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宁《骆驼祥子》阅读指导课教学简案

2024-05-28

赵宁《骆驼祥子》阅读指导课教学简案(精选4篇)

赵宁《骆驼祥子》阅读指导课教学简案 篇1

阅读指导课教学简案

《骆驼祥子》:圈点与批注

肖营子初级中学 赵 宁

一、教材简析:《骆驼祥子》是一部代表着老舍小说创作最高水平的作品。它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非常优秀的现实主义作品。小说通过对20年代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一个人力车夫悲惨遭遇和命运的描写,深刻地揭露了旧社会剥削阶级对下层劳动者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同时提出了城市劳动人民如何争取解放的重要问题。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小说主要内容;学习并掌握圈点批注的读书方法。

2、过程和方法:教师课内引导;学生阅读精彩文段摘抄进行圈点与批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阅读小说,初步感受人物形象,激起对祥子悲剧的同情,加深对当时黑暗社会的认识;关注下层人民的命运和出路。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熟悉小说主要内容,感受主要人物形象,运用圈点批注的方法赏析点评精彩语段。

难点:运用圈点批注的方法赏析点评精彩语段。

四、教学课时: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骆驼21天不吃不喝在沙漠里可以行走自如,生存能力极强。有一个人具有骆驼的这种精神与特质,他就是祥子,外号“骆驼”,他也是《骆驼祥子》这部小说的主人公,今天我们就走能进《骆驼祥子》,品味祥子的百味人生。

(二)作者作品简介

1、作者简介;老舍:(1899~1966)原名,字,满族人。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他的作品以独特的幽默风格和浓郁的民族色彩,以及从内容到形式的雅俗共赏而赢得了广大的读者。代表作有小说《 》、《》等,话剧《 》《 》等。阅读指导课教学简案

2、作品简介:《骆驼祥子》是老舍的代表作之一,以现实主义的笔法与悲天悯人的情怀,塑造了祥子、虎妞等一批令人难忘的艺术形象,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拥有重要地位

(三)人物分析

1、祥子:

祥子本是农村人,后来到城市谋生。来到北京后,他选择了当时城市底层老百姓常见的职业——拉洋车,想凭自己的力气挣饭吃。他老实,健壮,坚忍,最大的梦想不过是拥有一辆自己的洋车,自己能养活自己,不受车厂老板的盘剥。

但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他的希望一次又一次地破灭了,他与命运的抗争最终以惨败告终。到小说结尾,祥子已经放弃了自己的理想,从一个诚实可爱的青年变成了麻木、潦倒、狡猾、自暴自弃的行尸走肉。

2、祥子周围的人:小福子、虎妞、刘四爷、孙侦探、杨太太等

(四)故事情节:

1、用简练的语言介绍小说围绕祥子讲述的最主要情节? ①奋斗三年挣钱买了车→被十几个大兵抢了车

②卖骆驼拼命拉车又攒了买车钱 →被孙侦探抢了买车钱 ③结婚后靠虎妞买了车 →最后下葬虎妞卖了车

2、“怒辞杨宅”——为了赚钱再买辆车,祥子在杨宅拉起了包月,整天的活紧得发昏,雇主又抠门。第四天,他不堪忍受侮辱,愤怒地将一毛钱摔在杨太太的脸上,讨回四天工钱,便辞工回到工厂。-----反抗精神

(五)读书方法指导----圈点批注 1.常用的圈点符号

直线“——”:画在生字或需要解释的词语下,用以批注时注音或解词。圈字码①②③:用来标示自然段的序号,便于查找内容。波浪线:画在文章重要的语句下面,以便加深记忆、理解。圈点“……”:标在文中的重点词或优美词语下面。问号“?”:用在有疑问的语句末尾或旁边,可以批注疑问。感叹号“!”:用在有感叹或惊奇的语句旁边,可以畅言所感。分隔号“//”“/”,用来划分段落与层次,可以附注层次大意。

阅读指导课教学简案

2.“批”即批语,也指评语,如在文章旁边写上段落、层次大意,用叙述、说明、议论的方式,对思想内容、观点见解、表达方式、作者思路、遣词炼句等加以评论,或提出质疑,或进行鉴赏。

