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高考语文选择题

2024-09-25

江苏高考语文选择题(通用10篇)

江苏高考语文选择题 篇1

2014江苏高考英语试卷

21.history cannot be changed.A.thoughB.asC.sinceD.unless

22.The book has helped me greatly in my daily communication, especially at a good impression is a must.A.whichB.whenC.asD.where

23.---How much do you know about the Youth Olympic Games to be held in Nanjing? A.coverB.will coverC.have coveredD.covered

24..A.in placeB.in orderC.in shapeD.in fashion

25.Top graduates from universities are ______ by major companies.A.chasedB.registeredC.offeredD.compensate

26.---What a mess!You are always so lazy!

---I’A.howB.whatC.thatD.who

27.She was put under house arrest two years ago but remained powerful in the last year’s election.A.symbolB.portraitC.identityD.statue

28.The idea “happiness”, , will not sit still for easy definition.A.to be rigidB.to be sureC.to be perfectD.to be fair

29.A.being givenB.having givenC.to be givenD.having been given

30.---Dad, I don’t think he is the right sort of person for the job.---I see.I’ll go right away and.A.pay him back B.pay him offC.put him awayD.put him off

31.It was sad to me that they, so poor themselves, A.mightB.wouldC.shouldD.could

32.I can’t see you on Sunday.I’ll be occupied.A.alsoB.justC.neverthelessD.otherwise

33.Legend has it that the origin of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is to the soul of Qu Yuan.A.rememberB.remindC.recoverD.recall

34.Good families are much to all their members, but to none.A.somethingB.anythingC.everythingD.nothing

35.---!Somebody has left the lab door open.---Don’t look at me

A.Dear meB.Hi, thereC.Thank goodnessD.Come on

作文。

When we read newspaper, we often come across such English words as “AIDS” and “PK”.When we watch TV, we frequently hear words words like “NBA” or “PM2.5″.When we speak, we automatically use words like”OUT” or “Bye-bye”.English words and expressions like these are getting popular.They have already become part of our daily language.And 239 English words

have been included in the latest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Chinese.The inclusion has started a heated discussion.A group of scholars signed a letter of complaint over the inclusion of these English words, which, they think, goes against Chinese language policies.They not only worry that Chinese is borrowing an increasing number of English words but are also concerned that the inclusion may hurt the dignity of the Chinese language.However, others are in favor of the inclusion because it is hard to say whether it will threaten the Chinese language.They believe the selection is mostly a result of their function and use in daily life.[写作内容]

1.用约30个单词写出上文概要;

2.用约120个单词发表你的观点,内容包括:

(1)支持或反对汉语词典收录英语词汇;

(2)用2-3个理由或论据支撑你的观点。

[写作要求]

1.可以支持文中任一观点,但必须提供理由或论据;

2.阐述观点或提供论据时,不能直接引用原文语句;

3.作文中不能出现真实姓名和学校名称;

4.不必写标题。

[评分标准]

内容完整,语言规范,语篇连贯,词数适当。

江苏高考语文选择题 篇2

“市民法亦称公民法, 是罗马国家早期的法律……罗马法采用属人主义而非属地主义, 就是说凡是罗马公民均受法律的保护, 而不论其居住地区如何。”据此判断, 建国之初 (公元前5世纪早期以前) 的罗马

A.公民在外邦活动时受公民法保护

B.公民在外邦活动时受万民法保护

C.公民在本邦活动时受成文法保护

D.居民在本邦活动都受公民法保护

不难看出, 这道试题主要考查了古罗马法中公民法的内涵。从题干“凡是罗马公民均受法律的保护, 而不论其居住地区如何”和时间公元前5世纪早期以前判断选择A选项。这道题考查较为基础。

对于罗马公民法和万民法, 在学习当中, 每每总有学生提出疑问:3世纪, 帝国范围内自由民内部公民与非公民的区别不复存在, 万民法成为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是不是万民法在3世纪才出现的?

首先, 我们来了解下罗马公民法。通过课本的学习, 我们知道, 在公元前5世纪中期, 由于平民的斗争, 出现了第一部成文法。由于法律条文被刻在十二块铜牌上而且被树立在罗马广场上公布于众, 故被称为“十二铜表法”。“十二铜表法”将以前的各项习惯法已明确的文字撰写下来, 编撰成文, 使量刑定罪有了标准, 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随意解释法律的权利。不过我们要注意的是, 当时这部法律只适用于罗马公民, 主要用于调整罗马公民关系, 故而被称为“公民法”或“市民法”, 需要注意的是居住在罗马的外邦人是不能得到公民法的保护。

在理清了罗马公民法, 我们再来了解下罗马万民法。课本上不是说到了3世纪, 帝国范围内自由民内部公民与非公民的区别不复存在, 万民法成为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是不是万民法在3世纪才出现的?

什么是罗马万民法?罗马万民法是罗马统治“各民族共有的法律”, 是在罗马公民法也就是市民法之后, 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主要是用来调整罗马公民和外邦人之间以及外邦人和外邦人之间法律关系的这样的一种法律。

(摘自人教版必修一第 27 页插图)

那么, 罗马万民法究竟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通过课本的学习, 我们都清楚:从罗马共和国时期开始, 罗马就不断对外扩张, 先后征服意大利, 欧洲大部分地区, 中东、北非等地区。随着被征服地区的居民日益增多, 适应被征服地区的自由民的“万民法”应运而生。万民法出现在公元前4至前3世纪。当时万民法对罗马公民和被征服地区的自由民都可以使用, 它比公民法更加灵活、更加完备。

后来, 随着罗马帝国的不断扩展, 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不断激化, 同时罗马帝国范围内的经济联系加强, 带来了经济纠纷不断, 这对罗马帝国的统治构成了威胁。在公元212年, 罗马帝国皇帝卡拉卡拉颁布安扥尼努斯敕令, 凡是罗马帝国出身自由的人都被给予完整的罗马公民权, 这样“公民法”和“万民法”则不再有区别。至此, 万民法成为适用于罗马帝国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

参考文献

[1]彭梵得《罗马法教科书》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版

[2]罗马法提要.周枏.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江苏高考语文选择题 篇3

近几年各地高考语文试卷中江苏区域文化资源表览

一、江苏地域文化资源在各地高考试题中出现的特点

(一)数量不均。近五年来,江苏区域文化资源在部分高考试题中有出现,其中2009年最多,有5个省份5道题目关涉,最少的2011、2012年,没有出现与江苏区域文化资源有关的试题。

(二)题型多样。从题型上看,关涉地域文化资源题的题型几乎覆盖了高考所有题型,从语言知识运用到文言文阅读到诗歌鉴赏以及现代文阅读,直至作文题,其中,以诗歌鉴赏题居多,诗歌鉴赏题中,多以江苏地点为诗歌写作地,诗歌内容带有浓厚的江苏地域文化特色。

(三)影响较大。从横向看,尽管只考查全国部分省份近五年的试题,就已经出现较多的以江苏区域文化资源作为考题的省份与题目,其中尤以对江苏籍作家的成长追问与评价(如2013辽宁卷对于吴良镛、2009年福建卷对于钱钟书的记述)或对江苏文化的思考(如2009年北京卷《昆曲》)居多;从纵向看,江苏将本地区域文化在高考试题中出现有7年,介绍本地的文化现象、文化名人。如2009年《书沈通明事》,是江苏籍的作家写江苏籍的文化名人,2008年江苏籍作家汪曾祺的《侯银匠》讲述了苏北里下河地区的人和事,风俗和人情。从分值来看,以江苏区域文化资源为题的试题分值较大,无论是诗歌鉴赏还是现代文阅读均在10分以上。所以,从整体看来,江苏区域文化资源在全国高考试题中具有一定的影响。

二、高考试题中江苏地域文化价值取向的原因追溯

在江苏地域范围内,特殊历史原因与地理环境构成都是文学资源丰富并被高考试题关注的原因。

(一)特殊的区域特征孕育了清明灵秀的区域文化

区域文化总是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发展的,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影响文化发展水平。江苏苏南经济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泰伯到了吴地,从春秋时期的陶朱公到明代的沈万三,从明朝的资本主义经济萌芽到民国的荣氏兄弟,再到现在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的实现,两千多年来,苏南经济从未停止过发展的脚步,很少受到战乱的影响。近代津浦铁路的通车,海运经济的活跃更加促使苏南经济快速发展。在富庶之地、鱼米之乡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吴文化,吴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对外吸收和融合。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发达的经济使得苏南文化在全国占有一席重要的位置,并独树一帜。以科举考试为例,苏州在“清代考取的科举状元占全国状元总数的四分之一”。这与苏南优越的地理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江苏北部经济随着京杭运河的南北贯通以及运河经济的发展繁荣,沿线的山阳(淮安)、扬州逐渐兴盛起来。淮安成为全国重要的漕运枢纽,扬州成为全国重要盐业集散中心,淮扬一代,商贾云集,日贸斗金。随着运河经济的繁荣,南船北马的淮安、春风十里的扬州成为文人墨客汇聚的场所,淮扬文化在这一时期取代了前期在徐州形成的楚汉文化,成为江淮文化的中心。扬州的盐商深得儒家文化的真传,经济富裕之后,他们建造园林,刊印典籍,收藏字画,使扬州的出版业兴盛起来。明清四大小说之一的《西游记》、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的《老残游记》都诞生在淮扬文化的淮安,中国八大菜系的淮扬菜也源自于此。淮扬文化的兴盛、发展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文化沉淀都有一定的关系。

