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感

2024-07-18

后感(通用15篇)

后感 篇1

一句实话 听后感 读后感 观后感

听那位在职场、官场、商亨场 场场顺昌 家里人、场上人 人人钦佩 的长辈说过 这句话 ――那桌局的人都说是实话 大概就是: “人呀,什么时候,和什么人交流/往,都别把自己看的太聪明。你说人家一句,有可能人家当时反应不过来,人家回头会想过来;回到家时、睡不着 想事时、------人家就反应过来了;还有就是,人家即时明白你的`意思,但人家不好意思显出来,但一个印象就在人家那里了。你说谁聪明谁不聪明?” 好像还有未尽的意思,我明白,但表达不准确,说不出来。 年多的时间了 总想起 常品 那日 那桌局 也热闹

后感 篇2

复习计划按两门两门进行, 第一轮每两门计划两个月内 (每天学习8~12小时) 完成, 课程组合的依据是课程的难易程度 (一门较难的结合一门较简单的) 、课程的关联度 (审计最好在学完会计后再学) 和课程的性质 (以记忆为主的如《经济法》安排在后面) 。根据以上原则, 确定的课程组合为《会计》与《财管》, 《审计》与《税法》, 《经济法》与《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 (因为财管、税法、经济法考过一次, 看过两遍书, 相对有点基础, 因此分开与其他科目组合) , 复习组合因人而异, 可以根据以上的原则做出适合自己的组合。第一轮复习方法如下:以教材的章节为单位, 首先是看书, 在听课件之前把相应章节的教材熟悉, 不懂的地方做出标记 (不用做过多的思考, 第一遍看书主要是为了熟悉教材) 。其次是听课, 报考多门的同学建议提前听上一年的课件, 因为等当年的课件出来才开始时间上来不及。没有基础的考生, 建议其上基础培训班, 基础较强的考生可以听强化班 (其实基础班与强化班, 后者会简练一些) , 听课件的时候一章最好一次性听完, 比较长的可以分两次, 这样学习起来有连贯性, 效果会比较好。听课过程中, 重点难点可以在书上做上笔记。最后, 结合应试指南每章前面的重点与难点再把课本消化一遍, 做些题目 (此时做题主要是为了巩固课本知识, 不需要太多, 否则进度会很慢, 后面第二轮及模拟阶段会涉及大量题目) , 做题过程中涉及的知识点认为重要或难的最好将题号记到教材相应知识点旁边。上面三个步骤要在教材做笔记或标记是为了方便后面轮次的复习, 可以节省很多时间, 假如把重要知识点或难点已在教材做标记, 后面几轮的复习就可以以教材为主, 否则复习另一轮又要读教材、看课件、翻习题等, 会浪费较多时间。这样, 第一轮六门复习下来大概花费五个月时间 (经济法和公司战略与风险可能只需要一个月多一点) 。

第二轮复习大概一个月两门, 最好还是两门两门组合复习, 但组合方式可以调整一下, 比如可以把《会计》与《审计》结合起来, 因为它们关联度很大, 复习起来有相互促进的效果。这一轮的复习方法是认真看书, 然后做题, 这时候做题就要注意速度, 因为注会考试不仅考查考生会不会, 还考查考生答题速度, 很多考试未通过并不是不会, 而往往是时间来不及, 速度是平常做题的时候练出来的, 在这一阶段就要开始培养速度意识, 不能期待着最后做模拟题的时候速度突然提高。另外, 这一轮复习时不要再把时间界定死, 如在这一轮已经将《会计》与《审计》组合复习完, 在复习《财管》与《税法》的时候可以定期抽出一些时间翻翻《会计》与《审计》的教材, 防止复习了这门忘了另一门。这轮复习下来大概花费三个月时间。

第三轮一周一门, 还是看书, 加做跨章节练习。这阶段主要是串串每一科目各章节的思路, 结合一些跨章节的练习, 使知识达到融会贯通的程度。同样, 该阶段各门要交叉复习, 以防复习一门忘掉前一门。

第四轮做模拟题, 严格按考试时间来, 一天三门课程, 每门一份, 做一周, 这样, 大概每门课做三份左右。 (每个科目模拟题做三份足够, 前提是当考试一样对待)

《我与地坛》教后感 篇3

教科书节选了全文的一、二节,尽管如此,但文字还是较长,作为自读课文,学生在一节课内要完成对这篇纯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师的指导、引导作用,显得尤其重要。

我个人理解,阅读鉴赏教学包括两个系统,一是教师阅读、内化文本的输入系统,二是教师把自己的认识、体验、方法等外化输给学生的输出系统。前者是前提、基础和准备,是教师“学”的内功;后者依存前者,又依赖教育智慧、方法和学生特点才能有效实施,是教师“教”的综合功力。没有前者或者教师“学”的内功不足,断然“教”不了;仅有前者也未必“教”得好。解读文本尤其是文学作品,每个人都可对应自己的知识、经验、阅历、情感等进行个性化阅读,这种阅读要动乎衷发乎内,结果不必也不可一律。学生只要读出了那份真情睿思,引发了自己的共鸣,受到了强烈的震撼,就是收获,至于写得多少优劣、说不说出已不是首要。

我揣度,这篇散文入选教科书并得到广大师生的赞赏有如下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师生共同分享文学审美的愉悦,得到心灵的滋养。二是为我们的精神“补钙”。当今物质生活丰富,生活节奏加快,而人的精神世界、心灵田园有日渐浮躁、粗糙乃至贫瘠的趋势,青少年学生最容易受到这种不良影响,加之“少年不识愁滋味”,他们未曾或较少遭遇挫折、磨难、不幸,漫漫人生路上需要顽强的意志、稳健的步伐,而这些如同人体必需的钙一样,要不断摄取和补充。世间幸福大抵相似,人生不幸却各不相同。幸福固然需要享受、品味和珍惜,痛苦和不幸更需咀嚼、体验和面对。生命的航程难免不顺,而当真的出现“惨淡的人生”甚至“淋漓的鲜血”,是直面正视,还是消沉自甘毁灭呢?本文可为他们提供一种心理准备、一种预设的人生体验。从这个意义上说,本文可以作为他人受“挫折教育”、“吃苦教育”、“磨难教育”的案例。三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需要。每个人类的子民与大地、与母亲都有割舍不断的血脉亲情,中西方人对上苍对土地都有不尽的感激、膜拜情结,对母亲亦然,二者合一。另外,个体生命对自身的存在不仅有一种本能的自恋、保护,还要不断遭逢对生命的思考、对灵魂的叩问。感悟生命、体味母爱、学会感动和感激是人的“元认知”,是人类最起码的情感活动,这也是学生社会化的要求和重要内容。

因之,教师对本文的“导”法多样,均要落到让学生走进文本的实处。以下是笔者的几种“导法”:

1、角度的切入。选择从语言切入,容易较好地体现教学的“语言性”。美文要品味,作者的情感和认识都是以这些典范的语言文字为载体的,读懂了它们,也就读懂了作品,读懂了作者。况且,在语言的品味和揣摩中,还可以学习、模仿这些语言,感受语言的魅力。选择从主旨、意义切入,可以高屋建瓴,有助于把握较高的层面,有助于整体的感悟。对于这样一篇文质兼美的作品,我个人倾向前一种切入,因为它更契合中学生的认知实际和审美习惯。

