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读后感感悟

2024-09-04

《水浒传》读后感感悟(精选12篇)

《水浒传》读后感感悟 篇1

读完全书,印在我脑海里挥之不去的有一个人,那就是鲁智深。

鲁智深在故事中是一个嫉恶如仇、侠肝义胆、粗中有细、勇而有谋的人。

鲁智深外号花和尚,原名鲁达,只因为金翠莲父女报仇而打死郑屠,改名鲁智深。他虽然出家为僧,却他不守寺规,喝酒吃肉,还杀了人,所谓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大概如此,后来加入了梁山泊,成为了梁山好汉之一。

鲁智深最有趣的故事就是倒拔垂杨柳了。书上写鲁智深脱了衣袍,右手向下,左手向上拔住,把腰只一趁,便把杨柳树连根拔起,众泼皮都称赞他不是凡人。的确,鲁智深力大过人,这在梁山好汉中,恐怕也只有打虎将武松和李逵才能与他媲美,鲁智深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鲁智深在《水浒传》一书中曾单打二龙山,火烧瓦罐寺,大闹五台山等,干了许多大事,但他本人却很善良。看到金翠莲父女被郑屠欺负,他执意要去为金翠莲父女报仇,并给了金老十五两银子。为了救林冲,鲁智深从开封一直跟着董超他们到了野猪林,方才动手。为了不苦百姓,他大闹桃花山,偷走周通诸多器皿,为了不让刘太公失所,鲁智深与周通打起来,让他把刘太公的女儿还给刘太公,以便刘太公养老。鲁智深可以说是一个顶天立地的英雄人物。

身为天孤星的花和尚鲁智深百战沙场,他有勇有谋,也可算上是一位令对手闻风丧胆的英雄豪杰。

最后,在第一百九十回,鲁智深在征方腊战争结束后,于浙江六和寺坐化,鲁智深一生可以说是十分离奇。征方腊战争中,鲁智深生擒方腊,立了大功。在六和寺时,鲁智深竟知自己今日圆寂,真是出乎意料。

《水浒传》读后感感悟 篇2

1. 幸福不是条件的优越, 而是内心的富足。

近些年来, 随着人们社会地位的差异和经济条件的变化, 对于幸福的概念人们渐渐地模糊甚至是混淆是非。一部热播的电视剧《老大的幸福》唤醒了人们对幸福的重新审视:幸福是什么?不是花不完的钱, 也不是显赫的身份, 是长驻在我们心中最原始的那点平凡人的快乐, 是内心的富足。老大的弟弟妹妹们代表了社会的各个阶层, 但在物欲横流的迷茫中如何找回自我, 找回属于自己的幸福, 是最弥足珍贵的, 这也是在剧中力求表达的。

所以说幸福是一种心态, 你感到幸福, 生活就幸福无比;你感到痛苦, 生活就苦不堪言。同是一片天, 有人抬头看见的是阴霾, 有人却可以透过云层感受那无际的蔚蓝。

2. 幸福并非是拥有太多, 而是所求甚少。

世间值得喜爱的东西实在太多, 面对太多的诱惑明白自己需要什么是本能, 而明白自己不需要什么才是人生的智慧。幸福就常驻在一颗常常感恩、时时惜福的心境里。一位哲人说:心灵是一个房间, 欲望塞得太满了, 幸福就装不进来了。我们看一看现实生活中, 多少人在寻觅幸福的道路上迷失了自己, 他们认为幸福可以用得到多少财富拥有多少名誉来衡量。于是, 贪官们利用人们赋予他的权力疯狂敛财, 终饱私囊, 然而这些不义之财无论数目多么巨大, 丝毫没有带给他们幸福, 而是成为最终为他们量刑定案的法律依据!正像老子所言:“知足不辱, 知止不始, 可以长久。”

3. 幸福不会在消极情绪中植根, 而是在希望中发芽。

生活要靠自己慢慢去品味、细细去咀嚼、用心去欣赏, 你才会发现, 原来最幸福的生活就是在那如水的平淡中活出精彩。2006年, 我随沈阳画院去山东沂蒙老区写生采风。这是我所见过的最为贫困落后的山区之一。山上可以耕种的土地零零散散, 用石头垒的房子七扭八歪, 粗布衣裳、窝囊的棉裤、浓浓的方言、黝黑的脸。人们过着一种平凡的无法再平凡、近乎原始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然而在这里最震撼心灵的不是贫困落后, 而是那种写在每个人脸上的发自内心的快乐, 而这正是生活在都市里的人们所缺失的。这里的妇女三五成群, 唱着歌下地干活, 这里东倒西歪的所有房门上一年四季贴着福字, 这里的儿童的穿着与成年人完全是两个世界, 甚至与城里的孩子没什么两样, 可以看到他们代表着这里的人对于未来生活的一种向往和期盼, 在这里你能明显感悟到幸福这个字眼洋溢在一垅一沟里、一耕一锄间。

不一样的读后感悟 篇3

首先,关于曹干的问题,是顾文批评的重点,文中作了大量的考证,以此来说明作者的“信口开河”,其实作者的“讲演”恐怕是另有依据的。《三国志·魏书-武文世王公传》注引《魏略》曰:

干一名良。良本陈妾子,良生而陈氏死,太祖令王夫人养之。良年五岁而太祖疾困,遗令语太子曰:“此儿三岁亡母,五岁失父,以累汝也。”太子由是亲待,隆于诸弟。良年小。常呼文帝为“阿翁”。帝谓良曰:“我汝兄耳。”文帝又愍其如是,每为流涕。(《三国志》。中华书局1959年版,P586)

至于顾文对曹干排行的疑惑,裴松之的案语也早有解答:

此传以母贵贱为次,不计兄弟之年,故楚王彪年虽大,传在干后。寻《朱建平传》,知彪大干二十岁。(同上)

同一件事有不同的记载,这在传统典籍中是常有的事(如九品中正的推行年代、郭象是否剽窃了向秀的《庄子注》等)。谁是谁非,有的恐怕现在还难以定论。提出自己的观点,作为学术商讨是可以的,但硬要说他人的观点是“信口开河”恐怕就不太合适了。

其次,关于丁夫人的问题。顾文认为一千八百年之前的建安时代,女人的婚嫁之权全在家长,所以丁夫人的未有再嫁就一定是“其家不敢”,而作者的推测就一定是信口开河了。而实际上,在魏晋时代,礼法衰落,其中已不乏“我的婚姻我作主”的女性,最典型的如贾充的小女儿贾午就是先选中自己的意中人,然后“逼迫”父亲将其嫁于韩寿的。(见《晋书·贾充传》、《世说新语·惑溺》)以丁夫人连曹操都敢顶撞的性格,如果她真有中意的人,大概是不会受其家族约束的,况且还有曹操允其另嫁的承诺在。该书作者以丁夫人性格为依据,并用了“可能”、“恐怕”一类的推测之词,作为讲课语言,似无大错。

顾文所举出的例子,有些确实属于该书不应有的疏失,但有些则可以商榷。对细节的批评需要细致查阅很多资料,十分难得。然而,如此“以点带面”的批评也可能造成一种满目皆非的假象,从而掩盖此书应有的价值,导致因噎废食的结果。因此,我不揣鄙陋,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说说此书的精彩之处,或许可以当作从另一个角度对顾文的补充。

