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平九论

2024-10-25

何平九论(精选11篇)

何平九论 篇1

XXXX

召开“何平新九论”专题会

9月13日上午,XXXX积极贯彻落实区委要求,及时、高效地组织XXXX领导干部召开了“何平新九论”专题会,为当前深入推进“三讲三提升”活动和“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会后大家讨论热烈,表示认真领会贯彻落实此次专题会精神,做好以下几点:

一是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全体机关党员干部从思想深处认识到开展学习“何平新九论”专题会的重要性,将这次学习“何平新九论”活动作为转变作风,提升素质,树立形象的有效途径,达到思想得解放,观念得更新的目标。从而进一步增强党员干部党性修养,推动领导方式向发展方式转变。二是把握会议精神,务实工作。全体班子成员紧紧围绕新型城镇化建设,坚持以网格化管理为载体的“坚持依靠群众、推进工作落实”长效工作机制,以实现郑州北区“田园新区,慢享生活”都市理念为契机,学会统筹兼顾,将分管的工作干好、干出特色、干出亮点。遇见问题、矛盾不上推下卸,做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积极适应新形势、新问题、新情况,不断提高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三是将学习“何平新九论”与开展“三讲三提升”活动相结合,提升干部素质。通过“何平新九论”学习提升党员干部自身素质,加强自身理论修养,努力做到“三个提升”,不断增强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四是将学习“何平新九论”与开展基层组织建设年相结合,夯实基础。基层组织建设是夯实基层基础,增强党的凝聚力的有效途径,必须发挥好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调动广大党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切实履行好党建工作职责,做到党建工作要常抓不懈。通过抓好党建,夯实工作基础,使基层党组织成为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坚强战斗堡垒,从而推动其他各项工作的落实。

何平九论 篇2

整散结合、参差错落

从结构形式上看, 句子有整、散之別。整句的特点是形式整齐, 节奏鲜明, 音调和谐, 气势贯通, 易于上口——集中体现了语言的整齐美。散句的结构不拘一格, 富于变化, 错落有致, 自由灵活, 表意自然——集中体现了语言的参差美。

“九论”的语言首先突出表现为整齐美。例如:

“求真务实重干, 需要雷厉风行的高尚品格, 切忌拖拖拉拉;求真务实重干, 需要充实丰厚的知识底蕴, 切忌不学无术……” (七论·十)

该例叠用四个相同的句式, 全面深入地论述了求真、务实、重干的品质, 回答了怎样才能真正做到“求真、务实、重干”这一急需解决的问题。

“转变领导方式, 就要不断增强抢抓机遇、应对挑战的洞察力;转变领导方式, 就要不断增强驾驭全局、统筹协调的掌控力……” (九论·十二)

该例连用八个相同的句式, 高度概括了转变领导方式需要的八种领导力, 语言斩钉截铁, 精练整齐, 充溢着浩然之气, 表明了一种坚定的信念和决心, 一种昂扬的政治激情, 富有很强的感染力。

清人马建忠在他的《马氏文通》中写道:“凡有数句, 其字数略同, 而句意又相类, 或排两句, 或叠数句, 经典中最习用也。”从修辞方面看, 整句多采用对偶、排比等方法。

对偶句音节整齐, 还讲究句子的结构一致、词性的对应和音韵的和谐, 典型地体现了语言的整齐美, 具有浓郁的文学色彩和更丰富的表情达意功能。“九论”中有大量的对偶句。

“居安必须思危, 有备方能无患” (二论·一) , “在警醒中迸发, 从忧患中崛起” (二论·十五) , “登高才能望远, 谋深才能计长” (四论·四) ……这些对偶句增强了语言表达的稳定的均衡美、辩证的和谐美、对立的鲜明美、隽永的精练美、朗读的音乐美。

恰当地运用排比能表达强烈奔放的感情、周密地说明复杂的事理, 更能大大增强语言的气势。

缺乏忧患意识, 突出表现为好大喜功、文过饰非……” (二论·九)

“九论”中俯仰皆是的排比句或排比段, 不仅将复杂的事理论述得周密、充分、透彻, 而且使语言具有强大的逻辑力量、磅礴的气势和充沛的激情, 有着强大的感染力和鼓动性。

有的还采用反复、顶真等修辞方法, 以达到突出某种感情、强调某种意思, 加深读者印象的目的, 还可以使文章整齐有序, 大大增强语言的整齐美。例如:

“现在我们的一些领导干部……经常在机遇面前犯‘幼稚病’、‘糊涂病’、‘懒惰病’, 暴露出‘麻痹症’、‘迟钝症’、‘虚躁症’, 贻误发展良机, 贻误崛起大业。” (一论·十)

顶真又称连珠, 指上句的结尾与下句的开头使用相同的字或词。如“讲发展, 更要讲发展方式;讲发展方式, 必须讲领导方式” (九论·八) , “创新必破旧, 破旧方立新” (五论·十) ……这些句子如层层抽丝剥茧, 使人感到“续续相生, 连跗接萼, 摇曳无穷, 情味愈出” (沈德潜《古诗源》卷十二) , 让读者的思路豁然开朗, 关键的问题论证得清晰可辨。

“九论”的语言在表现为典型的整齐美的同时, 也不乏参差美。例如:

“开启全面建设中原经济区的大幕, 河南发展的‘春天交响曲’已经奏响。听从指挥、把握节奏, 各司其职、密切配合, 倾情投入、完美绽放……我们才能传递出生机勃勃、万紫千红的‘春之韵’, 才能迸发出热烈奔放、万物争荣的‘春之声’, 才能飞扬起活力无限、气象万千的‘春之魂’。” (九论·十三)

这段文字用抒情的笔调、参差不一的语句, 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河南发展的“春天交响曲”, 让人浮想联翩, 意象丛生, 又有效地舒缓了文气。

现代修辞学家金兆梓在《实用国文修辞学》中写道:“偶句之妙在凝重, 奇句之妙在流利。”“然叠用偶句, 其失也单调而板滞;叠用奇句, 其失也流转而无骨。”因此, “必也参互错综而用之, 则气振而骨直, 且无单调之病, 而有变化之妙”。总之, 整齐美和参差美要和谐共处, 要在对立统一中追求一种变化美。“九论”就典型地体现了这种对立统一中的变化美:

“忠、孝、仁、义、礼、智、信, 中华民族几千年传统美德, 强调的都是同一个词——责任。面对国家, 没有责任感, 哪有尽忠之心?面对长辈, 没有责任感, 哪有孝顺之心?面对自己, 没有责任感, 哪有进取之心?” (六论·二)

该例先用散句, 接着由三个反问句构成排比, 语势强劲, 论证有力, 令人深思。

生动形象、简约精练

政论文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 语言往往具有高度的概括性, 说理的方式和概念、判断、推理的逻辑形式是枯燥乏味的。但“九论”常常在说理中适当地运用形象化的语言来阐述抽象的道理, 取譬生动形象, 在给人以理性启迪的同时, 又给人以极大的艺术享受。例如:

“观星斗以察南北, 行江河则知浮沉。责任是一盏航灯, 指引人们朝正确的方向行进;责任是一架天平, 它称出生命价值的轻重;责任是一片沃土, 能长出勇气、智慧和力量的大树。” (六论·十四)

该例子先后用航灯、天平、沃土等具体可感的事物来比喻责任, 深入浅出, 多层次、多角度地阐述了责任的重要性和巨大作用。

语言美的另一种形态是简约精练, 是“敛其芳姿, 止其铺丽, 而葆其朴素平淡之纯真”。“九论”的语言也不失简约之美。例如, 掌权不忘责任重, 位高不失公仆心。中原大地上, 为民的举措, 层层展现:

“站位全局, 体现的是一种万千气象尽收眼底的开阔眼光;站位全局, 体现的是一种世事如棋了然于心的博大胸怀;站位全局, 体现的是一种敢作敢为、敢闯敢创、敢为天下先的非常魄力……” (四论·十五)

该例用八个高度凝练的排比句, 从眼光、胸怀、魄力、态度等八个方面展示了各级领导干部站位全局的追求和境界, 掷地有声, 朗朗上口, 激情四射。

最佳政论文是最深邃的理性与最机巧的悟性相融合的结晶, 是优美的艺术性阐释与深刻的哲理性、思辨性的和谐统一。“九论”堪称最佳政论文的典范代表。在这里, 理性思辨在作者的笔尖奔涌而出, 汪洋恣肆, 体现出作者高超的理论水平和深厚的文字功底, 令人拍案叫绝!

庄重典雅、诙谐风趣

“九论”的语言还表现为庄重典雅、诙谐风趣之美。

首先, “九论”有效地汲取了丰富的传统文化的精髓, 对《国语》、《周易》、《论语》、《孟子》、《史记》等典籍、诗文里的警言妙语信手拈来、旁征博引, 大大增强了语言的庄重美、典雅美。在这里, 我们既可以读出古圣先贤的豁达睿智, 又可以读出当代伟人的领袖风采。这里既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四论·十五) 的豪迈, 又有“居庙堂之高, 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 则忧其君” (二论·十三) 、“心中犹念农桑苦, 耳里如闻饥冻声” (八论·十九) 的深沉。在这里, 我们既为“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九论·十九) 的不屈精神所感动, 又为“大风起兮云飞扬” (九论·十九) 、“关山初度尘未洗, 策马扬鞭再奋蹄” (二论·十三) 的浩然长歌所震撼, 还为“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 君子以厚德载物” (二论·十三) 的远大抱负所激励……品读这些格言名句, 顿时便能产生千重霓彩、万道霞光照进心田之感, 不禁升腾起对中华文明的景仰与惊叹!

历史的星空是灿烂的, 脚下的土地更是厚实的。“九论”的作者深谙其中的道理, 所以, 他们在从古圣先贤那里寻找理论支撑的同时, 更是把根深深地扎进当下社会的最基层, 极力从生活中汲取丰富的营养, 撷取大量的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俗语、谚语等, 例如:

“前怕狼后怕虎”、“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一论·十) ;“把‘边缘’当‘前沿’, 变‘后卫’为‘前锋’”……

以上语句生动幽默、诙谐风趣、睿智激越、富含深意, 有些投射出了人间万象, 有些活画出了世间风情;有些揭示了生活的真谛, 有些则极具生命的张力……真可谓“平实中显奇崛, 朴素中见灵气”, 极大地吸引了读者。

总之, “九论”把理论和实际相结合, 让传统与现代相交融, 广采众长, 深入浅出, 有时严肃庄重, 有时妙趣横生, 大有亦庄亦谐、雅俗共赏之妙。

何平九论心得体会 篇3

学习《何平九论》心得之一

投资部 张太闪

“何平九论”用八个关键词(机遇、忧患、规律、大局、创新、责任、求实、为民)明确告诉我们:即使我们目前存在问题,只要我们充满信心,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正确对待和努力做好八个方面的问题,中原经济区建设定能开好头、起好步。

一次乘出租车,司机充满信心。他是部队复员军人、也是下岗工人,生活窘迫,失业补偿金也没发放到位。即使如此,他仍说,我相信政府一定会给我们一个合理的答复。这就是信心,这是对我们党的信心。作为我们基层工作人员来说,也要如此。

一是心里装着群众。我们基层人员的工作具体接触群众的,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政府形象;我们工作好坏,是群众评判的,不要试图欺骗群众,网络发展会使你的图谋暴漏在阳光下。众所周知,内乡县衙有一副楹联是:“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只有心里装着群众,在办事是就能踏踏实实、就能兢兢业业、就能克难攻坚。

二是清醒认识有所为有所不为。卢书记认为:做了很多事情,没有起作用甚至起了副作用,做了等于没做,此“为”就是“不为”;很多事情尊重规律、不去干预不去做,反而会收到很好效果,此“不为”就是“为”。具体到我们基层人员来说,就是做事情是,要多想是不是群众急需的,是不是群众满意,是不是会给群众带来不变,不要一厢情愿,尽力避免好心群众不理解甚至办坏事的情况,不要把素质低、刁民等不和谐的词挂在嘴上,作为工作失误的借口。

三是认真做好“三具两基一抓手”。“三具两基一抓手”:“三具”,就是做任何事情一具体就突破、一具体就深入、一具体就落实;“两基”,就是切实抓好基层、打好基础;“一抓手”,就是把实施项目带动作为各项工作的总抓手。“三具两基一抓手”是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方法论,体现了求是的工作理念、求真的工作态度、求效的工作方法、求实的工作作风,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各项工作的有效方法。具体到我们基层人员来说,在执行政策上,要扎实,不走样、不减少;要多思考,多调研,勇于创新;要跟得上,不推诿、不拖拉。

读何平九论心得体会 篇4

我觉得,何平九论里面谈到的领导方式存在的那些问题在我们各级党政机关中相当普遍,可谓切中时弊。这些问题的存在,已经影响到国家政令的畅通,影响到党群、干群关系的和谐,甚至影响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具体联系到我们单位和我们自己,作为普通的公务人员,虽然谈不上领导方式问题,但工作作风的转变也是当务之急。何平九论文章中谈到的那些问题,也或轻或重、或多或少地出现在我们的自己的工作中。让我们好好想一想,在日常工作中,我们是积极主动地去开展工作,还是在被动的应付?在推进和拓展民政事业发展方面,是仅凭自己的经验和印象去处理事务,还是能够深入了解实际情况,仔细考虑和分析各方面优势和问题,认真探讨更深层次的矛盾,自觉地有意识地按客观规律去统筹谋划?我们的工作思路和工作计划是否从实践工作中来、是否从群众的需要中来、是否能够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看好不看坏、算得不算失、报喜不报忧”的情况是否还存在?在处理所有公务的过程中,能否做到彻底抛开个人利益的得失,一心为公?这是问题的存在,不仅仅是个人素质的问题,更多的是我们机关事业单位长期以来形成的官僚习气和工作方式所致,当然也有更深层次的行政体制和工作机制的原因。

