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2024-11-23

要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精选10篇)

要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篇1

为什么要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何为进行感恩教育呢?“感恩”的定义是“乐于把得到好处的感激呈现出来且回馈他人”。这是牛津字典的定义。它有一个来历:17世纪初,英国的清教徒遭到迫害。1620年9月,102名清教徒登上“五月花”号帆船,于12月26日到达了美国的普利茅斯港,准备开始新的生活。然而,这些移民根本不适应当地环境,第一年冬天过后,只有50人幸存。第二年春天,当地印第安人送给他们很多必需品,并教会他们如何在这块土地上耕作。这一年秋天,移民们获得了大丰收,11月底,移民们请来印第安人共享玉米、南瓜、火鸡等制作成的佳肴,感谢他们的帮助,感谢上天赐予了一个大丰收。自此,他们把这天定为感恩节。1863年,美国总统林肯将它定为国家节日,规定每年11月的第四个星期四为美国的“感恩节”,开展丰富多彩的感恩活动。进行感恩教育,就是要使青少学生知恩,报恩,就是对哺育、培养、教导、指引、帮助、支持乃至救护自己的人心存感激,并通过自己十倍、百倍的付出,用实际行动予以报答。使感恩行为发扬光大。虽然“感恩”是一个舶来词,但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早就具有感恩教育的元素。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中国的感恩教育源远流长。古代“二十四孝”、“知恩不报非君子”、“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等古训流传至今。

为什么我们进行感恩教育呢?因为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各种各样的思潮传入进来,在打破了封建主义的精神枷锁后,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使经济物质财富的生产腾飞,人们过上了丰衣足食的幸福生活。但是不容否认,在思想领域旧的秩序被打破,新的秩序有待建立。这时思想领域显得无序而混乱,道德有所沦丧。我们看到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有一些人受到恩惠却不懂得感恩,受了父母的养育、老师的培养、党和国家给予的优越的工作环境、幸福生活,而不好好工作,不知报恩,反而认为自己父母没有别人的父母能干,给他留下的东西太少;党和国家对他总是争三欠四,对现实生活不满。现在的家庭独生子女居多,他们都是家庭的中心,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家中四、五个大人围着他们转,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真是“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心怕掉了。”久而久之,孩子的心中就只有自己,没有别人了。幼儿如此,学生呢?一些以自我为中心的学生,在家里,吃饭时最好的菜他一人独享;电视遥控器他一人主宰;或时不时给父母脸色,稍一不顺心就耍性子,不知体恤父母。在学校,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使用优良的教学设备,却不知感恩社会。在课堂上,老师讲课他打瞌睡,上语文课他看数学,上数学课却又看着语文,老师苦口婆心的规劝他视为耳边风,不知感恩老师。享用着大自然赐给的一切,不知感激和保护它,反而随意破坏它„„这些人常常是只顾自己的利益,将父母、亲人、师长、朋友、同学的帮助视为理所当然、天经地义。这种种现象的发生,我们应当深刻反思我们的教育,教育的失误是导致这一切不正常现象的根源!我们的教育,应该回归到以育人为首要目标的体系中去。毕竟,一个连自己父母都不能热爱的人,又怎么能爱他人、爱事业、爱国家呢?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内我们对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往往只注重空洞的说教、喊政治口号,2000年出现了大学生马加爵因不满现实而报服社会,杀害同寝室几名无辜同学事件,引起媒体和社会的关注,从而媒体上有关缺少感恩心和加强感恩教育的事例越来越多。缺少感恩之心的年轻一代的表现引起了很多人的担心与关注,“感恩教育”也就应势而生。

有位哲人说过,世界上最大的的悲剧或不幸,就是一个人大言不惭地说没有人给人任何东西。其实,人生时时处处有恩感。在人的一生中,小而言之,从小时候起,就领受了父母的养育之恩,等到上学,有老师的教育之恩,工作以后,又有领导、同事的关怀、帮助之恩,年纪大了之后,又免不了要接受晚辈的赡养、照顾之恩;大而言之,作为单个的社会成员,我们都生活在一个多层次的社会大环境之中,都首先从这个大环境里获得了一定的生存条件和发展机会,也就是说,社会这个大环境是有恩于我们每个人的。即是人生道路曲折坎坷,但那也是使人思想认识深刻:周文王被拘而演绎《周易》;孔子一度遭遇厄运而作《春秋》;屈原被放逐而赋《离骚》;左丘失明著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吕不韦被贬蜀国,世传《吕氏春秋》;韩非被囚秦国,才有《说难》和《孤愤》。所有的苦难、失败和痛苦都是一种心灵的洗礼。在危困时刻,有人向你伸出温暖的双手,解除生活的困顿;有人为你指点迷津,让你明确前进的方向;甚至有人用肩膀、身躯把你擎起来,让你攀上人生的高峰„„你最终战胜了苦难,扬帆远航,驶向光明幸福的彼岸。那么,你能不心存感激吗?你能不思回报吗?

感恩,说明一个人对自己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有着正确的认识;报恩,则是在这种正确认识之下产生的一种责任感。没有社会成员的感恩和报恩,很难想象一个社会能够正常发展下去。在感恩的空气中,人们对许多事情都可以平心静气;在感恩的空气中,人们可以认真、务实地从最细小的一件事做起;在感恩的空气中,人们自发地真正做到严于律已宽以待人;在感恩的空气中,人们正视错误,互相帮助;在感恩的空气中,社会才变得和谐。

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品德,拥有感恩之心,心存感激之情,是做人最基本的标准。通过开展感恩教育,我们要教育学生学会求知、做人、感恩社会,感激父母的艰辛付出,感戴老师的培育抚爱,引导学生爱家庭、爱父母、爱党爱祖国。在这方面,我校起步稍迟,必须迎头赶上。

古人云“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学会感恩,让生命轻装,未来才会阳光。所以我们要教育学生用所能做到的一切去感谢父母、感恩师长、感恩党和祖国,用所能及的全部力量来报答一切。那么,怎样进行感恩教育呢?

