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扶贫开发整村推进规划(2011-2015年)

2024-09-22

村扶贫开发整村推进规划(2011-2015年)(精选9篇)

村扶贫开发整村推进规划(2011-2015年) 篇1

为了加快脱贫致富的进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xx大和xx届三中全会精神,根据党和国家的扶贫政策,我村被确定为“十二五”期间重点“扶贫开发整村推进”村。按照村制定的“经济强村、产业富村、科技兴村、文明治村”的发展思路,以“成方连片、规模布局、有序开发、共同发展”为工作思路,突出农业结构调整发展特色高效农业为主题,以改善人民居住环境和提高农民收入为己任,以实现我村繁荣、稳定、和谐发展为目标,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全面实施贫困村的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作,特制订北留钵村扶贫开发整村推进规划。

一、北留钵村基本状况

北留钵村地处献县段村乡的西南部,全村395户,总人口1435人,贫困人口户223户,贫困人口1091人。北留钵村民风纯朴、勤俭爱劳、崇尚科学。全村有耕地4800亩,农用机井10眼,水浇地1600亩。我村是典型的农业村,基于传统农业思想,农业作物种植品种单一,水利设施配备落后,粮食单产、总产量低。村自来水系统年久失修,事故频发,存在极大的饮水安全隐患。村街道硬化程度差,一到雨季完全是“水+泥”状态,出行极度困难。交通的滞后,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村各项经济的发展。村两委换届后,领导班子一心为民,广大村民脱贫致富的要求日趋强烈,但苦于缺乏启动资金,村两委班子也是无计可施。北留钵村的经济目前已处于极度落后的状态。

二、贫困状况

(一)我村有395户农户,其中有贫困户223户,贫困人口1091人,低收入户251户,这些贫困户中因缺少劳动力致贫的有112户,因上学致贫的有76户,因病致贫的有61户。

(二)北留钵村致贫因素分析

1、脆弱的生态环境和自然灾害:贫困是社会发展缓慢和经济落后的具体表现,与脆弱的生态环境是一对孪生兄弟。北留钵村地处华北平原,滹沱河故道北岸,以前多盐碱地,土地贫瘠,经济以传统种植农业为主,基础农业生产设施不完备,在很大程度上还在靠天吃饭,各种自然灾害的频发,直接影响着村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2、缺乏劳动力和发展能力:通过国家近二十年的扶贫工作,具备自我发展能力的个人和家庭,通过国家各种支持和帮助,逐步摆脱了贫困的状况。而剩余的人口,多数因为受外部或内部条件的制约,缺乏自我发展能力。北留钵村也不例外,而且还成为了一个因缺乏劳动力和发展能力致贫的代表性村子。

3、因病致贫:近年来由于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恶性疾病通过多种途径对家庭产生影响,除了影响个人和家庭的劳动生产能力外,而且还使他们的经济状况陷入困境。

4、因子女学费致贫:我村虽然不存在因贫困致儿童失去接受教育机会的现象,但是,子女教育费用过高,使得个别家庭承担起沉重经济负担的家庭却不乏一二。

新时期的贫困人口呈现出新的特点,导致贫困的原因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无论经济水平发展到什么程度,残疾人、老年人以及未成年孤儿都处于社会的劣势地位,这些人口总会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实际存在着。因此对于目前存在的绝对贫困家庭,还需不断完善农村社会救助制度提供更为有力的保障措施。北留钵村经济状况入不敷出,对这些弱势人群,虽心存怜悯,但却无力回天,只能靠政府民政部门及社会慈善组织的救助过日子。

三、指导思想

(一)基本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xx同志“xxxx”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xx届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改革开放式的扶贫基本方针,构建和谐、文明、小康新村的总体要求,看准贫困人口,紧扣整村推进、劳动力转移培训、产业化扶贫。三项工作重点充分发挥和整合各种扶贫资源,大力推进贫困村的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基础,促进本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

(二)、基本思路

在稳定解决我村贫困人口的温饱现状,夯实贫困村文明协调发展的基础中,促进贫困村经济、社会全面和谐发展、增强贫困村自我发展能力、建立和完善贫困村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围绕改变生产、生活条件的基础实施建设,提高人口素质的社会事业建设,增加农民收入的产业建设建设,以班子建设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建设、制定和完善我村的扶贫开发规划。

对建成的日光温室、日光大棚分别补助扶贫资金8500元和XX元。两年共需补助扶贫资金总额为68万元。

2、两年内在棚室种植区打深水机井4眼,需投入20万元,每眼机井补助扶贫资金2.5万元,计10万元。

机井配备专用汲水设备4套,需投入10万元,每套汲水设备补助扶贫资金1.5万元,总计为6万元。

铺设防渗管道4000米,需投入12万元,补助扶贫资金6万元。

架设种植区标准供电线路5000米,需投入10万元,补助扶贫资金5万元。

利用扶贫资金培育种植专业技术人员4人,费用需2万元。

其他资金3万元。

3、XX年,利用社会部门支持资金改善村饮水状况,打深机井两眼,需要16万元;配备供水设备投入需6万元。两项合计总额为22万元。

利用社会、部门支持资金整合饮水输送管道及其他配套设施投入需30万元。

4、XX年,利用社会、部门支持资金硬化村街道2500米,修建街道配套排水设施,需要投入资金40万元。2012年硬化通种植区公路4500米,此项需投入54万元。

5、2012年改建幼儿园一个,此项投入需15万元,投入社会支持资金15万元;利用社会、部门支持资金修建村两室、村民文化活动中心,此项需投入15万元。

6、鼓励新民居建设,提倡普及沼气利用率,利用社会部门支持资金,对每个建沼气户补助500元。

7、XX、2012,大力提倡新民居建设,利用社会部门支持资金对危、旧房改造户进行一次性补助,每户补助1万元,每年由村民代表大会验收后评定出10户,年末兑现一次性补助款。

村扶贫开发整村推进规划(2011-2015年) 篇2

一、基本成就

1、农民增收成效显著,贫困发生率明显下降。

“十五”期初,我市重点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不足800元,贫困人口、低收入人口近40万人,贫困状况甚为严重。到2009年末,通过重点村“两委”班子和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重点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已达4003元,净增3200余元,贫困人口、低收入人口下降到13万人,贫困发生率也下降到3.5%。全市重点村贫困状况明显改善。

