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婆的好散文

2024-10-07

婆婆的好散文(通用10篇)

婆婆的好散文 篇1

孝敬婆婆的好儿媳

人们常说:“百善孝为先”。孝道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历来被人们所颂扬。在荣成王连街道办事处东岛刘家村,就有这么一位普普通通的女性,用自己朴实无华的行动日复一日演绎着以孝感人、至纯至真的孝女情怀,她就是人们争相传颂的孝敬婆婆的好儿媳——刘桂英。

刘桂英是荣成王连街道办事处东岛刘家村一名普通的农村妇女,今年四十一岁了,刘桂英的公公五十多岁就去世了,她的婆婆今年六十八岁,患有腰椎颈椎增生错位,肌肉萎缩,已经卧床不起十几年,生活不能自理,而刘桂英的丈夫在冷藏厂上班,每天早出晚归,所以照顾婆婆的重任就落到了刘桂英头上。刘桂英每天默默无闻、勤勤恳恳地重复着洗衣、做饭、干农活这些再普通不过的事情,没有什么丰功伟绩,也没有过什么惊天动地的壮举,但她却以自己的善良、淳朴、贤惠、细心的良好品质,几十年如一日地孝敬婆婆,赢得了人们的称赞。走进刘桂英的家里可以看到,炕的对面挂着一张老人的六寸照片,镶在一个古朴的木质相框里,相框里的老人齐耳短发,光滑而整齐,坐在木椅上精神奕奕,刘桂英介绍说这是婆婆六十岁岁时的照片。提起老人,刘桂英打开了话匣子说:“我妈以前时候身体都挺好的,那时候时候还自己走路遛弯呢,后来因为自己得病以后,我们把她送到医院治疗,最后还是落下了毛病,就不能走路了,卧床不起十几年了。”

老人刚得病时候,刘桂英不放心婆婆一个人住,就和婆婆搬到一间屋子里同住。有时晚上婆婆腰疼的睡不着,刘桂英就起来陪着婆婆说话,给婆婆揉腿揉背。婆婆怕自己大小便失禁弄脏床,晚上经常是半个小时就要起来上一次厕所,因为丈夫白天干活比较累,加上手劲比较大,刘桂英怕丈夫弄疼婆婆,所以抱着婆婆上厕所的任务也落在了刘桂英的头上。婆婆体重有90多斤,刘桂英抱起来已经很吃力,再加上已经六十多岁身体有病的老人的身体很脆弱,刘桂英又得小心翼翼,轻手轻脚,所以每次抱婆婆上厕所她都累得满头大汗。一个晚上七八次折腾,刘桂英又困又累,但就是这样,她也从没对丈夫有过半句埋怨,更没对婆婆使过半点脸色。

这几年,老人的岁数越来越大,眼睛由于白内障的原因几乎看不见东西了,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刘桂英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她每天重复做着几件事:给婆婆洗脸梳头,为婆婆喂水喂饭,抱婆婆上厕所,给婆婆洗脏衣服,陪婆婆说话。

婆婆年轻时特别爱干净,现在年岁大了也一直保持着这个习惯,所以每天早起第一件事刘桂英就是为婆婆用热毛巾擦脸,给婆婆把白发梳的服服帖帖。一日三餐,为了让老人吃好,她自己总是省吃俭用,为了给婆婆增加营养,她变着花样给婆婆做可口的饭菜。她总是笑呵呵地对人说:“老人身体好就是我们最大的福分!”可是她忘了自己也需要补充营养。为了不让婆婆感到寂寞,刘桂英还专门买了彩电,没事时就陪婆婆说话聊天。为了保证婆婆的健康,不生褥疮,刘桂英坚持夏天每天为婆婆擦一次澡,冬天也定时为婆婆擦身。由于身体瘫痪,婆婆不能像普通人一样方便,刘桂英便为婆婆购买了坐便椅,每次用过后都收拾得干干净净,有时候老人大小便失禁,她总是不动声息地为婆婆换上干净衣物,及时地把脏衣服洗干净,所以婆婆的衣服总是干干净净,没有一丝异味,从外表上根本看不出来她是一个已经瘫痪了十年的老人。

刘桂英照顾婆婆无微不至,甚至胜过了嫁到外地的老人的俩个亲女儿。

虽然这些年的辛苦操劳让刘连英很累也很疲惫,但她从来也没因自己累而少关心婆婆一点点。婆婆逢人便说:“要是没有兴珍,就我这个病怎么也活这么久!”感动之情,溢于言表。

多年的关爱,让婆媳俩产生了深厚的感情。老人脖子上常挂着一个像小孩子吃饭时挂的那种大襟,刘桂英用宠溺的语气解释说:“我妈年轻时就爱干净,不能自理后吃饭老把衣服弄脏了,我怕她穿着脏衣服不习惯就总给她换洗衣服。我妈看我年纪也大了,心疼我老是洗衣服,就自己要求围上了这个大襟,现在围习惯了平常都不摘下来。”

回想起婆媳相处的这二十多年,刘桂英感慨万千,她说,我们娘俩能成一家人,是我们有缘分,我哪能不对她好呢?婆婆一生生育了几个子女,在最大孩子刚结婚时候,丈夫就去世了,是她靠着自己的双手将一个有一个的孩子们拉扯大。刘桂英刚嫁过来时就被婆婆的坚强和深厚的爱心所感动,从心底里敬重她。年轻时,刘桂英在家洗衣做饭抢着干,不让婆婆受半点累,而且对婆婆百依百顺,婆媳间从未因任何事有过口角,在大家庭中,她们婆媳间的关系是最融洽的。现在婆婆老得动不了了,刘桂英又用自己的至孝之心孝敬她,让老人安度晚年。刘桂英说:“这么多年我们都走过来了,照顾婆婆这么多年我没觉得怎么苦,你要是把这件事当成是理所应当的,当成自己应该做的,你就不会觉得苦了。”就是这句朴素的话,这个简单的理,支撑着刘桂英走过这么多年的孝敬婆婆之路。

去过刘桂英家中的人会永远记得这样的画面:一张农村普通的大炕,铺着白底蓝花的床单,整齐而干净,靠近炕头的一边铺着一床蓝色的被褥,一位满头鹤发的老太太在床上安然入睡,太阳从窗子照进来,落在老人的身上,显得很温暖。百善孝为先,只有孝心才能创造出如此幸福、如此温暖的画面!

婆婆的好散文 篇2

一、从董桥的身世谈及

董桥散文的魅力, 一部分来自于他的独特的身世、人生经历。他出生在福建晋江, 一岁时随父母赴南洋, 在印度尼西亚度过了自己的青少年时光。虽然身处南洋, 但出身书香世家的董桥从小深受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 使他自幼爱上了看书、写作以及收藏古玩字画, 有着一种独特的中国古代文人雅士气质。1960年考上台湾成功大学外文系。1964年毕业后到香港, 任香港美国新闻处《今日世界》丛书部编辑。1973年赴英国, 在伦敦英国广播电台中文部从事新闻广播及时事评论, 1975年起在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从事理论研究。大陆、南洋、台湾、香港、英国, 多元的经历丰富了他的人生, 同时多元文化的冲击让他积累了深厚的文化素养与人生经验。1979年返港, 先后担任香港公开大学中国语文顾问、《明月报刊》总编辑、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组主任、《读者文摘》中文版总编辑、《明报》总编辑、《苹果日报》社长等职务。对于自己半个世纪的人生流转, 董桥曾有一段简要的自述:“五十年代侨居南洋, 晨昏戏耍, 懵然长大。六十年代负笈台湾, 追求窈窕的倩影跟仰慕苍苍的学识一样真切。七十年代做客英国, 终于学会看山看雨, 识破世间宁静的激情和喧哗的假面, 一路受用到八、九十年代重回香港, 混迹江湖。转眼心顺、目顺、耳顺。”这大约是他人生历程的成长写照罢。

