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专项资金管理探讨论文

2024-07-21

林业专项资金管理探讨论文(精选12篇)

林业专项资金管理探讨论文 篇1

近年来,安徽省林业厅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及国家林业局的有力指导下,积极谋划和推进林业“双增”行动,决战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推动全省林业向高质量、可持续方向发展;坚持改革创新、绿色惠民,全力推进国有林场改革,继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加快推进林业生态扶贫、产业扶贫,让农民更多更好地分享林业改革发展成果。随着新《预算法》的深入实施,省林业厅以预算管理为抓手,深化行业各项改革,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林业行业报表和专项资金的管理模式。

一、认真做好全省行业决算报表工作

近年来,在国家林业局计财司的大力指导和支持下,通过全省财务人员的共同努力,我省林业行业会计决算报表数据质量明显提高。总体来看,我省的行业决算报表工作主要是分四步走:

(一)领导重视,及时部署报表工作

林业厅高度重视林业行业会计决算编报工作,每年国家林业局计财司会计决算工作布置会结束后,厅计财处即形成会议的贯彻意见,并分别向厅分管负责人和主要负责人进行汇报,厅主要负责人和分管负责人对报表布置工作作出明确指示,提出具体的要求,计财处立即落实,组织召开全省决算报表编报培训会,厅分管领导亲自到会指导,传达林业会计决算工作的新要求和报表系统的新内容。及时加强培训工作,并明确各市县由专人负责,确保报表编审工作有序推进,及时完成。

(二)确定口径,创新报表填报方式

林业行业决算报表工作涉及的项目和资金数据较多,为确保稳步做好决算工作,全省已做好充足的前期准备工作。

1.细化资金,制作对账单。全省每年从资金下拨时就开始制作对账单,根据资金来源分为中央财政专项表、省财政专项表、基建资金表和政府性基金表,将资金分解细化到县一级,年底根据国家局下发的资金对账单和报表格式,将每个项目资金定位到报表具体的行列,确定口径,减少填表时的不统一问题。

2.创新报表填报方式。省厅在前两年的报表审核中发现,因单机版报表表格无固定功能,在填制报表的时候可能会出现错行的现象。在全省财会人员集思广益下发现可以利用Excel表格功能来避免错行现象,将报表格式导出到Excel,通过Excel表格的公式功能,制作一个模板,使报表和对账单联系起来,报表数据直接从对账单提取,完成报表的Excel模式后,再将数据直接复制到报表系统中,这样可以减少人为的差错。

(三)加强审核,提高报表数据质量

为了提高决算报表的数据质量,省林业厅着重加强了审核环节。

1.市县自审。由各市林业局按照省厅下发的对账单,对所辖县市区进行指标审核,同时与造林、林场、苗圃等主管部门核对面积、个数等相关指标,确保数据准确无误后再上报省厅。

2.互审。省厅选取业务娴熟的财务人员成立互审组,将全省报表任务分解到互审组成员,每个成员将审核结果及时反馈相关市县,督促改正。通过互审,既加强了各市之间的交流联系,又使大家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3.召开汇总会。全省每年召开决算报表汇总会,因近年财务人员变动较大,在汇总会上特意安排“老带新”环节,有经验的财务人员带新人对报表进行审核,以此提高新财务人员的水平,使他们能尽快上手。同时对之前审核发现的错误进行汇总分析,找出原因,采取针对性整改措施,为进一步提高决算工作水平提供依据。

(四)做好分析,加强报表数据运用

省厅每年都对汇总的报表数据进行仔细研究和深入分析,形成详尽的分析报告,通过数据分析帮助领导了解全省林业当年的资金投入、使用以及产业发展情况,为领导决策提供相关依据。如通过决算报表,能够看出各地为实施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投入资金已超过100亿元,在核对国有林场改革基础数据时,也优先同报表数据进行比对,从而最大限度利用报表数据。省林业厅也参照国家林业局计财司的表彰方式,在决算报表布置会上对报表填报优异单位发放表扬信,促使各市奋勇争先,起到很好的激励作用。同时,计财处领导在与市县林业局单位负责人工作交流中也会对工作表现较好的单位提出表扬。通过这些方式,不断促进市县林业局领导对财务工作的重视。

二、切实加强林业专项资金管理工作

(一)增强预算意识,争取财政政策

省林业厅党组着眼全省林业建设大局,超前研究策划部门预算工作。每年就部门预算召开专题会议进行研究,进行全面谋划,深入分析下一全省林业改革和发展的重点,厅主要负责人以“重要工作亲自部署,重要问题亲自过问,重点环节亲自协调,重要任务亲自督办”的原则,加强对部门预算工作的组织领导,多次做出批示、提出要求,并在全省林业局长会议、全厅干部职工大会等会议上强调预算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要求各级领导带头转变观念,主动适应新形势和财政预算管理改革的新常态。在部门预算编制前,分管负责人召集各处室、单位主要负责同志召开会议,具体布置落实部门预算编制的各项工作,确保完成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确定的重点项目,保证预算不留硬缺口,要求把项目支出预算初步方案编制作为单位的中心工作、项目申报的源头工作,按照越来越早、越来越细、越来越科学的要求抓紧、抓实、抓出成效。2012年以前安徽省各类营造林资金只有3000多万元,经过积极争取,省委省政府决定自2012年起实施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省财政专门拿出5个亿用于支持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并且连续扶持5年。2016年在对人工造林进行全面补贴后,将结余资金1。2亿元专项用于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的中幼林抚育。截至目前,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已累计投入16。61亿元。2016年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即将到期,省厅又积极谋划启动实施林业“双增”行动,从而将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的资金盘子继续用于林业“双增”行动。

(二)强化预算管理,深化资金改革

省林业厅在实施财政预算改革的过程中,积极主动,刀刃向内,改革创新,牢牢把控“三个确保到位”。

1.专项资金整合工作确保到位。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预算改革要求,逐年加大力度,对林业专项资金进行整合归并。2015年预算编制中林业厅严格按照“两个1/3”的要求,压减了专项资金个数,压减后专项资金为18个。在编制2016年预算时,我厅经协商省财政厅,又进一步加大了整合力度,将省级林业专项整合为5个,较2015年减少13个,压减率达72。2%。

2.资金提前下达工作确保到位。根据《预算法》的要求,省厅在编制2016年部门预算时就将林业专项资金全部细化到具体单位和科目,并提前下达到市县,2016年专项资金提前下达率为100%。

3.落实绩效奖罚措施确保到位。在保障各二级预算单位中心工作的同时,进行奖优罚劣,对预算管理较好,支出进度快的单位进行奖励,优先安排增加项目资金额度;对支出进度较慢,年底结转结余资金较多的单位,压缩其项目资金额度。

(三)规范预算行为,创新管理观念林业部门预算收入来源渠道较多,涉及面广,有中央转移支付、基本建设拨款、一般预算拨款、一般转移支付、政府管理非税收入等,资金总额达数十亿元;预算支出涵盖了种苗、造林、抚育、湿地、森林防火、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等林业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管好、用好预算资金是保障事业发展和稳定的关键。

1.健全管理制度。省厅对经常性的专项资金制定了资金管理办法,《安徽省财政林业补助资金管理办法》规范中央专项资金,《安徽省省级财政林业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规范省级专项资金,在制度上保证资金管理的规范性。

2.明确支出责任。预算一经下达,省厅即将每个项目明确到处室、单位,落实到具体负责人和经办人员,并要求各单位列出时间表,限期支出,对中央转移支付必须在一个月之内下达。

3.规范资金分配。对造林、抚育等专项资金,按照国家林业局下达的任务、省林业规划及扶持重点、林业财政资金政策、林业任务等要求,选择客观因素,全面采取因素法进行分配。对确需采用竞争立项的,采取下发立项指南、组织专家评审、在网站公示、厅办公会议研究等程序,保障了项目“公平、公开、公正”。