2、教师“导”,学生“读”。“导”、“读”我理解有三个层面的意义:一是引导学生,师生共同读出文本意义或接近文本意义;二是诱导学生或教师结合个人阅历体验作“现身说法”,即个性化解读。当然,这对教师的要求较高,教师最好既要有真切的类似的体验,又要能讲述自己的故事,并感动自己和学生,这是一种再创造,最佳境界是引发学生表达和交流的欲望;三是指导学生品读出情感美、哲理美和语言美,朗读和低吟结合,要动情,教学的理想情境是师生带泪的读。

3、诵读法。这是一种传统的方法,也是行之有效的方法。美文要美读,根据本文内容,要读出沧桑感、愧疚感、追怀感激这些不同的情感,不妨来仿效当代一些名家的“读”法,如读描写景物和小昆虫的文字,可仿效赵忠祥“人与自然”亲切和谐的韵味;读作者对生命的珍惜和敬畏,可模仿翟弦和严肃恭整的语味;读作者对母爱的猜想、自责终于理解、刻骨铭心地追怀等,可读出乔榛、丁建华深沉真切的情味等等。

4、读写结合,课外延伸。“读”可促使、带动“写”,读得真、深,才有“愤悱”。课前可推荐学生阅读张海迪《生命的追问》、史铁生《关于死、关于生的对话》、史铁生《我与地坛》全文、海伦·凯勒《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等,然后阅读本文,教师示范引发,激活学生“跃如也”的情感和思维,再要求学生围绕“母亲”或“母爱”的话题写作,可谈理性认识,可谈情感体验,可讲一个故事,可写一段抒情的句子,可写一句富有哲思韵味的话;或者以“假如我”(横线上填含义为不幸、灾难之类的短语)为题写作。

如此,教师基本隐去了传统意义上“教”的形象,有较大空间展示个人才情、阅历、体验等。擅长朗诵的以“诵”示范,调动学生反复地读,再点评比较;善于即兴发挥、激情飞扬且文采斐然者,可以让课堂放飞诗意;开朗外向的教者不妨更贴近学生一点,与学生同思同歌同哭;性格深沉内敛的教师,可以展示挖掘文本意蕴的再创造魅力,“讲”得精要蕴藉,“导”得准确适时。

读后感蜗居读后感 篇4

上海市实验学校曹以瑾06604101

2看《蜗居》,心情是压抑的。觉得人人都是悲剧。说它真实,就更可悲了。

这是一部反应社会飞速进步带给青年人心灵冲击、思维动荡的内心情感小说。文字犀利,内心刻画的入木三分,每个典型人物都是那么的鲜活,就在你的身边就能找到这样的人物原型,让你读了不觉得是在看文学作品,就像在读纪实小说一样,读的时候更佩服作者六六对生活捕捉的那么准确,原本就是我们的生活呀,怎么我没有看出来,作者就写得那么真实呢!记住两句经典语言:海萍语录:儿子你是进口出口双向收费,比中国移动还狠呢!(反映了中国现在年轻家长养孩子的费用高得吓人,已经让年轻人不堪重负!)海萍和海藻去看房,海萍满脑子畅想未来其乐融融家庭美景时,打开手机确是一句问候:江苏移动欢迎你!心情如坠谷底。(本来畅想在大城市容身,为此付出的不仅是体力和脑力还有不能父母身边尽孝的难言之隐,到头来都市白领奋斗的结果却还是住在城市的外面,意味深长呀!刻画了现在年轻人奋斗的艰难,用知识和汗水去全身心的付出,却很难真正的融入这个原本不属于你的城市,也许为此你要付出的会是海萍一样十年的房奴岁月也不止呢!)

看海萍,自身奋斗了多年,为家庭为孩子为事业兢兢业业,可是心中憧憬的那个美好的家庭乐园却让我性情时好时坏,当然海萍最终是拼了事业,拼了老公,拼了十年的房贷终于好梦达成,而我还要奔走在通往幸福的路上。在她的身上最耀眼的是母性的光辉,小的时候为了妹妹海藻,能担当起照顾的责任,成年后为了孩子有个栖身的家,毅然决然的选择买房,为此明明知道是艰难险阻也是信心满怀,乐此不疲,这就是母亲,这就是妻子,为了爱人可以忽略自己,却沉醉其中,独享这份满足感。

很同情海藻,海藻,好似只是为了成就一个人而存在,那就是海萍,在海萍遇到各种各样问题的时候,总是海藻轻而易举地化解了,没有海藻,就没有后来海萍的成功,就不会有海萍中文学校。可是,为了姐姐,海藻付出了太大的代价。但作为旁观者和局中人,揣度只是揣度,个人的心里认同是无法改变的。海藻从小得到最多的是姐姐的关爱,长大后,前途也是姐姐在安排。姐姐待她也是真心实意的。

学生观后感读后感 篇5

在整个故事中,巴克一直坚强地面对着现实。在做雪橇狗的时候,领头狗斯皮茨经常无缘无故地攻击狗队里老实温厚的雪橇狗。有一天晚上,巴克在紧挨岩石的地方布置了一个温暖的窝,在享用完晚餐后,狗窝却被斯皮茨霸占,他们两个扭打在了一起。从这之后,它们的关系越来越差,斯皮茨总是找巴克麻烦,巴克坚强地面对,不退缩,不胆怯。最终,它们在一次激烈地搏斗后,斯皮茨被咬死了。

是的,做什么事情都需要坚强拼搏的精神和坚持不懈的努力!就像文中的巴克一样,它为了主人桑顿,坚持把500公斤的雪橇拉动100米。

要知道这可是半吨啊!没有坚强的精神是不可能做到的!这让我想到了我早晨起床的事。周末早上,我还沉浸在睡梦之中,却全然不知已经九点多钟了。妈妈走过来,把我叫醒了,可我还是躺在床上,闭着眼睛,好像还在睡觉一样,妈妈见我还在睡,便走开了。妈妈一走,我便睁开了眼睛,外面的太阳可真刺眼啊。我一直躺着,躺了半个小时,妈妈在无奈之中把我拉了起来。我却还装做睡眼朦胧的样子。我不应该这样,巴克都有坚强的精神,每天一大早就要拉雪橇,而我却躺在床上,这岂不是太丢脸了吗?我应该一醒来就起床,我一定要克服睡懒觉的毛病,不然,我长大独立生存的时候,该怎么办呢?我缺少的就是巴克那种坚强的精神。

怎样写读后感观后感 篇6

同学们升入高年级,要学写读后感观后感了。

读后感写的是自己读了一篇文章或一部著作后的感想。观后感写的是看了一部电影或一出戏剧一部电视剧一场演出一幅书画后的感想。二者的写作要求是一样的:既要写看到的作品的内容,又要写由此产生的感想;作品内容要写得简略,感想要写得具体;要有叙述有议论。怎样写出符合要求的习作呢?我们可以这样做:

