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梦的解析》

2024-10-15

读《梦的解析》(共11篇)

读《梦的解析》 篇1

读《梦的解析》

第一次听说《梦的解析》这本书是在心理学课堂,而作者佛洛伊德为人类潜意识的学说奠定了稳固的基础,也建立了人类认识自己的新里程碑,但并未心动。后来又听一位朋友推荐,便打算看一下,最后才发现:作为一本一百多年前的这本与心理学相关的书能够广泛流传至今,确实有其独特之处。

全书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晦涩难懂的语言,但它仍像一块磁石般深深地吸引着我,告诉我关于“梦”的来龙去脉。佛洛伊德认为梦是愿望的满足,其动机在于某种愿望。我们常用的解梦的方法有两种:一是“符号性的解梦”,即将整个梦作为整体来看,尝试以另一内容来取代; 一是“密码法”,即视梦为一种密码,其中每一个符号,均可按密码册一般,用另一个已具有意义的内容,一个个予以解释。而弗洛伊德更倾向于密码法,他自己又称之为“精神分析法”,并指出这种方法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梦者本身能否将所有涌上心头的感受完全说出,而不因为自己觉得那是不重要、毫不相干甚至愚蠢的而不说出来,他必须对自己各种意念保持绝对公平,毫无偏倚。梦为了躲避“审查制度”而常常需要进行伪装。

原理部分大致如此,而每个原理都有相应的与梦相关的材料进行论证,所以显得通俗易懂。而这些材料又为我解答了从小到大,做许多梦的真正原因。例如口渴“喝水的梦”,早晨贪睡时“醒来的梦”,“考试的梦”和“亲友死亡的梦”等。

在看这本书的过程中,有一天晚上我竟也做了一个梦,我便试着用书中的理论进行了解析。梦的内容是:

图书馆开门了,里面闹哄哄的,有很多人。我慢悠悠地踱到一个书架旁,发现我要借的那本《梦的解析》却不见了。我非常失望,才想起那本书馆藏复本只有两本,于是埋怨自己动作没快点。正准备离开时,我惊奇地发现借那两本书的人竟是我所熟识的甲某和乙某。我兴奋起来,一再对乙某说让她看完了再借给我看。最后我们相约一同回寝室。借阅室旁有一个厕所,我进去了。没想到一个我平常不太熟识的丙某竟也要进去。我万分尴尬,却无计可施。在那紧急关头,乙某说了一句‘里面有人’,才制止了他,转危为安。

解析:1 图书馆开门,闹哄哄挤了很多人,且在借阅室里。

每天早晨图书馆开门,一楼的自习室总是闹哄哄的,大家都忙着抢位置,而我由于跑得太慢总是“望位兴叹”,因此好久都不曾去那里自习,但总是心向往之。看来我是把自习室开门的情形弄错为借阅室开门。

解析:2 我要借的《梦的解析》被甲某和乙某借走了。

虽然甲某已经离校毕业,但她曾确实向我推荐过这本书。而乙某推荐我看的是《国富论》,可能在梦中我把这两本书混为一谈了吧。且这次五一回家,我是和乙某一起去的火车站,做梦的前一天,我还到她们寝室去玩了。

解析:3 令我尴尬,却不能回避的事。

丙某是我上教育学课时认识的,但并不怎么喜欢他。感觉他太喜欢在别人面前表现自己了,说话长篇大论,唧唧喳喳。而那尴尬的场景却是我做梦前一天看《梦的解析》中的内容,称为“尴尬的梦”。我想造成丙某出现在我梦中的可能也是梦的伪装吧,希望能够通过梦的“审查制度”。

经过这样层层剥析,我对这个梦有了一个大致的解析与了解,而且正好符合一些解梦的原则。但我却百思不得其解我做这个梦的目的。而佛洛伊德却强调梦

是愿望的满足。“那我做这个梦是为了表达什么愿望呢?”我不放过任何一个涌上我心头的感受,反复回忆分解。突然,我想到一个很模糊且稍纵即逝的念头。在梦中,我是特别想借那本书,但我好像是 不是想借来立刻读,而是先借了过段时间再来读的。我又想起,做梦前一天看这本书到最后有一点点烦,因为佛洛伊德总是把很多事情都和“性”扯上关系,这是我不喜欢并且不能容忍的。

最后我豁然开朗,我想我做梦的目的应该是想推翻佛洛伊德的观点,隐隐不打算看这本书吧。而在现实中,我是铁定主意要把它看完的啊。

虽然景仰归景仰,但这本书中的案例即梦的主要来源多为接受他心理治疗的患者的梦,让我多少有点不太赞同。而正如我在梦中所想,弗洛伊德把大多数事情都和“性”扯上关系,这是我非常不能容忍的,所以他的观点仍只能算是解梦的一个流派吧。

读一本书,可以帮助我们弄清许多日常生活中困扰我们的事情,给一个合理的答案,并且在读书的过程中实践书中的理论,获得一种快感,这大概就是我读这本书的最大感受吧。

读《梦的解析》 篇2

沉浸于《追梦的岁月》, 从那飘出淡墨清香的文字, 读懂了65位老师对教育的真诚与痴情;读懂了他们对学生的柔情与等待;读懂了他们心灵的碰撞、情谊的火花;读懂了他们追梦的人生——爱的微笑。《追梦的岁月》是一本好书, 读它, 就是在读老师, 就是在读老师的心——那颗等待“陌上花开缓缓行”的爱心。读《在等待中撒播爱的阳光》一文, 我读懂了周玲老师用一颗尊重与宽容的耐心在等待作弊的孩子主动认错, 在等待中撒播爱的阳光, 绽放关爱的美丽。读周小梅老师《等待花开》一文, 品悟到了教孩子如养花一般, 在孩子们处于花季的冬天时, 老师应等待花开。

读郭爱香老师《老师, 再等等》一文, 我的耳畔总萦绕着“老师, 再等等”这一句话, 是该等等, 也必须等等。当学生有“不入流”的回答或答不出问题时, 老师不是打断阻止, 不是移花接木取而代之, 而是静心地等待, 给孩子们思考的时间。当学生顽皮犯错时, 不是只苛求“立竿见影”, 而是呵护地等待, 给孩子们改错的机会。当学生获得成功时, 不是只用“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书山有路勤为径, 学海无涯苦作舟”来鞭策, 而是快乐地等待, 和孩子们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

