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创作工作室策划

2024-08-27

文学创作工作室策划(精选8篇)

文学创作工作室策划 篇1

静明湖畔·文学作品创作大赛策划书

“党旗辉映团旗红,青春激扬展风采”

文学作品创作大赛

策 划 书

主办单位:计算机学院团委学生会

承办部门:计算机学院团委学生会编辑部

二0一一年四月二十六日

静明湖畔·文学作品创作大赛策划书

一、活动主题

“党旗辉映团旗红,青春激扬展风采”文学作品创作大赛

二、活动背景

为了使计算机学院学生更加积极参加校学生会举办的文学创作大赛,特在计算机学院内举行一次征文比赛,收集更多的优秀作品,代表计算机学院参加文学创作大赛。

计算机学院一直以来坚持以集体观,大局观的思想教育观念。在文学创作大赛之前,各位同学积极参加本次征文活动,在校校级创作比赛中争取到更多的获奖名额,为计算机学院增添更多的光彩。

三、活动目的

如今祖国的繁荣富强,离不开党的正确领导。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方针为指导发展方向。在建党九十周来历之际,举办这次征文比赛活动,纪念党的革命历史。通过这次活动,达到认清自我,增强当代大学生思想意识和建设未来祖国的使命感,促进大学校园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四、活动形式

本次征文比赛主要在大

一、大二学生中展开,大三学生自愿参加。各班学习委员收集作品,及时交到学习部(周阳)处,进行三轮式评选出优秀作品。

五、评分标准

1、创意,思维独特(20分);

2、主题鲜明,符合主题内容(25分);

静明湖畔·文学作品创作大赛策划书

3、内容充实,事例感人,贴近生活,富有鲜明的时代感(15分);

4、行文流畅,由此精炼,详略得当20分;

5、处理得当,技巧运用自如(20分)。

六、活动时间

5月1日至5月15日

七、活动对象

计算机学院大

一、大二所有学生,特别是党员,预备党员,参加党校培训的同学必须参加。

八、评选作品地点

10#734

九、活动流程

1、前期活动准备

(1)在五一假后,编辑部负责通知大

一、大二各班宣传委员本次活动内容,在各班及时做好宣传,以备每个同学做好充分的准备;

(2)宣传部负责在校内作本次活动宣传,主要在10#,7#楼前拉两条横幅,内容为“党旗辉映团旗红,青春激扬展风采”—计算机学院征文比赛;

(3)积极争取学院领导作思想指导,以求此次活动取得更好的效果。

2、活动中期

静明湖畔·文学作品创作大赛策划书

(1)直至5月12日,各班学习委员收集好参赛作品,认真清点好并记录交了的和没有交的同学名单。由周阳负责收集所有作品工作。学习部和编辑部主要成员参加评选工作;

(2)严格的根据评选标准,经过三轮评选,最后选出二十篇优秀作品。

3、活动后期

(1)评选出来的优秀作品由学习部周阳负责收集,整理交到校文学创作参赛点,代表计算机学院参加校级比赛;

(2)奖品颁发,由学习部负责联系领导和通知获奖同学,并颁发奖品和荣誉证书。

十、奖项设置

个人奖:

一等奖1名 30.00元奖金及荣誉证书 二等奖3名 20.00元奖金及荣誉证书 三等奖5名 10.00元奖金及荣誉证书 优秀奖11名 荣誉证书

十一、活动要求

1、以严格遵守评选规则,公平公正进行评选;

2、参赛作品字迹清晰,书写公正,不得抄袭,剽窃现象;

3、评选过程中直接分辨出是网上摘抄,作好记录,未交作品的同学,由各班纪律委员做好记录,统一交给纪检部上交学院处理;

4、作品要求紧扣主题,真情实感去写;

静明湖畔·文学作品创作大赛策划书

5、作品形式自由发挥,论文、散文、小说(不少于1000字)、诗歌皆可,在作品首页写清年级,专业,联系方式;

6、作品内容必须积极向上,思想健康,拥护共产党;

7、活动中优秀作品做存档。

十二、经费预算

1、奖金:30 *1+20*3+10*5=140.00(元);

2、证书:20份荣誉证书60.00元; 共计:200.00元

计算机学院团委学生会编辑部

2011-4-26

文学创作工作室策划 篇2

4月19日,“莫言的黄土地幻觉世界与中国文学契机”讲座在香港会展中心举行。 新华社发(王申 摄)

19日晚,在香港会展中心新翼会议室,由600多个临时座椅和一块演讲台搭建而成的大讲堂座无虚席。团结香港基金旗下中华学社邀请著名作家莫言来港进行主题为“黄土地幻觉世界与中国文学契机”的讲座。

讲座一开始,莫言通过对自己笔名“莫言”的有趣解读引得现场观众阵阵掌声。莫言说,“叫‘莫言’是为了提醒自己少说话,多写作;少说话,多干事。少说多干,这也是中国人非常宝贵的人生态度。”

在谈到对香港文学的印象时,莫言表示,单从文学领域来讲,香港具有非常丰富的资源,以金庸为代表的香港武侠小说是中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由这些小说繁衍出来的影视作品不计其数,每一版都吸引了很多观众,这种力量便是文学的力量。

莫言同时指出,香港的`严肃文学有一条没有断过的、像静水一样默默流淌的文学脉络,有着很强的生命力。

莫言认为,香港以独特的语言、历史、地理、文化环境等因素,造就了别具一格、独一无二的文学特征,同时还培养了许多优秀作家。

莫言表示,如果有很多民众都是阅读者,并在阅读中反思,那么这个民族的精神素质自然会提高。他鼓励人们热爱文学,多阅读经典文学作品。

莫言将自己形容成一个“文学的乐观主义者”。他说,在现代科技快速发展的时代,文学不会消失,而读者的阅读热情和作者的创作热情是并驾齐驱的。“文学的发展像任何事物的发展一样,不会是一条直线,而像波澜一样地前进,有高潮,也会有低谷。”

谈到网络文学的发展,莫言认为,网络文学如今已成为一支重要的文学创作力量,不容忽视。网络作家的创作数量和速度让人惊叹,但当中的精品却较为稀少。莫言呼吁网络文学作者要沉静下来,努力将语言打磨得更为优美和精炼,将故事设置得更为合理,把人物塑造得更为丰满,以提高作品质量。

“文学需要生活,生活需要文学。支撑我文学写作的根基是童年、故乡和生活经历。”莫言指出,作家的写作应立根于自我,将生活积累当作最重要的写作资源库,从最熟悉的人和事物写起,慢慢扩大书写范围,并通过不断学习,再加上想象力,便能创作出好作品。

在当晚讲座的专题讨论环节,团结香港基金顾问、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咨询委员会主席郑培凯问及莫言如何从西方文学吸取养分时,莫言表示,自己深受西方文学思想与拉美写作风格的启示,同时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古典文学和民间口头文学的精髓。

据主办方介绍,这次讲座吸引了超过600名师生及热爱文学的人士参与。

莫言谈文学创作 篇3

我认为优秀的文学作品是应该超越党派、超越阶级、超越政治、超越国界的。(掌声)作家是有国籍的,这毫无疑问,但优秀的文学是没有国界的。(掌声)优秀的文学作品是属于人的文学,是描写人的感情,描写人的命运的。它应该站在全人类的立场上,应该具有普世的价值。(掌声)像德国的作家:歌德的作品,托马斯·曼的作品、伯尔的作品、君特·格拉斯的作品、马丁·瓦尔泽的作品还有西格弗里德·伦茨的作品,这些作品我大部分都读过。我认为他们的作品就是具有普世价值的、超越了国界的文学。尽管他们描写的是中国读者并不熟悉的德国生活,讲的是德国的故事,但因为他们的作品在描述了德国生活的特殊性的同时,也表现了人类情感的共同性,因此他们的作品就获得了走向世界的通行证,因此他们的文学既是德国的文学也是世界的文学。我必须坦率地承认,中国当代文学中也就是从1949年到现在的文学当中,确实有一批作品是不具备世界文学的素质的。因为这批作品的作者受到了时代的限制,不敢也不愿意把他们心中的真实的情感表露出来。这种情况从上个世界的`80年代发生了变化。尽管有很多人对中国最近30年来的文学的评价不高,包括德国的著名汉学家顾彬先生,他对我们最近30年来的当代文学评价很低。他有很多非常有名的说法,我在这里就不重复了。

