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学生个案辅导分析报告

2024-07-07

问题学生个案辅导分析报告(精选9篇)

问题学生个案辅导分析报告 篇1

平凉市“十二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阶段性成果二

问题学生的个案辅导案例分析

庄浪县第二幼儿园 董芳芳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政治的不断发展,社会环境的不间断变化使青少年受到影响,由于青少年正处于人生中的黄金学习阶段,这也造成了青少年受影响的程度较之成年人而言是广泛的,表现行为上也是复杂的。而这就造成了学校的教育工作的变化,传统教育的模式化已经很难适应现阶段的学生心理生理变化,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应该在保留传统教育方法的基础上,融汇学校社会工作这一层面的理解和应用。

学校社会工作的目的是为学生提供一种有利于学习的环境与条件,协助学生克服困难、解决问题,以此获得适当的心智与行为发展,恢复与发展正常的社会功能,从而适应现在及未来的生活。

一、个案基本资料

1、案主姓名(化名):苏辉 性别:男 年龄:12

2、家庭背景:

苏辉父亲没有正式工作,偶尔和朋友一起做点小生意,对于孩子的现状关心程度不够;母亲去内地打工,对孩子的关注过少;父母双方的文化水平都不是很高,苏辉和爷爷奶奶生活一起,老人对孩子溺爱程度较高

3、案主在校基本情况:

(1)生活上,由于高中部学生都是需要住校的,平时与父母、爷爷奶奶的沟通很少,生活态度懒散,对事易冲动。

(2)学习上,作业不及时上交,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考试中有作弊行为,觉得学习无用。但对老师还是有尊重感,不会顶撞老师。

(3)人际交往上,与社会青年来往较为密切,平时在学校里呼朋唤友,遇事习惯用暴力解决。但对于班级集体活动还是热心参与的。

二、问题分析

(一)案主存在的问题可以总结为两个方面:

1、与家人缺乏沟通。这主要是因为父母对于孩子的关注程度不高,不了解案主的需求,而案主也不懂得如何表达自己的感情和需要,加之与社会青年的交往、父母的反对,使案主对父母有敌对心理。

2、自我形象较低。由于班级上属于后进生,案主惰性比较大,不求改变。被老师和同学定位为“坏学生”,案主习惯这样的形象。所以案主对于自我形象的定义较低。

(二)对于这两个主要问题的分析可应用社会工作中几个理论来加以分析:

1、从社会化理论上来说

社会化理论强调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在青少年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而家庭是个人社会化最早与最重要的机构,父母亲对子女的影响无疑是最重要的,父母的管教态度和人格特点都会影响到孩子人格的发展。

苏辉的母亲由于长期在外地,对于孩子的管教鞭长莫及,父亲没有工作,父母的文化程度都不是很高,在教育孩子方面关注程度不是很高,而苏辉在长期的家庭生活中受的是父亲的生活习气的影响,造成了苏辉平时在校呼朋唤友,与社会青年往来密切,加之父母文化程度不高,对自己的学习也不过多要求,使之认为学习无用的错误想法,才导致作业的上交和学习上的不积极的现象。学校环境中,本身属于班级后进生的苏辉,很难引起老师和学校的重视,这也是造成苏辉自暴自弃的原因之一。

2、从越轨行为理论上来说

越轨行为包括三种,苏辉的现象在我看来更属于社会失范论,简单来说就是社会文化产生目标,社会结构决定达到这种目标的手段,而取得成就目标的合法机会并不能同等的分配给每一个人。如果某人接受这种社会目标又

没有合法手段,必然会出现越轨行为。这样也就容易造成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的青少年出现越轨行为,苏辉正是这种现象的表现。

苏辉遇事习惯以武力方式解决,他相信打可以解决所有问题,现在社会在有些事情上不重过程只看中结果,这也造成了社会目标过多的集中在结果上,当没有适当的合法手段去达到目标时,苏辉采用了野蛮的暴力行为进行解决;在考试上,社会目标就是不能不及格或者是需要好成绩,然而不学习的苏辉没有正当途径来实现这一社会目标或者是家庭、学校目标,必然会为了实现而采取作弊等行为,产生越轨行为。

3、从标签理论上来说

标签理论主要认为偏差行为不完全是个人品质所决定的,而是他人应用规范制裁于违反者的结果。就是说,这些被标签的学生一旦被套上“坏孩子”的标签后,会自觉不自觉的开始修正自我形象,将自己归属于被标签的角色。

苏辉被同学、老师标签为“坏学生”“后进生”,一定程度上会让苏辉潜意识中修正自我形象,不断地靠近标签上的角色,上课不积极、不主动,态度懒散、与社会青年交往和不想与老师沟通都是其具体的表现。

三、个案目标与服务计划

(一)个案目标

1、改善与家人的沟通:定期与案主家人联系,告知案主的近况和进步;督促案主家人与案主进行定期沟通和了解,了解案主的想法和需求;

2、提升自我形象:督促案主注重自我形象,改变同学和老师对他的看法;与案主进行沟通,分析本身的优劣情况;鼓励参与班级事务,提升自我形象以及巩固案主的自我认同感。

(二)服务计划

1、与案主建立朋友关系;

2、了解基本情况,用社会工作理论分析;

3、沟通交流,展开对话;

4、引导案主朝正确方向前进

四、计划开展过程及实施成效

(一)过程:

1、与案主建立关系。前期案主对于彼此的沟通和谈话是有较高的抵触情绪的,不配合工作和聊天过程,自我想象低,之后在逐渐的了解和交谈中,案主逐步接纳我的意见和一些观点,愿意与我主动沟通和交谈,成为朋友,这加强了我与案主的联系,并为案主主动寻求我给予的帮助奠定了基础。

2、了解基本情况,理论分析。通过长时间的间断性的交谈中,了解案主的基本生活、学习、人际关系等情况,深层次的理解案主的需求和渴望,通过案主的表象总结其问题的本质化特征,就是俩个问题,利用社会工作理论中的社会化理论、越轨行为理论和标签理论来剖析案主产生这些不良情况的原因,以及如何后期对案主进行引导。

3、沟通交流,展开对话。在利用社会工作理论分析过后,明确之后做法的状态下,进一步与案主进行沟通和交流,一方面,帮助案主与家人多进行沟通和交谈,帮助案主进行正确的情感态势,期间不易手段过于明显,应该以逐步渗透的方式进行,这样案主的反抗情绪会逐步的减少,最后变成主动与家人沟通,解决与家人缺乏沟通这一关键性问题。另一方面,这期间主要还是要帮助案主重塑改变的自信,不能让案主仍然在自我形象的低谷中徘徊,通过鼓励参加集体活动和帮助案主学习进步等角度来重塑案主的自信心,引导案主明确改变的重要性以及明确改变后的效果,逐步的解决自我形象低、不求改变的问题,当然这期间是存在反复性的,情况的变化无法事前确定,因此过程是长时间的,依据新情况来改变计划中的具体方法,但是大的方向是不变的。

4、引导案主朝正确方向前进。通过沟通和交谈,以及运用社会工作理论的分析后,帮助案主解决主要的问题点,引导案主在学习和生活上朝正确的方向前进,在社会转型期的关键点上,帮助案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实施效果

目标基本达成,案主与家人可以进行定期沟通,正确的表达自己的想法与要求,通过不断地努力,改变曾经被标签的角色,提高自我形象,增强了自我的自信心。

五、个案总结

1、辅导方法上,始终将彼此的尊重摆在第一位,理解和信任苏辉的行为,从积极乐观的角度给他分析他的状况,进行真实的交流,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逐步进行学校社会工作,采用心理暗示和逐步渗透的方式,慢慢转化苏辉的行为,使之形成自己的正确理解,增强自我信心和提升自我形象。

2、经验与教训,由于苏辉的案例属于比较典型的后进生案例,彼此之间第一步需要建立足够的信任度才方便开展之后的工作和教育,这期间案主的反复性较强,自控能力较差,需要帮助案主建立并且巩固支持系统,增强自信心。充分发掘案主的优势点,并给予鼓励将其发扬。这也要求在工作中,不可以急于求成,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逐步的做工作,使之学生的状态和情况趋于稳定。

3、反思,教师应从生活的各个方面观察学生,耐心教导,不应主观标签学生角色,做到尊重学生,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和空间,尽量与学生多沟通,与家长多交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问题学生个案辅导分析报告 篇2