该书的切入点,是将文人与“注重社会秩序、注重外在规范、注重群体利益、注重人格气节、注重对儒家经典的学习和实践”(P5)的士人区别开来,从而归纳其本质特征:“文人重视个体生命;重性情;注重理想人格和精神意境的塑造和开拓;注重文学艺术的全面发展。”(P7)

这样的区分和归纳,此前的学者是很少去涉及的。在正式开始对魏晋文人的考察之前,作者首先回顾了文人怎样一步一步从士人中独立出来,其中最重要的观点,是作者将庄子视为中国古代的“文人之祖”。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庄子的行为举止、精神风貌和个性特征都具有文人的内涵,而《庄子》的思想塑造了中国古代文人主要的性格特征。这些分析,充分揭示了道家思想对后世文人的深远影响,可谓“切中肯綮”。古代文人的道家情结和潇洒风采,就在这些论述中拉开了帷幕。

接下来,作者讲述了魏晋文人的四个主要群体:邺下文人、竹林文人、西晋文人、东晋文人。这是全书的主体,也是全书最精彩的部分,其中令人击节赞叹的论述俯拾皆是:作者认为文人作为一个阶层的出现应该是在邺下时期,首发其覆。在论述魏晋人“向内发现自己的深情”时,作者举荀粲为例,目之为“古今中外的第一情种”,并认为是荀粲用自己的生命为后来“圣人有情论”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于我心有戚戚焉;作者分析高平陵之变对名士的深切影响,让读者进一步理解嵇康的抗争、阮籍的苦痛以及向秀的“变节”;作者对曹操《让县自明本志令》与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的解读,不仅联系了具体的历史背景,而且对二者所代表的文风进行了探讨;作者对庄园经济发展与文人生活的关系的论述,让我们看到了魏晋风度得以产生的现实基础;尤其引人注目的是,作者发现了一个特殊的现象:自古以来就存在的江南的山水自然美为何直到东晋时期才为人们所发现?对此,作者做出了独到的解释,令人信服……这些分析,作者都不是止步于“知其然”的程度,而是在充分吸收最新学术成果的基础上,尽力寻找“其所以然”的所在:既探讨其原因,又归纳其特征,将纷繁芜杂的历史細节纳入有序的脉络之中。这就显示出了一位历史学者的专业素养。而全书的最后一讲,作者则将目光聚集在魏晋文人与琴棋书画的关系上,探讨了艺术在魏晋时代大放异彩的表现及其原因,更是发前人之所未发,令人耳目一新。

阅读该书,我们会发现,作为重点,作者对于魏晋文人阶段性特点的探讨和揭示是十分清晰的:竹林名士抗拒礼法、充满苦闷、重视超越、任情率性但又有一颗艺术的心;西晋文人的生活是最世俗的,他们的人格是最有缺陷的;东晋文人的生活逐渐情趣化、家族化、诗意化并从庙堂走向了山野。这是作者对不同阶段的文人特点的学理性概括,提纲挈领。

因此,该书并非一部什么“学术大跃进”的著作。尽管其中有一些失于查证的地方,但对于魏晋文人的整体研究,该书颇有精彩的意见(尤其是那些精炼的归纳),仍然是这一领域不可多得的著作。既然是研究魏晋文人,自然要涉及文人的许多掌故。在这些掌故的基础上作些合理的推测,作为课堂“讲演”应该是允许的,恐怕不能简单地说它是“文章八卦多”。

对待一本书,我们不仅需要细致考辨其中的枝节问题,还要从整体上把握该书的精彩之处和贡献所在;我们不仅要勤于查证行文中可疑的地方,也要在另一个层面上吸收作者的研究成果。这不仅是对作者的尊重,更重要的则是对一本书严谨而全面的评价。而不必要的延伸批评可能会导致以偏概全,虽然引人注目,但也容易对许多读者产生误导。

水浒传读书心得感悟作文 篇4

一、《水浒传》里的“人”

为什么先说人呢?因为它是小说三要素之一呀!

俗话说得:名字有叫错的,但外号却没有叫错的。(联系学生生活)。梁山好汉108将个个是英雄,人人有外号,那么说英雄我们就先从他们的外号说起。

作者给这些英雄们加上外号,不仅简化了称呼,省了读者的力气,叫起来更顺口,有利于记忆,且提高了英雄们的“知名度”,但更为重要的是这些外号确实涵盖了相当大的信息量,具体说来,这些绰号:

有以长相命名的:如长着豹头环眼的豹子头林冲、黑如炭团的黑旋风李逵等。

有以身体的某一特色命名的:如背上刺有花绣(纹身)的花和尚鲁智深、“面皮上老大一搭青记”的青面兽杨志、鬓边有搭朱砂记的赤发鬼刘唐等;

有以个人特长命名的:智多星吴用、祖代屠户出身,杀得好牲口,挑筋剐骨的操刀鬼曹正,神医安道全、鼓上蚤时迁等;

有以所用兵器命名的:如大刀关胜、双鞭呼延灼、金枪手徐宁、铁扇子宋清等;

有以性格命名的:如拼命三郎石秀、母夜叉孙二娘等;

有比作名人命名的:如小李广花荣、病尉迟孙立、小尉迟孙新等;

有以出身身份命名的:如菜园子张青等。

其次,从性别比例来看,108将中只有一丈青扈三娘、母大虫顾大嫂、母夜叉孙二娘三位女性,占总数的2.8%,而男性有105人,占总数的97.2%,可谓比例严重失调,但我认为出现这种现象是正常的,因为性别有时与“职业”确实存在着很大的关系——毕竟他们是“匪”,自然男性多一点,退一步来讲,尽管只写了三位女英雄,但是他们也都清一色具有“男性化”特点,(从外号上就能体现出来)让我们从她们身上看不到林黛玉式的阴柔美、病态美,她们的故事也没有太多的缠绵和多愁善感,因此从这一意义上来说,《水浒传》中的“男尊女卑”思想便真越发凸显出来。其实,说到这,我们不难想到里面的另外几位女性:与西门庆通_毒死亲夫的潘金莲、与张文远私通的阎婆惜、与和尚有染的潘巧云等均没有一个有好下场,潘金莲被小叔子武松砍了头、阎婆惜被宋江摘了脑袋,潘巧云更惨,被杨雄一刀一刀剐了去,如此一来,“男尊女卑”思想在这些人身上也得到了充分体现。

再者,从英雄们的特长来说,正如文中所说:

八方共域,异姓一家。天地显罡煞之精,人境合杰灵之美。千里面朝夕相见,一寸心死生可同。相貌语言,南北东西虽各别;心情肝胆,忠诚信义并无差。其人则有帝子神孙,富豪将吏,并三教九流,乃至猎户渔人,屠儿刽子,都一般儿哥弟称呼,不分贵贱;且又有同胞手足,捉对夫妻,与叔侄郎舅,以及跟随主仆,争冤仇,皆一样的酒筵欢乐,无问亲疏。或精灵,或粗卤,或村朴,或风流,何尝相碍,果然识性同居;或笔舌,或刀枪,或奔驰,或偷骗,各有偏长,真是随才器使。可恨的是假文墨,没奈何着一个“圣手书生”,聊存风雅;最恼的是大头巾,幸喜得先杀却“白衣秀士”,洗尽酸悭。地方四五百里,英雄一百八人。昔时常说江湖上闻名,似古楼钟声声传播;今日始知星辰中列姓,如念珠子个个连牵。在晁盖恐托胆称王,归天及早;惟宋江肯呼群保义,把寨为头。休言啸聚山林,早愿瞻依廊庙。