董桥散文往往具有大量的知识见解, 其独到的审美品位与艺术修养, 透过读书随笔, 文化鉴赏与生活感悟, 生动且深刻地呈现印章、印石、古玩、画画、山水, 涉笔成趣, 潇洒风流, 散发着优雅自如的名士风度。超然脱俗的名士风搭配精准独特的文字, 二者共构出董桥的丰富人生与独特魅力。在他的笔下, 不忘“这一代的事”, 在“跟中国的梦赛跑”, 看似幽默的文风下是率真辛辣的书生意气, 让人击节叫好, 心领神会董桥的文字功夫与写作功力, 来自大量的知识积累和审美触发, 以及他对结构、炼词的处处讲究。有关这些方面的论述并不少见, 本文就不多加赘述。本文主要从“名士风”角度切入, 探讨董桥散文的独特风格及其艺术成就。

二、字里行间的“魏晋名士风”

所谓“名士风”, 是一种富有才华而不拘社会礼法约束的个性和风度。时有高论, 风流倜傥, 不拘小节, 趣味甚广, 品位不俗, 往往心中对现世带有不满的情绪。名士风流以魏晋最为兴盛, 魏晋清谈为典型, 但本文无意于这个概念的探讨, 而采取一种宽泛笼统的说法, 主要是泛指一种有文化品味、有独特个性的知识分子所表现出的精神风貌与生活态度, 他们着迷于传统精致文化、对社会现实有不俗的个人见解, 且能保有知识分子的相对独立品格。读董桥的散文, 很难不被字里行间浓郁的名士气息给吸引, 其中有对前尘旧事的回忆叙述, 也有对昔人流韵的频频回首, 表现出一副文化遗民的真实本色。他自己在文章中曾多次以旧派遗民自居, 大有魏晋名士之风流遗韵:

我偏偏爱说我是遗民……劫后的意识形态, 值得依恋的正是这些残留的旧时月色, 跟卧薪的忧郁导师没有干系了……文化遗民将品味, 养的是心里一丝傲慢的轻愁。 (《旧日红》)

在文化意识上, 我很怀旧, 却也不甘心放纵自己化为故纸堆里的书虫。我只希望在安装了空调设备的现代书房里, 依然会有一盏传统的明灯照亮我的原稿纸和打字机。《浪子和尚耳》

既是旧派遗老, 他对民国味特别有种亲切的迷恋。例如:既是看电影, 他也偏爱具有“民国味道”的, 例如:《围城》、《上海的早晨》的女演员里媛媛, 他欣赏的正是她“那种久违的民国味”, 董桥在文中深情地写道:“这样妩媚的柳梢月色, 也许只有我这辈带点老襟怀的人才倾倒。”他一边编辑报刊, 一边玩味艺术;一边身处世俗闹市, 一边隐逸创作。这样的遗民情怀、名士风度处在香港这个高度现代化的科技城市与激烈竞争、瞬息万变的媒体社会, 最世俗的市朝中排除嘈杂的干扰, 自得其乐。“大隐隐于市”, 这正是董桥及其散文的独特所在。余秋雨在董桥散文集《旧情解构》序中写了这样一段话:“名士情怀如窗外六朝之山, 感性笔墨如檐下秦淮之水, 一静一动, 亦仁亦智, 而这种组合居然完成于南洋和英伦之间, 真是奇迹。”【2】说“奇迹”也许重了点, 但董桥风格毫无疑问是当今香港文坛的一页传奇。

值得一提的是, 董桥的名士风与魏晋士人的纵酒放达、装疯卖傻完全殊旨异趣, 他既不烦躁郁闷, 也不逃避现实, 反而力求与生活对话, 与真我照应, 显现出悠然自得的特殊意趣。仔细琢磨后, 笔者发觉与陶渊明有几分相近。“我老早中了田园的毒了” (《仲春琐记》) 失意时隐逸山林, 得意时心系田园, 读书著述, 怡情山水, 随性所至, 这是董桥的人格精神, 也是他能写出哲理小品的内在动因。除了靖节先生, 阅读董桥的散文小品会让人自然联想及五四作家周作人和俞平伯先生。他们的文章不约而同都有着晚明名士小品文的影子, 收到当时文风的影响和启发。痖弦先生这样写道:“董桥博学多闻, 作品中具有传统文人的历史情怀, 而一种舒放萧散的叙写风格, 特别令我心折:这是中国晚明以降, 散文文学精神的继承和弘扬了。”【3】

董桥散文中流连于琴棋书画, 读书写作, “满目是写意的幽趣, 满心是潇洒的放浪”, 逢人说梦, 颇有俞平伯的名士风范;同时, 他的小品文大量引用妙文架构的知识性写作, 典故迭起, 则与周作人的“文抄公体”颇能辉映。对俞平伯、周作人这对师徒, 董桥自幼年时就颇为认同和崇拜:

从小读周作人, 读俞平伯, 读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两位长衫人物的袖里清芬, 尽管都吹过欧风, 淋过美雨, 无恙的依旧是那一盏苦茶, 那一株古槐, 朱丝栏间浮动的墨影永远是三味书屋和春在堂的疏影。说颓废, 那是最后一代文化贵族的颓废;说闲散, 那倒不是秦淮梦醒灯火阑珊的闲散:是钟鼎胸襟供养温山软水的脱俗。《书札影真好看》这两个人的文化品位、生活雅趣与文学风格, 显然给了董桥极大的启发和影响。闲散脱俗的文化贵族, 传统士大夫的习气, 偶有“丧志”的颓废, 是五四时期名士风气的先行者。五四的文学气度自然不是只有这一路。朱自清在写1928年的《背影》序中曾回顾五四以来现代散文的发展, 认为“确是绚烂极了”, “有中国名士风, 有外国绅士风, 有隐士, 有叛徒。”【4】可见, 名士风早已存在, 与以批判为主的激进文学共同构出了五四文学的多重精神面貌。在朱自清先生看来, 最能代表“中国名士风”的散文作家恰恰是周作人和俞平伯师徒。对于周作人, 董桥直言:“我少年时喜欢周作人的小品, 一度模仿他的笔调, 太难了。几十年后的现在, 我还是觉得他的随笔写得有个人风格, 却不想去学他了。” (《美丽的错误》) 在笔者看来, 董桥在散文中流露出的名士风, 更接近俞平伯。他欣赏俞平伯, 多处提到对他的喜爱。“俞平伯的字我尤其喜欢。”;“五十年代大陆批判他和胡适的治学思想, 我反而越发读俞先生的书。” (《俞平伯给艾德琳的信》) 他四处搜集俞平伯先生的字画, 在《春在堂》一文中流露出对俞平伯由衷的心仪与神往:

我集藏俞平伯的字福藏的无非是俞家‘花落春仍在’的那一缕暗香:苏州曲园主厅的春在堂, 杭州西泠桥边的俞楼, 栖霞岭下的右台仙馆, 一脉绵长的薪火就这样静静传进了老君堂胡同的古槐书屋和清华园中的秋荔亭。几代人匆匆走了, 灯也灭了, 我只捡一捡飘落台阶的几片黄叶, 庶几是跟昔日那一弯清流的重圆, 不必花烛, 不必沉吟。

