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体育锻炼方案doc(精选15篇)
课外体育锻炼方案doc 篇1
常言道:“生命在于运动”,步入大学,更是需要德智体美的全面综合发展。新的一年,新的学期,为了提高本人的身体素质,从而拥有更强大的资本学习和工作,度过无悔的青春。体质健康是我们整个民族健康的根基,是一个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也是衡量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但是有关调查结果显示,加强大学生体育工作已经成为当前刻不容缓的紧迫任务。现拟定20xx―20xx学年第一学期金审学院12级审计二班课外体育锻炼计划:
1) 晨练
时间:周一至周五每天早上7:00―7:30
内容:从沁园至澄园小桥折返跑锻炼(雨、雪、雾等恶劣天气除外)。 要求:1、活动期间原则上不得留在宿舍内。
2、每位同学都得按时参加早锻炼,如有生病或其他特殊原因不能参加的同学,须及时到辅导员处做好请假手续。
3、建议小跑或有意识的调节呼吸以达到锻炼的目的。
2) 散步
时间:周一至周日每日晚饭后45分钟
要求:慢走、呼吸、舒缓身心、听音乐。
3) 竞技运动
时间:双休日(分段自主安排,保时保质,不得少于四小时)
项目:篮球、足球、羽毛球、网球、乒乓球等。
要求:多多与同学沟通交流经验和技巧,也可学习一些不会的项目充实自己
4) 户外拓展
时间:每月一次
项目:爬山,自行车。
要求:结伴,也可独自尝试(但是一定要让班级负责人知道),特别注意安全。
二、活动意义
众所周知,由于各种原因,学校体育一直以来都没有得到社会、家庭、学校以及学生自己足够的重视,以至于中国大学生的健康体质水平连年下降。课外体育锻炼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能提高各方面对学校体育的重视,提高学校体育在学校教育工作中的地位。当然,课外体育锻炼不仅是学校体育发展的强大动力,也是社会体育、竞技体育的基础。社会体育的发展,不仅要靠社会经济生活的逐步改善,而且也与人们自身对体育功能和作用认识的深化有紧密联系。而课外体育锻炼所针对的对象是当代大学生,他们是家庭的希望、中华民族的未来,所以他们这个巨大群体的行为会对家庭和社会产生潜移默化的传播效应,当学生接触了这些有趣的运动项目以后,他们会把那种健康、喜悦的感受告诉身边的亲戚朋友们,这会比通过电视、网络等现代化手段宣传的效果更好,因为这更贴近生活。而且,当等这批养成体育锻炼习惯的大学生长走向社会时,全民健身的目标才有真正可能实现,社会体育才能真正普及。有人说学校体育应该成为竞技体育的“后花园”,这话很有道理,搞好学校体育不仅能为竞技体育输送大量有天赋的后备人才,而且运动员退役后也可以到学校里进行学习和工作,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三、活动要求
1) 活动规划做到科学、合理,做到以人为本。
2) 活动通过适宜、适量运动,真正做到有益于同学的身体健康及身心发展。
3) 活动要有可行性、趣味性,通过开展同学们喜爱的活动形式,激发同学们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热情,使大家在享受户外阳光,进行户外锻炼的同时,能感受到体育锻炼的快乐。
四、参与人员
金审学院12级审计二班全体成员
五、注意事项
1)注意安全,适量适宜,外出行动注意人员安全,做足准备工作 关注天气,具体安排应视天气等因素有所变通。
2) 班委要开展切实可行的锻炼计划,积极组织安排,成员要积极响应。
20xx年 月 日
课外体育锻炼方案doc 篇2
一、课外体育锻炼可以强身健体。
课外体育锻炼可以促进新陈代谢, 不仅能增加肝糖原和肌糖原储存, 还能改善机体对糖代谢的调节能力。坚持体育锻炼, 对骨骼、肌肉、关节和韧带都会产生良好的影响, 使人可以轻松自如、有条不紊地完成各种复杂的动作。课外体育锻炼对心血管系统有重要影响, 有规律地锻炼, 可以减慢静息时和锻炼时的心率, 这就大大减少了心脏的负荷, 提高了心脏功能。特别是做一些伸展扩胸运动, 可以使呼吸肌力量加强, 胸廓扩大, 使肺活量增加, 对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均产生积极影响。课外体育锻炼还可使中枢神经系统更加灵活, 还能改善神经系统的调节能力, 提高神经系统对人体活动时错综复杂的变化的判断能力, 并及时作出准确、迅速的反应。同时, 课外体育锻炼还可消除眼睛疲劳, 预防眼睛近视。
二、课外体育锻炼可以提高记忆力。
有研究认为, 体育锻炼有助于学习记忆能力的提高, 易化神经递质合成与释放, 增强突触传递功能, 从而对记忆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课外体育锻炼还可以消除大脑疲劳, 使大脑的兴奋性得到调节, 达到精力充沛地进行学习, 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
三、课外体育锻炼可以培养人的思想品德。
九年义务教育小学《体育教学大纲》中指出, 体育应以“德育为首, 追求育人的综合效率”。《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各级各类学校必须更加重视德育工作, 要进一步改进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 加强学校德育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实践的联系, 寓德育于各科教学之中。”因此, 课外体育锻炼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领域, 我们应当充分利用其自身的特点, 寓思想教育于各种课外体育锻炼之中, 通过课外体育锻炼来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
四、课外体育锻炼可以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和习惯。
由于课外体育锻炼具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等特点, 使课外体育锻炼在满足学生体育需求和兴趣方面具备了广泛参与的可能性。参加课外体育锻炼培养了学生的体育兴趣和习惯, 同时也有助于终身体育基础的形成。
五、课外体育锻炼可以培养学生团结奋进的精神和学生的意志、纪律。
课外体育锻炼中大部分项目需要多人配合完成, 这可以培养他们团结奋进的精神。在练习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生理上的不良反应, 作为教师或家长应采取有效方法, 鼓励学生用顽强的意志迎难而上。久而久之, 学生承受能力会得到锻练并有所提高。同时, 学习有目标, 教学有常规, 比赛有规则, 练习有纪律, 课外体育锻炼举行的时候, 也有一定的规则, 这些对培养学生的组织性、纪律性有很大帮助。
课外体育锻炼的作用与建议 篇3
1.课外体育锻炼可促进学生的正常生长发育 “生命在于运动”,运动是人体生命活动的需要,更是青少年学生身体生长发育的需要。青少年儿童身体各组器官正处在不断生长发育的时期,身体可塑性很大,是锻炼身体的“黄金时期”。根据他们的生理特点,选择合适的体育锻炼内容,掌握适宜的運动负荷,坚持经常锻炼,能有效地促进青少年儿童的正常发育。
2.课外体育锻炼为学生终身体育奠定基础。在课外体育锻炼中,学生可以复习巩固体育课教学的内容,从而促进体育课质量的提高;另外还可以从事自己所喜爱的活动,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对锻炼效果产生满足感,逐渐培养兴趣、形成爱好养成锻炼习惯。课外体育锻炼往往由学生自主去活动,自我教育意识强,因此,特别有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通过课外体育锻炼的实践,学生自学、自练、自评能力,组织、裁判、交往能力,运动能力等得到的发展。能为终身体育奠定良好的基础。
3. 课外体育锻炼可以促进校园精神文明建设课外体育锻炼是一种校园文化的。它可以陶冶情操,充实精神生活,使学生热情乐观,精力充沛,学习生活充满生机与活力。课外体育锻炼促进了健康、文明、向上的校园文化和校园风气,结合“科学、人文、艺术”的精神,使学生在价值观念、道德标准、人生态度、审美、思维方式等方面得到了发展。
4.在课外体育锻炼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一个人对某种事物带有趋向性的心理特征。兴趣又是学生学习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的心理因素。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很强调学习兴趣,兴趣不是天生的,要靠培养,对体育锻炼的兴趣只有在体育活动中培养。学生在选择锻炼项目时也存在一定的兴趣差异,而这种个别差异往往又决定着知觉和选择性,坚持课外体育锻炼,不但可以培养学生在课外体育锻炼中的学习兴趣,还可以使学生养成从事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
5.课外体育锻炼的兴趣是学生心理活动的一种表现,体育锻炼的兴趣也不是先天就产生了的。体育锻炼的兴趣包括体育心理兴趣和体育生理兴趣。体育心理兴趣是指人对体育器材在竞赛中人人之间的关系,竞赛规则,内容等不是由于肌肉收缩产生的兴趣。它是在运动或非运动状态下都可以产生的。体育生理兴趣包括主动体育兴趣和被动体育兴趣。主动体育兴趣是人体经过运动或运动后产生的,肌肉对运动时产生兴趣的依赖感。被动体育兴趣是人体为达到某种目的参与体育锻炼,强迫肌肉进行有氧消耗或无氧消耗,使肌纤维在大量代谢产物的不良刺激下进行收缩,也满足为某种目的需要而进行的体育锻炼。
二、对于课外体育锻炼的几点建议
1.明确锻炼身体的目的,启发自觉。在课外体育锻炼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相信学生的本性是积极向上的,学生能够自己教育自己,发挥自己的潜能。学生对锻炼身体的目的有了明确后,只要创设良好的外部环境,学生就能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只有确定目的,学生方法的选择,课外体育锻炼小组才能组成,体育教师也应引导学生自己去参与制定,使学生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兴趣爱好和专长,提高体育实践能力,养成坚持课外体育锻炼的习惯,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通过课外体育锻炼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从而使学生对体育锻炼的积极性高,求知欲强,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兴趣也就越强烈。最终让学生在课外体育锻炼中体验到快乐的所在。
