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

2024-10-22

说课(共8篇)

说课 篇1

[说课经验、说课稿]英语教师招聘面试说课经验总结 我是去年考的英语说课,再请教了别人后,把说课经验教训和大家分享一下,希望有所帮助。

1.说课稿

当时要求把说课稿交一份给考官,有不少人因为说课稿不通过而功败垂成。说课稿在准备是最好多参考一下有经验老师的。主要是看别人说课稿的逻辑和编排方式,怎么样组织课堂等。不要照抄,大家是说课稿都一样的话,会影响考官们对你的印象。如果说课稿编排的不好,会被刷下来的。尤其是英语的 Important and difficult points,Aims to the teaching这样的标语千万不要弄错,最好不要自己翻译。另外排版要条理清楚紧凑,每部分内部可以用特殊符号来代替枯燥的1,2,3,既醒目又有条理。

有的地方不让准备,那么在下面之间准备的时候,要找好一个课文做一个完整的说课稿,再多拿几篇套进来试试,不然现场准备时条理才会清晰。

2.说课

一定要背熟自己的说课稿,要背的完全不打梗!这很重要。最好找同学或朋友旁听试讲一下。可以锻炼自己的胆子也可以让人帮忙找找自己的不足。还可以用手机等录下来自己听听。我就是这样的。一开始自己以为准备的不错了,录下来一听就傻眼了,赶紧再练,直到听着还可以了,比较流畅了。在说课时考官还要看你的表情,手势等,如果你录下来的比较流畅了,在考官那里就是ok了。

说课时板书不要太多,最好控制在10个单词,也就是写写说课的题目,自己的姓名,以及你认为在最出彩的或最重要的部分的简单标题。

说课时要声音洪亮就不用说了,还最后能配上手势。我就是把那份说课稿一卷做教杆用。手里有东西比较不害怕。

最好面带微笑,记不起来的时候要微笑,停留最好不超过5秒,还想不起来就直接说下面自己想的起来的。没有必要完全一字不差的背说课稿。我一同学在开始引入是时候就是背了段美文,效果还不错。

3.回答问题

这个老师都讲过,听不清的不要重复问第3遍。第2遍听不清也要回答。记得我有一问题问完第二遍了还没听清,我就回答,我没有很理解您的意思,但是我认为应该是……答完那个考官就笑了,显然答的不对,但是她对我的印象还是比较好。

回答问题一定要看着问你的考官,扫视其他考官。面带微笑。

一定要记得要说谢谢。没必要每一个问题回答时都说谢谢,但是第一个问题回答前最好要说。走之前擦黑板。考官不让擦就算了。如果你进去时黑板有字最好擦一下。

关于教学教法就记住爱生、敬业、专业知识扎实,让学生发挥特长,这一点也很重要。教育的关键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让学生全面发展。回答的点基本都要围绕这些框框再发挥。而且记住答题最好要分1,2,3……

以上就是个人经验,希望对大家有用。

说课 篇2

1 说课的含义

所谓说课, 就是教师以语言为主要表达方式, 在备课的基础上, 面对同行、领导或评委, 系统而概括地解说自己对具体课程的理解, 阐述自己的教学观点, 表达自己对具体执教课题的教学设想、方法、手段以及组织教学的理论依据等, 由大家进行评说。可见, 说课是对课程的理解、备课的解说、上课的反思。说课活动由两部分组成, 即解说和评说。重点在解说, 即以教师口头语言表达为主, 以教育科学理论和教材为依据, 针对师生情况和课程的特点, 以同行为对象, 在备课与上课的基础上所进行的教学研究。其主要阐明的问题是教什么, 怎样教和为什么这样教及其理论依据。评说则是针对解说而进行的评议、交流和讨论。由于说课的目的不同, 说课可以是课前说, 也可以是课后说。首先, 说课具有群体性, 即由众多教师、同行参与。其次, 说课具有交流性, 即说课者和听课者要彼此进行意见交流。再次, 说课具有一定的研究性, 即交流的内容是各自经过一定研究的结果。最后, 还具有可操作性, 这种可操作性是由以下因素决定的第一, 说课的内容及其要求十分明确、具体和科学, 具有规范性第二, 说课不受时间、地点和教学进度的限制, 具有灵活性第三, 对每一位教师来说, 说课并非是高不可攀、神秘的、可望而不可及的东西, 而是一种简单易懂的、带有普遍意义的教研活动, 具有全员参与性。

1.1 课前说课的含义

课前说课是教师在正式上课之前。在认真备课的基础上, 面对评课人员以口头语育表达的形式, 用理论指导本节课教学的一种述说。课前说课的内容一般应包括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设计和说板书设计五个部分。原则上每次说课的范围是一节课的教学内容, 一般要求教师在15分钟左右的时间里, 将这五个方面的内容按照“教什么”, “怎么教”, “为什么这么教”的思路。用简明扼要的口头语言述说出来, 自始至终都要贯穿既要知其然。又要知其所以然的理念。

1.2 课后说课的含义

课后说课, 就是教师按既定的教学设计进行上课, 并在上课后向听课的其他教师或教学研究人员阐述自己一节课设计的整体思路, 并比较系统地介绍自己教学设计的理论依据, 核心在于说理, 在于说为什么这么教。由于课后说课可以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 强化教师教学的理性思考, 督促教师学习教育教学理论, 不断更新教育观念, 促进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 提高自身业务素质。课后说课的内容大体上包括说教材、说目标、说教学方法、说教学程序等诸方面。

1.3 课前说课与课后说课的区别

课前说课与课后说课是两种不同的说课类型。说课的对象都是评课人员 (教师、专家或领导) , 而不是学生。两者的最大区别在于.前者是说这节课“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么教”。侧重于理论认识;后者是说这节课“教得怎样”、“为什么会这样”、“如何改进”, 侧重于从教学效果的角度分析认识。它是授课教) 师在课后面对评课人员, 结合教学过程的实际述说教学成败原因和改进意见。就课后说课而言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存在不少误区。

误区之一:说课就是复述教案。说课稿与教案有一定的联系, 但又有明显的区别, 不应混为一谈。教案只说“怎样教”, 而说课稿重点说清“为什么要这样教”。教案是教师备课这个复杂思维过程的总结, 多是教学具体过程的罗列, 是教师备课结果的记录, 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操作性方案。它重在设定教师在教学中的具体内容和行为, 即体现了“教什么”、“怎么教”。说课稿侧重于有针对性的理论指导的阐述, 它虽也包括教案中的精华部分, 但更重要的是要体现出执教者的教学思想、教学意图和理论依据。简单地说, 说课稿不仅要精确地说出“教”与“学”的内容, 而且更重要的是要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具体阐述“我为什么要这样教”。教案是平面的、单向的, 而说课是立体的、多维的。说课稿是教案的深化、扩展与完善。