农民们干了一天的农活,会很清楚自己今天锄了多少地,收割了多少庄稼。每年付出多少代价,可能会生产多少粮食,心里也会有一个基本的概算。具体到我们这些机关工作的人,每日里都做了些什么,产生了多少价值,却不一定能说得清楚。虽然无法估计我们的行政管理成本到底有多高,但至少我们心里明白,我们所做的许多工作都是务虚的,是无法用经济价值的方式来考量的。许多人看起来很忙碌,但细细分解一下,除去那些应付性的文山会海、迎来送往,以及一些纯个人行为的无谓的消耗,真正用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推进工作的时间还有多少?难道是因为单位里的人太多,或者业务工作太少,不得不以这样的工作方式来打发那些多余的时间吗?显然并非如此,归根到底还在于我们对待工作的态度,是积极主动,还是被动应付。

去年以来,我市的民政工作进入了快车道,各项活动依次展开,工作节拍迅速加快,每一名干部职工都感觉到了前所未有的责任和压力。一方面积极跑部进厅、争取项目和资金,为我市民政事业的基础建设打开了令人振奋的新局面。另一方面,我们牢牢把握为民解困这个主题,深入全市的村村寨寨,广泛开展访贫问苦解民忧活动,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在跑部进厅、加快民政项目建设的过程中,各项业务工作有序跟进,上下局面迅速打开,我们明显感受到了努力工作所带来的效果和快乐。在深入乡村调研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民生问题的真实存在,也认识到了自己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从而有效地推动了机关干部作风的改变。展望未来轰轰烈烈的民政事业,分析日新月异的形势发展趋势,结合人民群众的迫切需要,我们还能坐得住吗?不说别的,仅看看年初规划的建设项目,就足以让我们心潮澎湃,民政综合服务中心、未成年人保护中心、儿童福利中心、生态养老城,要建成这些民生项目,仅凭几句口号是无法办成的,需要我们全局干部职工群策群力,以一往无前的精神和气势去完成它。

学习何平九论心得体会 篇5

工作中我是一个实践多于理论的人,不怕大家笑话,我认为“何平”就是一人名,何平九论就是何平写的九篇评论文章,让大家笑话了。通过这几天的认真学习,我方知“何平”并非人名,而是河南日报评论文章的缩写。九论文章写的文采飞扬,主题鲜明,气势恢宏,博大精深主要从:机遇、忧患、规律,大局,创新,责任、求实、为民八个方面深入论述了用领导方式转变发展方式的重大意义、必须把握的关键、遵循的原则及应该注意的问题。

作为一名医院后勤工作者,我觉得整个河南省的全面提升和发展似乎和自己毫不相干、距离自己很遥远。但是通过九论文章的学习我深深的认识到整个中原的崛起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全河南省每个公民的共同努力。无论自己在那一条战线上工作,都要热爱自己的工作,以满腔的热情投入到自己的工作中去,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就是为中原崛起贡献自己的力量,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就是这个道理。

省委书记卢展工在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文章中提出的三平精神,其实就是我们医院职工的真实写照。平凡之中的伟大追求,平静之中的满腔热情,平常之中的强烈责任感。三平精神是一种心态,一种境界,它鞭策和鼓励着我们医院的每一位员工,工作中不管遇到什么样的问题,我们都要怀着一颗平常的心,投入到平静的工作中,做好平凡的每一件事。通过学习,我已经把三平精神作为自己的座右铭铭记在自己的心里。

通过九论文章的学习,使我认识到实现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就要从学习入手,学习已成为各级领导干部履职尽责的迫切需要,学习应该成为工作生活中的常态。不懂得工作虚心向他人请教,不清楚的问题多向领导请示汇报,向书本学习,向领导学习,向身边人学习。

党员干部学习何平新九论心得体会 篇6

近日,河南日报连续刊登了何平九论­——论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系列政论文章。九篇文章分别以“机遇”、“忧患”、“规律”、“大局”、“创新”、“责任”、“求实”、“为民”、“发展”为题眼,深刻阐述了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需要着重注意和解决的九个方面的问题,全面系统地反映了省委、省政府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决策、决心和部署。文章站位全局、理实结合、文采飞扬、气势恢宏,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

通过学习,我了解到转变领导方式是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前提。在推进发展方式转变的进程中,党委、政府起着主导作用,领导干部肩负着重大责任。以什么理念领导、以什么方式领导,直接决定着发展方式转变的成效和成败。其次,转变领导方式是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环节。领导方式转变是发展方式转变的应有之义、迫切要求和有效突破。其三,转变领导方式是转变发展方式的有力保障。领导方式转变对发展方式转变具有先导性、决定性作用,只有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工作方法、工作作风实现了根本转变,领导方式更加适应科学发展的需要,才能在世界观和方法论上、在思想作风上、在组织领导上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有力保证。

财政是党和政府执政为民的物质基础,作为焦作市财政局的一名财政干部,如何学习好理解好贯彻好省委八届十一次全会精神和省委书记卢展工的讲话要求,从自身做起,立足岗位,为焦作奋力走在中原经济区的前列,建设更具活力的新型城市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是我学习何平九论文章,把握重点,多出成绩的前提和中心。现将个人体会总结如下:

一、加强学习。学习是干好工作的前提。学习贵在坚持,贵在长久。不学习不知道知识的匮乏,不学习不可能解放思想,开阔视野,创新也就失去了动力和源泉。在下步的工作中,既要学习政治理论,增强政治敏锐性和辨别力,也要学习财政业务知识,提高工作水平和服务质量,还要了解掌握省情、市情。不但要知道我们现在有什么、什么好;更要牢记我们缺什么,哪些方面和外省、外地市比有差距,多大的差距。通过学习,掌握上级精神和要求,了解百姓心声,查找不足,制订措施,为我市提出的奋力走在中原经济区前列,建设更具活力的新型城市目标积极贡献力量。

二、要结合财政工作实际,科学理财。公共权力属于人民,公共财政服务人民。在工作中要牢固树立公仆意识,管理好使用好财政资金,让更多的老百姓享受到公共财政的阳光和雨露。一方面,在本职岗位上要履行好理财职责。严格按照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科学合理确定资金分