在现代文学史上, 俞平伯的名士形象和洒脱作风是十分鲜明而突出的。俞平伯曾特意为张岱小品集《陶庵梦忆》注点、写跋, 谈及对张岱名士小品文创作风格和旨趣的向往。朱自清对他的认知很深, 在为他的散文集《燕知曹》写序时, 就提到有人评论俞平伯的性情与文风神似明朝名士。朱自清对此解释说:“我知道所谓明朝人, 是指明末张岱、王思任等一派名士而言, 这一派的特征, 我惭愧不大弄得清楚;借了现在流行的话, 大约可以说是“以趣味为主”罢。他们只要自己好好地受用, 什么礼法、什么世故, 是满不在乎的。他们的文字也如其人, 有着洒脱的气息。”【5】董桥在文章对朱自清的看法表示了赞同, “俞平伯习性确是跟那班明朝人相近, 倒不是故意去学名士”正因不是故意去学, 其以趣味为主的洒脱气息也就是“名士风”的真谛了。

董桥是名士, 同时也是文士、雅士。他在文章中毫不掩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喜爱, 这是自古名士都挥之不去的情结。董桥描述得更深刻, 他说“我偏爱中国的旧人物旧文化”, 这是“合理的乡愁”, (《北京房先生对我的批判》) 读者可以从他的散文中领悟传统文化的情调:写书法、藏古玩、品字画、迷扇子、好闲章、集邮票……这样的闲情雅致, 称得上“名士风”的绝好诠释。在这些兴趣爱好跃然纸上的背后, 是其对传统文化的支撑和支持。在与人结交中, 董桥先生也有着同样的爱好。在与余英时先生结交后, 他写道:“靠的也许是彼此都抱着‘旧文化人’的襟怀。” (《余英时新书付梓志喜》) ;当有人批评林青霞应该“受苦受难才写出惊世巨作”时, 他说:“我情愿她不写”, “我们毕竟都是惜福的旧派人。” (《题林青霞新书》) 直到今日, 董桥在担任刊物主编期间, 与读者、友人通信或邀稿, 仍是以毛笔字书写, 这在现代科技横行的时代显得雅兴十足。对于电脑、手机, 这位“名士”往往刻意地“回避”, 或者说是“忽略”, 他曾经这样“幽默”地写道:

我这一代人已经给电脑狂潮弄得更像古人了, 视一切硬体软体的操作如鬼魂幽灵, 从什么自动转账到网上理财, 一概不敢叨光, 生怕按错两下键盘就倾家荡产, 血本无归。好不容易等到千年虫危机来临了, 电脑都不可靠了, 我这才挽回一点尊严, 理直气壮走进银行和邮政局排队, 享受一下时光倒流的乐趣和古意。还有, 满街的手提电话此响比接, 夸夸其谈, 一派要员忙人的造型, 我总是替他们当众出卖隐私而难过。 (《时代太新太冷了》) 十足的名士口吻。也许用他自己的话会更清晰明了, 他说:“名士往往生活在半真半假的世界里。他们在书海里寻求现实, 又在现实世界中制造书海里的人生, 最终是分辨不出是真是幻。” (《环境中的名士》) 阅历深厚的董桥当然分辨得出真实与幻想, 但他显然更乐意选择活在茫茫书海里。看他各种痴书的言行, 听他高谈喜旧厌新的论调, 只能说明他对传统真诚地爱得彻底。他文章中透出的恋旧, 不可否认的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儒家精神的执著继承, 透出一股东方文化的神韵, 对传统的挽留姿态洒落在字里行间。

三、结语

目前所见有关香港的文学史, 如《香港文学史》、《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中对董桥散文的风格特色都有着一致的评价:“浓郁的书卷气, 儒雅的文化精神, 热烈的中国情怀, 精致的文字, 英国式的幽默。”【6】如此具有共识的艺术概括, 说明了董桥散文以被香港文学界高度认可, 已成为当代香港文学重要的一页。他的散文重视个人体验, 追求唯美境界, 从语言文字到题材内容都深深烙上中华文化的传统印记, 同时又以特殊的审美经验, 体现出以自我为中心的人本主义思想。杨照在《董桥精选集》导论中以“接近文艺复兴时代的随笔, 接近周作人的小品, 是长期陌生干涸的随笔文类之流, 终于灌注了新的水源”赞扬, 认为董桥的“新随笔体”已经昂然卓立, 奠定了董桥文学史上“边缘却独特的位置”。

“人间冷了, 人情还是温的好。”笔者在董桥文中看到的正是温润的君子之风, 高雅的名士品味, 这正是中国自古以来文人传统的一处倒影, 也是文化传承的一点星光。二十余年过去了, 在21世纪的今天, 笔者认为大家更应该阅读董桥, 因为像他这样的世俗中的名士, 已经越来越少了。物以稀为贵, 董桥的散文会是当代文学中的一盏明灯, 一个日渐远去, 却也日渐明亮的文化象征。

参考文献

[1]、朱栋霖、丁帆、朱晓进主编:《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 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2000年第1版。

[2]、刘登翰主编:《香港文学史》,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9年第1版。

[3]、董桥《董桥文录》, 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 1996年版。

[4]、董桥《董桥精选集》, 台北:九歌出版社, 2002年版。

[5]、董桥《静观的固执》, 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1997年版。

二十年如一日敬养婆婆的好儿媳 篇3

孝敬老人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1988年,邵圭妹和丈夫齐光远刚结婚,婆婆丰国媛就患了类风湿。第二年老人病情恶化。四肢瘫痪卧床不起。老人的3个儿子都在煤矿上班,早出晚归,并且都住在离城里很远的矿上。很早就失去双亲的邵圭妹把婆婆视作自己的母亲,一直想着好好孝敬老人。邵圭妹和丈夫义不容辞地担当起了照顾老人的责任,主动和老人住在了一起。每天一大早,邵圭妹起床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看看婆婆有没有醒,然后开始做家务。等到婆婆醒来,她就帮婆婆穿衣、洗脸,喂婆婆吃早饭,等婆婆吃饱后自己才吃。由于婆婆四肢瘫痪,大小便、洗澡都要人抱着,而随着病情的加重,婆婆的身体控制能力也每况愈下,每天晚上两三个小时老人就要上一次厕所。为了更好地照顾婆婆,她把婆婆搬到自己的房间一起住。可几个月下来,老人的病情仍不见好转。虽然家里经济条件并不好。但是善良的邵圭妹心里着急却不敢在婆婆面前有半点表现。她尽量做到不给婆婆带来压力。为了方便照顾老人,邵圭妹考虑再三还是辞去了家属工的工作,并把自己的床搬到了婆婆的床边,为的就是方便照顾婆婆。婆婆年轻的时候当过一段时间老师,平时十分喜欢看书。由于婆婆瘫痪在床,看书实在不方便,为了帮助婆婆消解烦闷,邵圭妹一有时间就拿着书报坐在老人旁边,托着书给她看。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邵圭妹无微不至的照顾下,78岁的丰国媛不但病情得到了有效控制,精神也十分好。她一见到笔者,就不停地夸赞儿媳。

在乐平市安平南路居住的七八年间,邵圭妹除了买菜,极少外出,很少和邻居打交道。但是一提起邵圭妹,街坊们都赞不绝口。

“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人儿媳所应该做的”

邵圭妹每天除了要照顾婆婆的生活,还有繁重的家务要干。每逢天气变化的时候,她还要时刻关注婆婆的病情,随时准备给婆婆敷药按摩。20多年来,她天天如此。笔者问她这么多年来就没有一句怨言吗?邵圭妹平静地回答:“没有什么啊,我觉得是应该的,婆婆也是自己的亲人呀!”