误区之二:说课就是再现上课过程。有些教师在说课过程中讲解知识难点、分析教材, 并把讲课时的提问学生的回答等具体细节复述给下面就座的各位评委、同行们听。其实课后说课时听众对上课的具体操作过程了如指掌, 说课是要说清楚教师为什么设计这些环节。

2 对课后说课的一些认识

2.1 说教材

教材是教学的平台, 说是主要说明教什么的问题和为什么要教这些的道理。即在个人钻研教材的基础上, 说清本节课教学内容及和前后教材内容的联系。说清本节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即简要分析本节课教学在单元教学、整章教学以及数学与代数空间与图形, 统计与概率实际与综合运用四个学习领域中的地位和作用, 说本节课的教学如何体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 说本节课教学对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以及应用意识与推理能力的作用。

2.2 说目标

说目标, 不仅包含说教学目标, 还包括说教学的重点、难点。说课的教学目标的确定, 不仅要根据课程标准的目标和整章教学要求, 说明知识技能目标中不同层次的要求和过程性目标的不同层次的要求, 还要在分析学生具体学情的前提下, 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说课的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及其依据。教学重点的确定, 要根据本节教材内容在整个教材的知识结构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来确定。说课中, 既要说清什么是教学重点, 又要说出确定它为重点的理由。教学难点要从教材内容、教学过程的矛盾、学生学习心理障碍等多个方面进行考虑和综合分析, 说清教学难点以及为什么是难点的道理。

2.3 说教学方法

说教学方法就是要说明怎样教的问题, 说课应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 灵活地设计有效的教法, 例如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手段, 准备什么样的教具。设计要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同时说明采用这些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理论依据。

2.4 说教学程序

教学程序是教师具体施教的步骤, 是教师教学设计的体现与教学理念的展示过程, 说教学程序是指教师说明本节课教学理念和课堂教学结构、层次;说清教学过程的总体框架;特别要说清怎样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怎样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怎样自然过渡, 怎样安排课堂节奏等。

2.5 说教后反思

说课作为教学研究的重要形式, 它的最终目的是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因此, 课后说课还应说出教师在执教过程中总结的经验, 发现的问题, 和参与者交流、讨论的结果, 进而获得完善、提高。

总之, 说课不能是简单地复述教案, 重复课堂教学活动, 必须用简洁、清晰的语言把备课中的隐性思维过程及其理论依据说出来, 使这些隐性的东西外现, 才能得到不断改进与提高, 最终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这一终极目标。

摘要:说课, 作为新的教研形式, 对于教育观念的改革、教育理论的理解和掌握, 对于教学的研究、反思、评价无疑是一种可取的有效途径。由于说课的目的不同, 说课可以是课前说, 也可以是课后说。文章分析课后说课的特点, 与课前说课区别开来, 从而走出课后说课的误区。

关键词:说课,课前说课,课后说课

参考文献

[1]熊川武.反思性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01.

[2]刘显国.说课艺术[M].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5.

[3]郑金洲.说课的变革[M].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07.

“校长说课”比较“教师说课” 篇3

《落叶》说课实录稿

主讲 / 窦桂梅 (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校长)

我认为,对于主题教学中的“主题”把握,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来确定。就是说,主题的内涵和外延,一定要根据孩子不同的年级、不同的年龄,让孩子得到相应的感受。一个一年级的小朋友所认知的内容,是不能和高年级的学生相同的。

众所周知,窦桂梅校长以主题教学闻名(可见《窦桂梅与主题教学》)。本篇说课,并非实践型说课,因而没有“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说学法”、“说过程”等内容。实际上,它是一篇观点明晰、案例充分、对实践有高度指导价值的理论型说课。窦桂梅校长通过本篇理论型说课,高度概括介绍了主题教学中“主题的螺旋上升”,由此指导一校之教学。事实上,理论型说课正是校长引导学校教学风格、风向最直观、最有效的手段。

本篇说课的第一段,窦桂梅校长便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本篇说课的中心内容——理论型说课是针对某一理论观点的说课,首先应把自己的观点说清楚。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要立场鲜明。

因此,这又涉及到一个主题教材编排的体系的序列问题——随着孩子年龄的不断升高,同一教材的主题的内涵和外延也应不断螺旋上升。这是编者必须要考虑的。而不是这年一个主题,下一个年级就不用“继续”探讨了。不同的主题之间也不是割裂的。关于主题,不是单纯“精神”层面的,包含很多,只是用“主题”概之,决非以往“思想教育之延伸”。从主体本身来讲,可以大而化之,可以小而化之。有时,每一个大的主题里也应该含有与之相关的小主题。一个个小的主题也许就是一节课落实的“点”,有时这个“点”需要一个星期落实;有时植一棵“小树苗”需要几年的成长,甚至一辈子的感悟。

就拿“落叶”来说,其本身的主题内涵我认为特别丰富,但却不能在刚入学的一年级小朋友里“揠苗助长”。

因此,对小学一年级的孩子,我定位较低,让落叶富有“情趣”,当作大自然给小朋友的最好的“贺卡”,适当暗含“四季轮回”之哲理。于是,除了识字解词之外,扩展了几篇不同体裁的小文章作为阅读积累。课后再进行“拔根游戏”的说话练习、“贴叶写话”的练习,作为说话和写话的补充训练。

理论观点需要实际的事例来证实。说课中要引用恰当的、生动的例子来说明自己的观点,这是理论型说课的重点。在本篇说课中,窦桂梅校长先后以“小学一年级”、“中年级”、“随着年级的升高”、“再往上走”、“再往高年级走”五个阶段,以实际事例说明主题的螺旋上升。此时,窦桂梅校长讲的并不是具体的《落叶》这一课,而是“落叶”这一主题。很显然,对校长的亲自指导,各个年级的老师会对号入座,再从自身角度进行教学研讨。

如果在中年级,我想,我们可以从“物质”价值的角度出发,围绕这个主题进行“落叶的形状”——如手掌形的、羽状形的、椭圆形的等研究。还可以进一步引领孩子探讨“落叶”的色彩为什么会不同,为什么会从树上落下?当然,“哪些作为药材?”“为什么会变成肥料?”等课题也会在孩子间开展研究。最后写成的研究报告,就是很好的作文呢。

随着年级的升高,我们还可以继续提升。比如,“落叶”后面藏着如人生打击的“寂寥萧瑟”甚至“悲凉痛苦”。这时,我们就可以让学生学习这样的文章。如屈原的——“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如王勃的——“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再比如鲁迅的《秋夜》中“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枣树,他们简直落尽了叶子”,以及他在病重期间写的一篇关于落叶的感叹。透过文字,再把这些不同年代、不同特点的作者放在一个时空进行讨论,一定别开生面。

