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昆虫学实习报告

2024-07-20

农业昆虫学实习报告(精选7篇)

农业昆虫学实习报告 篇1

**大学

《农业昆虫学》课程实习报告

学 院:

学院

专 业: 20**级植物保护2班 学生姓名: 指导老师:

同组成员: 完成日期: 2013年 7月 12日

农业昆虫学课程实习报告

摘要:朱砂叶螨、莴苣指管蚜、豇豆荚螟、黄曲条跳甲、菜粉蝶、黄守瓜等害虫的拉丁学名、分类地位、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发生为害规律、为害特点 关键词:蔬菜害虫、形态、习性、发生为害规律、为害症状 前言:

一. 实习目的及要求

(一)实习目的

农业昆虫学是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一门综合性学科,不仅要求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还要结合生产实际来加深理解和体会。该课程理论与实际应用结合十分紧密,实践是掌握有关理论的重要环节。所以本次农业昆虫学实习旨在使我们学生学会在生产实际问题中将课堂中学到的知识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在实际问题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动手观察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对各类农作物的重要和主要害虫的形态特征的识别及种类、危害状、生活环境有所了解和掌握,为以后从事农业害虫的调查和治理和昆虫的课程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实习要求

1.掌握各种作物的主要农业害虫的种类。2.掌握主要农业害虫的识别特征。3.掌握农业各害虫危害的特点。4.掌握农业害虫的发生特点与环境。5.了解农业害虫的调查方法。

二.实习时间

2013年6月23日——2013年6月27日

三.实习地点

**大学**校区环境与植物保护学院、农学院、园林园艺学院生产实习基地

四.实验方法

1.由老师带队以小组为单位在基地各类农作物和果树上观察、识别害虫,并抓虫、拍照、用笔做记录。

2.在实验室内,老师鉴定每组所抓害虫

五.实习器材及工具

捕虫网、塑料箱、镊子、酒精、三角袋、相机、笔、纸

实习内容:

蔬菜害虫

(一)朱砂叶螨(又名红蜘蛛)

拉丁学名:Tetranychus cinnabarinus 分类地位:动物界 节肢动物门 蛛形纲 真螨目 叶螨科 形态特征:

雌:螨椭圆形,体色常随寄主而异,多为锈红色至深红色,体背两侧各有1对黑斑,肤纹突三角形至半圆形。

雄:螨前端近圆形,腹末稍尖,体色较雌淡

卵:圆形,初产乳白色,后期呈乳黄色,产于丝网上或叶背。生活习性: 幼螨和前期若螨不甚活动。后期若螨则活泼贪食,有向上爬的习性。先为害下部叶片,而后向上蔓延。繁殖数量过多时,常在叶端群集成团,滚落地面,被风刮走,向四周爬行扩散。朱砂叶螨发育起点温度为7.7~8.5℃,最适温度为25~30℃,最适相对湿度为35%~55%,因此高温低湿的6~7月份为害重,尤其干旱年份易于大发生。但温度达30℃以上和相对湿度超过70%时,不利其繁殖,暴雨有抑制作用。天敌:食螨隐翅虫、花蝽、食螨瘿蚊等 本次实习发现于:南瓜叶、木薯叶 危害情况:危害较重,一片叶子上的朱砂叶螨量较多,大多在叶背危害。可像蜘蛛一样结网。分析:

朱砂叶螨发育起点温度为7.7~8.5℃,最适温度为25~30℃,最适相对湿度为35%~55%,因此高温低湿的6~7月份为害重,尤其干旱年份易于大发生。本次实习时间为六月下旬,气温较高,干旱少雨,符合朱砂叶螨大量繁殖危害的环境条件,且附近天敌数目少,对其种群数目的控制效果低,因此危害较重。小结:

朱砂叶螨是一种广泛分布于世界温带的农林大害虫,在中国各地均有发生。可为害的植物有32科113种,其中蔬菜18种,主要有茄、辣椒、西瓜、豆类、葱和苋菜。危害寄主种类较多。以成若螨在叶背吸取汁液。茄子、辣椒叶片受害后,叶面初现灰白色小点,后变灰白色;四季豆、豇豆、瓜类叶片受害后,形成枯黄色细斑,严重时全叶干枯脱落,缩短结果期,影响产量。繁殖力较强,在适宜的环境下繁殖速度快。喜欢在叶背取食危害,不喜欢潮湿的环境,喜干旱。施用化学农药是目前控制朱砂叶螨为害的主要手段,努力发展朱砂叶螨的生物学特性研究和生物防治研究很必要。

(二)莴苣指管蚜

拉丁学名:Uroleucon formosanum Takahashi 分类地位:同翅目 蚜科 形态特征:

无翅孤雌蚜体长3.3毫米,宽1.4毫米,纺锤状;体土黄色或红黄褐色至紫红色,头顶骨化深色,腹部毛基斑黑色,腹管基部前后斑大型,黑色,体表光滑,背毛粗短,第1~5腹节每节具毛11~13根,6~7节,每节5~6根,第8节具长毛2~4根。触角3.4毫米,细长,第3节具短毛25~32根,具突起指状次生感觉圈76~123个;喙细长,达后足基节;腹管长管状。尾片色浅,长锥形,具长短毛18~25根。无翅胎生雌蚜头、胸黑色,腹部色浅,除腹部各背片具毛基斑外,各有大型缘斑,第7、8节各具横带斑纹1条;触角第3节具次生感觉圈121~148个,体色同无翅雌蚜。发生规律:

1年生10~20代,以卵越冬,早春干母孵化,在20~25℃条件下,4~6天可完成一代,每头孤雌蚜平均可胎生若蚜60~80头。最适大量繁殖的温度为22~26℃,相对湿度为60%~80%。北方6~7月大量发生为害。10月下旬发生有翅雄蚜和无翅雌性蚜。喜群集嫩梢、花序及叶反面,遇震动,易落地。

主要危害作物:莴苣、苦菜、泥胡菜、苦荬菜。为害特点:

成蚜、若蚜群集在心叶、嫩梢、花序及叶背刺吸取食,使叶片畸形扭曲。受害处蚜虫群集,并有灰白色蜕皮。刺吸菜叶汁液,分泌蜜露污染蔬菜,可诱发煤烟病,此外,还可传播多种病毒病。

本次实习发现于:莴苣叶

危害情况:分布于每株莴苣上心叶处,虫体数量较多 分析:

莴苣指管蚜喜高温干旱,繁殖快。实习的这段时间及之前,天气属高温干旱,少雨,适宜其大量繁殖危害。发现的蚜虫多在心叶取食危害。小结:

莴苣指管蚜分布在北京、吉林、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江西、四川、台湾、福建、广东、广西等地。寄主于莴苣、苦菜、泥胡菜、苦荬菜等。成、若蚜群集嫩梢、花序及叶背面吸食汁液。

(三)豇豆荚螟(豆野螟)

拉丁学名:Maruca testulalis Geyer 分类地位:鳞翅目 螟蛾科

分布:华东、华中、华南以及东北、西南部省去均有发生,偏南方种类。寄主:豇豆、菜豆、扁豆、豌豆等荚面少毛之豆科蔬菜,最喜食豇豆。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约13mm,翅展24~26mm,暗黄褐色。前翅中央有2个白色透明斑;后翅白色半透明,内侧有暗棕色波状纹。

幼虫:末龄幼虫体长约18mm,体黄绿色,头部及前胸背板褐色。中、后胸背板上有黑褐色毛片6个,前列4个,各具2根刚毛,后列2个无刚毛;腹部各节背面具同样毛片6个,但各自只生1根刚毛。

发生世代:华南七代以上。暖冬地区无明显越冬现象。北方一蛹在土中越冬。生活习性及发生危害规律:

