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旅游作文

2024-09-13

我爱旅游作文(通用15篇)

我爱旅游作文 篇1

“五一”放假这几天,我和、一起去漳州火山公园、永定土楼玩。一路上,我认识了很多人,这些人特别有意思。我还看到了高速公路上,有很多服务区。当然还看了、土楼,我觉得特别漂亮,有意思。

先说说人吧。我一上车,就听到很多人在作自己介绍,他们都说自己的网名。有人叫大海,有人叫扬帆。还有两个人,一个叫不借,一个叫不还,简直笑死我了。妈妈介绍她自己叫懒虫,我呢,就是大树了。其中一个叫悟空的特别有意思。他还说自己有筋斗云、金箍棒,还会七十二变呢!我问他筋斗云和金箍棒呢。他却说“我忘了带!”我很喜欢他,所以,一路上,我都跟着他走。

风景

再说风景吧。我们先到火山公园里去看看吧。一走进大门,就看到买票的房子顶上居然是一座“火山”,和真的火山很像很像。颜色是棕色的,“山顶”平平的,好像火山刚爆发过。

沿着台阶走去,一下子就看见那边有一大片草坪。草坪上有一座漂亮的城堡。妈妈说里面有公主。我很想去看看。可是妈妈说“看了,就得把公主领回家。”爸爸也这样说。我只好不看了,因为我不想领她回家。城堡旁边是大海。海水蓝蓝的,远处海和天连成了一条线。海边有许多黑色的石头,石头上有许多气孔,悟空说这些石头都是火山喷发出来的岩浆变成的。后来,大家都去找石头。我呢,去玩沙子,我觉得玩海沙的味道真好。

本来我们要出海,想不到第二天下大雨了。悟空告诉我取消出海计划。我们只好去永定看土楼了。

土楼可真奇怪。那楼房有圆的,有方的。全是用泥巴做起来的。我想用土做肯定很容易塌。我使劲踹了一脚,土楼却一动不动。我从楼梯上下来,在土楼的楼板上跳了几下,楼板却震动了。我们在这个小村庄还逛了好几圈。

在这次中,我还拍了许多火山公园和土楼的照片,我喜欢!

我爱旅游作文 篇2

《快乐作文》这本刊物既有用,又有趣。里面有许多板块,比如说漫画作文坊、特别策划室、同题擂台赛、七彩放映机……不管怎么说,反正我看《快乐作文》是入了迷。

“睡觉了!”妈妈一声令下。我不情愿地放下书,缩进了被窝儿,还有一篇作文没看完!于是,我想到了一个怪招。只听客厅里的灯被妈妈啪的一声关掉了,我偷偷地开启了小夜灯,借着微弱的光看了起来。当看到一个让人高兴的片段时,我忍不住哈哈哈地笑了起来。妈妈听见了,不但把我的《快乐作文》没收了,还训斥我说:“看看看,你就知道看!你要是再偷看,就别想我给你订了!”唉!

读《我爱写作文》六年 篇3

您们好!

我们家已经连续六年订阅贵刊了。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我和它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这不仅体现在它是我的良师益友,更多的是它成为我和父母交流的媒介。这么有用的杂志,怎能不订呢?

在我儿童时期,父母就经常给我讲《我爱写作文》“作文剧场”栏目中的图画故事,慢慢地使我初步学会看图说话。虽然对图中的人、物、场景讲述得不完整,甚至与图画本意不相符,但我自己觉得编出的故事也不比原文逊色呢。

到了学写作文的年龄,虽然老师在课堂上讲了写作文的要领,但初学的我,提起笔来像挤牙膏一般,好不容易写出来的片段简直就是记流水账。每当我在为构思苦恼时,父母就会给我读《我爱写作文》中的“不笑才怪”来调节我的心情。有了《我爱写作文》,我和家人之间交流和沟通增强了许多,同时也使我感悟到:写作文就如同说话,用笔把自己要说的话记录下来就行。

时光匆匆而过,如今我已是五年级学生,每当拿出《我爱写作文》阅读,都会看到其中许多文章有被父母细心圈点的痕迹,有的文章结尾处还留有父母的心得体会。在父母的引导下,我反复阅读比对“佳作出炉记”里原来的作文和加工后的作文,这令我写出的作文从平淡无味、废话连篇到生动流畅、引人入胜,这不,我去年参加全国美食征文比赛,还获得了三等奖呢!

《我爱写作文》陪伴着我一起成长。是它激发了我的写作兴趣,提高了我的作文水平。

真诚祝愿《我爱写作文》的读者遍布世界各地,粉丝越来越多!

指导老师/林笛

发稿/庄眉舒

我爱旅游作文 篇4

我喜欢北京,北京有天安门、古老故宫、人民大会堂……,在天安门广场上,我买了两面小旗,一面是中国国旗,一面是北京奥运会会旗。我和爸爸还去了人民大会堂,参观了安徽厅,爸爸说:“这里是安徽人讨论国家大事的地方。”在北京天文馆,我还看了一场环球银幕电影《恐龙》。

七周岁生日的时候,我和爸爸妈妈一起登上了泰山。在泰山山顶,我们看到了日出;然后,我们又来到了天街,天街上白雾茫茫,就象走在天边一样,泰山真美啊!我在泰山上过了一个难忘的生日。

我最喜欢的是西安,因为西安的小吃非常多,最有名的是羊肉泡馍,还有肉夹馍、德发长饺子……,我都喜欢吃。我们还参观了兵马俑,兵马俑是世界第八大奇迹,兵马俑可大了,有一号坑、二号坑、三号坑,里面有骑兵、步兵、战车、士兵方阵,还有军队指挥系统。我觉得古代的人民真了不起!

小学生作文:我爱旅游 篇5

我从小就喜欢旅游,翻起名胜古迹的相册,我情不禁地想看个究竟。

别人觉得旅游很累,但我不那么认为,我认为旅游是件非常兴奋的事情,望到自己曾经想去的地方,有一股满足直冲心头,令人好生难忘。我的家乡在内蒙包头,包头的大大小小的旅游景点差不多我都去过,包头附近景点我大多也去过。

来到南海,是一幅铺在地上的画,画中一片蓝色,溅起波澜,像阳光下的金子,金光闪闪,夺人眼目;来到庙宇,陈旧着古老历史,是一幅满有灰尘的画,抹开灰尘,进入了历史,令人难忘;来到沙漠,一片黄色的`沙丘,让人心中非常激昂;来到北京,满心是欢喜,踏入故宫,回忆了祖国的历史;站在巨龙长城上,一种说不出的感觉在心里,微笑扬在脸上……

这是我每次旅游的欢喜。还记得第一次去北京,我在火车上睡不着觉,盼着明天,看到那美丽的京城……

旅游给了我一个启发:只要坚持,就会胜利。比如说我攀登大山时,一直咬着牙,坚持着,心中鼓励着,只要这样,你一抬头就是顶峰。

我最喜欢旅游,长大后我一定要去各地去旅游。去我在相册中盼望的地方,只要在那里,心头就能得到最大的放松和满足。

★ 我想旅游作文

★ 我很喜欢旅游

★ 旅游作文

★ 我爱读书作文参考

★ 我爱小花作文

★ 我爱芭蕾作文

★ 我爱小鱼作文

★ 我爱老师作文

★ 我爱国学作文

我爱祖国、我爱农村作文 篇6

山东省沂源县悦庄镇青龙山完小(5.1) 陈迪

浩浩

听奶奶说,以前由于学费太贵,大多数在家种田,劳动负担重。还有部分在家照顾弟弟

这些翻天覆地的变化,都是因为国家政策好,改革开放带来的实惠。祖国是多么的关心农村的生产、生活,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把祖国装在心里?

