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2024-09-25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共8篇)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篇1

(一)生活教育论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包括三个基本观点: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1.生活即教育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观点,有三层含义:(1)教育与人类生活相伴而生。陶行知认为,自从有了人类社会,就有了人类的生活,也就有了人类的教育。教育随着人类生活的变化而变化。生活是不断前进的,教育也要不断进步。他认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2)生活与教育密不可分。陶行知认为,“过什么样的生活就受什么样的教育:过康健的生活便受康健的教育;过科学的生活便受科学的教育;过劳动的生活便受劳动的教育;过艺术的生活便受艺术的教育;过社会革命生活便受社会革命的教育”,“教育不通过生活是没有用的,需要生活的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

而教育。为生活需要而办教育,教育与生活是分不开的”。(3)教育具有终身性。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教育与个人生活共始终,也就是说,人要活到老学到老。

需要注意的是,陶行知所说的“教育”,不仅指学校教育,而是包括学校教育在内的整个社会生活的广义教育。生活即教育,不是说生活等同于教育,而是说教育与生活经历同一过程,教育离不开生活,生活离不开教育。

2.社会即学校

社会即学校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另一个重要命题,伴随“生活即教育”而来。陶行知“社会即学校”的基本观点:学校要与社会统一,把社会办成一个大学校,形成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在内的大教育体系。这种学校以青天为顶,大地为底,人人都是先生、都是学生、都是同学。他说:“整个的生活,整个的教育,都统一在整个社会之中。““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的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之场所。因此,我们又可以说,

‘社会即学校’。”

在这里,陶行知把杜威的“学校即社会”翻了半个筋斗,提出“社会即学校”,因为在“学校即社会”的主张下,学生学习的东西太少,而且与社会生活是脱离的,就好像把一只活泼的小鸟从天空抓来关在笼子一样,把社会生活搬进学校,学校的空间并没有扩大。“社会即学校”就大大地增加了教育的素材、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和场所,学生可以获得更多有用的知识。因为凡是生活的场所,都是教育的场所,跨出校门,走向社会,把工厂、农村、店铺、庙宇、监牢都视为学校,成为课堂。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的目的是扩大教育的范围和内容,使广大劳动群众的子女能够接受适合他们生活的教育。

陶行知主张“社会即学校”,另一个目的是想改变学校教育只为有权有势阶级服务的现状,以此推动大众的普及教育。

3。教学做合一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论。用陶行知的话来说,“教学做合一”“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个方面,而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情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的是先生,

在做上学的是学生”。

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有如下含义:教学做三者不可分割,做是教与学的中心。教学做三者是密切相关的,但是都统一在做上。做是教的中心,也是学的中心,教者学者都要在“做”的实践中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他以种田为例,种田要在田里做,便在田里学,在田里教。教师拿做来教才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才是实学。他特别强调“做”在

获得知识过程中的作用。

“教学做合一”的主张,强调了实践是获取知识的途径,有助于培养年青一代的动手操作能力。但是,我们也必须认识到,陶行知过于强调生活教育的价值,把生活教育看成改造中国教育、中国社会的唯一出路。他把“生活”和“教育”混为一体,从而降低学校教育的特殊作用。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与我们正在进行的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十分吻合,对于我们今天的新课程改革具有借鉴意义。

(二)创造教育的方法――“六大解放”

在创立生活教育理论过程中,陶行知又提出了创造教育思想。他的“六大解放”观点对我们培养儿童的创造力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1,解放儿童的双眼

解放儿童的眼睛,就是要摘掉儿童眼睛上的“有色眼镜,使眼睛能看事实”,要破除封建教育使儿童脱离社会实际生活的做法,应培养儿童对自然和社会进行观察和分析的能力,培养他们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儿童的性情得到陶冶,意志得到锻炼。

2.解放儿童的大脑

解放儿童的大脑就是把儿童的头脑从固有的迷信、成见、曲解、幻想中解放出来,让儿童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

3.解放儿童的双手

解放儿童的双手,给孩子以动手的机会,让儿童自己动手操作,使他们在手脑并用中发展创造力。为此,必须打破封建教育不让儿童动手、摧残儿童创造力的旧传统。

4.解放儿童的嘴

解放儿童的嘴,是要让儿童言论自由,要让他们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允许他们对事情有疑问。疑问是人类发明创造的起点。儿童只有有了问的自由,才能充分发挥其创造力。1924年,陶行知在《每事问》一诗中写道:“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的巧,愚者问的笨。人工胜天工,只有每事问。”

5.解放儿童的空间

解放儿童的空间,就是给儿童提供广阔的创造舞台,为他们进行创造活动打下基础。为此,必须反对鸟笼式的学校,反对导致儿童营养缺乏的教科书,要让小孩子“去接触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青山、绿水、日月、星辰以及大社会中之士、农、工、商、三教九流,自由地对宇宙发问,与万物为友,并且向古今中外三百六十行学习”,只有“解放了儿童的空闻,才能搜集丰富的资料,扩大认识的眼界,以发挥其内在之创造力”。

6.解放儿童的时间

一般的学校把儿童的时间排得满满的。各种考试使得儿童没有时间去接触自然和社会,结果就使得儿童失去学习人生的机会,形成无意创造的倾向,到成人时,即使有时问,也不知道怎样去发挥其创造力。因此,“创造的儿童教育首先要为儿童争取时间之解放,时间的解放,可以使儿童有时间从容地消化、思考所学知识,去接受自然和社会的

宝贵知识,积极去创造”。

(三)师德思想

陶行知先生不但以自己一生的教育实践,树立起高尚师德的典范,而且对师德也很有研究。

1.教师对教育事业要有赤诚之心

首先,教师要有奉献精神。教师要把教育事业看成一件大事来做,要认定教育是大有可为的事情,是永久有益于世的。故此,教师要热爱教育事业,有为教育事业献身的精神。他曾经赋诗来表达这种精神:“人生天地间,各自有禀赋。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

其次,教师要有乐业精神。陶行知在《新教育》一文中指出:“一定要看教育是大事业,有大快乐,那无论是做小学教员,做中学教员或做大学教员,都是一样的。”虽然教育工作辛苦而薪水少,但是,看到小学生天天长大,由没有知识变为有知识,像一颗种子萌芽而生叶,开花而结果,这里有极大的快乐。

第三,教师要有强烈的责任心。无论什么样的孩子,教师都要同样负责,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

2.教师要热爱学生,爱满天下

“爱满天下”是陶行知奉行的格言,也是他所提倡的师德规范。“师爱”是陶行知师德思想的核心。热爱学生就要对学生一视同仁,无论家庭地位高低、财富多寡、相貌丑俊,都一样看待,不可偏爱,不抱成见,不徇私情。

热爱学生就要尊重学生。在这一点上,陶行知为我们树立了典范。在办学实践中,陶行知十分注意尊重学生意见。比如,晓庄师范停办,教师不能回校任职,学生便自动组织“儿童自治学校”。对此,陶行知异常高兴并写诗恭贺:“有个学校真奇怪,大孩自动教小孩。七十二行皆先生,先生不在学如在。”自治学校的学生认为这首诗中的“大“字需要改动,陶行知先生认为言之有理,马上改为“小孩自动教小孩”。

热爱学生就要对学生严格要求。他要求教师不仅上课对学生负责,课余时间也要严格要求学生,以免他们在闲暇时间做错事。对已经犯错误的学生,陶行知主张要用爱心去感召他们,让学生勇于改正错误。

陶行知强调热爱学生要用真心、真情,因为“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到心的深处”。

3.教师要友爱同事,团结合作

“通力合作” “同心协力”是陶行知反复倡导的团结协作的师德规范。在l941年拟定的《育才创造年计划大纲》里,陶行知明确地把“以互助合作精神相待”作为一项重要的师德规范。

陶行知坚决反对教师之间的“知识封锁”,将教师‘‘不能放弃争斗’’而不能‘‘谋充分之合作”视为“最可耻的行为“,他真诚希望在教师间创造出“精诚团结” “同心协力”的境界。

4.教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是陶行知师德思想的重要内容。陶行知认为,教师的任务就是“自化化人的”。因此,“教师应当以身作则”,强调“身教重于言教”。他曾经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真教师才能培养真人才”。陶行知从培养人才的高度,将‘‘教人做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将塑造能服务于大众的“真人”作为教育培养目标,将“真教师“作为教师学习的楷模。