但是我个人认为最近30年来的中国当代文学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我们写出了很多具有世界文学品质的优秀作品。中国当代文学之所以能在30年来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和巨大的成绩,是因为我们中国作家30年来大胆地谦虚地向西方文学进行了学习,包括向德国作家的作品学习。但是向西方文学的学习并不意味着要照着西方文学的模式来克隆我们自己的小说、诗歌。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们确实经过了简单模仿的阶段,但是这个阶段很快就过去了,因为我们很快就认识到了这样的模仿是没有出路的。你模仿君特·格拉斯模仿得再像,那有什么意义呢?那顶多说你是中国的君特·格拉斯;模仿马丁·瓦尔泽模仿得再像,也没有意义,顶多说你是中国的马丁·瓦尔泽。要取得自己的文学地位,就必须写出属于自己的与别人不一样的东西,一个国家的文学想要取得在世界文学中的地位,同样也要具备自己的鲜明的风格,跟别的文学在基本点上有共同的地方,但某些特性要十分鲜明。所以我想,中国文学既是世界文学一个构成部分,也是属于中国自己的,这才是对的。那如何实现这一个目标,这就需要我们在向中国古典文学、西方文学包括德国文学学习的同时,去发掘我们中国的老百姓日常生活当中所蕴藏着的创作资源,包括我们每一个人与别人不一样的亲身经验。然后在我们个人独特经验的基础之上,塑造出我们自己的人物系列,使用或者锤炼出属于我们自己的文学语言,创作出具有鲜明个性的小说或者诗歌。这样的话,作为一个作家才有可能取得自己在文坛当中的地位,作为一个国家的文学才有可能取得在世界文坛上的地位,但是这个目标目前还远远未能实现。我们尽管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离我所想象的伟大的文学还有很大的差距。这就要求我们确实还是要继续谦虚地学习所有国家、所有民族的优秀文学作品,学习我们中国传统文学作品,更要深入到日常的最普遍的生活当中去,亲身体验,写出自己感触最深的、心中最痛的感觉,那么我们作品才有可能具有世界文学的价值,否则很难说我们写的到底是什么东西。

另外,我想谈一下文学多样化的问题。高压锅可以批量生产,而且越符合标准越好,便于修理嘛。文学最怕的就是批量生产。我确实没有资格对中国当代文学进行评价,因为在这30年来出现了成千上万的文学作家,出现了可以说是汗牛充栋的文学作品。如果一个人没有大量的阅读文学作品,要对它做一个总体性的评价是很冒险的也是很不负责的。我也没有兴趣过多地评论别人的作品,但是我有自己关于文学的标准,而且我按这个标准把作家分成好的和比较好的。我可以不喜欢某个作家,但是我无权干涉他的创作方式。如果我作为一个批评家,当然要尽量排除掉我个人的审美偏好,尽量客观地评价别人。但是我作为一个作家,我就可以非常个性化地选择我所喜欢的,不读我不喜欢的。刚才一位先生提到了作家和社会生活的关系,尤其是和政治之间的关系。好的文学、好的作家当然离不开社会生活。作为一个中国作家必须对中国社会所发生的一切保持一种高度的兴趣,而且有深入的了解和体验。你要对社会上所发生的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一个自己的看法,这种看法可以和所有人都不一样。对于一个作家、对于文学来讲,最可贵的就在于它和所有人都不一样。如果我们所有的作家的看法都一样,那么这么多作家的存在价值就值得怀疑。在社会中,有的时候我们要强调一种共性,但是在文学当中确实要高度地强调个性。

在国内,我做过的很多演讲都以文学的个性化与作家的个性化为题目。这也是30年来中国作家所做的巨大的努力,就是要从模式化的、公式化的、雷同的作品的套路中解脱出来。作家对社会上存在的黑暗现象,对人性的丑和恶当然要有强烈的义愤和批评,但是我们不能让所有的作家用统一的方式表现正义感。有的作家可以站在大街上高呼口号,表达他对社会上不公正的现象的看法,但是我们也要容许有的作家躲在小房子里用小说或者诗歌或者其他文学的样式来表现他对社会上这些不公正的黑暗的事情的批评,而且我想说对于文学来讲,有个巨大的禁忌就是过于直露地表达自己的政治观点,作家的政治观点应该是用文学的、形象化的方式来呈现出来。如果不是用形象化的、文学的方式,那么我们的小说就会变成口号,变成宣传品。所以我想,作家的政治态度,他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确实跟政治家、社会学家的表现方式不一样的,即便是作家队伍里面也应该有很多差异。我们确实没有必要强行要求所有的人都一样。最终我还是认为,归根结底,一个作家还是要用作品来说话,因为作家的职业决定了写作才是他最神圣的职责。如果一个人只有作家的名号,没有小说、诗歌,没有其他的文学作品,那么算个什么作家呢?什么叫作家?因为他写了作品;什么叫著名作家?因为他写了产生巨大影响的作品;什么是伟大作家?因为他写出了能够影响全人类的伟大作品。所以作家的名号是建立在作品的基础之上的。没有作品,那么你这个作家的身份是非常值得怀疑的。当然我想每个人都不彻底,我也不彻底。如果我彻底的话,那么我就应该像我的名字一样不要说话。所以我也不彻底,我也要说话。