4.改革下达方式。由过去的一个文件下达一个专项,改变为项目打包、统一下达的方式,既加快了支出进度,也减少了文件办理数量,方便了市县查询。5.加强信息公开。将所有专项资金的分配结果均在林业网站上进行公开,便于监督。

6.定期通报进度。定期通报预算执行情况,督促预算执行。一方面将预算执行结果与下一预算安排挂钩,另一方面与各单位考核挂钩,有效保证了预算执行的科学、高效与安全。

7.加大资金监管力度。每年开展林业财政资金专项检查,全省林业系统通过自查、抽查、重点检查和专项整治行动,一方面全面查找和整改资金使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深刻剖析原因,研究创新科学的资金管理制度,促进建立资金监管的长效机制;另一方面总结推广各地和各单位的好经验、好做法,促进提高林业财政资金监管水平。

(四)加强沟通协调,提升管理水平。行业或部门的财务管理是各项管理工作的基础和核心,是行业发展和稳定的重要保障。近年来,省厅计财处在国家林业局计财司行业处的指导下,面对林业行业连续的改革,以及林业专项资金供求矛盾和深化预算管理过程中的一个又一个挑战,认真履行职责,敢于坚持原则,积极宣传国家和省厅各项财政预算管理政策,维护各项财经政策的顺利执行,为领导当好参谋;同时积极反映林业行业发展存在的困难和需求,为财政部门支持林业改革发展架起了桥梁,使财政部门“为政府理财、促行业发展”的宗旨和理念在安徽省林业厅得到了充分体现。安徽省林业厅在林业会计决算工作和财政专项资金管理中做了一些探索,整体水平较过去有所提高,但和其他省份单位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在今后工作中,在国家林业局计财司的领导下,省厅仍以扎实奋进、开拓创新的姿态,齐心协力使全省林业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

林业专项资金管理探讨论文 篇2

1 林业专项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 资金拨款时间滞后

资金拨款时间滞后各地普遍存在, 有的县年末才拨款, 有的是跨年度拨款, 有的竟然历年度的退耕还林资金至今未能下拨。由于资金拨付不按工程建设进度预算或用款计划核拨, 造成项目不能按计划实施, 严重挫伤了项目单位的积极性, 特别是退耕还林补偿金发放不及时、不足额, 出现了老百姓拔树苗毁林现象, 造成很严重的后果和恶劣影响。

1.2 林业专项资金未按规定管理和预算

《林业生态工程建设资金管理办法》第十三条明确要求, 对林业生态工程建设资金按项目单位单独核算。但个别项目单位对财政部门和国家、省级林业部门下拨的林业专项资金, 不按照专项资金管理的规定和要求实行专户管理、专户专储, 出现资金串户, 专款不专用的现象。有的单位财务人员业务素质较低, 加之对各项财经法规、会计核算办法学得不通, 理解不深、不透, 造成单位基本建设与事业费不分, 经营支出和事业支出不分, 有的甚至是不同的基本建设项目不分, 造成了核算混乱的现象, 给审计稽查带来很大的困难。

1.3 林业专项资金使用不规范

在资金稽查中还发现, 许多单位借项目实施之机, 随意改变支出内容, 将不属于项目资金支出的费用直接计入项目支出中。比如, 用专项资金列支工资和办公费, 项目管理费支付取暖费;有的是向确定开支范围以外的单位拨付专项资金, 比如向未纳入天保工程实施方案的单位拨付管护资金等;有的则直接用于弥补单位经费不足或是用于抵顶应上缴的款项, 完全不按实施方案指定的范围内容使用资金;还有个别县存在大额或全额用现金结算的违规问题。

1.4 项目管理不到位

在项目上报之前, 由于项目前期准备不充分, 没有对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论证, 或强调工期紧, 不进行招标和政府采购。在项目批复后不能严格按照上级批复的计划内容实施, 并私自调整改变建设内容规模地点, 而且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缺少项目建设监理环节。有的虽邀请了监理单位, 并支付了监理费用, 但缺乏跟踪检查等相关监理资料。项目竣工后, 不落实验收制度, 大多数林业项目完工结束后, 不进行竣工财务决算, 不能如实反映项目投资真实情况。

2 加强林业专项资金管理的几点建议

2.1 及时拨付专项资金, 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各级林业主管部门及财政部门要认真学习文件, 不断提高对林业建设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认真履行职责, 严格执行有关规定。林业专项资金拨款时间与资金的用途和建设期限相对应, 及时拨付资金, 杜绝资金滞留, 对项目结余及时清理, 对配套资金要积极落实到位, 保证各项资金安全、完整、有效使用。

2.2 强化资金管理, 规范会计行为

定期对会计人员进行业务知识、政策法规和各项制度培训。通过培训, 使财务人员及时掌握政策法规和会计核算方法, 不断提高会计人员业务素质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严格按会计制度和资金管理办法要求办事, 做到专项资金专款专用, 不挪用专项资金, 不扩大开支范围。严肃纪律, 规范财务手续, 保证专项资金按规定用途使用, 并足额、及时拨付各项专项资金, 以促进资金管理有序进行。

2.3 建立健全制度, 规范项目管理

要高度重视制度建设, 尽快制定、完善政府采购制、项目资金公示制、项目法人负责制、招投标制、监理制和项目申报、审批、实施、验收等具体管理制度。总之, 在林业项目实施和资金管理的各个环节中做到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 使林业项目和资金管理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

2.4 加强审计监督检查, 确保资金有效安全

林业主管部门要加大对专项资金的监管力度。要对林业专项资金定期不定期进行审计、监督检查, 详细检查资金来源、数额、拨付流向、管理使用情况, 并核对项目立项、审批程序、计划批复、建设过程、完成验收、工程决算、工程资料归档等, 及早发现资金在管理使用过程中存在的违规违纪问题, 以便于及时纠正和整改。同时, 要深入项目建设单位和施工现场, 及时了解项目实施和资金使用情况, 以确保资金安全, 使林业专项资金效益最大化。

对农村专项资金管理的探讨 篇3

【关键词】农村;种粮补贴;救灾资金

引言

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具有至关的重要的作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随着新农村建设重大战略的实施,政府有大量的专项资金和物质投放到农村。这些专项资金的投入,为解决“三农”问题做出重大贡献,但这些资金的投入、分配、使用、管理整个运转过程中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和解决的问题。如果不能够及时得到解决,将影响政府的形象和声誉,不利于新农村建设的推进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1.农村专项资金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2.1 近年来,国家给农民很多优惠,不但免除了农业税,而且还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农业补贴政策

对种粮补贴力度也不断加大,从以前基层政府代发到现在银行直补发放,阻断了有些部门利用国家优惠的空子套取中央直补资金。种粮补贴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农民利益,保障粮食安全和维护社会稳定。从这个目的出发,补贴的利益应该都用在直接促进农民增收和农业发展上。有限的农业补贴在各主体之间分配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着补贴的实质效果及其作用的发挥,而我国目前农业补贴的结构不科学,导致了补贴利益分配不合理。有些地方种粮补贴到基层不是按种植者种粮面积分配,而且按合同条款或人口人均发放,特别是一些工业较发达地区,很多农民已经改行从事工业劳动,他们从集体承包的土地转包给别人种植,转包时设定一个条款:“国家一切补贴归发包方所有”。因此导致了真正从事种粮农民不能得到种粮补贴,他们的利益得不到保护,农民之间产生矛盾,社会的稳定性受到影响。

2.2 救灾资金的使用和管理中还存在着救灾资金拨付不及时,分配不合理以及违规操作救灾资金等诸多问题

2.2.1 救灾资金发放不及时,滞留时间较长

救灾资金的使用不尽合理,甚至任意改变资金用途。由于一些村镇干部对救灾资金的重要性认识模糊,缺乏专款专用的意识,在救灾资金使用中随意改变资金用途,有的地方将救灾资金不是优先保障灾民的生活,而且先手于保障干部、教师工资;有些乡镇则以资金紧张等为由,挤占、挪用救灾资金,用于项目建设;有的地方凡是因灾造成的损失都用救灾资金给予解决,如濒临报废的水利设施,被淹的农田等;有些则扩大自然灾害救济补助费的使用范围,将救灾款用于临时救济、扶贫支出、修建乡村道路等其他方面。