2、环境整治成效显著,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全市九年来共在重点村新修改造乡村公路3967.744公里,解决了182万余人行路难问题新建水池5220口,饮水工程344处,解决饮水困难人口34.26万;新修维修水渠22.23万米,维修水库43座,新建改造电排灌站75座,新增灌溉面积24.17万亩;有214个村实行了“三清五改”,“三清五改”户达19046户;改造卫生室、医疗所2978平方米,方便了15万人就医;改造村小27320平方米,方便了1.8万名学生就学;新建文化娱乐活动中心46处,文化活动室9277平方米,农民书屋213家,绿化村庄13.7万平方米。

3、产业扶贫成效显著,群众长效增收机制逐步建立。

我市一方面致力于发展生态速生林泡桐和三清山有机绿茶这两项扶贫主导产业。至2009年底,生态速生林泡桐种植基地已达10万亩,三清山有机绿茶已达1.3万亩,有544个贫困村,34670户农户参与了泡桐和绿茶产业开发。另一方面,大力推广和发展传统、特色产业,壮大一村一品”特色经济。“一村一品”等“特色产业发展到100余项,如上饶县的油茶、毛竹、蜜蜂业,婺源的茶叶和以“农家乐”为主要形式的乡村旅游业,万年的生猪、大米业,鄱阳、余干的特种水产业,横峰的葛业,弋阳的年糕食品业,广丰的白云鹅、红薯粉加工业等,贫困群众从中户均年增收已达1000余元。

4、技能培训成效显著,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九年来,我市通过现场教、实地学、异地培训等方式,开展各类技能培训3.6万余人次,转移就业率达98%,有效地促进了贫困户创业增收。

5、基层组织建设成效显著,村民参政议事氛围越来越浓。

至2009年底,全市827个重点村,有662个为一类党支部,165个为二类党支部,重点村4000余名村两委干部,全部为高中以上文化,其中30%以上有大专以上学历,村两委干部整体素质有了明显提高。另外,村村都设有扶贫理事会,项目工程质量监督小组,全程监督规划项目制定、实施、资金使用管理。村民通过自己选出的代表组织,积极为本村的经济建设、社会事务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工程项目建设建言献策,村民参政议事氛围越来越浓。

二、主要做法

1、高位推动,领导重视。

自“十五”扶贫开发规划实施以来,我市历届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整村推进工作,成立了领导小组,明确了各职能部门职责,实行了地级领导干部挂点帮扶责任制,动员了近万名干部进重点村结对帮扶。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每年开春还深入重点村进行专项调研。为全面推进整村推进工作,从2007年开始,市委、市政府将重点村整村推进工作纳入民生工程,进行重点督查。各县(市、区)党委政府把重点村整村推进工作作为重中之重,抓紧抓实抓好,制定并实施了一把手负责制、领导干部包扶责任制、干部分片包干责任制,形成了党委政府主动抓,主管领导亲自抓,扶贫干部认真负责的良好工作局面,为我市整村推进工作全面发展和高位推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规范管理,措施落实。

几年来,我市各地不断创新工作方法,落实工作措施,确保程序到位,狠抓项目、资金、民主政治等方面管理。

(1)规范项目管理,提高规划项目质量和效益。

项目规划制定时,我们通过上门走访解民愿,群众座谈听民声,代表表决纳民意的方式,在充分了解群众迫切需求的前提下,民主确定项目规划;项目年度计划落实时,采用群众听证会村民“恳谈会”的方式确定年度项目;项目实施过程中,制定并实施了“阳光操作机制、项目动态管理机制、群众全程监督机制、定期检查督促制度、项目工程招投标制度、项目竣工验收制度、项目问效制度”等;项目竣工验收后,强化了后续管理服务功能。正是这一道道规范程序,一条条创新措施,一项项管理制度,确保了我市重点村整村推进规划项目的质量和效益。

(2)规范资金管理,确保扶贫资金安全高效运行。

我市各级把扶贫项目资金管理使用作为整村推进工作重中之重抓紧抓实抓好。一是结合我市实际,制定了《上饶市财政扶贫资金管理办法》,各县(市、区)也制定了具体操作意见,并全面推行了报帐制,事前公示,事后公告的公告公示制,按工程质量和进度分期付款制,到户资金“一卡通”制,大宗物资政府采购和绩效考评等制度,严把了资金申报、审核、审批、报帐四关。二是强化了资金监管,实行了村民理事会,村民理财小组全程监督,市、县财政、扶贫部门定期检查,审计部门提前介入等措施。三是不断创新管理方式。如玉山县为提高扶贫资金使用效益,降低项目工程成本,激励村民投工投劳,制定实施了“以物代资”措施;余干县、鄱阳县按照集中资金办大事,一次投资保规划的目标,将本辖区的重点村按轻重缓急,村两委班子战斗力,群众参与积极性等标准进行分类,每年集中资金扶持一批重点村,确保扶持一个,完成一个重点村整村推进规划项目任务;横峰县每年从县财政配套资金中切出部分资金,按上年度整村推进工作考核考评结果,实施以奖代补措施,以此激励先进,鞭策后进。

(3)规范民主政治管理,提高村民参与度。

为激发重点村群众参与整村推进工作的积极性,我市一方面广泛宣传,提高村民知情权。各县(市、区)、乡(镇、场)、村充分利用会议、广播、电视、标语、宣传单、宣传册、宣传栏等工具,大力宣传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工作的相关政策和扶持措施,将政策宣传到户,疑难解答到户,确保村民的知情权。另一方面,组建村民理事会,工程监事会,村民理财小组等村民自治组织,充分调动广大群众主动参与积极性,使村民通过自己的组织积极为整村推进工作出主意、想办法,拓宽群众建言渠道。

3、多方协调,资源整合。

几年来我市各重点村采用群众自筹、部门争取、社会捐赠、招商引资等方式,充分整合各类资源,多方筹集资金,共整合筹集各类资金98858万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44226万元,部门支持15248万元,定点部门帮扶4743万元,社会捐赠1745万元,群众自筹32896万元,为推动重点村整村推进工作健康发展起到了突出作用。