再往上走,我们还可以从“落叶”的主题中反映人如落叶的一种“归宿”。于是,我们可以读日本作家东山魁夷的《一片树叶》。一夜坠地决不是毫无疑义的,正是这片片黄叶,换来了整个大树的盎然生机,这一片树叶的诞生和消亡,正标志着生命在四季里的不停转化。同样,一个人的生死就关系着整个人类的生活。死,固然是人所不欢迎的。但是,当你生命渐尽,行将回归大地的时候,你应当感到庆幸——也许,这就是那片落叶向我们娓娓道来的生死轮回的要谛——高年级感受的这些,回忆童年学过的《落叶》,尽管是童话,但想起老师下课前的那段话,与上面的有相通的地方,就像桥梁搭建在上面的命题,轻松“行走”过来。

当然,再往高年级走,我们还可以以“落叶”作为一种哲学命题——“世界上没有相同的叶子”,参差多态,各有风貌,又是一个命题可以研究——这又和当年研究叶子的形状的内容有了连接,并提升到精神层面。

需要注意的是,窦桂梅校长在本篇说课中所引用的事例,都附带阐述了“这样做的效果”——理论型说课不是纯粹的理论交流,它注重的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因此需要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把该理论在教学中的作用说清楚。

“落叶”这一主题,一个小学一年级的一节课里到底应该怎样体现?或者体现多少?我也把握不准。只是努力围绕设计的有关“落叶”的课堂活动以及课外活动,给这些小朋友心里种下一粒种子,让其在今后的精神成长中开一朵属于这一点的“花”,结一枚属于这一点的“果”。除了上面我们可以做的,还可以开展系列语文实践活动:可以制作书签,可以创作古代和现代诗歌,可以举行有关落叶甚至秋天的“古诗文朗诵会”或者“诗句探讨会”,还可以开展一次读书活动。比如读美国小说家欧·亨利的名著《最后的一片叶子》……要探讨的话题应有尽有。

无论是什么类型的说课,都应留有张力、留有发展的空间,而不要盖棺定论。窦桂梅校长在说课结尾处提出自身的疑惑,不仅仅是对自己抛出问题,也是向全体听说课人求解。

教师说课(实践型说课)

《边城》说课参考稿

主讲 / 余映潮(著名语文特级教师)

nlc202309041033

【教学创意】

两次整体阅读教学。

两次整体阅读教学中都用师生交流的方式进行。

第一次:读出文中的“美丽”。第二次:读出文中的“忧愁”。

这是一篇典型的实践型说课稿。不过,与大众范式不同,完整的余映潮老师的说课稿有其特殊的格式,大致包括“课文品读”、“语言卡片”、“说课”、“助读资料”四大部分。

其中,“课文品读”可以视作“教材分析”,但更为细致;“语言卡片”与“助读资料”可以视为教具的准备。而本文摘取的仅仅是“说课”部分。

【创意说明】

在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标教材中,《边城》(节选)出现在高一下学期的教材中,对于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对于节选本的课文,或日常教学,或高中语文教学的课时安排,我们都不可能企望将这一课上得非常精美深入——尽管《边城》的赏析文章浩如烟海,尽管《边城》的欣赏角度多如牛毛。

本创意力求做到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达到对小说、对课文的基本了解,力求角度精致,有别样的新意,同时关注学生自读欣赏能力的培养。

此处“创意说明”实际上是对学情分析的说明。

说学情,就是分析说明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状况、学习能力状况、思想道德状况以及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内容可能遇到的困难等情况。这部分内容可以单列,也可以插在说教材部分里一起说。

【课时安排】

两个课时。

【第一课时内容】

1.进行有足够力度的铺垫。

本文为节选,不进行有足够力度的铺垫无法让学生进入课文的情节之中,难以让学生感受到《边城》的基本内容与特色。

需要进行铺垫的内容有如下六个方面,其中第(3)个方面是重点:

(1)沈从文简介;(2)《边城》的主要特色介绍;(3)《边城》的基本内容介绍;(4)《边城》的人物关系介绍;(5)节选部分前面的基本情节介绍;(6)节选部分后面的基本情节介绍。

2.学生根据教师的安排自读课文内容。

(1)自读课文。自读课文的每一个部分,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2)围绕下面三个问题进一步自读课文:①根据自已的发现用一句话对课文进行概括。 ②从看出文章中的“美丽” 的角度自读课文。 ③从看出文章中的“忧愁” 的角度自读课文。

此处实为“说教法”、“说学法”与“说过程”的三者结合。

更多的时候,“说教法”、“说学法”、“说过程”是各自独立的。老师们可以从总体把握的角度,单独阐述教法、学法。比如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在《狐假虎威》说课中的教法分析:根据寓言故事的特点及本课的语言特色,教学中,以狐狸说的话为线索,以读代讲,以读促学,让学生在读中悟情明理。引导学生自由阅读,自由表达,打好自主学习语文的基础。再有,低年级学生喜欢直观、形象、生动的画面,为贴近学生实际,我采用简笔画、录像、动片演示等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依据新课标的精神,我运用了谈话法、对比法、表演法等教学方法,激励学生全面参与,主动学习,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第二课时内容】

1.进入课文学习。

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发现、自选角度对课文进行一句话概括。

课堂交流。

教师大致可以从五个方面进行小结:

(1)这是一个关于“祖孙”的故事;

(2)这是一个关于“心事”的故事;

(3)这是一个关于“唱歌”的故事;

(4)这是一个关于“情爱”的故事;

(5)这是一个关于“边城”的故事。

2.话题讨论交流之一:谈谈自己从课文中读出的“美丽”。

课堂交流。

师生对话的内容可能有:

翠翠之美,祖父之美;

环境之美,亲情之美,人情之美;

语言之美,意象之美,照应之美;

黄昏之美,月色之美,梦境之美。

3.话题讨论交流之二:谈谈自己从课文中读出的“忧愁”。

课堂交流。

师生对话的内容可能有:

翠翠心中薄薄的凄凉。

祖父听歌时的忧愁与快乐。

大老伴弟弟回家时,就决定了离开茶峒。

她在月光下坐了一阵,对溪除了一片草虫的清音复奏以外,别无所有。

4.教师课堂小结。

可参考下面的内容:

《边城》“背后”所“蕴藏”、“隐伏”的是“美丽总令人忧愁”这一普遍人生哲理。

作者曾说他的《边城》“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而是写出 “各人应有的一份哀乐”。在美的世界里,翠翠享有祖父的亲情以及两个俊俏小伙子的爱,然而因为天保的死失去了所有,只在美的边缘饱尝“失去”的愁郁。船总顺顺本拥有丰厚家资与两个能干的儿子,但因天保的死与傩送的远走他乡而沉郁不语。兵营杨马兵曾对翠翠美丽的母亲唱过山歌,却得不到爱,只能守着孤独孑然一人……一头是美,另一头却又是愁郁,这愁郁正是来自于美。边城世界虽然美丽,但人人却无法有个圆满的人生,在美的境况里隐现着的只是人生的愁绪。沈从文说“一切充满了善,然而到处是不凑巧。既然是不凑巧,因之素朴的善难免产生悲剧。故事中充满五月中的斜风细雨,以及六月中夏雨欲来的闷人的热,和闷热中的寂寞”。这“不凑巧”是作者对生命的跌宕和脆弱以及命运的不可捉摸的感喟,也是作者对人生境遇的理性概括。

——施军《“美丽总令人忧愁”》

说课最忌按图索骥,墨守成规,死搬硬套说课的条条框框。而余映潮老师的说课稿无疑是一份艺术品,真正实现了“说课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艺术,它贵在创造、贵在灵活、贵在特色”。

说课 篇4

本课从三个方面进行说课:

【说教材】

这一课的教学目标是:

1、会认“压,乱,垂,虹”四个生字,会写一个生字“垂。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充分感受雷雨前、雷雨时的情景,初步感知雷雨后的景象。

3、联系生活,培养学生有观察天气变化的意识。加入收藏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感受雷雨前、雷雨时的情景。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联系生活感知,感情朗读雷雨前、雷雨时的描写。

【说过程】

《雷雨》一课描写的是夏天下雷雨时景物变化的内容。对这一课的教学预设,我预设了四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进行导入并组织学习生字词。第二环节组织学生初 读课文并给课文分成雷雨前、雷雨时、雷雨后三个部分。在初读课文后,让学生欣赏关于雷雨前后的一些图片,然后紧紧抓住了“乌云、大风、闪电、雷声、雨、彩 虹”这几个词语,通过引领让学生给“雷声、乌云、雨、大风、彩虹、闪电”按先后顺序进行排列,从而让学生对下雷雨的整个过程有个更清晰的了解。在此基础 上,引导学生通读全文,把课文按雷雨之前之时之后的顺序分成三部分。第三第四环节是对每部分内容进行精细的解读,引领学生抓住其他一些景物以及文本中的一 些经典字词和句子,如“压、垂”等字和“雨越下越大……”等句子来赏读全文,读懂全文。这样的设计大大降低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难度,思路也很清楚。

【说方式】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采用看图与读文相结合的方法,启发学生的想象,引导学生感受雷雨的特点。力图体现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方式,以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为重 点,让学生自主探究识字、同桌合作检查、多形式的朗读感悟,从而获得收获,体验学习的快乐。在教学中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1、简约识字环 节。由于本文涉及的生字不多,只有四个生字,而且“压、乱、垂、虹”四个生字识记简便,可以利用学过的生字通过加一加或减一减的方法识记,所以在识字这一 环节,我以较少的时间让学生通过读准字音说出识记方法再读相关词语既“一读二说三再读”的形式展开教学。从而把更多的时间放在文本的理解中。

2、图文结合,朗读感悟。本教材中安排了两幅插图,在此基础上我又补充了几张关于乌云、闪电、雨、彩虹的特写图片,力图用形象的图画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如,在初读课文之后,我安排学生对雷雨之前之时之后的一组图片进行课件展 示,在赏完图片之后让学生说说看到了哪些景物,从而再让学生对这些景物进行先后次序的排列,以此来理清课文的脉络,把课文分成“雷雨前、雷雨时、雷雨后” 三个部分。又如:课文第一段“黑沉沉”这个词

学生不容易理解,要让学生通过看图,知道雷雨前的云很黑、很厚,所以看起来“黑沉沉”的。总之,利用多媒体课件再现雷雨时的情境,使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加深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促进感悟。

3、引导想象,加深体验。通过想象,加深学生对雷雨前后景色的感悟。让学生边读课文边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使学生边读边 思,在有所感悟的基础上,再看课件。而不是采用图解文字的方法。如:在读到“……叶子一动不动,蝉一声不叫。”以及“……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两个句 子时,引导学生进行想象,通过议论“叶子为什么不动,蝉为什么不叫?”“如果是你,当时你会怎样?”以及“蜘蛛逃走了,他可能去了哪里?”等一系列问题的 研究,让学生感悟出此时此刻天气的闷热。

4、体会悟趣,训练词句。这篇文章在运用词句方面非常准确、传神,值得细细体会。教学中我以各种形 式唤起学生对词语的直观理解,体会这些词语的精妙。如:“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一句中“压”字就用得很妙,满天的乌云是怎样压下来呢?我通过展示图 像,然后追问:①从图中看“压”字怎样理解?天上的乌云压地面这么近,人们感受怎样?学生经过训练,不仅会弄清了“压”字具体含义,而且会揣摩出了人们当 时的感受。又如“蜘蛛从网上垂下来……”一句中,对“垂”字的理解,通过引导学生给“垂”字换个字,即找找近义词的方式从而得到正确解读。再如“雨越下越 大,往窗外望去,树啊房子啊,都看不清了。”中“越…越…”就用得极为准确,教学时,我引导学生边看图边听雨声,学生自然体会领悟出雨是从小到大,慢慢变 化的,从而会说出了很多“越…越…”的句子。并且以“乌云越来越()风越来越()闪电越来越()雷声越来越()……”的词组练习加深对课文第一部分的理解(即雷雨前的理解)。可见,紧密联系视觉听觉效应等方式,在此基础上去体会词语读懂句子,学生 自然会学得有趣,用得正确。

【说板书】

本课的板书设计,我分三个方面设计:雷雨前、雷雨时、雷雨后。然后在精读课文的时候,分别整理并板书雷雨前有乌云、大风、闪电、雷声;雷雨时雨量由小到大,大到小来板书。整个板书简洁,条理清晰。

《学会看病》说课稿说课设计 篇5

1.认识11个生字。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词典理解“打蔫、残忍、喋喋不休、雪上加霜、按图索骥、艰涩、忐忑不安”等词语。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作者通过人物语言和心理活动等描写来表现人物,体会母亲感情的变化。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特殊的母爱方式,激发独自面对生活、磨炼自己意志的能力。

4.让每个个在通过合作学习、汇报展示、课堂互动交流中,都能体验到学习带来的喜悦,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和学习能力。

课前准备

收集有关母爱及自强自立的名言警句。

教学过程:

一、母爱揭题

1、师:母爱是黑暗里明亮的烛光,撕开夜幕,指引前进的航向。

母爱是冬日里和煦的太阳,驱走病寒,给我们带来温暖。

2、师:学完《母子情深》,我们有感而发,写了小诗寄托我们队母亲的深情。谁愿意读出来和我们分享?(学生朗读诗歌)