老师们,同学们,我为我们生在农村感到骄傲,感到自豪。我要告诉你们,农村也是祖国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我坚信:农村的明天会越来越

我爱旅游作文 篇7

自20世纪以来, 中国旅游市场迅速发展, 红色旅游也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 学者们对红色旅游的研究也迈入了一个新的研究阶段。现在旅游市场面临可持续发展和实现经济最大化的双重要求, 迫切需要有一条和谐发展的道路, 在外部环境和自身成长需求的双重因素驱动下, 共生理论被学者从生物学领域引入到旅游的行业, 与红色旅游的结合更是成为现在研究的热点问题。但是评价旅游共生发展的研究还是比较少, 所以本文通过对红色旅游、红色旅游共生及红色旅游共生绩效的发展和机理进行述评, 以期能够为其他学者提供一个参考。

2 概念

2.1 红色旅游

根据2004年12月,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纲要》对红色旅游进行定义, 认为红色旅游是“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和建设时期建树丰功伟绩所形成的纪念地、标志物为载体, 以其所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为内涵, 组织接待旅游者开展缅怀学习、参观游览的主题性旅游活动。”此概念对红色旅游进行了系统的阐述, 包括旅游活动、活动特点、吸引物旅游影响、旅游的意义等方面, 受到研究红色旅游学者广为认同。很多学者在提出此类概念时, 都是在这个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深化, 扩充。如张勇刚和游细斌提出红色旅游是指以“追求人类民主、独立公平的正义事业的各国革命党的纪念地、纪念物, 及其所承载的革命精神和革命历史遗迹为吸引物, 组织接待各国旅游者进行参观游览的旅游活动”[1]。

2.2 红色旅游共生

“共生” (Symbiosis) 被德国真菌生物学家安东.德贝里首次在1879年提出, 再由范明特·布克纳发展完善, 逐步形成了系统的共生理论。20世纪之后, 共生理论逐渐被引入到社会学、哲学、经济学等诸多领域, 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目前共生概念有一种普遍的说法———共生是指共生单元之间在一定的共生环境中按某种共生模式形成的关系, 协同与合作是共生的本质, 通过合作性竞争实现共生单元之间的相互合作、相互促进[2]。旅游共生是指在一定环境条件下, 旅游地区内和区际间出于对整个 (或局部) 市场的预期目标和总体经营目标的意愿而采取的一种合作的经营方式[3], 它的基本内涵是指各个旅游共生单元, 包括产业内产业外等, 在旅游市场这一共生界面中共同发展, 寻求各方的共存和互惠共赢, 形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 根本目的是在互惠互利的前提下使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最大化。红色旅游共生的概念在学术界还没有人正式提出, 作者根据前人的研究提出自己的想法, 红色旅游共生是指在红色旅游市场环境下, 红色旅游地区内和区际间为促进整个 (或局部) 的发展, 实现市场总体目标, 在互惠互利的前提下使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最大化而采取的一种合作的经营方式。

2.3 红色旅游绩效

“绩效”一词来源于管理学, 其解释包括“成绩;成效”[4]、“功业;成绩”、“效果;功用”[5]。在我国学术研究中, “绩效”基本都以组合词形式出现, 包括管理绩效、工作绩效、生态绩效、绩效考核等[6]。随着旅游研究的发展, 相关的“绩效”问题也逐渐成为研究重点。一些研究者并未对“绩效”进行严格的概念界定, 认为绩效主要指效果、成效。另外一些学者在研究中对“绩效”的概念进行了界定。但是只是少量的从研究空间上来概括。结合相关研究, 作者认为“绩效”应为“成绩、效果”之意, 是对过去某个时间段针对某一问题在采取一定措施后所表现出的结果或效果。

红色旅游绩效的概念还没有被正式提出, 但是学者根据自身研究的不同, 对不同的红色旅游绩效进行了阐述, 如李亚钦提出红色旅游景区组织绩效是指红色旅游景区在一定的时期内达到特定发展目标的程度以及所取得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文化效益[7]。方世敏和曹红春提出红色旅游经营管理的绩效, 是指在红色旅游景区经营管理的过程中, 所取得的满足社会各种需求的有效产出, 它主要是运用数学统计和运筹学的方法, 采用特定的指标体系, 对照统一的评价标准, 按照一定的程序, 通过定量定性对比分析, 红色旅游景区经营管理有效产出做客观、公正和准确的综合评判[8]。

3 发展历程

3.1 红色旅游

通过对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的整理, 截止至2013年底。以“红色旅游”为关键字搜索出7661篇文献, 如表1所示, 反映学术界对红色旅游研究的规律。红色旅游研究以2005年为界, 此前研究红色旅游的成果非常少, 自2005年起, 人们对研究红色旅游进入了一个发展期, 甚至没有很明显的起步期, 就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段。2000年以前都是非常少的, 研究成果寥寥无几, 到2001~2004年才有所增多, 到2005年红色旅游的研究迅速升温, 每年都是到达600篇以上的数量。

本文根据学者对红色旅游研究的成果数量和内容对红色旅游发展进行分段研究, 并提出了每段的特征。

3.1.1 萌芽时期 (1984~1999年)

在这个阶段, 学者对红色旅游的研究还没有正式提出, 只有少许几个在研究其他行业中提到红色旅游这个词, 没有对红色旅游内涵进行研究, 又或者在研究旅游资源中有提到这类文化旅游, 如李坚诚在研究井冈山市和宁冈县的旅游开发中就提出了“再现红色政权革命胜迹, 开发绿色天地自然风光”的理念[9]。

3.1.2 过渡时期 (2000~2004年)

2000年之后, “红色旅游”的概念被正式提出, 张敏和诸新民在中国旅游报正式提出红色旅游这个概念, 这是学术界第一次有人提出红色旅游一词, 此后人们开始关注红色旅游的发展。这个阶段, 学者们纷纷对红色旅游的发展现状、未来的发展等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在过渡时期, 以江西红色旅游区的研究为主, 研究者对红色旅游的研究发展也展开了序幕。

3.1.3 发展时期 (2005~2013年)

2005年后红色旅游研究进入了高潮, 在这个阶段, 学者们继续对红色旅游进行深入的研究, 与过渡时期的简单探索相比, 发展阶段学者对红色旅游的研究内容更加的丰富, 涉及的行业也较多, 具体有以下几点:第一, 研究红色旅游的现状和问题, 如余凤龙、陆林、陈志永和李育等对红色旅游的现状和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 认为红色旅游是一种新兴的旅游产品, 红色旅游的发展大有前途, 但是又存在许多的问题, 所以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研究[10]。第二, 怎么样进行红色旅游的发展, 提出了红色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如王亚娟和黄远水对在红色旅游发展之初有可能出现的问题做了归纳, 并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对策[11]。第三, 红色旅游发展模式的研究, 发展阶段学者认为不同的地区、不同的红色旅游发展的文化就会有不同的发展模式, 有些学者对整个红色旅游的发展模式进行探索, 有些学者针对不同的地区发展形势的不同提出了不同的探讨, 如毕剑通过对我国大量红色旅游实例、事例的分析和总结, 概括出我国红色旅游开发的几种常见模式:红绿结合模式、红古结合模式、红色演出模式、博物馆模式、旅游节庆模式、红色主题公园模式、体验参与模式[12]。第三, 红色旅游的产品和资源的开发提出了想法, 如何开发红色旅游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在研究红色旅游的过程中, 学者也对红色旅游的资源的开发和产品的设计也提出了一些看法, 如戴欣欣对井冈山红色旅游产品开发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 包括开发原则、开发方式、红色旅游产品创新开发途径、旅游产品开发的保障体系等4个方面[13]。

3.2 红色旅游共生

以“红色旅游”+“共生”为关键词, 在中国知网数据库进行搜索, 笔者发现学者对红色旅游共生的研究从2004~2013年底, 仅仅只有21篇, 数量很少, 如表2。目前红色旅游研究虽然较多, 但是共生的理念引入旅游研究时间较短, 红色旅游与共生概念的结合也只是处于萌芽的阶段。