优越的地理条件融合了优越的历史机遇,使得江苏南北的经济都得到迅速的发展,再加上本地区历史积淀、文化传承,山明水秀、人杰地灵,形成江苏特有的清明灵秀区域文化。

(二)丰厚的文化底蕴培养了博采俊逸的文人群体

国家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中,江苏先后有九座城市入围:南京、苏州、扬州、淮安、徐州、常熟、镇江、无锡和南通,基本覆盖了省辖市,由此可见,江苏历史文化资源覆盖之广,根基之深。

江苏境内多山水名胜,古老运河贯穿南北,长江横穿东西,域内山水兼江河湖海之美,西施范蠡功成名就后的太湖;碧波万顷洪泽湖,淹没了水母娘娘的泗州城;扬州的瘦西湖,留下乾隆皇帝江南驻足的印记;镇江“天下第一泉”中泠泉刀光剑影,无锡“天下第二泉”二泉印月;久负盛名南京钟山,自古文人多登临的镇江北固山;骆宾王的南通狼山;范仲淹的苏州天平山,齐天大圣的连云港的花果山。这些带有浓厚的区域文化色彩的自然与人文景观,为文人墨客探奇揽胜、寻幽怀古、吟啸唱和提供了绝佳的去处。不仅如此,曾经作为都城的南京、苏州、徐州以及商业繁华的扬州还是当时文人文化交流以及后世文人怀古伤今的所在。南京十里秦淮的每一个夜晚,姑苏寒山寺的钟声,扬州文昌阁的评弹都扣动着每一位文人的心弦,这些积淀成丰厚的文化底蕴。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钟灵毓秀。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江苏水土孕育了博采俊逸的文人群体,自汉代开始,淮安人枚乘就开创了汉赋;两晋南北朝时期,陆机、刘勰、萧统、刘义庆在文学领域又留下了深刻的印痕;唐宋时期的韦应物、张籍、陆龟蒙、范仲淹、范成大、秦观等一批在诗坛上赫赫有名的大家更是增添了风韵;到了明清时期,曹雪芹、归有光、冯梦龙、吴承恩,领跑中国文坛,江苏籍的作家声威大震;近现代时期的叶圣陶、朱自清、钱钟书、徐悲鸿、李可染、梅兰芳在各自的领域独树一帜。

江苏境内的南京、苏州、徐州等地曾作为国家或者诸侯国的国都,扬州、淮安等运河城市的一度繁华,更是吸引了大量的文人墨客来到江苏,留下了丰富多彩的诗篇。

(三)关注人文的价值取向选择了江苏的文化资源

随着分省命题的深入推进,人文价值取向逐渐引起各地命题者的重视。语文是最能干涉心灵的学科,它之所以深入人的心灵,就在于它对文化意义的追寻,就在于它将人文性的体悟作为文字体悟的一部分。高考,无疑将语文人文性的体悟上升为人文性的考查。

对传统文化的回归、对高尚人格的追求是高考对人文价值的一种自觉贴近。2009年福建卷《寂静钱钟书》中写到清华学子默默祭奠钱先生的场面,然后说:“我们往往只惊叹他‘这个脑袋是怎么长的,却总是忘了去关注他两耳不闻喧嚣事的用心苦读,以及恪守完整人格的刚毅卓绝。”钱钟书是高尚人格的典范,在这样一个浮躁的年代里,人人往往惊叹他卓越的成绩而鲜有人关注和忍受他耐得寂寞的付出、沉静于研究的淡泊。

正是因为高考语文命题关注人文价值,使得江苏境内的文化资源得以进入高考命题者的视野,江苏籍的文人或者在江苏生活过的才子们,他们在宦海沉浮的颠簸坎坷中,在各地游走,或身居高位,或默默无闻,消失在人们文化视野之中,但是这块滋润其灵魂、哺育其成长的区域文化深深地留在他们心底,感慨之余,他们的诗词作品往往带有明显的江苏文化气息。这么一群优秀的文人群体留下的作品数量是可观的,质量是上乘的,价值是深远的,正是因为有这样一大批深受江苏文化哺育的杰出作家群体,他们创作的作品一直到今天仍散发出强烈的感染力。在反复流转传唱的过程中,使得江苏文化体现出无穷的魅力,在长远的时间和广阔的区域范围内产生巨大影响,得到了各省高考语文试卷命题者的青睐。

江苏语文!2010高考原题! 篇4

语 文

科学家在喀斯特地貌的研究中,发现了一个复杂的碳链式反应。当水流从空气中“大口吮吸”二氧化碳并侵蚀石灰岩时,持续不断的吸碳过程就开始了。接着,在岩石表面自由流淌的酸性水流携带着大量碳酸氢根,随着自然界的水循环转辗奔向江河湖海。此时,浮游植物体内的“食物加工厂”在急切地“找米下锅”,它们惊喜地发现,只要分泌一种叫做“碳酸酐酶”的催化剂,对水中的碳酸氢根“略施魔法”,等待加工的“米”——二氧化碳,就唾手可得。最终,光合作用将大量随波逐流的碳转化成有机碳,封存与水生植物体内。4.2010年上海世博会丹麦国家馆,有一尊“小美人鱼”铜像。(5分)

七彩教育网 全国最新初中、高中试卷、课件、教案等教学资源免费下载

下载自腾讯高考 http://gaokao.qq.com/(1)“小美人鱼”故事出自哪位作家的哪篇作品?(2)请以“小美人鱼”口吻,写一段不超过30个字的话,表达对上海世博会的祝愿或赞美

二、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南阳县君谢氏墓志铭

欧阳修

庆历四年秋,予友宛陵梅圣俞来自吴兴,出其哭内之诗而悲曰:“吾妻谢氏亡矣。”丐我以铭而葬焉。予未暇作。

居一岁中,书七八至,未尝不以谢氏铭为言,且曰:“吾妻故太子宾客讳涛之女、希深之妹也。希深父子为时闻人,而世显荣。谢氏生于盛族,年二十以归吾,凡十七年而卒。卒之夕,敛以嫁时之衣,甚矣吾贫可知也。然谢氏怡然处之。治其家,有常法,其饮食器皿,虽不及丰侈,而必精以旨;其衣无故新,而浣濯缝纫必洁以完;所至官舍虽卑陋,而庭宇洒扫必肃以严;其平居语言容止,必怡以和。吾穷于世久矣,其出而幸与贤士大夫游而乐,入则见吾妻之怡怡而忘其忧。使吾不以富贵贫贱累其心者,抑吾妻之助也。吾尝与士大夫语,谢氏多从户屏窃听之,间则尽能商榷其人才能贤否,及时事之得失,皆有条理。吾官吴兴,或自外醉而归,必问曰:„今日孰与饮而乐乎?‟闻其贤者也则悦;否,则叹曰:„君所交皆一时贤隽,今与是人饮而欢耶?‟是岁南方旱,仰见飞蝗而叹曰:„今西兵未解,天下重困,盗贼暴起于江淮,而天旱且蝗如此。我为妇人,死而得君葬我,幸矣!‟其所以能安居贫而不困者,其性识明而知道理多类此。呜呼!其生也迫吾之贫,而殁也又无以厚焉,谓惟文字可以著其不朽。且其平生尤知文章为可贵;殁而得此,庶几以慰其魂,且塞予悲。此吾所以请铭于子之勤也。”若此,予忍不铭?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年二十以归吾 归:出嫁

