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禼,字公才,邛州依政人”阅读答案解析及翻译(共7篇)
“赵禼,字公才,邛州依政人”阅读答案解析及翻译 篇1
“陈良翰,字邦彦,台州临海人”阅读答案解析及翻译
陈良翰,字邦彦,台州临海人。蚤孤,事母孝。资庄重,为文恢博有气。中绍兴五年进士第。知温州瑞安县。瑞安俗号强梗,吏治尚严。良翰独抚以宽,催租不下文符,但揭示名物,民竞乐输。听讼咸得其情。或问何术,良翰曰:“无术,第公此心,如虚堂悬镜耳。”殿中侍御使吴芾荐为检法官,迁监察御使。孝宗初元,金主完颜褒新立,求和,而中原旧人多求归。诏问何以处此,良翰言:“议和,复纳降,皆非是。必定计自治,而和不和,任之乃可。”张浚军淮泗以规进取而议者争献防江策良翰言当固藩篱专委任今舍淮防江却地夺便朝廷过听使督府不得专阃外事误矣金再移书求故疆,良翰言:“中原皆吾故土,况唐、邓、海、泗①又金渝盟后以兵取之,安得以故疆为言而归之?”朝廷遣史正志至建康,与张浚议事乖牾,良翰劾之,上曰:“正志亦无罪。”良翰言:“陛下使浚守淮,则任浚为重,一郎官为轻,且正志居中,浚必为去就。”上悟,出正志为福建漕运。杨存中为御营使,总殿前军,良翰言:“存中久擅兵柄,太上皇罢就第,奈何复假使名?宜慎履霜之戒②。”疏三上,存中竟罢。良翰在谏省,成恭皇后受册,官内外亲属二十五人,良翰论其冗,诏减七人。进给事中。改礼部侍郎,不拜。召为太子詹事,既见,上属以调护之责。一日,召对选德殿,出手书唐太宗与魏征论仁德功利之说,俾极陈今日所未至者。良翰退,上疏。上为之嘉叹,诏兼侍讲。未几,以疾告老。卒,年六十五。光宗立,特谥献肃。
(节选自《宋史·陈良翰传》
【注】①唐、邓、海、泗:指当时的唐州、邓州、海州、泗州。②履霜之戒;指走在霜上知道结冰的时候快要到来。比喻看到眼前的迹象而对未来提高警惕。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浚军淮泗以规进取/而议者争献防江策/良翰言/当固藩篱/专委任/今舍淮防江/却地夺便/朝廷过听/使督府不得专阃外事/误矣/
B.张浚军淮泗以规进取/而议者争献防江策/良翰言当固藩篱/专委任/今舍淮防江/却地夺便/朝廷过听/使督府不得专阃外事误矣/
C.张浚军淮泗以规进取/而议者争/献防江策/良翰言当固藩篱/专委任/今舍淮防江/却地夺便/朝廷过听/使督府不得专阃外事/误矣/
D.张浚军淮泗以规进取/而议者争/献防江策/良翰言/当固藩篱/专委任/今舍淮防江/却地夺便/朝廷过听/使督府不得专阃外事误矣/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国封建时期皇帝即位之初,惯例要改元纪年,改元的第一年称元年,也称“初元”。
B.金朝是中国历史上女真族建立的北方政权,曾先后灭掉辽和北宋,与南宋长期对峙。
C.中原又称中土、中州、华夏,广义上指黄河中下游地区,狭义上指今天的.河南省。
D.太上皇是中国历史上给予退位皇帝或当朝皇帝在世和不在世父亲的头衔。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陈良翰德才兼备,精于吏治。他孝顺母亲,稳重端庄,做文章恢宏博大有气概;他在吏治尚严的瑞安任知县时,用宽松的政令安抚百姓,成效显著。
B.陈良翰洞悉时局,富有见地。对如何处理金主求和、中原旧人求归一事,他认为关键在于谋求自治;他认为金主写信索要故土是无理要求,不应归还。
C.陈良翰正直无私,敢于进谏。他认为皇上对史正志和杨存中的任命不妥,坚决反对;他在担任谏官时,敢于直言成恭皇后的亲属封官太多。
D.陈良翰忠于国事,深受倚重。他为官公正,屡次从国家大局出发,建言献策;皇上托付他调护太子之责,又让他指陈当今不足,他的上疏令皇上赞赏不已。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或问何术,良翰曰:“无术,第公此心,如虚堂悬镜耳。”
(2)况唐、邓、海、泗①又金渝盟后以兵取之,安得以故疆为言而归之?
参考答案
10.A(3分)(张浚军淮、泗以规进取,而议者争献防江策,良翰言:“当固藩篱,专委任。今舍淮防江,却地夺便,朝廷过听,使督府不得专阃外事,误矣。”)
11.D(3分)(太上皇是给予退位皇帝或当朝皇帝在世父亲的头衔)
12.C(3分)(“他认为皇上对史正志和扬存中的任命不妥”理解有误,原文“朝廷遣史正志至建康”只是说朝廷派遣史正志到建康,而未对他有新任命,且陈良翰所反对的也不是这件事。)
13.(1)有人问他用的是什么方法,陈良翰说:“没什么方法,只不过我使自己的心保持公正,好像空堂上悬挂明镜一样能洞察一切(比喻廉明公正)。”
[5分;关键词“或”(有人)、“第”(只不过)、“公”(使……公正)各1分,大意2分]
(2)何况唐州、邓州、海州、泗州又是金国违背盟约后用武力夺取的,怎么能用旧有的疆土为借口要求它们归还呢?