王丹, 女, 我校英语系某班学生。入学后第一学期末, 在考试时因为夹带作弊, 被学校通报批评。第二学期期末考试时, 王丹再一次因为考试作弊被学校通报批评, 并给予记过处分。从此以后, 大家发现王丹变了, 变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问题学生”:开始描眉画眼、穿奇装异服, 上课上自习时经常迟到、早退、睡大觉, 甚至旷课、通宵上网, 对班级活动也失去了热情……同时, 其所在宿舍的舍友发现本宿舍开始莫名其妙地丢东西, 尽管东西本身并不值钱, 不过是平时用的洗发水、周末从家中带的食品、同学彼此之间赠送的玩偶小布熊之类。后来, 偶尔有同学发现随手放在衣服口袋里的零用钱“不翼而飞”。再后来有人反映放在箱子里的零用钱会少上10元、20元。由于财物丢失的数额较小, 舍友们并未太在意, 但闲谈之中聊到这个话题时, 难免猜测、怀疑、抱怨。

一次, 一位舍友当场撞见王丹趁宿舍无人之际, 打开别人箱子, 拿出20元钱。事发后, 王丹痛哭流涕, 承认以前舍友们所丢失的东西大部分都是其所为, 并归还了其中的一部分。舍友们见其态度诚恳, 偷拿的钱财数额不大, 遂原谅了她, 并帮其隐瞒班主任和学校。王对舍友们的大度非常感谢, 一再表示决不再犯。

好景不长, 王又一次“作案”, 令舍友们感到忍无可忍。王丹自知理亏, 但却苦苦哀求班主任和校方再给其一次机会。班主任在无可奈何之下, 将其送到我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希望借助心理学的专业方法, 看能否帮助王丹改掉偷窃的恶习, 摆脱其在宿舍中被孤立的困境, 让这位“问题学生”回归到正常的轨道。同时, 也希望能够借此机会, 为如何教育此类“问题学生”提供借鉴和建议。

二、原因分析与诊断

第一次谈话:班主任老师向我详细介绍了王丹的情况之后, 我又走访了王丹周围的同学, 尤其是她的舍友, 并要求大家写出王丹的优缺点。按照约定时间, 王丹准时来到心理辅导中心。初次见到这位看起来清纯可爱的女孩, 很难让人把她与“问题学生”联系起来。热情接待之后, 我开门见山, 直奔主题:“你的班主任老师向我介绍了你的一些情况, 尤其是你接二连三偷拿舍友东西的行为, 让你的舍友很伤心, 也很反感, 班主任老师也很为难。不知你怎么看待这件事?”王眼泪一下子就下来了, 说:“我知道偷拿别人东西是可耻的, 可总是管不住自己, 我讨厌自己!”我拍了拍王丹的肩膀, 半开玩笑, 半认真地说:“先别忙着做检讨, 今天时间比较充裕, 咱们就这件事好好谈谈。你想说什么, 我洗耳恭听。”王丹对我的态度感到惊讶, 迟疑半天, 问:“老师, 你真的愿意听我说吗?”我给了她一个肯定的回答, 鼓励她不要有所顾虑。王丹这时的表情轻松起来, 与我“漫无边际”地聊起来。从她的叙述中, 我了解到, 王丹从小聪明伶俐, 深得家人宠爱, 她非常喜欢这种感觉。上小学时, 曾经为了得到老师的夸奖, 不吃饭就跑到学校擦黑板, 大声背书。从小学到初中, 学习成绩一直不错, 是老师眼里的好学生。但考入本校以来, 王丹明显感受到周围同学无论在学习, 还是在别的方面, 都比自己有明显的优势, 突然觉得很自卑、很失落。由于上课时跟不上老师的节奏, 对学习越来越没兴趣, 期末考试时, 生怕考得不好, 让人耻笑, 于是就把课本带入考场。由于过分紧张, 刚把书拿出来准备偷看, 就在慌乱中把书掉到地板上, 结果被逮个正着。这让王丹觉得自己太没用了, 认为自己什么事都做不好。第二次考试时, 王丹好像只是为了证明自己不是那么没用, 又鬼使神差似的把书带入考场, 结果又一次被抓了个现行。这下让王丹对自己彻底失去了信心, 觉得周围的人都在以异样的眼光看待自己, 嘲笑自己的无能和可笑。于是干脆破罐子破摔, 自暴自弃, 让自己变成名副其实的“坏学生”。

第二次谈话:王丹觉得目前最感到苦恼的问题就是舍友们的孤立。我让她画一幅理想中的宿舍成员位置关系图, 结果发现王丹把自己画在中心很引人注目的位置。王也坦言, 她一直渴望引人注目, 最害怕大家都不理她。

综合所了解到的各方面情况, 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1) 王丹问题行为的背后有着复杂的心理根源, 歪曲理解群体的期望, 对社会规范缺乏更深层次的认识, 导致其作出偷窃这一令人不齿的行为。但从其表现来说, 又不是单纯的道德层面的问题, 所以不能用简单的思想教育或行政的方法来处理, 事实也证明这种处理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2) 青春期正是自我角色认同的关键时期, 渴望得到关注、尊重是这一时期正常的心理需求。王丹从小处于家人、老师、同学关注、夸奖的优势地位, 形成了唯我独尊的虚假感觉。随着生活范围的扩大, 王丹感受到优势地位逐渐丧失, 又无法证明自己的价值和能力, 不能及时调整自己, 于是跌入自卑的泥潭, 企图用考试作弊、奇装异服、特立独行来显示的自己的个性。 (3) 本人具有强烈的求助意识和较强的认知领悟能力, 渴望被关注和尊重的心理本身可以利用, 成为成长的良好动力。

三、心理辅导过程

第一阶段:在前期谈话的基础上, 对其行为表示理解和接纳, 帮助其反省行为背后所反映的内心真正的需求, 减轻自责、自卑、内疚等消极情绪。第二阶段:帮助其正确认识自己, 纠正自我角色偏差所导致的同一感混乱, 从而树立自信心, 寻求积极的方法来表现自我, 赢得大家真正的认同、欣赏和尊重。第三阶段:寻求团体的支持和帮助, 使其感受团体的温暖和接纳, 摆脱当前被孤立的困境。第四阶段:结束辅导, 追踪研究。

经过为期四周的辅导, 王丹脸上逐渐露出了自信的笑容, 制定了具体的学习计划, 表示要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好人生的每一步。班主任老师反映王丹变了, 不再迟到、早退、旷课, 跟周围同学恢复了友谊。舍友们反映, 再未发现王丹有偷窃行为, 也不再描眉画眼, 原来那个朴实可爱的王丹又回来了。在校园文化艺术节上, 王丹和同学自编自演的节目还获了奖。从王丹各方面的表现来看, 本次辅导达到了预期目标。在欣慰之余, 也深深感受到, 有多少个类似王丹这样的“问题学生”“差等生”, 他们的内心世界我们又能够了解多少呢?对于成长中的每一个学生, 我们又能给予怎样的帮助呢?看来,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任重道远, 需要不断探索和真心付出。

问题学生个案辅导分析报告 篇3

【关键词】高考抑郁症 学生 心理辅导 个案分析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5B-0056-02

一、案例简述

A校高(二)7班是一个实验班,学习氛围很浓,学生的压力也不小,作为代理班主任,笔者自学了心理学,鼓励他们有什么心事都可以找笔者聊聊。一天,小华怯怯地来到笔者办公室,低着头,表情凝重。小华今年15岁,是一个瘦弱的女孩,她说自己不想读书,不想和同学交流,不想做任何事情,感觉生活没有一点意义,什么事都不能引起她的兴趣,她每天都活得浑浑噩噩,心里很痛苦。通过深入交谈,得知小华的父亲在五年前意外去世,这件事对她影响很深,但她当时还小,并没有多伤心,反而在进入高中后,经常想起一些关于父亲的事,不由地悲从中来。交谈中,她也谈到,自己在重点班上,觉得别人都比自己强(其实她的成绩在班上靠前),感觉压力很大,甚至有不想读书的念头,但又不知道自己究竟想干什么,觉得什么都没有意义。