名师武凤霞在上千人听课的会场上, 耐心等待:一个说什么也不站起来朗读课文的男孩开口, 结果等来了男孩一节课的神采飞扬!我感动了, 感动这一分钟的等待。武老师这短暂的等待, 让这孩子拥有了一份镇定和从容, 拥有了一份宁静、舒缓的心境, 智慧就在这安静中迸发, 美丽在这无声的等待中悄悄诞生。我自己又何尝不是在阡陌路上等待花开, 而缓缓行呢?曾记否, 在语文课上, 时常会在提问之后、读文之后等待花开——孩子们自读感悟提出的问题, 自我沉醉文境而放飞了畅想的思绪!曾记否, 我为孩子们创设了一个温馨、浓郁的阅读书香园。不管多忙, 总忘不了和孩子们一起品读美文陶醉其中:中午空余之时, 乐此不疲地等待着听孩子们讲故事、编故事, 让孩子们尽情地展现自我!每天晨读时, 教孩子们诵读唐诗宋词, 引读各类课外经典读物, 孩子们在老师“拨弦三两声”的等待中, 有了对知识的渴求, 走进阡陌书路中, 伴着“三月风情陌上花”, 而“沉醉不知归路”了。孩子们在老师“缓缓行, 等待陌上花开”的书香屋里照出读书的快乐与精彩。

我记得虞老师说过:等待是学生跨越沟坎时送上的信任;是学生在迷茫探索时伸出的无形臂膀;是学生出现错误时传递出的默默关爱;是学生在获取成功时赠予的最好享受。但等待绝非“守株待兔”懒人的异想天开, 也非“鹬蚌相争”中渔翁的坐享其成。本人也认为等待是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美丽的心静!

不是吗?“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是一种春风化雨般的等待, “泉眼无声惜细流, 树阴照水爱晴柔”是一种浸润心田的等待;“轻拨心弦三两声, 未成曲调先有情”是一种循循善诱的等待;“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是一种阳春芬芳的等待。

老师啊, 老师, 何不在阡陌路上等待花开:

缓缓行,

缓缓行,

披一袭“三月风情”,

采一束“陌上花儿”,

缓缓行,

缓缓行,

关于吉普赛人读心术的解析 篇3

关键词:游戏 读心术 Visual Basic6.0

“吉普赛人祖传的神奇读心术,它能测算你的内心感应。”

最近网络上一直流行着这样的一个Flash心理测试,是某位Flash高手用Flash软件制作的,名字叫The Flash Mind Reader。

这个Flash心理测试的界面是由三部分组成,左边上半部分是用矢量图制作的一个比较逼真的水晶球,还熠熠发光呢,左边下半部分是Flash心理测试的介绍和说明部分(见下文),而右半部分出现按照顺序标明的0至99这一百个数字,并且每个数字后面画有一个小符号图形。

下面为大家介绍一下这个Flash心理测试的说明:

任意选择一个两位数(或者说,从10-99之间任意选择一个数),把这个数的十位数字和个位数字相加得到一个新数字,再把任意选择的数减去这个新数字。

例如:你选的数字是23,然后2+3=5,再23-5=18。

在图表中找出与最后得出的数字所对应的小符号图形,并把这个小图形牢记心中,然后点击水晶球,你会发现,水晶球里所显示出来的图形正是你刚才记在心里的那个。

如果大家按照这个Flash心理测试的说明去做的话,大家会惊奇地发现,这个Flash心理测试每次都能测出你看到或记住的数字后面的图形,于是大家会开始怀疑这个世界上是否真的有内心感应这回事,而这个Flash心理测试真的能看透你的心思。

今天,笔者就为大家解析一下这个Flash心理测试的奥秘以及如何用VB6.0编写这个心理测试。

大家只要细心地观察这个Flash心理测试,一定会发现这么一个在数学方面常见的规律:从10到99任意的一个两位数按照Flash心理测试提供的那个法则运算得出的新数字都是9的倍数。

上面已经有一个例子,再举两个例子:

85的十位数字是8,个位数字是5,8+5=13,85-13=72,72是9的倍数;

64的十位数字是6,个位数字是4,6+4=10,64-10=54,54是9的倍数。

下面咱们再用数学表达式来演算一下,看看结果如何:

假设一个两位数的十位数字是m,个位数字是n,即这个两位数字是10m+n,十位数字和个位数字相加得m+n,则原来两位数字和新数字相减是(10m+n)-(m+n)=9m,因此所得数字永远是9的倍数。

综上所述,这个Flash心理测试的奥秘已经浮出水面。

每次启动这个Flash心理测试,首先要做的是图形的初始化,即随机抽取图形赋值给0至99,然后把是9的倍数的数字后面的图形统一赋值成相同的图形,于是除了9的倍数的其他图形就只是个幌子而已,使大家不容易看出所有9的倍数的图形相同。大家此时用鼠标点击水晶球就看到刚才记住的那个图形。

而后这个Flash心理测试把右边所有图形遮盖,再出现一个返回按钮,其实这样做也是有目的的,因为制作者不想让大家知道,大家点击返回按钮时所有9的倍数的图形已经被替换了,以便为大家下一次再点击水晶球时做铺垫。

解析到这里,大家应该清楚这个Flash心理测试的奥秘在哪里了吧?

下面就继续我们的下半部分内容,用VB6.0为大家编写一下这个心理测试:

一、需要准备的文件

1.大约300px×300px的10张符号图片,编号分别为00~09(JPG格式);

2.大约30px×30px的10张缩小的符号图片,编号分别为0~9(JPG格式),与符号图片一一对应(可以用Fireworks、Photoshop等软件制作);

3.背景图片(JPG格式,任意选择,但要与界面大小一致);

4.图标图片(ICO格式)。

二、界面设计

1.启动VB6.0,会出现一个缺省窗体Form1,命名为frm1,做为启动窗体;

2.点击“工程”,选择“添加窗体”,添加一个新窗体,命名为frm2,作为心理测试窗体;

3.在frm1中用标签控件写上心理测试的说明,标签控件的BackStyle属性设为0,BorderStyle属性设为0,再添加三个按钮控件,命名为cmdkaishi,cmdfanhui,cmdjieshu,相应地把frm1的窗体BorderStyle属性设为0;

4.在frm2中添加三组控件数组,第一组是标签控件lblshuzi(0)-lblshuzi(99),第二组是图片控件picfuhao(0)-picfuhao(99),第三组是图片控件pictuxing(0)-pictuxing(19),再添加一个图片控件picshuijing和一个标签,用于写上说明心理测试的说明;

5.把背景图片添加到frm1、frm2的picture属性中;

6.把图标图片添加到frm1、frm2的icon属性中。

三、代码设计

1.frm1中的代码:

Private Sub cmdkaishi_Click() '开始按钮事件

Unload frm1 frm2.ShowEnd Sub

Private Sub cmdfanhui_Click() '返回按钮事件

frm2.Show unload frm1

frm2.Enabled=True

frm2.picshuijing.Picture=LoadPicture(“”)

End Sub

Private Sub cmdjieshu_Click() '结束按钮事件

End End Sub

2.frm2中的代码:

Public op As Integer '定义通用声明

Public Sub bianhuan() '显示水晶球里图片的事件

picshuijing.Picture=pictuxing(op+10).Picture

Dim t As Integert=Int(Rnd*10)