教师怎样才能做到以身作则、为人师表?陶行知给出了自己的看法。

首先,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要修养到为人师表的地步”,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自己应能做到。比如,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自己首先要有创造精神;要使学生成为品德高尚的人,教师就应当有高尚的师德,时时躬身实践,处处严于律己,给学生做出表率。

其次,教师要有民主作风,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教师要以身作则,必须发扬民主作风,在师生之间形成民主平等关系,共同合作,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其体现在教师要与学生“共学、共事、共修养”。用这种方法就能渐渐地培养。心心相印的师生关系。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篇2

一、“生活即教育”与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阵地

“生活即教育”表明了生活本身含有教育的意义。“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 生活所必需的教育”。[1]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 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是好生活就是好教育, 是坏生活就是坏教育, 是健康的生活就是健康的教育, 是不健康的生活就是不健康的教育”。[2]可见, 有什么样的生活, 就有什么样的教育, 生活中发出的一切信号, 都会对人产生作用和影响。生活对教育有决定作用, “人生需要什么, 我们就教什么, 人生需要面包, 我们就得受面包教育。”人要对生活符号做出反映、理解或者是解释, 把这些信号传播, 就要靠教育的力量。高校是文化信息聚集的地方, 各种文化思潮相互碰撞、交织和传播, 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 为培养现代化需要的“四有”新人提供重要条件, 良好的校园文化活动产生的文化氛围, 还可以激发大学生的艺术思维和创造能力, 改善他们的文化心理结构, 将新观念、新思潮内化为自己的文化行为, 从而把校园文化产生的积极效应带向社会和未来。校园文化建设无形之中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的阵地。

二、“社会即学校”与扩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阵营

“社会即学校”是与“生活即教育”相连的。它是指学校要与社会密切联系, 扩大学校对社会的积极影响。教育活动中的社会文化是与个体的主观活动之间的相互关系的, 教育活动也可以看成是社会的文化结构与个人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这种过程是双向的, 既是社会的文化结构作用于个体的过程, 又是个体通过他们的活动对社会的文化结构进行继承和创新的过程。陶行知在1939年曾形象地说:“‘社会即学校’这一原则, 是要把教育从鸟笼里解放出来。”[3]这是因为学校即社会, 就好象把一只活泼的小鸟从天空捉来关在笼子里一样, 它要以一个小的学校去把社会上所有的一切东西都吸进来, 所以容易弄假。“社会即学校”则不然, 它是要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天空中去, 使它能任意翱翔当前, 是要把学校的一切伸张到大自然界去[4]此法简单地讲就是吸收社会资源促进教育发展, 又以教育来改造社会。二者是个互动的过程。当前, 我们面临一个伟大的新世纪, 新时代, 机遇和挑战并存, 国际环境极为复杂, 国际竞争日趋激烈。面对新情况, 要研究新情况, 解决新问题, 探索新方法, 努力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时代感和针对性, 实效性和主动性。对大学生日常暴露的思想问题, 要及时工作, 尽快疏通思想, 指点迷津, 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和社会实践活动中, 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三、“教学做合一”与肥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土壤

陶行知提倡的教学方法“教学做合一”, 他说“单单劳力, 单单劳心, 都不能算真正的做, 真正之做, 须在劳力上费心。活的书只可活用, 不可死读。新时代的学生要用活书去生产, 用活书去实验, 用活书去建设, 用活书去革命, 用活书去建立一个比现在更可敬可爱的社会。”[5]“‘教学做合一’是生活现象之说明, 即是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 对事说是做, 对己之长进说是学, 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方面, ”[6]教学做的过程是耕耘土壤使之肥沃, 共生发展的过程。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要深入调查研究, 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信息, 并针对存在的问题, 就事论理, 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灌输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首先, 要改革传统思想教育模式, “两课”教学要力避“满堂灌”, 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调动他们积极参与教学过程, 启发学生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对一些学生关心的热点、焦点、难点问题, 通过讨论、辩论等形式, 交流思想, 使他们明辨事理, 受到教育。其次, 要注重实践性教学环节, 积极探索和建立社会实践的保障体系和长效机智, 使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相结合, 与服务社会相结合, 与勤工助学相结合, 与择业和就业相结合。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受教育, 长才干, 做贡献, 增强社会责任感。要本着“请进来, 走出去”的原则, 引导大学生尽量要多方面, 多层次, 全方位的接触实际, 以了解国情、民情, 了解改革开放的现状。

参考文献

[1][2][4][6]陶行知全集:2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5:633;180;187;289.[1][2][4][6]陶行知全集:2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5:633;180;187;289.

[3]陶行知全集:5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5:476.[3]陶行知全集:5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5:476.

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探讨 篇3

【关键词】陶行知;教育理念;生活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普及

陶行知的教育理论是我国教育界多年来研究的重要素材,陶行知的生平活动、教育理念以及人格魅力都对我国教育界有着深刻影响,成为广大教师实践教育价值、彰显教师人格魅力的典范。

一、陶行知教育思想理论的意义

陶行知是我国现代教育历程中颇具影响力的一位著名的人民教育家。他的一生都倾力于中国乡村教育事业的建设中,为世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在陶行知的一生中,他提出了许多具有深刻意义的教育教学新理论、新理念以及新方法,特别是他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生活教育理论更为世人所知,被现今教育工作者所广泛借鉴。与此同时,生活教育理论更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髓。不仅如此,陶行知还一位意志坚定的民主革命战士,他将人民教育事业建设与民族民主革命运动相结合,他的教育思想和实践活动不但在国内的国统区和解放区普及,而且跨洋影响到了国外。陶行知一生的成就受到世人的赞扬,周恩来评价他为“一个无保留追随党的党外布尔什维克”,宋庆龄赞颂他是“万世师表”,毛泽东更是赞扬他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研究及探讨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有助于国人能够真正意识到国内基本状况,以国情为基本出发点,进一步发展我国的现代教育改革的事业。

二、生活教育理论

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主体则是生活教育理论。起初,生活教育理论是运用于平民、乡村教育中,后来陶行知将其发展成系统化的教育理论。伴随着社会的发展,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也逐渐融入了新元素,他的生活教育理论主要包括:“生活即教育”、“社会即教育”、“教学做合一”。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的重要教学理论。针对传统教育中老师死讲,学生死学的现状,他倡导老师教学方式的确立应该依据学生学习方法,而学生的学习方法必须要联系老师的教学方式,要高效化的将“教法、学法以及做法”结合起来。譬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做一件事时,学生应该依据怎样做好这件事的方法就做到怎样的学习,老师需要根据学生是怎样学习的就做到如何教导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以教和学作为主体,这一事例清晰说明了教和学、学和做、教和做两两之间的关系。教师的教学应该以学生学习为出发点,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为其提供帮助,学生学习的方法是老师制定教学方法的前提与基础。与此同时,陶行知认为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需要依据因材施教和有教无类的教学方法,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兴趣爱好相联系,切实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特征及性格特点展开教学,从而有效提高教学课堂效率。

三、普及教育思想

陶行知的毕生愿望就是将中国教育普及化,实现全民教育。他认为只有通过全民化的教育学习,才是加快我国现代化发展进程。在陶行知的教育事业生涯中,他起初发展的平民教育,接着又投身于乡村教育建设中,后来则着重发展大众教育,也许或有人对此不理解,为何他不执著于一种教育发展,总是花样百出的发展各式教育,但是事实上,这正是陶行知所追求的,因为他想普及教育思想,实现全民化学习,从而民族教育得到发展。他不畏艰难险阻,将自己一生默默奉献给了中国的普及教育事业。从1931年至1935年,历时五年间,陶行知开始了普及教育事业的发展,他提倡要将文化思想和科学知识全面普及给人民大众,要确保每一位公民都能有所学识。对于普及教育的教学方式,陶行知提倡到首先要在城市和农村同步执行,儿童教育要与成人教育相衔接;其次需联系劳苦大众的实际生活,设立乡村教学点,让那些家庭经济困难的孩子也能学到知识;再次要建立起相关教育类的法律制度,在某种程度上通过强制性的手段普及教育,对于阻碍他人学习的组织或个人,需根据法律规章严格处理;与此同时,还需加强普及教育的目的同保卫国家领土主权的完整以及争取民族独立与解放三者之间的联系,确保教育面前,人人平等;最后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努力,给予中国教育发展的资金保障,并且要加强对人口的控制,推动普及教育的发展。

