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散文阅读答题技巧(通用8篇)
初中散文阅读答题技巧 篇1
2013年七(上)语文现代文阅读练习
初中散文阅读考点及常见题型分析
(一)、整体感知
考点1.写什么(文章的主要内容)
考点2.为什么写(写作意图,即文章要表达的情、理、观点)
考点3.怎么写(作者的行文思路,先写什---再写什么---后写什么)
考点4艺术表现手法
常见的艺术表现手法有: 象征 衬托 对比 借景抒情 托物言志、咏物寄情寓理于事 融情于事 先抑后扬以小见大
(二)辨析句子所运用的修辞及作用
1.比喻:生动、形象;2.拟人:人格化、生动化、形象化;3.排比:增强语言气势;4.反问:加强语气;5.反复:强调;6.对比:突出其中一个;7.对偶:句式整齐 结构统一;8.夸张:极力的表现……
(三)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
有深层含义的句子往往使用了某种修辞或写作手法,故意将句子的真实含义隐藏,就好像为它遮上了一层面纱。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就应先看清它所借用的“隐身”术,有的放矢地去分析。
(四)理解句子在文章中的作用
一般应两方面去分析:
1.内容上,应从句子表现的句意和与主题的关系上分析考虑。
2.结构上,应从总领全文、承上启下、前后照应、为下文作铺垫、推动情节发展、点题、总结上文等作用角度去分析。
3、题目的作用:行文的线索;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点明抒写对象。
开头段的作用:引起下文,为下文作铺垫;定下全文感情基调;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开篇点题,总领全文。
结尾段的作用:首尾呼应,照应前文;篇末点题;总结全文,深化中心;发人深省,回味无穷。
(五)、把握文章内容,概括文章主题
把握散文主题方法是:(1)找到文中的中心句和暗示主题的提示语、关键词语,从中概括文章主题;(2)从所选的材料中概括,材料是为文章中心服务的,我们可以看文章所选的材料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观点、态度、感情,从中找到作者要表达的主题思想。考题形式:直接概括全文或某一段落的主题或作者的思想感情。
答题要点:(1)能利用原文词语,尽可能使用;(2)没有原文词语可利用时,要注意语言文字表达的准确性和层次性,要做到言简意赅又不漏掉答题点。
(六)理清文章脉络,把握顺序
作者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会精心组织、选取材料;在表达上更是精益求精,特别注意词语在表达上的顺序、层次和分寸感。
散文中的顺序,一般包括:选取的材料顺序;段落顺序;句子顺序;词语顺序等。
(1)线索
散文线索就是文章结构的红线。抓住线索,也就抓住了作者的思路。根据文章中心需要,可以以物为线,以事为线;以人为线,以情为线;也可以以时间为线,以地点为线。找线索的方法:一要注意文章标题(有的标题直接揭示线索,有的标题包含线索的因素);
二要注意文中反复出现词语、句子;三要特别注意文中的议论抒情,因为散文中的“情”通常是文章组织材料的重要线索。
考题形式:直接问文章的线索是什么或说说作者选择材料的依据等
答题要点:找到线索,根据提问灵活回答。关键是能判断准线索。
(2)顺序
考题形式:(1)连续的材料或几个段落或词语能否调整顺序?为什么?(2)从原文中抽出一句话或几个词语,让你放回文中可以选择的几个地方。
答题思路:形式(1),要注意审题,有的题是不能颠倒顺序的,有的是可以颠倒顺序的。出题人在出题时会有暗示;同时也要推敲材料和段落、词语之间的关系。不管能还是不能,都要谈为什么。思路是要看材料或段落、词语之间的逻辑关系。
形式(2),从原文中抽出的语句,往往是总结性的或承上启下的,一是靠考生的语感修养;二是对语句进行理性分析。词语顺序也要凭借语感和理性分析,要分析语言环境和词语搭配的问题。这样的题,往往是有选择答案,即使没有选择答案,也不要回答为什么,但思维过程要考虑道词语的逻辑顺序和词语搭配的习惯。
(七)、品味语言
(1)语言风格:
散文的语言(1)质朴、自然(2)生动、形象(3)深刻、隽永
(2)字词含义:原文给一个词语的拼音,让你根据语境和拼音写出词语并结合语境解释词语的含义。填写词语要靠平时的积累,解释词语要根据该词语所在的语境来推断。
答题思路:①考虑文章或段落的主题,结合主题来答词语的含义;②根据该词语前后语句的内容、含义来推断。
注意:如果知道该词语的原始意义解释,一定不要忽略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
(3)词语妙用:
考题形式:品评加点词语作用(妙用)或加点词语能否删除
答题思路:①解释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②表达作用,词语的表达作用,要结合语境或主题思想来回答,要答该词语对表达作者思想感情或主题思想的作用,有时也可以考虑词语对景物描写意境的作用或人物性格等方面的作用。③体现词语的准确性或生动性。
(4)哲理性语句的深层含义
这样的题,往往结合发展性考题来考。有时,也会单纯考哲理性语句的含义,这样的考题,关键要抓住中心词,要体会词语的深层含义和双关意义。
(5)表达方式的作用
一篇文章或一个文段,一般会以一种表达方式为主,为了表达主题需要,往往几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有时会考(或变相)其它表达方式的作用,有时会把修辞融合在这里考。①描写的作用
散文中的描写主要包括景物、人物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外貌描写)等。景物描写,主要考意境描写的作用,答题时,重点是景物描写对表达作者或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人物描写主要是考外貌、神态、动作、心理,有关细节描写的地方值得注意。人物描写主要是突出人物的思想性格。
(八)谈感受
这也是散文阅读的热门考题,可分为:(1)对描写对象;(2)对人物情感;(3)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4)对文章某些内容或形式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等。
此考点灵活多变,把握的关键是:①能准确读懂原文的含义和作者的思想情感;②要有自己明确的观点或态度,不能模棱两可;③答题时,语言要流畅,不能出病句,语言要有层次性。可以引用诗文或名言回答此题。
一、阅读《羚羊木雕》,完成1-7题
我手里攥着万芳送给我的小刀一路走一路想,叫我怎么说呢?她还会像以前一样和我要好吗?一定不会了。
我轻轻地敲了敲门。门开了,万芳伸出头来,一把拉了我进去。
“万芳„„”我站在过道里不肯再往前走。
“你怎么啦?也不打伞,是不是挨揍了?”万芳奇怪地看着我。
“没有„„”我慢慢从口袋里掏出小刀,“你能不能把羚羊还我„„”我几乎听不见自己的声音。
万芳愣了一下,没有接小刀,只是咬着嘴唇看着我,我垂下眼睛不敢看她。
“昨天不是说得好好的,你怎么能这样呢?”
我努力不让自己哭出来。这时,她的妈妈从屋里出来了。看见我手里的小刀,又看看我们的样子,立刻明白了:“万芳,你是不是拿了人家什么东西?”
万芳看了我一眼,跑进屋去。过了一会儿,她拿着那只羚羊出来了。她妈妈接过来一看说:“哎呀!你怎么能拿人家这么贵重的东西呢!”她把羚羊递到我的手上,“好好拿着,别难过,看我呆会儿揍她!”
我把小刀递到她的手上说:“阿姨!羚羊是我送她的,都怪我„„”当我抬起头来的时候,万芳已经不见了,她不会再跟我好了„„
我一个人慢慢地走在路上。月亮出来了,冷冷的,我不禁打了个寒颤。路上一点声音也没有。忽然,我听见有人在喊我的名字,我回过头,只见万芳跑了过来。她把小刀塞到我的手里说:“你拿着,咱俩还是好朋友„„”
我呆呆地望着她,止不住流下了眼泪。我觉得我是世界上最伤心的人!因为我对朋友反悔了。我做了一件多么不光彩的事呀!
可是,这能全怪我吗?
1、给下列加横线字词注音(2分)攥着()寒颤()
2、简要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2分)
3、上文中“我”说话时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这样?(2分)
4、简析下列句子的表达作用。(3分)
“月亮出来了,冷冷的,我不禁打了个寒颤。”
我“止不住流下了眼泪”,你觉得这是什么样的泪水?(3分)
6、从上文中万芳对这件事的处理可以看出,万芳是一个怎样的小伙伴?(2分)
7、选文中最后一句“可是,这能全怪我吗?”是应该怪我?还是父母呢?你认为应该怪谁呢?说一说理由。(3分)
二、阅读《再塑生命的人》选文,回答1-5题。
这天上午,我和莎莉文老师为“杯”和“水”这两个字发生了争执。她想让我懂得“杯”是“杯”,“水”是“水”,而我却把二者混为一谈,“杯”也是“水”,“水”也是“杯”。她没有办法,只好暂时丢开这个问题,重新练习布娃娃“doll”这个词。我实在有些不耐烦了,抓起新洋娃娃就往地上摔,把它摔坏了,心中觉得特别痛快。发这种脾气,我既不惭愧,也不悔恨,我对洋娃娃并没有爱。在我的那个寂静而又黑暗的世界里,根本就不会有温柔和同情。莎莉文小姐把可怜的洋娃娃的碎布扫到炉子边,然后把我的帽子递给我,我知道又可以到外面暖和的阳光里去了。
我们沿着小路散步到井房,房顶上盛开的金银花芬芳扑鼻。莎莉文老师把我的一只手放在喷水口下,一股清凉的水在我手上流过。她在我的另一只手上拼写“water”——“水”字,起先写得很慢,第二遍就写得快一些。我静静地站着,注意她手指的动作。突然间,我恍然大悟,有一种神奇的感觉在我脑中(l),我一下子理解了语言文字的奥秘了,知道了“水”这个字就是正在我手上流过的这种清凉而奇妙的东西。
水唤醒了我的灵魂,并给予我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
井房的经历使我求知的欲望油然而生。啊!原来宇宙万物都各有名称,每个名称都能
(2)我新的思想。我开始以充满新奇的眼光看待每一样东西。回到屋里,碰到的东西似乎都有了生命。我想起了那个被我摔坏的洋娃娃,摸索着来到炉子跟前,捡起碎片,想把它们
拼凑起来,但怎么也拼不好。想起刚才的所作所为,我悔恨莫及,两眼浸满了泪水,这是生平第一次。
那一天,我学会了不少字,譬如“父亲”(father)、“母亲”(mother)、“妹妹”(sister)、“老师”(teacher)等。这些字使整个世界在我面前变得花团锦簇,美不胜收。记得那个美好的夜晚,我独自躺在床上,心中充满了喜悦,企盼着新的一天快些来到。啊!世界上还有比我更幸福的孩子吗?