For i=1 To 9

picfuhao(9*i)=pictuxing(t).Picture

op=t Next i End Sub

多功能

Dim i As Integer,j As Integer,m As Integer

For i=0 to 9

pictuxing(i).Picture=LoadPicture(App.Path&“”& i &“.jpg”) '加载有关图片

Next i For i=10 to 19

pictuxing(i).Picture=LoadPicture(App.Path&“”&i-10&“.jpg”)

Next i

For i=0 To 99 '随机分布符号图片

Randomize m=Int(Rnd*10)

picfuhao(i).Picture=pictuxing(m).Picture

picfuhao(i).BorderStyle=0

If i Mod 9=0 Then

picfuhao(i).Picture=picfuhao(9).Picture

End If Next i

For j=0 To 99 '0-99数字初始化

lblshuzi(j).Caption=99-j

lblshuzi(j).BackStyle=0

Next j End Sub

Private Sub picshuijing_Click() '点击水晶球事件

Call bianhuan frm2.Show

frm2.cmdkaishi.Visible=False

frm1.Enabled=False End Sub

以上程序在VB6.0中运行通过。

结束语:

这只是一个简单的VB程序,用一些比较基本的代码和结构就可以轻松写出来,只能为那些初学者提供一个进阶参考。

在学习编程语言的时候,大家都一定会感觉比较枯燥,此时最好的方法是找一些大家比较感兴趣的东西试图着用编程语言去编写,如此做不仅可以提高编程水平,而且可以增加对编程学习的兴趣。

随着VB语言学习的不断加深,大家会逐渐掌握许多编写VB程序的技巧,也会使大家进一步对VB产生更高层次的研究,最终逐步把自己练就成一个VB语言编程高手。

读《梦的解析》 篇4

一、初读感悟

名师就是名师啊,最近,读了一本《小学语文名师课堂深度解析》。这本书让人爱不释手,读完后,真是受益匪浅啊。这本书,让我感受到了这群名家老师所具有的语文素养,我的感受是:

1、他们的视野是开阔的,绝对不会死盯课文;

2、他们的思维是深刻的,绝对不会人云亦云;

3、他们的兴趣是广泛的,绝对不会只读书本。

《小学语文名师课堂深度解析》为《大夏书系.小学语文名师课堂》丛书中的一册,该套丛书从最切合教师实际需求的角度出发,或以案例、或以课堂实录的形式,展示名师课堂的方方面面,教师可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思考,直接吸收。

这本书它不光向我们展示了王崧舟、窦桂梅、闫学、武凤霞、刘发建、郭初阳等这些我们普通语文老师心中的偶像的经典课堂实录,更重要的是还让我们听到了来自不同层次的专家、老师对这些课的客观评价的声音。“书中附有或褒或贬的评课文章,其针对性、理论性、建设性,无论对名师本人,还是对广大一线教师,都是极富启迪的。”

阅读《小学语文名师课堂深度解析》,阅读他们的思想,我们不难感悟到他们的努力与魅力。他们大都高举远慕,立意要在方寸之间耕耘出奇葩异果。他们或剑走偏锋,或单骑突进,或长驱直入,但决不愿耽溺于“不冷不热,不明不白,不生不死”的中间地带。因为,千百年来千百万人恪守的所谓“中庸”已经蜕化、沦落成一种令人麻木的“平庸”及毫无意味的“庸俗”。也许,他们的努力开创的课堂生活有诸多的“过”与“不及”,但是,在他们的课堂中流贯的是奇崛的思性的锋芒,闪耀的是深厚的诗意的光泽,萦绕的是晶润的人性的气息。

二、细读品味

读了两遍这本书,我又反复看了窦桂梅老师执教的《晏子使楚》和郭初阳老师的《珍珠鸟》二节课堂实录,他们虽然在教学风格和对教材的处理不一样,但有异曲同工之妙,能充分地运用短暂的课堂40分钟,高效率对学生进行学习广度和深度的挖掘。

1、课堂的拓展

窦老师除了上《晏子使楚》这课,能进行大量课外阅读的拓展,牵涉到的有《墨梅》、《晏子春秋》、《胯下受辱》、《狼和小羊》等。郭老师也同样依借《珍珠鸟》进行广度的开发,为学生引出了《囚鸟》、《鸟儿中的理想主义》、《群鸟》、《绞型架下的报告:二六七号牢房》、《象棋的故事》、《肖申克的救赎》、《放鹦鹉》的课外知识、并向学生推荐一本书《一百个人的十年》等。

从两位老师的课中,看似简简单单的一节课,却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课外阅读量,从课内知识延伸到课外知识,大大丰富了学生的学习广度,对比之下我们的课堂教学可以用单薄、枯燥来形容。

2、课例的分析

(1)窦桂梅老师在执教的《宴子使楚》的简要设计过程是—— 主题:尊重

步骤:对宴子的尊重,走向对人的“尊重”的思考;

对人的尊重,导向对国家的“尊重”的思考;

对国家的尊重,引向首要是自我的尊重的思考。

窦老师这节课属于原汁原味的语言文字课,且具有层次鲜明的课堂教学艺术。窦老师把“尊重”作为课堂的落脚点,然后从对晏子的尊重,走向对人的尊重的思考;由对人的尊重,导向对国家的“尊重”的思考;由对国家的尊重,引向首要是自我尊重的思考。这层层推进,让学生思维感觉一定程度的深度,使课堂产生了思想的张力,学生为了应对思想的挑战,必须凝神专注,全力以赴奔向思想高点,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提升了学生的思想高度,这是这堂课的最大价值。

(2)郭初阳老师在执教的《珍珠鸟》一课的简要设计过程是—— ①找出最喜欢的一句话

②思考小鸟是否真的离开了笼子

③比较筱敏《鸟儿中的理想主义》和冯骥才《珍珠鸟》有何不同

④思考希区柯克《群鸟》中人与鸟谁更有力量 ⑤思考小鸟为什么不会飞出去 ⑥了解冯骥才这类知识分子的特点

《珍珠鸟》这一课例,显示了郭老师与众不同的问题设计能力,为了实现自己的教学目标,他总是费尽心思地设计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这样的引领让学生的思考更让人拍手叫绝。郭老师通过对文本结构的“解构”,通过互文性阅读(用筱敏的《鸟儿中的理想 主义》、影片《群鸟》和古诗词中的鸟等与《珍珠鸟》原文构成相互解释的文本群),不仅让学生理解了作者所希望寄寓的上面所述的表层意义,还深刻地指出:“《珍珠鸟》中作者的沾沾自喜与津津乐道,实有‘欣赏囚禁’的嫌疑”,“《珍珠鸟》一文,实是研究中国作家自由缺失的下意识表现的最好案例。”这样,便从狭隘的就文解文,上升到了在文化的乃至普世价值的高度上来对一个文本进行观照了。