教育发展是国民经济水平的提高和科学技术进步的重要前提和基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的现代教育体制也随之不断更新。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存有许多有益性、主张性以及价值性的思想理念和见解,为我国的现代教育提供了强有力的借鉴和知识指导的基础。目前,国内的教育体制极具缺陷性,学校教育一味的重视理论教学,课堂教学内容与现实社会生活相偏离,尤其是脱离经济生活中的实际,与此同时,学校教育还注重科学发展而忽略人学发展,严重缺乏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的意识,所以改变这一现状刻不容缓,国内要加强现代教育体制改革,以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为重要的理论指导,联系实际情况,健全并完善我国的现代教育体制,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进步与发展。

【参考文献】

[1]邹开煌,周志平.陶行知教育思想进教师教育课程实践与探索[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2(10)

[2]陈霞.陶行知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意义[J].甘肃科.2009(03)

[3]翁冰心.浅谈陶行知教育思想对新课改的启示[J].福建陶研.2008(03)

【作者简介】

王工利(1981.06-),女,安徽省宿州市人,工作单位:宿州逸夫师范学校;研究方向:学前教育;学历:大学本科;职称:讲师。

陶行知的乡村教育思想及其实践 篇4

祝彦

2006年06月21日10:05 【字号 大 中 小】【留言】【论坛】【打印】【关闭】

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乡村建设运动中,陶行知以实验推广“乡村教育”作为改造农村的出发点,进行了有益的探索。陶行知主张“以教育救农村”,具有其独特性。陶行知1914年赴美留学,1916年回国后即与晏阳初等发起成立了“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积极倡导和从事平民教育运动,深入军营、商店、工厂、街道,开办平民学校。在这期间,陶行知深切感到中国教育改造的根本问题在农村。1925年以后,陶行知便把眼光投向农村和农民身上,深入农村调查研究。1926年12月陶行知为中华教育改进社起草了《改造全国乡村教育宣言书》,其中提出了一个宏伟的计划:“要筹集一百万元基金,征集一百万位同志,提倡一百万所学校,改造一百万个乡村”。陶行知主要是想通过发展乡村教育,提高农民的文化科技水平和文明意识,达到拯救农村的目的,于是积极开展乡村教育运动。

“农不重师,则农必破产”的思想

陶行知积极倡导和实践乡村教育的思想,实际是来源于他早期的“教育救国”主张。陶行知对此有很深刻而生动的阐述:“教育的力量与别种力量不同之点,就在教育的力量是能够达到个个民众的内心里头去的,他能够使民众自己从‘心里’发出一种力量来自己团结的。”

而中国教育的最大弱点是在农村,由是他主张把乡村教育作为“改进社最重要之事业”。1926年12月陶行知在为中华教育改进社起草的《改造全国乡村教育宣言书》中写道:“本社的乡村教育政策是要乡村学校做改造乡村的中心,乡村教育做改造乡村生活的灵魂。”

而要发展农村教育,首先必须解决的是师资问题,陶行知认为,“农不重师,则农必破产”。于是,陶行知主张大力培养愿意献身农村教育的人材。1927年中华教育改进社设立试验乡村师范学校招生,招生广告中声明其培养目标和报考条件均与传统师范教育明显不同。培养目标为:“他足迹所到的地方,一年能使学校气象生动,二年能使社会信仰教育,三年能使科学农业著效,四年能使村自治告成,五年能使活的教育普及,十年能使荒山成林,废人生利。这种教师就是改造乡村生活的灵魂。”非常明确地把乡村师范教育办成为农村农民服务的乡村工作者。因为在陶行知看来,乡村学校不单纯是教育机关,还应该是改造乡村的力量,乡村教师也不单纯是传道授业解惑,而必须发挥其影响乡村进步的作用。“学校既是乡村的中心,教师便是学校和乡村的灵魂。教师的人格影响于学生和乡村人民很大。”

其次,陶行知主张,必须把办学与改造社会结合起来,即把农村教育与提高农民素质、推广农业技术等结合起来,使教育服务于社会,这样的教育才有社会意义。而且要把办教育与改造(农村)社会结合起来,使教育承担起改造社会的使命。对此,陶行知阐述道:“改造社会而不从办学入手,便不能改造人的内心;不能改造人的内心,便不是彻骨的改造社会。”

正因为如此,乡村教育的艰巨性可想而知。因此,陶行知特别强调,从事乡村教育的同志必须要怀着对农民的深厚感情,去投入工作:“我们从事乡村教育的同志,要把我们整个的心献给我们三万万四千万的农民。我们要向着农民‘烧心香’,我们的心里要充满那农民的甘苦。„„才配为农民服务,才配担负改造乡村生活的新使命。”针对此,在1927年1月试验乡村师范学校招生广告中,陶行知特别注明报考者必须“愿与农民共甘苦,有志增进农民生产力,发展农民自治力者”。

“改造中国乡村的试验机关”——晓庄学校

为了实践自己的乡村教育思想和改造乡村主张,1927年2月陶行知开办了晓庄中心小学,3月15日,又与东南大学教授赵叔愚等人一起筹建南京试验乡村师范学校,校址选在南京远郊偏僻荒凉的晓庄(原名小庄)。这就是后来驰名中外的晓庄学校,陶行知亲自担任校长,使其教育思想得到实验。由于晓庄学校在当时乡村建设运动中所起的独特示范作用,被学术界和乡村建设运动者称为“改造中国乡村的试验机关”。

在晓庄学校,陶行知脱去西装,穿上草鞋,和师生同劳动、同生活,共同探索中国教育的新路,并形成了他的“生活教育”理论。其要点是:“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根据生活教育的理论,晓庄学校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开荒,自己建茅屋,做什么事,就读什么书,还走出校门参加村里的农协会和打倒土豪劣绅的斗争。这样就把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及生产劳动结合在一起。

晓庄学校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教育单位,而是作为“改造农村生活的中心”,承担起改造农村的任务。首先,成立了民众学校,对学校附近地区农民进行识字教育,通过办民众夜校等形式,对农民进行扫盲教育。其次,开办中心茶园,为农民提供健康积极的休闲娱乐场所,帮助农民摆脱赌博、吸毒等陋习。第三,创办晓庄医院,给附近地区农民免费看病,并进行种牛痘、预防天花等卫生科学普及宣传,为了体现“教学做合一”的思想。第四,成立晓庄剧社,由晓庄师生自编自演的节目拿到农村去演,丰富农民业余生活。第五,成立“联村自卫团”,将农民组织起来,开展防匪防盗等自卫活动,并培养农民的团结战斗精神。

但是,晓庄学校在社会上和附近地区农民之间的影响,引起国民政府当局的担心。由于晓庄学校师生参加了反对英日军舰侵入长江、支援工厂工人反帝国主义罢工游行示威等活动,1930年4月13日,晓庄学校被国民党政府武力封闭,陶行知等受到通缉,只好避难日本。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精神

陶行知中的教育思想影响培养论文 篇5

摘要:陶行知“生活即教育”“学校即社会”“教学做合一”的三个教育理念,其内容不是独立存在的,在相辅相成中凸显新课程教育理念。在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要利用生活元素,创设有利于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教育环境。课堂教学从学习数学知识技能出发,通过学生合作与共享的探究活动,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充分演绎“做中学”“创新学”,践行“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念,真正让学生乐学和会学。

关键词:陶行知教育思想;小学数学;核心素养

陶行知是中国现代著名的教育家,他倡导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教育理念是现代教育理论精髓,蕴含着深刻的教育意义,犹如大海中的导航明灯,给老师指明了教育方向,被广大教师广泛认可和应用,当前,随着新课程理论的改革与发展,陶行知的教育思想逐渐在各科教学中得到诠释,其教育价值得到充分验证,新课程改革下的小学数学教育,其核心素养从数学知识技能出发,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关注学生的合作共享,彰显综合素质的培养。结合陶行知教育理念,尊重学生的认知水平,关注学生的生活实践,拓展学生的学习方式,真正从根本上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一、利用生活元素凸显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

陶行知教育家指出:“生活即教育”,在他看来,教育和生活是同一过程,教育含于生活之中,教育必须和生活结合才能发生作用[1]64-69。他强调生活是认知的源泉,知识从生活中获取,周围世界的认知从生活的经验中获得。生活贴近学生,与学生密切相关,有丰富的体验感和运用基础,在数学教育过程中,本身就来源于生活经验,获得的知识也服务于生活。小学数学的知识体系,是生活经验的积累,数学知识与生活交互相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数学教学中,运用生活元素的介入,恰恰是陶行知教育理论的核心价值,也是体现数学在生活中的实践与运用。

