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总复习化学必背知识点(精选7篇)
高中总复习化学必背知识点 篇1
“元素化合物”知识模块
1.碱金属元素原子半径越大,熔点越高,单质的活泼性越大
错误,熔点随着原子半径增大而递减
2.硫与白磷皆易溶于二硫化碳、四氯化碳等有机溶剂,有机酸则较难溶于水
3.在硫酸铜饱和溶液中加入足量浓硫酸产生蓝色固体
正确,浓硫酸吸水后有胆矾析出
4.能与冷水反应放出气体单质的只有是活泼的金属单质或活泼的非金属单质
错误,比如2Na2O2+2H2O→O2↑+4NaOH
5.将空气液化,然后逐渐升温,先制得氧气,余下氮气
错误,N2的沸点低于O2,会先得到N2,留下液氧
6.把生铁冶炼成碳素钢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除去生铁中除Fe以外各种元素,把生铁提纯
错误,是降低生铁中C的百分比而不是提纯
7.虽然自然界含钾的物质均易溶于水,但土壤中K%不高,故需施钾肥满足植物生长需要
错误,自然界钾元素含量不低,但以复杂硅酸盐形式存在难溶于水
8.制取漂白粉、配制波尔多液以及改良酸性土壤时,都要用到熟石灰
正确,制取漂白粉为熟石灰和Cl2反应,波尔多液为熟石灰和硫酸铜的混合物
9.二氧化硅是酸性氧化物,它不溶于酸溶液
错误,SiO2能溶于氢氟酸
10.铁屑溶于过量盐酸,再加入氯水或溴水或碘水或硝酸锌,皆会产生Fe3+
错误,加入碘水会得到FeI2,因为Fe3+的氧化性虽然不如Cl2,Br2,但是强于I2,在溶液中FeI3是不存在的
11.常温下,浓硝酸可以用铝罐贮存,说明铝与浓硝酸不反应
错误,钝化是化学性质,实质上是生成了致密的Al2O3氧化膜保护着铝罐
12.NaAlO2、Na2SiO3、Na2CO3、Ca(ClO)2、NaOH、C17H35COONa、C6H5ONa等饱和溶液中通入CO2出现白色沉淀,继续通入CO2至过量,白色沉淀仍不消失
错误,Ca(ClO)2中继续通入CO2至过量,白色沉淀消失,最后得到的是Ca(HCO3)2
13.大气中大量二氧化硫来源于煤和石油的燃烧以及金属矿石的冶炼
正确
14.某澄清溶液由NH4Cl、AgNO3、NaOH三种物质混合而成,若加入足量硝酸必产生白色沉淀
正确,NH4Cl、AgNO3、NaOH混合后发生反应生成[Ag(NH3)2]+加入足量硝酸后生成AgCl和NH4NO3
15.为了充分利用原料,硫酸工业中的尾气必须经净化、回收处理
错误,是为了防止大气污染
16.用1molAl与足量NaOH溶液反应,共有3mol电子发生转移
正确
17.硫化钠既不能与烧碱溶液反应,也不能与氢硫酸反应
错误,硫化钠可以和氢硫酸反应:Na2S+H2S=2NaHS
18.在含有较高浓度的Fe3+的溶液中,SCN-、I-、AlO-、S2-、CO32-、HCO3-等不能大量共存
正确,Fe3+可以于SCN-配合,与I-和S2-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与CO32-,HCO3-和AlO2-发生双水解反应
19.活性炭、二氧化硫、氯水等都能使品红褪色,但反应本质有所不同
正确,活性炭是吸附品红,为物理变化,SO2是生成不稳定的化合物且可逆,氯水是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且不可逆
20.乙酸乙酯、三溴苯酚、乙酸钠、液溴、玻璃、重晶石、重钙等都能与烧碱反应
错误,重晶石(主要成分BaSO4)不与烧碱反应
21.在FeBr2溶液中通入一定量Cl2可得FeBr3、FeCl2、Br2
错误,Fe2+和Br2不共存
22.由于Fe3+和S2-可以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所以Fe2S3不存在
错误,在PH=4左右的Fe3+溶液中加入Na2S可得到Fe2S3,溶度积极小
23.在次氯酸钠溶液中通入少量二氧化硫可得亚硫酸钠与次氯酸
错误,次氯酸可以氧化亚硫酸钠,会得到NaCl和H2SO4
24.有5.6g铁与足量酸反应转移电子数目为0.2NA
错误,如果和硝酸等强氧化性酸反应转移0.3NA
25.含有价元素的化合物不一定具有强氧化性
正确,如较稀的HClO4,H2SO4等
26.单质的还原性越弱,则其阳离子的氧化性越强
错误,比如Cu的还原性弱于铁的,而Cu2+的氧化性同样弱于Fe3+
27.CuCO3可由Cu2+溶液中加入CO32-制得
错误,无法制的纯净的CuCO3,Cu2+溶液中加入CO32-会马上有Cu2(OH)2CO3生成
28.单质X能从盐的溶液中置换出单质Y,则单质X与Y的物质属性可以是:(1)金属和金属;(2)非金属和非金属;(3)金属和非金属;(4)非金属和金属;
错误,(4)非金属和金属不可能发生这个反应
29.H2S、HI、FeCl2、浓H2SO4、Na2SO3、苯酚等溶液在空气中久置因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变质
错误,H2SO4是因为吸水且放出SO3而变质
30.浓硝酸、浓硫酸在常温下都能与铜、铁等发生反应
错误,浓硫酸常温与铜不反应
基本概念基础理论“知识模块
1.与水反应可生成酸的氧化物都是酸性氧化物
错误,是”只生成酸的氧化物"才能定义为酸性氧化物
2.分子中键能越大,分子化学性质越稳定。正确
3.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排在氢前面的金属都能从酸溶液中置换出氢