何平九论 篇7

中共信阳市委常委、固始县县委书记 方 波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几场淅淅沥沥的春雨适时而至,彻底化解了我市农业的旱情。与此同时,一场轰轰烈烈的学习热潮正在信阳大地掀起,“何平九论你学了吗”成为人们见面热议的话题。继去年6月3日《人民日报》刊发了省委书记卢展工的理论文章《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后,年前《河南日报》围绕卢书记的理论文章又连续刊发了署名何平的九篇评论文章,对卢书记的文章进行了阐释、解读和生发。文章一出,好评如潮,犹如丝丝春雨滋润了全省上下各级领导干部的心田。妙文不厌看还读。对于系列文章,我进行了反复学习、诵读和揣摩,随着学习的深入、理解的加深,心领神会处,感悟良多,击节叹赏处有之,惕然警醒处有之,豁然开朗处有之,荡气回肠处有之。赏析系列文章,犹如横看成岭侧成峰,角度不一,评论不同。就我个人而言,最大的感受就是“美”。有感性之美,文笔生动,辞采华丽;又有理性之美,充满思辨色彩,闪耀哲性光芒,散发思想芬芳。有热烈之美,积极昂扬,催人奋发;又有冷峻之美,针砭时弊,入木三分。有形式之美,卢书记文章是纲,九篇评论是目,一线串珠,形散神聚,既独立成文,又水乳交融;又有内容之美,驾驭语言纯熟,引用诗词、名句、俗语90多处,信手拈来,自然贴切,了无痕迹,既注重运用排比,联翩而出,汪洋恣肆,也注意语句长短变化,错落有致。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卢书记的理论文章和九篇评论如一江春水,灌溉心田,荡涤思想。但一切好文章都是顺应时代的产物,系列文章之所以能引起如此大的反响,就是因为契合了中央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这一时代命题,顺应了建设中原经济区这一宏大背景,响应了全省1亿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部崛起、河南振兴这一大众呼声,这些即是“一江春水”的“源”。正是应天时而出,承地利而生,顺人和而降,系列文章才会引发共鸣,形成热烈反响。

和平九论心得体会 篇8

近段时间以来,通过认真研读省委书记卢展工的理论文章和“何平九论”,我对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了深刻的体会。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领导干部的能力素质、工作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持续提高领导干部能力素质。一要勤于学习。当今时代飞速发展,经济社会日新月异,学习已经成为各级干部履职尽责的迫切需要。实现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更要从学习入手。端正态度,自觉把学习当作一种追求、一种责任、一种习惯,时刻增强“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紧迫感,真正把学习当作政治责任和终身任务。要学好理论,打牢理论功底,始终做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各项工作;要钻研业务,提升服务方式、增强领导能力;要拓宽知识面,不断补充新的知识;要注重实践,将学到的理论知识积极运用到工作实践中,变成领导方式转变的具体措施,变成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实际行动。在转变领导方式中,要深入思考,认真研究经济趋势、市场规律、社会热点、思想潮流,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综合加工,不仅善于发现新特点、新问题,而且能遵循客观规律和思维规律,拿出解决问题的新办法、新举措,真正通过学习思考,使自己成为爱学习、善思考、会工作的新型干部。

学习“新九论”座谈会主持词 篇9

同志们:

前段时间,《河南日报》陆续刊发了九篇“再论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系列政论文章,简称“新九论”,是“一文九论十八谈”的拓展和延伸,更加全面、深刻地阐释了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的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重大意义。“新九论”主题鲜明,内涵丰富,针对性强,既有深刻的思想理论高度,又有很强的实践指导意义,对于全省广大干部群众进一步解放思想、提升认识、凝聚力量,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步伐,推进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今天,召开这个座谈会,大家结合本职工作交流畅谈一下学习体会。

参加今天会议的有市委宣传部段部长、任部长、黎部长,各乡镇、街道办事处宣传委员,以及有关委局的一些领导。今天的会议,首先由尹集镇、民族宗教局、市委党校等单位的代表做专题发言,最后由段部长做重要讲话。下面,开始进行座谈发言。

首先,请尹集镇书记马培翼同志发言,民族宗教局局长妥现周同志做准备。

请民族宗教局局长妥现周同志发言,市委党校教务科科长梅世闻同志做准备。

请市委党校教务科科长梅世闻同志发言,市总工会副主席李敏同志做准备。

请市总工会副主席李敏同志发言,工信局副局长张红丽 同志做准备。

请工信局副局长张红丽同志发言,市公安局同志做准备。

请市公安局同志发言,产业集聚区副主任李清民同志做准备。

请产业集聚区副主任李清民同志发言,政协学习文史委主任肖晨同志做准备。

请政协学习文史委主任肖晨同志发言,文化局局长李洪涛同志做准备。

请文化局局长李洪涛同志发言。

同志们,刚才与会人员代表,根据每一论的主题,结合我市主体工作和本单位实际,谈体会、谈认识、找差距,谈的都比较深刻,可以说,通过座谈发言,既沟通了思想,又交流了经验,既剖析了问题,又研讨了对策,达到了互相学习、共同提高、拓展思路、推进工作的目的。

下面请段部长做重要讲话,大家欢迎!

(段部长讲话)

同志们,段部长所做的重要讲话,全面阐释了学习“新九论”的重要意义,深刻剖析了工作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和当前面临的形势,对如何进一步学习好宣传好贯彻好“新九论”做出了具体部署。希望大家回去以后,要认真学习,悉心领会,按照有计划、多形式、出成效的要求,创新学习思路和方式,集中精力组织学习,迅速掀起了学习高潮,通过加强学习转变思想观念,改变领导方式,推动我市走好“三化”协调科学发展之路。

向日葵何平事迹心得体会 篇10

何平還記得,讀三年級的時候,她回家吃中飯,別人家小孩有熱氣騰騰的飯菜,但她因為母親的智力有問題,要自己臨時做飯吃。於是,她忍着餓邊做飯邊寫了一首詩放在桌上:“中午聞到一陣香,香味透進我肚腔,回到家中只想嘗,流口口水嘆口氣。”

“因為媽媽患有間歇性精神病,她不會像別的母親那樣關心孩子,甚至很多時候得要我去照顧她,跟她講哪些事情不能做,哪些地方要注意。”何平說,《小背簍》是她平時唱得最多的歌,唱這歌的時候,她就會不由自主地想起媽媽。

幸運的是,何平成長的路上,鄉親們和老師給予了她親人般的關愛。小時候,鄉親們看到小何平可憐,常常你一把我一把地幫上一把。鄰居楊嬸常常跟她講:“孩子,你命苦,要記住,別去和其他孩子比,你要體恤父母,學會堅強,早一天把家裡的擔子挑起來。”

在家裡連出大事,最缺錢最困難的時候,村裡的黃正義爺爺找到何平說:“妹子,莫急,爺爺幫你想辦法。”黃爺爺以前是生產隊的大隊長,是村裡元老級的人物,他帶着何平挨家挨戶去募捐,鄉親們你20元、他30元,共湊了好幾千元。兩天後,班上同學又給她送來了4000多元的捐款。捧着錢的那一刻,何平忍不住哭了:“這些都是沉甸甸的溫暖,是雪中之炭啊!”