2.2.2 救灾资金的发放管理机制不健全,乡村干部违规操作问题突出

在救灾资金的分配中对乡村干部自身或亲属等特殊对待,优亲厚友,有的把救灾资金用来为乡村干部发放工作补助等等。这些随意提高或降低救灾款物发放标准,擅自改变救灾对象,村干部利用职权,借助救灾款发放之机搞人情关系,谋取个人私利的行为,违背了灾区资金的初衷,也严重损害了灾区群众的切身利益。

2.2.3 种粮补贴、救灾资金凸现在乡镇、村基层组织的问题令人忧心,需要有一个健全的监督机制和一套规范的管理制度

以下是本人对加强农村基层专项资金监管的几点思路:。

2.2.3.1 农业补贴制度在我国起步时间不长,经验不多,效果虽显著但不可自满,还需加以完善

(1)要解决三农问题,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大家感到需“补”、需“贴”的地方很多,因此在执行目前出台的少数农业补贴政策中,有意无意加入了过多的附着功能,使得补贴的目标混杂起来。同时实行直补办法后,农民拿到钱之后,也不清楚或者并不在意政府补贴的具体政策意向,从而使补贴的政策威力打了“折扣”。所以,为了使补贴政策充分发挥出效力,从政策制定者这方面讲,应注意使各项补贴政策的目标指向更加清晰,从政策推行者这方面讲,应注意加大对农民群众的宣传力度,使补贴政策信号能够迅速准确地传到千家万户;(2)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应当是农业补贴的直接受益者,政府部门和其他中间环节在实施农业补贴过程中只能间接受益。但农民处在被支配的地位,基层实施国家补贴政策的“代理人”、“经营人”,总会有个别人自觉不自觉地“讨”农民的“便宜”,他们在事实上是“反”补贴的力量,因为他们的行为在实质上损害着农业补贴。所以,完善农业补贴制度要加大监督机制的建设,使“跑、冒、滴、漏”降低到最低限度;(3)必须完善各类不同功效的补贴制度,对农业农民实施全面完整的保护。

2.2.3.2 救灾资金是一项关系民生的资金,要彻底杜绝挤占、挪用、私分、滞留救灾物资和一些干部侵占、贪污、优亲厚友等现象,要从提高思想认识和制度建设两方面抓起,加快健全救灾资金管理制度

要采取多种形式,广泛进行有关救灾减灾的宣传教育,提高广大干部对救灾的认识。同时在基层党员干部中加强廉洁自律教育,促其领会以人为本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本质和核心。在每次灾情发生后基层组织要做出及时反应,把受灾人员、经济损失、需要政府救助人员情况等进行统计。为此,需要建立规范的受灾统计机制,不断强化对灾情的统计、评估工作。有针对性地进行灾后人员伤亡、各类房屋倒塌、农田毁坏、粮食绝收、缺粮户等不同内容进行调查摸底。灾害信息的准确性统计和评估是救灾资金分配和管理工作的基础。村组织要保存经县级民政部门复查核实后的完整灾情后记录、受灾人员、经济损失、需要政府救助人员情况等一览表;乡镇有关机构要建立灾情记录、房屋倒塌户花名册、农作物绝收户花名册、重伤及死亡人员花名册、需要救助人员花名册和已救助人员花名册等台帐,作为随后发放救灾资金的重要依据。

为确保救灾资金安全发放,及时有效的下拨使用,乡(镇)政府应设置救灾资金专户,不断完善救灾资金专户管理制度,规范救灾资金发放程序,从而加强对救灾和重建资金的管理。此外,规范和完善乡村救灾款物发放程序和管理制度。在发放救灾资金时,要做到账务公开、发放对象公开、分配方案公开和发放程序公开;救灾资金发放过程中,不论发放现金还是发放实物,都要实行民主评议、登记造册、张榜公布,做到救灾款物的问数、被救济户的名单及救济数额公开,切实突出重点,并对救灾钱物实行网络化管理,要建立救灾资金发放台帐,以方便对救灾资金实行专帐核算。当救灾资金发放后,依据台帐记录,由村向乡镇核销,再由乡镇向县民政部门核销层层逐级核销,以确保救灾资金发放的及时、公平、公正。

为确保救灾资金的安全使用,在基层组织救灾资金管理使用工作中必须建立健全监督检查,加大监督检查制度,实施村级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制度。

总之,要以制度上的完善来加强对农村基层专项资金的监管,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参考文献

[1]张日军.完善制度—加强基层救灾资金管理[J].中国审计,2008(15).

加强财政专项资金管理的探讨 篇4

淮北市烈山区会计核算中心 张维伟

深化支出管理改革是当前财政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而在整个财政支出中,专项资金支出的管理尤为重要。现就近年来专项资金使用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当前专项资金预算编制中“项目内容细化、编制时间提早”的现状,以及如何进一步深化支出管理改革,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作一探讨。

一、专项资金的管理内容 1.专项资金的含义及特点

在不同的制度和规定中,专项资金有着不同的名称,如专项支出、项目支出、专款等,在具体内容上也有一定的差别,但总体看,其含义是基本一致的。一般来说专项资金是指财政部门或上级单位拨给行政事业单位,用于完成专项工作或工程,并需要单独报账结算的资金。也就是说,专项资金有三个特点:一是来源于财政或上级单位;二是用于特定事项;三是需要单独按项目核算。2.专项资金的构成与分类

目前对专项资金的构成尚没有统一的界定,从财政资金管理的情况看,在日常操作中,一般采用的是“扣除界定法”,即扣除工资福利支出(人员经费)、商品和服务支出(公用性经费)以外的,由财政安排 以及上级单位拨付的财政资金等,全部作为专项资金。从支出性质分类,专项资金包括个人部分(如专项补贴、专项奖励等)和公用部分(如专项购置、专项修缮等);从支出用途分类,可以将专项资金分为基本建设支出、专项业务费、专项支出购置、专项修缮和其他专项等。

3.对专项资金管理现行规定

根据当前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和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制度规定,行政单位支出按支出经济分类分为工资福利支出(人员经费)、商品和服务支出(公用性经费)、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和专项支出。工资福利支出(人员经费)、商品和服务支出(公用性经费)和专项支出的具体项目,包括基本工资、津贴补贴、其他工资、福利支出、社会保障缴费、办公费、邮电费、维修(护)费、其他商品和服务支出等。专项支出应当按照批准的项目和用途使用,并需要单独项目的专项报账结算,即应当与正常的拨款区分开来,分别核算,同时接受有关部门的检查、监督。已完成项目的专项结余,报经主管预算单位或者财政部门批准后,方可使用,否则就上交财政。

一些制度、规定、办法的出台,无疑使专项资金从预算、执行、核算各个环节做到了有制可依,对规范管理起到了积极作用。但随着财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一些新的情况和问题,难以用现行制度予以解决和规范,亟待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二、专项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对专项资金的科学界定。专项资金是财政分配用于专项事业的资金,是公共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理论界对公共支出分类主要有理论分类和统计分类两种,但无论那一种分类方式,均对专项支出没有明确的界定。现行制度中虽然将专项资金解释为财政或上级拨入用于专项工程或专项事业的财政资金,但在实际操作中,除了定额的人员和公用经费外均属于专项,纳入专项资金管理。但是,由于对专项资金不同的界定,在管理和统计的口径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如对于各单位取得的预算外收入,目前规定是应全额上缴财政专户,使用时由财政根据实际需要再予拨付。这类资金是否属于专项资金,在界定上就存在着不同的认识和管理方式。在各地财政部门,有的将其纳入综合预算,实行收支脱钩,并将拨付的资金作为专项资金管理,用款单位不得随意挤占、挪用;有的虽也纳入综合预算,但未实现收支脱钩,拨付的资金不作为专项资金管理,其结余部分由用款单位自行决定开支。这使得大量超标准、超定额的人员经费、公务经费和一些不能在业务费中开支的费用挤入预算外收入的现象出现,形成有预算外收入的单位个人收入和待遇大大高于没有收入的单位,导致同是行政单位但收入待遇上却苦乐不均。