1.在括号内选择恰当的词填在横线上。
(1)A.跳动B.激荡C.回旋D.徘徊
(2)A.启示B.启事C.启蒙D.启发
2.请概括出以上选文的主要内容。
3、“这是生平第一次”这句话中的“这”具体指代什么?
4、从以上文字可以看出莎莉文老师是一个怎样的老师?
5.结合课文说说你对课文题目《再塑生命的人》的理解。
6、请结合文段内容和自身学习经历谈谈,促使海伦·凯勒成功的因素是什么?
三、阅读《春》选文,回答1-4题。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着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
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的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1、对同一自然景物的感受往往会因人因时因地而异,作者把春风比作“母亲的手”,你对
春风有什么感受?用一个比喻句把这种感受写出来。
2、文章细致地描绘了春雨的特征,回忆你读过的古诗,写出一句能表现这种特征的诗句。
3、仿照例句,说说下边加点的词好在哪里。(A、B两句任选一句)[例]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抚摸”这个词,从触觉的角度写出了春风温柔的特征,很有感情。)
A、„„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
B、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
4、我们所学过的古诗(词、曲)中有许多扣住季节特点写出风的佳句,请默写一句并指明季节。
初中散文阅读答题技巧 篇2
散文是中学生接触较多的一类文体, 也是中考记叙文阅读中常考的一类文体。我们要备考这一文体, 就必须对散文有所了解, 有所认识, 这样才能掌握散文的特点, 以利于我们更好地备考。
我们了解散文时可重点从如下两方面入手: (1) 散文的特点。散文的最大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形”是文章的材料和组织形式, “神”指文章的主旨, 即贯穿文章始终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散文的材料虽散, 但万变不离其宗, 它必须围绕作者的思想感情展开。散文可分为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和写景散文。叙事散文指以写人记事为主的散文。以对人和事物的具体叙述和描绘为其突出特色, 同时表现作者的认识和感受, 也带有浓厚的抒情成分。抒情散文指注重表现作者的思想感受、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散文。写景散文是以描绘景物为主的散文, 这类文章多是在描写景物的同时抒发感情, 采用的方式或是借景抒情, 或是寓情于景。 (2) 散文的表现手法主要有联想、想象和象征。所谓联想, 是人们在观察的基础上, 由当前的某一事物回忆起或想到另一有关事物的思维活动。想象就是人们在感知客观事物的基础上, 对过去经验进行改造和重新组合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象征是托义于物, 即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 (象征物) 来表现一种深远的含义 (象征义) 。散文的语言特色因文而异, 因人而异, 或朴实或生动, 或豪放或婉约, 或清新或凝重, 或直白或含蓄。阅读时要细加体会。
纵观近几年全国各地中考对散文的考查, 一般集中在如下几个考点上: (1) 理解字词的含义及表达作用; (2) 理解字词的感情色彩和准确运用; (3) 分析关键句的含义及表达作用; (4) 分析散文的线索及常用表现手法; (5) 分析散文所蕴涵的哲理, 领会散文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6) 欣赏文中优美、精辟的语言。依据我们对散文考点的分析和研究, 根据近年来特别是2010年各地对散文的考查, 结合考纲要求和新课标精神, 考生在备战2011年中考时应特别注意: (1) 对文章的思想感情的把握将会呈现出更大的灵活性、开放性; (2) 对文章写作特色的考查将会更灵活; (3) 对学生语言的表述、思维的创新等方面的要求将会更高。命题呈现形式仍是以主观题为主, 但鼓励学生有创意地表达阅读感悟的开放型试题会增加。这是值得我们注意的。
[真题解析]
(一) 感知文章内容, 理解文章主题。如2010年四川省攀枝花市中考语文阅读试题《草屋的声音》第21题:结合全文内容, 概括作者包蕴在文章中的思想感情和人生态度。
[解题指导]这里要求“概括作者包蕴在文章中的思想感情和人生态度”, 其实也是要求能感知文章内容、理解文章主题, 是对文章内容与主题的考查。散文选材广泛, 行文自由, 表达的思想感情丰富多彩, 所以准确把握文章的主题也是散文的考点之一。把握散文主题的方法是: (1) 找到文中的中心句和暗示主题的提示语、关键词语, 从中概括文章主题; (2) 从所选的材料中概括。材料是为文章中心服务的, 我们可以看文章所选的材料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观点、态度、感情, 从中找到作者要表达的主题思想。
本题中我们从文章中的一些重点句子, 如“草屋是温馨的”“草屋留在我记忆中的更多的是宁静”等不难得出答案:作者通过对草屋及草屋“声音”的叙写, 表达了对草屋生活的回忆和留恋, 对草屋主人美好品质的赞美, 体现了作者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由本题可见, 我们在阅读散文时要想感知文章内容、理解文章主题, 就要在初读文章时抓住每段的首句、尾句、富于哲理的判断句或带有总结性的话语来感悟感知。我们通过对关键句、段的内涵仔细揣摩, 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领会文章主旨。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主旨及作者的情感或观点, 对考试答题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因为几乎每一道题目都或多或少与中心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我们答题时, 应尽量向中心靠拢, 围绕中心来展开思路, 这样准确率会大大提高。整体感知文章还包括对文章思路的梳理。梳理文章思路要特别注意文章中每一段的中心句、文章开始和最后结尾的总结性段落和有明显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段。阅读散文不仅要准确把握文章中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更要探究作者产生这种情感的缘由, 这样对我们理解文章的主题很有好处。
(二) 把握文章脉络, 梳理写作顺序。如2010年宁夏回族自治区中考语文阅读试题《煤油灯》第2小题:从第 (1) 段看, 本文记叙的顺序是什么?那么, 删去开头画线部分是否更简洁?请说明理由。
[解题指导]这里的考点之一就是梳理文章的写作顺序。作者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会精心组织、选取材料;在表达上更是精益求精, 特别注意词语在表达上的顺序、层次和分寸感。散文中的顺序一般包括:选取的材料顺序、段落顺序、句子顺序、词语顺序等。一般又以如下两个知识点来呈现: (1) 线索:线索是作者选择材料的准绳, 我们形象地称之为线索, 是作者选择材料的脉络或描写、记叙的脉络。例如:《回忆我的母亲》以“母亲勤劳”为线索。 (2) 顺序:这个知识点除了常考记叙文的三种基本顺序 (顺叙、倒叙、插叙) 外, 如本题就是这样的, 还有如下两种考查方式: (1) 连续的材料或几个段落或词语能否调整顺序?为什么? (2) 从原文中抽出一句话或几个词语, 让你放回文中可以选择的几个地方。
对于这些考点, 我们答关于线索的试题时要找到线索, 根据提问灵活回答, 关键是能判断准线索。答关于顺序的试题时, 首先要了解三种叙述方式的特点和作用;其次要注意审题, 有的题是不能颠倒顺序的, 有的是可以颠倒顺序的, 出题人在出题时会有暗示;同时也要推敲材料和段落、词语之间的关系。不管能还是不能, 都要谈为什么。思路是要看材料或段落、词语之间的逻辑关系。对于从原文中抽出的语句, 往往是总结性的或承上启下的, 一是靠考生的语感修养, 二是对语句进行理性分析。词语顺序也要凭借语感和理性分析, 要分析语言环境和词语搭配的问题。这样的题往往是有选择答案, 即使没有选择答案, 也不要回答为什么, 但思维过程要考虑到词语的逻辑顺序和词语搭配的习惯。
本题显然考查的是记叙文的三种基本叙述方式。我们从第一段中“煤油灯似乎离我们的生活已经很久远了, 许多孩子只有在博物馆、纪念馆才能见到它的身影”可以看出, 这是在回忆以前的生活情景, 因此是倒叙。这里先开篇点题, 对煤油灯做必要的交代以引起读者的关注, 然后引出回忆。
(三) 品味作品语言, 领会语言魅力。如2010年江苏省镇江市中考语文阅读试题《姥姥的端午》第16题:体会下列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1) 临近粽香五月, 便有姥姥的絮语叮咛, 踱着疲惫的小脚, 推门, 走近, 拾起床边垂落的被角, 为我一掩再掩。
(2) 而安逸清闲的市民生活, 狭窄的蜗居, 使姥姥地坐在门前, 想念乡间, 想念宽敞的农家小院, 鸡鸣犬吠, 想念清晨趟着两腿露珠, 一双巧手侍弄过的黄瓜架、葡萄秧。
[解题指导]本题考查的是对重点词语的品析与把握。它属于品味作品语言、领会语言魅力, 这是一个大的考点, 这一考点还包括如下方面:
(1) 字词含义。原文给一个词语的拼音, 让你根据语境和拼音写出词语并结合语境解释词语的含义。这个考点是必考题。填写词语要靠平时的积累, 解释词语要根据该词语所在的语境来推断。我们答题时要注意: (1) 考虑文章或段落的主题, 结合主题来答词语的含义; (2) 根据该词语前后语句的内容、含义来推断。注意:如果知道该词语的原始意义解释, 一定不要忽略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
(2) 词语妙用。考题一般的表现形式是:品评加点词语作用 (妙用) 或加点词语能否删除。我们答题时要注意: (1) 解释词语 (在语境中) 的含义; (2) 词语的表达作用, 要结合语境或主题思想来回答, 要答该词语对表达作者思想感情或主题思想的作用, 有时也可以考虑词语对景物描写意境的作用或人物性格塑造等方面的作用; (3) 体现词语的准确性或生动性。
(3) 哲理性语句的深层含义。这样的题, 往往结合发展性考题来考。有时, 也会单纯考哲理性语句的含义, 这样的考题, 关键要抓住中心词, 要体会词语的深层含义和双关意义。
我们解答这样的题时不能单单地就字来论字, 还要去发掘“情”与“语”之间的联系。散文的语言一般具有生动、准确和富有美感的特点, 并蕴涵着作者浓浓的思想感情, 所以剖析散文的语言包含两个层面, 一是准确理解语言的含义, 二是分析语言的表达效果。如本题中: (1) 考查细节描写 (修辞的运用) 及其对表现人物的作用。联系“清明夜起”“推门”“走近”“拾起床边垂落的被角”“一掩再掩”等词句, 可以看出姥姥对孩子的关爱。 (2) 考查人物的神态描写及其作用。联系该词所在的语言环境, 从两个“想念”不难看出姥姥“呆呆”的神态下的心理活动———对乡村生活的怀念;而从“两腿露珠, 一双巧手侍弄过的黄瓜架、葡萄秧”中可以看出姥姥勤劳的品格。因此我们也很容易写出正确答案: (1) 运用细节描写 (答“运用反复修辞”也可) , 刻画出姥姥生怕惊醒“我”而轻手轻脚的样子, 表现了她对儿孙的关爱。 (2) 运用神态描写, 写出姥姥进城后对城市生活的不适应、对乡村生活的怀念, 表现了她的勤劳。
(四) 分清表达方式, 理解特殊作用。如2010年宁夏回族自治区中考语文阅读试题《煤油灯》第5题:分析第 (3) 段说明文字在本文中的作用。
[解题指导]本题考查的是表达方式及其作用。我们答题时关键的是要弄清楚表达方式有哪些。常用的表达方式有五种, 分别是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说明。散文中叙述、描写和抒情非常常见。散文中的叙述主要是交代事情的经过, 是作者抒情的基础;散文中的描写主要包括景物、人物描写等。景物描写, 主要考意境描写的作用, 答题时重点是景物描写对表达作者或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 要严格区分小说景物描写与散文景物描写的不同 (小说景物描写是渲染气氛或交代时令, 衬托人物;散文景物描写是直接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或主题) ;人物描写主要是考外貌、神态、动作、心理, 有关细节描写的地方值得注意。人物描写主要是突出人物的思想性格。散文中的议论往往是揭示文章的主题, 或和抒情结合在一起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 此考点一般不单独出题。对于散文中的抒情, 我们要注意作者的思想情感倾向, 一般不单独出题, 往往和词语表达考点结合起来考。说明这种表达方式虽不是散文常用的表达方式, 但是为了表达的需要, 散文有时也采用这种表达方式。如《煤油灯》一文的第三段就是这样。我们要注意的是散文中的说明, 常用来说明某种事物状态、性质、功能的特征, 从整体上看仍是为写人叙事服务的。
明白了上述内容之后, 这一题就相当好做了。不难看出, 第三段重在说明煤油灯的制作过程, 联系全文, 可见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 (1) 将制作过程写得丝毫不差, 突出煤油灯在“我”心中印象的深刻程度。 (2) 写出“我”的全神贯注和全情付出。
(五) 揣摩表现手法, 深入理解文章。如2010年贵州省铜仁地区中考语文阅读试题《夜晚》第14题:本文运用什么手法写出了城市和乡村夜晚的什么特点?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解题指导]显然, 本题考查的是文章常见的表现手法对于表现文章中心的作用。一些考生往往将表现手法与表达方式混为一体。值得强调的是表现手法泛指写作上的方法, 它必须是一段文字或一篇文章写作的方法。常见的表现手法有: (1) 写景类———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移情于景; (2) 咏物类———托物言志; (3) 怀古类———借景抒情、寄事抒情; (4) 咏史类———借古讽今、借题发挥; (5) 送别类———寄事抒情、借景抒情; (6) 边塞类———直抒胸臆、借景抒情等等。有时也见衬托、对比、侧面描写、象征、卒章显志、讽喻、动静结合 (以动衬静、以静衬动、动静结合) 、虚实结合 (以实写虚、寓虚于实、虚实相生) 等手法。
试题中文章的标题是“夜晚”, 也写了两个不同地方的夜晚, 即乡村的夜晚和城市的夜晚, 但这两个地方夜晚的情形又是不一样的, 显然作者是在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了不同夜晚的特征:乡村的夜晚是静谧安宁, 城市的夜晚是喧嚣浮躁。作者运用对比手法行文目的是什么呢?我们从作者的“把家里的晾台设计得特别大, 像一只巨大的托盘, 把一片片月光贪婪地收揽和积蓄, 然后供我有一下没一下地扑打着蒲扇, 躺在竹床上随着光浪浮游”举动中, 从作者愿望中不难看出作者是多么的希望远离浮躁, 亲近自然, 获得精神的宁静与自由啊。
[总结提高]
通过刚才结合2010年全国各地中考语文试题对散文阅读的常考考点及相关知识与答题技巧的分析, 我们可以看出, 散文阅读其实也是相当好做的。
需要提醒的是, 我们要想做好散文阅读试题, 要想在考场中得高分, 得满分, 注意以下方面对我们是有好处的: (1) 整体入手, 理清文章脉络。材料丰富、思路灵活是散文的主要特点之一, 阅读时一定要着眼于文章的整体, 注意理清内部的相互关系, 从宏观上驾驭文章, 体察作者寄寓其中的意、倾注其中的情。在这种整体阅读的基础上再来回答题目, 就会洞若观火, 游刃有余。 (2) 了解背景, 透视创作历程。作品是社会的折射, 内容是背景的产物。有不少散文的创作, 往往受环境的影响。因此, 了解文章的相关背景, 是阅读鉴赏散文的一把钥匙。透视创作历程, 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思想感情, 再对照原文, 试卷中的问题就不难找到答案。 (3) 借助想象, 体察作者情感。散文属于文学范畴, 阅读散文必须发挥联想和想象, 结合个人生活体验, 和作者情感发生强烈共鸣。 (4) 辨识手法, 找准突破口。托物言志是散文常用的主要表现手法之一, 托物言志类散文也多次出现在中考试题中。如果我们能辨识散文的写作手法, 这对于我们理解文章中心是极有帮助的。 (5) 明确技巧, 提高答题效率。阅读散文, 掌握一些常见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可以提高阅读效率, 提高答题的正确率。这就要求我们在备考中对一些常见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了解、掌握。 (6) 瞻前顾后, 分析句段关系。阅读散文时还要瞻前顾后, 注意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的前后勾连, 这样得出的答案才全面、完整。
散文阅读答题方法与技巧等 篇3
一、结合语境,整体感知文中词句含义
现代文阅读对词句含义的理解,是指对特定语境中的词句含义的理解,离开了具体的语言环境,其特定意义就不存在了,因而必须把握它所处的语言环境,然后再推断、确定词句的含义。要以对全文的把握为依托,前后联系,整体感知。具体来说,要注意三点:1、阅读时要瞻前顾后,审视语境。2、要联系文章的立意、主题等因素来理解·。3、要多角度揣摩词句的含义。
例如2001年《门》第21题:作者开头说:“开门和关门是人生中含义最深的动作。”请根据文章写出“开门”和“关门”的含义。
通览全文,我们可以看到,作者从“一扇扇门”想到了“门内隐藏着的奥秘”,从门的类型想到了它们的共同特性,从开门的各种方式想到了人们多样的心情,从门的物质功能想到了它对人心灵的意义,进而阐明了?开门”和“关门”这两个动作所蕴含的深刻人生哲理。通过联系全文,我们不难看到,“开门”和“关门”实在不是两个简单的动作,而是“预示着生命历程中一个新的开始,一个新的发现”,“意味着生命历程中的一个结束”。如果阅读时不能前后联系,缺乏全局观念,是很难准确理解这两个词语的含义的。
一般说来,需要我们专门去理解的词句,语言上往往比较生动浅显,而意义却比较隐晦深刻,要从浅层人手,在深处领会。
例如《门》第22题:第三段中,作者说“玻璃门根本不是门”,请联系“门”在文中的主要含义,分析作者这样说的原因。
这一题看起来是分析原因,本质上其实是解释“玻璃门根本不是门”的含义,既然“门有多种多样”,为什么“玻璃门根本不是门”呢?从表层来看,玻璃门跟其他门相比,最大的不同是它透明,对人的视觉没有任何阻隔作用,人们可以毫不费力地看清它背后的一切,再结合文章深意深入地思考下去,“玻璃门根本不是门的言外之意就是,玻璃门不能把隐藏在它内部的事物加以掩盖,给心造成悬念,所以它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门”。
二、确定范围,目的明确地筛选提取信息
各类文章中的信息是非常丰富的,人们在阅读时需要根据自己的阅读目的从中获取信息,这就是对信息的筛选。提炼要点,便是筛选信息的过程,考生在答题时要目的明确,学会筛选,在众多信息中找出最能直接回答问题的有价值的东西。
如高考题《话说知音》第1题:俞伯牙遇到钟子期这个知音,为什么会“万分地兴奋和感激”?