[5分;关键词“渝”(违背)、第一个“以”(用、凭借)、“安得”(怎么能够)各1分,大意2分]
注意:①“关键词”与“大意”不重复扣分;②“关键词”译成近义词也可;③“关键词”翻译从严,“大意”翻译从宽。
参考译文
陈良翰,字邦彦,台州临海人。他很早就没了父亲,服侍母亲很孝顺。陈良翰天性端庄稳重,做文章恢宏博大有气概。绍兴五年进士及第。任温州瑞安县知县。瑞安民风以骄横跋扈闻名,官吏治理政事崇尚严厉。陈良翰偏偏用宽厚的办法安抚当地的百姓,催租不下文书,只把需要缴纳的物品的名目公布给大家看,百姓争着高高兴兴地交纳。判决诉讼都能查得实情。有人问他用的是什么方法,陈良翰说:“没什么方法,只不过我使自己的心保持公正,好像空堂上悬挂明镜一样能洞察一切(比喻廉明公正)。”殿中侍御史吴芾举荐他为检法官,后又升为监察御史。孝宗初立,金国的君主完颜褒新登上君位,请求讲和,中原地区原来的宋人很多请求南归。皇帝问如何处理此事,陈良翰进言:“与金议和,又接受那些曾经投降金国的人,都是不对的。一定要制定计划让国家自然安治。议和成不成,随它去好了。”张浚驻军在淮水、泗水一带谋划进攻,而议论的人争着进献防守长江的计策,陈良翰进言:“应当巩固国家的屏障,使托付专一。如今舍弃淮河防守长江,是放弃土地舍弃便利条件,朝廷过分决断,使得军事督府不能够专心统兵在外(抵御外敌),这种做法是错误的。”金国第二次送信要求得到原来的疆土,陈良翰上言:“中原地区全都是我们原来的国土,何况唐州、邓州、海州、泗州又是金国违背盟约后用武力夺取的,怎么能用旧有的疆土为借口要求它们归还呢?”朝廷派遣史正志到建康,和张浚议事意见不合。陈良翰弹劾他,皇上说:“史正志也没有罪过。”陈良翰进言:“陛下派张浚守卫淮河,那就应主要依靠张浚,一名郎官无足轻重,而且(如果)史正志还在朝中,张浚必然会离开(不担任官职)。”皇上醒悟,派遣史正志出朝为福建转运使。杨存中任御营使,统率殿前军队,陈良翰进言:“杨存中长期把持军权,太上皇罢免他回府居住,怎能再次任命他?应当谨记踩到霜上知道坚冰将至的古训(对未来提高警惕)。”奏疏上了三次,杨存中终于被罢免。陈良翰任谏官时,成恭皇后接受册封,她父母亲戚有二十五人被授予官职,陈良翰议论说授官太多,皇上下诏减少七人。升为给事中。改官礼部侍郎,没有任命。召为太子詹事,觐见之后,皇上把调教辅助太子的责任托付给他。一天,皇上召他在选德殿觐见,拿出亲手书写的唐太宗和魏征谈论仁德功利的对话,让他尽情陈述现在没有做到的事情。陈良翰退下来,上奏疏。皇上对他的奏疏嘉赏感叹,下诏让他兼任侍讲。不久,陈良翰因病请求退休。去世时六十五岁。光宗登基后,特赐谥号献肃。
“赵禼,字公才,邛州依政人”阅读答案解析及翻译 篇2
《魏略》曰:刘备屯于樊城。是时曹公方定河北,亮知荆州次当受敌,而刘表性缓,不晓军事。亮乃北行见备,备与亮非旧,又以其年少,以诸生意待之。坐集既毕,众宾皆去,而亮独留,备亦不问其所欲言。备性好结毦,时适有人以髦牛尾与备者,备因手自结之。亮乃进曰:“明将军当复有远志,但结毦而已邪!”备知亮非常人也,乃投毦而答曰:“是何言与!我聊以忘忧耳。”亮遂言曰:“将军度刘镇南孰与曹公邪?”备曰:“不及。”亮又曰:“将军自度何如也?”备曰:“亦不如。”曰:“今皆不及,而将军之众不过数千人,以此待敌,得无非计乎!”备曰:“我亦愁之,当若之何?”亮曰:“今荆州非少人也,而著籍者寡,平居发调,则人心不悦;可语镇南,令国中凡有游户,皆使自实,因录以益众可也。”备从其计,故众遂强。备由此知亮有英略,乃以上客礼之。《九州春秋》所言亦如之。
臣松之以为亮表云“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则非亮先诣备,明矣。虽闻见异辞,各生彼此,然乖背至是,亦良为可怪。(以上是裴松之为《三国志?诸葛亮传》所作的一条注文。《三国志》,中华书局简体字版)
臣前被诏,使采三国异同以注陈寿《国志》。寿书铨叙可观,事多审正。诚游览之苑囿,近世之嘉史。然失在于略,时有所脱漏。臣奉旨寻详务在周悉上搜旧闻傍摭遗逸按三国虽历年不远而事关汉晋首尾所涉出入百载注记纷错每多舛互。其寿所不载,事宜存录者,则罔不毕取以补其阙。或同说一事而辞有乖杂,或出事本异,疑不能判,并皆抄内以备异闻。若乃纰缪显然,言不附理,则随违矫正以惩其妄。其时事当否及寿之小失,颇以愚意有所论辩。自就撰集,已垂期月。写校始讫,谨封上呈。
(节选自裴松之《上〈三国志注〉表》,《三国志》,中华书局简体字版)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A.亮知荆州次当受敌 次:驻军
B.乃投毦而答曰 投:扔掉
C.将军自度何如也 度:估计
D.则非亮先诣备 诣:谒见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实词的理解。用代入法一试就知。只要结合上下文进行浅层翻译,就能发现“次”应该充当“当受敌”的状语,翻译成“驻军”作谓语,就会造成整个句子前后矛盾,“次”——“第二个”,诸葛亮知道荆州是第二个应当受敌(的地方)。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
A.而刘表性缓,不晓军事 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B.我聊以忘忧耳 如惠语以让单于
C.乃以上客礼之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D.《九州春秋》所言亦如之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答案】A
