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语文真的很简单吗(通用5篇)
教语文真的很简单吗 篇1
教语文其实很简单(于永正)
“教语文其实很简单”,这个看法我是早就有了的,而且好多人都这样认为。以前只是觉得大家都明白,无须多说,所以没写。近来听了不少课,又读了报刊上发表的一些文章,才觉得有必要把这个问题说一说。因为这个结论是从实践中得来的,所以还是让实践来说明这个问题吧。一
山东省高密市第一中学语文的高考成绩总不尽如人意。李希贵先生出任校长后,实施了一个名叫“语文实验室计划”。“计划”规定:高中的每星期的六节语文课,两节由老师讲,四节放手让学生读书(包括读课外书)。老师只讲教材的精彩之处,表达的方法和语文知识。一位教高一的语文老师大不以为然,悄悄推开教室门,对读书的学生说:“别听李校长那一套,不讲怎么行呢?”于是又讲起来。此事被李校长知道了,于是他请高一的老师,出一张语文试卷,让他读小学六年级的儿子和读初中一年级的侄女也参加这次高中一年级的统考。结果,李的儿子考了83分,侄女考了84分,均高于平均分(那次考试的平均分是80点几)。李校长笑问:“我们讲了那么多,有用吗?”老师们默然。
这项计划实施以后,高密一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大幅度提升,彻底改变了高考时语文成绩低迷的局面。精讲,多读,居然就成了!教语文是不是很简单? 二
也许有人会说,这个例子没有典型意义,高中生具有自学能力,当然可以这样做了。好,我们再举一个一所普通小学的一个普通班的例子吧。吉林省吉林市丰满区的中学老师们经常抱怨说,中学教育质量之所以不高,是因为小学老师没有教好。小学老师当然不认账——你们怎么把责任推到我们小学老师身上来了?为什么不从自身找原因呢?
1997年,丰满区教育局决定全区小学毕业班来一次统考,看看小学的教学质量究竟怎么样。这一考不要紧,考出了个令人注目又令人吃惊的问题——全区3000多名毕业生,语文前17名的学生都是区第二实验小学杨巧云老师班上的,而且,班里的其它学生排名也很靠前!而且,该班数学成绩也不错。杨巧云是个名不见经传的人,她平时几乎没上过什么公开课!这样一位默默无闻的人,怎么能教出语文成绩这么优秀的学生?匪夷所思!这件事惊动了省教研室的邓治安主任。这位全国有名的语文教育专家带人到吉林市丰满区第二实验小学去调研,看看杨巧云是怎么教语文的。杨巧云老师说:六年来,她只抓了两件事,一是读书,大量地读课外书;二是写日记,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但要坚持写。别的家庭作业基本上没有。她拿出保留的一部分同学写的日记给邓治安主任看。学生写的日记,从篇幅上看,有长有短,长到几百个字,上千字,短到只有
一、两句话。从内容上看,包罗万象,有记事的,有状物的,有议论的,也有写读书心得的。有一位学生写的一篇《论关羽》,让邓老师大为惊叹!学生写道:关羽忠义固然可嘉,但他胸无全局,以至于把刘备的事业葬送了。日记中,学生把关羽哪里忠义,哪里胸无全局,写得详详尽尽。一篇日记洋洋洒洒写了几千字!在这个班里,日记只是一种形式。许多日记有题目,实际上是“作文”。我对邓老师说:“靠自己读书成长起来的学生,不但结实,而且有可持续发展的后劲。杨老师的课可能上得没有什么‘彩’,但她按照学语文的规律去教了。六年来,她坚持引导学生读书、作文,使学生养成了读写的习惯,这是最大的彩!”邓老师接着说:“全区3000名小学生统考,前17名都是她班的学生,这叫大放异彩!” 杨老师怎样教语文?两个字:读、写。说得稍微复杂一点是四个字:多读多写。三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红学家冯其庸先生读到小学五年级时,由于抗日战争爆发,无学可上了,只好回家务农。书包里装的一本从学校借来的《三国演义》,成了他唯一的读物。他不知读了多少遍,以至于许多回目都能背下来了。他一边务农,一边继续找书读。其间读了《论语》、《孟子》、《古文观止》等名著。有的似懂非懂。17岁那年,他在哥哥的支持下,考取了镇上办的中学。教国文的丁约斋老师说冯读的书比别人多,悟性好,说他肯定是“书香门第”。冯先生说,他是真正的“稻香门第”,甚至是“饥寒门第”。丁老师对冯其庸十分器重,这使冯很受鼓舞。冯先生说,丁老师有三句话深深地影响着他。一句是:“读书要早,著书要晚。”冯先生后来虽然又被迫辍学,回家务农,但读书仍不间断。第二句是:“读书要从识字开始。”第三句是:“写好了文章自己要多看几遍。”
冯其庸先生说:“我现在快八十岁了,回过头来想想,丁老师的这几句话,仍旧是对的。我现在无论是读书和写作,总是不敢忘记这几句话。而且总觉得自己读书太少,自己的古文学得功夫太差,自己写好的文章更要多看几遍,五到十遍才敢放手!”
