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占据空间吗片段教学设计

2024-11-18

空气占据空间吗片段教学设计(共6篇)

空气占据空间吗片段教学设计 篇1

《空气占据空间吗》片段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空气占据空间吗》是小学科学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六课时的内容。是在学生已认识到空气确实存在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空气和其他物质一样,也能够占据空间。由于三年级的学生还没有建立空间的概念,对空气占据空间的理解还需要更多的直观的实验来帮助理解和加以证明。因此,本课概念的建立旨在通过引导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从而对空气占据空间形成科学的认识。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空气占据空间。

2、过程与方法:学会用实验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解释。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乐于交流与倾听、在实验中善于观察与思考的良好习惯,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乐于探究的精神。教学准备:

小组实验材料:烧杯、纸巾、水槽、橡皮泥、吸管、矿泉水瓶。

第一环节:故事导入,引出概念

师:同学们,《乌鸦喝水》的故事都听过吧。我们一起再看看。师:边视频播放,边讲故事。(一只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乌鸦看见一个瓶子,瓶子里有水,可是,瓶子里水不多,瓶口又小,乌鸦喝不着水,怎么办呢?乌鸦看见旁边有许多小石子,想出办法来了,乌鸦把小石子一个个地放进瓶子里,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了,乌鸦就喝着水了。)师:同学们,聪明的乌鸦是怎样喝到瓶里的水呢?

生:老师,我知道,乌鸦把小石子放入水中,是小石子占据了瓶子的空间,让水升上来的。

师:哇,你太厉害了,一下子就说出了这么重要的两个词——“占据”和“空间”。(板书:占据空间)那什么是占据空间呢?你来。师:这位同学说得太好了,是啊,瓶子里装着水,水占据了瓶子的这部分位置(边比划边讲解),我们把物体所占据的位置或地方叫做空间,也就是说水占据了瓶子的这部分空间。第二环节:实验探究:空气占据空间吗 活动一:“纸不湿”实验

师:那老师这个杯子呢,(稍作停顿)是不是空空的,什么都没有呢?

师:有空气,那么看不见,摸不着的空气也会像水那样占据着杯子的空间吗?同学们猜测一下。

师:你说。你呢,同意他的意见吗?你也认为空气占据着杯子的空间。

师:可是这空气啊,既没颜色,也摸不着,我们可怎么看见它确实占据着空间呢? 师:如果空气占据着杯子的空间,当我把杯子倒扣在水中时,水会不会流进去?

师:为了便于同学们观察,老师给这水加了点颜色,并往这杯子里塞一团纸巾,再把杯子倒扣在水中,同学们猜猜,杯子里的纸巾会怎么样?说说你的理由。

师:喔,你认为纸巾会被浸湿染红,里面有水;而你认为纸巾不会湿,因为里面是空气,没有水。

师:如果纸巾被浸湿染红,说明了什么呢?如果纸巾没有被浸湿染红,又说明了什么呢?

师;想不想亲自动手试试。实验前,请同学们注意屏幕上这几点:(1.将纸巾揉成团,塞到杯子底部,不能掉下来;2.将杯子竖直倒扣到水中,再将杯子竖直从水中拿出来,杯口朝下;3.用桌上的纸巾将杯子先擦干后,取出杯内纸巾看看有没有湿。)师:看懂了吗?有没有什么不清楚的或疑问可以提出来。生:我有一个问题,为什么要把杯子竖直倒扣在水中,如果不竖直行不行?

师:耶,这位同学有一双慧眼,很善于发现问题,是啊,如果不竖直会怎样呢?(稍作停顿)开始动手做一做吧。

师:同学们,做好了吗?谁来和大家分享一下你的成果,并说说你的理由。

师:你来,你的纸为什么没湿,说明了什么?

