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美术欣赏活动《红色中的和谐》说课稿

2024-10-04

大班美术欣赏活动《红色中的和谐》说课稿(通用11篇)

大班美术欣赏活动《红色中的和谐》说课稿 篇1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活动。

教师:小朋友们,你们最喜欢什么颜色?为什么?

二、欣赏马蒂斯的作品《红色中的和谐》,鼓励幼儿大胆地描述自己的感受。(播放作品欣赏)

1.教师出示名画《红色中的和谐》,引导幼儿观察画面中的内容。(播放作品欣赏“画上有什么”)

教师:这张纸上画了些什么?(有人站在桌边,桌上有花瓶,桌旁有椅子,很好看的墙纸……)这张画画的是什么地方?(家,从打开的窗户还可以看到外面的风景……)

教师:这张画画了室内和室外两个地方,室内有哪些东西?室外有哪些东西?(室内:人、桌、桌上有花瓶和水果,桌旁有椅子,很好看的墙纸。室外:粉红色的房子、树和草地、天空、花朵)

2.感知名画中颜色的运用。(播放作品欣赏“色彩”)

教师:这张画中什么颜色最多?(红色)哪些地方是红色的?(桌布、墙布)用了很多红色,给你什么感觉?(很暖和、烫、热闹、喜洋洋的……)

教师:如果画中全用红色是否好看?(不好看)那么画画的人除了用红色还用了什么颜色?(蓝色)红色和蓝色给人不同的感觉,我们称它们为对比色,画中哪些地方用了对比色?(窗外――冷色,室内――暖色;人的衣服――冷色,人的身后――暖色;墙布的花纹――冷色,墙布的底色――暖色)

3.感知名画中线条的运用。(播放作品欣赏“线条”)

教师:画中哪些地方用了直线?哪些地方用了曲线?(桌、椅、窗框用直线,花纹、窗外的树、人、花瓶用曲线)看曲线和直线你的感觉有什么不同?(直线――硬邦邦的,像树干一样,不动的……曲线――像蛇在扭,有翻跟头的感觉,像在动……)

4.教师小结:欣赏了画家的画,你们发现这位画家的画有哪写特点呢?(颜色很漂亮,色彩对比很强烈,画的东西都很夸张)

三、幼儿进行讨论与交流。

教师:这张画画的是一个漂亮的家。你们的家漂亮吗?你觉得自己家最漂亮的是什么?

教师:你能画一画自己的家吗?

四、教师分发绘画用品,让幼儿画一画自己的家。

教师引导幼儿大胆使用作画材料,发挥创造力与想象力作画。(播放我的家)

五、展示作品。

教师展示幼儿作品,引导幼儿自由欣赏,并请幼儿介绍自己的作品。

活动延伸:

0.教师向幼儿简单介绍画家马蒂斯及其作品特点。(播放画家简介)

020202022.欣赏画家马蒂斯的其他作品,激发幼儿的创作兴趣。(播放图片欣赏)

3.请幼儿把作品《我的家》带回家给家长欣赏。

附录:

作品简介:《红色中的和谐》是法国画家马蒂斯成熟期的代表作。画中描绘了一个室内的场景,其中有精心布置的桌子、衣着整洁的女佣、鲜艳的桌布和墙纸、两把椅子和一扇窗户;通过窗户,画家还描绘了一片室外的自然景色――绿色的草地、黄色的花朵、几棵树和一所房子。

在这里,画家以一块高纯度的红色平面,限定了整个房间内的空间。他把室内三度空间的物象,全都描绘在这块二度空间的红色平面上。他把蓝色的纹样分布在桌布和墙面上,从而在这红色平面上清楚地将那水平的面和垂直的面区分开来。值得注意的是,他在形态的表现上采取一种图形类比的方法。我们在画上看见,窗外的屋顶,与那把椅子形状相类似;花园里树木弯曲的枝丫,与桌面和墙壁上鹿角形花纹相呼应;而桌布上的花梗与女佣的头发,则用的是同一种简略的线条。

作者介绍:马蒂斯,法国画家,野兽派的创始人。野兽派主张印象主义的理论,使用大胆及平面的色彩、不拘的线条就是马蒂斯的风格。风趣的结构、鲜明的色彩及轻松的主题就是令他成名的特点。

大班美术欣赏活动《红色中的和谐》说课稿 篇2

最近在园内开展了一次美术欣赏教学的选拔, 这个活动使我对美术欣赏过程中的评价意义有了新的真正认识。在这次活动中先是活动教案的选拔, 我设计的大班美术欣赏活动《线条写真集》被选上了。开始还是沾沾自喜, 以为自己对美术欣赏活动是掌握了。但是具体的实施之后, 我就发现是一节失败的活动。目标是没有达到的, 没有“培养幼儿的审美情感。”孩子在说看到《黑色线条》想说什么的时候, 思维没有打开。只是纠结于表现的色彩、形状等, 没有将孩子们的创作能力挖掘出来。我没有将美术欣赏中的过程评价充分有效地运用起来, 让孩子们在真正感受美之后来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其中对于作品的联想和想象部分孩子们的表现不好, 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大班大部分孩子都是能区分什么是美、什么是丑, 并有了一定的审美标准, 但带有明显的个体倾向, 他们对于《黑色线条》这幅画用自己的评价标准来评价, 只是简单说出画面的基本特征。因为过程中我没有很好的总结评价孩子的观点, 让部分孩子的想法受到周围其他孩子评价的影响。这正是孩子们的年龄特点决定的, 他们审美标准还是比较模糊, 正处于初步的、低级的萌发阶段, 活动过程中我需要运用评价提升等手段引导孩子们自主感受和表达美。

二、二次执教收获、有效的对话过程评价

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教师的成长=检验+反思, 我想要有更好水平的提高就要好好地反思这节活动的问题。课后的反思中我想到这节活动没有成功的原因活动过程性的评价的不到位, 没有真正地运用好欣赏教学的意义。太在乎自己设计的三个环节“看”“听”“想”了, 让幼儿被画面的表面色彩和线条所约束, 没有发散幼儿的思维。欣赏教育将教育目的蕴于活动过程之中, 不仅重视幼儿获得知识的对与错, 多与少, 更关注幼儿的态度、情感、能力、责任心以及合作精神等个性品质的培养, 注重幼儿对过程的主体性体验, 注重活动过程本身对幼儿的教育价值。在人文环境上, 欣赏教学模式努力营造了一种为孩子们所接纳的、无威胁的、宽松的、愉悦的、开放的师幼关系。我没有真正地了解这些要求, 没有真正地完成这些要求。

对于欣赏活动来说, 孩子是从自己的心灵世界出发同艺术家、作品进行独特的对话活动的。这种对话活动是在欣赏者审美心理体验的进出上进行的, 这种审美心理体验超越了现实功利的单维情感, 与审美对象保持了适当的距离, 调动了多种审美心理功能共同活动, 将艺术家的情思意绪和审美创造在内心深处相互弥漫、交融, 然后将艺术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变现出来。