丁约斋老师怎样教语文的?一是赏识学生,二是启发点拨,教给方法。冯先生的例子,也再次告诉我们,教语文和学语文一样,都是一个“读”字——多读书。从老师这个角度上说,要激发兴趣,教给方法,教学生多读书,从学生这个角度上说,自己要多读书。四
《小学语文教师》副主编李振村先生出生在山东沂蒙山区的一个小村庄里。升入小学五年级,教他语文的是一位叫徐宗文的京剧演员。这位“门外汉”,不会讲解,但会朗读。这不奇怪,因为他文化底蕴深厚,能说一口流利动听的普通话,又是演员,感情丰富且又善于表达。山村的孩子们第一次听到这么纯正的普通话,第一次听这样声情并茂的朗读!李振村被徐老师的朗读感动得泪流满面。讲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读能让人感受——感受文章中的人、事、物,感受语言文字,让语言文字在学生心中活起来。这位老师还经常朗读课本以外的优美文章给学生们听。下雨了,教描写下雨的诗;下雪了,教描写下雪的诗。学了,就叫背。李振村痴迷语文了。徐老师看李振村作文写得好,说:“一个未来的作家将在我们村里诞生!”并偷偷送了几包书给李振村读。那年头,像茅盾的《林家铺子》、茹志娟的《百合花》都不准看的。徐老师在李振村幼小的心灵里播下了梦想、憧憬和向往。激情和梦想,带着少年李振村一头扎进书堆里而不能自拔。在那个文化荒漠的时代,他竟读了五十多部长篇小说,包括我国古典四大名著。1981年高考,李振村数学虽然只考了40多分,但语文成绩优异,被山东大学中文系录取。现在,他真的成了作家,人刚到中年,便著作等身。由于长期和语文教学打交道,他还成了一个语文教育家。
李振村深有感触地说:“教育的一个重要使命就是要让孩子充满梦想和激情,这比学到多少知识更为重要。有了憧憬和向往,人的心里才会变得格外纯净,人的情感才会变得格外丰富,人才能热爱阅读,热爱学习。”(就凭这几句话,看李振村先生是不是语文教育家?)徐老师没学过教育心理学,没学过语文教学法,更没学过课程标准,但他知道激励,知道读书的重要,还知道运用情境教学法。是呀,下雨天教写下雨的诗,下雪天教写下雪的诗,还有比这更“情境”的吗?梦想和憧憬是少年儿童学习的发动机。让学生充满幻想,充满对未来的憧憬,这是徐老师培养出一批优秀学生和一位作家的宝贵经验。细想一下,做到这一点难吗?——不难。五
说说高林生吧。
高林生和李希贵先生一样,现在也是大名鼎鼎、蜚声全国的教育专家了。高林生是我的学弟,在徐州师范学校读书时,他比我低一级。后来,他当了我们鼓楼区文教局的副局长,我才忽然发现他比我高,便不敢直呼其名了。现在他下台了,我觉得他又和我一样了,便又叫他高林生了。
林生考入师范时才15岁,是个穿大裤衩的孩子。一天到晚手拿竹板或月牙板(说山东快书用的铜板),说着、唱着过。长篇山东快书《武松打虎》、长篇快板书《奇袭白虎团》,他说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数、理、化成绩勉强过得去,数学偶尔还考不及格,但语文成绩优秀,可是即使上他比较喜欢的语文课,也很少专心听讲。干什么呢?偷看课外书。因为——用他的话来说——课本中的那些古文、古诗,小时候就会背了,课本中的现代文,看一遍就差不多记住了,所以就不想听老师说了。这倒也是,谁叫他过目不忘呢!然而每次考试,语文成绩都位居榜首,有时也得过二三名,那也相当于榜眼、探花。这就应了李希贵先生的那句话:“我们(指老师)讲的,有用吗?”