(1)积极捆绑运作项目,加大职能部门扶持力度。

我市各重点村在整村推进过程中,与新农村示范点建设,乡村公路改造,农村水利建设,希望工程,新能源建设等各职能部门工作紧密结合,争取发改委、新村办、农林水教育卫生等职能部门资金扶持。如婺源县中云镇霞港村四年共争取8个职能部门资金扶持680余万元。

(2)充分拓展帮扶领域,加大社会各界支持力度。

一是倡导部队帮扶。2009年我市共争取12支驻饶部队帮扶重点村12个。二是争取定点帮扶单位重点支持。各级扶贫部门和重点村干群勤汇报、多请示,并通过项目规划评估会,帮扶工作座谈会,定点工作现场会和先进典型表彰会等形式,加强联系,强化服务,得到了定点帮扶部门的大力扶持。如省住房建设厅三年就倾斜扶持上饶县四十八镇北山村350万元。三是加大龙头企业帮带扶持。“十五”以来,我市各级党委政府和重点村干群积极整治投资环境,制定优惠政策,改善服务态度,强化服务措施,争取龙头企业进村建基地,办工厂、招工,设立帮扶基金,提供种苗和技术服务。九年来,我市100余家龙头企业在480个重点村建立产业示范基地,原料供应基地560余个,招收贫困劳力务工1万余人次,扶持帮带基金94万元,带动30余万元农民参与苗木、果业、毛竹、油茶、畜禽、水产等产业开发。四是鼓励成功人士回乡创业,捐资助建。玉山县下塘乡均郑村村民周芳山,创业不忘家乡,从2007年开始,投资1000余万元,兴建白茶种植示范基地1600余亩,在他的影响下,全村有50户村已种上了白茶;横峰县兰子乡兰子村村民蓝林炎,在外创业致富后,听说家乡要硬化村道,一次性捐资20万元,并表示如村里发展缺资金的话,还可再次捐赠。五是项目市场运作筹资。将部分如小水电、自来水,有线电视等投资大,筹资难的大型社会公共事务建设项目投入市场,进行市场化运作,吸引社会资金融入扶贫开发。上饶县“十一五”规划实施四年来,就投入市场运作项目24个,吸纳社会资金扶持2200余万元。

(3)用好用活“一事一议”政策,加大群众自筹、投工投劳力度。

为加大群众自筹和投工投劳力度,我市各重点村通过科学合理规划项目,实现项目支持与群众需求有机结合,加强“一事一议”政策宣传,阳光操作项目,合理公开使用资金,充分接受群众监督,使群众对项目质量称心,资金管理放心,大大调动了村民主动投工投劳和筹资的积极性,形成家家户户、老老少少齐参与规划项目建设的喜人局面。鄱阳县古县渡乡南滨村硬化环村公路时,宣传到位,项目立项公开公正,不到三天,村民就自筹资金23万元,还主动上路投工投劳,使路面硬化工程比计划提前一个月完工。

4、突出重点,破解难题。

(1)抓基础设施建设重点,破解生存环境恶劣的难题。

重点村基础设施薄弱是农民群众反映强烈和迫切要求解决的大问题。“路难行、水难饮、电不通、信息不畅,脏、乱、差”是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规划实施前的真实写照。为彻底改变这种现状,我市在整村推进工作中,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整合资源,集中资金,优先实施基础设施项目,在各地创造性实施了扶贫开发“六到户”工程,即“三清五改到户、环境绿化到户、卫生防疫到户、信息网络到户、移民搬迁到户、产业扶持到户”,各重点村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鄱阳县田畈街镇何彭村委会的上岭,叶家等四个村组村民规划实施前,住偏远深山,饮黄锈水,不通路,不通电,生存环境极端恶劣,实施移民搬迁到户工程后,四个村组386户村民全部搬迁到何彭村委会何彭新村,彻底告别了爬山越岭,肩担背挑的历史,住进了环境优美,设施齐全,交通便利,信息发达,商贸兴隆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2)抓群众增收致富重点,破解增收渠道不宽,长效机制不全难题。

帮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是重点村整村推进的最终目标。为此,我市把帮助贫困群众建立长效增收机制作为整村推进工作的首要任务,采取干部帮扶、科技培训、小额信贷等多项举措,积极发展扶贫产业,拓宽群众增收渠道,扶持群众创业增收。几年来,我市一方面致力发展区域性扶贫主导产业。通过招商,扶持龙头企业,建立良种引进,科技服务,加工销售服务三大服务平台,示范能人带动,贫困村集体经营,贫困户参与等方式,采用租赁、承包、托管、异地开发和股份合作等形式,发展壮大了梨柚、速生泡桐、有机白茶三大区域性主导产业。“东茶西桐”、“村村有梨柚”扶贫主导产业格局已基本形成,并在逐步壮大。另一方面,大力发展传统和特色产业,壮大“一村一品”经济。如余干双港村的“丰收辣椒”、万年塘背村的“生猪”、横峰县义门村的“香芋”、弋阳芳湖村的“雷竹”、广丰石人村的“红薯”、婺源庆源村以农家乐为主的“乡村旅游”、上饶姚家村的“蜂蜜”、德兴港首村的“兰花”、玉山县均郑村的“白茶”、鄱阳胡赵村的“特种水产”、铅山南耕村的“毛竹”。这一系列产业的发展和兴盛正逐步引领贫困群众创业、增收,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建立长效增收机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抓基层组织建设重点,破解村两委班子软弱焕散的难题。

规划实施前,文化素质低,能力弱,年龄大,战斗力不强,群众关系紧张是重点村两委班子普遍现象。为扭转这一不利局面,确保整村推进工作顺利实施,我市各地一是借村委会换届选举的东风,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将年轻、能力强、文化程度高、肯干事、会创新的人才选进重点村“两委”班子,配齐配强村“两委”班子,提高班子战斗力和凝聚力。二是积极组织村“两委”干部,采用党校轮训,集中培训,外出学习考察等方式,学习先进村的成功经验和典型做法,帮助分析本村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寻找破解的方法和措施,从而大大提高了重点村干部驾驭能力和管理水平。