窦老师和郭老师以及众多的名师,他们都属于质量型、智慧型、研究型、示范型和个性化很强的教师。他们的课堂以读代讲,奏响了语文课堂的和谐乐章,都是抓住细节教学,力求课堂生动丰满。这样的课真正地体现了语文课堂中编者-作者-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

三、找准方向

读《梦的解析》 篇5

暑假里,我阅读了《小学语文新版课程标准解读与教学指导》一书,了解了每个年级段的教学目标和要求。这本书为让我学到了许多知识,让我对语文教学有了新的了解,对我的教学有很大的帮助。

书中第二页的“关于口语交际”的指导让我收益非浅。以前我在上语文园地的“口语交际”的时候,总觉学生说不好,他们说不好,我就急,怕时间不够,所以只让一两个学生说,草草了事。学习了《小学语文新版课程标准解读与教学指导》之后,我知道了在教“口语交际”时,“教师要遵循语文教学的规律,还课堂于学生,在语文的各个板块,让学生积极参加讨论;能根据对象和场合,稍作准备,作简单的发言。将口语交际与识字写字、与阅读、与写作、与综合性学习统一在一起,时时处处练习口语交际,在实践中形成口语交际的能力,‘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际交流的素养’”。也就是说口语交际在语文中不是孤立的,而是无时不存在。

我还认真学习了第二章“阅读”。要上好《阅读》,首先要知道阅读的基本理念,其理念是:

一、以培养独立阅读能力为核心。

二、基本与对话与交流的阅读教学。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与理解。其次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阅读有兴趣,能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是促使学生持续阅读的不竭动力,也是提高阅读能力的前提条件。如文中举的课例《快乐的小公鸡》教学片段,老师一上课就说“同学们,今天和我一起来到这个课堂上的还有一只小公鸡(课件出示小公鸡的图像)。他呀,十分苦恼,因为他整天没有事情做。今天他打算出门去寻找快乐,你们想不想和他一起去呀?”学生说“想去。”老师紧跟着说:“那好,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快乐的小公鸡》这篇课文。”上课伊始,教师创设情境,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欲望,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这样,学生愿意从书中获取知识,认识世界,愿意与书本进行交流,体验情感。“授之以渔,不如授之如渔。”“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这一课程目标的实现,离不开阅读方法的支持。《语文课程标准》将“阅读方法”作为课程目标来呈现。课程标准提出的阅读方法包括精读、略读、浏览、朗读、诵读、默读等。如课例《王冕学画》第2自然段教学片段,老师借助课文插图阅读。这是理解文字内容、深入体会情感的有效方法。如三年级《翠鸟》一课,对照文字,细看插图,学生能够更直观地体会翠鸟外形的美丽和小巧玲珑。从分利用插图阅读,有利于学生从生动的直观过渡到抽象思维,借助看插图,能使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更加细致、深刻,进而发展学生的思维和想象能力。

《小学语文新版课程标准解读与教学指导》还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应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必须是学生在语文学习实践中通过不断尝试逐渐形成的。因此,教师在课上要用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活动,将感悟语言和发展思维紧密结合起来。教师要在组织协调学生对文体积累感悟运用的同时,又促使文中那鲜活的生命形象推动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在课堂上不仅有外在的愉悦表现,而且有内在的成功体验。

《梦的解析》读书笔记 篇6

《梦的解析》是弗洛伊德的名著,发表于1900年。在这本书中,引用了大量的梦作为实例,对有关梦的问题从各个方面进行认真的探讨。从性欲望的潜意识活动和决定论观点出发,指出梦是欲望的满足,绝不是偶然形成的联想,即通常说的,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梦的解析》将梦分为显相和隐义。显相是隐义的假面具,掩盖着欲望(隐义)。他解释说,梦是潜意识的欲望,由于睡眠时检查作用松懈,趁机用伪装方式绕过抵抗,闯入意识而成梦。梦的内容不是被压抑与欲望的本来面目,必须加以分析或解释。释梦就是要找到梦的真正根源。很早就想读这本书了,但一直有各种原因没有去实践,寒假在家有了充足的时间,可以好好读读这本名著。《梦的解析》叙述了弗洛伊德对于梦的看法以及在进行精神分析的心理辅导时解梦的方法。其实这本书在某些程度上改变了我存于心中的道德观。读过这本书后,每当看到街上熙来攘往的人群,都有种异样的感觉。

这本书分可以为六个部分,分别是:

一、对儿童的梦的研究;

二、探讨梦的检查作用;

三、探讨梦的象征作用;

四、分析梦的运作;

五、举例分析几个真实梦境;

六、梦的作用在于满足愿望。弗洛伊德从没有伪装或伪装较少的儿童的梦开始讲起直到“面目全非”的成人梦境,其解梦的最关键因素就是揭开梦的伪装。

《梦的解析》指出梦是—种精神活动;“其动机常常是一个寻求满足的愿望”。梦是因愿望而起,它的内容是“愿望的达成”。梦不仅使思想有表现的机会,而且借幻觉经验的方式,以表示愿望的满足。关于梦是“愿望的达成”,作者举了许多实例。其中一个是他的5岁的小儿子的梦。有一次,他们全家到达赫山脚下去游玩。小儿子由于常用望远镜可以看到山上的西蒙尼小屋,因此他并不满足于在山下玩。但父母并没有带他上山,他当时不很高兴。弗洛伊德指出:“第二天早上,他神采飞扬地跑过来告诉我;‘昨晚我梦见我们走庙到了西蒙尼小屋。’我现在才明白,当初我说要去达赫山时,他就满心地以为他一定可以由荷尔斯塔特翻山越岭走到他天天用望远镜所憧憬的西蒙尼小屋去,而一旦获知他只能以山脚下的瀑布为终点时,他是太失望了,太不满足了。但梦却使他得到了补偿。”

《梦的解析》指出梦是潜意识的自我表现,潜意识被压在人的心灵的最深处,但它很活跃,于方百计要突破前意识的领域冒出来。当“自我”在既要休息又得不到完全体息,即“自我”处于浑浑噩噩的状态而放松了戒备的时候,潜意识使开始活动,于是出现了梦。由于做梦的人有不少愿望是违反道德的,于是潜意识使以改头换面的形式冒出来。梦之所以奇特而不可理解是由于梦的化装造成的。梦既经过多次化装就必须通过精神分析法才能作出解释。

《梦的解析》指出梦和精神病有相似之处,他认为“梦包含着简要的神经质病的心理学”。因为他在闻释梦和神经病时都是以关于潜意识的理论为依据的。他总结梦和精神病都符合潜意识的活动规律,得出的结论是:“潜意识比较喜欢和前意识中那些不被注意、被漠视或刚被打入冷宫(受排挤)的概念攀上关系。”通过这种手法,狡猾的潜意识可以偷偷溜到意识领域中去。弗洛伊德否定了过去人们所说的梦是来自超自然的鬼神的启示,强调梦是人的心理活动的一部分,是