一、理解作品,选定感发点。

理解作品是写读后感、观后感的前提。我们要认真研读观看作品,理解作品的写的或表现的内容是什么,要说明什么道理赞扬人物的什么精神。在此基础上思考:这篇(部)作品的哪些情节精彩,为什么说它精彩?哪个地方使自己深受启发,受到了怎样的启发?哪个地方引起自己的联想,引起了怎样的联想?自己喜欢哪个人物,为什么喜欢?自己不喜欢那个人物,为什么不喜欢?这样以来,我们就会产生好多的感想,把所有的感想排排队,比较一番,看看其中哪一个(最多两个)感想最深刻、最有话可说、最有现实意义,就把这个(最多两个)感想作为这篇读后感、观后感的感发点。

二、起个凝练醒目的题目

读后感、观后感的题目要凝炼醒目。题目可以提示出习作的内容,如《〈周恩来〉观后感》、《读〈邱少云〉有感》;也可以提示出感发点,如读了《小马过河》写读后感,用“要亲身尝试”做题目。

三、开头要简洁,为下文做铺垫

读后感、观后感的开头要简洁明快,为下文做好铺垫。如“《灯光》读后感”这样开头:“读了《灯光》,我被郝副营长的英雄事迹感动得流下眼泪。”紧扣题目只用一句话就交待明白了读的文章是什么,总的感受是怎样的,为下文介绍郝副营长的事迹和具体写自己的感受做好了铺垫。

四、引述作品有关内容再分析议论亮出感发点

为了增强习作的说服力,接下来要把作品里引发自己感发点的内容简明扼要地引述出来,再对这些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和议论,然后亮出感发点。如写“《周恩来》观后感”,用几十字引述周总理到农村去访贫问苦、到工厂去视察生产、到地震灾区指挥抗震救灾、在病重住院期间还坚持批阅文件的感人事迹后,再经过一番分析议论,然后亮出感发点:“周总理为了祖国和人民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呀!”别人读了会觉得习作的感发点有理有据,入情入理,值得信服。

五、立足感发点引申联想

亮出感发点后,还需要联系社会生活中类似的或相反的事例、现象,展开分析议论,以增强文章的现实意义和感染力。如看华君武的漫画《假文盲》写观后感,在亮出感发点“假文盲的行为危害了正常的社会生活秩序”后,联想到社会上一些人随地吐痰践踏草地不走斑马线等不文明不道德的行为,并分析议论他们给社会带来的危害,又联想到小同学在乘车时主动为老年人、孕妇让座的事例,与前者进行对比,然后褒扬小同学的高尚品质。这样以来,不仅文章的内容丰富了,而且有了针对性,有了现实意义,感染力就增强了。

六、结尾注意强调、升华感发点

读后感观后感结尾时要注意强调和升华感发点:如“《小兵张嘎》观后感”这样结尾:“张嘎凭着机智勇敢战胜了敌人,他是一个小英雄。我要学习张嘎,机智勇敢地应对学习和生活中的种种挑战和考验。”既强调了感发点——嘎子机智勇敢,又说了自己要机智勇敢地应对学习和生活的挑战和考验,从而升华了文章的中心。

文无定则。初写读后感观后感,同学们可以按这个步骤写,在基本掌握了写作方法后就要追求创新。相信你们一定能写出优秀的读后感、观后感。

观后感 开学第一课

“我的梦,中国的梦”。这是今年“开学第一课”的主题思想,我认为每个人都有梦想、有信仰,有追求,因为有了梦想才会为此付之行动和努力,即使有时梦想离我们那么遥远。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拥有梦想的民族,一个不断仰望星空的民族,同时也是拥有未来的民族,孩子就是这个梦想的主角。然而我们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需要梦想的指引,梦想需要坚持和探索,同时我们每个人的梦想汇集起来就可能成为国家的梦想、中国的梦想。

今天请来了国际着名武打明星JetLi为大家演讲,这个环节使我印象非常深刻。不是很关注JetLi的人都认为他只是个武打明星罢了,其实他不仅是个演员,武术传播者,公益者,更是名讲师,但我个人更愿意称他为一名教育家或者是老师。然而他今天的一些话更加稳固了我这样的想法。其中一个举例更是叫我叹为观止:他说我们每个人都有两只手,一只手托举的是我的梦想、个人的梦想,我希望另一只手托举起来的是民族的梦想、国家的梦想,如果两只手能够共同托举梦想的话,那么我们每个人的梦想就能够汇聚成我们中国的梦想。我不知道在下面的孩子们理解不理解,至少他叫我感觉到了很多,双手编制的梦想要努力去实现,因为国家的梦想、个人的梦想需要我们去负责任。

其后也请来了网络精英马云、水稻大王袁隆平等一直为了自己和国家梦想一直努力的人。他们是骄傲的,我们是自豪的,正是有了这样一些有梦想的人才有了我们强大的祖国和今天我们幸福的生活。也正因为有了他们使得我们才有了对梦想的更执着的追求……

黑暗中,一盏照亮前进方向的灯就是梦想。从我的梦到中国梦,梦想就是希望。这些日子里我们国家有很多地区的同胞遭遇了不幸与磨难,我们失去了很多,但梦想还一直在围绕这我们不曾失去。从置信本人--对峙空想、置信生存--协作支持空想、置信将来--探究空想。三个篇章来论述完成空想的利弊,最初一切人的空想会聚成中国梦,从而启示孩子的想象力和创新力,坚决信心,倡议孩子们勇于寻求空想,高兴完成梦想乃至实现梦想。

从第一个节目中的偏僻山村女孩完玛草的身上,我们就看到了空想带给她多少快乐,她寻求、她高兴,最初她完成了她的舞蹈梦。

我们还看到了许多明星名流,他们也带给了我们许多他们的空想、他们的执着、他们的后果。更让我们晓得空想是何等吸引人,有空想才有将来。

在每一个班会小结中,笔墨虽纷歧样,通知我们的倒是一个原理,那便是对峙空想。我们,有条件,我们有盼望,我们的将来只掌握在自己手里。当我们看到他人为空想对峙,你的心中能否也有一丝丝冲动。

梦想提供了创造和想象的动力,梦想提供了信念的支撑。有梦就有未来。每一个孩子的梦想聚集起来,就汇成了明天的中国梦。这就是今天开学第一课的主题--我的梦·中国梦……

开学第一课——观后感

今天上午十点我准时收看了中央二台的《开学第一课》,看后我得到了许多的启发和感想,下面我就来说一说我的感想吧!

爱是什么?爱是一种分享、爱是一种力量、爱是一种承担、爱是一种荣耀……这便是开学第一课的主题——爱。

因为有爱,困难将不再是困难;因为有爱,中国的明天更加灿烂!

“铃铃铃”……你听,第一节课上课了,快看是谁了来了?原来是辅导员于丹阿姨。这节课是于丹阿姨带领我们领略——爱是分享。这时,荧屏上出现了四个身着藏服的孩子,高歌在草原上,蓝蓝的天、绿绿的草仿佛融为一体。这些孩子都来自七彩合唱团,在这个集体中,他们学会了爱的分享。合唱团成建三年了,合唱团的孩子们都成为了形影不离的好伙伴。三年中,他们一起分享快乐,一起承担困难。三年,他们团结互助取得了优异的成绩。短片结束了,可我还依然沉浸在小伙伴们爱的分享中。于丹阿姨说了一句让我印象深刻的话:如果把你的快乐和别人分享,快乐就会增加一倍;如果

把痛苦和别人分担,痛苦就会减少一倍。的确,把爱也和他人分享,这份爱也会增加一倍,哪怕那个力量很小很小,但很多爱在汇集之后,就会变成一份巨大的爱。

第二节课所讲的是一种爱的力量。辅导员李连杰叔叔讲过;最厉害的武功莫过于——微笑的力量了。爱的力量是比这种力量更广阔的!