说到背古文,那得从他父亲说起。高林生家学渊源。其父是中央大学的高材生,通古文、谙音律。解放后,在徐州第一中学任高中语文老师,一部《论语》,一部《史记》都烂在他的肚子里。高林生幼承家学,在父亲的管教下,《古文观止》中的多数篇目都背下来了,而且至今不忘。高林生说,他父亲教他的方法很简单,给你一本带注释的《古文观止》,给你一本字典,学去吧!读懂个七八分,就背诵。那才叫真正的“自主探究”呢!背不下来,不给饭吃,有时还打人。林生说:“我小时候贪玩,坐不住。老爹不得已才打几下。但戒尺对我确有震慑作用。”我打趣说:“看来光有要求不行,还得有得力措施。‘不打不成才’,这话至少对你适用。”高林生嘿嘿一笑,说:“这叫因材施教!开始是老爹逼着读书,后来尝到了甜头,对读书有了兴趣,不叫读也读了。”这是真话。林生现在家里四壁皆书,可谓坐拥书城。他的学问真是自己读出来的。对不愿读书的学生(其实多数孩子一开始是不愿意读书的),采取点强硬措施(当然不是体罚),一旦尝到了甜头,有了兴趣,养成了习惯,不就成了吗?高林生的父亲不就是这样教语文的吗?
必要的管教是少不了的,该严的还要严。孩子毕竟是孩子。六
谈到习惯,不由想起了我自己的学生时代。我是在山东老家读完了小学的。1954年夏,小学毕业后才到了徐州。那时,我们山村老师的教学方法绝对是“原生态”的。到了四年级,张老师还一句一句地领着我们读课文,所有课文都要求背诵。到了五、六年级,徐老师和白老师都是串讲,串讲完了,分段、写段意、抄中心思想。但和张老师一样,多数课文也要求背诵。《开国大典》、《铁脚团长》、《火烧赤壁》都要求我们背。
从三年级到六年级,每天写一篇大楷,写四行小楷。作文都是用毛笔抄写的。得一提的是,到了高年级,白老师特别重视课外阅读,那时画书(即连环画)很流行,《新儿女英雄传》、《小英雄雨来》,古典四大名著都有画书。看了画书,便想看原著。我读的第一本是《三国演义》。似懂非懂地读。遇到“诗曰”,“有诗赞之曰”就跳过去。记得读到第四十二回“张翼德大闹长坂桥,刘豫州败走汉津口”时,感到非常失望,大叫“写得不好”!因为书中写的张飞不是“当阳桥上一声吼,喝断了桥梁水倒流”,和京戏里唱的不一样!后来又读了《水浒传》,一者喜欢书中的人物,二者喜欢作者的语言。《水浒传》我读了好几遍。从小就觉得读书是一件非常愉悦的事,有书必读,就像牛一样,是草就吃。读初中一年级时,受到李老师的启迪和激励,萌发了当作家的念头。心中有了梦想,有了憧憬,读书便由兴趣变为一种志趣,成了一种追求,一种自觉。那时,经常到父亲的办公室里读报,时间长了,竟一天不读报便像缺失了什么似的。小小年纪又养成了读报的习惯。在我还很小的时候,就成了读书读报的习惯的奴隶。这是我最感谢老师的地方之一。怎样教语文?我的老师告诉我: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因为,语文能力是长期读书积淀而成的。七
我正是从我的老师那里,从我在实践中对语文教学的不断思索学会了教语文的。实践使我知道了教语文其实并不那么复杂,就是教学生识字、写字、读书、作文。我就是这么教语文的,而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教学生写字,老师要是喜欢写字,对书法略知一二;教学生读书,老师要是喜欢读书,会读书,能读出课文奥妙之所在;教学生作文,老师要是能写点文章,知道一点写作知识,那么,教语文就更不难。另一方面,要有责任心。作为老师,对学生要负责。例如识字、写字,必须读正确,写正确,写规范;不放过一个读错、写错的学生。写字时,每个学生都要认真“描红、仿影、临帖”,不可“想当然”地写。例如读书,每个学生必须做到正确,流利,这是“保底工程”,达不到这个要求的,决不放过。至于读得有感情,则因人而异了。再如读课外书,背古诗文,必须认真落实。只要老师认真、顶真,多数学生还是能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的。当然也要因人而异。还有一点,老师要善待学生。老实说,我并无多大能耐,读书没有张庆和和高林生多,但我特别喜欢学生,喜欢和学生在一起,我能想到每个学生的心眼里去,知道他们需要什么。学生不断地感动着我,我也要求自己不断地感动着学生。我深知,教材中的人文性远不如老师身上的人文性对学生产生的影响大。八