师:你同意他的说法吗?同意,你也认为是空气占据了杯子的空间,水进不去。

师:同学们很会分析,纸没湿,说明了空气会占据空间。生:老师,他们的纸湿了,因为刚才他们做实验时,杯子是斜的。师:这位同学真细心,对啊,为什么杯子歪了,纸就会湿呢? 师:你说,哇,这位同学表达能力很强,也善于思考,是的,当杯子没有竖直时,空气会从杯子中跑出来,这调皮的水就趁机钻进来占据了杯子的一部分空间,所以,纸就被浸湿了。活动二:“空气挤水”实验

师: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很清楚地看到了空气也象水、小石子一样都会占据空间。聪明的乌鸦能用小石子把瓶子里的水挤出来,那更聪明的你们能不能利用空气把这个瓶子里的水挤出来呢?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师:有想法了吗?

生:嗯,我们组打算用吸管往瓶子里吹气,把水挤出来。生:我反对,吹进去的空气会再跑出来,所以要先盖盖子,并在盖子上挖个洞,再往里面吹气。

生:那也不行,如果挖的洞太大了,空气也还是会跑掉。师:是啊,那怎么办?你打算怎么做?

师:真是个好办法,用橡皮泥封住瓶口,空气就跑不掉了,可是瓶子里的水也出不来了呀?你有办法了。师:为什么要用两根吸管?

师:很有道理,一根用来吹气,一根让水流出来。老师先来试下(两根吸管都在水面上),水怎么不流出来呢?你说。生:老师,你吹进去的空气,从另一根吸管跑了。

师:是哟,这空气就是爱乱跑,那怎么办? 把吸管插到水里面。师:我们班的同学太棒了,真像个小科学家,学科学就需要你们这种勇于探索的的精神。师:那你们的想法是否正确呢?

生:实验,做实验,做完实验就知道了。

师:耶,这位同学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思路,那就是做实验来验证。

师:老师已经为每一小组准备了几样材料,实验之前老师这里有几点温馨提示,请看大屏幕:(1.注意卫生,不能用嘴去吸瓶子中的水。2.做实验时,请将出水的吸管口对准水槽,以免弄湿桌面。3.认真观察发生的现象,并思考这现象说明了什么。4.实验完成后将实验装置统一放置在桌面上。)清楚了吗,开始实验。师:你们组做成功了吗?是怎么做的?愿不愿意上来展示一下你们的实验过程?

师:(请举手的一个小组上来展示。)呀,真的流出来了,那你知道是什么原因把水挤出来的,说明了什么?

师:是空气把水挤出来的,真会动脑筋,还有哪个小组和他们做法不一样的,也能把水挤出来?

师:(请另一小组小台展示。)知道水为什么会流出来吗? 师:说得真好,是因为空气占据了瓶子的空间,把水挤出来的。第三环节:总结

师:同学们,你们今天的表现都很出色,老师为你们骄傲。今天这节课,我们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思考等,通过自主探究知道了空气占据空间,生活中还有很多空气占据空间的例子,下节课我们再来交流。

师:我的片段教学展示完毕,谢谢大家!

《空气占据空间吗》说课 篇2

一、说教材:

本课是学生在学习《我们周围的空气》后,对空气有一些基本认识的基础上的进一步延伸。在尊重教材编写意图和学生认知特点的基础上,我对教学内容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增加的一个板块是:认识什么是占据空间。其目的是考虑到三年级学生在本课以前对“占据空间”这个概念并了解,而本课又是紧紧围绕“占据空间”在做文章,所以有必要在新课之前引导学生知道什么是“占据空间”。改动的一个实验板块是:听话的乒乓球实验,这个实验改进后,变静为东,直观易懂,更加符合三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操作简单又卫生。删除的一个板块就是水和空气的比较。

二、说学情:

三年级的学生已学习了《比较水的多少》一课,建立了体积的概念,学习了第五课《我们周围的空气》,对空气的特性有了更多的感性认识。但是还没有建立空间的概念,而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气体,对空气占据空间科学概念变得抽象,难以理解,还需要更多的实验来证明。

三、说目标: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能力的实际情况,以及本单元的要求,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科学概念:空气占据空间;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体积)是可以变化(被压缩或扩张)的。