2.专项资金的预算编制不够规范,分配不够合理。

近年来各地财政预算中普遍推行了部门预算和细化预算的编制方法,基本上实行的是“人员经费按标准,公用经费按定额,专项经费按实际”。但对于专项资金如何按实际,缺少明确的定论。换句话说,就是专项资金分配缺乏科学合理的标准和依据。加之在预算编制中,缺少对经济运行状况的科学预测和编制方法,没有实行完全意义上的“零基 预算”。

专项资金分配结构是指专项支出总额中各类专项的组合以及各类专项在整个专项总额中的比重。专项资金的结构反映着一个时期的政策趋向和变化,其优化与否关系着用款单位能否在一定财力约束下有效的履行其职能。由于当前财政对专项资金没有科学的界定,各地财政对专项资金的统计口径不尽相同,测算比重上会存在一定差异,但从一般情况说,对于大类的专项统计口径应该是基本一致的。以某市2001年大类专项支出情况为例,除基本建设支出、卫生经费支出、城市维护费支出占到10%以上外,其他项目比重均低于8%。这一分配结果,形成专项资金使用分散,大大降低了财政资金使用效益。3.专项资金使用中违规现象严重。

尽管近年来国家和地方政府为加强专项资金管理相继制定和出台了一系列制度和办法,但在专项资金使用与核算上仍存在着大量的违规现象。

一是年终突击花钱现象依然存在。一些地方财政部门明确规定完工项目的专项资金结余应上缴财政或报经财政批准后方可留用,但是一些用款单位为了不上缴专款结余,年终突击花钱、突击采购。如有的用款单位采取在年底根据专项的预算统计结余金额后,进行突击购置;或者将尚未开工的项目的专项支出,提前拨付,并且“以拨代支”列入当年支出等等,以达到期末不留结余,从而不上缴财政的目的。

二是重复购置,设备闲置,资金浪费现象尚未杜绝。一些有预算外资金收入的单位,攀比之风盛行,对于一些不经常使用的设备,如摄像 机、照相机、投影仪和一些大型仪器设备等,存在着“别人有,我也要有”的错误观念。由于利用率不高,形成购置后设备闲置,无形中造成资金的浪费。

三、问题的主要成因分析

1.专项资金支出管理弱化。在专项资金支出管理方面尤为突出,“重分配,轻管理”的观念仍未从根本上得到改变。单位在专项支出过程中,财务支出监督滞后,主要应付财政突击性、专项性检查多,日常监督少;事后检查多,事前、事中监督少;对某一事项和环节询问多,全方位跟踪监督少。涉及监督和管理的制度和法规相对滞后,对于一些不按预算执行或随意改变支出用途的用款单位,单位会计只有等发现后尽量予以协调、向财政请示调整专项预算,而没有相应的解决办法和措施,使得监督往往流于形式,缺乏应有的力度,直接影响了财务监督的权威性和有效性,使管理手段相对弱化,导致财务资金使用效益低下。2.一些制度和办法已不能适应当前管理的要求。现行制度中有些条款过于粗放,如行政单位会计制度规定行政单位支出中,“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的具体项目包括基本工资、津贴补贴、其他工资、福利支出、社会保障缴费、办公费、邮电费、维修(护)费、其他商品和服务支出等。”这种将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进行笼统规定的条款,与目前实行的细化部门预算的要求存在一定差距。此类问题在现行财务制度中同样存在,形成预算实现了细化,但核算尚未细化的问题,造成监督和管理上的困难。3.单位财务部门缺少对专项资金使用情况的综合评价和跟踪问效。对于用款单位上报的各类专项资金更多地只是从数字上简单汇总,用于应付上级部门的要求,而没有从财务角度加以分析和利用,特别是缺乏对专项资金使用情况的综合评价以及相关同类专项使用标准的归纳和确定的了解。

四、加强专项资金管理的一些建议

1.尽快对专项资金进行科学界定。专项资金的分类不是核算问题,而是财务管理问题。应根据专项资金的定义及内涵,明确哪些项目应作为专项资金管理,确定统一的专项资金统计口径,从而达到科学管理,有效监督的目的。除按规定定额确定的人员经费和基本支出的公务费(包括特殊部门的经常性特殊经费)等支出作为财务基本支出外,其他财政安排、追加或上级拨入的经费(包括预算内、预算外)应全部作为专项资金支出管理;同时,随着改革与发展的需要,每年对基本支出与项目支出的项目进行相应调整,尽量避免基本支出与项目支出具体内容上的重叠。对专项资金进行科学合理的界定与分类,不仅有利于用款单位对专项资金的核算管理和控制,同时也有利于财政部门加强对专项资金的监督和开展综合评价。

2.建立项目库,规范专项资金项目管理。建议建立专项资金预算项目数据库。加强专项资金的项目管理是防止资金浪费,提高专项资金使用效益的必要前提。所谓“专项资金预算项目数据库”,就是根据项目发展规划,制订三年工作目标,并将该工作目标细分至各业务科室。根据各业务科室工作目标,依据财力编制上报各滚动预算计划,并依据该滚动预算建立预算项目数据库。对照当年预算计划分析整理本年预 算执行情况,研究影响本预算执行的各相关因素。根据三年中心工作指标,以六个月为界,编制三年业务项目滚动预算。根据事业计划和工作任务完成情况,并参照预算政策的变动状况,每六个月对预算项目进行修订和补充。

3.细化预算编制,加强专项资金管理监督。增强预算本身的透明度,就是要细化预算,使预算支出落实到每一个项目和每项支出的每一款。而专项资金监督必须贯穿在整个资金分配使用的全过程,即要开展事前、事中、事后的监督管理。事前管理,在申报专项资金时,项目实施部门及各相关部门应依据国家财政法规要求及产业政策发展趋势,分析影响项目资金编报的各类因素,编制项目资金用款计划,并就用款理由、计划规模、预期目的等事项填报专项资金项目申报表。事中管理,在专项资金项目实施过程中,建立专项资金管理责任制,落实项目负责人,对金额较大的支出项目要签订合同,财务部门应对照项目下达指标及工作计划,真实、全面、完整地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反映,坚决杜绝虚假支出,不得任意改变项目内容或扩大使用范围,保证专款专用,并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检查监督。事后管理,专项资金项目完成后,项目实施部门会同各相关部门应依据项目计划对项目进行验收,发现问题后,及时予以整改,最后通过整改后的情况撰写项目总结。

林业专项资金管理探讨论文 篇5

发表时间:2010-8-23 14:49:54浏览次数:532 作者: 来源:本站原创 [ 返回列表 ]各县(市、区)林业局、财政局:

根据《温州市林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温财农〔2004〕328号)有关规定,为切实做好2010年度市级林业发展专项资金扶持项目的申报工作,现将项目申报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申报程序

项目申报以县(市、区)为单位,由林业专项资金扶持项目业主提出书面申请,经县(市、区)林业部门和财政部门 根据《温州市林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要求审核后,报送市林业局和市财政局;市直属单位由业主直接向市林业局申报。

二、申报材料

1、县(市、区)林业和财政部门联合申报文件;

2、温州市林业发展专项资金扶持项目补助申报表;

3、对上报林业产业化项目,要求填写《温州市林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标准文本》,其中背景分析、需求分析以及直接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指标可简要填写。《温州市林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标准文本》,要求装订整齐,A4尺寸,浅蓝底厚封面,不套塑封皮。(标准文本及申报表可在温州林业网下载)

4、项目申报采取纸质和网上申报双轨并行方式,网上申报地址:http://61.153.26.70:40080或者/(温州市财政地税信息网上支农项目资金管理系统链接),没有网上申报项目,不予安排补助资金。

