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章县民生改善调查报告(精选7篇)
宜章县民生改善调查报告 篇1
宜章县民生改善调查报告
作者:宜章统计局文章来源:本站原创更新时间:2012-6-2
5通过采取科学方法进行的经常性调查及一次性调查获得的宜章县城镇居民收支、生活水平变化及物价运行、劳动就业等大量数据显示城镇居民生活得到大幅改善,但民生面临的主要难点仍需高度重视。
一、民生大幅改善的主要方面
2012年,我们对城镇住户、市场物价、城市基本情况、专项专题和民情民意等各种调查数据资料进行认真分析归纳,民生改善的程度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一)可支配收入大幅增长。收入增长是民生改善的标志和基础。2012年1-5月,宜章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514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145元,增长15.50%,人均工薪收入达到5532元,同比增长11.5%。工薪收入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达65%,处于收入的主导地位,对可支配收入增长的贡献率为50%,拉动可支配收入增长7.8个百分点。家庭经营净收入1845元,同比增长25.1%,家庭经营净收入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达21.7%,对可支配收入增长的贡献率为20%,拉动可支配收入增长3.1个百分点。转移性收入持续增长,人均达到912元,同比增长14.8%,转移性收入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达10.7%,对可支配收入增长的贡献率为10.2%,拉动可支配收入增长1.6个百分点。财产性收入562元,同比增长15.3%,财产性收入占可支配收入比重为6.6%,对可支配收入增长的的贡献率为6.5%,拉动可支配收入增长0.2个百分点。
(二)居住条件大幅改善。2012年1-5月,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已扩大到40平方米。居民住房正由“追求生存数量型”→“安居稳定型”→“舒适享受型”转变。不少新住房体现节能的因素,太阳能热水器、空气源热水器安装率大幅提高,节能住房需求渐成趋势。住房文化需求逐步满足,从“居者有其屋”到“居者优其屋”,部分城镇居民对现代居住文化产生了新的追求。作为体现城市文明重要内容的现代居住文化,展示着一个社会从物质到精神,从经济到文化的发展历程,提高了居民生活的至高品质。开发商在住宅的结构、功能、人文、生态环境以及物业管理等方面进一步创新,使其更适应优良人居环境的要求。当前更多的城镇居民对居住条件充分表现在对居住面积与质量、居住功能与结构、住宅样式与生态环境、亲情主义与邻里素质和物业管理与多种服务的追求上。特别是低收入家庭陆续享有了新住房。县委、县政府通过建立住房保障制度,改善中低收入居民家庭的住房条件,部分中低收入家庭享受到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高、中、低收入户住房条件均有较快、大幅改善。
(三)消费水平大幅提高。消费水平是民生改善量的反映。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一年比一年高。从消费额看,消费水平上了新台阶。2011年人均消费支出12104元,同比增长10.9%。从消费品看,食品消费略增而质量大提升。一是消费倾向特色、营养食品。在常规消费的近300个食品中,特色营养食品就有100多个,新配制、新包装、新花色、新口感等新品种有30多个,是以往各年不可比拟的。二是从主食向副食倾斜。各大众化食品稳中趋减,营养型、保健型、方便型和新型食品倍受欢迎。粮食、烟酒消费量减少,而肉类、禽蛋、水产品、蔬菜、干鲜瓜果消费量增长。形成主食比重下降、副食比重上升的规律。三是讲究精、鲜、新。精制食品大受城镇居民欢迎,豆类、肉类、蛋、瓜果、鲜乳等制品消费量大幅增长。城镇居民纷纷购买烤厢里的蛋糕、面包,蒸笼里的包子、馒头,火炉上的烤鸡腿等边制边卖的新鲜食品。不但关注新上市食品,甚至由试买发展到热买。四是在外就餐人员越来越多。营养、快捷已被相当一部分居民所接受,为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追求效率、珍惜时间成为不少市民的生活信条,把厨房搬进餐馆酒店也成为一部分市民饮食的实际行动。在外吃早餐已成为很多人的习惯,在酒店用餐逐步成为一部分居民欢度节日、招待朋友的一种方式。家庭用品及服务消费猛增。2011年,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人均支出达到940
元,同比增长13.2%。从耐用品看,拥有量逐步增加并向家庭信息化倾斜。2011年末,空调92台,增长24%,家用电脑66台,增长3.1%;由此看来,城镇居民消费行为趋向更好,消费水平日益提高。
(四)消费结构优化升级。消费结构是民生改善质的体现。城镇居民已从生存型温饱消费逐步向发展型和享受型消费结构转变。一方面,恩格尔系数出现明显下降的好现象。2010年至2011年,受食品价格大幅上涨的影响,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虽有所回升,但2012年上半年食品价格涨幅回落后,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开始下降。到2012年1-5月恩格尔系数为38.8%,同比下降了0.2个百分点。二方面,服务性消费支出的比重逐步增加。城镇居民用于医疗保健、交通和通讯、娱乐服务等方面的消费迅速增长。全民健身运动的普及推广,城镇居民健康观念不断更新,“花钱买健康”成为时尚,推动了城镇居民保健支出的迅速增加。城镇居民持续旅游热,旅游消费增长较快。文化娱乐活动丰富多彩,对精神生活越来越重视,通过爬山、钓鱼、跳舞、游园、聚友、听歌、聊天等各种各样的娱乐活动来充实业余生活。信息交往已经成为人门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消费迅猛增长。消费观念彻底从重视食品量的消费中淡化出来,逐步达到享受型消费多样化,消费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
(五)生活环境日趋宽松。生活环境是民生改善在更宽领域的反映。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惠民政策的不断推出,城镇居民的生活环境日益改善。一是享受服务型消费观念已经替代生存型的温饱消费观念,居民家庭理清了生活头绪,制订宽松的生活计划得以逐日实现。二是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给居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实惠,大大减少了后顾之忧。三是市场管理有序,改善了消费环境。四是在物价基本稳定的同时,政府对低收入户补贴和最低工资标准的提高,让老百姓感受到了党的温暖。五是县城面貌日新月异,无不感到生态环境带给生活的舒适。六是社会稳定、老百姓体验到了安居乐业的幸福。
二、改善民生工作存在的难点
从2012年情况看,在继续改善民生中存在的主要难点仍需高度关注。
(一)收入差距有扩大之势,而扭转其势头缩小差距难。一是城镇居民高低阶层收入差距扩大了。2012年1-5月,最高收入户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3418元,而最低收入户只有2168元,前者高出31250元;最高收入家庭与最低收入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比达到了15.4:1。二是行业之间收入差距扩大了。2011年湖南省在岗职工年均工资最高的是金融业,达到91364元;最低的是农、林、牧、渔业,仅有20393元,最高与最低工资绝对额相差70971元,相对差距达到4.48:1,比2010年的4.66:1略有下降。占全部就业人数40.5%的制造业和建筑业人员年平均工资水平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11年,制造业年平均工资为36494元,建筑业年平均工资为32657元。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在扩大,而要扭转差距扩大的势头,大幅缩小差距难。
(二)消费倾向有下降之势,而扭转下降局面提升倾向难。居民消费倾向变动的上限为0.9至1.0,下限为0.75,而合理的消费倾向平均水平在0.85。由于城镇居民开支的住房、教育、医疗等费用居高不下,加上社保体系不是很完善,居民不敢多花钱,不敢超前多消费。2011年消费倾向仅为0.71。从今年1-5月消费情况看,消费倾向有下降之势,而要扭转下降局面,提升消费倾向难。
(三)社保仍为老百姓的难点,提高就业率是最大的难点。民意调查结果表明,由于设备、人才、技术等优势资源配置不均并相对集中,加上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还处在逐步完善推进的过程中,就业、医疗等仍是老百姓的难点,特别是就业成为最大的难点。