过程与方法:用实验的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用对比实验控制条件的方法,进行观察;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解释。

情感目标是: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形成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四、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情况,把认识空气也要占据空间确定为本节的教学重点

根据三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已有的知识储备、理解能力确定用实验探究的方法证实空气占据空间,理解空气占据空间的大小是可以改变的为本节难点。

五、说教法与学法:

本节课是探究实验课,倡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创设以科学探究为主的观察法、实验法、演示法,通过引导学生亲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激发对科学的兴趣,主动地获取知识,内化概念,从而形成科学的态度和科学探究的能力。

六、说教学过程:

本课的教学过程我分为“用实验证明空气占据空间”、“ 进一步用实验验证空气占据空间及空气占据空间的变化”、“ 拓展延伸教学”三个步骤。

第一个环节:激趣引入,提出问题

以“乌鸦喝水”动画故事,激趣导入,这样导入比较适合学生喜欢看动画片的心理特点,既能调动学生的探究兴趣,更能使他们直观形象地看到乌鸦是怎样喝到水的。从而使“占据空间”这个抽象概念具体化,使学生理解什么叫占据空间。

当学生知道液体和固体都能占据空间时,充满幻想和好奇心的他们便会不由自主产生疑问“空气是不是也会占据空间吗?”从而自然过渡到实验探究环节。空气占据空间吗?引出本节课探究问题“空气占据空间吗?”,学生的探究欲望再次被激发,进而自然过渡到本课的第二环节: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第二个环节: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探究一:利用空气挤出瓶中的水

提出问题之后进入验证环节,瓶中装有一些水,有一块橡皮泥和几根吸管,在不倾斜、不挤压瓶子的情况下,利用空气把水从瓶中挤出来。学生设计实验方案与实验。想出了用管子吹气的方法,并上台演示,果然利用空气可以挤出瓶中的水。实验成功后,师生交流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重点引导学生解释实验中发生的现象。

探究二: 听话的乒乓球实验

方法一:将一个乒乓球放入盛水的水槽中,用去底的塑料瓶罩在乒乓球的上方,然后竖直压入水底,先让学生猜测乒乓球会在水的什么位置?随后学生验证,发现乒乓球也随着压入水中,停留在水槽底部,说明瓶子的空间被空气占据了,水就进不去了。

方法二:在此基础上提出:“你有没有办法让乒乓球到水底、在水中、再到水面?”学生围绕问题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并交流设计的方法。此后,学生亲自验证,搜集与“空气占据空间”有关的更多事实。用拧瓶盖、瓶上扎小孔等多种方式控制空气在瓶中的进出,空气出来了,让出了空间,水就流进去了,球也就漂上来了。基于清晰的事实,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的归纳概括,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感悟“空气占据空间”这一概念,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认识。

第三个环节:对比探究,深入探究

我是让学生充分利用注射器对比实验法。学生分别用注射器抽入同样多的水和空气,用手或橡皮堵住管口,用同样大的力(保证实验公平)向下压或向上拉注射器的活塞,对比得到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体积)是可以变化(被压缩或被扩张)的。

第四环节:拓展延伸,学以致用

空气被压缩的应用,对新知识的强化,符合《新课标》要求,通过科学课程学习,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七、说预期效果

本节课主要以三个探究活动为主,通过实验观察、比较等学习方法进行探究,认识空气占据空间,且空气占据空间的大小可以变化,学生能学以致用,利用空气能被压缩的性质解决生活问题,学生从空气的感性认识逐渐形成理性认识。

《空气占据空间吗》教学设计 篇3

南坪小学

郝晓丽

教案背景:

科学课程要求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探究、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创造性地感受、鉴赏科学知识。在实际的教学中,考虑到三年级上学期学生刚刚接触科学这门学科的实际情况,在尊重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进行这样设计:理解两个科学概念:空气占据空间;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体积)是可以变化(被压缩或被扩张)的。而恰恰这也是最重要的,要让学生明白空气与其它物质一样是能够占据空间,但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是可以改变的,认识到空气也是一种物质。这样就能保证学生的探究活动是积极主动的,有效的探究经历是真实而深刻的。

