补问题,是开征新的地方税源,还是加大中央的财政转移力度,还需要进一步讨论。
(二)增值税扩围所要差别规范的各类优惠政策
现行营业税分交通运输业、建筑业、金融保险业、邮电通讯业、文化体育业、娱乐业、服务业、转让无形资产和销售不动产九个税目。那么,如果这些项目全面纳入增值税征收范围后,是统一按现行的标准税率17%征税,还是另设一档税率?如果另设一档税率,税率水平多高合适又是一大问题。从理论上说,增值税是中性税,它不会因生产、经营的内容不同而税负不同,要求的税率档次相对要少。而营业税是行业差别税率,体现着政府对特定行业的扶持和引导,若要将增值税的征税范围覆盖至营业税领域,则必然面临这两种理念的冲突。对此,如何注入产业优惠因子,在扩大征税范围的同时按不同税率征收,以体现对不同行业的优惠政策。若进一步分析企业所得税政策的特点,则发现企业所得税的产业导向政策主要集中于优惠领域,而优惠的重点在“创新”和“环保”,比如对企业从事环境保护、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等给予优惠,这些优惠政策具有普适性,但缺乏针对特定行业的优惠、引导政策。
(三)增值税扩围涉及到的政府间财政体制重构及解决县乡财政的问题
县域经济的发展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国经济和社会的整体发展状况。现行的分税制是中央先行决定与省以下分税,然后是省决定与市以下分税。到后来,特别是农村税费改革之后,基层政府失去了最重要的财源。目前其实就是要通过“省管县”的财政体系的调整来保障县一级在公共服务上的投入,约束县一级财力的滥用。因此,当我们在研究如何改革和完善省以下财政体制的同时,更应关注涉及营业税转征增值税的整个财政体制的问题。
从收入的角度来说,五级政府架构违背了“分税种形成不同层级政府收入”的分税制基本规定性,使分税制在收入划分方面得不到最低限度的可行性,与分税分级财政的逐渐到位 之间不相容,而三级政府可以实现省以下财政收入的规范划分,解决分税分级体制和现在省以下理不清的财政体制难题;从支出的角度来说,市政府基于政绩的需要,往往集中县财力建设地级市,从而富了一个地级市,穷了诸多县和乡镇,形成了“市压县”、“市刮县”的局面。而县在市的行政压力下,又将财政收支的压力,通过层层分解,压到了基层的广大农村,进而使得越往基层地方政府的财政越是困难。因此,现有的财政体制没能较好的对各级政府的事权进行划分,进而导致了县乡两级政府履行事权所需财力与其可用财力高度不对称的问题。
在增值税扩围后,为了弥补地方财政收入的损失,一个思路是相应提高增值税的地方分享比例。然而,这会进一步加剧现行增值税收入分享体制的弊病。鉴于此,希望能借“扩围”这一契机重新构建我国政府间财政体制,这一体制不应仅仅着眼于提高地方的分享比例,而应能更为科学、合理地在中央和省、省和市、县之间划分收入,在这一体制中如何兼顾各方面的利益,从而获得地方政府的支持,将是“扩围”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
(四)增值税扩围所涉及到的国地税之间的关系与征管问题
分设国、地两套机构是推行分税制的产物,在我国的税收征管系统中,存在国税和地税两套人马,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后,如何协调两套系统之间的关系也是这一次上海试点需要探索解决的问题。营业税原来都是地方税务局征的,现在如果一部分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的话,到底是由国税局还是地税局征,在征收管理方面还需要协调一下。税务机构“合二为一”,固然能够从根本上降低税收征管成本、减轻纳税人负担,避免“抢税”矛盾,但税务机构将要面临的是减员,还有领导干部的重新配置安排问题也很棘手,这也许才是国地税合并的难点所在。再者,营改增后,具体操作上如何实施也需要试着解决。营业税基本上是按营业毛收入征税,不涉及进项扣除,使用普通发票核实收入即可。改征增值税后情况就会有明显变化,纳税人既要如实核算收入和进项扣除额,还要规范使用增值税专用发票,要比营业税管理复杂。以交通运输业为例,它面向企业和个人的多,运费金额小、零星分散,涉及的发票多,属于劳务服务,提供周期短,这为征管核算带来了一定难度。
三 推进“营改增”试点改革的若干对策
(一)关于地方可用财力减少的问题的对策
一是完善财税体制,改变分享办法。为了减少改革阻力,试点方案规定“原归属试点地区的营业税收入,改征增值税后收入仍属试点地区”,因此,建议国家应进一步完善分税 制财政管理体制,协调好中央与地方的收入分配利益,可以在保持现行中央、地方收入格局基本不变的前提下,科学测算因增值税征税范围扩大导致营业税收入减少的规模,提高地方政府的税收分成比例,缓解地方财政压力。二是培植新的税源,壮大地方税基。有源必有税,源多税必大。做大做强地方经济才是解决地方财政困难、缓解财政压力的根本出路。因此我们要积极推进经济发展转型,推进重点产业发展,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不断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盘活现有存量,大力发展增量,做大经济总量。三是强化税收征管,堵漏挖潜增收。地税部门应坚持依法治税,切实加强税收征管,提升组织收入的管理水平,进一步强化信息管税的能力,加大稽查力度,力保税收颗粒归仓,认真开展好税源调查确保营改增平稳过渡。
(二)关于国地税之间关系与征管问题的对策
第一,要按照“统筹兼顾、效益优先”、事权与财权相结合、责权利相统一的原则,合理划分地方各级政府的事权与财权,财权跟事权走;提高对市县级税收返还比例,增加地方分成,缓解地方财政困难。第二,重新构建增值税的收入分享体制,更要综合考虑各地的人口数量、基本公共服务需要以及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能力等因素,将地方分享的增值税收入与中央因素法转移支付融合,使之成为地方政府一个稳定的、常态化的财政收入来源。第三,要深化税制改革,构建地方税体系。按照经济发展与税收增长的内在联系,把与地方公益事业、第三产业和基础设施等有密切联系的税种界定和设置为地方税种,尤其对一些与地方经济发展相关和应当鼓励和扶持的产业税收,其收入应留给地方;尽快开展遗产税、赠与税基社会保障税等;在不动产保有环节征收的房地产税,在条件成熟时可考虑将房产税、土地使用税、车船使用税等合并成财产税并适当扩大税基,使之成为地市、县区一级财政的稳定收入;开征环境保护类税费,既可抑制环境的污染,限制资源的无节制开发,又可壮大地方税收规模,增强地方财政实力。
