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

2024-12-20|版权声明|我要投稿

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精选9篇)

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 篇1

1.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

1)古代朴素自然观以直观性、思辩证和猜测性的方式从整体上把握认识自然界的本原和发展,但缺乏系统的、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依据,尤其是将非物质性的东西当作先于物质世界的独立存在,并认为物质世界是它的派生物,为唯心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借口,最终导致人类认识的分化。

2)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核心是自然界绝对不变,虽然在实证科学的基础上继承和坚持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但是不懂得一般与个别、运动和静止等的辩证关系,以一种片面的、孤立的和静止的方法观察自然界,即不懂得自然界的辩证法,自然不能把唯物主义坚持到底。

3)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克服了以往哲学自然观的缺陷,坚持了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原则,突出了物质世界的整体性和矛盾性,提示了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强调了人类起源于自然界、依赖于自然并在把握自然界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能够能动地和改造自然。强调了人与自然界的和谐统一。

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 篇2

在我国艺术史上,我们看到许多非常推崇自然的艺术家。晚唐的张彦远将画品分为自然、神、妙、精、谨细五等,自然居上品之上,为最高品位。李嗣真在《书后品》中将书法分为九品,上上品之前复列逸品,他对逸品的诠释是:“偶合神交,自然冥契”,“神合契匠,冥运天矩”。现当代时期,更有直截了当地论述这一观点的。如:“文学的最高境界是朴素”(钟敬文),“朴素是真的高贵”(徐志摩),“最高的文采是朴素,因为朴素是美的首要条件”(王西彦)。

朴素,并不仅仅是对形式的追求,艺术的朴素自然,应该是高妙的技巧与真实内容的有机统一的完美结合,将艺术形式与技巧消融在艺术内容中去,这是高度艺术化的表现。艺术家的创作,呕心沥血而不见痕迹,反复雕琢又似漫不经心,这正是朴素自然的美学理想所追求的境界,这正如常言说的“巧夺天工”、“出神入化”,亦如古人所言“羚羊挂角,无迹可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朴素无华的,却又含有很高的艺术技巧,只是这经过多次锤炼的高超的技巧在那一气呵成的诗歌意境上,不露出一丝一毫艺术加工的痕迹。

在西方,即使在欧洲最黑暗的年代——中世纪的基督教的教义中,从13世纪圣托马斯发展的正统经院哲学就认为,简练和朴素是最基本的美感,是最接近天堂的特征,是高雅的修士应该追求的。米开朗基罗的书信集中,他这样论述道:“还有什么能比简约的表达更难把握的事情呢,每天都有大量喋喋不休的东西缠绕着我们,而其中具有美感的东西甚至一点也没有,因为他们都不够朴素……在创作中,永远要用一种简洁而直截了当的方法描绘你所了解的东西,……并在一幅画或雕塑中做到有所突出,这两点解决好了,一切作品都是很容易的事”在雕塑史上迎来了第二次高峰,甚至因为他建立了卡比多广场而开启了豪华美丽的巴洛克风格的先河的米氏,他在笔记中心灵深处一次次呼吁艺术审美的至高境界——朴素美。

在18世纪法国,有一位卓越的现实主义绘画大师,他就是夏尔丹(1699-1779)。朴素、单纯是夏尔丹静物画构图所具有的特点。《虹鱼》画面上呈现新的意趣,一只小猫和悄悄地爬过桌子上的牡蝠,瞬间的动感,使画面的生活气息无尽。《厨桌》《有铜水箱的静物》,构图均衡稳定画面简洁朴素、色彩丰富而具有表现力。画面效果类似剪影,单纯而简练,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夏尔丹创作的生活风俗画是18世纪的法国现实生活的真实反映,其作品朴实无华,人物形象的刻画和对周围环境的描绘简洁、自然、真实。他着力表现普通的城市平民的形象和生活,手法写实,表现单纯、自然而又抒情。其作品简洁的构图、坚实饱满的色彩,自然朴素的画风,高雅的情操,开创一代新风。

维米尔(Jan Vermeer,1632-1675)这位17世纪荷兰著名画家以一丝不苟的写实主义风俗画为人称道。其地位在荷兰仅次于伦勃朗。他的作品让我们感受到朴素也是一种美,在传世名画《倒牛奶的女仆》中,穿透窗户的阳光照射在女人背后的白色墙上,墙面产生出明亮而眩目的白光。女人的脸庞宁静祥和这和倾倒牛奶的动势,恰好形成一种静与动的迷人张力。室内洒满光线,人物平常简单的动作与神态,得到了最精简的诠释,一切似乎在时间与空间中凝结,一下子化为永恒。这幅画所呈现的精湛的光影技法,给画面平添了许多温暖的人性关怀,使之成为艺术史上难得的一幅杰作。维米尔的画虽然朴实,但是很有感染力,他把他的感受与体会一点一滴的渗透到作品中,使人回味无穷。在维米尔的作品里我们感受到了朴实的美感,因为作者的选材来自于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他很好的用油画的形式表现出“原生态式”的生活,这种“原生态式”的朴实型的油画是维米尔绘画的特点,也是他的作品吸引人的地方。

返璞归真是当代社会人们生活和艺术追求的潮流之一,在现代绘画中,有很多画家追求着质朴的情感和独立的精神。比如,后印象派的画家高更等都曾大胆地从现代文明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去追求一种新的绘画精神并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他是一位最富有原始生命力的画家,他从原始、野蛮中得到生活的力量,远离现代文明的矫饰与虚伪,一心去领悟自然、神秘的真理,他的绘画风格独特,将装饰性与象征寓意结合起来,表达直率,让人感到野蛮、粗野和原始。其作品,表现性的因素很多,而对朴素美的追求也显而易见:作品形体简括,强调轮廓线。毕加索(1881-1973)这位在近现代绘画艺术史上闪耀着夺人的光芒的艺术家,一生画作颇丰,但简练和概括至极,几根线条,数笔色块,意向却无比的丰富,节奏和谐,美如夜曲。正如德米特里亚娃《毕加索》113页中如是说:绘画不是散文,而是诗。它是用造型性的韵律写成的诗……造型性韵律是一种协调而又同其他形式或其周围空间保持和谐的形式。从这里我们足可以发现毕加索追求的绘画是诗的境界。更要有诗的形式,诗是文学样式,单就形式来说具有天性的灵气。也有哲人说诗乃上帝之语言。此处不难理解毕加索的艺术追求,或者单就毕加索的绘画作品来看,朴素亦是公认的格调。