教学课题: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六课时《空气占据空间吗》

教材分析:

《空气占据空间吗》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六课时的内容。学生虽然在前面的内容中已经认识到空气在我们周围存在,但对空气占据空间的事实缺乏认识,学生也没有真正尝试去揭开空气的神秘面纱。因此教授本课的目的是引导学生通过科学探究活动,对空气形成科学的认识。

教学方法:

本课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空气占据空间;第二部分空气占据空间的变化。第一部分内容通过“空气挤水”、“纸的奇遇”这两个活动,并借助可见媒介——水,使学生更加清楚地观察到空气占据空间。同时使学生感受一种新的科学研究方法,即借助不可见物质对可见物质的扰动来研究不可见的物质。第二部分的内容,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实验控制条件的方法,进行观察空气占据空间的变化,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解释。达到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形成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空气占据空间;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可以变化(被压缩和扩张)的。

2、过程与方法:用对比实验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解释。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形成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探究空气占据空间。教学难点:

理解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是可以变化的。教学准备:

小组实验材料:透明玻璃杯、纸巾、玻璃水槽、、橡皮泥、注射器2个、实验记录单、毛巾

演示实验材料:注射器、矿泉水瓶(带吸管)教学过程:

课前游戏:抢椅子--当音乐声响起的时候,4位同学围着椅子跑;当音乐声停的时候,你们就抢坐在椅子上,一把椅子上只能坐一人,没抢到的同学被淘汰。

一、故事引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你们都听过《乌鸦喝水》的故事吗?谁能够给大家讲讲呢?

故事中聪明的乌鸦是怎样喝到水的呢?瓶中的水又是为什么会上升呢?

(石子有一定的体积,扔下去的时候,小石子占据了水的位置(空间),所以水没位置了,就升上来了。我们把物体占的位置或地方叫“空间”。

举例:粉笔占据粉笔盒的空间,同学们和桌椅占据了教室的空间。

二、内容研讨。

活动一:提出问题进行猜测

1、如果周围没有小石子,还有哪些物体也会占据空间使瓶子里的水上升呢?

2、你们的办法真多,说出了这么多能够占据空间的物体,其实在我们的周围,像水、小石子等固体和液体都要占据空间。那么看不见摸不着的空气会占据空间吗?

3、学生大胆猜测 活动二:

1、老师遇到一个问题:瓶子里有一些水,不倾斜瓶子,你们能不能利用空气把水从瓶子里挤出来?

实验材料:橡皮泥、吸管、瓶子 先讨论一下。

想一想:①橡皮泥有什么用?②你怎样让空气进入瓶中?③你又用什么办法利用空气去挤水?

2、请大家仔细观察老师是怎么做的。

(用橡皮泥封住瓶口,从一根吸管向里吹入空气,水从另一根吸管挤出来了。)

3、大家讨论一下,为什么会这样呢?

(空气和小石子的作用是一样的。空气占据了水所占据的空间,把水挤上来了。)

4、橡皮泥在这里的用处是什么呢?(堵住瓶口,不让空气跑出来。)

5、老师小结:刚才的实验说明空气和固体一样也能占据空间。(板书:空气占据空间)

活动三:“纸的奇遇”

1、出示透明玻璃杯:同学们这是一个透明的玻璃杯,它里面有什么?(空气)

2、教师讲解,将纸巾塞入玻璃杯后倒扣入水槽中,预测:杯中的纸巾会不会被水浸湿?

