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育开展情况

2024-06-20

小学美育开展情况(精选9篇)

小学美育开展情况 篇1

关于学校美育工作开展情况的说明报告

学校美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可以培养学生健康的审 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怡学生的艺术情操,促进全面发展。我校根据学校现状,确定以音乐、美术及书法为突破口,面向全体学生,通过多种途径,采取各种措施,积极开展艺术教育工作,努力提高学生的审美和艺术修养,进一步加强我校美育育人功能,推进学校美育发展,提高学生审美能力与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一、加强领导,建立机制,健全队伍

1、开展好艺术教育,领导是关键。学校成立了由分管校长、教导主任和艺体教研组长等相关老师组成的艺体教育领导小组,健全艺体教育管理体系,发挥少先队在艺术教育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各项具体要求做到层层落实,责任到人。紧紧依靠一线班主任、艺术教师,做好学校艺术教育的各项基础工作。学校师生全员参与,确保艺术教育工作扎实贯彻落实。

2、为了确保艺教质量,学校配备了精干的艺术教育专职教师队伍,这些艺术教师有较好的素质、较高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在学校中发挥了骨干带头作用。学校有专职艺术教师7人,其中县教学能手2人,4人为本科学历。

二、加大投入,完善设施,确保落实

我校按照省标准对专用教室、器材、教学需要的各种教具等教学设施配足配齐。学校现有2个艺术专用教室,一个音美器材室,并按要求配备钢琴、一体机各种音乐美术器材等。学校的艺教设施不断完善,确保了艺教活动的顺利开展。

三、按国家标准严格落实课程安排

为了强化学生美育教育,学校6个年级均开齐、开足了音乐、美术课程。美术和音乐课程均按照课程标准每个班级每周2节开设,提高了学生的艺术水平,陶冶了艺术情操。同时学校还增设了书法、阅读课,学生在学习之余练练字,看看书,既充实了学生课余生活,又 提升了文学修养。

四、开展多形式的比赛,给学生提供表现美的舞台。

要让学生把自己对美的理解表现出来,就要给学生一个自我展现的舞台。我校历年来组织了一系列的比赛活动。如:组织“校园歌咏比赛”、每年一度的“庆六一文艺演出”、“师生书画比赛”、泥塑作品展,这一系列的活动,使学生在美育方面发展得到了进一步的推进。

美育对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它影响着学生对社会、生活、人、事、物、的正确理解,影响着学生的人生观。近年来,学校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在美育教育方 面虽取得了一点微不足道的成绩, 但与其他兄弟学校相比, 还有一些 差距。同时,美育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我们将不懈努力,通过不同的方式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和思想,把美育工作做得更好。

小学美育开展情况 篇2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选取河南省4市56所学校进行了调查研究, 其中中学34所, 小学22所, 调查对象中教师及管理人员167人, 学生1433人。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600份, 回收有效问卷1498份, 回收率93.6%。将回收的教师卷及学生卷用统计软件SPSS12.0进行分类数理统计。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1. 对学生问卷的分析

学生卷共设置调查26项, 主要包括:学校是否开设武术课、学校对武术课的重视程度、武术课学习内容、武术课与其他课程的比较、自己了解武术的方式、课外武术的接触情况, 以及对教师和学习内容的满意度等。

统计分析, 62.66%的学生反映学校没有开设武术课, 开设武术课的有11.67%的学生认为学校非常重视武术课, 44.91%的学校重视方面表现一般, 另有29.94%的学生认为学校不重视武术课。占47.52%的学生喜欢上武术课, 有33.06%的学生不喜欢所教的武术内容。满意和基本满意授课教师教法的分别占37.60%和44.70%, 也有17.70%的学生不满意授课教师的教学形式。同样上一节武术课和其他体育课相比, 63.16%的学生认为武术课更累, 说明武术课教学方法单一, 娱乐性少, 普遍认为武术课程难学难练。从问卷中得知:学生通过武侠小说了解武术的占25.9%, 通过电影、电视了解武术的占46.1%, 通过学校体育教师了解武术的占15.9%, 通过民间拳师了解武术的占7.1%, 通过其他途径了解武术的占5%。另外, 学生对武术的概念、内容的了解也不全面, 认为武术能够强身健体的占47.6%, 能够防身自卫的占38.4%, 能够通过武术培养自己的品质的占11.2%, 而能够通过武术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只占2.8%。

2. 对教师问卷的分析

教师问卷共设置调查18项, 主要包括:武术课开展情况、教学内容、武术课器材情况、大纲的理解程度、武术比赛和表演活动、武术的教学方式等问题。

统计分析, 学校缺少武术专长教师, 其他体育教师不愿承担武术教学任务, 缺乏简明有趣的教材。72.35%的教师对开展武术比赛持支持态度, 说明当前体育教师对武术项目的重视程度还是很高的。武术教育对于武术作用价值的认识方面也存在着问题, 有52.57%的教师认为武术教育仅仅是锻炼了身体, 并且便于开展, 节省了体育器材的投入。另有9.7%学校管理者不了解武术的健体防身、修心养性、娱乐欣赏的作用, 把打架斗殴等恶劣风气与武术等同起来, 弱化了武术教育的真正价值, 导致学校没能按照国家的要求去贯彻执行, 没能对学生习武热情正确地加以引导和支持。武术的价值是多方面、全方位的, 它既包括对人体健康的促进, 又包括对人的心理发展水平的促进, 还包括对人的体育文化素养的全面完善与终身体育能力的培养。调查反映出, 武术教育过程中教材内容相对单一、教材以技术为主, 理论知识相对薄弱。69.12%的学校没有统编或自编教材, 18.15%的学校教材系统性较差, 不能满足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需要, 其中还有12%的教学内容难易程度不确定, 趣味性不强, 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过程中, 教师教学方法陈旧, 绝大多数教师仍采取传授式教学, 手段简单, 不能培养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自选教材方面, 一些教师教学不能根据学生的生理和心理水平创编适合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武术教材。对教材内容, 只注重规格化和套路动作统一的外在合理性, 忽视了套路中隐含的技击功法和内在的文化性, 忽略了武术内涵的复合性和多元性。另外, 武术教师、教学器材也处于缺乏状态, 严重影响了武术教育的开展。

三、教学建议

1. 各级教育、体育部门要高度重视, 加强政策的贯彻落实

《全国中小学生系列武术健身操》能够满足不同地区中小学生的健身需求, 是贯彻、落实中宣部、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的有效载体。各地教育、体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充分认识实施《全国中小学生系列武术健身操》的重要意义, 加强各级领导的管理责任, 认真做好《全国中小学生系列武术健身操》的宣传、培训、推广教学等实施工作, 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 促进武术教育工作和阳光体育运动深入、持久开展。