那清脆的铃儿又响起,这声音中是那么不同,好像是为谁而响起的?是谁呢?他就是勇于为爱承担的十四岁男孩马鹏飞。马鹏飞从小和奶奶相依为命,马鹏飞一岁时父母意外双亡,成了一个孤儿。他的奶奶当时的退休工资仅仅只有200元,但鹏飞的奶奶依然挑起了照顾鹏飞的重担。可是祸不单行,鹏飞奶奶检查换上了糖尿病,对于这个家庭来说,高昂的药费更是雪上加霜!没办法,鹏飞奶奶只得压缩药量、不吃药。2001年,鹏飞奶奶因为长期不吃药而耽误病情,失去了双眼。鹏飞这个当时仅仅五岁的小男孩,每天放学总跑着回家。在梦里不是每天玩游戏机,而是怎样照顾好奶奶,撑起这个支离破碎的家。虽然生活拮据,但是鹏飞却没有一句怨言,趁成绩也总是在前二十名。他也来到了现场,过上了一个十四年从未过过的生日!到这里,我的眼框不禁湿润了,我在想,这个年仅比我大两岁的男孩,竟有如此大的承担,让我深感佩服。他和他奶奶爱的承担深深打动着我。

第四节课时杨利伟叔叔将是了他作为中国第一个飞上太空的人,讲述了他爱的荣耀。

两个小时,一晃而过。在这两个小时中我学到的,不仅仅是对爱的理解,更多的是人生的哲理,是受益终生的!我学到的是沉甸甸的知识;是滋润心灵的甘露;是秋天甜美的硕果!

开学第一课就是这样一节关于爱的教育的课程。

《开学第一课》观后感

9月1日,学校组织我们收看了中央电视台播出的《开学第一课》。

今年全国的“开学第一课”以“幸福”为主题。胡锦涛总书记在今年六一儿童节强调,让每一个孩子都拥有幸福的童年,快乐生活,健康成长。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是教育规划纲要颁布一周年,教育改革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教育的理想就是让所有学生成为幸福的人。

通过观看“开学第一课”节目我深深体会到党中央对我们中小学生的亲切关怀和殷切期望,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的,是我们党带领各族人民浴血奋战、艰苦奋斗,建立新中国,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无数革命先辈流血牺牲无私奉献,才使得我们祖国的下一代摆脱苦难、获得幸福。我们应当珍惜今天的幸福,按照时代的要求、不忘党和人民的期望,努力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开学第一课》是生动的一课,也是精彩的一课,也是中国青少年成长急需补上的一课。《开学第一课》是精彩的一课,上好这一课,关乎祖国未来,民族希望。

《开学第一课》观后感:我们是幸福的难道我们不幸福吗?

看过抗日战争电影,那个年代是战争打仗的高峰期,那年代只是有,战争,愤怒。那时候,整天炮弹飞天,家破人亡的多不胜数,只能听到,惨叫声,只能听到炮弹声。敌人惨无人道,那是房子被抢光,烧光,炸光,人被杀光。悲惨的镜头换来今天的幸福。

难道我们现在不幸福吗?

看过抗震救灾,那正好21世纪没有战争灾难,但有天灾,那时候,当房子塌下来时,我们这里正朗朗地读书,汶川那边的孩子已经被埋在地里,那地区已经变成废墟,痛哭入声,又是一个家破人亡,失去家人,失去父母,失去儿子,失去丈夫,失去妻子的重重痛苦。

难道我们现在不幸福吗?

看过电视里的功德会,是说去大西北,体验生活的。那里虽然没有战争,没有天灾,但那里荒凉一片,道路崎岖,是一个干旱地区,拿水要走十几里路,而且那里的水源也不是很干净,还带有许多细菌。那里也有学校,那学校每天派两名学生去拿水,每次拿回的水一桶用来供学生老师煮开来饮用,另一桶用来清洁教室{因为他们说要搞好卫生,预防疾病}最讽刺的是在那里的的水原本就不干净的了。因为那里生活非常困难。

难道我们现在不幸福吗?

幸福!幸福!幸福!

我们很幸福,生活在这个世纪,这个地区,不是幸福,而是非常幸福,比起抗日战争的儿童,地震灾区的儿童,大西北没水喝的儿童。我们是再幸福不过了。

《开学第一课》观后感

夜晚,趴在窗边,望着远方,远方是遥远的星空,宁静而又安详,一如我平静的生活。早已习惯了母亲劳累的身影,从不知晓来到这个世界的艰辛;早已习惯了老师伏案工作的背影,更不会了解老师背后的无奈——在亲人的呵护下,我平静而又心安理得的过了12个春夏秋冬。幸福对于我来说,是看不见摸不到的神秘的东西。

于是我开始幻想:幸福是一把永不折回的大伞,笼罩在每个人的心田;幸福是一颗常青树,成长于心田,永不凋零;幸福是一缕永不熄灭的烛光,来自于生生不息的生命的心灵——打开一本书,《提醒幸福》中女作家毕淑敏说:“幸福绝大多数是朴素的。它不会像信号弹似的,在很高的天际闪烁红色的光芒。它披着本色外衣,亲切温暖地包裹起我们。”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我悠闲地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忽然看到一只大猫和一只小猫在路间行走。小猫很小,看起来只有一两个月大,而大猫声音嘶哑,似乎历尽沧桑。这时行驶过来一辆疾驰的卡车,马上就要撞到两只在路间的猫了,司机来不及刹车,使劲按住喇叭。大猫惊奇地往后一看,叼起小猫就往路边跑,这样它们才躲过一劫。而我再看看无动于衷的小猫,它已经吓得不知所措了。看到这里,我终于明白:原来,爱就是最大的幸福。小猫因为有了大猫的爱,才有了生命的安全,有了一片安全、纯净的天空,此时的小猫和自己的妈妈在一起是幸福的。

我们的生活也绝不缺少这样的爱,宁静的夜空般的生活里,有如同那皎洁的月光般的父母的爱,为徘徊在黑暗中的我带来光明;又如那镶嵌在天幕中的北极星似的恩师的爱,为我的人生指引方向:有像那划过天际的流星般的朋友的爱,在我的前进之路上伴随着我,放射出耀眼的光辉。