3、这只是我们的猜测,想知道到底会不会湿,就要做实验。

出示实验要求:

1将纸巾揉成团,塞到杯子底部,不能掉下来;

2将杯子轻轻地竖直倒扣下去一直压到底,不能松手,再轻轻地将杯子从水中拿出来,杯口朝下;

3用桌上的毛巾将杯子先擦干后,取出纸看看有没有湿。

4、小组汇报:

在刚才的活动中你们看到了什么? 说明了什么?还有哪个小组想补充?(纸没有湿,说明杯子里水进去了没有?水为什么进不去?杯子里有空气,空气占据了杯中的空间,水就进不去了)

5、不成功的小组反思:为什么纸湿了?(倾斜,有气泡)

6、小结:这种现象说明了空气可以占据空间。活动四:空气占据空间的变化

1、好了,同学们,现在我们可以很肯定地说空气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它确确实实地存在,并且空气和水、石头等物体一样,可以占据空间。那么空气占据空间和水占据空间有没有什么不同呢?

2、(出示注射器)请同学们看,这是什么?介绍各部分名称(筒身、刻度和活塞)它都可以怎么玩?下面我们就用往里压和往外拉的方法来研究水和空气占据空间的变化。

3、出示实验要求:

(1)用2个注射器分别抽取同样多的水和空气。(怎样做到同样多?抽到相同的刻度)

(2)先将管口堵住,然后用一些力把活塞往里压,注意一定不能让空气或水跑出来,仔细观察注射器中空气和水占据空间的大小变化,并填写好记录表;

(3)将管口堵住,然后用一些力把活塞往外拉,注意不要把活塞从筒里完全拉出来,仔细观察注射器中空气和水占据空间的大小变化,并填写好记录表。

4、方法听明白了吗?同学们先做压的实验做好记录后,再做拉的实验,开始吧!小组进行实验活动。

5、汇报交流:空气和水占据空间有什么特点?

(空气占据空间的大小会变化,水占据空间的大小不能变化。)

6、同学们,通过刚才的研究说说空气和水有哪些相同和不同?(出示维恩图,比较空气和水的异同)

7、老师解释:为什么空气能被压缩和拉伸,而水却不能呢? 当空气被压缩和拉伸时,空气占据注射器里的空间大小发生了变化,但里面空气的多少变了没有?是的,空气既没有跑出来也没有钻进去,如果原来注射器里面有6个空气宝宝,当它被压缩和拉伸时里面还是6个空气宝宝,空气宝宝的数量和大小没有发生变化,想像一下是什么发生了变化?

请小组同学讨论一下,试着做出你们的解释。

8、教师小结:空气是由许多微粒组成的,当我们用力压活塞时,微粒间的距离就会变小,空气占据针筒的空间就小了;当我们向上拉活塞时,微粒间的距离就会变大,空气占据针筒的空间也就变大了。

四、拓展应用

空气可以被压缩的性质在生活中还有着广泛的应用,你知道生活中哪些物体应用了空气可以被压缩的性质?

那么它们是怎样利用空气可以被压缩的性质的?请同学们在课后继续研究。

教学反思:

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是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它有别于原来的自然学科。现行的《科学》教材,课本里的文字明显变少了,也没有什么结论性的话语,更多的是让孩子去摸索、去探究,因此我们老师考虑更多的是每节课需要组织什么样的活动,准备哪些实验器材,让学生达到什么样的目标。

我上《空气占据空间吗》一课,注重较好体现以上观念,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灵活处理教材,正确使用教材。

教师在充分备课,理解教材的基础上,能立足教学实际,把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取舍、重组后,分解成以下三个活动:(1)空气占据空间吗?(2)“纸的奇遇”。(3)空气占据空间的变化。把画一画,即用图形来描述空气受力会产生压缩或扩张这一环节改成小组研讨。(因为空气本来就抽象,如果再用抽象的符号来表示难度加大了)。这样使教学内容更加顺畅,并有针对性和有效性,充分体现了用“教材教”这一课改新理念。

