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唐晚唐诗歌

2024-07-10

中唐晚唐诗歌(共5篇)

中唐晚唐诗歌 篇1

中唐诗歌的历史范围与历史分期

一、中唐诗歌的历史范围

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到唐文宗开成元年(836)年,历代、德、顺、宪、穆、敬、文宗七朝,共71年。766年左右,先后逝去的著名诗人有王维(761)、李白(762)、高适(765)、杜甫(770)、岑参(770)等,盛唐诗坛由此冷寂。但此后新的诗人群体不断涌现,至贞元、元和、长庆时期出现了文苑再盛的局面,直到836年前后,柳宗元(819)、韩愈(824)、元稹(831)、刘禹锡(842)、白居易(846)等文坛大家相继离世,中唐文学亦到了它的尾声。

二、中唐诗风的转变

1、时代精神的转变:

由盛唐的自由浪漫转为冷静思考,由干时用世转为忧时拯世。

2、审美趣尚的转变

由盛唐的兴象玲珑、风骨端翔、意境浑融转为大历十才子的清新淡远、韩孟的险怪、元白的平易通俗。

写实成为诗歌创作的主流。

三、中唐诗歌的分期

前期:自大历到贞元年间,主要有元结、顾况、刘长卿、韦应物、李益、大历十才子等人。

后期:自贞元到长庆年间,主要有韩孟诗派、元白诗派、李贺以及刘禹锡、柳宗元等。‘

第一节 中唐前期诗人

概览

1.以长安、洛阳为中心

十才子:李端、卢纶、吉中孚、韩翃、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湋、夏侯审 多依附权门,多投赠酬唱之作

2.以江南吴越为中心

韦应物、刘长卿、李嘉祐、戴叔伦流连山水,描写风月

一、刘长卿(约726-约790)

有《刘随州集》

反应当时士人的孤独冷漠的心态。刘长卿“刚而犯上,两遭迁谪”诗以表达身遭贬谪的感慨和山水隐逸的闲情为主要内容,如:

表达身遭贬谪的感慨 《送李录事兄归襄邓》(十年多难与君同,几处移家逐转蓬。)《重送裴郎中贬吉州》(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山水隐逸的闲情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送灵澈上人》(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自许“五言长城”以诗驰名上元、宝应间”(《唐诗纪事》),长于五言,有“五言长城”之称。

高仲武《中兴间气集》:“大抵十首以上,语意稍同。

清〃贺贻孙《诗筏》:“能以苍秀接盛唐,亦未免以新隽开中晚之风。”

二、韦应物(约737-约791)

苏轼:“乐天长短三千首,却避韦郎五字诗。”

其诗高雅闲淡,人比之陶渊明。

有《韦苏州集》

韦应物的早期诗歌,不乏昂扬开朗的人生意气,尚存刚健明朗的盛唐余韵。如: 《秋夜寄丘员外》、《寄全椒山中道士》

其后期作品的主导倾向,转为向往隐逸的宁静。如:《滁州西涧》

三、大历十才子

 据姚合《极玄集》卷上、《新唐书·卢纶传》:钱起、卢纶、吉中孚、韩翃、司空曙、苗发、崔峒、耿湋、夏侯审、李端。

 对大历十才子具体诗人,后人亦有其他不同说法。可参蒋寅《大历诗派研究》,中华书局出版。

大历十才子的主要创作倾向和诗风相近。他们的诗,或寄情趣于山水景物,或写日常生活琐事和羁旅愁思,抒发寂寞清冷的孤独情怀,表现超然世外的隐逸风调。 皎然《诗式》:“大历中词窃占青山、白云、春风、芳草等以为己有,吾知诗道之丧,正在于此。”  艺术表现上以谢朓为宗,讲究格律词藻,追求清雅闲淡,工于白描写景,技巧趋于细腻雕琢,大多写得精致工整,以钱起、卢纶成就较高。

钱 起

钱起被公认为十才子之首,《省试湘灵鼓瑟》、《暮春归故山草堂》为其名作,前为试帖诗,“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二句尤为传诵。

卢 纶

《塞下曲》其三

四、边塞诗人李益

李益(748~829)比大历十子略晚,身跨大历、元和。

 胡应麟《诗薮》内编卷六:“七言绝,开元之下,便当以李益为第一。如《夜上西城》《从军》《北征》《受降》《春夜闻笛》诸篇,皆可与太白、龙标竞爽,非中唐所得有也。”  李益的边塞诗。

 尤其是七绝,虽带有盛唐诗的一些特色,但其诗中的感伤悲凉情调,应与大历时期的时代风貌有关。《春夜闻笛》(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夜上受降城闻笛》(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为其代表作。

宫怨、闺怨诗《江南词》、《边思》

(腰垂锦带佩吴钩,走马曾防玉塞秋。莫笑关西将家子,只将诗思入凉州。)“似将海水填宫漏,共滴长门一夜长”

顾况

俗奇并举:俗起元白,奇开韩孟。-第二节中唐后期诗人

一、韩孟诗派

(一)韩孟诗派及其诗歌主张

1、韩孟诗派的形成。

 韩愈和孟郊是诗派的领袖,此外还有张籍、李贺、李翱、皇浦湜等。

2、韩孟诗派的理论主张和美学追求:

① “不平则鸣”与“笔补造化”。

 “不平则鸣”说,既强调内心不平情感的抒发,又重视诗歌的抒情功能;  “笔补造化”说,既要有创造性的诗思,又要对物象进行主观裁夺。

②崇尚雄奇怪异之美

 既是韩愈、孟郊的诗歌理论主张,又是在创作中努力实践它。形成韩孟诗派“奇崛险怪”的风格。

3.韩孟诗派理论主张的意义

突破了过去重视人伦道德和温柔敦厚的传统诗教,由重视诗歌的社会功能转向重视诗歌的抒情特质,转向重创作主体内心的展露和艺术创造力的发挥,这在诗歌理论上是一个值得重视的现象。

(二)韩愈

1、韩愈生平与思想

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有“韩昌黎”、“韩吏部”、“韩文公”之称。(详见教材)

“己之道,乃夫子、孟轲、扬雄所传之道。”(《重答张籍书》)

“释老之害,过于杨墨;韩愈之贤,不及孟子。孟子不能救之于未亡之前,而韩愈乃愈全之于已坏之后。使其道由愈而粗传,虽灭死万万无恨。”(《与孟尚书书》

2、韩愈的诗歌创作

 特点之一,以气势见长。司空图《题柳柳州集后》:“驱驾气势,若掀雷挟电,奋腾于天地之间。”