感受这些杰作里的朴素自然之美,对我们的创作也有很多启示。在我们的身边寻找我们认为最朴实的景色,借鉴大师的思路,创作我们的作品,这也是一种学习的途径。

朴素的艺术在我们的生活当中非常普遍,我们在生活当中随处可见,但是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恰恰要学到的是“从生活中来,回归到生活中去”的态度,艺术是情感的表现。但并非所有情感的表现都是艺术。那些单纯发泄情感的活动如哭、笑、咆哮如雷或者奔走跳跃等等并不是艺术创作活动。那些是情感的自在的形式而不是情感的表现性形式。表现不仅是表现,而且是一种有意识的、反思的活动,是一种创造性活动,它创造的不仅是形式。它本身就是一种人类自由的形式。有意识的活动是有目的的活动。生活处处都有美的气息存在,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善于用眼睛发现,用心去体会,它就会降临到在你的身边。

“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在艺术家那里,最高的美正

红木余料在现代设计中的再利用

施燚李若辉郁舒兰(南京林业大学江苏南京210037)

摘要:从红木余料的利用现状着手,考量红木余料在现代设计中再利用的可行度。搜集总结了红木余料在生活中可以应用的领域,并且探索分析了红木余料与现代设计结合的方式,最后指出了红木余料在现代设计中应用需要突破的瓶颈。

关键词:红木余料;现代设计;材料;再利用

2012大学生实践创新阶段成果

一、红木余料的现状

红木为热带地区所产,豆科,紫檀属(pterocarpus)的木材。红木资源有限,生长周期又非常长,有的可达几百年,因此,物以稀为贵的红木制品集实用、观赏、保值于一体,越来越具有独特的魅力。

我国家具企业的红木用材基本上倚靠进口,花费众多,但是在生产产品的过程中,多数企业对其所产生的红木余料没有进行再应用。在家具的生产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尤以不可再生的红木资源为主。这也是红木家具价格居高不下的原因之一。红木作为高档家具的原料,尽管是余料,在质量品质、收藏价值等方面仍具备潜力。弃置其余料是一种严重的资源浪费。

北宋时期,李诫就在《营造法式》中提出了对木材节约利用的原则,如:“务在就材充用,勿令将可以长用者截割为细小名件”,甚至连余材边料也不能浪费,提出“木植内如有余材,可以别用,勿令失料”。近年来,通过对木质废弃物的利用技术的开发研究,突破了传统做法上一开始就直接燃烧木材的方式,而是通过液化、气化等手段,使能量的转换效率提高,使获得的能源更容易得到利用。但是红木作为最高档次家具的用材,将其余料进行燃烧仍是一种暴殄天物的行为,如何进行合理的再利用,发挥其自身应有的价值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二、红木余料与现代设计的结合

1.在现代设计中,红木余料可以在很多领域中应用:

(1)文具

古有木质戒尺、木笔杆子等,在现代设计中,虽有合成材料替代了木材制得了这些产品,但是木材仍可以在文具设计领域大放异彩。相比较用大材、整材裁切制造文具产品,用余料制作这些小产品更为环保合适。并且,用红木余料制作出的文具由于具备了红木本身的价值特性,不仅具有实用性,也很适合作为礼品相互赠送。

是自然朴素、返朴归真、以质为美的审美境界。朴素自然高于雕饰美,但并不排除华美的篇章,朴素自然,是艺术的内容的真实与艺术形式的完美融合,这完美的艺术形式是作家运用高超的技巧辛勤耕耘的结晶,是一种不露痕迹的“第二自然”。写文章的人说“文字要深入浅出,不端架子,不故弄玄虚,要循循善诱,引人入胜。”绘画亦如拉家常,朴实得像麦穗一样,是籽粒饱满

(2)纪念品

在各处旅游的时候人们难免会买一些旅游纪念品带回家自己留作纪念或馈赠亲友等。除去传统手工制作的纪念品,近年来很多旅游纪念品是进行了现代设计、经过工业生产制成的,这些旅游纪念品大多设计精良但是用材一般,旅游者买回家中难以长期保存。若是可以将红木余料运用到这类旅游纪念品的设计生产中,不仅可以使其长期保存,实现旅游纪念品的纪念价值,也可因为红木的价值而使纪念品本身的价值有所上升。下图是国外一旅游景点的纪念品,结合当地旅游特色用木头精加工而成,深受游客的喜爱。

(3)首饰

通常在首饰设计领域中,设计师多用金银珠宝此类贵重材料,市面上的低端饰品则是以合成材料为主。而在我国古代,木材是饰品设计中常见的材料。无论是女子头上的发簪还是男子常戴的珠串,以至于闺房中的首饰盒,大多是用上好的木材制成的。在现代设计中,此种选材未尝不可借鉴。由于发簪、珠串所需的木材都是小料,红木余料则正是上选。当然红木余料在做首饰上可以应用的范围并不局限于此,珠花、吊坠、耳坠、佛像挂坠、手链、手镯、项链、扳指、手表等等都是可以考虑的题材。

(4)摆件

中国自古有玉石摆件,西方现代有施华洛世奇水晶摆件,摆件作为对美好的寄托,是家居、办公环境中常见的物件。摆件一般都用玉石或者水晶玻璃制作,价值高昂且显得剔透华美。其实红木色泽温润大气,收藏价值极高,也是制作摆件的极佳选择。自古木能养人,木质佛像、观音像、人物小像都是有吉祥寓意的。用红木余料做摆件无论是当成车饰、桌面装饰,还是拿在手

的麦穗,是高筋高粉的麦穗。

参考文献

[1]马晓琳《中国高等美术学院精选教材——西方美术史》河北美术出版社.

[2]田军.王剑.继平.达星.高更·塞尚画风[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2.

朴素自然 内蕴丰富 篇3

关中,对于中国文化和中国历史而言,都是一块光芒闪烁之地。在这片无言沉默的土地中,可供挖掘的历史蕴涵,无疑是异常丰厚而又广阔的。陈忠实着力描述的这些平凡的人,并没有意识到历史为何物,他们只是按本能、凭直觉谋生。 这些人日出而作,日没而息,面朝黄土背朝天,劳作勤恳,这群质朴的农民是《白鹿原》的主要表现对象。

对于中国这么一个典型的农业社会而言,如果不是追求书面历史的复述,而是企求真正表现民族的心灵秘史,那么肯定离不开对农民及农民生活状况的描述。只有真正理解和认识农民的所求,才有可能写出揭示中国深层文化结构的作品。陈忠实对描写对象及切入视点的选择,就显示出了他相当坚定的追求。无论是比较富裕、有田有地、有黄白财物的白嘉轩、鹿子霖,还是贫穷的、替人打工谋生的鹿三,无疑都是典型的中国农民。他们的生活理想与追求,全都寄寓在黄褐色的土地上,希望与失望都离不开气候及土地收成的制约。国家、民族、社会,这一切对他们而言,既十分遥远和抽象,更不会是他们所重视和关心的事情。用汗水换取收成,借以求得生存,才是直接关系和影响到他们切身利益的重要问题。不过,虽然他们对外部世界没有兴趣,但他们实际又不能不接受外部环境的影响。一代又一代的关中人,白鹿原人,不断地重复着关于“白鹿可以带来幸福,赶走灾难”的梦想。可现实给他们的,除了不断更换的长官称谓外,其他什么也没有改变。作者既抒发了对于历史与人生的感叹,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于历史就是不断重复之事实的认识。这种认识与感叹,贯串于《白鹿原》的整部作品,从而使得作品虽然没有着重于历史事件的复述,但历史的氛围感及意蕴感却十分强烈。战乱、饥荒在作品中都没有展开描写,而只是简明地写到未夫子劝退方巡抚的20万大军,然后是从县长到国民党县党部主任、保安团长、总乡约等官职走马灯式的更换,一茬又一茬不同服色的兵,都在糟害着百姓。且饥饿、瘟疫又时时肆虐,可以说中国最富庶地区之一的关中,并不比其他地区少受一点灾难的打击。纵观这一切,可以说,这些就是关中地区近现代史几十年的缩影。