二、理论分析

小华的表现在心理学中属于高考抑郁症。高考抑郁症并不是特指临近高考的学生的抑郁心理,那些在高考巨大压力环境下形成的学生的抑郁心理都属于高考抑郁症范畴。高考抑郁症按其形成根源可分为三类:(1)早期某件事对学生打击很大,比如父母离异、亲人突然去世等,虽然对于事件本身渐渐淡忘,但这种情绪却不断沉淀,在高考压力等综合因素影响下患上高考抑郁症。(2)学生突然经受巨大挫折,在高考压力环境下无法及时调整心理,一蹶不振。(3)仅仅由于高考压力导致的学生自己不明原因地焦虑、抑郁等。中学生患上抑郁症的表现形式有很多,最典型的有两点:一是不愿意做事情、不愿意学习,学习兴趣下降,挫败感强;二是自闭,原先开朗活泼的性格变得不太爱说话,特别在意自己的外表和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不愿意和同学交往,越来越孤独。

在这件事中,小华父亲的去世对小华有一定影响,但这种心理反应在进入高中后才发生,和她所在环境给予的巨大压力也有关系。通过分析,小华的高考抑郁症属于第一类,而她所表现出的不愿与人交流、学习兴趣下降、生活无味等都是该症状的明显表现。

学生大部分时间在学校,而高考抑郁症学生较少主动去心理咨询室进行自我治疗,因此,班主任在此类症状学生的发现和治疗中显得尤为重要。

三、实践操作

高考抑郁症主要是由于种种原因引起,并在高考压力环境下形成的抑郁症状,该症状一旦形成,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康复,且康复过程中可能出现反复现象。在此,结合理论和现实情况,笔者对小华进行了长达一个半月的治疗工作。

(一)定期聊天,做学生的心理伴侣。高考抑郁症学生处于情绪低落期,这种症状并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康复,且康复后还可能出现反复的现象。因此需要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定期对学生进行心理上的疏通,做学生的心灵伴侣。刚开始两周笔者每天中午找小华聊半小时,第三周隔一天聊一次,第四周隔两天聊一次,然后在确定其情况基本好转后,让她根据自己情况主动选择时间找笔者聊天,并每隔一段时间对她进行关心询问。聊天内容并非每次都与该症状有关,笔者也经常告诉她一些自己的一些事情,问她一些她曾经感兴趣的事,让她感受到关心和爱。

(二)深入交谈,从问题本源入手。高考抑郁症是在高考压力环境下形成的,但根源各不相同。部分学生症状形成原因单单是学习压力大或成绩不理想等纯学习方面的因素,也有学生是因为家庭变故、亲人离去等各种原因导致抑郁。因此,找到问题的本源极为关键,这样才能从根源上进行疏通。在小华的情况中,父亲的去世是一个根源因素,现实环境的压力是诱发因素,在聊天过程中,笔者从这两方面入手进行疏通,如恰当地和她聊一些有关她父亲的事,告诉她怎样做才是对她父亲最好的安慰,等等。

(三)科学解释症状缘由。笔者对小华的症状进行了专业科学的解释,让她明白这只是高考压力下的一种心理反应,需要重视,但无需惊慌。就像感冒会打喷嚏、流鼻涕,需要吃药一样,抑郁症患者所出现的消极、对生活没有兴趣甚至产生死亡念头的现象都是其症状的体现,应该积极地去克服它。小华在听到这种解释后,脸上扬起一丝微笑,似乎觉得有了希望。

(四)举类似实例让学生觉得不“孤独”。有的学生是因为抑郁而抑郁,或觉得自己无可救药反而使情况越来越糟。此时的他们最需要有一个安全的依靠和心理的归属,告诉他们某某也有过此情况,或老师高中阶段也发生过类似情况,举一些真实的例子,这会使他从孤独无助感中解脱出来。并用真(下转第74页)(上接第56页)实的例子激励他,引导他积极克服困难,走出这段阴影。在与小华的聊天中,笔者举到自己高中时的类似情况,她显得很感兴趣,并与笔者更加亲密,显然觉得有了依靠。

(五)鼓励学生“自救”。抑郁症患者单靠老师的疏通而自己不设法去寻找快乐是不行的,我们可以通过给学生描绘美好的未来生活、传递生活的信念等方法使之产生主动自救、追寻阳光的动力,并不断鼓励他,增加其战胜抑郁的勇气,只有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才能真正走出心理阴郁。笔者结合小华的兴趣给小华描绘了一个美好的大学生活蓝图,她开始对生活有了一点憧憬,并答应要努力让自己赶快好起来。

(六)寻找兴趣爱好,充实课余生活。兴趣爱好既可以使无味的生活变得精彩,也可以缓解压力,对于抑郁症学生找到光明是必不可少的。班主任可以帮助其找到或重拾兴趣爱好,充实课余生活。如小华喜欢听一些音乐,但进入高中后进很少听了,笔者帮她下载了很多积极的歌曲,并鼓励她在课间或中午饭后听一小会儿。

一个半月后,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中午,小华主动约笔者聊天。她说:“老师,真的很感谢你,我现在觉得生活很美好,真的很美好!”阳光照在她满是微笑的脸上,好美。

中学生心理健康辅导个案报告- 篇4

资格认证

中学生心理健康辅导个案报告---战胜自卑

摘要:近年来,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重视,而自卑是广泛分布于中学生中的一种较为严重的心理疾病。中学生思维活跃,对社会的认识敏锐但较肤浅,情感丰富而不稳定,心理矛盾、心理冲突时常发生。在小学阶段,由于家长的过度保护,学校、老师的过度关照,潜伏着心理脆弱、承受能力差、适应性差等心理危机。进入中学后,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使他们的心理面临许多困惑和焦虑,以至出现心理障碍。作为教育工作者,认清自卑实质,找出自卑原因,掌握自卑心理的调治方法尤为重要。本文就是通过具体案例来分析原因,并阐述解决办法。

关键词:心理健康,中学生,自卑心理

一、基本资料

兴瑞同学是民勤县昌宁乡安宁村二社,现昌宁中学八年级学生。家里有爷爷69岁,奶奶67岁,父亲45岁,母亲45岁,姐姐21岁,其中父亲患有疾病,瘫痪在床三年多,不能劳动,且经常吃药,家里经济困难,由于种地多,农活很苦很忙,奶奶年龄大了,需要人侍奉,父亲也要人经常去买药,母亲小学文化程度,所以他母亲只能靠种地养活家里人,不能出门去打工。可是他母亲又执意要他读书,想通过读书改变家庭面貌。而他也很听话,争气,在小学,中学都是班里的好学生。可是由于家庭贫寒,吃穿都不如人,好多同学轻视、嘲笑或侮辱他,慢慢地,他感觉自己不如人,同学很少和他说话,他感到孤单。他母亲几次来到 学校,给他送粮,衣服破旧,当时同学都看他,他抬不起头来,从那几次之后,他总感觉别人在笑话他。渐渐的自己就经常低着头,不敢看同学的眼睛,说话也很少,学习心不在焉,回答问题也语无伦次,战战兢兢,原先抢着回答问题,思维敏捷,口齿流利,但现在他越来越不敢说话。

二、主诉和个人陈诉

“我感到自己是全班最自卑的人。”

这是兴瑞同学见到我说的第一句话,我细细地咀嚼着他这句话的意思,等待他做出进一步的解释。

“真的,我不知道怎样才能讲得清我此刻的心情。”他接着对我说:“我自己家里条件不好,我很自卑。在班上男同学、女同学都用一种轻视的眼光看我,当我语文作文写得好,老师表扬,让我在班上宣读时,下面就有人窃窃私语地说些难听的话,‘这个作文是他写的吗?’‘我看是别人帮写的吧?’当我拾金不昧,做了好事不留名,后来失者通过其他渠道将感谢信送到学校,我受到学校表彰,上台领奖,下面却有人说道,‘他怎么也能上台领奖,为什么这样的好事都给他遇上。’我听了心理很不好受,难道我就不能与别人一样生活吗?‘我就低人一等吗?’”