2.加强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学生学习兴趣的形成有赖于掌握知识深度和广度,学生掌握知识越多、越深,学生对体育锻炼所产生兴趣的可能性就越大。
3.学生对技术的掌握程度。实践表明,学生掌握技术越好水平越高,越能体验出该技术的乐趣和魅力,从而产生兴趣。
4.提高认识和情感的联系。学生积极的情绪体验能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消极的情绪体验则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实践证明,学生在紧张压力下,在烦恼与不愉快情况下进行学习,学习兴趣会降低,学习积极性会下降,思维会处于抑制状态。相反,在愉快的情况下进行学习,会增强其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5.体育锻炼兴趣不是天赋的,是在后天接触、参与、实践、认识体育运动过程中获得的。
人接触、参与、实践、认识体育运动,主要是发生在少年期,成就于青年期,有的延续到壮年以后,所以体育锻炼兴趣的培养是体育教学中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和主动精神的支柱。培养学生的课外体育锻炼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一切活动的内动力之一。在课外体育锻炼中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变“要我练”为“我要练”。从而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体育锻炼兴趣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养成自觉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
课外体育锻炼方案doc 篇4
摘要:本文通过个人参与课余体育锻炼情况,以湖南师大为例,分析了目前大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现状,最后结合现状就如何引导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提出建议,以期引起有关部门的关注。
关键词: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体育意识
近年来,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高校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的整体形势不容乐观。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的形式、内容和管理等基本处于松散随意的状态,学生是否参与课外体育锻炼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的自觉意识和锻炼习惯。为此,本文通过个人参与课余体育锻炼情况,以湖南师大为例,分析了目前大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整体形势,并就如何引导大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等问题提出了建议,以期引起有关部门的关注和思考。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现状
1.1 个人参与情况
本文作者作为大一新生,在下学期选修了健美操课程,并顺利通过了全国健美操等级考试。除此之外,在课余活动中,还参与了瑜伽、体育舞蹈等体育活动,在整个过程中,不仅提高了自身体育技能、锻炼了身体,而且扩大了交际面、缓解了学业压力,切实感受到了课余体育锻炼带来的巨大效益。但是,也感觉到自己对一些喜欢观赏的体育活动并没有很好的进行参与,比如足球、篮球等高强度对抗项目。分析师大体育硬件设施建设,通过日常观察,也发现目前的体育设施情况相对于学生锻炼的需要存在某种程度上的滞后。
1.2 现状
结合自身情况,以师大课余体育锻炼情况为背景,本文作者认为目前大
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的现状如下:
(1)低年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比例明显高于高年级学生。其中体育课程引导和学习需要等强制因素起到一定作用,使得部分学生是因为学分需要而参与其中;另一方面,高年级学生忙于考研、找工作是高年级学生参与度较低的重要原因。
(2)运动技能对课余体育锻炼的参与状况有很大影响。经常参与课余体育锻炼者中,大部分具有较熟练的运动技能(低年级不排除强制因素),而从不锻炼者当中,运动技能掌握一般或较差者占多数,其中尤以高年级学生为甚。这说明运动技能对大学生锻炼习惯的养成是一个外在因素,是锻炼习惯养成的基础之一。比如,一个女生从来没有踢足球的基础,那么你很难让她兴致勃勃地参与到一场课余足球比赛中。
(3)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随意性和偶然性特征较明显,大部分学生未养成有规律的经常锻炼的习惯。实际上,尽管大学生课余压力较大,但是相对于高中已经是小之又小,但是大部分学生在课余把很多时间花在了上网、谈恋爱、逛街等方面从而忽视了对于体育锻炼的重视,因此,更不可能形成有规律的经常锻炼的习惯。
(4)无场地器材和缺乏指导是大学生不喜欢课外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尽管近年来各高校的体育设施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高校生源的扩招很大程度上使得这种改进收效甚微。大学生对于体育设施的要求和体育设施不能满足需求之间的矛盾日趋突出,也成为制约大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重要原因。
(5)大学生体育知识不全面,体育技能不专业。尽管目前大部分高校都开设了体育课程,但是学生在对待该课程上存在敷衍现象,一方面挫伤了教师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导致了大学生体育知识的匮乏以及技能的不专业。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的建议
本文作者通过查阅相关资料、请教老师,结合自身体会,对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给出了五点建议:
(1)采取有效措施改进目前课外体育活动的现状。学校要认真实施《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全民健身计划》等纲要,把课外体育活动纳入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学校、体育部门要组织安排教师课外活动值班辅导,并计算一定的工作量,调动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2)体育课程学习应注重学生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的培养。通过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使学生掌握1-2项终身体育的运动技能,使学生在掌握技术和运用技术的过程中产生良好的情感体验,变为内在的运动需要和动力,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运动实践,养成锻炼习惯,为终身体育提供内在的动力基础和外在的技术基础。
(3)积极开展 “俱乐部制度” 的体育锻炼模式,建立课外活动体育俱乐部、单项体育协会及体育兴趣小组,尽可能由学生自己管理自己,自己组织比赛。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热情。
(4)学校应尽最大努力为学生提供广阔的锻炼场地及安全器材等硬件设施,使之既能满足正常教学又能让学生有课外体育锻炼的场所。在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的项目上要尽可能地符合学生的兴趣要求,对那些场地设施要求不太高,学生又喜欢的新兴运动项目要大力开展。在突出重点的前提下,课外体育活动要内容丰富,适应面广,并注重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和终身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
(5)加强体育师资队伍建设,使教师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从而带动学生积极参加课外体育锻炼。加强体育理论课的讲授,提高学生的认识,引导和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和愿望,使其养成自觉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习惯。结语
高校大学生对于课余体育锻炼的参与程度是大学教育中十分重要的环节。通过本文作者的分析,确实存在诸多问题,同时也给出了建议,希望能够得到有关部分的重视。衷心希望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能够不断规范、有序的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课外体育锻炼方案doc 篇5
黑龙江省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动机分析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及数理统计法等,分析了黑龙江省高校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动机、参与体育锻炼的频率现状,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观点,希望能为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良性发展提供一些帮助.