成虫:有趋光性,需花蜜作补充营养。卵:散产于花瓣、花托、花蕾上

幼虫:5龄。初孵幼虫蛀食花,1花一般有1~2头,3龄后蛀入豆荚内食豆粒。1荚1虫。被害豆荚雨后常腐烂。还可蛀荚或卷叶将两叶粘贴取食,仅剩叶脉。蛹:化蛹于叶背主脉两侧。被害植株附近图表。浅土层内、落叶中化蛹。

一般卵高峰后10天出现蛀荚高峰。有多次转荚为害习性,喜高温高湿。一般4~6月发生,南方为害盛期为6月下旬~9月。对温度适应范围广,7~31℃都能发育,最适温度:28度,但最适温为28℃,相对湿度为80~85%。

天敌:捕食性天敌——小花蝽(捕食幼虫和卵)寄生性天敌——赤眼蜂 本次实习发现于:豇豆上 为害状:

幼虫蛀豆荚、种子、蕾、花瓣、嫩茎等,并卷叶为害,造成落花、枯梢,严重影响产量、品质。受害豆荚味苦,不堪食用。分析:

为害不算很严重,虫体数量不多,可能因为近期雨水少,湿度相对较小,不利其生长发育繁殖。或者附近其天敌数量较多,对其种群数量起到控制的作用。豆野螟除了广东、海南等地可以终年危害外,在中国的绝大部分地区都不越冬,冬季来临前,很可能逐渐南移至可终年繁殖危害的地区。小结:

豆野螟是豆科作物主要害虫,中国各地均有发生。华东、华中、华南以及东北、西南部省去均有发生,偏南方种类。主要危害豇豆、菜豆、扁豆、豌豆等荚面少毛之豆科蔬菜,最喜食豇豆。幼虫蛀豆荚、种子、蕾、花瓣、嫩茎等,并卷叶为害,造成落花、枯梢,严重影响产量、品质。受害豆荚味苦,不堪食用。有多次转荚为害习性,喜高温高湿。

(四)黄曲条跳甲(俗称狗虱虫、跳虱,简称跳甲)拉丁学名:Phyllotreta striolata(Fabricius)分类地位:鞘翅目 叶甲科

寄主:常为害叶菜类蔬菜,以甘蓝、花椰菜、白菜、菜薹、萝卜、芜菁、油菜等十字花科蔬菜为主,但也为害茄果类、瓜类、豆类蔬菜。形态特征:

成虫 体长约2毫米,长椭圆形,黑色有光泽,前胸背板及鞘翅上有许多刻点,排成纵行。鞘翅中央有一黄色纵条,两端大,中部狭而弯曲,后足腿节膨大、善跳。卵 长约0.3毫米,椭圆形,初产时淡黄色,后变乳白色。

幼虫 老熟幼虫体长4毫米,长圆筒形,尾部稍细,头部、前胸背板淡褐色,胸腹部黄白色,各节有不显著的肉瘤。

蛹 长约2毫米,椭圆形,乳白色,头部隐于前胸下面,翅芽和足达第5腹节,腹末有一对叉状突起。为害状:

虫态有成虫、卵、幼虫、蛹,以成虫和 幼虫两个虫态对植株直接造成危害。成虫食叶,以幼苗期最重;在留种地主要为害花蕾和嫩荚。幼虫只害菜根,蛀食根皮,咬断须根,使叶片萎蔫枯死。萝卜被害呈许多黑斑,最后整个变黑腐烂;白菜受害叶片变黑死亡,并传播软腐病。

发生规律:

生活史和习性 黄曲条跳甲在我国北方一年发生3~5代,南方7~8代,上海6~7代。在华南及福建漳州等地无越冬现象,可终年繁殖。在江浙一带以成虫在田间、沟边的落叶、杂草及土缝中越冬,越冬期间如气温回升10℃以上,仍能出土在叶背取食为害。越冬成虫于3月中下旬开始出蛰活动,在越冬蔬菜与春菜上取食活动,随着气温升高活动加强。4月上旬开始产卵,以后越每月发生1代,因成虫寿命长,致使世代重叠,10~11月间,第6~7代成虫先后蛰付越冬。春季1、2代(5、6月)和秋季5、6代(9、10月)为主害代,为害严重,但春节为害重于秋季,盛夏高温季节发生为害较少。发生与环境条件的关系:

(1)湿度 湿度对黄曲条跳甲的发生数量关系最大,特别是产卵期和卵期。成虫产卵喜潮湿土壤,含水量低的极少产卵。相对湿度低于90%时,卵孵化极少。春秋季雨水偏多,有利于发生。

(2)温度 黄曲条跳甲的适温范围21~30℃,低于20℃或高于30℃,成虫活动明显减少,特别是夏季高温季节,食量剧减,繁殖率下降,并有蛰伏现象,因而发生较轻。

(3)食料 黄曲条跳甲属寡足食性害虫,偏嗜十字花科蔬菜。一般十字花科蔬菜连作地区,终年食料不断,有利于大量繁殖,受害就重;若与其他蔬菜轮作,则发生危害就轻。本次实习发现于:白菜叶 分析:

近期气温偏高,但都在30度以下,适宜黄曲条跳甲繁殖,虽然气候略干旱些,但白菜叶浇水较多,附近比较湿润,有利黄曲条跳甲生长、繁殖。黄曲条跳甲的数量较多,危害稍重。

(五)菜粉蝶(菜青虫)拉丁学名:PierisrapaeLinne 分类地位:鳞翅目 粉蝶科 形态特征:

菜粉蝶属完全变态发育,分受精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成虫体长12~20毫米,翅展45~55毫米,体黑色,胸部密被白色及灰黑色长毛,翅白色。雌虫前翅前缘和基部大部分为黑色,顶角有1个大三角形黑斑,中室外侧有2个黑色圆斑,前后并列。后翅基部灰黑色,前缘有1个黑斑,翅展开时与前翅后方的黑斑相连接。常有雌雄二型,更有季节二型的现象。随着生活环境的不同而其色泽有深有浅,斑纹有大有小,通常在高温下生长的个体,翅面上的黑班色深显著而翅里的黄鳞色泽鲜艳;反之在低温条件下发育成长的个体则黑鳞少而斑型小,或完全消失。

卵竖立呈瓶状,高约1毫米,初产时淡黄色,后变为橙黄色。菜青虫是菜粉蝶的幼虫。幼虫共5龄,体长28~35毫米,幼虫初孵化时灰黄色,后变青绿色,体圆筒形,中段较肥大,背部有一条不明显的断续黄色纵线,气门线黄色,每节的线上有两个黄斑。密布细小黑色毛瘤,各体节有4~5条横皱纹。蛹长18~21毫米,纺锤形,体色有绿色、淡褐色、灰黄色等;背部有3条纵隆线和3个角状突起。头部前端中央有1个短而直的管状突起;腹部两侧也各有1个黄色脊,在第二、三腹节两侧突起成角。体灰黑色,翅白色,鳞粉细密。前翅基部灰黑色,顶角黑色;后翅前缘有一个不规则的黑斑,后翅底面淡粉黄色。寄主:

寄主植物有十字花科、菊科、旋花科、百合科、茄科、藜科、苋科等9科35种,主要为害十字花科蔬菜,尤以芥蓝、甘蓝、花椰菜等受害比较严重。生活习性:

成虫白天活动,以晴天中午活动最盛,寿命2—5周。产卵对十字花科蔬菜有很强趋性,尤以厚叶类的甘蓝和花椰菜着卵量大,夏季多产于叶片背面,冬季多产在叶片正面。卵散产,幼虫行动迟缓,不活泼,老熟后多爬至高燥不易浸水处化蛹,非越冬代则常在植株底 部叶片背面或叶柄化蛹,并吐丝将蛹体缠结于附着物上。以蛹越冬,一般选在背阳的一面。翌春4月初开始陆续羽化,边吸食花蜜边产卵,以晴暖的中午活动最盛。卵散产,多产于叶背,平均每雌产卵120粒左右。卵的发育起点温度8.4℃,有效积温56.4日度,发育历期4—8天;幼虫的发育起点温度6℃,有效积温217日度,发育历期11一22天;蛹的发育起点温度7℃,有效积温150.1日度,发育历期(越冬蛹除外)5—16天;成虫寿命5天左右。菜青虫发育的最适温度20一25℃,相对湿度76%左右,与甘蓝类作物发育所需温湿度接近,因此,在北方春(4—6月)、秋(8—10月)两茬甘蓝大面积栽培期间,菜青虫的发生亦形成春、秋两个高峰。夏季由于高温干燥及甘蓝类栽培面积的大量减少,菜青虫的发生也呈现一个低潮。已知天敌在70种以上。

主要的寄生性天敌:卵期有广赤眼蜂。为害症状:

幼虫咬食寄主叶片,2龄前仅啃食叶肉,留下一层透明表皮,3龄后蚕食叶片孔洞或缺刻,严重时叶片全部被吃光,只残留粗叶脉和叶柄,造成绝产,易引起白菜软腐病的流行。菜青虫取食时,边取食边排出粪便污染。幼虫共5龄,3龄前多在叶背为害,3龄后转至叶面蚕食,4—5龄幼虫的取食量占整个幼虫期取食量的97%。发生规律:

7—8月份因高温多雨,天敌增多,寄主缺乏,而导致虫口数量显著减少,到9月份虫口数量回升,形成第二次为害高峰。成虫白天活动,以晴天中午活动最盛,寿命2—5周。产卵对十字花科蔬菜有很强趋性,尤以厚叶类的甘蓝和花椰菜着卵量大,夏季多产于叶片背面,冬季多产在叶片正面。卵散产,幼虫行动迟缓,不活泼,老熟后多爬至高燥不易浸水处化蛹,非越冬代则常在植株底 部叶片背面或叶柄化蛹,并吐丝将蛹体缠结于附着物上。本次实习观察虫态:成虫,未观察到幼虫。分析:实习中未观察到幼虫,成虫数目较多。可能的原因:一是,幼虫躲藏的隐蔽且有保护色不易察觉。二是,此时在海南,大多数菜粉蝶都处于成虫阶段,幼虫较少见。因为幼虫少见,且菜粉蝶的危害虫态是幼虫,所以此阶段危害很轻,但预计当大多数菜粉蝶的卵孵化,进入幼虫期时,为害可能会很严重,应提前做好预防工作。小结:

寄主植物有十字花科、菊科、旋花科、百合科、茄科、藜科、苋科等9科35种,主要为害十字花科蔬菜,尤以芥蓝、甘蓝、花椰菜等受害比较严重,寄主范围广。分布全国各地。幼虫咬食寄主叶片,虫粪会污染菜叶,4—5龄幼虫危害最重,菜粉蝶是一种重要的农业蔬菜害虫,严重影响蔬菜产量和品质,其造成的伤口容易导致多种病原菌的侵染,如引起白菜软腐病的应及时最好其发生的预测预报,以预防为主,采用综合防治的策略。

(六)黄守瓜

拉丁学名:Aulacophora indica(Gmelin)分类地位:鞘翅目 叶甲科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7—8毫米。全体橙黄或橙红色,有时略带棕色。上唇栗黑色。复眼、后胸和腹部腹面均呈黑色。触角丝状,约为体长之半,触角间隆起似脊。前胸背板宽约为长的2倍,中央有1弯曲深横沟。鞘翅中部之后略膨阔,刻点细密,雌虫尾节臀板向后延伸,呈三角形突出,露在鞘翅外,尾节腹片末端呈角状凹缺;雄虫触角基节膨大如锥形,腹端较钝,尾节腹片片中叶长方形,背面为1大深洼。

幼虫:长约12毫米。初孵时为白色,以后头部变为棕色,胸、腹部为黄白色,前胸盾板黄色。各节生有不明显的肉瘤。腹部末节臀板长椭圆形,向后方伸出,上有圆圈状褐色斑纹,并有纵行凹纹4条。生活习性:

成虫喜在温暖的晴天活动,一般以上午10时至下午3时活动最烈,阴雨天很少活动或不活动,取食叶片时,常以身体为半径旋转咬食,使叶片留下半环形的食痕或圆洞,成虫受惊后即飞离逃逸或假死,耐饥力很强,取食期可绝食10天而不死亡,有趋黄习性。雌虫交尾后1~2天开始产卵,常堆产或散产在靠近寄主根部或瓜下的土壤缝隙中。产卵时对土壤有一定的选择性,最喜产在湿润的壤土中,粘土次之,干燥沙土中不产卵。产卵多少与温湿度有关,20℃以上开始产卵,24℃为产卵盛期,此时,湿度愈高,产卵愈多,因此,雨后常出现产卵量激增。幼虫共3龄。初孵幼虫先为害寄主的支根、主根及茎基,3龄以后可钻入主根或根茎内蛀食,也能钻入贴近地面的瓜果皮层和瓜肉内为害,引起腐烂。幼虫一般在6~九厘米表土中活动,耐饥力较强。幼虫老熟后,大多在根际附近作椭圆形土茧化蛹。幼虫孵化需要高湿,在温度25℃,相对湿度75%时不能孵化,90%时孵化率仅15%,100%时能全部孵化。幼虫和蛹不耐水浸,若浸水24小时就会死亡。

以成虫在背风向阳的杂草、落叶和土缝间越冬 寄主:

食性广泛,可为害19科69种植物。几乎为害各种瓜类,受害最烈的是西瓜、南瓜、甜瓜、黄瓜等,也为害十字花科、茄科,豆科、向日葵、柑桔、桃、梨、苹果、朴树和桑树等。为害症状:守瓜成虫、幼虫都能为害。成虫喜食瓜叶和花瓣,还可为害南瓜幼苗皮层,咬断嫩茎和食害幼果。叶片被食后形成圆形缺刻,影响光合作用,瓜苗被害后,常带来毁灭性灾害;幼虫在地下专食瓜类根部,重者使植株萎蔫而死,也蛀入瓜的贴地部分,引起腐烂,丧失食用价值。发生规律:

黄守瓜每年发生代数因地而异。各地均以成虫越冬,常十几头或数十头群居在避风向阳的田埂土缝、杂草落叶或树皮缝隙内越冬。翌年春季温度达6℃时开始活动,10℃时全部出蛰,瓜苗出土前,先在其它寄主上取食,待瓜苗生出3~4片真叶后就转移到瓜苗上为害。本次实习发现于:丝瓜叶上

分析:本次实习见到很多黄守瓜,其成虫喜在温暖的晴天活动,一般以上午10时至下午3时活动最烈,我们田间观察的时间正好是处在其成虫的活动最多的时间,且近期温度较高,基本都是晴天,利于其活动、危害,因幼虫孵化需要高湿,阴雨天气有利于其产卵及幼虫孵化,近期基本没有下雨,较干旱,不利其卵孵化,所以预计未来的一段时间,孵化率不会很高,虫体密度可能暂时减少。若赶上阴雨天气,且雨水不至过多,黄守瓜的卵会大量孵化,虫体密度激增。凡早春气温上升早,成虫产卵期雨水多,发生为害期提前,当年为害可能就重。粘土或壤土由于保水性能好,适于成虫产卵和幼虫生长发育,受害也较沙土为重。连片早播早出土的瓜苗较迟播晚出土的受害重。小结:

黄守瓜是瓜类作物的重要害虫,在中国分布广泛,大部分省区均有记载;朝鲜、日本、西伯利亚、越南也有分布。守瓜成虫、幼虫都能为害。成虫喜食瓜叶和花瓣,还可为害南瓜幼苗皮层,咬断嫩茎和食害幼果。叶片被食后形成圆形缺刻,影响光合作用,瓜苗被害后,常带来毁灭性灾害;幼虫在地下专食瓜类根部,重者使植株萎蔫而死,也蛀入瓜的贴地部分,引起腐烂,丧失食用价值。防治黄守瓜首先要抓住成虫期,可利用趋黄习性,用黄盆诱集,以便掌握发生期及时进行防治。防治幼虫掌握在瓜苗初见萎蔫时及早施药,以尽快杀死幼虫。苗期受害影响成株较大,应列为重点防治时期。

实习心得和收获:

虫害严重时,对蔬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真的很大。虫子大量取食叶片,影响蔬菜产量,影响其光合作用。蛀食根部,会使影响水分和光合产物的运输,使植株萎蔫死亡。取食花和果实影响产量。虫粪影响蔬菜品质和价格。此外,害虫在取食危害的过程中会造成植株的伤口,为病原菌的侵入创造有利条件,会间接引发蔬菜病害,如菜粉蝶的幼虫,间接引发白菜等软腐病。害虫在发病植株或带病植株上取食后,会携带病毒,通过再取食健康植株,传播病原菌,如蚜虫的为害可以传播病毒病等。害虫的发生、繁殖、为害与生态因素(如天敌)、栽培管理、气候条件密切相关,因此,防治虫害时要根据这些条件以及昆虫的生物学特性做好害虫发生的预测预报,采用多种防治措施,如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人工防治、信息素诱杀等,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

这次实习,在田间观察害虫的形态及为害状,生活环境,让我们在实践中加深的对课本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实习中,顶着烈日在田地中穿梭,走了好多路,抓虫也好辛苦,自己还在抓虫的过程中被蜂蛰伤了,一路走来,吃了很多苦头,不过学植保的就应该有这种吃苦耐劳的精神,愿意付出汗水。扎实地走好每一步,才能学有所成。

附录:(害虫图片集锦)

1.朱砂叶螨

2.莴苣指管蚜

3.豆野螟

5.菜粉蝶

6.黄守瓜

4.黄曲条跳甲

农业昆虫学实习报告 篇2

关键词:《农业昆虫学》,教学效果,教学改革

《农业昆虫学》是植物保护专业的专业主干课, 是普通昆虫学、植物化学保护、害虫综合治理等课程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 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地域性和实践性。目前, 随着种植结构的调整、全球气候的变化, 农业害虫的发展日趋复杂, 出现了许多新的虫害, 主要害虫的类群发生了重大变化, 以前的重要害虫的发生和危害规律也有了新的变化。同时, 害虫治理的主要手段依旧是化学防治, 而化学农药的不合理使用, 直接导致了环境、生态和食品安全诸多的问题。

在农药减量化使用已成为害虫综合治理大趋势的背景下, 如何结合实际, 通过课程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培养理念与技能俱佳的植保毕业生, 成为《农业昆虫学》教学迫切而重要的任务。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以及近几年的教学改革尝试, 针对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就如何提高《农业昆虫学》课程的教学质量, 提出一些看法和思考, 旨在与同行进行探讨。

一、调整教学内容

在传统的《农业昆虫学》教学中, 教学内容千篇一律, 主要局限于教材、教学大纲和授课教师。首先是教材, 教师在确定教材时受限于学校要求和教材的区域性, 选择面极窄, 目前《农业昆虫学》的教材更新较慢, 与课程的与时俱进性形成矛盾。学生购买教材的积极性降低, 很多学生使用的是老教材, 一个教学班存在多种版本,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教学大纲对教学内容、学时分配、实验项目设计均有较严格的限制, 也是造成教学内容落伍、呆板的原因;有些教师上过一轮课后, 今后数年课件均无更新, 学生接触不到新技术和新知识。

针对这些问题, 可采用以下方法:1.订购较新版“十一五”教材, 以教材为基本主线, 辅以学生自行借阅的图书馆参考书籍及电子版文献资料, 克服教材的时间束缚, 降低学生之间由教材造成的差异;2.根据课程的特性, 灵活修订《农业昆虫学》教学大纲, 增强教师安排教学内容的主动性;3.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 阅读大量的文献, 了解农业生产现状及害虫防治新进展, 并补充新知识、新观念, 拓宽学生视野。

二、教学方式多样化

《农业昆虫学》课程分为总论和各论两个部分。总论部分主要讲述《农业昆虫学》的发展与现状、害虫的种群动态与虫害形成机制、害虫防治原理和方法, 各论部分主要讲述主要害虫的形态特征、生物学习性、发生危害规律、预测预报方法和防治措施。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是主讲者, 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 这种方法导致教学效果更多地取决于教师的组织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而《农业昆虫学》的综合性和各论部分的模式单一性, 学生学起来抽象又枯燥, 仅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 难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改革实践中发现, 总论部分以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 采用讲授式、启发式和讨论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提高参与度和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对于各论部分个别课次, 把学生分为小组, 每组就一种害虫查阅文献, 制作PPT, 在课堂讲述, 教师进行总结、评分, 较好地提高了教学效果。

另外, 随着多媒体教学手段的普及, 大量的图片、视频被引入了课堂教学, 使教学内容更加形象、直观, 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但是信息量的增大, 超出了学生的接受能力, 重点和难点也难以突出, 教学质量大打折扣。授课过程中, 不应盲目增大信息量, 需要适当强调重点和难点, 强化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注重学生害虫治理的观念和基本技能的培养。

三、改革实践教学形式, 促进理论和实践结合

《农业昆虫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课程, 实践环节是对理论知识理解和升华的过程, 只有把理论知识和具体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培养出理论与实践技能俱佳的植保从业人员, 满足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目前, 《农业昆虫学》的实践环节主要有实验、实习、开放性实验等形式。

首先, 完善实验内容, 优化实验形式, 使《农业昆虫学》实验真正成为验证理论教学、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传统的《农业昆虫学》实验多以验证性的室内实验为主, 主要是观察害虫形态特征、危害症状等, 这种实验形式受限于实验材料匮乏、更新速度慢、和田间实际脱节等缺点, 教学效果不甚理想。针对这种状况, 我们采取了多开设综合性实验、多媒体授课、提高学生实验参与度、量化实验考核指标等措施。比如, 开设的小麦害虫田间发生情况调查综合实验, 把学生分组, 按照不同的调查方法对不同田块的小麦害虫发生的种类、危害情况进行调查, 并采集害虫和危害状标本进行制作, 责任具体到人, 并在室内就害虫的重点鉴别特征、危害规律等知识点进行多媒体讲授, 要求学生在标本的制作过程中与采集到的实际标本进行对比, 加深知识点的理解与记忆, 最后对每个学生在试验中的表现和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考核, 评定成绩。这种方式充分发挥了每个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更好地把理论知识应用于具体的实践中, 真正提高了学生的具体认识, 增强了教学效果。

其次, 丰富课程实习形式, 培养基本技能。《农业昆虫学》实践性教学主要是加深和巩固所学知识,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提高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实践操作及创新能力, 使学生熟练掌握本专业的岗位技能, 为上岗做好技术准备。因此, 我们在制订实习计划时, 充分考虑了计划的可实施性, 并注重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使每个学生都能结合所学知识发挥主观能动性, 从而提高实习效果。我们选择合适的时间段安排实习, 并设计小麦、果树、蔬菜等作物虫害发生情况调查、药效试验、综合防治方案制订等综合性题目, 把学生分为若干小组, 每组一个实习主题。形式上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 集中讲解、集中采集, 每组学生结合自己的主题, 查阅资料、制订方案、自行实施, 最后集中验收汇报并评定实习成绩。