检查已有、系统学习、认真反思, 请教有经验的老教师之后, 感觉过程性的评价的重要性, 借用其他班级的孩子再次执教这节美术欣赏活动。活动中我在过程评价时多反问。让幼儿多说, 因为孩子才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没有过多的干涉幼儿的想法, 只是简单的对话评价。没有给他们拘束, 结果孩子们说得非常的好, 孩子们的想象力被充分地调动了起来。对于康定斯基的《黑色线条》 (这是一幅由线条与色块融合在一起的抽象画, 画家用绚烂的喷发的暖色块作为底色, 短促四射的黑色线条散布其中, 营造出一种视觉上的爆炸与热烈的感觉) , 幼儿都能欣赏到艺术作品的线条美, 培养了他们的审美情感。

三、三次执教验证、增加过程多角度评价

孩子们回答问题之后的简单对话评价, 进行形式思考以后, 还要帮助他们总结以帮助他们理清思路, 进一步加深体验, 同时这也是学习如何观察、如何比较等形式分析的方法。在这一过程中, 我的语言都应该是通俗易懂的、简明扼要的, 要让孩子们能理解。为了验证自己的想法以及从多次的执教之后了解更多过程性评价的意义, 我再次借班执教, 收到更多的有意义的效果。在过程性的评价中应该多元、多角度的评价。对孩子欣赏美术作品应采用多样的评价方法, 还可以采用互评等方式, 要充分肯定孩子们的进步和发展。

过程性评价的目的在于激发孩子们学习美术的兴趣和积极性, 使孩子们感受到自己的进步, 发现自己的能力和才干, 因而我要用肯定的评价方式是多鼓励、多表扬而没有否定和批评。即使有也要用“如果怎么样就会更好”等语言来表达, 以创造的新颖性、独特性等方面来衡量孩子们的想象, 促进孩子们个性的发展。多重视学生动机的激发、兴趣的培养、情感的交流, 多鼓励学生标新立异, 多留给学生创新的空间, 使美术教育以美的力量激励孩子们去发现美、鉴赏美, 创造美。

多次的开展了这节活动, 我感觉成功了不少是因为孩子们的表现更好了。我将孩子们看到《黑色线条》说的话写下来, 我感觉孩子是这个世界上最会欣赏美、创造美的人。

精彩的评价活动是教师全身心的投入, 在活动中是师幼的对话、碰撞、共鸣、教学相长。我感谢这节以失败开始以成功结束的美术欣赏活动, 它让我对于过程性评价有了更深入真正的认识:以幼儿为主体、有效的对话过程评价、增加过程多角度评价等等。我在今后的所有活动中一定要将过程性评价的精髓融入到各个活动之中, 让“评价之花”开满各个活动环节!

摘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中明确指出:“教育评价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美术活动中的过程评价是整个美术学习系统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从一次执教反思、影响性因素过程评价;二次执教收获、有效的对话过程评价;三次执教验证、增加过程多角度评价;让幼儿能够更多发挥出自己想要表达的美。

大班美术活动说课稿 篇3

目的是通过魔术与故事的结中幼儿的注意力,从而引出主题知道刻画老鼠的两个基本形。

1、利用图形掌握老鼠的基本画法。

(1)教师利用视屏转换仪出示一个浅兰色的小鸡蛋形卡片和一个深兰色的大鸡蛋形卡片。“小朋友,你们看我带来了两图片像什么?有什么不同?”(幼儿会说像鸡蛋、不倒翁的身体等,他们的颜色深浅不同,大小也不同。)最后教师总结这样一头大一头小的的图形是鸡蛋形,我们就把小的一个叫小蛋,大的一个叫大蛋。让幼儿明吠夹蔚奶卣饕蛭?馐亲楹侠鲜笸饷驳幕?拘巍?

(2)演示老鼠的画法。今天我要用这两个鸡蛋来变个魔术瞧小蛋和大蛋是一对好朋友,总喜欢在一起。瞧大头碰小头,小蛋再前大蛋在后非常亲密。小蛋在前引路需要眼睛和耳朵,大蛋需要拐杖跟着小蛋走。教师一边讲故事一边演示图片,并根据故事情节添画老鼠的耳朵、眼睛、和尾巴。你们看现在小蛋大蛋靠在一起像什么?(老鼠)那还缺什么呢?我们添上去试试究竟能不能变成老鼠?(教师请能力强的小朋友来画嘴巴和胡子)教师运用生动的故事语言来引申出老鼠的外形结构,能让幼儿感觉到图形组合的趣味性和奇妙性,在潜移默化中了解了老鼠的画法还要强调小蛋的小头画嘴巴,因为老鼠最大的形象特征就是尖头尖脑的嘴巴在头部的位置正确了老鼠基本形状就能掌控了。

二、幼儿通过操作创作老鼠的不同动态。这是本次活动的重点和难点。

根据我班的现有水平让他们学画一种新事物后马上进行不同情节或动态的创作难度很大。幼儿常常将构想表述得很精彩,可真正落笔时就六神无主了低声细语地说:“我不会。”而纲要在艺术的每个领域中都强调了克服过分强调技能技巧和标准化要求的偏向,发挥幼儿的创造性。为了能把幼儿的实际情况和纲要精神相结合,我设计了解决难点的缓冲环节起到一个由“输入”经过“转换”再到“输出”的作用。具体操作有两步。

1、出示老鼠的四个定格画面,让小朋友利用手中的两个图形来摆放一下画面上的动态。在操作中感知头于身体不同的摆放位置可以塑造出不同的造型,基本的图形是绘画的主要要素通过基本形的反复的搭配幼儿能直观感性的了解老鼠动态变化的规律。教师用语“小朋友,请你们用手中的两个鸡蛋也来变只老鼠,屏幕上面有三副图分别是老鼠的作侧面、正面、斜体向右的动作。幼儿可以自己选个喜欢的造型来摆放头和身体的动作,还要配上耳朵、尾巴。”在这一步中还隐藏着一个难点就是老鼠的耳朵的部位和头部动作的对应。幼儿在绘画中常常会将不同方位内的同一种事物用同一个画面表示,不会考虑到中心事物变了周围的连带事物也会随之变化。如画侧面的老鼠时一般都会将耳朵放在头的后上方。可是在画转头、正面向下窜、抬头时,有许多孩子还是会画在头的侧面。所以通过进一步的提问和操作来强化幼儿的这种方位感。教师说出一种老鼠的动态幼儿就利用图形摆出来。如“抬头的老鼠、向下冲的老鼠、向后扭的老鼠等”。幼儿摆放后同一组上的小朋友互相说谁的像.教师请放得不象的幼儿找出原因,提出修改方案。幼儿给动态的老鼠配耳朵是为了让小朋友在绘画的过程中引起注意,耳朵画的地方也是随着头部动作的变化而改变的,当头朝下时耳朵就朝上,头朝上时耳朵就朝下,头向后时耳朵就朝前

2、让幼儿在利用图形变化拼出与画面不同的动态,根据幼幼互动的原则,进行互相讲述,拓展幼儿的经验激发幼儿的创作灵感。

三、用故事儿歌引出绘画的内容,讲解绘画的要求是本次活动的重点之一。

1、利用《小老鼠上灯台》的歌曲点出本次活动的中心。教师用语“小朋友我们前几天学过一首关于老鼠的歌曲叫什么?一起来唱一唱吧。”幼儿边唱边做动作。这一环节在整个活动中起到了动静交替的作用活跃了课堂气氛将对歌曲中的角色的感知经验迁移到绘画活动中来,进一步激发了幼儿创作的兴趣。