本文根据学者对红色旅游共生研究的成果数量和内容对萌芽阶段的特征进行分析:2004~2009年期间, 学者们只是在对红色旅游的开发过程中提到了共生的一词, 认为可在开发旅游资源的过程中能够实现和谐共生的发展, 如杨效忠和王庆斌等在研究皖西红色旅游发展中就提出独立型、共生型和依托型三类A级红色景区创建模式, 梳理了红色旅游物质遗产和非物质遗产资源的保护方式和保护体系[14]。但是没有对红色旅游概念进行阐述, 2010年后, 共生的理念被广泛的运用到旅游行业, 红色旅游共生的相关研究也继续发展, 共生已经在旅游界进行了明显的阐述, 但是红色旅游共生的机理还是没有明确的研究, 但是在旅游共生研究的基础上, 红色旅游共生的研究也有其自身的成果, 有些学者利用共生理念对红色旅游的资源整合、区域的构建、发展模式进行了研究, 如何海斌和王荣林利用共生理论, 分析长治市红色旅游资源整合的可行性, 提出红色旅游资源整合的三个层面, 即同质共生层、异质共生层与外部竞合层[15];叶甬渝结合自然界的共生理论分析川渝两地红色旅游共生的条件, 并基于共生理论提出发展川渝两地红色旅游共生的对策[16];高科和刘海洋通过对共生理论和红色旅游的研究回顾, 从产业、区域、产品、管理、利益、文化等6个方面构建了红色旅游的共生发展模式, 并提出了吉林省红色旅游共生发展的路径[17]。

3.3 红色旅游绩效

以“红色旅游”+“绩效”为关键词, 在中国知网数据库进行搜索, 作者发现学者对红色旅游绩效的研究从2007~2013年底, 仅仅只有16篇, 数量很少, 如表3。红色旅游与绩效的研究处于萌芽的阶段。

本文根据学者对红色旅游绩效研究的成果数量和内容对萌芽阶段的特征进行分析:这个阶段主要以研究湘潭为主, 学者们对红色旅游绩效进行探讨, 曹红春在研究国内外关于服务质量和顾客满意度文献的基础上, 试图将服务质量理论应用到红色旅游景区中, 通过实证研究, 探讨期望服务水平、感知服务绩效以及两者之间的差距与景区顾客即游客满意度的关系, 并构建研究模型, 从而为红色旅游景区经营管理者制定措施改善服务质量提供建议、对策[18];邹艳基于功能视角, 运用模糊数学模型和层次分析法, 从绩效评价出发, 对红色旅游节事的有效性进行分析研究[19];阎友兵和殷建立基于社区居民视角, 从政治、经济和环境三个维度构建含有13个测量指标的红色旅游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确定各指标权重, 并对韶山展开实证分析[20]。

4 旅游共生的研究内容

26年来, 我国旅游共生研究内容丰富, 多样, 本文通过阅读了大量的文献后整理得出, 至今为止我国对旅游共生的相关研究内容大概可以归纳为理论研究、热点问题讨论以及个案研究3个方面。

4.1 旅游共生的理论研究

4.1.1 关于旅游共生的内涵

对共生概念做出明确的界定和定义, 是研究共生问题的基础之一。共生理论 (Symbiosis Theory) 最先发展于生物学领域, 至今已有一个多世纪。1879年德国生物学家德贝里对共生进行明确的定义:共生是相互性活体营养性联系, 是一起生活生物体某种程度的永久性物质联系。200多年前, 经济学家也发现现实经济中也存在共生的现象, 时至今日, 共生理论的研究也渗透到其他各领域, 但不同的领域对共生的界定也不同。就旅游行业而言, 由于迄今为止学者们在实际研究中运用“共生”概念的目的各有不同, 所以“共生”一词的定义众说纷纭, 但目前学者们对“共生”的定义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从共生的“三要素” (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和共生环境) 对旅游“共生”进行界定, 认为共生是指共生单元之间在一定的共生环境中, 通过共生介质和共生界面形成的具有一定形式的关系, 如《基于共生理论的区域旅游竞合研究》 (吴泓、顾朝林, 2004) 、《闽台旅游合作的共生模式研究》 (张健华、陈秋华、余建辉, 2008) 等。二是认为共生内涵包括同质共生和异质共生两个层面, 如《共生:旅游发展的新思路》 (钟俊, 2001) 、《基于共生理论的城乡互动型红色旅游区的构建》 (黄细嘉、邹晓瑛, 2010) 等。

4.1.2 关于共生的“三要素”

共生单元、共生环境和共生模式是共生的三个基本的要素, 学者们对旅游共生的探究都是从这三个要素着手。班倩倩 (2013) 对长江三峡旅游景区共生空间结构的要素进行了阐述, 从共生单元, 共生模式, 共生度三个方面进行了适用性研究的分析[21]。唐仲霞、马耀峰和魏颖 (2012) 对青海和西藏两个共生单元之间的共生关系进行研究[22]。陈玉涛 (2011) 对黄河三角洲区域旅游的共生模式进行探索。[23]。孙长青和孙冬玲 (2012) 选取长江三角洲各城市的旅游资源、人均GDP、人均旅游产出、旅游收入占GDP的比重四个参数作为共生单元的质参量, 选取理念、活动、视觉三个参数作为共生单元的象参量, 对其进行共生单元的定性、定量分析[24]。黄细嘉和邹晓瑛 (2010) 以江西南昌地区为例, 研究城乡互动型红色旅游区的理想共生模式, 对构建互动合作共生模式的城乡红色旅游区进行探讨[25]。共生研究发展至今, 学者们对共生模式的相关研究是最多的, 共生单元的研究没有单独的研究, 许多成果也只是作为一些模式研究中的一部分或者是其他研究竞合机制中的一部分, 单纯研究共生环境几乎是没有, 仅仅少数只是在文章中有所提及, 如朱德亮和张瑾 (2012) 在研究影视型主题公园旅游开发“共生”模式中, 以无锡影视基地为例分析了旅游开发的共生环境[26]。

4.2 旅游共生研究的热点问题

有关近年来旅游共生研究的热点问题, 作者通过近期学者对旅游共生的相关研究成果分析发现, 旅游共生的相关研究内容复杂, 多样, 杂乱, 研究的热点较多, 如区域旅游、乡村旅游、旅游共生空间结构、旅游共生机制、古村落旅游共生、利益相关者共生、旅游与环境共生等都是学者比较关注的问题。本文根据近期学者对旅游共生的研究成果, 选择目前几个比较热点的问题进行分析, 如下所示:

4.2.1 区域旅游共生问题

目前区域旅游对产业发展的融合和对经济的发展的综合带动作用不断增强, 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地位不断得到强化, 因此区域旅游在学术界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自20世纪80年代学者引入共生理论, 作为旅游同质共生研究类型的一种———区域旅游合作一直是旅游研究的重点, 近期学者们对区域旅游合作机制探讨较多。王东红 (2009) 打破前人仅从经济学角度诠释区域旅游资源整合的惯例, 在共生理论的视角下对区域旅游资源的整合进行了探讨研究[27]。在探讨如何实现区域旅游发展、区域旅游共生均衡的最理想状态, 袁尧青和文红 (2011) 认为其措施与途径主要有:强化区域旅游共生单元合理分工;整合区域旅游共生单元品牌与形象, 共拓市场, 提高整体吸引力;加强共同基础设施建设, 建立资源共享机制;激发区域旅游发展创新, 强化区域旅游整合机制;完善区域旅游产业集群网络, 完善旅游发展调控机制。为了解决由于“政区分割”产生的旅游发展问题[28]。张慧霞和刘斯文 (2006) 以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地区为例, 构建多层次、多渠道、多方位的点、线、面合作模式, 充分发挥区位、资源等优势促进该地区旅游共同发展[29]。

4.2.2 乡村旅游共生问题

现在人口从乡村涌入城市成为一种趋势, 导致我国城市人口众多, 虽然城市资源丰富但是毕竟人均占有资源较少, 为了减轻城市压力, 也为了提高农村的经济和人们的生活水平, 乡村旅游成为现在人们关注的热点, 但是如何发展乡村旅游, 学者们煞费苦心寻求多种解决之道, 如观光农业、生态旅游、乡村旅游等。近几年研究者引入了一个新的概念———“共生”研究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实际需要解决的问题。邹统钎, 陈序桄 (2006) 考虑乡村旅游的实际情况, 针对外来经营者和本土经营者之间的矛盾, 提出乡村社区和外来企业“双赢”的经营者共生模式, 主要包括共享机制、协调机制、一体化机制[30]。易开刚和俞富强 (2010) 基于共生视角, 针对“农家乐”经营不规范、卫生不达标、服务质量欠缺等问题, 对“农家乐”的经营模式进行分析, 提出“股份+合作社”式的“农家乐”新型经营模式。