作 者:孟凡伟 作者单位:佳木斯大学体育学院,黑龙江佳木斯,154007刊 名:中国科教创新导刊英文刊名:CHINA EDUCATION INNOVATION HERALD年,卷(期):“”(35)分类号:G807关键词:黑龙江省 大学生 课外 体育锻炼
课外体育锻炼方案doc 篇6
大学生“三走”主题群众性课外体育锻炼系列活动
总结
大学生“三走”主题群众性课外体育锻炼系列活动总结
为了响应团省委的号召,根据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全国学联《关于开展大学生“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主题群众性课外体育锻炼活动的通知》的精神,举办了“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为主题的活动,促进大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增强大学生身体素质,磨练坚强意志,塑造良好品德和拼搏精神。在学院团委的倡议下,开学至今举办相关活动共计5项,先总结如下:
一、“青春如火·运动有我”趣味运动会
在篮球场举行了一场“青春如火·运动有我”趣味运动会。本次趣味运动会有拔河比赛、两人三足和投篮等比赛项目,其意义在于鼓励大家勤于锻炼,强化课外锻炼,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从中磨练坚强意志和拼搏精神。
二、“以毽会友·健康你我”毽球比赛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在图书馆左侧羽毛球场举行毽球比赛,本次比赛的宗旨是“以毽会友”,促进毽球技术的交流,给毽球爱好者们一个展现自我的平台,一个挥洒青春汗水的机会,体现大学生对毽球文化的喜爱,对体育运动的追求。
三、跆拳道竞技赛
在综合楼广场前举行跆拳道竞技赛。赛事开始前,专业人员带领参赛选手完成热身运动,为安全比赛做好十足的预防措施。比赛期间,参赛者们向观众展现了礼义廉耻、忍耐克己、百折不挠的跆拳道精神,赢得比赛不骄傲,未能晋级不气馁的竞赛精神,做到尊重对手,尊重裁判,尊重自己的体育精神。
四、“XX杯”乒乓球比赛
在科技楼室内体育馆举行XX杯乒乓球比赛,本次球赛汇聚了各学部乒乓球爱好者共180位。比赛氛围令人热血沸腾,选手们斗志昂扬,夺冠势在必得。通过此次活动,我院表现出了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充分发扬了“爱乒才会赢”的体育竞赛精神。
五、olor Run活动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在国际上享有声誉的olor Run活动首次走进XX校园,吸引了众多学生的关注。活动过程中,参赛者们洋溢着灿烂的笑容,到处都充斥着欢声笑语。在此时,名次不再重要,平时一直沉浸在网络世界里的同学走出了宿舍,享受了奔跑与色彩带给他们的快乐。对于每天在书海中拼搏的大学生来说,无疑是一个释放压力的好机会,用实际行动来传播运动精神。
这几项活动增强了同学们互相合作、支持的意识,拉进了彼此的距离。各部门成员也在此次活动中感受到了这个大家庭的温馨,每个人都是我的兄弟姐妹。在同学们灿烂的笑容、激动的呐喊声中,我院所有成员欣慰的笑了,因为我们知道我们成功了!
中小学课外体育锻炼保障内容研究 篇7
关键词:激活与修复,课外体育锻炼,中小学体育
近年来,中小学生的体质与健康问题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引起了党和国家的重视。课外体育锻炼的时间逐渐减少,方式方法拘泥守旧,学校与社会所能提供的体育器材严重不足等,使体育课程教学在应试教育这一大环境中受到了较大的影响。同时,在日趋城市化、信息化、网络化、独生子女化的环境中,以及运动安全问题日趋严重的形势下,我国中小学生的课外体育锻炼更是受到了严重的打击。所以,尽管当今世界范围内许多科学证据显示了体育活动的价值,但不少实例与现象均表明,我国中小学生的课外体育锻炼在全国各地都受到了干扰并处于危险境地。
国家相关政策的出台为该研究提供了政策支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提出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的总体要求:“认真落实健康第一的指 导思想,把增强学 生体质作 为学校教 育的基本 目标之一……培养青少年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青少年热爱体育、崇尚运动、健康向上的良好风气和全社会珍视健康、重视体育的浓厚氛围”。并提出了“通过5年左右的时间,使我国青少年普遍达到国家体质健康的基本要求,耐力、力量、速度等体能素质明显提高,营养不良、肥胖和近视的发生率明显下降”这一目标。这不仅充分显示出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中小学生的体育工作, 也说明作为学校体育教学延伸的“课外体育锻炼”,对增强中小学生体质、促进其健康成长起到了重要作用。此外,《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全民健身计划纲要》 也提出“各级各类学校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努力做好学校体育工作。要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的教育,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技能与习惯”。这说明,中小学生要形成终身体育锻炼意识,仅依靠学校体育课堂这一途径是远远不够的,更应该利用好走出学校后的“课外体育锻炼”这一重要途径。
1学校做激活修复课外体育锻炼的导师
1.1开放学校体育场地
现今许多学校中的体育课堂已受到严重影响,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虚无化加重,中小学生的校园体育生活内容空洞化加剧。学生放学后即刻被家长接走,学校立即“打烊”、变成空城,同时学校原本完善的体育场地随即也“打烊”,使得该资源被闲置。学校应在平时放学和周末开放学校体育场地,为学生提供一个完善又熟悉的锻炼环境。
1.2创建体育互动平台
作为中国学校体育教育特色的“课活”(也称班级体育活动)越来越弱,在教育督导和评估时,“课活上课表”是各个学校“弄虚作假”的主要内容,即便有“课活”也是内容贫瘠、组织松散,形同放羊。积极开展与完善“课活”已然成为学校责任与义务,丰富活动内容,积极组织,让每一个学生充分的活动放松,无论是教育督导还是平时,都让学生体会到运动带来的乐趣。
1.3举办校内学生大联赛
学校内的各种体育比赛,特别是循环大联赛性的群众性体育比赛越来越少。过去在学校中存在的邀请赛、对抗赛、通讯赛等方式已销声匿迹,全员性运动会的推广和体育节的创新也进展缓慢, 仅有的少数校内校外的体育竞赛也成为少数同学的专利,离广大的普通同学越来越远。学校作为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单位,承担着祖国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担。这重担不只是语数外等基础学科的学习,不仅仅是对学生文化学习的培养,更是在举办奥数比赛、外语比赛、古诗词大赛的同时,尽可能多地举办各种体育比赛,以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品质。
1.4建设学校快乐体育园地
供学生们自我锻炼、自我玩耍的学校体育器材和设施几乎都被去除,学校的体育场地越来越空旷、越来越不实用、越来越成人化和单调化,有限的器材也被收纳在器材室里,于是学生即便有意识、有动机地去锻炼去活动,也没有必需的设施和器材。
2家庭做好激活修复课外体育锻炼的参谋
2.1团体假日体育与野外体育振兴
独生子女条件和城市化的条件下,学生已经少有了随时可以见面的伙伴,也就少了随时可以一起玩耍锻炼的“体育伙伴集团”, 更少有了有共同爱好和水平相当的“某个运动项目的伙伴集团”, 当然也就极少有了“某个运动项目的伙伴集团的常用场地”,更难有了“某个运动项目的伙伴集团的共同时间”,同学们都成了“单枪匹马”和“各自为战”,课外校外体育活动更加困难。
2.2家庭健康教育