B.其平居语言容止 容止:形貌

七彩教育网 全国最新初中、高中试卷、课件、教案等教学资源免费下载

下载自腾讯高考 http://gaokao.qq.com/ C.谓唯文字可以著其不朽 著:彰显 D.庶几以慰其魂 庶几:希望

6.下列句子中,全部表现梅圣俞夫妇情深的一组是(3分)①出其哭内之诗而悲

②其衣无故新,而浣濯缝纫必洁以完

③入则见吾妻之怡怡而忘其忧

④闻其贤者也则悦

⑤我为妇人,死而得君葬我,幸矣

⑥且其平生尤知文章为可贵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③⑥ D.④⑤⑥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A.梅圣俞在妻子去世以后,请求欧阳修为她写墓志铭,后来在给欧阳修的多封信中,又一再提及此事。

B.谢氏出身名门望族,但安贫乐道,治家有方,并且十分关心丈夫与士大夫的交往,是名副其实的贤内助。

C.西兵进攻江淮地区,随后又相继发生旱灾、蝗灾谢氏仰天长叹,忧心忡忡,可见她关注百姓疾苦。

七彩教育网 全国最新初中、高中试卷、课件、教案等教学资源免费下载

下载自腾讯高考 http://gaokao.qq.com/ D.谢氏秉性明慧,懂得事理,时不时和梅圣俞探讨来访者才能高下,以及世事得失,都能讲得头头是道。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敛以嫁时之衣,甚矣吾贫可知也

(2)使吾不以富贵贫贱累其心者,抑吾妻之助也

(3)君所交皆一时贤隽,今与是人饮而欢耶?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9.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1)找出诗中点明送别季节的词语。由送别季节可以联想到柳永《雨霖铃》中直抒离别之情的哪两个句子?(2分)

(2)

一、二两句诗中“醉别”“江风引雨”表达了惜别深情,请作简要说明。(4分)

(3)

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请作具体分析。(4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不见复关。既见复关,载笑载言。(《诗经.卫风.氓》)

(2)故木受绳则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

七彩教育网 全国最新初中、高中试卷、课件、教案等教学资源免费下载

下载自腾讯高考 http://gaokao.qq.com/(3)诗云:“,半于九十。”此言末路之难也。(《战果策.秦策》)

(4)奇文共欣赏。(陶渊明《移居》)

(5),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李白《蜀道难》)

(6),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高处不胜寒。(苏轼《水调歌头》)

五、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23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1~14题

溜 索

阿 城

一个钟头之前就感闻到这隐隐闷雷,初不在意。雷总不停,才渐渐生疑,懒懒问了一句。首领也只懒懒说是怒江,要过溜索了。不由捏紧了心,准备一睹气贯滇西的怒江,却不料转出山口,依然是闷闷的雷。见前边牛死也不肯再走,心下大惑,就下马向前。行到岸边,抽一口气,腿子抖起来,如牛一般,不敢再往前动半步。

万丈绝壁垂直而下,驮队原来就在这壁顶上。怒江自西北天际亮亮而来,深远似涓涓细流,隐隐喧声腾上来,一派森气。俯望怒江,蓦地心中一颤,再不敢向下看。

首领稳稳坐在马上,笑一笑。那马平时并不觉得雄壮,此时却静立如伟人,晃一晃头,鬃飘起来。牛铃如击在心上,一步一响,驮队向横在峡上的一根索子颤颤移去。那索似有千钧之力,扯住两岸石壁,谁也动弹不得。

领队下马,走到索前,举手敲一敲那索,索一动不动。领队瞟一眼汉子们。一个精瘦短小的汉子站起来,嗖地一下小过去,却发现他腰上还牵一根绳,一端在索头,另一端如带一缕黑烟,弯弯划过峡谷。一只大鹰在瘦小汉子身下十余丈处移来移去,翅膀尖上几根羽毛在风中七彩教育网 全国最新初中、高中试卷、课件、教案等教学资源免费下载

下载自腾讯高考 http://gaokao.qq.com/ 抖。再看时,瘦小汉子已到索子向上弯的地方,悄没声地反着手倒手拔索,横在索下的绳也一抖抖地长出去。语文新高考博客

大家正睁眼望,对岸一个黑点早停在壁上。不一刻,一个长音飘过来,绳子抖了几抖。三条汉子站起来,拍拍屁股,三条汉子一个一个小过去。领队哑声问道:“可还歇?”余下的汉子漫声应道:“不消。”纷纷走到牛队里卸驮子。

牛早卧在地下,两眼哀哀地慢慢眨。两个汉子拽起一条牛,骂着赶到索头。那牛软下去,淌出两滴泪,大眼失了神,皮肉开始抖。汉子们缚了它的四蹄,挂在角框上,又将绳扣住框,发一声喊,猛力一推。牛嘴咧开,叫不出声,皮肉抖得模糊一层,屎尿尽数撒泄。过了索子一多半,那边的汉子们飞快地收绳,牛倒垂着,升到对岸。这边的牛们都哀哀地叫着,汉子们并不理会,仍一头一头推过去。之后是运驮子,就玩一般了。这边的汉子们也一个接一个飞身小过去。

我战战兢兢跨上角框,领队吼一声:“往下看不得,命在天上!”猛一送,只觉耳边生风,僵着脖颈盯住天,倒像俯身看海。自觉慢了一下,急忙伸手在索上向身后拔去。这索由十几股竹皮扭绞而成,磨得赛刀。手划出血来,黏黏的反而抓得紧。手一松开,撕得钻心一疼,不及多想,赶紧倒上去抓住。猛地耳边有人笑:“莫抓住不撒手,看脚底板!”方才觉出已到索头。慎慎地下来,腿子抖得站不住,脚倒像生下来第一遭知道世界上还有土地,亲亲热热跺几下。

猛听得空中一声忽哨,尖得直入脑髓。回身却见领队早已飞到索头,抽身跃下,走到汉子们跟前。

牛们终于又上了驮,铃铛朗郎的响着,似是急急地要离开这里。上得马上,才觉出一身黏汗,风吹得身子抖起来。顺风出一口长气,又觉出闷雷原来一直响着。

(选自《阿城精选集》,有删改)

11.文中画线部分描写了峡谷险峻气势,请分析其表现特色。(5分)12.本文用不少笔墨写牛,这对环境描写和人物描写各有什么作用?(6分)

七彩教育网 全国最新初中、高中试卷、课件、教案等教学资源免费下载

下载自腾讯高考 http://gaokao.qq.com/ 13.文中写领队比较分散,请统观全文,简要分析领队形象。(6分)

14.本文写了驮队飞渡峡谷的故事,请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和作者的情感取向。(6分)

六、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15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7题

谈静

朱光潜

人生乐趣一半得之于活动,也还有一半得之于感受。所谓“感受”是被动的,是容许自然界事物感动我的感官和心灵。眼见颜色,耳闻声音,是感受;见颜色而知其美,闻声音而知其和,也是感受。同一美颜,同一和声,而各个人所见到的美与和的程度又随天资境遇而不同。比方路边有一棵苍松,你只觉得可以砍来造船;我觉得可以让人纳凉;他也许说它很宜于入画,或者说它是高风亮节的象征。反应不同,都由于感受力有强有弱。

世间天才之所以为天才,固然由于具有伟大的创造力,而他的感受力也分外比一般人强烈。比方诗人和美术家,你见不到的东西他能见到,你闻不到的东西他能闻到。麻木不仁的人就不然,你就请伯牙向他弹琴,他也只联想到棉匠弹棉花。感受也可以说是“领略”,不过领略只是感受的一方面。世界上最快活的人不仅是最活动的人,也是最能领略的人。所谓领略,就是能在生活中寻出趣味。

能处处领略到趣味的人决不至于岑寂,也决不至于烦闷。“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是一种绝美的境界。姑且闭目一思索,然后假想这半亩方塘便是你自己的心,你看这首诗比拟人生苦乐多么惬当!一般人的生活干燥,只是因为他们的“半亩方塘”中没有天光云影,没有源头活水来,这源头活水便是领略得的趣味。

领略趣味的能力固然一半由于天资,一半也由于修养。大约静中比较容易见出趣味。物理上有一条定律说:两物不能同时并存于同一空间。这个定律在心理方面也可以说得通。一般人不能感受趣味,大半因为心地太忙,不空所以不灵。所谓“静”,便是指心界的空灵,不是指物界的沉寂,物界永远不沉寂的。心境愈空灵,愈不觉得物界沉寂,或者我还可以进一步说,七彩教育网 全国最新初中、高中试卷、课件、教案等教学资源免费下载

下载自腾讯高考 http://gaokao.qq.com/ 心界愈空灵,也愈不觉得物界喧嘈。习静并不必定要逃空谷,也不必定学佛家静坐参禅。静与闲也不同。许多闲人不必都能领略静中趣味,而能领略静中趣味的人,也不必定要闲。在百忙中,在尘市喧嚷中,偶然丢开一切,悠然遐想,你中便蓦然似有一道灵光闪烁,无穷妙悟便源源而来:“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日本人小林一茶的一首徘句:“不要打哪,苍蝇搓他的手,搓他的脚呢。”懂得这一句诗,就懂得我所谓静趣。