一、重视感恩教育启蒙,开启学生感恩之心 学生的心灵是一块奇异土地,播上思想的种子,就会获得行为的收获;播上行为的种子,就会获得习惯的收获;播上习惯的种子,就会获得品德的收取;播上品德的种子,就会获得命运的收获。我们要有意识地利用各种场合和时机在学生的心里播上善的种子,让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学生用感恩之心去感受世间的亲情、友情和恩情;在接受他人关爱、支持和帮助时,给他人以回报,不要只图索取和享受。教育学生将他人恩惠铭记在心,增强责任感,要有一颗感恩之心,懂得怜悯,懂得尊重,懂得负责,与人为善。感恩不仅仅是一种认同,更是一种回报。这种认同应该是发自学生的心灵里的认同。作为教育者的我们,要有意识地重视抓“感恩”教育。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知恩感恩 要使学生知恩、感恩,必须做艰辛、细致的工作:

(一)、营造感恩环境。有人说:“感恩之情,是心灵成长的营养剂,是美德,更是一种素养。感恩,应该成为每一个人的重要一课。当孩子们细细品味父母的付出时,一些不满就会消弭,幸福之感就会油然而生。”环境是无声的教育,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为此,我们可以创设以“感恩”为主题的教育氛围,让学生的心灵在充满“感恩”的氛围中受到洗礼。如:

1、组织唱感恩歌、看感恩影视,诱发学生感恩心;

2、讲述“感恩”的故事。在班里开展以“感恩”为主题的故事会,通过丰富的肢体语言进行演讲,使学生认识到“孝心”、“爱心”是立人之本,是一切德行之源。

3、创办“感恩”小报。用新颖的排版、立意鲜明的主题,定期出刊“感恩”的内容,使学生亲眼目睹“孝心”的形象,从而受到感染。

4、编排“感恩”的节目。让学生将文化艺术融入到“感恩”活动中,从中受到熏陶。

5、算一笔感恩账。让学生将自己一个的年费算个总帐,再把父母一年的总收入算个总帐,通过比较,体会父母为自己付出的心血和汗水;写一封感恩信,抒发自已对父母的感激之情。

(二)、创设感恩情境。感恩教育的首要目标不在于解决知与不知的问题,而是要创设一定的心理情境,开展极富启发意义的活动,来造成学生内心的认知冲突,唤醒他们心灵深处潜在的情感体验,以达到实际地影响他们行为的目的。要注意的是,对于内容的选择,应始终把握一个原则,就是要从生活逻辑和问题逻辑出发,选择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最为密切的活动内容,找到他们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组织体验活动。

1、帮助父母劳动。在家洗衣、扫地,干力所能及的家务活;给父母做感恩饭,端茶递水,将感恩付诸行动。

2、组织学生与班里的贫困学生结对交友、献爱心等活动,让学生在差距中感知自己的幸福,并改变学生的冷漠,培养其慈悲心、惜福心、感恩心,增加学生的人情味。

3、将“感恩”迁移到爱党爱国爱社会上。开展“队旗”、“学校”、“国旗”在我心中活动,自觉维护学校、国家名利,争做护洁卫士,课余清扫“白色垃圾”,主动关心和帮助残疾人、老人,以此增加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党爱国爱社会的情怀。这样使“感恩”教育有声有色,让学生在“感恩”活动中去亲身体验,去感悟人生,去领会真理。

三、与家长要形成教育合力

学校的感恩教育能不能取得实效通常与家庭教育有重要关系。现在家长们总是显得较为急功近利,他们仍然片面强调“智育”,只想学生读书,将来考上大学就行,什么事都包办代替,在亲情教育方面,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与引导,导致亲情教育的漏洞越来越大。因此,我们学校在开展感恩教育时,尤其要注意解决学生在家庭生活中暴露的心理问题,并及时向家长反馈学生的发展状况,取得家长的支持,形成学校教育和家长的教育合力。

感恩教育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我们要花大力气来抓,并坚持到底。使我们的接班人人人心存感恩,知恩图报,我们的社会就会变得更加和谐。

新泰市石莱镇琵琶庄联办小学

2014.7

要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篇2

孤儿教育是一项重要的工程, 因为它面对的是一个特殊的群体, 它的质量不仅关系孤儿的命运, 还关系我们国家的健康发展。对于作为社会弱势群体的孤儿, 学校不仅培养他们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有较强的自学能力、自主能力和创造能力, 更重要的是具有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灵魂。也就是说孤儿教育的目的是让他们成为健康的社会人, 成为具有较高心理素质和良好社会适应能力的人。只有这样的个体才能应对挑战, 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作为孤儿心灵的启蒙者和塑造者的老师, 如何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引导学生学会做人, 学会正确处理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 塑造健康的思想品格, 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

在短短一年多的孤儿教育教学实践中, 我常常会听到、看到一些令人深思的声音和现象。随着国家对弱势群体关注度的加大, 学生在吃、穿、住、用等方面的待遇越来越好, 没有了后顾之忧的孩子们, 按理说更应该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 心怀感恩, 励志成才。可现实却是, 一些孩子觉得国家供养自己上学是应尽的义务, 受之心安理得, 甚至在得到爱心人士的捐助时, 会因为不合自己的心意而抱怨;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随手倒掉不喜欢的饭菜, 扔掉吃了一半的水果, 不珍惜学习用品, 随意浪费纸张, 随意破坏公物;在课堂上, 当别的同学回答出错时, 总会听到一些嘲笑的声音;当一个身体有缺陷的学生犯错时, 总会听到各种谴责和奚落的声音。每每听到、看到这些不和谐的声音和现象时, 我都会思考:我们的孩子怎么了? 是什么让他们变得如此冷漠、自私, 如此不懂珍惜、不知感激? 具有如此心态的孩子, 能够努力学习, 踏实做人吗? 将来能够适应社会, 获得幸福吗?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思考, 我意识到:孩子冷漠、自私、脆弱等人性弱点的形成, 关键在于缺乏对他人、社会、自然和负面经历的感恩心态。也就是说缺乏对他人、社会和自然给自己带来的恩惠和方便在心里产生认可并意欲回报的一种认 识、情怀和行为。而这种感恩正是一切良好非智力因素的精神底色, 是做人的支点。我们的教育想要让学生成为拥有健全人格和健康灵魂的社会人, 迫切需要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需要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式与方法, 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 对其实施识恩、知恩、报恩和施恩的教育, 最终使他们拥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从而在走出校门后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融入社会。孤儿教育工作者如何对这些经受过人生不幸考验的孩子们进行感恩教育呢?