报告文学创作概述 篇4

1996年创作情况 1996年的报告文学创作,真正迷人的地方似乎不多。在这些新景致中,热情讴歌社会生活中的新人和一些重大的生活事件的作品还是不少的。像江宛柳的《没有掌声的征途》〔1〕,报告解放军某坦克旅旅长邬援军,在和平的岁月里自觉以战争环境的要求来训练和约束自己,使自己能够成为既符合和平时期的军人也适应未来战争生活的军人,在“没有掌声的旅途”上义无返顾的追求的情形。像白描在《一个人与一座城市》〔2〕里报告的大连市市长***,在大连的城市开发和建设中的许多构想和实践过程,使大连的城市面貌有了巨大变化的内容。像李钧报告解放军某给水团团长李国安无私奉献,不惧艰难地长期带病生活战斗在找水打井工地模范事迹的《生命甘泉的追寻者》〔3〕。像胡平报告江西江铃汽车有限公司总经理孙敏开拓进取事迹的《江铃风景线》〔4〕。像绍六描写武汉市武昌区信访办主任吴天祥为民解忧,为民解难,全力做好信访工作,为人民办好事事迹的《心之桥》〔5〕、田天的《你是一座桥》〔6〕。像张敬群报告长庆石油管理局筑路公司职工不畏艰难,经过几年的苦战,终于在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修通等级公路,结束了这里为“死亡之海”的传说,为该地的石油开发和运输提供极大方便的《世界沙漠第一路》〔7〕。像文乐然报告一批石油地质工作者在西藏的“无人区”冒死找油的《走向圣殿》〔8〕。像蓝夫报告河北宾馆在经理倪德奎的带领下,大胆改革,加强管理,参与竞争,使宾馆的面貌和效益迅速改变的《五星之梦》〔9〕。像王宗仁、周建报告北京西客站建设过程中许多故事和感人事迹的《建设者的丰碑》〔10〕。像焦祖尧报告山西万家寨引黄入晋水利工程的《黄河落天走山西》〔11〕、周洪成、周绍义报告胜利油田钻井职工和科研人员在开发寻找石油的过程中感人事迹的《横空出世》〔12〕、《问天》〔13〕。莫申的《大京九纪实》〔14〕,是在全景角度上报告京九铁路决策、设计和施工建设的长篇报告文学作品。作品信息量大,有许多感动人的事件和人物故事。可以说,这部作品,是京九铁路建设者的丰碑,它为所有的有贡献的人们作了文学式的记录,等等。这些作品大都是紧贴着现实生活的发展来表现生活的,它有很强的现实生活气息,也有较多的社会生活信息。在写作的过程中,因为大都是作家从生活的第一线采访来的素材,而作家们也都褒有较多的热情,所以,它们对于人们了解现实生活中的许多人和事都是有不少帮助的,同时,也还因为生活事件和人物对象本身的生动性,使得这里的一些作品就有了不小动人的力量。但是,也许是过于靠近社会生活的现实,作家们在接触生活对象的时候,还未能充分的调动起理性的精神。所以,有时还来不及对生活、人物或事件进行更多的分析研究。因此,有的作品明显的缺少对生活事件的深入开掘工夫,作品明显的还处在生活的表层状态,未能达到更加深刻和激动人心的层面。尽管如此,对于这些作品,我们是不能有所忽视的。因为有它们的存在,密切了报告文学和社会生活的联系,使得文学在反映和表现社会生活方面有了新的收获与新的进展。而这种不断的与社会生活的联系状态,正是我们现实的文学创作所欠缺的、所不足的地方之一。在1996年的报告文学创作中,王家达的《敦煌之恋》〔15〕、陈桂棣的《淮河的警告》〔16〕和张建伟、邓琮琮的《中国院士》〔17〕、程童一等人的《开埠—中国南京路150年》〔18〕等作品是最为引人关注的了。这些作品在选择题材对象时作者就是有着某种思考和追求的。作家们在自己的作品中不光是要表现生活的对象,还自觉的要在这报告的同时,实现自己对生活事件和人物的某些认识和理解。因此,报告在这里已经不仅仅是一种宣传和张扬,还是一次深入的思考和能动的批判或崇尚。而这一点,恰恰是一些表现表层社会生活的作品所欠缺的。王家达的《敦煌之恋》,是一篇十分动人的历史和现实报告。作家把历史和现实,把事件和人物很好的结合在一起,艺术地报告了敦煌艺术对人们的巨大诱惑和人们对敦煌艺术的疯狂般的迷恋情形。在作家的笔下,常书鸿、段文杰和席臻贯等人在对敦煌艺术的认识研究和开发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无私牺牲精神和所取得的重大成果,深深地感动和激励着人们的心。为了保护敦煌艺术遗产不再继续遭受破坏,常书鸿携妻离开了巴黎的舒适生活,奔向荒凉的戈壁大漠。在那个战乱的年月,他们在敦煌经历了人们难以想象的艰难。最后,妻子实在不堪忍受这里的荒凉和孤寂也离开了他。面对如此严峻的生活现实,面对这感情的痛苦和家庭的离散,在忍受了巨大的悲痛之后,常书鸿依然不改初衷,毫不动摇地坚持在保护祖国珍贵文化艺术遗产的敦煌。常书鸿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段文杰等人。后来段文杰也告别家乡,投奔敦煌,从此和敦煌及敦煌艺术的研究结下了不解之缘。在经过几十年的精心研究后,他和他的伙伴们终以丰硕的成果,使“敦煌学”的研究和开发回到了祖国。从而结束了敦煌在中国,而“敦煌学”研究却在国外的让人痛心的历史。“敦煌学”的回归,是中国历史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这是常书鸿、段文杰等人对国家民族的重要贡献。如今,“敦煌学”已经是一门既蕴涵丰富,又有其独特个性的文化艺术科学门类了。席臻贯的情况和常书鸿与段文杰有些不同,他是一位音乐工作者,单位不在敦煌。可是,他却迷恋上了敦煌的古乐谱,决心要把只有一些怪异的音符,如同天书一般的谜解开。让这些多少年来藏在深山人未识的古代艺术重现出来。对这些古乐谱,此前,也曾经有人进行过一些研究,但是,都未有大的突破和成果。席臻贯知难而进,他在人们难以想象的困难条件下走进了这个神秘的领域。锲而不舍,终成正果。他科学的破译了这部“天书”,并和别的艺术家们一起,将其成功地搬上舞台。于是,一台题为《敦煌古乐》的大型音乐舞剧和人们见面了。这台音乐舞剧一出现,立即获得一致好评,轰动海内外。可是,不幸的是,就在人们还沉浸在喜悦之中的时候,席臻贯本人却因积劳成疾,延误治疗,在他成功的时候永远地倒下了。《敦煌之恋》是一篇深情动人的历史和现实人物报告,是一首充溢着丰富文化内容的诗篇。作者把自己对于人物的敬佩和感受化入到对人物事迹的描写叙述之中,生动艺术,确为一篇不易多得的优秀作品。《淮河的警告》,是近些年来报告文学中勇于大胆接触尖锐社会生活矛盾的极少数作品之一。淮河是淮河沿岸人民的生命河。千百年来,它以自己的乳汁无私的滋养着两岸的人民。可是,随着时间的发展和两岸社会生产方法方式的不断变化,大量的小工业项目无组织、无统一管理的盲目上马,结果对淮河的水质造成严重的污染。作者陈桂棣用大量触目惊心的污染状况的描写,让人们充分的感受到了污染的严重和治理污染的迫切性。他大声地疾呼,他以淮河的名义向人们发出大声的警告。在作品中,作者对于那些只顾自己本地区、本部门的一己私利而置淮河的污染而不顾的人和事进行了严厉的揭露和批判。作者痛惜的感情和愤怒的情绪溢于言表。淮河的污染,直接危害着淮河沿岸人民的生命健康和农业生产的正常发展。作者是怀着极大的社会责任心和使命感来写自己的报告的。所以,在这部作品中,我们是可以更多的感受到报告文学对社会生活现实的积极参与精神和不惧矛盾的勇气的。我们的社会生活中存在的各种矛盾很多,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有勇气去涉及,去表现的。这些年来,文学明显的疏远了社会生活的现实,对于现实的生活表现不力。这常使人们感到不足。所以,《淮河的警告》可以给我们启发的决不仅是它本身。它对于我们的文学创作,特别是报告文学创作是应当有直接的启示作用的。在1996年的报告文学创作中,张建伟和邓琮琮的《中国院士》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中国院士》是一部在全景视角和十分开阔的空间里对中国的“院士”的产生、沿革及许多“院士”的人生经历和科学精神进行报告的大作品。《中国院士》题材重大,内容丰富,形象生动,品位高雅。两位作家在大量的深入采访和资料收集的基础上,有繁有简的对许多“院士”的生活行为和科学成果的取得过程作了生动的报告。所以,这部书具有中国院士的群像素描和院士文学史编的特点。但是,这部作品的突出特点,还是对于“院士”们动人的科学精神的着力描写表现。作者以院士们的出色劳动和取得的成果使我们清楚的认识和感受到,中国的院士们是中国的脊梁,是中国经济建设和科学发展的最重要的力量。而这些丰富内容的存在,对于人们具体的认识和理解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是极有帮助的。作家十分重视科学家们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表现出的种种不同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科学的人格。在先后五代“院士”中,许多人都有着十分曲折和坎坷的经历。可是,从作家为我们所作的描述中,我们看到,许多人在遇到人生的曲折和坎坷的时候,他们都是自觉的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放在了第一位,而把自己的私利毫不痛惜的放弃了。例如,著名的核物理学家邓稼先,为了国家的国防事业,隐姓埋名几十年的从事核武器的研究;王淦昌索性就改了名,在艰苦的条件下默默的工作了许多年。科学家们的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和行为,是足以感动读者的心的,它使人们在崇尚科学家的同时,也更加崇尚他们的伟大人格。当然,作品也没有完全回避在非正常的年月和错误的思想统治时期,科学家们所遭受的不少打击和苦难。即使这些令人心酸的现象的存在,也是能够给人以不少思索和启发的。它使人们意识到,科学就是科学,我们必须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家和他们的科学活动,才能更加有利于科学的发展和经济的发展。《中国院士》把对人和事的描写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在事中写人,以人带事,虚实有度,张弛有致,在其表现的方法上也是有一些值得我们重视的地方的。《开埠——中国南京路150年),是一本有趣并有意思的书。这本书也许可以划入我分类的那种“史志性报告文学”中去。它以上海南京路150年的历史变迁为认识报告对象,有很明显的历史性和艺术性特点。围绕着南京路的发展变化,对上海开埠过程中的许多复杂的社会现象和历史人物进行了历史的和现实的分析认识,其中所表述的不少见解是耐人寻味的。