错误,Sn,Pb等反应不明显,遇到弱酸几乎不反应;而在强氧化性酸中可能得不到H2,比如硝酸
4.既能与酸反应又能与碱反应的物质是两性氧化物或两性氢氧化物
错误,如SiO2能同时与HF/NaOH反应,但它是酸性氧化物
5.原子核外最外层e-≤2的一定是金属原子;目前金属原子核外最外层电子数可为1/2/3/4/5/6/7
错误,原子核外最外层e-≤2的可以是He、H等非金属元素原子;目前金属原子核外最外层电子数可为1/2/3/4/5/6,最外层7e-的117好金属元素目前没有明确结论
6.非金属元素原子氧化性弱,其阴离子的还原性则较强
正确
7.质子总数相同、核外电子总数也相同的两种粒子可以是:(1)原子和原子;(2)原子和分子;(3)分子和分子;(4)原子和离子;(5)分子和离子;(6)阴离子和阳离子;(7)阳离子和阳离子
错误,这几组不行:(4)原子和离子;(5)分子和离子;(6)阴离子和阳离子;(7)阳离子和阳离子
8.盐和碱反应一定生成新盐和新碱;酸和碱反应一定只生成盐和水
错误,比如10HNO3+3Fe(OH)2=3Fe(NO3)3+NO↑+8H2O
9.pH=2和pH=4的两种酸混合,其混合后溶液的pH值一定在2与4之间
错误,比如2H2S+H2SO3=3S↓+3H2O
10.强电解质在离子方程式中要写成离子的形式
错误,难溶于水的强电解质和H2SO4要写成分子
11.电离出阳离子只有H+的化合物一定能使紫色石蕊变红
错误,比如水
12.甲酸电离方程式为:HCOOH=H++COOH-
错误,首先电离可逆,其次甲酸根离子应为HCOO-
13.离子晶体都是离子化合物,分子晶体都是共价化合物
错误,分子晶体许多是单质
14.一般说来,金属氧化物,金属氢氧化物的胶体微粒带正电荷
正确
15.元素周期表中,每一周期所具有的元素种数满足2n2(n是自然数)
正确,注意n不是周期序数
16.强电解质的饱和溶液与弱电解质的浓溶液的导电性都比较强
错误,强电解质溶解度小的的饱和溶液、与弱电解质的浓溶液由于电离不完全导电性都较弱,比如BaSO4的饱和溶液
17.标准状况下,22.4L以任意比例混合的CO与CO2中所含碳原子总数约为NA
正确
18.同温同压,同质量的两种气体体积之比等于两种气体密度的反比
正确
19.纳米材料中超细粉末粒子的直径与胶体微粒的直径在同一数量级
正确,均为10-100nm
20.1molOH-在电解过程中完全放电时电路中通过了NA个电子确,4OH--4e-=2H2O+O2↑
21.同体积同物质的量浓度的Na2SO3、Na2S、NaHSO3、H2SO3溶液中离子数目依次减小
正确,建议从电荷守恒角度来理解
22.碳-12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2,碳-12的摩尔质量为12g?mol-1
正确
23.电解、电泳、电离、电化学腐蚀均需在通电条件下才能进行,均为化学变化
错误,电离不需通电,电化学腐蚀自身产生局部电流,电泳为物理变化
24.油脂、淀粉、蛋白质、硝化甘油、苯酚钠、乙烯、明矾、Al2S3、Mg3N2、CaC2、等一定条件下皆能发生水解反应
错误,乙烯不水解
25.氯化钾晶体中存在K+与Cl-;过氧化钠中存在Na+与O-为1:1;石英中只存在Si、O原子
错误,过氧化钠中Na+与O22-为2:1,没有O-,石英中存在杂质
26.将NA个NO2气体分子处于标准状况下,其体积约为22.4L
错误,NO2会部分双聚为N2O4
27.常温常压下,32g氧气中含有NA个氧气分子;60gSiO2中含有NA分子、3NA个原子
错误,SiO2中没有分子
28.构成分子晶体的微粒中一定含有共价键
错误,稀有气体在固态时以单原子分子晶体形式存在
29.胶体能产生电泳现象,故胶体不带有电荷
错误,胶体带有电荷
30.溶液的pH值越小,则其中所含的氢离子数就越多
错误,没有说明体积
31.只有在离子化合物中才存在阴离子
错误,溶液中阴离子以水合形式存在
32.原子晶体熔化需要破坏极性键或非极性共价键
正确
33.NH3、Cl2、SO2等皆为非电解质
错误,Cl2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34.分子晶体的熔点不一定比金属晶体低
正确,比如Hg常温为液态
35.同一主族元素的单质的熔沸点从上到下不一定升高,但其氢化物的熔沸点一定升高
错误,其氢化物的熔沸点也不一定升高,考虑氢键
36.电解硫酸铜溶液或硝酸银溶液后,溶液的酸性必定增强
错误,如果以Cu做阳极电解酸性就会减弱
37.氯化钠晶体中,每个钠离子周围距离最近且相等的钠离子有6个
错误,有12个
38.用1L1mol?L-1FeCl3溶液完全水解制胶体,生成NA个胶体微粒
错误,远远小于NA个,胶体中的一个胶粒是由许多个离子构成的
39.在HF、PCl3、P4、CO2、SF6等分子中,所有原子都满足最外层8e-结构
错误,HF和SF6都不满足
40.最外层电子数较少的金属元素,一定比最外层电子数较它多的金属元素活泼性强
高中总复习化学必背知识点 篇2
一、围绕教材, 指导学生理解、记忆基础知识