《白鹿原》正是由普通人命运的际遇入手,展示了关中地区近现代悲壮的历史过程。从北伐战争,建立民国,到共产党组织穷人闹革命,办农协,国共两党分分合合,直到共产党取得最后胜利,都在这块土地上有过令人瞩目的演出,并留下了醒目的痕迹。历史的壮阔与豪迈,留在白鹿原人心中的或许只是一种悠远的传说,但在他们自认为是无可奈何的命运赐予中,体现出来的却是历史的沧桑。普通人固然不是历史的制造者,但历史的形成却凝结着他们的血和泪、悲与欢。

内蕴丰实的人物形象,无疑是《白鹿原》艺术成就的重要支柱。在白嘉轩、鹿子霖身上,或许没有反映出像朱老忠那么强烈的革命斗争色彩,也没有梁三老汉那种面对社会变革的固执与彷徨。但是,似乎不那么政治性的他们,不仅表现了中国农民的某种普遍性,而且在似乎不是特别鲜明强烈之中,充分反映出“他就是他”的个性内涵。坚守中国传统道德规范的做人原则,勤劳克俭,严于律己,是白嘉轩自觉的人生指导。打破好人坏人的界限划分,接近于人本的描述人物,是《白鹿原》在人物塑造上的一大特点。

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 篇4

摘 要:近代自然科学的进步,使人们认识到自然界是以系统的方式存在着的,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而不是孤立、静止、一成不变的,从而打破了形而上学的自然观,并最终导致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诞生。

关键词:自然科学;系统思想;自然观;马克思

中图分类号:A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6-0233-02

一、近代形而上学自然观的形成

拉开近代自然科学革命序幕的是哥白尼太阳中心说的发表,它的发表标志着向整个自然科学发布了摆脱神学束缚的“独立宣言”。哥白尼的日心说,有力地批判了唯心主义经院哲学,捍卫了唯物主义,这场天文学的革命,标志着自然科学从神学中解放出来,独立于神学的近代自然科学诞生了。由于当时自然科学还处于搜集材料的阶段,与当时所采用的“分析”、“孤立”的研究事物的方法相联系,哲学家们抛弃了辩证法,被形而上学所支配。但是对于中世纪的神学唯心主义来说,资产阶级哲学无疑是一个新的否定形式,而对于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哲学来说,它又是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反映到自然观上,就成为十七八世纪特有的形而上学的自然观。

近代自然观的早期代表人物是F.培根(1561―1626),在1620年出版的《科学的伟大复兴》中,培根尖锐地批判了经院哲学那种玩弄概念、脱离实际的倾向,他认为运动是物质本身所固有的最重要的特征,而物质的多样性正是由运动形式的多样性决定的。他在《新工具》中列举了19种“性质最普遍的运动”,认为除了机械运动外,物质还具有“紧张”、“趋向”、“欲望”、“抵抗运动”,以至于“痛苦”等等。在培根的自然观中,不仅坚持了唯物主义原则,而且具有朴素的辩证法因素,但是他的哲学已经有了机械的、形而上学的性质了。

近代自然观的中期代表是牛顿(1643―1727),他的自然观和认识论在近代自然科学界中有着很大的影响。在1637年出版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这部著作中,集中反映了他的物质观、运动观、时空观和演化图景。牛顿根据前人和他自己的实验和观察结果,系统地总结出三条基本的运动定律,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把地面上的运动和天体的运动联系起来,表明了宇宙中的所有物体之间并不是彼此孤立毫不相干的,而是通过引力相互作用着的,这一定律的发现推翻了“上帝决定星体位置”的宗教神学观念。但是,牛顿却忽视了机械力学运动,这种最普遍的运动形式与自然界中的热、光、电磁、声等物理运动以及生命的、化学的、思维的、社会等其他多种运动形式之间的区别。片面地夸大了机械运动,导致了把一切自然现象都归结为力学现象,把一切运动都归结为机械运动的形而上学运动观。

形而上学的、机械的唯物主义自然观在十七八世纪形成,并在自然科学中居于统治地位是有其深刻的历史根源的。首先它与当时的思维习惯和自然科学研究方法有关,由于人们的经验习惯,它们把事物看做是孤立静止、僵化的和永恒不变的东西,同时也与这一时期发展的重点学科有关。当时只有数学和力学达到了完善的状态,而数学本身比力学更为抽象,它只研究量的关系,其他一切属性都不考虑。当人们对整个自然界进行解释概括说明时,就自然而然地以力学和数学的观点去解释一切事物和一切现象,因此,近代的自然观不仅走上了形而上学的道路,而且具有严重的神学唯心主义的倾向。

恩格斯在批评以“自然界的绝对不变性”为中心的形而上学自然观时指出:“……自然科学在知识上,甚至在材料的整理上大大超过了希腊古代,但是在观念地掌握这些材料上,在一般的自然观上却大大低于希腊古代。在希腊哲学家看来,世界在本质上是某种从混沌中产生出来的东西,是某种发展起来的东西、某种生成着的东西。在我们所探讨的这个时期的自然研究家看来,它却是某种僵化的东西、某种不变的东西。而在他们中的大多数人看来,则是某种一下子就造成的东西,科学还深深地禁锢在神学之中。它到处寻找,并且找到了一种不能从自然界本身来解释的外来的推动力作为最后的原因……哥白尼在这一时期之初向神学下了挑战书;牛顿却以神的第一推动这一假设结束了这个时期。”[1]