三、继续改善民生的对策建议
(一)扩大就业,确保收入增长,缩小收入差距。从上年和今年1—5月调查情况看,城镇居民收入虽然保持了较快增长,但收入总量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建议继续加强保增长、促就业相关举措的政府执行力,通过完善收入分配制度,进一步加大对弱势和低收入群体的帮扶力度;加强就业和再就业工作,扩大就业渠道,提高就业率。特别是努力增加低收入家庭居民收入,要改变低收入家庭居民收入基础不牢,稳定性差,人均可支配收入偏低,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常常发生正负曲线波动的现象。要增强低收入户家庭抵御灾害能力,合理安排家庭生活、生产活动,提高参与市场经济的能力;重点帮扶低收入阶层扩大就业,为发展这一阶层家庭产业开绿灯;要及时了解低收入户生活中的新情况,及时妥善解决低收入户生活中的新问题,要与农村扶贫一样扶持城镇特困户,提高低收入户的收入水平,缩小高、低收入户收入差距。
(二)拉动内需,扩大消费,提高居民消费率。在提高居民收入、完善社保等公共服务体系的基础上,针对当前居民消费的新变化,进一步加大现有消费政策的落实力度,并出台刺激居民对汽车、住房、旅游、通信、文体休闲等消费的一揽子新政策,推动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进一步升级优化,扩大需求和消费,提高居民消费率。
(三)加快步伐,完善社保体系,消除居民之忧。社会保障等方面还存在不合理现象是当前老百姓关注的焦点,也是导致当前居民消费倾向偏低,消费意愿不高的重要原因。为此,要进一步加快对社保、医疗、教育、保障性住房建设等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的步伐,提高社保操作的灵活性,逐步扩大社保覆盖面,在保障百姓基本的医疗、教育和住房需求的基础上,适当发展民办教育、民办医疗机构和规范商品房市场。
(四)突出重点,加强物价管理,平抑个别高价。虽然2012年物价基本稳定,但有些生活必需品价格涨幅过高,需要采取有力措施,进行全过程调控。第一、蔬菜自给量少,供不应求,价格高,需要平抑下来。宜章县蔬菜基地不少,而产量不高,需要提高产量和质量,达到供需平衡,自然会形成合理的价格。第二、宜章县自产工业消费品少,大部分需要调进,由于运程长,附加成本高增导致销售价格上涨。在全国工业消费品价格大幅下降的情况下,宜章县工业消费品价格仅略有下降。第三、完善商品储备制度,提高抵御市场风险能力。目前,宜章县重要商品储备制度还很不完善,部分重要商品的生产、供给能力都非常脆弱,需要非常重视健全重要商品储备制度,以防备出现供需失衡、价格大起大落的非常现象。
宜章县民生改善调查报告 篇2
前言:
11月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胡锦涛代表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向党的十八大作了题为《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报告。本小组根据会议的精神以及我们对社会问题的观察与看法,做了此次关于改善和保障民生的社会实践调查。此次调查活动于11月18日开始,小组成员学习和了解了十八大内容及精神,确定了我们的选题,了解了相关背景知识后,进行了调查计划的制定,调查任务的分工。此次关于改善和保障民生的社会实践调查主要围绕以下几个内容开展,教育,人民健康水平,收入就业状况及社会保障问题。调查小组运用了问卷调查和访谈的形式于11月21日在重庆沙坪坝区,主要在人群密集群如红红岩魂广场,三峡广场,以及学校等,对各年龄层的居民进行了问询,访查。调查结束后,调查小组讲结果汇总,分析。并得出了此次关于改善和保障民生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本次关于改善和保障民生的社会实践调查,我们设计计划对不同的对象进行查访以及问卷调查,实际收效与预期相符。问卷调查部分,问卷总共发出45份,有效收回36份。其中,18-29年龄阶段13人占到调查对象总数的36%,30-39有6人占到调查对象总数的16%,40-49有9人占到调查对象总数的25%,50以上8人占到调查对象总数的23%。调查对象的年龄层分布较为均匀,且来自各行各业有医生,教师,学生,农民工,个体户,售货员,退休老人等等,基本满足了我们对研究课题的采样需求。在问卷中我们主要涉及关于保障民生的若当方面主要包括了教育,人民健康水平,收入就业状况及社会保障问题,以便了解对象对于国家保障民生措施与政策的体会与意见。
此外我们也对具有代表性的受访者做了细致的较为全面的访谈:
我们综合访谈与社会调查,进行分析讨论和汇总工作,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共同撰写出该实践报告。
党的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为党的重要目标。而保障民生乃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部分。就此,我们设计的问卷中设计了相应的问题,依由问卷调查后果的结果我们获得不少真实且较为可靠的信息。我们列出的当前受到广泛的重视的民生话题,有住房 物价,食品药品安全问题,教育,社会保障,社会腐败以及政府执法不公等。其中约有65%以上的受访者对物价问题表示很关注。
稳定物价,使人民的生活稳定有保障,毋庸置之是保障民生的重要方面。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物价不仅仅是由商品所具有的价值所决定的,还受到一系列的因素的影响,如消费者心理,供求关系。市场调节自身的特点即滞后性,自发性,自发性,盲目性等特点以及国家的政策与措施等等。物价的不稳定,时起时伏对于人民生活是一个极大挑战,物价的波动会极大的影响民众的生活状况以及民众的心情,并且消费者很容易受到商家的广告和从众心理的影响,从而影响到到自身的消费行为。如今在市场经济的为主体的全球经济条件下,经济利益对物价的影响更是毋庸置疑的。当然供求关系对物价也有一定的影响。除此之外,问卷调查结果显示,98%的人都选择了他们及其关心物价问题,都觉得社会上物价某一年某一物品极高或极低,导致无论是生产还是消费者都承受不了如此大的变动,物价上涨使得居民收入变相缩水,消费支出增加,大家还都得勒紧裤腰带,尽可能减少消费。在物价方面对百姓影响最大的还是在于食品方面的物价上涨,因为在食品方面,百姓对其的需求是不会随着物价的升高而减小消费,或者因为物价的下降而扩大消费,它一般是取决于百姓自身的需求,所以在食品物价上涨了之后,他们就花比平时多很多的钱来购买以往相同数量的食品产品,使得百姓生活压力变大,负担增加。因此,物价问题在保障民生这个问题上不容小视。
除了物价问题之外,食品药品的安全问题也是非常需要关注的。
有约60%的受访者同时对食品药品安全问题表示关注。食品药品问题直接关系到人民的身体健康与人身安全,它们和人民的生活密不可分,其重要性也是不言而喻的。就近一段时间,一系列的食品药品安全事件接连发生,使得大家对此给予了更多的关注,与此同时心生惶恐,甚至出现了信任危机。毒奶粉,地沟油,毒胶囊,苏丹红事件,白酒塑化剂等事件,使得人民对食品的安全性产生了深深地怀疑感,以及无法识别的痛苦和纠结。与此同时,这一系列问题也暴露出有关监督管理部分的失职失责。中国共产党是人民的公仆,一切要从人民出发,所以保证民生,就必须具体到食品药品安全,这一问题刻不容缓,而且切必须做出成效,给人民最基本的保障。因此,从产品源头到销售要加大监督体制,杜绝违法黑企业的生产。
教育乃百年大计,教育更是一个国家的未来与发展的根本,可持续发展,可续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等等都少不了教育作为其背后的根本支持。约有88%的受访者接受过初中以上的教育。受访者普遍认为学校的教学质量一般,并没有达到他们满意的标准,并且约47%的受访者认为,学校教育对他们工作的影响很有限。教学质量是学校教育的重要方面,教育的成果和教育对国家各项事业的影响,教学质量至关重要不容小觑。
81%的受访者觉得学校的设施一般,大多数学校的一些设施设备有待修缮更新。设施的
也能进一步的保障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从硬件上促进教育的进步与发展。同时我们也能看到,人们对近几年出现的择校费现象的看法,47%的受访者认为择校费影响了教育的公平,33%的受访者认为可以理解。择校费从一方面反映出了,不同地区的教育水平的差异,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映射了教育不公平的现象。
对于我们的教育改革,首先要说改革毋庸置疑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但也不能毫无影响。71%的受访者认为,当前我国的教育改革不彻底,地区之间教育水平的差异,教学质量的差距,使得地区与地区之间从很基本方面就拉开了差距,这也是地区房展不平衡的重要原因。最近我国根据教育需求进行了课改,课改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道德修养,目的是减轻课业负担,但部分受访者认为由于高考仍存在,所以此举有些换汤不换药。此外,因为有了校长推荐信的规定,更会引起贪污受贿的现象。受访者认为教育改革也应提高教师教学质量水平。如:大学聘请一些社会专业精英来当教授,来教育学生如何认识当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实现大学到社会的完美过渡;还有些人提出希望从小学就提高自主学习能力,而非是应试教育,从而使其能在大学自主学习,更好更快的适应大学的宽松氛围,找到自己的兴趣爱好点,更好地在大学发展,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精英。