近几年高考试题中基础题比例约占50%, 没有考查单一知识点的试题, 每道题都考查几个知识点, 而难题也是源于教材中的知识。在复习基础知识时, 要紧紧围绕教材抓住基础, 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在复习的时候要先做简单的题和小题, 而不能刚开始就做综合性的大题, 让学生把握住知识的整体, 然后再加深拓展。尽可能利用一些基础题来进行教学, 引导学生自己从教材中去挖掘答案, 将教材、试题和考点联系起来, 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同时在课堂教学上要指导学生采取多种方法记忆。化学中比较常用的记忆方法就是口诀法, 在记忆元素的化合价时将化合价相同的元素形成口诀, 如, 钾、钠、银、氢+1价, 氟、氯、溴、碘-1价, 等等。教师若单纯地讲授理论性的知识, 然后让学生去记忆, 就会导致学生死记硬背, 根本就不理解, 即使学生真记住了, 也不会应用到实际的题目中, 所以要根据理论知识去总结规律, 或是让学生自己去总结规律以便记忆。例如:在物质结构中讲到金属晶体的面心立方最密堆积时, 学生记不住有哪些金属, 可以帮学生总结含字母A的有三种Au, Al和Ag, 含字母C的有Ca和Cu, 含字母P的有Pt和Pd。学生记忆的效果很好。
二、把握考试大纲方向, 指导学生形成解题思路和方法
第二轮复习首先要研究《考试大纲》, 根据考纲来把握复习的方向, 并把考纲与近几年高考试题进行对比, 从中发现高考内容的必考点和高考试题的变化规律, 从而把握命题趋向。第二轮复习将化学分为六大专题, 专题确立后, 进行概括整合, 形成知识网络, 这样学生在复习时, 就会用其所掌握的基本原理自己去解决实际遇到的问题, 为后面综合复习打下基础。学生上课听懂了, 并不意味着就真正地掌握了, 经常会听到学生说老师讲的时候都会了, 可到了考试的时候本来会做的都做错了。所以说, 第二轮复习针对每个不同的专题进行分析, 使知识系统化, 从而形成学生解题的思想方法, 提高学生解题的能力。
例如在学习“物质结构与性质”这一专题时, 根据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的化学思想来进行学习。学习四类晶体的组成和结构, 在此基础上去学习晶体的熔点、沸点等性质。例如, 下列晶体的熔、沸点高低顺序正确的是 ()
A.金刚石>晶体硅>碳化硅>二氧化硅B.CI4>CBr4>CCl4>CF4
C.Na2O>MgO>Al2O3>H2O D.Hg>Ag>Cu>Fe
这道题是关于晶体熔、沸点的比较, 主要看晶体的类型, 体现了结构决定性质的思想。A项都是原子晶体, 熔、沸点就看原子半径的大小, 原子半径越小, 熔、沸点越高, 碳的原子半径比硅的小, 因此, 碳化硅的熔、沸点应在金刚石和晶体硅之间。B项四个都是分子晶体, 相对分子质量越小, 熔、沸点越低, 相对分子质量大小顺序为:CI4>CBr4>CCl4>CF4, 所以正确。C项Na2O和MgO都为离子晶体, 熔、沸点要看晶格能, 也就是要看离子所带的电荷和半径, 所以MgO>Na2O。D项都为金属晶体, 固体熔、沸点大于液体的熔、沸点, Hg为液体, 所以熔、沸点最低。
三、综合训练高考热点、重点, 进行有针对性的试卷讲评
第三轮复习主要是使学生掌握高考中的重点和热点问题, 并对这些知识点进行有针对性的综合训练和考试。而整个高三化学复习中都要在“练习”、“讲评”中进行, 试卷的讲评是复习中不可缺少的过程, 教师在讲评中要精细, 归纳不同题型的解法, 不能就题论题, 要针对一个知识点以及由此引发出与此相关联的知识点, 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使学生不仅能理解本题, 而且对于类似的题目也会。讲评课不仅要有教师的讲, 而且要有学生的参与。例如, 一节课只需准备两道同种类型大题, 教师精讲一道, 让学生说出另外一道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总之, 讲评课的模式和方法很多, 但目的只有一个, 就是使学生真正地理解并掌握, 提高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从而使学生顺利地迎战高考。
如何搞好高中化学总复习 篇3
一、课本是高考的“根”,“两纲”是高考的“脉”
高考试题万变不离其宗,追根还应源于课本,从课本知识点、能力考查点衍生而来。高考知识体现课本内容,高考的最终落脚点是课本,而课本、《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是高考复习的指挥棒,是高考命题的依据,特别是《考纲》已明确地传达出“考试目标”“考试范围”“命题指导思想”“题型比例”“题目难易比例”和“组卷原则”等重要信息。认真研究“两纲”就会把握高考的“脉”。了解命题趋向和要求,明确复习要点,这必然会提高复习的针对性和复习的效率,特别是在新教材使用后考试内容有较大变化的情况下,两纲把握更显重要。根据两纲要求,找到各个考点在课本中的“根”,并落实到位,做到以课本、两纲为依托融会贯通,灵活运用课本知识,并通过知识的实际应用上升到两纲要求必备的能力。切不可舍本逐末,重教辅轻教材。要充分认识到“《大纲》是依据、课本是根本、资料是补充”。复习过程中,不可盲目探测不确切的高考信息,把精力浪费在猜题上,不可大大超过课本而随意拓宽和加深知识范围,也不可刻意地为某些多次练习而被强化的题型去增加某些“规律”或特殊解法。要切实做到重视课本而不完全依赖课本,从而实现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变这一命题指导思想。做到瘦身减肥,扔掉包袱,轻装上阵。
二、重视基本实验,形成技能创新