 特点之二,语言和意象力求奇特、新颖,甚至不避生涩拗口、突兀怪诞。如《永贞行》中“狐鸣枭噪”、“晹睒跳踉”、“火齐磊落”、“盅虫群飞”、“雄虺毒螫”《送无本师归范阳》中“众鬼囚大幽”、“鲸鹏相摩窣”、“奸穷怪变得”

 特点之三,常常把散文、骈赋的章法、句法引进诗歌。

《山 石》

元好问《论诗绝句》三十首中将此诗与秦观诗比较曰:“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晚枝。拈出退之山石句,始知渠是女郎诗。” 韩愈的七律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朝州路八千。)

韩愈的绝句

《春雪》(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古人评点

 《瀛奎律髓汇评》引纪昀语:“语极凄切,却不衰飒”。近人俞陛云《诗境浅说》:“昌黎文章气节,震铄有唐。即以此诗论,义烈之气,掷地有声,唐贤集中所绝无仅有”。

 赞之者如:

(唐)司空图《题柳柳州集后序》: “韩吏部诗歌累百首,其驱驾气势,若掀雷揭电,奔腾于天地之间,物状奇怪不得不鼓舞而徇其呼吸也”。(宋)张戒《岁寒堂诗话》: “退之诗,大抵才气有余,故能擒能纵,颠

倒崛奇,无施不可。放之则如长江大河,澜翻汹涌,滚滚不穷;收入则藏形匿影,乍出乍没。姿态横生,变怪百出,可喜可愕,可畏可服也。”  清·叶燮《原诗》内篇:“韩愈为唐诗之一大变。其力大,其思雄,崛起特为鼻祖。宋之苏、梅、欧、苏、王、黄,皆愈为之发其端,可谓极盛。”

 贬之者如:

 “韩退之于诗本无所解”(明王世贞《艺苑卮言》卷四)

(三)孟郊(751-814)

 孟郊以苦吟著称,诗中以幽僻、清冷、苦涩意象最引人注目。 多五言古体。 有《孟东野诗集》。

“寒”语

 夜读孟郊诗,细字如牛毛。寒灯照昏花,佳处时一遭……初如食小鱼,所得不偿劳,又似煮彭蚏,竟日嚼空螯。……何苦将两耳,听此寒虫号。不如且臵之,饮我玉色醪。(《读孟郊诗二首》之一) 元好问评价:

 东野穷愁死不休,高天厚地一诗囚。(《论诗绝句》)

(四)贾岛

苏轼:“元轻白俗,郊寒岛瘦。”《题李凝幽居》、《忆江上吴处士》“

二、李贺

(一)生平(790-816)

 字长吉。

 有《李长吉歌诗》。李贺诗集:

清代王琦选辑历代评、注,编撰《李长吉歌诗汇解》。上海古籍出版社1977年出版《李贺诗歌集注》。

(二)、李贺诗歌的内容

《雁门太守行》 清·杜诏、杜庭珠编的《中晚唐诗叩弹集》曰:“此诗言城危势亟,擐甲不休,至于哀角横秋,夕阳塞紫,满目悲凉,犹卷旆前征,有进无退。虽士气已竭,鼓声不扬,而一剑尚存,死不负国。皆极写忠诚慷慨。” 南园

南园十三首(其六)

寻章摘句老雕虫,晓月当帘挂玉弓。不见年年辽海上,文章何处哭秋风。)

 “我当二十不得意,一心愁谢如枯兰”

《开愁歌》

 “长安有男儿,二十心已朽”

《赠陈商》  “壮年抱羁恨,梦泣生白头”

《崇义里滞雨》

生命与理想两重主题交织在一起,通过写鬼怪、死亡、游仙、梦幻来抒发、表现自己的苦闷。充满伤感的意绪和幽僻怪诞的个性特征。“雄鸡一声天下白”,“天若有情天亦老”

《秋来》

(三)、李贺诗歌的特色

1.想象神奇、怪异、虚荒。《李凭箜篌引》

清人方扶南《李长吉诗集批注》卷一云:“白香山„江上琵琶‟,韩退之《颖师琴》,李长吉《李凭箜篌引》,皆摹写声音之至文。韩足以惊天,李足以泣鬼,白足以移人。”。

。2.奇峭的用字、冷艳凄迷的意象,构成幽凄冷艳的诗境

明·王思任《昌谷诗解序》云:“以其哀激之思,变为晦涩之调,喜用鬼字、泣字、死字、血字。”《苏小小墓》

3.构思的跳跃性极大

总的特点,李贺的诗较前人更注重表现内心的情绪、感觉乃至幻觉,而忽视客观事物的固有特征和理性逻辑,打乱了人们所习惯的思维程式。

(四)、对李贺的评价

唐·杜牧在《李长吉歌诗叙》中说:“云烟绵联,不足为其态也;水之迢迢,不足为情也;春之盎盎,不足为其和也;秋之明洁,不足为其格也;风樯阵马,不足为其勇也;瓦棺篆鼎,不足为其古也;时花美女,不足为其色也;荒国陊殿,梗莽丘垄,不足为其怨恨悲愁也;鲸吸鳌掷,牛鬼蛇神,不足为其虚荒诞幻也。盖骚之苗裔,理虽不及,辞或过之。”

中唐诗以韩、孟、元、白为最。韩孟尚奇警,务言人所不敢言;元、白尚坦易,务言人所共欲言。——赵翼《瓯北诗话》

三、元白诗派

(一.)新乐府运动

1.新乐府

指自命新题以写时事的乐府诗,主要特点:用新题、写时事、不以入乐与否为衡量标准

2.代表言论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白居易《与元九书》)

 其辞质而径,欲见之者易谕也;其言直而切,欲闻之者深诫也;其事核而实,使采之者传信也;其体顺而肆,可以播于乐章歌曲也。总而言之,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白居易《新乐府序》)

(二)主要诗人

1.“张王乐府”

张籍 

王建

2.元稹

    

代表作品:《连昌宫词》

“元轻(轻佻)白俗(俚俗)”

——苏轼语

“通江唱和”:与白居易寄诗酬唱

3.白居易

讽喻诗

(1)一事一题:“一吟悲一事”,例如《秦中吟》组诗十首

《买花》,从小处着眼,揭露出当时社会的弊端,触及到了当时不合理的社会经济制度本身。 《议婚》《重赋》《伤宅》《伤友》《不致仕》《立碑》《轻肥》 《五弦》 《歌舞》

(2)运用肖像、心理、细节等白描手法刻画人物 

《观刈麦》:“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

《卖炭翁》:“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

(3)鲜明的对比 

赏析:《轻肥》、《红线毯》 

(4)语言通俗、直白

感伤诗

(1)《长恨歌》

分析其多重主题:爱情说、同情说、讽谕说、惋惜说、感慨说、自伤说、双重主题说、矛盾主题说

多重主题说:

讽谕、同情——表层意义

寄寓爱情理想,及对美好理想的执着和留恋——中层意义

• 寄寓中唐文人们对理想盛世的回忆和一去难返的怅恨——深层意义

(2)《琵琶行》

赏析其中描写音乐的佳句:

四、中唐后期政治诗人

(一)刘禹锡(772—842)

咏史怀古诗,语言平易简洁,意象精当新颖,在古今相接的大跨度时空中,注入他阅尽沧桑变化之后的悲情和沉思,使作品具有一种历史和人生的沧桑感和隽永感,在中唐诗坛胜境独标。《西塞山怀古 》 《金陵五题·乌衣巷》

民歌体诗,汲取民歌特色,仿照民歌进行创作,朴素自然,清新可爱,散发着民歌那样浓郁的生活气息。《堤上行》、《竹枝词》

山水诗,也改变了大历、贞元诗人襟幅狭小、气象萧瑟的风格,而常常是写一种超出空间实距的、半虚半实的开阔景象。《望洞庭》《春日书怀寄东洛白二十二杨八二庶子》《和牛相公游南庄醉后寓言戏赠乐天兼见示》

刘禹锡的诗歌特点:大多简洁明快,格调高昂,风情俊爽,具有一种空旷开阔的时间感和空间感,蕴涵哲人的睿智和诗人的挚情,极富艺术张力和雄直气势。 如名句: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二)柳宗元

773—819,字子厚,河东解(今山西运城)人。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柳宗元诗歌特点:清幽孤寂、忧情哀怨

在朴实而简洁的语言中蕴含了幽清而凝重的情思,寓情于景,寄慨遥深,诗风兼有简洁、幽深、温丽、含蓄之长。

苏轼:“柳子厚诗在陶渊明下,韦苏州(应物)上。退之(韩愈)豪放奇险则过之,而温丽靖深不及也。所贵乎枯淡者,谓其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渊明、子厚之流是也。”

沈德潜:“柳柳州诗长于哀怨,得骚之余意。”

中唐晚唐诗歌 篇2

一、以“僮仆”入诗写征战之苦

关于唐代边塞诗的讨论历来以盛唐边塞诗为主, 作为“高峰”之后的殿军——中唐边塞诗的发展也应引起研究者的关注。例如张籍的《行路难》:

湘东行人长叹息, 十年离家归未得。弊裘羸马苦难行, 僮仆饥寒少筋力。

君不见床头黄金尽, 壮士无颜色。龙蟠泥中未有云, 不能生彼升天翼。

这里的僮仆是以饥寒交迫的形象出现的, 虽然只是只言片语, 但由“僮仆饥寒少筋力”能够轻易地推及主人的贫穷窘迫之态。诗中的僮仆成为诗人用以表意的凭借, 这是一种正面烘托, 表明民生之苦。

再如姚合的《从军乐二首》:

每日寻兵籍, 经年别酒徒。眼疼长不校, 肺病且还无。僮仆惊衣窄, 亲情觉语粗。几时得归去, 依旧作山夫。朝朝十指痛, 唯署点兵符。贫贱依前在, 颠狂一半无。身惭山友弃, 胆赖酒杯扶。谁道从军乐, 年来镊白须。

诗人在这首诗中以僮仆的一个“惊”字写出征人的变化。作为贴身侍候的僮仆自然对主人的变化观察得细致入微, 正因为僮仆的身份才使他有资格“惊”, 又因为僮仆的“惊”衬托出征人的变化之大。

二、以“僮仆”入诗写送别之情

唐代是送别诗发展的高潮。中唐诗人十分重视取材, 亲朋好友离别而去, 总希望对方能早日归来。例如孟郊的《送韩愈从军》:

志士感恩起, 变衣非变性。亲宾改旧观, 僮仆生新敬。坐作群书吟, 行为孤剑咏。始知出处心, 不失平生正。凄凄天地秋, 凛凛军马令。驿尘时一飞, 物色极四静。王师既不战, 庙略在无竞。王粲有所依, 元瑜初应命。一章喻檄明, 百万心气定。今朝旌鼓前, 笑别丈夫盛。

孟郊在这首诗中写送韩愈从军之时韩愈的变化以及诗人对他的祝福。这里用“僮仆生新敬”表明一贯居家看书吟诗的韩愈突然换上新装托孤剑从军的变化之大。诗人将僮仆入诗并未有心刻画僮仆的形象, 而是想通过僮仆的“新敬”表明友人由书生到战士的变化之大, 更表明对大丈夫从军的敬畏与祝福。

此外, 白居易的“交亲致杯酒, 僮仆解笙歌。” (《洛下清客就宅相送, 偶题西亭》) , 张籍的“仆人驱行轩, 低昂出我门。” (《送别诗》) , 王建的“远行僮仆应苦饥, 新妇厨中炊欲熟。” (《田家留客》) 等作品中均刻画了僮仆的形象。

三、以“僮仆”入诗写羁旅之艰

在中唐的历史背景下, 刚刚经历了安史之乱的文人们出门在外总不可避免地遇到些挫折坎坷, 巨大的空间距离让他们更加敏感, 诗人们或是写羁旅之艰, 或是写身边事物来铺排思念, 他们中的一些人笔下出现了僮仆的身影。例如张籍的《卧疾》:

身病多思虑, 亦读神农经。空堂留灯烛, 四壁青荧荧。羁旅随人欢, 贫贱还自轻。今来问良医, 乃知病所生。僮仆各忧愁, 杵臼无停声。见我形憔悴, 劝药语丁宁。春雨枕席冷, 窗前新禽鸣。开门起无力, 遥爱鸡犬行。服药察耳目, 渐如醉者醒。顾非达性命, 犹为忧患生。

张籍在这首诗中描写了自己离家在外生病时的状况。诗人羁旅在外, 居住、生活都不尽人意。正在此时, 自己又生病了, 内心便更多几分“羁旅随人欢, 贫贱还自轻”的感慨。幸而有僮仆作伴, 可以煎药照顾, 更可以“劝药语丁宁”, 这让病中的诗人顿时觉得暖意融融。这里的僮仆为主人的病担忧, 并且贴心耳语, 细问病情, 让主人的心中宽慰不少。

再如王建的《初冬旅游》:“远投人宿趁房迟, 僮仆伤寒马亦饥。为客悠悠十月尽, 庄头栽竹已过时。”通过生病的僮仆和饥饿的马儿, 我们可以推出“远投人”在初冬时节远游的艰辛。而蒋吉的《汉东道中》:“九十九冈遥, 天寒雪未消。羸童牵瘦马, 不敢过危桥。”诗人写“羸童牵瘦马”, 羸童“不敢过危桥。”实则是自己不敢, 表明了旅途困难重重。