首先要通览全文,找到此题的出处,即第2段中“这怎么能不让伯牙万分地兴奋和感激?”其中指令性代词“这”是关键性信息,其指代的内容应该就是答案之所在,从而明确了信息搜索的范围,进而得出答案。
需要注意的是,信息筛选的范围不仅限于正文,有时解题的重要信息甚至会隐藏在注解和副标题等不显眼的地方,如《世间最美的坟墓》中的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说这是一个特殊的日子?”单看这句话或联系上下文是无法得出答案的,但文末有个注,“注”写着托尔斯泰的生卒年(1828—1910),再看本文副标题“记1928年的一次俄国旅行”,把这两处联系起来,可以看出,所谓“特殊的日子”即指托尔斯泰诞辰一百周年。
三、要善于抓线索、找文眼
通过抓线索、找文眼的方法来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主旨是行之有效的,散文往往都有叙事、抒情;写景的线索,抓住了线索,也就抓住了思路。例如散文《门》:“观点——门的种类——开门方式——门的象征意义——开门关门的含义——门的人生哲理”,“门”贯穿始终,是文章的线索,抓住这点,对整体把握全文是一把钥匙。
所谓“文眼”,指文章中最能显示作者意图的关键词语或关键句子, “文眼”是窥看主题思想的窗口,能点出文眼是读懂文章的标志, “文眼”所在的位置一般是文首或文尾,一般是出现频率较高的词语或概括性较强的句子,作者的感受、情感的宣泄,往往由这些概括凝练的语句来表达,如朱自清《绿》中,“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一句,“绿”点明了描写对象,“惊诧”是其表达的中心。又如《门》一文开头就说“开门和关门是人生中含义最深的动作”,这一个起始句,统领全篇,引起下文,可以说就是文章的“文眼”,把握这点,再来看文章的一词一句,一节一段,就有一种居高临下、洞若观火的感觉。
四、掌握常用表达技巧,灵活迁移所学知识
散文阅读中,有些题目,如鉴赏评价类,其答案常在文外,要求我们调动知识积累,再结合具体的作品内容加以思考,因此要掌握一些常用表达技巧,加以灵活的迁移运用。
1998年全国题《报秋》第2题:作者在第三自然段中写自己种太阳花的经历,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000年全国题《长城》第2题: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称写长城,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结合试题散文的具体内容,不难得出答案,《报秋》中插入写种太阳花不成功的经历,是为了反衬玉簪花的生命力之强。《长城》中用第二人称,将长城拟人化,是为了便于与长城对话,便于抒发感情。
五、鉴赏评价要立足原文、客观公正
鉴赏评价要以阅读材料为本,从实际出发,讲究分寸,切忌随意拔高或无中生有,如《世间最美的坟墓》第30题:“作者用拿破仑、歌德、莎士比亚的坟墓来比较,这样写起到什么作用?”作者在这里的比较,一不比思想品德,二不比历史功绩,只是比较他们的坟墓的不同风格,作者无意贬低伟人墓的庄严瞩目,只是为了使托翁墓的朴实无华更加突出,因此,A项说“可以显示出三人与托尔斯泰思想品格的差异,从而表明托尔斯泰才真正伟大”是明显错误的,它脱离了原材料的实际,凭空拔高。
六、整合要點、准确解释
准确精当的解释,对主观表述题至关重要,它是阅读能力的综合体现,也是散文阅读题的关键。
散文阅读答题技巧 篇4
“形散”主要是说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手法不拘一格:可以叙述事件的发展,可以描写人物形象,可以托物抒情,可以发表议论,神不散”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
为了做到形散而神不散,散文在选材上非常注意材料与中心思想的内在联系。在结构上借助一定的线索把材料贯穿成一个有机整体,散文中常见的线索有:
⒈ 以含有深刻意义或象征意义的事物为线索;
⒉ 以作品中“我”来作线索,,由于写的都是“我”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使读者觉得更加真实可信、亲切感人。
㈡ 意境深邃,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强,情感真挚。
作者借助想象与联想,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实而虚依次写来,可以融情于景、寄情于事、寓情于物、托物言志,表达作者的真情实感,实现物我的统一,展现出更深远的思想.
㈢ 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
所谓优美,就是指散文的语言清新明丽,生动活泼,富于音乐感。所谓凝练,是说散文的语言简洁质朴,自然流畅,寥寥数语就可以描绘出生动的形象,勾勒出动人场景,显示出深远的意境
㈡ 意境深邃,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强,情感真挚。
作者借助想象与联想,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实而虚依次写来,可以融情于景、寄情于事、寓情于物、托物言志,表达作者的真情实感,实现物我的统一,展现出更深远的思想.
㈢ 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
所谓优美,就是指散文的语言清新明丽,生动活泼,富于音乐感。所谓凝练,是说散文的语言简洁质朴,自然流畅,寥寥数语就可以描绘出生动的形象,勾勒出动人场景,显示出深远的意境
⒊ 掌握基本表达技巧
命题者常常从文章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方面出题对考生进行考查。
另附:一、叙述人称:
1.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2.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3.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二、叙述方式
1.顺叙: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
2.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3.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4.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
5.平叙:俗称“花开两枝,各表一朵”,(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三、结构安排
布局谋篇的技巧:开门见山、首尾呼应、卒章显志、伏笔照应、层层深入、过度铺垫、设置线索;结构严密,完整匀称;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材料和中心的关系的处理,主次详略是否得当;材料是否典型、真实、新颖、有力
散文构思的线索,一般常见的有如下几种:以情为线索;以理为线索;以物为线索;以空间位置为线索
散文的结构特点
①按时间顺序或事件发生、发展的顺序组织材料。
②按观察点的变换安排材料,如《我的空中楼阁》。
③按场面的安排安排材料,如《内蒙访古》。
④按材料性质归类安排结构,如《琐忆》。
⑤按作者认识的过程或感情的变化安排材料。如《荔枝蜜》。
⑥按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作为行文线索安排材料。
⒋ 把握好解答技巧
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考查目的在于把握并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要传达的信息,一般不需要答题者擅自发挥,因此,要依照作者的思路来理解作品。用原文作答有利于阅卷中形成比较统一的评分标准。在原文中寻找语句答题的方法首先确定题干中的语句在原文中哪个段落,从而划定有效区间,再通过认真审读题目,弄清所问,找准答题方向,最后结合上下文(包括上下段落)进行分析,找出最切题的语句作答。用文章中现成的词语或句子作答意思是以文章中的词或句为基础略作改写来作答,综合连缀文章中的词或句理解问题。如广东卷的17题,答案基本来源于文章。
㈡ 散文考点的梳理和答题技巧
从近年来各大型考试试题看,散文阅读命题往往在4个方面设题:一是理解文章的主旨;二是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三是鉴赏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四是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以下内容将依据考试大纲的要求,对散文的考点进行梳理。并讲清各种题型的答题步骤。(注意:有些题可能同时涉及到几个考点,本文只介绍最主要的考点)
⒈ 对散文形象的考查
考纲要求: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鉴赏评价D)
常见提问方式:⑴文章塑造了怎样的形象,有何个性特点⑵这个形象具有怎样的典型意义或社会意义。
应对策略:作品的形象主要包括人物形象(散文中涉及的一些人物)、自然景物、动物、作者的自我形象等。在文学作品中,作家往往通过塑造形象来传达自己对社会、生活的理解。考生在把握作品形象时,要善于结合形象的外在特征来分析其蕴内在的精神和典型意义。
先画出描写该形象的句子和关于该形象的议论、抒情的句子,然后加以概括。分析形象具有的典型意义要与文章的主题联系起来。