3、是啊,母亲对子女的爱有不同的表现方式,前面我们感受了慈祥的母爱,鼓励的母爱,这节课,我们一起品味另类的母爱。

4、打开书105页。

二、汇报预习情况

1、小组内交流汇报预习情况:我们还是照常现在小组交流预习情况,推向代表汇报。生汇报:(子、词、句、主要内容)

(1)通过查找资料,我了解了作者毕淑敏:出生新疆,是北师大的研究生,当过兵,是医生,也是著名作家,曾获很多文学奖。王蒙称她为“白衣的文学天使”。

(2)这节课,我理解了“打蔫、残忍、喋喋不休、雪上加霜、按图索骥、艰涩、忐忑不安”等词语;(出示词语朗读)

(3)我能够流利地读通读顺课文。(单独读、合作读、分自然段读)

(4)我知道了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儿子生病了,当医生的妈妈让儿子独自上按看病,学会了看病的事。

2、读书一环节,重点汇报读几段:

A、请大家模拟当时的情况,把母亲和儿子的对话同桌先表演一下。(1-20段)(同桌再演)母亲——残忍到心软 儿子——虚弱

B、再请几个同学分别朗读这几段,你发现什么?段21,22,23,26,27。

------描写母亲心理活动的句子。

——刚才这两组同学的朗读的两部分内容,在对人物的描写上有什么不同?

(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作出决定——一犹豫不决定。

师:言为心声,通过刚才的对话,你揣摩到作者怎样的心理变化呢?

三、理清心理,感悟母爱

1、教师再引导学生理清七个语段中母亲的心理变化:作出决定——内心矛盾——后悔自责——勇气回升,并引读这七个语段。

根据“阅读提示”中的“阅读课文,找出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的句子,体会母亲情感的变化”入手进行教学设计。在“深入探究,感悟母爱”这一教学板块中我这样设计:

师: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边读边找出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的句子,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多读几遍,想想你知道了什么,读不懂的地方打上问号。

接着引导学生四人小组进行讨论,在小组内交流划找的句子,并谈体会,不理解的地方和同学讨论。

学生经过讨论后,交流了相关的七个语段:

语段一:这样逼问一个生病的孩子也许是一种残忍。但我知道,总有一天他必须独立面对疾病。既然我是母亲,就应该及早教会他看病。

语段二:“正是。”我咬着牙说,生怕自己会改变主意。

语段三:“你到街上去打车,然后到医院。先挂号,记住,要买一个病历本。然后到内科,先到分诊台,护士让你到几号诊室你就到几号,坐在门口等。查体温的时候不要把人家的体温表打碎……”我喋喋不休地指教着。

语段四:我的心立刻软了。是啊,孩子毕竟是孩子,而且是病中的`孩子。我拉起他滚烫的手,说:“妈妈这就领你上医院。”

语段五:从他出门的那一分钟起,我就开始后悔。我想我一定是世上最狠心的母亲,在孩子有病的时候,不但不帮助他,还给他雪上加霜。我就是想锻炼他,也该领着他一道去,一路上指指点点,让他先有个印象,以后再按图索骥。

语段六:时间艰涩地流动着,像沙漏坠入我忐忑不安的心房。两个小时过去了,儿子还没有回来。虽然我知道看病是件费时间的事,但我的心还是疼痛地收缩成一团。

语段七:我看着他,勇气又渐渐回到心里。

学生理解这七个语段时,将重点放在第一、四、五、六这四个语段上。

教师再引导学生理清七个语段中母亲的心理变化:作出决定——内心矛盾——后悔自责——勇气回升,并引读这七个语段。最后学习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

四.总结:

1、学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可以是对母亲磨炼儿子的特殊母爱敬佩,可以对儿子独立面对生活的称赞,可以是每个孩子都有巨大潜能等等。)

2、拓展:

(1)在你的生活中遇到过这样类似的母爱或父爱吗?

说课 篇6

一、联系实际说教材

《小数的初步认识》是三年级下册第十一单元的内容。本节课是学生在初步认识了分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这里,学生第一次接触小数,学好这部分内容,能为以后系统的学习小数的知识奠定坚实的基础。

教材先安排认识整数部分是0的小数,再认识整数部分不是0的小数,最后介绍小数各部分的名称。第一个例题认识整数部分是0的小数,从测量长度的实际问题引入,第二个例题认识整数部分不是0的小数,从文具用品的价格引入,每一个例题的呈现都是从具体的生活情境出发,从而使学生更生动更具体也更自然的学习数学。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的地位,我把本节课的目标定为:

1、认知目标:联系小数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和归纳,初步了解小数的含义,会读、会写一位小数,知道小数各部分的名称,知道自然数和整数。

2、能力目标:在理解小数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各种具体的生活情境的创设,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数的发展,感受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激发他们热爱数学的情感。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商品的价格标签。

小数的初步认识是小学数学概念中较抽象,难理解的内容。一位小数是十分之几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学生虽然对分数已经有了初

辽宁中公教育:http://ln.offcn.com

步的认识,也学过长度单位、货币单位之间的进率,但理解小数的含义还是有一定的困难的,同时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小数方面出现的很多问题都是属于小数的概念不清。因此,理解小数的含义既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本节课的难点。

二、立足发展说策略

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为完成目标而采取的活动方式的组合。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我选择了以直观演示法为主,辅以谈话启发法、尝试法、引导发现法、生生互动法、讲练结合等方法的优化组合。充分发挥教师的点拨作用,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从而达到训练思维、培养能力的目的。

“以教材定教法,以教法定学法”的策略告诉我们,学法和教法是和谐统一的,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为了更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整个过程中通过多种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学习,诱发他们内在的潜力,使他们不仅学会,而且会学。

钱学森曾经说过:科学与人文精神是一枚硬币的两面,缺一不可。如果说数学教学的科学性是刚性的话,那么人文性就是它的柔性。人文精神需要的是渗透,需要的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落地无痕”。为了使数学教学脱去僵硬的外衣,显露出生机,洋溢着情趣,充满着智慧,在教学中我营造的是一种平和的宽松的学习氛围,师生平等的对话和交流,把数学教学定位在有意和无意之间。

三、情境互动说流程

辽宁中公教育:http://ln.offcn.com

本节课我安排了四个教学板块:

(1)创设情境,诱发兴趣;3分钟(2)联系实际,探究新知;25分钟(3)应用新知,解决问题;9分钟(4)引导学生总结。3分钟

第一版块:创设情境,诱发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善于发现和挖掘学生身边的数学,体现学习数学的现实意义,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我在设计本课的时候发现,我们教科书的价格都是以小数的形式呈现的。因此,完全可以把数学课本的价格作为本课课题的切入点。通过让学生猜一猜,再看一看的形式,引出生活中的小数,揭示出本节课的课题:《认识小数》