2. 以武术弘扬民族精神, 加大对中小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

在武术课教学中, 要将对学生的武德教育贯穿始终, 注意渗透爱国主义和道德教育的内容, 扭转学生对武术教学的错误肤浅的认识, 使学生真正认识到武术的文化教育功能和文化价值, 彰显武术教学的文化性。学校要借助校园媒体和其他各种手段等形式大力宣传武术教育的文化性和健身教育功能, 宣传武德故事等彰显武术文化和哲理性的内容, 为武术课教学的开展奠定扎实的思想基础。

3. 充实武术教学内容与方法, 发挥地方特色

结合《武术健身操》组织相应的普及与比赛活动, 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 选择特色内容编写教材。如河南焦作市中小学开展的陈氏太极拳、登封市中小学开展的少林拳等地方特色拳种。创编简便、规范又具特色的自编教材, 教材的编排充分考虑学生学习与传授的递进关系。教法体现灵活多变, 突出趣味性与方法性, 并结合实用性与系统性。武术教学内容遵循传统与创新、简易性与系统性、统一性与多样性、健身与技击、尚武精神与爱国主义相结合的原则, 加大对中小学生传统美德精神的培育。

4. 加强武术师资队伍建设, 提高武术教学水平

师资队伍的建设是武术教育的关键。学校要有目的地引进武术专业和特长的体育毕业生充实到体育教师队伍中来, 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外聘有资质的武术专家、民间拳师来开展课外传授与辅导。2010年10月教育部体卫艺司和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主办了第一届武术健身操全国教师培训班。参加培训的学员是来自全国32个省、区、直辖市的教学骨干和行政主管, 这体现了国家对师资培训的重视以及开展的力度。相对应, 各省教育部门也应建立起系统的武术教师培训和交流机制, 如可指定当地的体育院系为培训中心, 以培训武术课程内容, 探讨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和理论方法等, 提高武术教师的专业素质和业务水平。

5. 完善武术考试和考评机制, 丰富竞赛活动

目前中小学武术考评机制缺失, 不能科学规范地考核评价。因此, 各学校应积极探索建立一套科学完整的武术运动考核或达标办法, 将武术作为每位学生必修的体育课程。同时, 也可以将武术纳入中考内容之中, 作为晋升高一级学校的参考成绩。另外, 还可以通过武术段位制等评价机制来进一步完善中小学武术教学评价手段, 提高学生的武术学习兴趣。开展各级别、多层次的社会及学校武术运动竞赛, 加强武术表演活动以及武术基本功大赛, 开展武术优质课、示范课比赛, 调动全体师生参与到武术学习、武术训练中来, 营造良好的武术教育氛围。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

[2]柳菊兴.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体育课程标准教师读本.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3]姜玉泽等.山东省中小学武术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05 (10) .

[4]余强生.武术教学与素质教育的思考.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 2005 (7) .

小学美育开展情况 篇3

关键词中小学校校本教研抽样调查

一、调查目的

通过调查和统计分析,了解当前中小学校开展日常校本教研工作情况,以此为基础,总结分析新课程改革以来校本教研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为有关部门提供校本教研工作方面的反馈意见。

二、制作调查工具

校本教研是指以中小学为基地,以课程实施过程中形成的课题为研究对象,以基层学校领导和教师为研究主体,上级有关业务部门相关专业人员共同参与,强调理论指导下的应用性实践研究,以促成学校、教师和学生共同发展为终极目的的教学研究[1]。据此概念,我们从校本教研活动结构及常见实施过程中,提炼出八个相关问题设计在对应问卷试题中。这八个问卷试题是:校本教研的意义、构成校本教研概念的基本要素、校本教研活动效果、校本教研的活动形式及内容、校本教研活动制度、教研工作面临的困难、影响校本教研工作的主要因素、校本教研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根据每个标题的内容,分别设计了2~10个供选问题。

三、调查对象的选择及统计方法

调查对象选择了中小学一线教师和进修学校中小学部学科教研员两个群体。调查中我们随机抽查了4所城区中小学,8所农村中小学。抽样调查样本人数设计为120人(发放问卷120份,实际回收问卷119份。其中,中小学一线教师107人,实际收回问卷106人;进修学校教研员13人)。被调查的学校及教师,在各群体内全部采取到校后随机抽样的方式进行问卷调查。调查中,严格要求回答者独立完成问卷,在单独回收各个群体问卷后进行分类统计工作。

四、调查结果及分析

1.对校本教研概念及其工作意义的基本认识,不同群体差距明显

从问卷统计数据看,一线教师中有62.26%的人认同校本教研“能够促进教师专业成长”,38.68%的人认同校本教研工作是“能够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和措施”。但是,仍有17.92%的人认为校本教研“增加了全体师生的负担,没有多大益处”。在教研员群体中,所有人都认同校本教研工作“能够促进教师专业成长”,84.62%的人认同“能够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和措施”。所有教研员完全认同校本教研概念的基本要素(同伴互助、专家引领、实践探索、自我反思),而一线教师认同率仅为88.68%。这些情况表明,两个群体对校本教研工作的基本理论学习,以及对开展校本教研工作的意义的理解还存在差异。由于工作性质原因,教研员对于基础教育理论知识的学习理解明显好于教师群体。

2.对校本教研活动终极目的的理解,不同群体态度不同

对校本教研活动的终极目的的不同理解,反映出不同群体对待日常校本教研活动的实际感受和对待校本教研工作的价值取向。问卷中只有53.77%的一线教师选择校本教研“活动终级目标指向促进全体学生的健康成长”。有40.57%的一线教师和53.85%的教研员认为“活动终级目标指向形成教师个人教学特色”,有27.36%的教师和61.54%教研员认为校本教研“活动终级目标指向全面提高学校整体教学成绩”。有9.43%的教师和15.38%的教研员认为“教研活动终级目标指向教师每人都要有教研专题”。这些现象说明,以往的校本理论培训工作还存在不够系统科学的情况。

3.在教研活动形式和内容的选择上,呈现出明显的个性化特征

从对本题下设的10项选择统计结果看,教师们最喜欢的教研形式和内容,最多的是“参加教师教研成果展示活动”(43.40%),其次是“与教学风格突出的教师深度对话交流”(33.96%),喜欢“集体备、上、说、评课活动”的教师只有32.08%,喜欢“与有关专家一起探讨自己教学问题”的也很少(27.36%)。其余各项(基础理论学习、课题研究、听学术专题讲座、与业务领导单独进行课例讨论、参与校内校外有奖赛课活动、参与外地的教学研讨活动)选择率大多在20%左右。喜欢“参与校内校外有奖赛课活动”的只有极少数教师(5.66%)。值得注意的是,学校主管业务领导应该是校本教研工作的“校内专家”,但是问卷中“喜欢与业务领导单独进行课例讨论”的教师非常少,只有9.43%。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某些业务领导在指导校本教研工作中的职业魅力不够,故而群众威信普遍不高。