实验是理综试题的重头戏,高考化学试题的难度往往出现在实验题中,为此要高度重视对化学实验的复习。分析近几年来高考实验试题,发现均具备以下特点:素材的选取呈回归课本的态势;重视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反应原理和实验原理的考查;试题考查方式体现由浅入深,从课本到创新;试题考查重点是考查学生实验的能力(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分析理解能力、实验设计能力等);出现了开放性试题;试题设置渗透或含有学科间综合内容(如与压强相关的气压装置);实验仪器、装置、现象、操作、设计均在考查范围之中。针对以上特点,应努力做到:认真复习课本实验,弄清实验原理、目的、要求、步骤和注意事项等实验基础知识并能做到举一反三;复习实验要做实验,不要“在黑板上做实验”,也不要讲实验。只有创设实验情境,使学生置身于做实验的情境中才能做好实验题,否则学生可能就答不对或答不准;培养学生实验设计能力和实验创新能力以适应开放性试题。使学生在遇到新的实验情境时,要学会联想到已学过的实验原理和方法,将其合理地迁移到新情境中去解决新的实验题。在注重课本实验复习的同时,还要科学地设置实验训练题,使学生见多识广,在应考中从容应答。
三、课堂精讲,课后精练,提高复习效益
由于时间等问题,复习过程中师生往往会产生急躁情绪,满堂灌、满堂压,欲“以量取胜”的现象时有发生,其结果是老师讲得很辛苦,学生听得很辛苦,许多学生听不懂或当时糊里糊涂地算听懂了,但并没有听懂其本质、其精髓其精彩之处。讲得天花乱坠不如学生学得扎扎实实,课堂上讲述要精要、精到。精要是要讲清重点、难点、易混点,讲清知识体系,对没有命中的目标再射一箭,让知识之树在学生心中扎根,否则不仅增加学生负担,而且会影响复习进度和课堂容量。精到,就是要讲授到位,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前联后展。但讲要有尺度,太透会使学生不劳而获,造成思维惰性,引不起思维波澜,只是风吹水面,不留痕迹。要通过讲来启迪学生思维,“雏鸡只有啄破蛋壳才能自己站起来”,“不给学步的孩子送拐杖”。练习是高考复习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要求学生做一定量的题目,以提高解题速度和巩固基础知识,无疑是必要的,但如果逢题必做,势必会沉溺于题海,这样虽做了大量的题目,但多数可能是生吞活剥,连滚带爬勉强做过去,以后遇到同样的问题,仍然有可能做不出来。题海战术不能提高学生能力,只能让学生消化不良。因此教师首先要跳出“题海”,先亲自逐题演练,“遍尝百草苦甘”。从而认真筛选习题,在“巧”字上下功夫,多中求少,少中求优。既重视知识深度和知识体系,又要注重检查学生对知识掌握的“全”“细”程度;既要有典型性、针对性、层次性,又要具有启发性、时代性,符合高考命题趋势和题型变化。帮助学生走出题海,通过演练,力争学生“答一会一类,明一知百,练一题习一法,举一反三”。其实高考并不难,高考试题中难题不会超过20%,切不可讲的比练的难、练的比考的难、教辅比课本难。
四、落实反思总结和严格纠错,提高复习效率
1.“一门知识的基础就是概念的积累。”在概念复习中,中学化学所涉及的概念和原理约有220多个,它们构建了中学化学的基础。其复习在整个复习过程中起着奠基、支撑的重要作用。这么多知识点在高考中不可能面面俱到,对知识的考查只能是对学生所学知识的抽样,能力考查也只能是高中学生所能达到的能力水平。但基本概念和原理不过关,后面的复习就会障碍重重。因此必须确实注意这一环节的复习,讲究方法,注重实效,努力把每一个概念及理论真正弄清楚。对众多的知识点,要仔细比较,认真琢磨。
2.养成在解题后再思考的的习惯。每次解完题后要回顾解题过程,审视自己的解题方案、方法是否恰当,过程是否正确、合理,是否还可以优化,检查语言表述是否规范,是否合乎逻辑。对典型习题、代表性习题更要多下功夫,不仅要一题一得,更要一题多得,既能使知识得到不断地弥补、完善,又能举一反三,从方法上领会解题过程中的审题、破题、答题的方式和奥秘,以此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长期坚持就能驾驭化学问题的全貌,掌握化学知识及其运用的内存规律和联系。
3.及时归纳总结。每个单元或章节复习完后,要反思本单元或章节主要研究了哪些问题?重点是什么?用了哪些方法?与以前的知识有哪些联系?通过反思融汇同类知识而形成有效的知识块,使普遍的知识规律化,零碎的知识系统化。实践证明,光有许多零碎的知识而没有形成整体的知识结构,就犹如没有组装成整机的一堆零部件而难以发挥其各自的功能。所以高三复习阶段的重要任务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把各部分相应的知识按其内在的联系进行归纳整理,将散、乱和知识串成线,结成网,纳入自己的知识结构之中,从而形成一个系统完整的知识体系。对于知识结构图,教师不要全部包办,要在学生自己归纳整合后再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在对比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和意识整合过程中的不足。
高中总复习化学必背知识点 篇4
八、离子共存问题
离子在溶液中能否大量共存,涉及到离子的性质及溶液酸碱性等综合知识。凡能使溶液中因反应发生使有关离子浓度显着改变的均不能大量共存。如生成难溶、难电离、气体物质或能转变成其它种类的离子(包括氧化一还原反应)。