说着,他忍不住淌出泪来,他用手捂着脸,鼻子一抽一抽的。我连忙给他递上纸巾,轻声说道:“别着急,慢慢讲。”他仍饮泣不止,双眉紧锁,一直擦着眼泪。

三、观察和他人反映

趁他难过的工夫,我仔细端详了他。身材瘦小,穿着很宽松的校服,显得有些发育不良似的,他的脸瘦长瘦长的,布满了粉刺,他的皮肤颇为粗糙,头发有些蓬乱,他的神态显得很疲倦,眼圈略有些发黑,表明他连日来睡眠不足。凭直觉,我感到他是那种对自我十分敏感的人。

班主任老师反映:他在班级和同学面前畏缩、躲避,逃避与人交往,自我封闭,对集体活动较为冷漠。他与人交往看上去是正常的,但是对别人的称赞或信任总感到自愧不如,缺乏自信,他总以“我不行,我不会”为借口推脱。而且总感觉别人看不起自己,情绪压抑、忧郁,悲观失望,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自受煎熬。

同寝室的同学反映他还伴有焦虑、失眠等症状。

四、评估与诊断

1、评估:让他填写中学生自卑心理诊断量表

下面这份量表有助于他了解自己是否存在明显的自卑感及造成自卑的主要根源。请根据 自己的情况选择一个合适的答案。

1、早晨,照镜子之后的第一个念头是什么?

A、再漂亮一点就好了B、想精心打扮一下C、别无他想,毫不在意 2、看到最近拍的照片你有何想法? A、不称心B、拍得一般C、挺不错的 3、你觉得周围的人们欢迎你吗? A、没有人欢迎我B、偶尔有C、常有 4、你经常被别人挖苦吗? A、经常有B、偶尔有C、几乎没有

5、体育运动过后,有过自己“反正不行”的想法吗? A、经常有B、有时有C、没有过 6、你有过在某件事上不如他人的想法吗? A、经常有B、有时有C从来没有

7、如果你所喜欢的同学与其他人更亲近,你怎么办?

A、灰心丧气,以后竭力避开那位同学B、跟那位同学公开或暗地里展开竞争C、毫不在乎,一如往常

8、碰到寂寞或讨厌之事怎么办?

A、陷入深深的烦恼中B、玩乐时就忘却了C、向朋友或父母诉说 9、当被别人称做“不知趣的人”或者“蠢东西”时,你怎么办?

A、心中感到不好受而流泪B、我回敬他:“笨蛋!没教养的!”C、坦然面对 10、考试没有考出好成绩时,你会:

A、感到自己不行,只好认输B、从其他事情上寻找成功C、尽管如此还是继续挑战,不断努力你的答案中,选择A,加1分;选择B,加2分;选择C,加3分。然后,把你的得分加起来。如果你的总分在12分以下,那么,你可能是一个比较自卑的人。

2、诊断:主要是家庭贫寒造成的自卑心理。

自卑,可以说是一种性格上的缺陷。表现为对自己的能力、品质评价过低,同时可伴有一些特殊的情绪体验,诸如害羞、不安、内疚、忧郁、失望等。造成自卑心理的原因,因人而异。有人的自卑心理的诱因是思想认识方面的,如对自己的期望不高,或者相反,期望过高,不切实际;有人的自卑心理的诱因是心理素质方面的,如五官不够端正,过胖,过瘦,口吃等缺陷;有人的自卑心理的诱因是社会环境方面的,如出身农村,经济条件差,学历低 等,有人的自卑心理原因是性格方面的,如内向、孤僻等,有人的自卑心理的原因是生活经历方面的,如情场失意,当众出丑,被人嘲弄等。

兴瑞同学主要是家庭贫寒造成的自卑心理。贫富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没有什么高低贵贱之分,不应该有天然的优越感与自卑感,自然的生活环境,与人们的修养、知识、能力没有内在的、必然的、绝对的联系,不能背上短人一头的包袱。一个人本来有足够的能力去完成学业,但由于对自己估计不足,缺乏自信心,觉得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处处不如别人,结果难免失败。由于自卑的情绪体验较强,故给人的心理生活带来的不良影响亦很大。一个人形成自卑心理后,往往从怀疑自己的能力到不能表现自己的能力,不愿与人交往到孤独地自我封闭。长期的自卑心理也会引起生理上的不良改变,最敏感的是对消化系统和心血管系统产生劣性影响,而生理上的疾患又会反过来影响心理变化,加重人的自卑心理。

自卑者中多数表现为沉默寡言,郁郁寡欢,自责内疚,无所作为,但也有一些人为了掩饰自己的自卑,把对自己的不满投射到外界,投射到他人身上,变责己为责人,于是自暴自弃,我行我素,表面看来似乎还有些自傲,实际上是自卑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五、心理健康辅导目标的制定

1、具体目标:(1)要悦纳自己。

(2)要正确与别人比较。自卑心强的人往往容易拿自己人的短处与别人的长处相比,越比越泄气,越比越自卑。

(3)要正确看待竞争,中学生一般都具有较强的竞争意识。如果自我期望过高,只能胜不能败,失败了或遇到挫折便灰心丧气;如果仅仅因为怕失败而不敢参加任何竞争,就庸庸碌碌,平平淡淡地生活,是不可取的。

(4)要塑造自己坚强的个性。交往中的自卑心理,往往是由于对自己的能力的不正确评介而造成的。另外,能力和自信心是密不可分的,自信心强的人,往往能扬长避短,能力发展更充分。

只有自信才能挖掘自己的潜力,才能有勇气接纳别人的优点。

2、最终目标:克服自卑心理,健康快乐地生活

六、心理健康辅导方案的制定

根据兴瑞同学的情况,经过分析,我决定对其实施多渠道、综合性的心理辅导。首先计划对其本人通过面谈进行直接辅导,倾听他的心声和需求,坦率地表示自己的看法,与他坦诚相见,从而使之产生老师是可信、可靠的观念,与他建立起心灵互动的关系。在此基础上 进行自尊心、羞耻心教育,培养他的自信心,通过行为指导,锻炼他的意志力。其次对影响他的相关因素采取一定的措施,主要是加强与其父母以及同学的沟通,取得他们的配合。

1、对学生的辅导,主要采用谈话法。(1)首先,我计划采用尊重与理解学生原则

因为我觉得“尊重与理解”是心理辅导过程中对待学生态度以及师生关系方面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尊重学生的人格与尊严,尊重每个学生存在的权利,承认他是不同于其他人的独立的个体,承认他与教师、与其他人在人格上具有平等的地位,这是心理辅导成功的前提。另外,教师还应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他的所作所为,这样才能更深入地了解学生,理解学生。学生感到被他人理解了,才会产生一种“遇到自己人”的感觉,才会对你吐露心声,才会对心理辅导丝毫不产生抗拒。

(2)其次,我采用学生主体性原则

在与他沟通的过程中,作为辅导者,我应该尽量避免使用“你听我说”、“我告诉你”之类的命令式、灌输式的口吻,而是用鼓励性的、商量式的语气与他谈话。例如,“我能理解”、“请听听我的意见”、“我有个建议”等。我还计划和他一起研究制定了改进计划,我负责帮他找一个好学生帮助他,包括上课提醒他听讲,课后帮他辅导、检查作业等等。每当他有些许进步,我就要及时加以表扬,有时再给他一些奖励。

2、与其他老师及有关同学的沟通

(1)与其他任课老师沟通。经常了解他的情况,希望他们多给他关心,多给机会,让他感受到集体的温暖,老师的爱心。

(2)与他的同班同学经常沟通。有意识地找到素质较好的同学,对他们提出要求,让他们多带兴瑞同学参加活动,与他交心,主动关心他,帮助他一同进步,同时与他们一起商量帮助他的方法、时间、内容等。

3、注重家长与社会力量的参与,共同推进心理健康教育

家长作为学生成长与发展中的重要他人,家长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和观念将直接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我要主动与他的父母沟通。了解他在家情况,对他家庭的情况表示同情,并与他们一起商量转变他的方法,同时也把学校的意图告诉他们,希望他们配合。

七、心理健康辅导过程

针对兴瑞同学的心态,我采取了6个咨询步骤。第一步:用认知法矫正自卑心理。

方法:谈话交流法

1、明白家庭贫寒不是你的过错的道理

2、明白同学的富有是父母的血汗,不是他们的本领。

3、明白同学之间要比什么的道理

4、明白他自卑的根本原因

5、回忆尖子生时的他,找回自信心

6、培养自己坚强的性格

7、要学会保持心理平衡

8、客观地评价自己

9、要正确地表现自己

10、学会微笑,正视别人

11、面对面交流

12、自我暗示激励:天生我材必有用

13、父母寄厚望,你怎么实现?

