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学习教学模式初探

2024-12-02

自主学习教学模式初探(通用8篇)

自主学习教学模式初探 篇1

初中语文自主学习模式初探

摘要:自主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能动的创造性的学习活动,实现自主性发展的教育实践活动,在自主学习模式倡导下不断要求进步,让学生变成一个自主学习者,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传统的语文学习中,让自己的学习方式有了新的活力,学生有自己清晰明确的认识,并且丢自己的语文学习负责。对自己的学习进行总结反省,在不断学习中找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进行合理调整。关键字:自主学习、模式探究、总结

一、自主学习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了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的任务,要求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根据这一方针,2001年7月出版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阐述课程的基本理念时,更进一步地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要求“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中自主学习被放在了首位。

语文界已有教师关注到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引导学生主动学的问题,提出了一些有用的教学模式。如钱梦龙的“‘三主’‘四式’语文导读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三主”教学指导思想。“主体”、“主导”、“主线”三者之间的关系,可以这样概括:“学生为主体”是我们考虑问题的基点,“教师为主导”是确保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条件,而“主体”和“主导”的关系又辩证地统一在一个以训练为“主线”的教学结构之中。综观许多优秀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凡卓有成效的教学设计,无不体现着“三主”的教学思想。自读课、教读课、作业课、复读课是较为合理的基本课式。“四式”实际上是四种不同的训练形式,是指四种“课型”。简要地说,“三主”是组织语文教学过程的指导思想,“四式”是体现这个过程的基本程式;而教学效率的提高,则取决于教师正确的“导”和学生主动的“读”。据此,钱老师把他的这种方法叫做„三主‟„四式‟语文导读法”,简称“语文导读法”。

还有魏书生先生的“课堂六步教学法” 现代教学力求使学生在一定条件下,用最少时间去争取学习的最好效果。为了探索更好的课堂教学结构,魏书生创立了六步教学法:

1、定向。确定本节课的学习重点。魏书生教学的重点是由学生提出的。

2、自学。学生自学课本,独立思考,自己解决问题。保证各类学生都有所得。

3、讨论。学生自学中不能解决的问题记下来,前后左右四人一组互相讨论。

4、答题。分组讨论仍没有解决的问题,提交全班解决。

5、自测。学生根据定向内容,拟出一组十分钟的检测题,自测、互测,抢答。

6、自结。学生口头总结本节课的过程和学习收获。在六步教学法中,突出强调的是自学。

另外陈钟梁的“问题教学法”、洪镇涛老师的“语文教学八字法”等,都就激发学生学会学习做了不少努力,但是由于时代的局限,他们的探索不可避免地带上了应试教育的烙印,学生的“自主”也只能是一种“带着镣铐的跳舞”,现在,当我们的课程改革进行到第八次,当教学方式、学习方式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的时候,当前所未有的挑战摆在我们的面前的时候,我们要想抓住这时代赋予的机遇,弥补前人的遗憾,让学生更快更好地成长,成为具有独立人格,富有创新精神的一代人,就没理由不把这场学习的革命深人下去。而相关的研究已经进行到什么程度,具体到语文学科,学生如何自主学习,教师又在其中起到何种作用,这些问题没弄清,实行起来就难免有偏差,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此予以重视,展开深人的探讨,力求使课程改革的观念深人人心,措施切合实际,使改革的步伐迈得更快些、更扎实些。

什么样的学习才是自主的学习?近几年阐述得比较完整的当属齐莫曼的定义。他认为,当学生在元认知、动机、行为三个方面都是一个积极的参与者时,其学习就是自主的。为了进一步解释什么是自主学习,齐莫曼还提出了一个系统的自主学习的研究框架,分别从六个方面说明了自主学习的实质:自主学习的动机是内在的或自我驱动的;学习的方法是有计划的或已经熟练达到自动化程度;自主学习者对学习时间的安排是定时而有效的;他们能够意识到学习的结果;他们对学习的物质环境是敏感的,并能够随机应变;他们对学习的社会环境同样保持着敏锐的感觉。

二、初中语文自主学习模式

新课程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经过两年来的不断探索和实践, 笔者精心设计了符合学生实际、切实可行的初中语文 自主学习课堂教学的模式。基本教学流程如下: 设疑激趣

自主探索

质疑问难

拓展延伸。现概述如下:

(一)、设疑激趣, 唤起学生阅读期待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教师应独具匠心地设计一些激疑性、探究性、迁移性、发散性问题, 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 为 自主学习作充分的心理与智能准备。让学生在我要学习意识的强烈驱动下, 自觉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情境之中。在此教学环节, 创设、营造一个愉快、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使每一个学生喜爱学习, 这就要求教师以真挚饱满的情感投入教学, 以感染、激发学生的兴趣, 通过语言描绘、实物演示、录像、音乐等手段, 为学生创设一个个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 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开启他们的情感闸门, 使他们在课一开始就集中注意力, 形成最佳状态。例如, 在学习何为的《音乐巨人贝多芬》这篇课文时, 我先播放钢琴曲命运交响曲的片断, 用音乐的强大震撼力感染学生, 让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陶冶学生的情操, 激发他们想了解此曲子的欲望。

(二)、自主探究, 启发学生思维

语文教学不仅要引导学生掌握知识, 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活动, 创造问题情境和条件, 提供辅导材料, 通过学生多种感受和经验, 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能力。在这个步骤中, 教师既是学生活动的示范者, 又是一名普通的学习者;教师要善于调查研究, 善于启发引导。当学生思维断裂时, 要引导衔接;学生思维散乱时, 要帮助梳理;学生思维堵塞时, 要进行疏导;学生思维模糊时, 要适当点拨。通过观察和检测, 准确把握学生探索中出现的问题, 并正确归因。

学生是学习生活的主体, 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 进行探索。让学生在自学讨论中充分享受 我能做出来, 我能讲给别人听, 我能与别人争论, 我能自己总结归纳等成功的喜悦。例如, 在学习《黔之驴》一文时, 我先组织学生自学课文, 设置几个能初步感知课文的问题: 驴的外表有哪些特征? 驴有哪些习性? 作者主要写了它们哪个方面的习性? 学生经过紧张的自学与思考, 回答相当积极, 能够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及结构, 且从中获得科学知识, 提高了从文中筛选有用信息的能力。学习《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时, 我让学生对于勒叔叔的形象发表看法。有说他是浪荡子, 有说他是有点良心的, 有说他值得同情的, 有说他是令人厌恶的。讨论中我始终深入到学生中间, 密切关注学生思维的发展变化, 引导学生深入文本, 正确把握于勒的典型性格及作品的深刻主题。

(三)、质疑问难, 加强学法指导

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交流中去感受, 去发现问题, 让学生将自己对文本的困惑或不理解的地方提出来, 通过教师的提示点拨、启发引导, 通过师生的交流与对话, 使问题得到解决。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要善于捕捉和搜集教学反馈信息, 并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 引导学生解决疑难, 提高思维与表达能力。提示点拨。当学生在 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了问题、疑难, 教师要给予适当的点拨, 从而使教与学形成一种相互协作的新型师生关系。我认为, 教师的提示点拨要紧扣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在学生不懂或似懂非懂处, 在学生忽略而与教材重点、难点关系紧密处给予适当的点拨。例如, 我们在学习宗璞的《紫藤萝瀑布》时, 学生往往很难理解。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这句话, 此时教师就应给予提示, 使学生对作品的背景有所了解, 让学生明白此处是作者对荒谬思想的讥讽。引导质疑。爱因斯坦曾说过: 提出一个问题要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重、难点或学生容易出现的错误之处, 故意地弄出错误来, 让学生发现错误, 提出纠正的建议, 教师 坚持错误, 学生据理力争, 最后在事实胜于雄辩的情况下, 让学生尝到争论胜利的喜悦。这种师生争论的过程, 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例如: 我们在学习《斑羚飞渡》时, 我故意指出只有在极端危险的时刻才能激发潜能, 这是一条规律。学生经过学习、思考、探索, 认为这并不是绝对的, 经过争论, 得出了正确的结论, 从而使学生对课文的主题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在此学习过程中, 教师要注意表扬敢于提问的学生, 不管问题大小、价值如何, 都应给予鼓励。其次, 创造条件教给方法, 引导学生大胆质疑。