《水浒传》读后感感悟 篇5

在梁山上有数不清的好汉,个个都是武艺高强的人,没有一个是老残病弱的。当时,晁盖是梁山的首领,得力助手是宋江、林冲。手下是杨志、牛二、 关胜、鲁智深、阮小七、阮小五、石秀、吴用、秦明、李应、三娘、项充等,还有很多呢!我最喜欢看的就是《打虎武松》这一集了,就在这一集中,林冲杀了王伦之后,晁盖就是梁山的首领。宋江还认识一个叫武松的小子,人们一般叫武松都叫“及时雨”。武松决定去清河县探望自己的哥哥,他行了二三里之后,路过一家酒店,酒店上写了“三碗不过冈”这五个字,武松问了店小二才知道,只要喝了三碗酒,就过不了前面的阳景冈,武松不信,喝了几十大碗酒,又继续向前进。这是,天黑了,开始发作了,老虎也出现了,老虎向武松扑过去,武松躲开了,看样子,武松正在打醉拳似的。老虎又扑过来,武松又一下子闪开了。老虎大吼了一声,又扑过去,武松也五次次的闪开了……最后老虎快没力的时候,武松趁机一拳打过去,老虎就倒下了。武松不放心打了五十六拳,打得老虎眼睛肿了,鼻子、嘴巴都流出了很多鲜艳的红血。武松还不放心,找来一些断掉的半截哨棒,一连又打了几十下,打得老虎半点气息都没有了,武松才肯停手。

我的感悟是:《水浒传》里面个个人物都是好汉,并没有一个是贪生怕死的,他们个个都有战斗的精神:一不做,二不休,三不罢。我也要学习一下他们那种永远用不完的精神。

★ 读水浒传有感600字作文

★ 读水浒传有感赏析600字

★ 七年级读《水浒传》有感600字

★ 读水浒传读书笔记

★ 读 水浒传 有感

★ 读水浒传有感600字学生作文

★ 读《水浒传》读后心得体会

★ 寒假读《水浒传》有感

★ 小学生读水浒传有感精选

《水浒传》读后感感悟 篇6

《水浒传》读后感——读《水浒传》有感

在成长过程中,无数本书滋养着我,伴我度过漫漫长途。我和书之间就如鱼和水一样,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不可分开。臧克家说过“读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当一本书真正住进你的心里,你就会有这种感触。小时候,受爸爸的影响,对书特别感兴趣。爸爸便买来了几本名著以陶冶我的情操。但当时我还太小,理解不了这些书中的内涵以及意义,只是随便翻翻罢了。上学后,才发现那时爸爸买的书竟是举世闻名的四大名著,便当即来了兴致,随手拿了一本《水浒传》看看,可却一下子被吸引住了。脑海中的零碎幻想的武侠的威武雄姿在一页页泛黄的纸张中被重现,记忆也随之深刻起来。当合上最后一页时,我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心灵久久地被那一位又一位英雄豪杰所感动,震撼!在这昏暗迂腐、官官相护的年代,无数好汉被处处欺压。但乱世出英雄,在无法反抗的情况下,他们义聚梁山泊,汇成了一股连朝廷也不敢忽视的势力。在一次次征战中,他们为了义,救出兄弟,X除贪官,却也冲为了朝廷眼中的最大贼。在几经波折下,朝廷招了安,让他们四处奔波扫平其他势力,但结果却是,在百经沙场后散的散,死的死,就如同一部戏完结后的惨淡收幕。那一位又位个性鲜明的角色印我的脑海,挥之不去。急公好义的宋江,义勇多谋的吴用,豪迈大力的鲁智生,武艺高强的林冲等等,简直栩栩如生、活灵活现。他们就像是天上的108位星辰,来到人间,为在黑暗社会和痛苦生活中的百姓替天行道。他们豪气冲天,为了兄弟赴汤蹈火也在所不辞。在宋江的带领下,他们打倒了贪官污吏,济世救民,颠覆了我们心中所谓的“义”!何为真正的义?谁也说不清楚。但是,他们却说明了,只要有一点“善心”和“正义”即是“义”、民心所向即是“义”!他们用自己的“义”,来反对朝廷的腐败,为百姓争取一个和美安乐、人人平等的美好社会!但当他们实力达到顶峰时,宋江却不顾反对,要朝廷招安即使有“义”,却依然要顾到“忠”。不是所有“义”都是大逆不道,也不是所有“忠”都不能与“义”并存。他们四处征伐,扫灭那些本与他们同道的贼。从那一刻开始,故事就发生了戏剧性的扭转。即使如此,朝廷依然是朝廷,它永不会为了你一点战功,而天真地认为你已经忠诚。所以,当他们得胜归来时,却硬生生地拆散了他们。这就是人!这就是社会!

茅盾眼中的《水浒传》 篇7

关键词:茅盾,《水浒传》,结构,人物

在浙江省北部, 京杭大运河南端西岸, 坐落着古老而秀丽的水乡——乌镇。当代杰出的文学巨匠茅盾就出生于此。茅盾作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社会活动家, 其成绩是多方面的, 除了最富盛名的小说、散文之外, 他在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领域也颇有成就。毋庸置疑, 作为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 (以下简称《水浒》) 亦在其研究范围内。茅盾一生专论《水浒》的文章仅有两篇, 即1940年所作的《谈 < 水浒 >》和1950年所写的《谈 < 水浒 > 的人物和结构》。这两篇有关于《水浒》的专论文章是非常有价值的文献, 不论是对于《水浒》的研究, 还是茅盾的研究, 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管窥茅盾先生眼中的《水浒》:

一、《水浒》的人物

向来喜欢《水浒》的读者, 对其中的人物描写多评价较高, 茅盾先生对此亦是持肯定态度的。他认为《水浒》的人物描写是“非常成功的”, 并直言“全书重要人物中至少有一打以上各有各的面目”, “生动活波, 如见其人, 如闻其声”, 从中可见他对《水浒》人物描写的赞许之情。不仅如此, 他对《水浒》描写人物的手法及特点也有具体而精彩的论述。如:他对《水浒》中人物写法的论述, 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将故事较长的人物分散在若干回目中去写, 直到故事结束, 人物个性也就完整且成功地展现完了, 在以后的回目中就很少再用正面的笔墨写这个人物, 即使有时还会提到, 也只是随手带过, 而非正面的笔墨了, 此其一。当然, 对于这种写法, 茅盾先生也指出了它的不足之处, 即:“这种写了一个再写一个的办法, 每个人物的个性只在专写那个人物的几章里跟着故事作‘有机的发展’, 等到他的故事一完, 他这个人物也就停滞了, 以后别人的故事中再见此人物时, 就毫无精彩”。其二是针对故事较短的人物而言, 在描写这样的人物时就选择在其出场的时候将其有声有色地表现一番, 在接下来的故事中这个人物还是会时时出现, 而且每次出现都是有声有色的, 唯一不足之处就是对于这些人物的性格描写上并不会继续发展了。茅盾先生这种对待某一事物, 不仅能见其优势, 亦能见其不足的敏锐眼光是我们在读书、做学问的过程中所欠缺的, 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