写到这里,我不由地想到了山东龙口市实验小学。我想以龙口实小的宝贵经验作为本文的结束语,或者说作为本文的归纳吧。龙口实小的孙宝书校长搞了一个“大量读写,双轨运行”的实验,他的办法比我简单得多,却取得了惊人的效果!我们去考察了,也听了课。老师们的课上得并不比我们好多少,教学方法也不复杂,就是“大量读写,读写结合”朱作仁教授考察过龙口实验小学后说:“别小看了‘大量读写,读写结合’这八个字,这是教语文、也是学语文的规律啊!” 真的,只要我们让学生“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课标语),只要抓住“读写”这两条线不放,即按照教语文的规律去做,谁都能把语文教好,谁的学生都会有好的语文素养。
《教语文其实很简单》读后感 篇2
读完后,印象最深的就是,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多阅读。于永正的《教语文,其实很简单》,韩兴娥的《海量阅读,带孩子踏上阅读快车道》,都提出了阅读的重要性。教语文和学语文一样,都是一个“读”字――多读书。从老师的角度上说,要激发兴趣,教给方法,教学生多读书。从学生的角度上说,自己要多读书。“教育的一个重要使命就是让孩子充满梦想和激情,这比学到多少知识更为重要。有了憧憬和向往,人的心里才会变得格外纯净,人的感情才会变得格外丰富,人才能热爱阅读,热爱学习。”为了培养学生阅读课外书的兴趣和习惯,从一年级开始,我就从学校的图书室借来了一些适合学生阅读的课外书,放在教室的书架上,鼓励学生在课间和午休时阅读。为了激发他们阅读的热情,我特意设置了阅读章,只要读完10本书,就可以换取一个阅读章。这在一定程度上鼓励了学生进行阅读。
有些学生在完成作业后,会看看课外书,但我总觉得效果不是那么理想。看了于永正的《教语文,其实很简单》,才发现我只注重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他们囫囵吞枣地读,有些学生感受不到阅读的乐趣,还有些孩子只是看看里面的图画,就随手翻过去了。文中介绍了声情并茂地给学生朗读的方法,讲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读能让人感受――感受文章中的人、事、物,感受语言文字,让语言文字在学生心中活起来。回想自己的.语文教学,有时为了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花了很多时间在讲解句子,讲解词语,大量的时间花费在对课文内容的分析上。
正是吴忠豪老师提到的,在教课文,而不是教语文。课堂上大多时间花在讲解课文的内容,把朗读匆匆带过,让学生自己读一读。一节课就这样过去了,一篇课文就这样过去了。学生感受不到文章语言文字的美。以后自己在教学中,要调整更加重视阅读,带着学生在朗读中去感受课文的语言文字美。这位老师还经常朗读课本以外的优美文章给学生听。下雨了,教描写下雨的诗;下雪了,教描写下雪的诗。我想,这是最好的情境教学了。不用创设情境,自然就是最好的情境,在这样的情境中学习有关的内容,便能得到最直接、最真实的体会和感受。
于老师在讲演中提到:在读后,写是对阅读的实践和提升。坚持让学生写日记,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日记的内容包罗万象,可以记事,可以状物……薛发根的《让孩子获得作文的自由》中,非常具体地介绍了写话方法的指导,值得借鉴和运用。近年来,我们学校的活动很丰富,我经常让学生在日记中写写活动的经过,或者自己的感受。有时会布置一个任务,如在母亲节时帮妈妈做家务;六一时,清洗自己的红领巾;放假时,洗净自己的书包。并且把过程和感受写一写。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有些学生在“鸡蛋撞地球”的试验。他们把自己试验的过程,和试验过程中的感受写得十分真实,失败时的沮丧,成功时的兴奋。试验过程中,有些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而在日记中却是心里有话不会写。这便是薛老师提到的,没有掌握写话的方法。他的提问写作法适合针对个人的写作指导,可以进行尝试教学运用。我想,在以后,日记的内容可以更加开放,让学生在日记中放飞自己的心灵,并适时对写话的方法进行指导,教给学生正确的作文思维路径,让思维的改变带来写话质量的提升。
英语语法真的很重要吗 篇3
重要。
但真正问出这个问题的人,肯定不会满足于这样的一个最为直接的的回答,因为他们还想继续问下去:
为什么?