笔者看到,尽管过度操劳使邵圭妹显得比实际年龄要苍老许多,但是在她脸上却看不到埋怨、委屈。她脸上始终带着淳朴、乐观的笑容。邵圭妹对笔者说:“我真的没有什么可写的,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人儿媳所应该做的,很平常……”

一个普通的家庭妇女,用自己最美好的时光来照顾患病在床的婆婆,平凡外表下是一颗充满爱的心灵。邵圭妹20年如一日的默默无闻的孝心,是对中华美德最好的诠释。

婆婆驾到散文 篇4

婆婆好福气,头天送了暖,第二天她老人家大驾光临。大说这暖气是专门为奶奶送的,这话对,也不对。如果不是这两天下着淅淅沥沥的小雨,她一准会上午来了下午就走,这是她一贯的风格。倒不是我这个当媳妇的做的不好,实在是我婆婆是个离了她,地球都不能转的人。本来过了忙季,在家清闲无二事,无非是这家逛逛那家聊聊,站在门口或隔着石墙给人拉呱。可一旦到我们这儿,就一身的事务缠身,没有她,羊不吃草,鸡不下蛋,猫找不到窝,狗乱窜乱叫,恐怕压水井都会干涸,对我们唯一有说服力的就是她担心公公的饭吃不好。可每次都是婆婆前脚来了,后脚公公打电话,说你娘可以多住几天,家里没什么事。但婆婆绝不会领公公的情,还会怂上一句:“他知道什么!”

她说公公不知道什么,实是有两层意思,一是她不在家,家里的事公公还真弄不太周流,本来自己就有哮喘,其他的事也是里半外半,让婆婆很不顺眼。二嘛就是她不愿在我们这里自然有她的原因。

婆婆是山里人,过了一辈子的穷日子,也操了一辈子的心。婆婆嫁到现在这个家不久,她的公公就去世了,最小的孩子,也就是她的小叔子我的叔公才三岁大,中间还有三个妹妹,而她的婆婆也不过二十九岁的芳龄。婆奶奶个子小脚小,脾气古怪,说话声音都拐着腔。婆婆就义无反顾地担起了整个家。

第一次到他们家,在留恋湖光山色的同时,我不得不一再地感叹:这里的土地太薄了,这里的生活也太艰难了。这就是山里吗?没有一条像样的路,没有一块成亩的地,一镢头下去,石块能把镢头反弹得老高,擦的火光乱蹦。一层一层的梯田,远看起来也是有些美的,但那些所谓的土都是一把一把从石头缝里抠出来的。在我的家乡已经使用大规模机械作业的时候,他们这里还只能用独轮车,当我们脚下的肥沃土地在明亮的犁铧下翻起层层浪花的时候,他们这里的土可怜到可以用手来堆积。我母亲第一次也是至今唯一一次来我婆家,眼望那穷山秃岭,发出一声幽幽的叹息:“也就是人(指我老公)好,不用在家里出力,不然,怎么也不能让这个憨丫头嫁到这里来。”这是母亲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对我自己找的这个婆家感到不满。那一刻,我心里亦有着淡淡的忧伤。这是婆婆不知道的。

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婆婆支撑着这个家,体体面面地嫁走了三个妹妹,又给我叔公盖了房子成就了一大家子人,在我嫁到他们家的第二年又送走了我的婆奶奶,她的婆婆。

婆婆年轻时很能干,里里外外一把好手,据说上山下山能挑二百多斤的担子。家里的人都很尊敬她,直到今天大事小事都要找她商量,所以她是这个家里的家长,这么多年没和谁红过脸有过冲突。当然,她的这种家长制作风也曾在给我们带孩子的时候带到我家里来,这多多少少也引起了我和她两代人之间的摩擦。

记得有一次大也就几个月,老公外出学习,我严重感冒躺在床上,除了奶孩子,其他基本不能自理,本来婆婆真不该走。可那是周末,她再也耐不住了,提起包裹说走就走,全然忘记了儿子对她的嘱托,我们娘俩对她的依靠,走得决绝而无情。我连挽留她的力气都没有。这样的举动让我好久不能释怀,不止一次地在老公面前提起。自然,这些婆婆也不知道。

细细算来,作为媳妇的我也不是没有愧对老人之处。有一段时间,老公被人约去玩麻将,经常深夜才归,至后来有着迷的倾向,情急之下我们大吵一场,深夜里,我在寒风中给婆婆打去了投诉电话。第二天一早婆婆赶到,一夜之间嘴上起了一串的血泡,看来是一夜又气又恼辗转未眠。我在完成了潜意识里颇具“不让我过好也不让你父母好过”的报复之后,心里知道自己也犯了错误。但老公极为孝顺,自那以后他再也没去过那种无聊的场所,婆婆也成了我后来控制老公的杀手锏。这一点我应该感谢婆婆,我们都应该感谢婆婆。

年轻时的能干和节俭,除了换来这一大家子的人,也换来了一身的疾病,如今的婆婆就像深秋里被风侵蚀透了的玉米秸,实在是不担待怎么折腾。婆婆每次来,也几乎是为了看病,但她不愿花我们的钱,怕我们穷,也不愿在这里久住,怕给我们添麻烦。在婆婆的心中,媳妇再好还是不如闺女随便,她更乐意去离我们不远,住在一楼有个小院子的姐姐家。每次挽留,她都那么坚决,致使他的儿子多次红了脸生自己母亲的气。

当然,她不愿在我们家久住还有其他原因,我家在五楼,上上下下很不方便。的`确,对于住惯了平房的人来说,即使年轻也会觉得不适应。有一次她下去散步,竟然走错了楼道,上到别人家的五楼,下来,又爬上我们家的五楼,累得面色发红气喘吁吁,一屁股坐在沙发上:“再也不来你家了,住这么高!”

以后几次都是去姐姐家,但我觉得对于我这个做媳妇的有几分不公平,好像我把她当自己的亲人,而她却故意疏远我,总有一种被人嫌弃的感觉。我的想法被传达过去,于是她又大包小包该带的都带了来,讪讪地说:“前几次没来你家,这次专门来的。”这让我很不好意思,老太太挺可爱的,她好像也是第一次在我面前表现得有些歉意。

婆婆是个闲不住的人,好揽事,记得我初到他们家的几次,都有人隔墙隔屋地喊:“嫂子,去买鸡喽!”于是婆婆就应着:“哎,走――”原来是谁家来客人了,需要她帮着去买鸡。又有人喊“嫂子,人都到了,咱也去吧?”婆婆又应:“去!走――”这又是谁家喊去帮着相媳妇呢。我嫂子曾笑话她说,自己的俩个儿媳妇从来没费过心,现在到处跟着别人相媳妇,看你是闲的。这个时候,婆婆绝不说话,我仔细观察,她有些窃喜,大概她在为我们的省心而高兴吧。

婆婆的眼很贼,大有过目不忘的本事。每次替别人相亲回来,主家都要专门来找她谈谈看法,令我惊奇的是,短短的时间内她能把人家的身高,走姿,眉眼,嘴口甚至耳垂都掌握得一目了然,每每让那些主家投来信服和依赖的目光。而我则会积储一肚子的狐疑,不知道第一次见面,婆婆在背地里该如何对我评头论足?