14、引导把注意力转移到学习的奋斗拼搏上

15、争取教育福利支助你的学业

第二步:帮助他宣泄出他的不良情绪,调整他的心态,使他能够积极地面对新生活的挑战。

他已经陷入了自卑的沼泽中,认定自己是全班最自卑的人,这表明,他过于扩大了自己精神痛苦的程度,看不到自己在新的环境中的生存价值。因此,我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促使他宣泄出内心的精神痛苦,并对此尽量表现出同感与理解。“兴瑞同学,你现在真是活得很辛苦,我非常理解你此刻的苦闷心情,我想如果我面临你现在的处境,我也会感觉很不好受的。”这是我常用的一句话,也是我的由衷之言。听了这句话,他紧锁的眉头在渐渐地松展,同时,我还肯定了他来寻求心理咨询的举动。“当一个人面临如此巨大的精神压力时,他也需要得到专业人员的帮助,以更快,更有效地摆脱精神压抑,重振起来„„”

我讲了几个实例给他听,使他产生了这种“原来许多人也同我一样呵”的平常感,对于他不良情绪的宣泄十分重要,它使他意识到,在社会上还有许多人也像他一样感到自卑,感到压抑。所以,他无需过于看重个人精神痛苦。我在他面前体现出这样的亲切感,平易感,为的是使他在不知不觉中重建自信心。

第三步自信心训练

1、联合科任教师上课提问,克服羞怯心理

2、一周背诵一篇文章

3、安排担任宣传委员,传达文件

4、暗处安排学生和他多交流

5、推荐当学生干部

第四步:用转移法增强自信心。我竭力引导兴瑞同学把比较的视野从别人身上转向自己,这是使他重建信心的关键。他的自卑是在与同学相比中形成的,他感到自己好像是天鹅群中的一只丑小鸭,家庭贫困,别人瞧不起。我跟他谈要学会正确评价自己,当我只想着与别人比较时,我永远会感到自卑,不如人;而当我想着与自己比较时,我才会感到自信,此时此刻,需要学会与自己相比来维持自己的干劲。贫困不代表一切,心灵美才是最重要的。你认真学习,品德优良,这是最重要的一点,是你自己的骄傲,你应该为此而自豪。不管别人怎么说,你学会向自我挑战,向自卑挑战。

第五步:我通过和他父母沟通,让家长给予他更多的关爱,用火热的心去融化他内心的坚冰。我到他家进行家访,把事情跟他父母反映,争取家长们的支持,希望父母亲更多的给予他父爱、母爱,我用实际行动关心他的生活,他父母亲为之感动不已,表示要好好地关心、爱护他,帮助他克服自卑感,重振自信心。

第六步:和班主任及班级同学沟通,让他在集体中感受到温暖,多参加集体的活动,多和同学主动交往,争取早日克服自卑心理。

八、心理健康辅导效果评估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兴瑞同学从自卑的漩涡中爬出来,去拥抱自信的阳光。他说他现在感到生活很美好,有爸爸妈妈的关心,同学的帮助,再也不是自己一个人孤零零的感觉了,他说他再也不感到自卑了,他觉得他和其他同学一样,都很出色,现在班主任让他负责班级黑板报的绘画,他很有信心完成这项任务。

很高兴可以看到这样的结果。我想他已经走出过去自卑的阴影了,今后的他一定可以满怀信心地迎接新生活了。我感到无比的欣慰

参考文献:

(1)《心理健康辅导 基础理论》 主编:明宏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 2007年8月修订版

(2)《心理健康辅导 个体辅导》 主编:明宏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 2007年8 月修订版

问题学生个案分析 篇5

――――问题学生个案分析

一、个案内容

2006年9月,我接手了初一(8)班,担任这个班的班主任,我们班有一个男学生。他性格较外向,喜欢与同学玩耍,有时候还喜欢搞恶作剧。但是,在学业上却表现出非常的不努力,不能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经老师批评教育,却仍旧我行我素。我通过观察和侧面了解发现这个学生智力不错,完全有能力学好每一门功课,但就是不能集中精力来学习,成绩也成了班级里的倒数。而且这个学生非常的有“个性”,爱打抱不平,只要是他看不顺眼的,他会不顾一切的去做,甚至是和老师对着干。刚开始犯错误的时候我采取的态度也比较强硬,但是发现这么做对于他没有任何效果,反而对解决事情不利。后来经过我与他平等的谈心、沟通。多了解他的家庭的情况,给他心理安慰,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努力,该生终于在学业上与同学的人际关系上取得了进展。成绩提高了,性格也开朗了许多,也结交了一些好朋友,我作为班主任为他感到高兴,而且自己也很有成就感。

二、个案分析

1、个体心理原因

该同学的学习成绩开始比较差,其实并不是因为他的头脑不聪明,也不是他不用功,而是被自卑、羞怯、焦虑和恐惧等过身所影响的。过重的心理负担使他不能正确评价自己的能力,一直怀疑自己的优点。即使在成功面前也难以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陷入失败的恶性循环之中。这样就严重影响他的身心健康发展。解除心理枷锁,让他抬起头是转化他的关键之举。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每个人都有先天的生理或心理欠缺,只不过程度不同而已。只要处理得好,缺陷也能转化为各种各样的优越感。”从该生的个体情况来看,他的心理问题比别人要稍严重一些,相对来讲转化的难度要难一些。

2、家庭暗示原因

该学生在家几乎从来都不做作业,父母早就离婚,一直是爷爷奶奶带着他,爷爷虽然过问他的家庭作业情况,但是由于文化素质较低,对他在学习上的帮助也难产生效果,加上小孩不自觉,久而久之使他形成了不良的学习习惯。同时但家长对他的过高要求,使他背上了沉重点思想负担,产生了某种恐惧感,给他的心理发张带来了严重的副作用。性格内向,产生了逆反心理,学习没有快乐感成了他最大的特点。这与他的家庭不正确的教育方式和理念有很大的关系。

3、学习诱发原因

在学习上,该生属于不爱学习,害怕学习的那种。他的成绩还算可以。进入七年级的时候,成绩已下降到班级后几名了。虽说当时老师也付出了很多,但收效不大。进入七年级下半学期后,我会同家长和以前的任课老师进行了剖析,发现他学习上懒散的主要原因是:没有家长的经常鼓励,老师教育也缺乏计划性,班级的同伴也没有发挥良好的舆论作用。因而,他没有尝到学习的甜头,老是遭到别人的责骂和白眼。到后来,家长和老师都有点放任自流了。所以,越来越懒,容易的知识就学点,难点的就放弃。这样成绩就越来越差,慢慢地形成恶性循环,最后沦为一名成绩后进生,丧失了进取心。

4、主观评价原因

其实,该生形成后来的这样情况,不能不说是家长、老师教育缺陷以及班级的不正确舆论的“功劳”。如何客观评价,科学评价像这样的学生,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问题。它决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解决,也绝不是一个人所能办到的,这需要大家的教育合力。据我了解,像“你真没用!”“你真笨!”“你真不可救药!”“我怎么会有你这么不争气的东西!”这些不负责任又大伤孩子自尊的话怎能激起孩子的上进心呢?孩子所能做到的就是:你越骂我笨,我就笨。反正别人不会夸我的。这些不正确的做法如果不及早纠正的话恐怕要害了孩子一辈子。

三、个案结论

1、放开“缰绳”,为学生松松绑。

学习成绩影响着别人的看法,一优遮百丑。反之一丑也遮百优。分数就像魔棒一样左右着人们的思维。当学生常遭到别人白眼的时候,他自然不自在,甚至产生对抗情绪和逆反心理。所以,对这些孩子的转化不是马上去只抓他的成绩提高,固然这很重要。但实践经验证明,只有先治好“心病”,才是最佳的方法。如何治?我认为,先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因人而异。先不去注重他的成绩,而是更多地关注他的思想倾向和他的行为动机。让学生排除成绩差这个诱发因素,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多感情投资,多投入精力,一步一步地促使学生感知别人的期待,别人的接纳,从而从心里产生要好的念头。这样,学生在无拘无束中转化才会更理想。由此,我想到了“牵着牛鼻子”干活的故事,你拉得越紧它越往后赖。你给它一点空间和自由,它反而比较卖劲。教育人似乎也离不开这个理。