学生回到家后,先做作业,再听家教、然后弹琴,“规定动作”完成以后,天已经黑了,学生剩下的时间、精力和爱好也就只够看电视、上网聊天,个别想去外面打打球、滑滑轮滑的,还要受到家长以各种理由的阻挠,学生们所得到的“文化营养”不够了,就去寻找 “物质的营养”了,于是胡吃海塞一通,导致身体软了、虚了、胖了。
2.3运动安全教育
现在大多数家庭对运动安全教育不以为然,未意识到运动安全教育对孩子体育运动的重要性。家庭运动安全教育是家庭生活安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家长指导不当而对孩子造成运动伤害的情况频发,使得家庭运动安全教育的进行迫在眉睫。
3社会做好激活修复课外体育锻炼的后盾
3.1社区体育社团建设
社区体育文化活动作为我国全民健身计划的重要构成成分, 在未来生活中具有良好的发展趋势。中小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是增强他们体质与健康的重要手段,而社区作为家庭锻炼的重要场所, 应积极开展社区体育社团建设,推进中小学生体育社团活动,科学规划中小学生的室外体育设施,加强中小学生对社区体育的认识。
3.2全员运动会和亲子运动会
全员运动会,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体育教改精神作为指导,把青少年的体育技能和体能培养作为重点,达到将青少年健康体质工作管理模式创新化,拓展学校开展实施体育工作的方法和途径,将“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的工作做实做好,获得全国体育教育联盟的鼎力支持的目的。以青少年实际情况来精心设运动会的各个项目,每个孩子能够做到参与4到5项运动,从而切实做到全体动员、全员参与。亲子运动会的项目为了促使孩子和家长共同参与,需将趣味性、娱乐性和教育性三者融为一体。这样的运动会将青少年体育锻炼精神与学校发展体育特色相结合,融合了多学科的知识内容,体现了党和国家对青少年成长健康发展的高度重视。
4结语
试论中小学课外体育活动锻炼管理 篇8
【关键词】课外体育活动;中小学生;现状分析; 锻炼管理
1.引言
体育新课程的标准是以“学生发展”为主,培养终身体育意识,使每个学生的身心都能得到和谐发展,确保“健康第一”。如何去更好地落实“阳光体育”工程,树立好终身体育的观念,加强课外体育活动。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中小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现状分析,课外体育活动锻炼开展存在的问题,课外体育活动锻炼的内容,对课外体育活动锻炼管理的建议。
2.2研究方法:
本研究着重对安宁区中小学学生校内早操、课间操、课外健身活动、体育活动课这几个方面具体情况进行了调查,去了解学生在课外是否愿意参加体育活动。主要采用了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观察法等等。
3.中小学生课外体育活动锻炼现状分析
中小学生在参加课外体育活动选择动机中,“强身健体、兴趣爱好、提高运动水平”已成为中小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主动力,但学习负担过重、没有时间、场地新器材的短缺、缺少锻炼习惯以及缺乏教师积极指导等因素仍然制约着课外体育活动锻炼普及开展。
在形成终身体育观的认识中有72.7%的中小学生基本确定可以适合自己终身坚持锻炼的体育项目,但仍有27.3%的中小学生暂时还不能确定。根本原因是中小学生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较少,选择机会也少;大课间体育活动开展是学校为了保证学生在每天体育活动一小时的固定时间。
3.1课外体育活动开展存在的问题
3.1.1课外体育活动变成应付上级的检查。学校在应试教育的制度下,社会、家长以升学为目标的思想中心影响,已经很难改变学校重智轻体的观念。在素质教育实施的形势下,虽然从表面上看每周都在开展课外体育活动,满操场都是体育活动的学生,但从实际状况来看,效果并不是理想的。学校有不少真实情况下都是为了应付检查,做给检查的领导看,只是片面提高升学率,一切还是围绕“中考”和“高考”这个中心的意识依然根深蒂固存在。
3.1.2.课外体育活动的时间得不到保障。现在学生的学习负担过重,各科布置的作业太多,学生需要占用课外体育活动的时间来完成这些。
3.1.3课外体育活动场地有限,器材少。现在许多学校学生人数较多,但体育活动场地小,体育器材严重不足。以安全隐患为由有的学校甚至把原本所谓室外肋木、平梯、单杠、双杠、跷跷板等学生较为喜爱的体育设施拆除掉。
3.1.4.课外体育活动实施的项目单一。个别学校在开展课外体育活动并没有统一管理,也没有体育教师的指导,都是由班长或者体育委员来安排一些基本的体育锻炼如跑步、做徒手操等。活动内容单一,很大程度的制约了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在体育运动中,“安全第一”当然必不可少,但学校体育也不能极端的为了安全而不搞运动。因为体育活动这个过程,是以自身身体动态活动为主的学习过程,在运动过程中,偶然有不当才易发生伤害事故。
3.2课外体育活动锻炼的内容
早操、课间操的组织方法是根据每个学校的实际情况而定。不管是在可集体与分散相结合,在明确内容上,可统一安排和自选相结合;还是场地器材的安排、在工作方法上,体育教师、学生干部、班主任应该互相积极地配合。班级锻炼是以班级为单位分成若干小组,在班干部和锻炼小组长的带领下进行的体育活动。班级体育锻炼的内容,可以与体育课教学内容结合起来,可以与传统体育项目和学生喜闻乐见的简单易行的非正规项目,如与游戏、校外体育活动结合起来。
3.3对课外体育活动锻炼管理的建议
3.3.1管理者多加重视。充分发挥学校共青团、学生会、班主任、任课教师以及体育教研室等部门在课外体育活动的作用,切实把青少年儿童体育工作和他们的身体健康锻炼放在教育工作的重要位置。
3.3.2加强学生组织建设。要去建立适合不同年龄、性别和学生需求和爱好的课外体育活动组织,充分调动社会、学校、家长、学生等各方面的积极性。使得学生在参加课外体育活动时间机会得到保证。还要多注意着重培养和使用好体育学生骨干,应用他们在体育组织中发挥引领的积极作用。
3.3.3提供需要的场地、器材、设备和安排好时间。安排好学业和体育的时间,保证学生每天有一小时的锻炼时间,也有相应的体育场地器材。
3.3.4加大开展各种体育活动与比赛的力度。地方各级教育、体育主管部门以及社会组织、公共体育场馆都要积极组织让学生可以参加丰富多彩、各种各样的课外体育活动及竞赛。针对现今学生体质健康普遍存在的问题,重点开展中长跑等锻炼价值大、简单易行的体育锻炼项目。
3.3.5建立正确的体育规章制度。让课外体育活动这项工作正常有序的进行,认真贯彻相关考勤制度、法规制度、定期测验制度、和检查评比制度。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时间能够切实得到保障。
5.结论与建议
改进中小学生体育活动锻炼管理方式方法,培养课外体育活动的兴趣爱好,保证学生在每天学习生活中至少1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
更新教育观念,解放思想,组织多姿多彩的体育活动项目。例如进行课外游戏等体育活动,促进学生娱乐与健康双面发展。发挥学校体育项目社团的组织作用,采用体育单项协会和俱乐部制的形式,加强建立并完善对课外体育锻炼活动的完成质量、及目标体系。学校各级组织部门应大力宣传课外体育活动锻炼对身体健康的意义。正确的引导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活动,让每个学生可以在现有的基础上实现实实在在的发展。建全课外体育活动的阶层管理系统,提高管理组织能力。充分去做好课外体育的竞赛策划工作要面向全体各种各样的学生。多加借鉴国内国外课外体育锻炼活动开展过程中的新潮理念、新奇形式、新鲜方法,来促进加强提高本地区以及全国中小学课外体育活动锻炼的改革和发展。
参考文献:
[1]谢琼桓,刘德佩,白君玲.2010年中国社会体育的战略构思.体育科学,1997,17.
[2]龚坚,张新.体育教育学[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刘清黎.体育教育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杨铁黎,陈 钧:我国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经验及改革对策[J].体育学报2006(9)
[5]马志和,钱伟良等:浙江省中学课余训练现状与发展对策[J].安徽体育科技,2002(3).