(选自朱光潜《谈美书简.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有删改)

15.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请将正确选项的字母填 答题卡相应题号后的括号内)

A.一个人能否最大程度地见到“美”与“和”,天赋的高低具有决定作用。B.感受是一种被动的过程,也就是领略,它能帮助人们在生活中寻出趣味。C.一个人陷入岑寂和烦闷之中,往往是由于他的心境不够空灵而造成的。D.不同的感受角度决定了有人认为苍松宜于入画,有人认为苍松可以造船。16.文章题目为“谈静”,但最后一段才写到静,请简要说明全文的思路。(6分)17.作者所说的“静趣”的含义是什么?为什么说懂得小林一茶的俳句就懂得“静趣”了?(6分)

七、作文题(70分)

18.绿色,生机勃勃,赏心悦目。绿色,与生命、生态密切相连。今天,绿色成为崭新的生活理念,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

请以“绿色生活”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江苏语文高考优秀作文 篇5

曩者,楚之屈原,不为世所容,行吟泽畔,游于江潭,偶遇渔父。渔父语之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f其r?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屈原不为所动,怀石赴汨罗。倘屈原以皓皓之白融于濯淖污泥之中,相机而动,庶几有所成也。春秋叔孙豹云:“‘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屈原之烈为世敬仰,然以命搏,窃深以为恨也,孰与立德、立功、立言于生前?《西游记》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乃千古奇书,奇书有奇人,破石而诞之悟空、猪形粗夯之八戒、红发圆睛之沙僧皆惊世骇俗之颜。玄奘未至,悟空、八戒、沙僧各逞野性;玄奘至,悟空、八戒、沙僧虽偶有龃龉,然皆能识大体、顾大局,其间变化甚矣,何也?玄奘之融功莫大焉!或曰:酸甜苦辣咸,五味调和,共存相生,百味纷呈,此言得之,一“调和”、一“相生”此之谓“融”。

宗族之兴必在“融”。曩者荣氏毅仁,乃无锡贾人之后,弱冠之年即为父股肱,奋其智,历职经理、董事,而荣氏一族行商坐贾者有二十余家,荣公融诸荣为一,荣氏一族始乃闻名天下。丙申年荣公合诸荣谋,以产业献国,举国上下咸颂其德焉,总理美其名曰:少壮派。故,“融”为发家肇始。

邦之兴必在“融”。昔时秦据崤函之固,君民相融以窥天下,至商君佐秦孝公,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强横一时。和合生力,及至始皇履至尊而制六合,理固宜然。由是观之,“融”乃兴邦之不二法门。或曰:何为“融”?则曰:融小德而为大德;融小义而为大义;融小美而为大美;融小善而为大善……所谓“美美与共”,“循序渐进”,以至于盛。

今之中国,政通人和,润泽之气氤氲山林,万类霜天竞自由,此诚戮力同心之秋也。或曰,物各有性,水至淡,盐得味,水入于水复为水,盐入于盐复为盐,所忧者嫌隙也,一室之内,分则两害,合则两利,故共存相生必作于细,必融于细。

江苏高考语文选择题 篇6

我一直试图找寻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径, 既要训练次数的减少又要复习效益的提高, 以运用于高三语文教学实践。如何从根本上提高高三学生语文的实战能力和竞技水平?如何让学生卓有成效地进行语文学习和复习?通过多年的教学探索, 并结合我省其他兄弟学校的先进经验, 我感到高三语文教学的灵魂在于“科学管理”四字。

对于“管理”, 不可望文生义, 不可简化为“管”, 更不可幼稚地认定为“管教”。科学管理的生命是“导”, 是“疏”;是引导学生的精力的投放、时间的安排;是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启迪、主体欲望的催生和学习激情的激活。

一、力避无益的考试和考查

高三, 无论是对学生还是对教师而言, 都是非常时期, 有人把它比作“游走在刀刃上的日子”实不为过。在高三, 人们觉得进行大剂量高难度的训练名正言顺又在情理之中, 以考促学, 一举多得:可以检查水平, 可以看出问题, 可以推进复习, 可以……真是“一箭多雕”, 何乐不为?教师的意图很好, 出发点不错, 似乎就无可非议, 无庸置疑了, 但这种步入误区的做法, 这种给师生加负的举措, 既无科学性, 又无操作价值, 因此不可能获得预期的效果, 所以也是永远得不偿失的失败之举。

事实告诉我们:首先, 语文学习成绩与考试频率、难度之间不存在正相关关系, 而且无“质”的保障和“量”的叠加, 并不能导致“质”的飞跃;其次, 提升难度并不能稳固知识的基础, 因为学科特点决定了语文的教学, 与理科类学科有天壤之别, 其内容、要求、目的、运用方式、知识结构都要求教师注重于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懂、悟、联、用———即明白原理、理解体验、联系联想、迁移运用, 而语文学习中, “懂”、“悟”的极端重要性是其它任何一门学科都无法比拟的, 是必须让学生首先达到的目标, 学生的“懂”、“悟”既不是教师可以代劳的, 也不是通过考试就能办到的。据此可见, 当前高三语文教学最大的弊端在于教师将教学的重心误投于频繁的无休止的也将是无益的考查考试上了。再次, 师生在频繁的考查考试中, 只得穷于应付, 疲于奔命, 由于学生缺乏必要的消化吸收和积极准备, 因此效益很差, 必定会缺乏成就感, 令人身心疲惫, 让人悲观失望。

为什么考试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紧迫感呢?这是很多语文教师无奈的叹息———这恰恰表明:那种津津乐道并孜孜不倦于考试万能的做法, 已经走进了语文教学的死胡同。

我以为教师的教学应该而且必须遵循学生心理需要的原则才是成功的, 成功的高三语文教学就是要让学生主动学习, 提高成绩。要达到这一目的, 方法有两个:一是降低考试难度, 降低考试频率;二是科学管理, 积极引导, 激励学生主动学习, 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由此提高学习质量。

二、量变促成质变, 厚积方可薄发

高三学生学习语文缺乏成就感, 与教学模式、教学重点、教师对学生的导向、学生的主动学习的欲望、条件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现在, 已经到了思考以下问题并作出抉择的时候了:1.为什么语文知识和考点都比较少, 但学生还学不出色, 教师还教得不满意?2.师生最需要的结果到底是什么?为什么我们在追求结果的路上常常迷失在手段的迷雾中?3.高考语文题总体难度不高, 而我们的学生为什么总是做得不尽如人意?

我们需要的结果是学生获取优良的成绩, 但偏多偏难偏怪的训练正是学生获取优良成绩道路上的拦路虎和绊脚石。学生语文成绩较差, 从表面的逻辑推理得出的结论简单扼要而又似乎令人信服:学生“双基”确实太差, 语文学习不能令人满章, 是语文教学模式的落伍和误导的必然恶果;偏多的训练, 取缔的是学生必要的学习、复习、消化吸收、补充整固;偏难的训练, 消耗的是师生的热情和信念, 给人以教师劳而无功、学生学无所成的错觉。长此以往, 削弱的是前进的动力, 增长的是失败的情绪, 浪费的是宝贵的时间, 弱化的是学生自学的能力, 降低的是教与学的质量。

正确之举是尽快降低语文训练的难度, 让学生在学习中充分感受学习的成效, 而难度恰当的训练同样能让人发现问题。在这样的语文测试与训练中。我们才有条件大胆地承认, 学生的学习, 成绩是主流, 问题是枝叶;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激情、兴趣, 稳固他们的信心, 也大大地有助于存在问题的发现、思索、解决, 有助于富有针对性地展开新的复习。

正确之举在于尽快降低考查或训练的频率, 使师生均有反思过去、修正现实、规划未来的时间地带, 使教师拥有指导学生的机会, 使学生拥有知识储备的条件。把时间交给学生去使用, 而不是握在教师手上进行无价值的、不厌其烦的考查。养兵千日, 用兵一时, 不“养”, 谈何“用”?没有储备, 怎能应战?没有量的积累, 又何来质的飞跃?这不是一个简单而又深刻的道理吗?