四、以“僮仆”入诗写“贫寒”之难

隋朝的统治被推翻后, 唐朝继承了隋朝的人才选拔制度, 并加以完善。明经、进士两科成为主要科目。进士科得第很难, 所以春风得意的是少部分人, 大部分的读书人必须接受失败的事实。每每这个时候, 身边的僮仆状况又恰如其分地反映了主人的境遇。例如王建的《寄贾岛》:

尽日吟诗坐忍饥, 万人中觅似君稀。僮眠冷榻朝犹卧, 驴放秋田夜不归。傍暖旋收红落叶, 觉寒犹著旧生衣。曲江池畔时时到, 为爱鸬鹚雨后飞。

王建在这首诗中塑造了“我”与“僮”两种形象。诗人忍受着饥饿以吟诗来排遣度日, “坐忍饥”的何止是诗人, 僮仆又能好到哪去呢?“僮眠冷榻朝犹卧”僮仆睡的是冷榻, 进一步表现了主人的贫寒。

此外, 白居易的“僮仆减来无冗食, 资粮算外有馀钱。” (《自喜》) , 姚合的“瘦马寒来死, 羸童饿得痴。” (《寄王度居士》) , 王建的“家贫僮仆瘦, 春冷菜蔬焦” (《原上新居十三首》) 等等作品中均出现了僮仆的形象, 以仆衬主, 衬主之生活贫寒, 更衬主之仕途“贫寒”。

五、“僮仆”形象在文学中的深化

中唐以后反映主仆关系的作品在表现艺术上有所深化。在中唐诗歌中, 大多数作品中所反映的僮仆形象往往是一个陪衬, 以僮仆的形象来衬托主人的形象, 以僮仆的境遇来衬托诗人的境遇, 到了宋词里, 这种表现艺术有所突破, 僮仆的形象也越加的饱满生动。如李清照《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词人写了早上起身后的一个生活片段。对于女主人的这种心情, “卷帘人”的反映却是平淡的, 她认为“海棠依旧”。词人揭示出人物生活感受和审美层次的差异, 从而带出了“卷帘人”这个人物形象。

通过描写僮仆揭示作者的生活感受和审美情趣的, 在以后的各种文学作品、尤其是小说和戏剧里得到了高度的发展, 僮仆甚至成为起到推衍剧情或推动事态发展的重要人物。《西厢记》的红娘, 《牡丹亭》的春香, 都堪称这方面的代表。

摘要:中唐诗歌中有大量僮仆形象, 值得研究。诗人将僮仆入诗, 写征战之苦、送别之情、羁旅之艰、“贫寒”之难。在这些诗歌中的僮仆, 有的成为了诗人抒情的凭借对象, 有的用以反衬诗人生活、仕途的状况。中唐以后, 艺术作品中反映主仆关系的作品在表现艺术上又有所深化。

关键词:中唐,诗歌,僮仆

参考文献

[1]杨玉云.唐代送别诗艺术特色浅析[J].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8 (6) .

[2]俞浩胜.孟郊贫寒诗新探[J].广西师院学报, 1990 (1) .

[3]姚竞.中国古代的宦游、羁旅诗歌创作[J].中国古代文学研究, 2007 (4) .

中唐晚唐诗歌 篇3

【关键词】晚唐诗歌 风骨顿衰 情感内涵 艺术内涵

【中图分类号】I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2-0235-02

“气骨顿衰”四字是明代胡应麟在《诗薮》中对中唐诗风的审美特性和本质的评价,同样适合晚唐诗歌。晚唐时期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等种种矛盾日益激化,兵连祸结,社会动荡。大唐江山已经是千疮百孔、面目全非,整个社会处于尖锐的矛盾和不断的动荡之中。盛唐时代的繁荣昌盛已成昨日回忆,人们渴望迎来太平岁月的梦想化为了泡影,晚唐诗人对国事日非深感忧虑,对唐王朝的中兴无望深感失落。盛唐诗歌那种远大抱负理想,开阔胸襟和乐观自信的精神已成为遥远而不绝如缕的余响,孤寂、冷漠、哀婉和衰败,弥漫于整个诗坛。这种衰世之象对晚唐诗歌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那何谓“气骨”?张福庆先生在《论大历诗风的“气骨顿衰”》一文中对“气骨”有过阐释。张先生认为,作为一种审美范畴,“气骨”即古代文论上的“风骨”,两者无本质上区别。“气”,审美主体自身的人格道德、个性气质所表现的一种内在的精神特质;所渭“骨”,则是诗人“通过艺术化的语言呈现出来的主体的意气情感、精神风貌等。“‘气骨这一审美范畴,更多强调的是对创作主体的道德理性、精神品格、情感意志等方面的要求。”。本文拟就此论对晚唐诗歌作一梳理和分析,从中体味晚唐“风骨顿衰”的审美特性的表现。