2.为什么语法很重要?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明确一点:英语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学好英语,如果一项知识或能力对于学好英语不可或缺,那么这项知识或技能自然是重要的。而语法正是这样一种知识。
我们使用任何一门语言都要遵守一种约定俗称的规则。拿我们熟悉的汉语来说,你想表达「我喜欢你」这个含义时,句子当中这几个字的顺序必须排列。用术语来说,必须按照「主语-谓语-宾语」的顺序,如果你说我就不按照这个顺序来,我要按「谓语-主语-宾语」的顺序来写作,我相信没有人能明白你真正想表达的意思,不信请看:
喜欢我你。
英语也是一样(不信的话,可以试着按照刚才的做法改写一下 I love you 这个句子)。而我们使用语言时遵守的这种规则其实就是语法。
也就是说,如果我们不按照语法来表达,我们将最终无法说出或写出人类能理解的句子,反过来说,如果我们不能理解约定俗称的规范(语法),我们也无法听懂或读懂这门语言的承载的信息。既无法听说,又不能读写,这应该是语言学习最悲惨的状态了吧。
至此,我们已经明白的语法的重要性。但我想你心中也会慢慢浮起另一个阴魂不散的问题:
你说的这些我明白了,但我从来没有学过汉语语法,依然可以熟练使用汉语,我也有一些美国朋友,他们也没有学习过英文语法,但依然可以运用自如。这是不是意味着,语法虽然重要,但不需要专门去学呢?
3.要不要专门学习语法?
这个问题的答案稍稍有些复杂,但如果你能够顺着我们刚才的思路去想,也不难得出自己的结论。首先,我们都必须承认:
大部分人并没有针对母语进行过系统性地语法学习和训练,却依然可以熟练使用。
根据我们刚刚得出的结论,如果不能掌握一门语言的语法,你便不可能熟练使用一门语言。
根据这两点,我们能推出一个结论:
对于母语来说,我们不需要专门学习语法也可以熟练掌握。
关键就在于加粗的这几个字。我们每个人都掌握自己的母语,因此我们其实每个人都有丰富的语言学习经验,但是学习母语的学习经验是否能够直接套在学习外语上呢?或者我们说得具体一点,我们没有专门学习过母语语法,是否就意味着我们不需要专门学习外语语法呢?
答案也很简单:
如果你选择和学习母语一样的方法来学习外语,那么你大可套用你学习母语的经验,不必专门学习语法。
但是,这一点对大多数人来说是不现实的。想想我们是如何学习母语的:
我们从出生开始,周围的人都在拼命教你说话;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环境中充斥着母语的声音和文字;在我们求学生涯中,有专门针对母语的语文课程,此外,除了外语教材,绝大多数教材都用母语写成;在我们有意识地使用外语阅读之前,我们的闲暇读物也基本上也是用母语写成……
以上这个过程大概持续了二十几年, 如果你不出国的话,还将长期持续下去。事实上,我们之所以可以在不专门学习语法的情况下掌握语言规则,正是因为这种对母语大量的接触,以至于我们可以下意识地总结出周围人能听懂的法则。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母语的语法专家。
但对于一个外语学习者来说,想要复制上述过程几乎不可能。因此,如果我们寄希望于通过大量的接触自行总结语言的规则是一项效率非常低下的活动。那么应该怎么办呢?既然自行总结不可能,何不学习别人已经总结好的语法呢?所以,结论是:
老师的微笑真的对孩子很重要吗 篇4
——冯璐
过去我一直以为教师在孩子面前应该是严肃认真的,只有这样才能体现教师的“尊严”,所以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我试着在孩子面前表现出一副很严肃的样子,因为我觉得自己还像个孩子,和孩子们打成一片,虽然说不是件坏事情,但长久下去孩子们还会听我的吗?所以很多时候我都会很严肃。
我们班的幼儿很活跃,很好动,屁股坐不牢,他们都很有思想,很有想法,所以平时也特别爱说话,不光下课说,连上课有时候也说个没完,有时候真以为是我自己太差,还是怎么了,每天活动时,我最头疼的是两个活动之间连接的时候,孩子们总是很难静下来,像桌面游戏,收玩具到户外玩,并安静的收拾好,可惜就在这短短的几分钟是最烦恼的时候,我很想大声说话,可是有几个孩子还是置之不理,真是气的要命。
简单教语文 篇5
——“ 生本实验”在行动
广州市天河区体育西路小学林晓瑜
内容摘要:本文阐述了生本教育实验在简单教语文三大行动:简简单单地预设,实实在在地读书,快快乐乐地写话。从而让学生轻轻松松走进课堂,高高兴兴走出教室。
关键词:生本教育在行动简单预设实在读书快乐写话
21世纪的教育为适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在不断地改革、创新。而生本教育以其独特的姿态屹立于教育改革之林,深受广大教师、学生、家长、专家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喜爱与认可。生本教育让孩子们轻轻松松走进课堂,高高兴兴走出教室,其焕发出无穷的魅力,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因为“ 生本实验”在行动——简单教语文。生本实验的教学的原则是教少学多,先学后教,不教而教,实质就是使教学简单化,让老师从复杂的教案中解脱,从繁琐的花样中解放,让学生从师道条条中“涅槃”出来。