来自潜意识。梦既不是灵魂的显现也不是上帝的启示,而是人类早年实践活动的浓缩品和沉淀物。

和弗洛伊德一贯的观点保持一致,我们不难在他对梦的解析中看到他的“冰山理论”和“本能理论”。他认为梦的唯一作用便是满足人的意识层面上的以及或者说更多的是满足人的潜意识中的愿望。而这些愿望(许多出于本能,即可看为本我的体现)由于不被人的理性(超我)所接受,所以要由人的自身(防御机制、自我)进行调节,经过一系列粉饰,转化成不易被察觉的形式通过梦境释放出来。正由于这些粉饰,将梦伪装,从而造成了解读的困难。因此,在进行梦的解析时,首要任务就是破除伪装,探索人的那些淹没在“深海”处的愿望。为了破除梦的伪装,弗洛伊德从梦的检查入手,先是谈到几个较为普遍的象征形象,进而谈到梦的运作,说明梦进行伪装的四种方法,即凝缩作用、转移作用、将思想转化为视觉和二度润饰。完全破除伪装后,梦的真实意义便浮出水面,即可达到解梦的意图。在精神分析治疗时,通过解梦亦可更好地更深入地了解病患,达到对症下药的目的。

《梦的解析》一出,在当时是不被人们接受的,其主要原因在于其中理论多为弗洛伊德自己在治疗一些精神病人时通过感性经验进行的总结,没有理论数据的支持。另一方面,当时的心理学家对于弗洛伊德将个别精神病人的案例所得的结论普遍套用在正常人身上的做法表示不能接受。所以,这本书刚出版时受到了很大的冷落和责难。虽然今天,人们发现这本书有着它伟大的价值,而且弗洛伊德伟大心理学家的地位逐渐被认可,但是,我们对于他的观点并不能全盘接受。《梦的解析》中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缺憾。

首先,《梦的解析》是弗洛伊德自己的感性总结,没有经过任何科学的论证,虽然其中的解释不乏合理可信之处,但对于讲求有科学依据地研究心理学现象的现实情况不符。另外的一点,上文也有提过。弗洛伊德本人是一位精神病学家,他对于人类的精神病有深入的研究。但是,他将精神病人身上的特性推广到普通人身上,就让大多数人无法接受了。在《梦的解析》中,这一点也有体现。第二,弗洛伊德认为在人们心目中最大的禁忌就是“性”,而“性”又是人的本能,对于“性”的这个禁区,人们既想闯入,又迫于道德限制,所以只有在梦中释放自己的愿望,使自身得到满足。基于这样的理论,弗洛伊德在其对梦的解释中,除了个别十分明显的是对普通欲望的满足(如饥渴、排泄等)的梦外,大多数梦在他的眼里都与对性的渴望脱不了干系。这样的说法不但难于被人接受而且过于绝对,并不能涵盖所有梦的意义。第三,弗洛伊德认为梦的作用就在于满足人的愿望,可以保护睡眠。这样的说法过于绝对。事实上,在我们的梦里,除了满足愿望的梦之外,也不乏一些焦虑的梦,有些梦甚至会影响到人的睡眠,例如单纯地受到白天未解决的事务影响而做的梦。虽然,弗洛伊德认为人民们的惊醒并非是梦导致的,而是由防御机制造成的,但他仍没有对于噩梦本身的产生给出合理的解释。在弗洛伊德看来,纵使梦本身的含义并不单一,他也不能给出过于多的解释,因为这对于一个理论的诞生是不利的。对于精神分析学这个理论学问来说,弗洛伊德不能兼顾梦的含义的所有可能性,但在对于精神分析治疗时,我们不应该以偏概全,忽视掉其他的可能性。最后,弗洛伊德提出进行梦的解剖分析时必须对病人的生活背景有深入的了解才行。这一点,我们认为是应该肯定的。也因

为这个原因,我们不应妄自对他人的梦加以揣析。要想正确地解梦,我们就必须对做梦者有一个长期的纵向了解,因而解析梦这个过程,也是十分费时费力的。

《尘埃落定》之梦的解析 篇7

关键词:尘埃落定,梦,欲望

前言:

阿来, 藏族青年作家, 一九五九年生于四川省马尔康县, 2000 年, 其长篇小说《尘埃落定》荣获第五届茅盾文学奖。阿来成为茅盾文学史上最年轻的获奖者。

阿来《尘埃落定》的研究论文数量庞大。自作品问世以来, 很多学者分别从人物形象, 藏传佛教文化, 女性形象, 艺术创新, 傻子形象等视角来解读这篇小说, 但几乎没有人用弗洛伊德的释梦原理来解读分析此著作。根据弗洛伊德的研究表明:睡眠状况希望确立的免除刺激的休息状况受到了来自三个方面的干扰:睡觉时来自外界的干扰刺激;还没有终结的前一天的兴趣, 这两种情况都具有相对的偶然性;不可避免的是第三种方式, 即没有被满足的受压抑的本能冲动, 它们时刻寻求着发泄的机会。[1]

1、第一次的梦——老麦其土司梦见汪波土司捡走了他戒指上脱落的珊瑚

权利与财富是老麦其土司的最爱, 老麦其土司一生都在追求和捍卫这两样东西。“梦的刺激来源, 完全是一种主观心灵的运作, 通过当天的精神活动将往昔的刺激变得像最近发生的一样新鲜。”[2]“珊瑚”不仅仅指一块珍贵的“玉石”, 更是一种贪婪和欲望, 是老麦其土司心目中的“权利”、“土地”、“金钱”, 甚至是“奴隶”。因为老麦其土司视这些为珍宝, 为生命之最, 故而格外害怕失去, 特别是害怕自己的强劲对手——汪波土司。汪波土司对于老麦其土司来说是个巨大危险的存在, 汪波土司几次来犯对麦其土司来说是强大的刺激来源, 通过“珊瑚”被抢来侧面反映老麦其土司私欲的膨胀。

2、第二次的梦——翁波意西到一个地方 (老麦其土司) 开辟教区前做了象征性的梦

翁波意西是个极具象征性的人物, 是智慧的化身, 有着渊博的学识和正直的品格。他是格鲁巴教派的忠实的追随者, 为弘扬禅宗教旨, 带着师傅的教诲和关于自己到一个新的地区弘传教法的梦想, 千里迢迢来到麦其土司的领地, 无论是从政治、经济还是文化上都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就算先后两次被割掉了舌头, 他依然用他先进的理念挑战老麦其土司至高无上“权利”的权威。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认为:“梦是一种心理现象, 梦是愿望的达成。”[3]文章用“做了象征性的梦”让翁波意西去老麦其土司传教有了合适的缘由, 其实说到底还是翁波意西自己内心愿望使然。

3、第三次的梦——傻子二少爷常做“往下掉的梦”