三、资金安排导向

为加快林业发展,全面贯彻实施《温州市林业“十一五”发展规划》,本年度市级林业发展专项资金扶持项目重点申报方向为以下六大类:

1、森林生态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工程:森林防火装备与消防队伍建设、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生物防火林带建设等。

2、兴林富民示范工程:高效竹林基地、速生工业原料用材林基地、森林食品基地、油茶等名特优经济林综合开发、野生动植物驯养、加工等兴林富民项目(优先扶持市级以上林业龙头企业、示范性林业专业合作社申报的项目),森林公园基础设施建设和森林旅游开发等。

3、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林木种苗花卉项目、自然保护区建设、野生动植物保护、湿地保护与恢复等。

4、林业基础设施建设:国有林场的护林房、水电设施改造和林业基地建设等。

5、现代林业示范基地建设:林木良种示范基地、现代竹子示范园区、林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特色高效立体林业示范基地等。

6、林业宣传:森林旅游和林产品宣传、推介、展览等。

四、申报时间及要求

1、项目申报截止时间:2010年9月15日;

2、每个县(市、区)申报林业发展专项资金扶持项目原则上限报4项;

3、请各项目申报县(市、区)林业、财政部门,按《通知》要求,于项目申报截止日之前联合行文上报市林业局一式2份、市财政局1份(包括电子文本),将申报文件和补助表依次装订于标准文本封面内,并在申报文本的资金名称中注明本年度重点扶持的项目类别。各项目建设方案一经批复不得中途变更,否则应重新办理报批手续;

4、请各县(市、区)将09年度林业专项资金补助项目实施情况和资金使用情况一并上报市林业局(可不以正式文件形式)。

联系处室:市林业局办公室

联系电话: 88636030联系人:黄宰胜

林业生产救灾资金管理暂行办法 篇6

第一条 为规范和加强林业生产救灾资金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指林业生产救灾资金是指中央财政预算安排的用于支持林业系统遭受洪涝、干旱、雪灾、冻害、冰雹、地震、山体滑坡、泥石流、台风等自然灾害之后开展林业生产恢复工作的专项补助资金。

第三条 林业生产救灾资金补助对象是遭受自然灾害并造成损失的国有林业企事业单位和其他林业生产经营单位。

第四条 林业生产救灾资金主要用于灾后恢复林业生产三个方面支出的补助:

(一)受灾林地、林木及野生动植物栖息地、生境地的清理。

(二)灾后林木的补植补造及野生动植物栖息地、生境地的恢复。

(三)因灾损毁的林业相关设施修复和设备购置。第五条 林业生产救灾资金具体支出内容包括:清理与恢复所需小型机械和工具(包括割灌机、枝丫收集打捆机、挖穴机、开沟犁等)、苗木、救灾物资(包括肥料、药剂、野生动物救护用食物等)的购置费、机械燃料费、人工费,因灾损毁的相关设施维修费和设备购置费等。

第六条 林业生产救灾资金不得用于发放工资、奖金、津贴和福利、弥补亏损和偿还债务、修建购买楼堂馆所、交通工具购置,以及与林业生产救灾工作无关的其他支出。

第七条 受灾省(含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下同)申请林业生产救灾资金,须由省级财政部门会同省级林业主管部门向财政部申请,并抄报国家林业局。申请报告内容包括:灾害名称,林业受灾情况,灾后恢复林业生产的项目内容,资金用途,申请中央财政补助资金数额等。

第八条 国家林业局及时汇总、统计受灾省林业受灾情况,结合受灾省资金申请报告的有关内容,向财政部提出资金分配建议。

第九条 财政部统筹考虑受灾省资金申请报告中的受灾情况等因素,以及国家林业局的资金分配建议,确定资金分配方案,及时下达预算拨款文件,并按照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有关规定支付资金。

第十条 省级林业主管部门会同省级财政部门应于受灾当年年底之前将灾后林业生产恢复及资金使用情况,报送国家林业局和财政部。

第十一条 林业生产救灾资金专款专用,各级财政部门应会同林业主管部门加强资金的管理和监督检查。对违反规 定使用林业生产救灾资金的,按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国务院令第427号)及相关法律法规追究有关单位及其责任人的责任。

第十二条 省级财政部门会同省级林业主管部门可根据本办法,结合本省实际情况,制定具体实施细则,上报财政部和国家林业局。

高校专项资金绩效管理探讨 篇7

为此,本文试图将绩效战略管理和日常精细化管理有机结合,借助平衡计分卡(BSC)和PDFA闭环管理等理论,探索较为系统全面地提高高校专项资金管理绩效的方法。

一、运用BSC战略管理理论,加强绩效评价体系建设

平衡计分卡(BSC)来源于企业的战略管理,它把企业的战略目标划分为财务、客户(利益相关者)、内部运营、学习和成长四个维度,进而再细分成具体可操作的衡量指标和目标值。其评价体系包括指标体系、权重、打分标准等,定性分析与定量计算相结合,可较为全面、科学地对企业绩效进行评价和测量。平衡计分卡能合理地处理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结果性指标和动因性指标、内部指标和外部指标、领先指标和滞后指标之间的平衡。这四个维度之间是一个循环的因果关系,共同为企业的战略目标服务。高校专项资金绩效也可借鉴基于平衡计分卡(BSC)的战略管理理论,服从和服务于高校的战略目标,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价体系(见表1)。

专项资金绩效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制订科学的绩效评价标准仅仅是该系统的一个重要方面。专项资金必须进行精细化管理才能提高绩效。精细化管理要求在规范化和标准化的基础上,科学细化和合理优化生产和管理流程,实现专业化结构、制度化管理和标准化的工作方式。笔者认为,对于高校专项资金绩效管理来说,其精细化管理的核心是强化组织、制度和信息系统等“三大支撑”,并且抓好PDFA闭环管理的四个环节。

二、做好日常绩效管理的三大支撑

(一)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和专业队伍

成立校内项目绩效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由分管财务的副校长担任组长,校内发展规划、纪检监察、审计、财务、科研、教务、人事等职能部门人员组成,下设办公室,负责管理所有项目和专项资金的组织申报、组织专家立项论证、绩效评价、日常监管、评价结果后期管理等工作。同时,成立项目评价专家组,由财务、审计及项目相关专家组成,相关专家由项目绩效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从专家库随机抽取,专家库专家由省内外高校、研究机构相关专家组成。

(二)建立健全绩效管理制度

表1 高校专项资金绩效评价体系(基本模板)

1. 建立健全高校项目绩效评价制度。

基本内容包括评价对象确定、组织实施程序、工作细则、评分规则、预期绩效申报、评价结果的反馈与整改等,将高校项目绩效评价纳入日常管理工作的范畴。①

2. 建立健全以绩效为导向的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基本内容应包括:对于实现绩效高的项目及相关人员的奖励办法;对于实现绩效低的项目及相关责任人,追究其何种责任,项目经费如何扣减等。

3. 建立健全专项经费的管理办法及细则。

学校层面要出台专项经费的管理办法(明确支出范围、标准和审批程序等内容);对于大额专项经费,专项经费使用管理部门还须出台具体的专项经费管理细则,进一步细化支出范围、标准、审批程序、预算执行进度安排等内容,上报学校项目绩效管理工作领导小组通过后实施,管理办法细则未出台不予下拨经费,以加强财务的事前控制。

(三)做好信息技术支撑

充分运用信息化工具,建立专项经费管理模块,并实行系统间动态对接共享。构建性能多样化、端口交互式、信息集成化、流程一体化的专项经费管理系统,实现数据实时跟踪、动态反馈,并与预算执行管理信息系统和财务系统动态对接共享,与各部门单位的信息资讯平台和信息技术资源系统对接共享,实现全过程多方位搜集信息资源,形成可持续的数据流。通过项目预算管理网络化,建立预算信息公开与获取机制,为不同人员设置相应的权限,使其可以随时上网了解项目预算执行的情况,为预算执行过程中的纠偏扬长提供支撑,便于相关项目承担部门和监管部门及时强化管理。有条件的,还可开发“专项绩效考评信息系统”,在系统软件中提供信息汇集、存档、客观分评价、综合绩效考评、统计分析等功能,使绩效考评工作更加快捷、客观、科学。