二、近代形而上学自然观的破产

18世纪末19世纪初,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黑格尔哲学的出现,把哲学推进到了一个新的时期,辩证法被确立为普遍真理,人们开始从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统治下解放出来。黑格尔的最大功绩是在于:“他第一次把整个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都看做一种过程,即永恒的运动、变化、转换和发展的过程,并且企图去揭示这些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2]但是黑格尔这里把这丰富多彩、变化万千的自然界歪曲为精神的外壳。很显然,这是唯心主义的自然观,近代科学的发展,对自然的认识有了突飞猛进的变化,而工业革命促使整个自然科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这一时期,在自然科学中出现了一系列重大发现。首先是康德―拉普拉斯的星云假说,描绘了整个太阳系在时间进程中逐渐生成的历史。1755年,康德发表《自然通史和天体论》一书,首先提出太阳系起源星云说。该学科认为,太阳系是从弥漫物质(星云)通过自身的运动,由于吸引而不断凝聚,由于斥力而发生旋转运动,从最初的混沌状态,逐步发展成为有秩序的天体系统。这样一来,就取消了牛顿关于“神的第一推动力”。另外,由于该学说把整个太阳系表现为某种在时间上逐渐生产的东西,所以,在康德的发现中有着一切进步的起点。康德的“星云假说”为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成提供了天文学方面的论据。恩格斯曾对康德的学说给予很高的评价,说是“从哥白尼以来天文学取得的最大的进步”,是在“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观念上打开了第一个缺口”。

接着英国地质学家C.赖尔描述了地层的缓慢演化,1830年,赖尔出版《地质学原理》第一卷,正式提出了地质学中的渐变理论。赖尔的地质渐变论从地质学的角度为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产生提供了依据,主要表现为:他用地质自身的缓慢渐进否定了形而上学的静止观点,取代了造物主的创造,并用地质自身有的“水”、“火”两类元素解释地质的发展变化,把地质变化的原因归结为地球内部的矛盾运动。在《地质学原理》中,赖尔针对当时流行的地质变化的“灾变论”,用大量确凿的事实证明,地球地壳的变化,不是什么超自然力量或者巨大的灾变造成的,而是由于最平常的自然力,如温度、风、雨、地震、冰川、火山等,是在漫长的时间里逐渐形成的。人们对于地球的过去的`认识不是无能为力的,而是可以认识的。 德国的迈尔、英国物理学家焦耳、格罗夫等人几乎同时从不同途径发现了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指出能量既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它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在转移或转化过程中其总量保持不变。它使哲学的“运动不灭”原理有了自然科学基础,马克思恩格斯称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是19世纪中叶最伟大的定律。

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经过多年的考察和研究提出了生物进化论,进化论认为自然选择是有机界无限差异的原因,“而且进化论证明了:从一个简单的细胞开始,怎样由于遗传和适应的不断斗争而一步一步地前进,一方面进化到最复杂的植物,另一方面进化到人。”[1] 推翻了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物种不变论、目的论和灾变论。生物进化论说明了生物界的任何物种都有发生、发展、灭亡的过程,包括人在内一切物种都是自然界长期进化的结果,从而说明了生物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自然图景。由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德国动物学家施旺提出的细胞学说。认为一切生物都由细胞组成,细胞是生命的结构单位,细胞只能由细胞分裂而来。细胞学说从生物学的角度揭示了自然界的物质统一性和内在的联系。

正是由于上述的自然科学成就,特别是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细胞学说以及生物进化论这三大发现,从整体上描绘出了自然界相互联系相互发展的自然图景,这些都不但冲击了传统的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也使思辨的自然哲学失去了存在的基础。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新的自然观就其基本点来说已近完备:一切僵硬的东西熔解了,一切固定的东西消散了,一切被当作永恒存在的特殊的东西变成了转瞬即逝的东西,整个自然界被证明是在永恒的流动和循环中运动着。”[1]并最终导致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诞生。

三、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成与特征

马克思和恩格斯科学地总结了当时自然科学的最高成就,继承了古希腊自然观中的辩证法观点,克服了形而上学自然观中的缺陷,批判地吸收了德国古典自然科学特别是黑格尔辩证法的思想,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辩证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马克思主义对于包括人在内的自然界的总看法。它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纪中期的自然科学革命性变革中确立的。他与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一起组成了哲学。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包括三个大的方面:唯物论、方法论和辩证法。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在近代后期自然科学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它包含了两层含义:首先,它是一种“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对于包括人在内的自然界的总的看法和观点,反映了自然界的本来面目,与旧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自然观有着根本上的区别,因此,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将其称之为“新的自然观”、“真正合理的自然观”等等。其次,它是一个体系,是关于自然界的科学的哲学的“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一个相对独立的组成部分。它是以自然界的整体为研究对象从而揭示自然界的普遍联系、演化发展和总体规律等等。它以近代自然科学的充分发展为自己的科学基础,以特有的概念、范畴、规律为自己的理论内容,因此被称为马克思及恩格斯的“自然哲学”。上述的两个方面是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我们在考察自然观的时候要从两个方面辩证统一地去理解,不可偏废其一。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作为一种包含有系统思想的自然观,其中的系统思想只能是初步的,它有待于在后来的现代系统科学产生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65-317.

[2] 恩格斯.反杜林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22.

自然主义 篇5

As a literary form, naturalism first appeared in France in the middle of 19th century.It tends to express the idea in the natural way----as it exactly is, more truthful than realism.It first appeared in America at the beginning of 20th century, mostly written about the lower class about their hopelessness, misfortunes and sadness in this cold world.Social Background

The industrialism produced financial giants as well as proletariats with their fate out of their control.The poor life went bad to worse.The desperation in life made the philosophy of Herbert Spencer---the predestination, became popular.The influence of Darwinism----the survival of the fittest, put human into the animal world.Literary Background

Living in this cold Godless world, there was no freedom in any sense, live is to survive.Howellsian realism was too restrained to tell the truth of the harsher reality.In the 90s, French naturalism, with its new way of writing and new technique appealed to the young writers.Features

A descrip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 civilization, and a psychological essence of capitalism society.Reconstruction of literature, focus on new truthfulness,----the changing fromidealization and humanization to material and social tool of human beings.Eager to assert one’s identity, to define oneself against the social and natural force.Writers and Works

Frank Norris

1.Mcteague, the first full-bidied American naturalistic novel, the manifesto of naturalism

2.the wheat trilogy:the Octopus, the Pit, the Wolf,but the last was not finished.Writers and works

Stephen Crane

Maggie, a Girl of Street,---the first naturalism novel in America.The Red Badge of Courage

The Blue Hotel, and The Bride Comes to the Yellow Sky,----short novels

The Black Rider and Other Poems, and War is Kind----poetry collection

Writers and Works

Theodore Dreiser

Sister Carrie

Gennie Gerhardt

The Financier, the Titan, the “ Genious”

An American Tragedy

Writers and Works

Jack London

Martin Eden,----semi biography

The People of the Abyss

The War of the Classes

The Call of the Wild

The White Fang

自由意志的生物自然主义解释 篇6

自由意志的生物自然主义解释

塞尔试图把自由意志的心理状态说明与神经生物学解释结合起来,认为在自由意志行为中存在间隔.这种阐释虽然符合人们的日常经验和科学说明,但却引发了一个新的`难题,即神经元系统的决定性如何与意志自由行动中的间隔相一致.