“我”即小说中的“傻子”是一个大智若愚的人物形象。“这一向, 我常做的梦是往下掉。在梦里往下掉可真是妙不可言。你就那样掉啊, 掉啊, 一直往下, 没完没了, 到最后就飞起来了, 因为虚空里有风嘛。”“我想, 人其实是害怕真实的东西, 不然我就不会大叫着从梦里醒来。”[4]弗洛伊德根据愿望满足的方式把梦分为三种:愿望梦、伪装梦、焦虑梦。“焦虑梦中所表现的焦虑是由于潜意识愿望的力量太强烈, 梦的工作失败, 自我不能克制潜愿望而形成的一种惩罚表现。”[5]傻子二少爷其实对于土司制度的灭亡是有遇见性的。从罂粟的引入, 土司之间的争斗, 边关市场的形成, 梅毒的广泛传播, 无一不暗示了土司制度由盛而衰的命运, 可是傻子知道, 这是他们必然的轨迹。焦虑的他只能通过梦的形式来掩饰自己内心的凄苦和无可奈何, 结局就是眼睁睁看着自己的故土慢慢消失为一片尘埃。

4、白色的梦——白色石英石、银子和罂粟

一千多年前祖先中一个人做了个梦, 用白色石英石做武器击败了当地野蛮人, 麦其家的第一个王诞生以后才有了后续所有事情的发生。白色成为了好运的象征。白色石英石可以摩擦成火, 白色的银子有金子的功能, 还可以加工成各种饰物。而银子是导致另一个白色梦幻——罂粟出现的直接导火索。

罂粟的出现伴随着财富、灾难和毁灭。罂粟第一次开遍麦其土司土地的时候, 无论是麦其土司、哥哥、家奴、傻子二少爷等都显得极具亢奋, 本能的情欲显露的淋漓尽致。罂粟不仅代表情欲, 还是权利和财富的象征。土司们原先由于道德的约束表面和谐, 压抑在土司之间心底的欲望由于罂粟的出现全面爆发, 开战合理而又自然, 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 变的贪婪又残忍, 本性与良知荡然无存。几乎所有人都沉浸在自己的白色梦幻中无法自拔, 这也是他们必然消亡的原因。

结语:

《尘埃落定》整篇文章对梦的描述虽然不多, 但每个中心人物的出现和推动故事情节发展都是由梦引起的。本篇著作不仅与梦结合, 还多次提到宗教、喇嘛、神灵, 使此小说在空间、时间、人物、风俗、事件等多方面与众不同, 魔幻而又神秘。伴随着旧的欲望的“落定”, 新的“尘埃”却又悄然升起, 我们生命精神的本质何尝又不是茫茫宇宙中的尘埃呢。

注释

1[1]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导论讲演新篇[M].程小平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7.17.

2[2]弗洛伊德.梦的解析[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1998.82.

3[3]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M].高觉敷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62.

4[4]尘埃落定.阿来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84.

《梦游天姥吟留别》梦的解析 篇8

一、真实的想象:作者自我意识的现实观照

梦境很多情况下是现实的反映。当梦被引入文学作品时,它就必然经过作者理性思维的加工和过滤,因此文学作品中的梦境必然具有作者强烈的思想倾向性,直接或间接透露出作者的自我意识。

以《梦游天姥吟留别》为例,它是一首记梦诗,是诗人自我意识的直观呈现。自我意识是人类对自我及人类与客观世界关系的认识,常常被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对自己及其状态的认识;二是对自己肢体活动状态的认识;三是对自己思维、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的认识。在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这首诗中,自我意识主要是指第三个层次的内容,表现为诗人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世界关系的清晰、明确的理解和自觉的态度。

早在开元十五年(727),时年二十七岁的李白立志要“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但直到四十二岁时才被征召入京,异常兴奋的他“仰天大笑出门去”,并发出“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豪言壮语。但是到了长安,只做了小官。整天无所事事,甚感仕途高升无望。在翰林院同事的谗言之下,在长安仅住了一年多的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他的由布衣而卿相的理想完全破灭。

历史来了个惊人的轮回,只不过再次回归山水的李白遭受了心灵的重创,他对山水的迷恋达到了痴迷的程度。谪仙李白“一夜飞度镜湖月”,“身登青云梯”,倾心欣赏天姥山上“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的壮美景象,静悟山中“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的清幽意境。得知谪仙驾临,住在“金银台”里的“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迎接场面盛大:“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在梦境中,诗人用想象的方式寄情山水,愉悦身心,更重要的是获得了在人间难以获得的被赏识和欢迎,这不正是谪仙意欲大有作为而不得的自我意识的真实呈现吗?

二、奇妙的构思:乌托邦的建构与幻灭

《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思路清晰,主要由入梦缘由、入梦仙游和梦醒抒怀三部分组成,但构思奇妙,每一部分都与梦息息相关,每一部分都蕴含着诗人的真实欲求。

在入梦缘由部分,诗人先荡开一笔写“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实则为梦游天姥山做衬托,同时暗含了诗人寻仙的意向。瀛洲难求,天姥可睹,而且气势恢宏、壮阔。进入梦境,诗人似乎进入一个光怪陆离、堪称乌托邦的神奇世界,这里声、色、光、影俱全。月光皎洁,镜湖如镜,映射在飞赴天姥山的诗人身上,似乎人飞行在平静的湖面。到达剡溪,渌水荡漾,不时传来凄清的猿啼声。还未见仙,就有清幽的仙境,引得诗人早早地“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一路上,奇花异石欣赏不尽,不知不觉已到傍晚时分。忽然,又传来“熊咆龙吟”般的泉水声,颤栗着层层峰巅,久久回荡在深幽的山林里。走着走着,一山之内竟然气候不齐,云层变黑就要下雨,水波动荡烟雾升起;电光闪闪,雷声轰鸣。诗人终于来到洞天仙府,石门訇然中开,住在日月照耀的“金银台”里的众位仙人盛装相迎谪仙。这样的境界是诗人在现实世界里没有观照过的,但是他一直有着这样强烈的诉求。在这个梦游世界里,诗人用他的豪情和文学才华建构起其意象中的乌托邦。

面对这种壮观、盛大的场面,诗人何曾在人世间经历过?他忽然惊起,回归现实。梦中的仙境全无,只有冰凉的枕席相伴:乌托邦幻灭。梦中的美好感受与现实生活中被赐金返还的凄凉遭遇,与诗人悬壶济世的理性需求形成鲜明而强烈的对比。惋惜之余,诗人不由生发“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的感慨。清醒但已饱受心灵摧残的李白,直接将戕害他美梦的罪魁祸首列为愤恨的对象,他强烈地发出与权贵们决绝的誓言:“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他明确了今后的人生方向,“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只有在名山的神游中才能与乌托邦再次遭遇,诗人内心的痛楚可见一斑。