阳光体育活动实施方案doc 篇9
2、加强队伍培训。体育教师对班主任和相关教师进行体育方面的必要专业培训,使学生参加体育活动时,有科学的指导,发挥群体作用,使体育活动落实到实处。
3、各年级结合本方案里每阶段活动主题,制定相应的文体活动计划和分阶段活动方案、上报学校,采取切实可行措施、狠抓落实。同时要求学生在教师和家长的指导下,根据自身特点,量身自定体育锻炼计划和分阶段目标,并自查完成情况。
郑州七中
体育课外活动方案 篇10
坚持 “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牢固树立“终身体育”的理念,丰富学生课外生活,为学生每天体育锻炼1小时创造良好条件,增强学生的体质,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和道德素质,促使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培养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和终身体育意识,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和老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体育课外活动中体现合作,自主,探究,创新的教学理念,以大课堂为辐射点,促进体育课堂教学的改革与创新,体现良好的校风,校纪和学生的精神面貌,带动校园文化的建设。
二、目标和原则
1.目标
改革学校课外活动,优化课外活动的时间、空间、形式、内容和结构,使学生乐于参加,主动掌握健身方法并自觉锻炼。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积极创新,力求以活动励德,以活动辅智,以活动健体,以活动塑美,以活动促劳,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课外活动,营造沸腾而有序的校园氛围。
2.原则
充分发挥体育课外活动对学生进行五育教育的功能,重视活动过程的教育;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从实际出发,合理安排体育课外活动内容,合理安排体育课外活动的强度。师生全员参与,充分发挥师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达到全员健身的目的,根据我校实际情况(场地少、学生多),因地制宜,制订可行方案,切实提高体育课外活动的效果。
三、活动形式
一至三年级各班以特色项目为主,自选项目为辅,班主任、配班老师组织学生在指定场地文明有序、安全地活动;四至六年级根据学生兴趣和场地要求分成若干社团,由专门的教师负责指导训练活动。遇到雨天或者其他不适宜户外活动的情况,学生在班主任带领下参与室内活动。(星期三和星期五进行校级社团活动)
1.体育课外活动内容安排
2.体育课外活动场地划分
体育教师统一安排:
3.体育课外活动具体安排:
四、体育课外活动的基本要求
1.体育课外活动由班主任或指导老师组织学生参加。
2.各班要按时到达相关区域,不迟到不早退。
3.各班要在学校规定区域内活动,不得占用其他班级场地。
4.班主任要认真组织活动,做到不得脱岗,要加强管理,确保活动安全。
5.所需器材一般由学生自备,确需向器材室借用的,活动结束后应及时归还。
五、时间安排及器材准备
时间:每天下午4:00---4:40
器材准备:
器材负责人:
六、组织结构:
1.领导小组
课外体育锻炼方案doc 篇11
关键词:体育课 课外锻炼 实现途径
强化体育课与课外锻炼的结合,增强体育课教学,并增添体育设施,改革体育教学方法,强化体育课外锻炼途径,为学生实现人性化、多样式、多途径的课外锻炼方法,转变传统体育教学中出现的大象拔河、摔跤、顶杠子之类的体育活动,增添新的课外锻炼形式,加强体育课与课外锻炼活动的一体化发展模式。
一、强化体育课与课外锻炼的作用与意义
(一)体育课与课外锻炼的作用
强化体育课教育,不仅可以有效保证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还可以引导学生在今后的学习成长中更加开朗活泼,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强化体育课教学以及在教育中开展体育课外锻炼活动,对于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也有着积极的作用,并且通过体育锻炼引导学生进行课外活动,提高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全面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
(二)学校开展体育课与课外锻炼的意义
创新体育课教学方法,强化学校的体育教育,对于学生今后的学习成长都有着重的作用,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的身体更加健康。体育教育不仅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思维能力,还可以使学生通过体育活动锻炼其实践操作能力,具备其他教育课程无法相比的优势。
强化体育课教学以及引导学生参加课外锻炼活动,扩展课外锻炼途径,不仅当前针对学生体育教育活动中的核心,同时也是发展我国体育教育事业的目标,加强在体育教学活动中的课外锻炼教育,不仅有利于树立学生的健康意识,还可以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为我国的发展培养更多的有用人才。
二、当前裕固族学校中的体育课及课外锻炼现状
(一)教学方式落实不到位
在当前裕固族体育课的教学中,其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学方式的落实还不到位,并且学校体育教材中还是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往往不重视对于学生的体育教学,认为体育课与文化课相比,还欠缺许多文化课的优势,因此体育教学得不到学校的重视。
并且在学校的体育课教学中,体育课教学的内容也不符实际,教师在教学中抓不住重点与难点,从而使得体育教学与实际课外锻炼不符,比如对于跳杆的关键性的技术,教师没有交代学生注意事项,这将会导致学生对跳杆的体育知识有错误的掌握,从而容易在今后的体育运动中出现意外。
(二)缺乏科学系统的教学模式
当前裕固族的体育课程的设置中,还缺乏科学系统的教学模式,使学生通过体育课并没有得到真正的锻炼,只是在体育课中进行热身运动之后,就让学生各自去进行玩耍。还有就是在当前裕固族学校的体育课教学中,与课外锻炼活动缺乏联系,使得学生的课外锻炼只能局限于简单的娱乐,对于需要体育器材搭配的体育活动就只能在上体育课时才可以进行,使得当前学习体育课教育与课外活动脱节。
(三)观念守旧
体育课与课外锻炼活动中,还存在一定的守旧观念,教学中还是“以应试学习为主”的教育观念,从而导致人们忽视在学生教学中体育与课外锻炼的重要性。并且在体育课教学中,有的学生也会因为自身体质弱小的因素,并不能承受在学校体育课中的剧烈大幅度运动,因此排斥体育课与课外活动,从而使学校体育课与课外锻炼的质量不能得到很好的提升。
三、强化实现体育课与课外锻炼活动的途径
针对学生体育以及课外锻炼活动,教师可在学生班级内开展体育锻炼研究工作,整理成数据、图片等资料形式,运用体育教学实践,推广并实施体育锻炼。并且可以从调整教学方式、提升体育教师水平、增加体育教材、以及改善课外锻炼途径等方面,实现体育课与课外锻炼的强化教育。
(一)完善体育器械管理
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应该向学校申请完善体育教学器材,引进新的乒乓球器械、羽毛球、足球、扩展体育场地,不仅提升体育教学力度,还可以强化学生课外锻炼的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活动参考。并且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向学校申请体育器械的使用规则,使学生可以在课余时间通过借还的方式应用体育器械进行锻炼活动,不仅提升学校体育器械的使用率,还可以提升学生对体育课以及课外锻炼的积极。
(二)强化学校的体育文化
加强校园内的体育文化建设,以课外竞赛的形式,结合体育课教学同课外体育锻炼活动的统一联系,不仅要丰富课外的体育活动内容,还应该适当延长学生课外活动的时间,提升学生对体育的积极性,确保每周3节体育课,并且将课外锻炼活动的时间也加入学校的总课表之中,通过专项教学比赛以及课外各类体育活动的赛事,比如跳高比赛、跳远比赛、乒乓球比赛、篮球比赛、短跑比赛等形式,转变传统的体育课教学组织形式,提升学习的体育教学水平。
在我国新世纪的学校教育中,应该加强对学生开展体育锻炼教育,“少年强,则国强”,应该重视对学生健康方面的教育,学校体育课不仅可以增强学生体质,通过体育课与课外锻炼活动,也可以使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提升,通过增加体育场地、体育器材以及课外锻炼途径等方式,提高学校体育课的教学质量,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孙永亮.学校体育与学生强健体格和完满人性的铸造[D].华东师范大学,2011(14).
[2]邵君.上海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24).
[3]王秀霞.山东省高校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现状调查及分析[D].山东师范大学,2010(16).