2、通过谈话引导幼儿构思和布局画面。今天小熊刚过完生日,蛋糕吃完了,可蜡烛没点完所以找了个非常漂亮的蜡烛台把它插起来放在了餐桌上,在屏幕上出示描述的画面。一群老鼠看见了可了坏了,心想蛋糕吃不到,蜡烛油总能吃了吧。但是蜡烛台放那么高,老鼠们那么矮,要怎样才能偷吃到蜡烛油呢?(幼儿会说一个一个咬这尾巴接上去,会拿梯子爬,搭根棒爬、从椅子上跳过去、用牙齿把桌脚肯断、用绳子荡过去等。)今天我们就来画一画如何偷吃小熊的生日蜡烛。

大班美术欣赏活动《红色中的和谐》说课稿 篇4

一、设计意图: 平常在生活中看到一些孩子们总特别喜欢吃饼干,而且在吃的过程中他们喜欢观察饼干的样子,饼干是幼儿们常见的东西,也是他们比较感兴趣的, 所以我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及3-6岁儿童发展指南,为幼儿设计了好吃的饼干这一活动,新《纲要》提出幼儿美术教育的价值在于它激发情趣、激活兴趣;这次活动主要是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让他们在观察饼干,吃饼干的过程中,学会用自己灵活的小手把看到的、感受的用线条跟描述出来。画的过程中,我运用了儿歌的形式,让幼儿记住饼干的画法及步骤,反复念儿歌,作画,让幼儿能更熟练地掌握圆形有点饼干的画法。中途请幼儿上来试画,是为了更好地把画饼干的方法记牢,再根据幼儿作画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给予指导,让其他幼儿更好地掌握作画的要求。 二、活动目标: 1、把自己做的饼干送给别人吃,让孩子学会分享,有好东西大家一起吃. 2、 让幼儿在愉悦的情绪下快乐作画,培养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 3 、让幼儿掌握用笔画圆形和点的技巧。 三、重难点: 本节活动的重点:是让幼儿根据儿歌去掌握画圆形和点的画法,然后对作画产生兴趣。 难点是:要学会儿歌,能画出圆形有点的好吃饼干 四、活动准备: 1、圆形的芝麻饼干 2、画笔,白纸 五、活动流程: 1、用律动操《饼干歌》引出课题 。 2、吃饼干 3、念儿歌,指导幼儿画饼干 4、发纸和笔,让幼儿自己作画。 5、作品展示。 好吃的饼干教案 活动目标: 1、让幼儿产生对饼干的兴趣,培养幼儿吃东西后擦嘴讲卫生的好习惯。 2、会画出圆形和点。 3、能自己画出圆圆的,有点的芝麻饼干。 活动准备; 1、每名幼儿一块饼干 2、没人一张白纸,一支画笔, 垃圾桶 3、动物模型 4、音乐 活动过程: 1、师生互打招呼。 2、做律动《饼干歌》 情境导入; 师: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刚刚跳的这首律动操里面有什么好吃的吗? 幼 :饼干 师:那小朋友们喜欢吃饼干吗? 幼:喜欢 师:你们想吃吗? 幼:想 教师出示一块饼干,让幼儿先观察,然后教师尝一口,说真好吃,又香又甜,硬气幼儿想吃的兴趣。 3、教师分发饼干,一人一块,记住吃完后要用纸擦嘴巴,养成讲卫生的好习惯。 4、带出一群小动物,告诉幼儿,刚刚小动物们闻到了又香又甜的饼干味道,他们也特别想吃,可是老师已经将饼干发给小朋友吃了,我们请小朋友们为他们画一些好吃的饼干好吗? 教师教幼儿在黑板上作画,说出:饼干是圆圆的,上面还有小芝麻点,请幼儿注意,这些小芝麻点要画在饼干的上面,不能掉在地上了 5、边念儿歌边作画 小饼干,圆又圆 弯弯线儿把手牵,点上芝麻香又香,大家吃的哈哈笑 6、带领幼儿 一起念儿歌,再作画 7、请幼儿上来画,教师念儿歌。小朋友,你们是不是也想画好吃的饼干呢?那么让我们一起来试试吧 8、发纸和笔,放轻音乐 9 、评画,如:他画的是绿色的,芝麻点的很好,看着就香喷喷 10、把画送给黑板上的小动物们。 11、小朋友们,你们今天开心吗?那我们再把饼干歌跳一遍吧。放饼干歌,做律动,结束课程。

幼儿园大班美术活动青蛙说课稿 篇5

1、听青蛙叫并模仿青蛙叫。

2、通过印手印的活动锻炼孩子们手部的肌肉。

3、通过表达各种事物培养孩子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4、通过各种划割的活动提高孩子们的握力以及力量的调节能力。

活动准备“小青蛙”歌曲伴奏,青蛙的叫声,青蛙的成长照片,印泥,签字笔或彩色铅笔

活动过程

[导入]

1.听“小青蛙”这首儿歌和青蛙的叫声,并模仿出青蛙的叫声。

①听“小青蛙”这首歌并跟着歌曲一起唱。

[小青蛙,呱呱呱,绿皮袄,大嘴巴,圆圆的眼睛眨呀眨,一蹦一跳多灵巧,专吃害虫保庄稼。]

-歌曲中的青蛙是怎样叫的?

-模仿歌曲中青蛙“呱呱”的叫声。

-我们一起来模仿青蛙叫怎么样?

①一起听一听青蛙叫和歌曲。

-实际上青蛙是怎样叫的呢?一起来听一听。

-真的是像歌曲中一样“呱呱”的叫吗?

②看看青蛙和蝌蚪的照片并讨论一下。

-青蛙的小时候是蝌蚪,当蝌蚪长大后就会长出腿来变成青蛙。

[展开]

1.一边看活动纸一边讨论。

-这是哪里呢?

-这里有几只青蛙和蝌蚪?

2.用手印出一些花朵来装饰一下池塘。

-池塘里就有几只青蛙和蝌蚪,其他的青蛙和蝌蚪跑去哪里了?

-我们用手印出几个青蛙和蝌蚪怎么样?