4.2.3 旅游共生空间结构的问题

班倩倩 (2013) 以旅游景区和节点城市为基本共生单元, 以水陆空交通网络为共生界面, 对旅游共生空间结构的演变过程进行分析, 并根据实际情况确定长江三峡旅游景区共生空间结构演变过程, 分为4个阶段:发展初期 (1992~1997) 、发展期 (1997~2003) 、成长期 (2003~2009) 、后三峡旅游时代 (2009年以后) , 此外对旅游共生空间结构形成原因进行探索, 认为主要有自然演化, 发展干预两个因素。陈志军 (2008) 分析区域旅游系统空间结构理论及区域旅游系统的内部形态结构和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征, 并将区域旅游空间结构演化模式划分为点状模式、放射模式、凝聚模式和扩展模式4种类型。牟红和雷子珺 (2013) 对旅游共生的空间结构成因有类似的想法, 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包含原生轴、共生廊、构造带、基底圈在内的长江三峡旅游共生空间时序结构, 并根据空间共生要求, 以强化共生边界为目的, 构建了长江三峡“点-轴-圈-网”的旅游共生空间要素结构[31]。

4.2.4 古村落旅游共生问题

近年来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越来越重视, 而非物质遗产大部分都存在于一些偏远的古村落群中, 所以有关如何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和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成为学者研究的热点。赵红莉 (2013) 为了解决下梅古村落旅游发展存在的资金短缺、开发商与村民利益冲突等问题, 实现可持续发展, 提出共生模式来实现该区的可持续发展, 并提出一体化共生是古村落旅游利益相关者共生的理想组织模式[32]。毛长义、张述林和田万顷 (2012) 为了更有针对性的开发各类型古镇旅游, 根据现实条件等方面的差异, 提炼出3种基于区域共生的古镇旅游发展驱动模式, 即城市居民游憩需求驱动下的“古镇-城市”共生模式、旅游热点 (线) 带动下的“古镇 (村) -景区”共生模式和旅游良性竞合下的“古镇 (村) -古镇 (村) ”共生模式, 然后探究各类型古镇与区域的共生特征、旅游发展动力机制和驱动策略。以重庆16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为例, 通过区域特征、区域格局分析, 分成重庆“一小时经济圈”、渝东北、渝东南等3种空间类型, 从区域共生视角分别深入探讨了各类古镇旅游驱动发展对策[33]。刘仕瑶 (2012) 明确的提出近年我国的古村落是旅游开发的热点, 还以贵州青岩古镇为例, 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对当前古村落旅游开发所面临的矛盾进行探讨, 并提出了建立保护式开发的途径, 以促进旅游开发与古村落保护的共生。

4.3 旅游共生的个案研究

旅游共生研究中利用共生理论分析案例的文章占了论文数量的很大部分, 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有:王金伟和王士君 (2010) 以汶川地震后的四川为例, 构建包括产业共生、区域共生、管理共生、利益共生、文化共生和环境共生6个方面的黑色旅游共生模式[34]。郭文和王丽 (2008) 在理论界所公认的“无锡模式”一体化共生的基础上, 对依托管理主体的特殊性、区位及选址市场优越性、影视与旅游产业融合性及文化同存的“四位一体共生”运营模式进行分析, 主要包括管理共生、产业共生、区域共生和文化共生4个方面[35]。杨桂华 (2005) 利用共生理论构建包括生态旅游的主体-生态旅游者、客体-生态旅游资源、媒体-生态旅游业和载体-生态旅游环境4个方面在内的生态旅游四维目标模式。邹统钎和陈序桄 (2006) 从共生理论入手, 将乡村旅游目的地当地经营者及外来经营者纳入共生单元范畴, 基于共生理论研究中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战略之“经营者共生”战略。在此基础上, 结合北京怀柔区北宅村的情况, 以鹅和鸭农庄为例, 对“分工共生”和“合作共生”两种经营者共生模式进行深入探讨[36]。

5 结语

我爱旅游作文 篇8

关键词:绿色旅游;生态旅游;低碳旅游

1.绿色旅游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工业革命进入了一个深入化的发展阶段,伴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掠夺日益严重。这样给自然资源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和灾难,此时人们开始认识到破坏自然的危害性以及和自然和平共处的重要性。因此“绿色革命”1的提法随之出现了,所谓的绿色革命就是希望能够建立一种社会经济与自然环境和平共处的“绿色文明”2,。而“绿色旅游”的概念也由此提出,绿色旅游是一种提倡绿色消费理念、倡导绿色消费行为、坚持旅游实现可持续发展模式的一种旅游方式。

绿色旅游的概念有广义旅游与狭义旅游的概念之分。狭义的是指远离喧嚣和污染、亲近大自然、获得健康的精神乐趣的一种时尚旅游,这种时尚旅游是以保护环境和生态平衡为前提的,狭义的绿色旅游通常指的是乡村旅游,也就是发生偏远地区的一种旅游活动。广义的绿色旅游是指旅游业提供的在能够亲近环境的同时还能具有环保功能的各种旅游产品和服务的总称。

绿色旅游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它是用一种对社会和环境负责任的态度,在科学合理开发资源的同时并保护周围的生态环境,它概念和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旅游的概念有相似之处,绿色旅游是用一种绿色的概念融入进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贯穿了人与周围自然环境和平共处的一种思想和理念。因此,绿色旅游也即是说包括旅游经营者、旅游管理者、旅游者在整个旅游活动的参与的各个环节都要尊重自然、保护环境,以实现旅游的健康、绿色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了解绿色旅游的概念,我们可以看出绿色旅游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绿色旅游是一种在整个旅游活动中都要贯穿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第二,绿色旅游充分体现了人类与周围自然环境和平共处共同发展的一种思想;第三,绿色旅游是一种保护环境、尊重自然的新的经济发展模式。

2.生态旅游

Ceballos Lascurain(1983年)最早提出了生态旅游的概念。Ceballos Lascurain的观点认为:“生态旅游就是旅游者到干扰和污染相对其他地方较少、较低的自然地区,专门为了了解、欣赏和学习这些地方的自然资源、自然环境、当地存在的文化而进行的一种旅游活动。”在Ceballos Lascurain提出生态旅游概念以后,国内外很多学者和专家就生态旅游的概念做了不同的表达和阐述,但是到目前为止,关于生态旅游的概念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还没有达到一个统一的认知。

1993年,国际生态旅游协会对生态旅游做了界定:生态旅游是指具有保护自然环境与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一种旅游活动。生态游强调的是对自然景观的保护,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旅游。

生态游还有一种得到广泛认同和应用的定义:旅游活动要尽可能的降低对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的破坏,在确保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和利用的同时要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经济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的一种旅游活动。

3.低碳旅游

2009年5月份举办的世界经济论坛上有一份《走向低碳的旅行及旅游业》的报告,报告首次提出了“低碳旅游”的概念。《走向低碳的旅行及旅游业》的报告中显示如下数据:旅游业的碳排放量占世界总碳排放量的百分之五,旅游业中的运输业的碳排放量占到百分之二,另外百分之三的碳排放量是纯旅游业产生的。2009年11月份在深圳举办的“2009两岸三地旅游业发展高峰论坛”上“低碳旅游”作为一个概念明确被提出。

随着低碳旅游的概念提出,国内外很多学者和专家对低碳旅游的概念内涵做了相关的阐述,比如:蔡萌、汪宇明(2010年)认为低,低碳旅游就是通过采用采用低碳技术、推行碳汇机制,倡导低碳消费方式等手段,为了使旅游者获得更好的旅游体验质量,并确保旅游业的三大经济效益的一种全新的、可持续的、绿色的旅游发展模式。魏小安则认为,低碳旅游即是旅游经营者和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尽可能的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的一种旅游方式。