三、精于讲述, 科学指导

树立精于讲述、科学指导的基本策略;放弃盲目蛮干式的加时间、加题量、加不必要的压力和“苦干”;尝试从科学管埋上追求效益, 从科学指导上收获成就, 从学生自主学习、有效消化上去追求学生语文水平提高和语文能力发展的效果。

语文教学的三大禁忌却正是高三教师采用最多并乐此不疲的基本模式:1.大量讲述;2.大量训练;3.对学生大量地不断地否定。这种模式的特点相当突出, 其内容组件之间的因果关系显而易见。这种做法的弊端不仅体现为主宾倒置, 取消学生主体参与;教师过于居高临下, 而且这种做法也正符合孙子所谓之“攻城”的战术特征:一是“投入”多, “产出”少, 得不偿失;二是旷日持久, “久则钝兵挫锐”, 成效在高密度和高强度的讲述训练中被抵消, 须知, 讲述和训练是两柄“双刃剑”;三是在无效训练及其带来的失败的心理压力下, 学生就会逐渐丧失提高语文学习水平的信念, 士气日益低落, 陷入简单应付的状态。因此, 孙子特别指出:“攻城之法, 为不得已”。我以为, 高三语文教师要做的工作有两件:其一是给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基本条件;其二是对学生自主学习进行指导、管理。

要真正改善和提升教学质量, 教师就应精于讲述, 即对知识不是进行面面俱到的简单“回锅”, 而是富有针对性的、具有启发性的、含有前瞻意义的“指导”;是给学生解决问题, 给学生留出时间, 启发学生自主学习;要改善和提升教学质量, 教师就要忍痛割爱, 考得少, 考得精, 考得有质量有成效;不迷信也不迷恋考试, 而是从有效考试中审视教与学的成与败、得与失、改观与不足———让讲述转化为指导, 让考试有利于质量的提高。语文教师要明确且要践行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条件的理念, 要创设使学生成为学习主体的情境, 就必须还学生以时间和空间, 这是达到这一目的的先决条件。

2016年江苏高考语文试卷评析 篇7

2016年的江苏高考语文试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试卷结构基本稳定,略有变化

1.试卷的结构、分值保持稳定

自2014年江苏试卷变成第一部分的“语言文字运用”5道选择题,分值15分;文言文部分2道选择题、2句翻译题和1道文意的概括题,分值为18分;诗歌鉴赏题3道题目,11分;文学作品4道题,20分;论述类3道题,18分;作文70分。2015年和2014年的结构分值完全一样,2016年保持基本不变,发生变化的只有一个地方:诗歌鉴赏分值虽然仍是11分,但题目由以往的3道变成2道,每道题的分值也随之增加,考生个体间的得分差距或许也会因此而有所拉大,这是今年试卷结构上一个比较明显的变化。

所以,整份试卷在结构和各部分的比分上均与2015年一致,学生自然有种熟悉的感觉,而这样的稳定,也有利于考生们在考场上正常平稳地发挥水平。

2.四篇阅读题目没有偏题怪题,但也有灵活性

同整份试卷结构的平稳一样,阅读题目在思考方向和问法的设置上也未有刻意地标新立异,这使学生觉得试卷很稳定。

两篇现代文的阅读传承性尤其明显。比如《会明》一文,设置的四个题目:“13.第④段中会明为什么逢人就问何时开火?请简要概括。(6分)14.文中两处画线句分别表现了会明什么样的精神状态?请简要分析。(4分)15.文中多处写到“插军旗”,请说明这个细节在全文中的主要作用。(4分)16.请探究小说结尾“微笑的意义”的意蕴。(6分)”

近四年来,问题设置点一样,问法大同小异。

再来看论述类文本,自2010年《谈静》出到论述思路题开始,除2013年《论名声》没出思路题,2011、2012、2014、2015每年都会出到,或全文论述思路,或一段论述层次,2016年《成人不自在》也不例外,第一题就是全文论述思路题,学生太熟悉了。

而18.文中“如来佛的掌心”“紧箍咒”“八十一难”分别意味着什么?(6分),19.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西天取经”的寓意。(6分)依据文本解析作答,也很常规。

两篇现代文的出题实在是老面孔,“结尾内涵”、“思路层次”似乎已经成为江苏命题者的两大情结。

而文言文的概括题是“根据文中张作霖的科举经历,概括当时科举考试的相关特点。”(4分),这道题倒有些不一样,传纪类文本一般设题都是关于传主的,比如传主的性格特点、品性为人、思想见解等,而今年同往年的题目不一样,是概括科举考试的特点,这里也顺带涉及到了考生的文化积累,有新意、有创意。

诗歌两道题:10.本词上阙选取了李广的哪些事迹?这样选材有什么表达效果?(5分)11.下阙寄寓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两题均是常见题,但第一题有点变化,是熟悉中的小变化——巧妙地和高中课文中的《史记·李将军列传》衔接——学生倘若熟悉《李将军列传》的内容,那么概括就容易多了。这道题的积极意义,就在于提醒我们在高考语文复习时,必须更紧密地联系课文文本,这样的引导很有价值。

3.选择题考查的知识点有变化,题目容量增大

“语言文字运用”部分,2014、2015都是考查了词语、病句、修辞、得体连贯、图文,而2016年,在知识点的分布上明显不一样,保留了词语、修辞,将考了几年的病句、连贯、图文都去掉了,换成了所引诗词合不合语境、对联和特定文艺演出专场对应匹配、所拟标题与各组文章对应这样三道题,信息容量很大,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明显增加,尤其是第四题、第五题:

4.某同学从自己所写的文章里选出以下三组,为每组文章拟一标题,编成集子。所拟标题与各组文章对应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第一组:《看见〈看见〉》《书虫诞生记》《对话苏东坡》《家有书窝》

第二组:《同桌的你》《伴我同行》《奔跑吧,兄弟》《没有麦田的守望者》

第三组:《感悟青春》《我的“离经叛道”的话》《扪心自问》《当我发呆时我在想些什么》

A.读书万卷 寸草春晖 我思我在

B.悦读生活 寸草春晖 指点江山

C.悦读生活 那些花儿 我思我在

D.读书万卷 那些花儿 指点江山

5.文化宫为评书、古琴、昆曲、木偶戏四个文艺演出专场各准备了一副对联,对联与演出专场对应恰当的一项是(3分)

①假笑啼中真面目 新笙歌里古衣冠

②疑雨疑云颇多关节 绘声绘影巧合连环

③白雪阳春传雅曲 高山流水觅知音

④开幕几疑非傀儡 舞台虽小有机关

A.①古琴 ②评书 ③昆曲 ④木偶戏

B.①昆曲 ②评书 ③古琴 ④木偶戏

C.①古琴 ②木偶戏③昆曲 ④评书

D.①昆曲 ②木偶戏③古琴 ④评书

学生恐怕没见识过这类题目,一时有点蒙,自然就感到难。第4题既要思考某同学所写文章的意思,又要思考“寸草春晖”“那些花儿”等是什么意思,才能选正确;第5题,既要知道评书、古琴、昆曲、木偶戏各自的特点,又要能理解对联意思,才能匹配成功。

二、选材立足民族,引导关注传统

笔者分析了2016年的江苏试卷,发现在选材上完全立足民族,外国的内容一点没进入试卷,这和以往完全不一样。

与往年相比,今年的试卷弥漫着浓郁的古典气息,语言表达题除第一题外,第二题到第五题,所引诗词合不合语境、对联和特定文艺演出专场对应匹配固然古典传统不用说,就是修辞题、拟标题对应题,也脱不了古典材料。文言文的概况题,考到科举制度的特点,诗歌鉴赏没考通常必考的技巧题,而是考查李广的事迹,引导学生要重视熟悉《史记》等经典文史学,这两题的出现,是否是让我们重视古代文化文学相关知识的一个信号?