晚唐诗歌的“风骨顿衰”审美特性首先表现在精神风貌、情感内涵上,少了盛唐气象的开阔而超越的精神气局和富于理想气质的激情,更多地转向了对日常人情、男女情爱这些精神世界的一般内容的表现,抒情基调以感伤低回为主,呈现出幽微细腻、沉迷绮艳、清丽淡远、怨刺讥弹等审美意蕴。他们的作品,不仅没有盛唐时代那种自由奔放的朝气,也没有元和时代那种满怀激烈的勇气。哀婉和衰飒的气氛笼罩着这个时代的诗歌。晚唐时期严峻、冷酷的现实使晚唐诗人陷入极度的苦闷、彷徨之中。他们由对社会政治的关心,转变为描写身边琐事、抒发内心苦闷;由对大自然风光的赞美,转变为在其中寄托空虚的精神;由对火热战斗场面的歌颂,转变为一曲曲送葬的哀歌。如贾岛的《古意》中,他感叹岁月蹉跎,自己身负奇才却无人知赏:“碌碌复碌碌,百年双转毂。志士终夜心,良马白日足。俱为不等闲,谁是知音目。眼中两行泪,曾吊三献玉。”在《寓兴》中,他抨击时事的荒唐:“今时出古言,在众翻为讹。有琴含正韵,知音者如何。一生足感激,世颜忽嵯峨。” 奇崛的心志和不平的呐喊,成为贾岛作品中最引人注目的内容。如《寄华山僧》,《宿山寺》:内容多为羁旅怀人与萧寺孤馆之作,以萧瑟孤寒的环境烘托孤介奇僻的气质。姚合明显缺少贾岛的孤介奇僻之气,他的作品时时流露出闲适自处的意趣,(《闲居遣怀》);“身外无徭役,开门百事闲”(同上)。当然,官场生涯难免波折,姚合也时时有一些不如意的感叹,所谓“生计如云无定所,穷愁似影每相随”(《独居》);“微官如马足,祗是在泥尘。到处贫随我,终年老趁人”(《武功县中作》)。但无论是宦海浮沉的感叹,还是卑官贫贱的牢骚,这些都没有在姚合的内心激发出不平之鸣,他无奈地接受现实,甚至在其中找到新的乐趣。作品内容多风景流连、池台院落之作,流露出沉潜和品味普通人生的闲适意趣,如:《闲居遣怀》十首、《秋日闲居》二首、《闲居晚夏》、《闲居遣兴》、《春日闲居》、《早春闲居》等作品。晚唐时期一批工于七律创作的诗人,普遍追求以工丽的语言创造空灵飘逸的意境,流露出萧瑟感伤的抒情基调,由此形成了一种清丽感伤的诗风,许浑、杜牧、张祜、赵嘏、李群玉、刘沧等人都是其中的代表。许浑的许多作品都流露出对隐逸的向往。在晚唐黑暗的现实中,他深感“性拙难趋世”(《闻两河用兵因贻友人》),以对隐逸的向往,表达了追求素志、不苟流俗的心声,以清丽的风格意境,表达了萧瑟感伤的情绪,形成了很有个性的艺术风貌,如《咸阳西城门楼晚眺望》、《金陵怀古》这些作品都是典型的怀古诗,不以议论具体的史事为主,重在抒发今昔之慨,流露出强烈的感伤情绪。杜牧是晚唐时期最优秀的诗人之一,虽然较之盛唐和中唐元和诗人,他在艺术上的开拓之功没有那么巨大,但他还是为唐诗艺术增添了许多新的特点。杜牧对唐王朝的衰落深感忧虑,有志于唐室的中兴,曾表达了“平生五色线,愿补舜衣裳。”(《郡斋独酌》)的远大抱负。他的诗歌表现了相当丰富的现实思考,如《原十六卫》、《罪言》、《战论》、《守论》、《孙子注》等作品都表达了这方面的思考。如《郡斋独酌》一诗,反映了民不聊生的现实,表达了削平藩镇、收复失地的愿望,其《感怀诗》反映了安史之乱以来藩镇跋扈、边患不断的政局。咏史诗是杜牧诗歌中最有成就的内容之一,这些作品针对具体的史事生发议论,寄托了深刻的现实关怀,如《过华清官三绝句》、《赤壁》。杜牧毕竟生活在国事日非的晚唐,他的作品不可避免地带上了惆怅和感伤的情绪。晚唐时期的其他诗人,他们善于创造意境,诗句空灵,情味隽永。李商隐是晚唐诗坛最有成就的诗人他与温庭筠有不少的艺术追随者,对流行于晚唐诗坛的深婉绮艳诗风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李商隐的诗歌作品,《行次西郊作一百韵》、《有感二首》、《重有感》《曲江》等,对宦官的篡权作乱表达了猛烈的抨击,对宦官在甘露之变中幽禁唐文宗、大肆杀戮朝臣的专制暴行痛加斥责。表达了诗人对现实政治的感慨,由于一生坎坷失意,李商隐对命运有着很强烈的悲剧性体认,他的自伤身世之作,对此表现得十分集中而鲜明。《登乐游原》:“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诗中面对黄昏夕阳所生发的感喟,传达出诗人内心无限的怅惘与失意,而同时也正可以看作是晚唐衰飒的时代气氛的写照。李商隐的爱情诗也流露出浓厚的感伤色彩。他的无题诗固然继承了前代爱情诗的表现艺术,但最大的不同在于,他将对人生和命运的领悟融进爱情的体验,深刻地表达了爱情幻灭的悲剧性体认,在痛苦的相思之情里传达出近乎绝望的感受,如:“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神女生涯原是梦,小姑居处本无郎”;“曾是寂寥金烬暗,断无消息石榴红”;这些诗句展现了爱情幻灭中最沉痛的体验,而另一方面,无题诗也表现了面对幻灭,内心不甘于放弃,绝望与希望交织,追求而幻灭,虽幻灭而犹追求的复杂心境;如“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乖违的现实隔绝了有情人的身体,但阻挡不住他们灵犀相通的心灵,这种独特的精神内涵,是使李商隐的无题诗在男女之情的题材中开拓出全新艺术境界的重要原因。表现了高度的艺术创造,开创了一种新的诗歌体式,体现出来的内心化追求、朦胧多义的艺术特点。温庭筠诗歌的题材多选用比较香艳的内容,而辞藻也比较绮艳、繁缛,这些特点与李商隐有接近之处。他的作品风格浓艳绚丽,辞采繁缛,其中表现男女之情的作品往往铺叙形貌,用词绮艳。温庭筠这些绮艳的作品,就艺术精神来讲,与李商隐的作品还是有明显的差异。温庭筠写男女之情,往往只着眼于一般的爱情体验,不像李商隐那样贯注着深刻的人生反思;温诗更注重刻画形貌,没有李商隐那样高度的内心化追求。晚唐时期,绮艳诗风十分流行,许多作者偏爱男女之情的题材,辞藻追求香艳。咸通以后活跃于诗坛的韩偓、唐彦谦都是绮艳诗风的代表。《四库全书总目》称韩偓的诗:“虽局于风气,浑厚不及前人,而忠愤之气,时时溢于语外,性情既挚,风骨自遒,慷慨激昂,迥异当时靡靡之响。”此评颇中肯綮。唐彦谦的作品体现出对李商隐的追摹取法,如《寄怀》,但整体上缺少李商隐深婉的特色,唐彦谦少师温庭筠。唐懿宗咸通以后,唐王朝迅速衰朽,社会矛盾加剧,兵连祸结,时事动荡,许多士人选择隐逸以求得内心的平静,陆龟蒙与皮日休在吴中所作的唱和诗,以及司空图归隐后的创作都表达了隐居避世的心态,成为隐逸诗风的代表。陆龟蒙的理想深受中唐儒学的影响。皮日休,司空图诗歌的隐逸之情总是流露出落寞、无奈的心绪,而看似闲适淡雅的诗句里,也经常可以读出萧瑟孤清的气氛;如《丁巳重阳》,《淅上》抒写惆怅茫然的心绪,已经看不到隐逸的闲适,流露出清寂萧瑟的气氛。而罗隐、杜荀鹤等人的诗歌则最富于怨刺讥弹之音。晚唐诗坛弥漫着衰老、孤独、悲哀、无奈的气氛,同时呈现出幽微细腻、沉迷绮艳和清丽淡远等晚唐诗风“风骨顿衰”的审美特性。