⒉ 对散文结构和主题的考查
考纲要求: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分析综合C)
常见提问方式:⑴说说作品在材料安排有何特点,分析其好处;⑵这句(段)话在文中结构上起什么作用;⑶联系全文,指出某物在文中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散文阅读答题技巧点拨 篇5
含义:散文是指以文字为创作、审美对象的文学艺术体裁,是文学中的一种体裁形式。
1.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散文与韵文、骈文相对,不追求押韵和句式的工整。这是广义上的散文。
2.在中国现代文学中,散文指与诗歌、小说、戏剧并行的一种文学体裁。这是狭义上的散文。
一、散文的特点
内容上:是作者把自己对生活的感悟或至深的生活经验,通过状物、记人、写景等方式表达出来。所谓自我感悟,也就是对事物的特殊意义和美质的发现、认识。
形式上:(1)以个人抒情为主,把抒情、叙述、议论熔为一炉;(2)从细处落笔,小中见大;(3)从侧面暗示,发挥读者的想象力;(4)行文自由,结构灵活。
综合以上两点: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不散”。阅读散文时,要透过“形”抓住“神”,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要抓住文章的结构和线索(文脉),要注意欣赏优美的语言。
二、散文分类
记叙散文:以记人、叙事、状物、写景为主的散文。这类散文,还有的侧重是记写一定的风物、场景。作者对它们不是纯客观的描述,而是将外物与内情融合起来,以表达一定的思想、抒发一定的感情。
抒情散文:以抒发感情为主的散文,它主要是抒发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受、激情和意愿。抒情散文抒发的是怎样的感情,如何抒发,都与文章揭示的思想意义是否深广有极大的关系。
议论散文:以议论为主的散文。它说理,往往借助于事例的简述,形象的描绘和感情的抒发来进行,文学色彩很浓。它同一般议论文一样,要求观点鲜明、概念准确、说理充分、层次明晰、以理服人。但是,它不需要逻辑推理,严密论证。常见的文学性很强的随笔、杂感等短小精悍的文章,皆属此类;作者常常借助于对古今故事、花鸟草虫等具体事物的描叙来说理,显得妙趣横生并富于感情。
三、散文的线索
散文构思的线索,一般常见的有:以情为线索;以理为线索;以物为线索;以空间为线索;以行为为线索;以文眼为线索。有的文章不但有明线,还有暗线,线索的特征有:在结构上贯穿全文,时隐时现,有明显的标志(或是标题本身,或在文中反复出现)。
四、散文的语言
散文的语言感情色彩浓厚,委婉含蓄,声调和谐,表现力强。在分析时,要特别注意它在语言环境中的特定含义,要结合上下文,结合作者的思想感情,结合文章的语言风格,甚至修辞,才能既理解词语的表层意义,又理解其深层含义。
五、散文的意境
意境是客观生活、景物与主观思想、情感相熔铸的产物,具有含蓄深邃的美。优美的散文可谓“无韵之诗”,其意境可以与诗相媲美。阅读散文时,就要善于通过自身的感受,进入散文所描绘的意境中去。不能忽略了语言的揣摩,要调动丰富的想象,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情感,获得主观体验,才能达到思想的共鸣与升华。
六、散文的表现手法
常见的表现手法有:象征、托物言志、对比烘托、欲扬先抑、寓情于景、借物喻人、联想想象、设置悬念、借景抒情、渲染、修辞等。
(1)象征
散文往往运用象征的写法,象征就是托物喻义,即通过一定的具体形象来表现一种深远的意义。这里的“具体形象”——“物”就是本体,与之相对应的事物就是象征体,“深远的意义”就是象征意义。
(2)托物言志
就是借物喻人,是散文中写景状物的重要方法。也就是把所写的景物或景象拟人化,赋予它人的思想情感和志向,
(3)对比烘托
在散文中,为了突出作者所写的对象,作者往往运用对比烘托的写法。
(4)欲扬先抑
文似看山不喜平,散文更讲究波澜,要赞美某种事物,先表达对它没有好感;想歌颂某个人物,先说他的不足等等,然后根据情节的发展,达到歌颂与赞美的目的,而且使这种歌颂与赞美得到强调。
8. 散文的思想内容
散文中深刻的意蕴是依附于含有一定象征意味的具体事物。写人的散文,可以分析人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结合作者对人物的态度、感情来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叙事散文,可以分析人物在事件中的表现、场面细节把握作品内容;写景状物抒情,要分析行文线索、写法、象征意义,从而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
三、关于散文阅读的答题技巧
(一)散文阅读的一般方法
1.找“要素”。阅读叙事性散文,必须掌握记叙的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通过分析人物形象和事件的演变性质来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可以说,对人物、事件理解得越深,对文章中心思想就挖掘得越透,概括得越准。
2.理顺序。叙事散文以叙述和描写为基本表达方式,阅读时,应注意研究记叙的顺序(顺叙、插叙、倒叙),研究文章怎样过渡和照应,如何开头和结尾,做到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3.抓线索。线索是情节发展的脉络,线索的作用在于联系事件和场面,贯串情节。一篇文章以什么为线索,是由文章的中心决定的。根据文章中心需要,可以以物为线,以事为线;可以以人为线,以情为线;也可以以时间为线,以地点为线。总之,凡能贯串繁多材料,体现材料间内在联系,有利于中心、事件、活动的,都可以作为文章的线索。把握文章的线索,有利于把握文章的内容、结构以及所表现的中心思想,读起来整体感更强。
4.品情感。抒情散文着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作者的喜怒哀乐都包含在字里行间。抒情散文常常抒写作者的感情历程,表达心灵之声,因此,阅读时,首先要把握住作者的感情脉搏。即使是叙事散文,由于文中所写的人物大多是作者所接触的,有交往的,有的甚至是休戚相关、患难与共的莫逆之交,因而也常常在人物的描写、事件的记叙中融注作者深切而独特的情感。
5.析哲理。就是挖掘作品中所蕴含的哲理。散文的抒情,总是在叙事、咏物的基础上进行,常说的见物思情就是这个道理。作者在文中所抒发的情感,往往是作者对生活的高度认识,即思想的升华。它传达着作者的心声,给人以启迪,仔细品味,都富有一定的生活哲理,尤其是借物抒情之作,在阅读时,一定要把握作品的立意,透过关键词句(段)去体味作者所寄寓的道理。抒情散文中的“哲理”常常隐含在以下诸方面:
①文中的警句;
②篇末的结束语;
③神话、传说、典故的类比;④象征;⑤“物”的形象。
或者说,可以总结如下:
(1)要理出作品选择了哪些材料,中心思想是什么。
(2)看“形”和“神”的.“结合点”是什么,也就是要抓住散文的线索。
(3)看作者组织材料的顺序,选择了怎样的角度。
(4)品味散文的语言。
(二)散文阅读应注重的几个方面及考点
1.把握文章内容,概括文章主题
散文选材广泛,行文自由,表达的思想感情丰富多彩,所以准确把握文章的主题也是散文的考点之一,把握散文主题方法是:(1)找到文中的中心句和暗示主题的提示语、关键词语,从中概括文章主题。(2)从所选的材料中概括,材料是为文章中心服务的,我们可以看文章所选的材料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观点、态度、感情,从中找到作者要表达的主题思想。
考题形式:直接概括全文或某一段落的主题或作者的思想感情。
散文阅读的答题技巧1 篇6
(一)、散文概念
散文,常用来抒写作者的见闻和感受。它通过短小的篇幅,自由、灵活的手法,表达作者对人生和自然的感受或发现。叙事、抒情、议论常常自然融合在一起,读起来,像走进作者敞开的心扉,听他倾诉衷肠。
(二)、散文的特点
内容上:是作者把自己对生活的感悟或至深的生活经验,通过状物、记人、写景等方式表达出来。所谓自我感悟,也就是对事物的特殊意义和美质的发现、认识。形式上:
(1)以个人抒情为主,把抒情、描写、叙述、议论熔为一炉;(2)从细处落笔,小中见大;
(3)从侧面暗示,发挥读者的想象力;(4)行文自由,结构灵活。
综合以上两点:“形散神不散”。阅读散文时,要透过“形”抓住“神”,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要抓住文章的结构和线索(文脉),要注意欣赏优美的语言。
(三)、散文的分类(1)写人叙事散文
鲁迅的《藤野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朱自清的《背影》;冯骥才的《珍珠鸟》;杨绛《老王》;胡适的《我的母亲》(2)写景状物抒情散文
如宗璞的《紫藤萝瀑布》;朱自清的《春》;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刘成章的《安塞腰鼓》;沈从文的《云南的歌会》;汪曾祺的《端午的鸭蛋》;萧乾的《吆喝》
(3)议论性散文二.常见考查题型冰心《谈生命》
:
(一)整体感知内容概括文章主题。考察类型
1.直接概括全文内容。
2.回答某一段落内容或全文的主题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等。解题钥匙
1.尽量利用原文语句。
2.没有原文语句可利用时,要注意概括得全面、准确,不要漏掉答题点。
(二)品味散文语言体悟词句作用考题形式
一、品味词语。1.解释词语含义。
2.品评加点词语的作用。解题钥匙
1.解释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要结合语境。