2015高考后感 篇7

2015年江苏省高考已经落下帷幕, 数学试卷延续了江苏省自主命题的基本风格,坚持能力立意的方向不变,坚持以人为本的高考核心价值取向不变,高度关注学生和教师的适应程度,在试卷结构、题型、题量、内容分布、试题难度等方面力求与往年江苏省高考试卷保持相对稳定,又适度体现创新意识。然而,高考结束之后,是不是数学就不重要了?这是摆在准大学生面前的问题, 这也涉及了如何看待继续数学教育的问题。在平时的数学教育实践活动中,很多数学老师常常教育学生数学学习很重要、很有用,于是很多学生反问:“学了数学到底有什么用?”老师们又无法解释清楚。事实上,这确实是个很难回答的问题,纵观世界数学发展的进程, 无论是闻名世界的古希腊的数学,还是近现代数学,即便是伟大的数学家之间, 对数学教育的目的也没有统一的定义。 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科学领域,对数学教育的目的有不同的诠释。《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有价值的数学”;《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也强调,高中数学课程要“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文化价值”“要有助于学生认识数学的应用价值”。事实上,基础教育中的数学教育不是一种职业培训,也不是为了培养数学家、科学家的精英教育,而是获取数学知识, 形成热爱科学、追求新知、实事求是、 勇于探索的精神意识的学科活动。

通过以上事实的阐述,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几点启示。

(1)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是数学教育的重要目的,是个人思维发展的必要条件,数学是个人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内容。数学的教学内容一方面应包含数学的起源与发展,数、式、方程及函数概念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定理化体系、集合论的基本思想等,从而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深刻抽象性与高度概括性;另一方面应包含数学的研究方法,如公理化方法、数学模型法等等以及数学中的归纳与演绎、类比与联想、具体化与抽象概括化等,从而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广泛应用性和至上的科学地位。且在日常的数学教育活动中,世界各个国家都在数学教育过程当中突出强调培养学生探索问题能力、对待数学问题的创新意识、计算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这方面的要求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都有体现。例如2014年江苏省高考数学卷第18题的设计注重应用性与探究性,正好符合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提出的提高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开展数学探究性学习的基本理念,本题编制以古桥保护为背景,既符合生活实际,又富有较好的实际意义,又有运筹学中最优化的策略,突出考查学生的建模能力以及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现了数学学习价值。

(2)数学科学是一门可持续发展的学科,它的生命力旺盛、可用性强、 覆盖面广,是个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基本语言。又是人类认识自然的中介, 促进人类文化发展,促进人类文明进步的载体。自古以来,数学就被称为“科学的皇后”,确实如此,一个物理学家、 化学家首先一定是个数学家,所以数学教育的实用价值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并逐渐占据了统治地位。在苏教版高考数学教材中,引入了基本算法语句以及运筹学中的线性规划知识点,等等, 体现了数学的教育目的。又比如,美国影片《侏罗纪公园》中各种逼真的恐龙行为全部是用数学中的矩阵完成的;金融领域的精算师、注册会计师、证券分析师、物流师等都会用到高等数学知识;越高端的软件工程师,对数学的要求也越高。再比如,圆锥曲线原是为了解决祈祷神坛的加倍问题而发明的,结果却变成了行星绕太阳运行的轨道;现代的军事航空领域也与圆锥曲线密切结合;笛卡尔发明的虚数奇妙地描绘出交流电的特点,这些例子无不体现了数学顽强的生命力。

数学教育作为探索人类文明的事业,铸就了一种特殊的人格魅力,一种求实精神,一种勇于怀疑、自我否定的批判精神,一种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数学教师在平时教学中都是从知识技能、 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等目标出发,在数学教育科学价值、文化价值等方面构建数学教育的价值体系,这恰恰反映了数学的本质属性,同时也是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的必要属性。更重要的是,教好数学可以提高全民素质。

摘要:近年来,备受关注的“课程改革”“课堂改革”“高考改革”等教育改革口号的提出,都与我们对教育的认识有着密切联系。社会各界人士对教育的理解和认识直接影响和制约着课程与教学的改革进展。本文试图从数学教育的目的与个人成长需要等角度,略谈几点数学教育的启示。

《风筝》读后感 篇8

这篇散文从鲁迅在北京所看到的“远处原一二风筝浮动,就感到诧异和悲哀”写起,由眼前的景观回忆起儿时在家乡放风筝的情景。对他而言,惊异的是平时在家乡都是阳春二月的时候才放风筝,可是他竟在北京寒冬的时候看见有人在放风筝。这令他想起了自己曾经扼杀了弟弟的“风筝梦”的情景。

鲁迅利用季节在时空的跳跃下来引出这件“风筝事件”,对于风筝的颜色、形状等细细描述。虽然文章中的风筝“显示出憔悴可怜模样”,但周围热闹的春天景色依旧把春意带到大地。这篇散文在这两段构成了一个层次,引起了下文对鲁迅不让弟弟放风筝这件事情的具体描述。

鲁迅先说明自己对风筝的“不爱”,甚至是“嫌恶”,同时也将这沉重地心情转移到弟弟的身上。因此,鲁迅也顺理成章地反对弟弟去放风筝。哥哥的威严、风范,迫使弟弟只好“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鲁迅看着弟弟因为风筝的升落、缠绕中的风筝被解开而高兴的情形,却认为这一切都是“笑柄” “可鄙”的。

接下来这几个段落,都是在描写后面事情发展的主要原因,也是整篇散文的关键。鲁迅不让弟弟放风筝,弟弟也不敢放,只得偷偷地做风筝,却被哥哥发现了,手忙脚地想把风筝隐藏起来。他看着哥哥把快完工的风筝践踏,感到绝望,没有一句抗辩的话。而身为哥哥的鲁迅发现弟弟正在瞒着自己做风筝的时候,毫不留情地“伸手折断蝴蝶风筝的一只竹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上,踏扁了”。于是,鲁迅似乎得到了完全的胜利,傲然地留他站在小屋里。

鲁迅的威严以及弟弟的弱小形成强烈的对比,形象地写出鲁迅小时候不让弟弟放风筝这种在他眼中“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为后文的发展和结果埋下了伏笔。文中“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具体描写出作为哥哥的鲁迅利用粗暴的行为来管束自己的弟弟,回忆起当年受封建思想的影响,自己简直在虐杀弟弟的精神。在这个段落中,字里行间可以看出鲁迅满满的懊恼和悲哀,以及自我谴责的精神。

鲁迅阅读了一本关于儿童教育的书后,得知“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但这已经是多年后的事情了。于是,鲁迅想起了当年虐杀弟弟对风筝的兴趣的事情,从而感到心情异常的沉重。

接下来,这篇散文就用了很长的篇幅,描述作者满满的懊恼以及想要为这件事情补过。鲁迅想了许许多多的方法想要为这件事情画上个完美句点的时候,却因弟弟的一句“有过这样的事情吗”而感到更深一层的悲哀。鲁迅永远不会有补偿的机会了,“我的心只得沉重着”。

过往的错误永无改过的那一天,简直就是悲哀中的悲哀啊!这件事后,鲁迅对以往的事情进行了深沉的思索以及深刻的反省。鲁迅通过这一连串的回想,抨击中国当时的封建思想,也引发了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我们应该如何让孩子快乐地生活在自己的天地中,拥有属于自己的童年呢?