(四)、拓展延伸, 发展能力

教师精心设计一些典型的、具有开放性和发散性的练习, 包括观察、表达习题等, 让学生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 通过口头的、书面的表达和动手操作表达等方式, 帮助学生及时整理、归纳有关知识, 使之系统化, 并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例如, 在学习文言文后可以让学生自己归纳重点的文言知识, 学习现代文后可以做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迁移性的课外阅读训练等。如在学习李森祥的台阶时, 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 文中的父亲在你的心中树起了怎样的形象, 此情此景你想对你的父亲说些什么呢? 引起了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唤醒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达到了迁移的目的。布鲁纳认为: 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 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 而应该是知识获取的主动参与者。在语文教学中, 我运用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 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整个教学过程, 重视学生自我意识的培养, 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 为学生创设最佳学习的精神状态, 鼓励学生大胆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 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三、如何加强初中语文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所谓 “自主学习”,就是 “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 ”的学习,是指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通过自学、质疑、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并获得语言文字综合训练的阅读实践活动。它的核心是启迪学生的思维 ,从而达到主创造性的学习。它能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对所学的东西感兴趣 ,并觉得富有挑战性 ,感觉到自己正在做有意义的事情 ,使学习过程有情感的投入 ,有内在动力的支持,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有效地促进自身的发展 ,是真正有效的学习。那么 ,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呢 ?笔者在实践层面进行了一些探索。

(一)、创设融洽、和谐的自主学习环境

课堂是教学的双边活动的主阵地 ,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是实现主体性教学和培养创新精神的基本前提。托兰斯研究表明 ,创造性儿童往往因教师不能理解支持他们的思想而隐藏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从而对他们的创造性产生了严重的抑制作用。因此 ,教师尽最大努力创设一个充满关爱、平等自主、尊重个性的学习环境 ,支持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 ,鼓励学生积极探索,为创造性人才成长创造良好的氛围。语文教师要创设具有 “人文 ”特色的课堂硬环境 ,语文学科知识的人文性和学习过程的互动性很强 ,其教学任务的完成和教学目标的实现有赖于语文课堂学习环境的优化。语文教师还要营造 “人性化 ”的课堂软环境。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主体参与式自主学习,就必须为学生创设一个情理交融 ,心灵交汇 ,充满 “人性 ”的精神环境。语文教师要重新定位师生角色 ,进行角色转换 ,塑造新型的师生关系,要注意沟通师生情感 ,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压抑学生创造性的教学环境 ,要特别重视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二)、精心设疑 ,搭建自主学习的平台

布鲁纳认为 ,教学过程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发现的过程 ,要求学生主动地进行学习,强调要自我思考和探索事物。因此 ,学生的自主学习,绝不是那种放任自流的自我领悟 ,必须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它能指明学生正确的学习目标 ,点燃学生求知探索的欲望 ,触动学生思维交流的情感。如何设疑的研究就十分重要。1.教师要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以及知识的迁移和拓展来设计问题、提出问题 ,既不能脱离课本教材 ,又要联系生活实际 ,不但能激发学生参与探讨问题的兴趣 ,而且也能使课本知识应用于实践活动 ,有效地延伸课堂教学。2.因材施教。设疑要注意难易的梯度 ,既能保护后进生的学习积极性 ,让他们分享学习的乐趣和成功 ,又能激发优秀生的求知热情 ,让他们体验学习的艰辛与挫折。如在教学《背影》一文中,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 :(1)本文叙述的中心事件是什么 ?(车站送别)(2)中心事件发生的背景又怎样 ?(祖母去世 ,父亲失业 ,家院狼藉 ,典质还债 ,借钱办丧事)(3)中心事件最感人的一幕是什么 ?(买橘的背影)为什么 ?(学生自悟)(4)文中 “我”的几次流泪流露出什么感情 ?(5)体会父亲的质朴语言所蕴涵的深情。联系自己父母的平时话语 ,感悟其中的蕴意。学生通过自读 ,第一至第三题的前半题是大部分学习能够独立解决的 ,这也就完成了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感知 ,第三题的后半题至第五道题的前半题是课文内容的重点与难点 ,通过小组讨论 ,合作探究 ,来理解课文中父子情深的主旨。第五题的后半题是课文内容的延伸 ,通过自我交流 ,要让学生明白父母的爱是无微不至的 ,需要细细地咀嚼 ,要学会感恩。这节课或朗读,或解答 ,或讨论 ,或点评 ,或总结 ,既发展了学生的自主性 ,又启发了学生的参与性。

(三)、教给方法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埃德加 ·富尔所著的《学会生存》一文中指出 : “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 ,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可见 ,培养学生的能力 ,教会学生学会学习,树立 “终身学习”的观念比传授知识更为重要 ,教师要善于 “授之以渔 ”,引导学生学会 “织网”“捕鱼 ”的方法 ,让他们在知识的海洋里获取无穷无尽的知识之 “鱼”,能掌握一些学习的基本方法 ,在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中 ,知道运用已有的条件去寻找解决问题、认识新事物、产生积极联想的途径 ,这是教给他们的一个发展受用的财富。一堂好的语文课,不是看教师教了多少 ,而是看学生学了多少,学会多少;教师能指点一条路 ,学生可循此去探索思考;教师能给予一点启示 ,学生可以有的放矢地去拓展知识;教师能引导学生归纳一些方法 ,学生可以举一反三地去实践运用。比如:字词学习的方法、写字的方法、造句的方法 :或联系上下文意思理解文章内容 ,或用肢体动作演示理解 ,或查字典等等 ,学生积累了这些字词学习的方法 ,才能在实践中灵活运用 ,主要识字学词 ,不断扩大词汇量。对课文学习,可以先总体泛读 ,然后择其重点段精读 ,品词析句领悟审美;可以从审题入手 ,通过设疑直奔中心 ,有的可读后存疑 ,通过查找资料 ,上网获取信息 ,阅读课外书来提高语文素养;引导学生多阅读课外书籍,包括《读者》、《故事会》、《演讲与口才》、《语文报》等鲜活的报刊 ,在阅读时指导学生写读后感和随笔等等。学生掌握的方法越多、越细 ,自主学习的能力就越强 ,就可以去广泛地自学 ,把课内的学习主动迁移到课外去 ,并将所学的知识技能用来 解决新问题 ,加以创造性的发挥。