有人说,语文是个复杂的学科,又要扎实训练好学习者的语言,又要突出语文中的文以载道,文道合一,还要在这样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语文能力,语文品质。哪能一个“简单”了得?也有人提出,语文教学的根本问题应该归咎于:一是认清教的是什么,二是认清人们学会一种语言的过程。这里牵涉到语文的性质问题,牵涉到语文的本位认识,正如叶圣陶老先生所说:“何以为教,贵穷本然,化为践履,左右逢源”。
语文怎么教,语文教什么?著名语文教育专家张庆先生在《改革语文教学要用减法思维》一文中这样阐述:“语文教学的时间是个常数,语文教师的精力也是有一定限度的。头绪越复杂,教师的精力分配便越分散。”
全国特级语文教师薛法根老师这样说:“学会有选择地放弃,追求深刻的简单。简单就是快乐,简单就是幸福。”
生本教学实验正在一步一步地让“学科大哥”——语文课轻装,原色、实效。下面谈谈我是如何简单教语文的生本行动和体验。
一、简简单单地预设
预设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它是指教师在钻研教材的过程中,由自我的兴趣、爱好、生活体验及人生经历而对文本进行独特的处理与浸润,从而赋予文本灵性,实现教师自身的人生价值。也有人将其称作教师与文本的先期对话。
有什么样的预设,就会带来什么样的生成。因此,在预设文本时,既要鼓励创造,注重多元,尊重主体,又要强调语文教学的“恒定性”(一是指语文阅读教学的定性要求,二是指读解作者文本原意的客观性)。一方面,“语文教学作为一种基础教育,要培养学生严密的思维和科学的态度,要学习有关语文基础知识”;另一方面,要能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和感情。
首先,生本的语文课堂理念的预设简单。一堂课的时间、容量都是有限的,如何利用有限的时空扎实进行语文的学习?这就要求我们去繁就简,抓住文本、课堂的最关键处做做文章。生本的教材共42课,只有蜻蜓点水式的教学建议,所以教师的预设不可能详细,也不应该详细,详细就违背了生本的教育理念。例如:《池上》“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这首古诗,我以“读”字当头,读读议议,议议读读。要通过读,走进文本,走进作者,走进那鲜活逼真的自然风光;感受到天真浪漫的童趣。突然,有个孩子问“老师,那个小娃为什么要偷白莲?”我顺势抛了一个论题让孩子们讨论“这个小娃究竟是不是小偷”孩子们马上根据各自对诗的理解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有的说不是小偷,根据常理如果是就不应该“不解藏踪迹了”,有的说是小偷,因为它最终是偷了别人白莲,只不过来不及掩盖作案痕迹。于是,孩子们辩论中,迸发了智慧的思维火花,组织了精彩的语言。这还需预设吗?为此,我将教学的理念设定为,“阅读既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有效的对话过程,又是学生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对于这样情趣怏然的诗,要让学生在个性化的阅读实践中,加深对词的理解与感悟,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乐趣,并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及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其次,生本语文课堂教学的组织应该简单。每一课时,每一篇课文都要有一定的教学主线。在教学时,只要抓住主线,松弛有度,有放有收即可。如在教学《小露珠》一课时,着重这样三条主线,一是走进文本(以“小”入手,在阅读文本中感受亲切),二是拓展文本(紧扣“露”字,在领略自然科学中开阔视野),三是升华文本(贯“珠”通宝,在赏析文本中积淀情感)。
另外,生本的语文课堂教学的策略是简单的。听、说、读、写是语文学习的基本策略,但并非每课时都平均着力,也并非“顾全大局”,需要侧重读的,就突出读,需要强调写的,则不放过写的契机。
二、实实在在地读书
新课标里说,“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读,实实在在地读书就是语文学习过程中再好不过的实践。无独有偶,语文的生本阅读遵循“在教育中我们必须一切为了儿童,高度尊重儿童,全面依靠儿童”的理念,把大量阅读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书籍,提高阅读兴趣;充分给予学生阅读后想象和感悟的空间。教师只是课内外精讲多读,重视引导阅读方向,指导阅读方法。如此简单的教,行得通吗?