①印完之后用签字笔或彩色铅笔完成剩余的部分。

②使用签字笔或彩色铅笔有困难的孩子,老师给予帮助。

[结尾]

1.印完手印后用湿巾把手擦干净。

大班美术《创意公鸡》说课稿 篇6

大班美术《创意公鸡》说课稿

一、设计意图

尊敬的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大班美术《创意公鸡》。

绘画活动是培养幼儿创造力的一条重要而有效的途径,绘画活动的模式直接影响着幼儿能力的发展。然而,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很多教师还是沿用传统的美术教学模式,即教师出示范例-讲解范例-幼儿模仿-教师讲评,对幼儿来说,枯燥的形式缺少审美的感知,幼儿的作品往往千篇一律,依样画葫芦,限制了幼儿创造性的发展。因此,本节课我为幼儿提供技能知识的拐杖,自由表现的空间,让幼儿能够充分的创想与实践。

二、活动目标:

1、学画公鸡,突出公鸡的主要特征。

2、鼓励引导幼儿表现不同形态的公鸡。

3、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三、重点难点

根据本课的教育目标和我班孩子的实际情况,我把突出公鸡的主要特征作为本课的重点,把表现不同形态的公鸡作为本课的难点。让幼儿在原有的绘画基础上自由的、自主的、创造性的进行绘画,提升自我的创作兴趣和自信能力。

四、教法和学法

教法:为了有效的掌握重点,突破难点,我采用了兴趣导学法,观察法,归类引导法,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充分的发挥想象力、创造力。

学法:主要采用了经验迁移法,儿歌记忆法,让幼儿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愉快的,自信的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

五、教学法理论依据

本次教学活动遵循“三为主原则”,做到“一个注意”,体现“一个整合”。“三为主原则”即教师主导、幼儿主体、以问题的引导为主线。“一个注意”是设置符合幼儿最近发展区的问题情境,“一个整合”:教学过程体现整合性,对多元智能发展提供保证。

六、活动准备:幻灯片,白纸、记号笔,花朵类、蔬菜类、水果类、树叶类、生活用品类图片。

七、活动过程:

(一)、提炼公鸡的主要特征

1、导入:师--小朋友们好,今天老师来考验一下你们的观察和想象能力。请告诉我你看到的像什么。

(这里强调观察和想象,并明确幼儿回答的方向,为以后环节幼儿大胆的创想做铺垫)

--幼儿回答,老师充分肯定,激发幼儿大胆表达想象

2、刚才小朋友们分享了许多,你们的想象非常的丰富,那看到这些图形,你们最先想到什么动物?(这里我进行了两种情况预设,因为在实际的课堂上,幼儿的回答并不一定朝着你想要的答案而去,所以老师在备课时要充分的考虑到孩子可能会出现什么样的回答)

A(幼儿回答公鸡)--是吗,和公鸡有关系。那这是公鸡的什么?为什么这么认为?(强调圆圆,尖尖,高高,长长,分析鸡爪--这是公鸡的腿和鸡爪,我们只看鸡爪部分,数一数一条腿上有几个脚趾?

B(幼儿回答其他动物)

--你想到了XX,那它的腿是这样的吗?它的嘴是什么样子的?问:那你现在认为是和公鸡有联系,还是和XX有联系?

--根据你们的回答,我来给大公鸡编一个小儿歌(圆圆的眼睛尖尖的嘴,高高的鸡冠长长的尾,三前一后变鸡爪,大公鸡呀多么美)

3、--接下来我们玩个小游戏,考验你们的记忆力,看什么不见了。

(加深幼儿对公鸡主要特征的记忆)

(二)、引导幼儿想象表达出不同形态的公鸡身体

--现在有了公鸡的......还缺公鸡的什么部位?

--身体

--恩,把公鸡的这些部位和身体组合起来,就会变成一只完整的公鸡了。我们来试一试(教师示范圆形身体的公鸡)

--我画了一只圆形身体的公鸡,你们认为公鸡拥有什么样的身体会更漂亮、更独特?(尽可能抓住时机运用归类引导法)

?--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梯形

--是这样的吗?(出示幼儿回答的内容,激发幼儿回答欲望。并进行简短情节描述,为下一环节做铺垫。)奥,原来不同的形状也可以成为公鸡的身体,你们还想到什么形状?

?--苹果/萝卜/树叶/月亮/

--奥,原来水果/蔬菜/植物/天空中的事物也可以成为公鸡的身体,你们还想到什么?(出示一下准备好的相关类别图片)

(启而不发时)

--A想一想在我们的生活中,比如吃的用的,你认为还可以用什么来作为公鸡的身体?

--B我也想到了一种,看我用什么当成了公鸡的身体(点击预设好的水果或蔬菜类公鸡)接下来的引导同?

(幼儿的表达没有问题,重点在于教师的引导,要善于抓住有利的契机并有效利用)

(三)、出示范画,引导激励幼儿自由表达画的主体内容

--你们的想象力真是太丰富了。哎,大公鸡走了,它去干什么了呢,我们快来看看,他们在干什么?(肯定幼儿的表达)

--大公鸡的故事太有趣了,你们想不想也画漂亮的大公鸡?那你的漂亮的大公鸡在干什么呢?它会在什么地方,是和谁在一起呢?他们在干什么?

(四)、幼儿作画,教师巡回指导(出示不同类别的图片请幼儿借鉴)

请画完的幼儿进行互相欣赏讲解或向客人讲解。

(我认为作品的赏析评价环节完全可以放到第二次活动进行,因为没有完成绘画的幼儿是不愿意听别的小朋友的介绍的,老师也不应该影响幼儿的作画)

幼儿园大班美术《背太阳》说课稿 篇7

在《背太阳》这幅作品中,值得幼儿欣赏和学习的是:画面中鲜明亮丽的色彩和极富特色的线条,感受画面传达出来的强烈、炙热的感情。然而对于城市的大班幼儿来说,孩子缺乏对“背太阳”这种植物的真实的感知,孩子不知道背太阳这种植物的外形、色彩、特征以及它的象征。而这些恰恰正是欣赏《背太阳》这幅作品的经验基础。新《纲要》强调:“幼儿的学习要来源于幼儿的生活,以生活为基础,建立在生活之上。”缺乏生活经验的学习,对于幼儿来说是空洞乏味的,美术欣赏教学也是如此。因此在欣赏《背太阳》这幅作品之前,我认为幼儿应该丰富的经验可以包括:色彩、线条、构图等美术欣赏要素方面的经验,这一点大班幼儿已逐步积累;另外教师要帮助幼儿认识背太阳这种植物,帮助幼儿建构有关背太阳的知识经验。那么我相信在幼儿拥有了如此丰厚的经验之后,他们的欣赏活动会更加生动独特。

基于两种经验的积累,我们可以围绕背太阳的欣赏活动构建这样一个主题:这个主题包括:实地参观活动引导幼儿通过实地实物的参观、认识,建立对背太阳的初步感受和认识。然后认识背太阳的色彩、外形、特征及作用和象征意义,帮助幼儿建立对背太阳的完整认识。还有一个种植活动帮助幼儿了解种植的要素,这样幼儿就建立了足够的生活经验。另外教师还通过欣赏凡高其他作品的活动帮助幼儿认识凡高,了解凡高的作画特点、了解凡高的一生,幼儿有关的美术经验也随之形成。

说活动日标

1、活动目称

(1)引导幼儿欣赏凡高的作品《背太阳》中鲜明亮丽的色彩和极富特色的线条,感受画面传达出来的强烈、炙热的感情。

(2)鼓励幼儿大胆欣赏与评价,发展幼儿对艺术作品的解释和评判能力。

2、活动重点:欣赏作品《背太阳》中鲜明亮丽的色彩和极富特色的线条,感受画面传达出来的强烈、炙热的感情。

3、活动难点:了解画面中的情感是可以通过形象、色彩、笔触等要素传达出来的。

【分析】

目标(1)综合了对美术要素的认知以及对作品的情感,是以认知和情感并重的目标。开展幼儿美术欣赏活动。是引导幼儿通过对艺术作品的理解、感受和体验,逐步丰富幼儿美的经验,提高幼儿对美的作品的感知和评判的能力,同时学得美术的技能和技巧。这两个是缺一不可相辅相成的。