我们有理由认定,这部书认识和表现上海南京路的历史的过程,是和今天上海的改革开放现实有着不少的联系的。在认识历史的过程中,人们一定是可以发现和找到上海进一步开放、开发的一些有益的东西的。这部书也许还不是太标准的报告文学,但是,它是有着分明的辨析报告的特点的,是一本有着丰富内容的好书。解思忠的《国民素质忧思录》〔19〕,是一本在大量的真实生活现象的基础上对国民素质提出的认真思考。作者认为,国民的素质,是现代化建设的基石。我们在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不能不认真的对待我们国民的素质问题。作品从人格、精神、道德、文化、科学、健康、职业、审美和教育等方面进行考察之后,提出了我们的国民素质的忧虑问题。作者把严峻的现实状况和理性的分析研究结合在一起,既表现了在某些方面国民素质不高的实际现象,又较为具体地说明了这些现象之所以出现和存在的原因以及改变的途径。这是一本醒世之作。它表现了作家的忧患意识和对现实社会生活和现实的人的负责精神。作品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可以作为一本很好的素质教育的书来读。另外,钱宁的《留学美国——一个时代的故事》〔20〕,也是值得注意的书。在许多反映报告留学生活的书出版之后,钱宁集中对近百年来几代中国人留学美国的历史和现实作了有益的考察。作者简洁的勾勒了留学历史现象的轮廓,还真实的记录下了一个个中国留学生在美国的思想生活感受。因为作者自己就有不短的留学美国的生活经历,所以,不少的思索和观察是有一定的深刻性和启发作用的。云南作家汤世杰的《殉情之都》〔21〕,是一本奇特而又是重要的文化报告。作者在拥有大量的资料和实地采访的基础上,细致而充分的对云南丽江地区传统的“情死”现象作了分析和报告。它为人们打开了一个有趣的地域之门,为人们认识和理解一种特殊的,但又是让人有点惊心动魄的民族传统文化习俗提供了丰富的内容。黄传会的《忧患八千万》〕22〕选择的是一个大题材。全国现今仍然存在的八千万贫困人口使得黄传会不能安定。他在连续的报告了“希望工程”和山村教师的状况之后,又多次的告别都市的舒适生活,深入到边远的山乡农村去采访,然后把山乡人们的贫困状态和他们为改变这种状态所作的努力真实的报告给读者,以期引起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和广大群众的理解和支持。作者的真诚和作品的具体形象力使得作家的呼喊和忧患有了更加沉重的分量,也有了新的希望。鲁丹的《70个日日夜夜——大学生眼睛里的1957之春》〔23〕也是一本十分引人注意的作品。这是一部历史的写实作品。作品通过大学生的眼睛真实的描绘了1957年春天的那场从“整风”演变为“反右”的严峻政治运动的过程。作者真实具体的记述了几个人民大学的学生在这场运动中从热情参加其中到茫然不解,从一个个幼稚的学子到“右派分子”的演变过程。作品对于人们真实的了解和认识那场历史的政治运动有着很强的参考作用。才铁军、雷风行的《神州大动脉——中国铁路建设一百二十年纪实》〔24〕,是一本在历史与现实的纵横全景关照下,报告我国铁路建设的历史与现状的书。作品有丰富的信息和一定的思考,有充沛的激情。在对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的交叉报告中,有不少的篇章是十分动人的。作品写出了中国人对铁路的认识过程和认识之后的积极追求行为,报告了许多人在铁路建设中的奉献牺牲精神,是在表现物质文明建设时弘扬精神文明建设的好作品。报告文学的现实性和当代性要求作家,必须要有现实的目光和现实的思索。而现实的目光中,就包含着对那些对社会生活产生了影响的事件人物的及时报告。报告文学应当把自己对读者的关怀反映在一个十分宽广的层面上。所以,所有那些可能给人们的生命安全,生活平静,精神健康等造成危害的现象,都应该是报告文学作家们要注意的对象。在1996年的报告文学创作中,有几篇题材个性都比较明显的作品我以为是应当提及的。刘伟的《乘愿再来》〔25〕,是报告十世**圆寂和他转世灵童认定坐床过程的作品。这篇作品,因为它题材的特殊,一般的人读起来是有些吃力的。可是,你若沉下心来认真地读完它,你就会增加许多的佛教知识,就会对西藏的历史有更多的了解。作家用报告文学的形式,为一个历史的大事件留下了真实的记录,是并不易得的奇特之作。杜卫东的《世纪之泣》〔26〕,这也许是我们的报告文学作家一次认真的面对艾滋病这个对人类发生着巨大威胁现象的反映。作品简略的追述了艾滋病发生的历史和其在国际上其它国家的表现及危害情况之后,又把艾滋病在我国发展蔓延的严峻状况以确切的数字告诉了读者,让人感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作者在提示人们警觉的同时,也对那些染上了艾滋病的患者表示了痛惜和温情,使人在冷酷中有了不少的思索。国际题材的作品这些年来一直很少。在刘亚洲之后,似乎还没有哪一位作家去认真的在这方面下些功夫。马平的《带鹰爪的鸽子——拉宾之死》〔27〕是引起我兴趣的一篇国际题材的报告文学。以色列前总理拉宾是推动中东和平的重要人物。可是,也许并不是所有的人都知道,拉宾曾经是一位坚定的以色列犹太复国主义者。这位在以色列军队里从士兵一直干到以军总参谋长的人,他一生历经多次战斗,可谓战功卓著。然而,正是这样一位有着坚定信念和果敢精神的以色列英雄,为了犹太民族和阿拉伯民族的和解与地区的和平,勇敢地迈出了和平的脚步。最后,因为他的和平行为,而被犹太极端主义分子刺杀于一次和平的集会上。马平的作品对于我们了解拉宾的经历和事业是大有帮助的,也可增加人们对中东历史和纠葛的理解。以上这些作品,题材各异,但是都从不同的方面给人一些历史的、知识的收获,也许是不应忽视的。在历述了1996年的报告文学创作状况之后,我们尽管会有一种不小的收获的喜悦,但终究还是不太满意的。这是因为,真正的优秀作品还是太少。尽管有许多的作品都具有各自的特点,可在综合的方面,大部分作品还是未能达到较高的层面,实现成功的报告。最使我感到遗憾的是,报告文学在报告现实社会生活时的表层和轻淡。现实在社会生活中有许多作家应当关注和报告的矛盾和热点问题,可是,我们的作家却很少去涉及,有些即使涉及了,而力度显然也是很不够的。和社会生活之间存在的明显间隔,是我们的报告文学不能像早些年那样在群众中产生较大影响的主要原因。在题材内容方面的平俗,作品在读者中的反映轻淡,有形无意间淡化了作家们在艺术表现方面的追求和努力。报告文学的表现手法缺少革新变更,是和这种创作的表现沉寂局面有不小关系的。我们的报告文学,在80年代已经有过它可以说是辉煌的岁月。它也已经是一个比较成熟或者说接近成熟的文学形式了,所以,我们完全有理由给它提出更高的要求,对它有更大的期望。1997年创作情况 回顾1997年的报告文学创作,尽管人们还可以列出一些读者反映不错的作品来,但是,从报告文学创作的总体上分析,把这一年创作的成果和往年进行一下比较,就不能不承认,这是一个薄收的年份。最近,不断听到和看到人们对短篇小说、对诗歌创作不满足的意见,再联系到报告文学创作的这个现状,不知这相互之间可有什么内在的联系? 报告文学创作的颓势在一两年前就已经表现出来了。但是,前两年,还总会有一些在读者中叫得响的优秀作品出现。这样,主打作品的存在就影响和确定了人们对报告文学创作的整体评价,误以为创作十分繁荣。其实,这种繁荣是比较单一和有限的,它比起报告文学真正繁荣的80年代中后期的那种全面的繁荣来,实在是显得微薄一些了。不能否认报告文学在90年代以来发展和革新的许多成果。90年代以来的优秀作家作品,我可以列一个长长的名单。这个名单中的作家和作品,有些是完全可能在中国报告文学创作的历史上占有一定位置的。可是,尽管这样,也不能不看到报告文学创作在90年代以来因为参与现实生活的不力,因为在许多现实社会生活矛盾面前表现得无所作为,而大大地减弱了在社会生活和读者中的影响作用的事实。报告文学是一种现实性很强的文学创作活动。现实社会生活既是它赖以生长的基础,也是它可以充分展示自己性格和作用的舞台。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家、作品,一定是对于社会的现实生活有着非常直接的感受和理解,有代表前沿智慧的关照。这样的作家作品,不光是为人们认识和了解现实社会生活状况提供了可能,而且会为人们理智地观察和把握现实社会生活提供有益的帮助。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近些年来,这样的作品是愈来愈少了。在小说创作中,还有“现实主义冲击波”的现象,可是,在报告文学创作中我们却只能谈论“史志性报告文学”的收获。“史志性报告文学”的突出表现,虽然说是报告文学创作的重要变化和成果,它对于现实社会生活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启示影响作用。但是,缺乏对现实社会生活矛盾作直接的应对毕竟是报告文学创作的严重缺陷。也许,有人会对以上的看法不予苟同,认为报告文学创作的情况不完全是这个状况,不是出现过许多描写先进人物和重大工程事件的报告文学作品吗?难道这不是对于现实社会生活的积极反映!我不否认这样的事实。近些年间确实出现过一大批描写不同战线上先进模范人物的报告文学作品,也有过一些以某一项重大建设工程为题材对象的报告文学作品。这些作品中许多人的先进事迹和自觉的牺牲精神确实是十分感人的。报告文学表现他们本身也是对社会生活的一种热情的回应。但是,我认为,这些作品大多是在新闻媒体对某一个对象进行了充分而又是全面广泛的报道之后,才由报告文学作家去进行文学报告的。所以,它在一开始时就已经表现滞后。更何况在现代化的新闻媒体的追踪覆盖下,报道的对象是否还有值得报告文学作家再度开发的内容,即报道的对象还有新闻没有关注到的地方,那么,报告文学作家是否就能够关注到、并报告给读者呢?不能比新闻报道为读者提供更新更多的内容,就难以因为改变了报道的方式而赢得读者的欢迎。许多这种以先进模范人物和某一项工程事件为题材的报告文学作品之所以显得一般化,未能在读者中造成大影响的原因就在这里。报告文学与新闻报道是有某些内在联系的。但是,报告文学创作不是新闻报道。它是一种作家在社会生活中自主选择和独立表现的一种文学创造活动。报告文学作家应当非常关注现实社会生活的动态发展,可是,他不能丧失自己的独立感受和自主表现。报告文学作家如果把自己的创作活动完全的等同于新闻报道,或是机械地追逐新闻的脚步,那就是等于放弃了自己的独立性,而使自己变成新闻的附庸了。严重的新闻表现正在有力地约束影响着报告文学创作的能动性表现。这也是报告文学创作走向平实,缺乏个性,少有创造的因素之一。