(三)关于财政体制改革问题的对策
关于这个问题大致可以有四种设想来化解“营改增”引发的财政体制问题。
一是继续沿用试点时采用的办法,原来征收营业税范围内产生的增值税继续缴入地方库,归地方收入。其优点是现行的分税格局可以基本不动,省去了中央地方利益调整导致的诸多麻烦。但具体操作上会相当繁琐,容易混淆,更重要的是将会对地方政府行为产生不确定影响。
二是对增值税的分享比例保持不变,或在调整的同时,对其他共享税进行调整,例如在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中扩大地方的分享比例,也可以统筹考虑各个税种,重新划分中央与地方的财权,重新设定中央与地方税。这需要评价各个税种对地方行为动机、对中央收入以及对当前调结构、转方式的影响来综合权衡,涉及面广,难度较大,其优点是在保持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基本框架稳定的条件下,可以一并解决老体制的一些遗留问题,例如税收返还一并取消,这是在其他税种不进行改革条件下做出的一种选择,意味着税制结构的缺陷难以利用这个机会矫正。
三是实行“营改增”的同时对其他税种一并改革,据此再考虑财权划分,如消费税、资源税等都有改革的空间和增收的潜力,进一步完善整个税制,调整中央与地方间的财权划分才有扎实的基础。税制改革与财权划分改革同时进行,其优点是避免了改革的碎片化,减少改革的阵痛时间,但这需要精心设计并有决心和信心承受改革的风险压力。
四是把属于全民所有的公共资源、资产也纳入中央与地方之间的财权划分范围,把税权、费权、产权作为完整财权综合考虑,彻底调整中央与地方的财权划分范围、划分方式,同时,对中央与地方事权划分也进行调整,使广义财权、事权的划分改革同步推进。这涉及行政体制改革、公有制下的产权制度改革等重大问题,涉及面更宽、难度更大。其优点是改革的系统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更强,可以化解诸多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放大改革的红利。
上述四个方面的设想,如何抉择,取决于改革的胆识与决心。从推动科学发展,加快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要求来看,最好是采取第四个设想,尽管难度大,但改革的红利也最大。而且,包括“营改增”在内的税制改革、事权划分改革、公共产权收益制度改革已经迫在眉睫,已经难以拖延。不如利用“营改增”这个机会,实行一揽子改革,使财税改革全面推进,这样也避免了改革碎片化的风险。
结束语
营业税改征增值税,避免重复征税,促进税负公平一直是深入推进税制改革的话题,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如今“营改增”已经成为财税改革的大势所趋,是未来中国税制改革的方向,此次“营改增”改革,从宏观层面上说,是继2009年全面实施的增值税转型改革后,扩大改革试点和行业范围,不但有利于消除重复征税,增强服务业竞争能力,而且还促进社会专业化分工,在一定程度上完整和延伸二三产业增值税抵扣链条,促进第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和服务业出口,推动第三次产业融合。本次改革试点仅在个别地区的部分行业实施,必然会带来试点地区和非试点地区、试点行业和非试点行业、试点纳税人和非试点纳税人之间的税制衔接问题,在以后向其他行业推广时要更多考虑一下相关衔接问题,同时也要根据实际运行情况对税率进行适当调整。因此,各企业应综合考虑,合理规划,减轻企业税负,合理调整产业经济结构,促进社会经济健康发展。
致 谢 词
回顾五年的专科学习,这篇论文可谓是我最宝贵的学习财富,毕业论文的写作过程不仅仅是一次对理论知识是回顾与总结,而且锻炼了我分析研究问题的能力,这会对我日后步入社会起到重要的指导和督促作用。
对于本论文的写作,要感谢学校,给了我学习的机会,在学习中,老师从选题指导、论文框架到细节修改,都给予了细致的指导,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与建议,老师以其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高度的敬业精神、兢兢业业、孜孜以求的工作作风和大胆创新的进取精神对我产生重要影响。
在此,我还要感谢焦作大学继续教育学院诸位老师的深刻教诲和帮助,感谢每一位任课的老师及我的同学们,正是由于你们的帮助和支持,我才能克服一个一个的困难和疑惑,直至本文的顺利完成。
在这里请接受我诚挚的谢意!最后我还要感谢培养我长大含辛茹苦的父母,谢谢你们!
参考文献
[1]张斌.营业税全面取消后的影响分析[J].财会研究,2010(2).[2]龙新民.我国现行增值税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J].经济与管理,2004(4).[3]陆魏.“十二五”期间货物和劳务税制改革研究[J].税务研究,2010(10).[4]平新乔.增值税预营业税的税负与福利效应研究[J].经济研究,2009(3).[5]许善达.营业税改革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条件[J].民主与科学,2011.[6]谈佳隆.营业税改革上海率先起步[J].中国经济周刊,2010(37).[7] 郭玉闪.中国财政体系的社会成本[J].南方周末,2011-8-25(10).[8] 肖绪湖,汪应平.关于增值税扩围征收的理性思考[J].财贸经济,2011(7).[9] 李华新.不宜过早改革营业税政策[J].当代经济,1999(4).[10] 杨默如.营业税改增值税后的收入归属方案选择[J].税务研究,2010(6).[11] 高培勇.增值税真的要“一统江湖”么[J].中国财经报,2010-7-20(6).[12]龚广虎.建立完整统一的增值税制势在必行[J].税务与经济,1996(1).[13] 马蔡琛,朱彤.货物与劳务统一征税的国际经验及思考[J].财贸经济,2011.[14] 温彩霞.“营改增”试点地区典型做法和改革成效综述[J].中国税务,2013-8.[15] 颐庆国.关于建筑业营改增的思考[J].财经界(学术版),2013-08-10.