再次, 结合课程论文、毕业实习、开放性实验等多种实践形式, 构建《农业昆虫学》一体化实践体系。制定合理的课程论文题目, 引导学生查阅最新文献, 培养科学理念, 接触最新的方法和理论, 拓展学生视野。结合教师的科研项目和当前学科发展, 鼓励学生以毕业实习、开放性实验等形式积极走进实验室, 参与《农业昆虫学》科研实验, 进一步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四、调整考核的形式, 增加学生观念和技能的比重

期末考试是教学的重要环节, 是教师检验教学效果的主要手段, 也是评定学生成绩的依据。传统的《农业昆虫学》考核是以笔试为主, 主要依靠一次考试评定学生的学习效果。这也造成了学生期末突击复习的应试方式, 往往是考试成绩不错, 但过后便忘记得一干二净。这不是教和学的初衷, 并且这种方式也不能正确评价学生对《农业昆虫学》的掌握和应用情况。

为了建立课程学习的正确导向, 更加客观公正地评定学生的成绩和能力, 进行考核方式改革是必要的。我们采取了以下几种措施对课程考核方式进行改革。首先, 调整课程最终成绩的构成与比重。课程成绩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期末成绩、平时成绩和实验成绩。以往期末成绩占到总成绩的80%, 平时成绩和实验成绩仅各占10%。我们现在逐步增大平时成绩和实验成绩的比重, 尤其把能反映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实验成绩的比重逐步增大 (现调整为20%) 。其次, 转变笔试的命题思路, 注重学生综合分析能力的考核。以往的试题主要以客观题为主, 考核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调整后, 主观题的比重增大, 如设计相应的场景条件, 让学生依据所学知识, 设计实验方案或者某种害虫的综合治理措施, 从而测试学生对《农业昆虫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总之, 在《农业昆虫学》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以多种手段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注重学生实际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和《农业昆虫学》观念的培养, 并采用正确导向的考核方式, 才能培养学生的良好素质和能力, 让学生接受知识程度最大化, 才能为我国的植保行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刘慧敏, 冯宏祖, 韩旭等.《农业昆虫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1, (24) .

[2]王国昌, 吕文彦, 王运兵等.提高《农业昆虫学》实验教学质量的探索[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1, (4) .

[3]艾洪木, 徐金汉, 尤民生.《农业昆虫学》教学改革与实践[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 2012, (15) .

[4]董辉, 高萍, 钱海涛等.《农业昆虫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索[J].高等农业教育, 2011, (7) .

农业昆虫学实习报告 篇3

农学专业农业昆虫学教学改革

一、农学专业农业昆虫学教学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农业昆虫学是农学专业的基础课,兼有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的双重性质,在农学类专业中扮演的角色尤为重要。本课程主要讲授昆虫学的基础科学知识,内容包括各种害虫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为害方式、发生规律、种群动态与环境条件的关系以及有效的防治措施,是保护农作物获得丰产丰收的一门科学,具有较强的理论性、专业性和实践性,对培养学生运用专业理论知识解决生产实践中相关问题的能力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深入和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型也发生了转变。目前,用人单位对农学专业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动手能力的要求也愈来愈高。因此,结合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变化和社会需求,根据学科建设的发展趋势和专业特点,加强农业昆虫学课程的建设与教学改革,是农学类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培养出一流的高等农业技术人才和农业科研工作者的重要保证。

二、具体做法

1.注重教材选择,优化课程体系

高等学校越来越重视培养“宽口径复合型人才”,以适应新形势下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此背景下,本科专业设置由细化转向加强基础,缩短学时,拓宽口径的改革。因此,如何在较少的学时情况下保证农业昆虫学的教学质量,是农学类专业教学所面临的挑战。选好教材以及做好对教材课程体系的优化是农业昆虫学教学工作者首要考虑的问题。

目前,农学专业的《农业昆虫学》课程没有合适的教材,采用彩万志等主编的《普通昆虫学》和李云瑞主编的《农业昆虫学》两本教材,均为植物保护专业本科教材,内容多且深。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给学生提供最全面的知识,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并掌握新的知识点,了解最新的学科进展情况,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应该精心组织课程内容,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并结合地域特点对教材进行优化,达到知识的系统性、前沿性和实用性。

首先,注重农业昆虫学基础科学部分的教学。由于农学专业没有昆虫学科相关专业的基础知识,然,解决生产中害虫防治的实际问题,更多的则是依靠运用昆虫学基础知识来解决,因此,昆虫学基础科学部分的教学尤为重要。我们在教学内容上采取“突出重点,兼顾其他”的原则,引导学生关注本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将《普通昆虫学》教材中的第一篇至第三篇合并为一个章节,即昆虫体躯构造与功能,授课时联系生产实践讲授昆虫的外部和内部构造与功能,力求将这部分内容讲细讲透彻。例如,不同类型口器的昆虫,其危害症状不同,应根据昆虫的危害症状有针对性的选择农药种类和施用方法;利用昆虫的触角,可区别害虫的雌雄,如果诱虫灯下诱到的害虫多是雌虫尚未达到产卵的程度,那么及时预报诱杀成虫就能减少产卵量,降低为害,这在害虫的预测预报和防治策略上是很有用处的。对于昆虫生物学特性的章节,有选择的讲授昆虫的生殖方法、生活史及习性;昆虫分类章节,重点讲授农业上常见昆虫的分类特征,包括对农作物有益和有害的种类,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农作物昆虫。对昆虫与环境的关系,重点掌握温度对昆虫的影响,了解其他因素对昆虫的影响,将农业昆虫的调查统计及预测预报放在农业昆虫学各论中,结合具体的害虫进行讲授,使教学内容更加具体丰富。在农业害虫的防治原理和方法章节中,以害虫综合治理(IPM)理论为基础,引入害虫可持续治理理念,解决环境污染、农产品残留等安全问题,结合成功防治农业害虫的典范讲解农业害虫防治的原理和方法,使教学内容具有新颖性和生动性。

其次,灵活讲授农业昆虫学各论部分的内容。由于农业昆虫学各论内容庞杂,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和地域性的特点。因此,我们结合黑龙江省的实际情况,对有关章节进行调整,形成了以地区主体作物为特色的害虫群落系统。我们将某种作物害虫作为一个单元来讲授,先讲授某种作物害虫的种类,然后讲授重要害虫的群落特征,之后再阐述优势种种群的发生为害特点,最后在害虫为害特点的基础上,制定某种作物害虫的综合治理技术。这样授课的效果显著体现在两点:第一,使农田生态—害虫群落—害虫种群—综合治理有机地联系在一起,非常便于学生掌握学习的重点,学生学习效果显著;第二,将害虫的发生为害与综合治理联系在一起,既符合现代害虫综合治理的理念,又可提高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因为,害虫的综合治理与植物学、植物生理生化、生物化学、作物学、栽培学、气象学、土壤学、耕作学等多门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相联系,在课程授课中注重将上述学科的知识与昆虫学知识结合在一起,利用作物自身的外部形态、内部生理生化特点、作物栽培措施、栽培制度、农事操作等措施,来分析害虫—植物—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创造有利于作物生长,而不利于害虫发生的条件,减少害虫的危害。此外,授课时及时补充害虫变化的新动态,做到与时俱进。如搜集整理关于美洲斑潜蝇、烟粉虱、白粉虱等害虫的资料,补充到授课内容中,使学生能够学到最新的知识。