此外, 茅盾先生对《水浒》中人物描写的特点也颇有研究, 我们约略可将其总结为以下两点:其一是“善于从阶级意识去描写人物的立身行事”, 而《水浒》中最能体现这一特点的人物非豹子头林冲、青面兽杨志、花和尚鲁智深三人莫属。此三人, 因其出身不同、所处的阶级地位不同, 故而思想意识亦不同。作为“三代将门之后, 五侯杨令公之孙”的杨志, 一心只想着做官, 哪怕只作梁中书门下的一个小军官也甘愿;而出身于枪棒教头之家的林冲, 可算得上是“小资产阶级的技术人员”, 也是个有正义感, 安于现状的人, 故而凡事能忍则忍, 除非被逼到无路可走才能起而反抗;至于鲁智深则是一个无亲无故, “一人吃饱, 全家不饿”的光棍一条, 因而他敢作敢为。其二是作者在描写人物时, “关于人物的一切都由人物本身的行动去说明, 作者绝不下一按语”。细心的读者可以发现, 《水浒》中人物的出场都是毫无征兆的, 作者不会作丝毫的铺垫, 哪怕是人物出场后也只是对其作简短的外貌描写, 至于人物的身世和性格则无只言片语, 这些都是随着人物故事的不断发展而通过人物的行动逐渐表现出来。对此, 茅盾先生有个形象而生动的比喻, 他说:这就好比一人远远而来, 最初我们只看到他穿的是长衣或短褂, 然后又看清了他是肥是瘦, 然后又看清了他是方脸或圆脸, 最后, 这才看清了他的眉目乃至声音笑貌:这时候, 我们算把他全部看清了。由此可见, 茅盾先生对此所作的概括还是极为精准、得当的。

当然, 在给予肯定的同时茅盾先生也不讳言《水浒》中描写人物的不足之处, 在《创作的准备》中他就说过:“《水浒》是以人物个性各各不同出名的, 但是细研究起来, 那么多的人物也只是分属于三四类, 每类中的若干人也还是彼此有相同的地方, 不过妙在他们虽相似却仍然各有各的个性”。上述种种, 可谓对《水浒》人物描写的方法和特点做了全面、客观的评价, 并未因其成功之处而掩盖其不足之处, 这是老一辈学者治学的全面、客观、公正的体现, 值得我辈学习。

二、《水浒》的结构

关于《水浒》结构的优劣就不像其人物描写那样可以得到众多人的肯定, 对此, 茅盾先生也有独特的见解。笔者将其对《水浒》结构的论述约略分为三个层面:第一层面是从全书的结构来看, 《水浒》的结构“不是有机的结构”。因为茅盾先生认为, 其中若干主要人物的故事可以各自成为独立的短篇或中篇而无割裂之感。值得一提的是, 茅盾先生的这一观点曾引起过一番争论。九十年代, 茅盾的《谈 < 水浒 > 的人物和结构》一文被选入中学语文教材, 这篇文章也由此重新引起注意, 故而有人认为茅盾这样的说法“立论过于简单”、“不能证明论点”, 并认为他的研究方法是“孤立的、静止的”, 是不可取的。当然, 也有人为之“平反”, 称其论述是“著名论断, 是科学的、历史的、辩证的”, 并认为那些对茅盾的“非难, 不是实事求是的, 而是有欠公正的”。这一争论已过去十几载, 笔者于此处只是提及有此事, 不作出评论, 孰是孰非, 亦由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但必须说明的一点是, 茅盾先生作此文的目的是从《水浒》中“值得学习的地方”入手而谈的。

第二个层面是从前七十回中看《水浒》的结构, “还是比较有机的结构”。为什么这么说呢?为什么又要限定是“前七十回”呢?茅盾先生认为七十回以后的内容, “随处可以切断, 成为极糟糕的‘蛇足’”, 也因此称赞“金圣叹爽性将七十回 (梁山泊大聚义) 以后的, 统统删去”, “并斥七十回以后为‘恶札’, 其实是有眼光的”。第三个层面是从《水浒》中单个人物的故事来看, “《水浒》的结构是严密的, 甚至也是有机的”。从中不难发现茅盾最青睐于《水浒》中单个人物描写时所采用的结构, 那又是为何这一结构形式如此吸引着他呢?其原因大致有二:其一, 这样的结构可以使得故事的发展“前后勾连”而又“疏密相间”;其二, 这种变化错综的手法可以“避免平铺直叙”。他在《关于文艺创作中一些问题的解答》一文中也有过这样的表达, 称:“《儒林外史》、《水浒》和《红楼梦》都不是平铺直叙的”。

总的来说, 无论“不是有机的结构”, 还是“比较有机的结构”, 亦或是“严密的, 甚至也是有机的”结构, 茅盾先生对《水浒》的结构还是肯定的。他曾赞美过“《水浒》那样的结构, 实在已经颇见匠心”, 认为“最初编定《水浒传》那个人, 手段实在是高妙”, 并称赞《水浒》的作者为“天才”。不仅如此, 他还将《水浒》与《儒林外史》作比较, 从而得出“《儒林外史》的结构就比《水浒》松泛得多”的结论, 茅盾先生对《水浒》结构的态度及看法由此可明矣。同时, 不得不承认茅盾先生见解之独特、目光之锐利, 此乃我辈远不能及也。

三、《水浒》的发展、演变

同样作为四大名著的《水浒》与《红楼梦》是不一样的, 《红楼梦》是“个人著作”, 而《水浒》则是在宋代梁山泊故事的“话本”不断流传的基础上, 由“说话人”不断地改编, 到最后经由文人之手, 完成了最终我们所见到的《水浒传》。这一过程大约经历了两个朝代以及多人之手, 因此, 在原始的“话本”与今日所见的《水浒》之间是有一定的距离的。但茅盾先生认为, 在《水浒》发展、演变的过程中, “技巧上固然是后来居上, 但思想内容上未必‘青出于蓝’”。并认为梁山泊故事发展为《水浒》的第一个阶段, “大概只到了所谓‘受招安, 破辽’为止”, 而对于今日我们所见的平田虎、王庆、方腊等, 是统治阶级用来“减削《水浒》的‘革命性’所玩的把戏”, 是“压迫阶级给涂上去的有作用的白粉”。也因此称赞金圣叹将七十回以后统统删去的做法是“有眼光的”。对于茅盾先生所提出的“技巧上固然是后来居上, 但思想内容上未必‘青出于蓝’”这一说法, 可谓是用最浅显的语言, 陈述了最真切的事实, 且发人深省。

除上述几方面外, 茅盾先生对《水浒》的其他方面也有论述, 虽言语简短, 却字字珠玑, 如对《水浒》中自然环境的描写, 他就认为这样的描写都“不以描写自然风景”为本身目的, 其目的是为动作的发展起到衬托、渲染的作用。而且写景时“笔墨亦极经济”, 只是“随时随地点染这么几笔”, 却可以让“你不觉得它是在写景, 景是溶化在故事的移动中”, 这样的看法, 可谓真知灼见;又如他对《水浒》人物对白中常常使用当时民间的口头语也是赞赏的, 认为这样的语言可以“使得我们如闻其声”;再如, 《水浒》中的动作描写, 他认为作者“只用很少几个字, 就做到了形象鲜明, 活跃纸上”的效果。虽然茅盾先生对《水浒》的人物、结构等方面都作出了准确、客观的评价, 其中亦不乏远见卓识, 但平心而论, 茅盾先生所持的观点, 在今天看来, 不一定都是合适的。例如对《水浒》社会意义的认识, 他在1935年所作的《节本 < 红楼梦 > 导言》中曾将《水浒》与《红楼梦》做过对比, 认为《水浒》“在社会意义上, 比《红楼梦》还要伟大些”, 笔者以为这一说法不能算是公正、客观的, 是值得探讨的。

笔者乃一晚辈后生, 以上所论若有不足之处, 敬请方家批评赐教!