总之,《梦游天姥吟留别》描画的梦境很奇妙,蕴含奇特的想象,既包含了李白在现实生活中的无奈和不顺。也包涵着李白强烈主观色彩的乌托邦的建构与无情的幻灭。对于高中生而言,必须开展深度阅读,深入体悟这种梦境的美妙和李白的真实而全面的心境。同时我们要能够学与致用,学习文章中那不可多得描写手法以及描写顺序的把握。引导学生将其注入记叙文写作之中,希望更多的教师发现这个奥秘,引导学生且欣赏且模仿。

梦的解析读书笔记 篇9

这本书的作者是弗洛伊德,名人之所以可以名垂青史,就是因为他们可以在极端的领域坚持下去。格鲁佩曾经谈到过梦的分类,他援引了麦克罗勃斯和阿基米多罗斯的话,梦大约分为两类,第一类梦只受到当前(或过去)因素的影响,这对未来是不重要的,这其中包含失眠症,因为它直接再现了一个特定概念或者它的反面,如,饥饿或饱足,这还包括幻想性地创造着一些特定概念,如梦魇,第二类梦则决定着他们的未来,这包括:从梦中接受的直接预言,对未来事件的预言,一种象征性的梦,需要给出译释,这个观点延续了很多世纪。

那么梦的各种不同评价有关的是“梦的解释”问题,人们总是经常期望从梦中获得重要的答案,但并非每个梦都是一目了然的,而且也不能肯定某个不可理喻的梦实际上并未预示某些重要的事情,因而人们努力用某些明白易懂和有意义的东西去代替那些不可理解的梦的内容。古代后期,达尔迪斯的阿基米罗多斯被认为是解释梦的最高权威。他的很多内容广泛的著作足够弥补同类著作的失传所留下的遗憾,在古人中存在的前科学的梦的术语是与他们对宇宙的总观念协调一致的因为宇宙惯于被表现为外在的一种客观事实,而它只在人们的精神生活中拥有的客观真实性。

很多做梦者在清醒时天真的判断,梦即使不是来自另一世界,但是无论如何也可以把梦者带入另一世界。那种清醒的生活状态,还有它的烦恼和欢乐,快乐和痛苦,他们根本不会重复,而相反的梦的目的诣在我们可以释放他们。另外,梦是愿望的满足,当一个人经过跋山涉水,披荆斩棘后,突然上到一个高度,而眼着展现出不同方向并非一条,平坦大道时,最好停下来,而且要好好地想一想下一步怎么走才好,梦是一种完全合理的精神现象,实际上,它是一种愿望的实现,我觉得它可以算是一种清醒状态精神活动状态精神活动的延续。

当我们抛弃了意识与梦之间的对立,还有就是将潜意识放在它应当占领的位置上的时候,我们就摆脱了大量一系列梦的问题。因此,很多曾使人们感到惊奇的,在梦中成功表现的活动不再被当作是梦的产物,而是属于潜意识的思想,如果梦继续着并完成了白天的活动,甚至揭示出有价值的新意念,我们就必须剥离掉标志着梦的伪装。

梦的解析读书心得 篇10

梦所表现的总是一厢情愿的实现。

譬如,他会用两个中国满清贪官污吏的劣迹,来暗讽其国内有问题的官员。 现在,我们须假设每个人在其心灵内,均有两种心理步骤,或谓倾向、系统。第一个是在梦中表现出愿望的内容;而第二个却扮演着检查者的角色,而形成了梦的“改装” 所谓意识的基本性质——意识是一种特殊的心理行为,它是由感官将其他来源的材料,经过一番加工而成的产品。 就一个国家的统治者而言,他扩张私人权力的欲望往往与人民意见是相左的,而此时他往往就会有一种很令人难以理解的做法,他会故意对那些人民极不喜欢的官员加以器重,给予他们一些不应该得到的特权,以多少发泄出他对人民意见的藐视。 梦之所以需要改装为不愉快内容,其实就是因为其中某些内容为第二心理步骤所不许,而同时这部分正是第一心理步骤所希冀的愿望。每一个出自第一心理步骤的梦,均为愿望之达成,第二心理步骤却加以破坏减裁,而毫无增润。 梦的真正意义总是需要经过分析的,决不是表面意义所能代表的。 分析 “一个愿望的未能达成,其实象征着另一愿望的达成” 第一个原则,那就是它们的梦均具有希冀“我是错了”的动机。 如果他们能不付诸于肉体的痛苦来满足其快感,而且能以谦逊、慈爱的牺牲态度来表现的话,我们即可称之为“理想的被虐待症”。

我们也可以说,梦之改装其实就是一种审查制度的作业。由所有梦中不愉快的内容分析结果,我拟出以下这个公式: “梦是一种(受抑制的)愿望(经过改装而)达成。” 焦虑之梦。事实上,这种梦并非梦的解析的另一对象,它只不过是以梦本身来表示出一般焦虑的内容而已。我们梦中所感受的焦虑就是梦内容所明白表示的那些念头而已。 “ 心理症焦虑”均起源于性生活,而且多由于它的原欲由正常的对象转移时无所发泄所致。

读“薄”·读“厚”·读“活” 篇11

一、初读,落实把课文读“薄”的学法指导

把课文读“薄”是一种学会概括的读书方法。长期坚持训练,对于形成快速浏览、快速捕捉信息能力很有帮助。一旦形成这种能力,就容易在浩瀚的知识海洋里迅速捕捉到自己需要的信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第二学段的“课程目标”中要求: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在第三学段“课程目标”中要求: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可见,中高年级语文教学中应高度重视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学会抓住重点把课文读薄,培养其提纲挈领的信息获取能力。然而一篇课文要用一两句话表达出主要内容,对小学生来说确实不易。主要原因有两方面:一是学生往往抓不住重点,分不清楚哪些内容该留,哪些内容该删;二是无法将内容缩成一两句话。由此可见,在指导学生把课文读“薄”时,一方面要指导学生掌握判断、捕捉重点的方法,另一方面,要指导学生学会概括表达的方法。

在起步阶段,应特别注意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进行指导,寓方法指导于读书实践之中。比如,可以从指导概括段意入手,先出示概括的样式,让学生完成填空,既留下概括课文大意的语言印象,又学习归纳概括的语言模式,降低概括的难度,体现指导概括的“扶”。教学《从现在开始》一课时,我首先出示第二自然段的段意:猫头鹰上任下令从现在开始跟他一样,白天休息,晚上做事,一星期下来,动物们叫苦连天。然后引导学生朗读第二自然段,讨论老师是怎么寻找课文中的语句来概括段意的。接着出示两个句式,让学生模仿第二自然段的概括方法完成填空,概括出第三、四自然段的段意。句式一:( )上任下令( ),大家( ),但也只好苦练跳的本领。句式二:( )上任下令( ),大家( ),大伙立刻( )。经过一段时间各种方式的训练,学生逐渐学会了概括段意。在这样的基础上,再指导学生运用段意合并法,就容易把课文的主要内容说清楚。