教研员群体在“集体备、上、说、评课活动”、“参与外地的教学研讨活动”、“与教学风格突出的教师深度对话交流”三项选择比例最高,分别是76.92%、69.23%、84.62%。选择“参与校内校外有奖赛课活动”的最少(15.38%)。其余选项比例大都在30%~40%左右。

此项统计结果表明,不同教师(包括教研员)在参与教研活动中的个性化需求不同。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多年来被教研员普遍认同和操作的“集体备、上、说、评课活动”、“参与外地的教学研讨活动”、“与教学风格突出的教师深度对话交流”三项主流的教研活动形式,对大多数一线教师来说却并不喜欢。

4.在校本教研制度中,最关注教研质量相关要求

建立与新课程适切的教研管理制度,是使校本教研工作科学有序进行的重要条件[2]。两个群体对“完成教学研究任务的质量要求”选择比率都比较高,一线教师和教研员的选择比例分别为75.53%、92.31%。这一统计结果同时也表明,在教研活动制度中,详细界定校本教研活动的具体内容及其教师完成教研任务的质量标准,是引导教师认真参加每次教研活动的非常重要的驱动力。在两个群体中,关心理论学习制度的教师却仅为25.47%,教研员也只有23.08%,显现出两个群体对理论学习过程普遍具有的漠视态度,这与课改专家在校本教研制度建设中最重视理论学习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严重相悖[3]。问卷中只有1.89%的教师关心“惩罚性工作评价的内容及强度”和“奖励活动的形式及内容”,而教研员群体对这两项都没有选择。说明多数学校的校本教研制度中,关于惩罚和奖励的内容还没有设定到让教师们普遍重视的程度。

5.在校本教研的困难中,主要是缺少相关专家指导

回答在校本教研中面临的主要困难问卷时,教研员群体没有人选择关于时间的问题,76.92%的人选择了“缺少相关专家指导”,61.54%的人选择了“专业资料稀少”,并有30.77%的教研员认为一线教师“缺少外派学习机会”。在对一线教师群体问卷统计中,有50.94%的人认为主要困难是“缺少相关专家指导”,44.34%的人认为“缺少外派学习机会”,只有38.68%的人认为“用于校本教研的时间不够”,30.19%的人认为“专业资料稀少”。可见,认为当前教师们从事校本研究的时间不足、专业资料过少等观点是缺乏客观依据的。

6.影响教师参加校本教研积极性的要素中,主动研究意识最重要

“人的意识能够调节、控制人的行动,从而使人的活动带有目的性”[4]。在回答“影响教师参加校本教研积极性的要素”中,84.62%的教研员和54.72%的一线教师选择了“教师自身是否具有主动的常态化的研究意识”。只有53.85%的教研员和12.26%的一线教师选择了“学校主要领导的重视程度”。仅有3.77%的一线教师和15.38%的教研员选择“校本教研制度中的奖惩规定内容”,这在所有的八个选项中比例最低。其他几项相关影响要素(学校提供的相关研究条件、学校领导的引领水平、学校方面是否按照教师的综合素质差异进行差别化要求、聘请专业人士的指导质量与频率、学校内部是否形成了和谐向上的干群关系)中,两个群体的选择比例大都在15%~30%之间。

此项调查说明,教师具有主动的常态化研究意识是影响校本教研工作最重要的内在因素。其他七项影响因素之所以不被广大教师所重视,或者是因为学校没有开展与之相关的具体工作,或者即使开展了相关工作但是由于工作不力而对广大教师缺乏足够的吸引力。

7.当前校本教研存在的突出问题中,“应试”和“应检”问题严重

自进入新课程改革以来,教育有关部门都在加强对校本教研工作的重视和领导,以往各自为战、活动水平不一的校本教研工作有了规范统一的过程指导与管理,但是随之而来的是伴随全县性的统一监测评价、每学期教育教学工作检查、省市县三级督导评估检查等项工作的交叉强化进行,致使基层学校常态化和个性化的校本教研工作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因此,各群体内在对“普遍的应付工作任务的心理,整个教研工作围绕考试和检查为中心”的选择比率都比较高(教研员84.62%、一线教师67.92%)。教研员在“同事之间平时很少相互深入探讨教学中的问题”、“教师参加的教研活动的计划性和针对性较差”、“学校领导对校本教研工作抓得不实(如教研目标、制度、方法、评价等)”三个选项选择比例,分别为46.15%、38.46%、53.85%,而一线教师对这三项的选择,分别为34.91%、10.38%、29.25%。这些数据说明,当前校本教研工作的现状还不容乐观。

五、结论与建议

校本教研工作的本质是对当下教学工作能够进行批判性的辩证思考和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改进提高的过程。有关部门需要认真地对现行教研活动组织形式、内容选择、参与对象、教研方法、教研活动制度及评价过程等方面,进行深刻的反思省察,发扬成绩,不断改正缺点与不足。要在尊重教育基本规律的前提下勇于探索;在体现公平的基础上,关照教师工作个性差异;在追求学校科学发展的过程中,注意以人为本。只有这样,才能使全体教师以积极饱满的态度,主动参与到常态化的日常教研活动之中去,而不致于使校本教研工作成为教师有苦难言的负担。

参考文献

[1] 李建平.教研:如何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北京:中国教育报,2003-05-25(4).

[2]郑立平等.推进教研:制度建设亟需解决.北京:中国教育报,2004-07-27-(7).

[3] 李建平等.新课改推动教师走校本教研之路.北京:中国教育报,2003-03-01(3).

[4] 张德主编.心理学.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中心小学开展课题研究情况 篇4

自2012莱阳市级小课题立项以来,我校所有参与实验的教师都积极地投入到课题的研究之中。

首先,在小课题研究活动中,我校要求课题组的教师结合确定的课题,有针对性地阅读相关的教育专著、专业理论书籍,夯实教师在“小课题”领域内的理论基础。

我们重视原始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小课题研究的核心是行动,行动是研究方案付诸于实践的过程,是一个寻找问题解决、创造教育实践新形态的过程,研究过程要充实、切实。原始资料如果不及时记录,到需要时再去追忆、收集,则为时已晚。况且,所有这些真资料也将成为教师撰写论文最生动有力的素材。做过的事情,教师随时注意记录、总结、反思,特别注重教育教学过程中一些有意义的细节,对细节的反思与改善,我们随时记录下来,边实践边研究、边研究边实践,反复修正。

小学爱国教育开展情况分报告 篇5

“爱国教育”是培养学生热爱自己的祖国。青少年是祖国建设的接班人,他们的思想道德建设尤为重要,根据上级相关要求,将“爱国教育”植根于小学生心中,从小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建立爱国主义情感,现将xx小学近几年“爱国教育”开展情况做如下分析:

注重宣传教育

要学生爱国,必须首先让学生知道我们的国和如何爱国。

每周一升旗仪式上,庄重的仪式感让学生感受五星红旗代表着我们的祖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五星红旗是不容践踏的,我们要守护、爱护他!