作 者:吴彩强 WU Cai-qiang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语言与认知研究中心,浙江,杭州,310028 刊 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年,卷(期): 20(4) 分类号:N91 关键词:塞尔   自由意志   生物自然主义阐释   间隔   自我  

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 篇7

规则与社会科学解释-自然主义的视角

社会科学解释是社会科学哲学的重要领域,该领域最激烈的争论之一是:规则在社会科学解释中是何地位?从当代自然主义的视角,一个可能的回答尝试以下列方式给出:从个体行动解释切入,以原因和理由的逻辑关系问题为线索,考察自然主义从拒斥规则转向正面考虑规则的关键策略的.变化,分析其不足,最后试图提出修正的语义条件,进一步回答规则的描述在社会科学解释中的地位.

作 者:袁继红 YUAN Ji-hong 作者单位:广东商学院政治与教育学院,广东,广州,510320刊 名: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PKU CSSCI英文刊名:JOURNAL OF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年,卷(期):“”(4)分类号:C03关键词:社会科学哲学 自然主义 社会科学解释 规则 关联模型

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 篇8

摘要:从海明威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海明威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陷入了二元对立的悖论中,在与自然的接触中,其自然观呈现出一种矛盾性亦或双重性。他一方面热爱自然,谴责人类征服自然的行径;另一方面却宣扬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热衷于对自然进行精神征服。笔者结合海明威的作品分析了海明威作品中的自然生态主义及其表现。

关键词:人类中心主义;生态批评;自然观

前言:海明威是热爱自然、观照自然的作家。自然是他创作的主题之一。罗伯特.E.弗莱明(Robert E. Fleming)在《海明威与自然世界》(Hemingway and the Natural World)的前言中指出,很少有作家象海明威那样与自然关系密切。于海明威而言,自然是他生命的湾流,自然深入其骨髓,对于自然的热爱,对于自然的知识以及他对自然的需求伴随了他的一生。从青少年到中年,从创作的早期到中期,海明威的自然观经历了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并且对自然的态度呈现出一种矛盾性或双重性。他一方面热爱、赞美自然,表现出对遭到破坏的自然的同情和关注;另一方面他又渴望征服自然,从中见证自我的价值。而且海明威的生态矛盾观并不是无缘无故形成的,而是源自父亲的影响、宗教观念、以及个人经历等多方面因素,对这些因素的探究能使我们更好地理解海明威作品中流露出来的自然观。

一、海明威的人类中心主义自然观

人类中心主义(anthropocentrism)思想在西方源远流长,甚至可以说,整个西方文化的核心就是人类中心主义的,我们所说的生态危机可以说本质上是人类中心主义统治地位的危机的反映。因为西方文化的重要思维模式是一种二元对立思想,这使西方人较早产生主体和客休对立的观念,以致决定了西方人对待自然的基本态度。一方面,卞客对立使西方人总是把人和自然截然分离;另一方面,主客对立容易使西方人产生人类高于自然和应该战胜、征服自然的人类中心主义思想,并最终成为西方文化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思想范式。

1、海明威的人类中心主义自然观及其表现

人类中心主义的自然观认为,人类是生物圈的中心,只有人作为理性的存在物才具有内在价值,其他存在物无内在价值,仅具有工具价值,它们被排除在人类伦理关怀和道德共同体的范围之外。海明威在多数情况下对待自然的态度既是这种自然观的展现,人和自然的对立以及人要征服和战胜自然成为他多数短篇小说中的主题。比如《弗兰西斯·麦康伯短促的幸福生活》、《没有被斗败的人》以及《一个非洲故事》这几篇小说中,由于自然仅仅被视为人类征服的客体,其中的人物对被打死的猎物没有任何同情和怜悯之心。相反如果猎人打猎成功,人们会感到无比自豪,并为征服自然而庆贺一番。

2、海明威的人类中心主义自然观的成因

海明威这一自然观的形成主要是受西方文化二元对立思想,尤其是基督教文化的人类中心主义思想的影响。在西方哲学传统中,亚里士多德不仅给生物规定了等级关系、隶属关系,将人置于金字塔的顶层,而且认为自然为人类而不是为了所有动物而存在。文艺复兴人文主义的张扬则将自然看作是人类战胜的对象,考验人类知识的力量的对象。而莎士比亚对人“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1的咏叹表达了人类优越于自然的信心。在基督教文化里对人与自然关系也表现出人类中心主义思想。《圣经》“旧约”关于创世纪的传说中就奠定了人与自然之间怜理与被怜理的等级世界,自然注定低于人类。在《创世纪》中,上帝在考虑造人的时候说:“我们要照着我们的形象、按照我们的样式造人,让他们怜理海中的鱼、空中的鸟、地上的牲畜,和地上的所有野生动物以及地球上的每一个爬行动物”(《创世纪》1:26),“要生养众多,遍满地面,治理这地;也要管理海里的鱼、空中的鸟,和地上各样行动的活物。”(《创世纪》1:28)这种在人类中心主义指导下征服自然的观点确立了人与自然对立的二元对立思想。

另外,海明威生活在西方现代社会,其生活和创作的时代背景对他的自然观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西方现代社会里,正是科学主义盛行的时代,自然科学释放出来的巨大能量使人类对于征服自然、战胜自然充满信心。近代培根的实验科学、笛卡尔一牛顿机械自然观由于片面强调分析方法、强调主客二分,突显人与自然的区别,进一步强化了人类中心主义思想。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更认为“科技万能”,人类可以向自然索取一切。在美国,20世纪初工业革命达到高潮。大量的汽车来到农村、山林,乡村和田野变成了公路网,工商业发展势头强劲,民众在受教育程度、工资待遇和一般经济状况方面处于历史上的最好时期,进入了一个经济大发展的“镀金时代”,科学主义加强了西方传统文化中的人与自然二元对立以及人类征服自然的人类中心主义思想。生活在这样大的历史背景中,海明威自然免不了要受到这种思想范式的巨大影响。

二、海明威的非人类中心主义自然观

海明威的复杂自然观还体现在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生态思想,这些作品中的主人公把自然视为平等的主体,对自然有一种关心和爱护。海明威的这种生态意识己为众多国外批评家 1 William Shakespeare. Hamlet. Act2 .Se.2.lines.306-10. 所认同,他们认为海明威描述了美丽的田园牧歌式的自然风景,体现了大自然高度的审美价值,并通过探讨其作品中的人物角色是如何对待大自然的,来说明他的主题反映了一定的生态环境意识。如霞琳M·默非在文章《海明威作品中温柔的猎人:矛盾性抑或双重性》中说明海明威的作品揭示了一种对自然的尊敬和体验。格伦·拉弗也宣称人与大地的和谐关系对海明威至关重要。