参考文献

[1][9][10][11]茅盾.茅盾全集 (22)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3:139-144.

[2]茅盾.茅盾全集 (20)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3:105.

[3][4]茅盾.茅盾评论文集 (上)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8:13-14.

[5]茅盾.茅盾全集 (21)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3:40.

[6]许锡强.谈茅盾的《水浒》总体结构无机论[J].语文学习, 1988 (05) .

[7]陆精康.茅盾关于《水浒》结构的一个著名论断[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1999.

少年读《水浒传》 篇8

《水浒传》应该是我读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后来我还读过古今中外的许多小说,其中能读下去的佳作不少。《水浒传》则不同,不但能读下去,而且能读进去。读进去有异于读下去。对故事感兴趣,由此广我见闻,自然能“读下去”。更进一步,与人物同悲欢,遂至移我心性,就是“读进去”了。我本柔弱少年,不好嬉戏,打架更不行,又怕鬼怕黑,读书用功,极守规矩,一副老成相。自从混入水泊山寨,结识李逵、武松、鲁智深之后,下得山来,心性大变,常常觉得正义冲动,血中燃火,恨这恨那,有太多的不平,就想造反,挥刀于幻想之中,放火于梦境之内。《水浒传》只读过一遍,却影响了我青少年时期,使我言谈文字,偶失检点。

《水浒传》给了我很多快乐,让我感激终身。首先是开眼界,让一个未涉世的少年乍见社会下层真相,懂得一些人情世故,知悉生存艰难。至于故事转折回环引人入胜,愉情快感,消我暑假,亦有大益。还有一个快乐,当年我在班上,同学提出七十回目中的任一回目考我,我都能回答出下句来。例如提出“急先锋东郭争锋”,我便回答“青面兽北面斗武”。不但七十回目回回背得,连《楔子》的“张天师祈禳瘟疫,洪太尉误走妖魔”这样索然无趣的回目也背得,使同学们不敢小看我,我就得意了好一阵。少时对《水浒传》之熟稔,于斯可见。

《水浒传》读后感 篇9

《水浒传》是我国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作者施耐庵成功塑造了一百零八位英雄好汉,及时雨宋江,黑旋风李逵……一个个活灵活现的人物跃然纸上。那荡气回肠的文字,波澜壮阔的场景,还有那栩栩如生的人物,无不令人心驰神往,回味无穷。

书中的英雄好汉不打不成交,虽被朝廷认为是“强盗”,但仍劫富济贫,志存高远。《武松打虎》、《林冲棒打洪教头》……这些脍炙人口的故事一一体现着他们豪放的英雄气概!

梁山的英雄好汉们团结一致,兄弟一心。当宋江被绞死后,吴用与花荣悲愤交加,毅然拔刀自杀于宋江尸旁。这需要何等的兄弟深情!好汉们坚持“绝不让一个兄弟白白牺牲”的宗旨,当有人遇难时,他们总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救回。正是因为他们这种团结的精神,才一次次击败强大的朝廷官军,取得了胜利。

我要学习吴用的足智多谋,也要学习鲁智深的粗中有细;我要学习林冲的谦逊有礼,也要学习李逵的直来直往……但我更要学习的是梁山好汉们“团结一致,兄弟一心”的优秀品格!

《水浒传》读后感范文2

《水浒传》它真实地描写了宋代农民起义,发展和失败的全过程,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腐朽,及统治阶级的罪恶。它以杰出的艺术描写手段,揭示了中国封建社会中农民起义的发生,发展和失败过程的一些本质方面,说明造成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是“官逼迫民反”。

“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风风火火闯九州……”《水浒》的主题曲粗犷豪放,是如鲁智深的关西大汉“吼”出来的一般。我执着的认为这首歌是专属于鲁智深的。正所谓“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一遇到恶人为非作歹,他决不会袖手旁观。救金翠英,教头,救史大郎……他似乎一直是作为一个大侠,毫无顾忌地像人伸出援手,无论是萍水相逢的路人,还是一见如故的好友。这等的英雄气概、侠肝义胆,怎能让人不自愧弗如?正如金圣叹之赞:鲁达一片热血,直喷出来,令人深愧虚生世上,不曾为人出力!

水浒一百零八将,人物形象中令我记忆最深刻的是“花和尚鲁智深”。“花和尚鲁智深”是一位非常直率,暴烈如火,却侠骨柔情,杀却恶人为的是救穷苦人于水火的真汉子,英雄人物。透过那双眼,我们可以看到鲁智深凶顽粗野的外表下,是一个善良真诚的灵魂。旁人都只道他凶残成性,唯有五台山的智真长老有一双识人之慧眼,看出了他的慧根:“此人上应天星,心地刚正。虽然时下凶顽,命中驳杂,久后却得清静,正果非凡,汝等皆不及他。”他嗜酒吃肉杀人越货,但仍与佛有缘,只因他心存赤诚的真善。谁然他往往在人们面前表现出一副粗鲁,野蛮,可他到了冲锋陷阵的时候可毫不含糊,挥着62斤重的禅杖上阵杀敌。

鲁智深是一个清清白白的好汉,他一生中最看重的就是“侠义”二字,根本不屑那些凡俗之人苦追的东西。

《水浒传》读后感范文3

光耀飞离土窟间,天罡地煞降人寰。说时豪气侵肌冷,讲处英风透胆寒。梁山泊上的一百零八位头领,人人都是好汉,个个尽是英雄。那歃血为盟的情义,一醉方休的气概,真是让人好生佩服。

《水浒传》是一本小说体裁的书籍,为施耐庵所写。它原是民间无名作者同文人作家集体创作的成果,其成书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流传演变过程。《水浒传》具体描写的是以宋江为首的农民起义的故事。因起义时声势极盛,就在民间产生了许多的奇闻异说,流传中不断得到无名作者的加工修饰。施耐庵就是在长期民间传说、民间说话艺术和元杂剧水浒戏的基础上加工写定成书的。因流传广泛,被定为四大名著之一,与《西游记》、《三国演义》和《红楼梦》并驾齐驱。

《水浒》这一本书,浸透了世界上所有的侠士豪情,包含了天地间全部的英雄气概。及时雨宋江、花和尚鲁智深、行者武松、黑旋风李逵、豹子头林冲、小李广花荣等等,都是非常好的例子。他们有的粗俗豪放、暴躁固执,有的义气深重、性情耿直,有的聪明伶俐、足智多谋,有的仗义疏财、公正忠义……总而言之,只要是在梁山上的,那就个个都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真英雄、真好汉。

如果说《水浒》里值得学习的东西,那可太多了。机智勇敢、知错能改、忠心耿耿、仗义疏财……然而,水浒有一种精神最可贵,就是讲义气。

在水浒里,最贵重的东西,就是义气。换句话说,水浒传就是义气的凝结,就是义气的聚集,就是义气的体现。双鞭呼延灼、大刀关胜、玉麒麟卢俊义、双枪将董平……这些好汉,不都是因为宋江等人义气深重,才上梁山泊的吗?在平日里,我们对朋友也要重情重义。这样,友情才能长久。

其实,水浒传就是义气传、友情传。愿水浒传和它的精神能够长存于世,永不衰败!