就像×××这样,你若眼睛只盯着他的成绩,自然少不了训责。时间一常,转化就会变成泡影。所以,我一开始就不去谈论他的成绩,让他尽情地玩耍,尽可能地多的让与同伴一起活动。这样下来,他的心情变好了,也喜欢讲真话了。有了好心情,事情就好办了。这就为转化他创设了良好的外部环境。现在看来,当时这样想和这样做是对的。

2、自我检讨,找最佳切入口。

这里所牵涉到的不止我一个人,它还包括学生家长,原来老师和学生等等。这里我并不是在责备某个人,而是真正的教育必须要反思。纵观孩子的成长历程,这些人群的确在起着某种作用,或好或坏,现实就是这样。如何扭转人们的观念呢?那就是要让他们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比如,在教育该生的过程中,我发现以往教师和家长“卡、罚、骂”等不良教育的影子在他身上还有反映。于是我通过各种形式,各种机会与这些人群接触,征得他们的支持。在接触过程中,我与他们一起总结和反思,寻求最佳转化方案。我们几乎一致认为:先让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让他搞好同伴关系和老师关系,以及家长关系,以“先让孩子开心起来”为突破口。“情、理、导、引”是我常用的方法,而我工作的重点也是放在这个方面,结果效果还是比较满意的。

3、力求合力,树长久竞争力。

孩子的健康成长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有了良好的外部环境的影响和促发内在需求的动因,学生成长就能少走弯路。从我的教育经验和许多成功案例中我深深感到,只有有了良好的家庭-学校-社会三维教育网,才会真正形成教育合力。如何做到这一点?关键是教育者必须有科学的教育理念,以及一整套教育方案和良好的细心扎实的工作热心。从本文的教育个案来看,该生由原来的自卑、胆怯变成大胆、对自己充满了自信,具有较强的竞争力的学生。功劳不是我一人的,应该说是大家的功劳。具体做法:其一,要经常与家长多交流;其二,班级内多举行一些“亲子游戏”;其三,老师要创设机会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才华,并让家长能看到或听到;其四,让学生多用欣赏的眼光看待自己的伙伴;其六,多征求其他任课老师的支持;其五,组织学生开展一些有意义的公益活动。当孩子的心态变好了,求知欲强了,竞争性也就强了。如果一直这样努力下去,孩子将受益终生。

总之,面对哪些具有任性、自私、专横、懒散等心理障碍的学生,教师或家长绝不可轻易下结论,过之甚至会酝造悲剧。因而,对这类学生要循循善诱,不可操之过急,否则容易造成对抗情绪和逆反心理,不利转化。从该生身上,我发现,对心理有障碍的学生,教师或家长不要把注意力集中在孩子的不良表现上,要更多地关注孩子的优点和特长。更多地加以渗透性的教育,多旁敲侧击,使之一步步放开自己心绪,慢慢地转变看待周围事物的不正确思想,将自己融入到集体中去,一点点感受大家给他的善意。从而将自己的注意力转移到父母,老师,同伴上来,最终消除与所有人的隔阂,乐于接受教育者的教育。

韦韦

单亲学生个案心理辅导方案 篇6

一、学生情况分析

xx是初二年级学生,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均没有养成好。作业马虎,写字潦草,课堂上说话不停,老师提醒批评能安静一下,但坚持的时间很短。平时独来独往,偶尔也流露出想和同学们交往的思想,但显得不知所措。有时甚至用装怪或捉弄同学来引起大家的注意,可同学们反而更不喜欢他。在班上人缘不好,同学都不愿意跟他同桌。但劳动卫生比较积极,乐于为班为老师做事情。

二、学生家庭情况分析

该学生为单亲家庭。作业很多时候不做。假期时候xx基本留守家中,或与其它同龄人活动,家长亦较少监管。

三、教育方法

为了让他对学习重新产生兴趣,在学习、人际交往等方面树立起信心,我采取了以下做法:

1.联系家长,家校合作

通过家访,电话联系等方式,劝说他父亲多与孩子交流,及时了解他的生活、学习情况。我把他的学习情况、性格、交往的发展状况分析给家长听,建议他父亲综合考虑他的实际情况,适当降低要求,努力营造良好环境,帮助他实现提升学习、友好交往这些目标。要注意观察他实现目标后的表现,并帮助他及时调整,循序渐进。

2.采用关爱,树立信心。

在一次班会课上,我叫他到我办公室做一套题。趁此机会,在班上与大家约定,要用爱心感染他,耐心帮助他,他的缺点要包容,帮助他克服;对于他的任何进步我们都不要吝啬我们的赞美。在办公室里,作为教师的我主要扮演导演的角色,尽量与他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以和颜悦色的表情和他交谈,用语重心长的、幽默的和富有启发性的语言,适时引导他。首先要接纳他,理解他,更加关心爱护他,并成为他的知心朋友;然后再适当选择个别或小组辅导形式,让他在和谐、轻松、安全的氛围中和教师交流,3.创造机会,融入集体。我多次为他提供尝试成功的机会,让其体验成功的喜悦和荣誉,增加良性刺激,使他摆脱自闭心理,激发起自信心和上进心。心灵的交往,热情的鼓励,温暖着他那颗冷漠的心,在他从我的表扬、同学的赞许中对自己充满自信后,他的情绪产生了一定的兴奋性,让他在与他人合作的过程中学会与别人交往,体验交往的乐趣。让他找到自己在集体中的位置,认识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在与同学的交往中增添信心。

4.转移重心,设立目标。

在他走出自我否定的低谷、重新恢复自信后,我立即把他的注意力转移到学习上来,明确地告诉他:学生要以学习为主,按时上学,完成作业是一名合格的中学生最起码的任务。

四、成绩与效果

在实施了一系列的措施之后,他改变了,已有了一定的信心,课堂上也能较认真地听讲,积极发言,比以前进步了许多,偶尔有特殊情况发生,也能领悟到并自觉改变。作业也能按时完成。对其它同学也热情友好多了,能团结同学,关心集体,受到很多老师的欢迎和关爱。

问题学生个案辅导分析报告 篇7

张某是某高校大二女生, 与寝室同学关系非常紧张, 有几件事情更让她认为寝室同学故意以自己为敌, 排斥自己:1.临近考试, 寝室同学集体复印复习材料, 惟独将自己落下;2.寝室某同学的箱子被撬, 大家怀疑是自己所为;3.平时在寝室, 同学很少与自己聊天。冷落自己;4.最近自己又被怀疑往同学床上放玻璃。极度紧张的寝室关系导致该生情绪低落, 不能进行正常的学习, 与辅导员谈话时也是哭哭啼啼。这是典型的人际交往问题。但对于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 也许并不像该生所说的那样简单。通过该生辅导员的了解, 事情似乎恰恰相反, 寝室同学一致认为是该生太封闭, 在交往中也不主动, 平时寝室的事情很少过问, 并经常在家教家住, 很少在寝室呆。还有一点就是情感脆弱, 总是因为自己和男朋友的事情出现情绪低落, 想和她进行交往的同学也很少有机会。至于该生所说的很多故意为敌的事情, 寝室同学说也是子虚乌有:复印材料大家也没有商量集体复印, 只是同学看到别人复印, 互相传着复印, 更没有故意冷落、排斥的事情发生, 至于寝室同学发生的箱子被撬等事情, 大家谈论的时候没有她的参与 (大家习以为常了) , 并没有针对她, 更没有明确说是她所为……

有一句话说:当一个人说你错可能是对你有意见, 两个人说你错可能是对你有偏见, 如果很多人说你错就说明问题存在于你身上。如果将这句具有日常经验普适性的标准用在这里, 可以看出本例女生的问题恰恰在于不恰当的人际定位, 这种歪曲的认知可能源于她成长过程中的许多方面, 因此我将重点放在了该生的个人因素上, 与她进行了长谈, 了解到该生所在家庭为多子女家庭, 家庭经济状况非常贫困, 父母对自己的期望非常大, 自己从小怀有立志, 要为父母、家庭争气, 中学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但是到大学后, 面对的都是学习上的佼佼者, 压力非常大, 自信心也受到了打击, 平时专心于学习, 和别的同学交往很少, 也很少参与活动, 并有很多家教, 逐渐和同学疏远了。