1、海明威的非人类中心主义自然观及其表现

由挪威著名哲学家A·奈斯(AmeNaess)创立的“深层生态学”(DeePEcofogy)是激进环境主义思想中最有影响的一支,它颠覆了西方人类中心主义为核心的主导范式。它的理论基础是两条根本性原则,即大写的“自我实现”原则和“生态中心主义平等”原则。其中生态中心主义平等,奈斯称之为“生物圈的核心民主”2,亦被称之为非人类中心主义(non-anthropocenlrism)的自然观,即生物圈中的所有的存在物,包括人类与非人类、有机体与无机体,都有自身固有的、内在的价值,人应当与自然保持一种互动共处的关系。非人类中心主义把人类伦理关怀和权利主体的范围从人扩展至整个生态系统、自然过程以及其他存在物。这种生态思想在海明威的一些作品中也有一定的体现,他将自然作为一种独立性的存在而予以关注,人不是世间唯一的主体,人与自然是有机地统一在一起的,人和自然之间是和谐发展、共生共荣的关系。如在《大二心河》中有一细节描写,主人公尼克放生了一条鱼。在放生之前,他先把手弄湿,就是为了避免破坏鱼身上的保护层。又如在《一个非洲故事》里,尽怜朱玛和戴维之父在故事里表现出人类征服自然的人类中心主义思想,但是戴维已经开始把大自然视为平等的主体,对大象充满了同情和怜悯,而不再喜欢朱玛,因为朱玛杀害了大象,从中表现出一种非人类中心主义的自然观。

2、海明威的非人类中心主义自然观的成因

海明威的这一自然观形成有多种因素,有其家庭及自身经历的影响,亦有西方文化及创作时代背景的影响。

首先,海明威创作中流露出的自然观受父母尤其是父亲的影响很大。他的父亲长得非常威猛,爱好打猎、钓鱼等野外活动,“幼年时期他就是一个活泼淘气的‘野小子’,经常缠着爱好野外活动的父亲带他一道去打猎、钓鱼。”3大卫·奥尔指出,童年在野外的生活对生态意识的形成至关重要,在生态学方面有所作为的人在儿时都与某个地域有密切关系。这种童年时代的纽带“具有神奇的效果,可以使人在生态方面富于想象力。没有这样的经历,人们 2 Roderick F.Nash.The Rights of Nature.A History of Environmental Ethnics[M]. Madison: Th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1996,第46页. 3熊钧.海明威作品精粹[C].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第1页. 很难成为自然界忠实而有力的捍卫者。”4年少的时候,他就学会了露营,狩猎和钓鱼。而且在狩猎中,埃德·海明威不光教儿子使用工具和武器,而且还教给儿子打猎的一些原则,如不能为杀生而杀生,如果杀了,必须吃掉等,这些原则同海明威笔下的硬汉子们所遵从的一些基本规则相似。更重要的是埃德·海明威教给了儿子如何细腻地观察大自然的本领,海明威在他的作品中描写到大自然、酒和饮食以及他所要的捕获的动物时,往往能写出别人所观察和感受不到的美感,并且细腻得让读者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对于海明威大自然不只提供了无限美丽的景色和渔猎的场所,也提供了精神慰藉的场所。贝克在撰写的《海明威传》中也提到,每当他写完一部作品,他就会逃到西部或佛罗里达群岛去休整身心。

其次,众所周知海明威穷其一生游历自然,使他成为一位迷恋大自然的作家。自然是海明威创作的主题之一。他去过伊利诺斯州的大草原,密执安的铁杉林,西班牙、东非、基韦斯特、比米尼、古巴、美国西部的落基山等地的自然对于他来说,不仅仅包括景色,也包括经历和活动,这些进一步扩展了他对于自然万物内在价值的认识,对自然的态度也在变化发展着。早些时候,年轻的海明威就从父亲和祖母那里继承了“不能为杀生而杀生”这一理念,即一方面酷爱狩猎,另一方面又尊重猎物。有一次一只箭猪和邻居的狗缠在一起,海明威和他朋友一起把箭猪给杀了.他们为此而被教训了一顿.据贝克毋幽哟记载,由于已经杀死了箭猪,海明威他们只得把这头肉臭皮厚的箭猪煮了吃了。这一次的教训让海明威刻骨铭心,使他领悟到为杀生而杀生是一种犯罪,也使海明威作品中,流露出对动物的尊敬、赞赏和对他们遭遇的怜惜。

另外,海明威的生态思想亦受到西方文化和宗教的强烈影响。西方文化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虽然是人类中心主义占了主流,但人和自然和谐共存的思想资源还是有悠久的历史。《圣经》本身就既包含了征服、统治自然的观念,同时也含有爱护美好的自然界和保护濒临灭绝物种等生态思想。生态哲学家罗尔斯顿认为,诺亚方舟行动计划是挽救濒危物种的第一个行动计划。《圣经》里也有大量的对大自然和野生动植物的赞颂。以色列人认为,自然资源及其壮丽是大地的重要特色,摩西把上帝的应许之地描绘成一块生态乐园。此外,在古希腊神话中,北美印第安文学,卢梭、华兹华斯和梭罗等19世纪浪漫主义时代的作家作品中包含有丰富的生态主义思想。这些思想对西方人的生态思想产生了及其重大的影响,海明威也不例外。

最后,海明威生活及创作的时代背景也促使海明威形成了这一自然观,虽然海明威生活 4 F. Marina Schauffler. Turning to Earth:

Stories of Ecological Conversion[M]。Chalottesville University of Virginia Press,2003,第56页. 的现代社会发展迅速,但“进步”是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的。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美国人同大自然的关系更加恶化。一个典型的例子是从19世纪80年代到20世纪30年代,美国西部平原数次发生严重的沙尘暴,而且影响的地区越来越广。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人对环境的关注也越来越强烈。另一方面,这一时期,西方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大规模的战争屠杀、灾难性的经济危机、贫富的悬殊,这些在人们的心灵上留下了可怕的创伤。海明威本人参加过二次世界大战,亲眼目睹了战争和科技对自然和人性的摧残。1918年海明威以记者的身份参加美国红十字会的战地服务队,开赴意大利前线,停战后带着遍体鳞伤回到美国,战争的恐怖经历在他的心灵深处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创伤。而战后的物质文明并没有给社会带来安定与完善,反而带来了道德上的沉沦。这些对他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海明威成为一位彻底的反战者,主张人类社会自身的和谐相处,并追求对自然的回归,从中获得精神的慰籍。