(4)抓农民整体素质提升重点,破解素质低,技能差,就业难难题。

贫困群众文化程度低,务工技能差,就业门路窄是贫困群众致贫的主要原因。为全面提升贫困群众整体素质,提高贫困群众致富技能,我市一方面着力抓好重点村群众技能培训。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对年龄偏大、居住分散的贫困劳力,采用“上门引导”的方法,组织教师深入重点村现场培训;对外出务工贫困劳力,实行异地就近方式,抓好进园区,进企业,进务工现场培训。对在家务农,缺技术的贫困劳力集中实施实用技术培训,彻底解决农民工就业难,务工难,门路窄的难题。2009年7月我市在江苏省苏州市蠡口挂牌设立首个“雨露计划”省外培训就业基地,当年培训1061人,转移带动就业1500余人;另一方面积极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技术。如引进速生丰产林泡桐新品种“9501”,茶叶新品种“有机白茶”,推广高产油茶种植新技术,三角帆蚌繁育新技术等。

(5)抓扶贫开发档案资料管理重点,破解重点村资料不齐、档案不全、管理混乱的难题。

村扶贫开发整村推进规划(2011-2015年) 篇3

构建和谐文明新村

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等单位,前不久联合发出《关于共同做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构建和谐文明新村工作的意见》。

《意见》指出,“整村推进”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在2010年之前,“整村推进扶贫开发构建和谐文明新村”工作的总体目标是:全面完成全国14.8万多个贫困村扶贫规划的实施,稳定解决贫困人口温饱,促进贫困村经济社会全面和谐发展,夯实贫困村协调文明发展基础,建立和完善贫困村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增强贫困村自我发展的能力,如期实现《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确定的目标任务,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条件。(北京 徐京跃)

村干部任期和离任

将受经济责任审计

农业部、监察部和国务院纠风办前不久联合下发通知,要求各级农村经营管理部门和监察机关、纠风办做好村干部任期和离任经济责任专项审计工作。审计的重点是:农村经济责任目标完成情况,财经法纪执行情况,农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包括村集体企业改制、“撤村建居”和并村过程中集体资产的处置情况等。(北京 王纪中)

甘肃农民可凭征地费当股东

甘肃省政府前不久出台了《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意见》,其中规定农民可以征地费入股。

对城市规划区内因被征地而导致无地的农民应进行农转非;征收城市规划区外的集体土地,要通过增加新的耕地进行安置;对有稳定收益的用地项目,在被征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户自愿并与项目建设单位协商一致的前提下,可以征地费入股,或以经批准的建设用地土地使用权作价入股;愿异地安置的农户,可统一组织移民。(甘肃 陈永君)

黑龙江大学生扎根农村有优惠政策

黑龙江省前不久对扎根农村工作的大学生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大学生在农村工作两年期间,将享受每月600元的生活补贴和每年400元的交通补助。两年后,志愿扎根农村工作的,一次性发给安家费2万元,执行定级工资,并同时向上浮动一档工资,工作满8年的经批准可转为固定工资,并再向上浮动两档工资;对偿还国家助学贷款有困难的,可全额免除,由省级财政负责偿还;对于欠交学费的特困生,高校将适当减免学费。(黑龙江 曹霁阳)

第六届中国畜牧业交易会将举办

时间:2005年11月6~8日

地点:山东省青岛国际会展中心

主办单位:中国畜牧业协会

电话:010-65919863,80628857

传真:010-62917940

村扶贫开发整村推进规划(2011-2015年) 篇4

郎家城村地处安阳乡东南部,全村有4个生产合作社,215户,862人,有劳动力472人,耕地面积1838亩,产业结构单一,土地产出效益低下,群众增收困难,社会经济发展缓慢,是扶贫工作重点村。2007年,该村被列为整村推进扶贫开发项目村,通过实施整村推进,项目各方面有了较快发展,村容、村貌变化较大。2006年底,该村人均纯收入812元,至2010年年底,全村人均纯收入达3858元,比项目实施前近翻了四番,2010年,该村被评为张掖市扶贫开发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一、把特色养殖作为拓宽产业化扶贫的重要渠道。2007年,在市、区、乡大力支持下,征求群众意见,把该村具有优势的养猪定为扶贫开发项目。2008年在市、区扶贫办的大力支持下,群众自筹49万元,争取扶贫资金21万元,建成了175座高标准的暖棚圈舍。村上帮助协调资金,至2010年全村养母猪563口,每口母猪年收入8000多元,全村仅母猪收入就达45万元。至目前,群众养殖积极性高涨,养猪产业成为该村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

二、把发展日光温室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新路子。

2009年乡党委政府争取扶贫资金15万元,在郎家城村一社、二社修建日光温室30座,其中栽植反季节葡萄11座,其它种植花卉及蔬菜。2010年苗木已全部挂果,2011年元旦成熟上市,第一年挂果单棚创造产值高达9000元。今年该村紧紧抓住扶贫开发新农村建设试点机遇,争取扶贫资金35万元,修建高标准钢屋架葡萄日光温室70座,至目前,葡萄已全部栽植完毕。

三、把改善基础设施建设作为脱贫致富的奔小康的着力点和突破口。

2006年村上仅有三间简陋办公室,没有卫生所,道路坎坷难行,群众是看病难,办事难。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村上积极争取扶贫资金,修建了村综合文化活动中心一处(288平方米培训中心,120平方米村卫生所,204平方米村委会办公室和农家书屋),配套了桌椅及电教设备。投资20万元,引进红梨新高接换优改造老果园150亩;投资2万元,建立垃圾池、垃圾集中填埋点;投资82万元硬化村社主干道路5公里;完成村通社道路路基铺垫,路面沙砾化15公里建设任务,配套桥涵5座;投资140万元改造危旧房20户;投资14万元改造旧农田400亩;投资42万元修建120座沼气池;投资30万元,其中国家投资10万元,自筹20万元,铺设2公里低压管道。