关于增值税改性问题的探讨 篇2
1 营业税改革的必然性
1.1 两税并行造成重复征税
增值税与营业税是两个独立而不能交叉的税种, 交增值税时不交营业税, 交营业税时不交增值税。两者的征收范围不同, 凡是销售不动产、提供劳务 (不包括加工修理修配) 、转让无形资产的交营业税, 凡是销售动产、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的交纳增值税。两税的征收范围有一定重叠。货物和劳务的界线越来越不明晰, 货物生产需要消耗劳务和其他货物, 劳务提供也需要消耗货物和其他劳务, 因此, 货物销售和劳务提供实际都存在重复征税, 加重税务负担, 不利于社会分工细化, 有碍市场公平。
1.2 两税并行破坏了增值税的抵扣链条
增值税具有“中性”的优点 (即在筹集政府收入的同时并不对经济主体施加“区别对待”的影响, 因而客观上有利于引导和鼓励企业在公平竞争中做大做强) , 但是要充分发挥增值税的这种中性效应, 前提之一就是增值税的税基应尽可能拓宽, 最好包含所有的商品和服务。在现行税制中增值税征税范围较狭窄, 导致经济运行中增值税的抵扣链条被打断, 中性效应便大打折扣。
1.3 两税并行造成税收征管中的困难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市场竞争激烈, 企业为提高市场占有率, 采用的销售形式越来越灵活, 诸如混合销售、兼营等特殊经营行为已相当普遍, 而根据《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的规定, 纳税人兼营非增值税应税项目的, 应分别核算货物或者应税劳务的销售额和非增值税应税项目的营业额;未分别核算的, 由主管税务机关核定货物或者应税劳务的销售额。纳税人往往无法正确划分销售额和营业额, 反而可能利用税法的漏洞逃税避税, 这就给税务机关的征管工作带来了困难。
2 营业税改革对企业的影响
营业税纳税企业改革之前承担了营业税和增值税的双重税收负担, 在改革之后, 原来营业税纳税企业变成了增值税纳税企业, 因此只承担增值税的税收负担, 营业税和增值税双重征税的问题不存在了, 企业的税负减轻了。此外2009年我国推行了增值税改革, 把原来的生产型增值税转变为消费型增值税, 这一变化的重要之处在于企业购进的用于增值税生产活动的固定资产, 其进项税额由原来不能从销项税额中抵扣变成现在可以抵扣。这样一来, 原来营业税纳税企业所购进的固定资产 (包括不动产) 可以直接从销项税额中扣除, 这一措施的实施对原营业税企业来说税负又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另外, 对于原来的增值税企业来说, 经常从原来的营业税企业购进货物或劳务, 但由于对方是营业税纳税企业只能开普通发票, 不能开增值税发票, 因此, 这些货物的进项税无法抵扣, 造成这些企业负担比较重, 而营业税纳入增值税后, 增值税实现了全产业链的抵扣, 消除了重复征税, 其减税效果也将非常大。
3 营业税改革中面临的问题
营业税的改革虽然是大势所趋, 能促进我国税制趋向公平与合理。但营业税改革涉及面广、牵涉行业甚多, 必然会引起诸多争议, 也会面临诸多困难。
3.1 各行业之间税负差异的平衡
我国现行营业税按行业不同设置了三档税率, 其中, 交通运输业、建筑业、邮电通信业和文化体育业税率是3%, 金融保险业、转让无形资产、销售不动产税率是5%, 娱乐业税率是20% (除台球保龄球以外) 。当这些行业改征增值税后, 若按照当前两档税率征收增值税, 由于行业特点不同, 增值率差异性较大, 如餐饮、美发美容、咨询等服务行业可以抵扣的进项税较少, 税负会增加, 易造成行业间新的税负不均继而影响企业生产和经营。如果设置多档差别税率不符合现代增值税单一低税率的中性原则, 会造成新的价格扭曲。此外, 我国营业税的税收优惠涉及面广种类繁多, 改征增值税若保留这些税收优惠明显有违增值税中性减少经济扭曲的征税原则, 取消这些税收优惠, 短期内会增加相关行业的税收负担, 引起新的税负不平衡, 行业税负的均衡成为营业税改革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3.2 财政管理体制如何调整
根据我国目前的分税制体制, 营业税是地方税, 由地方税务局征收, 增值税是共享税, 中央和地方的分成比例是75∶25, 由国家税务局征收。如果将现行的营业税改为增值税, 在我国目前地方财力已经比较紧张的情况下, 对现行财政管理体制势必造成冲击, 这恐怕是营业税改革最为棘手的问题。如果不能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 改革将难以成功。如果调整财政管理体制的话, 是通过改变增值税的分成比例调整, 还是通过其他方式调整, 这些都是需要我们解决的问题。
3.3 试点地区和行业的推进力度问题
上海在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作为试点后, 下一步考虑逐步将邮电通信业、金融保险业以及其他生活性服务业等三个行业纳入时间表, 有望在半年后启动“营改增”试点。北京已经获批试点, 深圳、江苏、天津、重庆等地也已经提出参与增值税改革试点方案。如何扩大试点的地区和行业, 最终要把增值税全覆盖营业税, 从而取消营业税, 都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4 解决的对策
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针对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本文认为企业可以采取如下对策。
4.1 合法减轻税负
对税负加重的行业, 首先, 要积极应对, 不要有抱怨情绪。结合企业自身的经营情况, 复核现有的运营活动并以此来确认哪些活动和流程会受到影响, 采取措施使企业获得最大收益;加强企业相关人员的培训, 正确处理会计业务。其次, 积极争取相关财政扶持。密切关注财税部门的相关政策动态, 及时核对企业自身信息, 完成相应的申请工作, 最大限度地享受税收优惠。最后, 咨询税务专家, 在合法合理的基础上, 进行纳税筹划。
4.2 做好两税之间的分成比例
由于增值税是共享税, 营业税是地方税, 均在我国财政收入中占有重要地位, 因此, 营业税改革必须与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相配合。在目前地方财力已经比较紧张的情况下, 改革应该以不减少地方财力为前提, 这样才能调动地方政府参与和推动改革的积极性。但是如果改革与财政管理体制的整体调整同步进行, 将增加改革的难度, 延缓改革进程。因此, 将改革后的增值税通过转移支付的方式返还给地方或者调整增值税的共享比例是比较可行的。根据目前增值税、营业税中央与地方的分成比例, 可以调整增值税中央与地方的分成比例, 并适当向地方倾斜, 调整后的中央和地方分成比例应为5∶5左右。
4.3 在总结试点地区经验的基础上全面推开营业税的改革
关于营业税改革的推进力度问题, 笔者建议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实施营业税改革, 避免采取渐进式的改革路径。这主要基于任何一项改革都有利弊也会有不完善之处, 任何时候都没有一个尽善尽美的改革方案。虽然分步实施的改革容易减少矛盾的集中爆发, 做到循序渐进, 更容易为利益各方所接受, 但是营业税改革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在货物劳务领域统一税制, 逐步推行虽能避免过大的变动, 但依然不能彻底解决营业税增值税并列征收带来的重复征税和抵扣链条割裂的根本性问题。此外, 如果营业税改革逐步推开的时间拖得太久, 在原有问题尚未完全解决的同时又会衍生出新的利益诉求及矛盾, 容易固化过渡期, 进一步加大实施全面改革的难度。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经济市场化和经济全球化的程度不断提高, 征收营业税日益显现出其不合理性和缺陷。因此, 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将是我国税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大势所趋。本文分析了此次改革的必然性和对企业的影响, 针对改革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增值税,营业税,改革,对策
参考文献
[1]贾康.为何我国营业税要改征增值税[J].财会研究, 2012 (7) .
[2]包健.对营业税改革的几点思考[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12 (6) .
[3]邓钠.关于增值税预营业税合并改革的思考[J].商业时代, 2012 (24) .
[4]吴丹彤, 李学东, 丁建伟.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对企业的影响[J].会计之友, 2012 (8) .
[5]向小玲.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若干问题探讨[J].财会研究, 2012 (9) .
[6]蔺红, 厉征.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探析[J].财会通讯, 2011 (12) .
[7]张斌.营业税全面取消后的影响分析[J].财会研究, 2011 (2) .
关于增值税“扩围”的探讨 篇3
摘 要 2010年国务院《2010年立法工作计划》将增值税为立法重点,开始了增值税的“扩围”计划。那么为什么要将营业税转向增值税呢?既然要转为什么以前要分增值税和营业税两个税种呢?“扩围”过程中会遇到哪些问题、相应会带来什么影响呢?本文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探讨。
关键词 增值税 营业税 税收抵扣
一、为什么以前要分增值税和营业税两个税种?