二、孤儿教育方法

1.引导学生 正视不幸 , 感恩不幸 , 提高学生对生命意义 的认识, 帮助他们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灵魂。我们学校的学生是一群特殊的孩子, 有的刚出生就因为身体上的缺陷而被遗弃;有的父母中的一方因病或事故而离开人世, 另一方由于承受不了打击而离家出走或者抛弃孩子;有的由于父母服刑, 老人丧失劳动能力, 不能抚养……总之, 每一个学生的背后都有一段不幸的经历, 要让他们心中充满爱, 学会感恩, 必须引导他们正视不幸, 提高他们对生命意义的认识, 最终感恩不幸。因此我经常召开“欣赏生命”、“感谢父母”、“我爱我‘家’”、“我们都幸福 ”等系列主题班会 , 让学生感受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懂得个人的成长是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支持的结果, 加深学生对生命的价值、尊严及意义的理解和体会。给他们介绍一些在困境中不放弃, 并最终靠自己的努力取得成功的人士的文章;推荐一些诸如“宝剑锋从磨砺出, 梅花香自苦寒来”, “平静的湖面练不出精悍的水手, 安逸的环境造不出时代的伟人”,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动心忍性, 增益其所不能”等励志名言。经常利用班会、晨会对学生进行“正视现实, 改变命运”的教育, 教会学生正确对待人生中的不幸。让他们意识到不幸的身世是上帝对他们的考验, 是人生的可贵财富。它让我们有幸相聚在这个充满爱和关怀的大家庭里。正所谓“失之桑榆, 收之东隅”, 我们应该心怀感激。

2.在日常教学中进行渗透, 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感恩犹如心灵的泉水, 它源源不断地滋润着我们的心田, 让生命充满生机, 遍洒阳光, 让我们享受生活的美好和幸福。感恩来自心灵, 不假外求, 近在咫尺, 关键只在一念之间, 也就是感恩意识。它并非与生俱来、生而知之的, 需要教育的引导和环境的影响, 使受教育者形成感恩心态、品质和责任。因此, 在具体教学中, 教师应充分利用语文教材中丰富的感恩教育教学资源, 从各个角度, 多层面地把感恩教育渗透到学生的心灵, 教育学生懂得感恩、学会感恩。例如教学《为了五美元的礼物》一课, 我设计了“小鲁本为什么要在母亲节那天送给母亲一件礼物”的问题, 要求学生仔细阅读文章, 结合自己的理解谈谈各自的感受。学生经过反复阅读, 找出这样一段文字“母亲的家务事似乎永远也做不完。日复一日, 她总是在那破旧的缝纫机上缝缝补补……全家人健康、幸福, 就是她唯一的、也是最大的企盼了”。他们从这段文字中, 感受到鲁本对母亲的辛劳的理解和感激, 懂得“感恩”是一种回报, 是一种享受别人的付出给自己带来恩惠时心存感激的表示, 是每一位不忘他人恩情的人萦绕心间的情感。再如在教学《花边饺子里的爱》一文时, 我重在引导学生体会母子之间那种浓浓的亲情和不计回报的付出。在学习《文天祥》、《詹天佑》等课文时, 我重点引导学生体会热爱祖国、精忠报国的情感……总之, 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感恩素材, 让学生感受感恩的内涵, 引导学生好好赏析, 进行情感熏陶, 激发他们的人生感悟。

3.在活动中 , 诱发感恩 行为。学生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 , 经常会遇到一些值得纪念、有教育意义的节日, 都是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好时机。可以在特定日子, 如教师节、中秋节、感恩节、圣诞节、元旦、春节等节日来临之际, 举行大型感恩活动:教唱感恩歌曲, 组织感恩教育主题班会, 出感恩教育专题黑板报和墙报。同时要求学生用自己特有的、力所能及的方式对老师、亲人或者帮助过自己的人表达感激之情。 比如亲手做张贺卡, 写一封感谢信, 亲口说声“谢谢”等。我们学校经常有一些慈善人士举行活动, 我们要求学生在接受爱心人士的资助时, 要真诚地说声“谢谢”, 并在以后的学习中更加刻苦勤奋, 以回报他们的爱心。在班级举行“爱心结队帮扶”活动, 当班里某位同学遇到困难时, 大家伸出援手帮他渡过难关;在某位同学生病需要照顾时, 能主动帮助。这些虽然都是一些小事, 但通过这些活动, 可让他们懂得尊重他人, 对他人的帮助时时怀有感激之心。这些“感恩活动”让孩子们拥有了深刻的体验, 心中蓄满了深深的感恩情结, 释放出了积蓄已久的感恩之心。

要对孩子进行情感教育 篇3

孝顺、关心,这些都是建立在情感上的。只有让孩子对父母有真情实感,孩子的心头才能时常挂念父母,心疼父母。人的感情需要长期的培养和教育,必须从娃娃抓起,从小进行情感教育。

对孩子进行情感教育,最主要的办法是在日常生活中培训,做到日久生情。父母要与孩子在一起生活,在平常生活中多与孩子交流,融入孩子的生活学习中,做孩子的“好朋友”。在生活中,关心孩子的成长,通过点点滴滴的关爱活动,温暖孩子的心灵。在吃喝拉撒上,多照顾孩子,让孩子感受到父母之爱。