网络与当代文学创作 篇5

20世纪90年代初,我在写作《20世纪大飞跃》一书时,曾经接受了瑞士著名哲学家艾赫尔别格《人与技术》一书的一个观点,艾氏认为人类科学的发展及其变化速度相当于60公里的马拉松赛跑,从起点开始的绝大部分历程都在黑夜般原始蛮荒上度过——离终点100米处,出现中世纪的城市,离终点50米,那里站着列奥纳多;芬奇,他用智慧和敏锐的目光注视着这场赛跑;剩下只有10米了!跑道旁开始出现火炬的光芒和微弱的油光灯;但是,在最后5米的冲刺之间,惊人的奇迹出现:光亮照耀着夜间的道路,没有役畜的板车疾驶而过,汽车轰鸣;摄影记者;电视记者的聚光灯使胜利的赛跑运动员目眩;① 艾赫尔别格之所以提到15世纪的达;芬奇,是因为在他看来,达;芬奇是人类文化史上成功将科学与文化结合起来的少数天才之一;而他所描述的“最后5米的一冲”正是属于20世纪的情景,奇迹就在此刻;受此观点启发,也可以说是受此描述感染,我将自己的书名定为“20世纪大飞跃”,并将此飞跃比作飞机历经长长跑道后的起飞,正是那一刻,机轮离开地面,机身如鸟一般腾飞,直上蓝天;叙述此种“大飞跃”的感觉,意在通过怀旧的记忆联结今日我对于网络的感觉:依然是飞跃,是腾飞,但已经是今非昔比,弓箭换长枪,箭矢换子弹的难以形容的感觉了;同时,意在强调21世纪今天,网络的重要性并不亚于支撑20世纪“大飞跃”的科学技术,其发展前景的不可限量,真可用“无极限”一词形容!

二网络:不逊于意识形态的研究价值

网络是虚拟的世界,但它又是人类面前一个既令你眼花缭乱但又飞速变化并深刻影响我们生活的现实,更让我们迷惑的是,这个在现实与虚拟两个世界变幻游走的精灵,会让我们时刻丧失一种现实感,仿佛进入宇宙的黑洞,我们自身的重量被瞬间消解,这是前所未有的奇异感觉,当你用手指轻击键盘时,你已经梦幻般地飞翔在一个全新的世界!

从前的观念,仿佛是古老的弓箭,你真的可以用它去射击网络——这颗疾飞的子弹吗?

正像十多年前,我们刚刚照面麦克卢汉,我们只能接受他的关于每一样新媒介或新技术都是人体某部分的延伸的观点一样,天才理论家的深刻见解总是耐人咀嚼;十多年后的今天,当我们再读“媒介即信息”这句名言时,却又有一番石破天惊;豁然开朗的感觉,了解真理实在需要时间和领悟呵!

循着天才理论家麦克卢汉“媒介即信息”的思路,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媒介不再仅仅是媒介,它决定了人类社会及人的思想;行为等等,看似形式的媒介,其性质其实远胜于其传播媒介的内容,同理,网络也不仅仅是一个传播平台,我们应将其本身视作具有革命性的人类存在方式,一种生命的体现;这是它作为信息存在的最大价值,由此它也具有了人类精神的意义,这是认识网络的重要前提;

也正是在这一点上,我认为,研究网络与文学创作的关系,其价值并不逊于研究文学与意识形态的关系;众所周知,在我们传统的文学研究领域,意识形态与文学的关系,常被置于首要的位置,文学研究队伍的人才资源也主要分布在意识形态的研究上,而网络文学的研究近年来虽有少数人涉及,但似乎也多重形式而轻内容;我不能肯定地将网络直接等同于一种意识形态,但至少可以肯定其研究的价值以及面对它的必要性和急迫性;网络对人类生活,对文学艺术,收拢一点说,对我们这个意识形态化程度很高的“中国当代文学创作”,影响已经产生;暂且不说“巨大而深远”,但至少可以描述成“影响与日俱增;

三时代跨越:文化价值观念的嬗变

暂且撇开网络文学的文体特征,我们先说说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宏观上所拥有的不同文化背景;

从历时性角度看,网络是一种全新的文化;从共时性角度看,网络是一种亚文化,尚处在“边缘”与“非主流”地位;且不说在网络时代的速度中,网络文化能在多长的时间里由“边缘”走向“中心”,由“非主流”成为“主流”,但其影响力与渗透力都是无法否认的;

如果将网络文化的内部结构呈现为下列四层:主体——网民;客体——硬件平台;中介——信息传播及其意义;价值——由网络形成的人们新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那么,本文论述的重点就落在“价值”层面上,对当代文学创作的影响的探讨也由此生发开来;