“注”,就是注释,如对难字生词、文章背景、作者材料、人物典故、风土人情等等加以解释或提示。

“批注”就是把批语和注释随手批写在书中的空白地方,以帮助理解,深入思考。3.批注的形式

(1)分析式:注明某一句、某一层或某一段具体含义的分析性文字。(2)概括式:层意、段意、文章主要内容与中心思想的归纳。这种方法有一定难度。

(3)评价式:对文章中某一事物、某一用语、某一修辞或某一写法的评价性文字。

(4)感想式:就文章内容所展开的想象和联想方面的文字。(5)疑问式:理解课文中产生的疑难点的文字记录。

4、运用圈点批注法,要注意的几点问题

5、读书方法指导----批注示例:学生感受并学会示例中的圈点批注方法

6、圈点批注-----练习展示

①学生阅读课本75页精彩选篇,运用前点批注法做好圈点与批注 ②课堂展示,教师相机评价指导

(六)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课堂小结

2、阅读《骆驼祥子》,选择自己喜欢的章节运用圈点批注法做好圈点批注。

赵宁《骆驼祥子》阅读指导课教学简案 篇2

作为学科教学知识(PCK)的主体,笔者结合模块十一Unit1的阅读教材So many jobs to choose from的教学实践,以学科教学知识(PCK)建构研究为指导,展示了任务型阅读课型的实施,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营造适宜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并成功地习得语言知识,提高用英语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概念一:学科教学知识(PCK)

1986年,时任美国教育研究会主席的舒尔曼教授提出,PCK是指教师将学科内容转化和表征为有教学意义的形式、适合于不同能力和背景学生的能力,是综合了学科知识、教学和背景的知识而形成的知识,是教师特有的知识。具体细分为,教学怎样体现学生发展的目标,教学怎样适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尊重个性差异和面向全体学生,怎样根据学生反应随时调节教学的节奏和步调,怎样引导学生的自我评价和调控,等等。

概念二:任务型教学

任务型教学途径(Task-based approach)指的是教师围绕特定的交际目标语言项目设计出可操作性强的、任务化的教学活动,学生通过多种语言活动完成任务,达到学习、掌握和运用语言的目的。新课程倡导任务型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感受成功。

课型:阅读课

教学目标:了解不同的职业及其各自的优势和劣势,掌握阅读策略,并形成正确的职业观。

教学设计:本文通过介绍三种典型的职业及其各自的优势和劣势,旨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观。笔者以建构主义教育观为指导,所设计的各项教学任务既围绕主题,又切实可行地引导学生快速准确地找出文章的要点和细节,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一、阅读前任务(pre-reading)

本堂课的教学目标之一是,要了解各种职业及其各自的优势和劣势,笔者在导入部分充分考虑到了学习者的特征,即高三的学生对于未来充满了各种美好的理想,其中也包括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那么,如何来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呢?任务型教学活动要求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而建构主义又强调要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笔者巧妙地将两者结合起来。通过头脑风暴和竞赛的形式,学生们各抒己见,十分活跃地说出自己对于职业的选择。这个话题贴近学生的生活,符合学生的实际,使他们有话可说,有利于他们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态度。在这一任务中,学生成了知识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只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而笔者创设的真实的教学情境又为学生的“意义建构”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更好地激发和引导学生的思维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又能促进师生间的互动,体现了真实性、生动性和有效性。

二、阅读中任务(while-reading)

遵循任务有效性原则,即教学结构的严谨性和教学环节的紧凑性,笔者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把阅读中任务分解成若干个小任务:略读、寻读、阅读策略的介绍和讲解。在略读部分,笔者设计了最为简单的任务,让学生通读文章一遍就能找到答案,为理清脉络和掌握主题铺设基础,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在寻读部分,笔者要求学生能够划分段落、概括大意,了解三种典型职业的代表及其各自的优势和劣势,其中在讲解glamorous jobs时,笔者花了很多笔墨,因为学生对于这种职业的代表性人物比如演员和模特可能并不是很熟悉,如果纯粹从课文里找到这种职业的弊端,就不能深刻地理解其中的细节,体会作者对于这种职业的态度。为此,笔者寻找机会拓展教育资源,找到在无锡电视台担任“阿喜帮你忙”节目中的阿喜,并和她录制了一小段英文采访,介绍她作为公众人物的酸甜苦辣。这段录像起了抛砖引玉的作用,让学生深有体会地去理解文章的细节,这样才能深入地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同时,这一教学任务的设计也给了我关于课程资源方面的很多启发:凡是有利于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学习材料和辅助设施都可以开发和利用,使学生尽可能多地从不同渠道、以不同形式接触和学习英语,亲身感受和直接体验语言及语言运用,将学生的兴趣和生活经验融入教学过程,使学生成为知识的建构者,最大限度地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阅读策略的处理也是本堂课的一个亮点,大多数教师讲解这一部分的内容时是以灌输信息为主,这就忽略了学生对于知识主动建构的过程。笔者先给学生一个例子,指出作者对于这种职业的态度,再顺势引导让学生找出更多的例子来证明作者对于其它职业的态度,从而深入地理解文章的主旨。这一教学任务积极地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灵活地处理了阅读策略,成功达到了教学目标,授予学生获取知识的“渔”。阅读中的各个任务,既体现了任务的多样性,有提问、有看录像、有选择、有正误题、有填空等等,也体现了任务的系统性、连续性,前一个任务是后一个任务的铺垫,后一个任务是前一个任务的拓展和延伸。这一连串的任务环帮助学生将知识由点到面串起来,了解知识脉络,把握知识结构,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提高对语言的认知能力和对语篇的分析能力。