最后,这篇散文的开头与结尾的呼应也是一种特色。鲁迅利用冬天寒冷的天气来讲述自己想起童年时代所发生的事情为开始,也利用冬天的寒冷的情景来表达自己非常的寒威以及冷酷,以一并带走无可把握的悲哀来作为结尾,以景衬情,首尾呼应。

初读了这篇散文后,知道鲁迅是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才会剥夺弟弟的兴趣。但是,鲁迅是知错必改的,这充满自省精神的行为,值得我们学习。

读后感货币战争读后感 篇9

(团市委党组书记周天伟)

经市委组织部推荐,读了《货币战争》这本书。此书近期颇受广大读者和财经媒体的关注,它是一部从货币博弈的角度揭秘世界财富流向与金融骗局的财经通俗读物,立足于自英格兰银行成立以来300年间的西方近代史与金融发展史,通过揭示大量不为人知的历史真相,再现了国际金融集团及其代言人在世界金融史上翻云覆雨的过程,通过分析统治世界的精英俱乐部如何通过煽动政治事件甚至战争、诱发经济危机,控制世界财富的流向与分配等,阐明中国在全面对外开放下捍卫国家金融安全与稳定的必要性,对在新世纪现阶段如何确保我国经济航母平稳运行大有借鉴意义。这本书可读性很强,特别对我们了解金融知识非常有帮助,读后很受震撼,也很受启发。从货币战争联系到当前中国的经济形势,联系到我市的发展状况,面临物价上涨、人民币升值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如何保持又好又快的发展,谈一谈个人的理解和体会。

一、从《货币战争》中理解当前我市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不确定因素。

书中提出,经济高速发展,金融危机,通货膨胀,紧缩银根,所有一切,都是是国际金融资本势力骗人的把戏。世界上所有的人分为两类:放羊的和被放的羊。战争、通货膨胀和紧缩银根这些其实都是放羊的手里的剪刀,剪去的是被放羊的毛--财富。经济高速发展还是低速发展不过是羊毛长一些还是短一些的关系。在全球流动性过剩的背景下,资本在全球各个市场追逐投机利润,却不知道它会在何时从一个市场转移到另一个市场。它们的投机链条:国际经济失衡——全球货币超发——全球流动性泛滥——国际投机资本活动频繁——大宗商品价格暴涨、全球股市走牛——各国出台紧缩货币政策——资金撤出东道国市场——在动荡中炒作某国货币——某发展中国家出现货币危机乃至经济危机。从此链联系当前我国经济现状,呈现过热状态,货币流动性过剩,国际原材料价格上涨,中央采取宏观调控,采取从紧的货币政策,一致吻合。这些因素与我市经济发展相结合,产生一些不确定因素:从紧的货币政策,使得中小企业融资更难;受国际原材料价格上涨,主要依靠原材料进口的企业利润将进一步下滑;成品油和电力价格提高以后,将增加企业生产经营成本,盈利空间受损;受企业利润影响,财政增收节支压力增大;受物

价影响,低收入群体生活可能更加困难。

二、积极采取有效措施,趋利避害,确保我市经济继续又好又快发展。

1、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推进项目化建设。要抓住当前全民大招商的有利氛围和良好趋势,不断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切实提高招商引资实效。在招商过程中,要围绕优化软环境,简化审批手续,提高办事效率,用足用好政策,不断“优商、惠商、亲商、安商、扶商”,特别是对一些重点客商、重点项目,要实行特事特办。要通过给单位和个人压招商任务来促环境,通过在外来投资者测评执法部门来改环境,通过建立有效制度来保环境,通过打造诚信氛围来优化环境,使客商投资放心、经营安心、生活舒心。这样不仅可以促使项目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使客商不断增资扩股,壮大企业规模,还可以在客商中形成良好口碑,形成以外引外、以商引商的“滚雪球”和“葡萄串”效应。同时,要重点围绕打造千亿铜产业、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方面筛选一批新的重大项目,并结合我市优势产业发展和重点接续产业培育,积极融入“泛长三角”,主动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和辐射,增强经济发展后劲。

2、坚持创新强市战略,推动创业富民。要以建设创新型铜陵为目标,建立和完善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

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推进创新要素向企业集中,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围绕铜精深加工、装备制造等方面,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实施知识产权和品牌战略,重点培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的优势企业,鼓励争创各级品牌,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坚持扶优扶强,加快“专精特新”企业发展。进一步创新全民创业举措,推动民营企业二次创业,鼓励广大农民、企业职工、科技人员、大中专毕业生、城镇失业人员和复员转业军人等各类群体开展灵活多样的创业,消除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创业障碍,允许离岗创业。努力形成百姓创家业、能人创企业、干部创事业的创业热潮,使铜陵真正成为思创业、能创业、创成业的活力之城。

3、加快优化工业结构,强化产业支撑。实施新型工业化战略,重点抓好铜产业和循环经济。围绕打造“千亿元”企业,促进有色控股公司矿山、冶炼和加工三大环节的协调发展,不断增强铜产业的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到2012年实现铜产业年销售收入超过1000亿元,打造成世界级铜产业基地。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构建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着力打造以有色金属、硫磷化工和水泥建材为特色的精品原材料基地;努力构筑以汽车发动机及关键零部件、矿山机械、环保设备为重点的装备制造业和电力能源基地;加快培育以电子

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为主攻方向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推动产业集群发展,形成具有铜陵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

《红星闪闪》观后感-观后感 篇10

潘冬子生在革命战争年代,而他当时所在的村子正好有个大地主胡汉三,老百姓们的粮食每年都要上交给他一大部分,自己就只能留下一小部分。冬子的父亲因为红军长征而存下了大量的粮食,差点被胡汉三害死。

终于有一天,红军们来到了这里,抓住了胡汉三,将他贪1污的粮食分给了贫苦的村民。可是,就在红军们将胡汉三押回总部受审的路上,胡汉三的手下却将他救走了。因此,他又回到村里继续作恶。红军只好开始长征,而冬子的父亲作为民兵也参加了这次长征。冬子的父亲在临走时送了冬子一颗闪闪的红五星,说这颗红五星可以保护他,然后就匆匆上路了。

而然,父亲走后没多久,村里的土匪又开始烧杀抢虐,冬子的家也被胡汉三烧掉了,母-子俩只得和留下来的红军一起住在窑洞里。但是胡汉三得知这个消息后,马上就带上了一队人马去围攻窑洞。红军决定突围,冬子的母亲为了掩护红军突围而英勇地献出了自己的生命,红军也是伤亡惨重。为了抢救伤员,冬子自告奋勇去山上采药,结果被胡汉三抓去了,说是想要救冬子就把电报机还给他们。红军就在胡汉三的房子里打好埋伏然后将电报机弄坏,准备第二天早上开始歼敌。第二天一早,红军队长来到胡汉三居住的地方,将电报机还给胡汉三。胡汉三刚要伸手拿,只听几声枪响,胡汉三的手下应声倒地。冬子逃进了粮仓,不料,狡猾的地主也逃进了粮仓。两人在粮仓里进行了一场激烈的搏斗,最终,地主被米淹死在粮仓里。

村里又变得和谐和安宁。就在这时,冬子的父亲长征回来了。他亲手为冬子戴上了那颗闪闪的红星。从此以后,冬子就成为了人人称赞的小英雄。

《中彩那天》教后感 篇11

老子说:“福兮,祸之所伏。”改革开放政策确实让我们提高了物质生活水平,过上了好日子,这是福。然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文化受西方文化的冲击,精神创伤也不小,我上《中彩那天》这篇课文有着深刻体会。

《中彩那天》是一篇故事性、教育性都极强的文章,安排在四年级下册第二组课文的第一课。我在备课时,把“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的良好品质”作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目标,它既是教学的难点,也是教学的重点之一。为了突破这个重难点,我设计了四个问题。

(1)“父亲”中彩了为什么不高兴?