老人嘛,都有一种无需挑明的心理,自觉不自觉地把自家的媳妇和别人家的比,每人心里都有自己的诸多标准。好在,这么多年过去,她对我是满意的。姐姐和大姑已给过我多次的暗示。

但是婆婆从来都没夸过我,这一点与老公的吝啬夸奖毫无二致。

每次回家,因为自己眼力差,怕认错了人,我从来不敢独自出门,都是跟着婆婆或老公。有人遇到,他们就会对我这个戴眼镜的媳妇多看几眼。婆婆也会适时地引介我给他们说话。转身走过了,还会传过话来:“大婶好阔哦,找了这么个媳妇!”阔,即富有。我知道婆婆此时是有些纠结的,想谦虚,又怕我不高兴,不谦虚,又说不出炫耀的话。于是给人一个似是而非的回话:“哦,哈哈,阔,您也很阔啊!”我快乐地跟在婆婆身后,不像媳妇倒像女儿。也是,我们这里找对象不叫找对象,叫找婆婆,谁也没想到我的一声“娘”,缘分就把本来毫无牵连的两个女人聚到了同一片屋檐下。

所以,婆婆每次来,愿意和我啦啦村里的家长里短,窝里的羊又下崽了,谁家和谁家闹别扭了,谁家又添小娃娃了,谁家的媳妇在桥底和男人约会了,谁家的公公和媳妇相好了。婆婆给我唠叨这些,说明她对我是信任的是亲切的,尽管是我一厢情愿的想,但无疑是正确的。

这一次,因为送了暖气,老公没得商量就把她从姐姐家里带了来。这是近两年来她第一次不要去医院,心情也愉悦得很,没有心急火燎地嚷着回去,儿孙的轻松也溢于言表。当然对于她的饮食起居我们还需奉上加倍的细心。本来嗜辣如命的老公只吃清淡的小菜,饭间要不断地督促母亲多喝稀饭,多吃蔬菜。但因身体的各方面不适,她的饭量还是极小,这让我们无计可施。

顶着密密的冷雨下班回家,只看到老公一个人在厨房忙乎,我刚要习惯性地大喊大哪去了,老公给了我一个安静的手势,努努嘴,原来那祖孙俩正在大的屋子里,摆pose用手机照相呢。偷偷推开一道门缝,听见大在指示着奶奶一会这样站一会那样站,一会站在我绣的向日葵前,一会又站在大的书法“书道千载”前。大像个专业摄影师一样给奶奶解释着,这个景取得好那个不好。婆婆很配合,照了删,删了再照。这真让我大开眼界,我不禁诧异,婆婆怎么了,她可是个保守得不能再保守的人,好像突然醍醐灌顶,接受了新鲜事物。

也是第一次,婆婆在我面前说,自己的帽子有点薄了。我幡然醒悟,天冷了,该给她老人家织个帽子了。于是我像领了圣旨一样,冒着被考勤的危险,怀着对雀之巢的眷恋,老老实实又心有所系地在毛线店呆了一个下午,学习一个新的花样。以我的资质,这点小技不在话下,可是第二天婆婆又要走,我必须在晚上赶出来。当我最后一针结束的时候,老公已经睡醒了一觉,迷迷糊糊不知道我为什么还不睡。我对着镜子来来回回试着帽子,不是轻松而是一种懊恼,帽子有点小了。但婆婆已经睡着,也就不好再打扰。

第二天婆婆走的时候,天依然飘雨。我正忙着上班,粗心的老公竟然没弄准确帽子是否小了。晚上打电话回去,婆婆说“还行的”。

听这话,我知道,帽子一定是小了,怕给我麻烦,她还是将就着了。

婆婆的幸福散文 篇5

婆婆是个典型的山东女人,之所以这样说,不仅因为她是山东人,而且因为从她的身上体现出来的都是山东女人的美。

婆婆是个心灵手巧的女人,真正可以下得厨房,上得厅堂。她做得一手好面食,尤其是面条,每一根都均匀细致,比卖的挂面还细,吃起来特别筋道。面条擀好了,不外乎是下热汤面或者打卤面,而婆婆说她们老家的面条都是用面汤浇着吃,而她做的面汤看起来很简单,锅里放上点油,用葱花爆锅,放高汤,勾芡,一气呵成后,便芳香四溢。吃在嘴里,那股清香味便徐徐的从喉咙进去,直抵心肺。每次做面,我都会跟在一边,想学到婆婆的手艺,可是直到如今我还是笨手笨脚,只学个皮毛而已。

每次和婆婆一起包包子,才是最享受的。一边唠着家常,一边学习别具一格的山东包子的制作方法,虽然明知道学不会,却也欣然神往。东北的包子馅是把蔬菜猪肉都剁碎了,而婆婆包的山东大包子,是把蔬菜和肉都切成一厘米大小的四方块,然后放上作料搅拌均匀。等包子蒸熟了,掀开锅盖,那些如麦穗一样的包子便引诱着我的馋虫悄悄钻出来。

婆婆没有工作,每次说起这事儿,她都会说,要不是那年回去照顾我婆婆,我也是有工作的人儿了。在我老公九个月的时候,婆婆带儿携女回到山东老家,去照顾年事已高的爷爷奶奶。她承担起了一家的农活,每天起早贪黑的不辞辛劳,上有老下有小,却无怨无悔。我曾经问过她,妈,如果您不回老家,现在的退休金也会有四五千,您后悔过吗?她笑着说,这不能后悔,你们的爷爷就你爸爸这一个儿,我不回去照顾,难道还让你们的爸爸扔下工作回家照顾双亲吗?在她的眼里,她所做的一切都是作为妻子、媳妇所应该尽的义务。

公公的脾气很暴躁,对婆婆和颜悦色说话的时候很少。可是每次婆婆都是低头顺眼的不反抗不犟嘴,她说男人在外压力大,回家来发泄发泄是应该的。她说这些的时候眼睛里有些晶莹的亮光在闪烁。有一次我跟老公生气,就扯住婆婆的胳膊可怜兮兮的说,妈,您儿子欺负我。婆婆就很不客气的对老公说,老三,你难道没看见我是怎么熬过来的吗?老公听了婆婆的话,就低下头去不再说话。从那以后我就更加的了解婆婆为了儿女,所付出的辛苦是何等巨大。

婆婆整日守在家里,偶尔出去买点菜,也是随公公一起。这样的生活一过就是几十年,她却从来不说一句厌烦的话儿。婆婆不独自出去,并不代表她是文盲,相反她的文化水平很高,以前没有电话和手机的`时候,给姑姑们的信件,都是由她来写。姑姑们也很敬重她,称赞她贤惠,说当年家里经济条件不好,仅有的几个鸡蛋都给岁数大的爷爷奶奶吃,家里的细粮也是只给爷爷奶奶吃,她只是带着孩子们就着咸菜吃煮地瓜和大碴粥。我这才明白,老公一见到大碴粥就浮现出一张苦瓜脸的缘由。

生活是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就对你笑,这句话,仿佛就是特意写给婆婆的。现在已经七十多岁的她,每个月都有政府给的300元钱补贴和最低生活保障350元,脸上总是挂着笑,每当问起她缺不缺钱花的时候,她总是说我有工资啦!不要你们的钱!

婆婆的幸福生活散文 篇6

婆婆60多岁,她热情善良、勤劳朴实、通情达理。

结婚后,婆婆就把我当成了她的贴心“小棉袄”,我俩平时说话都是和和气气的,从来没有红过脸。婆婆不摆架子,也不挑挑拣拣。我给她买了件衣服,她就迫不及待地穿上,让左邻右舍看;给她买一个话筒,她就立刻拿在手里,唱起了地道的豫剧,兴奋之情溢于言表。其实我知道,婆婆这么做,是想夸自己的儿媳孝顺。所以,我总是想着法儿让她高兴:妇女节陪她看电影,母亲节陪她逛商场,重阳节陪她去旅游。

婆婆很疼爱自己的孙子孙女,却从不娇惯、溺爱。平时她教孩子们扫地、整理房间、洗刷碗筷,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她还经常给孩子们讲一些小故事,让他们懂得做人做事的道理。

婆婆心灵手巧,擅长剪纸和刺绣。她最喜欢的花是牡丹,所以婆婆的`大部分剪纸和刺绣作品都是牡丹,她说牡丹雍容华贵,象征着吉祥如意。婆婆的剪纸和刺绣手艺在村里是出了名的。每当亲戚朋友或者左邻右舍家里孩子要结婚,他们都会把婆婆请去,给新人的枕套或者门帘上绣上几朵千娇百媚的牡丹。在节日里,婆婆还会根据节日特点剪出栩栩如生的窗花,送给朋友或邻居,既把一份祝福送给了别人,自己也收获了满满的幸福。