其实营业税在全球都已有非常悠久的历史了,在中国周代时对“商贾虞衡”的课税,明代时期对商人征收的“市肆门摊税”等都具有营业税性质 。1928年7月南京国民政府制订了《营业税办法大纲》。而增值税是直到20世纪50年代法国率先提出。而且法国增值税的前生也是营业税。由于营业税具有“道道征,台阶式”的特点,使得已经承担了税款的外购商品与劳务的价值在转移到新产品价值中后,还要负担税款,而且某一种产品的生产、流通环节越多,重复征税就越严重。为了从根本上克服营业税的重复征税问题,法国提出了增值税,即只在每个征税环节企业外购商品与劳务的价值不予征税,仅对商品或劳务在本环节的新增价值征税。而我国是1984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暂行条例》,增值税从营业税中独立出来,成为单独的一个税种。这样就使得增值税与营业税并行,共同存在。增值税主要是以上生产流通环节或提供劳务的增值额为计税依据;营业税则是对我国境内提供应税劳务、转让无形资产或销售不动产的单位和个人所得的营业额为计税依据。之所以两者并行,而不是全部变为增值税,主要有这方面的考虑:我国现行增值税的征收方法为销项进项抵扣法,商品生产流通环节很容易算出进项和销项,然而对服务业,转让无形资产或则销售不动产等很难取得合理的进项抵扣,这样就无法算出合理的增值额,因此当时将以上提到的转让无形资产等通过营业税来征收比较合理,所以营业税和增值税并存。
二、那为什么现在又要将营业税转变为增值税呢?
既然增值税和营业税并存有他的合理性,那为何现在要进行增值税“扩围”,将营业税变为增值税呢?
其实最主要的原因是营业税虽然征收方便,但是却有一个非常大的缺陷:重复征税。
我国目前实行的增值税属于商品增值税,即在生产销售商品的时候征收,不涉及劳务服务,对服务业征收营业税。例如,属于第三产业的交通运输企业,在购进货物时就不能进行税前抵扣,同时对全额收入征收5%的营业税。这对服务企业来说形成了重复征税。
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将营业税转变为增值税后,可以减少增值税运行的链条断裂。因为在征收范围上,仅对货物和部分劳务征收增值税,绝大部分的服务业和农业没有纳入增值税征收范围,致使增值税运行的链条断裂。现在,增值税管理中诸如货运发票抵扣、农产品收购进项抵扣、商业税收征收管理等难点,从根本上说都是因为增值税征收面偏窄所致。而“扩围”刚好解决了这一问题。
从以上两点可以看出当前有将营业税转变为增值税的必要性。
三、“扩围”过程中会遇到哪些问题、相应会带来什么影响呢?
“扩围”改革几乎可以算是十年磨一剑,酝酿了多年到目前时机比较成熟了才开始启动的,那它会带来哪些问题,相应会带来什么影响呢?总的来说,应该包括以下几大难题:
1.第一个难以跨越的问题是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分配问题。目前,营业税主要是地方税,而增值税在中央与地方之间按75%和25%分成。增值税扩围,必然要求相应的政府间财政关系调整。而地方的财政收入大多来源于营业税,营业税是地方的第一大税,一旦营业税变为增值税之后,地方的相应税收收入就大致只有原来的25%左右了。这样会加大中央和地方的利益冲突。同时还伴随有税收征管权限问题。目前营业税是地税部门负责征管的税种,而增值税则由国税部门征收。增值税取代营业税后,税务部门的职责分配也是一个很难解决的问题。
2.对抵扣额低的行业或增值率高的行业不利,不利于高科技企业的快速成长。因为一旦营业税变为增值税后,一律有以前按营业额的3%或5%改为按增值额的17%计算。如果进项抵扣不足,就会造成实际税负过重。例如高科技企业,由于很多成本如服务、技术等无法精确量化,账面增值空间极大,甚至达到60%的增值率,则实际税负就是销售额的60%*17%=10.2%,远高于营业额3%或5%的税率,不利于企业的快速成长!
3.同时还要考虑怎样解决增值税的手段问题。特别是进项抵扣凭证的获取方法、计量方法等,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技术问题。以前增值税与营业税长期并存,很大的原因就是因为不好定义进项抵扣数值和方式,而采用营业税的。比如:像金融行业改增值税后,进项抵扣凭证怎么获取,怎么抵扣,如果没有处理好,则金融行业就会看上去增值率非常高,实行增值税后,税负会大幅提高,很难体现税收的中性!目前要实现“扩围”当然也绕不开这个关键问题。要实现“扩围”在增值税各个环节的管理上,如抵扣范围、抵扣规定甚至是税率方面,恐怕都要重新考量。
总的来说,增值税“扩围”是个影响深远,甚至对整个经济的运行都会产生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只是对增值税“扩围”做了简单的探讨,具体的还需要深入的研究分析。
参考文献:
[1]孙诩刚.中国税负史.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6.
[2]施文泼,贾康.增值税“扩围”改革与中央和地方财政体制调整.财贸经济.2010(12):46-51.
[3]汪德华,杨之刚.增值税“扩围”——覆盖服务业的困难与建议.税制改革.2009(12):36-38.
关于增值税改性问题的探讨 篇4
【发布文号】国税函[1996]406号 【发布日期】1996-07-01 【生效日期】1996-07-0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国家法律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有限公司有关增值税问题的通知
(1996年7月1日国税函[1996]406号)
黑龙江、山东、江苏、浙江、福建、湖北、海南、广西、云南省国家税务局,青岛、厦门、重庆市国家税务局:
近接大连市国税局大国税发[1996]106号文,请示××××有限公司缴纳增值税的有关问题。××××有限公司是一家总机构设在大连的从事各种清洗剂、卫生洗涤剂和相关的应用工具生产与销售的中外合资企业。自1987年开业以来,该公司一直采取通过在哈尔滨、武汉等17个地区设立的非独立核算分支机构销售本企业生产的产品,并且在各地实行统一的销售价格。实行新的增值税制以后,该公司将产品交付分支机构时,视同销售并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由总机构于货物移送时在大连计算缴纳增值税。根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第 二十一条、二十二条和《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 四条的规定,请你们通知该公司分支机构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出售给该公司分支机构销售所需的当地增值税专用发票。
关于增值税改性问题的探讨 篇5
字号:[ 大 中 小 ]
【发文机关】 国家税务总局
【发文字号】 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1年第40号
【发文日期】 2011-07-15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有关规定,现就增值税纳税义
务发生时间有关问题公告如下:
纳税人生产经营活动中采取直接收款方式销售货物,已将货物移送对方并暂估销售收入入账,但既未取得销售款或取得索取销售款凭据也未开具销售发票的,其增值税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为取得销售款或取得索取销售款凭据的当天;先开具发票的,为开具发票的当天。本公告自2011年8月1日起施行。纳税人此前对发生上述情况进行增值税纳税申报的,可向主管税务机关申请,按本公告规定做纳税调整。
特此公告。
国家税务总局
二○一一年七月十五日
内部审计增值问题的探讨 篇6