课外体育锻炼方案doc 篇12
高校体育教学任务的落实除了课堂教学外, 课外体育锻炼也是高校体育教学的一部分, 课外体育锻炼延伸了高校体育教学的形式。大学生的心理认知程度决定了他们的课外体育锻炼的主观能动性, 高校应该激发学生养成课外体育锻炼的习惯, 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在校大学生正处于心理或生理发展比较重要的阶段, 学生成熟的思想和意识都在这个阶段形成。他们不在根据自己的兴趣兴奋做事, 他们开始理性。对于体育运动, 他们非常理智的拟定自我体育素质的发展。高校应该挖掘学生的潜在能力, 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投身到课外体育锻炼中去, 培养成为全面的高素质人才。
二、大学生课外体育健身活动的影响因素
(1) 缺乏“终身体育”的意识和“健康第一”的理念
我国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认识不足, 大部分学生没有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和“健康第一”的理念, 他们的思想意识还未完全成形, 社会阅历不足, 从逻辑思维、观察和想象等方面都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大部分学生不明白体育对增强体质的科学依据, 体育对人的自身发展的影响。学校体育教学应该重视学生的体育兴趣和体育能力的培养, 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念, 养成体育锻炼习惯。体育教学过程中应该提高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和审美的情感体验, 让学生产生积极肯定的情感, 增强体育锻炼的自觉性。
(2) 缺少体育场地、体育设施
我国大部分学校的体育文化氛围不浓、缺少体育场地、体育设施, 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不浓, 大部分学生喜欢坐在教室里做简单的运动, 甚至不运动。我们应该尽可能开发和利用能用的各种教学资源, 培养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兴趣, 促进终身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教育行政部门应该加大经费投入, 提高学校体育场地设施的质量和数量, 为大学生课余体育活动提供好物质保证。
(3) 缺乏专业老师的组织、指导
体育教师的专业水平和业务素质是影响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之一。加强教师师资队伍的建设和管理。合理设置课外体育锻炼的内容, 保证与高校体育课程的设置同步, 与高校的培养目标同步,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和习惯。
三、大学生开展课外体育锻炼的建议
(1) 加强大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
大部分在校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动机都是为了健康的体魄, 文化素质的培养和心理压力的释放。随着我国大学生素质的全面化, 大学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意识呈现多元化, 新潮化。我国高校体育教学应该加强大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 明确他们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动机, 开发更多适合他们参加的项目, 符合他们以校园生活为主、追求消遣娱乐和兴趣爱好发展, 追求健康向上的生活特点。
(2) 体育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
高校体育教学重视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该重视课外体育锻炼, 重视体育健康的作用和功能。正确引导大学体育课从课堂教学向实践教学、课外教学转换。体育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 可以增添学生的生活情趣, 陶冶学生的情操。体育教育必需在理论上予以引导, 进一步进行课外体育锻炼, 健身、健心、健美、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3) 加强课外体育锻炼的组织与管理
各高校应该加强课外体育锻炼的组织与管理, 突出大学的教学行政管理功能。组建一些大学生社团, 指定专职的教师组织、引导该社团的工作, 用专业技术水平帮助学生开展课外体育锻炼活动。通过学生俱乐部、社团协会、讲座等形式引导学生的体育价值观, 改正学生的体育动机, 培养大学生的终生体育思想, 提高学生的体育素质。
(4) 形成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的课程结构
加强高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的融合, 形成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的课程结构。各高校有机结合课堂教学, 设计出适合课外或校外进行的体育锻炼项目, 均衡地发展体育, 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的意识和健康第一的理念, 适应未来生活与职业相关的体育需求。组织学生融入到社区, 到社会去开展多种形式的体育与健康活动及社会志愿者服务, 将体育与健康延伸、溶入于学生的生活之中, 每一天、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成为学生健康生活的理念, 享受生活的调节器。
四、总结
通过课外体育锻炼, 挖掘学生自身的潜能, 培养学生的兴趣, 满足社会各行各业的体育需求。我国高校应当加强组织、管理、协调的能力, 挖掘学生的潜在能力, 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投身到课外体育锻炼中去, 培养成为全面的高素质人才。高校体育教学重视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该重视课外体育锻炼, 重视体育健康的作用和功能。加强高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的融合, 形成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的课程结构。
参考文献
[1]彭敏.对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现状的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2, 16 (3) :39-40
[2]叶林海.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体育科学研究, 2007, 11 (1) :88-90
课外体育锻炼方案doc 篇13
一、指导思想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文件精神,牢固树立学校教育“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高度重视学校体育的重要性,充分认识落实小学生每天体育锻炼时间的重要意义;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体质健康水平不断提高,制定重华中心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实施方案。
二、工作重点
按照教学计划,开足开齐体育课时。各班不得以任何理由随意停上、少上和挤占体育课时。
三、活动原则
1、全员参与性原则:没有特殊情况,任何老师和学生都得参与,坚决不得留学生在教室或办公室做其他事情。
2、每天一小时原则:每天的体育大课间、眼保健操、体育课及下午学校组织的课外体育活动累计每人每天在校参加阳光体育活动在90分钟左右。
3、课内外结合原则:做好家长宣传工作,采用家校联动方式,使全体教师、学生、家长行动起来,参与到这一全民健身活动中来。
4、安全性原则:各班在设计活动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因素,场地因素,制定出相适宜的活动计划,在选用器材时注意安全,在带班活动时,带班老师要有高度的责任心。
四、统筹安排各项体育工作
1.学校在上午第一节课后安排学生大课间(广播体操、健身球操、跳绳、自由活动等)。
2.开展经常性课余体育训练和多样性的学生体育竞赛,丰富学生课余体育文化生活。3.校内、校外相结合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提倡布置家庭体育作业,家庭体育作业是学生在校参加体育锻炼的延续和补充,学校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取得家长的支持与配合。
五、具体项目
1、指定项目:校园五祖拳健身操、跳绳、50M短跑、立定跳远
2、自选项目:田径、游戏、拔河、球类、体育快乐园活动。
六、工作责任
1.学校分管领导对体育工作实行统一领导,确保工作责任到位、政策落实到位、保障措施到位、资金投入到位。
2.制定学校体育工作计划、学生体育竞赛计划、体育师资的培养培训计划,指导学校体育教学、课余体育训练、体育竞赛和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开展。
3.体育教师对学校体育负指导责任。学校体育是全民体育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工作,体育教师要加强儿童体育,配合学校开展体育工作,加强对学校体育工作的指导。
4.校长是学校体育的第一责任人。学校建立校长负责制,认真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和国家、省、市对学校体育各项规定,确保体育课、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时间得到落实。
5.学校分管领导、分管部门、体育教研组、体育教师、班主任(辅导员)要各司其责,履职到位;各相关部门、各任课教师要积极支持和关心学校体育的开展。
七、加强学校体育管理
1.体育课是实现学校体育目标任务的重要环节,学校将加强体育课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体育锻炼课是落实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时间的有效途径,必须做到有组织形式、有人管,并认真落实。
2.眼保健操、广播体操、健身操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学校将加强管理、提高质量。