利用语文课、品德课、班队课加强对祖国的了解。比如祖国文化、祖国土地、祖国发展等,学生了解并爱自己的祖国。

利用学校文化墙宣传爱国知识,每班黑板报定期更换,每期一次爱国教育专题设计,让学生自己设计并制作。利用“红领巾广播站”大力宣传祖国的发展等,让学生多了解自己的祖国。

(二)各种实践活动渗透爱国教育

抓住各种活动契机,开展有意义的活动,使爱国真正落到实处。

近几年“革命烈士纪念日”期间,在xx小学支部、少先队的组织下,设计操作性强的活动方案,通过中队活动让队员了解烈士,通过观看影片、讲故事等方式学习烈士的先进事迹,从而让学生崇尚英雄,学习他们的爱国精神。带学生参观革命烈士纪念碑,在纪念碑前开展爱国、敬仰烈士的中队活动,学生在活动中将爱国精神潜移默化植根心中。

参观爱国主义基地,增强学生爱国意识。在国家安全日、国防日等主要活动日,组织学生参观武装部、消防队,观看部队队列等训练,感受军人严谨的生活作风;观看烈士林园,让学生亲自讲解烈士的故事。学生参观消防官兵演习,了解他们为祖国所做出的努力和牺牲。

(三)少先队仪式感提升爱国热情

中国少年先锋队是共产党的接班人,xx小学充分利用少先队的组织感、仪式感加强队员思想道德建设,提升爱国热情。从佩戴红领巾、敬队礼的标准仪式,让学生懂得少先队员的含义,中队活动中整队、出队旗、唱队歌等标准仪式,让学生了解少先队是祖国的预备队。

(四)存在的问题

xx小学开展各项“爱国教育”成效颇多,但仍然存在各种问题。

活动后期监管及反馈不及时,存在活动时热情高,活动后遗忘快的情况。现在小学生在媒体的炒作下,崇拜影视明星,颜值控、娘娘腔等,而真正的英雄却视而不见!

部分教师漠视“爱国教育”,对于学校活动应付了之,过分注重学生文化成绩,占用班队课、品德课的时间。中队活动中也觉得各种仪式过于繁琐,简单开展,没有达到真正的教育作用。

(五)原因分析及对策建议

现在是网络时代,各种媒体报道大部分是网红明星,学生价值观严重扭曲,拜金主义较为严重。建议严把学生对电子设备的使用关,如手机、平板电脑,让学生少接触这些电子设备。学校多组织观看正能量的影视节目,并进行后期的观测反馈,让活动具有实效性。

对教师应严格培训,加强管理。要教学生如何爱国,首先是教师思想引领。建议对教师进行各种培训,如中队辅导员的少先队业务知识培训,将少先队的含义、组织、仪式等专业知识进行培训,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用少先队的组织意识要求学生,潜移默化渗透爱国教育。否定过分注重文化知识的做法,学校领导要严格管理课堂,不能挪用各种课堂抓学生成绩,上好思政课,并对思政课、班队课、少先队活动课进行评价管理,融入教师业务竞争管理中。

固堤小学工间操开展情况 篇6

为实施全民健身活动计划,提高教职工身体素质,为教学工作提供基础保障,我校决定从本学期起实行工间操制度,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工间操活动。

全体教职工每天上午9:30—10:00在学生大课间活动时到操场跟学生一起做课间操。下午学生阳光体育一小时正副班主任跟随所带班级进行活动。周二上午第二节课、周四下午第一节课为教师体育课,没课的教师准时上课。教师在规定地点整队,队伍做到了快、静、齐,做操严肃认真,动作准确优美,刚劲有力,整齐一致。学校还为每位教师各配备了一套羽毛球,由体育教师专门负责教给每位教师羽毛球的使用方法,为教师提供了舒适的工作环境。

为确保工间操的顺利实施,学校政教处每天安排一名值班主任负责检查,随时进行通报,体育教师全面负责。

在语文课中开展美育的实践探索 篇7

一、启发学生认识美

在语文课中开展美育, 碰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美是什么”, 这个问题可不容易回答。正如朱光潜所指出:“‘美学研究什么?’和‘美是什么?’的问题, 不可能有公式化或概念化的一成不变的结论。各时代各流派各有不同的出发点和不同的结论。” (引自《美学拾穗》) 因此, 我们并不急于给学生讲解什么“美是理念” (柏拉图) 、“美是生活” (车尔尼雪夫斯基) 等抽象的定义。而是通过大量具体的活生生的美的事物让学生认识到什么是美。

(一) 通过对祖国山山水水的欣赏, 使学生认识自然美。

我们的做法是:一方面充分发掘语文教材中自然美的因素, 让学生在“美读”中充分感受自然之美。如《我的空中楼阁》多侧面、多角度地勾勒出小屋的氛围和周围的环境, 将现实的自然景观融入缥缈的诗的境界, 渗透对自然的赞美和讴歌, 文中那雾失楼台的景色是缥缈的美;《荷塘月色》中荷塘那淡淡的月色、薄薄的青雾, 是朦胧的美;《离太阳最近的树》中那“在荒漠的皱褶里”“百年才能长成小小的一蓬”、“离太阳最近的”、“对着高原的酷寒和缺氧微笑”的红柳, 展示出的是一种深沉的苍凉的美;《念奴娇·赤壁怀古》中那“大江东去, 浪淘尽, 千古风流”是一种雄浑的美……这些出于自然、未经雕琢的朦胧美、缥缈美、深沉美、雄浑美, 学生只有在教师的引导下, 认真诵读, 用心灵感受, 才能真正体会出它们各自的美法、各自的风格。另一方面, 我们通过带领学生到风景区写生创作, 使学生认识自然美。语文写作课教学常常结合学生的专业实习, 带领他们外出 (如潮州西湖、饶平大埕湾等地) 写生和创作, 使学生深入领略祖国山河之美。在这个基础上, 再启发学生认识自然美, 就是出于造化、未经雕琢的美。自然美主要有壮美和秀美两种形态。如:庐山飞瀑, 黄山奇峰, 那是壮美;杏花春雨, 垂柳碧波, 那是秀美。