至此, 问题的原因基本已经清楚:以往的成长过程使该生形成了很大的自卑心理, 导致学习压力很大, 除此, 一贯的要强性格促使该生补偿行为的发生, 在学习上不能占优势, 便拼命做家教, 减轻家庭的经济负担甚至弥补家用, 对自己也是一种安慰。但是单调的生活方式对该生的人际交往造成了很大困难, 而当意识到人际交往的重要性时, 便很自然地对同学习以为常的“冷落”表现产生怀疑, 殊不知自己才是造成这一结果的最大原因。这样, 一些偶然的事情使得该生的人际交往问题更加突出, 进而形成了多疑的性格。而严重的投射心理也影响了该生正确看待问题的真实面目, 一味地怀疑别人, 认为事情都是因为寝室别的同学故意与自己作对引起的。

针对张某存在的自卑、多疑特点, 可以首先表示非常理解她此刻的心情, 也肯定了她想缓和寝室同学关系的想法, 然后以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为切入点, 和她详细讨论了人际交往的许多原则和方法, 进而使其认识到自己的偏颇, 以下是部分辅导谈话节选。

教师:你没有得到寝室同学的关心, 你觉得她们是有意过不去, 排斥你么?

张某:不是全部, 但是肯定有人故意和我作对。

教师:具体说来, 就是不主动和你说话, 有事情不通知你, 等等, 是不是呢?

张某:是啊。

教师:那你觉得自己做得怎么样?比如主动帮助寝室同学, 主动和她们交流等等。

张某:也很少。我平时做很多家教, 有时候还在家教家住。

教师:其实交流是双向的, 你说呢?有句古语叫“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人与人的交往就是这样, 实际上谁也不欠谁的, 全凭一颗真诚的心, 既然你自己都没有做到, 而认为其他同学不关注你, 是不是有点苛求?

张某:也许吧。可是心里总是很别扭。

教师:现在如果让你站在你寝室同学的立场上看待自己, 你能客观评价一下自己么?

张某:她们肯定很讨厌我。

教师:这么肯定么?我们不妨假设真的讨厌, 你想过为什么吗?

张某:这……

教师:一样的事情, 如果站在不同的角度, 怀着不同的态度去看待, 去评价, 会得出不同的结论来。拿你和寝室同学来说, 事情很简单, 她们与你交流很少, 做很多事情她们都没有想起你, 或者说为你付出, 这本来是很中性的, 即没有对错好坏的行为, 比如我们完全可以说, 你不主动和她们交流, 喜欢独来独往, 把自己封闭起来了, 以致于她们想和你交往都没有机会。她们有没有可能这样想你呢?

张某:有这个可能。老师说的意思有点“礼尚往来”的意思。

教师:是的。进一步想, 你觉得寝室同学有没有必要和你过不去?这样对她们有什么好处呢?

……

经过谈话, 该生充分认识到是自己的想法不恰当, 也为长期以来自己的这种不成熟想法感到后悔。接下来将话题转移到更深层次上, 就她的性格方面与其进行交流。

教师:没有无源之水, 你之所以产生一些较为偏颇的看法, 一定有很多原因。老师想听听你关于自己的一些看法。

张某:老师, 实话告诉您, 来大学后, 我变得特别自卑, 虽然平时也和别的同学一样忙忙碌碌, 表面上很自信, 实际上那都是掩饰内心的不自信。

教师:是不是很担心同学看出自己的脆弱?

张某:是的。在同学面前我有说有笑, 尽量表现自己强的一面。

教师:但是结果却不像你想象的那样, 大家对你的关注很少, 似乎不够认可你。

张某:我也不明白为什么会这样。

教师:不明白却无法开口问这个问题, 所以只能自己瞎想, 将很多事情往不好的方向想, 认为同学是在有意疏远, 排斥你, 是么?

张某:老师, 到现在这个样子, 我还能和寝室同学好好相处么?

……

有了正确的认识, 我建议该生找合适的时间, 主动找寝室同学进行交流, 听听她们对自己的评价, 另外晚上尽量回寝室住, 并主动参与寝室为单位的活动, 以一个主人翁而不是旁观者的身份面对寝室这个重要的生活环境。后来结合几次团体辅导, 该学生面临的问题得以妥善解决, 很好地融入了寝室环境中。

反思:人际关系是人生成败的关键因素, 而寝室环境是大学生最主要的人际环境。作为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尤其是独生子女来说, 学会如何与寝室同学友好相处, 相互促进, 成为了大学生活的重要一课。在这个问题上, 弥补性的辅导远不如预防性的辅导有效, 因此将人际交往的知识技巧从众多心理学、社会学知识中加以提炼总结, 转变为一门更加通俗而实用的大学入门课和必修课, 对于避免学生出现人际交往危机可能会有很好的作用。一旦出现这方面的问题, 我们也尽量引导学生从正确认识自己出发, 找寻自身的原因, 培养科学文明的交往观, 才能真正解决此类问题给学生带来的困扰, 做到事半功倍。另外, 从这一个案的辅导过程也可以看出, 高校学生辅导工作需要探索更加有效的模式, 将专业心理咨询和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以适应学生问题短期解决的需要, 帮助学生尽快走出心理低潮期, 这也符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服务性和教育性功能特点。

摘要:不恰当的人际定位会阻碍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而这种认知定位往往源于学生整个发展过程中的因果传承性。本文介绍了一此类个案, 并对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如何增加此类问题解决的普教性进行浅析。

关键词:人际定位,因果,认知歪曲,教育功能

参考文献

[1]彭何芬.心理咨询中认知治疗与认知教育的联合应用.吉首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29 (6) .

大学生心理问题个案分析 篇8

关键词:心理问题 个案分析 大学生

B844.2

随着社会大环境、校园周边小环境及校园微环境的日趋复杂、高校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及高校所开设的课程不能很好的符合社会需求等诸因素的增多,使得高校学生的心理问题越来越突出,心理亚健康及心理疾病患者的学生也越来越成高发的态势。因此,通过对疑似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患者同学的信息收集、资料汇整、案例分析,将能更有针对性的帮助高校心理老师或辅导员开展健康教育工作,对学生的成长成才无疑将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A某,女,1991年生,来自农村,学习刻苦认真,成绩优异,从大一到现在(大三)每年综合测评都名列前茅,每年都拿到了奖、助学金。

主要特征:(1)内向。不易与人交往,有强烈的帮助他人愿望,但往往好心办坏事,出力不讨好,得不到同学们的认可;(2)敏感,容易激动(爱哭),遇事过于细致严肃,易从消极方面归因;(3)不安于现状,内心容易冲动,有强烈的表现自己的欲望,渴望得到同学们的认可。(4)不会与人交往,认为没有同学(人)会对自己友好,觉得所有的同学、甚至是亲人都事事针对自己,甚至担心将来的男朋友不爱自己。

心理诊断测试表明,该学生具有明显的心理障碍:焦虑、过度压抑自己、极度缺乏自信,并怀有仇视他人的心理。

心理原因分析

A某来自贫困地区,家境贫寒,年幼丧母,和继母关系不和,在家父亲和继母把过多的爱都给了后来父亲和继母所生的弟弟,平时得到的父爱、母爱及家庭的温暖较少,所以致使该同学怀有仇视他人、特别是亲人的心理;另外由于该同学相貌一般,性格内敛,平时和同学们的交流较少,久而久之导致该同学逐渐丧失与人正常的沟通能力,更没有自信追求爱情。然而在大学这样一个恋爱相对自由和开放的环境里,使该同学逐渐的陷入了想爱又不敢、更没有自信去爱的尴尬境地。

心理矫正

找到病理产生的根源,我们通过两条途径帮助 A 某逐渐摆脱心理困境;(1)利用A某的优点,也是作为一个优秀的大学生所必须具备的优点之一即优异的学习成绩来帮助A某看到自己的长处、找回自己的信心。同时鼓励A某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加强与他人的交流;根据A某同学的反馈,纠正和指导A某与他人的交流方式方法;推荐具有深度思想内涵的书籍及其它作品给A某,使其逐渐的明白真正的美并不是简单的外表华丽耐看,更重要的则是内心世界的善良与率真。(2)加强与A某的家人、特别是A某的父亲的沟通,经常告诉A某父亲A某在校的优秀表现及出色的学习成绩,使A某父亲能够主动的关注A某,引起A某父亲对A某的重视甚至是关心,重新点燃父女之间的骨肉亲情,使A某逐渐找回遗失已久的父爱。通过父爱的唤醒使A某逐渐看到光明的一面,克服心理阴影。