2.品评词语的表达作用,要结合语境、作品的主题思想、作者的思想感情、景物意境、人物性格、特殊的表达效果(即运用了某种修辞手法的词语)或在结构上起到独特作用。方法指导: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原则,切忌“断章取义”。联系上下文,推知其语境义。
二、理解句子的含义。
(答题时应从句子表现的句意和与主题的关系上分析考虑。)
三、理解句子的作用。
答题时应从以下两个角度入手:
1、结构上,应从总领全文、承上启下、前后照应、为下文作铺垫、推动情节发展、点题、总结上文等作用的角度去分析。
2、内容和主题上:点明主旨,深化主题。(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
四、语言赏析。
A、用词之美------找精美的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形容词、叠词及成语等。B、修辞之美------找文中的比喻句、排比句、拟人句、对偶句、反问句等。(作用:比喻使语言生动形象;排比使语言气势磅礴、感情强烈;拟人使事物形象可感;对偶使语句形式整齐、音韵铿锵;反问句增强语气;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C、句式之美------如骈句、长短句、对偶句、也有排比句,还有运用一组关联词语的句子等等。
另外要注意抓住六种重要句子:
①首句。一个语段的首句往往有提示、概括和承转的作用②中心句和点睛句。
③感情句。语段中的有些句子明显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和态度。
④描写句。那些刻画人物和环境的句子往往有表现人物思想性格,烘托、渲染气氛的作用。⑤修辞句。为了更好地写景状物,传神达意,作者往往在语段中运用一些修辞手法。
⑥尾句。语段的尾句或概括总结全文,或照应开头,或留下思考的余地,或抒发感情。表达效果上有些句子有升华主题,渲染气氛,烘托心情等作用。
(三)、常见的艺术表现手法
象征、衬托、对比、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咏物寄情、寓理于事、融情于事先抑后扬、以小见大
附常见的艺术表现手法的作用:象征手法: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 力。
☆对比手法: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衬托(侧面烘托)手法: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 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 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欲扬先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 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四)、散文的线索
散文线索就是文章结构的红线。抓住线索,也就抓住了作者的思路。
根据文章中心需要,可以以物为线,以事为线;可以以人为线,以情为线;也可以以时间为线,以地点为线。找线索的方法:
一要注意文章标题(有的标题直接揭示线索,有的标题包含线索的因素);二要注意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
三要特别注意文中的议论抒情,因为散文中的“情”通常是文章组织材料的重要线索。
(五)辨析句子所运用的修辞及作用
1.比喻:生动、形象2.拟人:人格化、生动化、形象化3.排比:增强语言气4.反问:加强语气5.反复:强调6.对比:突出其中一个。7.对偶:句式整齐结构统一8.夸张:极力的表现。
(六)题目的作用(1)把握象征意义;(2)语带双关;(3)作者感情的出发点;(4)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5)文章线索;(6)文眼;揭示文章中心;(7)吸引读者、新颖;(8)题目中运用修辞的,要还原它的本义后再分析作用。
(七)表达方式的作用
表达方式:叙述(顺叙、倒叙、插叙)、描写(人物描写、景物描写、环境描写;
(3)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4)对文章某些内容或形式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等。此考点灵活多变,把握的关键是:
①能准确读懂原文的含义和作者的思想情感;②要有自己明确的观点或态度,不能模棱两可;
③答题时,语言要流畅,不能出病句,语言要有层次性。可以引用诗文或名言回答此题。(3)续写
给一段话的前半部分,让考生续写后半部分,启发考生答题的的思路,往往在原文上。(4)积累类、仿句类、想像类、举例类、见解类、感悟类、探究类、鉴赏类等几种类型。(5)“作批注”、“填读书”(知识)卡片等。关于读书笔记的考查方式还有摘录、概括、直接描写-正面描写、间接描写-侧面描写等)、抒情(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先抑后扬等)、议论、说明。
(1)描写的作用
散文中的描写主要包括景物、人物描写等。景物描写,主要考意境描写的作用,答题时,重点是景物描写对表达作者或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要严格区分小说景物描写与散文景物描写的不同(小说景物描写是渲染气氛或交代时令(季节),衬托人物;散文景物描写是直接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或主题的);人物描写主要是考外貌、神态、动作、心理,有关细节描写的地方值得注意。人物描写主要是突出人物的思想性格。描写的角度
A、从不同的感觉来描写(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B、以动衬静,动静结合 C、正面与侧面,直接与间接
D、人物描写的多种方法(外貌、语言、神态、动作、心理)
环境描写的作用一般有:交代时代背景;衬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渲染环境气氛。散文景物描写是直接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或主题的(2)议论的作用
散文中的议论,往往是揭示文章的主题或和抒情结合在一起,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此考点一般不单独出题。(3)抒情的作用
要注意作者的思想情感倾向,一般不单独出题,往往和词语表达考点结合起来考。
(八)拓展性考题(开放性)
(1)仿写:此考点一般是给一个句子,让考生仿写一个或几个。
答题要点:
①要读懂题旨要求,出题人让考生做什么,怎么做;②例句的关键词语是什么,要抓住关键词语思考、答题;
③在没有答题思路的情况下,要考虑和例句关键词语相对、相同的词语,例如:关键词语是天空,你可以考虑大地、高山、海洋等,联想要丰富,思维开阔。例句的基本思维模式是:XXX对象在XXX条件下,XXX怎么样。
例如:“没有蓝天的开阔,可以有白云的悠闲”就是这个公式的叠加使用,我们可以考虑:没有海洋的辽阔,可以有河流的彭湃;没有河流的奔腾汹涌,可以有小溪的清澈;没有高山的险峻,可以有土丘的秀气;没有高楼大厦的明亮,可以有草屋的温馨等等。(2)谈感受
这也是散文阅读的热门考题,可分为:(1)对描写对象;(2)对人物情感;
联想、评价、写心得等,形式多样,十分灵活。此类题考查过程与方法的试题明显增加。
三、: 散文阅读答题步骤
(一)阅读课外语段的步骤:
1、通读文章,整体感知:中心内容,思路结构;写法特点,语言特色。
2、缜密审题,明确要求:关键词语,提示性词语、规定性词语;准确理解题意,明确解题要求。
3、分段研读,寻找答案:带着问题,确定区域,精读内容,瞻前顾后,圈点勾画,搜集信息。
4、深思熟虑,精确表达:整合信息,组织语言,规范答案,回照题干。
(二)阅读例说
1.请从语言的角度品析下面语段。若从别的角度呢?
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戴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查尽力刺去,那查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从语言角度:
⑪运用了一组恰切的数量词,如一轮、一个、一柄、一匹;
⑫运用了一组绚丽的描绘色彩的词,如深蓝、金黄、碧绿、银圈;⑬运用了一组生动逼真的动词,如挂、捏、刺、扭、逃。
* 从表现手法角度:⑪先写景后写人; ⑫先静景描绘,再动景刻画。2.请从文体知识的角度品析下面文段。从别的角度呢?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文体知识角度:这段文字简明地点出了记叙的有关要素:地点(田野),人物(一家四口),事件(散步)。
*从写法角度:开篇点题(这是文章《散步》的第一段)。
*在语言表述中,长短句的配合,以1—4—7的字数递增,增强了节奏感。3.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品析下面文段。从别的角度呢?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如果美是专指“婆娑”和“旁逸斜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是它伟岸,正直,朴直,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好丈
夫。
⑪表现手法:运用先抑后扬、对比的表现手法突出白杨树的可贵品质。
⑫句式很美:运用了一组关联词:“没有„„没有„„也许„„如果„„那么„„但是„ „也„„更„„。”