2、以活动为载体,以探究为核心。

整个教学过程教师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动手操作等实践活动,并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探究。使学生亲历问题的产生(空气也会像石子一样占据空间吗?)——猜测假设(会、不会)——操作验证(引导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动手实验:把矿泉水瓶中的水挤出;杯底塞入纸巾,杯口朝下垂直放入水中,看看纸巾是否会湿。并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这一现象)——得出结论(“空气”同“石子”一样也占据空间)„„从整个教学过程中不难发现,教师已成为学习共同体中的成员,在问题面前教师和孩子们一起寻找答案,在探究科学的道路上教师已成为学生的伙伴和知心朋友。也正因为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富有挑战性的探究场景,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才会高涨,学习才能做到入境、入心,也才有那感人的一幕,即学生发自内心的心声:“太好玩了”!„„这正是科学课程所要达到的效果——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

3、注重合作学习,培养良好习惯。

学生是否具有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直接影响到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本节课教师在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时,注重培养学生以下方面的良好习惯:(1)学会倾听。课中老师引领学生在与他人交谈时,做到认真而仔细地听取别人的发言,不随意打断或插话。听清老师的要求及提问,使其博采众长,弥补自己考虑问题的不足;(2)学会表达。仅仅会听还是不够的,课中教师能激励学生充分表达,为学生彰显自我,体验成功搭建了平台;(3)学会质疑。在交流过程中,教师

能正确引导学生敢于发表个人的见解,比如在肯定别人优点的同时,敢于质疑,积极辩论,最后达成共识。

资源检索:

空气占据空间吗片段教学设计 篇4

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了空气后对这个物质的进一步研究,本课有三个环节:一是空气占据空间吗?二是杯中的纸会湿吗?三是空气占据空间有变化吗?三个环节都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望,让学生自己动脑思考,动手验证,动口解释。

在教学中我先通过一个占座位的活动引出占据空间,然后再通过一个小的魔术,在杯底放一纸团,让纸团紧贴杯底,把杯子垂直放入水中,让学生猜测纸巾是否会湿,然后观察现象,纸巾是否湿了,来解释纸巾为什么不会湿,从而引出空气占据空间,那空气占据空间的情况又会怎样呢?来引出第二个活动,通过对比实验使学生明白空气可以被压缩或扩张,而水是不可以被压缩或扩张的。最后通过乌鸦喝水这个故事,不允许往瓶子里添加任何物体,也不允许倾斜杯子,怎样来帮助乌鸦喝到水呢?使学生学以致用。

空气占据空间吗片段教学设计 篇5

一、教学目标 : 1.过程与方法

(1)能对“瓶子里的气球为什么吹不大”做出合理假设,并能用实验来进行验证;

(2)能初步依照“问题—假设—验证—结论”的科学认知程序,做好简单的记录;

(3)能解释“气垫”复原的原因,并能根据假设设计验证性实验。2.知识与技能

(1)知道空气要占据空间,空气有质量,空气能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2)了解压缩空气在生产生活中的运用,能说出空气枪的原理;(3)会制作空气枪。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重证据和按照科学认知程序进行科学探究的科学态度和科学习惯;(2)会观察生活中相关的例子,知道所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准备: 1.空气占据空间:

演示——瓶子、气球(2~3套)。

分组——粉笔头、砖块、气球、塑料袋、玻璃杯、纸团、塑料瓶、水、水槽。2.空气有质量:

细木棍、细绳、大气球两个、大头针、胶泥、胶带等。3.压缩空气:

演示——充足气的大塑料袋。分组——塑料注射器、橡皮擦。4.制作空气枪: 废圆珠笔芯和小于笔芯内径的木棍;塑料注射器、湿纸团、橘子皮等。5.自制压缩空气水“火箭”、气枪等。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

1.猜谜: 奇妙奇妙真奇妙,看不见来摸不着,无孔不入变化多,动物植物都需要。2.学生回答。

3.谈话: 不错,谜底是空气。那么请同学们想一想,关于空气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4.学生交流。

5.谈话: 今天我们就来解决这些问题。先让我们来研究一下空气是怎样的一种物质。

(二)探究空气是否占据空间

1.提问: 这是一只气球,你们能把它吹大吗?(出示气球在瓶里的实验装置)如果我们来吹这个气球,能把它吹大吗? 2.学生假设。

3.推选几位同学来试一试。4.讨论: 气球为什么吹不大?