对孩子进行感情教育,需要带孩子多走亲戚。家族之间,兄弟姐妹之间,存在着一种浓厚的血浓于水的关系,经常带孩子走亲戚,通过叔伯婶姨、堂兄表妹的关心,可以弥补独生子女孤单无助的情感,使孩子融入大家庭生活当中,让家族的爱滋润心田。

对孩子进行情感教育,父母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家里有老人,父母要做孝顺老人的榜样。让孩子看到父母把好吃的让给老人,把新衣服送给老人。如果老人生活不能自理,父母在帮助老人洗澡、扶老人走路时候,要让孩子参与进来,帮助扶一扶。使孩子不仅知道要尊重老人、照顾老人,而且知道怎么去照顾老人,学会关心老人的方法。更重要的是,经过多次参与帮助老人活动,可以培养孩子不嫌脏不嫌臭的良好品格。每当老人生病,父母扶老人起床喂药时,可以叫孩子在一旁帮忙拿水杯,或者递药品等,让孩子耳濡目染看到父母照顾老人。

对孩子进行情感教育,要指导孩子参加一些献爱心活动。学校里、社区里,常有一些人需要得到社会的帮助,如果学校、团委、政府等倡导捐款的,家长要鼓励孩子参与捐款,1元、5元、10元,钱可以不多,只要有心意就可以,从小培养孩子的善良之心。如果需要做一些义务活动的,比如义务大扫除、做义工等,家长要指导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这样,孩子的情感才能从对家人的爱,提升到对社会的爱。

总之。对孩子进行情感教育,不能停留在简单的知识说教上,要在具体的生活学习中,通过对话、交流和学习,激发兴趣、感知情境、体验人际关系,使良好的情感油然而生。

浅谈如何对小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篇4

姓名:谢应平单位名称:楚雄市西舍路镇中心小学

详细地址: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楚雄市西舍路镇街道12号 邮编:675015 联系电话:*** 【内容摘要】“感恩”不仅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人生境界的体现,潜移默化的感恩教育,如果学生幼小的心灵中生根发芽,必将在他日开花结果,在教育工作中,感恩教育是永恒的话题。人人都要有一颗感恩的心,相信生活就会更加和谐、幸福。

【关键词】感恩、尊重、和谐、潜移默化

感恩是社会上每个人都应该具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的起码修养。古人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感恩,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品德,是一片肺腑之言,是一种真诚的举动。如果人与人之间缺乏感恩的心,必然导致人际关系的冷淡,而现在的孩子从小娇生惯养,过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父母长辈、老师们为他们所做的一切,在他们眼中都成了理所当然的,没有一颗会感恩的心,因此,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具有感恩心是社会对他们的希望和要求,只有从小学会感恩,懂得感恩才能懂得尊重他人,才能感悟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索取。如何对小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已成了一个重要课题,下面感恩教育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办法和大家一起探讨。

一、当前感恩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家庭感恩教育的缺失

父母对孩子的过分溺爱,如今的子女,“放在手里怕飞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对孩子们百依百顺。父母对孩子的娇惯滋长了孩子们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记得有年高考的看图作文是:每次吃饭时,妈妈总是把一条鱼的鱼肉夹给孩子吃,自己总是吃鱼尾巴。后来,妈妈老了,孩子长大了,可孩子吃饭时,自己依然是吃鱼肉,而把鱼尾巴夹给妈妈吃,还理直气壮地说:“我小时侯就知道,妈妈喜欢吃鱼尾巴。”孩子根本不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反而认为自己的任何行为都是理所当然的。这就是父母对孩子从小缺乏感恩教育的体现。

(二)学校教育缺乏正确的引导

学校十分重视学生的智力教育,缺乏对孩子们人格的正确引导。在孩子们的心里,分数依然是至关重要的,他们对自己的父母、师长却不懂得感恩。一位教育家说:“孩子变得冷漠与自私,是家庭、学校、社会感恩文化长久缺失造成的,我们现在所缺失的正是感恩文化,如今我们要找回它们,不仅要从学前教育开始,通过情感心理的发展和培养逐步潜移默化,更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多方的努力,重新建立良好的文化氛围。”

(三)社会环境对感恩教育的影响

现在许多孩子不知道父母的生日,却对他们所崇拜的影视明星的生日、血型、爱好等了如指掌。他们对父母的辛劳一无所知,吃、穿、用都要名牌,要贵的,一味地追求奢华,虚荣心很强。当父母无法满足孩子们的虚荣心时,有的孩子就对父母发脾气,甚至仇恨自己的父母。

孩子们不懂得感恩,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对孩子们进行感恩教育势在必行。所以,感恩教育中,我们必须使家庭、社会、学校三者联动起来,让教育形成合力,要让学生懂得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回报老师的授业解惑之情,回报国家的培养之爱。

二、对小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策略

(一)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实施感恩教育

把课堂教学作为实施感恩教育的渠道之一。在教学过程中,切准感恩教育的“渗透点”,及时把握“渗透时机”,严格的掌握“渗透度”,紧扣教材自然而然地渗透,让学生不感到是在接受感恩教育,却受到深刻的感恩教育;例如在古诗《游子吟》的学习中认识母爱的伟大,懂得去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狼牙山五壮士》中感知英烈的爱国之心,民族气概。一珍惜孩子爱的表达,中华民族是个感恩的民族,自古就有“饮水思源,知恩图报,”羊羔跪乳,乌鸦反哺,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优良传统。很多时候,孩子没有感恩之心,是因为父母在生活中对他没有这方面的要求,没要求他对父母付出感恩。那么作为家长,应该如何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