⑬用词很美:例如用“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温和”、“坚强不屈”、“挺拨”一组褒义词来赞美白杨树。
4、请自选角度品析下面文段。
暮春,中午,踩着畦垄间苗或者锄草中耕,煦暖的阳光照得人浑身舒畅。新鲜的泥土气息,素淡的蔬菜清香,一阵阵沁人心脾。一会儿站起来,伸伸腰,手背擦擦额头的汗,看看苗间得稀还是稠,中耕得深还是浅,草锄得是不是干净。那时侯人是会感到劳动的愉快的。夏天,晚上,答:
5、给这篇散文加一个合适的标题:(3分)
菜地浇完了,三五个同志趁着皎洁的月光,坐在畦头泉边,吸吸烟,谈谈话,谈生活,谈社会和自然的改造。一边人声咯咯罗罗,一边在听菜畦里昆虫的鸣声。蒜在抽苔,白菜在卷心,芫荽散发出脉脉的香气。一切都使人感到一种真正的田园乐趣。
⑪从结构上,分为两个并列的层次:一是“暮春中午”,二是“夏天晚上”。⑫从内容上,描述了两个场景,一是“田间劳作”,二是“泉边休憩”。⑬从写法上,选写了两个有代表性的场景,并且都是先叙述,后议论。⑭从语言上,文中清新优美的语言给人以轻松愉悦之感。⑮从修辞上,运用了排比手法。
四、课堂训练(考点例题):
① 我在泉州的清源山和福州的于山里,看到了辉煌的石壁榕,才知道比起我家屋后那棵倔强的小榕树所奏出的青绿色的生命进行曲来,还有更雄壮的进行曲。
② 清源山的石壁榕,真是生命的奇迹。这棵雄伟的榕树,生长在足有三层楼高的一块巨岩上,而本身又有两层楼高,观赏它时,非仰视不可。
③ 沿着石壁,许多粗壮的根从岩顶射向大地,有的像缆索悬荡在空中,有的像巨蟒盘旋而下。它们把整块巨石紧紧拥抱。假如从云端俯瞰下来,大约会看到这棵榕树像巨人伸出手臂,抱住一块天然宝石,企图把它从大地的母腹中拔出。
④ 我很幸运,竟在一次大雾天里见到清源石榕别样的风姿。那时,雾气正像炊烟似地袅袅上升,一阵一阵地掠过岩石,而且一阵比一阵浓烈,最后岩石像沉浸在浩渺的云海中,而榕树,被云岚雾霭所凝聚成的大白盘托住,在迷蒙的烟波中忽隐忽现,好像飘动在云中的神树。更有意思的是,在榕树背后,又隐约可以见到岩石的母山中的一座寺庙,庙宇在云雾缭绕中浮沉,朦朦胧胧地,像是天上的殿堂。见到眼前景象,我竟飘飘忽忽起来,仿佛置身于云中仙山,置身于琼楼玉宇与金木玉树之前,似乎还听到苏东坡的南方口音:“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⑤ 在于山,我又一次见到气派雄伟的石壁榕。也是站在巨石肩膀上的云中大树,也是气吞大地的巨蟒似的根群。
⑥ 了解清源山和于山石壁榕的友人告诉我:这种榕树所立足的岩石,不是一般的岩石,而是最坚硬的花岗岩。如果说,要在世界上寻找一种在最坚硬的基石上生长出来的最顽强的生命,那就是榕树。
⑦ 他还告诉我,这种生命的奇观,是发端于一种细韧的种子之中。那是一颗成熟的、像小珍珠的果子,果子里面包藏着许多小颗粒似的种子。大约是一只顽皮的鸟儿,在它吞食了榕果之后,就选择这个奇伟的地方,排泄出它消化不了的种子,就凭借岩上那一层尘埃结成的薄薄的泥土,悄悄地、雄心勃勃地长成绿光四射的庞然大物。
⑧ 仔细瞧瞧,岩石上好像没有别的生命,也许在岩缝里有几株细小的野草,但我看不清。这种岩石真是生命难于生存和发展的地方。
⑨ 榕树,就在生命难以生存的地方,让自己生长成伟大的生命,在生命难以发展的地方,把自己发展成其他生命望尘莫及的参天巨木。
⑩ 这是多么了不起的生命进行曲。
1、作者观察和描写清源石榕里风姿的顺序是怎样的?(3分)
答:
2、第⑥⑦自然段通过友人的话,说明形成清源山于山石壁榕生命奇观的条件。作者最着力强调的是(3分)
3、这篇散文的开头、结尾从结构上和表达效果上起了怎样的作用?(3分)
答:
4、石壁生命进行曲的寓意是什么?(3分)
标题:
6、阅读下面句子,展开合理想象,再补写两个比喻句,来形容石壁榕的树根。(4分)“沿着石壁,许多粗壮的根从岩顶射向大地,有的像缆索悬荡在空中,有的像巨蟒盘旋而下。”有的像,有的像。
参考答案及答题解析:
第1题意在考查学生对散文描写顺序的把握,理清了散文中的写景顺序,有利于学生把握文章内容,明白作者的写作思路,了解文章的写作特色。
此题的答案是:由下而上,由近到远,由现实到想象。
第2题是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把握,弄清了这个问题,有利于学生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和正确判断文章的主旨。因为第(6)(7)自然段是交代石壁榕生长的环境,在这种土壤贫脊,地势险恶的环境中,石壁榕竟然能顽强的生长,并长成“两层楼那样高”的大树,由此可见石壁榕那顽强的生命力。因此,回答了这个问题,对于把握文章的主旨有重要意义。
此题的答案是:立足于最坚硬的花岗岩。(而花岗岩是生命很难存活的地方,有利于突出文章的主旨。)
第3题主要是考查学生对文章结构的把握,散文的最大特点是“散”,但散文作者总是通过许多手段,达到一种“聚”,即形散而神“聚”,具体是指散文中心要鲜明,思想、情绪、脉络要统一,因此,散文的结构也是达到“聚”的一种手段。本文,首尾呼应,前后连贯,突出了榕树生命力的顽强。
此题的答案是:互相呼应,首尾连贯,一气呵成,突出榕树生命力的顽强。
第4题着重考查的是学生对散文中用以寄托作者情感的“物”的寓意的理解。好的散文总是以“物”为载体表现理念,传达情感的。学生要透过语言的表面含义把握其深刻的内涵。本文表面上是对石壁榕顽强的生命力的赞叹,而实际上是寄托了作者的情感,即在生命难以生存的地方,让自己生长成伟大的生命,或在艰苦的环境中,战胜困难,充分体现自身的价值,展示自己的风采。
此题的答案是:在生命难以生存的地方,让自己生长成伟大的生命,或在艰苦的环境中,战胜困难,充分体现自身的价值,展示自己的风采。
第5题是考查学生的对作品整体感知的能力。标题是文章的眼睛,让学生在阅读文章的基础上给文章加标题,可以考查学生的对作品整体感知的能力。怎样才能较快并准确地为文章加上标题呢,这就必须要吃透全文,认真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即作者在作品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要注意文中揭示主旨的句子,而揭示文章主旨的句子往往出现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给文章加标题还要注意生动、醒目,因此本文的标题可以从开头的句子“还有更雄壮的进行曲。”,还有结尾的句子“这是多么了不起的生命进行曲。”进行归纳,为了醒目和形象,可以加上这样一个标题:“石壁榕,生命进行曲”
第6题考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学生可以通过合理的想象,对石壁榕的树根在特殊的环境中所呈现的各种形态进行合理的想象和生动的描绘。学生写的句子只要与例句中的内容相关一致,想象合理,语言通畅,并有一定的生动性,就可以得满分。
掌握答题技巧提升阅读能力 篇7
一、借助暗示
暗示包括题干暗示和设题角度暗示。命题人通过题干提出答题要求, 题干中必然包含一些答题信息。如答题角度、答案重心, 甚至是答案内容。利用好这些信息就容易找到答案。例如:
2009年全国一卷14题:文章第一段描写了戈壁滩的哪些特点?联系全文, 谈谈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题干提供的信息有:答案区间在第一自然段, 描写的对象是戈壁滩。写作常识提供的信息有:文章第一段在内容、结构上的作用可以是:引起下文、与下文对照, 埋下伏笔、铺垫烘托等。至此, 我们结合文章就会很轻松确定答案。第一问: (1) 戈壁滩环境的恶劣; (2) 戈壁滩色彩的单调。第二问: (1) 为表现石油工人为祖国人民所做的巨大贡献埋下伏笔; (2) 为下文要描写的彩色的建筑物形成鲜明的对比; (3) 先抑后扬, 激发读者兴趣。
学生即使答不出“先抑后扬, 激发读者兴趣”, 但至少可以答出其他三个方面, 得3分, 从阅卷情况看这也是很出色的了。
设题的角度也可提供好多信息。比如句子或段落作用的试题, 思考角度有三个, 分别是:内容、结构、写作技法。赏析的试题思考角度主要是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写作视角等。
二、相互借用, 变化角度
现代文阅读往往是针对同一篇文章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命题。尽管题目差别很大, 可是无论怎样, 文章主旨是一个、体裁是一种。因而各个答案之间必然有一定关系, 利用好这些关系就可以更容易确定答案。例如:
2008年全国Ⅰ卷《阳关古道苍凉美》的两题:
1 4. 根据文意, 说说古阳关为什么闻名遐迩。
16.结合文中对阳关古道的描述, 谈谈你对“苍凉美”的理解。
两道试题的重心是一个, 即阳关古道。这样两道试题的答案也会有一定联系。16题的答案为: (1) 古代的军事重镇和交通要道, 如今已是平沙千里, 广袤雄浑; (2) 昔日“林草丰美”的阳关古城, 如今已是红沙渺渺, 苍凉悲壮; (3) 古人对生死离别的感慨, 道尽人间沧桑, 凄凉悲惋。
“古代的军事重镇和交通要道”在文章中具体体现在:“通往西域边防的关隘, 古丝绸之路的必经关口。”“古人对生死离别的感慨, 道尽人间沧桑, 凄凉悲惋”在文章中具体体现在:“王维《渭城曲》诗中对古阳关的咏叹, 有关‘阳关道’的民谚广为流传。”这些恰好是第14题的答案。16题答案和14题答案之间就是概括与具体的关系。
借用答案相互做答可以提高做题准确度, 更可以用答案相互印证, 进而保证答案的完整性。当答案之间出现矛盾时必然有错误之处。
三、抓住核心, 猜测答案
一篇文章的核心就是文章的主旨思想, 而试题也有自己的核心。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重点命题, 往往会有一个试题与文章主旨密切相关, 其他试题都是这个问题的一个小部分或者侧面。将这个核心试题解答完整, 其他试题可以通过这个试题进行猜测。例如:
2008年全国II卷《马缨花》的设题:
1 4. 作者为什么说“有孤寂之感”?