人民的健康水平状况可以直接反应国家政府保障工程的成效。72%的受访者认为自己的身体健康水平一般,医疗保险,公共设施建设方面存在一些问题。而这些都是国家政府社会保障工作的重要内容。
有38%的受访者家庭纯年收入在5000-15000之间,23%在15000-30000元之间,同样23%的受访者家庭纯年收入在30000元以上。大部分民众近几年的家庭收入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生活水平有所提高。经济支出以生活费用以及医疗方面为主。可以看出国家在促进经济发展上提高人民收入从而保障民生上取得了不小的成效,另外,养老制度改善得也比较好,但改革及政策仍有不完善之处,政策应逐步全面。同时我们也看到,人们社会保险问题的关注。以医疗保险为例,大多数认为如今看病不是很困难,但是医疗上所之处的费用是一定的负担。大多数人认为医院为了利润凭空加价,以及医生的回扣,而且,医疗保险制度要加强,有些报销项目范围不广,城乡医疗保险实质效果不明显,需要进一步完善。所以,相关的监督部门应该对于目前存在的这些现象和问题给予更大的监督和关注。
基于调查中我们了解到的信息和分析出得问题,我们对于保障民生的那几方面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于人民最关系的物价问题,首先,完善市场监督机制,发挥失常对物价积极地影响作
用,摒弃掉和尽量避免失常的缺陷对价格的不良影响。其次,国家加大宏观调控的的力度,运用这只有形的手对物价进行一定的调整控制。最后,生产和消费的平衡,运用经济和行政上的手段对价格进行稳定控制,保障民生。
食品药品安全方面,市场和有关部门都要加大监督力度,对违法违规的食品药品生产销售行为严打严抓。确保一个安全放心的食品药品消费市场。保证民生从基本得食品入手。进一步的,完善食品药品领域的法律法规,使得食品药品领域的执法活动有法可依,工作有法可依。国家相关部门也要加大对人民群众消费者的宣传,提高消费者的自我保护意识和相关领域的知识水平,确保消费者在消费环节,不受到不安全食品药品的危害。
对于收入与就业,是源头上根本上保障民生的重要方面。首先,促进生产建设,促进就业,优化产业结构,鼓励创业。以公有制为主体各种所有制并行,促进就业。同时,这就关系到我们的教育问题,教育上,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功能共同促进,为国家培养各方面的各行业的人才,优化人才结构,提高人才素质,促进就业。同时加大宣传与政府的影响力,改变人们的就业观念,是就业情况有所转变。
总的来说,我国逐渐发展壮大,取得不少历史性的成就,但是发展中的问题是不容忽视的,保障民生尤为重要,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国家的发展壮大必须要不断满足人民的物质生活需求以及精神文化需求。无论是教育,医疗,物价,就业,还是人民健康,收入,所有领域所暴露出得问题都值得国家很政府的重视,并且做出相应的措施去改善和提高。保障民生需要各方的努力,人们自身也要为了幸福美好的生活努力奋斗。
附表1:
关于民生问题的问卷调查
您好,我们是四川外语学院的在校学生,为响应党的十八大对民生问题的重视,我们拟出此份问卷想了解对当前民众对民生问题的看法,可能会耽误您一点时间,希望您能积极配合,谢谢!您所处的年龄阶段 A.18-29 B.30-39 C.40-49 D.50以上
2您最关心的民生问题是什么?
A.住房 B.物价 C.食品药品安全问题 D.教育 E.社会保障 F.社会腐败以及政府执法不公
一 教育
1.您的受教育程度如何?
A.小学 B.中学 C.高中 D.大学 E.硕士以上教育 F.成人教育
2.您对学校设施的满意度.A.非常满意 B.一般 C.不满意
3.您对教学质量的满意程度.A.非常满意 B.一般 C.不满意
4.您在长时间的学习过程中,您觉得所受教育对自己自身以后发展有很大帮助吗?
A.很有帮助 B.一般 C.没有帮助 D.起副作用
5.您如何看待择校费? A.可以理解,可提高学校教学质量 B.不可以,严重违反教育公平C.应该禁止
6.您认为教育是否为你的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A.是,很重 B.否 C.有负担,但不算沉重
7.您认为造成我国教育方面缺陷的原因是什么? A.长期以来的历史问题 B.教育不公平现象 C.偏远地区的教育得不到改善
D.国家教育改革不彻底
二.人民健康水平
1您住所周围有无公园和公共健身设施 A.有,很多 B.有,不多 C.没有
2.您对锻炼身体的重视程度如何
A.很重视 B.一般 C.从没在意过
3.您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A.提高身体素质 B.兴趣爱好 C.缓解心理压力 D.其他
4您认为您的身体状况如何
A.很好 B.一般 C.较差 D.很差
三.收入
1、您目前的家庭年纯收入。
A.5000元以下 B.5000-15000元 C.15000-30000元 D.30000元以上
2、最近几年来您们家的收入有什么变化?
A.有一定幅度增加 B.基本持平C.有所减少
3、您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
A.种植业 B.养殖业 C.外出打工 D.做小生意 E.其他
4、您家每年的经济支出主要用于(最多选三个)A.赡养老人 B.生活费用 C.医疗费 D.孩子的教育
四. 就业
1.您认为目前普通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怎样? A.十分严峻,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
B.有点严峻,但比其他较低学历人群要容易得多 C.有点严峻,与其他较低学历人群差不多 D.不了解
2.如果有条件,您会选择怎样的单位就业?
A大型公司、名牌企业 B中小型企业 C自主创业
3您最看重就业单位提供的什么条件?
A薪水 B培训机会 C发展前途(如升职)D良好的企业文化
4.您认为在就业时什么最重要
A.专业 B.学校 C.个人能力 D.其他
五.社会保障问题(如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
1.您是否觉得看病难?()
A.不难 B.还好 C.很难
2.医疗费用过高,您认为问题出在哪里?()
A、医院为了利润凭空加价 B、药品购销过程环节太多 C、医生为了抽回扣开大药单 D、相关部门监管力度不够
3.您认为医改目前最迫切要做的事情是()
A、降低药价 B、降低检查费用治疗服务费用 C、增加卫生医疗的财政投入 D、扩大医保人群 E、让更多私立医院加入市场竞争
4.您觉得是否应该为非正式员工提供医疗保险()A、应该,他们也是劳动者的一部分,没理由差别对待 B、不一定,法律上没有明确规定,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附表2:
访谈具体内容
问:您对课改有什么看法?
大学生:传统高中教育模式,高分至上,因此学习囿于课本,导致知识面狭窄,专业的解决实际问题的知识相当缺乏。而且,学生情况基本一致,在校学习生活中有失个性。鉴于此,课改的实施为大家带来希望,得到广泛支持。在高中就有针对性的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或者擅长的专业,有利于及早摄取相关专业知识,为以后的各行各业的创新型发明创造打下更坚实的基础,也更加符合现代及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此外,认为大学应聘请一些社会专业精英做教授,来教育学生如何认识当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实现大学到社会的完美过渡。大学课程不要过细,大
一、大二可以广泛学习,高年级后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自由选择。
问:请问您对食品安全怎么看?对生活环境有什么看法?
中年旅馆小老板:食品安全还可以,生活环境良好。
年轻上班族:小区环境优美,绿化程度到位。但城市建设有点乱,路牌不齐全。
大学生:食品很多不安全,从产品源头到销售要有监督体制,且需加大整治力度,严打官商勾结,防止监管流程受其阻碍。
问:您对现阶段的就业状况怎么看?
中年旅馆小老板:就业靠关系的情况很严重。读好书也未必能找好工作。
年轻上班族:很多基层岗位由于工作环境差、辛苦而无人从事。国企工资较低,福利好,工作环境缺乏竞争力,工作积极性不高,社会上技术工人逐渐减少。
大学生:当今年轻人眼高手低,对工作高不成低不就。失业现象严重。
问:你如何看待工资与物价的关系?
中年旅馆小老板:随着社会的发展,物价上涨,工资也有相应的涨幅。
年轻上班族:物价不断上涨,而工资涨幅不明显。
大学生:工资和物价本应向相同方向发展,但事实却是物价涨幅较大,如果才从学校毕业刚刚参加工作,难以适应这种不对称的发展趋向。
问:你对社会保障制度的看法?