四、把加快产业化扶贫开发步伐作为各项工作的落脚点。经过几年的努力,各项工作进展顺利,成效明显。郎家城村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极大的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提高,基层政权进一步加强,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贫困落后面貌有了初步改善。养殖业在经济结构中的比例不断加大,农村产业结构更趋合理,农业发展空间不断拓展,人均收入增长迅速,农村经济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

1、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逐步实现合理化。通过反季节高效日光温室的修建、老果园的改造和马铃薯种植面积的扩大,使种植结构更加合理,有效的缓解了供水矛盾,为农民增收拓宽了新的渠道。现在11座温室红提葡萄已经挂果,高接换优的果树也开始挂果,效益较好。通过郎家城村反季节葡萄大棚建设,真正起到了 “领着农民干,做给农民看”的示范带动作用,极大的提升了农民增收的信心。

2、通过整村推进建成万口仔猪繁育基地,2010年全村养殖业纯收入人均600元,占人均纯收入的26%.群众养殖积极性高涨,进一步为农民拓宽了增收渠道。

3、农村基础设施基本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通过村级公路的改造建设,解决了群众行车、行路难的问题。加快了农副产品的外销内调,减少了流通渠道,群众直接增加了收入。

村扶贫开发整村推进规划(2011-2015年) 篇5

一、基本情况

浅河村地处陇西县城南部,菜子镇东部,距镇政府驻地1.5公里。全村辖村民小组7个,510户,2477人,现有贫困户342户1679人。有耕地面积4988亩,人均2.01亩,人均产粮260公斤,大家畜存栏298头(匹),2012年人均纯收入2051元。

一、项目建设情况

浅河村整村推进扶贫开发项目总投资916.1万元,其中基础设施39万元,占总投资额的4%;增收项目294万元,占总投资额的33%;科技扶贫113.1万元,占总投资额的12%;其他项目20万元,占总投资额的2%;部门配套项目550万元,占总投资的49%。目前,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沟儿社至张家湾社砂化道路5公里、浅河小学巷道硬化3公里,现已全部完工。集雨水窖50眼已全部落实到户并建造完成。增收项目,已建造完成钢架大棚任务150座;日光节能温室1座已完成,另外1座正在建设当中。引进基础母羊40只,建造圈舍10座。目前,圈舍全部建造完成;500亩的无公害白菜种植推广任务已全部完成。科技扶贫项目,已组织劳动技能和实用技术培训200人(次)。在全村推广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种植1111亩,扶持农户350户,投入资金111.1万元。通过项目的实施,农民收入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群众生产、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同时,教育、公共基础条件得到初步改善,村域经济得到了全面发展。

三、主要做法

在具体工作中,我镇切实做到“一个靠实”、“ 两个关键”“三个确保”。一个靠实:即工作责任靠实。镇上成立了以镇长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的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领导包村,镇干部包社,村干部包户的”三包”责任制,进一步明确了工作责任、目标、完成时限、考核办法,层层靠实了工作责任,为扶贫开发工作的全面完成提供了坚强保证。

两个关键:一是政策宣传是关键。为了让群众尽快了解掌握项目实施的政策,镇上组织镇村两级干部,以项目实施为目的,以经济效益和国家的产业政策为导向,采取印发宣传资料、张贴标语、广播和挨家挨户做宣传等多种形式,多措并举,进行了大张旗鼓的宣传培训工作,为项目的实施奠定了基础。

二是示范带头是关键。通过政府引导,群众积极参与,突出“两建”。以浅河村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建设为龙头,以引进种养能人,建设养殖小区为重点,整体规划,重点示范,逐步推进。

村扶贫开发整村推进规划(2011-2015年) 篇6

一、开展各种形式的科技培训。一是入春之后,我们与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县广播电视台办了三场科技种田知识讲座。二是根据农民的需求,有针对性的开展科技培训,我们请市农民科技讲师团到乡、村开展科技培训,目前已经根据乡、村农民的需求讲了

16余场次的农业科技培训,培训人数达5000人。

二、组织了一批青年农民上大学。按照市科技局的安排,我们组织了29名青年农民参加沈阳农业大学为期一年的专业知识学习,重点选送我们与县委组织部共同推荐的村级后备干部或从事养植、种植的优秀青年农民参加沈阳农大的学习,这对于提高村级后备干部的科技知识,提高村级后备干部的致富本领和带领农民致富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三、实施科技特派员试点工作。科技特派员重点去向是农业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基地。围绕8个科技示范园,5个良种繁育基地,着力推广30项先进实用技术服务“三农”。

我们科技局机关干部经常到定点帮扶贫困村——六间房乡韭菜岗村深入到农户家了解情况,帮助农民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困难,聘请沈阳市农大专家教授到田间地头给农民讲课,使农民掌握了科技知识,尝到了科学种田的甜头。

**科技局

整村推进扶贫项目建议书 篇7

关于报送《山七镇2006整村 推进扶贫项目建议书》的请示

县扶贫办:

为响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根据县扶贫规划,我镇 将《山七镇2006整村推进扶贫项目建议书》编报就绪,随文上报,请县扶贫办予以审示。

特此请示

二00六年二月廿八日

山七镇2006整村推进村扶贫

项 目 建 议 书

山七镇人民政府 二00六年二月

山七镇2006整村推进村

扶贫项目建议书

一、项目建设背景

山七镇位于舒城县西南,全镇辖16个行政村和1个街道居委会,358个村民小组,9542户,人口35223人。全镇2005年农业总产值619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760元,全镇总面积131.5平方公里,山场面积13.6万亩,现有耕地13233亩,其中水田10333亩,旱地2900亩。森林覆盖率48%。山七镇地理位置位于大别山北部余脉,地貌特征为低山丘陵,最高海拔661米,最低海拔70米。全镇山多地少,粮食不能自足,经济相对落后。根据舒城县扶贫规划,经镇党委、政府研究,报经县扶贫办公室批准。2006我镇龙山、三石两村被确定为扶贫整村推进村。两村基础设施相对薄弱,龙山村为2005年沙河、周岭两村的合并村,两村合并后之间没有道路连通,因此一是要修通原来两村连通道路,解决两村群众出行难问题。二是要对周岭河道进行整治,恢复水毁工程,拓宽过水断面。三石村位于原三线厂、江淮厂所在地,107国道穿村而过。人口居住密集,在三石寺小集镇已经形成。一是新建街道 3 供水设施,解决当地居民饮用水困难。二是修通界岭公路桥。该桥修通后,可解决该村6个村民组村民出行难,可使6个村民组800多人直接受益。