1.语文课就是读书课
教语文的不让学生读书,就像教数学不讲例题,教物理不讲定理一样不可思议,因此,教师必须把充足的时间留给学生阅读。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课以读书为目的,教师引导学得不俾善于读,则其功至伟。”叶老的话强调了读书在语文课上的重要性。课文只是“例子”,传授这些“例子”的知识结构,不是教育的主要目的,主要目的是以此激发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个性阅读的能力。也许有人会问,一节课40分钟,既要讲解课文,又要读书,行吗?通过实践,我发现答案是肯定的。只是我们要完全屏弃过去“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变“讲堂”为“学堂”,变教师知无不言,言而不尽的“滔滔讲说”为“拈精摘要的引导点拨“,变学生毫无生气的默默接受为全情投入的“探究求索”,凭借教材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读书的能力。如在教学第一课 《江南》时,我并没有抽丝剥茧地对诗歌进行讲解,而是让学生就不懂的地方自由发问,再引导学生根据课前收集的相关资料帮助同伴释疑解难,教师在关节处适时点拨,这种教学结构的目的是使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每个阶段,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动脑、动手、动口,高效率地吸收课本知识,他们很快就体会到了诗歌的意境,余下时间阅读大量文质兼美的古诗词,这些聪明的孩子们很快从古诗书中找到了《江南春》、《忆江南》、《江南逢李龟年》、《泊船瓜洲》等有关江南的诗歌,并声情并茂地朗诵起来。
生本教育理论指出,“感悟是人的精神生命拓展的工作间.”人形成思想要通过感悟。它是主体对外部知识、信息的深层次的内化。对艺术作品进行感悟、品味是一种带有浓厚个人色彩的审美活动。鲁迅先生曾说过“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品读同一本书,不同的人会品出不同的味道,即使是同一人,在不同的时空也会产生不同的感受,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因此,教师对书本的理解绝不能代替学生的理解,而应把感悟品味的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领会、去消化,最后变成自己的,就好象人体吸收食物的规律一样。学生动脑后,鼓励他们各抒己见,让他们 “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例如,在熟读《谁的铅笔》后,我问孩子们“你觉得小强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学生们根据各自对课文的理解展开了热忱烈的讨论,有的说小强是个冒失鬼,有的说他是个诚实的为别人着想的好学生,有的因小强丢三落四的坏毛病哈哈大笑时,也为他的勇敢和纯真鼓起掌来„“于是,在孩子们心中,小强不再是一个单薄的虚假的形象,而成了和他们一样有血有肉、丰富多彩的真实的人。
2、鼓励课外阅读
课外阅读是最经常、最重要的语文课外活动,是课内阅读教学的延伸、拓宽和深化。因此,教师除了在课内进行阅读分析,还要多鼓励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博览群书。学期初,班上张贴”我们都是小书迷“的评比表,每周开展”故事大王“评比活动,使学生间形成了你追我赶的读书热。慢慢地,当书本的魔力把他们深深沉吸引时,原本争强好胜的孩子们不再去计较这些评比数量上的多寡,而是把阅读看成了生活的一部分,追逐打闹的少了,无所事事的没了。教室里常常看到的是一个个捧着书本静心翻阅的身影,或是一群群聚在一起眉飞色舞地讨论读书心得的“小集团”。学生的阅读渴求就像一块吸水的海绵,只要你给他们充足的空间、足够的水,他们就会显露出自己的学习天性,自觉地、”贪婪“地吮吸知识甘露。
正如女生喜欢《女生贾梅的故事》《窗边的小豆豆》,男生热衷《男生贾里的故事》《淘气包马小跳》,大人喜欢的书,孩子不一定喜欢,但孩子喜欢的就常能引起同龄人的共鸣,因此,我鼓励孩子们
带回自己爱读的书充实班级的图书角,实现资源共享。书架上摆满了色彩斑斓的童话书、故事书、古诗书、谜语书、常识书……书架下站着如获至宝的”小书迷“。另外,我从学校借来了本学期学生必读的《西游记》,老师有意识地诱导孩子们从最熟悉的最精彩的情节开始阅读,让学生一读便如获至宝,不愿放手。学生人手一本《小学生必背诗词》并由老师或小组长主持每天进行检查背诵,开展竞赛。与教材配套的《课外阅读》也进行小组监督阅读,落实“下要保底,上不封顶”。