年轻上班族:医疗保险制度要加强,有些报销项目范围不广。此外税收有些高,但养老制度改善得比较好。
宜章县民生改善调查报告 篇3
善民生、打造民生财政方面进行了初步尝试,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本文结合**市财政工作实际,就全市民生财政的现状及改善民生的对策谈一些肤浅的看法。
一、目前民生发展现状
(一)取得的成绩。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全市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财政在促进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以2008年为例,**市财政收入实现26亿元,比上年增加5.98亿元,增长30%。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完成7.49亿元,比上年增加1.68亿元,增长28.8%。财政对“三农”、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环境保护、改善民生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投入大幅增加,财政应对宏观环境变化的能力进一步提高,支持经济发展更加主动。
1、关注“三农”,确保惠农政策落实到位。2008年由市级财政安排的支持农业生产发展性资金1235万元,较2007年990万元增长24.75%。在加大市县两级财政支农投入的同时,还积极争取中省财政对我市农业的资金扶持,2008年中省拨给我市农业专项资金108,377万元。各县区财政支农资金预算也都保持了较高的增幅,均达到或超过《农业法》规定的“支农资金投入的增长要高于财政支出增长速度”的要求。继续加大对农业产业,特别是特色的龙头企业财政资金的扶持力度,重点支持了汉滨、汉阴、石泉的蚕桑,汉阴、石泉的优质粮油种植加工,紫阳、平利的茶叶种植加工,汉滨魔芋种植和深加工,旬阳、白河的花卉经济林,镇坪的中药材项目建设。支持科技推广和创新,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在项目安排中,确定科技推广资金不得低于项目资金的40%,2008年项目直接用于科技推广资金达500多万元。以项目实施为载体,提高农业生产经营者的科技素质。通过调查摸底,全市确定40个重点蚕桑乡镇,23个重点茶叶乡镇,20个重点畜牧乡镇,实施大户带动战略,加快蚕桑、茶叶、畜牧三大产业发展。大力推进“公司+农户”和“公司+协会+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确保农民稳定增收。目前巴山丝绢公司、宝业丝绢公司、秦东魔芋有限公司、阳晨养殖厂、女娲茗茶公司等都与各类种植农户签订了相关协议或购销合同,明确最低保护价,确保农户收入。
2、加大教育投入,进一步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和其他各项科学文化建设。2008年春秋两季我市共支出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11445万元,为75.29万人次农村义务教育中小学学生免除学杂费;秋季市财政安排352.22万元,为19977名城市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学生免除学杂费。2008年我市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1501万元,资助36527名家庭经济困难寄宿学生,充分实施了国家提出的公平教育方针政策。2008年支出中小学灾后恢复重建及受灾学校维修加固资金13585万元,改造维修加固中小学校舍面积29万平方米。08年共支出国家奖、助学金1881万元,资助各级各类学校9606名学生。安排1647万元对职业教育学校示范专业、精品专业进行补助。2008年财政对计生家庭奖励扶助共952.8万元,奖励15166人。2008年财政支出 520万元对部分县级以上的公益性文化体育设施设备进行维修改造和更新,并安排专项资金125万元对文艺精品创作等文化事业发展项目进行专项补助。2008年市财政安排150万元资金支持我市科技、科研等项目研究发展。
3、积极构建社会保障体系,努力改善民生状况。全年通过积极向省上争取,加大市县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投入等,全年共筹集各项社保资金8.39亿元,比上年同期4亿元增加110%。其中:城市低保资金6920万元;农村低保资金12192万元;五保户供养资金3456万元;再就业资金14700万元;优抚救灾资金19928万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20418万元;公共卫生资金2800万元。2008年共征收五项社会保险费5.1亿元,较上年增长45.8%。其中:企业养老基金3.1亿元;医疗保险基金1.52亿元;工伤、生育906万元;失业保险基金4029万元。
2008年就业资金支出1.24亿元,新增城镇就业13890人,3998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全年免费就业培训24421人,支出就业资金1579万元,免费公共职业介绍2万人,支出218万元,创业培训1616人,支出168万元,社会保险补贴8081人,支出2380万元,公益性岗位
补贴2300人,支出829万元;认真落实税费优惠减免政策,共享受税费减免优惠政策400余人,减免税费100余万元;积极推进小额担保贷款工作,大力支持创业促就业。全年筹集补充担保基金1398万元,为下岗职工、高校毕业生、复转军人和返乡农民工1691人自主创业提供小额信贷担保3989万元,财政贴息66.25万元,创业带动就业1000余
人。全年有组织输出33.2万人,输出前培训17.6万人,创劳务收入36亿元,促进了就业和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
(二)存在的问题
1、保障和改善民生,任重道远。尽管当前经济和财政收入的快速增长,为改善民生提供了有利条件,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由于民生问题事关亿万民众的切身利益,由于我们有一个庞大的低收入阶层,过去在民生问题上欠账较多,特别是在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后,社会结构、利益格局和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这使得我们在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卫生、居民住房、安全生产以及社会治安等方面,产生了一些比较突出的民生问题。我国是一个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家,生产力的不发达以及初级阶段的长期性,决定了解决民生问题的长期性、艰巨性。为此,我们需要增强解决民生问题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把改善民生作为促进社会和谐的根本途径,持续进行艰苦的努力。
2、一些涉及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还没有得到妥善解决。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相对于人均生活水平偏低,保障面偏窄。同时,由于多种原因,部分生活困难群众还未能全部纳入低保范围。五保供养标准偏低,集中供养率不高。全市集中供养率偏低,五保对象的生活保障经费标准偏低;五保对象患病治疗的难度大,困难多;部分敬老院工作人员队伍参差不齐,管理服务意识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就业再就业压力持续增大。一方面,受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受冲击很大,用工需求减少,失业人员增多;另一方面,随着城乡就业一体化的推进,农村富余人员不断增多,再加上每年毕业的大中专学生和复转军人,就业再就业压力空前加大。各项社会保险待遇支付刚性增长。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对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基金支付,产生了巨大压力;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工作难度加大,被征地农民和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迫切需要解决。随着《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实施,职工维权意识增强,劳动争议纠纷呈急剧上升趋势。对用人单位不参加社会保险、拖欠社会保险费和职工工资、非法收取押金等问题的执法监察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强。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损害群众利益,加重了民众的不公平感,不利于社会稳定。
3、在保障民生的法律制度方面,也存在缺位的问题。国家尚未出台相关的法律制度,这使得公民财产权得不到有效保障,人民群众不能充分、平等地享受改革发展的成果。
二、促进打造“民生财政”的意义
(一)解决民生问题是决定改革成败的关键,是社会稳定的基石。民生问题处理不好,社会矛盾就有可能激化,改革和发展的稳定环境就会受到挑战,经济发展的成果也会有一定程度的损失。
(二)近年来,我国经济虽然保持高速增长,但主要是靠投资和出口,缺乏消费拉动型的经济增长,是不平衡的增长,不利于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财政对民生的大量投入,将给经济注入新的活力,而社会保障的建立和完善,更可以消除民众对消费的担忧,给经济带来急需的消费需求。