总结一下旅游业界对低碳旅游概念的相关表述,本文将低碳旅游的概念定义为:

低碳旅游,即是一种降低碳排放量的旅游,是在旅游活动中计算碳排放量并且采取行动降低碳排放量的旅游,是一种低耗能、低污染、低排放的绿色环保旅游。

4.绿色旅游、生态旅游和低碳旅游的概念辨析

从近些年旅游业的发展和研究倾向可以看出,旅游业界共同致力于可持续发展旅游的研究与探讨。绿色旅游、生态旅游的探讨和研究都在为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而努力。低碳旅游也是如此,它和生态旅游、绿色旅游的主旨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但是这并不代表低碳旅游和生态旅游、绿色旅游的概念内涵是一样的,我们不能把三者混为一谈,绿色旅游、生态旅游和低碳旅游的概念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

(1)绿色旅游、生态旅游和低碳旅游三者有着许多相同点,通过对三者概念相同之处的研究,一是有利于我们把研究成果加以深化发展,二是有利于促进三者的研究上相互借鉴经验。绿色旅游、生态旅游和低碳旅游的相同之处表现为:

第一,指导思想相同。绿色旅游、生态旅游和低碳旅游都是在可持续思想的指导下而产生的旅游发展模式。

第二,对旅游经营者和旅游者的要求相同。绿色旅游、生态旅游和低碳旅游都要求旅游经营者和旅游者要有极强的环境保护意识,在环保理念的指导下作出环境保护的行动。

第三,本质和目标相同。绿色旅游、生态旅游和低碳旅游都是环境保护的旅游,都是以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

(2)绿色旅游、生态旅游和低碳旅游三者概念的不同之处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对象与范围不同。从绿色旅游、生态旅游和低碳旅游的概念上看,绿色游与生态游都是有载体的旅游方式,要么是以自然资源为载体,要么是以特定的文化资源为载体,而低碳旅游则不同,低碳旅游没有特定的资源类型的限制,任何类型的旅游资源都可以进行低碳化建设。因此,低碳旅游的概念要比绿色旅游、生态旅游的概念范围宽泛。很多学者和专家都探讨过生态旅游是绿色旅游的一种,由此可见,在范围上来说低碳旅游包括生态旅游和绿色旅游,而生态旅游又是绿色旅游的一种。

第二,是否可以量化不同。低碳旅游是一种计算碳排放量的旅游,是一种可以量化的旅游,而绿色旅游和生态旅游却不可以量化,这是一个较大的不同之处。

通过计算旅游经营者和旅游者在整个旅游活动中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来采取措施降低碳排放量的旅游即是低碳旅游,低碳旅游为旅游业实现低碳化发展提供了极其便利的条件。而生态旅游和绿色旅游只是作为一种旅游发展模式的界定,绿色旅游在旅游发展模式界定的同时也提供了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指标和可以量化的措施。显然,低碳旅游才能承担旅游业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重托,也可以说低碳旅游是未来旅游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旅游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最佳定位模式和发展模式。(作者单位:河南经贸职业学院)

注解

①绿色革命是指在环境学科、生态学科等基本学科理论的指导下,人类适应并与环境和谐发展所创造的一切文化和活动。

②绿色文明是一种能够使人类持续感觉到幸福感的文明。

参考文献

[1]Ceballos-Lascurain H. The Future of Ecotourism[J].Mexico Journal,1987(2):13~14

[2]魏小安.低碳经济与低碳旅游[N].中国旅游报,2009(2)

旅游作文旅游见闻400字 篇9

今天我们全家和几个叔叔阿姨去旅游,太阳公公好像知道似的,特地给我们安排了个大晴天。我们踏着快乐的脚步,开开心心的坐上了大巴车,很快就行驶到了婉转崎岖的山路上,窗外的迷人景色“嗖、嗖”从眼前飞过,真是让我目不接暇。不知不觉已经到了半山腰,忽然被一个:“好深呀!”尖叫声给打断了,我马上下意识的往下一看,顿时感觉魂飞魄散,原来我们正在万丈深渊的悬崖边上,刚才欣赏那悦目赏心的美景的好心情,一下子消失的无影无踪,只好盼望着快点到达。在山路上颠簸了两个多小时,终于到达了目的地——“四窗岩漂流”。悬在嗓子眼的心又落了下来,我飞快的换上救生衣乘车去上游准备漂流,一路上,边走边看着清澈见底的泉水从高处流下,让我心旷神怡。坐上用气充的“船”,慢慢的划着,绕过了各种各样的“小岛”,穿过了触目惊心的深水区,来到了让人看了就提心吊胆的”大瀑布”跟前,我做好了心理准备紧闭上双眼,那时好像一阵风吹过,吹的水直翻滚,一下子都跳到了我们的船上,给我洗了个凉水澡,真是太爽了,睁开眼睛我已经狠狠地落到了水里……划着划着就到了漂流的终点,我才恋恋不舍的下了船。今天过的真是太开心,太刺激了。

我爱地球作文400字:我爱地球 篇10

她是一个富有的母亲,她有它有高高的雪峰、层层的梯田、茂密的森林、弯弯的河流、和蔚蓝的大海。她更有丰富的水、石油、煤炭、原油、天然气......

可是,可是却不好好珍惜,他们大量砍伐树木、过度开采地下水,把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大气资源・・・・・・这些可以再生的能源不但不能再生,还了一系列生态灾难。为了权利和土地来战争,人类利用核武器让许多的无辜的动物丧失生命。

人类把地球妈妈弄的遍体鳞伤,千疮百孔!人类也得到了应有的惩罚:森林的消失造成了洪水,山体崩塌;大片大片的裸露的土地造成了沙尘暴;海水的污染造成了海洋生物的灭绝。天空蔚蓝、白云不再洁白、花朵不再鲜艳、小草不再嫩绿、大树不再茂盛、小鸟不再歌唱、鱼儿不再嬉戏、河流不再清澈、动物不再玩耍。

周超飞:旅游超市卖旅游 篇11

9年职业生涯,硕果累累,周超飞的身份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从一名普通打工者,走向了成熟的职业经理人。

职业对性格的改变

职业有时候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性格,周超飞说十年前,他还是个羞涩的小伙子,与别人交谈也结结巴巴。那时候,他刚入社会,在红极一时的东星集团从事导游工作。而导游是一个外向型的职业,少不了要与别人沟通洽谈,这正中周超飞的软肋。“没办法,只得逼着自己去改变。”

万事开头难。从最开始的磨磨蹭蹭,面带羞涩,到现在的口齿清晰,挥洒自如。周超飞说,一个人的性格是可以通过后天的矫正来改变的。逼着自己与客户沟通,阅读不同的书籍,观察客户的喜好和心理,周超飞全方位,多角度的去训练自己,充实自己。当勇气锻炼到的一定程度,恰巧知识也储备充足的时候,就能自信的与人沟通。

周超飞是学旅游科班出身的,1994年进入湖北大学旅游专业,毕业后分配到东星集团工作,一干就是9年。“我的职业生涯第一个完美转身是在东星完成的。”从一名导游做到东星集团分子公司的总经理,周超飞用9年时间华丽蝶变。

在东星集团,周超飞成功的收购了深圳东方国旅,并在广州成立首个营业部。2008年,周超飞被委派在钟祥风景名胜有限公司出任总经理。

2009年,重庆百事通旅游在武汉成立分公司,作为本土职业经理人,周超飞被引进到了百事通,开疆辟土,开始新的征程。

旅游超市新模式

“最初就是被百事通新型的旅游模式所吸引。”三年前,对于整个旅游市场来说,百事通“旅游超市”的模式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它打破了传统的旅游业既设计产品线路,又做产品+销售的模式,而是让有实力的供应商专门设计优质的旅游产品,然后全部放在百事通旅游超市这个平台上展出。通过广撒网的方式将门店开遍大街小巷,每一个人都可以走进门店购买自己想要的旅游线路。