三、运用PDFA闭环管理理论,抓好四个管理环节

PDCA闭环管理是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工作方法,是指在质量管理工作中,各项工作均按“制订计划(Plan)—实施计划(Do)—检查计划实施效果(Check)—处理(Action)”这四个阶段的顺序不断循环进行质量管理的一种方法。高校专项资金绩效管理,属于资金配置和使用方面的质量管理,完全可以借鉴PDCA闭环管理这一科学方法。

(一)P阶段:立项设标,从严把关

P阶段(计划阶段)是一次PDCA循环的起点,这里需关注的工作有项目立项、项目预算编制和项目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制订等项目绩效前期管理工作。

1. 做好项目立项的论证和审批工作。

高校开展项目绩效评价,首先要重视项目预期绩效申报工作。在项目立项、预算申报时,要求项目实施部门对项目的立项价值、可行性、完成期限、立项依据、实施方案、经费支出预算、工作量目标、效益目标等内容做出明确说明。在此基础上,组织对项目立项和项目预算进行科学的论证,杜绝出现随意立项、随意编制预算,抢占资金的现象。②

2. 科学编制项目预算,强化预算管理。

首先,全面及时编制项目预算。将其所有资金纳入预算体系,防止资金的体外循环,各项开支做到“先预算,再开支”,防止“先开支,再申请预算立项”或坐收坐支的现象。其次,科学有效地选择项目预算编制方法。在编制年度预算时,可尝试零基预算;对于周期比较长的项目,要尝试滚动预算,在编制预算时运用滚动计划法,将长期预算与年度预算结合起来,采用“近细远粗”的方式编制预算。再者,要强化项目预算绩效管理。在专项资金预算管理中引入绩效理念,在关注预算投入的同时,重视预算产出,将绩效目标设定、绩效跟踪、绩效评价及结果应用纳入预算编制、执行、考核全过程。尤其在预算编制环节,要进一步与业务处室对接,做好绩效目标的审核工作:把绩效目标作为预算安排前置性条件,编制预算时阐明项目各项预算支出所要达到的目标,以及用何种量化指标来衡量完成该项目的数量和质量情况,从而实现绩效目标从形式上的嵌入向实质性的结合转变,提高绩效目标和资金安排的匹配度。②

3. 建立分类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

按照经费不同的使用方向和效益体现方式,将学校专项项目分为不同类别,设立不同的绩效考评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给本文前面的“高校专项资金绩效评价体系(基本模板)”的具体指标赋予不同的分值),实行分类考评。

(二)D阶段:严格执行,强化管理

D阶段(实施阶段)是一次PDCA循环的重要中间环节,强调对专项资金绩效的日常自我管理,这一阶段要做好以下工作:

1. 合理分解目标责任。

在实施主体上,对照实施计划和目标,经过内部充分沟通,将相关目标和责任层层分解到若干个责任中心和责任人,落实到每个责任单元,实行网格化管理。

2. 严格按预期绩效目标进行执行管理。

每个项目可设绩效督查员,按预期绩效目标的要求,定期不定期的对项目绩效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并及时反馈给责任单元;注重项目绩效资料、数据的收集和积累。建立预算执行预警机制,定期召开绩效分析会,定期向项目组和学校绩效管理机构呈报项目预算绩效执行分析报告。在执行该计划的过程中,绩效督查员经常检查实际进度是否按计划要求进行,若出现偏差,便要提醒相关责任单元及时找出原因,采取必要的补救措施或调整、修改原计划,直至项目完成。其目的是保证项目能在满足其时间约束条件的前提下实现其总体目标。

3. 加强项目支出的财务管理。

科学设置财务核算体系,提高预算执行的刚性。加强经费支出的检查和监督工作,及时做好国库支付的对账,发现不合理的支出或项目之间串户的现象,及时纠正和调整。①

4. 加强项目支出成本绩效管理。

在项目成本费用管理中,引入战略成本管理方法体系,运用价值链分析、对标管理、作业成本法与作业基础管理、目标成本法、流程再造等一系列方法进行科学管理。

(三)C阶段:强化检查,客观评价

C阶段(检查阶段)是一次PDCA循环的反馈阶段,是对专项资金绩效管理完成情况进行检查、分析、考核和评价的过程。

1. 科学安排考核评价流程和方式。

在考核评价流程方面,首先由各项目组定期提供绩效管理自查报告;然后,学校绩效评价小组进行严格审核和抽查,对照其原定的专项资金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打分;最后,项目评价专家组进行综合绩效考评。在检查评价方式上,要力求多样化,外部评价与内部评价相结合,必要时要可开展绩效审计。

2. 强化各专项资金预算支出绩效考核。

每个预算年度末,财务部门对高校内部各专项资金项目在完成工作量、进度、质量、及时性、资金到位、支出与计划的符合度、财务制度执行情况等方面的预算执行情况进行考核与评价,及时发现执行偏差,并将结果及时反馈给项目组和学校绩效评价小组。

3. 创新综合绩效考评方式。

如采取会议考评与现场考评两种方式:会议考评一般程序为:“项目负责人进行陈述———专家提问———项目负责人答辩———专家合议”等四个步骤,最终专家将绩效得分导入校内专项绩效考评系统;第二类为现场考评,现场考评是指将绩效考评的会场设在项目执行现场进行答辩考评,除了上面四个步骤外,第一步骤还要增加项目负责人还要对项目绩效进行现场陈述和演示。③

(四)A阶段:奖惩分明,纠偏提效

C阶段(处理阶段)是一次PDCA循环的终点,也是关键环节。这阶段主要是解决存在问题、总结经验和吸取教训,强化绩效评价结果的运用和项目绩效后期管理。

1. 总结和固化成功经验。

通过研究学校内部(也可借鉴外单位)各专项资金绩效管理活动的最佳实践,以比较、识别出企业的关键成功因素,从而在下一阶段继续贯彻或在其他专项资金绩效管理活动中加以推广;当然要进一步固化成功经验,重点在于修订评价标准和管理制度。

2. 分析和纠正偏差。

对本循环前几个阶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梳理并及时与项目组沟通,反馈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建议;或针对评价标准和管理制度中存在的不足,进一步完善评价标准和管理制度,及时纠正偏差。

3. 重视评价结果运用,强化奖惩。

首先,要通过排行榜的形式公布绩效评价结果,并召开全校性的先进表彰会或问题通报会,形成精神上的鼓励或压力。其次,要将绩效评价结果作为下年度项目预算资金安排的重要依据,与项目资金预算分配结合起来,从源头上控制没绩效或低绩效的项目,鼓励绩效良好的项目。再者,强化绩效问责制,对于因人为原因造成绩效低下,给学校造成较大损失或不良影响的,则应追究责任中心及责任人的经济或行政责任。

4. 将处理结果嵌入下一个PDCA循环。

将基于本循环的经验教训上修订的新评价标准和新管理制度,以及根据评价结果调整的项目资金预算新分配额等转入下一个PDCA循环,使绩效管理工作周而复始地进行良性循环,推动项目绩效呈阶梯式上升,持续改进。

加强民政专项资金财务监管的探讨 篇8

【关键词】民政;专项资金;财务监管;问题;措施

民政资金是国家对保障困难群众、特殊及弱势群体的基础生活而设置的专项资金。因此,民政部门需要管理民政专项资金,有效的保障困难群体的根本利益。切实强化对民政专项资金的财政监管,提高民政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率,使其能够做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更好的服务于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通过加强民政专项资金财务监管,能够使专项资金使用更合法和规范,确保每笔资金都能够用到实处,有利于降低挤占及挪用违纪行为的发生,使民政专项资金有效的发挥其实质性作用。另外,财务部门通过强化对专项资金的财务监管,也能够参与于管理监督中来,加快财务职能向管理型的转变。