我看重“时代跨越”这个词,其意义在于表明网络文学其有传统文学完全不同的文化背景;国外学者拉潘姆先生曾经依据麦克卢汉的思想归纳出两组两两相对的词语,其中一组将印刷文化与电子文化加以对比,他把印刷文化的人称为“市民”,把电子文化的人称为“游牧民”,试图描述出两个时代的典型特征;②现引述如下: 所有这些,其实都在表明一个道理:时代变了,网络文化的文化背景变了,网络文学的文化价值系统也变了;于是,异样就有可能产生影响,反差就可能产生交流;不同文化形态在不同范围,有着不同程度的互动交流,即使在封闭保守的古代社会,也是存在的历史事实;进入21世纪,此种人类活动中的交流互动无论在空间还是程度上,已经达到了空前活跃的程度,而网络恰恰扮演了文化价值多元的催生剂,它所提供的文化形态肯定要对传统形态形成冲击和影响,这从理论和现实上已成无法回避之现实;

四网络影响在文学上的表现形态

完成了上述的理论预设,我们可以努力将潜在影响从观念过渡到形态,从而归纳出几种具体表现形式;

1;改变了文学的文本形态

说到传统文学,我们直接的印象就是纸介媒体的文本;作家创作的文学作品通过印刷品得以呈现,读者通过书和杂志阅读文本,从而形成“读者——文本——作家”的一个单独的乃至秘密的交流和对话;文本既是作家创作的固化形态,也是读者阅读文学的依据所在,同时又是文学创作——这种语言艺术的媒介形态;

然而,网络的出现改变了延续千年的文学传统形态,问题还不在于传统文本的电子化造就的“屏幕阅读”方式,而是网络空间里创作的文学形态已经明显地区别于纸介文学,成为一种具有超文本多媒体语言的全新形态。作者可以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将各种图片;声音;动画组合在一起,同时,还可能是一种多向链接的语言,在一个母本中链接着不同的子本,从而突破传统文学单一文本的固化形态,呈现一种开放多向性的网络文本形态;

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根本区别也可以扼要地归纳成两点:一是超文本;二是交互性;超文本改变了文学的固化形态,交互性则改变了文学的阅读方式,被神圣化秘密化的个体阅读方式也演变成网络上群体阅读,沙龙讨论方式,文学生产与阅读的传统方式被改写了,新的文本类型与新的阅读方式已经超越了我们习以为常的文学经验,一个新的文学时代已经拉开帷幕;

2;改变了文学的社会地位

在文学边缘化的今天,有关文学的一切似乎都是无足轻重的,但从历史上看,文学一向具有世俗世界的神圣地位;它总是与国家;皇权;意识形态;上层建筑;文化传统等等关系密切,即使是文人潦倒的年代,它也没有沦于社会的底层;因为它天生属于文化,而且是精英的文化,这就意味着一种特权,至少是一种话语权,一种让芸芸众生仰而望之的具有精神与物质双重意义的形态:高尚;文雅;文化;有价值;有品味;有意义;无论是创作还是阅读仅属于少数的一群人;

网络改变了“少数一群人”拥有文学的历史状态,从写与读,从生产与消费等各个环节上,促成了由“文学小众”到文学大众的狂欢,神圣化的消解与平民化的取代,已成网络文学空间的现实;“大众的狂欢”通过两种形态体现,一是“文学沙龙”的兴起,任何一张帖子,随意一个主题,都有可能在网络上形成一个纯粹的文学群落,其聚集速度之快,其凝聚力量之强,其交流动机之纯,其文学才情之高,常在传统文学研究者和批评家的预料之外;2006年初因韩国电视剧《加油,金顺!》在中央电视台热播,而由一名自称“我爱花痴”所写的《花痴历程》帖子,形成725634人次点击率,回帖16248个(2006年2月16日统计)——“百度贴吧第一长帖”的文学事实,即为明证;

二是相对“文学沙龙”规模要小得多的更趋于私人化的“私人会客室”,比如非名人的“博客”空间,它更像三五好友情趣相投,切磋交流奇文共赏的文学小组,自由的;非功利的;真诚的;快乐无拘束的文学交流,作家与读者的“施”与“受”的关系,在这里真正地成为一种平等对话的关系;文学也因此真正回到了它初始本真的起点,成为人与人交流沟通的富有情感的一种艺术表达方式;

在我对文学本质的理解中,上述两种形式都促使承载过多世俗负担的文学真正回到它“歌之咏之”有感而发的“前诗经时代";遥想孔子编撰《诗经》之前,所谓风雅颂中占最大比例的“国风”,即是中原地带的民间歌谣,发轫于田间乡舍,动情于俗男俗女,完成于俚语乡音,没有发表的门槛,没有功利的欲望,更没有理论的预设,这是不是一种彻底意义上的文学回归?也许,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网络把文学还给人民”是一句真实而正确的大白话;

3;改变了文学的传播方式

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在发表上的根本区别就是“零门槛”与“零编辑”;自由与个性化的传播特征,在网络这个虚拟的空间里,得到无以复加的强化。人们在网络上处于一个几乎没有任何限制的自由开放的写作状态,自由地写作,自由地发表,自由地传播,自由地阅读,编辑消失了,出版商消失了,作者与读者之间呈现“零距离”的状态;在因《悟空传》而成名的网络写手今何在看来,网络写作最大特征是自由,最可贵的是自由;在《成都,今夜请将我遗忘》的作者慕容雪村看来,网络是一个门槛很低的东西,它可以包容一切;

自由的传播跨越了传统纸介文学的传播障碍,迅捷地传播,使作者;读者真正做到以“一键点击天下”;除了使用语言的问题外,任何人在世界任何角落发表的任何一部文学作品,只要通过网络,它就在瞬间发布于天下,从可能性上说,任何一位读者也可以找到它,进行阅读;不存在书籍传播时代因为发行;运输;销售等环节的脱节而造成的空白区;传播速捷化,阅读全球化,是网络文学独具的无可比拟的特点与优势;

网络传播的“交互性”也使网络文学成功地实现了对于传统文学传播方式的超越;从人类信息传播的发展历程看,我们已经走过了三个阶段:“金字塔结构”阶段;“梯形结构”阶段;再就是“网络结构”阶段;相比较前两阶段从上至下的信息发布流向,网络的进行就在于信息发布者和接收者可以互动;灵活地变换角色;网络公共系统的“点对点”交流,使每一个读者成为潜在交流对象,传统文学人际交流的概念被重新改写;“人人都是作家”的梦想成为现实,网络文学的每一位参与者都在享受“交互性”所带来的自由和畅快;

五并非结束的结语

文学创作中的生命意识 篇6

文学创作中的生命意识

文学作为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是人类对现实的审美把握.一部文学作品的产生,离不开作者对生活的体验.一部有深度有灵魂的作品,应该揭示作为生活主体“人”的价值.能否对生命本体意识进行关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作品的审美价值.因此,探讨生命意识对于文学艺术的重要意义很有必要.

作 者:苏淮 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80刊 名: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MUDANJIANG TEACHERS COLLEGE(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年,卷(期):“”(5)分类号:B516.41关键词:

从文学鉴赏谈王维的诗歌创作 篇7

王维作为盛唐诗歌的代表人物,其山水诗不仅在当时,更在千百年后的今天产生着重要的影响。王维替中国诗歌定下了地道的诗歌传统,其山水诗的寂静空灵精神,也深入民族骨髓,内华为中国美学稳定的艺术趣味和心理结构。

一、了解文学创作背景

中国素来讲求知人论世,运用在文学作品中,我们可以总结为两点:知人,即我们要知道作者的个人经历,个人素养,以便将作品与作者更好的结合;论世,即我们要了解其所处的社会环境,现实生活对其创作的影响。

自身原因:将诗歌与绘画、音乐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是因为其本身就对诗歌、绘画并对音乐有很深造诣。诗人兼画家的身份,所以在诗歌创作中使用画家绘画技巧,使自己的诗歌创作风格在色彩上显示出独特性;王维的母亲崔氏,师从北宗神秀大弟子普寂禅师三十多年,受母亲影响,其兄弟、妻子皆信佛,王维则是一位前程的佛教徒,也以玄谈为乐,呈现出素雅幽淡的特征。