1 5. 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1) 等到脚步声成为空谷足音的时候, 我住的地方就到了。
(2) 即使是在黄昏时候, 在深夜里, 我看到它们, 它们也仿佛是生气勃勃, 同浴在阳光里一样。
16.作者为何用了很多笔墨写过去“大院子里”的生活?
17.文中所说的“光与影的对比”具体指什么?文章写马缨花有什么寓意?
比较这几个试题, 不难发现17题就是试题的核心, 这个题关乎文章的主旨, 其正确答案为:
(1) (1) “光与影的对比”是指新旧时代马缨花的对比 (过去的马缨花是影, 是底片, 现在的马缨花是光, 是照片) ; (2) “光”中的马缨花在阳光下, 充满生机和活力; (3) “影”中的马缨花长在阴森凄苦的深院里, 给苦闷寂寞的作者以心灵的慰藉。
(2) (1) 马缨花是作者在新旧时代情感寄托的载体; (2) 作者通过写对马缨花感情的变化, 表现出心情和生活态度的变化。
找到这个答案后, 其他题的答案均是这个答案的某一方面。
“作者为何‘有孤寂之感’”、“等到脚步声成为空谷足音的时候, 我住的地方就到了”两处的理解, “作者为何用了很多笔墨写过去‘大院子里’的生活”都与影中的马缨花有关;“即使是在黄昏时候, 在深夜里, 我看到它们, 它们也仿佛是生气勃勃, 同浴在阳光里一样”的理解与光中的马缨花有关。
四、运用写作知识
虽说文无定法, 但是文章在总体上还是有规律可循的。利用这些规律、结合具体文体, 对于解答试题还是大有裨益的。任何文章都有切入角度、层次脉络、前后照应等起承转合的问题。掌握了相关的知识, 对答题很有帮助。例如:
2009年高考全国Ⅱ卷14题:
第二段中, 作者在描写长白山之行时插入了一段事后的记忆,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插叙是叙述中常用的一种方式。作者在叙述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发展过程中, 暂时中断叙述线索, 即不依时间顺序而插入有关的另一故事片断或事件, 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作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 使情节更完整, 结构更严密, 内容更充实。
如果学生掌握了插叙的相关知识, 再结合文本就很容易概括出答案: (1) 补充解释旅行中的印象。 (2) 为下文描写岳桦进行铺垫。
除此, 还要结合具体的文体知识, 这样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散文的特征是形散神聚。读懂散文要:找线索, 理思路, 明确文章主旨;明感情, 悟意境, 把握文章风格。思考答案要向中心主旨靠拢。小说的特征是以情节塑造人物。读懂小说要通过情节分析来揭示人物的思想性格, 将人物放在环境中透视人物的精神世界, 用形象来分析探究主题。解题时要考虑小说的三个要件:人物、情节、环境。戏剧的特点是以冲突来塑造人。鉴赏戏剧要从戏剧的矛盾冲突、情节的发展、人物的情感纠葛等方面分析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从人物的动作 (舞台说明) 、语言 (对话与独白, 尤其是人物的言外之意即“潜台词”) 所体现的人物的身份、年龄、经历、教养、生活习惯、社会地位来分析人物的个性特征与思想感情。利用这些文体知识可以很快读懂文章, 也更有利于找到题目的答案。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 篇8
关键词:语文教学;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0-099-01
多年来,语文测试学生失分较多的题型往往是阅读,一份试卷30到40分的阅读题,能获得过半分数的学生极少,这在农村学校极为常见。究其原因关键是学生阅读理解能力较差。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呢?通过多年的教学,笔者认为:要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除了要注重学生平时的知识积累外,同时也要提高学生的解题技巧和方法,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阅读理解题的解题应分以下几个步骤:
一、纵观全文,把握主旨
1、理清文章的思路。文章的每一段、每一句话归根到底都是为阐明中心服务的,都归向文章的主旨。平时要学会为文章标段,归纳每段意思,提炼中心思想往往是行之有效的。
2、要找寻、读懂文章中关键的词句。特别是那些体现作者立场观点、反映文章深层次内容、内涵较丰富、形象生动的词句。尤其是文章的开头句、结尾句、独立成段的句子、比喻句、连问句、过渡句、抒情议论句,文章的主旨常常隐含其中。
①不要急着去做题,在进入题目之前,必须读两遍文章。第一遍是速读,重点是理解文章的体裁。答题时切忌还没完整的阅读文字材料,就匆匆忙忙地写答案。最好先把文章从头到尾通读一遍,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理解。阅读原文时有两种方式,一种叫“顺读法”,就是先读短文后读题目,然后再读短文寻找正确答案。一种是采用“倒读法”,就是先读题目后读短文,带着问题寻找答案。我比较赞成“倒读法”,因为这种阅读方法是带着问题阅读,目的明确,容易集中,能及时抓住文中与解题关系密切的信息,从而节省了阅读时间。“倒 读法”对表层理解的题目(提问时间、地点、原因等)效果最好,对深层理解的题目,要从短文的整体内容出发,进行概括和总结,分析所提供选项,作出准确的判断。
②画出在文章的结构上起过渡、连接作用的词语、句子、段落,画出各段落中的中心句,尤其注意段首、段尾,这些词句往往就是回答问题时需要重点研读的,通过找重要的词句进一步理解文章的思路,结构层次。
③心中要有文体意识,找出画龙点晴的句子。要找到阅读理解要求的关键字、词或句子所在段落,要求学生在阅读文字材料时有重点地圈下来,然后再来重点理解与分析,目的是为了弄清题意,直接从文中提取有效的信息。如果试题要求用文中原话回答的,就可以直接用原话作答,如果没有明确要求,我们就可以“从文章中提取信息”来回答问题,就是挖掘出文中隐含的信息和深层含义然后作答。
二、认真审题,定向扫描
阅读题的关键在于准确地审题,抓住了审题这个关键,就找到了答题的诀窍。语文阅读的审题,就是要仔细分析题目,把握题目要求,即是把握题目中包含的与答案相关的各种信息。这是答题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题目一般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文章作者的话,二是命题者的话。设置题目的目的,主要是限定答题内容;同时,命题者为了使考生不至于茫然无绪,往往又会在题目中提示答题内容在文中的位置,甚至限定了在哪一段或哪个句子中。这样我们就可以根据提示,找出每一道题的出题点,锁定答题区域,具体到段、句、词。只要找准了原文中的相关区域,认真揣摩上下文的文意,准确抓住关键词句,把握住答案的有关信息,大多数题目的答案是能够在原文中找到的。
总之,题目提示了答题范围,规定了答题角度,提供了答题思路,隐含了答题信息,体现了答题规律。
三、筛选组合,定向表述
文学作品阅读多为主观题,其题目不仅能显示答题的区域,还能显示答题的方式。要站在命题人所“问”的角度回答问题,问什么答什么,使所答充分、到位、准确、有条理。整合时一定要确保文通句顺。牢记:
1、弄清题目中所具有的态度或倾向,遇到的题目如果是否定形式,就采用先反后正的答题方式,避免遗漏要点;遇到的题目如果是肯定形式,就采用正面的答题方式。
2、弄清题目语言的构成形式,确定答题语言形式。题目的结构,是表意的外在形式,暗示着语句含义由哪些方面构成,分析结构可以提示考生答题时如何组织好语言。
3、弄清题目中作者的话和命题者的话,题目中出现作者的语句,一般是学生要理解和分析的对象,而命题者的话一般起到引导学生明确解答重点或者提供限制条件的作用。
4、变含蓄为直接,变分说为概括。现代文阅读材料多为散文,语言不仅有丰富的内涵,还很讲究艺术技巧。有的含蓄委婉,有的生动细腻,有的形象具体。具有这些特点的语句在高考中历来成为考查的重点。组织答案的时候首先要整合文中的相关信息,在原文中找出相关段落所传达的信息的共同点,然后利用文中附着信息共同点的那些具体的、形象化的语句,把这些具体形象化的语言转换为抽象,概括性的语言,即为所需答案。
5、多从原文中筛选、提炼、整合语句作答。现代文阅读的考查目的在于把握并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要传达的信息,因此,要依照作者的思路来理解作品,多从原文中寻找答案。但并不是直接摘抄,有时以文章中的词或句为基础略作改写来作答,有时要求综观全文,从各段中提取相关信息加以整合。这类题在高考中出现最多。另外,要弄清试题中常用的名词术语。表达方式、写作手法、修辞手法、语言特点、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论证方法、论证方式、理论论据、思想感情等。语文阅读理解教学中发现,许多学生因为不懂得正确的解题方法和技巧的要领,往往失分较多,且大多失分非常可惜,甚至是无谓的失分。
【初中散文阅读答题技巧】推荐阅读:
中考散文阅读知识点和答题技巧09-29
初中阅读答题技巧总结11-29
初中小说阅读答题技巧12-10
初中语文议论文阅读答题技巧11-03
初中作文方法:散文写作技巧07-31
初中散文阅读写作06-05
1初中语文说明文阅读知识考点及答题技巧10-17
初中语文散文阅读知识梳理08-28
高考散文答题思路技巧07-07
李娟《素颜如雪》初中散文阅读及答案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