2.改变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讲课是一种艺术,对于一个教师来说,要使教学效果好,就必须精心设计授课内容,认真备好课,写好教案及讲稿,在语言表达上力求做到简练、准确、富有趣味性。改革之后的教学方式,极大程度地提高了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尤其是在讲授昆虫学基础知识部分时,昆虫分类章节中,某些害虫的特征较繁杂,学生不易记忆,如在讲课过程中引用一些谚语、经典事例等,教学效果会很显著。例如,在讲到“弹尾虫”的特征时,我们引入了“善跳弹尾目,腹节不过六;基部有腹管,跳器在端部”的例句,这样学生就很容易接受和记住。在讲授各论部分时,挑选2~3种重要虫害作为重点讲授内容,其余的虫害安排学生自学,之后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自制PPT课件讲解,最后由教师总结补充。如此,学生从一类害虫的危害症状特点到学习此类害虫的发生发展规律,从重点剖析此类害虫的发生危害原因到举一反三的學习其他类害虫的过程中,学会了自己查找文献和总结归纳,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增强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能力。在整个农业昆虫学授课过程中,我们采用了多媒体的授课形式,教学过程中增加了实物、录像、电影等方式,利用其图像、声音和动画效果体现昆虫的各种形态及生命活动方式,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3.加强实验教学改革,提升学生专业能力

实验室是实验教学的物质依附和基础支撑,实验体系的建设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和整体科研能力,是增强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重要平台。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结合社会和地方需求,农业昆虫学的实验教学逐渐向农业生产实践型转变,以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利于毕业生的就业要求。首先,改变教学模式。以往的实验课教学,基本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在教师的讲解过程中,完成实验项目内容,对作业以外的实验内容不重视,甚至不做,这种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学习主动性差,出现应付现象。改革后的教学模式则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旨在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增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其次,教学手段的革新。实验教学中,利用了多媒体技术,弥补了板书、挂图、标本残缺、标本数量不足等方面的缺陷,显著提高了实验教学效果。其三,为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验教学内容中增加了设计性、综合性实验项目,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步骤,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实验,实验完成后,分析实验结果、问题产生的原因和解决办法。其四,为增加学生对理论知识掌握的牢固性,提升学生的感性认知能力,我们在实验中增设了昆虫学教学实习。要求学生到温室、田间采集昆虫标本,室内鉴定,识别害虫危害症状等,这样的教学方式显著提高了教学效果,学生能亲身观察和掌握这些昆虫的基本形态、习性、危害状况等,弥补了以往单一室内实验教学的缺点。改革之后的实验教学方法,既培养了学生对农业昆虫学学习的兴趣,也训练了学生在农业昆虫学实验技术方面的扎实功底,为今后从事农业昆虫学的科研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4.完善考核制度,提高综合素质

考核的目的是考查学生对所学课程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掌握的情况,以及能否应用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我们将平时成绩、实验、期末笔试成绩按照10%、20%、70%的比例计入总成绩中,作为农业昆虫学课程的成绩。平时成绩主要考查学生自制理论PPT的质量和查阅资料的丰富度;实验成绩主要依据学生实验过程中对仪器的使用能力、昆虫标本的采集和制作技巧、编制和使用检索表的能力、鉴别农业昆虫种类的能力、综合性实验设计的能力,一般采用开卷或实物考试法;期末考试主要考查学生对课堂讲授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害虫综合治理方案的设计及害虫的防治措施等内容。改革之后的考试评分方法,激励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学生应用专业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总结与展望

教改之后的農业昆虫学教学实践表明,目前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制度能较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激发了学习激情,提高了自主、创新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明显地提高和加强了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起到了初步的改革成效。相信通过我们今后不断改进和完善,并将新的教学模式试行和推广到其他农学类学科,对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必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云瑞.农业昆虫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1-5.

[2]彩万志,庞雄飞,花保祯,等.普通昆虫学[M].2版.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1,(6):19-21.

[3]彩万志,花保祯,宋敦伦,等.昆虫学概论[M].3版.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9,(6):1-3.

[4]陈鹏,李茹.农学类专业遗传学教学改革的思考与探索[J].河北农业科学,2010,14(4):166-167.172.

[5]刘长仲,王国利.植物保护专业《普通昆虫学》教学方法探讨[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00,35(4):477-479.

[6]周春花,黎敏,谢红龙,等.改革高校实验教学,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J]科技信息,2008(27):10-11.

[7]卢秀和,程方晓,侯云海,等.高校电专业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10):338-339.347.

[8]赵奎军,樊东,王晓云,等.植物保护专业规范化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应用[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4).

普通昆虫学实习报告 篇4

一 实习目的掌握捕捉、处理和保存昆虫的方法和步骤

掌握鉴定昆虫的方法和步骤

掌握常见昆虫的种类和基本特征

二 实习方法

野外捕捉(观察法、振落法、搜索法、筛选法、诱集法、盲扫法),室内鉴定

三 实习工具

捕虫网、毒瓶、小瓶、剪刀、三角纸袋、镊子、昆虫针、陷阱、糖醋液。

四 实习时间和地点

2011.6.28-2011.9.20日(暑假期间自己回家自由安排捕捉虫子)

新疆农业大学校园、试验田、安宁渠、石人沟、昌吉园艺场、三坪实习基地。

五 实习任务

能够捕捉15个目、50科、300种昆虫,并鉴定正确上交给老师检查合格

六、1)实习步骤:

1.实习前的准备:准备采集工具

2.确定标本采集地点

3.收集制定标本:将采集的标本装入毒瓶中,死后用昆虫针固定在标本

盒中,鳞翅目的昆虫用手捏住胸部,将其捏晕后,装入三角纸袋中

4.标本的鉴定:借用书籍将收集的昆虫鉴定到科,六 实习成果

1、捕捉虫子

直翅目蝗科、螽斯科、蝼蛄科、蟋蟀科;

螳螂目(螳螂)

革翅目(蠼螋)

蜻蜓目(蜻蜓)

鞘翅目芫菁科、步甲科、瓢甲科、蜣螂科、叶甲科、象甲科、花金龟科; 双翅目蝇科、丽蝇科、麻蝇科、寄蝇科、食蚜蝇科、果蝇科;

膜翅目蜜蜂科、胡蜂科、姬蜂科、木蜂科、蚁科;

半翅目红蝽科、蝽科、长蝽科;

鳞翅目夜蛾科、粉蝶科;

同翅目叶蝉科、蜡蝉科;

共10个目,29个科,180个昆虫

2、糖醋液试验成果

两瓶糖醋液共捕捉昆虫约60个,大多数为鳞翅目夜蛾科昆虫

3、陷阱实验成果

十个陷阱中捕捉的虫子主要是鞘翅目昆虫(由于当时下雨,陷阱的效果不

明显,导致实验为成功,实验数据不全面)

七 实习心得体会

通过实习,我对课本上的知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做的标本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普通的针插标本,一种须展翅的标本。两种都对针插的位置很讲究,不是随便找个位置就下手的。展翅的时候,一定要小心,翅膀都很脆弱。而且应该使用镊子,避免翅膀上的鳞片被弄掉。制作昆虫标本一定要小心翼翼。昆虫的鉴定是一个难点,必须仔细观察它的主要特征,鉴定同时还要注意比较,有些种类之间的差别是十分小的,须要细心地观察才能找出它们的不同点。