《水浒传》读后感范文4

“只因衣冠无义侠,遂今草泽见奇雄。”读了水浒传,使我强烈地感受到了古代英雄豪迈的气概和性格。

《水浒传》中一百零八好汉为兄弟,为朋友赴汤蹈火,两肋插刀,他们与朝廷的对抗深刻反映了当时统治阶级的黑暗和腐败,使我更深入地认识了当时社会的复杂性和老百姓生活的艰难。

其中我最喜欢的人物就是吴用了,他虽不如青面兽杨志武艺高强;也不似武松的性格刚烈;但他满腹经纶,通晓六韬三略,足智多谋,常以诸葛亮自比,道号“加亮先生”,人称“智多星”。是梁山起义军中的知识分子的代表,梁山起义军的军师,基层人民智慧的化身。

吴用曾为晁盖献计,智取生辰纲,用药酒麻倒了青面兽杨志,夺了北京大名府梁中书送给蔡太师庆贺生辰的十万贯金银珠宝。宋江在浔阳楼念反诗被捉,和戴宗一起被押赴刑场,快行斩时,吴用用计劫了法场,救了宋江、戴宗。吴用在破连环马时,派时迁偷甲骗徐宁上了梁山。一生屡出奇谋,屡建战功。

但是我觉得吴用也有一点缺点,就是太衷于趋炎附势、一心出人头地流芳百世的宋江了,因为宋江想“招安”,导致整个梁山被利用,108名好汉被派去压制农民起义。结果只剩下了36位好汉,朝廷趁此借刀杀人。他壮大了梁山,却亲手毁灭了梁山。因为面子,他又毒死了李逵。所以我对宋江印象不是很好。因为他的意愿,使整本书的结局成了悲剧。宋江被害时,吴用便随自缢了,这是令人读了非常可惜的下场。

虽说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但是我觉得我们青少年们应该读水浒:它体现了人民反对封建经济的贫富悬殊和政治上的等级贵贱之分,反对封建社会的阶级剥削和政治压迫,这是对封建地主阶级统治思想的宣战,反映了广大受压迫人民的愿望,刚好与我们当今社会相反。

《水浒传》读后感范文5

《水浒传》一书记述了以宋江为首的一百零八好汉从聚义梁山泊,到受朝廷招安,再到大破辽兵,最后剿灭叛党,却遭奸人谋害的英雄故事。

书中那一百单八将,人物虽称不上个个性格鲜明,但也每人都有自己的拿手绝活,例如浪里白跳张顺水性奇佳,玉臂匠金大坚石刻技术拔群,还有入云龙公孙胜令人闻风丧胆的魔法,哪一个不是人中奇才。不必说宋江和小旋风柴进的仗义疏财,也不必说武松漂亮的醉拳,吴用的足智多谋,单说天真烂漫的李逵,他颇有些野,一身鲁莽庄稼汉和无业游名的习气,动不动就发火,遇事不问青红皂白,总是一说二骂三打。结果不是吃亏就是后悔,但是却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气概,最重要的是他身上有一种英雄气概,有一种愿意为兄弟两肋插刀的仗义,他这一点让我尤其感动。

在他身上,永远体现着性格的彻底自由与无拘无束,他要用他那两把板斧砍尽天下不平事。施耐庵将自己对于社会,制度,正义不得伸张的不满淋漓尽致地挥洒在李逵身上,同时又寄托了作者对反抗和自由的热切向往。然而,他一生追随宋江,忠义不二,即使对宋江招安的想法不满,最终仍然选择服从,因为在他心目中宋江永远是他的大哥。所以在生命的最后关头他仍说:“到地府也要做哥哥身边的小鬼。”

《水浒传》中一百零八好汉兄弟,为朋友赴汤蹈火,两肋插刀,就只为了一个“义”字,为人民除暴安良,出生入死,也只为一个“义”字。由此可见,一个“义”字虽然只有三笔,有时却要用一个人的生命去写。在现实生活中,给人让座几乎谁都可以做得到,但救人于危难之中却不是谁都可以做到的,因为它需要有相当的勇气,甚至是一命换一命的决心。

一个具有强烈的正义感的人,就是一个精神高尚的人。古往今来有多少英雄好汉,舍生取义。难道是他们不怕死吗?他们为了正义,为了真理可以奋不顾身,因为强烈的正义感清楚地告诉他们,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什么是值得用生命去奋斗的。

《水浒传》读后感范文6

寒假里,我读完了《水浒传》这本书。我十分喜欢这本书,它主要讲述的是:一群义士从农民起义到反抗官兵,最后起义失败的故事,这本书将这个发展过程写得十分的详细,也生动刻画了梁山108位好汉替天行道的行动!在这108位好汉中有:“及时雨” 宋江,“豹子头”林冲,“浪里白条”张顺,“菜园子”张青,“青面兽”杨志,“黑旋风”李逵,“小旋风”柴进,“智多星”吴用,“大刀”关胜……其中,我最喜欢的是“智多星”吴用,因为他十分的聪明,善于用计,梁山打的大多胜仗都是他出的计策,将敌人打的落荒而逃,他的故事也告诉了我们,凡事都要动脑子,不能还没思考就行动,像李逵那样冒冒失失的,结果就会失败,因为吴用的足智多谋,所有,我才喜欢他。

读《水浒传》,我也知道了:之所以农民要起义反抗,主要是宋朝那个时期腐败无能,人民生活十分辛苦,哀鸿遍野,民不聊生。所以,我们现在要好好学习,长大后才能建设好我们的国家,更好的为人民服务,绝不能让这样的事情再次发生。

这本书将人物描写的绘声绘色,故事生动有趣,我推荐给大家读一读,希望更多的同学都能喜欢。

《水浒传》读后感范文7

今年暑假我看了一本书,叫《水浒传》。

书里讲到:“当年天下瘟疫流行,洪太尉奉天子之命来到龙虎山上的上清宫,找张天师祈禳瘟疫。在寺里,有封锁魔君,他把它打开了,结果冒出36天罡星,72地煞星,一百半八个魔君。后来王伦到梁山泊落草,到晃盖杀了王伦,晁盖收纳各方好汉,宋江就在这时入伙的。晁盖死后,宋江一月发现一百单八位好汉。朝廷招安后,他们破辽,又破方腊,最后只剩下三十二员,后来宋江、卢俊义被奸臣毒死。

他们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们替天行道,仗义疏财,专等朝廷招安,民心归顺,所以得一百单八员。他们的后来之所以失败,是因为当时奸臣当道,有人仅凭踢球踢得而当上大官,以私报公,瞒着皇帝做事。还有,制度上有问题。首先宋太祖要求不得杀文官,其次是宋军军队人虽多,但战斗力很弱。这也是王安石变法失败导致的悲剧。施耐庵是元末明初的人。却写宋代的事情,说明他反思宋代的制度,提醒当权者。

宋江可以用一个字概括,就是忠,最后奸臣要用药毒死他时,他惟恐李逵要造反,先把李逵毒死了。李逵他就像子路一样,很鲁莽,会惹事。但他为人很正直,作战十分勇猛,宋江十分喜欢他。吴用和花荣,他们义气很重,当知道宋江和李逵被毒死后,十分悲痛,于是自杀在宋江墓前。其实他们的精神都体现在梁山泊好汉们的精神,所以他们义气相投,正巧聚在一起。

他们也不是十全十美,很多人急于立功,导致战死,李逵他的脾气很暴躁,所以天天惹事。秦明急于立功,导致战死,关胜因为喝醉了酒骑马,导致跌死。。这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的小说,挟击了当代政治的腐败,和赞颂了好汉们的精神,塑造了多个人物形象。它的语言与思想都达到了非常深的境界,也给后人竖起一个榜样,让后人学习他们并反思。