从传统的旅游模式一下子过渡到新型的旅游模式,周超飞说,这个过程有阵痛和不适应,但是自己还年轻,比较容易接受新事物。“欧美发达国家旅游业已形成了旅游产品设计和销售分离的协作模式,市场潜力巨大。这种模式是旅游业发展成熟的必然结果,分工协作,细分市场。”

将批零体系进行分离,专注于销售渠道的拓展和旅游零售,做旅游行业的连锁卖场。同时,为供应商、门市、消费者三者之间建立了完善的资金保障体系和诚信机制,从而跨越了因门市挂靠、承包经营给旅行社发展造成的屏障。这种统一管理,给旅游行业长久的无序经营带来了积极正面的影响。百事通采取销售终端和财务结算一体化的模式,保证了资金的正常运转,现款现结,提高了供应商的积极性,并专注于做好游客的服务。

我爱旅游作文 篇12

世界旅游发展史表明, 科学技术的革新往往对旅游活动及旅游业具有举足轻重的推动作用, 互联网作为沟通交流的方式, 是重要的传播媒介[1]。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一方面社会能够提供的旅游信息越来越多, 为人们出行提供方便; 另一方面以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为代表的移动终端逐渐普及, 改善了人们的生活, 也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 “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也越来越容易实现, 自助游市场日益蓬勃发展。

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社交方式风靡整个社会, 人人都可以拥有属于自己的粉丝团体、朋友圈, 随时随地分享自己的心情。以驴妈妈旅游、同程旅游等为代表的旅游APP各具特色, 吃喝玩乐各种信息尽在 “掌”握, 人们的个性化需求更容易得到满足。总之, 智能移动 “微”终端使得旅游更加方便快捷, 甚至可以说 “一部智能手机, 可以让旅游变得随心所欲”; 以 “微博、微信朋友圈”等碎片化信息为主的表达方式, 旅游 “微时代”来临。面对这一新的市场变化, 对旅游企业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如何通过 “微平台”吸引潜在旅游者, 扩展旅游市场是旅游企业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

2 相关概念界定

2. 1 旅游 “微时代”

结合现实及理论发展, 本文为旅游微时代做出以下定义: 借助于互联网的发展, 旅游者通过运用移动智能终端进行自主安排旅游行程, 并通过社会化网络平台以微博、微信、微视频为代表的交流工具互动分享旅游经历, 旅游者更加注重个人微观感受, 同时要求旅游相关企业提供细微服务和关注微营销的新型营销方式的新型旅游时代。其主要特点是 “微终端”、 “微平台微营销”、 “细致入微的服务”。

2. 2 旅游行为和旅游电子商务

旅游行为是指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旅游季节、旅游目的和旅游方式的选择以及与之紧密相关的旅游意识、旅游效应和旅游需求特征 ( 周世强, 1998) [2], 对旅游行为的研究不仅可以发现游客的流动及行为规律, 找出行为发生的影响机制, 而且可以丰富旅游学的研究内容。同时, 研究还能与旅游产品开发设计、旅游市场营销相结合, 为旅游企业制定经营、管理策略提供重要参考, 为旅游资源的开发与规划提供科学的依据, 具有广阔的应用性。

3 移动终端对旅游者旅游行为的影响

狭义的旅游行为特指旅游者在旅游目的地的具体游乐活动, 也就是与旅游资源密切相关的旅游者的部分行为; 广义的旅游行为则包括旅游者从旅游客源地到旅游目的地再返回到旅游客源地的整个过程的全部行为。

3. 1 出发前, 旅游者可以充分利用碎片时间筹划旅游行程

随着旅游活动大众化、散客化趋势的到来, 旅游活动参与方式正从团队游向以散客自助游转型。为了保证旅游行程的顺利进行, 自助游旅游者需要提前了解旅游目的地各个方面的信息, 对于大多数的上班族而言, 专门抽出时间进行信息收集整理较难实现, 甚至可能会导致对行程的放弃。以手机为代表的移动终端为信息收集整理提供了平台, 潜在旅游者可以利用上下班路上等碎片时间进行信息的搜集, 节省了时间。旅游攻略、各种旅游APP等都为旅游者出行提供全面的信息, 而且大多数平台支持在线支付和随时退订, 都保证了旅游行程的顺利进行。由CNNIC发布的第35 次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5]显示截至2014 年底, 手机预订机票、酒店、火车票或旅行度假产品的用户规模达到1. 34 亿, 手机在线旅行预订是移动端增长速度最快的商务应用。

3. 2 旅游途中随时随地分享旅游心情, 刺激潜在旅游者

第35 次统计报告显60. 0% 的中国网民对于在互联网上分享行为持积极态度; 有43. 8% 的中国网民表示喜欢在互联网上发表评论。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通过微博, 微信朋友圈、空间等交流平台可以实现随时随地分享旅游心情, 美食美景及其他美好的旅游感受通过 “微信息”借助 “微平台”可以产生广泛的影响, 这些美好的方面也是一种潜在的营销, 对分享内容中所涉及到的景区或者游览项目的宣传, 而且可以刺激潜在旅游者走出家门踏上旅途, 朋友们的点赞和评论等互动也会增加旅游者在旅游途中的乐趣; 另外旅游者在旅游行程中对行程中不满意地方的吐槽也会产生相应的影响, 由于现在信息时代信息传播的广泛性和开放性, 一些方面还会引起旅游各个方面的管理部门对所反映问题的重视, 促进问题解决, 优化旅游环境, 提供更好的旅游服务。

3. 3 良好的自助游感受会成为后续旅游活动提供经验, 更加信任依赖这种方式

旅游者经过自己运用移动终端完成高度符合自己需求的旅游行程, 会获得极大的满足感和成就感, 无疑这种旅游行程更加符合个人需求。出发前获取旅游信息, 旅游过程中分享旅游心情, 地图导航、酒店预订、门票及车船票预订这些体验, 会为以后的出游提供经验和教训, 好的体验会使旅游者提高对这种新型自助游方式的认可度, 也会更加依赖这种方便快捷的自助游形式, 进一步推动电子自助游市场发展。

4 旅游 “微时代”, 旅游业应对策略

第35 次统计报告显示[5], 目前我国手机旅行预订进入爆发增长期手机网购、手机支付、手机银行等手机商务应用用户年增长分别为63. 5% , 73. 2% 和69. 2% , 远超其他手机应用增长幅度, 手机旅行预订是增长最为快速的移动商务类应用。

4. 1 旅游公共服务体系亟待完善和改进, 以适应旅游者新需求

旅游”微时代”到来, 日益旺盛的自助游发展趋势, 信息时代发展本身的需求及个性化的游客需求呼吁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的改进完善。完善有线无线网络覆盖, 公共交通及自驾游所需的交通信息服务, 游客中心信息咨询服务, 权威官方旅游资讯网站建设等, 另外政府应该加强对新的营销方式和平台的监督管理, 严厉打击利用网络欺骗消费者的行为, 保障旅游者权益。配套完善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不但是旅游业高度发展的重要表现更是迎合自助游这一发展趋势的必然要求。

4. 2 旅游景区推进智慧旅游建设, 提高管理水平

积极运用微平台建设智慧景区, 提供网上景区门票预订服务的一个重要作用是可以有效控制调节客流量, 有利于景区的合理健康发展。游客超载不仅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而且会造成景区交通拥堵, 诱发安全事故, 降低游客游览质量。尤其是旅游旺季的热点旅游景区需要有效管理游客, 加强生态环境监测, 通过旅游高峰期游客时空分流管理均衡游客分布, 以减轻环境压力, 提高游客满意度。