婆婆常说要“活到老,学到老”,阅读是她的爱好。她每隔一段时间都要让我给她买一本书,然后细细品读。午后,阳光明媚,婆婆会搬来一个凳子,坐在院子里的石桌旁,打开一本书,认真地阅读。茶香和书香氤氲在一起,多么温馨的画面。婆婆还喜欢读报纸,我经常把单位的报纸带回家让她看。这时,婆婆都会拿出一个小本子来,把上面的一些有关养生保健、生活妙招等内容摘抄下来,她说这些生活小常识非常有用。

公公婆婆,我的父亲母亲散文 篇7

我心里有那么多的文字,都是为婆婆公公您们储着的。我想要一个足够安静的空间,来把他们娓娓的细述。把我心里对您们的感激与厚爱融进一个个平常的文字里,咏一曲世间真正的大爱亲情。

娘,我每叫你这一声,其实都是从心里叫出来的,并不是装装样子,肯定您也一下子都能听得出来。我老是觉得,我叫您的次数可能比叫我的亲娘次数都要多,您和父亲也一直把我当成自己的孩子那样对待。只是,唯一不一样的,是您和父亲从不像我的亲生父母那样对我的错误瞪眼睛呵斥,抱怨,而是笑着纠正我,甚至手把手的教我。您只是对自己的儿子瞪眼睛呵斥,抱怨。。。。。。唉,所以,我在您们面前也尽量的不乱发脾气,不像在亲生父母面前那样随便。

第一次见您,是我和老公在外面旅行结婚回来,在您为我们建好的新房子里,我在一群闹喜的人群里看到您和几个大人从外面走进院子,不知怎的,我一下子就认定您就是我的婆母。刚离开亲娘的一颗忐忑之心,正需要母爱的温暖,我下意识的迎向您,一把抓住了您的双手,就像又找回了一份母爱。是的,握住您手的同时,我感觉到了,您慈爱的笑容,您无限的关爱,都从您那双温暖粗糙的手上传了过来。。。。。。这时,听到有人高兴的说:“哎呀,三婶子,你可娶了一个好儿媳妇,长的多漂亮啊,您看,跟您多亲!”

我第一次叫了您一声“娘”,看着您幸福的笑容,我也陶醉了,并不是周围喜庆的氛围感染了我,而是我那颗遍体鳞伤的心忽然感到了被宠爱的感觉,是啊,有什么比又找到了一个温暖的家更让人满足的呢?

您和公公只生了三个儿子,所以,我这第一个儿媳妇,成了您和公公的,不,是一家子人的宠物。我太明白了,两个弟弟,视我为家里最重要的人物,对我敬重,爱护,二十多年来,一直如此,奶奶和姥姥两位老人,对我关爱有加,特别是您们两人,父亲母亲,二十多年来,我们已然融为真正的母女,父女。

三个儿子的三栋院子,主房配房加院墙,都是您们两人的汗水建起来的,光是垫地基,您们就拉了无数的土,那都是一下一下装上车,再一下一下卸下来,我们家的主房配房,还在中间挑了一茬土墙。我见证了您们给两个弟弟建房的辛苦,还要用从地里辛苦扒拉出来的微薄收入娶儿媳妇。所以我知道您们欠的`账简直像个大山,也同时压得我喘不过气来。但是,您们没有让儿子们替您还一分钱,甚至,还时不时的帮一下我们。况且,您们还要在操持着这一切的同时看护孙子,一边还要还那不知何时能还清的账。父亲母亲,您们这一辈人的辛苦,如果年轻人能真正的理解并心疼您们,该多好啊!

如今,那骇人的账已被您们一一还清,好像您们还有了小小的剩余。但是,您们的身体却也已像经年超负荷运转的机器,全身的病痛不断袭来,使得您们把药当成了饭,每天按时的吃。看着您们两个每天都互相提醒着吃药的情景,我心里说不出的难受,我只能老是对您们说,不能拿药当饭吃,是药三分毒。但我知道,这是您们必需的。

婆婆家的一日漫水流年散文 篇8

去年年底的时候,公婆提出了要回老家的要求。于是,兄妹几个放下了形似的匆忙,有了一次静心说着话的机会。终由于公公的坚持,商讨显得有些无意义,只剩下唯一的结果——回家。人老了,大概都是叶落思归根的,尽管那个根已不是很清晰了。也许几句乡野的俚语,仨俩街坊的问候,还有那若有若无的稻香,便是那个根,那个家了!

而及至真正确定那个归根的居所时,还是费了些周折的。村中的老屋,有四邻,热闹,适合老人话家常,可公婆都是七十多岁的人了,腿脚都不是很灵便,上街买菜购物就是一个难题了。街边倒是有一个小房子,一直空置着,可临路而居,很是嘈杂,也是不安全的。后来还是大姐提出,她有一个绝佳的住所,安静而不寂寞,方便而不喧闹,很是适合老人。细述之下,一家老小都笑颜同意了。于是,便有了那个归根的居所,婆婆现在的家。

婆婆现在的家,在一个环水面山的乡野里。站在马路边,一眼看去时,那排小房子显得有些寂寥。也许是因为屋后的田野太过空旷,又或者是房前那些水太过明亮了。而当走下那条乡间小道,及至屋前,再回眸时,你会发现,其实它离马路,离村庄,甚至是街道,都是那么的近。根本无需你的脚力去寻找热闹,双眼平视过去,就是一片生动了。可要真正走进人群,你的脚还得实实在在地踏过屋后的小道。道其实不小,但原始地裸露着,没有水泥,只有盎然的青草。修葺房子时,哥姐提出,路是否要好好铺一下,否则车是很难进来的。可公公一言拒之,掷地有声,你们的脚就那么金贵吗?走几步路,累不着人的。于是,那条路,就一直自然的躺着,随着四季,或青绿,或枯黄。风大时,有尘土扬起;雨落天,亦有泥泞漫过。夏天回家时,露水会打湿硬硬的皮鞋,锃亮中,竟有些柔软了;草儿也会纠缠着摇摆的裙角,甚至缠绕至家中,在婆婆的轻轻拍打下才分离。哥姐回家也多有相似的一幕,可没有人再提修路。也许偶尔让你的脚贴近一次泥土,亲吻一下露珠,便恍若回到了曾经的年华,忆起赤脚抚摸土地的纯真。似乎有些侨情,所以从没有问过哥姐的感觉,但我想,大概没有人会拒绝偶尔的回归一次吧,无论你走过的岁月是长或是短。

端午回家时,屋前已是郁郁葱葱,桃儿挂满了枝。我和嫂子在林间摘果子时,不觉都慨叹,这儿真是一个养生的好地方呢。公公不知怎么的,竟听到了我们的话语,嗫嚅道,是个好地方呢,就是缺一孩子戏耍,要是宝宝在这儿热闹着,真就齐了呢。不待我们接话,他又笑了,孩子要上学呢,哪能老在这儿呢。我们几个也相视笑了,却无语。而就在上周,由于很多的琐事堆在了一起,女儿又感冒了,不能上幼儿园,无奈之下,我打车送女儿去了婆婆家。见到女儿的那一刻,公婆脸上的皱纹都乐成了花。婆婆亲着女儿的脸说,宝宝都瘦了呢。怜惜之情让我很是愧疚。交代几句我就得赶回家上班了,临行前,婆婆似乎怕我不放心,一再地重复,我会好好带宝宝的,保证让她胖乎乎,乐呵呵的,上赶着吃饭才让她回去呢。对于婆婆所说的,我是绝无怀疑的,因为实践证明,她比我会带孩子的多。于是,我轻松的和女儿吻别,匆匆走过那条有些崎岖的小道。再回首,看到了立于屋前的老幼三人,心里笑了,公公,这回你该说齐了吧!