【解析】本考4个虚词“而、以、乃、之”,找出“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只要根据句位和搭配,再结合上下文就能找出来。例如A项的第一句的“而”字放在前半句陈述后表否定,这是明显的“转折”标志;第二句的“而”字也放在两个相同结构表否定的句子之间,这是明显的“转折”标志,于是A项正确。B项第一句的“以”作介词,用字;第二句的`“以”作连词,来,于是B项不同。C项第一个“乃”表顺承,作连词,“于是”;第二个“乃”表转折,作副词,“竟然”;D项两个“之”均作代词,但第一句的“之”是指代,翻译成“这样”;第二句的“之”是人代,翻译成“他”。
7.据《上〈三国志注〉表》所述,裴松之注《三国志》有四种情形,这条注文引用《魏略》主要属于下列中的哪一种【B】
A.寿所不载,事宜存录者,则罔不毕取以补其阙。
B.同说一事而辞有乖杂,或出事本异,疑不能判,并皆抄内以备异闻。
C.纰缪显然,言不附理,则随违矫正以惩其妄。
D.时事当否及寿之小失,颇以愚意有所论辩。
【答案】B
【解析】本题的关键在于发现“同说一事而辞有乖杂”。对于“亮乃北行见备”和“非亮先诣备”两个细节,孰是孰非,原文在结尾提到“虽闻见异辞,各生彼此,然乖背至是,亦良为可怪”,可见注文引用《魏略》主要属于“异辞乖背”。
8.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C】
臣奉旨寻详务在周悉上搜旧闻傍摭遗逸按三国虽历年不远而事关汉晋首尾所涉出入百载注记纷错每多舛互
A.臣奉旨寻详/务在周悉/上搜旧闻/傍摭遗逸/按三国/虽历年不远/而事关汉晋首尾/所涉出入百载/注记纷错/每多舛互
B.臣奉旨/寻详务在周悉/上搜旧闻/傍摭遗逸/按三国/虽历年不远/而事关汉晋/首尾所涉/出入百载/注记纷错/每多舛互
C.臣奉旨寻详/务在周悉/上搜旧闻/傍摭遗逸/按三国虽历年不远/而事关汉晋/首尾所涉/出入百载/注记纷错/每多舛互
D.臣奉旨/寻详务在周悉/上搜旧闻/傍摭遗逸/按三国虽历年不远/而事关汉晋首尾/所涉出入百载/注记纷错/每多舛互
【答案】C
【解析】本题断句对于很多考生而言有点难度,既要考查学生文言文的理解能力,又要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式的经验积累。这道题的关键是对“臣奉旨寻详”这句话的正确理解,以及文言句式的“四字一断”格式。裴松之注《三国志》是受诏加注。
9.把文中文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备与亮非旧,又以其年少,以诸生意待之。(3分)
译文:刘备与诸葛亮不是旧交,又因为他年纪轻,(刘备)把他当作一般书生看待。
(2)今皆不及,而将军之众不过数千人,以此待敌,得无非计乎!(4分)
译文:如今都比不上(曹操),而且将军的部众不过几千人,凭借这些对付敌人。恐怕不是办法吧!
(3)然乖背至是,亦良为可怪。(3分)
译文:然而(彼此)背离到这个程度,也确实是值得奇怪。
【答案】
(1)刘备与诸葛亮不是旧交,又因为他年纪轻,(刘备)把他当作一般书生看待。
(2)如今都比不上(曹操),而且将军的部众不过几千人,凭借这些对付敌人。恐怕不是办法吧!
(3)然而(彼此)背离到这个程度,也确实是值得奇怪。
【解析】本题的翻译,考点在于几个实词、虚词和句式,(1)句中的“旧”“以”“以”;(2)句中的“而”“以”“得无”(固定句式);(3)句中的“乖”“是”“良”等,都是重要的采分点,关键是要注意对译。
【参考译文】
《魏略》说:刘备屯军于樊城。当时曹公(曹操)刚刚平定河北(袁绍),诸葛亮(暗)知荆州是第二个受敌(的地方),但刘表性格比较和缓,不通晓军事。诸葛亮(于是)望北去见刘备,备与亮没有旧交情,又因为(诸葛亮)年纪比较小,像一般的门客接待他。军内升帐完毕,其他的宾客都走了,只有诸葛亮留了下来,刘备也不问他(亮)想要说的。刘备喜好结毦(用鸟羽兽毛做的装饰品),当时正好有人把髦牛尾给刘备,刘备用手自己在结。(于是)诸葛亮进言说:“开明的将军应当又远大的志向,但结毦可以做什么呢!”刘备(于是)知道诸葛亮不是一般的人,于是扔下毦回答说:“和你怎么说呢,我无聊的时候用来打发时间罢了”。诸葛亮于是献言说:“将军认为刘镇南(刘表)和曹操谁厉害?”备回答说:“(刘表)不及。”诸葛亮又说:“将军自己呢?”说:“我也不如(曹公)”诸葛亮说:“现在都不及,但将军的军队不过数千人,凭这个来等待敌人,难道就没有办法了吗!”刘备说:“我也心烦这个,应该怎么办呢?”诸葛亮说:“现在荆州不是总的人口少,而是登记在户的人少,一般的住户都有很苛刻的赋税,于是人们心中不悦;可以和刘表说,让国内没有登记的住户自己登记,这样的话国内人口旧多了(旧可以征军抵御曹兵了)”。刘备听从诸葛亮的计谋,于是军队就强多了。刘备由此深知诸葛亮的英略,于是以上等宾客之礼待诸葛亮。。《九州春秋》上所说的也是这样。我(裴松之)认为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说“先帝(刘备)不认为我是一个乡下人,委屈自己,亲自三次到我的草屋来看我,拿现在天下的大事来和我商量。”那么就不是诸葛亮先见的刘备,这是很明白的了。虽然听说和看到的不一样,各有各的说法,然而不一样成现在这个样子,也太让人觉得奇怪了。
裴松之在《上三国志注表》说:臣前被诏,使采三国异同以注陈寿《国志》。寿书铨叙可观,事多审正。诚游览之苑囿,近世之嘉史。然失在于略,时有所脱漏。臣奉旨寻详,务在周悉。上搜旧闻,傍摭遗逸。按三国虽历年不远,而事关汉、晋。首尾所涉,出入百载。注记纷错,每多舛互。其寿所不载,事宜存录者,则罔不毕取以补其阙。或同说一事而辞有乖杂,或出事本异,疑不能判,并皆抄内以备异闻。若乃纰缪显然,言不附理,则随违矫正以惩其妄。其时事当否及寿之小失,颇以愚意有所论辩。