(一)小学数学教育内容的生活化

数学,本身就是生活内容的数字符号,展示生活内涵,与生活息息相关。比如:动物的数量变化,大树的粗细高矮,时间的轮回,形状的分析等,都是生活化的数学知识。可以说数学处处是生活,生活处处有数学。教师要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影子,在生活中再现数学知识,帮助学生理解教材知识与生活的相互联系。比如:三角形,可以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三角形物体,同时,还可以让学生描绘出生活中哪些是三角形的,从而领会数学内容的生活化。

(二)小学数学教学方式的生活化

小学数学教育,面对的学生年龄较小,直观思维占优势,但数学教育的特点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数学知识也多具有抽象性特点,为了让学生便于理解,教师要利用生活的直观性,具象性,转化数学的抽象性,降低难度,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从而提升教学效果。比如:了解10以内的加减法,单纯的加减概念对于小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抽象性,但是结合生活事件分析,可以是动物之间的加减,可以是周围事物的数量变化,这些生活中的动物、植物和事件,都是学生身边常见的,学生会感觉很浅显,结合生活体验,会举一反三,从而顺利理解数学教学内容,生活元素的介入,让数学教学高效,便捷,充分体现了生活即教育的真正内涵。

(三)小学数学运用日常化

数学知识的学习,最终归宿是服务于生活。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育,也是发展学生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过程。数学教学应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的问题,做到学习与生活的融合教育。比如:学生在购物中掌握了金钱的运算规律;制作立体玩具时,运用了数学形状组合与形状转变;利用数量的加减运算,可以解决班级人数的`多少,解决物体数量的分配等。通过生活中的实践练习,进一步理解数学概念的认知与理解,从而在体验的过程中领悟抽象的数学问题,加深数学符合在实际问题中的运用,发展学生的思维力和生活实践运用能力。

(四)小学数学生活体验丰富化

生活经验是理解数学知识的基础条件,教师要努力挖掘生活教材,为学生创设一个发现和探索的学习情境,使他们在探究数学知识的过程中,领会数学知识的系统性。比如:学习钟点,与日常的生活和工作联系起来;结合生活,理解时间,将抽象的时间具体化,具体的事件时间化。因此,丰富生活经验,在生活中实践,是理解数学内容的基础。世界上的一切生活元素都可以与数学教学内容联系起来,都可以用数学知识来诠释和分析。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反映的是学生的生活经验,经验越丰富,数学课程才可得以发挥实施。教师要鼓励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分析生活,在身临其境的氛围中体验丰富生活,习得经验,发展数学理解力。

二、创设实施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教育环境

陶行知认为,在“学校即社会”的主张下,学校里的东西太少,不如反过来主张“社会即学校”,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地增加,学生、先生也可以多起来[2]289。小学数学教育活动,是培养学生基本技能的一种活动,是在学校、家庭和社会等综合教育力量参与下完成的。数学教育需要在了解学生发展特点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发展需要,选取适宜的教学内容,创设丰富的教学材料与环境,给予学生探究的机会与空间,从而促进学生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和学会学习。

(一)创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激发学习潜能

和谐的师生关系可以调动教师教学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建立积极自信的精神状态。这样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心情放松,情感愉悦,让学生产生乐学心态,获得数学能力发展。新课程标也准明确提出:“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每个学生的素质、才能、知识、个性和兴趣都是有差异的,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首先要了解学生,对学生的性格特点、思维特点以及兴趣爱好要有初步的把握,明确学生的发展需求,关注个性,因材施教。另一方面,教师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充分放大学生的优点与长处,并鼓励学生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充分发挥赏识的教育价值,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和鼓励学生,帮助学生扬长避短,克服自卑懦弱心理,树立自信心。教师的赏识,是对学生的理解,可以激发学生的潜能,坚定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师的欣赏能打开学生的心扉,只有赏识学生,才能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解放学生的心灵,让生命和谐,从而对数学热爱,做到乐学。

(二)发展合作共享让学生乐学会学

合作共享,顾名思义,就是学习方式是合作学习,是为了完成共同的数学任务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展示每个人的独立思考的成果,并转化为小组的共同成果,小组成员之间的关系是互助、合作和相互分享的关系。为此,小组的合作共享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实际水平,依据学生的性格特点以及在数学学习中的各种表现优化组合,形成合作成员之间的相互依赖和相互监督关系。在完成数学内容的学习过程中,小组成员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过程,成为学习的主体,在合作过程中,各司其职,每个人都有各自不同的任务,学生在明确学习目标的情况下,实现小组之间的差异互补。比如:三人数学组,组长为组织者,无论能力还是学习,是三人中优秀者,其他两人不分伯仲,两者互相监督和互相评价,责任牵连,合作成果和荣誉是共享的,他们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团体。在这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数学指导既要有针对性,也要有层次性,既有共性问题也关注个性,从达到让学生在开放和平等的氛围中乐学和会学的教学目的。

(三)数学拓展活动激发探究欲望

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在现实的情境活动中去理解和领会,去分析和综合,利用生活实际问题开展数学拓展活动,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因此,拓展活动,丰富数学教学材料也成为教师不容忽视的部分,也是学生与老师共同努力的重要部分。1.创设数学角。教师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数学材料,学生在构建材料,完成材料组合,利用材料创设活动情境,巩固了对数学知识的重复练习,玩中学,学中玩,淡化了教学任务,突出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2.成立数学课外阅读小组,通过阅读一些有趣的数学故事,理解其表达的数学概念,内容更显生动趣味,便于学生接受。3.鼓励学生制作数学玩具,应用数学知识,结合实践操作,让数学内容具体化,使其更具趣味性。4.创建数学报纸,让学生创作有趣的数学故事,有趣的数学诗歌,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宣传,重视数学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获得发展。

(四)利用教育合力彰显教育核心价值

生活的环境同时也是一种教育的环境。对于小学生来说,教育环境不单指学校的教育环境,还应该包括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合力下形成的育人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下,帮助学生学好教材知识的同时,还要鼓励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尊重同学,在求知中发展良好的品质,懂得谦让,能够积极处理合作过程中的小矛盾。为了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学校、家庭和社会应该在教育中实现优势互补,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促进学生智力发展的同时,发展学生的交往能力、沟通能力以及获得有利发展的综合能力。正如法国教育家卢梭所说,生活本身就是一种教育。

三、利用数学教育的做中学践行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念

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念指出:“教学做的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中学。在做上教的是老师,在做中学的是学生”[3]240。“老师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乃是实学。不在做上用工夫,教固不成教,学也不成学”[4]121。可见,教师的教与学辩证的统一,契合了当今的新课程改革教育理念。推进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与创新,时刻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当今数学教学观念的教育精髓。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践行陶行知教育思想,是新课标教育理念,也是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随着新课程理念的不断深入,教师逐渐认识到:教育学生,老师的主要责任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应偏重于如何教会学生会学。首先,教师要根据小学生感性思维活跃,对周围充满好奇心的年龄特点,从学生的周围实际出发,结合教材,寻找与数学相关的教育内容,尽量让学生亲自操作和体验,鼓励学生寻找数学知识的规律性,了解甚至理解数学概念,通过帮助学生建立生活与数学的关系来增加数学的趣味性,实现快乐学数学的教学目的。其次,教师应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开放性思维,大胆想象,勇于发言,用自己的观点描述观察的数学内容。在这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帮助学生乐学、会学,并主动与同学分享对周围数学知识的发现与认知,并能用实践验证数学知识。比如:数学棋的认知。学生要先设计出数学棋,在设计的过程,要充分运用数学知识,制定数学棋的规则,并结合艺术领域对色彩的鉴赏,在做的过程中,挖掘了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并拓展到实践探知,最后形成数学经验。在其过程中,学生感受到合作的愉悦,创造的快乐以及游戏的幸福感,在做中感受,在做中体验,在做中获得数学知识。陶行知教育思想下的创新学习,强调学生要有开放的思维,关注的是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师要鼓励学生勇敢地揭开数学神秘的面纱,探究其规律与奥秘。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课堂教学方式要创新,利用数学知识设计探究问题,让学生的数学学习变成一个数学探究活动。只有让学生充分的观察,猜测、操作和验证的过程中,掌握基本知识,在此基础上,才能深度探究,自主总结,从而获得新知识。比如:数学活动“测量”,学生利用课前预习,自主探究测量的方法,在此过程中,学生有分享、借鉴、筛选和总结,经历了这些过程,学生就自己掌握一些数学测量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的学习方法,然后在此基础上拓展出测量的多种方法,进一步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探究,独立思考,强调个性发展,让学生大胆设疑,有争议的内容尽可能地让学生去表达与演绎,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促使学生自主探究和自觉的反思,充分践行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念。