從小學到高中,何榮春、李贊、劉艷陽、胡輝、鄭曉龍等老師對何平關愛有加,何平一直銘記在心,尤其是高中班主任梁娟老師還認何平做乾女兒,整個高中階段承擔起了何平的學費和生活費,直到考上了大學為止。在中學的幾年裡,梁娟經常把何平接到家裡,給她做好吃的。乾爸乾媽的鼓勵成為了何平前行的動力:“要正視困難,逆境也是一種人生的賦予,只要有毅力,人生就沒有過不去的大山。”

許許多多的好心人讓何平學會了知足、感恩和回報。何平俏皮地說:“你看我現在不是擁有了更多的愛嗎,各種各樣的都有,所以說,老天對待我們是公平的。我想,我也會去幫助更多的人。”

何平越來越把“謝謝”掛在嘴邊,用自己的行動給同學和陌生人帶去溫暖和陽光,回報他人對自己的關心。何平的同學屈莎莎說:“何平一直與眾不同,‘母愛泛濫’。如果哪個同學有困難,她會毫不猶豫地給予幫助,完全是發自內心地喜歡同學,關心他人。”

在高中時候,何平就力所能及地盡自己的力量幫助別人。

207月31日,何平翻開報紙,被一則新聞吸引住。新聞里說一個男孩因為媽媽得了重病,需要10多萬元治療費,但是家庭貧困,準備輟學打工,希望得到社會救助。感同身受的何平記住了救助熱線電話。

“如果捐的人多,我就不捐。”何平說,這是當時真切的想法。但是,一段時間后,捐助的人寥寥無幾。幫還是不幫?接下來的幾天里,何平一直進行着激烈的思想鬥爭。當時何平的存摺里只有3000多元錢,那是她千辛萬苦籌來給父親治病剩下的。當時父親的後期治療還需要很多錢,這3000元錢對於他們而言,可是一筆巨款。可一想到父親治病的錢都是別人捐助的,何平的心意就堅定了。她毅然從存摺里取出1600元送到男孩家裡,沒有留下姓名。

同樣在2008年,汶川地震發生后,學校統一組織捐款,何平把學校給的1000元救助款悄悄地捐了出來。高中班主任鄭曉龍老師知道后,給她做思想工作,讓她去要回來,她不聽,鄭老師只好自己替何平拿了回來。鄭曉龍對這件事印象特別深刻,他說:“後來何平還是瞞着我捐了100元,當時她的生活費每天只有3元。”

“幫助別人,就像吃一顆糖,回味起來很甜。”何平說,如果沒有別人的幫助,也就沒有爸爸和弟弟的及時救治,因此要學會感恩社會。“如果每個人在可以幫助別人的時候伸出援手,這個社會就會越來越好。”

大學班主任李曉韻老師說,去年9月初,班上評新一學年度的貧困生補助,只有8個名額。何平聽說有9個同學報名之後,就主動跟李老師聯繫,說自己評過一次,就不報名了。李老師有點着急,這妹子家庭這麼困難,評上了可以獲好幾千元錢的補助呢,而且還有資格申請國家勵志獎學金。“我現在得到了學校和社會的幫助,怎麼能還去跟同學爭?”何平的放棄,讓李老師印象特別深刻。

今年3月,湖南科技大學瀟湘學院大三學生潘新玉的父親被檢查出患了慢性白血病,這對全家收入靠父母在外打零工的潘家來說,是一個天大的打擊。全家人一籌莫展。何平看到了募捐點,毫不猶豫地拿出了兼職賺來的1000元錢,還給潘新玉寫了一封信,鼓勵他堅強地走下去。

在QQ空間里,何平把每一筆好心人的捐款都公布了,還有學校、地方政府和社會給予她的資助,哪怕是一元錢都清清楚楚地記錄在案。她說:“我牢牢記着一路走來每個人的每一份好,像海綿一樣吸收着知識的甘泉,盼望着自己將來能有更大的能力延續這人間最溫暖的善意與愛心,就像我自己曾感受到的那樣!”

自己的生活要全心全意地活,熱氣騰騰地活,有股勁兒地活

今年1月11日,何平受黑龍江大慶油田有限責任公司團委邀請,在大慶參觀了“鐵人王進喜紀念館”和“大慶油田歷史陳列館”。聽着講解員的介紹,看着牆上的歷史照片,何平十分感慨。

“我原來以為大慶是一片荒原,沒想到崛起了一座漂亮的城市。”何平說,大慶油田精神的感天動地,大慶城市的從無到有,使她想起了自己。在鐵人紀念館,何平面向鐵人雕像莊嚴宣誓:“一定要記住大慶,記住大慶那種骨子裡的勁!”

這股勁兒,就是何平說的:“熱愛生活,要全心全意地活,熱氣騰騰地活,有股勁兒地活。”這種再苦再累也要朝氣蓬勃活下去的韌勁,讓何平度過了最艱難的歲月。

5歲時,何平就跟着村裡的嬸嬸、婆婆到花炮廠插引線、做“巴巴”、捲筒子,一毛錢一毛錢地幫父母掙藥費,給自己掙學費。在花炮廠插引線時,有一次,她一頭栽倒在插引線的花炮餅子上,痛得淚水在眼眶裡打轉轉,但她就是不哭。小小年紀,她就學會了煮飯、炒菜、打掃、洗衣。不過因為實在太幼小,沒有拖把高的她提着和自己體重差不多重的水桶洗滌全家人的衣服,常常累得兩腿發軟;因為掌握不了火候,飯也燒煳過;炒菜時,鍋里的滾油濺到臉上,來不及躲閃,臉上常常烙起了泡。

記者採訪時,看到何平手上有兩個結痂了的疤。何平說,這是今年寒假砍柴時不小心弄的,因為要常洗衣服洗菜沒法不碰到生水,所以流膿了,一直沒好。記者數了數,她的一雙手上還有7個明顯的疤痕。

記者問:“面對困難,你傷心過嗎?”

何平說:“當然有。特別難過的時候,我會唱歌。我還會跑步,拚命地跑,直到跑到臉上的淚水幹了都不知道。”

記者問:“那家庭有沒有給你的人生帶來陰影?”

何平笑着說:“沒有,事情反正是要做的,不如笑着去做,如果不把陰影去掉,就不可能做任何事情。浪費腦細胞的情緒和想法我都不會有,如果有的話,我這10多年就不知道怎麼過來了。我相信歌里唱的那樣:只要心中有個太陽,心靈便不會黑暗無光。”

艱難的生活讓這個柔弱的女孩更加堅強,更加陽光。在老師和同學們眼裡,何平愛笑、愛唱歌、愛運動,性格活潑外向,給同學們帶來了榜樣的力量。

“在我看來,她的苦難是罕見的,她的樂觀也是罕見的。”何平的公文寫作課老師張鑫頗有感觸地說,我工作至今,像她這麼困難的學生從沒見過,但是她很樂觀,她總是唱着歌打掃衛生,上課時見到她,也總是面帶微笑。

同班同學周愛湘說,何平是個很陽光的女孩,不管面對什麼困難,她總是保持積極的心態,“她笑點很低,總愛笑,被同學們稱為‘向日葵女孩’,不了解她的人根本不會想到她來自這樣困難的家庭。”

何平學習刻苦努力,大一時,每天背着一個大書包,天天背牛津字典。在何平的激勵下,全班同學學習都很認真刻苦,27個同學只有幾個同學不打算考研,同學之間相處和睦,關係融洽。何平讓外教Chris印象非常深刻:“與外國語學院其他學生相比,何平是很耀眼的學生中的一個。她是我教過的超過600名學生中,能永遠記得而不可能忘記的5個學生之一,因為她有那種很閃光的特質。她在課堂上敢於展現自己的面貌和性格,在生活中做的每一件事也都是從始至終始終如一。”