(四)、开展综合活动 ,为学生构筑自主实践舞台

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 ,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 ,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因此 ,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活动中培养自主探究、团结合作、创新实践的能力。如在教学综合性学习《到民间采风去》,由学生自己讨论设计出这样几套活动方案 :第一 ,通过网络、书籍等方式寻找端午起源的说法,要求把找到的资料整理到综合实践活动记录本上。第二 ,采访身边的老人、长辈 ,调查端午的有关民俗活动 ,将采访的有关资料和平时过端午的经历 ,选择其中最感兴趣的一项记录在综合实践活动本上 ,要求能详细地描述这项民俗活动的经过 ,适当介绍它涉及到的物品 ,它的起源和它所蕴含的意义,自己对这种民俗的看法等内容。课堂上结合有关图书和课件进行民俗活动介绍。第三 ,先搜集有关描写端午的文学作品、诗歌、民谣等 ,并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仔细去品味这些蕴含乡土生活气息的文字 ,将它们整理在综合实践活动记录本上,然后在课堂上展示。第四 ,要求每人带来自己扎好煮好的粽子,以“吃粽子、话粽子来纪念端午节。第五,以“端午随写”为话题习作 ,要求真实地记下这次活动的有关端午内容的点点滴滴 ,内容可以按照这次活动的流程来记叙 ,记叙必须要与议论等表达方式结合在一起 ,对一些问题和现象写出最真实的感受和看法。本次综合性活动在老师的点拨下 ,学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极大的参与热情。他们自愿组织 ,自主策划 ,自行实践。这次活动增长了学生的知识 ,开拓了学生的眼界 ,培养了学生克服困难、战胜挫折的信心 ,提升了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总之 ,语文自主学习是新理念指导下的一种学习方式 ,它所倡导的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培养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在参与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中 ,努力挖掘学生的潜在能力 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教师的引领下 ,让学生主宰自己的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 ,把更多的时间还给学生 ,把更广的空间留给学生。作为教师 ,应该为学生的自主学习穿针引线,铺路搭桥,让学生在广阔无垠的知识空间自由翱翔。

四、注意总结反省,不断检测学习状况,进行合理调整。

这是自主学习中最关键的一步,是学生真正能够向内挖掘以审视自我及学习过程的地方。美国儿童心理学家弗拉维尔(Flavell)于1976年首先提出元认知概念,他指出元认知是一个人所具有的关于自己思维活动和学习的认知和监控。实际上,元认知就是对认知的认知,是人对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自我监控和自我调节。要实现自主学习,没有元认知能力的发展是不可想象的。但研究表明,即使效率很高的学习者也不会总是意识到他们是否“清楚他们所知道的”,因此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使培养对象认识自我监控的价值,并促使其积极参与,逐渐承担监控自身活动的责任,同时对他们进行一些自我监控知识的直接指导。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通过与小组同学、教师的交流、探讨,结合自身语文学习水平及存在的问题,为自己作出一个切合自身发展条件的规划,并通过建立成长档案袋,填写自我监控表,完成阶段目标评估与调整,此时卷面成绩不再是唯一的评价依据,学生能从多个方面体会到自己的进步,从而激发起进一步学习的热情。学习离不开策略,但没有一种策略是适用所有人的,也没有一种策略是一开始就被非常完整执行的,因此既要注意吸取他人好的经验,又要结合自身情况做合理调整。以齐莫曼等人在培养学生写作技能的自我调节训练为例,两个不同水平的学生,一个缺乏基本的写作技能,一个语句表达虽然清晰,但内容往往缺乏深度。他们被要求写读书报告,并对每天的写作过程进行监控,内容包括所用时间、笔记条目、修改次数、自我效能感。通过自我监控和同学、老师的反馈,他们逐渐发现自己的疏漏,并不断予以改正,对写好报告的信心也随着对报告的修改充实而日益加强,并进而影响他下一步策略的定和实施。

当然学生要达到这些要求,除了他们自己的努力外,教师要承担的职责比以往是更艰巨复杂了,因为教师要根据不同对象不同情景提供指导和帮助,组织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学会学习,这比一味地灌输语言知识更具有挑战性。因此教师必须时时留心,注意不断学习,才能满足学生多方面的需求,教师的作用不仅没有削弱,相反是更加重要了,尤其是在开展自主性学习之初。如果通过我们教师的努力能使学生真心喜欢语文,无疑将使语文自主学习有个良好的开端,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学有所乐、乐于学习,相信夸美纽斯的一段话会我们有所启发,他说:“每门功课都应该这样开始,使它能引起学生的真正爱好,做法是,向他们证明它是如何的美好、有用、惬意,是如何需要。”‘川在这方面,语文课程无疑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关键在于教师如何把语文自身的魅力展现出来而不是像以往我们常做的消解它。让学生在接触语文之初产生兴趣也许并不难,尤其是在新版教材日益注意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情感的今天,但难的是能否让学生长久地维持这种兴趣,并最终形成持久稳定的学习志趣,为语文自主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对于心智尚未成熟、情绪波动比较大的中学生来说,他们具有求知的渴望,希望能从教师的讲解中认识未知的世界,但他们也有展现自我的需求。因此,来自教师的关注和激励非常重要。据研究表明,很少有学生能形成推动他全部学习的强烈持久的求知欲望,特别是学习的早期,更多的学习动机是来自于希望得到老师、家长的表扬肯定的愿望。因此我们除了努力提高教学技能水平,在教学中采用灵活多变的教育手段,增加语文课程的吸引力,另一方面也要注意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妨多给他们自行阅读、理解、探讨文章的机会,适时满足学生希望得到认可的需求,让他们多些成功的体验,使学习维持一个良性循环。当然我们也不能忘了提醒他们要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以及应付出的心理准备。

自主学习教学模式初探 篇2

一.确立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新思路

课堂教学是师生活动的主阵地, 一节课怎样才能体现“自主”学习?我们首先考虑的是学生“自主”和老师“主导”地位的关系, 学生的“自主”体现在要尊重学生对学习方式的选择, 尊重学生的发问, 尊重学生的不同意见, 教师的“主导”要放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与把握, 教学评价与扩展的引导上。这样一来, “主”与“导”便有机结合起来了。

其次, 我们考虑了自主学习在课堂上的程序。自主学习不是跑马观花、蜻蜓点水, 更不是学生为所欲为, 想怎样就怎样。它作为一种学习方式, 教学目标要通过它来完成。怎样才是真正有效地自主学习呢?我们曾一筹莫展。可当我们把“自主”和“互动”紧紧联系在一起时, 课堂自主学习的模式便成了源头活水了。我们要求学生以积极、自觉的思维去面对自己尚未理解的问题, 在质疑、查找、解疑的过程中进行学习、收获。教师在课堂上只要把握着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领会知识内容, 发现作品的精华, 从而提出见解, 至于怎样学便由学生做主。学生可以选择教师合作伙伴, 也可以独自阅读、思考, 更可以讨论、切磋……极大的发挥了学生的能动性, 这样课堂有了生气, 学生学习有了兴趣。

第三, 我们把重点放在自主学习的评价上。新的教育理念让我们不仅要考查学生对知识的学习, 更要评价学生在能力、情感体验等方面的收获。为此, 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交流是考查学生学习状况和能力的最直接的一种方式。教师在课堂上要形成一种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尽量减少学生的心理压力, 通过学生之间的自主交流, 师生间的导向交流, 检测性的书面交流, 以展示学生学习成果, 从而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促使形成自主能力, 让个性得到发展, 知识和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二.精心设计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

依据以上思路, 我们确定了“自主学习”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为展示目标——感知文本———交流讨论———总结评价。

展示目标, 旨在给学生指明航向。在开始阶段, 学生的自主学习离不开教师的精心指导, 要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自主学习方法, 教师要精心设计一些问题, 确定的目标要具体、明确, 少而精, 并且指导要得法, 使学生在学习中能够选择并确定学习内容, 并自己动手收集、分析、判断, 以进行积极的探索、发现和体验。

感知文本, 是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 对教学目标进行探索, 或独立完成, 或与人合作, 或查找资料, 形成主动参与、亲自实践、独立思考的学习过程。

讨论交流, 重在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一般情况下, 采用分组讨论, 教师参与, 这是实施自主探究式学习很重要的一环, 教师要创设一种民主、平等、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 引导学生自由表达, 或动脑、或动嘴、或动手, 这一环节, 教师“导”的作用尤为重要, 教师要围绕教学目标, 把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的交流讨论引上正轨, 及时处理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 并相机诱导学生交流学习中的问题和意见。当学生对问题一筹莫展时, 不应要求统一答案, 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使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 以增强学生主体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总体评价, 这是对学生自主学习成果的肯定, 是把学生零星所得整理成系统化的知识。评价的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 可以是口头的, 也可以是书面的。总结评价, 不应是对本节课知识的小结, 学习能力的考查, 更应是语文课堂的延伸。