4. 3 旅行社改变传统营销策略, 重视 “微营销” 手段的应用

目前, 一些旅游企业的旅游营销的手段大致还停留在传统纸质媒体营销的阶段, 这显然与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 网络营销已经成为了各行业营销的主战场的现状不相符。即使有一些旅游企业注意到了信息化浪潮对旅游营销带来的冲击, 但由于依靠个别企业微薄的力量想要建立完善的网络营销体系, 从资金和技术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难度。旅游者通过手机APP抢购景区门票和团购享受优惠, 如同程旅游等推出的秒杀活动 “一元抢门票”很受欢迎, 这也是旅游景区调节冬季景区淡季的促销手段, 还有一些则是通过微信上 “点赞”集够一定数量则可以享受免费门票, 这样的活动吸引了很多人参与其中, “微营销”再次证明了其巨大的市场吸引力。

4. 4 旅游企业间加强合作, 共创和谐旅游大环境

旅游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需要各旅游企业加强合作, 涉及旅游的 “食住行游购娱”任何一个环节的滞后都会成为制约旅游发展的短板, 所以各企业齐头并进, 携手共同发展, 合作共赢才是可取之道。为了满足游客越来越多样化的需求, 从细微处着手, 提供个性化的服务是各旅游企业应该共同关注的问题, 用细节打动旅游者才能把握市场, 固定客源。

5 结语

互联网时代, 随着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的普及使用, 自助游蓬勃发展, 旅游 “微时代 “到来, 移动旅游电子商务前景广大, 面对新的发展形势, 对旅游业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只有紧跟时代潮流, 迎合消费者需求才能保持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朱峰, 项怡娴, 丁新新.互联网的传播作用对旅游目的地演化的影响—基于婺源的个案研究[J].2013, (5) :147-152.

[2]周世强.生态旅游与自然保护、社区发展相协调的旅游行为途径[J].旅游学刊, 1998, (4) :33-35.

我爱我校,我爱我师的作文 篇13

老师,您就像我们的妈妈,时时刻刻关心我们,呵护着我们,还让我们学习的知识,您就像参天大树,而我们只是上面几片较小的叶子;您是园丁,而我们只是花朵,您努力的照护我们,关爱我们,时时刻刻牵挂着我们,帮我们点了一盏亮亮的灯,让我们慢慢的前进。

校园,在有一年我就要离开你了,我在这里了五年,让我开心;让我快乐;让我感受到书的香气。 亲爱的老师,感谢你们在这五年中对我们的关爱和呵护,我永远不会忘记您,我亲爱的老师。我爱我校,我爱我师!

我爱旅游作文 篇14

黄帝陵位于陕西省黄陵县境内,被称为“天下第一陵”,轩辕黄帝是我们的祖先,我们都是炎黄子孙,所以我们来缅怀轩辕黄帝。

踏过龙池上的轩辕桥,就来到了轩辕庙,进入庙门,一棵遮天蔽日的古柏映入眼帘,那是黄帝亲手种植的柏树,树干粗大,听说七个大人手拉手合抱都围不过来呢!古柏群中还有一棵汉武帝甲柏,汉武帝曾在上面挂过铠甲。黄帝脚印石上的脚印特别大,让我们想象黄帝是个多么威武的英雄啊!走出古柏群,就来到轩辕殿,轩辕殿前有鼓台、钟台、56面龙旗和青铜牛鼎。轩辕殿有一个圆天窗,这就是天圆地方的景象。每年清明节,海内外的炎黄子孙就会来到这里,祭祀轩辕黄帝。可惜我没有机会亲眼目睹壮观的情景。

接着,我们乘车上山去黄帝陵。

我们沿着石阶爬山,两旁还有许多明星栽的柏树苗,到了黄帝陵的陵墓前,许多人都在这里祭祀。黄帝的陵墓前有一块石碑,上面刻者“黄帝陵”三个大字,还是郭沫若写的呢!

我们绕着黄帝的陵墓走了一圈,旁边有许多柏树,是全国最大的柏树林。两棵龙角柏好象已经死去,但导游说却是有生命的,太神奇了!它们像龙一样,直插云霄。真让人景仰。

我爱旅游作文 篇15

关键词:海南,旅游,旅游地文化,影响

一、旅游文化的内涵

文化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给它下一个严格和精确的定义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不少哲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历史学家和语言学家一直努力,试图从各自学科的角度来界定文化的概念。然而,迄今为止仍没有获得一个公认的、 令人满意的定义。然而,准确把握文化概念和内涵是十分必要的。

人类从野蛮到文明依赖文化进步,人类自身的成长靠文化教化,人类自身的生产生活行为都借助于文化包装,可以说人类自身的存在价值和生存意义与文化之间的连接是无法割舍的。把握文化、认识文化在某种程度上就等于把握人类、认识人类。实际上,“文化”一词早已有之,中国古代典籍中早就有“文化”的字样,可以追溯到《周易》“责”卦《象传》中所说的“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化”作为一个整词出现是在西汉时期,刘向《说苑指武》中有 “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1871年,英国人类学家泰勒在其《原始文化》一书中对文化作了系统阐释。他提出,“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合整体。”

中国文化学者许嘉璐指出,广义的文化指的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的和精神的所有成果;狭义的文化就是人类所创造的精神成果。文化无所不在,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文化。《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狭义的文化专指语言、文学、 艺术及一切意识形态在内的精神产品。”

旅游文化是一个比较内容比较广泛的叙述。一般的论述更多的是:“旅游”和“文化”两个领域以及它们不同组合方式的边缘内容。1990年召开的首届中国旅游文化学术研讨会上就有学者提出:“旅游文化是人类过去和现在所创造的与旅游有关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旅游文化是以一般文化的内在价值因素为依据,以旅游诸要素为依托,作用于旅游生活过程中的一种特殊文化形态。是人类在旅游过程中(一般包括旅游、住宿、饮食、游览、娱乐、购物等要素)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总和。”

海南的人文旅游资源,无论是以实物形态存在的文物古迹,还是无形的民族风情、社会风尚,都是海南人民三千多年生产和生活等活动过程的产物。悠久的历史、众多的民族文化、绚丽多彩的黎苗族服饰、神奇的木偶戏、千变万化的乐东大安镇剪纸等都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游客;还有那蓝蓝的大海孕育着不同特色的民族风情———水上人家“疍民”文化;海南的四大名菜、琼菜风味、海南粉、陵水酸粉、文昌抱罗粉、黎族风味“南杀”等独特的饮食文化以及悠悠的民族文化。海南岛正是以其独特的本土文化吸引了大量游客,带动海南国际旅游岛旅游业的不断发展。

二、旅游活动对海南旅游地文化的积极影响

(一)旅游者活动为海南带来新的文化

旅游者是旅游的主体。从文化的角度来看,旅游主体是旅游文化的承载者和传播者。旅游者的文化身份一方面会影响到旅游接待地东道主的文化即“主位文化”,另一方面也会受到“主位文化”的影响,因此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扮演了 “文化交往使者”的角色。

随着旅游者的进入,给海南当地的文化增添了新的文化气息,并在与海南当地居民的接触中促进不同国家、地区、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使彼此之间相互了解和理解,甚至达到文化的相互渗透。以海南少数民族旅游地区为例,随着外来的主流、次主流文化群体的游客的进入,外来文化对当地各民族传统文化复兴和促进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旅游者活动提升海南旅游资源的知名度,丰富了海南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

旅游地和旅游产品要对旅游者保持持久的吸引力,就需要在开发旅游资源的同时,增加文化含量,挖掘文化内涵, 提升文化品味,增添旅游地和旅游产品的吸引力。尤其是对人文旅游资源,如在国内外影响比较广泛的海南琼剧、儋州调声、海南千古情、世界美丽之冠文化演艺等,文化内涵就是它们的存在价值。文化提升旅游资源的价值,是旅游文化价值的首要体现。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文化赋予旅游资源生命,旅游文化不仅从内涵上提高了旅游资源的深度, 而且从外延上也增大了旅游资源的价值。一旦旅游资源被赋予了某种文化内涵,那么其知名度就会随着旅游资源的文化传播而迅速提高成为人们竞相游历的地方,成为著名的旅游景点。