二、项目建设内容及规模

(一)龙山村通村主干路:总长2000米,路面宽度6米。起点为山七大桥,终点为新建村部(其中新修道路1000米,老路拓宽1000米)。

(二)周岭河道水毁恢复工程:计7处,长500米。

(三)三石村供水工程:新建高位水池1座,容积1000立方米,辅设供水主管道1500米(pvcφ100mm热溶水管)等相关配套设施,日供水规模200T/日。

(四)三石界岭公路桥:桥长20米,桥面净宽5米,钢筋砼梁板构造,桥头护坡及引桥总计长30米。

三、投资估算及资金来源

(一)龙山村通村主干路:工程量:土方5000立米,石方爆破1000立米,道路护坡干砌石500立米,浆砌石100立米,砂砾石垫层6000立米,配套建筑物3万元,工程总投资17.3万元。

(二)周岭河道水毁恢复工程:工程量:土方3000立米,浆砌石1200立米,砼100立米,工程总投资18.6 4 万元。

(三)三石村供水工程:

1、高位水池工程造价13万元;

2、1500米主供水管道及配套设施13万元,合计工程总投资26万元;

(四)三石界岭公路桥:

1、桥梁建设总造价18万元;

2、桥头护坡及引桥浆砌石500立米,土石方2000立米,造成价8.5万元,总计工程投资26.5万元。

以上四项工程总投资88.4万元,其中要求上级专项扶持资金65万元,群众劳务折款和镇村自筹23.4万元。

四、经济效益预测

龙山村主干路的建设使原两村之间有了连通道路,方便了群众的生产、生活,解决了该村3000人口的交通困难;周岭河道水毁工程的恢复,可确保堤内400多亩农田生产安全,促进了粮食生产,保护了农田,从减灾效果分析,年可增效益5万元左右。

三石村供水工程的建设,解决三石街道四个村民组900多人的饮用水困难,使当地群众能喝上清洁卫生的饮用水,其社会效益明显,经济效益显著。

三石界岭公路桥建成后,可改善该村6个村民组800多人口的交通困难,特别给学生上学带来了方便与安全,5 实现了该处200多户农户梦寐以求的愿望。

五、组织管理

(一)、成立组织:镇政府成立扶贫开发项目建设领导组,由镇长任组长、分管副书记任副组长、抽调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土管所、财政所、社会事务中心等人员为成员。项目建设领导组在工程建设中起组织、决策、监督和协调作用,确保工程项目顺利建设。

(二)建立资金管理制度:镇财政所对扶贫建设资金设立专项专户,资金实行封闭运行,并接受审计部门监督审计,做到资金不移位,不挪用,工程费用支出由镇长一支笔审批。

(三)质量控制管理:

1、建立全面质量管理机制,每一单项工程确定专人负责,确保工程建设质量;

2、实行工程建设招投标制度,对每一项工程建设,面向社会公示、公告,对水利工程、道路建设、供水工程等实行招投标办法,由有施工资质、有施工经验和施工能力的单位或个人参加承包建设,并留足工程建设质量保证金,确保工程质量万无一失。

XX扶贫重点村整村推进工作总结 篇8

今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市扶贫办的关心支持下,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和省、市扶贫工作要求,认真组织实施我县扶贫重点村整村推进工作,创新机制,强化措施,狠抓落实,整村推进工作取得新成效。现将一年来的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工作实施情况

XX年,我县共有5个重点村纳入省级整村推进扶持计划,分别是xx镇xx村、xx镇xx村、xx镇xx村、xx镇xx村和xx镇xx村。项目村共有28个村民小组,x户,x人,耕地面积6519亩,山地面积x亩。XX年,项目村农民人均纯收入x元,年人均纯收入在x元以下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有x户x人。一年来,我们按照“产业第一、能力至上”的原则,深入实施“131”、“结对帮扶”等工程,采取“领导领村、干部包村、部门扶村、企业帮村”等措施,精心组织,扎实推进,共实施整村推进项目18个,其中基础设施项目9个,产业发展项目9个,累计投入资金x万元,其中专项扶贫资金223万元,整合资金230万元,自筹及其它资金x万元。着力实现了整村推进的贫困村基础设施改善,特色支柱产业发展,贫困农户收入增加,自我发展能力提高。

二、主要工作成效

(一)基础设施明显改善。我们以整村推进为平台,将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摆在突出位置,认真组织实施水、电、路、气、房和环境改善“六到农家”工程。XX年共修建村组公路8.6公里,新建饮水、灌溉排水工程5处,有力解决了出行难、运送难、饮水难、灌溉难等问题,有效改善了整村推进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提高了贫困群众的生活质量。

(二)主导产业基本形成。按照“产业到村、扶持到户”原则,我们把培育和壮大特色优势产业作为扶持的重点,加大对整村推进村特色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以产业化扶贫项目带动贫困户脱贫,集中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37万元用于产业发展,产业化扶持比例达到61.4%。五个村基本形成了以花卉苗木、袋料香菇、生猪养殖、特种养殖、大棚蔬菜为主的支柱特色产业。XX年,共扶持贫困农户建设花卉苗木基地620亩,发展袋料香菇16万袋,养猪350头,养娃50万只,养鱼50亩,建蔬菜大棚10个3335㎡,整村推进村基本实现“一村一品、一户一业”。

(三)发展能力不断提高。一方面积极组织重点村书记参加政策业务培训。我们于XX年11月中旬提前组织5个重点村的党支部书记参加了全省“千村书记培训工程”,书记们按照群众参与、规划到项、责任到人、脱贫到户的要求,迅速启动了整村推进工作。另一方面,积极开展贫困劳动力技能培训。我们结合产业扶贫项目,协调各镇定期组织开展实用技术培训,采取课堂集中培训、现场讲解示范等形式,不断增强实用技术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XX年,项目村共组织开展实用技术培训x人次,贫困对象的科技致富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得到显著提高。