知道婆婆的仔细,所以对女儿没有牵肠挂肚。可在周末来临时,那份习惯的惦念还是变得强烈了。周五的晚上,老公回家已是九点多了,我们还是决定连夜赶去看女儿。赶到时,发现那老少三人竟已是入梦多时了。看着女儿甜睡的样子,心一下变得很柔软,亦很想对婆婆说声谢谢。因为自己带女儿时,这个点她多是喧闹着的,或是不情愿的刚入眠。也许是受女儿甜美酣睡的感染,那一夜我也睡得无比安然。此地的夜真的很静,静至只能容下均匀的鼾声了。

朦胧中听到了鸟儿的叫声,睁开眼,发现窗外已很是明亮了。而女儿也不知何时被婆婆抱走了呢。正回想间,听到了女儿在外面叽叽喳喳的声音,如天籁般悦耳。起床推门而出,看到公公正静静的守着炉子等水开。女儿围着爷爷转悠着,嘴儿不时的念叨着什么,偶尔大声的嬉笑着,白发的爷爷陪着孙女乐呵着。而婆婆已是将早饭准备妥当了。待我们洗漱完毕,在她的监督下,灌下一大杯白开水时,稀饭,鸡蛋,还有豆浆,已在桌上冒着热气和甜香了!婆婆说,宝宝每天能喝一大碗豆浆呢,以后回家也记着早晨要打豆浆。我点头应允着,可心里发着虚。要做到婆婆这份生活中的妥帖和条理,我不知还得静心修炼多久呢!

悠闲地享用完早餐后,发现时辰已是不早了,该是要到半晌午了。因为屋前的水面上已无薄雾,波光粼粼的亮着眼;远山也不再朦胧,清晰如黛了。由于晨间的悠然,这个上午便变得务实了:婆婆提着篮子去买菜了;公公继续伺候着炉子,逗着孩子;我刷洗着衣物;老公去水边捞着鱼。因为所有的事务都是在蓝天白云下进行的,琐碎竟也成了一幅静物画。大儿锄禾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虽不及此画面的优美,但此刻能洞穿千年让人忆起它,唯有那份相通的静然能做到吧!

当我在收拾鱼的时候,公公不觉对我念叨道,这儿的鱼瘦,不如你那儿的鱼肥,但味道好,以后想吃鱼就回家来。公公以前是善与人谈八卦野史的,很少如此家常的说话,听到此语的时候,我想他大概是有些寂寞了。果然,他接着问到了很多我住的地方的事物,他也曾在那住过三年,所以一直惦记着。公公问题的种类有些多,诸如:对面厂子拆了后,那个楼现在盖了几层?院前小区的路还是那么坑洼吗?隔壁租房子的两个孩子考上大学没?模糊地回答了前两个问题后,在听到第三问题时,我有些惶恐了。因为我甚至想不起公婆以前的两个小邻居的名字了,更不知道他们考得如何,现在在哪里就读了。当再次听到我支吾的回答后,公公哦了一声,便不再说话了。也许他真的困惑了,想不通我为什么对身边如此之近的事物竟是那样的疏忽呢?而他以前从未刻意的探询,可那些市井邻间的事或物,在他眼里总是清晰着,如他掌心里的脉络。可能是我每天把自己的纷扰无限的.扩大了,以致我的视线里容不下更多的风景了。公公,但愿有一天我也能如你般静心地看看身边的世界。

午饭是乡野味浓郁的,人的食欲也被激发的很是充足,而絮絮的说话也把午餐的时间拉得很长。收拾碗筷时,无意间抬头看钟,才发现,每日的午自习时间今天全被揉在了话语中,竟毫无知觉。婆婆也抬头看了看钟,然后对我说,带宝宝去睡一觉,下午睡足一个小时,对身体好呢!于是,我在本是匆忙的午时,再一次享受了拥女酣睡的幸福。直到听到外面细细的碎语,那个甜梦才恋恋不舍的匆匆收场。和女儿起床后,婆婆已削好了两个秋梨递过来。她说,秋天里,人会心火旺,容易感冒的,吃秋梨能降火呢。婆婆其实不知道什么是抗生素,什么是耐药性,但她一直不信赖药物。她相信人和食物的天生亲密。所以四季中,何时降火,何时进补便如印在她心里,时时体现在家人的饮食中。女儿偶有的不舒服,她也理解为身体对季节或是食物的不适应,从不似我们急急欲送女儿的慌张着。所以,帮我看孩子的那几年中,我们经历的几次张皇,都被婆婆轻轻的抚平。而孩子也在奶奶顺应着时节的调理下,自然着,健康着,快乐着。有人说,优雅的女人就是临乱也不慌的女人。于是,看着已是古稀之年的婆婆,我常觉得那该就是一个最优雅的女人吧!

终于,一天的日子如漫水流年而过,很黑很静的夜来临了。黑夜里,立于小屋前,视野里只有星星了。他们对我眨巴着眼睛,纯黑的夜消失了我们之间的距离,似乎手可触摸的近。偶尔看到路边有一束光流过,那该是一辆疾驰的车。夜晚中,在乡间的路上,车是绝无尾随的,所以那一束束光都是孤寂驰行的,如急归宿的旅人,匆匆隐入某个村落中。

忆我的婆婆高桂莲老师散文 篇9

38年前的正月二十六我正好过门儿一个月。小媳妇的我看不够婆婆冷美人的俊脸,敬不够她与我妈妈同为人师的园丁身份。可今天成了送别她的日子。灵床上她安详可亲,遗像里她笑貌可掬。静听悼词中婆婆生平里的好,似海潮渐满我心。我在心底轻唤在天的爱人一道叩念,88岁的老妈妈我敬爱的婆婆您一定要一路走好。

依稀记得第一次见面是探望。中山区中原街的老日本房一楼有些阴森。爱人引荐我和病榻上的她打招呼。又犯咯血病的婆婆送来一个勉强的微笑,有气无力的语调若丝丝细雨。看着面色煞白却冷艳惊人的她,突然生出痛惜爱怜和敬意来。我递过一杯水,她吃了药又躺下了。当她慈爱深情的目光和我再次碰撞,我像中了邪般,认定她就我今生今世的婆婆。那天我也没多想,像过了门一样担当起来。把小屋火炕上扑出盆外的发面蒸成了白白的馒头,把小屋和厨房收拾的焕然一新。从那时起,我亲见了婆婆宁可带病上课,宁可家务为后,宁可省出孩子们的零花钱给特困的学生垫交学费、买学习用品的伟大。早年她就这样拖着羸弱的身子抓教研,管学生,管三儿一女的操劳,曾多次获得校、区、市级优秀教师称号。她的事迹上过电台和报纸,最终评为国家二级小学教师。

婆婆出身于金州城外的大户人家。书香门第的婆婆是知性的,那种植根于心底的修养让我刮目。她少言寡语从不大声说话,却可以把孙辈们调动的如学生般听话。她为孙辈铺路最好的中山区中心小学,找她最信任的同事做孩子们的班主任。孙辈们也争气,都品学兼优做了小队长、中队长、大队长。春天的.周日里她会拖着四个孩子们去劳动公园、儿童公园踏春,回来还要总结当天的表现,捎带鼓励他们写日记。一次我一进婆家门,看到几个孩子屋里屋外地打扫卫生,干得欢快不已,原来又是奶奶许诺在劳动后带大家去动物园看猴子。孩子们在她的门下有教养、守纪律、懂团结、爱集体。只要有拿到《三好学生》的奖状,她都会给一份相应的礼物鼓励。新年及春节孩子们总是自编自演小节目,大着胆子在不足30平米的室内一角为长辈们表演,而每次婆婆给予的鼓励是最温馨最给力的。