【摘 要】 现阶段我国内部审计为组织增值的目标远未达到,主要是因为对内部审计“增值”认识不足,阻碍了内部审计的有效运行;审计范围广与审计队伍知识结构单一的矛盾,影响了内部审计的“增值”效果;对内部审计成果利用不够,导致审计资源浪费严重。可以采取以下措施解决:探索建立干部提拔的内部审计挂职制度,从源头上为审计增值提供保证;帮助各部门和下属企业完善管理流程,提供内部审计的增值服务;尝试变革公司考核机制,利用内部审计成果促进企业增值。
【关键词】 内部审计; 审计增值; 企业增值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5)13-0108-03
“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保证和咨询活动,其目的在于为组织增加价值并提高运作效率。它采取系统化和规范化的方法对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程序进行评价,提高组织的效率,从而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这是1999年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在第61届年会上提出的内部审计目标,标志着内部审计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价值增值阶段。它要求内部审计工作应从风险管理、控制、公司治理入手,通过评价和改进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中的效果,确保揭露组织潜在的风险,有效地、经济地达到为组织增加价值和改进经营的目的,即要求内部审计从“监督主导型”向“服务主导型”转化。那么在我国内部审计实施近30年的今天,其为组织增值的审计目标是否已经达到了呢?事实上,由于企业对内部审计认识上的不足,对内部审计成果的不重视等原因,内部审计为组织增值的目标远未落到实处。
一、内部审计增值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企业内部对内部审计“增值”认识不足,阻碍了内部审计的有效运行
为企业提供增值服务是内部审计的根本目标,但内部审计部门作为企业的职能部门,对企业增值起到的是一种间接、辅助的作用,强调的是通过评价企业管理制度的建设、执行及风险防范,找出其中的薄弱环节并与被审计部门进行沟通、协调,帮助其优化业务程序,即通过降低企业经营管理风险来减少或者避免企业的损失,以达到增值的目的。
我国大型国有企业的内部审计是因为国家行政命令而产生的,且开始时被定位于“国家审计的基础”,审计重点放在检查是否遵循会计制度与业务程序、验证会计核算的准确性、保护资产安全和完整、发现欺诈舞弊行为等方面。故公司内部其他部门形成了这样一种定式思维:内部审计是来监督自己工作的,一旦审计中发现什么问题,会立刻上报企业领导,继而影响的考核成绩,最终会影响到部门人员的收益。在此意识形态下,内部审计部门在进行审计活动时,遇到被审计部门不支持、不理解的局面就难免了。特别是在对公司下属企业的审计中,不少企业领导认为内部审计人员是代表上级部门来对自己进行监督的,把其看作对自己权威的挑战,是对自己经营管理权的限制,从而不仅不支持内部审计,有时甚至会阻碍内部审计部门的工作,再加上下属企业的项目多、人员结构复杂,不合规的情况也多,故抵触情绪就更强烈了,使内部审计工作受到很大阻力,更别谈审计增值了。
(二)审计范围广与审计队伍知识结构单一的矛盾,影响了内部审计的“增值”效果
2008年4月刘家义审计长在中国内部审计协会举办的“推进内部审计转型与发展”研讨会上说:“内部审计不仅是现实资产的守护者、财务账表的复核者、会计核算的勾稽者,更是强化管理的促进者、提高效能的推动者、价值增值的倡导者。”这说明内部审计工作的范围从原来的财务审计扩展到了经营审计、合规性审计、信息系统审计、内部控制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等,同时审计的时间范围也进一步扩大,要做到前期介入、中期监督、后期跟踪,即由原来的事后审计扩展到事前、事中、事后的全程跟踪审计。而由于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为了立于不败之地,积极寻找投资项目以增加盈利点,如电网企业固定资产更新、基建项目、配网、技改等不断上马,因此而产生的招投标项目、营销管理都要有内部审计人员的参与,以对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各项活动是否严格按规定进行监督、评价。
由此可见,内部审计的外延不断拓展、审计覆盖面进一步扩大,这些都要求审计团队中有一批熟悉工程、营销等的专业人员,以满足不断扩大的审计需要。而大部分内部审计人员只具备财务审计背景,虽然在具体审计工作中有时会聘请一些专业人员参加,但因为不是完成本职工作,故相关部门派出的“外援”并不一定是最合适的人选。由于这些人员对问题的看法等存在局限性,提出的管理建议对降低经营管理风险的作用不一定最有效,这样审计风险的增加将不可避免,最终会影响到内部审计的增值效果。
(三)对内部审计成果利用不够,导致审计资源浪费严重
内部审计的目的是发现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程序中的缺陷,并要求按照整改措施完善,只有内部审计成果被领导层和相关部门重视、利用了,内部审计的功能才能得以发挥。但在实际工作中屡查屡犯问题或共性问题层出不穷,如无相应的经营或工程资质却在承担项目,技改项目先实施后计划等共性问题在很多下属企业中存在,项目计划不准导致实施过程中不断调整。事实上,国家对经营资质的问题有明确的规定,项目必须在计划下达后实施也是有明确规定的,但还是有很多公司违规,这完全是执行单位随心所欲,忽视规章造成的。屡查屡犯问题说明问题部门对公司规章与以前的审计整改意见视若无物,这一切增加了企业的经营管理风险。
内部审计在审计工作完成后会对审计中发现的经营管理风险提出管理建议和整改意见,这是内部审计增值活动的重要方面,即对风险管理的评价及改善建议要求被审计单位充分利用以降低风险。但很多单位对这些审计成果并不重视,甚至视而不见,这说明公司没有合理完善的内部审计成果利用机制,内部审计活动和报告所起的作用微乎其微,内部审计改善经营管理的目标只能成为一句空话,而审计人员也只能陷于无休止的重复审计工作中。审计同类的业务活动,发现同样的问题,不仅无法实现审计增值,还严重地浪费了审计资源。
这些影响内部审计增值的问题在很多大型国企存在,一些内部审计专家和内部审计工作者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很多建议,并认为增加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这些意见不可谓不对,但笔者认为在内部审计和现代公司治理实施这么多年后,因为内部审计而进行机构改革,至少在现阶段是一种不切实际的提法。内部审计为组织增加价值应是在现有的组织框架、现有的人员结构条件下实现的,以此为基础提出的建议才更具有现实意义,也更能为公司的管理层所接受。
二、实现内部审计增值目标的措施
(一)探索建立干部提拔的内部审计挂职制度,从源头上为审计增值提供保证
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前秘书长兼总裁理查德?钱伯斯在《2014年每个内部审计人员都应制定的五条新年计划》中指出:内部审计人员应与“第二道防线”建立更为融洽的关系。这里所谓的的“第二道防线”是指公司的财务部、技术部、工程部等职能部门及下属企业,与这些职能部门及下属企业建立融洽关系的关键点是这些部门或企业的管理者必须对内部审计有充分的认识和理解。我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彰显了领导意志对组织的巨大影响力,只要领导重视了,被审计单位对内部审计的配合度就会大大提高,审计工作也就能高效进行。而理解内部审计工作,最好的途径莫过于融入内部审计部门的工作。