结语

总之,陶行知教育思想下的数学教育,践行了实践与理论的相互融合,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倡导学生的自主探究,弘扬学生的互助合作,在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充分体现做中学,学中悟,悟中用的教育理念。尊重学生的需要,尊重学生的个性,运用生活教育元素,才能真正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才能真正做到教学做的统一,让学生会学和乐学。

参考文献:

[1]金林祥.二十世纪陶行知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陶行知全集(第2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

[3]方明.陶行知教育名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篇6

顾久讲话

吴世忠记录整理

一、陶行知思想的来源、形成环境及概貌,二、贵州教育工作者为什么需要陶行知思想;

三、在现阶段怎样才能学好陶行知。

一、陶行知思想的来源、形成环境及概貌

(一)来源

1.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担当天下,关注群体,牺牲个人;“我佛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献身精神;“众生平等”的博爱精神;

当时鼎鼎有名的梁启超、胡适之、蒋梦麟(北京大学校长、后教育部长)等都动员起来在家里办起平民读书处。蒋称赞道:‚你很有传教精神。‛陶回答:‚这是我们教育者的使命,我们远渡重洋去学习教育,就是为了回来报效祖国,‘我佛不入地狱,谁入地狱!’‛1927年,给母亲的信中说:‚正月初四,是试验乡村师范奠基行礼的一天。我初三晚就下乡,住在一位姓陆的家里,晚上打地铺,睡在稻草上,暖和得很,比钢丝床还有趣,我们六个人睡在一起,……其中一位是一条耕田的水牛,睡在我们旁边,脾气很好,也很干净。‛后来又说:‚行知近在乡村师范工作,快乐得像活神仙一样,整天打赤脚,穿草鞋,自由得很。‛ 2.美国实用主义:

在西方,一种人认为:什么理想、终极目标等都是没有意义的,只有眼下的经验、对实际物质的感受才是真的(经验主义,偏重物质,否定普遍必然的东西);另一种认为:眼下的物质、财富等不会带来真正的幸福,只有上帝、理想、追求等才会带来充实和美满(理性主义,人本主义,相 信人性的力量)。美国人无传统文化、自由思想、讲求实效。其实用主义既重视个人以及经验,但也关注活生生的社会及道德规范。

陶行知先生的老师杜威是实用主义的代表人。提倡‚生活哲学‛(‚行动哲学‛),认为作为人的生物在河的一边,自然社会在河的另一边,而生活、行动、实践,是沟通人(生物体)与自然(包含社会)的桥梁。

其教育思想:‚教育就是生活‛、‚从做中学‛。

此外,其民主思想:‚每一个人都是社会、国家的主人‛,对陶行知影响也很大。

(二)形成环境

五代知识分子中的那一代知识分子(费孝通、曾昭抡、郑辟疆等)及其历史使命感:

1.强国救亡 2.强民启蒙

(三)概貌

1.国家、民族、人民至上

2.小我融入大我(不惜入地狱,吃大苦,行大事)3.面向农村和平民

4.办穷教育(晏阳初),办生活教育(杜威: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活;陶行知: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

5.大丈夫精神(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6.感天动地的影响

育才学校最艰苦的时期,身为校长,每天与穷孩子们一样,一天只吃两 顿稀饭。国民参政会每月发的300元,全部添作办学之资;商务印书馆送来的1000元稿费,也说服家人,全部交给了学校。说‚晓庄是从爱里产生出来的,没有爱便没有晓庄。‛(贫贱不能移)蒋介石、宋庆龄劝其参加国民党,并许以三民主义青年国中央总干事职而不受。(富贵不能淫)李公朴、闻一多被害后,郭沫若、周恩来都来通知他,回答是‚我等着第三枪‛!参加昆明‚一二〃一‛死难烈士纪念会前给夫人预写《遗书》:‚也许我们不能再见面。这样的去,是不会有痛苦的,望你不要悲伤。你有决心、有虚心、有信心,望你参加普及教育运动,完成四万万五千万人这启蒙大事,以奠定天下为公之基础。‛(威武不能屈)。

二、贵州教育工作者为什么需要陶行知思想

1.穷省办穷教育

我才5岁时,母亲就去世了。生活的重担全压在父亲一个人的肩上,他为了维持人家人的生计,常年奔波在外。直到10岁时,我才在一位好心肠的老师帮助下上了学。

我上小学六年级时,父亲为我和弟弟找了一个后妈。随后,父亲变卖了房子和所有的家产,带着我们搬到后妈家去住。在我刚步入初中时,父亲因故被迫离开‚新家‛去外地打工,后来就一直没有他的消息。我们两弟兄也被迫离开那个‚新家‛,从此无依无靠。

把弟弟寄养在一个亲戚家,我到镇上去租房子住着上学。学费,学校给我免了,但房租、水电、日常生活开支从哪儿来呢?我只能利用假期出去挣钱——周末主要是帮人做些零工,假期主要是进小煤窑去给老板挖煤。挖煤可是让我最害怕的工作,既苦又危险,每天要劳动12个小时左右,下 班时我连走路的力气都没有了,但我最害怕的还是出事故——有一次,休息时间到了,我们放下手中的工具,开始向窑外走去。一个工友同我走在最前面,大约在离窑门十多二十米的地方,我突然听见他‚哎哟‛一声惨叫——从窑棚上落下来的一块重逾千斤大石块砸在他的腰上,他的身子被打断成了两截,当场毙命……我被吓得目瞪口呆,失魂落魄!

现在回想起来,我连肉都是抖的。但是,如果不去挖煤,我就只能选择失学。我可不想失学啊!大年三十,别人都去玩去乐了,可我仍然有事情要做——帮老板看厂,一天挣20元钱!我就这样读完了初一。

初二刚开学时,乡政府给我们提供了一小间房子,每年还拨给我们400斤玉米作为救济粮。压力一下子减轻了不少,我得以把更多的精力投入了学习。但一到假期,我仍然得去挖煤。

中考时间快到了,我却没有报考费——才63元钱,没有就是没有!我决定不读书了。班主任知道情况后,就来到我的座位上对我说:‚你一定要报考,能否去读以后再说,报考费么,我先替你交了……‛班上的好些同学宁愿饿肚子,也要把包子钱捐给我,2元、5元、10元的钞票一张张放到了我的课桌上……班主任和同学们的爱心让我泪流满面。让我更为感动的是,我拿了这些钱去报名时,学校已经替我把报名费交了。

为了考个好成绩,我加倍努力复习各乎知识。中考成绩下来了,我考了 全县第6名,终于有希望上高中了,……

《求学生涯》南苑中学《希望校园》创刊号 高一(1)班 刘彦兵 2.关注平民

‚我们从事乡村教育的同志,要把整个的心献给我们三万万四千万农民。我们要向农民‘烧心香’,我们心里要充满着农民的甘苦‛。我以为,他最著名的言论有:‚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和‚爱满人间‛,体现了他对贫苦人民之爱。他脱下洋装,穿上草鞋,到乡村推行平民教育后,给妹妹的信中说:‚我本来是中国的平民,无奈十几年的学校生活,渐渐的把我向外国的贵族的方向转移……经过一番觉悟,我就象黄河决了堤,向那中国的平民的路上奔流回来了。‛

1939年,在重庆办育才学校,办学宗旨有:‚

一、不是培养专家,而是让学生幼年暑期得到营养、健全而有效的向前发展。……

二、不是培养做人上人。我们的孩子都是从老百姓中来的,还要回到老百姓中去,以他之所学贡献给老百姓,为老百姓造福利。他们是受国家民族教养的,要以所学来贡献整个国家和民族,为其谋得利益。‛共产党人吴玉章深情地说:‚回忆陶先生,我想起了1938年2月,我们同出席伦敦世界反侵略大会的时候,一同去瞻拜马克思的坟墓。我们在一片荒冢里,找寻了几遍,才发现恩格斯所题的墓志,而惊叹这一旷世伟人之墓,竟这样平凡。这象征着生要和大众打成一片,死也要和大众打成一片,才是真正的伟大。这和陶先生要知识分子在人民大众之中,为人民大众服务,做人民大众的‘人中人’,而不是站在人民大众头上、做‘人上人’之思想,是相符合的。‛ 3.强烈的生活能力和职业精神