(三)财政将更多的收入用于发展社会事业,提高民生待遇,也能够起到抑制行政成本过度增长的作用,这对于建立一个高效、低耗、廉洁的政府机关将起到积极作用。民生问题的解决,从根本上讲,要依赖于经济发展。财政政策支持经济发展,这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也是打造民生财政、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是解决民生问题最主要的途径之一。但是,如果经济发展了而社会事业拖了后腿,民生问题就不可能得到有效的解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突飞猛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与之对应的是社会事业发展滞后,严重制约了民生质量的提升。财政应该承担起提供基本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公共卫生、环境保护、社会保障、农村的义务教育和促进充分就业的责任和义务,从而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三、发挥财政改善民生作用的建议
财政政策是解决民生问题最有效的手段。为了切实改善和有效解决民生问题,促进社会和谐发展,财政部门应进一步优化支出结构,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大财政政策的扶持力度。
(一)逐步加大教育事业投入力度。教育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教育公平是重要的社会公平。财政对教育投入的增长要高于财政收入的增长,应逐步提高财政性教育投入占gdp的比重,重点向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贫困生倾斜,建立健全国家奖学金、助学金制度和落实国家助学贷款政策,重点资助贫困生教育,逐步形成人人都能享受教育的良好环境。
(二)实施有利于促进就业的财税政策。目前,我国仍面临较大的就业压力,尤其是残疾人员、下岗失业人员、退役军人、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群体的就业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并切实采取包括财税政策在内的各项保险措施。要继续实行和完善鼓励就业的税收政策。同时,贯彻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大财政就业的支持力度,特别是就业培训工作,政府要大力资助,以满足经济结构调整对各类专职人员和熟练劳动力的需求。
(三)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关注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是打造民生财政的重要任务。社会保障体系主要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等。在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必须着手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①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以人为本,将城镇各类符合条件的劳动者全部纳入社会保险覆盖范围。②全面推进养老金社会化发放工作,从体制上杜绝拖欠养老金现象的发生。③积极稳妥地推进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并轨。④逐步将城市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居民,全部纳入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范围。⑤积极研究探索农村养老、医疗和最低生活保障的有效途径,妥善解决失地农民和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
(四)确定合理的分配原则,建立公正、公平、共享的分配机制。合理的收入分配政策是促进社会和谐和改善民生的政策基础,应尽快确立合理、公平、共享的收入分配原则,并按照这一原则尽快从初次分配、再分配与第三次分配三个层次上理顺整个收入分配关系。同时,分配要兼顾效率和公平,要尽快提高劳动者收入在gdp中的比重,促使初次分配趋向合理化,在效率原则下实现合理分配。
(五)大力加强民主法制建设。民生财政的实质不在于民生本身,而在于民主;只有民主财政才能保障民生财政。要逐步完善民主监督机制,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下,调整优化支出结构,解决好与人民群众基本生活相关的实际问题。要结合政务公开工作的开展,对重大公共财政支出项目,公开办事程序,让群众有知情评议权、有监督权。特别是在每年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和政协委员提案的过程中,要抓住机会,充分发挥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监督作用,以公开促公正,以公开促民主,促进民生财政建设的步伐。
宜章县民生改善调查报告 篇4
“字字情真意切、句句铿锵有力。”代表委员在审议和讨论中普遍认为,我国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
评价一个国家的发展,不仅要看经济总量、发展速度,更要看在多大程度上让广大人民群众及时充分地享受改革发展成果。
“一滴水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芒。老百姓就是从生活一天天改善,体会到政府民生工作的温暖。”全国政协委员张恩迪说。
逾千万套保障房开工建设;城镇新增就业人数1221万人,创历史新高;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制度基本建立„„这是一张沉甸甸的“民生成绩单”,“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在改革发展实践中得到贯彻落实。
2011年,全国财政用在与人民群众生活直接相关的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住房保障、文化方面的民生支出合计38108亿元,增长30.3%。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民生问题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事关国家发展、人民幸福。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强调要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政府工作的重要任务。”今年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向世界郑重宣示。
在当下中国,这一“重要任务”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人民群众对衣食住行、就业、教育、医疗卫生、环境等方面的质量要求更高,保障和改善民生任务更加繁重。
近两年来,尽管成绩斐然,可圈可点,但与百姓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相比,民生工作还有一定距离,必须以更大决心和更大力度做好民生工作,让发展的成果更多惠及全体人民。
顺民意,惠民生,这是党的根本宗旨和工作路线的内在要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作为“党的生命线”的群众路线,决定了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对人民负责,为人民服务。
顺民意,惠民生,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30多年来的发展经验告诉我们,当代中国的发展一定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顺民意,惠民生,更是满足人民群众追求幸福生活的迫切需要。来自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的保安族全国人大代表马晓琴,这次带来了民族兄弟姐妹的心愿。长期以来由于当地的黄河沿线没有一条公路连接,10多万群众的出行十分困难。“去年省上已经开工了兰州至刘家峡快速通道建设项目,沿线各族群众希望将这条线路延长,打通到兰州的捷径通道,彻底摆脱目前封闭落后的现状。”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代表委员的意见建议汇聚成一个声音——伴随经济社会发展,各级党委、政府必须在更高起点上做好民生工作,以更大力度保障和改善民生,让人民群众更多地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提高人民的“幸福指数”。以更大力度保障和改善民生,首先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把“蛋糕”做得更大更好,为保障和改善民生提供坚实物质基础。
近年来,天津市北辰区天穆镇天穆村积极招商引资,建立了村级工业园,引进国内外企业30余家,村年集体收入达到3000多万元。村民过去住破漏平房,如今住高楼,小区也成了天津市的“魅力小区”。
“发展经济是民生之基。我们把发展经济作为民生第一要务,下一步还要着力实施产业结构调整,力争到2016年村集体收入超过亿元。”全国人大代表、天穆村党委书记穆祥友说,“我们要努力建设幸福村,让大家生活更美好。”以更大力度保障和改善民生,就要将政府工作报告确定的民生工程落到实处,让“民生指标”成为刚性指标。
“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240元”“基本建成500万套保障房,新开工700万套以上”„„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一项项承诺鼓舞人心,关键在于落实。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法学会副会长李清林说:“希望教育经费支出占GDP4%的目标今年能够不打折扣地实现。”
以更大力度保障和改善民生,需要用改革的办法来破解民生难点。通过改革来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改善收入分配制度、完善社保和医保体制,都是民生建设的重要内容。
全国人大代表李军说,辽宁省喀左县近年来实践“初中进县城工程”,使农村学生与城镇学生享有同等优质教育资源,农村生源考入上一级学校的比例大幅度增加。“只有加大改革力度,诸如教育不公平等问题才能迎刃而解。”