其中“了解画面中的情感可以通过形象、色彩、笔触等要素传达出来”是本次活动的难点,因为从幼儿对作品表面的感受和理解达到如何内化为自身的情感,从而更好地体验作品、更好地体验创作者的情感是比较难的。

目标(2)是能力目标,我认为美术欣赏教学的目的不是单纯为了美术技能技巧的提高。而更多的是幼儿对美好事物的感受、理解、体验,从而激发幼儿对美的创造。但是技能技巧的学习也是不可或缺的,有了技能技巧的提高才会促进幼儿的创作。

说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实地参观背太阳种植园地,给背太阳拍照。观察认识背太阳。欣赏有关凡高的其他作品,帮助幼儿建构有关背太阳的认知经验及美术欣赏经验。

2、环境创设准备:有关背太阳的照片、图片,《背太阳》作品图片每两位幼儿一幅,《十四朵背太阳》作品幻灯片一幅,凡高的其他《背太阳》作品幻灯片。

活动延伸:

“我的背太阳”激发幼儿学习模仿或创作一幅“背太阳”作品。

说设计理念

1、教学活动注重经验的构建和积累。幼儿的学习活动是建立在经验基础之上的,美术欣赏教学也不例外。在欣赏活动之前教师注重幼儿有关美术经验的积累,如欣赏凡高的其他作品,帮助幼儿了解凡高绘画的特色及笔触。同时教师还发现幼儿有关“背太阳”的生活经验不足,注重幼儿生活经验的补充,使幼儿在活动中有话可说,有感而发,为更好的欣赏作品做好铺垫。

2、欣赏活动紧扣美术欣赏要素。在《背太阳》这幅作品中,值得幼儿欣赏和学习的是:画面中鲜明亮丽的色彩和极富特色的线条,以及作品的构图。在教学中引导幼儿从最突出的色彩人手,欣赏感受色彩的亮丽、同色系的组合及对比色运用的恰到好处。同时引导幼儿感受大胆夸张的线条带给我们的富有灵动和生命的感觉。

3、欣赏活动中尊重幼儿的感觉,鼓励幼儿大胆表述。儿童都是艺术家。儿童的艺术是儿童生命本能的自然凸现。因此在欣赏中教师和幼儿的对话是平等的,尊重幼儿对作品的感觉和表述,而不是以自己的权威压制幼儿。

4、注重多种欣赏方法的运用。对话法是美术欣赏教学的基本方法,教师除了鼓励幼儿大胆与作品、教师、同伴之间互相对话,表述对作品的理解、同时运用对比的方法,感受实物、图片和绘画作品的不同,教师还运用幻灯片的放映给幼儿一个完整美丽的感受,同时欣赏感受到更多的“背太阳”作品。

大班语言活动说课稿 篇8

一、教材分析

(一)故事内容分析

故事是幼儿最喜爱的一种文学形式,故事通过典型的人物形象、曲折的情节,生动、优美的语言,吸引着幼儿,使他们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懂得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从而培养爱憎分明的情感,并把学到的好思想见诸于行动。故事能提供丰富的语言材料。

而我选择的《漂流屋》这个故事中一开头就描写了青蛙看到一座神奇的小屋子,调动了幼儿的兴趣“房子是谁的呢”?接着描写青蛙并没有想把它占为己有,而是去寻找屋子的主人,但没有找到主人,他就想到了请螃蟹和自己一起分享这座房子,并邀请了小鸟和乌龟来跟他们一起玩。最后,故事又承前启后地回到了开头的疑问:漂流屋飘到了它的小主人跟前,小兄妹并不想将自己制作的小屋子留着自己玩,而是希望它找到自己的主人。

该故事虽然篇幅不长,人物对话简洁明了,但有趣的故事情节能吸引幼儿的注意。我们不难发现,故事的主题就是-----分享快乐。那故事中又是如何突破这个重点的呢:这则故事中再三描写了青蛙看到房子不占为己有的无私精神,后又描写了青蛙与小动物们一同分享快乐,继而描写了小兄妹乐于帮助别人。步步深入主题,而又在小青蛙与同伴分享住在漂流屋的快乐达到高潮。故事鲜明突出的人物形象,使幼儿受到很好的教育,生动浅显的语言,又便于幼儿理解、记忆和模仿。

二、目标确定

发展语言的关键是创设能使幼儿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同时幼儿语言的发展与其情感、经验、思维、社会交往能力等其他方面的发展密切相关。因此,根据纲要中语言领域的目标和知道要点提示以及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我将本次活动的目标定位于:

1、理解故事内容,抓住故事中心,有感情地讲述自己的看法或评价别人的发言;

2、感受作品中比喻手法的运用,发展幼儿想象力。

3、通过活动,体验与同伴分享带来的快乐。这三个目标中蕴涵了语言能力的培养、知识经验的获得和情感方面的培养,体现了目标的综合性和层次性。我们将本次活动的重点放在“体验与同伴分享带来的快乐”,从第一、第四环节的逐步深入,到最后互换礼物的情感体验,将知识进行迁移,将重点逐渐攻破。当然,培养幼儿懂得分享是需要一个漫长的累积过程的,因此,本次活动是先让幼儿获得情感体验,是一个累积良好体验的好机会,对幼儿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三、重难点:活动将难点定在“抓住故事中心,有感情地讲述自己的看法或评价别人的发言”从以下几点来突破:

1、问题设计富有启发性,如: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你觉得他这样做好吗?你有不同的看法吗?;

2、集体与个别讨论、回答相结合。

四、活动准备

(一)环境创设:与区域相结合。

为了让幼儿不再被动地接受教师传递的信息,而转为主动地吸收,我们整合了区域活动,在表演区、语言区美工区让幼儿继续探索。根据教育目标,有机渗透了教育内容,使幼儿获得更多有益的知识经验,促进幼儿多方面能力的发展。以此,我们 在区域中准备了:语言区:投放青蛙、螃蟹、乌龟、小鸟和小男孩、小女孩的图片、各种背景图、房子背景图;美工区:订好的空白纸张;表演区:投放青蛙、螃蟹、乌龟、小鸟和小男孩、小女孩的头饰和背景图、篱笆。

(二)知识准备:

1、幼儿在常识活动中已熟悉青蛙、螃蟹、乌龟、小鸟的生活环境。

2、已认识过许多儿童文学作品,初步了解了拟人和比喻的概念。

(三)物质准备 首先是为幼儿提供真实而丰富的语言运用情景,给幼儿创设可以帮助他们理解故事的情景,所以进行了以下准备了:配有故事录音的教学课件,幼儿可通过自己的感官感受,唤起他们的想象力。而创设一个环境,让幼儿在情感体验中将分享迁移到生活中来,我们准备了:幼儿每人自带一份小礼物、磁带、录音机。使幼儿在良好的氛围中获得体验。