三、阅读后任务(post-reading)

正如许多老师所说,课堂上的每个教学步骤的设计都体现了一定的用意。从导入到文章的理解到课外教学资源的信息输入,笔者都是在调动学生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为更广阔的交流提供保障,所以在结尾的小活动中,笔者让学生讨论在选择工作中要注意哪些因素,并让他们来选择是popular careers还是ordinary jobs,仍然是采取竞赛的方式。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对于工作有了新的认识,都畅所欲言,就连班上两个平时基础不是很好的同学都踊跃发言。这个活动不仅是形式上的首尾呼应,更是内容上的不断创新,从输入到输出,层层推进。最后点出文章的思想寓意:工作没有贵贱,只要付出和努力,总会得到大家的尊敬和认可,鼓励学生敢于为追求自己的梦想而努力。阅读后任务是课文理解的延伸和拓展,笔者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来揭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充分调动学生的内因,提高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验成功的喜悦,获得成就感,实现自我价值。

四、结束语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开展和实施,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和引领者,应该合理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和策略,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思维空间,使其主动地建构自己的认知框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笔者以学科教学知识(PCK)建构研究为指导,遵循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逐步深化的过程,创设真实有趣的情境,积极拓展教学资源,创建问题探索,从而使学生在各项任务的驱动下,感知、理解、记忆和运用各种信息,积极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框架,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语言交际、积极思维和主动发展。

摘要:结合一堂全市公开课,向听课老师展示了在学科教学知识(PCK)建构研究指导下,如何实施牛津英语模块十一阅读课型的任务型教学,受到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

关键词:学科教学知识(PCK),任务型教学,任务阅读课型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教学要求.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

[2]江苏省2008年普通高中高考方案.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

[3]范良火.教师教学知识发展研究[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万伟,秦德林,吴永军.新课程教学评价方法与设计.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5]刘道义.新高中英语教与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赵宁《骆驼祥子》阅读指导课教学简案 篇3

波罗果夫曾经说过:“书就是社会,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好的世界,好的社会。它能够陶冶人的感情和气质。”《语文课程标准》对初中生课外阅读总量提出的具体要求是:“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据笔者的调查,80%左右的学生对阅读名著有一定的兴趣,但真正能认真完整地读完《课程标准》规定的必读名著的学生不足10%,多数学生对名著只有一些浮光掠影的了解。面对“读图时代”、“快餐文化”的到来,作为语文老师的我们,该为我们的学生做些什么呢?下面笔者结合《水浒传》阅读指导课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创设良好的阅读探究氛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让学生了解名著作家的简介和故事背景等信息,向学生展示相关影视作品,听相关音乐等等。我们可以发现,当播放某部电视剧时,与之相关的东西便成为学生感兴趣的热门话题,与它们有关的书也就成了学生互相传阅的热门书。教师把影视作品搬进课堂,让学生对作品中的人物先有直观的感受和大体的了解,从而激发他们阅读名著的兴趣。

教师应引导学生增添阅读氛围形式的多样性。笔者在教学《水浒传》之前,让学生先编一份小报,内容可以是作者、时代背景的介绍,可以是经典片段的赏析,可以是问题的设计,尤其是让学生互相拟出问题,然后交换小报,互相解答。学生对此很有兴趣,并且能促进学生的再次深入阅读。

二、追求深层阅读,鼓励探究创造

阅读名著要能透过作品的文字表象,领悟作品的形象、情感,从作品中获得对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名著的内容、思想比较复杂,教师应引导学生形成批判性思考,引导学生以历史的辩证的眼光正确看待作品。例如:如何看待《水浒传》中的主题思想?如何理解梁山好汉的杀人放火行为?让他们对名著进行有批判地辩证品读。