在文学作品阅读的选材上,2016的高考命题者又一次回归传统。比如2011年宗璞的《这是你的战争!》、2012年师陀的《邮差先生》、2013年老舍的《何容何许人也》)均为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作品,2014年《安娜之死》是俄国列夫托尔斯的作品,让学生望而生畏。2015年,命题者一反传统,选择了当代作家王安忆的《比邻而居》,文章内容表现当代人的家居生活,让学生感到亲近,时代感较强。而今年所选的《会明》一文,背景是上世纪二十年代,学生比较陌生。

论述类文本同样回归古典。2014年是朱良志的《乾坤草亭》;2015年是熊秉明的《罗丹的雕刻》;2016年选用的是郭英德的《成人不自在》,文本借助的是《西游记》中孙悟空的成长经历,来说人的成长过程,有着浓烈的传统文化因素。

所以,整份试卷,命题人似乎在传达这样一种导向:立足民族文化,返归古代传统,重视中华文化。

三、作文材料闪现理性的光辉,思辨要求高

自2013年开始,江苏作文由命题作文变为材料作文,作文的审题难度都不大,但需要考生具备一定的思辨能力,如:2014年的“青春的朽与不朽”,2015年的“智慧”,材料阅读没难度,不会偏题,但要写好,必须有思维的深度。

而2016年江苏作文题: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字体不限,诗歌除外。

俗话说,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有人却说,有话则短,无话则长——别人已说的我不必再说,别人无话可说处我也许有话要说。有时这是个性的彰显,有时则是创新意识的闪现。

材料阅读有点难,学生考完后大都反映下手不易。这是因为今年的作文题理性色彩更浓,思辨性更强。作文讲说话,讲个性,讲创新,应该都属于材料范畴,偏题不易,但要写出有个性和创新的佳作也难。

江苏高考语文优秀作文 篇8

为何?因为他们都忘记了由弱转强的至理在于“增益其所不能”的自强。

故而,《体育之研究》有两句格言振聋发聩,流行至今:“野蛮其体魄,文明其精神”,让强者得以“增益”的,不仅应有好体魄,更应有好精神。二者不是孤立存在,而是互为因果。洋务运动只图强军,戊戌变法徒谋革新,在偏颇的道路上“增益自身”,走出的自然是曲折的道路。练就好体魄,“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之志便有了根基,既有报国豪情,自然更知晓强身健体之重要,精神与体魄各自得以增益,由国贫民弱变国强民盛便指日可待。所谓“少年强则国强,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是也。

时针再次拨向19,那是十月革命的星星之火还未成燎原之时,伟人毛泽东却已经清醒认识到,要改变这个糟糕透顶的世道,让华夏从羸弱走向强盛,必然需要一场轰轰烈烈的血与火的革命,有理想又有体魄之青年才是国之希望。“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虽万马齐喑,风雨如晦,毛泽东仍预言,有志青年不必是天生的强者,只要“增益其所不能”,改变了自己,便意味着改变了国家。

昔日毛泽东之断语,在时针拨向之际依然是惊雷在耳。今日中国,从一穷二白到国富民强,从一贫如洗到全面小康,无不体现着“增益其所不能”的自强。今日中国,公路成网、高铁飞驰、巨轮远征、战机翱翔、嫦娥登月、北斗问天……古老的土地上处处是活跃的创造。虽然强盛的时代给予了我们富足的生活,但自得其满又“滥用其强”,在这繁华盛世“躺平”“佛系”,那么“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的谶语必然再次落在个人和国家头上。

故此,每时每刻,吾辈都应秉承“增益其所不能”的自强。唯其如此,广袤的大地上才可再次书写神州的华彩 篇章。

佳作点评

一线串珠,内容丰富。文章的一大亮点是以“时针指向……”来串联起了1840年、1917年、21世纪三个时间节点,分别点出1840年后图强国却无法自强,最终“由强转弱”,1917年谋自强后让中国逐步发展,21世纪以来谋自强让国力全面提升,终于“由弱转强”,“自强”贯穿全文,串联了全文主线。

2014年江苏语文高考作文题目 篇9

今天上午开考的2014江苏语文高考作文题为:有人说,没有什么是不朽的,只有青春是不朽的;也有人说,年轻人不相信有朝一日会老去。这种想法是天真的,我们自欺欺人地认为会有像自然一样不朽的信念。阅读材料,自选角度,题目自拟,体裁不限,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800字文章。

延伸阅读:历年江苏语文高考作文题汇总

【2013年江苏语文高考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几位朋友说起这样一段探险经历:他们无意中来到一个人迹罕至的山洞。因对洞中环境不清楚,便点燃了几支蜡烛靠在石壁上。在进入洞穴后不久,他们发现了许多色彩斑斓的大蝴蝶安静的附在洞壁上栖息,他们屏住呼吸,放轻脚步,唯恐惊扰了这群美丽的精灵。数日后再来,他们发现这群蝴蝶早已不在原处,而是远远的退到了更深的洞穴。他们恍然大悟,也许那里环境更适合吧,小小的蜡烛竟然会带来这么大的影响。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角度自选③题目自拟④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⑤不少于800字

【2012年江苏语文高考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孟郊)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艾青)

在这些神圣的心灵中,有一股清明的力量和强烈的爱,像激流一般飞涌出来。甚至无须倾听他们的声音,就在他们的眼里,他们的事迹里,就可看到生命从没像处于忧患时的那么伟大,那么丰满,那么幸福。(罗曼·罗兰)

请以“忧与爱”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角度自选;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2011年江苏语文高考作文题目】

不避平凡,不可平庸。为人不可平庸,平庸则无创造,无发展,无上进;处世不可平庸,因此要有原则,有鉴识,要坚守。

请以“拒绝平庸”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

1、立意自定;

2、角度自选;

3、不必面面俱到;

4、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2010年江苏语文高考作文题目】

绿色,生机勃勃,赏心悦目。绿色,与生命、生态紧密相连。今天,绿色成为崭新的理念,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请以“绿色生活”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2009年江苏语文高考作文题目】

时尚表现为语言、服装、文艺等新奇事物在一定时期内的摩仿与流传。各种时尚层出不穷。其间好与坏,雅与俗,美与丑,各种观点交错杂陈。创新与摩仿永不停息地互动。有的如过眼云烟,有的能积淀为经典。

江苏高考语文选择题 篇10

2013年江苏高考语文模拟试卷(三)第1页一、 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A. 抨击/怦然心动粗犷/旷日持久倜傥/孝悌忠信

B. 抵达/扺掌而谈楔子/锲而不舍诘难/佶屈聱牙

C. 奴婢/刚愎自用嗔怪/思维缜密叱咤/姹紫嫣红

D. 渎职/穷兵黩武歆羡/万马齐喑洗濯/擢发难数

2.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 分)()

A. 玛莎幼儿园秉承“今天你给我一个孩子,明天我给你一棵栋梁”为办园宗旨,发展特色教学,提供多元学习机会,让每一位儿童发挥其潜能。

B. 英国近日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夏季北极海冰的面积、厚度及体积在最近几十年里持续下降,尤其在过去的五年里下降的速度最迅速。

C. 由于城市灯光污染严重,萤火虫的栖息地被切割成无数碎片,原本可在城市里存活的萤火虫因无法进行种内基因交流,种群逐渐衰亡。

D. 网络公关活动是通过对品牌定位的清晰规划,为企业定制有效的网络管理方案;通过口碑价值的健康传播,为企业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

3. 2012年10月11日,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成为中国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本土作家。莫言的作品植根于古老深厚的文明,具有无限丰富而又科学严密的想象空间,他从故乡的原始经验出发,以激烈澎湃和柔情似水的语言,展现了中国这一广阔的文化熔炉在近现代史上经历的悲剧、战争,说出的是他对民间中国的基本关怀,对大地和故土的深情感念。

请用一个排比句,从主题、语言和情感三个方面概括莫言小说创作的艺术特色。(4分)

4. 根据语境,在下面横线处补写妈妈说的话,要求语言表达简明、得体。(5分)

一个孩子拿着一个橘子,问妈妈:“为什么橘子不能拿来就吃,而要剥皮呢?”妈妈答:“那是橘子在告诉你,你想要得到的东西,不是伸手就能得到,而是要付出相应的劳动。”

小孩子又问:“为什么橘子里的果肉是分成一小瓣一小瓣的,而不是一个完整的呢?”妈妈答:“那是橘子在告诉你,。”二、 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刑部郎中致仕王公墓志铭

曾巩

君讳逵,字仲达,家晋阳。其谱云:隋文中子通之后,唐季避乱家濮阳,故今为濮阳人。

君幼学于母史氏,聪警绝人。及长,学于侍御史高弁。天禧三年及选士第,为广济军司理参军,母丧去。姜遵知永兴军府事,取君主万年簿。万年令免官,君行令事,失去旧弊。王文康公代遵,与安抚使王沿、转运使李舷皆荐君宜令万年,诏特以为试秘书省校书郎知县事,后不得为例。晏殊为三司使,奏君为三司检法官。李谘代殊,会天圣十年掖庭火,谘任公具材用治宫室,五日而用足。仁宗闻而嘉之,迁秘书省著作佐郎。新都里胥捕罪人杀之,狱具半死,君求得其情,为奏谳,里胥得不死,蜀人以为德。

入为开封府推官,赐绯衣银鱼。府史冯士元家富,善阴谋,广市邸舍女伎,以嗡诸贵人,一时多与之亲。会士元有罪系狱,君治之,竟其事,及诸贵人,以其故多得罪去者。或谓君祸始此矣,君笑曰:“吾知去恶人耳。”出为湖南路转运使,蛮人归附。迁尚书祠部员外郎,坐小法。知虔州、池州、福州、扬州、江南西路转运按察使,迁尚书刑部员外郎,按知洪州卞成抵其罪,改荆湖北路转运使。初,谏官李京尝奏君某事,及是,京以言事斥监鄂州税,闻君至,移病不出。君要谕之曰:“前事君职也,于吾何负哉?”卒与之欢甚。京死,又力周京家,而奏官其子。