三.及时总结, 不断完善自主学习的课堂模式

经过一个月的自主学习课堂模式实践, 我们对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我们深深感到这个课堂模式对“自主”的体现不够充分, 不够扎实, 于是我们又将自主学习的课堂模式调整为:感知文本———提出问题———讨论交流———总结评价———自我展示。

对“提出问题”这一环节的安排, 主要是给学生提问的权利和质疑的时间, 让学生通过查阅、询问, 把自己心中的疑问研究清楚, 培养学生自学阅读能力, 教师必须在最短的时间里, 对学生的提问进行筛选、分类, 然后用最快捷的形式呈现出来, 并果断选择解决问题的策略。

“自主学习”语文教学模式初探 篇3

该模式针对当前教学中存在的教师包办过度、学生依赖过度的问题,将“自主自悟”能力培养作 为语文教学的突破口,努力实现以下几个转变:

(1)从以学生的被动接受为主转变为主动参与为主;(2)从以教师的“根据教参讲授”为主转变为教师指导学生自己读书、自己领悟为主;(3)从“师——生”的单向交流转变为“师生”“生生”的多向交流,实现互动,相互沟通、影响、补充;(4)从以学生的机械重复练习为主转变为听、说、读、写等多种练习活动的综合实践为主;(5)从以学习课本教材为主转变为注意学生生活世界与书本世界的沟通,拓展学习空间;(6)从重视结论的掌握转变为重视对学习过程的参与;(7)从以培养“双优生”为主转变为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

在研究中,我根据“自主学习”的基本原则,结合小学语文学科的特点,在教学实践中归纳出本模式在操作上的基本环节:创设情境——自读自悟——合作探究——交流互动——拓展延伸。现具体分述如下:

(1)创设情境。审美的愉悦能促使学生更乐于积极主动地学,更能够将学生思维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调动起来。在教学中,我努力改变为教生字而教生字、为教课文而教课文的简单化倾向,将这种教学置于特定的或假设的情境中去。所以,我注重课堂的导入,注重课文学习的背景设置,将创设情境作为激发学习动机的“载体”,作为提示、唤起学习要求的大好时机,作为引导学生自己阅读的起始状态,促使学生充满情趣地进入特定的情境中,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去领略、去感知和理解语言文字,积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2)自读自悟。读,是小学语文课堂必不可少的环节,是学生理解文本的心理过程。读,有利于培养语感,陶冶情操,提高理解、欣赏和表达能力。课堂上我给学生留有充分“读书”的时间和空间。在引导自读的过程中,先明确要求,让学生“有目标”地读,再适当指点方法,做到“有学法”,还让学生自读时注重情感投入,要把自己的心放在文章中,尽力将自己的情感贴近文章中的主要人物,去感受他们的感情:或欢喜,或忧愁,或愤怒,或快乐,……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书读懂,才能真正有所感悟。

(3)合作探究。“合作探究”是新课改倡导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实现有效学习的重要方式,教学中我注重让学生合作学习,使课堂氛围宽松起来。这样,有利于弥补独立学习的不足,增进学生之间情感沟通与智力互补。合作时,引导学习小组选择恰当的学习方法,尽量使每个成员都有单独的任务,同时,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把不懂的问题摆到学习小组中讨论解决,通过成员之间有效地交流,归纳成员意见,形成统一的认识,学会以他人之长补己之短。

(4)汇报互动。学生具有巨大的潜能,每一个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积累不同,对文本的感悟也不同。课堂上,我尽一切力量给学生发表独特见解的机会,创造互动的氛围。另外,还要求学生在他人发表意见时耐心专注地倾听,能根据对方的话语、表情气手势等,理解对方的观点和意图,逐步培养“吸纳与宽容、欣赏与质疑”的倾听能力,并以正面引导与鼓励性评价来激励学生,将学生学习语文的动机水平维持在较佳状态。

(5)拓展延伸“用教材教”,立足课内,指导方法,着眼课外,拓宽空间,才能让语文教学在课内外关系学科间融合、校内外沟通的大语文体系中走出一条高效、乐学的康庄大道。但是,设计“拓展延伸”时,必须考虑到学生的生活环境、家庭条件、实际能力等因素,否则只能使之流于形式。

在这种模式中,教师应树立正确的教师观与学生观,形成平等、尊重、和谐的师生关系;努力营造民主、共进、互动、宽松的学习氛围;树立正确的教材观,灵活运用教材;树立“教育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观念,注意做到面向全体,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教学相长”。

自主学习教学模式初探 篇4

高密五中 王继红

以往上课都是在一个严肃的环境下进行,教室里静悄悄的,几十双眼睛凝望着黑板,学生像木偶似的看着老师的精彩表演。老师的提问时有针对性的,优生极少得到表现机会,因为他们都会了,后进生也因为不会而被放弃,多数被提问的是中等生。学生的积极性不高,参与性不强,现在我们老师施行了“自主、合作、互助学习型”教学模式,课堂教学把学习主动权放给学生,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带着问题去思考、去探索、去发现,充分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在与同学的交往中学会合作,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了动手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教师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课前备课:

在备课中既备教材又备学生;既备教师如何教,又备学生如何学,并精心设计调动学生课堂学习主动性的方法。在课堂中“走出演讲的角色”,引导学生进入语言情境,开动脑筋,自觉、积极地学习知识和提高能力,从而保障学生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在课后不使学生进入大量的“题海”,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综 合素质的提高。

2、课堂教学:

①把问的权利还给学生。要彻底改变单纯教师“问”、学生“答”的现状况,把课堂变成学生“问”的天堂。②把读的时间还给学生。课堂40分钟,教师讲得多,无疑就挤占了学生的时间,把时间还给学生就是让学生多读,在读中发现问题,学到知识。③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教师的精讲是必要的,但学生表达自己的认识、情感的交流更重要。要更多地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机会。④把练的安排纳入课堂。培养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自觉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探究创新的能力。

二、学生活动方式

1、小组的构成

在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中,学习以小组为基本单位。各小组自己制定规则,以优带差、以优促差是所有小组共同的规定;一般地,组长带最差的,副组长带稍差的,遇到有全班展示的机会,组长和副组长都是先让给帮扶对象,然后自己再补充。小组规则中还包括:组长实行招聘制、任期制;小组定期对内部组员和小组自身进行评价,自学、讨论、反馈矫正的方式由组长带领组员协商确定;组长可以自行决定召开总结会、反思会、批评和自我批评会、经验交流会,开展各类活动,确定帮扶对象,研究帮扶措施,实施帮扶行动等。“平等参与”、“机会均等”已经成为我们的行动准则,体现了我们对个性发展和民主管理的要求。小组制定的规则涉及到文明守纪、课堂表现、纪律、创新成果等多个方面,还确定了个性化的组名,如 “动车组”、“后起之秀”、“超新星”、“鸿鹄组”、“精诚组”等,确立了小组格言,规划了小组的发展目标。小组自治和由此产生的小组文化,使得每个学生都感到自己是不可替代的一员,学生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大大增强,从而大大激发了学生自我发展的内动力。

2.课堂环节

自主合作互助学习型课堂一般包括三个环节:学生自主预习,以小组为单位展示,教学目标的反馈矫正。预习时教师出示课堂学习目标,提出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主学习;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通过同伴互助解决,互助方式一般采用 “2-4-8-n”的方式,即先与同桌讨论,再有问题在四人小组讨论,还有问题由七人或八人大组解决,最后的问题由全班同学一起研究解决。展示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小组成员的发言代表整个小组的意见;展示使智慧共享,老师通过展示了解全班学生学习情况,发现问题,精讲点拨。然后,通过反馈矫正了解教学目标的落实情况,以便教师有针对性地采取补救措施,使全班学生达到课堂教学目标的要求。英语课堂教学的每一类英语活动都有很多方式,很多活动是可以交叉进行的。教师在设计这些活动时要考虑以下几点:

(1)呈现活动的设计要以旧带新,在复习旧课的基础上创造情景,呈现新的教 学内容,要力求生动形象,使学生处于积极状态。

(2)练习活动的设计要多层面,要考虑不同程度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可能性,要创造适合每个学生的练习活动。无论在学习内容还是在参与形式上,让不同层面的学生都有一个机会可锻炼,可自我展示。

(3)任务的难易程度要适中,应由浅入深。尽量考虑班里的每个学生,要让每位同学都活动起来,都参与到小组活动中来,让他们感觉自己是学习的主人。(4)活动中要充分发挥各个小组长的带动作用,在班级形成“一带三”或“一带四”的互助学习模式。这样有许多学习上的小的障碍在小组中就能得到及时解决,效果非常好。这使得班级整体的学习氛围热烈,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也会很高。在课堂上,我坚持通过示范、模仿、运用,使学生充分感知语言,使得学生能通过小组活动进行大量的操练,积极参与课堂练习,养成大胆讲英语的习惯,加深对语言形式和意义的理解。记得在学习“The Passive Voice(被动语态)”这一语法知识时,我先出示例句:I clean the blackboard.并辅以具体的行为动作,接着就把它改成:The blackboard is cleaned by me.然后,我要求同学在小组内进行模仿练习。刚开始,只有个别同学在说:I close my book.My book is closed by me.随后,组内其他学生似有所悟,交流的声音响亮了,语言也丰富起来了。就象我们有一个同学说的,“说说也就会了。”

(5)活动虽然学生是主体,但老师应发挥主导作用,老师应把握活动的时间、方法。对个别有困难的学活动虽然是让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生应予以特别关心(6)活动后应及时对活动做好简单的讲评,这种讲评应当带有鼓励性。表扬那些认真胆大敢于开口的学生,特别是要表扬鼓励那些原来英语基础较差的学生,以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增强他们学好英语的自信心,为下一次自由对话活动排除 心理障碍。

三、小组合作的优势

1、小组活动提供了大量的向其他同学学习的机会,培养了学生的交流合作能力

自主合作互助学习型课堂让学生们明白学习是互相的、平等的,就可以克服不愿与比自己水平差的同学操练或怕出丑而不愿意说的心理。并为学生创造一种和谐、活泼的交际氛围,从而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我在自己的教学班中组织开展了“一帮一”互助活动,一个尖子生带一个中等生,一个中等生带一个后进生。这样将后进生融入了学有所助的气氛中,他们感到老师没有放弃他们,同学乐于帮助他们,使他们产生了极大的自信,从而乐学,上进;而中等生也增强了责任感,意识到如果自己要去帮助后进生的话,首先自己要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因此,他们也努力向优等生的行列迈进。所以合作学习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方式。在交流过程中既达到了学习的目的,同时又培养了合作精神,增进了学生的友谊。

2、小组活动增加了课堂的密度和广度。

英语课是语言课,是训练课。许多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不是靠教师“教”出来的,而是靠学生“练”出来的。小组活动加快了教学的节奏,加强了训练密度和广度。在课堂上教师可以用快速反应的方式通过“work in pais or in groups”的形式,有节奏地让学生练。这样无论学生成绩好、差,人人都能参与。课堂上气氛十分活跃。学生们想在课堂上有好的表现,他们在课前、课后就有兴致去积极准备,互相对话,大大激发学习英语的兴趣。

3、解决了自主互助课堂上小组活动分工不明确,效率不高的问题。

初中物理课外自主学习初探论文 篇5

人教版(版)八年级《物理》,178个练习题中有71个是要学生课外自主动手动脑完成的,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使学生适应终身学习的要求,具有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以及获取新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开展课外自主学习,需要教师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精心指导学生在课外自主动手、自主探究,从而拓展物理学习空间,巩固课内学习成果,促进基本能力形成。

一、激趣导学──吸引学生自主探究

学生首次接触物理课程,感到新鲜,因此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尤为重要。当我在课堂上演示“烧瓶中停止沸腾的水,密封后浇上冷水重新沸腾起来”,“把乒乓装在漏斗里用力向下吹,乒乓球不会掉下来”等实验后,学生都说这是从未想到过的、“难以置信”的事实,与他们的生活经验完全背道而驰,此时学习兴趣油然而生,为他们课外自主探究增添了动力。

学习“电压”之后,我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走进实验室,探究他们用苹果、梨子、西红柿、白菜、马铃薯等做成的电池。我问:“你们的水果电池有电吗?怎样检验是否有电?”学生思考起来。有个学生说:“用小灯泡接在电路中看看是否能发光。”我把事先准备好的小灯泡、导线交给这个同学,请他试一试。结果大失所望,灯泡未能发光。稍稍寂静了片刻,又有同学说:“用电压表测量有没有电压。”学生自主运用电压表去测量水果电池的电压,有同学说:“有电压!就是太低。我的是0.7V。”“是的,我的只有0.5V。”学生恍然大悟:不是水果电池没有电,而是电压太低不能使灯泡发光。我又乘势激励:“能不能想想办法提高水果电池的电压?” “找个大水果;把几个水果并联起来;用几个水果串联起来……”学生议论纷纷。“试试看!”我说。同学们按照各自的猜想去实验,过了一段时间,学生说:“老师您看,我们小组的电压升高了,但还是不能点亮灯泡!”我将二极管发到每个同学手中,让他们再试一试。 “老师,为什么二极管能发光,而小灯泡却不能发光?”学生问。“试着用电流表去研究研究电流。”我鼓励他们。通过探究,学生又明白:小灯泡发光所需要的电流要比二极管的大,而水果电池提供给灯泡的电流太小,所以不会发光。

探究结束后,学生总结道:原来以为水果电池能够点亮灯泡,现在知道水果电池的电压低、电流太小;不同水果做成的电池,电压不一样高;在同一个水果中,当两个电极距离不同时,电压也不相同;用几个水果串联,能提高电压,但电流还是很小;用几个水果并联虽然电压不会有什么变化,却能延长二极管发光时间。

二、动思结合──促进学生自主体验

学习“声现象”后,我要求学生在课外制作可以变调的哨子或“水瓶琴”,然后利用课外时间让他们一起演奏几支简单的曲子。结果有学生制作了单管的变调哨子,有的制作了八管并排的吹奏乐器,还有的用几个相同的`瓷碗装不一样多的水制作了打击乐器。听着乐器发出悦耳的声响,我因势引导学生去思考:“为什么你做的哨子能变调?为什么8只碗发出的音调不同?”让学生边演奏边体验:“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振动的快慢有关”,而这种体验的深刻和愉悦是无法在课堂上得到的。

学习了“通电螺线管”,我带领学生到植物园观察牵牛花茎的缠绕方向和生长方向,又带领学生走到农田里观察四季豆等缠绕植物的茎、卷须缠绕方向与生长方向规律。学生用手比画着茎、卷须的缠绕方向,联想到课本中“通电螺线管中电流方向和N、S极的关系”,高兴地说:“这与通电螺线管中电流的方向和N、S极关系一样。”“大自然真是如此美妙、和谐!” “老师,自然现象和科学之间是有联系的,对吗?”