(二) 通过介绍和分析具体的艺术和文学作品, 使学生认识艺术美。

从一定意义上讲, 艺术的世界是美的世界。艺术家在创作中追求的是美, 欣赏者在欣赏时为之倾倒的也是美。艺术对生活的反映是一种审美的反映, 失去了美, 就失去了艺术的生命, 也失去了艺术赖以生存的价值。语文作为一门语言艺术, 本身就能体现音乐美、节奏美、韵律美、绘画美、色彩美、结构美、意境美。以语言组合而成的优秀篇目, 自然也能为我们展示一幅幅生动可感的美的画面, 塑造一个个可触可感的美的人物。尤其是使用文艺语体的课文, 更具形象性。无论是小说、剧本还是诗歌、散文, 都可运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去刻画真实可信的人物形象或描绘出表现理想特定的场景, 优美的意境。因此, 教师首先要善于启发学生品味这些教材里面富有形象性的语言, 再帮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 将作为语言符号的文字迅速转化为有形有声有色的具象, 让学生在这些可视可触可听可感的形象面前驻足欣赏, 全身心地投入文章提供给我们的美的特定的情境之中, 尽情地感受美。如我在教授丰子恺的《中国画与西洋画》在“透视”上的不同时, 结合语文教学的内容, 先引导学生赏析张择端的名作《清明上河图》。这幅杰作反映的是北宋末期繁华的都市生活, 特别是作者选择汴河两岸的典型图景和桥头轿马相遇等典型细节, 使作品具有更强的艺术魅力。“整幅画作山水连绵数丈, 好像是火车中所见的。为什么我们看后会有这样的感觉呢?”老师提问, 学生通过阅读文本比较明白:原来“中国人作画同作诗一样, 想到哪里, 画到哪里, 不能受透视法的拘束”。而“西洋画力求肖似真物, 故讲究透视法”。又如, 我在教完《祥林嫂》一课后, 引导总结学生课外阅读鲁迅《阿Q正传》中人物形象的观感时, 有不少学生感觉自己身上似有阿Q的影子。这时, 我适时指出:这正是鲁迅先生从社会“杂取种种人”, 合成“阿Q”一个人的缘故。由于学生品评艺术文学作品能感同身受, 因而能加深其对毛泽东同志关于“文艺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生活都可以而且应该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 更强烈, 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 因此更带普遍性”这段精辟论述的理解, 进一步认识到艺术美来源于现实生活, 但又高于生活。

(三) 通过审视作品中崇高的形象和进行社会调查, 使学生认识社会美。

十八世纪德国著名浪漫主义剧作家、美学家席勒在《美育书简》中说:“从美的事物中找到美, 就是审美的任务。”语文美育即是应用美学原理和法则来教学语文和通过美来塑造人的教育。而文学作品正是通过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 作品中人物纯洁的心灵、朴实的外貌、富于感情的言行和栩栩如生的细节能够深深地触动学生的心灵。如史铁生的《合欢树》通过追忆母亲及对合欢树由来的叙述, 表达了对母亲的深切怀念和对母爱的高度赞美;《世间最美的坟墓》描绘了世界文豪托尔斯泰坟墓“逼人的朴素”, 抒发了对托尔斯泰的无比敬仰之情;《跨越百年的美丽》中的居里夫人, 一直备受世人的推崇和敬仰, 人生的意义对她来说, 就是对工作的热忱, 对科学的热爱, 就是坚持不懈地向自己的目标努力。她独特的女性美、人格美, 通过作者柔和而又深沉的笔触, 清晰地呈现在年轻读者的面前;《廉颇蔺相如列传》颂扬了一种不计个人恩怨, 先国家而后私仇的爱国情操……这些洋溢着人类社会真善美的文章, 正是语文教师对学生进行社会美教学的好教材。学生在教师循循善诱的引导下, 审视作品中各种人物形象的内心世界, 从而体验人物精神品质的崇高。而结合写作课第二课堂组织学生分别到工厂、农村、街道进行的社会调查访问, 并让学生从中深深感受到英雄人物无私奉献、边防战士为国捐躯、公安干警勇斗歹徒、工人农民辛勤劳动、科技人员争攀高峰、人民教师精心育苗、青年学生勤奋好学, 这些都是社会美的表现。再如给希望工程捐钱、社会赈灾、义务献血等义举, 更闪耀着社会美的灵光。总之, 比起自然美来说, 社会美是更高层次的美。它是人类社会精神文明的结晶, 同社会上的丑恶现象相比, 显得更崇高更有生命力。

二、引导学生欣赏美

马克思在《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正如只有音乐才能唤醒能欣赏音乐的感官, 对于不懂音乐的耳朵, 最美的音乐也没有意义, 就不是它的对象。因为我的对象只能是我的某一种本质力量的证实。”审美能力是人的一种力量的体现。没有审美能力, 再美的事物也没有意义。在语文课中开展美育, 一定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使学生真正地欣赏美好事物。如何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呢?我们的做法如下。

(一) 在美丑比较中引导学生掌握审美标准。

审美活动带有主观性, 但也有一定的客观标准, 否则就会良莠不分, 美丑莫辨。语文教材中荟萃了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 蕴含着丰富多彩的美育内容。教学中, 我们主要通过发掘教材中内在的美育因素, 根据课文体裁, 人物形象, 语言意境, 作者风格, 表现方法等特色, 联系生活实际, 通过传神的述说和动人的描绘, 向学生展示生活的语言美、意境美、人物形象美等, 使学生深入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表现方法, 区分事物的美丑、高尚与卑劣, 开阔眼界, 净化心灵, 陶冶情操, 启迪想象, 引导他们步入美的境界。如莫泊桑《项链》中的马蒂尔德是一个醉心于上层社会生活的小资产阶级妇女形象, 作品讽刺了她强烈的虚荣心。在赏析作品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进行正确评价, 明白她丢项链、赔项链不值得同情, 而是自作自受, 是虚荣心让她付出的沉重的代价。此外, 我们还通过对大量的美丑事物, 诸如香花与毒草, 音乐与噪声, 廉洁与贪污, 助人为乐与损人利己的比较, 引导学生掌握辨别美丑的标准。这就是:凡是有利于人类的身心健康、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发展的事物就是美, 反之, 就是丑的。换言之, 美的核心就是善。掌握了这个标准, 才不会被那些“金玉其外而败絮其中”的假象所迷惑。