何平的房間里貼了很多獎狀,都是何平大學里獲得的各種榮譽。何平是校園裡的明星,校園裡的文藝表演、演講、主持,總是少不了她的身影。她是學院英語語言藝術團的副團長,獲得過學院新生漢語、英語演講比賽的雙料冠軍,校新生才藝大賽的優勝獎,還多次主持學院大型晚會,獲得過國家勵志獎學金和國家級獎學金。

目前,學校每個月給何平一些補助,加上政府和社會各界的捐助,以及自己的幾份兼職,何平和弟弟的生活費、父親的住院費和醫藥費已經夠了。學校還免去了她大三、大四兩年的學費。

何平九论 篇11

一论同心共筑中国梦——满怀信心走好中国道路 二论同心共筑中国梦——高扬凝心聚力的中国精神 三论同心共筑中国梦——凝聚不可战胜的中国力量 四论同心共筑中国梦——以发展筑牢梦想根基 五论同心共筑中国梦——民生改善是梦想的最好诠释 六论同心共筑中国梦——和世界共发展 与世界同分享 七论同心共筑中国梦——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 八论同心共筑中国梦——在党的引领下汇聚圆梦力量 九论同心共筑中国梦——担起我们这代人的使命

人民日报评论员:满怀信心走好中国道路

—— 一论同心共筑中国梦

2013年03月19日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国家主席习近平3月17日发表重要讲话,深入阐释实现中国梦的正确方向,深刻揭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为全国各族人民满怀信心走好中国道路注入了强大正能量。

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肩负的历史使命。无数中华儿女为之前仆后继、上下求索,却始终没有找到一条光明之路。从登上历史舞台那一刻起,中国共产党就勇敢担当起这一使命,筚路蓝缕开启征程,一路追赶现代化潮流,改变了国家和民族的命运,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迎来了我们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回望历史,找到这条正确道路,极为艰辛、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这样的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使中国道路展现出旺盛的生命力,极大地增强了13亿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站在过去与未来的梦想交汇点上,亿万人民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更加坚定。正是这条道路,把中国送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位置,连续30多年保持近10%的经济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增长30倍以上;正是这条道路,让我们十年间构筑起一些西方国家近百年才完成的基本社保网,不到20年里就为全球减贫事业做出超过70%的贡献,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切近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就连“历史终结论”者也不得不承认,中国经济令人惊异的快速发展体现了中国模式的有效性,人类思想宝库需为中国留有一席之地。

梦想之旅,从来就不是一路坦途,一帆风顺。梦想之路越切近,新情况、新问题就越多。发展起来之后的问题,一点儿也不比不发展的时候少,解决难度更有甚于前。行百里者半九十,尽管我们距离梦想越来越近,但需要付出的努力依然艰辛。越是在这样的时刻,越需要我们满怀信心,振奋精神,凝聚力量,沿着中国道路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中国梦,是人民的梦。人民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依靠,13亿人民同心共筑中国梦,实现梦想的力量就无比强大。满怀信心走好这条道路,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13亿人的智慧和力量就必定能汇集起不可战胜的磅礴力量,把历经苦难而又生生不息的中华民族送达梦想的彼岸,让每个人在“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的历史逻辑中梦想成真。

人民日报评论员:高扬凝心聚力的中国精神

——二论同心共筑中国梦

2013年03月20日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在实现民族复兴的壮丽征程上,在改革发展的火热实践中,靠什么凝聚社会共识、激发创造活力?“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习近平主席的重要讲话,高度概括了中国精神的本质内涵,深刻阐述精神力量对于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意义,寓意深远、催人奋进。

人总是需要一点精神的,一个国家和民族更是这样。没有人的精神的有力支撑,就没有全民族精神力量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就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实现中国梦,要求我们不仅在物质上强大起来,也要在精神上强大起来。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国精神生生不息,成为照耀我们民族奋勇前进的不灭灯塔。今天,中国进入社会转型期、改革攻坚期,精神力量的作用也愈加凸显。面对纷繁复杂的观念世界,如何在多元中立主导,在多样中谋共识?面对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如何以更大智慧与勇气啃硬骨头、涉险滩?离梦想越近,就越需要不断增强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越需要持续激发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

爱国主义始终是把中华民族坚强团结在一起的精神力量。不管是民族危亡关头的同仇敌忾,还是众志成城抵御重大灾害,凝聚在爱国主义旗帜下,个人命运才会与民族命运紧密相连,滴水之微才能汇聚成无坚不摧的磅礴力量。家是最小国,国是最大家,中国梦的本质内涵就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在实现中国梦的征程中,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就能最大限度凝聚共识,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汇聚每个人的梦想成就伟大的中国梦,形成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强大正能量。

改革创新始终是激励我们在时代发展中与时俱进的精神力量。30多年来,从农村改革的兴起,到深圳等特区的创立,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多项事业的开拓,改革创新精神激荡神州,造就了历史的巨变,成就了今天的中国。改革没有完成时,站在新起点上的中国,无论是冲破思想观念障碍,还是打破利益固化藩篱,无论是破解发展难题,还是释放改革红利,都需要继续发扬改革创新精神,逢山开路、遇水搭桥,迈过沟沟坎坎、越过发展陷阱,才能赢得更加光明的前景。

鲁迅说过,“唯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在实现中国梦的新征程中,大力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让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融入现代化进程,我们就一定能永远朝气蓬勃地迈向未来,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

人民日报评论员:凝聚不可战胜的中国力量

——三论同心共筑中国梦

2013年03月21日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有梦想才有目标,有希冀才会奋斗。不论是国家民族,还是个人家庭,梦想都是保持生机、激发活力的源泉。

“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习近平主席的重要讲话,阐明了怀抱强国梦想与焕发前进力量之间深刻联系,更揭示出实现中国梦的重要路径。只要我们紧密团结,万众一心,为了共同梦想努力奋斗,实现梦想的力量就无比强大。

历经苦难与辉煌,中华民族始终有着“家国天下”的情怀。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从来都是我们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正是人民生活发生翻天覆地巨变的历史。从上学就业到住房就医,尊严的保证、事业的成功、价值的实现,每个人向着梦想的不断努力,描绘出一个时代最为壮阔的梦想图景,更汇聚起一个国家最为持久的追梦力量。

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民族紧紧相连,亿万中国人组成的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中国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涓流汇海,聚沙成塔,中国梦渐行渐近的步伐,来自2.6亿农民工劳动致富的创业热望中,来自社会各界心系国运的热诚参与中,来自无数志愿者投身社会的无私奉献中。有了每个人的共同“给力”,才有国家社会的不断前行,才能让更多人敢于做梦、勇于追梦、努力圆梦,凝聚起推进民族复兴的中国力量。

什么是中国力量?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就是13亿人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汇集起来的力量。个人梦想可能千差万别,但实现国家梦想的征程上,同心同德、群策群力,就有无坚不摧的磅礴力量。这种力量,我们在革命年代前赴后继的抗争中感受过,在建设岁月激情燃烧的奉献中体验过,在改革时期波澜壮阔的奋斗中亲历过。未来的征程中,只要13亿人团结一心,这种不可战胜的磅礴之力,必将成为我们在民族复兴之路上的胜利之本、力量之源。