在课外学习中,紧密联系一些热点、焦点话题,安排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有更加深入的思考。比如:当报刊、电视等媒体报道松花江水域受到大面积污染后,安排学生调查当地水域污染状况。学生找出了夏阳河流域被污染的三大原因:一是采矿业使河水受到严重的矿物质污染,二是大理石加工企业排放的污水,三是居民、公共设施直接排放的生活污水。调查结束后,学生积极地向当地政府提交了“夏阳河流域污染情况调查报告及治污方案”,引起了政府的高度重视。学生通过亲自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并深入思考,探究对策,既避免了学生机械记忆知识的现象,又培养了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培养了学生关注社会的良好习惯。

三、防患未然──自主不忘学生安全

学生课外自主学习,活动的场所是开放的、不固定的,有时全班同学分散在各个地方,教师不可能照顾到每个学生,这就需要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物理知识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养成将事故防患于未然的良好习惯。

学习“家庭电路、欧姆定律和安全用电”后,我有意安排学生观察家庭、学校、街道的供电线路,看看有无不安全的因素;还让学生到阅览室广泛地查阅资料,列举古今中外由于触电、雷击造成人身伤亡的典型事例,总结防雷、防触电一些措施等,把安全教育落到实处。有时学生需要走出校园进行自主探究、调查实践活动,要告诉学生应该注意哪些问题以及遇到意外情况的正确处理方法。为做到防微杜渐,回校后还及时地对学生在活动中暴露出的安全问题进行总结。

自主学习教学模式初探 篇6

培养初探

中国高速铁路正全面走向国际化,相关铁路企业已经承揽了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铁路建设项目,铁路装备及零部件也已遍及亚洲、非洲、大洋洲和美洲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因此,我国高铁的国际化发展要求铁路员工不仅需要掌握一定的铁路专业知识,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以及职业英语能力。然而轨道交通专业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基础相对薄弱,因此,亟须探索一种全新的学习模式,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特别是职业英语应用能力,以满足高速铁路国际化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一、研究设计内容

针对高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基本情况,项目组成员对其班级成员进行问卷调查。通过初步调研,发现学生应充分利用高职院校学生在第二课堂包括参加英语相关的课外活动是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

此次研究的对象为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运输学院以及通号学院的学生。以行政班级为单位抽样进行问卷调查。2014年2月随机抽取六个班级共300个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整体代表该独立学院的基本情况。共发放300分,回收275份,有效率为85%。问卷重点如下: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英语第二课堂英语角活动的整体现状,学生的知晓度和参与度。第二,学生以何种情况参加英语第二课堂。第三,学院英语第二课堂发展和改革建议。

二、问卷调查统计结果和分析

关于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铁路专业英语第二课堂英语角活动的整体现状,问卷调查显示坚持参加学院英语活动的同学占8%,不定期参与的占50%,而从来没有参加过的同学也大有人在,有将近35%的同学从来没有参加过任何英语活动。调查结果还显示,大多数同学认为外语教学部以及英语社团举办的各类活动的英语学习交流氛围有待改进,而学生对英语应试方面比如通过四级考试的辅导要求比纯粹提高英语听说能力方面需求更大。有将近21%的同学认为参加英语社团举办的活动形式单一,很少能够真正地进行纯碎的英语口语交流。外语教学部举办的英语活动也多为试卷形式,没有给同学营造一个学习交流的环境。

关于英语第二课堂发展建议方面。学生提到很想有机会与外国老师进行面对面交流,但总是害羞不知道说什么,希望以后能够将主题事先公布,让学生做好准备再参加。另外80%同学希望英语角活动宣传力度增大,很多同学由于不知道时间地点而错过很多活动。有50%同学希望能够学习到一些如何自己提高英语口语的方法,而不仅仅是单一的语句。

通过本次调查研究,笔者认为,英语社团举办的各种第二课堂活动仅仅是一种娱乐活动,有时候甚至只是敷衍差事,并没有系统的将其作为一个特色活动举办起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造成这些问题的因素及其应对策略,笔者综合调研结果分析总结如下:

1.形式单一,宣传力度不够。铁道学院大学英语教学仅局限与大一,到大二就不再设置英语课程。从调查的数据可以看出,有将近60%的同学对每一次学院举办的英语活动并不知晓,可见宣传途径有局限性。

2.教师参与度需要提高,指导方式需要改善。通过调查,30%学生提到社团举办的英语活动由于缺乏老师的参与,很多活动没有组织性和系统性。有的活动外教参加,但是由于外教事先并没有做好准备,导致现场出现冷场现象。56%同学提出老师在英语活动中没有清楚的指导教学活动。活动参与结束之后,感觉没有什么收获。

3.学到用时方恨少,活动之前缺准备。80%参加志愿者的同学反映在做志愿时候,需要用到英语,但是由于平时并没有参加英语第二课堂活动,缺少开口讲英语的机会。60%同学希望能够有真正的语言环境给自己训练英语,但由于缺少提前准备,导致羞于开口。

4.问题的解决。针对以上问题,笔者认为铁路学院同学应该要从思想上认识到英语学习的重要性,尤其是口语交际能力。相关独立学院应该鼓励学生参加各种英语活动,帮助加强英语活动在学生中的宣传力度,使得更多有需要有兴趣的同学能够参与进来。外语教学部应该鼓励教师参加活动的策划与指导,只有新颖多样化的英语活动才能长久的吸引学生的参与。外教固然重要,但是中国教师的桥梁作用更是必不可少。为增强英语活动的吸引力,英语活动举办方,可以尝试和新东方等英语教育辅导机构合作,注入最新的教学理念,结合自己的特色,最大化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除此之外,校方可利用校方BBS论坛,官方微博介绍等,寻找适合九零后的学生宣传方式。

初中语文自主学习教学策略初探 篇7

一、巧设悬念,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是新课程改革的靓点,我们应该与时俱进,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鼓励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授人以渔”是新课改所倡导的教学新观念,它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加深问题的深度、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为宗旨,有利于学生畅所欲言,积极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只有激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才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自主学习能力稳步提高。例如,我在引导学生鲁迅的《藤野先生》一文接近尾声时,就提出如下问题:①“藤野先生”是这篇范文的标题,但开头为何写“清国留学生?”②这些留学生模样有点不伦不类的,但作者为什么还用“标致”一词表述?③作者的写作动机是“弃医从文”,却写藤野先生这个人物有什么意义?④当藤野先生明白“我”以后不当医生时,为什么流露出哀怨之情?⑤“我”在学习过程中“太不用功”,但为何得到藤野先生的特别关照?全班学生围绕这些问题进行热烈的讨论,初步感悟到了作者在作品的精心选材、人物形象的塑造、全文主旨呈现等方面都是独具匠心的。最后,我继续提问:如果你也写自己的老师,那应该如何构思、立意、选择和组织材料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大部分学生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进一步形成了自己对阅读与写作之间辩证关系的深层次理解。

二、借助想象,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

苏教版语文教材中所选篇目中,大部分作者总是尽量多地留给读者思维的空间,在不影响形象完整、主旨鲜明的情况下,以模棱两可的表达留下艺术空白,从而激励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进行思考。在课堂教学中,每一个教师必须适时抓住这些空白,启迪学生借助联想和想象拓展情节,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譬如,我在执教白居易的《卖炭翁》一文的过程中,要求学生以《卖炭归来》为题进行续写,合理延伸文章情节,篇外求意,从而进一步认识宫市的歹毒和百姓的痛苦。在执教陈毅的《梅岭三章》一课时,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想象开国元勋陈毅元帅创作时的情景,并通过表演课本剧,深刻领会老一辈革命家的爱国主义精神。再如引导学生学习魏学洢的《核舟记》时,就邀请了几个学生到讲台上模拟苏、黄、佛印的神态、动作,并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神情与苏黄不属”的原因。总之,我们只有巧妙利用文本的相关内容让学生进行想象和联想,在广阔的思维星空中翱翔,才能填补出作者留下的思维空间,进一步加深对作品主旨的理解,并弘扬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以生为本,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技巧

“以生为本”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务必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技巧,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利用勾画、圈点、自我批注法进行自主学习。