(二)树立感恩榜样

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一言一行对孩子影响很大。因此,家长必须做好感恩榜样。在生活中家长对父母、长辈尽孝道,比如照顾父母、帮父母做一些生活琐事,尽可能让孩子看到,受到影响。教师的人格魅力很重要,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对学生有着重要的影响,如果没有这些人格基础,教师的教学就不会产生任何的效果,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用典型事例来感染学生,为他们树立榜样,让他们充分认识到家长、老师及其他人为他们付出的一切不是理所当然的;让他们知道哟啊感恩给予他们生命的父母,交给他们知识的老师及帮助过、关心过自己的人。作为老师,在平时生活中哟啊处处做好学生的表率,对学生的帮助教师要及时表示感谢,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知道感恩,明白感恩是做人的最起码的道德准则,在洋溢着浓浓的感恩氛围中成长,从而培育一颗感恩的心。

(三)开展感恩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学会感恩

无论在家中还是学校,感恩教育需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孩子搭建实践舞台,交给孩子感恩的方法把感恩落实到生活中去。

1、利用少先队员阵地开展感恩教育

为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可在学校的少先队活动中,在各班级开展爱国主义活动,学校还可以充分利用黑板报、宣传栏、红领巾广播站等进行“感恩教育”宣传活动,渲染活动氛围。利用晨会升旗仪式,精心准备每一周的国旗下讲话,通过升旗仪式,让学生感受到一次又一次的感恩教育,使学生的感恩仪式逐渐增强。

2、利用各种节日开展感恩教育 各种节日是感恩教育的良好载体。如“三八妇女节”这一天可以让学生做一份礼物或些几句祝福的话送给妈妈,回家给妈妈揉揉肩、洗洗脚,帮家里做几件家务;教师节,让学生亲手做贺卡送给老师,表达对老师的美好祝愿,学校还可以开展“感恩教育”演讲比赛活动;父亲节或母亲节,给父母说几句感谢的话语;重阳节来临之际带学生参观敬老院,为老人做好事;国庆节,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主题演讲比赛,了解祖国的历史,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为祖国的美好明天而努力学习。

3、开展感恩教育主题活动

感恩教育重在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学校要认真组织以感恩教育为主题的系列活动,深入开展感恩教育活动。在主题活动中,通过小品表演、辩论赛、演讲比赛、主题讨论等活动,让孩子体会到什么是“恩”,那些人、事、物景是需要我们感谢和感激的。通过不同的方式让学生讲述自己的不同的经历,让学生从中明白道理,学会感恩。

(四)长期坚持不懈,将感恩教育进行到底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系统工程,让学生学会感恩,不是一朝一夕或通过一个活动就能达到的目的,需要我们长期不断的进行感恩教育,通过不断的进行教育,并以各种活动为平台,学生就能识恩,知恩,进行报恩,施恩,培养一个个懂得感恩的学生,一种莫大的成就感就会让教师满怀欣喜。

“感恩”不仅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人生境界的体现,潜移默化的感恩教育,一旦学生幼小的心灵中生根发芽,必将在他日开花结果,在教育工作中,“感恩教育“是永恒的话题。人人都要有一颗感恩的心,相信生活就会更加和谐、幸福。【参考文献】

【1】田建国.以人为本与全面发展[J].中国高教研究.2005(1)【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人民日报(第十三版)

为什么要对员工进行培训? 篇5

将企业看成是一棵大树,树干是企业的目标,树枝是企业的各个部门,树叶、树冠是企业的从业人员,树根是企业的价值观(涵盖从业人员在企业中的态度、责任、观点、忠诚度、积极进取的精神等等),而这棵大树赖以生存的土壤则是企业的环境。

一个企业的好坏取决于土壤(企业环境),更取决于吸收营养的树根,即企业从业人员对企业的态度、企业的价值观等等。一棵大树,如果是树冠、树枝甚至是树干出了毛病,均可以“医治”,而树根和土壤出了问题,解决起来就有一定的难度了。

要想保证一棵大树结出丰硕的果实,就要不断地调整土壤的酸碱度,即不断创造良好的企业环境,

企业环境的好坏会影响从业人员在企业中的满意程度。如果从业人员不满意,则可能做让顾客不满意的事情。顾客不满意,企业的生存就会受到威胁。

但是,有了好的环境,还要使树根能够“理解”、“吸收”和“接纳”,树根才能不断地成长、壮大、扎根、扩展,也才能很好地吸收养分,输送到整棵大树的各个环节。这种“调整”和“改善”则必须借助于一种形式――企业培训得以实现。

教育笔记《对幼儿进行感恩教育》 篇6

幼儿园是对幼儿进行启蒙教育的场所,幼儿教育是为人的一生打基础的教育。那么,如何在幼儿中开展感恩教育呢?结合教学实践,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教师应以身作则,关爱幼儿,培养幼儿的感恩意识

教师是孩子的第二父母,是孩子眼中无所不知的圣人。教师的言行对孩子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教师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应该时刻关心幼儿。对于幼儿表现出的关爱行为,应该不吝惜地说声“谢谢”……幼儿天性爱模仿,当我们对幼儿时时关爱,对他人的帮助时时怀有感激之心时,会给幼儿留下深刻的印象,说不定哪天他们也会有类似的行为。这就给孩子一种行为上的暗示,让幼儿意识到,原来生活中有这么值得感谢的人,无形中就培养了他们的感恩意识。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导幼儿学会感恩

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充分挖掘周围环境中的资源,对幼儿进行感恩教育。

1.利用社会发生的事情加以引导幼儿进行主题教育,如:在四川发生地震时,我们及时进行了一系列有关地震灾区的主题活动:震区了解活动、祈祷、默哀活动、献爱心捐款活动、对灾区重建的构想活动等等,对幼儿进行春风化雨般的引导,唤醒幼儿心灵深处的感恩的善根,使幼儿在主题环境中受到熏陶,心灵得到净化,促使幼儿感恩心理的形成。

2.充分利用一些节日,比如“三八”妇女节、母亲节、教师节、重阳节等传统的节日,组织开展各种感恩活动。除此之外,还可以给幼儿布置一些特殊的爱心作业。比如:为教师和同伴做一件好事,给父母、老人捶捶背等。通过这些具体而形象的活动,让幼儿学会正确地对待他人的无私和热心的帮助,学会感恩与回报。