通向理想的道路注定不是坦途。经历发展阵痛、面临“惊险一跳”,就业、医疗、住房、养老„„每个人都可能会与国家社会一起,经历追梦之旅的曲折和辛劳,可能会有抱怨、有纠结,但更要看到,我们可以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创造出来。

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和国家,是幸运的。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民族复兴的目标,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梦想。毫无疑问,完成这项伟大的事业,仍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同努力。凝聚起不可战胜的中国力量,完成民族复兴征程上的接力,是我们这一代人的使命,更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光荣。

人民日报评论员:以发展筑牢梦想根基

—— 四论同心共筑中国梦

2013年03月22日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梦想要激发力量、鼓励奋斗,离不开现实的深厚基础;梦想要开花结果、落地生根,更有赖于现实的强力支撑。

要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不断夯实实现中国梦的物质文化基础,习近平主席的重要讲话,阐明了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然要求和根本途径。

伟大的梦想,源于现实的土壤。中国梦逐渐成形的过程,也是中国不断发展前行的过程。上世纪初,爱国学生只能空自发出“奥运三问”;进步青年只能在小说里幻想举办万国博览会。战乱频仍、民生凋敝、经济萧条,何敢言梦?从新中国“站起来”,到改革开放“富起来”,再到新世纪“强起来”,奥运梦、世博梦终于梦想成真,我们听到中国梦渐行渐近的铿锵足音。

只有通过不断发展,才能让梦想成为现实。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体现在国家物质硬实力和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上,体现在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等实打实的民生红利中。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保持旺盛活力,综合国力、社会生产力、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提升,这是中国梦最坚实的基础,让我们能充满自信地向着现代化建设目标稳步前行。

我们深知,前行的道路上还存在各种风险挑战。经济总量跃升至世界第二,但人均水平仍有不小差距;成为全球发展“新引擎”,但环境压力、资源瓶颈也日益凸显;整个社会活力涌动,但也要处理好转型过程中种种难题。基本国情、主要矛盾、国际地位“三个没有变”,中国梦依然在路上。

要解决问题、应对挑战,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只能始终把发展放在第一要务的位置,以发展解决“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从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到保护环境建设“美丽中国”,从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到保障人民基本权益,不断夯实中国梦的物质文化基础。实践证明,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我们就一定能在攻坚克难中,让“中国号”巨轮驶向更开阔的水域。

1902年,梁启超在《新中国未来记》中,这样描绘他的“中国梦”:无端忽作太平梦,放眼昆仑绝顶来。实现民族复兴,是无数中华儿女的百年梦想,经历了艰辛探索和不懈奋斗,中国人民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清醒地认识到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发展才能自强,实干才能兴邦。

人民日报评论员:民生改善是梦想的最好诠释

——五论同心共筑中国梦

2013年03月25日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共筑中国梦,需要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需要民生的持续改善,这是复兴之本、梦想之基。

随时随刻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习近平主席的重要讲话,阐明了中国梦的丰富内涵,凸显出民生工作和社会管理在实现中国梦过程中极其重要的作用。

从“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到“共同富裕”,从“发展是硬道理”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几十年来,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始终是党和政府最重要的工作。中国改革发展的历程,正是在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中不断深化的,也必将沿着这个方向继续推进,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让老百姓得到更多好处。

中国梦,是对公平正义的向往。实现公平正义,既需要处理好教育、就业、养老、医疗、收入分配等方面的问题,也需要权利保障更加充分、人人得享共同发展。只有这些得到妥善解决,社会才能安定有序,国家才能长治久安。正如习近平主席所强调的,“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这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内容。

中国梦,是对改善生活的渴望。这些年来,无论是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社会保障网初步建立,还是医疗、教育等方面不断向前的改革,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不断提高。农业税免除了,义务教育免费了,职工工资增加了,城市低保标准提高了,农民有了基本医疗保障,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基本思路形成„„从生活质量到生态环境,各级政府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拓展着民生工作的内涵与外延。这种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大民生”观,让亿万人民逐步共享发展成果。

千百年来,中国老百姓企盼的就是“过上好日子”。能够让人们过上好日子的社会,必定是一个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社会。我们深知,这样的中国梦,体量之大,涉及13亿人;范围之广,涵盖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这决定了圆梦之途绝不轻松,既需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循序渐进,更需要克勤克俭、辛勤劳动,在推动经济发展中,不断满足民生之需、不断增进民生福祉。

中国梦不是空中楼阁。梦想成真,民生改善是最好诠释。将国家的发展落脚在所有人的共同发展上,将梦想的力量凝聚在共同富裕的旗帜下,未来中国定能以稳健有力的步伐,在民族复兴梦想的道路上踏实前行。

人民日报评论员:和世界共发展 与世界同分享

——六论同心共筑中国梦

2013年03月26日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当中华民族的巨大航船,穿越历史的波涛,驶向复兴的彼岸,整个世界都在关注:中国之梦,将怎样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局势中展开?走向复兴的中国又会带给世界什么?

“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习近平主席的讲话,再次向世界传递了实现文明复兴、建设和谐世界的中国理念。坚持和平发展,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保证,是我们始终不变的战略抉择。

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民族。翻开历史,“七下西洋”播撒和平友谊的种子,“丝绸之路”留下互利合作的足迹。讲信修睦、善待他人,文明塑造出敦厚平和的民族禀性。海纳百川、兼容并包,交流孕育出推己及人的民族文化。近代以来的列强入侵和连年战乱,将中华民族拉进苦难的深渊,留下刻骨铭心的惨痛记忆。迈上复兴之路的中国人民怕的就是动荡,求的就是稳定,盼的就是世界和平。

和平与发展,互为条件。地球村中,一损俱损、一荣俱荣。没有和平环境,中国和世界都不可能顺利发展;同样,离开发展,中国和世界也不可能有持久的和平。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努力为自身发展营造一个稳定的外部环境。与此同时,我们紧紧抓住和平发展的战略机遇期,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通过互利合作推动经济发展,实现经济起飞,迈向梦想的脚步坚实而稳健。以和平推动发展,以发展捍卫和平,中国的发展打破了“国强必霸”的传统模式,为赶超之路提供了另一种可能。

与世界同分享,是中国梦独具特色的重要内涵。从“入世惠及中国、也惠及世界”到“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日益融入世界经济的中国,在与各国的交流合作中,始终追求良性互动、互利共赢。无论是开放市场、引进技术、吸引投资,实现30多年来日新月异的跨越式发展,还是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共同抵御亚洲金融风暴和国际金融危机,我们都着眼于取长补短、合作共赢,把世界的机遇转变为中国的机遇,把中国的机遇转变为世界的机遇。倡导不同文明开展对话、彼此包容,推动不同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相互借鉴、共同发展,未来的道路上,中国梦必将进一步焕发出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

中国梦是复兴之梦、发展之梦,也是和谐之梦、和平之梦。坚持和平发展,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一个和平发展的中国,终将完成民族复兴伟业,也终将成为世界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保障。

人民日报评论员: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

——七论同心共筑中国梦

2013年03月27日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在中国梦的丰富内涵中,“人”无疑是关键要素。“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习近平主席的重要讲话,阐明了中国梦的核心价值,也指明了中国梦的动力源泉。