(2)“父亲”遇到的道德难题是什么?

(3)奔驰牌汽车被开走之后,父亲为什么特别高兴?

(4)如果你是“父亲”,你将留车还是还车?

这四个问题贯穿各个教学环节,帮助我顺利完成了“知识与能力”目标,但令人失望的是一些孩子的想法,以下是实录:

师:如果你是“父亲”,你将留车还是还车?为什么?

生1:留。因为奔驰牌汽车是个好东西,妈妈常对我说,好东西就应争取,别让自己吃亏。

很显然,妈妈的教育让这孩子为了“好东西”和“自己不吃亏”,抛弃了诚信。

生2:留。爸爸常鼓励我说,该出手时就出手,绝不谦让!

这种情况也该出手吗?这孩子真能触类旁通!

生3:留。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反正又不是偷的、抢的,干嘛不留呀!

小小年纪,受西方观念的影响还真不小!

生4:还。就算是为了自己着想吧,因为留着车也不安心。

有点良心,算是跟我的教学目标打个擦边球吧!

生5:还。因为做人应该诚实。

终于有个令人兴奋的回答了!

师:大家小组间交换看法吧。

……

師纠正:刚才一些同学都大胆地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这一点值得表扬。但是老师要指出的是,前四位同学的看法是模糊的,甚至是不可取的,希望同学们能像第五位同学那样,从文中“父亲”的身上看到比中彩的那辆奔驰牌汽车更珍贵的东西——诚信。

观后感教学略述 篇12

一、让学生认识观后感的独特性

观后感, 顾名思义, 看影片或连续剧后有所感想, 然后叙述成文, 将具体感受诉诸笔端, 所谓“感”, 可以是从作品中得来的的感受, 领悟出来的真谛, 自己认为精湛的思想, 或者能够给别人启示的解读, 也可以是因观后引发的联想、体悟、决心或者文以言志等等, 不一而足。观后感的表达方式不胜枚举, 可以灵活多样, 旨在议论, 和议论文的区别是观后之感想。

二、以看纪录片《圆明园》为例, 认识圆明园

圆明园, 这个历史的奇迹, 举世瞩目, 这是人类的辉煌成就, 它是艺术的艺术, 美中的美, 圆明园的烧毁是整个人类的巨大损失和遗憾, 是世界的悲哀, 是我们中国人最难忘的记忆, 是一大耻辱和教训。圆明园, 这个历史的奇迹, 他的风光不再, 圆明园的断壁残骸与惨不忍睹, 延续了无数人的悲痛, 让无数人伤感。看了圆明园, 唤醒了一个个还未在梦中醒来的中国人, 让我们反思, 促使我们奋发自强, 卫国保家。

三、圆明园, 逝者如斯夫

世界上最伟大最杰出的建筑圆明园, 由于强盗的侵入和毁害而烟消云散了, 通过纪录片《圆明园》, 重现了皇家气派的辉煌的建筑, 让我们了解到了世界上最伟大最艺术最杰出的建筑, 这部历史的画卷, 我们只有在电影中欣赏它, 亲近它, 问候它, 圆明园被无情的大火烧掉了, 烧掉的不仅仅是一个圆明园, 焚烧的是中国人的骄傲, 世界的奇迹呀!

四、直击内心的东西

从这部影片中, 我们了解到, 圆明园是无与伦比的建筑, 号称万园之园, 它是人类最宏伟﹑最与众不同、价值最大的园林。圆明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 有堆积如山的金银珠宝, 有精致的楼台亭阁, 还有价值连城的历史文物, 这是我们所有中国人的骄傲, 然而时至今日, 这一切都不存在了。影片里, 英法联军发动了震惊世界的火烧圆明园事件, 他们疯狂了, 他们没有人性地掠夺了园里的珍贵瓷器﹑珠宝玉器﹑经典书卷, 甚至还在大庭广众之下拍卖这些物品, 为了销毁罪证, 他们用一把大火把圆明园烧了整整三天三夜, 他们的恶行震惊了世界, 举世闻名、万园之园的圆明园变成了一片废墟……

五、强盗引起众怒, 我们的感想如何

法国作家雨果曾经对此评价:“有两个强盗, 一个叫英吉利, 另一个叫法兰西, 野蛮地焚毁了这一东方艺术的瑰宝, 一个杀了人一个放了火……”雨果直截了当地揭露了英法联军丑陋的嘴脸与无耻的行径, 对他们深恶痛绝, 进行了无情的抨击。我们怎样进行描述?《圆明园》这部电影见证了大清帝国的繁荣与衰败。圆明园奇特的建筑与想法是世人所无法想象的, 虽然现在也在重修圆明园, 但永远也无法弥补历史上的缺憾!圆明园的毁灭已经成了一段不可改变的历史, 我们新一代的学生要了解祖国的过去, 要谨记“保卫祖国, 振兴中华”的誓言, 努力为我们伟大的祖国做出一份贡献!

读后感:少儿读物读后感 篇13

正文:少儿读物读后感

天很蓝,蓝的透彻而纯净,清风徐来,给这闷热的夏日带来了一丝凉爽。——题记

读了《彼岸花开》后,在我的心里泛起了一丝涟埼,泪水无警示落在了我的手臂上,展开了一朵花,淡的透明,让人心碎。

《彼岸花开》讲述的是一个女孩内心的独白,曾有人说过“冲动可以毁了你”如果不是一时的冲动,在她去世前,或许女孩就会对她多一点的了解,不会到现在还在后悔,可是优雅的女孩怎么会和活泼这个词相遇哪?如此的尘世,让误会接二连三地发生,天使般的她怎么会恨哪?在车祸来临的那一刻,她用她那柔弱的身体救了女孩的父亲,如果你要问她为什么会么傻?我想她是应为:受人点滴当涌泉相报吧!或许是天使只做天使该做的事情吧!坂井泉水所唱的《展开双翼》“你说,天使的翅膀是不是灼伤了,不然这么会常常坠落”对啊!或许在这一刻天使就坠落在人间不是嘛?

“啪!”有一滴泪水地在我的手上,凝视着这滴泪水,在我的眼中有着一张笑脸……

那是一个人人称赞的人,他是雷峰,天使吗?是他在做后一分种所做的事是用笑脸来帮助他人,在那一刻人们看到的是一个天使!