一般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弱碱阳离子只存在于酸性较强的溶液中。如Fe3+、Al3+、Zn2+、Cu2+、NH4+、Ag+等均与OH-不能大量共存。
2.弱酸阴离子只存在于碱性溶液中。如CH3COO-、F-、CO32-、SO32-、S2-、PO43-、AlO2-均与H+不能大量共存。
3.弱酸的酸式阴离子在酸性较强或碱性较强的溶液中均不能大量共存。它们遇强酸(H+)会生成弱酸分子;遇强碱(OH-)生成正盐和水。如:HSO3-、HCO3-、HS-、H2PO4-、HPO42-等
4.若阴、阳离子能相互结合生成难溶或微溶性的盐,则不能大量共存。
如:Ba2+、Ca2+与CO32-、SO32-、PO43-、SO42-等;Ag+与Cl-、Br-、I-等;Ca2+与F-,C2O42-等
5.若阴、阳离子发生双水解反应,则不能大量共存。
如:Al3+与HCO3-、CO32-、HS-、S2-、AlO2-、ClO-、SiO32-等
Fe3+与HCO3-、CO32-、AlO2-、ClO-、SiO32-、C6H5O-等;NH4+与AlO2-、SiO32-、ClO-、CO32-等
6.若阴、阳离子能发生氧化一还原反应则不能大量共存。
如:Fe3+与I-、S2-;MnO4-(H+)与I-、Br-、Cl-、S2-、SO32-、Fe2+等;NO3-(H+)与上述阴离子;
S2-、SO32-、H+
7.因络合反应或其它反应而不能大量共存
如:Fe3+与F-、CN-、SCN-等;H2PO4-与PO43-会生成HPO42-,故两者不共存。
九、离子方程式判断常见错误及原因分析
1.离子方程式书写的基本规律要求:(写、拆、删、查四个步骤来写)
(1)合事实:离子反应要符合客观事实,不可臆造产物及反应。
(2)式正确:化学式与离子符号使用正确合理。
(3)号实际:“=”“”“→”“↑”“↓”等符号符合实际。
(4)两守恒:两边原子数、电荷数必须守恒(氧化还原反应离子方程式中氧化剂得电子总数与还原剂失电子总数要相等)。
(5)明类型:分清类型,注意少量、过量等。
(6)检查细:结合书写离子方程式过程中易出现的错误,细心检查。
例如:(1)违背反应客观事实
如:Fe2O3与氢碘酸:Fe2O3+6H+=2Fe3++3H2O错因:忽视了Fe3+与I-发生氧化一还原反应
(2)违反质量守恒或电荷守恒定律及电子得失平衡
如:FeCl2溶液中通Cl2:Fe2++Cl2=Fe3++2Cl-错因:电子得失不相等,离子电荷不守恒
(3)混淆化学式(分子式)和离子书写形式
如:NaOH溶液中通入HI:OH-+HI=H2O+I-错因:HI误认为弱酸。
(4)反应条件或环境不分:
如:次氯酸钠中加浓HCl:ClO-+H++Cl-=OH-+Cl2↑错因:强酸制得强碱
(5)忽视一种物质中阴、阳离子配比。
如:H2SO4溶液加入Ba(OH)2溶液:Ba2++OH-+H++SO42-=BaSO4↓+H2O
正确:Ba2++2OH-+2H++SO42-=BaSO4↓+2H2O
(6)“=”“”“↑”“↓”符号运用不当
如:Al3++3H2O=Al(OH)3↓+3H+注意:盐的水解一般是可逆的,Al(OH)3量少,故不能打“↓”
2.判断离子共存时,审题一定要注意题中给出的附加条件。
⑴酸性溶液(H+)、碱性溶液(OH-)、能在加入铝粉后放出可燃气体的溶液、由水电离出的H+或
OH-=1×10-amol/L(a7或a7)的溶液等。
⑵有色离子MnO4-,Fe3+,Fe2+,Cu2+,Fe(SCN)2+。
⑶MnO4-,NO3-等在酸性条件下具有强氧化性。
⑷S2O32-在酸性条件下发生氧化还原反应:S2O32-+2H+=S↓+SO2↑+H2O
⑸注意题目要求“一定大量共存”还是“可能大量共存”;“不能大量共存”还是“一定不能大量共存”。
⑹看是否符合题设条件和要求,如“过量”、“少量”、“适量”、“等物质的量”、“任意量”以及滴加试剂的先后顺序对反应的影响等。
十、中学化学实验操作中的七原则
1.“从下往上”原则。2.“从左到右”原则。3.先“塞”后“定”原则。4.“固体先放”原则,“液体后加”原则。5.先验气密性(装入药口前进行)原则。6.后点酒精灯(所有装置装完后再点酒精灯)原则。7.连接导管通气是长进短出原则。
十一、特殊试剂的存放和取用10例
1.Na、K:隔绝空气;防氧化,保存在煤油中(或液态烷烃中),(Li用石蜡密封保存)。用镊子取,玻片上切,滤纸吸煤油,剩余部分随即放人煤油中。
2.白磷:保存在水中,防氧化,放冷暗处。镊子取,立即放入水中用长柄小刀切取,滤纸吸干水分。
3.液Br2:有毒易挥发,盛于磨口的细口瓶中,并用水封。瓶盖严密。
4.I2:易升华,且具有强烈刺激性气味,应保存在用蜡封好的瓶中,放置低温处。
5.浓HNO3,AgNO3:见光易分解,应保存在棕色瓶中,放在低温避光处。
6.固体烧碱:易潮解,应用易于密封的干燥大口瓶保存。瓶口用橡胶塞塞严或用塑料盖盖紧。
7.NH3·H2O:易挥发,应密封放低温处。
8.C6H6、、C6H5—CH3、CH3CH2OH、CH3CH2OCH2CH3:易挥发、易燃,应密封存放低温处,并远离火源。
9.Fe2+盐溶液、H2SO3及其盐溶液、氢硫酸及其盐溶液:因易被空气氧化,不宜长期放置,应现用现配。
10.卤水、石灰水、银氨溶液、Cu(OH)2悬浊液等,都要随配随用,不能长时间放置。
十二、中学化学中与“0”有关的实验问题4例及小数点问题
1.滴定管最上面的刻度是0。小数点为两位2.量筒最下面的刻度是0。小数点为一位
3.温度计中间刻度是0。小数点为一位4.托盘天平的标尺中央数值是0。小数点为一位
十三、能够做喷泉实验的气体