3.创设一些活动情境,指导幼儿用心理换位的方式积极参与感恩活动,让幼儿体会父母呵护他们、养育他们的艰辛。比如:开展“亲子作品制作”、“亲子运动会”、“亲子游”等活动,让幼儿通过活动感受他们与家人合作的乐趣。让他们意识到幸福的生活是父母给予的,从而让幼儿学会关心身边的人,以友善之心对待他人。

三、加强家园联系,使感恩教育无处不在

幼儿园的教育毕竟是有限的。幼儿大部分时间生活在自己的家中,如果他们整天看到的是自己的父母对待老人冷漠、自私,他能从小就会关心别人、感激别人吗?现在的家庭往往重智力投资而忽视对幼儿感恩品德的培养,孩子健康人格的形成与幼儿在家庭中所受的教育有很大的关系。父母对老人的关心、照顾、尊重、孝顺,家人之间的民主平等,这些充满温情的家庭氛围对培养孩子的爱心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可见应该加强家园联系,使家庭成为幼儿感恩教育的沃土。

论如何进行感恩教育 篇7

面对着错综复杂的社会, 我们应该怎样进行感恩教育呢?这是我们懂得感恩之后需要解决的问题。

1 感恩教育的内涵诠释。

什么是感恩教育?陶志琼博士提出“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识恩、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我认为, 感恩教育就是教育者遵循德育规律, 通过有效的方法与手段引导受教育者培养感恩意识, 在个人和社会许可的范围内报恩于行的系统活动过程。笔者将感恩教育定位为德育, 是思想道德教育、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感恩意识是需要培养的, 教育者要引导学生逐渐养成感恩的心态和习惯, 使感恩成为自觉的思维意识和行为习惯作为个人个性品质的组成部分而恒久地存在, 对他人、对社会、对自然常怀感激之心和致谢之情。要在个人的条件允许, 符合社会规范的情况下报恩和施恩。

实施感恩教育, 首先需要了解感恩教育的内涵, 这是实施感恩教育的必要前提和条件。

2 感恩教育实施的必要性。

当前, 感恩意识的缺失非常普遍。现代社会已经成为“独生子女时代”, “四位老人、两位父母和一个孩子”的“421”家庭模式成社会的主导, 对独生子女的娇惯和溺爱, 滋长了孩子们的自我意识, 一切活动都以自己为中心, 在家中是“小皇帝”, 在学校则目空一切, 眼中只有自己, 形成了只知道“我该怎么样”, 不知“该我怎样”;只知“我要什么”, 不知“要我什么”;不知尊师敬长, 关爱他人。现代教育强调让孩子们“张扬个性, 自主成长”, 但这绝不是让孩子们自觉成长, 过于强调个性的凸显而忘本, 容易使孩子们失去起码的道德准则和历史责任感, 为所欲为。很多孩子在大把大把的浪费时, 早已经忘却了“粒粒皆辛苦”, 把父母为之的付出看得理所当然, 他们记得住自己的明星、偶像, 却记不住自己父母的生日;他们知道麦当劳、肯德基价格却不知父母的疾苦。自私自利, 只知道索取, 不知道奉献, 这对于一个国家, 一个民族的教育来说, 是多么的危险, 多么悲哀, 难道还能够说我们的教育是成功的吗?

3 感恩教育的实践体验。

感恩并非生而知之、与生俱来的, 需要教育的导引和环境的影响, 使受教育者形成一种感恩的心态、品质和责任, 进而外显为感恩的行为。心理过程决定着人的行为, 这一过程可以分解为认知过程、情感过程, 进而外化为人的实践行为。心理学家也大多把思想品德结构看作是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要素相互制约、相辅相成的有机统一体。同时, 感恩教育也需要学校, 家庭和社会的三者的合力才能够顺利完成。

3.1 明确“感恩”教育的重要性。

感恩是一种情怀, 是所有美德的基础。

很多现象和调查表明, 多数的孩子不懂得去关爱他人, 对来自父母的照顾视为理所当然, 攀比心理强, 不懂得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受助一年多, 没有主动给资助者打过一次电话、写过一封信, 更没有一句感谢的话, 襄樊5名受助大学生的冷漠, 让资助者寒心的事屡见不鲜, 这些都说明现在的孩子普遍缺乏感恩情怀。“别让中国现在的孩子成为不懂感谢, 不愿感激, 不会感动, 只知索取的冷漠一代。”这是某政协委员在两会上的呐喊。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 是一个迫在眉睫的亟须解决的教育问题。

3.2 培养“感恩”教育的感恩意识。

从情感层面培养学生感恩意识。“情感使人的道德认识处于动力状态,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保证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的统一。”感恩教育是一种情感活动, 实施感恩教育要做到以情动情, 以情感人, 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感。“感受他人恩惠和欲求报恩是一个人道德行为发生的重要情感基础”, 可以通过开展发表感恩宣言、感恩演讲、写感恩家书、感恩征文等一系列活动, 引发学生的认同共鸣, 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 激发学生的感恩情感。培养学生树立感恩意识, 从个人而言, 会使其心胸恬淡, 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从社会而言, 会促进整个社会的文明和谐。

3.3 参与“感恩”教育的实践活动。

从实践层面引导学生感恩于行。“道德行为是在一定道德意识支配下表现出来的具有道德意义并能进行道德评价的利他行为或亲社会行为。”实施感恩教育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感恩的道德意识, 让学生知恩于心, 感恩于行, 能用实际行动来报答父母, 回报师长, 报效祖国, 回馈社会。要引导学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去报恩, 不能越过社会道德和法律许可的范围。要知恩图报, 又要施恩不图报。教育者要注意言传身教, 用高尚的人格魅力教育影响学生。