其次“风骨顿衰”的审美特性还体现在艺术表现上少了盛唐时期的浑厚和大气,晚唐诗歌的一方面继承了中唐诗学推重“人工之美”的创作方向,追求语言与构思的雕琢与锻炼,语言表达的清雅,以及律绝的工整炼饰,发展了中唐以来的苦吟诗风,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深婉艺术取向;另一方面,又推重天真隽永的风神,表现出对盛唐诗学的回复,同时也流露出注重平淡,讲求意味的倾向。因而晚唐诗歌呈现出阴柔细腻、小巧蕴藉的诗歌韵味,为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世界增添了极为独特的景致。贾岛喜写他人之未写,表现出刻意为之的痕迹,以求得新奇制胜的效果,贾岛的雕琢,人们习惯称之为苦吟。“两句三年成,一吟双泪流”(贾岛,《题诗后》),“狂发吟如哭,愁来似坐禅”(姚合,《寄贾岛》),“可惜李杜死,不见此狂痴”(孟郊,《戏赠无本二首》)。其诗多写琐屑细微之景如蚁穴、石缝、藏蝉、空巢、苔藓、萤、蛩等,如“石缝衔枯草,查根上静苔”(《访李甘原居》),“萤从枯树出,蛩入破阶藏”(《寄胡遇》),“蚁穴苔痕静,蝉藏柏叶凋”(《寄无可上人》),等等,这种创作既不同于韩孟诗派的主观大肆渲染.又不同于元白诗派的客观写实描绘,表现为着意挖掘细微琐碎,细腻雕琢物象的发展轨迹。贾岛作诗,极少用典,刻意地炼字苦吟,目的不在于增加浓墨重彩,反而在于削减华丽辞藻,追求一种“言归文字外,意出有无间”之美,给人淡然省净的清致之感,如:“竹笼拾山果,瓦瓶担石泉”(《题皇甫苟蓝田厅》),“中时山果熟,后夏竹阴繁”(《送僧》),“松生青石上,泉落白云间”(《寄山友长孙栖山乔》),“寒水长绳汲,丁泠数滴翻”(《送乌行中石淙别业》),信手拈来山野生活中山果、泉石、白云、南风、寒水等寻常之景,通过细微的描摹、精巧的造语,营造出清致的诗境,素净悠远,平常语平常景中蕴含不尽的韵味,呈现出清致的独特风格。张祜的雕琢,主要体现为对仗的精巧和裁思的别致。其名篇《宫词二首》其一:“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巧用数字,但雕琢迹痕明显。又如:“慈姑交宛叶,喜子抱游思”(《江南杂题》之五),诗人刻意雕琢,可谓颇费心思。张祜诗歌清致的特点,多体现在诗人登临览胜的感慨中,观察细致,喜写清幽冷峻之物,这点和诗僧贾岛诗较相似。如:“断桥荒藓涩,空院落花深”(《题杭州孤山寺》),“峻坂依岩壁,清泉泻洞门”(《题善权寺》),“青壁远光凌鸟峻,碧湖身影鉴人寒”(《陪杭州郡使宴西湖亭》)等等。许浑和贾岛与张祜不同,其雕琢之功主要体现为对句法的重视和考究。许浑的句法备受后人关注。但是和贾岛、张祜诗歌一样,许诗雕琢之下亦不乏清致。清人田雯《古欢堂集·杂著》认为许浑诗:“亦自挺拔,兼饶风致。”韦庄《题许浑诗卷》更称:“江南才子许浑诗,字字清新句句奇。”‘许浑诗风清致的盛名和许浑喜欢用“水”、“浪”、“雨”、“露”等能体现阴柔、清美的液态意象不无关系,正所谓“许浑千首湿”是也。写得清新雅致,读来沁人心脾。中晚唐诗人有别于盛唐诗人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盛唐人多以才情为诗,中晚唐人则多以才学为诗.这在韩盂、元白、李贺、贾岛、杜牧、李商隐等人的创作中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雕琢,是贾岛、张祜、许浑、李商隐等人创作中主观的努力和苛求,而清致则是他们力求达到的美学效果。不同的是,各种诗人的清致诗风各有风情,贾岛表现为清淡,张祜体现为清悠,许浑崇尚清新,李商隐追求清怨;同是讲求雕琢,但贾岛、张祜、许浑刻意为之痕迹明显,李商隐的雕琢将身世之感、幽微体验打入诗歌,不易现雕痕。总体而言,晚唐诗歌在韩盂、元白诗派等主流之外,较普遍地呈现出雕琢清致的特点,有受当时政治影响的一面。随着政治上中兴的失败以后诗人们心态趋向内敛,所以普遍隐没政治激情,诗歌创作随之出现刻意雕琢和追求清致的倾向。这一诗风体现出了晚唐诗歌“风骨顿衰”的艺术审美特征。

综上所述,晚唐诗歌在反映的时代精神、作者的思想感情、审美心态和艺术追求的品位,都与盛中唐时代全然不同。晚唐诗的精神风貌、情感内涵和审美情趣,由反映社会生活、人生理想,转为表现内在情感、身边琐事;由雄浑大气的盛唐气象,转为追慕雕琢清丽纤巧之风;由追求雄豪壮伟的阳刚之美,变成醉心于闲静淡雅的阴柔之美。这种“风骨顿衰”的审美特性对晚唐以后的诗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陈伯海.唐诗学引论[M].知识出版社, 1988.

[2]郭扬.《唐诗学引论》[M].广西人民出版社,1989.

[3]傅璇琮,罗联添主编.唐代文学研究论著集成[M].三秦出版社, 2004.

[4]刘学锴、余恕诚著.《李商隐诗歌集解》[M].中华书局, 1989.

中唐诗人刘长卿 篇4

刘长卿自号五言长城,他在上元、宝应年间多次被评为年度最佳诗人。他当时的名声可以从韩愈弟子著名古文家皇甫湜口中得到印证。皇甫湜批评当时文人浮夸,“诗无刘长卿一句,已呼阮籍为老兵;语未有骆宾王一字,已骂宋玉为罪人矣。”

高仲武《中兴间气集》说:“长卿有吏干而犯上,两度迁谪,皆自取之。诗体虽不新奇,甚能炼饰。十首已上,语意稍同,于落句尤甚,盖思锐才窄也。”意思是刘长卿有政治才能,但喜欢和上司对着干。两次遭贬都是性格使然。他的诗虽然不算新奇,但擅长炼句。可是十首以上,就会有诗意重复的地方,最后一句更经常如此。这是因为他思路新颖但是才能有限。

这段话被认为是对刘长卿的定评,比较公允。刘长卿确实有重复自己的习惯。请看《重送裴郎中贬吉州》。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

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这首诗的最后一句“青山万里一孤舟”和送李白那首的最后一句“万里青山送逐臣”用词和意境确实有重复之嫌。他的名句“千峰共夕阳”得到陆游称赞,但他又写过“夕阳千万山”。

刘长卿的《送李中丞之襄州》同情无家可归的老将。

流落征南将,曾驱十万师。

罢归无旧业,老去恋明时。

独立三朝盛,轻生一剑知。

茫茫江汉上,日暮欲何之?