五、教学方法

本活动综合主要采用了直观形象法、语言讨论法和环境体验法。

1、本活动中有始到终贯穿的是直观形象法:观察是幼儿获得知识的最有效的途径。于是,我选择了运用电化教育手段。由于,儿童缺乏生活经验和知识水平,以及思维具有具体形象性,对故事所蕴涵的意境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电化教育手段通过鲜明、生动的形象,容易吸引儿童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和热情,帮助儿童理解和记忆。而且,我有效地将语言与幻灯片的演示结合在一起,使幼儿展开想象的翅膀,更好地理解故事的内容和所表达的情感。

2、语言讨论法:讨论法是儿童自己教育自己、主动接受教育的方法,不是被动地接受教育。活动中,我以老师首先揭示或引发讨论内容,然后由幼儿进行补充或者提出自己的疑问。如:我多次让幼儿讨论自己对故事里人物的看法,以“为什么”让幼儿深入思考问题,并让幼儿提出自己与别人不同看法,甚至让幼儿反过来向老师来发问。讨论法结合了《规程》的要求,为儿童创设表现能力的机会和条件,以促进其发展,而不是单一的教师讲解,避免了儿童因说教、指导过多而产生的腻烦、抵触心理和行为。

3、环境体验法:儿童因为年龄小、知识经验少,对一些抽象的概念往往理解很难或很片面。如果我 们只是一味地讲大道理,就很难让他们理解和接受。如:现实生活中很多幼儿是独生子女,他们一直以自我为中心,不能体验到什么是分享,分享又能带来什么快乐。于是,活动中采用了环境体验法,提供了一定条件,让幼儿通过自身的礼物交换、分享,从而感受和获得体验。这可以加身他们对概念的理解,提高他们的思维和认识水平,使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

六、教学流程

本次活动我设计了五个环环相扣的环节,整个设计突出了三个点:

1、教具直观:语言与幻灯片的演示结合在一起,使幼儿展开想象的翅膀,更好地理解故事的内容和所表达的情感。

2、语言引导:以往的语言活动经常会出现是大部分能力强的幼儿才有机会说出他们的看法,而能力一般的幼儿会因没有机会说而很快地失去兴趣。因此,这次活动,我设计了引导性强的几个问题让幼儿有欲望说、敢说、有机会说。

3、环境体验:让幼儿在行动中感受某些品德的意义。主要表现如下:

(一)出示漂流房幻灯片,引导幼儿进行初步想象。

引入时,师以直观的幻灯片,让幼儿有眼前一亮的感觉,幼儿直观地看到了故事中漂亮的漂流屋。极好地引发了幼儿的好奇心,并融入角色当中思考问题“这是哪里来的”“捡到它以后要怎么办”。该问题把幼儿带进一个思考想象的空间,创设了让幼儿想说、敢说、喜欢说的 语言环境,并让幼儿初步产生拾金不昧、分享的意识,为下面的故事做好铺垫。

(二)听、想结合,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及分析综合能力。通过讨论后,师的引导师幼儿展开了想象的翅膀。这个环节仍然给幼儿留有想象的空间,让幼儿在刚才的想象 基础上欣赏故事,感受故事中的语言美,通过头脑中的想象故事中优美的意境“清清的小溪”、“像宫殿一样的漂流屋”、“热闹而欢乐的争吵”等。

(三)视、听结合,发展形象思维。

此环节结合了语言和幻灯片,再次调动了幼儿的兴趣,以分段讲述故事为主要形式,通过一个一个的问题,找出了故事的重点,引导幼儿不段思考、探索、层层递进,从而达到理解和记忆故事内容的目的。而拟人、比喻手法的运用是本故事的一个亮点,为达到形象逼真的效果,作品中再三将漂流屋比喻成“宫殿“、”大雪糕”、“摇篮”。而对幼儿来说文学中采用的表现手法是难以理解的,因此,我以问题“漂流屋像什么”的提出加深有对比喻手法的理解。

(四)深入故事主题,引出教育意义。作品中反复提到了“小青蛙问遍所有的人寻找屋子的主人”、“不好意思独占这漂亮的屋子”“小兄妹看到小动物们时高兴的心情”,意在教育幼儿懂得与别人分享,但是,教育一味地讲大道理幼儿是不能完全理解的,而这个活动环节中以“你喜欢故事里的谁?为什么?”让幼儿直观形象地感知,什么是好的,该学习、模仿的是谁。这样,他们很快就能弄明白道理了。而且,提出了“平时还有什么可以分享”的问题,让幼儿将学到的道理延伸到生活中。

(五)分享小礼物,激发幼儿乐于与同伴分享的情感。《纲要》指出:应以幼儿的情感态度的培养放在首位,本活动结合了第一、第四个环节,让幼儿在宽松、自由的环境的体验中交换礼物、交朋友,感受到与同伴分享玩具的快乐心情。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多留意积极和别人分享的幼儿,及时地给予表扬和鼓励,能使更多的幼儿喜欢和别人分享自己的东西,将活动又一次推向了高潮。

(六)活动延伸。

大班体育活动说课稿 篇9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大班体育活动《椅子乐》活动,我将从设计意图、活动目标、活动重难点、活动过程、活动讨论修改的部分以及活动反思等几个方面来阐述我对本次活动的理解和认识。

一、设计意图:

“椅子”陪伴着大班走过了三个春秋,是小朋友离不了的好伙伴。在平时的活动中,就很喜欢有意无意地玩些椅子游戏,如把椅子当马骑、当摇椅、当滑梯等,但这些游戏往往因担心安全问题而被限制。同时幼儿期是身体动作发展的重要时期,幼儿的动作发展是身体机能发展状况的重要表现,结合幼儿园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我设计了这个大班体育活动《椅子乐》,尝试挖掘椅子隐含的运动功能和教育价值,鼓励幼儿自由探索和分组,拓展幼儿身体平衡和协调能力,体验新奇的椅子游戏带来的挑战和成功的快乐。

二、活动目标:

活动的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作用。根据大班的年龄特点及实际情况以及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为依据,我确定了情感、态度、能力方面的目标,其中既有独立的成分,又有相互融合的一面。目标为:

1.发展跳跃能力,提高动作的协调性和灵敏性。2.大胆尝试、勇敢挑战,体验体育游戏的快乐。

根据目标,我把活动重点定位于:发展跳跃能力,提高动作的协调性和灵敏性。对于幼儿来说,大胆尝试和勇敢挑战是一种内心感受,也是教师难以把握的,所以目标二是活动的难点。

为了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帮助幼儿更好地发展跳跃能力,使活动呈现综合性、活动性,我作了如下的准备:热身、比赛和放松三首不同的音乐,人手一把椅子和比赛时用的红旗。

三、活动过程

为了完成本活动的教学目标,抓住重点,突破难点,解决关键问题,我设计了以下四个教学环节

(一)热身环节

幼儿每人一张椅子,前后两排坐好,并拉开一定距离,以方便后面的热身运

动。然后再音乐声中和孩子们一起先做手脚有氧热身,然后是腿部拉伸,再站起来活动手脚,从椅子上跳下落地,最后是提篮子,拉伸全身肌肉。

根据幼儿生理机能的活动变化规律,准备活动是非常必要的一个环节。在此环节中,首先我利用音乐的辅助,带领幼儿随着音乐节奏做一些基本的动作。在提高幼儿身体机能活动能力的同时,重点拉伸幼儿的下肢肌肉,为第二大环节的开展充分的做好生理和心理上的准备。