以更大力度保障和改善民生,需要回应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突出问题,加大解决问题的力度。全国政协委员、民建中央常委欧成中说,目前全国劳务派遣已经达到6000多万人,约占城镇就业人员的20%,“逆向派遣”、“同工不同酬”、“维权困难”等问题突出,建议通过完善法规、强化监管、规范用工行为等方式,遏制劳务派遣的“滥用”。
以更大力度保障和改善民生,还需要各级政府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政府职能。“中国绝不靠牺牲生态环境和人民健康来换取经济增长”,政府工作报告掷地有声。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人大常委会秘书长姚明宝说,要以改善民生为出发点,改变以GDP增速为衡量指标、以牺牲环境和资源为代价的短期发展模式。同时,政府要向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型,以公共利益为导向,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代表委员们期盼,各级政府能真正按照政府工作报告的部署,以更大力度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把事关百姓的工作一项一项抓好,一件一件落实,让民心工程真正造福于民。
关注民生改善民生 篇5
区安监局 傅恒晖
今年年初的一场大雪,我们一定还记忆犹新。大灾面前,党心民心万众一心;抗灾路上,同心同德并肩同行。一场罕见的暴风雪,让我们看到了党和政府的责任,让我们理解了“民生”这两个字所包含的深刻内涵。下面,结合自身学习的实际,就民生话题谈一些个人的体会,向大家学习、和大家交流。包含以下三个部分:第一、什么是民生;第二、从三个方面认识当前的民生问题;第三、如何推动保障和改善民生。
一、什么是民生
“民生”一词最早见于《左传》:“民生在勤,勤则不匮”。这句话的大意是:老百姓的生计在于辛勤劳作,只有勤于劳作,财物才不会匮乏。孙中山作了定义性的解释:“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辞海》的解释是:“人民的生计”。
二、如何认识民生问题
(一)从历史进程来看,民生问题是发展的问题。
“民之所忧,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这是今年“两会”期间,温家宝总理面对中外记者吐露的饱含深情的话语。党和政府无时无刻不在聆听百姓的心声,关注百姓的疾苦。从毛泽东提出的“为人民服务”,到邓小平提出的“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民生始终是一脉相承的红线,贯穿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始终,它随着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而不断改善。
(二)从本质来看,民生问题是民主、法治问题。
“民生正当头,岂容趋避之”。解决民生问题是最大的政治,改善民生是最大的政绩。作为今年两会的重中之重,这种民生关切,无处不在。
在今天,民生问题远远不只是经济落后和贫穷造成的问题,而是首先要维护老百姓基本权利的问题。民生背后的最大问题就是民众的权利问题,它直接反映政府的服务意识、行为规范和服务能力,体现着社会的公平正义。
(三)从国情实际来看,民生问题也是经济问题。
首先是人口众多,这是解决民生问题的最大难题。就像温家宝总理所言:“一个很小的问题,乘以13亿,都会变成一个大问题;一个很大的总量,除以13亿,都会变成一个小数目。”
其次是底子薄,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经济基础薄弱。这样的历史包袱使我们国家在实现现代化目标的时候,不得不向城市倾斜,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关注不够,投入不够,造成“三农”问题和不公平的城乡二元经济格局。
三、如何推动保障和改善民生
十七大再度吹响了改善民生的号角,提出了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六大任务。“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十七大为我们描绘出一幅美好的图景。从全面取消农业税,到出台解决农民工问题的具体政策;从实现城市困难群众的应保尽保,到推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从实行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到大力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一份份沉甸甸的“民生清单”,清晰地记录了党和政府关注民生、改善民生的不懈努力。
而在宁波江东这片热土上,关注民生、改善民生已经成为我们政府各项工作的主旋律。从构建“爱心超市”救助新平台,到居家养老服务全覆盖;从低保消费品价格上涨补贴,到外来务工人员“一站式”服务平台建设;从旧村旧城的改造,到背街小巷的改善工程,解难创优的系列行动,服务民生的实事工程,桩桩件件,点点滴滴,无不从群众最关心的、最直接的、最现实的服务需求出发,无不彰显出江东区党和政府对“民生”的极大关注和投入。这正是:科学发展旗高扬,民生工程放心上。江东大地喜事多,建设正酣战未央。为民多把难事解,水载巨舟誓远航。今日江东已正帆,劈波斩浪奔小康。
保障和改善民生 篇6
主 要 内 容
一、民生问题日益凸显
二、民生的涵义及特性
三、妨碍民生改善的主要问题
四、历史方位
五、应对思路
一、民生问题日益凸显
民生问题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升级变化的,不断地会面临新的民生问题。我国现在主要面临的民生问题已不仅仅是温饱问题,更是关系国家能否持续发展进步的民生问题,如上学难、就业难、看病难、养老难、住房难等问题,这些问题关系到改革的成败与和谐社会的构建。重视民生,是当今中国的时代主题,是事关改革发展全局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问题。因此,解决民生问题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中之重。
民生问题之所以会成为时代主题的原因
第一,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深入人心。
第二,社会成员平等、独立意识在普遍增强。
第四,社会焦虑
正是出于以上几个方面的原因,我们党现在把改善民生问题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习近平: “中国的发展任重道远。解决发展问题、改善民生仍是我们的第一要务。”
习近平:“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五中全会:“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二、民生的基本涵义及特性
1.民生的涵义及内容
所谓民生,主要是指民众的基本生活状态、民众的基本发展机会以及基本发展能力,等等。
2.民生问题的特性
第一,刚性需求。民生问题,对于社会成员来说是最为基础的、不可或缺的“刚性需求”。民生需求特别是基础民生需求的满足,是人们其他所有需求得以产生、存在的必要条件。
第二,逐渐增长性。这种增长,既包括为人们对同一类公共服务产品需求程度的逐渐提高,也包括人们对公共服务产品需求相关种类的逐渐增多。
第三,基础保障性。这主要是针对高档文化娱乐性等公共设施而言的。同时,这一特性也是针对高福利政策而言的。
3.民生内容的基本框架
从民生的含义以及民生的特点可以看出,民生是有严格界定的,不能把民生的外延无止境地扩展,把所有与民生相关的事情都算作民生本身的事情。否则民生就没有多大意义了。国际上通行的可比的民生基本框架一般来说是“3+2”,也就是社会保障、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另外还可以加上就业保障和住房保障。
三、妨碍民生改善的主要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年来,中国的民生改善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主要表现在:其一,社会成员初步获得了自由发展的空间;其二,民生理念深入人心,并且成为执政党的重要执政理念;其三,“底线”(保底的)民生获得了长足进展。
但是,与经济发展相比,社会发展明显滞后,民生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性的好转:收入差距过大现象十分明显;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问题比较明显;就业压力突出;社会保障面临很大难题;教育方面存在不少问题;公共卫生发展滞后;等等。
在中国现阶段,有四个问题直接妨碍着民生的改善。
1.政府的公共服务意识及专业能力仍然偏弱
就民生的改善而言,政府理应扮演着最为重要的行为主体的角色。为了做到这一点,政府的定位必须是一个公共服务型政府。
在改革开放以前的30年,我们在试图扮演着一个“全能型的政府”,政府几乎包揽整个社会的全部领域,而取代了各种职业群体。在改革开放以后很长的一段时间,我们又在试图扮演一个“经济型政府”的角色,而取代企业家群体以及相关职业群体的位置。既然定位是“经济型政府”,就必然会过度看重GDP目标,就不可能重视社会公正和民生问题,就不可能将政策和行为的重心放在基本的民生方面,也很难重视自身公共服务专业能力的提高。
2.公共投入优先顺序的明显颠倒
从用于民生的公共投入结构来看,是公共投入存量安排使用的不够合理,具体表现为公共投入优先顺序的明显颠倒。
在现代社会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就公共投入的优先顺序而言,应当以民众的基本需求为基本着眼点,应当以民生问题为优先。这是一个规律。
30多年来,中国公共投入的优先顺序呈现出一种明显颠倒的状况,很不正常。
主要原因是,政府自身职能定位有误,公共政策重大决策往往缺乏科学化、民主化、透明化和的监督,干部考核指标往往只是重视经济增长而轻视民生指标,中央财政的一些缺位。此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具体原因,银行贷款愿意贷给豪华投入,因为有抵押;民生没有抵押,有风险,不愿贷款。
这几年虽然有明显好转,但由于积重难返,根本性改变还需要一段时间的努力。
公共投入优先顺序的明显颠倒,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在基本民生方面公共投入的比例较小,处在后列的国家行列。
3.民间慈善事业十分落后
从用于民生的公共投入来源看,是增量拓展不足,具