通过昆虫生活位置和捕捉场所差异的了解,我们更客观全面地认识到不同

昆虫学的实验报告 篇5

实习地点介绍: 太白山位于陕西宝鸡眉县、太白县和西安市周至县境内,是秦岭山脉主峰,也是中国大陆青藏高原以东第一高峰。太白山是长江和黄河两大水系分水岭。太白山气侯迥然不同,随着海拔高度递增,气候类型按一定规律呈连续的带状分布。气候立体差异,使植物、动物分布也形成相应的垂直带谱。丰富的植物资源为野生动物提供了充足食物,雉类之血雉、红腹角雉及兽类之大熊猫、金丝猴、羚牛等珍禽异兽于太白山繁衍生息。 太白山蒿坪保护站在蒿坪镇,蒿坪镇位于陕西省紫阳县东北部,距县城20公里。蒿坪镇属亚热带半湿润气候。年平均降水1200mm,自然资源丰富。从黑虎崖到大殿植物垂直分布,从落叶阔叶林到混交林再到针叶林。我们在夏季6月24日到6月28日在太白山蒿坪保护站进行昆虫学调查。

实习内容

本次实习主要内容只要包括昆虫的采集、昆虫标本的制作、虫害调查及标本的保存和鉴定。

1.昆虫采集:白天利用捕虫网来回扫、毒瓶直接抓等方法在道路旁、山上、草丛里、河水边等地方进行昆虫采集;晚上采用诱虫灯进行昆虫采集。 2.昆虫标本制作:根据昆虫标本针插部位的要求及昆虫标本大小,应用不同型号昆虫针针插后整姿、展翅,干燥后按类群装入昆虫标本盒保存。幼虫等用75%酒精浸泡装于离心管中。

4.害虫调查: 调查校园里蚜虫的种类和寄主。

5.标本的保存与鉴定:保存在标本盒内并借用相关书籍图册将收集的昆虫鉴定到目、科。

实习结果

标本采集

一共15个目72个科

直翅目 蝗科、螽斯科、蟋蟀科、蚤蝼科 (共4科)

鞘翅目 花萤科、埋葬甲科、叩头甲科、伪天牛科、步甲科、瓢甲科、伪瓢甲 科、叶甲科、伪叶甲科、象甲科、天牛科、锹甲科、丽金龟科、金龟科、蜣螂科、扁泥甲科 (共16科)

双翅目 大蚊科、蝇科、花蝇科、虻科、食蚜蝇科(共5科)

膜翅目 熊蜂科、胡蜂科、姬蜂科、叶蜂科、蚁科(共5科)

长蝽科、同蝽科、异蝽科(共10科)

鳞翅目 木蠹蛾科、天蚕蛾科、天蛾科、小卷蛾科、卷蛾科、夜蛾科、灯娥科、尺蛾科、苔蛾科、舟蛾科、螟蛾科、鹿蛾科、粉蝶科、蛱蝶科(共15科)

同翅目 叶蝉科、沫蝉科、禅科、绵蚧科(共4科)

蜻蜓目 色蟌科、伪蜻科(共2科)

革翅目 球螋科、蠼螋科(共2科)

毛翅目 石蛾科、管石蛾科(共2科)

襀翅目 大襀科、襀科(共2科)

脉翅目 蚁蛉科、栉角蛉科(共2科)

蜉蝣目 蜉蝣(共1科)

螳螂目 螳螂科(共1科)

广翅目 鱼蛉科(共1科) 半翅目 猎蝽科、龟蝽科、缘蝽科、大缘蝽科、盲蝽科、蝽科、姬蝽科

标本制作

1、选择昆虫针

依昆虫标本大小不同,选定适合的昆虫针。例如金龟子等可用5号虫针,中型蝴蝶用3号针,而小型蚊子则用0号针即可。

2、插针

插针位置一般以插在昆虫中胸右侧为准,而椿象则插在小楯片右侧,针插入的深度用三级板测量,但有时必须视虫体厚度来调整。

3、展翅

有些昆虫要展翅,例如蝴蝶、蜻蜓等。展翅时,先将插好针的标本,小心插入展翅板中,使虫体陷入凹槽内,而翅膀和展翅板呈水平位置。随后以镊子将翅展开,

使前翅的后缘和身体呈垂直。将翅调整至理想位置后,一手以压条纸压住翅膀,一手拿大头针插在压条纸四周,但不能插到翅膀,使压条纸与展翅板紧密接合,藉以固定翅膀。展翅后,另外调整一下触角、脚及腹部位置后。

4、整姿

整姿时,前足及触角向前,中后足向后,将身体各副属器官伸展开来。用镊子将欲固定的部位放到适当位置后,以大头针协助将肢体固定在整姿板上。

5、保存

理想的标本盒,其四周应该留有空隙,以便放置樟脑丸。标本盒需放置於通风、乾燥处保存。一个保存良好的标本馆,一般标本可以维持上百年而不致损坏。

害虫调查

调查时间 调查地点 害虫种类有虫株率虫口密度 调查人寄主(危害部位) 总株数 有虫株 样株数 每株虫数

4.9

林苑广场中间 杏瘤蚜果杏(枝叶) 188 580-150 侯思皓

林苑广场中间 桃粉大尾蚜 碧桃(枝叶1811560-120 管洪信林苑广场南侧 绣线菊蚜、桃蚜 美人梅 1x7 566-127 杨月1号楼东侧 三角枫多态毛蚜 三角枫 2514554-116 刘美娟经济树木园 梨二茬蚜 梨树 95 567-118 尹晓庆喷泉附近豆蚜 中槐188 550-110 侯思皓

4.23

林学院行政楼北 杏瘤蚜 桃蚜 杏树(枝叶) 20 17 5 160-230 杨月 经济树木园 桔蚜 柿子树 84 4 154-240 刘美娟 林学院行政楼松大蚜油松 82 2 200-310 尹晓庆 西北角

国际行政楼前紫薇长斑蚜 紫薇184 5 224-345 侯思皓 树木园前 有3种蚜虫火棘 129 5 220-300 管洪信 数字化楼前3号楼北 桃蚜 碧桃(枝叶) 96 5 210-340 杨月

4.27

一号楼北侧 柏大蚜 侧柏 4 11 250-400 尹晓庆 1号楼前 苹果瘤蚜 垂丝海棠 5 260-400 侯思皓 林学院行政楼前 棉蚜、桃蚜 贴梗海棠 30225 265-415 管洪信

经济树木园 杏瘤蚜 杏树(枝叶) 8 65 238-385 杨月 游泳池旁边 栾多态毛蚜棉蚜 栾树15 85 246-397 刘美

娟 2号楼前 桃蚜金银忍冬 12 44 214-412 尹晓庆 3号楼北侧 桃蚜红叶碧桃7 33 200-425 侯思皓 林学院行政楼北 绣线菊蚜桃蚜桃树10 75 210-435 管洪信 喷泉广场 球蚜 木槿 5 22 205-403 杨月 一号楼东侧棉蚜 石榴树 8 44 301-425 刘美娟

7.6

林学院行政楼北 杏瘤蚜、桃蚜 杏树(枝叶) 18 000侯思皓林苑广场南侧 绣线菊蚜、桃蚜 碧桃(枝叶) 18 000管洪信经济树木园梨二茬蚜 梨树 9 000杨月国际行政楼前 紫薇长斑蚜紫薇18 000刘美娟数字化楼前3号楼北 桃蚜 碧桃(枝叶)19 000尹晓庆1号楼东侧 三角枫多态毛蚜 三角枫25 000侯思皓游泳池旁边栾多态毛蚜、棉蚜 栾树 15 000管洪信喷泉广场 球蚜石榴树 8 000杨月2号楼前桃蚜金银忍冬 12 000刘美娟 结论:

1.4月9日蚜虫虫害刚刚开始,有虫株数和每株虫数都不多。

2.4月23日到4月27日属于蚜虫的大爆发期,有虫株数和每株虫数显著增加并达到最大值。 3.通过调查可以发现同种蚜虫可以在不同的寄主上生活,一种寄主上也会有多种蚜虫寄生