公司可以尝试建立干部提拔挂职制度来增加被审计单位对内部审计的认识,这并不是要求每个提拔干部都来审计部门挂职,而是根据审计部门的业务需求来定。如本工程审计项目较多,则可以建议公司领导派遣工程部门将要提拔的业务骨干来内部审计部门挂职,安排其参加相应的工程审计项目,这不仅能增进提拔干部对内部审计的认识,而且由于其对工程项目的极度了解,更能发现工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的管理建议会更有针对性。这样的举措对挂职干部和审计部门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首先,可以改善内部审计人员与被审计单位的关系。通过挂职可以让职能部门和下属企业的未来领导认识到内部审计是通过发现各部门和企业经营管理中的缺陷并改善来帮助提高部门绩效的,所以审计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是相互合作、共同提高的关系,而不是对立关系。
其次,可以让职能部门和下属企业的未来领导更具全局观念和守法意识。任何职能部门和下属企业在从事经营管理活动时,都应具有守法意识,严格按国家和公司的相关规定执行,从企业的全局出发,更清醒地评估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风险,为公司的长期战略服务。因此对将要提拔的干部而言,通过挂职工作能树立其全局观念、加深其守法意识,使其看问题的眼光更宽、更深入,对其未来的工作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最后,在审计成果更有效的前提下为内部审计人员营造良好的学习的平台。由于来挂职的干部是公司各部门的骨干,他们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管理理念使内部审计发现问题、提出建议的能力得到提高,使管理建议和整改意见更有效。不断扩大的审计范围要求审计人员必须拓宽自己的知识结构,如审计过程中遇到的工程、技术、信息等问题对审计人员而言都要有一个学习提高的过程,与各部门专业人员共事,虽然时间短,但为审计部门人员的学习提高提供了契机,审计人员由此可以熟悉组织的价值创造过程,从而成为改善组织流程的理想咨询者。
可以说,这项措施如果能实施,假以时日必然会形成审计部门与挂职干部双赢的局面:被提拔干部不仅可以认识到内审的重要性,而且能以全局观念、守法意识来推动本部门的工作,使本部门的工作更有效;内审部门则因有专业人员的加入而使审计更有效,且增加了审计人员的学习机会,有利于审计工作的进一步有效开展。当然,“双赢”最终真正的受益者是公司本身。
(二)帮助各部门和下属企业完善管理流程,提供内审的增值服务
实施标准化管理,能够把企业生产全过程的各个要素和环节组织起来,使各项工作达到规范化、科学化、程序化,建立起生产、经营的最佳秩序,使企业最大限度地改善经营管理并更有效。因为组织价值的增加离不开有效的经营管理。
内部审计人员是完善企业标准化流程的帮助者。由于审计涉及到公司的每一个部门和下属企业,所以审计人员对管理流程见多识广,对流程中的关键控制环节也了然于胸,可以根据审计中发现的问题与各部门和下属企业的相关人员一起对现有流程的缺陷进行分析,提供专业的建议和优化,直至完善。如针对企业招标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在现有的管理流程中标明关键控制点,位于关键控制点的人员严格按规定执行,则招标工作中的风险就会降到最低。当每个部门和企业的标准化流程都建立了,则公司的管理风险就会大大降低,向管理要效益也就不是一句空话了。对于审计人员而言,可以大大节约其审计工作时间,审计人员审计时只要更多地关注该活动的关键控制点即可,而不需每个项目都事无巨细、亲力亲为,审计资源就能得以节约。
(三)尝试变革公司考核机制,利用内部审计成果促进企业增值
公司的考核机制不管是对部门还是员工而言均有较强的威慑作用,作为一年的总结,它不仅关乎部门及个人的声誉,还关乎到经济利益,这也是内部审计被抵触的主要原因。良好的考核机制能最大限度地激发职能部门和下属企业的潜在积极性,因此公司在考核机制中要确立所有的部门和下属企业都在努力为公司创造价值的认识,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也要根据问题的性质区别对待,而不是一刀切。如由于公司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原来制定的制度、流程不适应新形势而出现了偏差,对这种不是违规行为而产生的新问题,内审人员可以与被审计单位沟通,共同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讨论改善的措施,继而消除缺陷。只要被审计单位非常乐意对制度流程进行改善,就可以不将此问题作为考核依据,如果此问题还能对其他单位起到警示作用,那这个单位还应得到奖励。只有这样,公司的各部门和下属企业才能真正地欢迎内部审计人员,因为他们的到来能改善其经营管理,进而实现增加绩效的目标。当然,对那些在某一问题上一犯再犯的部门和企业就要依据考核机制严肃处理。
对于审计人员而言,由于审计结论与考核的关系,除了要将审计成果与被审计单位沟通、督促其改进外,还要汇总、分析全年及近几年的审计整改意见,找出那些共性的和新出现的问题在公司信息平台上进行通报、宣传,并附有如何改善的建议。一个问题的审计整改不应仅针对问题发生部门,而是要针对可能发生此问题的所有部门和下属企业。因为防止这类问题的第二次发生或是防患于未然,使审计中发现的问题从源头上得到解决,才算是将审计成果转化为管理成果,审计的监督职能才能真正转化为服务职能,这才是内部审计工作的关键。通过审计改善企业的经营管理,实现了企业的价值增值,才算是真正达到了审计增值的目的。
综上所述,现阶段内部审计在实现增值目标时还存在诸多问题,但只要公司管理层重视,这些问题的解决还是指日可待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公司治理结构的不断完善,作为公司治理结构组成部分的内部审计定会实现其“服务主导型”功能,为企业增值服务。●
【参考文献】
浅议关于增值税的若干问题 篇7
结合我国的现实情况, 原来的增值税制度在征管实践中带来了许多问题, 如:纳税人逃税漏税、征税环节复杂等违法行为频繁发生。尽管税务机关采取了很多措施, 但这些措施都不能对税制本身有进一步的完善, 征税制度以及管理的质量并没有明显提高。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及不断完善, 增值税的征管有了很大的进步, 但在具体运用的过程中也出现一些问题, 近年来, 我国有关部门就针对增值税的转型问题开展了很多讨论, 为进一步加强增值税的管理, 相关部门应当着重的划分两类纳税人的标准, 调整纳税人结构, 扩大一般纳税人的规模, 保证增值税功能得到全面实现。
二、增值税的产生与发展
我国的增值税制度是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确立和发展起来的。虽然当时的增值税制度相对不成熟, 很多程序没有深入化, 但它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统收统支的分配格局, 基本上适应了当时的经济发展和体制改革的需要。但仍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 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不相适应, 需要进一步的补充与完善, 我国增值税的类型包括:消费型增值税、收入型增值税、生产型增值税。我国政府进行增值税制度的改革转型, 使增值税由生产型转变为消费型, 从2009年1月1日施行消费型增值税暂行条例。