体表现为公益慈善组织作用发挥得不够。
公益慈善组织是改善民生的重要力量之一。公益慈善组织同现实社会及民众的联系更加密切,专业性更强一些,公益慈善组织对改善民生的针对性及反应力相对要更强、更贴切。如果缺少公益慈善组织这一重要力量,那么民生的改善不可能是扎实的。2008年,美国全国的慈善捐赠总额是3076.5亿美元,占GDP的2.2%,人均为1620美元(2006年)。
相比之下,中国过于落后。2014年为1042亿元,仅占GDP总量的0.16%,人均捐款数额仅为76元。
4.与民争利现象比较明显
从民众负担看,是与民争利现象较为明显,特别是税收偏重。
由于政府的职能定位没有完全转为公共服务型政府,由于公共权力缺乏必要的监督等多方面的原因,所以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公共权力与民争利的现象。与民争利现象突出表现在:
国家财政收入增长幅度远远大于居民收入增幅。
1979-2013年,中国公共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9%;而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只有7.4%和7.6%。结果是,民众税负负担比较严重。
世界银行提供的数字则显示,2008年中国劳动者平均税率为45%,远远高于经合组织国家的平均水平,甚至要稍高于欧盟15国的平均水平,高出澳大利亚、美国的平均税率近一倍。
税费政策的出台有时表现出一种明显的随意性
税费政策必须经过必要、严格的法律程序方能出台,用以防止出现失误情形的发生。在法治社会,税收政策的制定应当基于“税收法定”的原则。但是,实际情况经常相反。
四、历史方位
1.历史的必然性
世界现代化的规律说明,时代发展到了类似于中国的这个阶段,无论是在哪个国家和地区,是哪个党执政,都会遇到类似的民生问题及社会矛盾。中国目前的民生问题及社会矛盾,虽然是建国60多年来最为严重的时期,但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相比,属于中等偏下的程度。2.不同类型的典型事例
就改善民生成功与否而言,分为成功者,不成功者,一般成功者这样三种情况。其中,成功的典型事例是台湾地区,不成功的典型事例是阿根廷,一般成功的典型事例是美国。(1)台湾:最为成功的典型事例
台湾起飞最基础性手笔是向共产党学习,成功进行进行了整党和土地改革。接着,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重视改善民生。推动义务教育、职业教育的普及,重视农民的利益,推动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推动公共卫生,保护劳工权利,鼓励中小民营企业发展。
台湾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基尼系数始终没有超过0.4,创了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现代化历史的纪录;社会相对比较稳定,很少出现激烈的社会抗争。
1985年11月11日,蒋经国就台湾经济起飞的原因,回答美国《读者文摘》编辑芮德说:“贯彻均富政策,缩小贫富差距,增进社会福利,提升生活品质,建立公平而和谐的社会。”
台湾地区20世纪50-70年代的经验说明:改善民生不但有助于社会的安全运行,而且会增加一个社会的活力和创造力,使经济发展与改善民生同步进行,相互促进。台湾与大陆同文同种,台湾发展的不少经验,值得大陆借鉴。(2)阿根廷:最为失败的典型事例
阿根廷在20世纪初期曾经是全世界经济最领先的国家之一,排名第六。
20世纪30年代以后,开始落伍。社会层面的原因:民生问题长期得不到改善,贫困问题凸显,贫富差距过大。造成民粹主义与威权主义之间的恶性互斗。
阿根廷20世纪之初至30年代的经历提醒人们:民生如若长期得不到应有的改善,则会使国家长期陷入起伏度较大,前景不确定的状态。
(3)美国:一般成功的典型事例
罗斯福以前,美国的民生问题及社会矛盾问题比中国严重得多。
如:腐败;民生问题;劳动保护;贫富差距;社会矛盾(特别是劳资矛盾)。罗斯福采取的主要办法是,底线保障,大规模救济,大规模公共工程建设,以工代赈;制定劳动保障法;激活中小企业;激活银行。有名的炉边谈话。罗斯福的这些做法,不但有效地改善了民生,缓解了社会矛盾,而且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美国的经历(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时期及之前的20年)告诉我们,在早期市场经济的丛林法则运行很长时间,造成大量社会矛盾之后,只要开始注重民生,仍有可能使国家发展进入较为正常的良性运行和健康发展的状态。
五、应对思路
1.从战略的高度看待民生问题
在中国现阶段,改善民生对于中国民众的极端重要性,类似于当年土地改革对于民众的极端重要性。
只要我们拿出类似于当年进行土地改革的劲头来改善民生,将民生指标作为重要指标列入各级政府考核体系当中,那么,我国的民生状况就会迈上一个巨大的台阶。
2.改善民生必须有利于而不能妨碍人们的自由发展
从民生基本定位的角度看,民生问题不是一个独立的领域,它必须从属于社会公正这一基本理念。
社会公正有两个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基本价值取向:第一个基本价值取向是,要让全体社会成员能够共享社会经济发展成果:第二个基本价值取向是,要为每一个社会成员的自由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其中,前者的主要功能是“保底”,确保并不断提升全体社会成员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底线,以求得社会团结;后者的主要功能在于“不限高”,以充分激发社会活力和创造力。
改善民生属于社会公正问题当中“共享社会发展成果”所关住的基本内容,但决不是社会公正的全部内容。这就提示人们,在改善民生问题时,不仅不能妨碍、而且还应鼓励和推动人们差异化的自由发展,否则社会便会缺乏活力和创造力。
并非民众所有的利益诉求都是公正合理的。比如,南锣鼓巷拆迁补偿款项问题。再比如,同样是改善民生,希特勒与罗斯福不相同的做法就很能说明问题。
准确把握这一规律,对于防止平均主义的复活来说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现在中国的复杂情形是,改善民生的迫切要求同潜在的某些平均主义因素有时是交织在一起的。这一切,使得平均主义有时会借改善民生的名义而抬头。而平均主义一旦抬头,便会对公平正义、市场经济以及人们的自由发展形成严重的破坏。
3.注重“加法”,慎用“减法”。
从技术操作层面上看,民生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有一个十分明显的特点,这就是宜作“加法”,不宜作“减法”。对于民众来说,如果普遍地增加了一些利益,自然是皆大欢喜。但是,如果对一些已经实施的民生政策,发现不尽合理而试图矫正的话,那么就往往会引发民众的广泛抵触,甚至会引发某些社会不稳定现象的出现。
4.要特别关注几个群体的民生保障
由于民生问题不仅事关社会公正的如何,还事关社会安全状况的如何。从这个角度看,需要重点关注几个重要人群的民生问题。这几个群体的民生状况一旦出现大问题,会直接引发社会的不安。
我们现在可以预判一下,假如中近期未来的某个时期,一旦出现社会骚乱,主要参与者是哪几个人群的成员?恐怕这样三个人群当中成员的可能性比较大:
一是失业大学生。
二是80后农民工。
三是草根精英。
扩大就业 改善民生 篇7
------2010年我州就业促进回顾与思考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一项永久性工作,人民群众都有了稳定的工作,才会安居,才能推进经济发展进步和社会和谐。2010年在解决就业、带动创业、转移劳动力等方面,我州通过出台相关的政策和措施,着重学习宣传、深入贯彻落实《就业促进法》,不断完善教育措施、开展形式多样的技术培训、健全相应的配套机构,就业再就业取得较好成效。
一、2010年我州就业促进回顾
2010年我州认真贯彻落实《就业促进法》和积极的就业政策,就业再就业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一)基本情况
全州城镇新增就业5572人,其中,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1238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498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1%,动态消除了零就业家庭;组织劳务输出1921人;就业型企业新开发就业岗位吸纳安置下岗失业人员1736人,其中,社区就业实体安置1158人;组织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4975人;组织创业培训623人;全州失业保险参保50069人,新增扩面3023人;征收失业保险费2809.99万元;发放小额担保贷款740万元。
(二)主要做法
1、大力加强政策宣传,努力搭建就业服务平台
我州采取多种方式,大力宣传贯彻落实《就业促进法》、《劳动合同法》、《社会保险法》等法律法规,充分利用州劳动保障信息网、州就业网等网站,采取专项宣传、发放宣传单等形式大力宣传国家、省、州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着力加强就业再就业扶持政策宣传、“和谐中国民生行”宣传、公共就业服务活动
宣传和创业典型宣传,努力扩大就业政策的知晓面,扩大了社会影响力。努力搭建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千方百计为企业招用人才和劳动者求职服务,根据我州当前的阶段性工作重点,开展了茂县工业园区企业用工专场招聘会、再就业援助月活动、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招聘周、富士康成都项目群康科技人力资源招募宣传及现场招募等活动。
(1)开展茂县工业园区企业用工专场招聘会
为切实贯彻州委九届十次全会和全州工业工作暨园区建设座谈会的精神,认真落实阿坝州灾后工业“北上”战略,举办“阿坝州茂县工业园区企业用工专场招聘会”。共收集提供3000余个岗位,涉及电工、钳工、焊工、统计、管理、机械操作、自动控制等26个工种。有36户企业发布用工信息,22家企业到现场开展招聘活动,吸引6400余人到现场求职。通过企业与求职者的现场对接,有1700余人与企业达成用工意向。
(2)开展就业援助月活动