对自己屡次被贬,他也不是毫无怨言。《长沙过贾谊宅》就是借贾谊的遭遇自伤身世。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贾谊和屈原都是古代逐臣的代表。刘长卿在诗中多次提到贾谊。比如《自夏口至鹦鹉洲夕望岳阳寄源中丞》。

汀洲无浪复无烟,楚客相思益渺然。

汉口夕阳斜渡鸟,洞庭秋水远连天。

孤城背岭寒吹角,独树临江夜泊船。

贾谊上书忧汉室,长沙谪去古今怜。

高仲武说刘长卿“才窄”还可以有另一种理解,那就是刘长卿擅长描写孤独隐逸之美,其他题材远远不逮。例如《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这首诗写景如画。武侠小说经常借用这首诗的意境,《水浒传》中在草料场的林冲就是一个风雪夜归人。

《寻南溪常山道士隐居》描写的隐逸之美令人迷醉。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屐痕。

白云依静渚,芳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

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我有时候很佩服古人这种隐居的热情和勇气。因为就算你隐居在长安郊外的终南山,生活也会意想不到的艰难。那时候山林里虎狼成群,一不小心你就会和老虎狭路相逢,老虎可不会因为你是诗人就放弃一顿美餐。

人类是群居动物,隐居最大的问题是孤独。偶然的寂寞可以忍受,长久的离群索居只有两种可能,或者成仙,或者疯癫。

刘长卿有些诗虽然写的`是送别朋友,可是同样有一种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深深孤独,他似乎希望用这种可怕的孤独感恐吓朋友,婉转挽留。

古台摇落后,秋入望乡心。

野寺来人少,云峰隔水深。

夕阳依旧垒,寒磬满空林。

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至今。

这首《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刻意渲染孤独,希望朋友留步。同样的诗还有《饯别王十一南游》。

望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

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

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

谁见汀洲上,相思愁白苹。

《送李判官之润州行营》干脆明言自己不希望好朋友离开。江春不肯留行客,但我希望你留下来。

万里辞家事鼓鼙,金陵驿路楚云西。

江春不肯留行客,草色青青送马蹄。

从这些诗中可以看出,刘长卿一边歌颂隐逸之美,一边又害怕孤独。

诗人的代表作犹如画家的自画像。刘长卿的自画像应该是《听弹琴》。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诗中流露出一些抱怨。刘长卿当时已经名满天下,让他不爽的应该是自己在官场被疏远。

中唐晚唐诗歌 篇5

关键词:中晚唐,绍兴诗人群体,创作

中晚唐绍兴诗人群体主要是指中晚唐期间生活在绍兴并且主要在绍兴从事创作的诗人群体, 这一诗人群体包括秦系、灵澈、清江、严维、吴融、朱庆馀等20人, 其中以严维、吴融、朱庆馀为杰出代表。

就诗歌内容而言, 中晚唐绍兴诗人群体所创作的诗歌主要可以分为写景咏物诗、酬唱赠答诗、咏史怀古诗。依据周勋初的《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和陈贻焮的《增订注释全唐诗》进行统计, 这三类诗歌共计603首, 残句17句。现将三类诗歌分论如下。

1. 写景咏物诗

写景咏物诗通过景和物的描写, 抒发诗人的情志, 表现诗人对于现实世界的感悟和生命存在的思考。青山秀水, 茂林修竹, 不仅净化文人的心灵, 还激发了诗人们的创作欲望, 影响了他们的审美情趣。

(1) 写景诗

绍兴有很多河流山川、竹林村落, 在会稽、山阴、越州, 无论农业经济还是自然风光, 到唐代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并有了自浙江 (钱塘江) 东渡西陵而实际上始于鉴湖的浙东唐诗之路, 涉足诗人总数不下四百人。此地虽比较僻静, 但景致独特。

其中, 朱庆馀的《南湖》描写春日南湖的晚景, 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美。“湖上微风小槛凉, 翻翻菱荇满回塘。”先通过触觉, 感受徐徐微风带来丝丝凉意, “微”、“凉”互相映衬, 又从视觉的角度展示微风里翻动着满塘菱荇, 广阔的视野里一片自然清新, 又不乏生机。“野船著岸入春草, 水鸟带波飞夕阳。”船靠岸后很自然就悠悠地顺水进了草丛, 连船也显得闲适, “野”字更是别有意蕴。突然, 水鸟划过波面, 展翅而飞, 在夕阳衬托的背景下, 意境深远。“芦叶有声疑露雨, 浪花无际似潇湘。”风拂过芦叶的声音好像下雨, 无边无际的广袤天地下, 用“似潇湘”比拟南湖水的清亮。“飘然蓬艇东归客, 尽日相看忆楚乡。”描绘南湖美的丰富内涵, 归客乘坐蓬艇飘飘东去。全诗有春的景, 又不离春的情, 在弥漫着颓靡和伤今之风的中晚唐诗坛, 显得格外幽静祥和。

战乱之外的“桃花源”不乏悠然的田园生活, 诗人们通过隐逸表示对现实动乱的回避, 寻找一种平静的生活, 以摆脱时代与社会带来的世俗烦恼。诗人们以世外高人和自己居住的清幽环境为对象进行诗歌创作, 表现出回归自然的情怀, 这些诗歌风格普遍清净明朗, 有着超脱世俗的幽静逍遥, 与当时的社会大背景截然不同。

(2) 咏物诗

中晚唐的绍兴诗人们普遍重视休闲艺术, 诸如绘画、调琴、赏花、踏雪等, 在艺术活动中寄予自己的人生理想。诗人们从生活中寻觅各种题材, 加以构思, 借咏自然或社会事物, 托物言志或表达思想感情, 比如, 罗让的《梢云》, 庄南杰的《红蔷薇》、《古松歌》, 等等, 就是其中的代表。

且看朱庆馀的《啄木儿》:“丁丁向晚急还稀, 啄遍庭槐未肯归。终日与君除蠹害, 莫嫌无事不频飞。”写啄木鸟卖力除害, 到晚上急促的啄木声还不断, 啄遍了庭槐也不肯回去, 这样辛勤劳作还遭到嫌弃, 因此, 劝说人们要善待它。结合诗人的不平仕途境遇, 寓意颇深, 终日为君除害效劳, 却被冷落, 壮志忠心得不到肯定, 失落而又无奈。