张柬之传阅读答案解析及翻译 篇3
张柬之,字孟将,襄州襄阳人。(1)少涉经史,补太学生。祭酒令狐德棻异其才,而以王佐期之。中进士第,始调清源丞。永昌元年,以贤良召,时年七十余矣。对策者千余,柬之为第一。授监察御史,迁凤阁舍人。时突厥默啜有女请和亲,武后欲令武延秀娶之。柬之奏:“古无天子取夷狄女者。”忤旨,出为合、蜀二州刺史。故事,岁以兵五百戍姚州,地险瘴,到屯辄死。柬之力陈其弊,疏奏不纳。俄为荆州大都督府长史。
长安中,武后谓狄仁杰曰:“安得一奇士用之?”仁杰曰:“陛下求文章资历,今宰相李峤、苏味道足矣。岂文士龌龊,不足与成天下务哉?”后曰:“然。”仁杰曰:“荆州长史张柬之虽老,宰相材也。用之必尽节于国。”即召,为洛州司马。它日又求人,仁杰曰:“臣尝荐张柬之,未用也。”后曰:“迁之矣。”曰:“臣荐宰相而为司马,非用也。”乃授司刑少卿,迁秋官侍郎。后姚崇为灵武军使,将行,后诏举外司可为相者,崇曰:“张柬之沉厚有谋,能断大事,其人老,惟亟用之。”即日召见,拜同凤阁鸾台平章事,进凤阁侍郎。诛二张也,柬之首设其谋。以功擢天官尚书、同凤阁鸾台三品、汉阳郡公,实封五百户。不半岁,以汉阳郡王加特进,罢政事。柬乏既失权,愿还裹州养疾,乃授裹州刺史。(2)临行,中宗为之赋诗祖道,又诏群臣饯于定鼎门外。至州持下以法虽亲旧无所纵贷会汉水涨啮城郭柬之因垒为堤以遏湍怒阖境赖之。又恳辞王爵,不许。俄及贬,又流泷州,忧愤卒,年八十二。景云元年,赠中书令,谥曰文贞,授一子官。柬之性刚直,然邃于学,论次书数十篇。
4.下列对文中面曲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至州持下/以法虽亲旧无所纵贷/会汉水涨/啮城郭/柬之因垒为堤/以遏湍怒/阖境赖之
B.至州/持下以法/虽亲旧无所纵贷/会汉水涨啮城郭/柬之因垒为堤/以遏湍怒/阖境赖之
C.至州持下以法/虽亲旧无所纵/贷会汉水/涨啮城郭/柬之因垒为/堤以遏湍怒/阖境赖之
D.至州/持下以法/虽亲旧无所纵/贷会汉水涨啮城郭/柬之因垒为/堤以遏湍怒/阖境赖之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顼是( )(3分)
A.补、授、擢均为古代官员的任命方式,补:补充空缺官职。授:授给、给予官职。擢:在原官上提拔。
B.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中进士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科举殿试时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
C.谥号、古人死后,朝廷依其生前行迹而为之所立的称号。帝王的谥号一般由礼官议上;臣下及其它有名望的人,谥号由朝廷赐予。有美谥、恶谥之分。
D.经史:“经”是指古代社会中的政教、纲常伦理、道德规范,主要是儒家的典籍,如《四书五经》;史,即正史,是由皇帝钦定的,以纪传体为体例的二十四部史书,如《资治通鉴>等编年体。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张柬之,唐代进士,在朝廷征试贤良时,他以年过七旬的.高龄参试,并在千人的应试大军中,脱颖而出,高中榜首。
B.武则天求才,狄人杰、姚崇举荐张柬之,使之最终得到赏识,并受到重用。
C.诛杀二张,张柬之功高至伟,中宗得以继位。因此提拔张柬之为天官尚书,加封汉阳郡公,实封五百户,又授予襄州刺史之职。
D.张柬之回襄州后,执法严明,又兴修大堤,造福百姓。但不久,却被贬泷州,忧愤而死。死后却又得到了朝廷的封谥。
7.把文中面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少涉经史,补太学生。祭酒令狐德棻异其才,而以王佐期之。(5分)
(2)临行,中宗为之赋诗祖道,又诏群臣饯于定鼎门外。(5分)
参考答案
4.B
5.D(《资治通鉴》是编年体,后世把只要是皇帝钦定的史书都叫正史,不限于二十四史。)
6.C(授襄州刺史,是张柬之在被罢政,失权后,要求回襄州养疾时给予的官职,不是因功所得。)
7.译文参见“参考译文” (1)涉、补、异、王佐各1分,句子通顺1分 (2)“赋诗祖道”翻译正确2分,“临行”前省略张柬之,翻译正确1分,“于定鼎门外” 为倒装,翻译正确1分,句子通顺1分
【参考译文】
张柬之,字孟将, 襄州襄阳人。年轻时涉猎经书史籍,补缺为太学生。祭酒令狐德棻认为他有奇才,便以帝王的辅臣期待他。中进士后,起初调任清源县丞。永昌元年,凭借贤良科目召试,这时他七十多岁了。对答策问的一千余人,张柬之名列第一。授官监察御史, 后升任凤阁舍人。这时突厥首领默啜请以女儿和亲,武则天想让武延秀娶她。张柬之进言说:“自古从无天子娶异民族女子的事。”触犯了武后旨意,被调出朝廷任合、蜀二州刺史。旧例,每年派兵五百驻守姚州,此地险恶有瘴气,(士兵)到驻地往往就死了。张柬之力陈其弊端,奏议不被采纳。不久调任荆州大都督府长史。
长安年间,武后问狄仁杰:“从何处能得到一位奇士使用他?”狄仁杰说:“陛下若求文章、资历,现宰相李峤、苏味道足够了。难道是文士拘泥小节,不足以和他们共成天下大业吗?”武后说:“是的。”狄仁杰说:“荆州长史张柬之虽然年老,却是宰相之才。用他必定为国家尽心竭力。”武后立即召请张柬之任洛州司马。过了一阵,武后又求才,狄仁杰说:“臣曾举荐张柬之,您没用他。”武后说:“提升他了。”狄说:“臣举荐宰相却任司马,这不是用才。”于是张柬之被授官为司刑少卿,迁升秋官侍郎。其后姚崇出任灵武军使,即将启程,武后诏令举荐宫外百官中可任宰相的人,姚崇说:“张柬之深沉稳重,有谋略,能决断大事。他已年老, 要赶快任用。”武后当天就召见他, 授官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晋升凤阁侍郎。