B某,男,1991年生,来自农村,学习认真,但成绩中等,爱好乒乓球运动并有较高的乒乓球球技。

主要特征:(1)内向。与人交往不多,但与人交往比较顺利,没有任何困难;(2)紧张,容易激动,和他人交流、特别是和老师交流比较紧张,不敢正视老师,有搬、捏手指的动作(3)喜欢在没有人或人少的地方自言自语,说一些他人无法听懂的言语;(4)学习目的明确,态度端正。

心理诊断测试表明,该学生疑似心理障碍明显,精神紧张、焦虑,自信心不足。

心理原因分析

B某家教很严,父亲曾是国企正式职工,后来因企业改制而下岗。父母对该学生及其姐姐都抱有很高的期望,父亲对该学生的要求更高,希望该学生本科毕业后继续攻读硕士研究生,据该学生反映,其父亲时常提醒他自己要加紧学习,要有更高的理想与追求。可能正是因为父亲最终没能继续在国企工作、没能很好的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而对孩子抱有过高的期望,希望孩子能够取得好的成就进而完成自己未能完成的人生目标,正是父亲的殷切期望及平时的严厉教育使该学生给自己无形压力,然而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成绩却没有明显的提高,久而久之使该学生开始怀疑自己并面对父亲的压力而产生了紧张、激动的情绪。据该学生坦言,他经常幻想自己是父亲心目中那个非常优秀的学生,并且心目中所幻想的那个优秀的自己还经常把好的学习方法传授给现实中的自己,正是这样,使该学生慢慢的养成了自言自语的习惯。

心理矫正

通过对该学生病理根源的分析,我们采取了如下心理矫正措施:

1、与家长建立良好的互信沟通。通过分析可以发现,该学生的主要压力是来自自己不想让父亲失望及父亲过高的期望,所以帮助该学生家长认识到自己孩子的压力是首要解决的问题,告诉家长甚至是要求家长不要再给自己孩子过大的心理负担和压力。凡事要随遇而安,不可强求更不能过分的苛刻要求。要让家长主动的告诉孩子凡事只要尽力就行,不要过分的看重结果,更不要给自己太大的压力。

2、朋辈心理帮扶。朋辈心理帮扶是指经过选拔的非心理专业人员接受相关培训后,向与自己年龄相当的示助者提供人际帮助的过程。调查结果显示遭遇到心理困惑时学生首选的倾诉对象是朋友、同学,选择比例高达66%。所以朋辈心理帮扶在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让同学们、特别是该学生的好朋友更加主动的与该学生交流,创造机会积极主动帮助该学生放松心情,逐渐的解除紧张情绪,同时利用该同学喜爱乒乓球运动的特点引导该学生多参加体育运动,放松心情的同时找回自己特长及自信。

3、专业的心理辅导。心理辅导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它属于行为科学范畴。因此只有通过专业的心理辅导老师进行科学的心理测试才能给出更为科学有效的心理辅导方法。鉴于此我们经常带领该学生或鼓励该学生主动的咨询专业的心理辅导老师,然后根据心理辅导给出建议进行科学有效的调理。

结语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是其个人幸福和为社会服务的基础。心理障碍已成为近年来大学生休学退学的第一位原因[1,2]。可见,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是一个比较严重、必须重视且刻不容缓的问题。研究证实心理辅导能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去除症状、促进人格发展[1,3] .通过上述两则案例分析,不难发现“90后”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更为脆弱,但面临的环境更为复杂,这就要求心理辅导老师、特别是高校辅导员更要以自己的良心全心身教育、服务学生,做到真正的以学生为本,全力以赴的帮助学生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 赵宗金.论心象的本质 — 心象理论研究的反思 [D].吉林大学 ,2004 年 04 期.

[2]唐平.异常心理的哲学研究 [D].武漢大学 ,2005 年 05 期.

小学生心理健康辅导个案 篇9

小学生心理健康辅导个案 ——问题学生也会闪光 金宝双语小学

郭丽娟

一、背景材料

我担任的班当初全校都出了名的个性班级,二年来换了好几个班主任老师,习惯养成很差,学习成绩更是相差悬殊。接手时,第一天课间

一、背景材料

我担任的班当初全校都出了名的个性班级,二年来换了好几个班主任老师,习惯养成很差,学习成绩更是相差悬殊。接手时,第一天课间操如同一窝蜂,没有任何秩序可言;中午放学两个学生因为打架闹脾气不吃饭……其中有个最调皮的学生,用别的学生的话说是“坏事总少不了他,在他的人生字典里好象就没有好事这个词”。总之,这个班的学生真是问题多多。

二、分析

一提起问题学生,大家的第一反映就是差生、班级的麻烦制作者、让老师十分头疼的捣蛋鬼、让同学十分厌恶的坏学生,有的还是校园暴力的导火索。他们不但学习成绩差,行为习惯就更差,成为班级和校园曝光率最高的人之一。正所谓数量不多,但能量挺大。这样的学生,学校和老师不给予正确的教育,往往物极必反,最后落成了一些终身不能改正的恶习,将来走向社会成为社会的压力。他们的学习和品德上暂时存在一些问题,跟不上班级的整体要求,完不成课程标准规定的起码目标,在思想品德和心理品质上存在问题和障碍,反复违反与其年龄的准则和纪律。我认为,问题学生往往在品德、学习、心理、行为和家庭教育等方面有一些严重的问题,而导致的一种长期的行为,对周围的人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请注意问题学生的主要特点是:他们的问题不是一般的管理手段所能解决的。也就是说,通过老师一般的表扬、关爱、批评、请家长能解决问题的学生,其实都不算问题学生。问题学生不等于“有问题的学生”,他们应该是有严重问题,而且这些问题是一种长期的行为,有的通过个案诊疗才可能解决。根据我的观察,问题学生单独一方面的问题比较少,经常是几个方面都存在问题而形成的一种恶性循环。

三、方案

1、转变思想,充分尊重。

从形式上看,教育和被教育者之间是一对矛盾性的存在,实质上这两者是一致的。这是因为我们教育的目的或目标都是有利于被教育者健康的成长和发展,这和被教育者的愿望是一致的。并且教育和被教育者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被教育者需要我们的指导,教育者教育指导的作用又具体在被教育者的有效社会化和不断提高健康发展能力方面实现。正确解决这一关系及在指导思想上树立热爱教育工作特别是热爱思想教育工作的意识,就会在我们的教育内容、形式和方法上做到积极探索,敬业工作尊重学生。进而才会减少学生的心理反感,削弱和消除逆反心理。

2、感情投入,密切关系。

父母的态度和行为的一致性十分重要。如果父母不和,意见分歧,孩子便不能(至少很难)形成评价事情好坏的统一标准,也就不能发展无冲突的价值观。很多少年人的心理冲突可以从父母教养原则的不一至性那里找到根源。所以,心理辅导离不开家长的支持、合作。

3、同辈指导,有效控制。

加强对同辈群体的正确指导,及时发现不良风气并做到尽早扭转是防范逆反心理和不良习气滋生、扩大有效手段。特别是对同辈群体中“领袖人物”者有效控制和指导,则更是必要的。

4、积极鼓励,合理调适

常言道: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可社会心理学家却认为:在人们的心灵深入,最渴望他人的赞美。赞美是一种鼓励,它在人们心屡深处植入的是信心和力量,播种的是奋进向上的种子;它是一种兴奋剂,让人更加充满活力和精神;赞美还是一种认可,一种肯定,能使人们坚定发展的方向。我认为,多一种鼓励,就少一个背离者;多一句赞美,就有可以把摇摆不定的学生拉入我们期望的行列。相反,批评虽然可以帮助受教育者认识错误,但其心理是不悦的,至于粗暴的批评,更是一种适得其反的做法。为此,对问题学生心理的调适采用少些批评多些鼓励、少些训斥多些赞美,不啻是个好办法。

四、问题学生教育的成功案例及反思

上一篇:厂部办公室主任岗位职责下一篇:网上查询个人征信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