(二) 在阅读与欣赏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由于在上面学生较系统地学习了“美、美感”的基本理论, 我们在教《语文》 (基础模块下册、拓展模块) (注:我校使用的教材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 时, 便可站在美学的层次进行教学。如进行“诗歌”单元教学时, 便可以引导学生从审美客体与审美主体的关系着手分析诗歌的意境, 引导学生运用形式美的组合规律去分析诗歌的形式美、音乐美, 使得学生对诗歌欣赏方法的多种性 (可吟、可诵、可演、可唱) 的分析颇有见地, 并能较好地运用这些方法;宗璞的《废墟的召唤》, 是很有影响力的一篇散文作品, 作者面对落霞中圆明园遗址, 在典雅瑰丽的景物描写中, 抒发一种强烈的渴望改革、振兴民族的真挚情感。其文字之优美, 笔法之简约, 结构之严谨, 描写之细致, 都使它成为新时期散文创作中不可多得的佳作。因而在鉴赏这类“散文”的教学时, 我们可先引导学生对案例文本的内容进行分析, 对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巧妙结合的分析, 对该文诗意的开拓和深化的理解, 对作者抒发的情感和心理感受的分析, 也可引导学生用美感的理论进行, 使学生易于理解;同样, 学习“戏剧”单元时, 引导学生先从审美特征对戏剧进行宏观的认识、分析, 然后引入剧本这一戏剧文学因素的分析, 使学生的学习更全面深刻。同时因媒体辅助教学与四类文学体裁的教学穿插进行, 学生可在学习散文、小说、戏剧时, 也学习具有散文结构、小说结构、戏剧结构的有关影视知识。由于能从美学层次进行文学作品与艺术作品的分析, 通过不同种类的艺术样式的比较, 起到很好的互补作用, 并充分调动多媒体教学手段, 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学生提高了鉴赏能力, 对“艺术是相通的”有了初步认识, 学得生动活泼、兴趣盎然, 增强自学能力、思辨能力及创造能力, 也大大促进知识能力的迁移, 这些效果是单纯的语言教学所不能达到的。

(三) 在加强品德教育和文艺修养中提高审美能力。

学生的审美观点和美感的形成, 同思想品德和文学艺术的修养有着密切关系。因此, 开展美育必须同德育和智育紧密结合起来。我校的语文教师充分发掘语文教材的德育内涵, 运用大量生动的事例教育学生树立美好的人生理想, 选择美好的人生道路, 形成美好的道德规范。如谢冕的《读书人是幸福人》一文, 可以使人认识到读书人的幸福不仅在于知识的增广, 更在于精神的感化和陶冶。冯友兰的《人生的境界》从哲学的角度阐述不同层次的人生境界, 启发我们深入思索人生的意义, 不断提升人生境界。《米诺的维纳斯》中提出的是一个如何认识“缺憾美”的美学命题。这些观点对指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美和艺术美有良好的作用。在阅读与欣赏部分, 我们除了帮助学生提高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的欣赏水平, 从美学角度体验文学艺术作品中所产生的美感, 如和谐的韵律、优美的语言、生动的故事情节和感人的艺术效果外, 同时还引导学生从音乐、绘画、书法等领域的艺术作品中获得知识, 寻求美感。如从宗白华《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与实》中, 了解中国绘画艺术追求虚实, 以及与书法、戏剧、建筑的密切关系;从吴冠中的《画里阴晴》里, 感受到中外画家对“阴”与“晴”两种审美趣味的不同感受和采用的不同表现手法, 明白艺术创作贵在不断创新。从雅·伊瓦什凯维奇的《肖邦故园》领略肖邦音乐创作的源头活水是来自于他故园的文化滋养;从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中感受悠扬的旋律, 体会小小说《永远的蝴蝶》中那个凄美的爱情故事的丰富的情感, 理解乐府诗《孔雀东南飞》那个古老而美丽的富有反抗精神的爱情悲剧主题, 逐步完成对音乐作品从感官欣赏到情感欣赏到最后的理智欣赏的过程。通过这些高雅的文学艺术作品的熏陶, 学生不仅喜欢“下里巴人”, 还欣赏“阳春白雪”, 从而提高生活情趣和生活质量, 提高欣赏和品评艺术作品的能力。学生的思想修养和文艺修养提高了, 审美能力自然也就随之提高。在2012年五月份学校举行的《中国梦我的梦》文艺晚会上, 各班学生都选择了那些洋溢着爱国主义主旋律的歌曲, 以充沛的激情进行演唱, 博得了台下一阵阵热烈的掌声。

三、激发学生创造美

学生在认识美以后, 就会产生追求美的愿望, 学生在欣赏美的同时, 也会萌生创造美的意念。在这个基础上, 我校语文课教师又因势利导启示学生认识:随着时代的发展, 美也需要不断创新的。只有创造出新的美, 才能无愧于我们所处的伟大时代, 从而激发学生去创造美的环境、美的行为、美的作品。

凯洛夫曾说:“美育是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他的本质在于理解自然和社会的美, 理解人与人之间的美, 在于以艺术眼光认识周围现实, 也在于培养艺术上的美的创造力。”在今天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背景下, 接触生活, 关注社会实践, 是培养中职生审美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语文与其科目一样, 都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操能力。语文的许多教学环节也是一种实践性的创造活动。最显而易见的是语文的写作训练, 这是最经常性的创造实践活动。它要求学生首先确立正确的新颖的主题, 然后对社会生活与自然界中的原始素材进行提炼、加工、想象、联想, 再进行布局谋篇, 最后用书面文字表达出来。在创作中, 不仅要注重材料充实典型、语言准确生动等内容美的因素, 而且要注重布局的合理、结构的匀称等形式美的因素, 这些都是依循文章类的规律去创作的。学生用他们的头脑去构思, 用笔墨撰写出的每一篇文章, 就是他们对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再认识、再创造的结晶。如最近几年我校语文课除了在课内要求学生进行单元作文外, 还经常组织学生参加全国性、省级, 以及校内的作文竞赛活动, 从而让学生体验到创作的乐趣, 收获成功的喜悦。

而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的一些技能训练或比赛, 如朗诵训练、宣讲训练、论辩训练、诗歌创作比赛、课本剧表演比赛、书法比赛、手抄报比赛、新闻制作比赛、广告设计比赛等实践活动, 既丰富语文的教学, 又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实践过程中锻炼听、说、读、书的语文能力, 同时还发掘学生的内在潜质, 激发他们的自我表现力, 促使他们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美, 展示人的智慧、才能、理想、激情, 即人的本质力量。如2012年我们组织学生参观本校师生的书画美展, 并要求每个学生写出一篇评论。不少学生对一些既能吸收传统技法又有创新的作品给予肯定, 而对那些一味模仿缺乏新意的作品则加以批判。2012年我们还让学生参加各班手抄小报的评议。结果学生根据三个不同的类型评出了高低。第一个类型是形式虽美但内容不足;第二个类型是内容丰富但形式单调;第三个类型是主题鲜明且图文并茂。由此可以说明学生对艺术美应该是形式与内容的和谐统一, 应该是继承与创新的完美结合这些原则已经能够在实践中加以运用。再如最近我校语文科领导的文学社组织的一次中职生道德讲堂演讲比赛, 给出的演讲主题是“感恩的心”, 要求学生自定题目, 撰写讲稿, 然后每班选派一名代表参赛。比赛时, 30多名选手在演讲台上从不同角度对“感恩的心”进行了认真而深刻的探讨, 他们以独特的视角, 鲜明的主题, 充实的内容, 严谨的结构, 生动的语言, 从容的表情, 恰当的态势, 表现出当代中职生的自信与自强, 对美的事物的执著追求, 体现了每位选手与众不同的个性美, 闪光的智慧美和创造美。

现在, 我校第二课堂活动开展得红红火火。在语文教师精心指导下的文学社、戏剧协会和学校的其他协会如美术协会、书法协会、摄影协会、音乐协会、棋类协会都在朝着一个目标而努力。那就是:把我们的校园装扮得更美, 把中职生的形象塑造得更美。

摘要:语文美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语文课中开展美育, 首先要启发学生认识到什么是美;其次要引导学生欣赏美。因为没有审美能力, 再美的事物也没有意义;最后要激发学生创造美。因为只有创造出新的美, 才能激发学生创造美的环境、美的行为、美的作品。

关键词:语文课,美育,认识美,欣赏美,创造美

参考文献

[1]倪文锦, 于黔勋主编.语文:基础模块·上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6.