“赵禼,字公才,邛州依政人”阅读答案解析及翻译 篇4
晁错者,颖川人也,学申、商刑.名.于轵张恢先所。以文学为太常掌故。错为人峭直刻深。孝文帝时,天下无治《尚.书.》者,独闻济南伏生故秦博士,治《尚书》,年九十余,乃诏太常使人往受之。太常遣错受《尚书》伏生所。还,因上便宜事,以书称说。诏以为太子舍人。以其辩得幸太子,太子家号曰“智囊”。数上书孝.文.时,言削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书数十上,孝文不听,然奇其材,迁为中大夫。当是时,太子善错计策,袁盎诸大功臣多不好错。
景帝即位,以错为内史。宠幸倾九卿,法令多所更定。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地,收其枝郡。奏上,上令公卿列侯宗室集议,莫敢难。错所更令三十章,诸侯皆喧哗疾晁错。错父闻之,从颍川来,谓错曰:“上初即位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别疏人骨肉人口议多怨公者何也”晁错曰:“固也。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庙不安。”错父曰:“刘氏安矣,而晁氏危矣!”遂饮药死。死十余日,吴楚七国果反,以诛错为名。及窦婴、袁盎进说,上令晁错衣朝衣斩东市。
晁错已死,谒者仆射邓公击吴楚军为将。还,谒见上。上问曰:“道军所来,闻晁错死,吴楚罢不?”邓公曰:“吴王为反数十年矣,发怒削地,以诛错为名,其意非在错也。且臣恐天下之士噤口,不敢复言也!”上曰:“何哉?”邓公曰:“夫晁错患诸侯强大不可制,故请削地以尊京师,万世之利也。计画始行,卒受大戮,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臣窃为陛下不取也。”于是景帝默然良久,曰:“公言善,吾亦恨之。”
(《史记袁盎晁错列传》,有删节)
赞曰:晁错锐于为国远虑,而不见身害。其父睹之,刭于沟渎,亡益救败,不如赵母指括,以全其宗。悲夫!错虽不终,世哀其忠。(《汉书袁盎晁错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上初即位/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别疏人/骨肉人口议多/怨公者/何也
B.上初即位/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别疏人骨肉/人口议多怨公者/何也
C.上初即位/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别疏人/骨肉人口议多/怨公者/何也
D.上初即位/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别疏人骨肉/人口议多怨公者/何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刑名”是指战国时以商鞅、申不害为代表的法家学派。主张循名责实,慎赏明罚。后人称为“刑名之学”,亦省作“刑名”。
B.《尚书》,又称《书》或《书经》,是中国第一部古典文集和最早的历史文献,它是儒家经典之一,尚即上,《尚书》就是“上古的书”。
C.“孝文”是指汉文帝,“孝文”是他的庙号。汉代因为倡导以孝治天下,所有皇帝的庙号中都有个孝字,如孝惠、孝文、孝武等。
D.“赵母指括”是指战国时赵括出征,他的母亲上书称儿子虚骄鄙吝,缺乏实际的治军才能,后来赵括兵败,赵母因为上书没有被牵连治罪。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晁错为人严峻,刚直,苛刻,年轻时因善于援引《尚书》上奏而被皇上看重;担任太子属官时进言多不被皇上采用,但太子一直很欣赏他的主张。
B.晁错因要削减诸侯的封地而招致诸侯及大臣们的反对,他的父亲看出晁错身处险境,从颍川赶来劝说,甚至以死相劝,晁错却不为所动。
C.晁错被杀后,邓公带兵作战归来,他认为,吴楚谋反是蓄谋已久的,杀晁错并不能阻止七国之乱,反而让天下之士不敢说真话。
D.在班固看来,晁错削藩,目的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刘氏王朝的统治,是“为国远虑”,是把个人生死置于度外的。
13.把原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还,因上便宜事,以书称说。诏以为太子舍人。(5分)
(2)计画始行,卒受大戮,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臣窃为陛下不取也。
参考答案
10.D
11.C这是谥号,不是庙号。
12.B父亲并不是以死相劝。而是怕受到他的牵连。
13.(1)晁错回来,随即上奏利国利民之事,援引《尚书》来解说。皇帝下诏任命他做太子舍人。(因、便宜事、书、陈说各一分,大意一分)
(2)计划才实施,突然遭受杀身之祸,在朝廷之内堵住了忠臣的嘴,在朝廷之外替诸侯报了仇,我私下认为陛下不该这样做。(计画、卒、杜、窃各一分,大意一分)
参考译文:
晁错是颍川人,他曾经在轵地张恢先那里学习过申不害、商鞅的刑名之法,凭着文学才能担任太常掌故,他为人严峻刚直苛刻。汉文帝时,天下没有研习《尚书》的人,唯独听说济南人伏生是先前秦朝的博士,研习《尚书》,已经九十多岁。于是诏令太常派人前往受其学业,太常派晁错到伏生那里去学习《尚书》。回来,随即上奏利国利民之事,援引《尚书》来解说。皇帝下诏任命他做太子舍人。因为能言善辩得宠于太子,太子家叫他“智囊”。在孝文帝时,晁错屡次上书,陈说消除诸侯权势之事,以及法令中尚需改进之处,奏书上了几十次,孝文帝不听,然而认为他是个奇才,升职为中大夫。当时,太子认为晁错的计策好,袁盎等大功臣大多不喜欢晁错。
汉景帝即位,让晁错任内史。备受宠信,超过了九卿,许多法令都(按照晁错的.意见)更改修定。晁错升任御史大夫(以后),呈请(查究)诸侯的罪过,削减他们旁系亲属的封地,收回他们的近旁诸郡。奏疏上报,皇上让王公大臣们集中讨论,没有人敢非难。晁错所更改的法令有三十章之多,诸侯一片哗然,都痛恨晁错。晁错的父亲得知此事,从颍川赶来,对晁错说:“皇上刚即位,你当权处理政务,侵害剥夺诸侯利益,疏远人家骨肉之情,人们议论纷纷很多埋怨你的,你为的是什么呢?”晁错说:“本该如此。不这样做,天子不得尊崇,王室不得安宁。”晁错的父亲说:“刘家安宁了,可是晁家就危险了。”于是喝毒药自杀了。死了十余天,吴国楚国等七个诸侯国果然以诛杀晁错为名造反了,等到袁盎、窦婴进言劝说,皇上便诏令晁错穿着朝服在东市被处斩。
“赵禼,字公才,邛州依政人”阅读答案解析及翻译 篇5
孙君小传
[清]秦湘业
孙君名慧良,自号纳琴,世居无锡,析县为金匮人。父尔纯生子三,君其季。幼颖悟,读书十数行下,于汉、魏以降诗学源流罔不探讨有得。其时吴江赵艮甫流寓于锡,以诗鸣当代。君窃慕效之几方驾,赵亦订为忘年交。高才生以诗赋有闻者,类工应制体,君弗之善。尤厌弃举子业。故年二十四始游于庠,亦不数数应秋闱试。
故滑稽,好狎侮人,人畏其口,弗敢近。君乃慨然出游,依从叔文靖公于闽。文靖爱其才,厚资膏火,而颇束缚之,弗任以事。君忽忽不乐,竟返里。后乃游汴、游燕,以记室为诸侯上客。然脩脯入手辄尽,贫如故。
道光末年,余尝遇之京师,旋别去,不相闻,而其家人亦罕得其音耗也。同治四年九月,忽挈妇航海归。时邑经兵燹,室庐荡然,亲故零落殆尽,乃僦屋城隅以居。五年春,予权浙江运使,因招君游杭。见其形容憔悴,意气败丧,诗亦渐颓唐,无复往时精诣矣。是秋,余丁母忧去官。君不欲他就,亦返。自此不再出,益穷困无聊。越五年而卒,年六十有八。
余齿少君十余岁,弱冠闻其名,以素册乞书,君为录《闽游草》数十首。写景言情辄与少陵、东坡颉颃,行楷亦得苏法。余藏诸箧笥数十年,乱中失去。迨君身后求遗稿,不可得。余友华君翼纶,其甥也,近始搜得君诗二首,曰《余生草》,晚年之作曰《簏中草》。早年之作皆不如中年之工,惜乎其胥付灰烬有若重厄之者。然古来诗人湮没何限?君有贤甥搜罗掇拾,将授之梓,以永其传,岂非厚幸也夫?
6.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C,权:暂代官职,执掌。
A. 父尔纯生子三,君其季
季:排行最后
B. 而其家人亦罕得其音耗也
耗:消息
C. 予权浙江运使
权:谋划
D. 迨君身后求遗稿
迨:等到
7.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孙君年少时聪慧过人,仰慕赵艮甫的诗才并仿效他的诗,水平与赵诗不相上下。
B. 孙君的堂叔爱惜孙君的才华,资助他求学的费用,对他的管束也很严格。
C. 孙君为作者抄录的《闽游草》中的诗,写景言情中流露出对杜甫、苏轼的轻慢。
D. 孙君在离世以后还有人搜集他的诗作并付梓流传,作者认为这是非常幸运的。
7.C,“颉颃”非轻慢,是抗衡的意思,可依据上下文推断出。
8.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高才生以诗赋有闻者,类工应制体,君弗之善。(5分)
译文:凭着诗赋闻名的才能高超之人,大都善于写应制体诗,孙君认为这种诗不好。(高才,1分;定语句式“高才生以诗赋有闻者”,1分;类,1分;工,1分;“弗之善”,1分)
(2)时邑经兵燹,室庐荡然,亲故零落殆尽,乃僦屋城隅以居。(4分)
译文:当时无锡城经过战乱破坏,屋舍没了,亲戚朋友几乎全没了,孙君就在城角租房居住。(兵燹,1分;亲故,1分;僦,1分;句式“僦屋城隅”1分。)
9. 从少年到中年,孙慧良的性格产生了怎样的变化?(4分)
答:年青(少年)时心高气傲(对应制诗不以为然),率性而为(厌举子业,入学也不以乡试为重,好狎侮人,人们疏远他,慨然出游,脩脯入手辄尽)(“率性而为”也可用“倔强任性”替代);中年后甘于平庸、不复抱负。(前后各2分)
参考译文
孙君名慧良,自号纳琴,无锡县分出了金匮县后,孙君就成了金匮县人。他的父亲孙尔纯生了三个儿子,孙君是其中最小的一个。孙君年少的`时候聪慧过人,读书一目十行,对汉、魏以后诗的源流无不探讨有得。那时吴江人赵艮甫迁居到无锡,凭着诗歌在当时颇有声名。孙君私下仰慕他,仿效他作诗,几乎和赵艮甫不相上下,赵艮甫也视孙君为忘年之交的朋友。一生凭着诗歌辞赋获得声名的才能高超之人,大都善于写应制诗,孙君认为这种诗不好。他尤其厌恶、嫌弃科举应试之业。所以二十四岁时才到学校学习,对参加科举乡试也并不迫切。
最初,孙君言语诙谐,喜欢戏弄别人,人们畏惧他的口才,不敢亲近他。于是他慨然外出游历,到福建投靠堂叔文靖公。孙文靖爱惜他的才华,多多地资助他求学的费用,却很约束他,不任用他做事。孙君感到失意,闷闷不乐,最终回到故里。后来游历汴、燕等地(河南河北地区),凭着秘书的身份做地方大员的幕僚。然而薪金一到手就用完,孙君还是像原来一样贫穷。