值得注意的是,概括主要内容的训练并不仅仅是第二学段的任务,第三学段仍要重视这一训练,但要求应比第二学段高,要抓一些篇幅较长、概括难度较大的课文来训练,进一步培养学生概括主要内容的能力,进一步掌握把课文读“薄”的学习方法。比如,教学《普罗米修斯》这一长文时,在学生初读课文后,笔者首先出示文中几个神的名字:普罗米修斯、太阳神阿波罗、众神之王宙斯、大力神赫拉克勒斯。然后边引导学生厘清人物关系,边出示人物关系示意图,再引导学生交流普罗米修斯和众神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当学生回答不全时,教师相机指导学生把普罗米修斯拿取火种的原因加进去;当学生回答啰唆时,教师又重点指导学生在讲述事情内容时对不重要的信息简单地说,最后通过在人物关系示意图的箭头旁补上关键词,引导学生根据提示语把课文概括得更简洁、更凝练。

二、细读,落实把课文读“厚”的学法指导

读文章,既要能读“薄”,还要能读“厚”。所谓读“厚”,就是能从文本中感悟出其深厚的内涵,获得深刻的感悟、启示,这也就是课标所说的“精读”。学会精读的方法很多,比如,要学会质疑,善于提出问题,围绕问题深入思考;能够联系上下文与生活实际,领悟蕴含在语言文字的背后的意思;能够联系文章的写作背景,悟出作者的写作主旨……学会用批注的方法进行读书应是其中很重要的一种方法。语文教师应注重指导学生掌握批注的方法,学会在书中圈、点、勾、画,从而让学生习得批注阅读的策略、技巧与把文章的内涵读丰厚融为一体,提升学生精读的能力。

如:在指导《中国结》一课第三自然段做批注笔记的学习时,教师先让学生说出做批注笔记时的困惑,再指导学生从学会发现不明白或特别喜欢一个词或一句话开始着手做批注。教学流程大致如下:

1.写词语批注。当学生用“?”标出不理解的生字词“杰作”时,教师给予肯定,让学生知道做批注并不难,在不理解的地方打个“?”就是开始在做批注了。然后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来理解“杰作”的意思。在一生回答“不一般的作品,非常好的作品”,另一生说出“杰出的作品”的理解后,教师请两生分别把自己理解到的意思写在“杰作”一词的上面。随后告诉全班同学,像他们这样把自己理解到的意思写在相应的空白处,运用的正是一种能帮助自己扫清阅读障碍的批注方法。紧接着要求全体学生也试着从“巧夺天工、憧憬、祥和”等生字词中选一两个自己不理解的词语,运用工具书或同桌交流的方式写出词语的批注。

2.写句子批注。教师首先引导学生画出自己喜欢或有体会的句子,然后请学生说出喜欢这个句子的理由,当学生在表达上有困难时,教师给予“这句话写了?摇?摇?摇?摇 ?摇?摇,我体会到了?摇?摇?摇 ?摇?摇?摇”样式的引领,让学生明白批注要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写出自己的感悟、理解。接着引导学生说说做句子批注还有哪些方法,在讨论的基础上,总结概括几种直观、简洁、明了的句子批注方法:用精练的词语把句子的中心意思写出来,用“△”画出朗读时要强调的重点词语,在运用修辞手法的句子旁注明运用了什么手法,用波浪线画出自己想要积累的精彩的句子等等。

3.梳理批注笔记的符号。在学生掌握了给词语、句子做批注的方法后,教师没有止步,而是引导学生梳理出做批注笔记的符号有哪些,让学生明确如何“圈、点、勾、画”地做批注:(1)不懂的地方用“?”;(2)感受深的句子旁边可以写体会,体会可以是一个词或一两句话;(3)在词语空白处标注生词的注释帮助理解;(4)波浪线画课文精彩或重要的句子;(5)在重点词或难词的下面画“△”,以提醒自己;(6)指明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可以直接标注“排比、拟人”等字样;(7)仿写文中的句子,可以做旁批。

长期坚持指导学生做批注,同时与指导学生深入感悟课文内容、学习课文的语言运用有机结合起来,在细读课文的过程中,让学生掌握运用批注进行读书的方法,就易于逐渐做到把课文读“厚”。

三、品读,落实把课文读“活”的学法指导

叶圣陶老先生在《关于语言文学分科的问题》中指出:“语文教育的一个主要任务是让学生认识语言现象,掌握语言规律,学会正确地熟练地运用语言这个工具。”只有借助教材,捕捉住课文独具特色又丰富多彩的语言现象,让学生在读写训练中悟到语言规律,存储言语养料,积累语用经验,才算把课文教活,才算加强了语言文字的运用,培养了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因此,通过指导品读,落实把课文读“活”的学法指导,就显得十分重要。

如:执教《火烧云》第三自然段: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一会儿红彤彤的,一会儿金灿灿的,一会儿半紫半黄,一会儿半灰半百合色。葡萄灰、梨黄、茄子紫,这些颜色天空都有,还有些说也说不出来、见也没见过的颜色。教师重点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想象画面,感受萧红语言文字的魅力;通过研读语言文字的极其丰富而富有变化的表达手法,感受萧红语言文字的魅力。围绕这样的教学目标,教师首先请学生边读边用“——”画出描写天空中颜色的词语。接着让学生试着把这些词语分类,学生分成了三类:“红彤彤、金灿灿”一类,“半紫半黄、半灰半百合色”一类,“葡萄灰、梨黄、茄子紫”一类。紧接着,教师追问,为什么这样分?让学生说出分类的理由,这样学生就能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然后重点体会“葡萄灰、梨黄、茄子紫”这三种颜色词的特点,并引导学生分别用“像( )一样的( )色”句式来描述,再进行扩词练习,学生的语言储备一下子被激活,“枣红、苹果绿、橘黄、柠檬黄、柚黄、桃红、橄榄绿”等词脱口而出。此时,教师没有止步,继续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练习说话,试着把文中的“说也说不出、见也没见过的颜色”用上文中几种形式或其他形式来说说天空中的颜色,并把自己想到的词放进段里,边读边想象。最后试着用恰当的词语概括出火烧云颜色变化,学生马上联想到了“五颜六色、色彩斑斓、五光十色、五彩缤纷……”等词语。

此环节的教学,由单独词语的学习到词串学习,由感受、理解到口头表达,词语储备由隐藏到激活,步步深入,学生的理解能力、想象能力、表达能力都得到了发展,真正做到把课文读“活”。

实现语文课堂“低耗高效”,我们不仅要向学生传授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加强学生读书方法的指导,教会学生如何阅读一篇文章,如何自悟自得,如何发现、捕捉鲜活的语言,大胆地加以运用,从而发展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使语文课堂增值。

【读《梦的解析》】推荐阅读:

上一篇:新老生交流会主持稿开场白下一篇:供销社党的群众路线工作报告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