2. 酬唱赠答诗

中晚唐绍兴诗人之间交往密切, 在晚唐诗坛独树一帜, 以赠答、联句为主要方式, 展现诗人之间的交往关系。中晚唐绍兴诗人群体的酬唱赠答诗大致可分成两类。

(1) 赠答送别诗

在中晚唐的绍兴诗人中, 有的是同门, 有的是挚友, 有的有着相似的人生遭遇, 他们能产生共鸣, 容易交流。不管是平时相处, 还是归乡、入幕、出使, 诗人们都以赠答送别的方式传递情感, 通过诗歌互相安慰劝勉, 诉说不舍之情, 以表达深情厚谊, 或抒发离愁别绪。

秦系《将移耶溪旧居, 留别严维秘书》:“书箧将非重, 荷衣著甚轻。谢安无个事, 忽起为苍生。”平淡中别有一番深意。严维的《丹阳送韦参军》雄厚深沉, 情感真挚。“丹阳郭里送行舟”点明送别地点和水路行舟的交通方式, 交代友人是一次远行;“一别心知两地秋”抒发以后天各一方的不舍之情, 从“知”字可以看出两人是交心的朋友;“日晚江南望江北”写景、叙事、抒情, 日暮黄昏渲染了送别时暗淡的氛围, “望”友人从江南孤帆远去江北, 诗人仍伫立江边远眺;“寒鸦飞尽水悠悠”是对寒鸦入林归巢和悠悠江水的特写镜头, 且用“寒鸦飞尽”来渲染孤寂, 诗人站了很久, “水悠悠”是分别之后唯见江水长流的落寞。诗歌情景交融, 用“日晚”、“寒鸦飞尽”、“水悠悠”来渲染送别的惆怅寂寥的气氛, 写出了诗人与友人的惜别, 以及他们的深厚情谊。

(2) 联句唱和诗

中唐江南曾出现联句创作的高潮, 现存的唐诗联句大部分是这一时期的作品, 而这其中的绝大多数又是绍兴诗人的作品, 或者都有绍兴诗人的参与。安史之乱后大批文士漫游于绍兴一带, 在山水之间追慕绍兴文化传统的高雅脱俗之风, 频繁而广泛地开展诗酒文会, 常常是在特定环境下, 以某一领导人物为中心, 在他身边形成比较固定的唱和群体。诗人严维过着一种半官半隐的闲适生活, 刘长卿、皎然、秦系等中唐文士都与他为诗友, 江南的年轻诗人多从其学。他是大历间江南本土文人领袖, 在浙东诗会中的作用非常突出, 他的庄园是举办诗会的场所, 联唱诗歌中的《严长史园林联句》、《严长史宅联句》可证。联句赋诗, 很多人参与其中, 又彼此影响, 从参与人数到创作质量, 都具有一定的规模水平。

还有私人唱和, 比如吴融的《和张舍人》等。唐末大乱时期, 诗人找到志同道合的人, 通过唱和, 来反映对远离喧嚣尘世的向往。

3. 咏史怀古诗

绍兴自古多历史人物和故事, 文化积淀深厚, 诗人由凭吊古迹而产生联想、想象, 以诗的形式来展现历史内容, 先叙事后议论, 或者只叙述对比而不加议论, 借此引起感慨而抒发情怀抱负。秦系的《闲居览史》隐含报国无门的牢骚, 感叹缺少立功的机会。朱庆馀的《长城》, 认为秦始皇修筑长城是出于关心国家的目的, 做到四海一家的坚固“长城”, 也影射当局者的黑暗统治使得唐王朝逐渐瓦解没落。

吴融的《隋堤》感时伤事:“搔首隋堤落日斜, 已无余柳可藏鸦。岩傍昔道牵龙舰, 河底今来走犊车。曾笑陈家歌玉树, 却随后主看琼花。四方正是无虞日, 谁信黎阳有古家。”夕阳下的隋堤, 没有多余的柳枝可以藏乌鸦, 暗示当时的唐王朝也到了落日斜阳之时, 昔日岩石依道牵龙舰, 而今河底走犊车, 不复当年昌盛太平的景象, 感慨颇深。

就诗歌特色而言, 中晚唐绍兴诗人群体的诗歌主要具有“诗风清新”和“地域鲜明”这两大特色。

(1) 诗风清新自然

绍兴景致的特性符合诗人们崇尚自然闲适的自由情怀, 使得中晚唐绍兴诗人群体更侧重清新自然的风格倾向, 他们的诗歌通俗易懂, 不过分追求华丽辞藻, 显得质朴无华, 但平淡中自有深意, 情感真挚。他们把对景观的描写和高蹈的人生情趣的抒发结合起来, 追求幽深隽永的韵味, 描写清雅淡远的意境, 显示出淡雅空寂的色彩、宁静悠然的格调、超脱世俗的风神。有别于传统的山水田园诗, 强调主观的意兴与心绪表达, 注重文学趣味, 因而有一定的艺术感染力和审美价值。

(2) 地域特色鲜明

中晚唐绍兴诗人群体多以绍兴山水为题材, 体物写志, 建构的山水意象体系带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风韵独具, 描写的山行野趣、春江夜色、亭台楼阁等蕴含着诗人恬淡自如的心境和人格之美。他们对绍兴山水及其中的飞禽走兽等意象的突出描写, 使得整个自然景象充满生机, 也显得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叹。他们还常常将与绍兴相关的景物与传说融入诗歌, 构建一系列清新明快的意象, 从而使诗歌独具绍兴特色。

中晚唐诗坛诗人众多, 流派纷杂, 绍兴诗人群体作为一支特殊的力量在唐代诗歌史上、乃至中国古代诗歌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同时期和以后一段时期内诗歌的创作走向。中晚唐绍兴诗人群体取得的不小成就为越文化的丰富和繁荣积累了更深的底蕴, 成为了中国诗歌发展长河中值得注意的一个活跃点。

参考文献

[1]陈贻焮.增订注释全唐诗[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1.

[2]周勋初.唐诗大辞典[M].南京:凤凰出版社, 2003.

[3]陈尚君.全唐诗续拾[M].北京:中华书局, 1992.

[4]徐志平.浙江古代诗歌史[M].杭州:杭州出版社, 2008:47-108.

[5]高建新.山水风景审美[M].呼和浩特: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8:147-235.

【中唐晚唐诗歌】推荐阅读:

中晚唐诗歌09-17

晚唐文学发展07-05

中晚唐咏史诗06-17

上一篇:纪检部招新宣传语下一篇:为什么要学习英语语法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