(二)练习跳跃过河

教师和孩子一起将前后两排椅子靠背相对并躺倒在地上。先让幼儿选择一种自认为安全的过河方式,发现幼儿过河的基本方式为跳跃,再将此动作重点讲解,摆动双臂带动身体,跳过河后轻轻落地。接着逐渐增加过河的宽度,并将椅子靠背竖起增加高度。

本环节为活动的教学重点,通过本环节使幼儿了解并练习正确的跳跃过河的动作要领,遵循幼儿身体全面协调发展的原则,活动过程中逐渐增加难度,使孩子在重点锻炼下肢的基础上,注意动作技能的要领。

(三)挑战和比赛

第二次增加难度,通过下雨了,河水变宽的情景,提高跳过小河的难度。我在分散尝试的过程中,根据的活动量表现,适时集中观看个别能力较强的展示动作,一可以加强动作概念,二是调节活动密度,避免过度疲劳。该环节为活动的教学难点,目的在于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敢于挑战自我的意识。

第三次游戏:增加游戏色彩:快速跳过小河,走过椅子独木桥,到终点插上红旗,从外围回来于下一位小朋友击掌,依次进行游戏。

该环节的目的是为了巩固学习的成果,提高锻炼效果。孩子活动的情绪会在激烈的音乐声中因为队员的出发和回归达到高潮,兴奋点比较高,因此在这一环节组织过程中,游戏开始阶段我特意讲清楚来去活动路线,避免出现面对面的碰撞事故。

(四)放松活动

放松活动选择了轻音乐,孩子每人将游戏用的凳子拿回,自由选择场地坐好,重点放松下肢肌肉。最后由全体幼儿一起将椅子拿回教室,结束活动。

四、活动讨论修改部分

1.热身运动进行了取舍:之前有一个热身运动是去亲吻凳子,目的是为了拉伸腿部力量,但在热身环节显得突兀又不实用,因此就选择了一些在椅子上适合的拉伸运动。

2.比赛的道具进行了更改

之前比赛选择的是送球,孩子手抓着球过障碍,最后将球送到对面的篮筐里,看哪组用时最短。在比赛的过程发现孩子为了保护手上的球,就完全忘了规则,需要跳跃过小河路段的,都会不自觉的跨过去了。因此将道具更改为插旗子,让孩子在竞赛过程中能全身心的关注跳跃过河的动作要领。

五、活动反思

本活动所用的器械是日常使用的小椅子,根据的年龄特点和活动能力创编了椅子热身活动和跳跃过河运动。活动中始终突出幼儿的主体性,让幼儿先自由探索如何过河,再进行练习,遇到有挑战的难度,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式过河,最后自由组件比赛队伍,一改往日教师早已安排的红蓝队等等,自主权一直在孩子手上。这才是真正的快乐体育,只能这样才能真正展示幼儿的个性,极大的提高参加体育运动的热情。

当然活动也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

1.课前还是没有做好充分的学情了解,一张椅子的宽度对于大班孩子而言,没有任何难度,因此第一次自主选择方法过河时直接就可以放置两张椅子,然后依次增加难度。

2.在进行练习时,允许幼儿有不同的情况发生,记得有两个女孩子过三张椅子时是自由选择了简单的方式过河,而我却在她们过去后再次要求按照跳跃的方式过河。这样的生硬要求有可能会斩断孩子的活动兴趣,因此这也是我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需要注意的。

3.最后的比赛环节,因为教学活动和孩子之间竞赛存在的失误,两次竞赛都是在老师说以打平的方式结束,这也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是否该给孩子明确的分出胜于负呢。但回头想想孩子只要在过程中是快乐的,技能也掌握了,在还不尽公平的环境下分出的胜负对于孩子而言和打成平手得到的效果应该是一样的。

大班语言活动说课稿 篇10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大班语言《快乐婆婆和忧伤婆婆》

一 说教材

我们都希望孩子每一天都能拥有快乐、舒畅的心情,更希望他们有一双发现快乐、寻找快乐的眼睛。大班下学期是孩子在幼儿园中的最后一段生活。从哭泣的走入幼儿园到欢笑着告别幼儿园。是每个孩子的成长阶段。在这最后一段时光里,幼儿的生活充满了离别和向往。我们老师要以积极的心态鼓励孩子迈入新生活,为新的小学生活做好准备。

故事《快乐婆婆与和忧伤婆婆》展现了:同样的事情会引起人们不同的想法和心情。整个活动始终以幼儿的生活经验为依托。孩子们能够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语言表达对两位婆婆的理解。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在看待事情上也培养了良好的心态,感受快乐带给大家的美妙感受。

二 说重难点

《幼儿园教育纲要》语言领域中提出 :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以及要鼓励幼儿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更好的发展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因此我这节课的重点是孩子能够用已有生活经验和语言表达对快乐婆婆和忧伤婆婆的理解,而培养孩子以良好的心态去看待事情作为本次活动的难点!

三 说目标

活动的目标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作用。根据大班幼儿年龄特点及实际情况,我从情感,认知,能力三方面来确定了本次活动目标。其中既有独立表达的成分,又有相互融合的一面。具体目标是:

1 对快乐婆婆和忧伤婆婆的性格产生了解及兴趣。

2 能够用生活经验和语言表达对快乐婆婆和忧伤婆婆的理解。

3 在实际生活中能以良好的心态去看待事情。

四 说活动准备

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本次的活动目标和活动内容,我做了以下准备工作: 多媒体课件(故事情境图 、能够表现快乐和忧伤的音乐)

五 说教法学法

根据幼儿的学习情况,本着充分利用多种教育手段来刺激幼儿的听说能力和感知能力。因此本次活动我采用以下教学法:

1.观察法:运用直观、形象的图片,通过仔细观察,引导幼儿理解作品内容。活动中主要运用多媒体课件,将整个故事制作成形象直观的动画,既可以完整欣赏,又能分段播放。

2.讲述法:通过生动形象地讲述,能激发幼儿的情感共识,引导幼儿理解故事内容,帮助幼儿树立简单的是非观念达到教育目的。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根据需要,我注意控制语速、音量的快慢、大小和抑扬顿挫的变化,采用不同的音色在背景音乐下生动的讲述故事,从而帮助幼儿更好的理解作品所表达的情感。3 .讨论法:让幼儿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互相合作,共同探讨问题答案。在活动中,我将讨论法结合在讲述故事过程中。如:请小朋友共同讨论:快乐婆婆与忧伤婆

婆都遇到了什么事情?你同意她们的想法吗?

4提问法:提问是教师引导幼儿观察事物,要求幼儿再现已掌握的知识,启发幼儿积极思维的手段。提问在教学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活动过程中,我会通过一个一个的提问帮助幼儿理解故事含义。激发幼儿预测故事情节。

六 说学法

整个活动我遵循“幼儿是通过自由观察、积极探索进行学习的。”这一认知规律以及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幼儿在看看、听听、想想、说说的轻松气氛中掌握活动的目标要求。

七 说教学过程

根据大班幼儿语言能力和年龄特点,结合本次活动的目标。我设计了以下四个环节:

图片导入 引起兴趣——观察讨论 预测情节——完整欣赏 教师小结——故事升华 迁移经验

具体流程如下:

1.图片导入,引起兴趣

引入时,我出示ppt图片 ,让幼儿有眼前一亮的感觉,引导幼儿观察画中人物的表情以及画面的颜色。提问:两幅画有什么相同,还有什么不同?两位婆婆的表情怎么样?你是从那里看出来的?