人生的杠杆是精神, 精神的支点是感恩, 只有有了感恩的思想, 人才能焕发出无穷的力量。教育之“育”, 应该从尊重生命开始, 使人性向善, 使人胸襟开阔, 使人唤起自身身上的美好“善根”。在积极开展“八荣八耻”教育的今天, 我们更应该认真搞好感恩教育作为荣辱观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 以“感恩报德”为荣, 以“忘恩负义”为耻, 努力营造一种全民知恩图报的良好社会氛围, 为构建和谐社会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摘要:感恩教育是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要从认知层面、情感层面、实践层面, 通过行之有效的措施对学生进行识恩、知恩、感恩的教育, 使学生知恩于心, 报恩于行。学会感恩就等于架起了做人的支点, 在积极开展“八荣八耻”教育的今天, 我们更应该认真搞好感恩教育作为荣辱观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 以“感恩报德”为荣, 以“忘恩负义”为耻, 努力营造一种全民知恩图报的良好社会氛围, 为构建和谐社会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如何对初中生进行感恩教育 篇8

历史的车轮缓缓前行,驶进了21世纪的大门。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外来多元文化的影响,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美德受到了冲击。“感恩”已成为一个不时髦的词汇,只能隐身于字典,在一些人心目中丝毫不起波澜,而在这些人群中,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当今的中学生,他们都出生于90后,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被父母呵护着,娇宠着,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久而久之,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自私心里,漠视父母、他人的关心与帮助,认为那是理所应当的,很少去考虑家长的难处,不去关心帮助他人,试想如此成长起来的一代,如何能去孝敬父母,关心集体,热爱祖国,如何担当建设祖国的重任,所以,对初中生实施感恩教育就成了教育战线的一项重要任务,作为一名普通的教育工作者,如何对初中生们进行感恩教育呢?几点思考如下: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要培养他们的知恩之心。

许多社会学家和心里学家对不同的青少年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一致表明:感恩意识不是天生的,它需要教育的培养和点拨,也就是说,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首先要让他们知恩。以前曾读过一则小故事,主人公是一对母子。父亲早亡,母子相依为命,母亲对儿子倾注了所有的爱,家中每次吃鱼,母亲舍不得吃。总把鱼肉挟给儿子,自己吃鱼头,当儿子给母亲挟鱼肉时,母亲总是说:“孩子你吃吧,妈妈爱吃鱼头”。时间飞逝,儿子长大成人。为了表达对母亲的爱,每次吃鱼,儿子首先就把鱼头挟到母亲碗里,母亲看着儿子的“孝心”,到嘴边的话又咽了回去。这虽是一则故事,但却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要让孩子学会感恩,就先要让他们知恩,不知恩又何谈感恩、报恩呢?那如何培养学生知恩之心呢? 第一、我们要有意识的去做,不能只知奉献,默默奉献,要把自己的劳动和付出呈现给他们,从而教育他们,让他们感受到社会和人们对他的恩和爱。具体的做法可以是讲感人的故事或举身边的实例。让他们由故事、实例联想到自身的生活实际,注意到父母、他人的付出,意识到恩情的存在,从而达到知恩的目的。吃稻草的故事就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示范。故事大概意思是,在一个乡村家庭,一家人围坐在餐桌前吃饭,母亲端上来的却是一盘稻草,全家人都很奇怪,不明白这究竟是怎么回事,母亲说:“我给你们做了一辈子的饭,你们从来没说过饭菜好吃,从来没说过一句感谢的话,这和吃稻草有什么区别”。故事到此就结束了,没有介绍家人的反应。但相信全家人一定受到了震撼。我们可以效仿一下“母亲”的做法。

第二,有目的的让学生去做,让他们自己去“寻找恩情”。具体的做法,可以包括体验父母的劳动过程,观察、记录老师、同学的一天等等,让他们在体验、记录中发现家长的养育之恩、老师的教导之恩、同学的帮助之恩。心灵一次次被唤醒,情感一次次被触动,从而被感动,知道了恩情的存在,感恩意识油然而生。

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要激发他们的感恩之心。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孩子的心不应是真理的仓库,我竭力要防止的最大恶习就是冷漠,缺乏热情,儿时的内心冷若冰霜,来日必成凡夫俗子。”所以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要激发他们的感恩之心。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要在平静的水面击打出浪花,只轻轻拍

击一下是不行的,而应把手插入水中,用力推动,且越是持续推动,则后浪推前浪,水势汹涌,激发学生的感恩心,也像击打浪花一样,要深入水中。具体做法,可以是深入到学生家庭生活之中,了解孩子在家的表现,发现并树立懂得感恩的榜样,加以宣传,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当学生们看到同龄人的做法,尤其是看到自己的同学、好朋友为家长洗衣服,帮家长做家务等情景时,一种强烈的报恩愿望会被激发出来,内心的波澜自然会撞击出行动的火花。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要树立他们的报恩之心。

感恩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人生境界的体现。永怀感恩之心,才能从各个方面获得并付出更大的情感回报。所以,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要帮他们树立报恩心。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更何况父母、老师付出的不仅仅是“一滴水”。所以我们用行动来表示感恩十分必要。具体做法是灵活多样的,比如,1、可以从孝敬父母开始,布置亲情作业“为爸爸妈妈做一件事”。

2、以感恩心为主题,举办班会,制作手抄报、黑板报。

3、结合妇女节、教师节、老人节、元旦、春节等重大节日,自制亲情卡片、小礼物,赠送给父母、老师、同学,表达感激之情。

4、开展“回报社会”实践活动,节假日清扫街道,打扫公共场所卫生等等。面对不同的学生,处于不同的环境,因地制宜,方法不同,但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树立他们的报恩之心,报父母养育恩之心,报老师教导恩之心,报祖国培育恩之心。