1、NH3、HCl、HBr、HI等极易溶于水的气体均可做喷泉实验。
2、CO2、Cl2、SO2与氢氧化钠溶液;
3、C2H2、C2H2与溴水反应
十四、比较金属性强弱的依据
金属性:金属气态原子失去电子能力的性质;
金属活动性:水溶液中,金属原子失去电子能力的性质。
注:金属性与金属活动性并非同一概念,两者有时表现为不一致,1、同周期中,从左向右,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金属性减弱;
同主族中,由上到下,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金属性增强;
2、依据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碱性的强弱;碱性愈强,其元素的金属性也愈强;
3、依据金属活动性顺序表(极少数例外);
4、常温下与酸反应剧烈程度;
5、常温下与水反应的剧烈程度;
6、与盐溶液之间的置换反应;
7、高温下与金属氧化物间的置换反应。
十五、比较非金属性强弱的依据
1、同周期中,从左到右,随核电荷数的增加,非金属性增强;
同主族中,由上到下,随核电荷数的增加,非金属性减弱;
2、依据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酸性的强弱:酸性愈强,其元素的非金属性也愈强;
3、依据其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稳定性愈强,非金属性愈强;
4、与氢气化合的条件;
5、与盐溶液之间的置换反应;
6、其他,例:2Cu+SCu2SCu+Cl2CuCl2所以,Cl的非金属性强于S。
十六、“10电子”、“18电子”的微粒小结
.“10电子”的微粒:
分子离子
一核10电子的NeN3?、O2?、F?、Na+、Mg2+、Al3+
二核10电子的HFOH?、三核10电子的H2ONH2?
四核10电子的NH3H3O+
五核10电子的CH4NH4+
2.“18电子”的微粒
分子离子
一核18电子的ArK+、Ca2+、Cl ̄、二核18电子的F2、HClHS?
三核18电子的H2S
四核18电子的PH3、H2O2
五核18电子的SiH4、CH3F
六核18电子的N2H4、CH3OH
S2?
注:其它诸如C2H6、N2H5+、N2H62+等亦为18电子的微粒。
十七、微粒半径的比较:
1.判断的依据电子层数:相同条件下,电子层越多,半径越大。
核电荷数:相同条件下,核电荷数越多,半径越小。
最外层电子数相同条件下,最外层电子数越多,半径越大。
2.具体规律:
1、同周期元素的原子半径随核电荷数的增大而减小(稀有气体除外)如:NaAlPCl.2、同主族元素的原子半径随核电荷数的增大而增大。如:Li
3、同主族元素的离子半径随核电荷数的增大而增大。如:F--
4、电子层结构相同的离子半径随核电荷数的增大而减小。如:F-Mg2+Al3+
5、同一元素不同价态的微粒半径,价态越高离子半径越小。如FeFe3+
十八、各种“水”汇集
1.纯净物:重水D2O;超重水T2O;蒸馏水H2O;双氧水H2O2;水银Hg;水晶SiO2。
2.混合物:氨水(分子:NH3、H2O、NH3·H2O;离子:NH4+、OH ̄、H+)
氯水(分子:Cl2、H2O、HClO;离子:H+、Cl ̄、ClO ̄、OH ̄)
苏打水(Na2CO3的溶液)生理盐水(0.9%的NaCl溶液)
水玻璃(Na2SiO3水溶液)卤水(MgCl2、NaCl及少量MgSO4)
水泥(2CaO·SiO2、3CaO·SiO2、3CaO·Al2O3)
王水(由浓HNO3和浓盐酸以1∶3的体积比配制成的混合物)
十九、具有漂白作用的物质
氧化作用化合作用吸附作用
Cl2、O3、Na2O2、浓HNO3SO2活性炭
化学变化物理变化
不可逆可逆
其中能氧化指示剂而使指示剂褪色的主要有Cl2(HClO)和浓HNO3及Na2O2
二十、各种“气”汇集
1.无机的:爆鸣气(H2与O2);水煤气或煤气(CO与H2);碳酸气(CO2)
2.有机的:天然气(又叫沼气、坑气,主要成分为CH4)
液化石油气(以丙烷、丁烷为主)裂解气(以CH2=CH2为主)焦炉气(H2、CH4等)
电石气(CH≡CH,常含有H2S、PH3等)
二十一、滴加顺序不同,现象不同
1.AgNO3与NH3·H2O:
AgNO3向NH3·H2O中滴加——开始无白色沉淀,后产生白色沉淀
NH3·H2O向AgNO3中滴加——开始有白色沉淀,后白色沉淀消失
2.NaOH与AlCl3:
NaOH向AlCl3中滴加——开始有白色沉淀,后白色沉淀消失
AlCl3向NaOH中滴加——开始无白色沉淀,后产生白色沉淀
3.HCl与NaAlO2:
HCl向NaAlO2中滴加——开始有白色沉淀,后白色沉淀消失
NaAlO2向HCl中滴加——开始无白色沉淀,后产生白色沉淀
4.Na2C
O3与盐酸:
Na2CO3向盐酸中滴加——开始有气泡,后不产生气泡
盐酸向Na2CO3中滴加——开始无气泡,后产生气泡
二十二、几个很有必要熟记的相等式量
1.常用相对分子质量
Na2O2:78Na2CO3:106NaHCO3:84Na2SO4:142
BaSO4:233Al(OH)3:78C6H12O6:180
2.常用换算
5.6L——0.25mol2.8L——0.125mol15.68L——0.7mol
高中化学必背知识要点 篇5
1.原子半径
(1)同一周期(稀有气体除外),从左到右,随着原子序数的
(2)递增,元素原子的半径递减;