社会原因:盛唐盛世造就了王维,造就了“荣光外映而秀色内含”的王维体。盛唐是王维的时代,盛唐诗歌的主流趣味是以王维为领袖的都城诗的趣味。王维的一生,自其少年时代便声名卓著,而到花甲之年则更加为世人所重,长安地域的贵族文化影响了他的一生。后期半归半隐,作品也呈现出恬淡静远的特征,也与其所处的社会处境密不可分。

二、从审美的角度看王维的诗歌创作

王维在诗歌和文化艺术等多方面都具有很深的造诣,也被誉为盛唐时代“最具代表意义的人物”。王维的创作具有强烈的时代风貌,其精湛的文学笔调和艺术就也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音乐美

王维诗歌具有很强的音乐性,其对《九歌》进行了很好的继承。虽然他创作的骚体只有9首,但有《鱼山神女祠歌》、《赠徐中书望终南山歌》等好诗。对“兮”字的继承,使得诗歌舒缓、悠长,具有音乐美。

大量使用叠字,增加语言的音乐性。王维的诗歌中运用了大量的叠字,约有60余首。王维从《诗经》、《古诗十九首》中吸收营养,运用在自己的诗歌创作中,对叠字的运用能够如此地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绘画美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对王维诗歌的一大赞誉,诗画的完美混融与其自身素质是分不开的。他既是诗人又是画家,所以在创作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把绘画原则全面而恰当地融入到诗歌创作中。王维诗歌中色彩词有25个,在诗歌创作中出现过335次。

王维的诗也善于运用各种线条进行山川景物,运用多变的曲线描绘复杂的物体,这是绘画的常识,王维灵活的运用到了诗里面。“雾中远树刀洲出,天际澄江巴字回”也是运用曲线来写景状物。

禅意

成长在一个佛教气氛浓厚的家庭中,禅宗思想潜移默化的对其产生影响,王维《请施庄为寺表》说:“故博陵县君崔氏,师事大照禅师三十余岁,褐衣蔬食,持戒安禅,乐住山林,志求寂静。”再加上盛唐寺院众多,佛教文化繁荣,使得其作品也有很多与禅有关的所在,尤其是后期对现实不满,决定隐遁后,禅意作品更多。隐居期间,他长持斋戒,日日禅诵,过着居士的`生活。正如《山中寄驻弟妹》一诗所说:山中多法侣,禅诵自为群。城郭遥相望,惟应见白云。

三、从一字、一词、一句中体味王维的诗歌艺术

“兮”字,叠词的使用,使得王维的诗歌具有独特的音乐美,词秀而调雅。

色彩词在诗歌中起着对自然景物的描绘的作用,当与具体的物象相结合的时候,能够呈现出空间感和立体感。王维诗歌中使用的颜色词有25 个,分别出现在不同的诗歌中335 次,我们可以看出,王维对色彩的选择表现出集中性、以白青为主、素雅色调为主色调的特点较为明显。线条词,用长短、曲直、粗细等勾勒物体的轮廓;利用空间词对描写的画面进行构图。《送邢桂州》中,“月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积雨辋川庄作》中用色彩、光线的强烈对比准确地表现了夏日积雨,田间景色的特征。

四、王维诗歌中的山意象、水意象、禅意象

王维诗作中的山水意象禅意悠远、恬淡、宁静,但并不枯燥、浮躁,而是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王维的山水诗融诗情画意于一体,常采用因物寄托的手法来表现某种时空条件下的主观感受,他还以耐人寻味的独特抒情方式,使作品的含意更委婉,诗情更醇厚。

王维诗歌中也存在大量水意象,因为王维向往幽静的生活,所以,他的诗歌作品也表现出淡泊纯净的境界。他将以动趁静、静中有动很好的结合起来。

王维的诗歌创作和他的佛教信仰密不可分,诗歌创作中常流露出一种禅趣。此外,也受时代的影响。不得不在对现实社会的屈从下寻求解脱而禅宗正是主张“静心”“觉悟”王维正是受这种思想的影响,在诗歌创作中表现出幽怨、宁静的笔调。

五、赏析王维,对诗歌研究与创作的意义

文学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文化精髓的表现形式之一。一代有一代之文学,一代文学也很好的体现了一代的社会风貌。文学创作使得我们可以更好的了解时代风貌,也为我们的文学创作提供了研究客体。

文学创作工作室策划 篇8

摘要:古代文学的“虚静”理论发源于老庄哲学,以“物我两忘”为本,排除主体心中的功利物欲,保持虚静的状态,观照宇宙万物的本源,去物去我,使纷杂定于一,躁竞归于静,造成一种静态的心理定势。艺术创作需要以“虚静”的心态摒除外物的干扰复归人和社会的本真状态。“虚静”说的发展形成了中国古代艺术创作中的独特的虚静思维,使得中国传统艺术往往刻意追求一种恬淡、本真、空灵之美,而其中又往往寄寓着极为丰富的人生体验和极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关键词:虚静 文学 创作 构思

‚虚静‛是中国古代哲学和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虚静‛并不是道家的原创,早在周厉王时代的《大克鼎》铭文中就有‚冲上劂心,虚静于猷‛的讲法,指的是敬天崇祖仪式中的一种谦逊、和穆、虔敬、静寂的心态。‚虚静‛一词,在老子《道德经》中则是分解的:‚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道德经〃第十六章》)细究此章,当知虚、静本为两种不同的状态,且此两种状态密切联系,一则虚乃通往静的必然之路,或曰,若达到静,当需从‚虚‛开始;二则,只有致‚虚‛到极处,才能笃实归静,进而达到‚没身不殆‛之境。亦是在此意义上,老子才有‚致虚极,守静笃‛之说。而在《老子道德经憨山注》第十六章里,可见憨山对‚虚静‛的另一解释,憨山云:‚致虚极守静笃者。致,谓推致推穷之意。虚,谓外物本来不有。静,谓心体本来不动……‛其将虚、静内外两分,虚者,将外物空掉也;静者,内心寂然不动也。故欲达到静,首先要‚虚‛,若无‚虚‛之功夫,‚静‛之境界则难以达到。故道家(教)所谓的‚虚静‛可从此境地上做两重观。‚虚‛的功夫在老子《道德经》中多采取‚以无观有‛和‚去欲‛的方式而进行,且老子多言虚无之用——因为虚,故能容纳、涵盖万物。宋人苏轼所言‚空故能纳了‛概括得颇为精当。所谓‚以无观有‛,乃是以‚空无‛之心而呈现‚妙有‛之用:如十一章‚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牗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即言虚无(空无)之用;第五章‚天地之间,其尤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则亦虚之‚动‛,‚虚‛而动,实乃‚静极而动‛,此乃从哲学之层面言说之。‚静‛的层次高于‚虚‛,乃属道的状态,所谓‚虚一而静‛即言由虚致静:空掉外物为‚虚‛,空掉‚自我‛则为‚静‛,恰如憨山大师所谓‚心体本来不动‛。如果说‚虚‛乃从主体对宇宙万有的‚不执著‛上下功夫,那么‚静‛则从主体自身上着力。‚空‛掉外物已属不易,空掉自我则更加困难,此亦‚修道者多得道者少‛之要因:因为空掉‚自我‛而达成的‚心体‛之‚静‛(定)意味着‚得道‛,意味着合于大化之流行。

老子讲‚虚静‛,首先是哲学意义上的虚静,是建立在老子的宇宙观和人生观基础之上的。在道家看来,整个宇宙是和谐的,作为宇宙中的人也应该是和谐的。然而在现实社会中,人往往被礼义道德、智慧巧利等因素所缠绕,这就需要一种特殊的修养功夫,以清除妨碍和谐的各种干扰,让心灵恢复到原始的朴素状态。这种特殊的修养功夫,就是‚虚静‛的心理过程。老子云:‚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日静。‛(《道德经〃第十六章》)王弼注云:‚以虚静观其反复,凡有起于虚,动起于静,故万物虽注。‛也就是说,道的本体是静,动由静而起,又归于静,动只是静的外在表现形式。因此,体道者只有虚静其心,静观万物,全身心地融人宇宙大化流行之中,才能透过纷繁复杂的现象,体验到宇宙深处的宁静,也才能与道周游,产生至美至乐。‚虚静‛也是哲学宗教上的一种认识方式,《庄子〃人间世》说:‚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这就是要排除主体心中的功利物欲。有欲之人,心绪卑琐,目光屑小,自难对外物进行审美观照,所以主体要秉心养性,洗涤灵府,以期致虚守静,澡雪精神。两汉的《淮南子》发展了‚虚静‛说,认为‚视于无形,则得其所见矣。听于无声,则得其所闻矣‛(《说林训》),‚有生于无,实出于虚‛(《原道训》),使‚虚静‛说更具有美感的特性,将感性与理性辩证地统一了起来。