[2]倪文锦主编.语文:基础模块·下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5.

[3]倪文锦, 于黔勋主编.张金英分册主编.语文:职业模块:财经、商贸及服务类.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5.

在大学生中开展生命美育研究 篇8

关键词:大学生;生命美育;生命教育

当代大学生个性张扬、思维敏捷,是追求美的群体。但在市场经济和信息全球化的负面影响下,对多元的事物不能进行正确的判断,扭曲了他们的审美取向,在生活方式、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等方面存在诸多审美误区,对其健康成长有很大危害。一旦遇到挫折和失败就选择用放弃生命来逃避现实。特别是近年来媒体对云南大学马加爵杀害同寝室四名同学、清华大学刘海洋用硫酸泼熊、天津大学马晓明杀害父亲和奶奶等案件以及大学生跳楼自杀现象的报道,更让人们感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性。因此,关注大学生生命质量,因势利导、结合实际地对大学生进行生命美育教育,让他们从中能获得对生命之美的认识和感悟,进而达到珍惜、热爱生命的目的,是当前高校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也是加强与改进学生工作的迫切需要。

一、高校开展生命美育的基本内容

1.高校开展生命美育的内涵

生命美育概念的提出,是基于生命美学和审美教育理论的发展、成熟,是对生命的美进行感化、涵养和提升的教育。美学专家姚全兴教授在《生命美育》一书中描述了他的生命美育观1,他认为:“为了张扬、改善生命,必须大力提倡生命美育,使人的生命环境、生存状态达到审美的境界,真正实现美的人生,促使人们特别是广大青少年在新的世纪更好地塑造健全的人格,成为生命不受污染的现代人。”高校的生命美育是以生命教育为基础的,让大学生在爱惜生命、呵护生命的基础上,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生命审美观,使他们能够让自己的生活富于生命价值和审美价值。

2.高校开展生命美育教育的核心内容

高校开展生命美育的核心内容是审美教育,生命美学不仅为生命美育的提出提供了理论基础,为以情感教育为特征的审美教育开阔了视野,也更新和丰富了德育的内涵,站在生命观的角度使德育和美育建立了联系。它通过最直接的生命教育活动,发展和挖掘了潜在的生命力,引导生命朝着健康、向上的方向发展,提升了对生命的理解、感悟和认识,培养出生命的智慧结晶,让有限的生命焕发出最大的价值,在本质上是一种生命教育和情感教育,最终目的就是要让学生体会到生命的美感。

二、当前大学生生命价值观现状

1.心理抵抗力差,缺乏竞争意识

大学生从高中进入大学后,面对生活、学习方式的转变,马上分化为两派:一派是在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的影响下,积极投入到各种专业知识的学习和锻炼中,参加到各种资格认证、考试中;而另一派则在这种压力下思想上变得颓废,得过且过、不思进取,整天无所事事,无暇顾及自己健康身心的发展,用睡懒觉、打游戏等方式来消极应对,患上了不同程度的“网络沉溺综合症”,出现了一定数量的无理想、无积极性、无精神的“三无”学生,他们在心理素质和能力结构方面存在四个特点:自尊心和自信心呈现较大的偏差;经不起成功和挫折的考验;个体差异大;活动能力较强,学习能力较差。可见大学生心理问题越来越突出。

2.生命价值观念模糊,个体生命意义缺乏2

随着市场经济竞争的日益剧烈,在自然环境污染、个人私欲膨胀等问题影响下,大学生的情绪波动大、容易发脾气、学习动力不强,产生了厌学、逃学、畏惧踏入社会等现象,部分学生思想道德观念模糊,律己能力下降,对生命价值观缺乏正确的认识,他们不知道为什么活、怎样活的精彩,暴露出孤独、无奈、无意义的空白感等人生价值问题,进而发展为精神上的抑郁症、焦虑症,甚至是精神分裂症。归结起来即生命意识淡漠,生命情感脆弱、生命行为失控。

3.暴力案件、自杀事件比率逐年增加

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育大部分关注的是考试及格率、四六级过关率和毕业生的就业率等,忽视了对生命质量的教育,进而导致了大学生缺乏对生命质量的思考。而当前90后的大学生大多是在爷爷奶奶宠爱、父母呵护下成长起来的独生子女,承受来自家庭太多的期望,进入社会后适应能力不强,高校扩招,就业压力增大,不同程度的挫折使生存压力加重。当他们面对这些巨大压力感到无法忍受又无处倾诉时,就通过暴力、自杀的方式来发泄心中的压力以寻求解脱。这就直接导致了当前我国青少年自杀事件比例的上升,据调查统计,自杀已占大学生非正常死亡的首位因素。一个个触目惊心的案件的发生,严重地伤害了抚育他们成长的家庭、培养他们成才的学校、教师及一起生活、成长的同学的感情,进而严重影响到校园的和谐、稳定和发展。

如何在顺境、逆境中发现美,懂得生命的无比美好,享受成长的快乐,是美育教育实现的关键,也是生命美育的目的。

三、加强审美教育,以美育促进生命教育和谐发展

生命教育是大学生成才教育的重要内容,而生命美育作为一个社会教化的过程,需要从生命的认知、态度、安全、审美和价值等几个方面在学校、社会和家庭的合力下共同完成。

1.在教育理念中重塑生命教育

确立生命是教育之本的理念3。部分大学生把追求物质的享乐看作人生的目标,对深层次的,如人为什么而活、如何活的精彩等问题缺乏理性的思考,导致终日彷徨无所事事,意志消沉陷入困境。而生命意识的重新确立是高校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的前提。生命教育提倡在珍爱生命的前提下,培养学生正确认识人从生到死的自然过程,培养正确的生命价值观,寻求自然生命、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的共同和谐发展,达到正确地认识死亡、珍惜生命的目的,从而帮助大学生认识生命的意义,更好地认识生命、珍爱生命,正确地面对困难,迎接挑战。