实习收获

本次实习一共5天,除了下雨天,白天上山下河,晚上守在幕布前抓虫子,回来还要整理标本。虽然很辛苦很累,但是我也从中学到了很多,知道了昆虫标本的制作方法和过程,还积累了用捕虫网抓蝴蝶的经验,学到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我们一起捉虫子、一起爬山、一起玩耍,不但感受到大自然昆虫的美妙,亲近自然;而且还增进我们之间的友情和师生情。

普通昆虫学的教学实习总结 篇6

班 级:植保111班

姓 名:xxxx

学 号: 113133104

20xx年9月8日星期一

一、实习目的

为了扩大知识面,培养动手能力,增强学习兴趣,进一步明确学习目的,锻炼吃苦耐劳的精神,本人在暑假期间(20xx年7月15号-20xx年9月1号),在亚森・沙力老师指导下,在阿勒泰哈巴河县兽牧局治蝗灭鼠指挥部治蝗办,帮大四学姐族米娜做“大学生创新项目”实验,同时跟同学买尔哈巴、吐然古丽、哈尼克孜、亚力坤采集些趋光性昆虫。

二、个人实习结果

这次采集的昆虫鳞翅目为主的10目,我们把所有昆虫都制成标本后,对标本进行了详细的分类鉴别,结果如下:

三、个人实习收获和心得

通过这次实习,我也提高了对昆虫学的兴趣也使我知道了自己的学习任务,这是我学习昆虫学的动力源泉;并了解亚洲飞蝗不同年龄阶段的取食量、亚洲飞蝗不同年龄阶段取食偏好。我更加了解了昆虫的多样性、变态、产卵行为(主要为亚洲飞蝗),趋光性假死性、伪装等生活习惯,还更加清楚地看到了自己的学习方向。所以我们应该努力学习,领悟到只有学习好专业知识,才有可能认识自然,利用自然。

农业昆虫学实习报告 篇7

“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是我国在高等教育领域实施的一项重要工程, 是深化本科教学改革, 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重大举措。作为“质量工程”重要组成部分的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将起到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1]。《农业昆虫学》是农业院校植物保护专业重要的专业课程之一, 在植物保护专业本科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植物保护学院历来就非常重视《农业昆虫学》课程教学队伍青年教师培养, 实行青年教师培养导师制。青年教师留校和应聘到本教研室工作后, 先在实验室锻炼一年, 提高动手操作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并由教学经验丰富的、副教授以上职称的教师担任指导教师, 传授教学经验, 负责指导各个教学环节, 尽快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课程负责人定期和不定期召开课程教学研讨会, 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统筹兼顾, 全面提高, 促进青年教师成长。自从《农业昆虫学》被列为2007年度福建省精品课程建设立项以来, 主讲《农业昆虫学》的全体教师, 认真按照课程负责人的统筹部署, 实施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 进一步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 使《农业昆虫学》课程的师资队伍成为一支力量雄厚, 结构合理, 教学水平高教学团队。福建农林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农业昆虫学》课程教学队伍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具体做法如下:

二、培养措施

1. 注重青年教师业务素质的培养。

根据学科发展规划, 有计划地安排、鼓励青年教师进修、攻读学位。近年来《农业昆虫学》课程教学队伍中, 现有3名青年教师取得博士学位, 1人获得硕士学位。新进教师首先必须在实验室锻炼1年, 熟悉实验环节, 对教学标本进行全面观察、制作, 全面掌握农业昆虫学实验与实践技能后才能上实验课。新进教师至少听一轮主讲教师的课堂教授, 至少带两轮实验课后, 才能给学生讲课。新进教师讲课前, 必须先在课程组内试讲, 接受考评[2], 达到要求后才能尝试独立承担部分章节的讲授, 助教职称的教师不能单独开课。同时根据教学需要, 选配青年教师参加各类的专业进修和外语进修。

2. 建立青年教师培养导师制。

为了培养青年教师更好更快适应教学, 青年教师独立讲课之前, 指定一位富有经验教师作为指导教师对新进青年教师进行系统指导和培养。 (1) 系统听课与传授。青年教师独立讲课之前, 要求每一新教师系统地听课, 其目的在于获得全面的知识, 并掌握讲课的方法和技巧。在听课的基础上, 进行“传帮带”培训。 (2) 循序渐进, 逐步胜任。要求每一为新教师在正式走上讲台之前进行两个学时的试讲, 由指导教师听课, 进行现场指导和帮助。之后, 从讲1~2个章节开始, 逐年逐步增加讲课的工作量。 (3) 加强实验技能的训练要求青年教师不仅参加实验课的教学, 而且参加各类科研课题, 进行操作技能等方面的训练。鼓励青年教师每人必须要有1~2轮的带生产实习的锻炼。

3. 教学法研究与交流为了促进教学交流, 本课程组执行相互听课制度。

一方面, 规定青年教师参加工作后, 必须坚持听老教师讲课, 并经常组织青年教师对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进行观摩教学。另一方面, 除了学校和学院教学督导组安排的听课外, 课程组还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全体教师对青年教师听课, 以及时解决他们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不断改进教学方法。青年教师正式上台讲课前, 由指导教师负责检查并修改教案。课程组每学期对任课教师的教案进行检查, 每学期进行2次教学法研讨会, 探讨和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农业昆虫学教学队伍定期或不定期开展教学研讨, 着重讨论教学方法和教学改革。根据生产及学科发展的新内容[3], 由老教师帮助和指导青年教师提高专业业务水平, 同时进行教学方法指导和示范, 指导新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指导新教师如何控制课堂秩序及上课时间等。

4. 外来进修教师或人员培训。

外来进修教师或人员培训, 学院指定教学经验丰富的副教授以上职称的教师负责, 除了观摩听课外, 要求进修人员积极参与实验及科研工作, 并进行一定的考核。几年来, 主要接受省农业厅、省农科院以及新疆西部农业人员的专业培训, 前后共有20人次。

5. 研究生教学实习。

每年接受植物保护学院昆虫学科的研究生进行教学实习, 要求每个研究生在教学实习过程中完成教学学时不低于20学时 (其中实验课14学时以上, 课堂4~6学时) 。近年来, 每年接受10~15名的研究生进实验室参加教学训练。

三、小结

通过近年来有计划的培养, 福建农林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农业昆虫学》课程组已经建设成为一支高职称、高学历、高素质、团结协作、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学队伍。农业昆虫学课程教学队伍先后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1人, 福建省“师德标兵”1人, 福建省“高校优秀共产党员”1人, 福建农林大学“优秀教师”3人, 福建农林大学“优秀共产党员”3人等奖励。《农业昆虫学》课程教学曾多次受教务处特邀进行全校多媒体教学观摩。《农业昆虫学》教学队伍先后获得校教学竞赛奖6项, 福建农林大学首届教学贡献奖1项, 获“福建农林大学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 获“福建农林大学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项。

摘要:本文论述了福建农林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农业昆虫学》课程教学队伍青年教师培养的实施办法和成效。通过实施青年教师培养导师制, 帮助青年教师尽快提高业务水平和教学水平, 通过课程教学研讨会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统筹兼顾, 全面提高, 促进青年教师全面成长。

关键词:农业昆虫学,师资队伍,培养

参考文献

[1]邱慧玲, 倪浩, 陈甫.高等农业院校精品课程建设的现状分析与对策[J].高等农业教育, 2010, (4) :49-52.

[2]张建萍, 王俊刚, 王佩玲, 等.改革农学专业昆虫学课程培养专业人才综合素质[J].中国科技信息, 2007, (17) :283-286.

上一篇:2022中国梦我的梦为话题作文下一篇:高唱雷锋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