改河东转运使,赐紫衣金鱼,坐小法,知光州,逾月迁尚书兵部员外郎,知徐州,是时山东大饥。君所活数万人,收遗骸为十二冢葬之,亦数万。迁尚书刑部郎中,浚渠为水利,又开新河通漕,公私便之。熙宁五年终于私第,享年八十有二。

君为人志臆广博,好智谋奇计,欲以功名自显,不肯碌碌。所至威令大行,远近皆震。然当是时,天下久平,世方谨绳墨,蹈规矩,故其材不得尽见于事,而以其故,亦多龃齿,至老益万。然君在撼顿颠囊之中,志气弥厉,未尝有忧戚不堪之色,盖人有所不能及者也。

(选自《曾巩集》,有删节)

2013年江苏高考语文模拟试卷(三)第2页5.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唐季避乱家濮阳季:末年

B. 新都里胥捕罪人杀之,狱具当死当:判处

C. 按知洪州卞成抵其罪按:依照

D. 君要谕之曰要:约请

6. 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王逵为官有方的一组是(3分)()

①君行令事,大去旧弊②公具材用治宫室,五日而用足③君笑曰:“吾知去恶人耳。”④山东大饥,君所活数万人⑤欲以功名自显⑥所至威令大行,远近皆震

A. ①②④B. ①⑤⑥C. ②③⑤D. ③④⑥

7.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王逵聪慧机敏,好学上进,不仅得到姜遵的任用,还得到王文康等多人的推荐,皇上也破例任用他主持地方事务。

B. 虽不止一次因小错而触犯刑法获罪,但王逵才华出众,曾经让南方少数民族归顺,也不止一次受到过朝廷的优厚赏赐。

C. 李京曾经上奏弹劾王逵,因此事被放逐为鄂州税监,听说王逵担任转运使,称病不出,但王逵不计前嫌,与之相处甚欢。

D. 王逵志趣胸怀宽广博大,不愿无所作为地度过一生,但在那个时代,天下太平已久,世人谨守法度,他的才能不能完全从行事中显现出米。

8.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会士元有罪系狱,君治之,竟其事,及诸贵人。(4分)

(2) 又力周京家,而奏官其子。(3分)

(3) 志气弥厉,未尝有忧戚不堪之色。(3分)

三、 古诗词鉴赏(10分)

9.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满江红

丁未九月南渡①,泊舟仪真江口作

赵鼎②

惨结秋阴,西风送、霏霏雨湿。凄望眼,征鸿几字,暮投沙碛。试问乡关何处是,水云浩荡迷南北。但一抹寒青有无中,遥山色。

天涯路,江上客。肠欲断,头应白。空骚首兴叹,暮年离拆。须信道消忧除是酒,奈酒行有尽情无极。便挽取长江入尊疉,浇胸臆。

【注】①南渡:指金人南犯,北宋政权退守江南。②赵鼎:南宋名臣,因反对议和,被迫害致死。

(1) 开头三句写景有何作用?请简析。(3分)

(2) 请分析“试问乡关何处是,水云浩荡迷南北”两句的表达特色。(4分)

(3) 下阕直抒胸臆,请结合词句分析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2013年江苏高考语文模拟试卷(三)第3页四、 名句名篇默写(8分)

10.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 汩余若将不及兮,。(屈原《离骚》)

(2) 此情可待成追忆,。(李商隐《锦瑟》)

(3) ,往往取酒还独倾。(白居易《琵琶行》)

(4) 艰难苦恨繁霜鬓,。(杜甫《登高》)

(5) 青泥何盘盘,。,以手抚膺坐长叹。(李白《蜀道难》)

(6) 君子食无求饱,,,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

2013年江苏高考语文模拟试卷(三)第4页五、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1~14题。

灯花

冯至

①当黄昏的余晖从檐边隐去之后,这屋子仿佛就陷入到无比的空漠。夜静静的,像一个脉脉含情的女子,临近到你的身旁。你可以偷偷地听见她的呼吸,她的无言的心声。她无怨地伴着你,消磨这没有光亮,也没有温暖的一瞬。

②天上的霞光逝去了,星星隐藏在云雾里,凄清的号角声随风送来,鸟群都已归林,院子里已撒满数不尽的落叶,你徘徊又徘徊,你在想着什么?脑子实际是空茫茫的。走进屋子,关上门,仿佛是回到了家,远行人渴望着家所能给予的喜悦,那么,你会不耐这静寂,你便忍心辜负了这么一颗数不尽年月永远追随着你的可爱的心。于是,一根土产的蜡烛,点亮了这屋子,你得到了你所能真心诚意热爱渴望的光!你笑了,你再不沉默于窃听你的自语,你不再瞪着两眼搜索最后一瞥的阳光投下来的影子,你不再倾听耗子在那个犄角上啃啮着木头,也不再温习某一段书本上记载的故事。光带来了热力。光引你进入了另外一个境界。

③面临着一点光圈,慢慢地喜悦的心情也逐渐平静下来。光所能及的范围是那么窄,光的影子不定地摇曳着,像在笑,不过笑里含有讥讽。光的跳动记录着逝去了的时间,而逝去了的日子,却如同檐前的滴漏,溜走得毫无踪迹。

④你想辩白吗?你有一张会说话的嘴。你想夸耀你的功绩吗?你的影子会使你一望就失去了启齿的勇气。

⑤你感到苦恼。你咬着嘴唇。你想着,想得深沉,想从回忆中搜寻你已失去了的;这,何尝不又是沙漠中淘金,淘金的人有一双贪婪而锐敏的眼睛。看得出沙土的品质、成分,甚至分量。多少人世世代代生长在沙土里,活在沙土里,死了也埋在沙土里!沙土中可能有金子,可惜沙土不全是金子。

⑥回忆如果说像梦,这里,我将带你追述一段逝去了的梦境!

⑦那梦里曾经有过那么一个地方:在一个荒山的幽谷中,没有人烟,也没有野兽,这是自然生长出来的一所田园,有遮天的古树,有倾圮了的房屋,房屋的主人被炮火赶到世界的另一个角落去了。有沙田,田里种着的有白薯根,傍着沙田有一道溪流,溪水清洌见底,山腰间溪流被隔断成一道瀑布,瀑布朝夕奔腾,是静寂的山谷中唯一有生命力的一个点缀。

⑧就在这天然田园中。偶然一个机缘,幽居着一群躲避烽火的老少男女,这群人从炮火中逃出来,重拾起了他们的生命。可是敌人的炮火在这个山谷的四周围攻着。他们也没有法子再向前找路。溪水留住了他们,白薯的根是唯一的粮食,他们就这样生活下来了。朝晨听群鸟唱歌,守着溪水数石头。把忧愤写在枯叶上,飘到水里,不尽地流。晚间埋在稻草堆里,一天又给黑夜带走了。

⑨这并不是一个故事,因为梦是残缺不全的。

⑩那山谷还是那么幽静吗?敌人的炮火并没有盖过溪水的呜咽。听说有的人已经走到山谷的另一个目的地,并且拿起了枪还击了敌人;有的人却长眠在溪水的旁边,伴着溪水唤住过路的人;有的人已经离开了山谷,走上更艰难的路。

你会忘不了的。这一长串逝去了的日子。你不用言语,我了解你的心情。

我爱溪水,我爱瀑布,有一天,我要跑到江河海洋边,如果溪水是不尽地流,那么,江河海洋会引我回到源头,那时候,我要借支笔,记载一两个真正感人的故事。

蜡烛的灯心开了朵花,紫红紫红的,像向日葵。记得小时候妈妈说过灯心开花是喜兆,这是什么兆头呢?愣着,终于用剪刀剪下了灯花,光更亮点。

许多日子来,如同爬山涉水赶长路的人,十分疲倦。对着光瞑想,是想休息吗?并不。前面还有路,我还得走。旅途是寂寞的,然而我爱这寂寞,多少个寂寞的日子都打发了。

可是,我有一份不能自已的回念,特别在静寂的时候。回念那一长串逝去的日子,那逝去了的溪流。

溪水会告诉过往的行云,她的感情,不论喜悦与悲哀。行云照映她的心,行云带走了她的申诉。

光的影子不定地摇曳着,像在笑。

又一朵灯花开了。

一九四三年十一月

11. 文章在⑦一⑩段追述了一段逝去的梦境,请结合文意,分析作者这样安排的用意。(6分)

12. 如何理解第⑤段中“沙土中可能有金子,可惜沙土不全是金子”一句在文中的含意。(4分)

13. 作者在文中两次提到“光的影子不定地摇曳着,像在笑”,意义相同吗?请具体分析。(4分)

14. 本文的题目为“灯花”,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拟题的理由。(6分)

2013年江苏高考语文模拟试卷(三)第5页六、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18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7题。

我们要奉行“送去主义”

季羡林

鲁迅先生提出了“拿来主义”的主张,我们中国人确实从西方国家拿来了不少的西方文化的精华。同时,我们也拿来了不少的糟粕。

我曾提出了一个主张:“送去主义”。意思是把中国文化的精华送到西方国家去,尽上我们的国际主义义务。我的根据何在呢?