3.大课间、课外群众性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织形式,必须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做到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广泛开展。
4.继续坚持学生体育竞赛制度,做到小型多样、定期开展与经常性相结合。
八、加强检查与监督
1.学校将按照责权一致的原则,建立学校体育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将责任落实到相关部门和具体人员,明确有关责任人和直接责任人的责任。
2.把学校体育工作作为学校学期绩效考评的一项重要内容,对随意停开、少开和挤占体育课时、拖堂、不能依法保证学生每天体育锻炼时间的部门负责人、教师,不能评优、评先。
3.学校体育部门要把学校体育工作的监督指导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开展经常性的指导培训和监督检查。
4.学校将加强自身管理,加强制度建设,做到任务分工,责任到人,责任追究,奖惩兑现。对体育教师从事体育教学工作与其他学科同等对待。
课外体育锻炼方案doc 篇14
一、指导思想
以“健康第一”思想为工作方针,以落实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为基本要求,以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增进学生身心健康为目的。加强领导,务求实效,在快乐大课间活动中体现合作、自主、探究和创新的教学理念。并以大课间为辐射点,促进课堂教学的改革与创新,体现良好的校风,班风和学生的精神风貌。特制订学校《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体育活动实施方案》。
二、目标和原则
(一)目标
1、优化课间活动的时间、空间、形式、内容和结构,使学生乐于参加,主动地掌握健身的方法并自觉养成参加体育锻炼的好习惯。
2、大胆创新,力求以活动励德,以活动辅智,以活动健体,以活动塑美,以活动促劳,真正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3、通过活动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全面提高学校师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学校的影响力。
(二)原则
1、教育性原则:充分发挥快乐大课间活动对学生进行五育教育的功能,重视活动的全过程。
2、科学性原则: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大课间与短课时相结合的形式,合理安排大课间的计划和内容。
3、全体性原则:师生全员参与,充分发挥师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达到全体健身的目的。
4、实效性原则:根据学生年龄层次特点以及师生全员参与场地器材需要的实际,快乐大课间活动开展内容暂定为有利于学生健康的游戏、跳绳、踢沙包、毽子,跳皮筋、做课间操、眼保健操等传统体育项目。
三、健全组织机构
组
长:XXX
副组长:XXX
组
员:XXX、XXX、XXX、XXX、XXX、XXX
四、活动时间安排
上午:9:25—9:55大课间操
10:55——11:00眼保健操
中午:12:30——13:10大课间体育活动
下午:14:05——14:10眼保健操
体育课课程表
晨跑
06:30——06:40(寄宿生)
各校在立冬季节组织学生进行冬季长跑。小学每天不少于800—1000米,中学每天不少于1500米。
五、活动要求与管理
1、大课间活动要力求做到“五落实、六到位”即值班领导落实,每班活动器材落实,活动场所落实,活动时间落实,带班教师落实;领导督促到位,班主任组织到位,各方协调到位,体育教师指导到位,安全检查到位,学生参与人人到位。
2、要做到在校学生全员参与,如有特殊情况不能参加活动者,需向班主任递交请假条。
3、各责任人和班主任要确保活动有序开展,保证学生的人身安全,对可能出现的情况要有预见,做到防患于未然。
4、各年级活动内容可以轮换,可以打破年级界限。每次大课间活动的体育教师以及各项目责任教师、班主任要提前到位,做好准备工作。
5、各项目活动要在规定的区域进行,各项目各班级责任人要和学生一起坚守活动阵地。
6、如活动有变化,学校及时通知各班,遇有雨天、大风等恶劣天气影响室外活动时,各班主要应以室内练字,猜谜语,优秀古诗文朗诵、背诵活动、舞蹈、小制作、手抄报、乒乓球、跳绳、棋类等活动为主要内容。室内活动每班具体做什么,应以学校教务处安排的课表为主要参考。
7、班级因特殊原因不能按规定时间参加集体活动,应向年级组长请假,报校长批准送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方视为正常(以文字依据为准)。
六、活动器材配置
1、各班根据学校活动的课表安排可向体育器材室提前预借当日活动器材,活动结束前五分钟必须交回体育器材室,各班不准自行保管。
课外体育锻炼方案doc 篇15
关键词:课外体育活动,高校,女大学生,分析及对策
学校体育就是通过学生参加体育活动,以获得运动知识和技能,并使身体承受一定的运动负荷,达到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的目的。目前高校体育课的时间安排一般是每周一次,每次90 min,一学期一般为16~18次,从时间的安排上,学生很难仅仅利用体育课的时间完成身体锻炼,体育课的重点更多的是强调锻炼方法,学习基本的体育锻炼知识,掌握一定的技术,而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增加其健康,必须要参加课外体育锻炼。质的飞跃是需要以量作为基础,这就需要积累一定的课外练习时间,在体育人口的分类中,直接将学生这一群体划在当然体育人口之中,要达到标准,需得每周必须参加3次以上锻炼,按照学生的日常上课与活动情况,应对应每周至少保证两次课外活动。然而能达到这一标准的学生所占比例较低,尤其是女生数量更少。大多数女生对体育缺乏兴趣,在体育中无法获得自我满足与乐趣,有些伴有身材与性格原因而抗拒体育锻炼,加之爱美的天性拒绝自身在体育锻炼中的汗流浃背的形象,因而导致其成为体育锻炼的弱势群体,因此需要对女生的体育锻炼情况进行格外注意,提高锻炼意识,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提高自身身体健康水平,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该文以大学本科女生,苏州大学50人、苏州科技学院80人、上海大学50人、南京林业大学50人,共230人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访谈法
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广泛交流,以了解学生对课外体育锻炼的感受、态度和认识等。
1.2.2 文献资料法
通过查阅与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相关文献,了解关于我国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现状及趋势。
1.2.3 问卷调查法
根据调查需要设计“高校女大学生课余时间体育锻炼情况调查表”,并由相关专家评定,效度较高。问卷发放时间为第一学期最后一周。共发放问卷230份,回收219份,其中有效问卷204份,有效率为88.7%。信度、效度检验均符合统计学要求。
2 结果与分析
2.1 个人因素是影响学生课外活动的直接动因
2.1.1 主观态度决定其参加课外体育活动
体育态度是人们对体育现象在自身生活中重要程度的评价,参加体育活动的最重要因素正来源于此。要形成体育态度并非一朝一夕,需要依靠系统的培养以及参与者自身感受。从心理学角度看,态度是由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个因素构成的持久而稳定的个体内在心理结构。当人们自愿投身于体育活动,通过亲身体会和了解,掌握该运动的基本技术与原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培养体育兴趣应作为首要任务,不过多地强调技术动作的正确性,一方面积极鼓励;另一方面通过多变的教学手段,培养和端正参与单项体育活动以及体育运动的兴趣,使学生参与到课余活动中。
从图1中我们可以看到超过35%的女生不愿意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只有20%左右的女生选择了喜欢和比较喜欢,而有超过45%的女生选择了无所谓,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通过对学生的走访,发现女生普遍认为自己身体很健康,不需要锻炼,认为锻炼会晒黑自己的皮肤,练粗腿和胳膊,影响自己的外貌。而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到,女生中超过24%把考试达标作为参与体育的首要目标,此种去向与体育精神南辕北辙。体育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一定技术,提高身体素质,增进身体健康,更重要的是使得学生热爱体育锻炼,养成锻炼习惯。如果掌握体育锻炼的知识和能力是通过考试而来,一旦考试通过或不再考试,锻炼戛然而止,此种体育锻炼方式完全是失败。体育的作用在于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在于通过体育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从而得到愉悦身心的作用,体育锻炼与身体健康的联系决定了体育活动的不可替代性,决定了体育应当长期进行,伴随一生。根据表1的统计,超过21%的女生课外体育锻炼的动机是为了健美形态,通过实际访谈,发现很多女生担心体育锻炼会影响自己的外观形态,这是对体育锻炼的误解。适宜的体育锻炼是塑造身材的最好办法,不仅可以增加肌肉,减少脂肪,同时可以使人的精神更加饱满健康,给人以健康的美,而不是瘦弱的病态的美。把增进体质作为主要动机的学生不到14%,说明学生忽视了课外体育锻炼最重要的目的——增强体质,增进健康,而体育锻炼对身体的影响是长期的,渐进式的,不是一蹴而就,忽视体育锻炼,经过一段时间,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会明显下降。
2.1.2 上网时间占据课外的大部分时间
随着科技社发展,网络因其具有强大的功能,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而相应的硬件设备也越来越多,有手机、iPad、电脑等,人们可以通过网络聊天、远程视频、游戏、观看影视、查找资料、讨论问题等等,由此而来人们上网的时间不断加长,甚至引发网瘾问题。另据调查去过网吧的学生占95%以上,有过包夜(通宵上网)经历的占学生总数的56%,其中男生数量多于女生。在调查中发现,各个高校周围网吧林立,给学生带来的诱惑实质上远大于带来的方便性,这些网吧的主要消费群体均是在校生。在校大学生虽然已经基本成年,但仍缺乏自制能力,尤其是一年级新生,经过高中阶段的重压,在达到人生一个重要目标后,其能量在大学生活中得到释放,学习和生活都有一定自由空间,对学习目标也不明确,此时一有新奇刺激诸如网络,极易失去自制能力,沉迷网络而难以自拔,忘记其学生身份,影响人生前程。调查发现,女生上网主要以聊天、游戏和看视频为主。过度的上网,不仅挤占了课外锻炼身体的时间,而且也影响身体健康,比如视力下降,引起指关节、腕关节、肩关节等疾病,严重的甚至引起精神上的异常和性格障碍。