父母要对孩子正确教育的漫画作文 篇9

记得上二年级的时候,数学老师让我们背乘法口诀表,以为我背的不熟,所以爸爸就给我做了一张乘法口诀表贴在铅笔盒上。

一天,数学老师说要考乘法这个单元,爸爸说:“考试了,乘法口诀我撕下来啦!”“嗯!”我爽快地答应了爸爸。第二天,考试成绩出来了,我考了89分,一看,啊!我错的全是口算题,回家要被骂了。“我回来了。”我有气无力地说道,爸爸好像看出了我的心思说道:“悦悦,数学考了多少?”我说:“考得不好。”爸爸说:“那考了多少?”我说:“89分!”爸爸生气地说:“把试卷拿给我看看。”爸爸拿过试卷说:“怎么错的全是口算题?”我不是贴了乘法口诀表在你的铅笔盒上吗?”说完,爸爸就打了我一巴掌,顿时,我的眼眶里的泪水就打起了滚,紧接着,眼泪就情不自禁的掉了下来,心里觉得好委屈,爸爸说:“现在会不会了?”我说:“会了。”爸爸说:“好,那我再出几道题给我做。”做完以后,爸爸看了一下说:“你根本不会,我不管了,你自己改。”到了很晚的时候,我居然睡着了,爸爸看时间晚了,就下来看看我又没有改完,结果一看我睡着了,就轻轻的拍了拍我的背说:“悦悦,悦悦,醒醒!”这时,我迷迷糊糊的睁开了眼睛说:“嗯!”

通过这件事,我明白了一个道理:爸爸打我不是因为不喜欢我了,而是在教育我,不要偷懒,我知道虽然你是这样讲,但心里不忍心,话说到嘴边就咽下去了。

“三位一体”向聋生进行感恩教育 篇10

关键词:家庭,学校,社会,感恩教育

聋生由于从小两耳失聪, 没有语言环境的熏陶培养, 不仅造成他们语言障碍, 更重要的是由于语言障碍、听力障碍造成性格上的不健全, 心理上的不成熟, 思想品德的残缺, 对看待事物、对待事情产生偏激心理。在学校, 认为老师对他们百般呵护、照顾是应该的;在家里, 家长的溺爱, 百依百顺也认为是理所当然的;在社会上, 受人特殊的帮助、忍让觉得也是正常的;究其原因, 我认为主要就是聋生的品德教育中缺少了重要一环———感恩教育。如何做才能培植聋生具备感恩的思想, 拥有一颗感恩之心呢?我主要是以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为一体进行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感恩教育。

一、在学校的实践活动中对聋生进行感恩教育

首先, 我们通过思想品德课本上的故事进行明事理教育, 把正确的道理告诉他们, 让他们懂得感恩是一个人必须具备的思想道德, 课上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感恩故事对其进行熏陶, 课后通过“今天我值日”, “我为学校出份力”, “我给老师准备一杯水”, “我也来上节课”等活动, 让他们参与到老师的劳动中来。使之明白:老师传授了他们知识, 提高了他们的能力, 他们应该感谢老师, 指点学生的行为, 使学生知道能主动帮老师擦黑板, 抢着在班级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培养高度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对师长有礼貌, 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 关心、理解老师, 感知老师对他们的那份爱, 那份包容;为老师分担日常小事就是感恩。

其次, 我校多年来坚持开展“我为学校做点什么, 我为老师分担了什么, 我帮助了同学什么”的活动, 从中亲自体验给别人带来帮助的美好感受, 培养良好的道德、心理品质。

第三, 多年来我校充分利用晨会、周会和思想品德课等时间, 对聋生进行法纪、法规教育, 宣传《残疾人保障法》;请公安干警来校向聋生宣传与日常生活有关的法律基础知识, 接受理性和正气的熏陶, 努力让聋生多一份文明, 少一份愚昧, 能正确对待自己、对待他人与社会, 让他们在这既长身体又学知识的时期, 学会做人的基本道理, 懂得感谢他人, 回馈他人, 感恩于他人, 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 从而预防和减少犯罪的发生。

二、在家庭生活中对聋生进行感恩教育

感恩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 是人与人之间和谐关系的基础, 是社会上每个人都应具备的基本道德素养。我校每年都充分利用寒假春节期间向学生进行感恩教育。例如:长辈给压岁钱, 为他们买新衣服以及生活用品, 学习用品等, 教育他们要主动给长辈磕头、拜年等以表示感谢。

每年在放寒假前我们都要把家长叫到学校举行一次家长座谈会, 主要部署假期家长配合学校利用春节的每件小事随时对聋生渗透感恩教育, 开展“我为家里做点什么”“我为家人做了什么”“我帮邻里做了什么”的活动。我校大多数聋生来自农村, 家庭经济状况不是很好。我们要求家长们要让孩子参与到家庭事务的讨论中来, 让孩子了解父母常年在外打工的艰辛, 成年累月在家忙农活的不易。要让聋生明白家庭一年的收支状况, 这才能使孩子了解客观的家庭情况, 才能使之明了父母的养育之恩。在诸多小事中让聋生感受到来自家庭和社会的温暖, 把聋生当成正常人, 让他们知道“聋”并不能成为其依赖的借口, “聋人”应该和普通人一样甚至应超越他们做一个有良心、有道德感的人, 应比普通人更学会感恩。当然, 感恩的方式有很多种, 为亲人洗洗衣服, 给亲朋好友倒一杯茶, 每周回家给父母洗次脚, 关心理解父母, 为亲友分担家庭小事就是感恩。

三、在社会活动交往中让学生懂得感恩

残疾学生由于生理障碍, 交往能力较差, 很难得到应有的社会经验, 不利于身心健康发展, 而且有损其应有的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 不利于今后回归主流社会, 参与社会生活。针对这一状况, 近年来, 我们本着“走出去, 请进来”的教育方式向这些聋孩子进行德育教育, 首先在交警中队、敬老院等单位建立了校外教育基地, 定期带领这些聋孩子去敬老院帮扶老人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去交警中队接受教育讲座, 让他们亲眼看见犯罪者本人的事例来感化、教育他们;长期开展“学雷锋树新风”活动, 定期表扬、奖励好人好事、并评出一二三等奖, 另外利用每周职业中学的学生们来我校做好事的机会让他们多多接触, 进一步感受他人给自己带来的帮助与温暖。

上一篇:乡第 XX次代表大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主持词下一篇:“传家训、立家规、扬家风”家长会教案