三、增值税的几点优越性
(一) 避免了一种商品多次课征中重复征税, 充分贯彻公平税负的原则。由于实施增值税暂行条例, 它是对商品等在流通过程中的增值的部分纳税, 改变了过去商品流通环节的重负纳税的情况, 充分显示了税收的公平、公正的原则。更容易被纳税者接受。
(二) 增值税采取了道道课税的课征方式, 并以各企业新创造的价值为计税依据, 这样可以使纳税人在纳税环节上互相监督, 相互促进, 最终达到减少乃至杜绝偷税漏税活动。
(三) 增值税的课征与商品在流通环节增加值紧紧相关, 但税收额的大小又不受流通环节的影响。由于商品流通增加值要缴纳增值税, 就减少了商品不正常流通抬高商品价格的现象发生。
(四) 对于出口需要退税的商品可以实行“零税率”, 将商品在国内已缴纳的税收一次全部退还给企业, 比退税不彻底的其它流转税更能鼓励外向型经济的发展。
四、增值税制度实施现状与存在问题
增值税, 作为一种流转税, 对企业新增加的价值征收, 而不对购进的价值征税。我国增值税的实施不仅有利于与国际接轨, 更能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与进步, 从总体上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 增值税制度的实施以及改革的变化降低税收成本和纳税成本, 解决了税制设计的缺陷, 但是, 在增值税制度的实施过程中也存在的相关问题。
(一) 增值税纳税人结构正在发变化
我国的纳税人划分为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 其实行的办法各不相同, 随着经济发展的不断演变, 一般纳税人的比重开始不断下降, 主导地位开始动摇, 而小规模纳税人的比重则由80%上升到90%以上, 在数量上占有绝对比重。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只要以下几点:
(1) 受经济形势发展的影响
(2) 政策不稳定性
(3) 三是税务机关把取消一般纳税人资格当作对违规企业的惩罚措施来执行, 又导致一部分违规企业由一般纳税人成为小规模纳税人
由于上述原因造成增值税在运行过程中呈现出纳税主体结构严重的“主次倒置”状况, 而且这种不正常的变化趋势并没有得到及时的遏制。
(二) 增值税转型制度不完善。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增值税由生产型增值税逐渐转变为消费型增值税, 这一结构的转变导致了我国征税范围发生率很大的变化, 转型后的增值税只针对进口、加工修理修配劳务进行征收, 这样一方面缩减了增值税的征税范围, 还将消弱增值税的税收制约作用, 过窄的征税范围, 会影响货物在运转的过程中的作用。
(三) 两类纳税人税负差异日益扩大。
我国对于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的征收率并不相同, 小规模纳税人的征收率相对偏高一些。我国是想以一般纳税人为主建立健全会计核算, 以便纳入到增值税的链条机制中来。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形成的格局开始有所变化, 买方市场的形成, 平均利润率的降低, 一般纳税人的税负可以随着增值率下降而下降, 但小规模纳税人的征收率已固定, 与其利润率升降无关, 因而两类纳税人之间税负差异日益扩大。
(四) 虚开增值税发票严重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增值税体制没有得到充分的完善, 这就导致了纳税人以及征税人有机可乘, 利用增值税的漏洞进行逃税、漏税、骗税等行为的发生。当虚开增值税发票情节严重的将构成犯罪, 我过立法就针对这一情况做出了具体规定, 造成国家税款损失50万元以上并且在侦查终结前仍无法追回的, 属于“给国家利益造成特别重大损失”, 给国家利益造成特别重大损失的, 属情节严重的, 处无期徒刑或死刑, 并处没收财产我国应该针对这种情况改进征管, 加强增值税专用发票的管理, 加强对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的打击力度。
(五) 优惠及减免方面的问题
我国增值税的优惠措施过多过乱, 优惠政策增加了增值税征收管理的操作难度, 防碍了增值税“链条”作用的发挥, 增加了扣税环节中的矛盾和问题。我国应从根本上对这一情况进行修改以及订正。存在的问题只要包括:
(1) 产品价格部分含税, 不利于产品的公平竞争
(2) 资本有机构成高的行业实际税负高, 不利于高科技产业及基础产业的发展
(3) 增加税收抵扣的复杂性, 不符合税收的效率原则
五、为加强增值税管理提出的意见
(一) 缩小两纳税人的差距
在不同区域的地区之间, 划分标准不同, 经济发展各不相同, 导致增加税收抵扣的复杂性, 不符合税收的效率原则, 资本有机构成高的行业实际税负高, 不利于高科技产业及基础产业的发展纳税人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 解决这个问题要从根本上确定划分标准, 因此在增值税纳税人类型的划分上, 应根据地域 (或地区) 、行业性质分别对待, 对经济发达的地区划分标准可以适当定高一些, 对经济不发达的地区, 划分标准应尽量适泽企业的实际情况。对工业生产、商业批发以及生产性加工企业应从严掌握, 尽可能划为一般纳税人;对商业零售和为生产服务的, 可灵活掌握。也就是说, 小规模纳税人尽可能限定在商品零售环节, 一些小型的工业企业和从事商品批发的企业应尽量纳入一般纳税人范围, 使其达到规范化。
(二) 有计划有步骤的扩大对增值税的征收范围
绝大部分企业的采购和销售活动都都与交通运输有关, 这就导致了现行的增值税与营业税发生了矛盾, 在征税过窄的情况下应逐渐的把交通运输业, 邮电通信业等营业税纳入增值税的征管范围之中, 这样不仅有利于扩展增值税的征税范围, 又能从根本上加大实施增值税征管的力度。解决了在征收增值税的过程中一些不必要的矛盾冲突。
(三) 扩大一般纳税人范围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 小企业的发展得到了国家的重视, 其规模还将不断壮大, 这种快速的发展势头, 既有必要也有可能逐步扩大一般纳税人范围, 要做到这一点, 最重要的是调整销售额标准, 所以降低增值税一般纳税人销售额, 扩大增值税的纳税主体会显得尤为必要和重要。
(四) 改进一般纳税人管理手段
在强化一般纳税人管理上应改变以往的守旧模式, 随着时代的发展在管理手段上也应信息化、现代化, 将增值税纳入科学规范的管理轨道, 改变以取消以往不科学的管理做法。对有违规行为的一般纳税人应当通过法律的途径予以处罚, 增大其违规成本, 使其从自身意识到违法的严重性, 并能自觉的遵守法律维护法律, 照章纳税。
(五) 建立健全增值税征管制度, 提高征管水平
首先要加强增值税的纳税登记管理, 除了征管法中的一般性规定外, 还有必要借鉴国际经验, 制定增值税专用的纳税登记法规, 对纳税人提出增值税纳税登记的特定要求, 税务部门应建立规范完善的增值税征管数据库。
其次, 加强对增值税专用发票的管理力度。对审核增值税专用发票, 除了防伪应作为专门技术另行探讨外, 还应从我国实际出发, 进行切实可行的审核程序, 特别是交叉审核, 要纳入税务审计, 起到相互监督相互规范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自2009年1月1日起施行
关于增值税改性问题的探讨 篇8
摘要:聚合物改性沥青是一种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高的新型优质筑路材料。它通过把聚合物掺入道路沥青中而改善使用性能,能显著延长路面寿命、降低噪声、提高行车舒适性和安全性,SBS沥青作为一种改性沥青胶结料。在2002年由华东石油大学研究所研制成功SBS沥青改性剂,与东营市公路局材料处合作生产SBS改性沥青混合料,并在东营市南二路进行施工试验,下面结合东营市南二路一期工程的施工、监理情况,谈谈对SBS沥青配合比设计以及工程施工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关键词:SBS改性沥青 配合比 设计 施工技术