婆婆的美丽和儒雅是公认的。在学校她有早年影星“白杨”的外号。她衣着得体,行步摆莲,一头自来的大波浪发型倾倒过无数人。我的一位老领导是她50年代的学生,说起她来首先是,老师的漂亮令人难忘。我妈妈和她第一次见面就像老友重逢。她们淡事业谈工作,谈女人的私密话会忘了时间。走后,妈妈说,你的婆婆漂亮得会让女人嫉妒。印象里,婆婆无论穿什么样的服装总感觉和其他女人不一样。晚年时,她将一件母亲留给她的金丝绒黑花镂空旗袍给我,那面料的品质和做功都让我动心。当时我说不能要,应该留给你的女儿,可她执意说,你的身材好,穿上一定漂亮。那时我清瘦撑不起这旗袍,又舍不得改动它,一放如今已近。前天我和她唯一的女儿清理她的衣物,一大柜子的漂亮衣服品质样式都是上乘的。小姑子说,她不敢触碰这些回忆,让我留几件做纪念。我何尝愿意触动心底的痛?!但我还是捡来几件抱起,我珍惜她的遗物,就像打包起她暖暖的体温。只要我看上一眼,婆婆美丽优雅的身姿就会复活穿越,来笑谢我曾陪她散步游玩、做饭聊天、洗澡家务的漫长岁月。我会再次想起她给予我的一些偏爱:我儿子出国、我爱人住院、我服侍她后大大小小的经济帮助,还有些许不能用钱来衡量的温馨小礼物。

婆婆的品格令我的敬重。她识大体懂分寸,晚年积极参加市老干办组织的各项活动,留下好多游玩于祖国各地的足迹和照片。她总是看书读报,尤其每期《参考消息》是她的必读。在与婆媳相处中她不温不火。她最烦女人说三道四讲家长里短,也从不把家庭中的矛盾传播议论于我。但有一回她却暗中帮了我。19xx年9月是我国被亚奥理事会通过四年后举办第十一届亚运会的日子。孩子刚刚6岁,我们小两口看着电视没深没浅地闹,结果乐极生悲导致了一场小战争。我不依不饶,领着孩子就跑到婆婆家避难。这是我唯一的一次带着孩子离家出走。那时我想,你不是孝顺吗?!我就去找你妈,我让她评评理!这熬遭不能给我妈。爱人是万万想不到我会来这一手。当我一把鼻涕一把泪数落他儿子的罪行时,她用极端冷静的态度压住了我的愤怒。她慢条斯理一边说儿子的不是一边稳定我的情绪,时而也适当批评我几句。她不温不火地说,你也别上火,就在这里住几天吧。我是坚信“夫妻没有隔夜仇”的主,以往不打仗拉到,打之必胜。这次我下决心要让他跪着扶起我的汗毛来。直到第三天爱人才出现。吃饭间我压着火,爱人示弱地说,我错了,回家吧!我一听泪飞顿作,不依不饶地让他讲错在哪?今后咋办?若果再有一次咋办……其实我真不知道婆婆动用了她的三个孩子在背后做了好多工作,我也真不知道爱人平时随和寡言里却暗藏着好大的犟脾气。婆婆轻轻点按了下我的腿,用眼神示意我打住。她又轻声说,你知足吧,比起你公公的脾气,他好多了?!我真是无言,大有上当受骗之感。那天我没跟爱人回家,又过了一天,我慢慢冷静下来,又在婆婆的哄怂下在爱人再一次的来顾后回家了。事过后我听说婆婆又犯病了。好多年后,一想起这事我心里很是自责。

婆婆用忍耐包容把爱着这个家。公公晚年的性情暴躁偏执已成病态,儿女们都拿他没招儿。他像间歇性的神经病,几乎每个月必闹事一场。那时他的发泄对象就是一个屋檐下的婆婆。我有时去劝架给婆婆支招儿说:你也不能总顺着他,适当也得理论几句,可婆婆说,那样不就打起来了嘛?!让邻居们看到多丢人,我又一辈子不会骂人……她眼泪含在眼圈,让我也难过得要死。我回家对爱人说,你要是晚年像你爸爸这样的死脾气,我就一定和你离婚!爱人尴尬到不说话。后来我们摸透了公公的脾气,爱人心痛妈妈,常常带着他爸爸出来打麻将,喝小酒,来引导他老人家的火发泄在外面。再后来公公的脾气更加怪异,最终婆婆住到小儿子家,一住就是十多年。婆婆腿脚还能上六楼的时候也在我家住过半年。那时儿子去日本留学,我还在职。她虽然不管做饭收拾家之事,但总是每月给我500元的伙食费,你不要也不行。到了夏天傍晚我常带她去老虎滩渔港散步。有时我也特意说公公的好,说他做供销社中专副校长时很敬业,很有威望。他个人省吃俭用却给孙子孙女上学、出国等大笔资助,这时她便不语,最后会让我打住。我知道她一定被深深伤害过。这个大家闺秀一个知性女人,一定是舍弃了自我之情而成全这个家庭的完整了。

20xx年8月我儿子结婚时婆婆已经虚弱的不能参加了。她在腊月二十七住院,是肺癌晚期。而事过6天后我爱人也被确诊出胰腺癌晚期。那时被确诊老年痴呆的公公已经住院两年了。我很庆幸两位老人一直游离在意识恍惚中,他们不知道大儿子已经病入膏肓,直到5月10日母亲节那天我爱人去世,他们都没有“白发送黑发”的痛。婆婆被送进了重症监护室,一躺竟是十个月的失语和挣扎。直至20xx年的3月2日(农历正月二十四)11:38分告别人世。在这期间的每个周二周四探视时间,我们都会赶到她的床边。仅仅用眼神交流,时而让我心如刀绞。我仿佛感觉到她在问我:我还能站起来吗?我的大儿怎么没来?我的孙子媳妇有喜了吗?你们为什让我遭这个罪……我的小姑子痛苦失声回答她:妈妈,对不起你,现在只能这样保命了!咱们用得是最好的药物,最好的治疗办法。我们自己花钱给你上白蛋白、血浆,你要坚强……我,早已泪眼模糊。

我在心底问自己,若是我自己的妈妈我会让她每天这样活着吗?!我被传统的“好死不如赖活着!”的理念要挟着,撕扯着。我时常像听到了天外有音,是儒家对于生死的提念:“敬始、慎终、追远……重生而不贪生,讳死而不惧死。”又像听到道家的自然生死观:“方生方死,方死方生。”而如今科学医疗,离休干部的待遇又让婆婆带着呼吸机苟活于人间10个月,我现在还有资格在婆婆的英灵前“鼓盆而歌”吗?!

我还是要对天轻轻呼唤:亲爱的婆婆我爱你,你的儿女、孙男嫡女都爱你。你是我心中一朵莲,高洁优雅,流芳百年。桂香沁,莲飘逝,若有来生我想做您一样的女人,让您的聪慧美丽、儒雅慈爱得以重生……

我的好老师抒情散文 篇10

我不敢敲门,战战兢兢地摸进莫老师的宿舍,他正在看书,见我忽然立在他面前,“怎么不敲门呀,像个鬼一样!”他说,“老师错怪你了!那个分数是老师自己改的。让你受委屈了。”我心中悉然,原来是这样啊!老师继续说,“有天晚上我回头翻看你们几个作文比较好同学的本子。重新阅读一遍,觉得你这篇作文我当时打分低了,于是顺手改了分数。后来我把这事忘记了,老师错怪你了,对不起!”我眼泪这次真的禁不住了,哗哗的流下来。这就是我的恩师,莫新贤老师!

在我们少年时代,他就是天上懂一半,地上无不知的人。

上一篇:关于在医疗场所消除与艾滋病相关的羞辱与歧视的倡议书下一篇:讲忠诚守严纪律立政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