(四)村民收入显著上升。为切实帮助贫困对象脱贫致富,我们大力实施产业开发和扶持到户,不断增加贫困对象收入。通过项目带动和自我努力,项目村农民人均纯收入由XX年的

x元增加到今年的x元,增幅x%。

(五)减贫工作成效明显。我们把减贫工作作为整村推进工作的重中之重,结合本地实际,明确工作责任,创新到户扶持机制。XX年,项目村共实现x人脱贫,脱贫率x%,圆满完成年初计划任务。

三、主要工作作法

(一)抓深化认识促工作地位提升。我们认真贯彻落实新一轮整村推进方针政策,不断完善工作思路,为扎实推进整村推进工作奠定基础。一是突出工作地位。我们始终将整村推进摆在全县扶贫开发的重中之重,把整村推进作为新阶段扶贫开发重要平台,并将其纳入全县新十年农村扶贫开发纲要和农村扶贫开发“十二五”规划,认真组织实施。二是把握工作主动权。县委、县政府定期研究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工作重大问题,先后印发《XX年全县扶贫开发工作要点》、《关于认真做好XX扶贫重点村整村推进工作的通知》等政策文件,并将整村推进工作纳入乡镇党政领导班子考核,确保了整村推进工作的有效推进。

(二)抓工作规划促项目科学发展。县扶贫办深入到每个贫困村,和镇村干部一起,了解贫困状况,分析致贫原因,理清发展思路,结合资源禀赋,确定产业项目,研究制定了XX年和未来3年的发展规划,用规划引领发展,发扬钉钉子精神,一张蓝图干到底。按政策要求,财政扶贫资金用于产业发展比例达到80%,扶持到户比例达到80%,重点村整合资金达到70万元。在项目编制过程中,我们紧紧围绕这一新要求,以乡镇为主体,认真组织做好整村推进村的规划编制工作,在项目选择上做到“三个突出”,即突出群众最关注、最急需、受益面最广泛的项目。做到建设一个项目、富裕一批农民、方便一方群众,切实将整村推进扶贫开发项目建成民心工程、富民工程、亮点工程。

(三)抓责任分解促工作任务落实。一是强化乡镇党委、政府的责任。我们将市政府下达的整村推进工作目标任务分解到镇,与乡镇签订了扶贫开发工作目标管理责任书,并明确党政正职为第一责任人,要求各镇将整村推进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二是强化职能部门责任。充分发挥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协调作用,加强部门协调沟通,以整村推进为平台,积极整合各职能部门资源,不断加大对整村推进重点村的项目、资金倾斜力度,形成工作合力。

(四)抓领导示范促对口帮扶到位。今年,我们启动实施了“131”扶贫资源整合工程。由县“四大家”班子成员牵头,组织了15家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和5家骨干企业对5个整村推进村进行捆绑帮扶,整村推进工作顺利实施到位。一是县领导结对帮扶。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整村推进工作,每个整村推进村都有1名县“四大家”领导结对帮扶,包联领导经常深入到包联村开展工作,了解情况,帮助解决实际困难。XX年,县委副书记、县长周志红先后2次深入包联的xx镇xx村调查研究,解决实际问题。今年来,该村“两委”一班人抢抓扶贫开发整村推进的政策机遇,整合资源,主动作为,大力实施基础设施建设、优势产业发展、村庄环境整治、社会事务发展等四大民心工程、富民工程,共整合各类资金220多万元,硬化通组通湾水泥路2公里,铺设砂石路1公里,硬化沟渠1000米,清挖垱坝8处,凿饮水抗旱深井13口,组织52户(其中贫困户34户)村民发展花卉苗木350亩,开挖林果基地150亩,发展适度规模养猪、养土鸡、养羊户5户,培训转移劳动力20人,建沼气池37个,改造土坯危房3栋,屋面改造20户,建设村级健身活动场地一处,并对村卫生室、文化室进行升级改造。整村推进项目完成后,xx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将得到较大改善,广大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得到明显提高,村庄环境得到美化,村民幸福指数有所提升,XX年该村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可达到8550元,比XX年增长16.3%,全村有33户贫困户、72个贫困人口可摆脱贫困。二是成员单位结对帮扶。我们结合各地实际,每个整村推进村都组织了3家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进行帮扶,并明确帮扶责任。XX年,15家成员单位共整合85万元帮扶资金用于包联村基础建设和生产发展。三是骨干企业结对帮扶。按照分级负责、部门牵头、县为主体、行业管理的原则,我们以县委统战部、县工商联、县扶贫办名义联合制发了《关于实施XX年“村企对接”扶贫工程的通知》,组织5家骨干企业结对帮扶XX年的5个省定贫困村,支持个村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以“村企对接”为重点的社会扶贫工作得到了突破性的发展。湖北京兰水泥有限公司为xx村捐资10万元用于该村建设,彰显了该公司的社会扶贫责任。

(五)抓资金监管促项目落实到位。为了切实维护贫困群众的利益,确保扶贫项目真正成为“民心工程”、“富民工程”、“亮点工程”。我们严格按照《湖北省老区和插花贫困地区专项扶贫项目管理试行办法》和《湖北省财政扶贫资金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确保资金使用的政策性、安全性和实效性。一方面,正确把握项目申报和资金投向。为避免资金分散使用,确保专项资金效益最大化,我们将资金集中用于整村推进扶贫重点村项目建设。在项目资金使用中,我们坚持严把“五关”,落实“五制”。即严把项目选定关,落实项目群众公选制;严把工程质量关,落实项目建设合同制;严把资金使用关,落实县级财政报账制;严把监督管理关,落实项目公示公告制;严把项目收尾关,落实竣工验收制。另一方面,狠抓项目资金督办检查。为严肃扶贫工作要求,管好用好扶贫资金,我们采取“三级督办”(即帮扶县领导定期督办、项目主管部门经常督办和镇负责人驻村督办)的工作方法,确保项目建设进度,确保工程质量。全年没有出现一例挤占、挪用、调项、截留的现象,确保了有限的扶贫资金用在实处,充分发挥了扶贫效益。