第二板块:联系实际,探究新知

在这一环节,我分了三个步骤来完成。

第一步骤是认识整数部分是0的小数。

首先情境引入:小明搬新家,要买一张新书桌,接到**的任务,和朋友小红一起到超市里去挑选,测量并记录下书桌面的长和宽。这时,课件出示:测量结果书桌面的长5分米,宽4分米。通过提问,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5分米和4分米如果用米作单位分别是几分之几米”的问题上来,让学生通过自主交流,得出结论:5分米就是10分之5米,4分米就是10分之4米。这时,教师明确的告诉学生:10分之5米还可以写成另外的形式——0.5米,教学读数时,可以让

辽宁中公教育:http://ln.offcn.com

学生先尝试读,有困难教师再做指导。“那么,10分之4米你能用小数表示吗?”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解决先说一说,再读一读。在这里,学生第一次接触小数,在教学时做到了有扶有放,收放自如,达到认知的迁移的目的。然后插入“想想做做”里的第一个习题。再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加深对一位小数的理解,完成“十分之几米”到“零点几米”的认知过渡,建立起关于小数的数感。

第二步骤是认识整数部分不是0的小数

学生在上一个环节已经初步认识了小数,这里可以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探索。课件出示:小明和小红挑选好书桌后,在超市里买了一些文具,分别是:铅笔3角,学生尺7角,圆珠笔1元2角,笔记本3元5角。先提出问题:这些钱数也可以用小数表示吗?这样的提问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刺激了学生的表现欲,促使学生积极的,主动的投入到数学活动中来。然后让学生分小组合作交流,对比分析,充分发挥教师的点拨作用,最后达成共识:3角就是0.3元;7角就是0.7元;1元2角就是1.2元;3元5角就是3.5元。

这里,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给了学生探索和发现知识的机会;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又使组员之间形成观点的交锋,思维的共享,达到了学习互补的目的。完成从感性到理性的思维飞跃。

第三步骤是认识自然数和整数

我设计让学生自学这部分内容。然后给出一些具体的数据让学生区分哪些是整数,哪些是小数,并指出小数的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

辽宁中公教育:http://ln.offcn.com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自学简单数学概念的能力,这样的设计既可以使学生获取知识,又可以树立学生学习数学的主人翁精神。

第三板块: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课程标准〉〉指出:练习,要使学生巩固知识,形成技能,发展创新思维。为了使课内的练习起到促进掌握知识,锻炼能力的双重效果,我在组织练习的时候注意了以下两点:一是练习的形式多样,保持学生学习的兴趣;二是练习的难度逐步加深,不断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第一个练习:抢答

抢答1:实物投影出示商店里各种物品的价格标签,让学生说出小数。

抢答2:出示一组分数,说出小数。这里故意出示一个分母不是10的分数,引起学生的讨论交流,明确今天这节课的学习内容。

第二个练习:看图先写出分数,再写出小数。

第三个练习:你能帮助他们吗?学生通过思考和交流得出结果。

第四板块:引导学生总结

让学生谈一谈本节课有什么收获?是通过什么方法得到的?使学生在总结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小数的含义,体会小数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自我反思的习惯,提高了他们自我梳理知识的能力。

纵观本课,每个教学环节的引入,都注意创设富有生活气息的,辽宁中公教育:http://ln.offcn.com

说课 篇7

职前教师和Y中学说课内容都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下册18.1勾股定理,经过分析发现,二者的说课活动还是有诸多不同。首先,说课的流程和内容不同。职前教师的说课是普通意义下的说课,属于基本操作,遵循时下盛行的说课模式,具有规定的套路。Y中学的说课打破传统的说课模式,更加注重说课的本质和质量,主要从课程标准、教师、学生三个方面阐述学生学什么、怎么学,教师教什么、怎么教,针对每一个教学点基于学生的学说课。其次,说课的形式不同。普通意义下的说课是说者说课、听者评说单向活动,时间上受到限制,大约10~15min;而Y中学的说课时间上没有严格限制,是教研组集体说课,形式上比较灵活,可以由一位教师说课,其他教师进行提问,也可以是说课者边说边向其他教师提问,大家就某一特定问题积极展开讨论。再次,说课的效果不同。前者,教师说课可以获得比赛的名次,是为说课而说课,仅仅获得学科内容知识,教师专业发展流于形式;后者,教研组全体教师通过说课—磨课—说课,不仅习得学科内容知识,还获得学科教学知识(PedagogicalContentKnowledge,简称PCK),真正发挥了说课的作用。

可以看出,职前教师的说课是普通意义下的说课,即说课是让教师以语言为主要表述工具,在备课的基础上,面对同行、专家,系统而概括地解说自己对具体课程的理解,阐述自己的教学观点,表述自己具体执教某课题的教学设想、方法、策略以及组织教学的理论依据等,然后由大家进行评说。[1]而Y中学的说课明显是一种带有“研究性”的说课,即将说课理解为教师通过“说”的方式,对教学问题和教学环节等进行研究,并在与同行交流的前提下达到提升教学水平的过程[2],是PCK视角下的说课。仔细分析两种说课的形式、流程、内容、效果,不难发现,造成二者效果显著差异的重要原因在于两个方面:一是说课的目的不同;二是两者建构说课的方式有差异。

一、为何说课

发起于中国河南新乡的本土化活动———说课,最初目的就是想通过说课这一教研活动,帮助教师搞清楚优秀教师处理某一特定教学内容的思维方式与策略依据,希望专家型教师带动一般教师的专业发展。但是说课发展到现在,流行的方式就是说课比赛,希望在短短的15min内说者阐明自己的设计理念和意图,听者听清并学会内化为自己的PCK,则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普通意义下的说课流于形式,为说课而说课,失去了说课应起的作用,变成了花拳绣腿,使广大教师参与说课的热情丧失,大部分学校的说课活动流产就不是一件奇怪的事情了。设想一下,没有强有力的PCK做支撑的教师说课,我们能期望职前教师和广大一线教师从这种说课中得到什么结果呢?教师作为教育者,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可能就是:怎样能够帮助教师带着掌握PCK的目的说课。[3]

PCK是有别于学科知识、一般教学知识的一种认知体系,它的核心内容是就特定内容向特定学生有效呈现和阐释的知识;从其构成来看,至少包括特定的学科性质、课程安排、学生前概念和错误概念的知识等。[4]PCK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教师专业化的核心问题就是发展他们的PCK。[5]因此,要想调动一线教师说课的积极性,使说课发挥应有的作用,就应厘清说课的目的,说课应真正起到帮助所有教师的PCK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把说课纳入PCK的视野,借助PCK说课就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PCK下的说课能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可以促进教师对教材的研究、丰富教师的学科知识;促进教师对学生的研究、提高教师的职业技能;促进教师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加速教师的角色转化;促进教师的自我反思、实现教师的自我完善;促进教师之间的相互协作,使教师群体共同发展、共同提高。[6]这是普通意义下的说课不可能做到的。