以“富民、惠民、为民办实事”为主线,以“送政策、送岗位、送服务、送温暖”为主要内容,重点帮扶贫困家庭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和长期失业人员、零就业家庭成员、残疾失业人员和因灾失地农民、城镇低收入家庭失业人员及被征地农民等困难群体就业。就业援助月期间,为各类就业困难人员免费提供政策咨询、就业指导、职业介绍服务,发放如何申报社保补贴、岗位补贴,怎样申请小额担保贷款等宣传资料共2万余份,使各类就业困难人员进一步知晓新一轮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
(3)开展春风送岗位活动
组织开展以“保障民工权益、促进城乡和谐”为主题的“服务进城务工,促进就近就业,鼓励返乡创业”的春风送岗位活动,为进城务工的农村劳动者和我
州农村富余劳动者提供就业服务。活动期间,全州共免费发放“春风卡”等宣传资料3.5万余份,组织专场招聘会14场次,为7658人提供了免费服务,跨地区有组织劳务输出226人,本地企业吸纳1082名农村劳动者就业,22人自主创业成功,组织393人参加职业技能培训,为945人提供劳动维权服务和法律援助服务。
(4)组织开展民营企业招聘周活动
共组织140余家州内外民营企业参加招聘周活动,提供岗位信息12300余个,涉及营销、技术、管理、普工、旅游、会计等多个行业、30余个工种。共有1340余名求职者通过现场、网络求职。包括高校毕业生330余人,进城和返乡农民工780余人,下岗失业人员220人,其中,有1160余人签订了就业意向,317人签订了职业技能培训协议。发放政策宣传资料14647份,为1600余人次提供维权及法律援助。
(5)组织开展富士康成都项目群康科技人力资源招募活动
通过细化目标、明确职责、广泛宣传、街头设点等方式开展招募工作,共组织报名284人,经初审合格258人,面试合格95人,成功输送95人到富士康集团。
2、坚持以人为本,大力开展公共就业服务(1)认真落实援企稳岗政策,帮助企业渡过难关
认真贯彻落实《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减轻企业负担稳定就业局势有关工作的通知》,帮助受“双重冲击”影响的企业渡过难关,稳定了就业岗位,全州有264户企业制定了稳定企业职工队伍的措施,为336户困难企业降低失业保险费率,减轻企业负担638.86万元,涉及20830名职工;为36户企业办理了缓缴失业保险费手续,缓缴失业保险费25.93万元,涉及2090名
职工;为264户困难企业办理了岗位补贴,补贴金额2439.13万元,涉及17261名职工。
(2)通过比选确定培训机构,着力开展职业培训
积极探索职业培训项目化运作模式,通过比选,把州内外11家信誉好、培训质量高、师资力量雄厚的职业培训机构确定为定点培训机构,实现培训资源的优化配置。服务州委、州政府“三百示范工程”建设,以打造“魅力乡镇”、“精品旅游村寨”为抓手,举办乡村旅游和厨师培训班,大力培训乡村旅游从业人员,有效提高了乡村旅游从业者素质,深受广大农牧民欢迎。全州共组织各类技能培训9011人,培训合格率达95%。
(3)建立健全基金内控制度,稳步推进失业保险
加强失业保险基金监督检查,坚持基金要情报告制度,认真开展内审工作,及时整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确保了全州失业保险基金无违规违纪、挤占挪用现象发生。加大失业保险审计稽核力度,对全州41053名参保职工的缴费基数进行了稽核,稽核面达82%,确保基金安全完整。制定了《失业保险内部控制办法》和《失业保险基金财务管理制度》,严格基金使用程序,规范了失业保险征缴、使用的业务流程和管理,为全州失业保险工作健康有序发展奠定了基础。充分发挥失业保险为失业人员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的基础保障工作,为1301名失业人员发放失业保险金396.2万元。
(4)加强小额担保贷款工作,扶持创业带动就业
认真研究小额担保贷款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竭力帮助有创业愿望和创业能力的城乡劳动者创业,在资金十分紧缺的情况下,加大投入力度,壮大了小额担保贷款担保基金规模,全州新设县级担保基金530万元。大力宣传国家扶持创业促进就业的政策,规范小额担保贷款工作流程,进一步完善了小额
担保贷款管理办法,建立了推进小额担保贷款工作的运行机制。狠抓SIYB创业培训,帮助学员增强创业意识,树立创业信心,掌握创业本领,加强贷后跟踪服务,促进了小额担保贷款工作良性发展,形成了“贷得出,用得好,收得回”的良好局面,共发放小额担保贷款740万元,直接扶持228人创业,带动603人就业。
(5)重视就业困难人员认定,着力开展就业援助
认真贯彻落实《阿坝州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就业工作的通知》,以就业困难人员的认定工作为重点,严格执行《阿坝州就业困难人员申请认定实施办法(试行)》的标准,摒弃思想上的顾虑,按照“分类指导、稳步推进”的原则,严格条件和程序,全面开展就业困难人员认定工作,全州共认定就业困难人员920人,其中,“4050”人员434人,残疾人员59人,城镇低收入家庭失业人员304人,征地和因灾失地且农转非人员18人,连续失业一年以上的人员105人。重点对就业困难人员开展就业援助,认真落实就业援助各项政策,帮助498名就业困难人员就业。
(6)强化就业专项资金监管,充分发挥资金效益
认真贯彻落实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管好用好就业专项资金,充分发挥就业专项资金促进就业的效益。全年支付社保补贴3075.6万元,帮助7778人灵活就业;支付岗位补贴8.89万元,帮助112人灵活就业;支付岗位补贴1941.46万元,开发公益性岗位5128个;支付职业技能培训补贴354.25万元;支付职介补贴48.62万元,帮助3322人成功就业。在全州就业系统开展就业资金使用管理自查,拟定了就业专项资金管理使用制度,规范资金使用全过程的监管,做到阳光作业,透明操作,确保资金安全、有效使用。
二、存在的问题
(一)就业观念有待改变
大部分失业人员择业观念落后,拈轻怕重,小富即安,大钱挣不来,小钱不想挣,“等、靠、要”等守旧思想严重影响了就业现状;部分大中专高校毕生就业眼光高,他们只盯着事业单位等好的岗位,对于就业部门提供的民营企业等就业岗位不应聘。加之用人单位的招聘标准高,从而导致岗位多,成交量小,求职成交率低的现状。
(二)各项管理有待规范
全州职介手段及行为不规范,劳动监察力度不足,私招乱雇时有发生,用工单位和企业不反馈用人信息、不办理用工备案手续,更谈不上签订劳动合和办理社会保险。
(三)相关政策贯彻执行不力
贯彻执行援企稳岗政策全州参差不齐,没有发挥政策的最大效应,事业单位参保缴费积极性不高,部分县对失业保险重视不够,应纳入财政预算的保险费迟迟不纳入,造成失业保险产生新的欠费。
(四)小额担保贷款工作体制和运行机制尚需完善
我州部分县对小额担保贷款工作重视不够,宣传工作不到位,缺乏破难题,攻难关的信念和精神。还未形成有效的小额担保贷款联动机制,部门之间协调、衔接配合力度不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小额担保贷款工作的开展。
三、推动我州就业再就业工作发展的思考
(一)进一步落实再就业优惠政策
应继续贯彻落实国发[2008]5号、川府发[2009]13号、川办发[2010]10号、阿府发[2009]15号及相关配套政策,促进“四类群体人员”就业再就业。一是进一步做好援助对象、失地农民、“零就业”家庭的再就业工作。二是做好灵活
就业人员社保补贴的申报、发放工作。三是进一步开展专项宣传活动,深入基层开展面对面的直接宣传。四是把就业困难人员认定作为当前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加大力度,分轻重缓急,按分类指导的原则稳步推进,务求实效。
(二)加大宣传力度,转变就业观念
对失业人员而言,通过新闻媒体广泛宣传我州当前就业工作的优惠政策,深入分析陈旧观念存在的危害并说明目前就业困难的必然性和暂时性;在推荐就业过程中不断宣传和灌输新的择业观念,积极鼓励下岗失业人员自谋职业或通过其他方式实现再就业;坚持“用典型引路,用事实说话,用身边的人和事教育身边的群众”,积极树立和宣传就业典型,促进失业人员转变陈旧就业观念,尽快实现再就业。
对大中专毕业生而言,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宣传我州毕业生就业的优惠政策,宣传在经济建设第一线及农村基层作出贡献的毕业生奋斗成才、艰苦创业的优秀事迹,帮助毕业生摆脱传统就业观念的束缚,树立市场意识、竞争意识、自主创业意识,引导他们把注意力放在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才能上。确立“只要有用武之地,无论是城市或农村,无论是机关、事业或民营企业,照样能成才,能为社会作贡献”的观念。
(三)着重开展职业介绍工作
一是建立健全信息互通制度和用工报告制度。组织力量、依托基层劳动保障平台深入辖区内各企业开展调查摸底,详细填写企业用工需求信息表,并逐步建立动态机制,健全空岗报告制度,为招用工工作提供第一手数据与信息。二是充分发挥市场配置作用,完善信息发布制度。充分发挥人力资源市场主导作用,规范企业招工行为,要求企业招工通过州、县人力资源市场,州、县人力资源市场根据实际情况不定期为缺工企业举办专场招聘会。将辖区企业用工
需求信息在阿坝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网、阿坝州就业服务网上长期发布。三是配合劳动监察及相关部门,规范我州人力资源市场。
(四)健全职业培训管理体制和稳步推进培训工作
尽快制定《阿坝州职业培训项目管理办法》,严格执行各项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和岗位职责,注重培训过程的跟踪管理,积极检查教材、落实培训质量。依托我州确定的培训机构对州贫困家庭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和长期失业人员、零就业家庭成员、残疾失业人员和因灾失地农民、城镇低收入家庭失业人员及被征地农民等困难群体开展引导性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
(五)拓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渠道
研究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新情况、新特点,开展分类指导。加强劳务合作,完善服务、培训、维权的农村劳动力输出工作机制,促进异地转移就业;结合产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促进就地就近就业;结合当地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促进返乡创业。
(六)完善小额担保贷款工作体制和运行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