农夫的身手、科学的头脑、改造世界的精神 4.克服职业懈怠,重振教育工作者的神圣感和责任感

三、在现阶段怎样才能学好陶行知

1.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民族

乡村教育关系三万万四千万人民之幸福!办得好,能叫农民上天堂; 办得不好,能叫农民下地狱。我们教育同志,应当有一个总反省,总忏悔,总自新。我们的新使命,是要征集一百万个同志,创设一百万所学校,改造一百万个乡村。我们以至诚之意,欢迎全国同胞一齐出来,加入这个运动!赞助它发展,督促它进行,一心一德的来为中国一百万个乡村创造一个新生命,叫中国一个个的乡村都有充分的新生命,合起来造成中华民国的伟大的新生命。2.对教育的热爱和神圣感

1914年,金陵大学全校第一名,在毕业典礼上用英语宣读了毕业论文 《共和精义》,其中有‚人民贫,非教育莫与富之;人民愚,非教育莫与智之;……同心同德,必养成于教育,真义微言,必昌大于教育。‛ 3.勤学不已

一个农村教师的读书观

《中国教育报》2004年8月5日第4版 方助生 四川宜宾 金坪中学

从动力源头解决‚为何读书‛问题、探寻‚教师阅读‛不同于大众化阅读的独特规律和模式,当前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

读书的教师越来越多。无论从政策上还是舆论上,主张、鼓励、敦促教师读书的呼声也越来越高。与此同时,阅读中的许多教师却开始越来越强烈地感受到迷茫和困惑:面对实践中层出不穷的新问题和新情况,面对理论界花样翻新、令人应接不暇的新理念和新术语,尤其是,当读书似乎不能对实际工作起到立竿见影的功效时,许多人不由得动摇起来。‚读书真的有帮助吗?‛、‚怎样读书才能尽快见成效?‛,诸如此类的问题不断困扰着阅读中的教师,使他们深陷苦闷和彷徨——‚读,还是不读?‛

要尽早走出阅读的低谷,唯一有效的途径仍然只有借助阅读行为本身。调整战术必须考虑战略的重新设计。同样,阅读技术的矫正还有赖于阅读理念的澄清。因此,从动力源头解决‚为何读书‛的问题、探寻‚教师阅读‛不同于大众化阅读的独特规律和模式,当前就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

首先,教师不是为自己的利益而读,而是应当为着切实有效地帮助学生学业成长而读。因此,‚为学生读书‛是教师阅读的第一推动力。众所周知,教书育人强调高度的 道德责任,教师阅读也只有建立在道德性的基础上,才能获得广泛的社会认同和足够的政策支持。靠着强大的道德支撑,教师阅读方能除脱‚职称‛、‚待遇‛的俗气,洗净浮躁急进的铅华,实实在在地帮助教师朝着‚腹有诗书气自华‛的人格境界稳步前进。

落实到具体的阅读行为上,‚为学生读书‛使教师阅读获得了明确的方向,增强了阅读的针对性,在宽泛的阅读领域中一下子便找到了自己得以立足和展开的中心。虽然书籍浩如烟海,但具体到特定的教师个人,亟待解决的教育教学问题总是相对清晰的,总是可以分清轻重缓急、可以予以梳理并形成矛盾的网络结构的。依据这种网络的建构,教师阅读可望在丛生的矛盾和无序的理念中很快找到自己特有的路径,从而开创出有条不紊、卓有实效的教师个人化阅读。假设你是语文教师,如果仅凭自己单方面的兴趣而不问教育教学的实际需要,一开始选偏了方向——比如,学生明明需要教师关注其独特的学习心理或思维方式,而教师却从‚加强文学欣赏‛上下功夫——纵然旁收博览,你可能永远也只能徘徊于‚丛林边缘‛,越读越不得其门而入;而假设你选准了矛盾的切入点,你会发现每条路的尽头都指引着一个或多个引人入胜的方向,同时,你阅读的每一个成果都将成为一个鲜明的路标。当‚路标‛由路的某个起点渐次扩展至路径所涉及的整个区域时,你就看到了自己的专家知识系统。可以想象,更多互相链接的知识系统构筑起来的,将是一幅多么壮观的‚知识地图‛!

教师阅读的第二个方向是‚基于行动而读书‛。与‚扶手椅上慵懒的阅读‛不同,教师阅读完全没有消遣意义上的轻松,更不是静态的‚随便翻翻‛。教师阅读完全类似某种高强度的劳动。但是,它导致的并不是身体的疲乏,而是思维紧张运转之后达到的某种豁然开朗的境界,与王国维所谓的‚第三境‛极其相似,即‚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教师阅读一旦指向行动,必然带来阅读策略的彻底革命。这种新的阅读策略可简单总结为四个‚没有‛:

1、没有预设的期待和先期的见解不读书;

2、没有同教育教学实践相伴始终的链接不读书;

3、没有批判不读书;

4、没有评估不读书。

开始阅读之前,教师应该具有较明确的阅读期待,即希望通过文本指导哪方面的实际问题。假如提前知晓了文本主旨,则不妨代替作者作一番预设:怎样确定观点,会有哪些支持性材料,分作几个步骤展开阐述,重点集中于何处等等。只有充分作好预前工作,教师阅读才可望形成个人独有的深刻见解,从而避免使自己的头脑为大量互不干涉的思想原料所淤塞。阅读过程中,教师时时都要保持‚我要找什么‛、‚这使我想到了什么‛的良好监控,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提高阅读的悟性,掌握阅读的主动,避免陷入文字和材料的泥沼。阅读结束,教师完全可以给文本评分定级,同时,加注上自己的理 由。阅读之下,没有权威;经典理论也好,专家理论也罢,不过都是批判目光下的素材。而阅读的成果,正好就是经由批判建构的意义!最后,如果只用一两句自己的话能够抓住文本精要,则足以说明阅读是有效果的。

第三,教师阅读不仅仅是出于课改或专业成长的需要。‚为教育者的尊严读书‛,将赋予教师阅读行为以崇高的理想主义色彩。由于种种原因,许多教师日渐淡忘自己作为‚知识人‛的使命。当教师的尊严猝然遭遇韩寒式的嘲弄和反诘时,他们的回答往往显得底气不足。在一个价值多元化的时代,教师如果不能很好地树立起知识化人生的可敬样板,那么,其教育行为必然缺乏说服力和感染力;其为师之能与为师之智亦将招致不可避免的质疑。为了教育者的尊严,教师应该高举理想的旗臶——通过阅读增值人生,通过知识获得解放!不断致力于‚人所具有的于我皆不陌生‛(马克思),在更为广阔的人文生活视界下,拆除职业与生活的樊篱,构建起自己富于教育意蕴的人生智慧,从而使自己超越课堂与校园,更好地融入社会。

个人的精力极为有限,唯其如此,教师不应该将宝贵的注意力过度投放于‚三步一练‛、‚五步一测‛之类的书籍,甚至不应该仅仅只对带‚教育‛字样的书籍感兴趣。教育是一个宽泛的文化领域,各门类的知识无不蕴含着教育智慧的宝藏。当然,教师不可能将阅读的触角伸及人类生活一切重要的领域,唯有独具慧眼方能别有慧心。如果教师深深地沉浸于浓郁的教育学氛围,思绪时时为实际教学中的疑惑与困扰所萦绕,那么,即便是一本武侠小说,甚至,一本平凡的菜谱,都可能是他参悟教育智慧的契机。循着‚教育‛和‚智慧‛的向导,教师将看到,哲学、心理学、语言学、管理学……一道道陌生的大门渐次洞开,以无限的风光邀请他徜徉其中。和走出书斋后的浮士德博士一样,历经灵魂的冒险,教师终于找回了一卷卷教案、一堆堆试卷之下尘封日久的自信和自尊。这时,他合起书,说:‚真美啊,请停一下‛。

我的‚暑期必读‛

一、教育类

1、《变革的力量——透视教育改革》(加)迈克〃富兰 选择理由:一本令人折服而感动的雄辩之作,将赋予教育者极大的信心与尊严,使读者满怀激情憧憬教育未来的同时,深刻思考教育变革严峻而复杂的现实。

2、《教育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英)马克斯〃范梅南 选择理由:震撼人心的教育哲学著作,其中,‚教师的替代父母关系‛、‚生活于知识中‛等观念,令人似曾相识又觉耳目一新,‚教育学就是迷恋他人成长学问‛之类睿智而细腻的现象学阐述,本身就代表着一种上乘的教育机智。

3、《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 选择理由:世界教育的经典文本,中国内地农村基础教育的‚未来学‛著作,抓紧读完还不算太晚。

4、《改造我们的学习》毛泽东 选择理由:六十年前中国人自己的《学习的革命》。雄文再读,教师从中可以发现知识原理,校长可以看见学校文化,行政主管于行业管理亦可大受启发。

5、《安妮〃莎利文教学手记》 选择理由:谈论教学的个别化,我们不妨将莎利文老师引为楷模。倾其一生,她为美国培养了海伦〃凯勒这位传奇英雄。仅此一点,足以令人肃然起敬。

6、《给教师的建议》苏霍姆林斯基 选择理由:为了良知、理想和热情。

二、管理类

7、《第五项修炼》彼得〃圣吉 选择理由:对‚学习‛的迫切需要和透彻理解竟然来自据说‚充满铜臭‛的企业界,这可能令我们许多‚圈内人士‛大跌眼镜!