希望大家也能看看水浒传。

《水浒传》读后感范文8

《水浒传》一书记述了以宋江为首的一百零八好汉从聚义梁山泊,到受朝廷招安,再到大破辽兵,最后剿灭叛党,却遭奸人谋害的英雄故事。读完全书,印在我脑海里挥之不去的只有两个字:忠,义。

忠,即是对自己的祖国,对自己身边的亲人,朋友尽心竭力。宋江在种种威逼利诱之下,仍然对自己的祖国忠心耿耿,这就是忠;林冲的妻子在林冲被逼上梁山之后,对高俅之子的欺负,宁死不屈,最终上吊自杀,这也是忠。在当今这个社会中,相信很多人都能做到一个“忠”字,但是,却很少有人能够做到一个“义”字。

“义”字,包括了太多的内容。《水浒传》中一百零八好汉为兄弟,为朋友赴汤蹈火,两肋插刀,就只为了一个“义”字;为人民除暴安良,出生入死,也只为一个“义”字。由此可见,一个“义”字虽然只有三笔,有时却要用一个人的生命去写。在现实生活中,给人让座几乎谁都可以做得到,但救人于危难之中却不是谁都可以做到的。因为它需要有相当的勇气,甚至是一命换一命的决心。

《水浒传》读后感范文9

最近,我读了《水浒传》这篇小说,书中有108个英雄人物,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武松打虎》这一段。小说中主要描写的人物是武松,武松到一家“三碗不过岗”的酒店喝了十八碗酒,付完钱准备向山上走,店家对武松说:“客官,别上山去,山上有只老虎,会吃人的,你一个人上山,老虎一定会吃了你的。”武松不信,硬要到山上去,店家奈何不了武松,便让武松走了。他走了一会儿,看见一座山神庙,走到庙前,见庙门上贴了一张榜文,便停了脚步读了起来,读完后武松相信山上真有老虎,然后准备回到店中。但他想到:“我如果回去,一定会被店家笑话的,没有捉到老虎,绝不回去。”然后转身朝山岗走去。

武松走了一阵,酒力发作,全身热起来,一只手拿着棒子,一只手把衣服拉开,踉踉跄跄,直奔乱树林来。看见一块光滑的大青石,把棒子放在一边,正准备睡觉,忽然,刮起一阵狂风,刮风处跳出一只大老虎。当我读到那只大老虎咬人的时候只是一扑,一掀,一剪,三下打不到,老虎已经没劲了。当时,我真为武松感到高兴啊。现在该武松打老虎了,经过一番打斗,武松终于打死了老虎。

从这段故事中,我懂得了只要去勇敢面对危险,什么事都能化险为夷。在平时的学习中,生活中,有些人胆小怕事,所以有些事没有做成。有些人非常勇敢胆大,因此,许多事情都顺利完成了。我的胆子也很小,爸爸经常鼓励我要做一个勇敢的男子汉,看过这段故事我知道自己要好好学习,做一个像武松那样的人。

《水浒传》读后感范文10

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总算被我啃完了,好辛苦!不过,我总算明白了很多道理。不必说宋江和小旋风柴进的仗义疏财,也不必说武松漂亮的醉拳,吴用的足智多谋。单说天真烂漫的李逵,他颇有些野,一身鲁莽庄稼汉和无业游名的习气,动不动就发火,遇事不问青红皂白,总是一说二骂三打。结果不是吃亏就是后悔,但是却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气概,最重要的是他身上有一种英雄气概,有一种愿意为兄弟两肋插刀的仗义,他这一点让我尤其感动。

我试想,假如让他来到我的身边,相信没有多少人能有他这样的魅力。这不是因为他的相貌,也不是因为他有所么高挑的身材,更不会是他有大把的财富,就一点,就是他那在别人眼中芝麻大的优点。请不要小看他那芝麻大的优点,在这世界上就要灭绝了。

我总觉得我们在生活中对于朋友甚至亲人少了一份亲情,少了一份哥们儿友情。

我清楚的记得,在我咿咿呀呀学语时,我经常毫无顾忌的到邻居家吃饭,没有礼节,没有拘束,只有欢乐。邻居家的姐姐现在和我还是和原来一样好。在我哭着闹着不上幼儿园时,我们和邻居经常一起聊天,但是我们开始装上了一扇木门。

现在当我知道为了未来奋斗的时候,我家的门也变成了三厘米厚的防盗门。这就像一条河,让我们和邻居的感情隔在天地两岸。这就像《礼记》里说的:“今大道即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

水浒传读后感 篇10

《水浒传》这部名著记述了以宋江为首的一百零八好汉从聚义梁山伯,到受朝廷招安,再到破辽兵,最后剿灭方腊,却遭朝廷里奸人谋害的英雄故事。看完全书,让人有些惋惜结局的同时,让人印象深刻的就是两个字:忠、义。

忠,即是对自己的祖国,对自己的上司,对自己身边的亲人,朋友全力以赴。宋江在经历各种磨难的时候,仍然对大宋朝廷忠心耿耿,这就是忠;被叛军俘虏,宁死不肯投降,这也是忠。在当今这个社会中,很多人都能做到一个“忠”字,但是,却很少有人能够做到“义”字。

一个“义”字,包括了很多的内容。《水浒传》中的一百零八好汉,为兄弟朋友赴汤蹈火,在所不辞,就是为了一个“义”字;为平民百姓除暴安良,仗义行事,也是为一个“义”字。所以说,一个“义”字虽然只有三笔,但有时却要用实际行动来证明。现实生活中,一些小忙大家都可以做得到相互帮助,但救人于危难之中却不是谁都可以做到的。因为它需要有相当大的勇气,有时需要将生死置之度外

《水浒传》考点导析 篇11

一、了解作者及成书背景

本书作者施耐庵,元末明初人。北宋末年宣和年间爆发了以宋江为首的农民起义,规模不大,声势却很盛。后来他们接受了“招安”,也就是向官方投降,但最终宋江等人还是被朝廷杀害了。作者把长期流传在民间的水浒故事进行加工整理,完成了至今的《水浒传》文本。

二、把握主要思想内容

《水浒传》描写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就是社会的黑暗和腐朽,特别是上层统治阶级的罪恶造成了“官逼民反”。在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地直接地描写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小说十分生动的描写了被压迫者先后走上造反之路的过程,歌颂他们的反抗精神和正义行动。

三、知晓主要人物及绰号

《水浒传》塑造了大批生动的人物形象。《水浒传》中共有108将,天罡星是36人,地煞星72人。108将中如宋江、武松、鲁达、林冲等至少有20位以上是形象鲜明、令人历久不忘的。他们都带有明显的传奇色彩,作者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加以升华、提高,寄托了人民英雄主义的理想。此外,还有一批非常生动的人物,如王婆、潘金莲、何九叔等。阅读时,我们要能熟记主要人物的绰号。如:及时雨宋江,玉麒麟卢俊义、行者武松,花和尚鲁智深,黑旋风李逵,青面兽扬志、大刀关胜、双枪将董平、美髯公朱仝、金枪手徐宁、急先锋索超、混江龙李俊、浪子燕青、金眼彪施恩、笑面虎朱富。三位女将:一丈青扈三娘、母夜叉孙二娘、母大虫顾大嫂。还有身怀绝技的三位英雄:善盗的是鼓上蚤时迁、善射的是小李广花荣,善行的是神行太保戴宗。这些常是命题的重点之一。