结语及启示

要真正确立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的关系,惟有摆脱人类社会所建立的以个人自我价值为出发点,以对一切为语言所限定的异己力量的征服为价值实现手段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即人类中心主义。只有真正走下人类为自己设立的至高无上的宝座,才能清醒地处理好与自然的关系而不至于让大自然的报复将人类文明吞噬成一具白骨。但人类中心主义是在历史的长河中伴随人类社会的飞速发展而确立起来的并在一定历史阶段对文明的发展起过不可低估的作用,其在人类社会中的地位已是根深蒂固,每一个人都不可避免地受着它潜移默化的影响。当代人意识到了“出海太远”的危机,但仍难以摆脱对征服自然的自豪感的追求。海明威二元对立的自然观仍然在当代人的身上延续。这种自然观上的矛盾反映了现代人面临着如何认清人自身在自然大家庭中的正确位置,纠正长期以来形成的万物以人为中心谬论的重大课题。在如何恰如其分地贬低人类自我及其传统的伦理道德,重新确定自然中万物的作用时,人类陷入了尴尬的局面。即使是在当代,生态主义与人类中心主义之间还在进行激烈的论战。如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以及人类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跨越人类社会学、文学、政治、经济各大领域的广泛被共同关注和研究的焦点。

参考文献

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 篇9

2008年5月23日上午,温家宝总理在汶川大地震后第二次来到设于四川长虹集团培训中心院子里的北川中学临时学校,看望在汶川大地震中幸存下来的师生,他在黑板一侧一笔一划竖着写下“多难兴邦”四个大字勉励师生们。他满怀深情地说:“我希望大家要面向光明的未来,昂起倔强的头颅,挺起不屈的脊梁,燃起那颗炽热的心,向前,向光明的未来前进。”①

温总理所用的“多难兴邦”,指多灾多难的局面往往可以激发人民励精图治,奋发图强,战胜困难,从而转危为安,使国家复兴强盛起来。此语出自《左传·昭公四年》:“邻国之难,不可虞也。或多难以固其国,启其疆土;或无难以丧其国,失其守宇。”温总理所用的“多难兴邦”不仅是对战胜大地震灾害的坚定信心,而且也是对建国60年来抗击重大自然灾害的历史总结。60年的史实雄辩地证明,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使中国不断战胜一个又一个重大自然灾害,使我们国家更加繁荣昌盛。

一、中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

联合国减灾科技委员会报告中所描述的中国:“这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少数国家之一,大陆地震的频度和强度居世界之首,占全球地震总量的1/10以上;台风登陆的频率平均每年高达7次;从有人类记录以来,旱涝灾害、山地灾害、海岸带灾害每年都在中国发生。”②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仅发生的重特大自然灾害就有十余次之多。现列举部分如下:

1954年江淮大水。该年江淮梅雨期限比常年长一个多月,雨量大,持续时间长,汉口长江水位高达29.73米,较历史最高水位的1931年高出14.5米。黄河海河也有局部发生洪水。此次水灾淹没农田4755万亩,导致3万多人死亡、1888万人受灾,财产损失在100亿元以上。

1959--1961年自然灾害。灾害导致农业生产大幅度下降,市场供应十分紧张,人民生活相当困难,人口非正常死亡增加,三年因灾直接死亡人口总计22000人,仅1960年和1961年两年统计,全国总人口比上年分别减少1000万人和348万人。

1976年唐山大地震。1976年7月28日3时42分53秒,河北唐山市发生里氏7.8级地震,地震破坏范围超过3万平方公里,有感范围广达14个省区市。地震共造成24.2万人死亡,16.4万人受重伤,直接经济损失高达100亿元以上。1976年我国国民经济收入比上年下降2.7%,使国民经济濒于崩溃的边缘。

1978--1983年北方连续大旱。1978年,全国出现大范围干旱,受灾6.03亿亩,成灾2.69亿亩;1979年秋、冬干旱范围大;1980年夏季华北、东北大部和西北部分地区出现了较严重的伏旱,全国受旱3.92亿亩,成灾1.87亿亩;1981年春季北方冬小麦区雨水少5-7成,缺水人数达2297万人,秋季雨水少4-9成,全国受旱3.85亿亩,成灾1.82亿亩;1982年全国受旱3.11亿亩,成灾1.5亿亩;1983年全国受旱2.41亿亩,成灾1.44亿亩。

1998年大洪水。该年7-9月期间,长江流域发生了自1954年以来的又一次全流域性大洪水,加上东北的松花江、嫩江泛滥,以江西、湖南、湖北、黑龙江四省为最,共有29个省、市、自治区都遭受了这场无妄之灾,受灾人数上亿,近500万所房屋倒塌,2000多万公顷土地被淹,经济损失达1600多亿元人民币。2008年南方大雪。是年1月10日以来,中国南方19个省级行政区均受到连续三次降雪、暴雪天气过程。死亡60人,失踪2人,紧急转移安置175.9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7270.8千公顷;倒塌房屋22.3万间,损坏房屋86.2万间;直接经济损失537.9亿元。其中湖南、湖北、贵州、广西、江西、安徽等6省区受灾最为严重。

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级特大地震,烈度达11度,余震3万多次,涉及川、甘、陕、渝等10个省区市417个县市区。灾区总面积约50万平方公里、受灾群众4625万多人,其中极重灾区、重灾区面积13万平方公里,受灾群众1510万人,遇难69227人,受伤374643人,失踪17923人,需要紧急转移安置受灾群众1510万人,直接经济损失8451亿多元,引发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堰塞湖等次生灾害举世罕见。

2010年甘肃舟曲和四川汶川、绵竹等地特大山洪泥石流。2010年8月8日凌晨,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暴雨引发的山洪、泥石流冲进县城,夺去1478人的生命。接着,在四川发生8·13和8·19两次强降雨,使全省20个市(州)114个县(市、区)946.7万人受灾。两省洪水、泥石流主要发生在5·12特大地震重灾区。以四川8·13特大群发山洪泥石流灾害为例,5·12震中汶川县映秀镇红椿沟形成长约200-300米、容积70万立方米的壅塞体,遇险群众8000多人;地震极重灾区绵竹市清平乡特大山洪泥石流,冲垮上游幸福大桥后堵塞老清平大桥,致使绵远河堵塞,河水改道,遇险群众5000多人。

二、社会主义中国在抗击重大自然灾害中昂首前进

60年来,通过从灾难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我国的防灾减灾工作和应急管理能力建设不断加强,抗击重大自然灾害的能力大大提高。

从防灾减灾角度看,以防治水旱灾害为例,从上个世纪50年代起的“40年来,沿七大江河流域建设与加固了22.6万公里的抗洪堤坝,修建了8.33万座大、中、小型水库,建成了万亩以上灌区5300多处,固定排灌站46万多处,机电水井251万眼,灌溉面积从解放初期的2.7亿亩发展到7.2亿亩,并逐步发展了我国堤、间、水库、分滞洪与水土保持相结合具备一定规模的防洪体系,创造了三年二决口的黄河40年来安危无恙的历史奇迹,减轻了水旱灾害。”③