小结:两幅图中都有一模一样的房子,房子里都有一位老婆婆。两位婆婆一位非常忧伤,一位非常快乐。从而引出本节活动《快乐婆婆和忧伤婆婆》 。

2.观察讨论,预测情节

逐幅出示画面,引导幼儿对故事画面进行大胆猜测,引发兴趣。通过播放故事画面,再次调动了幼儿的兴趣,以分段讲述故事为主要形式,通过一个一个的问题,找出了故事的重点,引导幼儿感受两个人物的心理。

3.完整欣赏,教师小结

为了让幼儿对故事中两位婆婆的不同性格产生兴趣从而进一步理解故事含义。同时又为了保持故事的流畅性和完整性。我再次把故事完整的讲述后提问: 这个故事中你最喜欢哪位婆婆?为什么?要是你遇到这样的事情,你会怎样?给孩子创设一个想说敢说的环境,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时可让孩子自己讨论后进行交流。我会帮助幼儿总结:快乐婆婆每天都很开心,把快乐带给大家。忧伤婆婆每天都是愁眉苦脸的。我们要学习快乐婆婆,把微笑挂在脸上。看谁笑得最灿烂。

4.假设情境,进行分析。

师生共同讨论中升华故事主题,迁移生活经验。 当孩子体会到同样的事情会引起人们不同的想法时,我会利用多媒体课件对孩子引导:我们的生活中也会遇到一些意外的事情,你会有怎样的心情呢?下面和孩子一起观看一些发生在生活中的图片。让孩子来说说自己遇到这些事情的心情是怎样的。与此同时我会联系到孩子们的生活:再有几个月就要上小学,成为一名一年级的小学生,你会以什么样的心情离开幼儿园,老师和同学们呢?在这个环节中我会给孩子充分讨论,讲述的时间。

小结:如:下雨了,有人会觉得很开心,因为雨会把灰尘带走,小树苗,花朵们可以喝到很滋润的雨水,而有的人却很烦恼,因为不得不带雨伞,雨衣出门。上小学以后,我们将走进学校成为一名小学生,我们会结识更多的好朋友,学到更多的知识。

最后鼓励孩子以健康、积极的心态面对新的生活。结束课堂。

活动延伸:

大班音乐活动说课稿 篇11

《鼓上的小米粒》是一个老教材,以往我们一直把它作为音乐游戏来组织教学。在老师的层次教学理论的启发下,对该教材仔细分析,发现在表演、节奏、创编等方面都有可挖掘的余地,所以为《鼓上的小米粒》设计了三个层次的教学活动,目的是从多个角度,运用多种手段,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和综合音乐能力。

活动一

二、说活动目标:

基于以上教材分析目标我是这样定的

1、通过老师的演示,进一步感知音的强弱变化,理解歌词,并尝试表演。

2、初步熟悉歌曲旋律及歌词,学习演唱歌曲。

三、为了更好的完成以上目标我做了以下活动准备:

小鼓鼓槌米粒钢琴歌曲录音

四、说教法。

针对这次教学活动的教学目标、教学设计和幼儿的实际情况,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以幼儿尝试教学法为主,同时在各个不同的教学环节中还穿插运用讲述法、游戏法,启发联想法、音乐法等教学方法。使整个教学过程动静结合,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做到寓教于乐。

为了增强幼儿的学习兴趣,在活动前要求准备了课件。活动中还应用了不同形式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五、说学法。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引导、讲述、游戏,让幼儿认识和区分音的轻重的不同变化。并尽量营造宽松的氛围,鼓励幼儿体验观察感受。培养和发展幼儿的表现力和辨别能力。

六、说活动过程:

(一、)引起幼儿学习的兴趣。

1、老师出示小鼓,并用小鼓表演一段节奏,引出“小鼓在唱歌”。

2、老师分别用不同力度敲击小鼓,引导幼儿听辩强弱。让幼儿讲一讲“小鼓唱得怎么样?”

注释:开门见山的导入一下子抓住了孩子们的心,在“小鼓唱得怎么样?”的思考中,孩子们已经开始了对强弱的感受,为接下来的学习打好了基础。

(二)、通过老师的演示,引导幼儿理解歌词,并学习演唱。

1、老师出示米粒。

T:“今天,小鼓和米粒要做游戏呢,请你仔细听、认真看”。

2、老师将米粒放在鼓面上,分别用轻、重不同的力度击鼓,引导幼儿注意观察敲击轻、重引起的米粒变化,并得出结论“小鼓唱得响,米粒跳得高”,“小鼓唱得轻,米粒跳得低”。

3、幼儿模仿米粒,听辩老师击鼓的轻弱,边念边表演以上两句歌词,要求在跳的动作上表现出强弱。

4、T:“这个有趣的游戏还可以唱呢。”老师边击鼓边范唱第一段。

5、幼儿跟着老师学唱第一段。

6、幼儿跟着老师学唱第二段。我注重从兴趣入手,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从歌曲的重点入手,将重点先提出来引导幼儿熟悉、感知、表演,化解了教材的难度,减轻了幼儿学的负担。

(三)、引导幼儿尝试边唱边表演整首歌曲。

1、老师和幼儿一起边听旋律边表演整首歌曲,要求在第三、四乐句上,按节拍跳跃,能表现出强弱。

2、幼儿自己边听歌曲边表演,要求:

a)愿意的幼儿可以跟着音乐一起唱。

b)在二段中能扮演米粒进行表演。

3、老师和幼儿一起边唱边表演整首歌曲,要求表演时在教室中自由跳动,同样,在第三、四乐句上,按节拍跳跃,能表现出强弱。因为旋律是一切音乐的载体,对旋律的充分学习可以使以后的演唱“水到渠成”,这样做的目的同样也是为了减少学的痕迹。

评析:活动的设计比较合理,改变了以往学习歌曲的范唱→学歌词→学演唱的老模式,从兴趣入手,从旋律入手,从歌曲的重点入手组织教学。使孩子们学得轻松而有趣。

(四)、巩固歌曲的演唱,并尝试用歌声表现强弱。

1、复习演唱歌曲一次。

2、引导幼儿讨论:怎样用歌声来表现强弱?

3、幼儿再次演唱,引导幼儿控制自己的声音表现歌曲的强弱。

注释:在幼儿理解了强弱,学会听辩强弱后,幼儿有了表现强弱的愿望,这里让幼儿用自己的歌声表现,遵循了循序渐进的原则,很好地缓解了从感受到表现的坡度,使教与学显得自然而轻松。

(五)、说活动延伸:为了进一步满足孩子的表现欲对本活动我又进一步作了延伸活动。

1、启发幼儿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发声的物体?

上一篇: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会上的讲话下一篇:旧唐书傅弈传文言文阅读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