我们中华民族是伟大的民族,四大发明是尽人皆知的,兀待赘言。至于无数的看来似乎是细微的发明,也出自中国人之手,其意义是决不细微的。我只介绍一部书,人家一看便知,这部书是:阿里·玛扎海里的《丝绸之路》。

然而,日往月来,星移斗转,西方兴起了产业革命,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影响遍及全世界。最早的殖民主义国家,靠坚船利炮,完成了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任务。后来的帝国主义国家,靠暂时的科技优势,今天制裁这个国家,明天惩罚那个国家,其劣根性至今没有丝毫改变。

现在屈指算来,西方以及世界其他国家已经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中拿走了不少优秀的精华,但是,仍然有许多精华,他们没有拿走。比如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其中有糟粕,也有精华。眼前全世界大声疾呼的环保问题实际上是西方人“征服自然”的恶果,中国的“天人合一”思想,如能切实行之,必能济西方之穷。另外,改革开放,由计划经济转入市场经济而获得成功,对世界其他国家就很有借鉴的价值。

这些东西如珠子在前,叫人家,特别是西方,却偏不来拿。怎么办呢?你不来拿,我们就送去。

我们首先要送去的就是汉语。“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汉语是“王”。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大部分和现代的智慧,也大部分保留在汉语言文字中。中国人要想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外国人要想学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都必须首先抓汉语。因此,我们要奉行送去主义,首先送出去的也必须是汉语。

此外,汉语本身还具备一些其他语言所不具备的优点。我在工作中发现:汉语是世界上最短的语言。使用汉语,能达到花费最少的劳动,传递最多的信息的目的,汉语之功可谓大矣。

说来说去,一句话:我们要奉行“送去主义”,这既有政治意义,也有学术意义。我们首先要送出去的就是汉语言文字。

(选自《对外汉语教学回眸与思考》,有删改)

15. 试从文中找出作者主张“送去主义”的根据。(6分)

16. 试理解文中“天人合一”的含意及其在环保方面的意义。(6分)

17. 结合文本,联系实际,论述“送去主义”的作用。(6分)

七、 作文(70分)

18.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材料一:蔡永康在接受记者采访,对小S进行评价时说:“小S个性很乐天,很有活力,这个朋友让我觉得活着是一件很值得、很舒服、很有趣的事。每个人身上都是带有能量的,健康、积极、乐观的人带有正能量,和这样的人交往能将正能量传递给你,令你感染到那种快乐向上的感觉。”

材料二:浙江卫视《中国好声音》自7月13日晚开播以来,引起各界名人热议和追捧。有人发微博说:“我要为浙江卫视的《中国好声音》鼓掌,因为它在精彩好看动听的同时,传递了正能量。一个电视节目的正能量就是:真善美,真实、真诚、善意、善良、美丽、美好。中国电视,呼唤正能量。”

材料三:2012北京马拉松11月25日8点30分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鸣枪,共有来自全世界各地的30 000多名马拉松爱好者从天安门出发,向着不同的终点和目标前进。虽然冠军只有一个,但北马对爱好者和更多的草根跑者来说是个欢聚的盛会和展示的舞台,这个舞台所呈现的是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和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请以“正能量”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角度自选;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2013年江苏高考语文模拟试卷(三)第6页2013年江苏高考语文模拟试卷(三)第7页语文Ⅱ(附加题)

一、 阅读材料,完成19~21题。(10分)

19. 用斜线“/”给下面材料中画线的文言文断句。(限6处)(6分)

当世皆以为自两汉后,五六百年,有韩退之;退之之后,又数百年,而公继出。然公之文,备尽众体,变化开阖,因物命意,各极其工,或过退之。嘉祐二年,先公知贡举。时学者为文以新奇相尚,文体大坏。公深革其弊,一时以怪知名在高等者,黜 落 几 尽 二 苏 出 于 西 川 人 无 知 者 一 旦 拔 在 高 等 榜 出 士 人 纷 然 惊 怒 怨 谤。其后,稍稍信服。而五六年间,文格遂变而复古,公之力也。

(节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

20. 文中欧阳修竭力倡导的是什么事?(2分)

21. 结合文本用自己的话回答欧阳修批判了当时怎样的文风。(2分)

(二) 名著阅读题(15分)

22. 下列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 《金陵十二钗正册》题诗云:“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所暗示的既是妙玉的外表与内心的矛盾,又是她最后的悲惨结局。

B. 在《三国演义》中有许多与关羽有关的故事流传至今,深受人们的喜欢。诸如身在曹营心在汉、过五关斩六将、青梅煮酒论英雄和刮骨疗伤等。

C. 1929年广东海丰农民运动领袖彭湃在牺牲前写下了《绝命书》一诗,诗曰:“急雨渡江东,狂风入大海。生死总为君,可怜君不解。”这恰可成为鲁迅小说《药》中“夏瑜”形象的注解。

D. 《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父亲的鬼魂告诉哈姆雷特,他被自己的亲弟弟克劳狄斯害死的实情:当他按老习惯午后在花园睡觉时,克劳狄斯用水银灌进了他的耳朵和眼睛里。而克劳狄斯却对哈姆雷特谎称他的父王是被一条蛇咬死的。

E. 《老人与海》 中桑提亚哥的遭遇是人类社会现实的写照,社会暴力强大凶残,人又该如何把握自己的命运?桑提亚哥是一个精神上的强者,不向注定的命运屈服。通过这个形象,作者歌颂了人类的勇敢和坚毅,对精神力量唱出了一曲高昂的赞歌。

23. 简答题(10分)

(1) 《红楼梦》“滴翠亭杨妃戏彩蝶,埋香冢飞燕泣残红”中“杨妃”和“飞燕”各指谁?请概括“滴翠亭杨妃戏彩蝶”的情节。(6分)

(2) 请列举一个情节或事件,简述《雷雨》中繁漪性格的反抗性。(4分)

三、 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最近相继召开的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和政治协商会议,纷纷透出“幸福”信号,构建幸福城市、提高国民幸福指数被各地列为主要奋斗目标。它意味着不少地方正从见物不见人的GDP崇拜,逐步向见物更见人的“以人为本”转变。

但如果把幸福感的提升纳入施政目标中,政绩考核需要对幸福进行量化,而幸福本身又很难被量化,这很容易让人怀疑,一些地方虽有建设“幸福××”的良好意愿,但其会不会和民众的主观感受形成“一个目标,两种表述”的割裂呢?现在就有一种倾向,认为只要富裕了,民众就幸福了。这等于把幸福矮化为财富指标。对于提升公众幸福感,如果政府和公众对幸福的理解有差异甚至有天壤之别,会不会出现政府所致力于提升的幸福,不过是强加于公众但实质上公众并不能感受到的“幸福”呢?

要解决这样的矛盾,其实没那么难。评判幸福固然很难,但评判不幸福却很容易。比如说,机会不公平就是一种不幸福,不能给人以稳定预期人就会有不幸福感,等等。我们不敢肯定什么是幸福,但我们肯定有能力消除这些不幸福因素。当越来越多的导致不幸福的因素被消灭,幸福感必然会有所提升。更重要的是,对幸福感的评判权要掌握在公众手中。虽然有评判权的公众不一定能说清楚什么是幸福,但如果公众手中的权利无法约束政府的权力,那公众一定不幸福。

24. 文章对地方政府把施政重点转向提升公众的幸福感持什么样的态度?(4分)

25. 文章认为政府应该怎样做才能真正提升公众的幸福感?(4分)

26. “只要富裕了,民众就幸福了”,请简要分析产生这种倾向的社会原因。(7分)

答案见官方博客

(http://blog.sina.com.cn/u/2098316424)

(作者:唐步荣,南通市天星湖中学)

上一篇:面膜的宣传广告词摘抄下一篇:酒店前台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