1 SBS改性沥青概述
SBS改性沥青是在原有基质沥青(AH-70)的基础上,掺加2.5%、3.0%、4.0%的SBS改性剂,改性后的沥青,与原沥青相比,其高温粘度增大,软化点升高。在良好的设计配合比和施工条件下,沥青路面的耐久性和高温稳定性明显提高。在SBS改性沥青生产过程中进行了大量的室内试验,生产后对其技术指标进行了现场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外掺3.0%SBS的改性沥青,软化点、针入度等指标均满足改性沥青规范要求,可用SBS改性沥青做沥青混合料的配合比设计。
2 SBS沥青混合料的配合比设计
为了使设计的混合料能够达到实施效果,需要从材料要求、施工工艺、质量控制标准和质量控制方法等诸多方面提出以下要求,希望能够引起注意。
2.1 原材料要求 用于改性沥青混合料面层的粗集料,宜采用碎石或碎砾石,其粒径规格和质量要求均应符合《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的规定。
2.1.1 粗集料应洁净、干燥、无风化、无有害杂质,且具有一定硬度和强度。
2.1.2 粗集料应具有良好的颗粒形状,破碎砾石用于高速公路、一级公路时,应采用大砾石破碎,并至少应有两个以上的破碎面。
2.1.3 对于抗滑表层粗集料应选择硬质岩(中性或基性火成岩)。由于硬质岩石与沥青的粘接力存在着较大差异,粗集料与沥青的粘附性应不小于4级。对于3-5mm石屑部分由于含量较低,并且该部分对沥青混合料形成嵌接结构有一定的作用,建议用硬质岩石屑(玄武岩)。
进行测定。若在不改变改性沥青物理力学性质并符合安全条件的温度下易于泵送和拌和,或经试验证明适当提高泵送和拌和温度时能保证改性沥青的质量,容易施工,可不要求测定。有条件时应测定改性沥青在60℃时的动力粘度,用毛细管法测定。
2.2 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 改性沥青混合料的配合比设计,应遵循《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中关于热拌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的目标配合比、生产配合比及试拌试铺的三个阶段,确定矿料级配及最佳改性沥青用量。
2.2.1 2-1级配 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级配应采用贝雷法进行设计,级配选择原则:AC-13I型混合料2.36mm以下筛孔通过量应取级配下限以达到密实、嵌挤。
2.2.2 2-2粉料比 小于0.075mm含量的多少对沥青混合料体积指标和路用性能影响很大,混合料级配中小于0.075mm的含量必须考虑粗集料本应含有的粉尘部分。要求矿粉含量不超过沥青含量,小于0.075mm部分与沥青含量之间的比值即粉料比应存在1-1.2之间,对沥青面层混合料矿粉含量宜取4.5-5%。
2.2.3 2-3混合料技术指标 为有效的提高沥青路面的性能,表面层沥青混合料一方面要满足泌水条件,另一方面,又要防止出现超密现象,因此,需要对沥青混合料的体积指标进行进一步的限制。
2.2.4 2-4注意事项 改性沥青混和料的设计过程中以下问题上引起注意。混和料的拌合和击实温度应根据改性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和根据沥青胶结料的粘温关系曲线进行确定,进行室内配合比设计时的拌合、击实温度应与拌合厂拌合温度、现场碾压温度一致。
3 SBS沥青混合料的施工
SBS沥青是一种以弹性塑胶类改性沥青,正确使用可以显著提高沥青面层的抗车辙性能,增加耐久性,增加抗老化能力,延长公路的寿命。与AH-70基质沥青相比,SBS沥青的粘度和软化点显著增加,SBS沥青的运输储存和路面面层施工有一些与基质沥青不同的要求,只有正确使用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3.1 运输的技术要求 SBS沥青在生产工厂装车温度必须保持在160℃以上,运到混合料拌合场的温度不应低于140℃,运输车辆须在24小时内运到指定地点,并及时把沥青泵送到沥青储存罐中。
3.2 沥青拌合场储存的技术要求 SBS沥青的储存温度应保持在150℃左右,若温度低于所要求的储存温度,SBS沥青的粘度过大,从而导致沥青罐的油管路堵塞,最后只能停产修理。沥青热拌厂应尽量少储存SBS沥青,做到随进随用,用时多存,不用时少存,存贮是不宜超过24h。
3.3 泵送的技术要求 SBS沥青运输、储存温度要求较高,当生产混合料时需要用沥青泵送到混合料搅拌机中,由于沥青泵带有过滤器易被某些物质堵塞过滤器网眼,从而影响沥青的泵送能力,建议使用网眼较大的过滤器(9.5mm以上),同时加强沥青管线的保温措施,以防止管线中的SBS沥青温度降低堵塞管线。
3.4 拌合、运输的技术要求 为保证沥青混合料的质量更稳定,沥青用量更准确,宜采用间隙式拌和机拌和。拌和必须均匀,只有SBS沥青改性剂完全分散在沥青中,才能充分发挥其效能,对于密级配(AC-13I)混合料,应做到拌合后的混合料均匀一致,无细料和粗料分离及花白、结成团块的现象。
3.5 摊铺的技术要求 SBS沥青混合料在摊铺时应尽量连续不断的施工,以减少摊铺机和压路机的停顿,应尽量减少橫缝,提高其面层平整度。为提高路面的平整度,表面层宜采用摊铺前后保持相同高差的雪橇式摊铺厚度控制方式。提高摊铺过程中的预压密实度。改性沥青SBS混合料在高温状态下主要是靠粗集料的嵌挤作用,可适当提高夯锤振捣频率,使剩余压实系数减少,初压的痕迹也极小,进而确保路面的最终平整度。
3.6 碾压的技术要求 对于密级配型混合料,其适宜的碾压温度范围是130℃-150℃,其最终碾压温度不低于110℃。SBS沥青混合料的压实工艺本着以下原则进行:按照“紧跟、慢压、高频、低幅”“碾压八字方针进行碾压,压路机必须紧跟摊铺机的后面,只有在高温条件下碾压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压实速度控制在4-5km/h。碾压速度均衡,倒退时关闭振动,方向要逐渐地改变,不许拧着弯行走,对每一道碾压起点或终点可稍微扭弯碾压,消除碾压接头轮迹。决不允许在新铺沥青混合料上转向、调头、左右移动位置。突然刹车或停车休息,通过南二路第一、二合同段SBS沥青试验段,确定的压实工艺为DD110或DD130压路机2-3档各碾压3遍,即初压1遍,高频低幅振动碾压2遍,终压2遍。特别注意:施工时若发现压路机粘轮时,用洗衣粉水较好。
【关于增值税改性问题的探讨】推荐阅读:
关于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红字发票的相关规定及相关问题解答12-09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加强增值税征收管理若干问题的通知国税发〔1995〕1907-30
湖北省国家税务局关于增值税防伪税控系统最高开票限额有关问题的公告11-18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农村电网维护费征免增值税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9]591号)11-28
关于增值税税负指标异常的情况说明07-04
关于营业税改增值税学习的心得体会08-16
关于营业税改增值税学习的一点体会11-27
关于申请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资格的报告12-02
关于出口货物劳务增值税和消费税政策的通知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