道光末年,我曾经在京城碰到他,不久他就告别离开,我再没听到他的消息,他的家人也很少有他的音信。同治四年九月,孙君带着妻子从海上归来。当时无锡城经过战乱破坏,房屋没了,亲戚朋友几乎全没了,孙君就在城角租房居住。同治五年春,我暂时代理浙江盐运使之职,乘机让孙君到杭州来。见他形体容貌枯槁黄瘦,气概衰减,志向丧失,诗歌之气也渐渐萎靡不振,不再有旧时的精到之功。这年秋天,我为死去的母亲守丧,辞掉了官职。孙君不想投靠其他人,也返回了无锡。从此不再出来做事,更加处境艰难,无所依赖。过了五年,孙君亡故,年纪六十八岁。娶妻(妻室有)王氏、李氏,儿子有两个。
“赵禼,字公才,邛州依政人”阅读答案解析及翻译 篇6
杜景俭,少举明经,累除殿中侍御史。出为益州录事参军。时隆州司马房嗣业除益州司马,除书未到,即欲视事,又鞭笞僚吏,将以,景俭谓曰:“公虽受命为此州司马,而州司未受命也。何藉数日之禄,而不待九重之旨,即欲视事,不亦急耶?”嗣业益怒。景俭又曰:“公今持咫尺之制,真伪未知,即欲揽一州之权,谁敢相保?扬州之祸,非此类耶。”乃叱左右各令罢散,嗣业惭赧而止。俄有制除嗣业荆州司马,竟不如志,人吏为之语曰:“录事意,与天通,益州司马折威风。”景俭由是稍知名。入为司宾主簿,转司刑丞。天授中,与徐有功、来俊臣、侯思止专理制狱,时人称云:“遇徐、杜者必生,遇来、侯者必死。”累迁洛州司马。寻转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则天尝以季秋内出梨花一枝示宰臣曰:“是何祥也?”诸宰臣曰:“陛下德及草木,故能秋木再花,虽周文德及行苇,无以过也。”景俭独曰:“谨按《洪范五行传》:‘阴阳不相夺伦,渎之即为灾。’又《春秋》云:‘冬无愆阳,夏无伏阴,春无凄风,秋无苦雨。’今已秋矣,草木黄落,而忽生此花,渎阴阳也。臣虑陛下布教施令,有亏礼典。又臣等忝为宰臣助天理物理而不和臣之罪也于是再拜谢罪则天曰卿真宰相也延载初,为凤阁侍郎周允元奏景俭党于李昭德,左迁秦州刺史。后累除司刑卿。圣历二年,复拜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时契丹入寇,河北诸州多陷贼中。及事定,河内王武懿宗将尽论其罪。景俭以为皆是驱逼,非其本心,请悉原之。则天竟从景俭议。岁余,转秋官尚书。坐漏泄禁中语,左授司刑少卿,出为并州长史。道病卒,赠相州刺史。
(节选自《旧唐书杜景俭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又臣等忝为宰臣助天/理物理而不和/臣之罪也/于是再拜谢罪/则天曰/卿真宰相也/
B.又臣等忝为宰/臣助天理物/理而不和/臣之罪也/于是再拜/谢罪则天曰/卿真宰相也/
C.又臣等忝为宰臣/助天理物/理而不和/臣之罪也/于是再拜谢罪/则天曰/卿真宰相也/
D.又臣等忝为宰臣/助天理物理而不和/臣之罪也/于是再拜/谢罪则天曰/卿真宰相也/
10.C(又臣等忝为宰臣,助天理物,理而不和,臣之罪也。于是再拜谢罪。则天曰:“卿真宰相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在中国古代,九为阳数的极数,即单数中最大的数,于是多用“九”这一数字来附会帝王,与帝王有关的事物也多与九有关。帝王之位称“九五”。
B.上古时长度单位产生很早,例如寸、咫、尺、丈、寻、常、豆、仞等都是长度单位。在周制中,八寸为咫,十寸为尺。
C.“季秋”,秋季的最后一个月,即农历九月;在古代,一年分为四个季节,每个季节各占三个月,这三个月依次用“孟、仲、季”来表示。
D.“忝”为谦辞,表示谦逊的态度,用于自称。常见的谦称有鄙、敝、卑、窃、臣、仆等;常见的 敬辞有台甫、尊、令、贤、仁等。
11.B(豆是容量单位。)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杜景俭从政谨慎。房嗣业在诏令未正式下来之前,就想大权独揽,景俭首先是劝说,劝说未果,于是叱散左右以防祸事发生。
B.杜景俭正直而不趋炎附势。武则天曾拿出梨花来问宰臣是何种祥瑞之兆,只有景俭认为不是祥瑞,提醒武则天可能是政令有失,得到武则天赞扬。
C.杜景俭敢于为他人请命。外族入侵,国土沦丧,驻守将领都受到牵连将要获罪。景俭认为他们是形势所迫,应该得到宽宥,所幸建议被采纳。
D.杜景俭怀公正悲悯之心。天授中,他与徐有功、来俊臣、侯思止专门审断钦犯案件的时候,人们传言称遇到景俭审案,则可以活下来。
12.C(不是将领们将要获罪,而是沦陷地的百姓将要获罪。)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公今持咫尺之制,真伪未知,即欲揽一州之权,谁敢相保?扬州之祸,非此类耶。
(2)俄有制除嗣业荆州司马,竟不如志,人吏为之语曰:“录事意,与天通,益州司马折威风。”
答案:(1)您现在拿着小小的诏书,真假未知,就想揽一州之权,哪个能担保(没有变数)呢?扬州之祸,不是这一样的情况吗?(咫尺:小小的。相保:保证。非……耶:不是……吗?三个点各1分,句意2分)
(2)不久有诏书授予房嗣业荆州司马一职,(原来的想法)竟然未如愿。益州的百姓和官吏因此说:“录事的心意(想法)与天通,益州司马折威风。”(俄:不久。人吏:百姓和官吏。意:想法,心意。三个点各1分,句意2分)
译文
“赵禼,字公才,邛州依政人”阅读答案解析及翻译 篇7
郑善果,郑州荥泽人也。祖孝穆,西魏少司空、岐州刺史。父诚,周大将军、开封县公。大象初,讨尉迟迥,力战遇害。善果年九岁,以父死王事,诏令袭其官爵。家人以其婴孺,弗之告也,受册悲恸,擗踊不能胜,观者莫不为之流涕。
隋开皇初,改封武德郡公,拜沂州刺史。大业中,累转鲁郡太守。善果笃慎,事亲至孝。母崔氏,贤明晓于政道,每善果理务,崔氏尝于阁内听之。闻其剖断合理,归则大悦;若处事不允,母则不与之言,善果伏于床前,终日不敢食。崔氏谓之曰:“吾非怒汝,反愧汝家耳。汝先君在官清恪,未尝问私,以身徇国,继之以死。吾亦望汝继父之心。自童子承袭茅土,今位至方伯,岂汝身能致之耶?安可不思此事而妄加嗔怒?内则坠尔家风,或亡官爵;外则亏天子之法,以取罪戾..。吾寡妇也,有慈无威,使汝不知教训,以负清忠之业,吾死之日,亦何面以事汝先君乎!”善果由此遂励己为清吏,所在有政绩,百姓怀之。