(3)同一族中,从上到下,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半径递增。
总说为:左下方>右上方
(注):阴阳离子的半径大小辨别规律
(4)由于阴离子是电子最外层得到了电子而阳离子是失去了电子
所以,总的说来,同种元素的:
(5)阳离子半径<原子半径<阴离子半径
(6)同周期内,阳离子半径逐渐减小,阴离子半径逐渐增加;
(7)同主族内离子半径逐渐增大。
(8)对于具有相同核外电子排布的离子,原子序数越大,其离子半径越小。(不适合用于稀有气体)
(9)同一周期中,从左到右,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最高正化合价递增(从+1价到+7价),第一周期除外,第二周期的O、F(O无最高正价,F无正价, 除外)元素除外;
(10)最低负化合价递增(从-4价到-1价)第一周期除外,由于金属元素一般无负化合价,故从ⅣA族开始。
高中生物总复习知识点梳理 篇6
2.动物细胞一般含线粒体,而蛔虫细胞没有线粒体。
3.植物细胞一般有叶绿体,但根尖细胞没有。
4.根尖成熟区细胞含大液泡,而分生区细胞没有。
5.细菌等原核生物有细胞壁,但支原体没有;既有中心体又有叶绿体的是低等植物细胞,如团藻细胞。
6.生物在异化作用方式上有需氧和厌氧两种类型,酵母菌是一种兼性厌氧型微生物。
7.酶发挥催化作用的最适pH多为中性,但胃蛋白酶的最适pH为1.8,胰蛋白酶的最适pH为8.0。
8.只有进行有丝分裂的细胞才能观察到染色体的出现,进行无丝分裂的细胞与原核生物观察不到。
9.特殊的自养型生物:蓝藻无叶绿体结构,但能进行光合作用;硝化细胞可进行化能合成作用。
10.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是RNA。
11.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少数只含RNA的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
12.一般生物细胞中结合水的比例越高,新陈代谢越不活跃,但心肌细胞中结合水比例约占70%,新陈代谢依然很活跃。
13.生物体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是线粒体,但好氧型细菌无线粒体也能进行有氧呼吸,它们的有氧呼吸在细胞膜上进行。
14.高等植物无氧呼吸的产物一般是酒精,但马铃薯块茎、甜菜块根的无氧呼吸产物是乳酸。
15.动物细胞一般都能进行有氧呼吸,但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只能进行无氧呼吸。
16.一般营养物质被消化后,大多数物质被吸收的方式是主动运输,如葡萄糖、氨基酸等,吸收后主要是进入血液;但是吸收甘油与脂肪酸的方式是自由扩散,且主要被吸收进入淋巴液中。
17.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一般是成对存在的,但在XY这对同源染色体上有些基因是单独存在的,如红绿色盲基因、血友病基因只存在X染色体上,能够控制形成睾丸的性别决定基因(SRY)只存在于Y染色体上。
18.分解者主要是微生物,但以枯木、粪便等腐败食物为食的白蚁、粪金龟子、蚯蚓、蜣螂等动物也是分解者。
19.寄生者的同化作用类型通常是异养型的,但菟丝子、槲寄生也可同时进行光合作用而自养。
20.沿着食物链,能量金字塔无倒置的情况,但数量金字塔有时也有倒置,如树—虫—鸟。
21.体温升高会使生物体内酶的活性下降而影响代谢,但发热本身即是物质代谢增强的结果。
22.细胞分化一般不可逆,但是植物细胞很容易重新脱分化,然后再分化形成新的植物。高度分化的细胞一般不具备全能性,但卵细胞是特例。细胞的分裂次数一般都是很有限,但癌细胞是一个特例。
附:18个高频考点
1.基因重组只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和基因工程中。(三倍体、病毒、细菌等不能基因重组)
2.细胞生物的遗传物质就是DNA,有DNA就有RNA,有5种碱基,8种核苷酸。
3.双缩脲试剂不能检测蛋白酶活性,因为蛋白酶本身也是蛋白质。
4.高血糖症≠糖尿病。高血糖症尿液中不含葡萄糖,只能验血,不能用本尼迪特试剂检验。因血液是红色。
5.洋葱表皮细胞不能进行有丝分裂,必须是连续分裂的细胞才有细胞周期。
6.细胞克隆就是细胞培养,利用细胞增殖的原理。
7.细胞板≠赤道板。细胞板是植物细胞分裂后期由高尔基体形成,赤道板不是细胞结构。
8.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部分。CO2刺激呼吸中枢使呼吸加快属于体液调节。
9.注射血清治疗患者不属于二次免疫(抗原+记忆细胞才是),血清中的抗体是多种抗体的混合物。
10.刺激肌肉会收缩,不属于反射,反射必须经过完整的反射弧,判断兴奋传导方向有突触或神经节。
11.递质分兴奋性递质和抑制性递质,抑制性递质能引起下一个神经元电位变化,但电性不变,所以不会引起效应器反应。
12.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中“主要”如何理解?
每种生物只有一种遗传物质,细胞生物就是DNA,RNA也不是次要的遗传物质,而是针对“整个”生物界而言的。只有少数RNA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
13.隐性基因在哪些情况下性状能表达?