从加强应急管理能力看,在历次重大自然灾害发生后,我们的党和政府不管是在一穷二白、百废待兴的艰难起步时期,还是在国弱民贫、友国反目的三年特困时期,以及任务繁重、经济转型的发展关键时期,都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理念,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第一时间把抗灾救灾确定为当时全党全国最重要最紧迫的任务,广泛动员,快速行动,尽其所能,倾其所有,全力挽救群众生命和确保财产安全,夺取抗灾胜利。

在抗击自然灾害能力不断增强的同时,60年来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30年成就更为突出。从1978年到2007年,我国进出口总额从206亿美元提高到21737亿美元,跃居世界第三,外汇储备跃居世界第一,实际使用外资额累计近10000亿美元;国内生产总值由3645亿元增长到24.95万亿元,年均实际增长9.8%,是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长率的3倍多。

上述事例充分说明,新中国的建设成就并不因自然灾害的频发而逊色。中国人民在遭遇“多难”之时,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奋起而“兴邦”,并以此证实了伟大导师恩格斯的论断:“没有哪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

三、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是多难兴邦的根本原因

(一)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的领导优势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在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只有共产党才能把13亿人的力量凝聚起来。我们党之所以能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战胜一个又一个风险,就是因为始终高度重视自身建设,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不断巩固和发展党的先进性。一是坚持以人为本,进一步彰显了党的执政理念的强大感召力。二是党中央快速反应、指挥若定、周密组织、科学调度,充分展现了高超的领导水平和危机处置能力。三是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重于一切、大于一切,舍生忘死、勇往直前,做到了危难关头冲得上、关键时刻豁得出。四川8·13和8·19特大山洪泥石流发生后,四川各级党组织把党中央“务必把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首位”的部署作为应对本次灾害的准则,以更有效、更快速、更科学、更人性的决策反应机制,在第一时间从受灾区域安全转移群众近百万人,虽然有40余人不幸遇难,但在突发的巨大灾难中最大限度地避免了人员伤亡,创造了大灾之中成功避险的奇迹。

(二)社会主义制度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

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一次又一次在重要的历史关头发挥出巨大的威力。在抗击自然灾害中,“一切为了灾区,全力支持灾区”、“全国一盘棋,上下一条心”、“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意志和自觉行动。唐山地震后的恢复重建在国务院统一部署和指挥下,从1978年开始,来自全国的50多个援建单位、10万建设大军云集唐山,到1986年6月底,一座功能分区明确、布局比较合理、公用设施配套、抗震性能良好、生产生活方便、环境优美的新唐山重新屹立起来。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一声号令,全国上下一齐行动,短短两天内,中国政府便组织了13万将士、100多支医疗小分队赶到震灾现场施救,同时,专业救援队伍、志愿者也从四面八方奔赴抗灾救灾第一线。2008年6月11日,国务院印发了《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方案》,按照“一省帮一重灾县”的原则,形成对口支援格局,建立对口支援机制,安排山东、广东、浙江、上海等19个省市与四川北川、汶川、青川等18个重灾县及陕甘重灾区结成对子。到2010年9月底,纳入国家规划的29700个重建项目已开工99.3%、其中完工85.2%。农房重建已全部完成,城镇住房重建基本完成,学校重建完工92.1%,医疗卫生机构重建完工87.2%。灾区交通、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条件实现根本性改善,震后开工的成都至都江堰高速铁路用16个月时间建成营运。38个重建城镇中30个城镇已形成主体功能。灾区产业实现恢复提升,经济发展势头恢复到震前水平;灾区生态加快修复,防灾减灾能力得到加强。灾后重建进展顺利,如期实现“三年目标任务两年基本完成”。对口支援成为了我们党和政府举全国之力、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新创举,这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新救灾模式。

(三)人民军队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英勇善战的军事优势

面对各次重大灾害,人民解放军指战员、武警部队官兵、民兵预备役人员和公安民警总是听党指挥、服务人民,冲锋在前、勇挑重担,发挥主力军和突击队作用。从上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人民解放军共参加各种救援行动41万多次,出动人员1799万多人(次),动用飞机、舰艇11万多架艘(次)、机械车辆1334万台(次),抢救和转移群众415万多人,抢救各种物资3458万吨,根本解决了解放前一遇大灾大批人员死亡和流离失所的悲惨局面。”④ 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14.6万名人民子弟兵,心系灾区人民安危,肩负党和人民期望,从高级将领到普通士兵,发扬英勇顽强、不怕牺牲、连续作战的战斗作风,承担起抗震救灾最紧急、最艰难、最危险的任务。涌现了武警8740部队参谋长王毅、成都军区某陆航团、彭州市公安局光明派出所教导员蒋敏和江油市公安局巡警大队警察蒋晓娟等可歌可泣的人民钢铁卫士。在汶川大地震震中映秀暴发山洪后,武警四川总队25名党员组成的突击队成了群众转移的“天梯”和“扶手”,安全转移650多名乡亲。

(四)中华民族和衷共济、自强不息、关爱生命的精神优势

在罕见的自然灾害面前,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展现了无比坚强的意志品格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为伟大民族精神铸就了新的历史丰碑。在巨大灾难面前,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表现出前所未有的自信、从容、坚定和力量、韧性、勇气。在抗击1998年特大洪灾中,我们锤炼形成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敢于胜利”的伟大抗洪精神;在抗击5·12特大地震中,我们锤炼形成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这些精神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和新的发展,是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和新的发展,将流传青史,永放光芒。中国人民压倒一切困难而不为任何困难所压倒的英雄气概和伟大壮举,让世界看到了一个在抗御灾难中格外团结坚强的中国;看到了一个国家凝聚力、民族自信力、国民向心力空前强大的中国;看到了中国人民以浓厚鲜明的时代气息、开放自信的主人翁姿态,成为爱心与希望的传递者、光大者,成为民族精神的继承者、弘扬者。在这些精神鼓舞和感召下,即使是素不相识的人,也会冒着巨大危险,去努力为他人打开生命之门。四川8·19列车遇险事件中,广汉石亭江大桥在洪水冲击下不断晃动,一列由西安开往昆明的旅客列车在桥上遇险,1300多名乘客被困车中。冲上大桥抢险的当地村民们顾不上自身危险,一边大喊“桥快塌了,赶紧出来”,一边捡起路基上的石头,狠狠地砸碎车窗玻璃,拼命往外拽拉乘客。53岁的村民曾令述记得,自己一个人就拽出了12人。最后一名乘客终于逃出车厢,大家拼命跑下桥头时,两个桥墩就相继倒塌,两节车厢轰然落入水中,瞬间被冲出200多米。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

上一篇:我的表弟优秀学生作文400字下一篇:职场法则:新人如何寻找共同话题拉近关系

付费复制
期刊天下网10年专业运营,值得您的信赖

限时特价:7.98元/篇

原价:20元
微信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联系客服
欢迎使用微信支付
扫一扫微信支付
微信支付:
支付成功
已获得文章复制权限
确定
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