魏晋玄学继承老庄,从本体论哲学体系和建构理想人格目的出发,进一步发挥了‚虚静‛的理论。魏晋之后,‚虚静‛说则被大量运用于艺术创作和欣赏,如顾恺之提出的‚悟对之通神‛(‘历代名画记》卷五),‚悟对‛就是‚虚对‛,也即对而不对,这是要求画家作画时既要把握对象的特征,又要领会其精神实质,达到‚通神‛的境界。嵇康认为欣赏音乐要‚听静而心闲‛,王羲之强调书法创作应‚凝神静思‛,宗炳提出‚澄怀味象‛,都触及了虚静思维的特点和规律。《文赋》中‚伫中区以玄览‛、‚收视反听,耽思傍讯‛、‚罄澄心以凝思‛均是指虚静的思维活动。虚静体现了思维活动的物我不分性,虚静是宁静清澈的心态,是空诸万物的心灵境界。虚静要求摒除外物的干扰复归人和社会的本真状态,去物去我,使纷杂定于一,躁竞归于静,造成一种静态的心理定势。

‚虚静‛概念的正式提出,当推六朝时期刘勰的《文心雕龙〃神思篇》。刘勰继承了老庄‚虚静‛思想,并进一步将它运用到艺术构思的理论中。在《神思篇》中他引用了《知北游》的原意,甚至直接从庄子的论述中引用了原文:‚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藏,澡雪精神: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绎辞;然后使玄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文心雕龙〃神思》)刘勰明确地指出了‚虚静‛心理在艺术构思中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刘勰认为‚虚静‛是‚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是文艺创作过程中最为关键和重要的环节,它是艺术创作前唤起想象的起跑线,更是贯穿着艺术创作中审美感知的心态变化的全部流

程。如果在创作中,艺术家不能处于虚静的状态,则会出现 ‚关键将塞,神有遁心‛(刘勰《文心雕龙〃 神思》),而虚静的方法则是‚疏瀹五藏,澡雪精神‛。集中注意力,专于一境,清洗主观上的杂念、陈见,使审美主体处于宁静清空的状态。显然,这是艺术创作中的一种最佳心理态势。周星莲《临池管见》说:‚作书能养气,亦能助气。静坐作楷法数十字或数百字,便觉矜躁俱平。‛独居一室,不闻窗外之事,把笔濡墨,临上几行《黄庭经》,回味逸少‚笼鹅而归‛的喜悦;摹写几行《洛神赋》,涵咏大令虚和简静、灵秀流美之韵致。不觉窗外花开花落,天上云卷云舒,陶养性情,解脱烦闷,使自己的身心得到极大的解放。

所以文艺家创作构思和审美意向中,‚虚静‛尤为重要。文艺家创作之前,应有一种虚空明净的精神状态,这样才能促使‚感会‛的到来。从书法艺术的创作心理上来看,当一个书家获得真正的创作自由时,他完全摆脱了创作动机上的功利和创作上刻意于佳的心理负累,技法运用熟练似庖丁解牛,自身的审美性灵得到充分的抒发。从 ‚虚静‛的现实层面来看,文学创作需要高度的投人和忘我的专心专心致志。这就是说艺术家在创作之初,就应排除庆、禄、爵、赏等一切杂念.甚至‚忘吾有四枝(通肢)形体‛,以绝对的献身精神投人艺术创作。以高度的审美态度对待所描绘的事物。纯一不杂,恬淡虚无,使自己达到‚心斋‛‚坐忘‛的精神境界。这正是艺术创作的最佳状态,这种亢奋的创作态度是收获艺术仕作的基本前提。庄子还强调精神专一,在‚询楼承惆‛的故事中说:‚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因为只有这样,艺术家才能够全身心地进人创作状态,像庖丁解牛那样‚官知止而神欲行‛。在文学创作中,有很多文学家全身心地和自己的故事和人物融为一体,他们和自己笔下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呕心沥血地写出了动人心扉的、独特的典人物,如汤显祖写杜丽娘是如此,写到赏春香还是旧时裳,竟悲痛至极,不能自己,躲在柴草里长哭不止。

而且‚虚静‛中的聚精思索是创作灵感显现的最佳契机。老子‚涤除玄鉴‛的含义,在庄子那里得以继承和发展,并提出了‚游心于物之初‛,即游心于‚道‛的命题,并予以较为完整的理论阐述。所谓‚游心‛,是人的心灵在自己内心比界、精神世界中的遨游。‚游心‛是一种绝对自由的精神状态。如果我们再联系到刘勰的‚神与物游‛,这正是文学构思中的灵感思维。实际上灵感思维是一种创造性思维,它是在一种高度亢奋的心理状态下倏然所出现的奇思妙想,是对所久久思索的艺术形象的明晰化的意象产生,在艺术创作中在灵感的支配下会创造出非常新颖独特的艺术形象。如果说灵感现象的到来需依靠什么外界条件的刺激,这也是缺乏科学依据的。但是在进人创作时,能够全身心地投人,保持一种专一的、抛却俗务的‚虚静‛的状态则对于创作灵感的触发有着重要作用。

魏晋田园诗派的产生正是得益于‚虚静‛思想促进。老庄的‚虚静说‛直接促使了魏

晋六朝美学理想由‚错采镂金‛向‚初发芙蓉‛之美的转变,对于魏晋人那种‚非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的审美观点的形成,产生了不言而喻的影响。现在,就让我们来观赏陶渊明诗中那清明的山水画面,恬淡的田园风光: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暖暖暖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

户庭无杂尘,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归园田居五首》之一)。

诗中所描绘的田园风光和田园生活,平淡自然,和融淳朴,充满生机,富有情趣。正是在这种远离了秽浊握凝的官场.摆脱了仕途‚尘网‛羁累的田园生活中,‚觉今是而昨非‛的诗人庄周化蝶,物我两忘。感受到‚复得返自然‛的愉悦欣快,悟了‚此中有真意‛的宇宙人生之理。对道家人生哲学及其艺术精神的深刻解悟,不仅使诗中流溢出超然物外,悠闲适性的生活情趣,而且内涵了自然朴真的艺术精神。

唐代诗人王维颇得道家学说的精髓,在山水诗中描绘了许多带有几分禅意玄思的清逸雅致的画面。如: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斗,山、翠竹、溪水、明月、花鸟……这里是一个多么清静幽美,纯洁无暇的天地,又是一个多么独立而封闭的世界。这种静谧、空灵的无人之境,正是诗化了的物我两忘、与物想冥的庄禅境地!庄子提出‚心斋‛,‚坐忘‛;主张主体抛舍自我;禅宗要求破除‚法执‛,‚我执‛,这些思想都为王维所接受,并将这种境界融进于自己的诗歌,于是使其《辆川集》及晚年的那些山水作品都闪耀出一种似有若无的禅意玄思.呈现出一种物我冥一,思与境偕的画面。诚如宗白华先生所说:‚中国画家、诗人宁采取‘俯仰自得,游心太玄’,‘目既往返,心亦吐纳’的看法,以达到‘澄怀味象’。

因此老庄的‚虚静‛说和后代文论家们对‚虚静‛说的发展形成了中国古代艺术创作中的独特的虚静思维,使得中国传统艺术往往刻意追求一种恬淡、本真、空灵之美,并寄寓着极为丰富的人生体验和极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参考文献:

上一篇:给客户寄语下一篇:教师看榜样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