一、民政专项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违规挪用专项资金

在对民政专项资金财政监督检查中发现,部分民政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利用自已手中的职权来套取专项资金,利用政策漏洞来谎报和冒领最低生活保障资金,利用各种手段对抚恤金进行截留,从而使需要救助的人得不到救助,这严重违背了专项资金使用的初衷,给专项资金使用效率带来了较大的影响。

2.未进行专款专项核算

在财务监管工作中,专项资金管理作为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需要严格对民政专项资金进行管理,按计划发放及对全过程进行专账核算,严格控制其适用范围和预算。但在实际检查工作中发现部分民政部门对于民政专项资金并没有按照计划进行核算,专项资金存在被占用的情况,专项资金核算中存在其他经费开支项目,从而导致核算不清问题发生。

3.会计核算机制混乱

部分民政单位会计人员由于自身业务水平较低,在对民政专项资金进行核算时往往只简单的设置一个科目,然后将不同的账类计入到一个账面,这就导致各项支出混乱,模糊不清。甚至部分单位年终总结上存在各项专项资金收支和结余核算不清的问题,从而给恶意侵占民政专项资金的行为有了可乘之机。

4.相关部门信息不共享,给民政对象调查、审批带来一定的困难

民政专项资金涉及对象较多,对审批和调查程序具有较强的要求。特别是城乡低保资金,需要由工作人员深入到辖区低保对象家中进行调查和审批,对信息进行核实,并在辖区公示无异议后才能报政府审核。但在实际工作中,存在部分调查家庭,即开社保金又领低保金,甚至有车有房的人也领着低保金,这种问题的存在,主要是由于相关部门信息不共享从而导致违背民政资金管理原则的问题发生。

二、加强民政专项资金财政监管的措施

1.建立健全民政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制度

(1)专款专用。对于相关民政部门的领导,需要进一步提高其专款专用的意识,将民政资金纳入到财政专户中,确保做到专款核算。在对具体对象进行发放时,需要严格按照指定的用途及对象进行发放,避免擅自改变专项资金用途的问题发生,严格惩处挤占及挪用民政专项资金来的现象。

(2)加强对日常账务处理的管理。做好原始凭证和会计凭证的管理工作,严格审核原始凭证的填制和取得,确保审核程序的真实性和合法性,对于会计凭证保管人及具体职责需要进一步明确,强化日常账务处理的管理工作。

(3)集体审批。所有民政专项资金分配由相关业务主管科室提出分配意见和依据,与计财部门会商,经领导班子集体开会研究决定,并做好会议记录备查。

(4)公示透明。在发放救灾、低保等款物时要坚持民主评议、登记造册、张榜公布、公开发放的程序,做到救助对象、救助标准、救助时段、救助数量的公开,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同时,要设立民政专项资金管理专账、建立救助款物发放台账和花名册,以备核查。

2.建立健全财政监督检查机制

在民政部门做好自查、聘请行风社会监督员的基础上,财政部门、审计部门应加大对民政专项资金的专项检查力度。

(1)扩大监督检查的覆盖面。财政、审计等监督部门每年要组织三至五次专项资金使用情况检查,检查面不小于下拨资金总额的50%,专项资金种类做到“全覆盖”,并将检查情况及时通报。

(2)加大对专款专用的检查力度。需要加强对民政部门民政专项资金的及时足额支付情况进行监督,严格查处挤占、挪用及扩大支出范围的现象,确保民政专项资金的专款专用,进一步健全相关制度,确保资金的完整性和安全性。

(3)完善民政资金的使用监督循环机制。民政专项资金的使用和流动情况是民政财务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需要进一步对民政资金使用监督循环机制进行完善,确保预算、执行、支付、决算及绩效评价等环节能够做到环环相扣,确保预算的合理性、执行的规范性、支付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决算分析的适时性、绩效评价的有效性,使资金的在流运过程中处于封闭式的流程中循环,确保资金能够得到合理的使用。

3.加大监管惩处力度

需要进一步建立健全依法惩处机制,加大监管惩处力度,对于民政专项资金违规使用的行为要严肃查处。在民政专项资金使用过程中要做好跟踪调查工作,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纠正。对于存在的重要问题,在没有处理妥当之前需要停止拨款。同时,还要定期不定期加强对财政部门专项资金运作账面的审查工作,使责任能够及时划分。

三、结束语

6S管理专项资金申报 篇9

为了进一步加强公司“6S”现场管理工作,实现生产现场、办公现场管理的规范性,公司决定推行部署6S管理模式。

整个项目历时三年多,在我部门与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下,公司的“6S”现场管理得到了阶级性的提升。2014公司拨专款195万元用于项目推进,我部门集思广益缩减推进开支,通过书籍自学、实地考察研究等方法,因地制宜制定实施方案,在同行业中平均节约成本50%以上,实际花费仅 万元,节约成本 万元。此外,公司特成立“6S”管理工作办公室,办公室下设五个专项考核小组,负责生产区域,办公区域检,环境区域和库房区域的检查和整改。由于各级领导全力配合项目实施,高度重视项目推展,公司得以一次顺利验收合格。在公司全体部室单位的共同努力下,我公司终以集团第三名的骄人成绩位列集团系统“6S”现场管理先进级企业。

我单位作为推进部门,率先采取相关措施,制定定置图,强化完善办公环境,设立样板间办公室以供其他单位参考借鉴。此外,依据公司“6S”要求搬迁档案室,在没有借助外援的情况下,做到清洁、规范。为公司节约成本和“6S”推进起到了良好的模范带头作用。

为调动各单位科室的工作热情,使“6S”推进工作取得的成果能够长久推行下去,我部门就各单位的突出工作予以收集整理,特申请奖励资金

万元,恳请公司领导批准。特此申请

管理规划部

资金管理专项自查报告 篇10

进一步细化专项资金的使用、管理制度,建立健全专项资金的审核制度、内控制度和资金使用台账制度,确保资金安全。

(二)防微杜渐,扎实开展警示教育。

我省加强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管理 篇11

五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新农村建设工作, 2006年专项资金1亿元,2007年增加到2亿元,过去五年累计投入省级专项资金9亿元,重点支持农村产业发展、农村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和农村环境建设,突出了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两个重点,农村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

于强副主任指出,今年是新农村建设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的第二年,我省将继续安排2亿元专项资金,主要用于1000个示范村基础设施、公益事业和环境整治项目建设补助。按照上限控制、重点支持、相对集中、尊重民意和奖优罚懒的原则,补助项目主要集中在10大类:一是农村道路建设。包括村道、屯道、巷道的水泥路、油路、铺砖建设。二是桥涵建设。三是自来水工程建设。包括水源、泵房、管线铺设的基础设施建设。四是排水排污工程建设。包括路边排水沟、屯内小河流两岸整治。五是清洁能源建设。兴建集中供气的大型秸秆气化站。省支持最高额度不超过70万元,不足部分由县(市、区)财政和村集体、农民自行筹措。六是休闲文化广场。包括场地整治、设施配备、宣传栏建设等。七是垃圾处理场点建设。包括垃圾堆放场所、垃圾处理场、垃圾转运车等。八是有线电视建设。接入有线电视网络或建设卫星接收装置。九是农户围墙、大门改造。支持示范村改造农户围墙,统一格式,美观实用。十是太阳能路灯。

于强副主任强调,今年我省要从切实保障专项资金安全使用出发,加强对专项资金的使用管理。

严格按照批复项目使用专项资金。补助范围严格按照当年省里批复的建设项目使用,不得截留、挪用、串项使用;及时拨付和使用省级专项。按照省财政厅和省农委联合印发的《吉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文件规定,各县(市、区)财政部门在接到省财政厅指标文件后,应在15个工作日内将项目资金拨付到建设单位,并通知当地乡镇财政所(分局)。各地要严格按照这一要求,及时拔付专项资金,不准缓拨和滞拨;建立严格的使用管理制度; 开展专项资金检查。