学生通过勾画、圈点,可以感知作品中的难点、重点,并为师生进一步互动奠定基础;同时,通过自我批注,能让学生进一步感知范文的表达技巧、主题思想和读后体会,教师在点拨时,学生可以针对性地完善自己的“学习成果”,使自己更深层次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和艺术造诣。

(二)按作品的文体特点进行自主学习。

不管什么题材,其重难点各不相同。诸如学生学习“散文”主要掌握“形散神不散”这一共同点,所谓“形散”就是素材貌似海阔天空,但作者还是有机地组合在一起的,从而体现“神不散”的特点;学生学习“寓言”时主要理解文本的寓意;至于议论文主要学习全文的论点、论据和论证的方法。

(三)按单元结构布局进行自主学习。

目前使用的新教材每一个单元都有学习方法和学习重点的提示,其学习方法和学习重点就分散在该单元的每篇章节中,学生只有在教师的点拨下,才能牢牢抓住本单元的学习重点和难点,顺利开展自主学习活动。

四、构建平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学生的阅读活动既是与文本对话或者与作者对话的过程,也是自我对话过程中喷发出的心灵火花。我们务必循循善诱地帮助学生搭建对话的平台,进一步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并在类比联想中出现茅塞顿开的境界,道德情操得到升华。譬如,我在执教鲁迅的《背影》一文时,先让学生品味“我”的几次“流泪”和作品中“父亲”的几次“背影”的情境,初步体验到父子情深,许多学生的忐忑不安。此时,我继续引导学生按“对着父亲的背影,我想说……”的句式,让他们尽情抒发心中的情、内心的话,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其实,学生与自我对话的过程,也就是学生进行深刻的价值观、人生观的自我教育,社会责任感同步提升。

烟无常形,教无定法。但愿奋斗于七尺讲台上的园丁们不断更新教学理念,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设计者和导演者,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变成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千方百计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学生终身学习和未来发展夯实基础。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自主学习与教学方式的初探 篇8

一、研究过程

1.扎实基础、落实计划

在学校教研主任王老师的帮助和指导下,在对学生化学学习的状态和学习背景研究的基础上,对学习小组进行调整,实现小组自主学习方式的最优化。加强学习技能的培训、提升,开展广泛的学习实践的交流,提高学习的效率。在此期间每位老师均能按计划要求完成每学期的任务:上一节公开课,做一次集体备课,上交一篇教学反思,上交一篇教学案例分析,总结一篇教学论文、反思论文或者心得体会。

2.积极进取、初见成效

初步搭建“自主学习与教学方式实施研究”的框架体系,探索具有普遍意义的初中化学自主学习方式的方法。

(1)明确学习任务——自主合作——交流学习——反馈结果

在自主学习之前,学生阅读教材,根据提纲或者学案自主完成,遇到有疑难问题时小组讨论合作完成,教师此时在各小组中巡视,指导学生形成对本节课的重点的掌握和难点的突破,针对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及时进行引导,并对各小组和组内成员的表现给予恰当的和激励性的评价。

学生在互相发问的过程中,围绕主题大胆地想、大胆地说,使学生在学习上从默默听为主变成以动手、观察、思考、讨论为主,这样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挖掘潜能。学生与学生的思维存在较大的差异性,要让他们全面掌握知识不应只局限于点,而要普及到面。小组之间互相发问,讨论探讨、回答,无疑会使学生对知识有较全面的理解。对有难度的问题,小组可以通过讨论完成,也可由教师引导回答,或者由其他小组帮助完成。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尽量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和充裕的时间,以利于学生自我展示。因为教学的目的不单是要学生学会知识,还要使他们掌握科学的方法,形成创新能力。

通过学生小组小结,教师引导补充,使零乱的知识形成体系,通过学生与学生、小组与小组之间的讨论交流,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区别,加深理解。

(2)练习、巩固:知识源于生活,而又要融于生活

教学的目的不仅是要学生学会知识,更是要会运用知识,这也是我们的最终目标。在学习“盐化肥”这一单元时,学生讨论并解决了关于酸和碱的一些知识后,教师提出:“如果要帮妈妈除去水壶中的水垢该怎么办?如何检验鸡蛋壳中含有碳酸盐?”并要求结合酸、碱和盐的知识说明为什么要这样做?结果,学生个个跃跃欲试,抢着说明自己的观点。这样的练习既能使学生积极思考,挖掘潜能,又能促其抓住重点,轻松突破难点,从而使学生感觉到知识源于生活,而又要融于生活这一真谛。

二、课题研究成果

经过初步的尝试,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重新找回了自信,变的敢说、敢发表自己的见解了;变的敢和别人交流沟通了;变的在与他人相处中学会接受他人,欣赏他人,取长补短了;所有的这些都将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评价观,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一段时间以来,本届的学生实现了整体的滚动发展。经过实验,整个年级化学学科的成绩有了明显提高,特别是尖子生培养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同时通过研究,提高了实验教师的素质。在研究的过程中老师们也积累了不少的研究心得等第一手资料,它们记录了研究过程中的辛勤付出,老师的研究心得中记录了很多有关化学疑难问题的很好的处理方法,为今后的教学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也为其他老师提供了学习研究的材料。

三、教学实践和体会

1.突出了教学的问题性、实践性、社会性

从教学过程来说,教学改革体现了对学生素质的整体培养。通过巧设问题情境和组织小组活动,让学生较为完整地掌握化学基础知识;通过引导学生对课题的探究,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学生搜集资料、调查访问、评价和合作学习能力均得到提高;通过带领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训练了他们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2.体现了“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开放教学思路

教学中打破了课堂教学的封闭性,拓展了课堂教学的时空。注重学生对研究过程的亲身经历,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扩大了视野,提高了能力。由于课型的灵活多变,所以对教师的要求更高,备课任务更重,但学生将受益终身。从应试的角度进行测验,可能新旧教学方法相差不甚显著,但从个体发展来看,有几点不同:一是学生的认知水平得到提高,为终身学习奠定了基础;二是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表达能力、交往能力、合作能力、组织能力等得到了全面发展;三是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张扬,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一直表现出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愉快、乐观、自信等。

3.充分显示了合作的效能

合作理念是整个教学的主旋律,小组合作学习贯穿于整个教学的始终。师生间、生生间的互动让化学教学充满了生气。

研究展示一:《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教学案例反思

设计背景: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堂改革的基本理念是: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平台,进行自主学习,使他们都能具备适应现代生活及未来社会所必需的化学知识、技能、方法,同时又注意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全面良好的发展。而现状是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使学生两极分化现象极为严重。因此,我在新课程教学中,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重体验轻讲授、重过程轻结果”,倡导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讨论中发展,立足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大力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有针对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适时使用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质量,建立综合化的课堂教学目标,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全面发展。

教材分析: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是人教版初中化学第六单元第二课题的知识,是本单元的核心知识。学生通过对制取二氧化碳装置的探究,归纳延伸出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为今后研究其他气体的制法提供了科学依据。课本没有对实验做过多的叙述,学生就算对教学内容作了充分的预习,对实验现象也只是作出推测。因此,我将本节改为实验课,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教学片断一:

导入

师:表演“能灭火的茶杯”这个魔术。问:“谁知道其中的奥妙呢?”

生:(經过交流,得出结论)“噢,原来是二氧化碳搞的鬼呀!”

师:(乘胜追击,继续提问)“大家想不想自己动手来制取这种神秘的气体呢?”