8、《彼得〃杜拉克管理读本》 选择理由:涉及对‚知识社会‛、‚知识生产‛作精辟阐述,现代很少有人超过了杜拉克;而论及基于‚知识人‛背景下的学校教育,仅‚一个人受的教育越多,就越需要进一步受教育‛一句,则远胜于教科书的千言万语。对一个农村教师而言,读这本书,你会清晰地看到十年后很可能臵身其中的未来。

三、经济类

9、《制度经济学》[德]柯武刚 史漫飞 选择理由:当越来越多的人都开始谈论‚机制问题‛或‚制度创新‛时,普通教师也有必要了解‚制度‛的秘密。

10、《艾略特波浪理论》 选择理由:本书告诉我们,事物演变的方式往往不是直线式前进,而是以‚进三步退两步‛的曲折形式为主导。大到人类历史,小到学生学业成长,明白这个道理有助于我们保持‚知其所在‛的理性。

四、哲学类

11、《大问题——简明哲学导论》罗伯特〃所罗门 选择理由:一本以朋友的立场而非教授的观点写就的、旨在促成以哲学方式处臵生活问题的专业著作,极富亲和力,特别适合不愿远离智慧的教育从业人员。

12、《哲学的慰藉》阿兰〃德波顿 选择理由:仅仅出于‚寻求适合儿童学习的教学‛的目的,阅读本书都将大有收获。本书按生活指向创造性阐释哲学原料的方式,本身就是‚新课程理念‛很好的一个示范文本。

五、社会学

13、《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费孝通 选择理由:林崇德先生说:‚好好了 解今天中国西部农村教育状况,这体现着名师之德‛。不了解中国农民的生活和历史,只能是‚两眼一抹黑‛的‚所谓名师‛。

六、心理学

14、《教师心理学》 选择理由:老老实实补课,先从明白自己做起。

七、励志类

15、《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奥格〃曼狄诺 选择理由:避免高发的教师职业倦怠。

16、《没有借口》理查德〃泰勒 选择理由:当今国内,自称教改‚小有成就‛的教师不在少数;而但凡差强人意者,动辄又借口多多,诸如‚评价体系未出台‛、‚资源匮乏‛云云。阅读此书,当如迎头棒喝,有醍醐灌顶之功。

八、谐趣类

17、《天龙八部》金庸 选择理由:保持想象力。

18、《大众川菜》 选择理由:‚治大国如烹小鲜‛。不能对着枯燥的菜谱垂涎欲滴的人,通常也难以从眼前一间普通的教室里看到学生鲜明生动的未来。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篇7

推行“小先生”制和组建小先生宣讲团, 由学生担当传播陶行知先生事迹和思想的小使者。组织“小陶子”红领巾社团、营造自主参与氛围。搭建社团活动平台, 让学生参与各种多元化的社团活动, 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

二是策划体验主题活动, 陶冶高尚情操。

组织学陶、思陶主题活动, 组织细节教育主题活动, 在日常点滴教育中培养一个具有公德意识的真人;组织节日主题活动, 在经典节日活动中培养学生成为一个内外兼修的真人。

三是鼓励学生参与社区实践, 培养实践精神。

学校利用社区资源开展学生社区实践活动, 建立学校与社区双向参与、互动发展的机制, 共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是让家校形成合力, 共同培育真人。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篇8

【关键词】陶行知 教育思想 学前教育

陶行知用毕生的努力丰富了我国的教育理论,在教育实践中获得巨大成就。学前教育在我国教育事业中占据重要地位,培养幼儿的初步学习能力。利用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对学前教育进行指导,可让学前教育向前进步。

一、陶行知教育思想对学前教育的指导意义

在1926年到1928年间,陶行知先后发表多篇文章叙述其幼儿教育思想,并用亲身行动推动幼儿教育的普及。当时中国的城市的幼儿教育存在问题,陶行知将目光集中在乡村和城市女工聚集区,提倡利用科学的方式创建省钱、平民化的幼稚园,在普及幼儿教育的过程中,注重利用生活教育理论对教育活动提供指导,在教学过程中提倡“教学做合一”,让幼儿在接受教育时身心能得到协调发展,认为在幼儿较小时就接受合理教育[1]。

二、陶行知学前教育思想内容

(一)重视学前教育

陶行知始终认为,儿童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对学前教育非常重视,提倡在社会范围内推广幼儿教育。其认为,人接受的教育应从幼儿时期开始,对幼儿进行科学培养才能让孩子培养出较好的能力,否则难以成材。还认为,一个的品质、态度等都可以在6岁前培养出来,认为学前技术会决定一个人的一生,是个体发展的基础,只有打好基础,幼儿长大后才能成为栋梁。在农村优势数量不足时,主张利用“艺友制”的方式培养幼儿园的师资力量,促进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这些教育思想依旧对今天的学前教育有指导意义[2]。陶行知的思想有古代“教儿婴孩,教妇初来”的质朴思想,在《创造乡村幼稚园宣言书》中说:“从福禄倍尔发明幼稚园以来,世人逐渐发觉幼儿教育的重要性”,并认为“与人们生活有关的重要习惯、态度都可以在6岁前培养出来”。不能忽略孩子的能力、感情,这种漠视对孩子的成长不利。

(二)强调幼儿的全方位发展

陶行知认为在对幼儿进行教育时,应促进幼儿全面发展。具体而言就是从健康、科学、道德、劳动等四个方面开展教育。他十分重视幼儿健康,认为健康是其他一切行动的基础,教师应在教学中教导幼儿一些健康常识[3]。鉴于当时中国民众身体素质较差,被称为“东亚病夫”。幼稚园虽然持续发展,但并未对幼儿的健康保持应有重视。陶行知认为“幼稚园要将儿童的健康放在首位。”,不然就会导致各种疾病盛行,他举例说:当时幼稚园中有孩子患上沙眼、天花等疾病,由于平时不注重卫生,导致这些疾病传染给其他学生,一些幼儿没有能力治疗疾病,或因治疗不当导致夭折。陶行知在《申报·自由谈》上发表多篇幅文章讨论科学教育的重要性,利用牛顿等人的故事强调推行幼儿科学教育的重要性。并提出先有科学的儿童才能有科学的中国的思想。隨后还提出要对孩子实施道德、劳动、美育等方面的教育,并让这些方面的教学活动能培养起学生的能力,让儿童得到全方位发展。

(三)指明中国学前教育的弊端

20世纪早期,学前教育开始在中国盛行。在学前教育发展之初,办学模式基本照搬美国和日本等国。如此的办学情况与中国的实际情况不符,对学前教育的普及和推广造成阻碍,让平民子女无法得到教育机会。中国教育界人士对此种情况深表担忧,陶行知就是其中的代表性人物,指出当时中国学前教育存在三大问题:引进的教育模式僵化。学前办学彻底照搬国外,唱的歌曲、玩具、点心等都是外国的,只有人是中国人,其余的要素无一是中国。再者就是“花钱病”。由于办学的一切物品都是国外的,需要花费较多资金,当时的中国比较贫困,无法在全国推广。最后是“富贵病”。由于上幼稚园需要花费过多资金,仅有富贵人家的子女才能提供学费,平民子女只能失去教育机会。

(四)办学要符合中国实际

陶行知认为,要想学前教育得到推广,办学就要依据中国的国情。具体而言就是要集中现有的资源,利用诗词、故事和玩具等对儿童进行教育,编制符合中国实际的教材;因陋就简,利用最少的资金取得最佳的办学效果;加大对乡村幼师的支持力度,在工厂区域和乡村建设幼儿园,给平民子女平等接收教育的机会;陶行知通过亲身调查得知,提出“工厂和农村是幼稚园可以发现的新大陆”,对实现幼稚园办学“平民化”的可行性进行分析,找出有说服力的证据。陶行知表示,创办能让幼稚园,让平民子女有同等接受教育的机会,对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十分重要,也是农民与工人的迫切希望。