二、如何建构说课

PCK的定位在于“学科知识”与“一般教育知识”的融合,而其核心内涵在于将学科知识转化为学生可学的形式[7],其核心要素就是从学生立场出发实现知识转化。[8]基于PCK,说课就是说者基于学生立场向听者阐述如何把学科知识转化为学生可学的形式,是对自己关于特定教学内容的学科知识、教学知识、关于学习的知识如何融化成PCK的一种解释,是对自己教学信念、理念的进一步深化明确,以达到说者自清、听者自明、相互交流的研究范式。基于PCK,说者主要说清楚四点:学科某一特定教学内容在学科结构中的位置;学生在学习这一主题之前的理解和学习该主题的困难;有效重组学生对该主题的理解以减少其形成错误理解的教学策略;采取有效方法(例如模拟、说明、解释、举例和示范)呈现该主题。[9]现以《勾股定理》一节为例,谈谈教师如何在PCK视角下进行说课。

1.集体研课,每位教师都真正参与说课

PCK下的说课不再局限于普通意义下说课的固定流程,教师说课时既说教师教什么、怎么教,又说学生学什么、怎么学;既说对勾股定理一节课的认识,又说从何种渠道获得有关教与学的信息;既有教师说课,又有教师问答。说者可以回答听者提出的问题,也可以向听者进行提问。说者既可以向听者解释自己对某个问题的看法、思路,也可以提出自己的疑问,寻求听者的帮助,抑或抛出某个问题,大家集体讨论。此时的说课强调每位教师参与的积极性和自愿性,突出集体研课的重要性。

通常,每次说课都由教研组长定下本次说课的主题,大家围绕该主题积极研讨,可以就某个问题在纸上写出要点,积极查阅相关资料,包括阅读教学论等书籍;说课时,互相提问、追问,发表自己的看法,勇于暴露自己的不足,学习他人的“想”法,真正做到了交流学习的目的。此时的说课每位教师既是说者又是听者,既提出问题又回答问题,把不懂的问题当场提出来,大家一起协商、相互学习、互取所需。由于是真正地帮助每位教师解决自己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困惑,每位教师全部是自愿参加、积极研讨的。这样,每位教师获得初步的PCK。带着这样的PCK进行同课异构或者磨课,把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给教研组,进行研讨,修正教学方案,再次进行磨课,这样,教师的PCK已经成熟。

例如,L教师说A:围绕数学史和数学思想方法制定基于学生学习的教学目标,G教师问如何获取勾股定理的数学史和数学思想方法?L教师回答并获得G教师的认可后,抛出问题B:如何确定勾股定理的上下位知识?P教师进行了回答,H教师问P教师是如何确定这些上下位知识的?P教师耐心回答了H教师的提问,L教师进行了补充,H教师恍然大悟。经过这样的说课,教师习得了勾股定理上下位知识的获取途径,解决了自己的教学困惑(见图1)。

普通意义下的说课是一种“个人秀”,大多数情况下只是说者单打独斗,限于时间,说者匆匆忙忙,听者只听得一点皮毛,即使是评委,也仅仅通过说课稿和说者的表演进行打分,较少关注教师真正需要的PCK,造成说者不清、听者不明的局面,失去了说课应起的作用。

2.抓住各教学点进行说课

PCK下的说课主要抓住教师感到困惑的教学点进行说课。勾股定理的教学点(如图2)有很多个,这个点可以是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教学目标、学生学习勾股定理的前概念以及可能学习时的试误、教学策略和表征(如何板书、挂图、利用几何画板)、问题情境的引入和问题串的设计,也可以是数学史和数学思想方法的挖掘和使用,既有学生学的困惑,也有教师教的困惑。我们可以把上述教学点分别用A,B,C,D,E,F,……来表示,在每个教学点下又有多个子教学点,子教学点下又有多个子教学点,我们可以用A1,A2,A11,A12,……来表示。例如,关于数学史这个教学点,有数学史的收集、数学史的利用两个子教学点,在数学史的利用这个子教学点下又包含问题情境的引入、勾股定理发现后的说明、勾股定理的证明等几个子教学点,在勾股定理发现这个子教学点下又有如何引导学生发现三边之间的数量关系,如何引导学生从众多的数量关系中得出普遍规律“a2+b2=c2”等几个子教学点。每一个子教学点的提出都说明Y中学仔细研讨教学的每一个细节,反映了每一位教师的积极思考和教学反思。

针对每一个教学点,每位教师发表不同的意见,说出自己的教学设计意图和效果反馈,可以由专家型教师提出来大家一起讨论,也可以由新手教师说出自己的理解、提出自己的教学困惑,由专家型教师帮助梳理。在这种说课模式下,专家和新手站在同一个交流平台,相互学习、沟通、交流,专家型教师的教学智慧等隐性知识外显,如何思考教学勾股定理的每一个点的内心思维得以在全体教师面前真实地再现,新手教师的教学困惑逐步得到解决。

说课活动应看做是一个整体系统,教师“说课”应从设计、展现、论理、效应四个层序运作说清楚自己的教学设计及其理论依据。[10]因此,每个教学点一一解决后,再来说面。这个面就是要把前面的每一个教学点串起来,综合考虑教学某一特定教学内容的策略以及如何进行教学表征(采取何种教学手段),同时还要考虑教学时间的分配,毕竟一节课只有45min。Y中学针对每位教师提出的教学点的设计,集体研讨后形成几个预案,通过实际教学检验原预案,最后定出合理的教案。这里有一个前提,那就是要考虑每个班学生的实际情况,不能一刀切,Y中学在这方面处理得很好。

显然,普通意义下的说课在有限的15min内是不可能对每一个教学点细细展开的,仅能说到面这个层次,而能够真正解决教师备课、上课出现的教学困惑的恰恰是每一个教学点,这正是PCK下的说课能够做到的。有学者指出,从心理学的视角来看,说课实际上借助外部语言,把教师自己对课程理解的“课”表述出来,教师对课程的理解有十分复杂的心理,说课心理过程以理解为前提、以语言为中介,需要历经两次转换:首先在“教师视域”与“课程视域”融合的基础上生成“课程理解”,然后将教师的“课程理解”外化为教师的“课程话语”。[11]教师对每一个教学点的思考都有着复杂的心理过程,新手教师和一般教师渴望“窥视”优秀教师的内心思维,PCK下的说课对每一个教学点的说课实际上展现了每一位教师的内心思维,每位教师在说课的过程中都经历了隐性知识(说者的)→隐性知识(听者的)、隐性知识(说者的)→显性知识(说者的)、显性知识(说者的)→显性知识(听者的)、显性知识(说者的)→隐性知识(听者的)的知识转化[9],PCK已然生成。