教学中要倡导自主阅读,要鼓励学生个性化解读文本。教者不要把自己的阅读感受灌输给学生,要把阅读的主动权放给学生,尊重他们的阅读习惯和思维方式,让他们在自由阅读中学会感悟、鉴赏。如果仅仅让学生独立思考,可能会出现“百思不得其解”的情形,所以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对有价值的焦点问题进行讨论、辩论等,在矛盾中展开积极的思维,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积极性。

比如,笔者在课堂上就设计这样的一个问题:“读《水浒》,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毛泽东看了《水浒》,有许多精辟的论述和独到的见解。毛泽东认为,《水浒》一书只反贪官,不反皇帝;有人认为,《水浒》是一部官逼民反的史诗。请你根据你的阅读和理解为以上的观点找到论据。”以此来引导学生探究。课后又布置探究《百家讲坛》节目说过的一段话:“不要笼统地说水泊梁山108条好汉,最好说108位头领,或者说是108将,这样比较准确。”让学生课后再次品读《水浒》,为这种观点找到论据,并据此写成一篇小论文。

三、原著阅读与解读课本阅读相结合

教师要根据课本中精选的文学名著中的片段,设计好问题,引导讨论,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积极性,了解阅读方法。把课内的教材学习与课外的名著阅读有机地联成一体,它们相得益彰,使学生感受到了学习课文的乐趣、阅读名著的妙用,就可形成良性循环,激发学生的兴趣,推动学生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阅读经典名著,感受到学习和生活的乐趣。

课堂上笔者让学生读《智取生辰纲》(教材的),对文中人物杨志、吴用加以评价。然后又重点提出一个问题:《水浒》是一枝独放异彩的奇葩,作者塑造了800多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其中李逵、武松、鲁智深等人物形象家喻户晓,深入人心。请同学们回顾《武松杀嫂》、《鲁智深拳打镇关西》(教材的)及其他相关片段,赏析三个人物的个性的异同。比如阅读《鲁智深拳打镇关西》“拳打”的场面,分析语言特色等。这样把课本上的片段有效的利用起来,以小见大,进而把握整部作品某方面的特点,有一两拨千斤之效。

四、以考试促进名著阅读

随着新课标的实施,中外名著也被推上了中考前沿,其知识点自然也就成了试题的出处之一。由于名著的阅读越来越为命题者所青睐,因此平时期中、期末考试的语文试卷中适当融入经典名著的内容,对提高学生名著阅读的质量会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教师可以进行定期的必读书目考查,旨在检查学生阅读与否,考查学生对作品的了解程度。如为帮助学生熟悉《水浒传》的人物,笔者就设计了一张试题,比如宋江手下五虎将是指谁,坚决反对招安的头领有二人是谁,主张招安的头领有两人是谁等等。学生在查找答案的同时,也把原著速读了一遍。

学生阅读名著,一旦引导得法就能让他们触摸到名著最感人的神经,感受到名著那深沉的震撼和久远的回味,真正让学生能够用自己的眼睛、自己的心灵来阅读一部有价值的文学作品,从而能够真正地“悦”读名著。

赵宁《骆驼祥子》阅读指导课教学简案 篇4

一、师生朗读存在误区及成因分析

多功利性朗读,少非功利性朗读。无论年级高低,都让学生带着明确的目的去读书,朗读的搜集信息功能被无限放大,学生往住不能专心的去朗读,朗读次数越多,语文的工具性越被强化,其人文性往往被忽略了。

多过场性朗读,少“情感”性朗读。教授篇幅较长的文章,经常采用“快速默读”的方式进行,以师生“对话”代替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教授篇幅较短的文章,不太注重朗读的目的和指导,学生被动地参与朗读,朗读成了点缀。

朗读形式机械单一,学生兴趣不浓。有的对朗读的理解存在偏差,认为不读课文都不影响去考得很高的分数;有的因阅读积累不足,无法读出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和意图。

教师的朗读评价浅尝辄止,缺乏针对性。评价语言简单化,如“好”“不对”等,没有指出学生读得具体好在哪或不好在哪,学生不知道怎么扬长避短。

二、朗读的价值与意义

朗读可以加强语感。准确、流畅、声情并茂的朗读有助于学生积累词语,丰富词汇,从而培养学生准确、灵敏而丰富的语言感知能力。

朗读可以强化记忆。“这是因为朗读会给大脑以刺激,思想容易集中到一点,整个身心好像进入了‘临战’状态。”通过大声朗读,有助于学生排除干扰,进入忘我的学习状态,取得最佳学习效果。