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勾勒出的美好图景,最终统一于人民梦的历史语境。“大河没水小河干”,近代中国的百年奋斗,不断证明着一个朴素道理,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在实现民族复兴的征程中,唯有将个人之梦寄托于国家之梦、民族之梦,梦想才有成真的可能。

在中国梦的雄壮交响中,无论是实现国家民族的繁荣富强,还是追求普通个体的幸福生活,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始终是最催人奋进的旋律。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从实现总体达到小康水平,到跻身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再到构建覆盖13亿人的保障体系„„国泰则民安,民富则国强,伟大的中国梦,使个人梦想有了广阔空间。

在这个意义上,“宏大叙事”的国家梦,也是“具体而微”的个人梦。中国梦,最终是由一个个鲜活生动的个体梦想汇聚而成。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人生出彩机会的渴望,正是中国梦最富生命力的构成。

人人都有追梦的权利,也都是梦想的筑造者。如果说,“大河没水小河干”阐明的是命运共同体逻辑;“小河有水大河满”,则揭示了发展进步的动力机制。正如习近平同志指出的,中国梦的实现,“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个体梦想的实现,正是国家梦想实现的重要前提和必备条件。

一切为了人民,梦想便有了牢固的根基。淮海战役战场上一望无际的手推车,见证了人民战争的伟力;安徽凤阳小岗村18个鲜红的手印,标注着人民改革的精神。人民群众的创造实践,是创造历史不竭的源动力。正是得到了人民的拥护支持,尊重了人民的首创精神,激发出人民的无穷力量,我们才在披荆斩棘的奋斗中,创造了经济增长的奇迹,释放了社会发展的活力,开辟出一条生机勃勃的复兴之路。历史证明,个人的前途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而每一个人的奋斗努力,都是中国梦的组成部分。在实现民族复兴的关键阶段,最大程度吸纳人民群众参与改革发展,最大程度促进全面小康的共建共享,最大程度动员全体人民同心共筑中国梦,就能激发每个中国人的进取心和创造力,就能在逐梦之路上始终有众志成城的民意支撑,始终有破浪前行的不竭动力。

人民日报评论员:在党的引领下汇聚圆梦力量

——八论同心共筑中国梦

2013年03月28日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追求梦想,离不开正确的方向;团结奋斗,更需要引领的力量。“中国共产党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核心力量,肩负着历史重任,经受着时代考验”,习近平主席的重要讲话,指出了党的领导对于实现中国梦的极端重要性,提出了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的时代课题。

在一个人口比欧盟、美国、日本、俄罗斯加起来还要多的国家,进行一场广泛深刻的工业革命、技术革命、社会革命,让13亿人民走向现代化、走向民族复兴,这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挑战。应对这一挑战,实现中国梦想,起着引领作用的政治领导至关重要,团结亿万人民的核心力量不可或缺。我国革命、建设的实践反复告诉我们,办好中国事,实现中国梦,关键在党。只有在党的领导下,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迎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光明前景。

作为中华号巨轮的掌舵者,把国家建设得更好、让人民生活得更好,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永恒目标。接过历史的接力棒,在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需要我们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乘势而上、转型发展,需要党引领方向;处在改革深水区、矛盾凸显期的中国,凝聚共识、攻坚克难,更离不开党聚合实现中国梦的正能量。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不断提高拒腐防变和抗风险能力,才能更好地履行执政使命,把党锻造成实现中国梦的坚强领导核心。

今天的中国,机遇和挑战前所未有,改革与发展不进则退。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接近民族复兴的中国梦,也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振奋精神、奋发有为。历史方位、执政条件和队伍结构的重大变化,要求我们必须把400多万个基层党组织建设成400多万个坚强的战斗堡垒,必须把8200多万党员打造成8200多万个先锋模范。坚定理想信念,大力改进作风,有“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自觉,有勇挑重担、敢涉险滩的精神,每一个党员干部都夙夜在公、勤勉工作,必将汇集起不可战胜的磅礴力量。

从带领中国人民“站起来”,到改革开放让人民“富起来”,再到建成全面小康让13亿人“幸福起来”,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矢志不渝的追求,也是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基本动力。在实现中国梦的新征程上,一个信仰坚定、坚强有力、清正廉洁的党,必将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

人民日报评论员:担起我们这代人的使命

——九论同心共筑中国梦

2013年03月29日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有梦想就有希望,有信念就有力量。这是很多人经受磨砺而后奋起的慨叹,更是我们民族走过几千年沧桑岁月而巍然屹立的写照。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习近平主席的讲话,深刻阐释中国梦的本质内涵,鲜明揭示无数先贤先辈为之奋斗的理想信念,为我们这代人自觉担当使命、同心共筑中国梦指明了前进方向。

放眼过去的30多年、60多年,乃至近代以来的170多年,导引无数中华儿女进行非凡奋斗的,正是对梦想的追求,对使命的担当。从1925年毛泽东同志在《政治周报》发刊词中写下“为了使中华民族得到解放,为了实现人民的统治,为了使人民得到经济的幸福”,到习近平同志反复强调“接过历史的接力棒”、“再接再厉、一往无前”,“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一脉相承,始终都贯穿着共产党人奋斗的梦想。

正是对这一梦想的接力奋斗,神州大地沧桑巨变。100年前国人只能在小说中幻想万国博览会,100年后千万游客穿过小说里虚构梦想的跨江大桥和地铁隧道走进世博中国馆。30年前中国没有一公里高速公路,今天中国高速里程位居世界第二。我们用20多年时间走过西方近百年的义务教育普及之路,用10年时间编织起世界上最大的全民医保网。正是在这一梦想的接力奋斗中,今天的人民共和国实现了经济体制的历史性变革、经济总量的大幅度跃升,中华民族复兴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亿万人民生活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正向全面小康大踏步迈进。

任何成功都不可能顺利取得,创造历史总是伴随着艰苦奋斗。回首过去,国家、民族和人民面貌的巨变,凝聚着我们所走过的风雨艰辛;面向未来,中国梦的最终实现,依然面临诸多可预料的困难和不可预知的风险。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今天的中国还有1.28亿人口处在贫困线以下,人均经济总量排位靠后,科技水平与发达国家之间仍有差距,城乡差距、社会公平等问题亟待解决,中国梦的美丽绽放还需付出更多辛劳。惟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攻坚克难的勇气,踏石留印的实干,劲往一处使的齐心,我们才能填平前进路上的沟壑,开掘更加通达的坦途,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才能越来越近。

曾经遥不可及的梦想,正在我们的团结奋斗中不断靠近。两个一百年目标,已是“望得见桅杆尖头了”的航船,是“已见光芒四射喷薄而出”的红日。穿过两个百年目标,已经能看到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新中国。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同心共筑中国梦,我们这代人定能不负历史责任、担起时代使命,为中华民族迎来一个更好的明天。

【何平九论】推荐阅读:

何平九论学习笔记07-03

和平九论学习心得07-17

上一篇:活动板房防火措施下一篇:A 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