3.形成说课圈,邀请知识渊博的他人指导说课

说课重在对每一个教学点制定依据和教学策略的设计意图,需要教师加强理论方面的学习,课程论、教学论、方法论专著和有关的教学研究论文需要教师阅读才能内化为自己的理论知识,这就需要知识渊博的他人给予一定的指导,这样的他人有渊博的关于教学内容的知识、教学的知识以及学生学习理解过程的知识,同时,还有大量说课实践工作经验。他们的参与将会有效避免普通意义下说课活动中的“花架子”现象。[3]笔者和教育教学专家就是这样的他人。勾股定理中蕴含的数学史十分丰富,如何在教学中渗透数学史着实困扰着Y中学数学教研组全体教师。笔者在参与他们的研讨中,向他们建议读一读汪晓勤老师的相关论文,了解一下HPM教学法、历史相似性原理和发生教学法,并向他们讲解张奠宙先生编著的《数学教育概论》(第二版)数学史与数学教育一节,使他们认识到数学史融入数学教学的必要性和选择性。[12]Y中学深受启发,在说课中很好地抓住这个教学点进行研讨,最终定下该点的教学策略:课堂开始引入外空交流,探索环节引入毕达哥拉斯的发现(百牛定理),证明环节介绍赵爽的勾股圆方图、欧几里得证明和总统证明,课外拓广要求学生收集勾股定理的证明,准备上一节汇报课。

在知识渊博的他人的参与下,Y中学和H区其他中学一起组成“说课圈”。H区数学教研活动多数在Y中学开展,在Y中学的积极组织下,其他中学的数学教师定期参加片区的教研活动,Y中学这种PCK下的说课就成了有效的教研形式。其他中学对Y中学针对每一个教学点的说课产生浓厚的兴趣,强烈要求参与他们的说课研讨并在本单位教师之间积极展开。Y中学的成功会起到一个很好的示范作用,必将带动H区全体数学教师专业的共同发展。要建立这样一个所谓“说课圈”,最为关键的问题可能就是有效的合作学习团体的建构,即要确保教师与知识渊博的他人一起工作。[3]除了教师教育者外,Y中学的L教师显然也是这样的他人,她毕业于肇庆学院已近10年(曾获肇庆学院第二届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一等奖),有两年的山区支教经验,Y中学建校之初成功应聘,现已成为Y中学的教学骨干,她积极响应践行郭思乐教授的生本教育,率先实践H区倡导的磨课活动,笔者带领职前教师参加的磨课实际上已是她执教的第三次磨课。在她的带领下,数学教研组全体教师都积极参与同课异构、磨课,相互学习,每一位教师都在教学反思中成长。正如这样的他人总结:“勾股定理教什么,就是要教学生对该定理的发现和证明,这个发现和证明不是教师教给学生的,而是学生自主得出的,由发现该定理就能自然地得出证明的方法,这才是高超的教学艺术,应该是一气呵成、水到渠成的事情。因此,如何寻求突破“a2+b2=c2”就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普通意义下的说课这样的他人只有在参加校、市、省的说课比赛时才会介入,这样的说课效果可想而知,这是与PCK下的说课无法比拟的。

浅谈“说课” 篇8

“说课”是授课教师在个人备课的基础上,面对同行、评委、专家等陈述自己课堂教学的理念、教学过程、教法学法、理论根据,然后由听者评说,说者答辩,交流切磋,共同提高的一种教研活动。说它容易,是因为它不需要具体学生的配合,不需要正规的教学环境,只是说课者向听课者面对面的交流。似乎可长可短,可多可少。说它不容易,是因为说课要求说课者具有一定的知识和能力,具有必要的理论修养,做到吃透教材、把准限度、弄清理由、掌握方法等。

说课除了要说出“教什么”和“怎么教”之外,更重要的是要说出备课中所确定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结构和教学程序的理论依据,具体阐述“为什么这样教”。

从说课内容上讲,说课分为四大块:

1.说教材。教材是学生学习的对象,是教师上课的依据。说教材包括阐述教材在整个教材系统(年级教材、整册教材和单元教材等系统)中的地位及分担的教学任务;说明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难点的设定及依据;说出教材中各知识点、能力点和教育点分布渗透的情况和处理意见,并站在理论的高度加以分析。通过说教材,使说者具有了解、掌握和运用教法的能力。

2.说方法。说方法在这儿指说教法和说学法。

说教法。主要说明“这样教”和“为什么要这样教”的道理及其理论依据。说课人应讲清运用何种教学方法向学生传授知识、渗透思想教育,培养能力,开发智力,训练非智力因素。灵活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也是体现一个教师教学水平与教育能力的重要标志。说课人解说在教学中如何发挥主导作用,如何处理教与学、讲与练的关系,确定在课堂上准备使用什么教具及怎样充分发挥教具的作用。有时,也可以教法与学法一起说。

说学法。素质教育要让学生主动发展,所以说课应重视研究学法。说课人应掌握学生的具体实际情况,依据相关的学习方法、理论,说明指导学生“怎样学”的方法及“为什么这样学”的道理。也可以根据教材的内容说出通过学习本节课使学生学会哪些知识和方法,培养学生哪些能力,进行哪些思想品德教育。

3.说程序。课堂教学是一个包括因素互相作用的动态过程,是教师备大纲、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备练习、备板书等诸因素付诸于实践的综合体现,也是对教师教学水平及教育教学能力的实地考察。

说教学程序主要说明教学的具体思路,课堂教学的结构安排和优化过程,并讲清这么安排的理论依据。这要求教师不但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而且要具备较强的教育能力及教育理论水平,科学地安排课堂学习诸因素。

4.说板书。说出如何设计本节课的板书及板书设计的意图。

以上所列,在说课中并非孤立存在,也非位置平等,它需要说课者根据教材的内容和自身的实际予以详略取舍,在基本原则不变的条件下,应倡导能体现个性特点和有创新意识的内容的发挥。

说课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更是基本功。说课者可以称为“解说员”。说课能锻炼说者的胆量,培养较强的口语表达能力;说课可以增强教师运用教育理论指导教学实践的自觉性,从而使自己的课堂教学创特色、出新意、上水平;说课可以活跃教研气氛,形成一种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的良好风气;说课可以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适应现代教学的要求;说课可以增强教师的教改意识,实现课堂教学结构的优化;说课可以提高教学管理的科学性,对教师的教学水平作更切实际的评估;说课也可以充实和丰富继续教育的内容。

【说课】推荐阅读:

上一篇:公司人事专员辞职报告下一篇:离职员工调查表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