2.1.3 女生的个性决定了参与体育项目的类型
从图2中可以看到女生课余时间参加的体育项目内容还是比较丰富的,而选择人数最多的是跑步,达到34.7%。跑步由于相对枯燥,一直被认为不受大学生欢迎,却成为女生课余时间的首选项目。从访谈中了解到,女生课外活动选择跑步项目,主要原因是比较简单,易于练习,不受时间场地限制,如果下雨可以在跑步机上练习,而且跑步是控制和减轻体重最有效的方式,部分学生是为了降体重或控制体重,选择经常进行跑步练习;另一因素是大学生每年体育达标都有800 m测试,部分女生是为了达标任务选择跑步,练习时间多集中在达标前的一个月左右。其次选择人数较多的是乒乓球、羽毛球,合计达到36%,通过调查了解到选择这类项目锻炼的学生都有一定技术基础,并且对此类项目有兴趣,一般是上过该项目的选修课,同时还有情趣相投的同伴。从女生选择的项目看,多是没有身体接触和对抗的隔网运动项目,一般是小球项目,而对于激烈程度高的项目,如:篮球、排球、足球等则很少有人问津,即便参与的学生,也是以练习为主,不进行比赛。女生喜欢的健美操、瑜伽等项目,课余时间却很少学生参加锻炼,主要原因是这类项目对场地、师资力量要求很高,一般都是属于收费项目,对普通学生有一定的经济压力。女生在选择项目上,最主要的考虑是提高或保持身体形态,并且害怕户外运动,怕晒黑,影响自己的外在美。因此,在针对女生群体,应该有正确的审美观点,以健康为美,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户外运动,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促进身体健康。
2.2 课外活动的校园影响因素
2.2.1 场地(馆)制约
学校体育设施的完善有目共睹,此前较为常见的落后场地设施如煤渣田径场到现在较为普及的塑胶田径场,篮球场从水泥、硬土、沥青到塑胶和木地板,这些硬件设施的变化体现着人文精神的进步。这种情况较为广泛,学校体育场馆设施改观很大,但现有条件依然无法满足需要,尤其是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的今天,同时必须认识到,还有很多场馆设施缺乏、落后,还有大量的水泥篮球场、拥挤的乒乓球场、很少的羽毛球场,学生的体育锻炼热情和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参与其中产生伤病更是进一步消极了体育锻炼的兴趣,场地设施的问题不解决,难以使学生产生锻炼的欲望,也就无从谈起体育锻炼的习惯了。从表2中可以看出女生对场地不满意达到51.5%,超过半数,说明其场地设备的更新与学生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女生对场地要求略低于男生,主要因为女生在足球、篮球、排球等场地上活动较少,一般参加的项目是健美操、形体瑜伽、乒乓球等。
2.2.2 课程的设置
当今大学生就业压力不仅针对着学生,学校也有着同样压力,也希望学生成绩优秀,专业能力强,为就业做好保障,使得某些专业学生的课程设置过重,每天下午安排有四节课,包括实习、实验、公共选修、听讲座等等,这就影响了学生课外体育锻炼。从表3中可以看出,43.5%男生和42.8%女生更愿意选择下午锻炼,因此,在课程安排上,学校应保证每周至少有两天下午的课程不得多余两节课,同时应考虑和体育课时间错开,以保证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时间。
2.2.3 学习压力占据了课外时间
从表4可以看出,女生在课外时间进行偶尔一次体育锻炼的比例占到了65.5%,有22.5%的女生每周参加1~2次的活动,总所周知,只有达到一定的锻炼次数,才能保持并提高身体健康状况,从调查发现,女生活动的次数较低。而从表3可知,活动时间大于0.5 h的占78.5%,可见大部分同学每次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已经达到健身需要,说明她们在参加体育锻炼时,能够充分享受体育锻炼带来的乐趣,内心有体育锻炼的需求。但是按照我国“每周参加3次,每次活动30 min,活动强度为中等”的体育人口标准衡量,女生中的体育人口数量较少,主要原因是她们每周体育活动的次数太少,这表明在学校体育教育中,女生还没有形成体育锻炼意识,没有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学生之所以锻炼的次数较少,主要和学习的压力有关。高校学生功课较多,课程压力较大,课外时间必须保证一定的学习时间。随着社会发展和大学扩招,本科生甚至研究生的就业难度都大幅提高,许多学生进入高校之后便产生了危机感,通过辅修双学位等办法扩大知识面,提高综合能力,期冀在就业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有些学生甚至入校之后便着手备考公务员、研究生,利用课业时间进行学习和复习。课外学习时间的增加,挤占了其他时间。同时有部分学生认为体育活动可有可无,往往牺牲其锻炼时间用于学习。因此,要加强相关教育,正确处理好学习和锻炼的关系,明确好身体是学习和工作的保障,养成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
2.2.4 体育课程线性评价
改革现行的体育课程线性评价模式是提高学生体育锻炼意识的重要因素。虞荣娟教授等人认为体育教学考核评价中应包含体育课课外活动的内容,应该培养其关心体育、懂得欣赏体育、了解体育文化,真正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从表5可以看出4个年级的女生每周几乎不愿意参加课外锻炼的学生都超过了半数以上,而参加锻炼的学生数,三、四年级学生数远远低于一、二年级数,同时随着年级的升高,锻炼的次数随之减少,大四的学生超过每周3次锻炼的学生为零。调查还发现,大学一二年级都开设有体育课,而三年级一般为选修课或不开课,四年级则没有体育课开设。这调查说明,现行的体育课程线性评价模式给学生以压迫感,而这种压迫感是促使其参与体育锻炼的重要动力。一旦体育评价不在,即大三、大四的学生失去了体育课评价的压力,体育锻炼从课程设置高度变为个人兴趣爱好层面,使得在体育评价模式之下没有产生体育锻炼习惯和兴趣的学生脱离了压力,脱离了体育锻炼。这一部分当然体育人口,实质上是消失的。
2.3 家庭因素的隐性影响
从社会学、心理学角度看,社会心理学家海德提出的平衡理论认为:“个人对某一对象的态度受与自己有关的他人的影响。当家庭中的成员对体育态度不一致时,这种‘不平衡状态’会引起内心的不愉快或紧张,最后导致态度或情感及行为的转变,以取得心理上的平衡状态。”父母的教育影响先于学校,是孩子在家庭教育中的榜样,目前在校生以独生子女居多,其认识社会基本是以父母为渠道和参照的,因此,父母的体育锻炼情况将极大程度影响孩子的体育锻炼情况。而调查发现父母双方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家庭不到5%,其中一方经常锻炼的家庭不到20%。体育锻炼需要建立在时间和经济基础上,对于大学生的父母亲,年龄水平处于四五十岁,是人生奋斗上升的黄金时期,绝大多数没有精力从事体育锻炼。
2.4 社会因素的间接影响
社会类因素对参加体育活动的影响是藉由社会价值取向和社会发展程度决定的。中国数千年的社会教育传统是“学而优则仕”,体育与学的关系是从属关系,虽然“六艺”中与体育相关的有三项,但随着社会发展,体育始终要为其让道。这一特点延续至今,如今90%以上的家庭希望自己的孩子考上大学,希望孩子从事体育工作的家庭凤毛麟角,体育锻炼的附属品地位没有改变。
社会价值取向对学生的影响不言而喻,类似现今就业单位不再看重学历等因素,而是关注学生的实际能力如计算机能力、外语能力等,有什么样的需求,学生就会针对需求进行培养,然而极少有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身体素质和体育能力提出要求,因而学生不需要培养相关能力,至少短期如此,体育仅有可能不作为一项特长收到对待,锻炼体育的必要性和意识自然无法提高。中国社会的文化传统,对女性更看重的是柔弱而不是强壮,女生从小被希望具有淑女形象,安静、多才多艺,而喜爱运动的女孩子则被称为假小子。这说明社会对女生参加体育锻炼有一定的偏见。
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观点略有改变。青少年接受新鲜事物能力强,喜欢崇拜偶像,而且有较强的从众心理,受项目限制,和性别的认同感,女生比较喜欢女性球星,李娜在网球比赛中的骄人战绩,使得许多女生开始喜欢网球运动。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此次调查表明:高校在校生的体育锻炼参与度低下,作为当然体育人口的在校生却有相当数量与比例的学生未能达到每周2次以上,每次30 min以上的体育人口标准,而影响其参加体育活动因素主要为个人因素、学校因素、家庭类因素和社会类因素。
3.2 建议
(1)体育课程教学上应削弱技术教学,着重培养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促使学生切实加入体育锻炼中来,形成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在实际处理中尤其应加强对女生体育教育,提高其思想意识,积极展现自我,主动加入到课余体育锻炼中来。
(2)对学生加强管理,使其明白沉迷于网络的危害性,降低学生上网时间,课余时间安排学习与体育锻炼,同时可以利用社团和俱乐部等形式举办各种活动和竞赛,丰富体育锻炼形式,增加学生体育锻炼的机会。
(3)重视家庭对在校大学生体育锻炼的影响。加大宣传全民健身运动的力度,家长应认识到参加体育锻炼不仅有利自己体质水平的提高,同时也对孩子产生重要影响,易于养成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
(4)学校应从学生身体健康角度出发,提升学校体育锻炼硬件水平,在课程设置与安排上合理化,确保学生有条件有能力进行合理的体育锻炼活动。
(5)纠正社会对于体育重要性的偏见与认识不足,把拥有一定体育技能和锻炼习惯看作是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人们不仅自我健身,同时能关心体育、欣赏体育。
参考文献
[1]刘征宇.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状况调查分析[J].当代体育科技,2014(1):146-148.
[2]骆红斌.高校课外体育活动调查分析[J].四川体育科学,2004(2):97-99.
[3]江志鸿.对浙江省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现状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6):534-536.
[4]刘大海等.高校课外体育活动改革实践与思考[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30(3):114-116.
[5]常生,陈及治.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研究现状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10):1305-1307.
[6]桂源海.影响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因素探析[J].湖北体育科技,2014,33(3):257-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