5.小结:由“瓶子里的空间被空气占据着”引出“有空间就有空气占据吗?”这一问题,并对这个问题作出假设。

(三)学生利用实验来探明空气是不是占据空间

1.谈话: 我们得出的假设是否正确呢?我们通过实验来检验,把一团纸塞进玻璃杯的底部,然后将杯子倒立放入水中,杯子不能倾斜,会发生什么现象呢?如果把杯子倾斜着放,又会产生什么现象呢? 2.同组的同学展开讨论。3.提出实验前的思考:根据刚才的问题,你认为应该准备哪些材料来做这一实验呢?实验可以分成几步去做?

4.同组的同学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展开讨论,开始设计实验。5.学生做把一团纸塞进玻璃杯底部的实验。6.各组汇报实验结果。

7.提问: 为什么在第一次实验中纸团没湿?而在第二次实验中纸团却湿了呢? 8.学生讨论,汇报讨论结果。学生通过分析纸团湿与不湿的原因,进一步认识空气要占据空间的性质。

9.教师帮助学生归纳概括,最后得出结论。

10. 师生共同总结:通过以上研究,我们知道了空气的又一个性质——空气占据空间。(板书课题:空气占据空间。)

第二课时

(一)探究空气是否有质量

1.教师出示两个雪碧瓶(一个装水,一个空的),提问:这两个瓶子里面有什么?哪个重?

2.提问: 这个瓶子里有空气,空气有重量吗? 3.学生讨论。

4.教师介绍器材,谈话:你们可以用这些材料设计实验来证明空气有没有重量。5.学生讨论。

6.学生汇报设计的实验方法。

7.教师提醒学生注意,实验时要尽可能地做到以下几点: ① 两只气球要吹得一样大; ② 一只气球表面贴一小块胶带; ③ 把两只气球分别系在长棍的两端; ④ 在长棍中间系上绳子,调节其位置,并用适量的胶泥配重,使长棍保持平衡; ⑤ 用大头针从贴胶带处刺破气球,观察发生的现象。8.学生分小组活动,并画下实验装置图和实验情况。9.学生汇报实验情况。10.师生小结。

(二)探究空气可以被压缩

1.教师出示一个充足了气的塑料口袋,提问:用手压“气垫”有什么感觉?松开手后会发生什么现象?这是怎么回事?注意用力不要太大,以防袋子破裂。2.学生分组实验。

3.学生汇报实验情况。解释活动中的感觉与看到的现象。4.教师指导学生想办法证明自己提出的假设。5.学生分组实验。6.学生讨论汇报。7.学生回答。

8.教师小结: 生产和生活中用到空气的这种性质的地方很多,只要我们勤动手、多动脑就一定能发现空气的这种性质能在更多的地方发挥它的作用。

(三)探究压缩空气有弹性和弹力

1.演示教师自制的空气枪,激趣:你想制作一个你自己的空气枪吗? 2.指导学生制作空气枪。

3.学生自选材料制作,玩空气枪。(强调:不要对着人)4.游戏: 比一比,谁射得远。5.讨论: 为什么有的空气枪射得远?

(四)总结

小学三年级空气占据空间科学实验 篇6

三:器材:

水槽,玻璃杯,干燥的纸张,毛巾 四:步骤:1:检查实验用品是否齐全 2:将纸团成一团,放入杯子底部,塞紧

3:将杯子口朝下。竖直放入水中,直至水没过杯底

4:将杯子从水中竖直提出来,用毛巾擦掉杯口的水,将纸从杯中取出,观察现象

(一)5再次将赛有干燥纸的杯子竖直放入水中,在水中慢慢倾斜,直到水进入杯子,观察现象

(二)6:将杯子提出水面,用毛巾擦掉杯口的水,取出纸团,观察现象

(三)7:观察现象,得出结论。8:整理实验器材

五:现象:

(一)纸团没打湿

(二)有气泡冒出

(三)纸团打湿

六:结论:

上一篇:和同学之间和睦相处下一篇:2006重庆中考英语试题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