“天使!不是有翅膀吗?不是在天堂的吗?”不,天使只会在帮助他人时,在他们的身上所展现的光辉,那种圣洁只有天使才有。

单位如家读后感 读后感 篇14

单位是我们工作的地方,是我们的生存之地,是我们展现自己能力的平台,是我们提升价值的平台。所以我们要像看待家一样看待单位,要像爱护家一样爱护单位,要像建设家一样建设我们的单位。

一、高调做事,低调做人。在学校我们把我们的同事当做我们的家人,尊重老教师,爱护年轻教师真诚得对待每一个人。不说大话,不讲空话,认认真真做好我们的本质工作高质量的完成学校交给我们的工作。在业务上向所有老师请教,积极与同事探讨、分析、合作,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同时,在学校这个平台上,我们还须通过自身的努力和行动让自己变的更优秀。

二、团结互助,常怀感恩。 “团结就是力量”,在单位、我们应与同事搞好团结,真诚的对待同事,当自己遇到困难是同事会像家人一样关心支持你,同样同事遇到困难我们也会伸出援助的手,支持他帮助他,这样我们的心情才会愉悦,个人才会进步,团体才会取得更好的成绩。滴水之恩,当泉水相报。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各位领导和同事都给予我很大的帮助。我感到很开心,也很感动,为我家人一样同事感到骄傲。学校为我提供了展示自己的平台。

《重新发现社会》读后感 篇15

熊培云先生的这本书《重新发现社会》就像航海图, 让我们看到了自身拥有的力量, 看清了我们自身的位置, 让我们有了一条明确的航线。就像吴稼祥的评论:“这将是一本长栖时间居所的书, 具有一部经典作品的基本特质:直面当代最紧迫议题, 关切人类最基本权利, 情感崇高而温暖, 论述深刻且平易, 文笔优美而洗练。”对于我, 这本书的魅力在于:通读一遍后, 有醍醐灌顶的感觉, 而每次的随手一翻, 又总会觉耳目一新。

书是白色封面, 仅在靠右上角处印着一座小小磨坊——这座磨坊叫波茨坦磨坊, 1866年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为在波茨坦建造行宫, 强行拆掉了一座并不属于他的旧磨坊, 被磨坊主告上法庭。最后, 法院一致裁定威廉一世擅用王权侵犯原告人由宪法规定的财产权利, 责成其在原址立即重建一座同样大小的磨坊, 并支付赔偿。

回溯一个世纪以来中国的发展脉络, 经济上的独立, 制度雏形的初步构建已基本完成, 但启蒙并未完成历史使命而失去自身存在的价值。从上世纪90年代, 李慎之先生即呼吁重燃启蒙的火炬。从宏观上看, 专制形成的人性扭曲和社会异化伴随制度的改良和革命的推进而被削弱, 唯一依然根深蒂固的存在是, 大众对社会的正确定位和认识依然缺失, 对国家的认知依然含混, 民权保障仍旧阙如。在民众的潜意识里, 国家、政府与社会依然是三位一体。从这个角度来看, 熊培云先生对发现社会的呼吁无疑是一种启蒙的继续。

熊培云先生的这本书, 虽然只是一系列文章的串联, 但从内容上观察, 整本书一以贯之的思想是强调国家与社会以及个人的界限。从卢梭的“社会契约”到穆勒的“群己权界”, 一直到当代桑德尔的“社群主义”, 西方从启蒙运动开始已经将国家、社会和个人的统治疆域做出清晰划分, 并且通过制度构建为我们提供了理想的制度参照。熊先生讲述的只是受到西方思想和制度启发, 并结合社会转型时期的中国特质, 而应当为公众所认知的常识。熊培云先生主张的是, 国家与社会是独立存在、相反相成的主体, 国家和社会有着自己独特的统治领域;同时, 国家与政府并非天然一致, 国家的存在价值是对权利和自由的维护。

在熊培云先生的思想体系里, 社会应该是超越包括“国家”、“集体”概念和形式的最重要的和“个人”产生接触的范畴。他希望的是放大的社会, 即社会职能与社会结构的复合, 社会作为多元化个性的集合, 成为国家与个体、个体之间力量博弈的场域。在过去几千年的时间里, 在中国社会中, 作为像一粒尘埃般的“个人”, 始终处于孤立无援的弱势者地位, 只有听凭风流云散、沧海桑田的份。

当前固然存在经济的成长、文化的交融, 整体社会环境也不再风雨如晦, 我们也曾经意识到自己生活在社会中, 凡事可以诉诸社会, 但遭受挫折和失败之后, 后来又渐渐忘却了, 麻木了, 因此需要如题所述的“重新发现社会”。如熊培云先生所言, “其实我们的社会已经前进, 尽管前进相对迟缓, 但它毕竟已经获得继续成长的理由和条件, 它能自发地发挥出自己的各种职能, 不需要等救济也能保障人们的生活和各方面的权益, 只是人们没有及时发现社会, 也没有发现这些年社会的成长。”在这之后, 更要继续增强信心, 尝试着帮助我们休戚与共的社会继续成长, 为了公民社会的壮硕无比早日到来而努力。民众的普遍努力, 社会能量的累计, 必然带来“社会”的主体地位的回归和功能的发挥。

作者从极端的年代讲到酱油主义, 从“大社会小政府”讲到“用脚投票”, 从“孔子国学”讲到“互联网监督”, 从墨子讲到胡适, 不管是“超级女生”、“周老虎”、“史上最牛钉子户”、“中国不高兴”这些热门词, 或者是哈耶克、波普尔、托克维尔以及加赛特等人的社会学原理, 作者无一不是在强调“社会”的作用, 只有重视社会的作用, 才能让中国安然渡过历史转型的“三峡”。而要重视社会的作用, 首先要保障个人的自由和权利。只有个人的自由和权利得到了充分保障, 才能有一个有序良性的社会。

绝对的权力孕育了绝对的腐败, 因为权力需要一个愚昧的、盲从的社会。而改革的方向应该瞄准于将权力与利益剥离开来, 使政府把权利归还给公民, 真正起到“守夜人”的作用, 保持权力在一种谨慎谦卑的姿态运行, 而不是以庄家的高位俯瞰和掌控利润和资本的流动。

梁文道先生在本书的序言中引用了《书·大禹谟》中的一句话来评价熊培云, “人心惟危, 道心惟微, 惟精惟一, 允执厥中”。指做人做事要中正平和, 不以偏斜之理为人处世。相比于某些愤青式的谩骂文章, 熊培云以自己的学术基础和冷静客观的心, 不因“左右”之争而偏颇于一方的理念, 甚至以“上下”来改变一向以来的新左派与右派的相互征伐, 也颇有中庸之精神。

熊培云是向往和呼告公民社会的诸君之一, 我是非常敬佩的。从柏拉图的理想国, 到陶渊明的桃花源, 到康帕拉的太阳城, 大抵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乌托邦。熊培云心中的乌托邦大概类似他常爱引述的《九三年》中的这段话:“老师, 我们两人的乌托邦区别就在这里:您要义务兵役, 我要学校;您梦想人成为士兵, 我梦想人成为公民;您希望人拥有强力, 我希望人拥有思想。您要一个利剑共和国, 我要一个思想共和国……”

问世间国为何物, 理想者海阔天空。

摘要:作者从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关系问题谈到物权、税权、自由、民主等现实问题, 为读者勾勒出了一幅建立于以人为本, 以社会为基石, 从而使国家概念相对弱化的愿景。

关键词:社会,国家,政府

参考文献

[1]、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中华书局, 2010.

【后感】推荐阅读:

上一篇:社会团体变更登记申请书范文下一篇:私家车年检新规定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