2.在教育教学中渗透生命美育

在美的思想意识的陶冶熏陶下,帮助学生树立积极正确的生命审美观、生命价值观是生命美育的重要内容,也是高校思政课的主要内容。正确的审美观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和美学理论运用实际生活中去,从中感受和体验到自然、社会和生活等领域的美,明辨真、善、美和假、恶、丑。德育教师应充分发挥“思政课”教学在高校德育中的主阵地作用,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髓传授给学生,使之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立场及方法,并运用到实际的生活和学习中去,使学生从思想上得到升华,心灵上得到净化,重新获取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开设生命美育的艺术化课程。生命美育离不开艺术。要通过艺术的鉴赏来滋养生命,认识生命。大学生可以通过欣赏艺术作品,感悟生命价值。如开设《大学美育》《艺术概论》等课程来实施生命美育,引导学生走进李白、杜甫、泰戈尔,亲近徐悲鸿、齐白石、毕加索,沉醉于《二泉映月》《梁祝》《蓝色多瑙河》,通过欣赏这些精华的艺术的美把学生导向求真、求善、求美的境界。在这些经典艺术中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焕发追求美好生命的激情,体悟生命的美好,丰富美的意境。

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生命美育意识。把生命美育渗透到德、智、体、美、劳的相关教学活动中。在各学科教学中教师应善于挖掘富含在教材中丰富的自然美、社会美、科学美、艺术美等美育资源,并努力贯彻到所有的课程实施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在教育规律和“美的规律”下,充分发掘学科教学中蕴藏的各种审美因素,发展创造出教育自身的美去感染学生,培养学生的文化、文学、生活、文艺、社交等常识,用审美的观点来认识和学习科学,使教育成为真正意义上美学意识的培养主体,这就是夸美纽斯所说的“一种教起来使人感到愉快的艺术”。

3.以人为本,营造优美的校园文化

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影响下,生命美育应是全体教职员工共同参与的、关系学生健康发展的第一位教育。校园文化包括以“加强校园绿化、信息传媒、文化活动场所”等“硬件”建设和以加强校风、教风、班风、学风等“软件”建设为两部分。学校应调动一切有利因素与教育资源,为大学生提供优化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如通过成立大学生社团组织,开展大学生科技文化节、金秋艺术季,定期举办各种培训、讲座,聘请一些知名的专家学者为大学生作报告,如美学知识、形象气质讲座,体育舞蹈、交谊舞培训,书法、摄影、绘画知识培训等,学生通过亲自组织这些丰富多彩的审美实践活动,并且积极参与到其中,既体现了自己的价值,体验到团队协作带来的快乐,又能在欣赏高雅艺术中感受到生命的美好,从而以更饱满的热情、更充沛的精力去提高生活质量,创造生命的价值。

4.积极开展各种审美实践活动

通过鼓励学生有组织、有计划地参加各种审美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审美实践活动中实现自己的价值、体验生活中的美。如组织学习雷锋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一助一”长期结对服务孤寡老人、残疾人、留守儿童,积极参加暑期“三下乡”“三支一服”等,通过自己的力量直接去帮助他人,服务社会,传递爱心,传播文明,实现正确的价值选择,得到丰富的实践经验,达到“助人”“自助”“乐人”“乐己”的目的。直接在实践中感受到生命的美好,拓展了视野、心胸和潜能,他们会对生活充满信心,对前途充满憧憬,从而激发创造生命之美的热情。

大学是学生成长、发育的摇篮,面对新的开始、新的希望、新的机遇,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须通过各种方式,积极努力地开展生命美育,使当代大学生的生命焕发异彩,使他们用审美的态度对待生活,不断创造、扩展、弘扬人的生命价值,培养出具有创业精神、创新能力的全面发展的人才,实现生命价值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郭爱鸽.《让生命美育走入学生的心灵世界》. 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2)74-75.

2.任倩.《高校以人为本架构下的大学生生命教育》.美与时代,2011,(12).

3.庄慕萱.《当代大学生生命美育模式研究》.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2,(1)76-77.

作者简介:

小学开展业务活动情况范本 2 篇9

一年来,我们围绕实施小学义务教育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具体从以下各方面开展了工作:

(一)德育工作

1.健全和强化德育领导机构。

成立德育领导机构,明确各负责人的职责要求,加强考核,促进德育工作的安排与落实,使工作扎实有效开展。

2.充分发挥班主任在德育工作中的主力军作用。一年来召开班主任培训会四次,经验交流会一次,班主任例会10次,班主任业务得到进一步提高,管理班级的方式和教育学生的方法明显转变,学生受到了教育,素质得到了提高。

3.扎实开展德育常规工作。一是开学初制定德育工作计划,主题活动安排和少先队工作计划,学校按计划有条不紊地开展德育工作,避免德育工作开展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二是坚持日检查周评比工作。三是每周班务主题,开展各项班级活动,在班内以板报、演讲、召开主题班队会等做好宣传教育工作,转变了班风,促进了学风。

4.强化落实德育考评工作。

(二)教学管理

1.抓教学常规。严格按照要求开课设节,坚持管理人员巡视制度,设立了学校导学研究组,对不规范的行为及时提醒;规范教案,定期抽查,坚持提前一周备课。

2.抓教学管理。在教学工作中,实行量化管理,科学评价教师的各项工作。

3.抓班额控制。严格按照教育局下发的招生范围招生,现在学校41个教学班班平均人数54.7人。所有异动手续齐全,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率均达到100%。

(三)体育卫生、团队竞赛

1.坚持阳光体育运动。依照上级部门精神,学生、教师每天坚持体育锻炼一小时。为了保证学生的体育锻炼,本年度投资4万元为南北校区添置了多种体育器材。

2.开展喜闻乐见的活动。一年里学校为学生举办了田径运动会、亲子运动会、乒乓球比赛、跳绳比赛、广播操比赛、围棋比赛等体育竞技活动,参与面达到100%。

3.注重学生良好卫生习惯的养成。根据季节气候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传染病预防教育,对学生卫生习惯进行强化教育,坚持每天对学生的卫生进行检查。

4.注重学生竞技体育活动中团队精神的培养。今年学校成立了田径代表队、排球代表队、足球代表、乒乓球代表队,每一队伍都参加区级举行的竞赛活动并取得优异的成绩。

(四)加强义务教育,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我们为师生们开设了育英人自己独特的节日。“三礼四节”。“三礼”:入学礼、感恩礼、毕业礼。“四节”:“读书节”“教学节”“体艺节”“英语节”。我们的“四节三礼”活动正从摸索阶段逐步走向完善。

上一篇:游蝴蝶泉作文下一篇:适合1-2岁宝宝的互动早教训练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