(三)旅游者活动提升了海南带来新的生活方式

生活方式是一个内容相当广泛的概念,它包括了人们的衣、食、住、行、劳动工作、休息娱乐、社会交往、待人接物等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价值观、道德观、审美观等等各个方面。 生活方式是文化身份里最表面、最显而易见的,随着旅游活动的不断深入,社会各阶层的不断接触和融合,海南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也是容易受到影响、变化也比较迅速。而这些影响生活方式的因素包括了社会身份、经济状况、兴趣爱好等多个方面。

三、旅游活动对海南旅游地文化的消极影响

(一)旅游者活动对海南地方语言的影响

旅游者的大量涌入冲淡了当地的方言,当地方言被旅游者慢慢“侵蚀”着。旅游虽对促进语言的统一大有贡献,但却不利于语言文化多样性的保护,而且舶来品的过多,会冲淡本土语言的纯洁性和严密性。

经过三十年的海南旅游活动,海南接待了数以亿计的游人,他们主要来自中国内陆地区、港澳台地区和世界各地的游客,在已经开始实施的“国际旅游岛”大环境下,海南的本土方言(海南话、黎话、临高话、军话等等),或多或少地都受到外来语言的影响,包括影响最大的粤语、闽南语、客家语对海南的影响都比较深远,随着当地国际旅游岛的建设和发展的需要,现在许多当地人都在不断地学习外语(主要是英语、 俄语、韩语、日语等),在平常的旅游接待甚至平时工作和生活过程中都不时夹杂着这些外来语。这对于承传传统语言、 文化和民俗都是非常不利的。

(二)旅游者活动对海南当地行为方式的影响

行为方式是旅游者文化身份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也强烈地受到了客源地文化的影响,特别是与生理需要相联系的那部分生活、行为习惯是很难改变的。因为这种生活习惯往往是一个人从幼年时代起,就在长时期的客源地文化的熏陶下养成了。

海南岛除汉族外,世居海南岛的少数民族有黎族、苗族、 回族。各少数民族至今保留着许多质朴敦厚的民风民俗和独特的生活习惯,使海南的社会风貌显得丰富多彩,在这种环境下,他们承传了世居海南的少数民族———黎族的生产方式, 刀耕火种、靠天吃饭的生活方式,当地居民过着休闲安逸、易于满足的生活方式。然而,经过与外来旅游者的不断接触,受出发地旅游者思维方式、生活节奏、消费意识等多方面的影响,受国际旅游岛政策条件下的影响,当地居民受外来生活方式、工作特点、居住需求改变等因素的影响,从而逐渐在改变他们的行为方式。

(三)旅游者活动对海南精神文化的影响

旅游作为一种文化交流的活动,在对异地空间文化产生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必然或多或少产生一定的消极作用,由于不同文化身份(文化修养、知识修养、学识修养)旅游者的进入,给旅游地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社会精神文化消极影响, 也可以称为“文化污染”。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旅游产业的发展使海南当地人们的收入、生活水平的提高,他们的精神生活也产生的一定的变化,特别是在年轻人群中,他们最容易受到外来文化冲击,年轻人善于吸收各种不同的文化,他们通过与外来旅游者的交往,感受到了不同的价值观、审美观,他们从文化的各个层面吸收外来文化,包括从表面的服饰、语言的模仿,到内在的思想、观念的去趋同。过去海南人们仅仅认为过着封闭的生活足矣,赚钱是为了持家。而随着旅游活动的不断深入进行,他们逐渐意识到工作是为了赚取更多的钱以便娱乐和享受,并且更加注重消费。有些海南的原住民还萌生了走出本我文化、感受异质文化的念头,想要从一个当地居民转化为“旅游者”的身份,亲自感受旅游所带来的身心愉悦的旅游体验。

(四)旅游者活动对海南社会道德准则的影响

海南原住民一直秉持着本民族传统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这种传统道德观念在他们身上已经根深蒂固,面对旅游者带来的巨大冲击不知如何是好,新旧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相混杂,思想上出现混乱,心理发生变异,此时他们道德感下降,会把对社会的不满情绪和对自身的落后、无助感,转化为对社会的不满,甚至产生报复行为。旅游对道德标准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吸毒与色情娱乐业的出现、犯罪率上升和赌博成风。旅游者的高消费以示范的形式引起了接待地的消费欲望,出现社会心理平衡,从而引发犯罪。

旅游业的发展为性工作者及其顾客提供了条件,并创造了良好的场所和环境。从旅游地社会的角度来说,在男权社会中,女性也沦为一种“吸引物”。色情活动为妇女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并且以高收入吸引着大量妇女加入到卖淫的行列中去。而出于旅游发展的考虑,旅游地社会对色情活动采取默许甚至纵容的态度。

虽然海南旅游地并没有受到如此深入的影响,但也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些不良的社会现象,“发廊”、“按摩店”、“游戏厅”等在海南的各旅游接待点都有存在。

四、消除旅游活动对海南国际旅游岛旅游地文化消极影响的途径

(一)进一步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提升海南传统文化旅游资源的吸引力

海南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少数民族人口144.5万,占全省总人口的16.7%,主要分布在琼中、保亭、白沙、陵水、乐东、昌江等6个民族自治县和三亚、五指山、东方3个享受民族地区政策待遇的市。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少数民族创造了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这是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也是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重要的文化旅游资源。

在开发中突出海南地域文化特色,发现和挖掘旅游资源的独特性是开发中的重点,文化资源更是如此。海南旅游地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若干意见》精神,紧紧抓住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发展机遇,注重民族文化基础建设,积极保护和传承优秀民族文化,全力打造民族文化品牌,不断促进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繁荣发展。

(二)保持海南旅游地文化的原生态,在保护好的前提下挖掘可持续发展的旅游文化

海南特色地域文化、历史文化、汉族民俗文化、少数民族文化、现代文化丰富多彩,特别是黎族文化,2009年10月,海南“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被正式批准进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批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国家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黎族传统棉纺织染绣技艺(黎族织锦)、黎族三月三节、黎族民歌、黎族打柴舞、黎族原始制陶技艺、黎族树皮布制作技艺、黎族钻木取火技艺、黎族竹木器乐、黎族船型屋营造技艺、黎族服饰等十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榜上有名。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和政治、经济、文化的不断交流, 大量黎族文化遗产,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迅速消亡, 比如延续了几千年的黎族文身习俗,尽管承载着黎族独特的民族记忆,但随着纹身老人的离去,纹身的工具、工序、技法等都将永远地消失在历史的尘挨中。黎族文化遗产保护迫在眉睫,黎族文化遗产的保护方式也亟须有所突破,建立海南黎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势在必行。

(三)完善相关政策法规,保护海南旅游地文化

文化生态的多元性决定了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越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品,越具有持久的吸引力与生命力。 因此,要充分挖掘、保护、开发、弘扬好海南本土文化资源,切实将海南本土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让优势真正“优”起来,让特色真正“特”起来,以文化提升国际旅游岛的品味和内涵。

在国际旅游地大环境的前提下,以2010年1月4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为依托,制定完善有关于海南文化保护的法律,使得海南旅游地的文化环境保护做到有法可依,将文化环境保护利用情况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指标里,建立和健全文化环境保护利用的有效机制,使海南丰富的旅游文化流传万世、永续利用。

(四)在国际旅游岛建设背景下大力发展海南本土文化

繁荣发展海南当地文化特色,特别是少数民族文化,是全面正确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维护民族团结,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重要举措。根据国务院批复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若干意见》的要求,加大民族文化建设资金投入,大力培养一批少数民族高文化水平、高级体育人才,积极开展群众性民族文化活动,大力宣传和打造民族文化品牌,努力推动民族文化产业发展,为发展我省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促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做出新的贡献。

根据国务院新颁布的中国第一部旅游法规———《旅游法》,结合海南当地旅游和文化结合点,开发独具特色的本土文化旅游产品。政府的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应对琼剧、黎锦、儋州调声、崖州民歌、黎族传统乐器等乡土文化,黎族“三月三”、军坡节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一批文物古迹,加以包装推销,形成海南特色旅游文化品牌。

上一篇:农行会计工作鉴定下一篇:三照”查摆问题清单、具体表现及整改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