三、快快乐乐地写作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课标语)在语文课堂上注重写的训练,既是提升学生对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的重要途径,又是注重开发学生创造性潜能,促进学生持续性发展的实质保障;既是语文各种能力的良好实践,又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
(1)写在课前,主动索取。学生到了中高年级,开始学习预习课文。预习课文不仅要预习读课文,识生字,还要预习课文的写作背景,相关的历史知识。可以将自己的预习收获简略地写在课文中,也可以将自己查找的资料整理后抄写在练习本上。这样的写没有附带要求,知多少写多少,有多少写多少。如在教学《我爱花城》一文时,课前组织学生收集阅览了大量相关资料,于是有学生在练习本上这样介绍:“自古就以“花城”著称。在国内城市中,这一别称和美誉也是广州独有的。广州的市花是木棉花,可以说是世界上最高大的市花。
(2)写在课上,情动而辞发。几乎所有的课文都可以找到写话的切入点:优美恬静的散文,可创设自我想象的情境,写下自己的感受、体验;科学、生动的说明性文章,可组织学生模仿创作;情真意切的叙事性文章,可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或扩写,或改写,或仿写这之中,老师要把握好文章的情感基调,要把握好学生的情感基调,在文本的空白处生成写的空间,在学生需要写的时候,点燃他们写的欲望与激情。例如学习了《江南》、《萤火虫》,就让学生仿写课文;学习了《十二生肖的故事》,让学生改编故事;在教学完《巴喳——巴喳》童诗时,我安排了把诗改写成短文写话练习.学习了《献给妈妈的花》,又让学生写一写读后感等等。这样,学生既加深了对课文的内容的理解,又拓宽了知识面,同时又提高了实践和写作能力。
(3)写在课后,积淀内化。“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我们既要注重文本本身,又不应该拘泥于文本的范畴。课文学完了,一定还要很多需要探讨、交流、倾诉的,所以不妨组织学生去写一写。这既是对课文文本的有限延伸,又是对语文综合素养的无限内化。由于学生有了大量阅读,又通过课内的读写结合的实践,学生的创作的欲望被大大调动起来,这时,我们则因势利导,让学生设立“练笔本”、“日记本”、“采蜜本”等,学生自主写作,“内容不限”、“篇数不限”、“字数不限”、“体裁不限”,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样写就怎样写,能写多少就写多少,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我手写我做”、“我手写我见”、“我手写我心”。于是,在学生的写作中,既有写人、记事、描景、状物,又有读书笔记、想象作文、短诗,还可见到自编故事、童话等等。学生尽情挥洒童真、倾诉心声,写作成了学生的乐事。同时,我们还通过作文竞赛、开展“优秀作文”专栏、“作品集”、登在学校的“语文报”上、发表到“生本教育网”等等,激励学生积极写作,让学生成为写作的主人,从而切实提高学生写作能力。为了写好作文,学生又往往会进行大量阅读,积极查找资料,虚心请教别人,从而形成读写良性循环,养成良好的阅读和写作习惯,各方面的综合素质也得到全面提高。
真的,生本教师就是让学生“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只要抓住“读、写”这两条线不放,谁都能把语文较好,谁的学生都会有好的语文修养。这样的教语文,你说简不简单?
大道至简。凡是真理都应该是至简至易的。抓住事物本质才能简起来。二百多年以前,天花在世界各地肆虐时,治疗天花的方法何其多也!但当人们发明了种牛痘之后,其余的方法就退避三舍、销声匿迹了。生本教育的理念正是“种牛痘”,引领着中国的基础教育蓬勃向前。
参考文献
1、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张庆:《语文教学必须“倡简”》,《小学语文教师》2006年第2期,上海教育出版社。
【教语文真的很简单吗】推荐阅读:
听说PHP程序员的待遇很差,是真的吗?09-30
教语文,其实很简单读后感 孙昂10-18
是真的吗06-15
童话是真的吗12-11
散文《真的幸福吗》10-04
高三真的很迷人作文05-08
有您,真的很幸福作文09-24
她真的很美作文12-28
真的是父亲吗作文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