朗读有利于领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其意义的获得一半在声音里头。”朱自清先生认为,“要增进学生理解和写作的语文能力,得从正确的诵读教学入手”,反复朗读,有助于学生与作者进行心灵上的沟通,能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从感性认知升华为深层感悟。

朗读有助于写作。“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形象地说明了读书量的积累会产生质的飞跃。朗读有助于学生灵感思维的激发,在学生模仿写作时,完成从读到写的过渡,走出自己的写作路子。

三、制定引导学生有效朗读的教学策略

1.真正重视,明确朗读的必要性和阶段目标

朗读的必要性。 “三分文章七分读”,如果说写文章是一种创造,朗读则是一种再创造。它不仅在读书的量上给出了一定的指标,还深层次地强调了读书方法的重要性。蒋仲人先生说:“就学习语文说,朗读最重要。可以说,不朗读,不出声朗读,光靠看,光靠浏览,是学不好语文的。”《语文课程标准》对此也提出了十分明确的要求:“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 应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丰富积累、增强体验,培养语感。”由此可见,朗读在整个语文活动中有着不容小视的地位。

朗读的阶段目标。“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学生在课堂上朗读课文应该有三个环节:预习阶段要朗读,其目的是读通读顺;理解阶段要朗读,其目的是读出内涵;巩固阶段要朗读,目的是读出情韵。在课堂上朗读通过比较、自评以及其他同学的评论来引发他们的情感。学生在读中也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有指导性的朗读。

2.注重朗读多样性,为激发学生潜能搭建平台

搭建跟读仿朗读的平台。内注重教师对课文的范读,教师的范读可以起到一个示范的作用(再者,在范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更好的理解课文的内容。)同时,让学生听朗读配音模仿读,教师对学生的模仿要给予相应的评价与指导。

搭建精读品读平台。圈划重点赏析评价后朗读美感;添加或删减词句后朗读来品味表达效果;学生兴趣浓、偏喜好的部分让其反复读;值得借鉴学习的语式句式让学生举一反三地读;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想象中朗读。

搭建个性化、创造性朗读平台。学生的潜能是无限的,当范读与精读无法满足学生的深层需要时,要引导学生关注自身的创造力与想象力。可以让学生根据阅历表演读,编写内容进行演讲,同一篇目、单节进行朗读比赛,根据内容进行角色朗读等。在课堂实践中,表演读的效果最佳——所读不仅能紧贴作者的写作情感,还能让学生印象深刻,更容易沉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情感与思考。

搭建拓展、延伸的平台。大家都认同语文学科“功夫在课外”这个道理。那么,朗读作为阅读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也不例外。课内的方法指导就是为了学生将所学的方式方法延伸到课外、学以致用、举一反三。因此,朗读方法的指导要按主题进行课内的拓展练习,从而帮助学生学会知识迁移,活学活用。毕英春老师的“1+X”主题阅读模式将一个单元的文章进行整合,在精读部分“导入,揭题激趣——交流预习,整合疑难——自读自悟,合作探究——展示提升,教师点拨——感情朗读,增强语感——突出重点,归纳学法”,让学生充分领略“在阅读中走个来回”的愉悦;在略读部分则是以“回顾学法,掌握方法”为首个环节,让学生当堂完成大量阅读及拓展练习,为课外的有效朗读打下良好基础。

四、教师可行性的实践战略

重点学习与方法渗透相结合。课内的朗读指导不能靠日常阅读课堂教学的点滴渗透,还要集中火力进行专门辅导,即,专门开设阅读方法指导课、阅读汇报课,并建立健全学生诵读档案,巩固诵读效果。

教师指导评价恰当。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于全盘授与,而在于相机诱导。”我们知道,无效的“朗读推进”会造成学生一遍一遍地重复着前一个同学的朗读语调、语气、节奏、感情,课堂时间白白耗费。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读出文本应有的情绪与感情,必须相机引导且评价适当,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如,在《故乡》一文中,学生在读到闰土的形象时我鼓励说,“你在读‘捏了胡叉’一处时,读得轻,读得慢,读得很小心,读出了人物的心理。”这样,学生在以后的阅读中也会注意语气和语调的拿捏。

【赵宁《骆驼祥子》阅读指导课教学简案】推荐阅读:

上一篇:如何调动班级的积极性下一篇:班组建设考核管理办法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