省新农村办主任董国权对项目申报工作强调了几点意见。最后,与会人员针对项目申报的时间、资金及管理等各个方面进行了咨询,省农委副主任于强及省新农村办主任董国权一一做了回答。

林业专项资金管理探讨论文 篇12

一、专项资金管理基本概述

1. 专项资金管理的涵义

专项资金管理是指国家财政部门或上级部门拨付给事业单位的专项资金和专用基金, 在设立、分配、使用和监督等程序上, 必须遵循专款专用的管理原则。各种专项资金的形成、建立、提取和使用都必须符合国家统一规定, 事业单位对各种专项资金要单独核算, 划清其余生产经营性开支的界限, 不能相互占用, 尽量使专项资金按规定的用途使用并达到预期目的。

2. 专项资金管理的范围界定

专项资金在使用过程中, 应实行分类管理。由于专项资金种类多、资金量大、涉及面广, 要合理规范资金的使用, 就应当界定项目资金管理的范围, 实行分类, 以明确专项资金管理部门的职责, 规范操作。具体来说, 专项资金管理应按工业、农林、文教、社会保障以及其他五个分类来实行管理。

二、事业单位专项资金管理中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 随着政府职能转换和公共财政体系的建设, 部门预算、政府采购、国库集中支付以及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等改革措施对财政资金的有效使用和全过程监督起到了积极作用。然而, 当前一些事业单位在专项资金具体的使用和管理过程中, 还存在不少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专项资金分配缺乏科学合理的标准和依据

预算编制中的基数加增长的办法仍然存在, 甚至有的只是将专项资金进行“切块”分配, 使得专项资金预算编制时主观性强, 随意性大。一方面, 一些单位专项资金大量结余, 形成资金沉淀;另一方面, 一些专项事业资金又供给不足, 影响事业发展和政府职能的实现。同时, 由于存在“切块”预算, 对资金使用没有细化的标准, 导致资金使用效益低下, 更不利于财政或其他监督部门对其使用情况的控制和监督。

2. 专项资金使用不规范

事业单位申请到专项资金以后, 有时并未按申请时的说明使用资金, 以致具有特定用途的专项资金使用存在不规范的现象。

(1) 挪用专项资金的现象时有发生。有些单位挪用专项资金作为行政经费和消费性支出。有些单位不重视专项资金的核算管理, 专项资金之间互相混用。在专项资金中违规列支行政经费, 专项资金之间互相混用, 未严格执行部门预算;

(2) 专项资金滞留在行政事业单位额度较大。有些行政事业单位在完成专项业务后, 相关的专项资金仍结余在本部门中, 没有退回财政部门, “行政事业经费要收支平衡, 略有结余, 结余留用”似乎成了事业单位约定的习惯, 结余的专项资金就这样自然而然地变成了各部门的正常经费;

(3) 违规违纪利用专项资金行为比较多。比如, 在专项资金实际管理使用中, 私设“小金库”和“账外账”的违规行为较为明显;内控制度不健全, 有些事业单位存在资金管理混乱, 会计和出纳岗位同一人担任, 极易出现账实不符等现象。

3. 财政监督不及时, 且力度不够

一是专项资金分配时缺乏社会监督;二是缺乏项目资金绩效评价反馈体系, 没有完整地建立绩效监督机制, 使绩效监督工作缺乏法律约束与制度保障, 造成财政管理只管拨款, 不问效果, 部门和单位只管要钱、花钱, 不讲求效益状况, 也使绩效监督工作的规范性、准确性受到影响;三是对责任单位和相关责任人处理缺乏应有力度。对于一些不按预算执行或随意改变支出用途的问题, 对违规人员的惩罚力度较小, 而且没有相应的解决办法和措施, 直接影响了财政监督的权威性和有效性, 助长了财政支出过程中的浪费、违纪现象, 使管理手段相对弱化, 导致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低下。

三、规范专项资金管理的对策分析

加强事业单位专项资金管理, 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使用效益, 是各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工作。

1. 完善专项资金管理制度

认真贯彻落实《会计法》、《预算法》, 充分认识到专项资金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是提高发展能力的重要保障, 确保管好、用好专项资金。建立专项资金跟踪反馈制度, 项目安排在一定期限内未启动实施的, 专项资金必须上交。已完工项目结余资金也应及时上交, 以利统筹安排资金;属于维修、改造等工程项目, 应按基本建设会计制度进行核算, 完工项目经工程决算审价后方予以核销。用专项资金购置的固定资产, 纳入资产统一管理, 涉及政府采购、大宗材料采购的, 必须严格按有关规定执行。

2. 坚持专款专用原则, 完善专项资金管理制度

事业单位在对专项资金的使用上要坚持专款专用的原则, 这与我国设立专项资金的目的是相一致的。事业单位应对专项资金形成事前把关、事中监督、事后检查的监督管理机制。首先, 应该严格按照上级规定的资金使用用途和标准使用专项资金, 并积极接受相关部门的审查监督;其次, 应该加强单位内部对专项资金的管理, 建立健全专项资金审查和监督制约机制, 完善专项资金管理制度, 以便及时发现并制止专项资金使用违规现象。另外, 要细化预算, 使预算支出落实到每一个项目和每项支出的每一款。为做到这一点, 在对专项资金实行项目库管理的基础上, 要对原有专项资金使用情况加以分析和利用, 合理确定同类用款单位或同类项目的支出标准, 作为预算编制的参考;同时, 要有效控制或尽量减少专项资金中人员经费的比重, 使专项资金预算能够反映资金的最终用途及结构, 以改变原有对专项资金预算实行“切块预算”的不良方法, 提高预算编制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对于一些必须发生的人员经费, 可采取通过每年调整基本支出中人员标准来加以解决, 缓解规范专项资金核算管理与单位经费不足的基本矛盾。

3. 注重财务人员的辅助控制作用

事业单位专项资金管理工作, 必须具有良好素质的人才。并建立以单位财务科为中心的会计人员管理体系。上级管理单位对下属核算单位配备完整的财会队伍, 由财务科实行统一管理。下属各单位的财会人员严格按财务科的要求负责本单位的财务工作, 监督本单位各项财务制度的执行, 同时将各项经济活动直接向财务科反映。财务科根据他们的工作实绩, 定期进行工作、业务等的考核评比, 并与奖惩直接挂钩。为了适应单位专项资金管理工作从核算型向事前预测、事中控制监督、事后反馈型转化, 财务科要积极地对财会人员进行定期培训, 领导者也应创造条件给财务人员提供适当进修机会, 以提高财会人员的业务水平和管理能力。

与此同时, 将财务部门的职能定位于全面参与资金使用的决策与控制。财务人员应该参与到资金管理的全过程, 对于整个过程进行统筹规划, 使资金管理尽量与资金使用相互联系起来。此外, 财务人员还应加强对资金支出方面的管理, 及时了解项目进度, 据此有效地进行付款安排, 保证资金使用的高效率。

4. 强化监督, 加大惩罚力度, 不断提高专项资金使用效益

在加强科学编制和合理细化专项资金预算的基础上, 财政监督方式要走出事后集中性检查的套路, 把重心转到日常监督上来, 实现全方位、多层次、多环节的监督;在财政内部要建立专门监督机构的检查与资金管理部门的日常跟踪、问效相结合, 与预算编制部门相互协调的财政监督机制, 使对专项资金的监督贯穿于财政活动的全领域、全过程;同时还应充分发挥审计监督部门的作用, 建立专项资金监督检查新格局, 加强对单位的会计报表质量和单位的重大会计事项的检查, 对掌握专项资金的部门, 应该做到专项性检查和经常性检查互补, 加强监督与管理, 切实发挥各职能部门的作用, 保证各项专项资金效益最大化的实现。

在强化专项资金管理监督的同时, 事业单位也应加大对各种违规使用专项资金行为的惩罚力度。严厉的惩罚措施将在一定程度上威慑有关人员对于专项资金的挪用以及不合理使用的行为, 从而保证事业单位专项资金的专款专用和单独核算。

上一篇:对名言To be or not to be的感悟下一篇:票据收益权转让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