①单倍体,②纯合子(如bb或XbY),③位于Y染色体上。
14.染色体组≠染色体组型≠基因组三者概念的区别。染色体组是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如人类为2个染色体组,为二倍体生物。基因组为22+X+Y,而染色体组型为44+或XY。
15.病毒不具细胞结构,无独立新陈代谢,只能过寄生生活,用普通培养基无法培养,只能用活细胞培养,如活鸡胚。
16.病毒在生物学中的应用举例:
①基因工程中作载体
②细胞工程中作诱融合剂
③在免疫学上可作疫苗用于免疫预防。
17.遗传中注意事项:
(1)基因型频率≠基因型概率。
(2)显性突变、隐性突变。
(3)重新化整的思路(Aa自交→1AA:2Aa:1aa,其中aa致死,则1/3AA+2/3Aa=1)
(4)自交≠自由交配,自由交配用基因频率去解,特别提示:豌豆的自由交配就是自交。
(5)基因型的书写格式要正确,如常染色体上基因写前面XY一定要大写。要用题中所给的字母表示。
(6)一次杂交实验,通常选同型用隐性,异型用显性。
(7)遗传图解的书写一定要写基因型,表现型,×,↓,P,F等符号,遗传图解区别遗传系谱图,需文字说明的一定要写,特别注意括号中的说明。
(8)F2出现3:1(Aa自交)出现1:1(测交Aa×aa),出现9:3:3:1(AaBb自交)出现1:1:1:1(AaBb×aabb测交或Aabb×aaBb杂交)。
(9)验证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满足基因分离定律(或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满足基因自由组合定律)方法可以用自交或测交。(植物一般用自交,动物一般用测交)
(10)子代中雌雄比例不同,则基因通常位于X染色体上;出现2:1或6:3:2:1则通常考虑纯合致死效应;子代中雌雄性状比例相同,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11)F2出现1:2:1不完全显性),9:7、15:1、12:3:1、9:6;1(总和为16)都是9:3:3:1的变形(AaBb的自交或互交)。
(12)育种方法:快速繁殖(单倍体育种,植物组织培养)、最简单育种方法(自交)。
(13)秋水仙素作用于萌发的种子或幼苗(未作用的部位,如根部仍为二倍体);秋水仙素的作用原理:有丝分裂前期抑制纺锤体的形成;秋水仙素能抑制植物细胞纺锤体的形成,对动物细胞无效。秋水仙素是生物碱,不是植物激素。
(14)遗传病不一定含有致病基因,如21-三体综合症。
18.平常考试用常见错别字归纳(括号内为错误):
高中总复习化学必背知识点 篇7
一、化学总复习中的“波芬培格”现象产生的原因
1.复习课型设计缺乏创新,导致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在复习教学中,许多教师丢掉课本,完全依赖高三复习资料进行授课。这些资料都是分课时设计的,基本上是由“知识点回顾———典例剖析———方法归纳———达标检测”组成,具有高度的相似性或重复性。如果教师不注重创新,不根据教学实际设计课堂教学模式,日复一日,学生必然会失去新鲜感,失去学习化学的兴趣。
2.教学方法单一,学生缺乏合作探究。化学总复习知识点多、难度大、综合性强,教师总怕完成不了教学任务,怕学生浪费宝贵的时间,不放心把时间留给学生,日复一日地采用“一言堂”,学生成了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师一味地“灌”,学生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讲得辛苦,学生学得疲惫,学习效率低下。
3.测试频繁与成绩评定方式单一,使学生失去新鲜感,从而造成效率低下。高三总复习过程中,频繁的考试让学生望而生畏,使学生失去新鲜感。考试评价以成绩论英雄,对于经常考试成绩低下的学生,学习畏难情绪也较为强烈。有的教师在考试命题中题型设计单一,过于常规化,忽视了化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只考查学生化学基础知识方法,难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有的命题难度太大,挫伤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在高三旷日持久的复习和频繁的考试中,许多学生均感到身心疲惫,学习热情下降。
二、克服化学总复习中“波芬培格”现象的对策
1.改革复习课教学模式,适应新课程下高三复习的需要。首先,在高三一轮复习中,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薄弱环节,把握好教学的难度和梯度,从备课、布置作业到考试命题始终要选择适合学生基础的题目,使学生体验到“跳一跳,摘到桃”的愉悦。其次,教师要摆脱复习资料的束缚,用好教材。教材是化学总复习的根本,它的作用是任何复习资料都无法替代的。利用教材中的“交流与讨论”“拓展视野”“化学史”等不同的教学栏目,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再次,教师要利用化学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对实验条件和结论进行分析。教师创造条件让学生对自己设计的实验操作验证,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强化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在复习教学中要体现新课程教学理念,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灵活选用“互动式”教学、“问题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学生自己能学会的内容让学生自学,学生通过合作探究能掌握的知识让学生合作探究,难度大的内容教师再讲解,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参与到化学问题的分析解决、知识的归纳整合、方法的提炼拓展的全过程,突出学生的合作探究与课后反思,保障学生学习化学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改革考试与评价方式,做好学生考前指导和考后心理辅导工作。改革高三考试形式,把模拟考试与随堂竞赛相结合,把考试成绩评定和学习过程评价相结合,通过教师多维度考试评价实现检测教学效果和激励学生的多重目标。考试命题遵循“及格易,优秀难”和“减少死记硬背的封闭性试题,增加贴近生活实际的开放性试题,激发学习兴趣,启迪创新意识,重在考查能力”的原则,切实掌握新课程理念,增强学生在考试后的学习效能感;要求学生建立错题档案,对典型错误分析总结,写出反思材料等;重视学生纠错工作,要求学生用蓝笔做题,用红笔纠错,错题入集,二次批阅,专题巩固,三次过关;利用课余时间和学生谈心,指导学生学习和生活,教会学生学会放松,让学生学会消除考试焦虑,增强积极的心理暗示,强化自信心,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
【高中总复习化学必背知识点】推荐阅读:
高中化学总复习阶段09-03
高中历史知识要点总复习高中历史知识要点07-08
高中化学教学论文 化学总复习的体会和做法11-07
高三地理总复习 —— 必背知识点总结08-25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详细、精致 高一地理会考总复习资料10-07
高中语文总复习技巧06-08
高中生物高考总复习06-06
高中数学总复习的方法06-29
高中历史总复习资料11-26
高中英语总复习的方法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