(五)重视增强幼儿教育的师资力量

陶行知指出“普及教育的最大难关是教师的训练。”并为解决这一问题提出两大对策:首先要全力创建幼儿师范院校。陶行知就此提出“幼稚师范必须根本改造,才能培养新幼稚园之师资”。在对中国幼儿教育进行深入分析后进一步提出,开设乡村的幼儿师范院校的目的是培养出能与乡村人民共同承担责任的幼儿教师。在师范院校的课程安排上,他提出要安排儿童文学、美术、自然科学、家庭伦理等方面的课程和教学活动。在“教学做”方法的指导下,让幼儿师范学生得到实际有用的知识,培养出具有各方面能力的教师。他还提出利用“艺友制”的方式对幼儿教师进行培训。他对“艺友制”的解释是:“艺”指的是艺术,通过朋友的方式教导他人学习艺术或技艺的方式就是艺友制。因此,凡是想做好教师,就要精通朋友之道。他认为此种方式能有效培养教师,也能缓解乡村教师的寂寞情绪,可达到推广幼儿园教学的目的。利用此种方式在当时培养了大批幼儿教师。

三、利用陶行知教育思想指导学前教育的对策

(一)丰富幼儿体育教育的内容

陶行知表示,幼儿教育要重视环境,让孩子在环境中受到教育,不能按照课本推行僵化教学。幼儿教师要考虑幼儿的身体特点,在幼儿持续进步的情况下,对教育目标进行调整。教师要精心安排体育活动。比如,教师可以亲手制作体育器材,幼儿在使用器材时,让身体机能得到锻炼。在幼儿接受体育教育时,教师为幼儿提供自由的活动空间,让幼儿自己选择参与到何种体育项目中。此外,幼儿园可组织亲子活动,让家长带领幼儿参与比赛,有利于孩子健康发展,可让孩子在合作中体会到与伙伴共同努力的乐趣。

教师带领学生们参与室外活动时,要为学生们拓展新的活动场地,让一些器材能得到合理应用。比如,在平衡区设置的平衡木,高度存在差异,材质各有不同,幼儿在活动时可根据自身需求,选择尺寸合理的器材。高跷的尺寸、使用方式存在差异,一些需要在行走中提起绳子,也有一些需要将牛皮筋套在足上。幼儿在练习时要按照从易到难的原则,逐渐提升自身水平,让幼儿在活动中提升自身的能力,也增强自信。

(二)重新确定教学目标

陶行知认为要建设“科学的中国”,首先要让人们都知晓科学,要从幼儿阶段就灌输这些思想。科学是一个国家进步的根本动力,陶行知早对此有深刻认知。因此,倡导从幼儿开始进行科学教育。长久以来,我国始终将知识传授放在首位,忽略了培养幼儿的科学素质。教师应在教学中主动找一些简单的科学常识,对幼儿实施科学教育。比如,教师可以利用上网找到一些适合幼儿学习的科学图片、视频,利用多媒体播放给幼儿。然后引导幼儿提出问题,教师在一旁作答。教师在回到问题时要注意语言的通俗性,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而且要向孩子讲明接受科学教育的意义,让幼儿认识到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教师还要设计科学教育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其中并解决问题。比如,教师在教学中知晓学生的兴趣点后,尽快寻找并提供有教育价值的资料,继续观察材料是否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设置“问题箱”,鼓励学生在遇到问题时在“问题箱”的支持下得到答案。

(三)增强学生的语言水平

幼儿年龄尚小,语言能力较低,需要教师给予帮助。为提升幼儿的语言能力,教师要利用各种方式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比如,教师可以与学生的家长交流,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然后精心设计符合学生兴趣要求的话题,主动与学生交谈,调动学生的谈话兴趣。通过此种方式让幼儿表达内心的看法,观察幼儿的变化,让幼儿在交谈中增强语言能力。也可以带领幼儿参与户外活动,让幼儿与他人交流,教师在一旁做好看护工作。要主动为幼儿提供表达观点的机会,调动学生主动表达的兴趣,增强幼儿与同学的交流。

(四)增强幼儿的科学教育能力

依据陶行知的幼儿教学观念,在幼儿教育中推行科学教育,对幼儿实施科學化的引导,是教师推动幼儿教育发展的必要手段。要加强对自然和社会的了解,从中选择合适的内容,将科学教育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促使学生能以科学的方式对现实世界进行认知。还要搞清推行科学教育各个阶段需要达成的目的,从总体上对全部幼儿的发展规划进行编制。设计科学的教育活动,在合理教育方式的引导下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促使学生在思考和实践中发现问题,并通过自身的努力采取措施解决问题。比如,教师要对学生的实践活动保持关注,量其中存在的重点进行记录,并倡导学生主动提出问题。然后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汇总分析,与自己发现的问题进行对比,在解决学生的问题后,将学生没有提出的重点问题进行讲解。为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要利用游戏设置、趣味化引导等方式引起学生的关注,让孩子能在愉悦的氛围下学习。

(五)重视农村幼儿教育的发展

陶行知出生在农村,对农村的情况比较了解,也让陶行知有敬民、亲民等思想,将农村和工厂女工区视为推行幼儿教育的重点区域,其学前教育理念在今日依旧有指导意义。当前,社会处于转型期,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农村人口持续减少,但由于人口基数大,农村人口规模依旧庞大,农村3岁到6岁的儿童依旧非常之多。而且农村入城务工人员较多,将子女带入城市后无法获得平等的教育机会。要以陶行知的平等教育理念,加强农村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让农村教学事业获得巨大发展。陶行知强调利用“艺友制”推动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主张让已经具备教学技能的人带动幼儿教育的新人共同进步。但是,利用此种方式培养农村幼儿教师已经无法适应当前的教育发展形势,需要依据农村的实际情况进行改进。在师范院校的幼儿教师毕业后需要较长一段时间适应教学工作,工作节奏加快,已经无法安排专人带领学习,只能在一旁进行引导,对教师存在较大差错的部分进行修正,让参加工作的幼师依据自身力量掌握教学技能。

(六)让幼儿健康成长

孩子刚进入幼儿园,实施“断奶”教育,教和学都是以往的教育方式,做是适应时代发展的教育手段,让教与学结合在一起,是幼儿教育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陶行知在研究幼儿教育的过程中,将自己的名字改为“行知”,是他在强调“知行合一”的重要体现。在实际的教学中,他强调教学做合一能对教学活动起到推动作用。在教育过程中和孩子玩游戏是增进师生关系,调动孩子学习热情的重要方法,体现出“做”的重要性。教师可以扮演幼儿父母的角色,然后让学生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初期,敢于表达自己想法的孩子较少,教师可以利用“悄悄话”的方式鼓励学生发表看法,此时很多孩子开始愿意表露自己的情绪,等到学生情绪平静后,在让学生之间进行此游戏。通过这种方式消除孩子的紧张感,让孩子放心接受教育,对孩子的成长十分有利。

总结:学前教育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基础,对幼儿今后的能力培养起到关键作用。教师要在教育实践中遵守陶行知的理论,通过组织体育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陶冶情操。教师还要增强幼儿的语言能力,让幼儿能在学习中提高自身的语言能力,为今后的学习创造良好条件。

【参考文献】

[1]陆惠琴.从生活中的点滴做起——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在幼儿教育的启示[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4,25(5):157-157.

[2]吴敏.从陶行知教育思想看幼儿教师在新课改中的角色转变[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4,14(10):148-148.

[3]仇晶晶.点亮童心,呵护成长——浅谈陶行知生活教育在幼儿教育中的渗透[J].文理导航旬刊,2014,34(11):95-95.

[4]徐莹晖.“乡村幼稚教育先驱”陶行知的幼儿教育思想略论[J].科教文汇旬刊,2014,11(12):106-107.

[5]吴梦昕.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对幼儿教育的启示[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12(1):253-253.

[6]王晓彤.陶行知幼儿教育思想的理论与现实意义[J].课程教育研究,2014,25(28):29-30.

[7]张芳妹.试论陶行知幼儿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4,14(10):126-126.

[8]丁洁.陶行知幼儿教育思想解读及其现实启示[J].考试周刊,2015,16(52):180-181.

[9]朱燕琼.论陶行知幼儿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J].考试周刊,2015,28(94):187-187.

[10]唐良均.浅谈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在幼儿教学中的运用[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14,18(12):40-40.

上一篇:如何提升童装店铺业绩下一篇:生活常用英语口语对话精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