及朝京师,炀帝以其居官俭约,莅政严明,与武威太守樊子盖为天下第一,各赏物千段,黄金百两,再迁大理卿。后突厥围炀帝于雁门,以守御功,拜右光禄大夫。从幸江都。宇文化及弑逆,署为民部尚书,随化及至辽城。
淮安王神通围化及,善果为化及守御督战,为流矢所中。及神通退还,窦建德进军克之。建德将王琮获善果,诮之曰:“公隋室大臣也,自尊夫人亡后而清称益衰,又忠臣子,奈何为弑君之贼殉命苦战而伤痍若此?”善果深愧赧,欲自杀,伪中书令宋正本驰往救止之。建德又不为之礼,乃奔相州。淮安王神通送于京师,高祖遇之甚厚,拜太子左庶子,检校内史侍郎,封荥阳郡公。
善果在东宫,数进忠言,多所匡谏。未几,检校大理卿,兼民部尚书。正身奉法,甚有善绩。寻坐事免。及山东平,持节为招抚大使,坐选举不平除名。后历礼部、刑部二尚书。贞观元年,出为岐州刺史,复以公事免。三年,起为江州刺史,卒。
【摘自《旧唐书》六十二卷】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擗踊不能胜捶胸顿足
B.岂汝身能致之耶导致
C.外则亏天子之法,以取罪戾罪过
D.高祖遇.之甚厚对待、相待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能表现郑善果至孝的一组是(3分)
①受册悲恸,擗踊不能胜②善果伏于床前,终日不敢食③善果由此遂励己为清吏
④善果深愧赧,欲自杀⑤每善果理务,崔氏尝于阁内听之⑥数进忠言,多所匡谏
A.①②③
B.②④⑤
C.①③⑥
D.③④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郑善果为官期间勤俭节约,掌管政事严肃公正、赏罚分明,曾与武威太守樊子盖在官吏考核中,并列第一,受到皇帝的赏赐。
B.郑善果事亲至孝,母亲希望他像其父亲一样廉洁谨慎,从此他就勉励自己去做清官。
C.郑善果曾两次做防守、防御,第一次为炀帝,打了胜仗,第二次为宇文化及,受了伤,后来打了败仗,自己也被俘。
D.唐高祖对待郑善果非常厚爱,让他在东宫任职,郑善果也多次进献匡正谏诤的忠言。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闻其剖断合理,归则大悦;若处事不允,母则不与之言,善果伏于床前,终日不敢食。
(2)公隋室大臣也,自尊夫人亡后而清称益衰,又忠臣子,奈何为弑君之贼殉命苦战而伤痍若此?
参考答案
4.B致:得到、获得
5.A⑤⑥不能
6.A.“郑善果为官期间勤俭节约”错,可自从您的母亲去世之后你的清廉的名声就日益衰减
7.(1)如果听到郑善果剖析判断的合乎情理,善果回来后母亲就很高兴;假若处理的不公平,她就不和儿子说话,善果就趴在母亲床前,一天都不敢吃饭。
(2)你是隋朝的大臣,可自从您的母亲去世之后,你的清廉的名声日益衰减,况且你又是忠臣的后代,为什么要替杀害国君的贼子拼死苦战还受这样的重伤呢?
参考译文:
郑善果是郑州荥泽人也。祖父郑孝穆,官至西魏少司空、岐州刺史。父亲郑诚,曾做过北周大将军、开封县公。大象初年,讨伐尉迟迥,拼力征战遇害身亡。善果刚刚九岁,因为父亲是为朝廷的事情战死的,所以朝廷下令让他继承父亲的爵位为开封县公。家人因为他还是小孩子,没有告诉他这件事,等到被册封的时候他不停地捶胸顿足,哀痛之极。围观的人没有不流泪的.。
隋朝开皇初年,又被升任武德郡公,担任沂州刺史。大业年间,多次调任做鲁郡太守。郑善果忠诚谨慎,侍奉母亲非常孝顺。他的母亲崔氏为人贤明,懂得处理地方事务的方法。善果每次处理政务,她都在官署旁边的小门里偷听。如果听到郑善果剖析判断的合乎情理,善果回来后母亲就很高兴;假若处理的不公平,她就不和儿子说话,善果就趴在母亲床前,一天都不敢吃饭。崔氏对他说:“我不是生你的气,而是感到愧对你们郑家罢了。你的父亲为官廉洁谨慎,不曾有过私心,以身殉国,继之以死。我也希望你符合这种心志。你幼年时候就承袭了你父亲分封的土地,如今官位做到刺史和太守,难道这是你自身的功劳所能达到的吗?你不想想这事,却常常随便发怒。对内败坏了你们家的家风,甚至或失去公爵爵位,对外则损害了天下的法则而自取罪过。我只是一个寡妇罢了,只有慈爱却没有威严,使你不知道教导训戒,怎么可以担负忠臣留下的事业呢?我死了以后又有什么面目在地下去见你的父亲呢?”善果从此就勉励自己去做清官,所在的地方都有很好的政绩,老百姓都怀念他。
等到他到京城朝见皇帝时,炀帝认为他为官有节制,掌管政事严肃公正、赏罚分明,与武威太守樊子盖在官吏考核中,并列第一,隋炀帝赏赐他黄金百两、物品千段。升任大理卿。后突厥在雁门围困炀帝,围解后,因为防守、防御的功劳,授右光禄大夫。跟从炀帝游江都。等到宇文化及杀害炀帝的时候,让他代理民部尚书,跟随宇文化及等到辽城。
淮安王李神通围困宇文化及,善果替化及防守防御督促战事,被流矢射伤。等到神通退兵回去,窦建德带领军队打败了善果。建德的将领王琮抓获善果,讥笑他说:“你是隋朝的大臣,可自从您的母亲去世之后你的清廉的名声就日益衰减,而且你又是忠臣的后代,为什么要替杀害国君的贼子拼死苦战还受这样的重伤呢?”善果深感羞愧汗颜,想自杀,伪中书令宋正本前往阻止救下了他。但建德没有对他以礼相待,于是逃到了相州。淮安王李神通将他送到京城,唐高祖对待他非常厚爱。任命他为太子左庶子,检校内史侍郎,封为荥阳郡公。
【“赵禼,字公才,邛州依政人”阅读答案解析及翻译】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