生:“想。”

从而自然过渡,引出课题。

(反思:我根据初中学生有很强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心理特点,以魔术“能灭火的茶壶”引入新课,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在课堂伊始就牢牢抓住了学生。)

教学片断二:

探究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装置、并验证。

1.给定仪器设计实验装置

师:老师将实验仪器分成了十套,每个实验台上的装置都不同,请同学们按给定的仪器设计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并验证收集的气体。

(因本节课仪器较多,一下子全给学生,学生会毫无目标,无从选择。)

生:各组成员都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讨论交流,设计出了实验装置。然后进行实验,制取并验证气体。(按照平时对实验课的要求,组长明确分工,组装仪器、观察现象、记录现象、讨论分析等,学生参与探究活动的积极性很高,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小组探究实验结束。

师:下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分析一下各组实验成败的原因,并讨论所设计装置有哪些优点和缺点。实物投影各组设计的装置,展示交流。

(交流展示优秀的设计方案,让成功的同学体验到创新发现的乐趣,使思维受阻的同学豁然开朗,并激发思维的共鸣,提高思维的发散性。)

学生们七嘴八舌的争抢发言。(因为是自己亲自动手实验,自然感受颇多。)

生:我们组虽然制得了二氧化碳气体,但不能随时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需要进一步改进;

我们组装置的优点是将破旧试管重新利用,变废为宝,节约资源;

我们组没有收集到气体,因为用的是普通漏斗,漏斗下端管口没有浸没到液面下,气体从漏斗跑了出去;

……

(反思:这是本节课的关键环节,决定着这节课的成败,我采取了“设计方案——交流展示——反思改进”的群体探究方式,这样设计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这一环节中,学生是探究活动的主角,教师只是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小组提供器材让学生实践反思,引导学生进行思维创新,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既获取知识和技能,又锤炼思维,同时还张扬了个性,这样的设计充分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

2.自选仪器、设计多种合理方案

师:大家设计的制取装置各有千秋,大家能否综合各组装置的优缺点,设计出更为科学的实验装置呢?

生:(信心十足地说)能!

师:下面请同学们到实验室的“仪器超市”中自选仪器,设计出科学合理的实验装置。

每组实验台上均有的仪器:玻璃导管、橡皮管、集气瓶、玻璃片、水槽;“仪器超市”中的仪器为:

(反思:按照我以往的思路,上一环节学生讨论后,教师引导、总结,给出一套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最佳装置,同样可以达到教学目标,但是却限制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容易使学生形成思维定势,认为制取二氧化碳的最佳实验装置只此一种。为了开拓学生思路,我让学生在“仪器超市”中自选仪器,开放式设计多种合理的实验装置,强化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与发散思维能力,使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研究展示二:《以活动促学生能力发展─《燃烧和灭火》教学案例分析》

化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化学,通过科学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造能力等。如何以活动促学生能力发展呢?我在具体教学实践中主要是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努力改进实验,力争让学生人人参与其中,下面我就从《燃烧和灭火》一节课教学中的两个片段谈一谈自己的一些做法和收获。

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有了一定的化学知识积累,对燃烧的现象有一定的了解,对实验探究有着浓厚的兴趣。我着重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让学生从生产、生活实际中发现和提出问题,通过自主探究、分析总结得出结论,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技能,让他们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对本节教学资源的选取上注重源于生活,把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作为本节课学习的基础。

案例:引入新课

师:火的发现和利用使人类变得更聪明和强大,大约五十万年前,北京人就已知用火。有了火,黏土烧成了瓷器,矿石炼出了金属……人类每前进一步都与火有着密切的联系。那么,说到火大家联想到了什么?

生:燃烧,火灾,取暖……

师:对,燃烧,它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呢?(引发学生思考。接着播放一段录像:火的应用历史和两面性)看了这段录像你有什么感想呢?请发表你的看法。

(学生发表看法,多鼓励学生)

教师引出本节内容:燃烧对我们的生活有这么大的影响,但从化学角度来看都是一样的,燃烧是有利还是有害,主要取决于我们能否加以控制。这一节课我们就来好好探究一下有关燃烧和灭火的问题,以便更好地利用燃烧为人类服务。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景是让学生回顾燃烧的功与过,体会到化学是一柄双刃剑,只有掌握其规律,才能趋利避害,同时激发了学生探究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化学研究的是我们身边常见的物质,化学的学习其实非常简单,也非常有用,因为它可以帮助我们解决身边发生的一些实际问题。这样学生就会对发生在身边生活中常见的变化产生注意,并进行思考和研究。

活动探究:燃烧的条件

教师设疑:在生活中我们常碰到一些现象,如点燃柴草时要用纸片引燃,柴草要架空,堆得太紧容易熄灭;煤块很难被引燃等。我们该如何解释这些现象呢?怎么才能让燃烧顺利进行?燃烧到底需要哪些条件呢?所有的物质都能燃烧吗?能燃烧的物质在任何条件下都可以燃烧吗?(课件出示一些物质:木条、蜡烛、石子、纸片、玻璃、布、毛线)

学生判断哪些物质能燃烧,在什么条件下才能燃烧。

然后提供实验器材学生分组实验进行探究。分成三个小实验来进行,课件出示实验步骤:(1)在滴定板的凹槽中分别滴入酒精和水,用火柴点燃。(2)将直立于桌面的两支蜡烛点燃,其中一支用烧杯罩住。(3)分别在酒精灯上点燃小木条和煤块。学生按照步骤分工合作进行实验。教师进行巡视,及时肯定学生的正确操作并纠正错误操作,指导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学生讨论交流时,我注意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并比较不同现象产生的原因,步步深入让学生自主总结出燃烧的三个条件。之后教师追问:燃烧的发生是否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呢?石头能燃烧吗?课桌上的书本为什么不燃烧?引导学生根据燃烧的条件讨论、分析得出结论。

教师追问:俗话说“水火不相容”,事实果真如此吗?然后教师演示红磷、白磷燃烧对比实验:(1)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2)如何让热水中的白磷燃烧。学生做小助手,教师边实验边引导学生思考:铜片上的红磷和热水中的白磷为什么不燃烧?水火为什么可以相容?学生讨论分析后轻松得出结论:燃烧的三个条件要同时具备,燃烧才能发生。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索,在活动中体验,在尝试中感悟,从而激发了学生对探究的热情。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帮助、相互交流使学生从狭窄的思维中解放出来,学会分享、学会合作、学会创新,感受合作带来的成功与喜悦,提高思维的效率和探究的效果。同时发展了学生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通过给定实验目的,让学生自主动手实践,开放式的探究学习活动,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实验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教师的演示实验给学生起到了示范作用,也进行了规范安全实验操作的教育。

教学反思:1.探究式教学是化学课的主题,本节课中不再只是教师演示实验,或教师引导学生做验证性的实验。最大特点是: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较充分,参与面广,学生的积极性高,能动性和聪明才智一次次被激发,又一次次被展示,课堂效益高。虽然课堂学生科学探究活动的水平或层次不是很高,但对于提高学生全面的科学素质,具有十分重要作用,是其他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不可替代的。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让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的同时,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加强与实际的联系,培养学生初步的实验探究能力,以及应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中一些现象的能力。2.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导教学,把书本与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联系在一起。扩大了学生的眼界和见闻,打破了课堂学习时空的局限,打开了学生思维的心扉,讓学生耳濡目染,不断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探究科学真谛的热情,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而老师则起着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作用。这样就落实了新课标的教学理念。3.教学中我能从学生熟悉的事物、现象等实际出发,充分利用讲台、事物、图片及实验等各种教学手段,精心设计教学方法,使学生兴趣盎然。但要注意:不能过于追求教学形式的花架子,要力争学生学会了的不讲。这点课堂上不容易做到,要引起重视。多媒体由于各种原因不能得到广泛应用,同时素材收集需要费时费力,对于一线教师是个难点。

总而言之,初中化学新教材不仅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也对教师和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一名化学教师,我将大胆实践、勇于探索扎扎实实做好初中化学课改实验的教学工作。

上一篇:爱过,也错过网络散文下一篇:中专药剂师应届生求职简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