四、概括主要人物的性格

梁山英雄好汉在性格上的共同特征是:爱打抱不平,重友情,讲义气,但各个人物的性格又有所差异。如:鲁智深虽然急躁莽撞,疾恶如仇,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但他到底当过军官,显得粗中有细。李逵天真、、坦诚、毫无心计,但头脑简单,直率鲁莽,往往好心办坏事。武松是一位打虎英雄,本领高强,有胆有识,光明磊落,干练果断。林冲是梁山上著名的英雄,在处理妻子被人调戏的事情上开始是容忍退让、息事宁人,但在风雪山神庙、火烧草料场后,忍无可忍,才奋起反抗。被金圣叹称为“上上人物”。

五、熟知主要故事情节

人物的性格是通过故事情节展示的,阅读时要抓住与主要人物相关的故事情节。如与林冲相关的:雪夜上梁山、风雪山神庙、火烧草料场、棒打洪教头、火并王伦;与鲁达相关的:拳打镇关西、倒拔出垂杨柳、大闹五台山、火烧瓦罐寺、大闹野猪林、单打二龙山;与武松相关的:景阳冈打虎、醉打蒋门神、夜走蜈蚣岭、大闹飞云浦、醉打孔亮;与宋江相关的:怒杀阎婆惜、三打祝家庄、大破连环马、三败高太尉、大胜纪山军、智取润州城;与吴用相关的:智取大名府、智赚玉麒麟、赚金铃吊挂。

《水浒传》的人物和艺术 篇12

下面, 重点对小说中几个代表性人物进行评析:

一、宋江

宋江是《水浒传》故事情节展开的主要人物, 也是小说的一号人物, 同时也是学术研究过程中争议最多的人物。宋江人称“及时雨”, 刚刚出道是在山东郓城县任押司一职, 整天就是写一些文章而已, 是一个无名的小吏、, 整日舞文弄墨, 书写文书。晁盖等七人截取生辰纲后, 被官府通缉, 宋江将消息提前告知七人后得以逃脱。宋江老婆阎婆惜得知宋江私通梁山后, 趁机威胁宋江, 宋江一怒之下杀死阎婆惜, 逃亡沧州, 被逼上梁山。后来做梁上首领, 受朝廷招安, 封为武德大夫, 最后被奸臣所害。那么如何评价宋江的一身?很多人对其看法不一, 最早对宋江进行评价的是金圣叹, 说宋江是一个小层人, 主要对其进行贬斥的态度。宋江自己也说过:貌黑身矮, 出身小吏, 文不能安邦, 武不能服众。这说明宋江对自己有一个人清醒的认识, 这就使常人对宋江不是很喜欢, 但是我们在研究和分析一个人物的时候不应该是以个人的好恶为标准而是以实际和理性出发。现在从宋江的出身、思想性格和生活道路几个方面来分析。

1、《水浒传》在宋江出场说宋江是在家务农, 主要做农田耕种, 后来到郓城县做押司一职, 他文采较好, 熟悉历史等。

2、宋江自小读书, 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并且精通刀笔。

从他的出生经历和性格使宋江非常具有正义感, 并且同情百姓疾苦, 并且谨慎, 有一定的谋略。这是因为他做过小吏, 懂得一些官场之道和法律。宋佳到梁山后, 处理一些问题都考虑比较全面, 有很多人说其虚伪, 这不过是他处理问题的一种手段。如俘获秦明, 让位卢俊义等事情。朝廷抓他后, 别人解救他的时候, 他却说这是国家的法律。

3、宋江是一位讲义气的好汉, 放走晁盖, 当国家法律与个

人义气发生矛盾的时候他选择了义气, 同时为了梁山杀死阎婆惜, 这都为梁山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4、宋江上了梁山之后, 后来成为梁山的首领。

在自己也说自己文治和武功都不行, 那么为什么成为梁山的首领呢?这是由于宋江有以下优点:仗义疏财, 有一定的影响力, 当兄弟有困难时一定全力相救。有一定的领导能力和军事指挥能力。如三打祝家庄战役战法的运用。

5、受招安以后, 宋江带领梁山义军一心为朝廷。将聚义厅改为忠义堂, 这对梁山来说都有较大的有影响。

6、在招安后, 把梁山的大旗由替天行道改为顺天护国, 并

说过朝廷不负我, 我不负朝廷的话语, 并在征方腊的战役中付出了惨烈的代价, 这说明他强烈的爱国思想。

7、悲催的结局。

征服方腊后, 原本的108位好汉只有27个, 其他的不是牺牲就是出走了, 但是面对付出朝廷并不信任他, 并将其毒死。

宋江的一身是光明磊落的, 现实仗义英雄, 招安后是忠臣, 最后是悲惨的结局。

二、李逵

李逵是作家写的比较多, 个人性格鲜明的人物之一。他具有农民的淳朴和粗放的性格, 且敢于反抗, 有正义感仗义等特点。对李逵的评价一直都比较高, 一方面是其忠义勇猛, 另一方面是因为他淳朴可爱。但是笔者却不这么认为, 主要有以下几点:

1、在李逵身上有一股流氓习气, 不是农民的厚道天真, 这

主要表现在喜欢赌博、抢劫、说粗话等, 和一般的无赖没有什么区别。如果把抢别人东西而说成天真也就太可笑了。虽然说李逵作战勇猛但是敌我不分, 不知道有多少冤魂死在他的斧下。

2、奴才意识。

在小说中一再表笑李逵的反抗意识, 以他反对招安行为中可以看出, 但是从招安后的当官, 可以看出其内在潜伏的动机。李逵虽然勇猛, 却死在自己最信任的打个宋江手里, 这说是一个极大的反讽, 可以说是作者的有意为之。

三、武松

武松在小说一出场并不是非常的光彩, 显得非常的落魄, 因打架而柴进府上的。但在府中因性情暴烈不受大众的欢迎。这时在武松的身上很难豪侠之气。景阳冈打虎, 武松这一英雄形象立时光彩起来, 转眼成为威震四方的英雄。而景阳冈打虎一节也将前文武松外形描写所作的铺垫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其间体现了武松刚勇豪爽, 毫无畏惧的英雄气概。爱憎分明、敢作敢为的武松灵台前愤斩潘金莲, 狮子楼怒杀西门庆, 报恩义助施恩, 武松知恩图报, 嫉恶如仇。看透世事黑暗, 武松走上反抗之路。

《水浒传》是一部农民起义的深动画卷, 不但完整展现了宋代的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 而且梁山好汉是非常引人关注, 且深入人心。他们侠肝义胆, 敢报天下不平, 其性格光彩照人, 令世人敬仰。《水浒传》在艺术上所取得了的成就, 人物形象的深动塑造就是其重要的推动力。尽管人物形象刻画上带有理想色彩, 但是他根植当时的时代土壤, 通过细节、心理、行为刻画, 展现了人物性格, 使得作品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

摘要:《水浒传》中国四大名著之一, 无论是学术界还是阅读阶层对其评价很高。本文通过分析小说中的几个代表性的任务人物, 从而揭示评析《水浒传》在艺术上所取得的成就。为《水浒传》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依据。

关键词:《水浒传》,典型人物,艺术成就

参考文献

[1]、施耐庵.水浒传[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5.

[2]、田恩铭.试论《水浒传》中的人物[J].名作欣赏, 2010, (11)

上一篇:新教师试用期考核鉴定表(新教师转正时填写)下一篇:房屋租赁合同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