村扶贫开发整村推进规划(2011-2015年) 篇9

作者:武山县统…文档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348更新时间:2011-10-12文字控制:[小][大]近年来,武山县扶贫工作在国家、省、市扶贫业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紧紧围绕“产业开发增实力,基础建设解民忧,科技培训强根本,创新机制作保障”的工作思路,以整村推进为主要抓手,以稳定解决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为中心,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增加农民收入为重点,坚持走开发式扶贫的路子,使扶贫开发由以解决温饱为主向增收型、发展型转变。2007年以来,武山县共在47个贫困村实施了整村推进扶贫项目,落实财政扶贫资金3643万元,通过项目实施,加快了贫困乡村群众脱贫致富的步伐,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推动了武山县农村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

一、项目效益发挥情况

一是组织得力,项目村基础条件得到改善。在项目村成立了整村推进项目实施领导小组,实行扶贫办领导包乡镇、干部包项目责任制,成立了村民参与的项目实施监督管理小组,确保了项目的顺利实施。2007年来,先后新修梯田1.68万亩,衬砌渠道14.6公里,新增灌溉面积8000多亩,新修堤防工程24.1公里,保护耕地5000多亩,建设人饮工程4处,解决了2000多人的安全饮水问题,新建学校4所,乡村文化卫生设施26处,极大地改善了项目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和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有效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是突出特色,促进支柱产业的发展。按照武山县“川区抓蔬菜,山区抓洋芋,集中抓养殖,普遍抓劳务”的总体思路,在整村推进项目实施中,通过认真摸清村情和贫困原因,邀请蔬菜、水利、林业等相关部门筛选论证,保证选定的项目符合村情、切合实际、富有特色,为贫困村积极培植稳定的增产增收产业。在渭河及其支流,扶持群众建设日光温室520座、普通棚2200座,重点扶持蔬菜产业发展。在南部山区,利用整村推进项目,建设养猪圈舍3670座,为贫困群众发放良繁母猪1670头,育肥仔猪8200头,扶持发展养殖示范村23个,养殖户5000多户。

三是连片带动,项目实施稳步推进。积极整合资金,整合项目,实施整流域、整片带开发,以点带面,推广先进养殖和栽培技术,在南部山区的杨河乡小庄、河东、刘强和沿安乡西沟、汪庄、草滩6个村联片建设规模养殖基地;在山丹河流域山丹乡漆河、贾河村,滩歌镇兴城、黑池殿、代沟村等5村及榜沙河流域马力镇北顺、柴庄、苗丰、黎堡、余寨、杨坪、王门、付门等8村连片建成无公害蔬菜基地。通过实施连片开发和先进技术示范推广应用,使产业项目实施向规模化推进。

四是注重培训,科技扶贫取得实效。在项目实施中,坚持以人为本,科技先行,从帮助贫困村群众增强脱贫信心,提高致富能手入手,不断加大科技投入,积极组织开展科技培训和劳务技能培训。一方面,依托科技扶贫项目,大力开展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示范和推广。另一方面,通过采取办班培训、组织外出参观考察、邀请科技人员实地指导,以及与县劳务办有关培训基地合作等方式,不断强化实用技术培训,开展劳务技能培训4200人,培训“两后生”1700多人,培训项目村干部群众2.2万人次,为项目村贫困家庭脱贫致富提供了有力的人力支持。

五是监管并重,注重项目整体成效。为确保项目实施落到实处,取得实效,建立了项目公示、大额扶贫物资及良种政府统一采购、工程款拨付“五签字”报账等一系列制度,通过设立公示牌、发放明白纸等各种方式定期为群众公布项目建设和资金使用情况,实现了扶贫资金使用的公开、公正、透明。2007年以来,通过扶贫项目的实施,贫困人口占农村人口的比重由2007年初的22.8%下降到2010年底的16.2%。通过整村推进项目的实施,项目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大幅提高,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和精神面貌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农民群众生活习惯明显改进,文明程度明显提高,村级班子的凝聚力明显增强,干部群众关系更加和谐,基本上达到了整体稳定脱贫的目标。

二、存在的问题

虽然武山县整村推进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部分项目与群众的意愿不一致,群众参与后续管理的积极性不高,成效不明显。如东梁万亩苹果基地先后投入补贴资金131.5万元,但苗木保存效率不高。二是部分集中连片项目在制定计划和具体实施中调查论证不够,建管脱节,群众受益面小,扶贫带动作用不明显。三是项目培训和技术指导跟不上,群众的科技文化素质难以适应项目管理的需要,影响了项目整体效益的发挥。

三、几点建议

(一)加强指导,创新机制,充分调动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一要进一步加强对扶贫开发工作的领导,全面落实县、乡、村三级和相关部门各自的责任,总结经验,查找不足,整合项目,加大投入,把整村推进项目与重大项目建设、单位帮扶工作、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在进行物质帮扶的同时,更要重视精神帮扶,扶心、扶志、扶人,引导群众树立新风尚,争做新农民。二要建立以奖代补发展产业的新机制,充分调动部门、乡镇、村组干部和群众的参与积极性,研究探索政府扶持与群众投资相结合的产业发展路子,改变政府一厢情愿扶贫开发的做法,真正形成政府主导、群众参与、管理民主、稳步推进的工作格局。

(二)因地制宜,科学规划,进一步加大产业扶持力度。针对部分项目村产业规划滞后的问题,要坚持规划先行,切实克服项目设计的片面性和盲目性,组织干部群众,开好产业发展论证会,做好项目前期准备工作。特别是整流域、整片带开发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科学编制规划,制定标准化生产技术流程及相关措施。同时,要加大宣传力度,争取与干部群众形成共识。坚持因地制宜抓产业发展,宜连则连,宜分则分,对项目区内意见不统一的农户,可通过土地流转等方式予以调整,切不可生搬硬套,搞违背群众意愿的面子工程、形象工程。同时,要加大培植大宗农产品加、储、销龙台企业,切实为产业发展、农民增收增添后劲。

上一篇:六一儿童节亲子活动方案下一篇:社区管理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